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天火之谜》,苏教版,烘托手法,勇于探索,敢于试验
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的一篇课文。《天火之谜》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 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 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 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 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 敢于试验的精神。
4.学习本文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
5.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采用烘托手法表现富兰克林为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 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拟从整体入手, 以读为手段,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 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 感悟人物特点, 积累课文语言, 有效落实。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 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 (出示夏天“雷暴”的视频。) 雷暴发生时, 电闪雷鸣, 还伴有狂风暴雨。
2.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眼中的“天火”。 (板书:天火) 天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板书: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9 课。 (学生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
雷暴劈成两半爆炸毙伤揭开钥匙颠簸风筝拴住
指名学生读词。
教师重点指导“暴”和“揭”的书写。
2.出示成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指名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 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 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一段 (第一自然段) ___________
第二段 (第二至五自然段) ___________
第三段 (第六自然段) ________
2.学生交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段意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人们一直害怕雷暴, 认为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 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后来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之一, 其中段意归纳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在前面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再读课文感知烘托手法
1.再次出示雷暴视频。这样的天气, 你会在哪里?引导出对于雷暴的可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 我们仍然对雷暴如此畏惧, 古时候的人呢?
2. 出示句子:“ 古时候西方人…… 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学生理解“雷神“”上帝的怒火”
3.感情朗读, 读出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4.课文主要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 为什么要写人们对于雷暴的害怕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副板书:烘托)
5.这样烘托的手法在课文中还有, 你们能找到吗?
交流:
“不仅一般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理解“冷嘲热讽”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文和写作紧密结合, 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 从对课文的品读中引出写作元素, 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课文作些必要的筛选, 要有重组教材的意识, 而不是一味依照课本编排逐课讲解。教学中, 我就重组了文中的两处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精神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学生想象别人对他冷嘲热讽的画面, 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补充情节。此处别人的冷嘲热讽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表述, 只有充分补充了,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不易。)
7.感情朗读。
五、小结
面对人人都害怕的天火, 富兰克林将要通过自己的试验来征服, 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 但这一切都没能影响他做试验。富兰克林到底是怎样做的?试验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天火之谜 教学设计 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会读文后3中的8个成语。
3、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按照分好的段落,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提示课题。
1、播放雷电的四幅画面,让生说出画面上表现的是什么?
2、师: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雷电,可在有时候人们并不认识它,而是把它当成天火,并且成了永久的谜。(板书:天火之谜)
3、简介富兰克林(生先说,然后出示一幅资料)
富兰克林(1706-1790)
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1731年在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划出生词,读通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播放课文录音,生边听边想,完成上面的题目。
3、生自读课文一遍。
4、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然后全班认读。及时正音。bào zhà bì pī fěng
雷暴 爆炸 毙伤 劈成两半 冷嘲热讽
jiē shuān yàoshi zhēng diān bǒ 揭开 拴住 钥匙 风筝 颠簸(2)鼓励分辨字形,当场描红。(3)出示文后3中的成语,指导认读。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4)交流: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先交流;然后出示提示,指名完成,全班齐读。
课题“天火之谜”中的“天火”实际上是指雷暴。本课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解开了“天火之谜”。原来“天火”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三、再读课文。
1、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2、生自读选画有关语句,然后全班交流。(同步揭示)第一段(第1自然段)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了)雷电的秘密。“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三段(第6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生找出中心词。(板书:可怕)
2、生交流哪些词语表现出雷暴的可怕?
板书: 发生频繁 每年 几十亿次 威力巨大 击倒 劈成两半
3、指导朗读。
4、看雷电之时的录像片断。
从以下这个片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感到了什么?(让生用成语表达)
乌云滚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雷声隆隆
震耳欲聋 山崩地裂 惊心动魄 魂飞魄散 „„
五、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天火之谜》;苏教版;烘托手法;勇于探索;敢于试验
教材简析:
《天火之谜》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的一篇课文。《天火之谜》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4.学习本文烘托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精神。
5.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
采用烘托手法表现富兰克林为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夏天“雷暴”的视频。)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
2.这就是古时候人们眼中的“天火”。(板书:天火)天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板书:之谜)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学生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词。
雷暴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揭开 钥匙 颠簸 风筝 拴住
指名学生读词。
教师重点指导“暴”和“揭”的书写。
2.出示成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指名学生朗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完成课后第4题。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___________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________
2.学生交流。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指导学生用段意归纳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人们一直害怕雷暴,认为是“上帝的怒火”、是“雷神”,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后来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设计意图: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高年级的训练内容之一,其中段意归纳法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在前面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再读课文感知烘托手法
1.再次出示雷暴视频。这样的天气,你会在哪里?
引导出对于雷暴的可怕。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对雷暴如此畏惧,古时候的人呢?
2.出示句子:“古时候西方人……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学生理解“雷神”“上帝的怒火”
3.感情朗读,读出人们对雷暴的害怕。
4.课文主要是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为什么要写人们对于雷暴的害怕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副板书:烘托)
5.这样烘托的手法在课文中还有,你们能找到吗?
交流:
“不仅一般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理解“冷嘲热讽”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教师要将课文和写作紧密结合,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托,从对课文的品读中引出写作元素,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写训练。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对课文作些必要的筛选,要有重组教材的意识,而不是一味依照课本编排逐课讲解。教学中,我就重组了文中的两处烘托手法表现人物精神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6.学生想象别人对他冷嘲热讽的画面,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情节。此处别人的冷嘲热讽书上并没有具体的表述,只有充分补充了,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不易。)
7.感情朗读。
五、小结
面对人人都害怕的天火,富兰克林将要通过自己的试验来征服,这遭到了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但这一切都没能影响他做试验。富兰克林到底是怎样做的?试验成功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第4篇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风筝实验”。先请你们自由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实验过程,然后想想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生默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相关句子。)
师:这里长句子比较多,你们读一读,感觉怎样?
生:有点拗口。
生:老师,一不小心就会读错。
……
师:是的,这样的长句子的确有点难读。这里写的是风筝实验,其余很多话是多余的,现在我们就把它们都去掉,读读感觉怎样。(师出示这一段话,多余的话用红颜色标注,生再次朗读。)
生:这次简单多了。
生:好像条理也非常清楚。
师:是的,删除一些文字后,读起来非常简洁,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被删掉的文字是写什么的。
生:是描写当时天气的。
师:具体有哪些?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生:(朗读)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
师:读过之后,谁来说说这些文字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些文字?
生:说明当时天气非常恶劣,做实验非常危险。
师:是的,在雷暴天气里做实验本身就十分危险。该怎样来读,才能体现实验的危险性呢?这又说明了富兰克林怎样的性格?
(小组讨论交流)
师:现在谁来说说,还有哪些文字不能删除呢?
生:我感觉“怒发冲冠”“‘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等文字也不能删。
师:能否说说其中的理由?
生:“怒发冲冠”形象地说明风筝实验已经成功了。
生:“欣喜若狂”也不能删。
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富兰克林的心情非常激动。
……
【思考】
教师既要带领学生走进“风筝实验”,更要走出“风筝实验”。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找准突破口
笔者从内容不够简洁入手,有些语句看似无用,实际上却是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核心语句。这里引导学生深入品析,通过删除前与删除后进行对比,把学生从“感觉”过渡到“理论”上,从而逐步把问题推向深入,引导课堂精彩生成。
2.深入品味语言
这里笔者在删减对比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描写的重要性。环境描写虽然看起来与文本内容无关,但可以起到烘托作用,能够使人物特征更丰满,更形象。经过笔者点拨引导,学生自然能够比较深刻理解文中词语的准确性,在感悟环境描写的同时还能深入感悟人物的形象,为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做了铺垫。
3.培养学生语感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第5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借助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足为奇、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无稽之谈”等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实验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与严谨,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出示雷雨图)雷暴发生时,会出现什么?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大自然中的一种放电现象,是一种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对流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3、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就成了一个谜。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过渡: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2、是谁揭开了天火之谜呢?师板书:富兰克林
你了解富兰克林吗?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
出示资料:富兰克林(1706-1790)
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年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曾作出贡献,发明了避雷针。他被德国哲学家庄德称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3、检查生字词。
出示:(1)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读,齐读,说说这几个词有什么关系?(古代西方人把天火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科学上叫做雷暴。)指导写“暴”并描红。
出示:(2)击倒 劈成两半 爆炸 毙伤
①指名学生读这组词。(相机指导书写“劈”、“毙”,描红)
②读了这组词,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组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雷暴很可怕?(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林劈成两半)正因为如此,所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出示第一小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他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③齐读第一小节。
出示:(3)推测 推论
混为一谈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推测:对于事物的一种理论判断分析。
推论:经推理所得出的结论。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无稽之谈:稽:查考。没有根据的说法。
不足为奇: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难以置信:置:使得、让。信,相信。事情发生得出乎意料,让人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进行讥笑及讽刺。)
①指名学生读第一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富兰克林是怎样来看待雷暴的?他说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他推测的依据是什么?文中已告诉我们,谁能找到?
出示: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的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读这一段话(谁能用“因为所以”把这段话连接起来说一说)并试着造句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混为一谈、无稽之谈”。
③这种推论在我们今天“不足为奇”的(说说对词语的理解)?但这种推论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理解“冷嘲热讽”。用分词法理解,(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话)想想人们会说些什么?
④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他坚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过渡:课文哪一小节写了富兰克林的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4)学生自由读,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①出示词语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指名读这些词,师相机正音。系jì:打结、扣 xì:绑、拴)
②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
③出示词语 :乌云密布 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
一叶小舟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④读了这些词语,指名说脑海中想到什么画面。
⑤理解“欣喜若狂”、“怒发冲冠”、并用“欣喜若狂”造句。(看到我梦寐以求的礼物时,我感到欣喜若狂。花一看到思念多年的母亲,欣喜若狂地奔跑过去。)
⑥下面就让我们回到257年前,去看看富兰克林的实验过程。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⑦以上就是震惊世界的(“风筝实验”),它向世人宣告:______________ __。
4、然而,富兰克林研究、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后来,他发明了
。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了。
5、男女生赛读第4自然段。
三、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爆炸 击倒 劈成两半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完成课后习题
(3)、能不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
小结:刚才我们将课文每一段的内容归并起来,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4)那么,富克兰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会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四、作业
1、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