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精选9篇)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1篇

1 发病机制

DR的发病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糖代谢紊乱是引起DR的根本原因[2], 目前对DR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 (PKC) 激活、氧化应激学说、血液异常、细胞因子的作用等方面[3]。

1.1 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

在高糖条件下周细胞功能受到损害, 周细胞内过量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 (aldose reductase, AR) 的作用下还原成山梨醇, 进入葡萄糖代谢的山梨醇通路。细胞内山梨醇代谢缓慢, 蓄积在细胞内造成渗透压升高、细胞肿胀、细胞膜破坏。蓄积形成渗透梯度及D-葡萄糖竞争性与肌醇载体结合, 细胞内肌醇池耗竭, 而肌醇有调节Na+-K+-ATP酶活性的作用。因此, 肌醇的耗竭, 造成周细胞的Na+-K+-ATP酶活性降低, DNA活性下降, 导致周细胞死亡。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出现无结构毛细血管, 最后闭塞[4]。

1.2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

高血糖状态葡萄糖与体内的蛋白结合, 发生非酶性糖化附加反应, 终末产物称后期糖化最终产物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AGE) 。DR时, 患者或动物模型的视网膜微小血管, 从糖尿病早期就可见到AGE的蓄积。AGE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膜的受体, 使内皮细胞自身通透性亢进, 另外作用于巨噬细胞, 释放出TNF和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 , 使血管通透性亢进, 因AGE使网膜的VEGF产生增多, 也参与了血管通透性亢进和血管新生。AGE作用于内皮细胞, 抑制了血栓调节素的产生, 使组织胺因子增加, 有提高血液凝固的倾向, 促进了血栓形成, 致微小血管闭塞。高血糖状态活性氧增多, 造成自身细胞的功能障碍, 抑制抗凝蛋白的功能, 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的形成, 参与了视网膜病的发病、进展[5]。

1.3 蛋白激酶C (PKC) 激活

高血糖可提高组织内二酰甘油 (DG) 的含量, 继而激活了PKC的活性。它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PDGF等, 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使诱导型NO生成增加, 损伤内皮细胞和周细胞;PKC还可抑制Na+-K+-ATP酶的活性, 可能是引起视网膜血流量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视网膜病变发生的一种机制[4]。

1.4 氧化应激学说

高血糖状态可促进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参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展, 包括DR。氧化应激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是半胱氨酸硫醇、蛋氨酸亚砜和氧化蛋白质Dityrosine。通过检测受试者的上述标志物发现, 氧化标志物对临床评估氧化应激与代谢控制有用, 可能有益于临床慢性并发症危险性的评估[6]。

1.5 血液异常

糖尿病的血液异常有血浆黏度增加, 血液凝固亢进, 纤维素溶解能力下降, 纤维蛋白原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凝集能力亢进;血小板凝集、黏附功能亢进;白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黏着力亢进, 活化亢进。这些变化, 尤其是在微小血管, 引起血管内皮损害和微小血管闭塞, 导致DR的发病、进展。白细胞的异常可引起视网膜微循环障碍, 在糖尿病鼠从发病早期在视网膜毛细血管床捕捉了许多白细胞, 这些白细胞可引起永久性或一过性的毛细血管血流障碍[5]。

1.6 细胞因子

视网膜内各种生长和抑制因子的不平衡可导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VEGF, VEGF既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移行, 也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n 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IGF) 在PDR中所起的作用已经被证实, DR患者玻璃体内IGF2E'、IGF2BP1o..B P3、IGF2BP4o..B P5均有所升高, IGF对调节视网膜微血管基底膜合成, 促进内皮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增生方面起重要作用。TN F2A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损伤, 视网膜血管通透性增加, 使血清蛋白持续向血管周围渗漏, 导致玻璃体内血清蛋白含量增高, 并可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 的表达, FGF可引起视网膜血管充血、扩张、扭曲和出血, 并降低新生血管的血-视网膜屏障功能, 促发视网膜纤维化, 亦可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增生。此外, 白介素21 (IL-21) 、PDGF、转化生长因子2β (TGF-2β) 、白介素26 (IL-26) 等均对DR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7]。

2 治疗

DR治疗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病, 尽可能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8]。

2.1 原发病的治疗措施

2.1.1 严格控制血糖, 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避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是控制血糖。严格控制糖尿病可以明显减少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风险。糖尿病引起的视力减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9]。

2.1.2 控制血压, 降低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或高血脂, 因此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应对高血压及高血脂进行治疗。

2.1.3 纠正贫血

对伴随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纠正其贫血状态, 将有助于减少硬性渗出量[8]。

2.2 药物治疗

对DR的治疗思路是建立在它的发病机制之上的, 目前的研究方向为AGEs抑制剂, 多元醇通路抑制剂, 蛋白激酶C抑制剂, 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抑制因子促进剂, 抗氧化剂 (anti-oxidant) 、黏附分子 (adhesion molecules, Ams) 及其单克隆抗体[10]、整合素等。除上述药物外, 干扰素、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诱导剂等药物也在研究之中, 一系列针对DR的药物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这可能会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11]。

2.3 激光治疗

根据病情DR的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有三种方式:播散性 (全视网膜) 光凝 (PRP) , 局部光凝 (Focal) 和格栅光凝 (Grid)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时需要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多次激光治疗[13]。

倍频Nd:YAG激光波长532 nm, 为纯绿光波长, 较氩绿光 (514 nm) 波长长, 更接近氪黄激光 (568 nm) 波长。其穿透力较氩绿光强, 对屈光间质的弥散也相对较少, 很少被叶黄素吸收, 为治疗视网膜眼底病变十分有效的激光[14]。经统计学分析, 秩和检验, P<0.01, 有显著性差异, 倍频532 nm激光治疗DR效果明显且安全, 可有效预防视力丧失甚至提高视力, 但随病变程度增加, 而疗效有所降低[15]。

2.4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为有效的方法。当PDR玻璃体内存在大量有机化物或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玻璃体增殖条带、视网膜脱离时, 常导致患者失明或严重的视力丧失。因此, 在严格控制糖尿病的基础上, 可酌情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或行玻璃体切除术, 解除对视网膜的牵拉, 封闭视网膜裂, 眼内用气体或液体充填, 球外予以环扎, 以保留或提高视力, 有明显黄斑部牵引者即使无玻璃体出血也要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 以解除这种牵引[16]。

2.5 中医治疗

DR的辨证分型随各家有所不同, 但大抵临床疗效甚佳, 从中显示了中医整体治疗的独特优势。张懿先[17]分5型辨治。阴虚胃热型, 方选玉女煎加减;肝肾阴虚型:方选杞菊地黄丸加减;肺肾阴虚型, 方选增液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阴虚火旺型: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阴损及阳型: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若眼底大量新鲜出血或新鲜玻璃体出血者, 加旱莲草、白茅根、炒槐花;眼底机化, 陈旧玻璃体出血, 或见大量硬性渗出物, 加炒山楂、昆布、海藻;视网膜水肿或见絮状渗出物, 加生薏苡仁、车前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6.08%。王万林等[18]分三型论治:阴虚燥热型, 药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甘草;肝阳上亢型, 药用枸杞子、菊花、草决明、钩藤、牡蛎、青葙子、葛根、生地黄;气阴两虚型, 药用黄芪、生地黄、葛根、山药、枸杞子、女贞子、菊花、黄精。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9%。李荣等[19]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60例, 对照组给予达美康 (格列齐特) 160~240 mg/d, 分2~3次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 加用益气养阴活血法中药治疗, 药用黄芪、生地黄、三七、丹参、川芎、葛根、黄连、枸杞子。两组均以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李林英[20]应用四物汤加味治疗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0例, 方药组成黄芪、丹参、熟地、生地、泽泻、桃仁、当归、赤芍、川芎、甘草, 合并糖尿病肾病者加山药、太子参、菟丝子;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加葛根、鸡血藤、桂枝;若舌苔浊腻不化加砂仁、炒薏仁米、大枣数枚。每日1剂, 早晚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连服3~4个疗程。结果显效13例, 有效17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

2.6 中药联合激光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是防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的有效措施之一, 但单纯光凝治疗是一种破坏性治疗方法, 且并不能完全阻止新生血管的生长,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探讨中药配合激光治疗DR, 并且疗效显著。徐新荣等[21]采用光凝结合益气滋阴,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结果显示中药可对DR的病理过程起到治疗作用, 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促进视力恢复, 从而弥补了光凝治疗的不足, 黄斑水肿吸收较快。巩鸿霞[22]在激光治疗的同时重用养阴清热中药, 辅以柔和之行血药, 共奏养阴清热行血之功, 治疗结果表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 (P<0.05) , 在光凝后服用中药与单纯光凝治疗相比, 能更明显地改善视网膜微循环, 促进出血、渗出的吸收, 微血管瘤和黄斑水肿的消失, 保护视力, 促进全身情况好转。陈瑛等[23]应用频激光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或改善占88.3%, 对照组为71.4%, 补阳还五汤组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黄斑水肿治疗有效率为90.9%, 对照组为70.0%,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显示, 激光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可有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补阳还五汤可改善光凝术后患者的视力, 并促进黄斑水肿的吸收。

3 结语

综上所述, 虽然DR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进一步了解与其发病有关联的主要因素, 使得大家可以更深入地认识此病, 在借助先进的检查方法及时对其作出诊断的同时, 应用多种治疗方法联合治疗, 已取得可观的疗效, 但是目前尚缺乏对中医药治疗DR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新药的研制与开发。因此, 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寻找和开发相应的有效新药, 取得中医药防治DR的新突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的堆积、蛋白激酶C (PKC) 激活、氧化应激学说、血液异常、细胞因子的作用等方面相关。本文对近年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观察及分析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29-01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为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糖尿病可累及身体的多个系统、器官及组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就是其中之一。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是由于视网膜代谢紊乱及微循环功能障碍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及血糖的控制情况有这密切的关系,长期而持续的高血糖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基础。统计结果显示,在糖尿病发病20年以后,几乎所有的I型和60%以上的II型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但迄今为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已达53%-3.51%,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糖尿病患病人数的不断增加,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这在城市人口中尤为突出,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眼科界的一大难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从眼底改变情况来看,可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前者主要表现为患者视网膜有数量不同的微血管瘤,有不同程度的深出、出血和水肿。如果病变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则最终可发展为严重的增殖性糖尿病視网膜病变,在视网膜及玻璃体内形成独具特征的血管增殖膜,引起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牵引黄斑异位等,严重损害病眼的视功能。一般来说,约25%的糖尿病患者有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约5%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确诊有赖于对糖尿病病史,眼底改变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的全面分析。而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应及早进行治疗。首先,药进行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要依据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不同分型,分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早期视网膜有少量出血的患者,使用一些凉血止血的中药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配合眼底激光治疗以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防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产生和再出血的发生;对于视网膜有大量出血的玻璃体出血的病人,要应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进行治疗,以促进淤血的吸收并防止血管增殖膜的形成;对于有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要实行玻璃体切除术,以减轻纤维组织对视网膜牵拉,使脱离的视网膜得以复位,挽救或恢复患者视力。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第3篇

本组所有案例均以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 对发现可疑阳性病症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 检查。男性40例, 女性55例, 男女比为1∶1.37。其中12例1型糖尿病 (IDDM) , 占13%, 83例2型糖尿病 (NLDDM) , 占所有病例的87%。95例案例发病年龄17~79岁, 平均51岁;30岁以下12例, 11例为1型糖尿病。并发症:高血压病28例, 高血脂症43例, 心电图改变12例, 酮症酸中毒10例, 高渗性昏迷3例, 糖尿病性肾病11例。

2 结果分析

2.1 眼底检查情况

根据检查情况确诊有无DR, 并根据国内通用的DR分期标准进行分期:95例患者中, 43例有DR占45%, 其中单纯性37例, 增殖性6例;43例中1型糖尿病3例占7%, 2型糖尿病40例占93%;患者均为双眼发病, 病变程度相似。

2.2 病程与视网膜病变关系

病程16年以上, 其发病率为78%;较5年以下发病率 (32%) 明显为高, 其病变程度Ⅳ~Ⅵ级占44%;较5~10年 (7%) 及11~15年 (8%) 亦明显为高。

2.3 糖尿病控制与视网膜病变关系

血糖控制在7.2mmol/L以下者无Ⅱ级以上视网膜病变, 血糖在8.3mmol/L以下者无Ⅳ级以下视网膜病变, 血糖≥8.3mmol/L者视网膜病变Ⅳ级以上6例。血糖<8.3mmol/L者视网膜病变率为27%, 而≥8.3mmol/L者为55%, 较前者明显为高。

3 讨论

从相关文献来看, DR发生的机制源自糖尿病患者新陈代谢系统的退化引起视网膜的损害, 这种症状是糖尿病患者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系统长期缺氧并且日益恶化, 最后导致血液成分病变和视网膜组织结构受损, 引起毛细血管一系列的各种病变, 如血管堵塞、血管壁内周细胞丢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增厚等等。在本文案例中, 95例患者有45%的糖尿病患者最后引发DR, 其中25例是1型DR, 48%患者为2型DR。患者发病虽然时间、程度都不一样, 但总体来说有些共同的特征: (1) 微血管瘤; (2) 血管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3) 血管硬性渗出灶; (4) 静脉扩张现象; (5) 动脉硬化; (6) 新增血管; (7) 眼睛玻璃球有出血现象; (8) 眼睛视网膜有前纤维瘤; (9) 有视网膜牵拉性的脱落; (10) 血管棉绒状斑。在这些现象中最常见的是微血管瘤, 出血斑、硬性渗出斑、棉绒状斑这3种现象也是非常常见。

参考文献

[1]NAKAJIMAM, COONEYMJ, ALEXANDERHT, et a.l Normaliza-tion ofretinal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experimental diabetes with genistein[J].InvestOphthmolVis Sc, i2001, 42 (9)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4篇

【关键词】唾液酸;糖尿病;眼底荧光素造影;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图分类号】R6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076-0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早且进展较快,严重者易导致失明。唾液酸(Sialic Acid,SA)是神经氨酸的衍化物,化学名称N-已酰神经氨酸,为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结构成分,参与调控离子转换、渗透和受体功能,并且与机体免疫反应有关。本文通过测定增生性与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SA水平,探讨SA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与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糖尿病性眼底病患者128例:男69例,女59例,年龄45~80岁,行眼底荧光素造影检查。根据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与诊断标准分为两组,A组为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男33例,女28例,B组为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男36例,女31例。正常对照组:门诊健康体检合格的正常人7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4~79岁,各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排除I型糖尿病、癌症、近期感染性、炎症等患者和妊娠妇女、每天吸烟超过20支的重度吸烟者。

1.2 方法:各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4ml,分离血清(避免溶血)后于2小时内检测SA,仪器采用贝克曼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SA试剂和标准品购自江苏武进新乐生化试剂公司。比较S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之间的差异。

1.3 统计学分析:所测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组间样本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SPSS15.0数据包),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与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的SA测定结果见表一。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較,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21,P<0.05);与对照组比较,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显著增高,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意义(r=0.329,P<0.01);与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明显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452,P<0.05)。

3讨论

血清SA是神经氨酸的乙酰化衍生物。它位于膜糖蛋白及糖脂结构的末端, 参与细胞表面的多种生理功能。 广泛存在于动物细胞膜、微血管基底膜、血清糖蛋白及哺乳动物粘液中。SA作为恶性肿瘤敏感的标志物已有较多的报道[1],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也有学者研究发现SA是构成胰岛素受体的基本成分之一,参与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信号调节过程,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与胰岛素受体异常密切相关,受体异常可能也是影响血清SA水平的一个因素[2] 。国内有学者也报道了血清SA检测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个敏感的诊断指标,其水平的高低与糖尿病并发症呈现高度的相关性[3]。

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是四大致盲眼病中的一种。且随着眼底微血管病变程度的逐步加重,其眼底荧光素造影表现可由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3期)向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6期)演化[4]。国内学者也证实,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时,血清SA并不升高,而当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时血清SA明显升高[5],但未指出随着微血管病变程度的加重,SA含量如何变化。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科护理干预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实际选取2014 年9 月—2015 年9 月存在DR病症的166 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 依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数量的两组, 分别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 每组各有患者83 例。 其中实验组83例患者中有41 例男性患者以及42 例女性患者, 患者实际平均年龄则集中在 (54.1±1.4) 岁, 在患糖尿病时间方面则集中在2~6 年。 对该组83 例患者予以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 其中对照组83 例患者中有40 例男性患者以及43 例女性患者, 患者实际平均年龄则集中在 (54.2±1.3) 岁, 在患糖尿病时间方面同样集中在2~6年。 对该组83 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1.2 方法

相关医护人员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的护理, 主要是包含了健康指导和用药指导两方面。 具体来讲: (1) 用药指导。 相关医护人员通过书面或者是口头方式告知患者相关的药品服用方法, 将不良反应予以说明。 (2) 健康指导。 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讲解DR病症的基本医学知识, 主动与患者进行病症方面的问题探讨。

实验组在对照组实际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相应的运动指导、眼部干预四方面, 促使针对患者的眼科护理更为全面。 具体来讲: (1) 心理护理。 通常来讲DR病症的相关患者往往在情绪上较为低落, 没有信心, 对DR病症产生了恐惧心理。 而针对该种状况相关医护人员就需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开导, 将其展示已经成功治愈的相关DR病症患者, 以此为其树立治疗自信心。 (2) 饮食护理。 相关医护人员需要依据患者实际机体状况以及饮食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饮食方案。 在饮食方案的制定中尤其是需要对摄入热量予以严格控制, 一般来讲一天的脂肪摄入需要控制在35 g之内, 而钠盐一天的摄入量则需要控制在6 g之内。 此外还需要增加高膳食纤维以及高蛋白等方面的食物。 (3) 运动护理。 相关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良好的有氧运动, 需要对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频率予以实际控制。 例如慢跑以及气功实际活动时间需要控制在50 min之内, 一天最好进行一次活动即可。 此外活动时间最好是在饭后一个半小时左右进行[1]。 (4) 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激光实际治疗, 而在每次治疗之后需要提醒患者多休息同时对于眼部清洁予以重视。

1.3 观察指标

该研究中实际涉及的观察指标主要是集中在患者护理前后的视力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两方面。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护理满意程度对比

该研究中实验组经过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之后, 实际满意率高达98.7%;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之后实际满意率是79.5%。 见表1。

2.2 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护理前后视力对比

该研究中实验组经过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之后视力水平提高到了 (0.85±0.14) , 而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之后视力水平则提高到了 (0.61±0.10) , 见表2。

3 讨论

现今出现DR病症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增长中, 而一旦出现该种DR病症则会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眼部健康带来较大的消极影响[3]。 因此针对DR病症患者就需要予以较为全面的整体化的实际眼科护理。 该研究中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健康指导和用药指导基础上增加了心理护理以及饮食护理和相应的运动指导、 眼部干预四方面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 该研究中实验组经过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之后实际满意率高达98.7%, 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之后实际满意率是79.5%。而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视力状况上相对较好。 由此也能够较为明显的看出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的实际有效性。 总结来讲对于存在DR病症的相关患者予以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效果较为良好, 因此可将该种整体护理应用于现今眼科临床实践中。 进而促使更多的眼科DR病症患者受益。

摘要:目的 对存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简称DR病症) 的患者予以良好的眼科护理, 探究临床实际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存在DR病症的166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 依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方式将其划分为均等数量的两组, 分别是实验组以及对照组, 每组各有患者83例, 对实验组83例患者予以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 而给予对照组83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式基础上两组患者实际视力状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经过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之后, 实际满意率高达98.7%;而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之后实际满意率是79.5%;此外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视力状况相对较好。结论 对于存在DR病症的相关患者予以整体化新型眼科护理效果较为良好, 因此可将该种整体护理应用于现今眼科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眼科护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岳贤贤, 陈云辉.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16) :9-10.

[2]傅钰仙.护理干预对玻璃体手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出院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4) :3-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24例临床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后开展相关研究,患眼都属于增生前期或早期,共有40只,其中17例患者双眼都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收集的患者都是处于Ⅱ~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中,患眼为Ⅱ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11只,患眼为Ⅲ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12只,患眼为Ⅳ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9只,患眼为Ⅴ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8只因患有其它疾病而造成不良光凝效果及视力降低的患者没有列入该研究。 全部收集的40只患眼中,非增生性的患眼有13只,增生性前期的患眼有12只,增生性患眼有15只。 在患眼中患有黄斑水肿的有28只,其中患眼为局限性黄斑水肿的有25只,患眼为弥漫性黄斑水肿的有3只。患者年龄在3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4岁, 糖尿病病程在7~13年, 平均病程时间为10.6年, 病程持续2~18年。

1.2治疗方法

对收集的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眼压检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裂隙灯和实力检查等, 对其中的一些患者采取B超及视野检查。 对患者患眼采用美多丽眼液进行充分散瞳,麻醉患者眼部表面,将诺喜滴眼液滴注后,麻醉起效后应用激光器、广角镜或三面镜等设备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对一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及全部Ⅱ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实施局限性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对大部分Ⅲ、Ⅳ或Ⅴ 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眼实施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2]。

如果患者同时伴随黄斑水肿就要对患眼的黄斑区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等到患眼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实施全视网膜光凝方法治疗。 如果患者产生局限性黄斑水肿就要对患者采取局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对具有弥漫性黄斑水肿患者可采用格子样光凝方法治疗。 设备采用的激光可参照以下参数: 约为0.2~0.5 w的激光能量,曝光时间0.2 s,光斑直径为200~400 μm,为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应采用2-3级的光斑反应。 全视网膜光凝为900~1200个光斑,不同光斑之间应将光斑直径间隔好, 光斑不可与光斑中心凹或视盘边缘1个视盘直径相接触。从患眼后极位置开始实施视网膜光凝方法治疗,可采用100微米直径的光斑,0.1秒是最适宜的曝光时间,保持0.1~0.15w激光能量,应达到1~2级光斑反应[3]。 如果患者在患此症状同时还具有视网膜缺血且情况比较严重的现象, 就要适当向视网膜周边部位扩大患眼的全视网膜光凝方法的治疗范围。 术后一定要坚持治疗糖尿病以实现对患者血糖指标的有效控制,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常规应用抗炎药物,并为有效改善患者微循环,可对患者采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以获得更显著的疗效。

1.3观察指标

手术完成后随访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叮嘱,要求患者术后3个月内应按时进行每月一次的复诊,在复查过程中认真检查患者视力及眼底情况。 术后半年内对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确定是否还应进行光凝方法进行补充治疗,并观察分析患者产生并发症的相应情况。

1.4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的标准

患眼产生玻璃体出血现象,视网膜毛细血管没有灌注区产生扩大现象,能够发现新的新生血管,也没有发现视网膜水肿缓解,增大微血管瘤,新生血管没有发生减少或完全消退等临床症状的患者为无效;完全消失玻璃体出血现象,视网膜毛细血管没有灌注区产生扩大现象,没有发现新的新生血管,完全消失或显著减轻视网膜水肿症状,减少或完全消失微血管瘤,完全消退新生血管临床症状的患者为有效[4]。

对患者患眼视力可按照以下标准进行判定:复查结果表明患者视力减退多于2行的为患者视力降低;患者视力减退少于2行或视力提高不足2行的为患者视力没有发生变化;患者视力提高超过2行的为患者视力提高。

1.5统计方法

对该研究有关数据采用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对检验技术方面的数据采用方法,对计量检测资料采用t方法, 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分析患者的视力变化情况

该研究收集的24例患者40只患眼中,治疗前患眼的视力范围在0.1~0.8之间,平均视力只有0.4,对患者采取激光方法进行治疗后, 有2只患眼视力降低,占5%,24只患眼视力未产生任何变化,占60%,14只患眼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占35%。 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患者越表现出严重的病变程度,就越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比较具有不同病变分期的患者视力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分析患者的黄斑水肿治疗情况

对所有患者实施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患眼中黄斑水肿未产生任何变化的有2只,占5%,黄斑水肿有一些发生消退的有12只,占30%,全部消退的黄斑水肿有14只,占35%。 比较水肿分型不同的患者消退黄斑水肿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见表2。

2.3比较分析患者产生并发症的情况

产生眼压升高的患者有1例,占2.5%,视网膜出血的患者有1例,占2.5%,经过临床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没有患者产生视网膜增生性病变、晶状体浑浊、 脉络膜新生血管及角膜变形等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3讨论

在临床症状初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只表现出小血管瘤或点状出血,随着患者不断发展的病情,将逐渐扩大出血范围,增加出血量,并引起视网膜组织持续性缺血和缺氧,视网膜残生新生血管。 随着新生血管产生一定破裂,患眼玻璃体将产生出血并造成视网膜产生增生性病变,严重的还将导致患眼失明,甚至引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对患者视力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也将引起疼痛等不良反应。 为有效控制患眼病情的发展,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治疗,对于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临床中一般可分为6期, 其中前3期为非增生期,后3期为增生期,一般情况下, 患者病情在前2期还相对比较轻微, 不需要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Ⅲ、Ⅳ期患者应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才能在临床中获得最佳疗效,而后2期患者采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后,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产生并发症。 所以, 常规激光方法治疗对于Ⅴ、Ⅵ期患者不太适合。 很多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采取检验镜检查后能够直接得到准确诊断,但为提高对患者糖尿病眼底病变情况的认识程度,还要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6]。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糖尿病早期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采用直接检眼镜检查,不能准确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而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的准确率也仅有30%左右。对患者直接采用检眼镜检查时,产生眼底单纯改变时,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产生增生性改变。 所以,只对患者采取直接检眼镜检查方法,难以实现对患者眼底改变程度的准确判断,应尽可能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方法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也对医生在临床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7]。

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过程中, 应结合患者产生病变的具体位置、性质等有针对性地分别采用弥漫性、融合或局部光凝方法进行治疗。 利用对视网膜中周部及缺血区等外层视网膜的灼伤,同时形成一定的瘢痕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耗氧量,进而使患者患眼内层及极部供氧量降低,有效改善患者视网膜缺氧及缺血状态,避免产生血管增生因子。 对患者产生黄斑水肿症状的可通过局造性光凝方法治疗,使患者水肿症状得到能够缓解和消除,并及时提高患者视力。对于患者视网膜周围产生扁平新生血管症状的可利用局部融合性光凝方法进行治疗,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8]。

如果患者具有玻璃体出血、虹膜红变、视网膜出血吸收、视网膜新生血管及视乳头新生血管增生期、没有灌注区广泛水肿的视网膜和毛细血管等应对其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具有黄斑水肿症状, 应首先对症治疗患者的黄斑水肿,等到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对患者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 为实现对患者新生血管的尽快消除,应对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虹膜红变患者进行治疗,以避患产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增大临床治疗难度[9]。

实施视网膜光凝术可消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新生血管并使无灌注区得到彻底消灭,进而使患者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治疗前如果患者视力受损比较严重或已产生不同程度的黄斑水肿,就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10]。 引起弥漫性黄斑水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极部扩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需很多时间才能消退,对患者中心视力也将产生严重损害。 而引起局限性黄斑水肿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微动脉瘤渗漏,弥漫性黄斑水肿采用格子样光凝方法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不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水肿消退,还对患者的预后改善十分不利。

局限性水肿产生渗漏的微动脉瘤可采用局部光凝方法治疗或直接封闭,在术后短时间内水肿就能完全消除并使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 对患者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方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引发视网膜出血现象,首先应治疗下方视网膜,以免使采用光凝方法治疗增大难度;治疗过程应分阶段实施并具有持续性, 一般需要一个月至一个半月之间,可明显降低产生脉络膜脱离、闭角型青光眼、黄斑水肿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等症状的机会。 另外,对于患者突起的周边视网膜、乳头附近及其表面新生血管等不能采用直接光凝方法进行治疗,以免对患者视神经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4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黄斑水肿情况并明显提高患者视力,进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针对眼科临床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规范治疗方法及具体疗效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 将收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24例临床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后开展相关研究,患眼都属于增生前期或早期,共有40只,对所有患眼的临床治疗都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分析研究患者视力的具体变化情况。结果 在收集的40只患眼中,患有眼视力降低的有2只,在患眼视力方面,24只患眼都没有产生变化,患眼视力提高的有14只。患者临床病情越严重,越难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疗效,患者病变具有不同分期的在视力变化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眼黄斑水肿的2只患眼没有出现任何变化,12只患眼部分消退黄斑水肿,15只患眼全部消退黄斑水肿,水肿分型不同患者在消退黄斑水肿方面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生眼压升高的患者有1例,视网膜出血的患者有1例,没有患者产生任何其它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视网膜光凝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黄斑水肿情况并明显提高患者视力且疗效显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7篇

1 视力影响

视力下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 人的眼睛是人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器官, DR患者的治疗主要是解决患者的视力,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视力, 例如视网膜激光治疗具备较好的疗效, 还有疏通血管、营养眼底的作用等。

2 家庭支持

DR患者由于视功能下降, 自理能力下降, 生活上需要部分或完全依靠家属的照顾, 不能正常担当家庭和社会角色, 承担应有的责任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 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对患者家属进行宣传教育, 由于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和睦, 患者能受到配偶和 (或) 子女的尊重和照顾, 在家属的协助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必定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情感护理

患者的性格急躁并处于应激状态中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变化, 引起机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如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等, 导致病变发生。积极引导患者尽量控制情绪, 调整心态, 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行为, 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转移注意力等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对治疗和护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4 心理护理

DR要求患者坚持控制饮食, 适当运动, 口服药物, 监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 这种复杂的生活方式和疾病带来的痛苦, 使心理上难以适应长期属于患者的角色。需要保持DR患者的心理健康。一要有医疗保障, 二要减少心理压力, 让患者坦然面对疾病。三要患者能够正确评价自己, 协调好各种关系, 保持开朗的情绪, 如多参与一些社会交往, 通过患者间相互交流和鼓励, 帮助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还需要患者家属的配合与支持, 尽可能在经济上和感情上满足患者需要, 从生活的细节上关心患者[3]。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取得信任, 同时获得所在单位等有关社会支持, 尽可能解除患者的各种顾虑, 使其体会到亲人及社会的温暖, 增强治疗信心。

5 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对眼病防治知识缺乏, 此时要加强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 (1) DR的概念; (2) DR的防治相关知识; (3) 糖尿病可引起视力损害; (4) DR的根本防治在于早期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 (5) 应该定期眼科检查; (6) DR早期治疗是防治失明的重要手段; (7)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6 康复指导

6.1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最基础的治疗, 每例糖尿病患者的各个阶段都应控制饮食, 指导患者饮食要定时、定量、定营养素、多食糙米、麦面、鱼类、蛋类及新鲜蔬菜, 日常生活中可食用西红柿、黄瓜、苦瓜、洋葱、南瓜、海带、木耳、豆类、豆制品等, 含粗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能促进胃肠道蠕动, 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发生, 进食要尽量避免淀粉等含糖量高的食物, 避免肥胖适当减肥, 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提倡糖尿病患者禁烟酒, 合并糖尿病肾病时, 要严格限制蛋白质和食盐。

6.2 运动治疗

适量运动能提高肌肉利用糖的能力, 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 坚持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如步行、轻快的散步、慢跑、游泳、骑车、各种健身体操、上下楼梯、跳舞等, 户外运动比室内运动更好[4]。避免参加剧烈运动或过度激烈紧张的竞技运动, 一般每天运动最好在饭后60~120 min时段效果较好, 禁忌空腹运动, 每次运动30 min左右, 每天运动1~2次。发生以下情况时, 不宜进行运动: (1) 血糖控制不稳定 (如运动前血糖在13.9 mmol/L以上) 应禁止运动; (2) 酮症酸中毒, 运动前尿酮体阳性; (3) 严重感染:急性感染期, 不宜运动; (4)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及微血管病变 (眼底出血、糖尿病肾病) 或合并血管病变着, 不宜运动, 如高血压、心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变等, 以免诱发眼底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 (5) 早晨空腹时不宜运动, 此时锻炼血糖会迅速升高, 可使病情加重; (6) 合并糖尿病肾病者, 不宜参加运动, 因运动可使肾血液减少, 尿蛋白排出增加; (7) 糖尿病足。

6.3 糖尿病监测

监测血糖是糖尿病患者监测病情的重要手段, 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脂、尿蛋白、肾功能、眼科检查, 应每6~12个月复查一次, 肝功能每年复查一次;血压、体重、心电图等也应定期检查。

总之, 在DR的医疗工作中, 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 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性格、经济状况和医疗依从性, 及时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并积极呼吁有关各方面的参与, 解决患者实际需求, 这对提高DR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时间一般在患糖尿病5年之后开始出现, 其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与血糖控制好坏、血脂、血压等有关。DR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发生率很高。一旦发生将伴随患者的一生, 直接造成患者视力下降, 间接影响患者情感及情绪,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文中就提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血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彬彬, 田虹, 邵云燕.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健康教育及护理.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 :119-119.

[2]张蕙芬, 迟家敏, 王瑞萍.实用糖尿病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0-51.

[3]吴华琨, 张继莲, 陈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心理护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13 (3) :203-20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8篇

糖尿病患者眼病最常见的主诉为闪光感及视力减退,无论非增殖期或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经常因视网膜水肿引起光散而使患者自觉闪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包括微血管瘤、出血斑,渗出、视网膜血管病变、黄斑病变,玻璃体及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研究中,以炎症-免疫机制、基因多态性为研究热点[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征候,绝大多数在荧光造影之前人们已经认识,但是荧光血管造影大大增加了对糖尿病眼底所发生病变的认识,这不仅为了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眼底微循环的早期病变,证明病情是否发展,估计造影征候对预后的判断,还可以对光凝治疗选择合适病例并观察治疗效果。

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造影表现

(1)微动脉瘤,是糖尿病最早期改变,荧光造影呈充盈染料的小亮点。(2)毛细血管扩张,荧光造影可见毛细血管能见度增加。可以说,毛细血管能见度增加和微动脉瘤的出现是糖尿病的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第一阶段。(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表现为荧光素渗漏。(4)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表现为片状无荧光暗区。(5)视网膜动脉异常,多在临近无灌区可见小动脉分支处狭窄,可有血管鞘形成及血管闭塞。(6)视网膜静脉异常,早期静脉荧光素充盈扩张,晚期呈串珠状。(7)硬性渗出及出血斑,表现为不显荧光区。(8)絮状渗出斑:有荧光素着色,与毛细血管闭塞区依存。(9)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可见新生血管,多在视网膜周边部或视乳头上,可有大量荧光素渗漏,形成局部强荧光。

那么,那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以进行激光治疗呢?我们已经知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为6个期,前面3期为非增殖期,后面3期为增殖期。一般说来,Ⅰ、Ⅱ期患者,不需要光凝治疗,Ⅲ、Ⅳ期为光凝治疗最佳期,Ⅴ和Ⅵ期光凝的并发症重且效果很差,不宜做常规的激光治疗。

2 视网膜光凝治疗

对于视网膜光凝可分为局部光凝和全视网膜光凝。

2.1 局灶性光凝

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多数微动脉瘤,并引起视网膜及黄斑水肿者,作局灶性光凝可消失渗漏源,视网膜水肿很快消退,视力亦可于短期内明显提高。对于周边部少量扁平的新生血管,可直接对新生血管作局部融合性光凝,并对局限性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作扇形散射光凝。对于乳头表面新生血管或邻近乳头的新生血管或是突起的周边视网膜新生血管不能直接光凝,否则会引起视神经损伤。

2.2 全视网膜光凝

凡是增殖早期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及视网膜广泛水肿、增殖期视乳头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虹膜红变、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出血吸收后,皆须作全视网膜光凝,同时存在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者,应先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然后做全视网膜光凝,否则会使黄斑水肿加剧。发现虹膜变红者,尽早作全视网膜光凝,可使新生血管消退,一旦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形成时,治疗不理想。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前界为赤道部或略超出赤道部,后界呈卵圆形,距视盘缘鼻侧500μm,距黄斑中心上方,颞侧及下方各3000μm,避开后极部。光凝斑之间相隔一个光凝斑间隙。光凝治疗常规使用全视网膜镜,选黄、绿激光为宜,光凝直径200μm,曝光时间0.15~0.2s,功率110~320mW,光凝斑间距一个光斑直径,眼定光凝度为Ⅱ~Ⅲ轻度,对于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屈光间质仍然清亮,必须尽早进行激光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治疗需注意的问题有:(1)治疗时必须避免视网膜出血,不能在视网膜血管或脉络膜瘢痕上光凝。(2)全视网膜光凝一般先治疗下方视网膜,因为一旦发生玻璃体出血,血往下沉,使继续光凝发生困难。(3)全视网膜光凝必须分几次进行,5~7d 1次,约3~6周完成,分多次作全视网膜光凝可减少黄斑水肿、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及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

3 黄斑水肿的激光治疗

治疗指征: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是黄斑光凝的指征,所谓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是指:(1)局灶性视网膜增厚:所有渗漏病损距黄斑中心500~3000μm认为是可引起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须作局灶性光凝治疗。(2)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区距黄斑中心500~3000μm伴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须作格子状光凝或“C”形光凝。(3)视网膜无血管区:视网膜无血管区距黄斑中心500~3000μm伴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须作格子状光凝。

4 光凝技术参数

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局灶性光凝:波长:绿或黄;时间:0.15s或更少;光斑:75~100μm;强度:病损变白或变暗。

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格子状不凝:波长:绿或黄;时间:0.15s或更少;光斑:100μm;强度:淡的视网膜烧灼。

格子状光凝每个光凝斑间必须相隔一个光凝间隙,光凝必须保持距乳头边缘大于500μm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周予兰,赵志勇,陆志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测定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55-56.

[2]吴竞,张淑红,吴子信.糖尿病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6,5(4):380-38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9篇

1用药依从性的定义

用药依从性即为病人对医嘱或是治疗建议遵从的程度[4]。用药依从性好坏对疾病治疗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5],其包括正确服药、按时按量服药、遵从医嘱等行为。具体是指能否按照医生要求按剂量、次数、时间坚持服药以及是否出现擅自增加或减少品种的现象[6]。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用药依从性的现状

高血糖是公认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7]。长期慢性高糖血症是造成糖尿病病人视网膜出现病变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可因血糖控制不佳而致病情加重或再次复发,仍需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故术后控制血糖尤为关键。而血糖有效控制则有赖于用药依从性。多个报道提示糖尿病病人用药的依从性并不乐观,有研究报道糖尿病人服药依从率为33%~67%[8]。陈晨[9]对360例糖尿病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研究,显示6个月完全遵医嘱服药的依从性仅为(110例)30.56%,依从性差69.44%(250例);韩香蕊[10]报道175例糖尿病病人用药完全依从率为46.9%(82例),不完全依从51.4%(90例),完全不依从1.7%(3例)。而王雅红[11]对100例糖尿病病人研究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仅为15.3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糖尿病病人用药的依从性远远不足,应深入广泛开展血糖控制护理工作。

3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3.1社会人口学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负担方式等。刘玉[4]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下的人群用药依从性低于60岁~70岁病人用药依从性,费用报销容易的病人依从性显著高于不易的病人(P<0.05),中高收入病人依从性高于低收入病人(P<0.05)。汪晓军等[12]报道干部和农民的用药依从性好,工人因生活无规律,依从性相对较差。由此可见随着健康理念的提升,老年人更多注重自身健康意识;经济状况好坏及医保报销比例是病人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部分病人由于时间的不确定因素,不能按时服药导致用药依从性降低。

3.2疾病认知程度多数病人缺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识,并且对此类疾病的预后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认为该病大有人在,并且主观认为已经手术治疗就不会复发,存在侥幸心理,影响术后用药依从性。由于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极易存在疾病不确定感而缺乏必要的治疗依从性[13]。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糖尿病及并发症了解得更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警觉程度[14],从而提升用药依从性。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及家属充分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手术治疗目的和预后以及术后仍需长期控制血糖的必要性。

3.3心理因素因患病时间长,加之视力低下甚至失明,部分病人的生活无法自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此外术后仍需长期控制和监测血糖,要求病人需要有足够意志力。对此病人心存疑虑,担心自己遗漏用药或不能坚持用药,产生焦虑、抑郁、暴躁、沮丧等不良情绪,甚至丧失治疗的信心和意志力,以至于用药依从性下降。

3.4健康教育开展程度当前健康教育已广泛开展,但更多的是住院期间,而对于出院的连续性却得不到有效落实。事实上仍然有部分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系统参加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而部分病人的知识来源于非正规医院或非专业医师以及非医务人员,因此难免会有知识偏差,对其依从性及治疗带来负面影响[15]。尤其是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病人对疾病重视程度与出院时间成负相关,从而降低复诊的警惕性[16]。王娟[17]指出只有将有效的健康教育贯穿于病人整个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全部过程,才能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遵医态度以及服药依从性。故加大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

3.5自我管理效能自我效能被认为是服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18]。周瑾等[19]调查发现糖尿病病人住院期间在医护监护下均能按医嘱用药,而出院12周后能完全按医嘱用药者为45.87%,而不能按医嘱服药者为54.13%。赵阳媚[20]研究结果表明忘记用药是导致病人治疗依从性差的重要因素(P<0.05),说明自我管理效能的高低和用药依从性呈正相关。而自我管理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健康意识、心理状态、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21]。临床证明定期开展健康讲座,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能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治疗、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及时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提高病人主观能动性,促进糖尿病的自我管理[22]。

3.6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组成、个体和在家庭中角色等,其中任何一种改变或调整,对用药依从性都会产生影响。应充分调动病人支持系统,鼓励病人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学会宣泄,获得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与帮助。与亲属、朋友关系越融洽,得到家庭、朋友关心越多的病人,用药依从率越高[23]。亲属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过程,医护人员重视与亲属的沟通,做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识宣教工作,让家属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知识,只有认识坚持治疗的重要性,取得家庭的支持,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用药依从性。

4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用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4.1提高心理应对能力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长期治疗,病人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而致血糖水平的控制不佳,而这种心理障碍往往来自对疾病应对的认知不足。应告知病人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终身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向病人讲解糖尿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程特点、危害、影响病情进展的因素、控制方法,定期眼底检查的重要性及自然病程转归[24]。通过加深病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知识的认知,提高病人心理应对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坚定治疗的信心,提高用药依从性。

4.2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复诊率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殊性,术后须定期复诊,进行眼底随访,及时给予干预,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多种健康教育模式层出不穷,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给予有效的教育[25]。羌艺伟[26]通过短期集中强化的健康教育,不定期健康教育活动,回访等多途径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糖尿病知识掌握水平。针对当前社区医疗情况,应建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服务项目齐全、服务体系完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健康教育干预模式[27],使病人掌握更多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知识,引起重视,有效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复诊率。

4.3构建良好的医护患关系良好的医护患关系是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的关键,有利于疾病的控制与转归。由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生的过程,病人及家庭往往缺乏耐心,恒心,医护人员应重视病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和提问,综合运用医药学知识,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说明按时、足量、按疗程用药对治愈疾病的重要性[28]。同时加强与病人家属沟通,让家属实质性参与和陪伴诊断治疗的过程,增加对病人生命价值、生命质量的关注,给予病人相应的心理安慰,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患彼此间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提高用药依从性。

4.4促进社会家庭有效支持健全社会家庭支持系统,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鼓励是病人遵医嘱,获得良好效果的正反馈效应,是影响依从性一个重要因素[29]。陈亚梅等[30]研究显示,住院糖尿病病人的社会支持与治疗依从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245(P<0.01),表明社会支持与治疗依从性之间呈正相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对慢性病病人进行管理时应重视其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并帮助慢病病人有效的利用社会支持体系,提高慢性病病人的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能力[31]。目前,我国病人社会支持还主要来源于家庭,来自社区和政府服务机构的支持尚不足[32]。现实中单靠家庭支持尚不足以提高依从性,应建立以护理人员为主体,包括专科医生、药剂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康复医师[32]为社区服务家庭管理团队,发展社区医疗护理,建立健全慢性病治疗护理系统,有效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

4.5加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传统的护理方式主要集中在院内护理方面,对于院外护理缺乏有效的干预途径,造成病人出院后其健康行为依从性呈持续下降趋势[33]。科室成立出院回访小组,对于每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建册立档,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家庭地址、联系方式、患眼视力、用药等。通过病人主动来院复查、电话、短信等方式与病人联系,跟进和督促病人用药、回院复查。通过加强访视,出院后继续监测病人用药情况[34];建立健全医院-社区-家庭护理管理模式,有效的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病人治疗依从性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意义[35,36]。

5小结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手术能最大限度保存或提高现有视力,但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理过程。如果不积极控制血糖,病人视网膜则将继续出现病变,视力将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致盲。而目前术后用药依从性状况不容乐观,依从性差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建立完善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强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害性的认识,提高用药依从性,控制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精选9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第1篇1 发病机制DR的发病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糖代谢紊乱是引起DR的根本原因[2],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