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鸥》范文
《沙鸥》范文(精选6篇)
《沙鸥》 第1篇
一、关注小人物的生活
女主人公沙鸥是国家女排队的一位队员, 为了能够在世界排球比赛中获得冠军, 她日以继夜的训练, 克服身体上的不适和拒绝家人的劝服, 但最终没有获得优异的成绩, 随之, 未婚夫大威在一次攀岩活动中意外牺牲, 这给沙鸥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在塑造沙鸥这个形象时, 就力图表现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 她是一个有抱负但屡遭不幸的人, 生活中充满了悲欢离合。导演用纪实的方法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使影片保持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质朴和清新感, 人们更多的想关注真实的人物, 寻求久违的生活感受力。这已经算是第四代导演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一个突破, 她通过选择普通的事件和人物, 从生活中的“共同经验”出发, 从这种感觉出发去捕捉和表现生活, 引起大家的共鸣。
《沙鸥》的导演张暖忻认为:“既然我们要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普通人, 是这些普通人行为举止中的细微末节, 是这些细节中的流露出来的生活情趣和人物的心灵美, 那么, 创造一种极其接近生活本来面目的银幕形象, 使影片有如纪录片那样再现生活表象的风格, 就成为十分恰切和必要的了。”沙鸥的人物形象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男主人公, 为了工作和生活的继续, 在大街上苦苦寻找着他的自行车。这两个真实地人物形象看起来有几分相似。
二、纪实性代替戏剧性
这部影片中大胆使用非职业演员作为影片的主人公, 饰演沙鸥的常珊珊原是北京女排的主力, 她具有女排运动员独特的气质, 这对于沙鸥的这个角色具有特殊意义, 另外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几乎全部使用了实景、自然光、镜头自由地在故事中流动, 这样的方式在我国电影史上是很少见到的, 同时这部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也增加了纪实性。《沙鸥》在试图化“情节”为“细节”的过程中, 总是要展示主人公沙鸥情感发展和性格变化的成长史。在《电影剧作中的电影美感—﹤沙鸥﹥剧本创作体会》一文中, 李陀指出:“不按照传统的戏剧冲突律的模式去结构剧本, 而追求一种像生活一样朴素无华的真实, 这带来一个很大的困难, 就是容易平淡无味, 缺少艺术魅力,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也为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那就是重视细节在剧本结构中的作用, 或者说对剧本中的细节的作用, 给以重新的评价, 从而把细节的重要性放在情节的重要性之上。”
影片中沙鸥吃牛肉的段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用了长镜头来表现她含着眼泪, 大口大口地吃牛肉的全过程, 这样观众不仅看到了沙鸥的外部动作, 更能通过动作来表现沙鸥内心的感受, 给人一种亲近感。这个长镜头让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连续性展示在银幕上, 收到了很好的纪实效果。传统的电影是通过戏剧冲突来推进事件的进一步发张, 它的优点就是能抓住观众, 产生很强的吸附力。但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就是“强化”越厉害, 它离真实的生活就远, 人为的痕迹就越重。于是, “降低戏剧性程度”就成了第四代导演追求美学原则的重要原因。
三、本土化的转化
在中国电影界中, 人们常常把第四代导演称为“学院派”, 因为他们大多数出于电影艺术院校, 接触了很多的外国电影理论, 长期研究电影语言和技巧, 对电影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思考。当他们投入影片创作时, 正出于拓展理论价值的热潮, 理性思维对他们影响很大, 所以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很容易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中, 但是, 毕竟处于国内这样的大背景, 导演们还是做了本土化的转变, 影片增加了人物的主体性。
《沙鸥》中女主人公听到大威遇难的消息后, 面对着废墟般的圆明园遗址, 演员默默站立在那里, 伴随着意味悠远而深沉的画外音, 以及镜头的大幅度移动。表现了沙鸥在遭受精神上的打击后, 从民族精神和她内心重新寻找一种力量用来重生, 从而振奋起来, 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另外, 为了强烈地表现自己的主题意识, 影片中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 画外音“能烧的都烧了, 就剩下这些石头了。”, 这就话引起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严格的来说, 《沙鸥》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学观点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主张“纯客观”地记录在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中则变为了“表现”, “再现”已成为“表现”的一种手段, 他们越来越喜欢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再现表达出来。
四、结语
我们能从《沙鸥》这部影片看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第四代导演的创作期间传播, 被当做西方新思想引进的巴赞的“纪实理论”和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 在中国影坛上确实引起了轰动。这些理论都对我国新时期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使我国的银幕更加逼近生活, 纪实性的原则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纪实风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和传承, 同时它引起了我国电影理论界对电影本体的研究, 这也就把新时期电影观念又推进了一步, 即实体美学的发展。同时在这面“纪实”的旗帜下, 形成了独特的第四代导演的影像风格。
摘要:以《沙鸥》为例, 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中国影片的影响以及中国本土化转化研究, 从而形成新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影视语言。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本土化转化,《沙鸥》
参考文献
[1]张暖忻.《挖掘普通人的心灵美》载《文艺报》, 1981 (21) .
沙鸥观后感 第2篇
女排精神激励我勇于拼搏,鼓舞我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电影沙鸥观后感。――题记
中国女排,这个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传扬天下的名字,如今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也广为传颂。看到女排姑娘们一次次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哪一个华夏儿女不为之振奋?哪一个炎黄子孙不心潮澎湃?
正在为中国女排的辉煌业绩而欢欣鼓舞之时,我观看了电影《沙鸥》。
影片展现出女主人公沙鸥为女排夺冠而英勇拼搏的奋斗者形象。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女排姑娘勇夺冠军的精神催人奋进,果真不失为一部好影片。
放映结束了,可我的心如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沙鸥的声音总在耳畔回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战胜日本队,获得世界冠军......”
是啊,夺取世界冠军是每一个女排队员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观后感《生命的价值在于拼搏――电影沙鸥观后感》。然而,沙鸥的愿望在当时真的只是梦想,在决赛时竟以两分之差输给了日本队。回国途中的船上,沙鸥把个人所得的银牌丢入大海。此时,她心情沉重,思绪万千。
“人没有目标就无法生活下去!”“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多么坚定的信念!多么执着的追求!正是这“坚定”与“执着”孕育着终究属于我们的金牌!
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拼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实写照。
回顾银幕上女排姑娘奋力拼搏的英姿,想到今天中国女排的辉煌成就,我的心激动不已――
卓有远见的沙鸥 第3篇
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沙鸥颇有远见。它放养了近在眼前的利益,不像海鸥、银鸥燕鸥那样,只是把飞行当作觅食的手段,因而飞行的范围主要局限在海岸边的船舷。争食的目标,主要是水手施舍的零食。沙欧喜欢飞行,在飞行中,它可以饱览海天风光,享受灿烂的阳光,一路心情惬意,没错过一处风景。因为懂得享受生活,所以一路飞翔的它,也不曾错过享受最内陆与最远洋的山珍海味的大好时机。而这样的好东西,因为基本上没有其他竞争者来争夺,它可以慢慢食用,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其实,人在職场,也大可不必死盯某一份工作,某一个地方,某一个领域。把眼光放得长远些,像沙鸥那样,换一种姿势飞翔,在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下,想办法从工作当中汲取最大的养分,而不是那么争功近利。向竞争不那么激烈,同时也非常热门的职业迈进。有的工作,短期内虽难见效益,但只要长期能够坚持,苦练内功,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人生反而会因此而打开意想不到的新局面,翻开事业的新篇章。
《沙鸥》 第4篇
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 新批评把文本本身放在了研究的第一位上, 排除了接受者对于作者、读者的关注, 以维姆萨特、比尔兹利合写的两篇文章《意见谬误》和《感受谬误》。分别对试图从作者意图猜测的文学接受理论和读者鉴赏的角度来对文学进行评论, 这样都会陷入荒谬和错误的境地。在关注文本本体论的同时, 新批评派提出了“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封闭阅读”, 但是实际上它的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同时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 从文本出发, 进行细致和反复的阅读, 在细节上进行充分的分析, 从而对其含义做出最丰沛最深入的阐述, 这也就是文本细读的原则。
下面我们就将以杜甫的《旅夜抒怀》来看看文本细读是怎么进行的, 在细读过程中领悟文本的细微之处, 亲近和审视在细读中产生的艺术享受。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第一联写的是一个近景, 大概是这样一个场景, 夜晚微风吹动着岸上的细草, 只有船上的高高的桅杆独自孤零零地伴着作者, 岸上的细草就似乎好像是作者漂泊无助的身体, 而那个高高的桅杆是不是象征了作者不愿和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呢?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悖论, 作者虽然孤单无助, 但是内心那种“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的落差, 这样一小一大, 一高一矮的事物, 放在同一个句子里, 无形中有了一个张力, 似乎把作者理想合现实的差距点露出来。而后面的“独”又是一个含混的词语, 这个“独”到底写的是一个单独的小船呢还是作者要表达的是作者一个人独自在夜里站在船上呢?以前我们大多数都是作孤舟理解, 其实这是有待上商榷的, 就连金圣叹也曾经对此作注如是:“‘独夜舟’之一‘独’字, 舟上一夜之先生也。舟中若干人, 烂漫睡久矣。” (见《才子杜诗解》) 在尾联中我们也可以体会这个“独”字很可能就是在写作者本人, 因为他是把自己比成了“一沙鸥”。因此我们不能够把一个词理解成固定的含义。同时在整个诗作中可以看出“细”、“危”、“独”也烘托出了也的寂静, 为作者后面的思索奠定了环境基础。
颔联写的是远景, 作者站在孤舟上放眼远眺, 看到的是无边的旷野和大江奔腾不息, 以及在它们上空垂挂的星星以及似乎被大江喷涌而出的月亮。在这一联中, 气象万千, 天上地下交叉出现, 形成了强烈的空间转移感, 既表现了空间的广袤, 同时我们在很多的时候都会以“江水”隐喻“时间的一去不返”, 大江滚滚东流, 从来不是人力所能阻挡的, 在很多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很多的古诗是用流水来比喻时间的, 如“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就连约翰·洛克不是也曾经说过“抛弃今天的人, 不会有明天;而昨天, 不过是行去的流水。”这样的语句吗?在颔联中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作者对时光的感慨, “官应老病休”。在这个“老”字里又有作者多少的无奈啊!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 在与首联承接过程中, “星垂平野阔”正是承首联第一句, 写的是岸上的情景, 而“月涌大江流”承的是第二句, 写的是江水。使得诗句对仗工整。在用词上, “垂”将动赋予静中, 传神的表达了星星低悬在地平线上的情景, 从而反衬出平野的广阔, 可谓是回味无穷。而“涌”字也有一定的含混意义, 到底是看到的月亮似乎在大江流动的尽头升起的情景呢, 还是在月影在滚动的江水中涌动的情景, 从而烘托出来大江急流狂奔的状态呢。无怪乎纪晓岚对这首诗大赞“气完神足, 气象万千”。[2]在很久以来的解释上来看, 首联和颔联的感情基调是存在“悖论”的, 首联表达的是忧郁低沉的调子, 而颔联却似乎立刻开阔起来, 似乎我们感情骤转让我们无法接受。但是只要我们仔细体会就会感受到, 其实颔联表达的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空虚寂寞, 岁月如水无情而逝的无奈。正如金圣叹所言:“平野阔则苍生何限, 大江流则岁不我予”。而这些强烈的感情积淀也正是为了下文中感情的抒发做出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用一个疑问语气和一个判断语气, 表达了一个巨大的反讽, 我国古代的士大夫一生受儒学浸染, 而儒家的三项不朽的盛世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其基础, 而立功就是我们常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立言就是相对于立功是退而求其次, 杜甫早年的济世抱负到头来也只能借助文章来名世, 甚至这个小小的希望也不能够实现, 这对于一个壮心不已的诗人来说将是怎样的一种愤懑啊, 更何况时光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 更让人有一种壮志难愁的叹。“官应老病休”更是一个悖论, 表面上是说年老多病, 辞去官职, 实际上却是满腔的郁闷, 杜甫虽然两次做官, 但是辞官不做都不是因为和年老多病有关的, 以这样的悖论发出感慨, 更见其无限悲愤的抑郁了。远大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也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审美张力, 诗人满腹的治国之志只能化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了。“岂”和“应”一反问一反语, 使得诗在意义上一起一跌, 在抒发感情中意犹未尽。在颔联描写的是壮丽的景物, 而此联诗人又开始写自己的内心, 从对时间和空间的广袤中又拉到了现实中来, 一大一小本身也是一种张力的书写。
尾联叙述了作者在这天地之间飘荡, 就像一只沙鸥。在这句诗中最重要的一个意象就是“沙鸥”, 沙鸥曾经在杜甫很多的诗歌中出现, 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抒发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诗歌中的鸥鸟也是有着一股浩然正气, 一副桀骜难驯的姿态, “白鸥没浩荡, 万里谁能驯?”可见在这首诗中的白鸥正是有着诗人无拘无束的向往和“天高任鸟飞”的壮志。后来在他的诗作中也常常出现鸥鸟的形象, 在他的《客至》一诗中表达的却是冷外一种对鸥鸟的亲近感“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还有在《江村》中的“自来自去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另外还在众多的诗句中出现如:“细动迎风燕, 轻摇水中鸥” (《江涨》) 、“赖有杯中物, 还同海上鸥”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二首》之二) 等等都是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感。而在这首诗中, 诗人的“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 是不是单纯的理解为诗人对于自己孤独无依的感伤, 四处漂泊就像是一只沙鸥的感慨, 我们能不能还可以把这只沙鸥的形象理解为在天地间没有了官场的羁绊而可以自由的生活的一种自我安慰呢?虽然诗人没有了官职, 但是却成为一个自由身了, 可以无忧无虑的过自己的生活了呢。诗贵含混, 贵寄意, 而沙鸥这一形象有了很多的奥妙。沙鸥这一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具有诱导联想, 深化诗意的功能。同时“天地”和“一沙鸥”的反衬中我们也更加感受到了一种大与小的对比之张力。而本句中的“一”和前文中的“细”、“危”、“独”等词遥相呼应, 在读完后掩卷沉思不觉潸然泪下。
《旅夜抒怀》书写的年代虽然已经距离我们很遥远了, 但是古今的文心是相通的, 到现在我们还可以感受到, 作为一个个人, 就像是凡尘中的“一沙鸥”, 我们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和软弱。《旅夜抒怀》整首诗就是如布鲁克斯所谓的“和谐的整体”, 是一个有机的审美主张, 在张力、含混、复义、悖论等的理论分析下, 我们可以更真切的在文本当中探寻作者的感情, 获得审美快感, 甚至有时还可以获得文本以外的文化“增殖”。这也正是英美新批评的魅力所在。虽然这个批评流派已经在20世纪六十年代衰落了, 但是它主张的关注文本本身已经深入人心, 甚至内化在了后来理论之中。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编:《“新批评”文集》, 中文1版579页,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沙鸥》 第5篇
时间:11月6日下午15:2516:10
学生:广州执信中学高一学生
执教者:执信中学曾湖仙老师
听课者:中南六省各地教师1300余人
教学目标: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公开课为第二课时,将第一课时教案简述如下: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
“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
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
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
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
第二课时:
一、简单导入。
二、
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
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三、分析讨论第一段
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
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亦遂愿增胜”,有“借书满架。。”。。。
师:同学们都明确了这一段,嗯。我也以为是这一段。来。大家一齐读读。
生放声读“余稍为修葺,。。。。。。珊珊可爱”
师:在这里啊字里行间都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看这几处文字的运用,来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投影几个问题: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为”摇“又有何区别?
生:不能互换,原文这样更符合现实嘛。
生:原文这样写更有一种美感,因为家贫所以借书,还不少呢,墙不高所以明月照到一半,更见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了。
生:“满”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半”,明月只照到墙的一羊,更有一种朦胧的美呀。
师点头“嗯,有道理”
生:。。。
生:“时“写出小鸟对庭院的喜爱了,“偶”字就觉得小鸟不甚爱来了
生:前面说庭院寂寂,这里的“时”就更见寂寂了
生:还写出这里很少有人来,门可罗雀呢。
生鼓掌。
师:综合刚才几个同学的意见,还是不换的好,这个问题就这样决定了。下面的问题呢?
生:“移“字改成”摇“不好,是动宾短评短评啦,是风摇着影动。
马上有生反对:是主谓短评,风摇和影动。
(这里两生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另外师的问法也有点问题,所以学生就只找区别去了)
师:哪一字更可透出作者的“喜“呢?
生大悟。一生马上起来说“是移字,有轻柔的感觉,是微风徐来,如果是大风猛烈地摇,就没有美感了,归有光是文人嘛,讲究一种雅气,也更能写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又一次鼓掌。
师微笑点头:好啊,我也要同意你的看法了。
四、分析讨论后一部分的二三段: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悲才是本文的主调,后一部分写了哪几件“可悲“的事?为什么说”可悲?“哪件事最能打动你?哪个细节最能打动你?
生放声朗读第二、三段。找出了文段所写的几件事和细节描写。
师:作者为什么说生“可悲呢“?
生:感到了生活的沧桑,家道的败落。
生:祖母、母亲和妻子先后离去,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到可悲了。
师:每次读到“令人长号不自禁“,老师我也要长号不自禁了。这两段为什么如此感人呢?来看看老师我的改写,与原文比较它的表达效果。
“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看,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辈那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生:原文感人多了。
生:原文有很多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读起来很感人。
师:是啊,这就是细节的魅力。亲情是我们最熟悉最珍贵最朴实也是是易被我们忽视的,归有光先生就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最真挚的亲情,让简短平常的句子有了如此强的感染力。我们再来默读一遍,用心来细细体会。
五、讨论分析最后一段。
(1)写妻子的一段文字,所选细节可谓别具用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问余古事、凭几学书以及妻子转述娘家小妹问阁子为何物的天真好奇?(这个问题是为什么没听清没记下来。)
(2)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生:前面写得很悲,
生:前面是直接写的,好像“余泣,妪亦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后面的很含蓄
生:后面写“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托物抒情,读来更感人了。
师:是啊,这里用了两种手法,一种是
生齐:直接抒情
师:对,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下面看看老师代归有光写的结尾,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而今庭院寂寂,妻之馨咳在耳,然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生:原句睹物思人,意味深长,老师你写的就太浅白啦.
台上台下大笑,生鼓掌.
师:就没人同意我的了呀?
生笑.
生:”亭亭如盖”,说明时间已过了很久了,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作者这份情感却历久弥深.,更见他对妻子的怀念之深了.
师重重点头,”嗯,是比我写的要好”
又一女生起立:老师你写的也很好,(全场大笑),语言很雅致,好像”庭院寂寂,馨咳在耳”.书上这一段是作者中年以后补写的了,随着作者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深沉了,抒情的方式也就含蓄了.你们是各有千秋.(全场掌声)
师:谢谢你的理解!
生都会意地笑了。
六、培养运用能力,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表现亲情的主旨。先要有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或对话动作兼而有之,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字。
师:这就是直抒胸臆和借物言情各自的妙处了。上节课后大家都写了片断练习吧,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三个学生分别念了自己的短文。师生评点。
师:归有光用了最熟悉的细节来表现最熟悉的亲情,同学们,等你们到了老师这个年龄,你们就更能体会一个中年男人的悲凉了,他少年丧母,壮年丧妻,家道败落,那种切肤之痛啊,我每次读来,也要“长号不自禁”了。我们再来用心细细体会用心细细地读一遍吧。
七.生再读课文,轻轻地读,读出一点声来。
八、作业:
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秋风起,欲作家书几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两首诗都是漂泊异乡的游子所作。人们评这两首诗是“看似寻常最奇崛”,说说它们“寻常”在何处,“奇崛”在哪里。
(提示:从细节与感情的关系上去探讨)
(后记,第一次做实录,手忙脚乱,忙个不停,还是记少漏多,不能完全如实反映曾老师这一课的精彩了,其实曾老师妙语迭出,气氛轻松和谐)
与会专家与教师互动点评,比较一致的是肯定了这一课的务实,对文与言的关系把握较好,重视语言的学习。
方教授点评:对归有光的思想内涵的把握有一点点欠缺,定位在对母亲对妻子怀念的亲情上,对归有光之悲的挖掘不够。文章一开始就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分家,曾为兄弟骨肉,现“内外多轩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家道败落。归有光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发愤苦读求得功名以使家道复兴,无奈功名未竟,亲人却一个一个先后离去。这里的悲应该包含多重意思,家道败落、兄弟以邻为壑、人逝物亦非,怀念追想的背后是人世的沧桑,这是归核心的悲。学生对悲的分析有答到“沧桑”的,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点。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文本作者的知音。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两个魅力:一是人的精神的魅力,二是有汉语言文学的美。若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钻研,没有自己的深度阅读,就难以上出自己的特色。教法、技巧都是表面化的形式,若过度追求,容易流于形式大于内容。
古代诗歌中的沙鸥意象 第6篇
受儒家“天人合一”与道家“天道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诗人与自然物象有着亲和的关系。物象在诗歌中的使用源远流长,《诗经》中就有“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它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起兴的引子。而对鸥鸟的讴歌古已有之,南朝江淹在《杂体诗张廷尉杂》中有诗句:“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在稍早杜甫的诗人中李白、王维、白居易等也都有咏鸥的诗句,如李白《古风》云:“摇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这里的白鸥有一种追求身心自由的品格。杜甫诗歌中的沙鸥意象继承了前人并发扬光大,且赋予沙鸥意象多种内蕴,传达着别于前人的思想内涵,使得沙鸥意象成为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宋代,鸥鸟成为诗人诉求自由闲适人生理想的一个符号和表达恐机心厌争斗价值观的象征。
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诗人笔下的鸥鸟多姿多彩,如白鸥、沙鸥、白鸟、鸥鸟、浦鸥等,展示了诗人们博大精深的艺术观照,“寻象以尽意”。每种意象都寄寓了诗人独特的主观情感和丰富意蕴。“沙鸥”亦如此,在它被写进诗里时是具有相对固定的文化含义:
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积极用世、潇洒自在、睥睨天下之鸥。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这样的家世,让杜甫从小就志存高远,胸怀社稷天下。年轻时满怀豪情壮志,高唱自己火热的理想,洋溢着浪漫的青春气息。诗中的鸥鸟意象自然也有一股浩然之气,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杜甫写的《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此时他对前程充满信心,提出“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明确了自己的最高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见他此时正高扬自己的政治理想,在诗中刻画的鸥鸟也是一种潇洒翱翔于万里浩瀚天宇的桀骜不驯之形象,结尾写道:“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个飞翔天宇、举身天外的白鸥正是诗人高洁孤傲的形象,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自信豪情,这时的他“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他以致君尧舜拯救苍生为己任,积极用世、蔑视庸俗、鄙弃无所作为,可谓意气豪迈、壮怀激烈。
诗仙李白在《江上吟》中也同样借鸥鸟表达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江上之舟足以尽诗酒之兴极声色之娱的,是一个超越了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即使修成神仙,仍然还有所待,黄鹤不来,也上不了天;而己之泛舟江上,“海客无心随白鸥”乃已忘却机巧之心,物我为一,比那眼巴巴望着黄鹤的神仙还要“神仙”,到了这种境界,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荣辱穷通,就更不在话下了。因而这里的“海客”和“白鸥”已经成为一体,是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我这个海客,要毫无机心地与白鸥泛舟江上,摇笔赋诗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直凌越沧海”。
二、“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淡泊名利,闲适归隐,远离机心之鸥。较早的《好鸥鸟者》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鸥鸟无机心,起初人也无机,于是相处甚好;人没有了诚心,有了巧诈之心,鸥鸟也会远之。虽然那时鸥鸟没有什么固定的含义,但鸥鸟的无巧诈之心的美德在这里已初有体现,真正在文学作品中将鸥鸟远离机心的含义发掘出来的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南朝谢灵运。其《山居赋》曰:“抚鸥鯈而悦豫,杜机心于林池”后来江淹发展了这种含义,唐代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中写道:“海翁无机,鸥故不飞”,同时代陆龟蒙《甫里集》“除却伴谈秋水外,野鸥何处更忘机”,“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淡,与世无争。后来有了“鸥鹭忘机”这个成语,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亦可以亲近,后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鸥鸟就有了稳定的含义。诗人杜甫继承了前人赋予沙鸥意象特定的内涵,在“廷诤守玉床”(《壮游》)惹得肃宗龙颜大怒被迫辞官后,开始有了忧谗畏讥,悲悯自叹,寻求独立之意,于是他浪迹天涯的人生开始。上元元年抵达成都浣花溪畔并营建草堂。此时的他名利之念淡泊了许多,另有好友严武的照顾,生活过得安定惬意,居住地又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使得诗人产生一种与鸥鸟相亲近的闲适感,所以他笔下的鸥鸟飘逸超脱,自由闲适。如“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这里物适其性,人得其乐,鸥鸟意象飘逸超脱,与世无求,是杜甫摆脱拘束后淡泊名利,自适归隐的感情的外露。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漂泊无依,凄凉孤独之鸥。说到漂泊无依,居无定所,杜甫的一生可谓是这样,因而“沙鸥”蕴含的凄凉孤独的情感和诗人的坎坷命运、人生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去蜀》:“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面对国家局势的动荡,知己严武去世,诗人意识到自己将要在漂泊中度过余生,“残生随白鸥”是多么无奈的人生结局啊?同年,诗人携家离开成都,写下了著名的《旅夜抒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的沙鸥有一种漂泊凄凉的身世之叹,杜甫孤独无依,栖身无所,像沙鸥一样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人世的坎坷不平,生活的穷愁困苦,境遇的悲凉不幸,藉此我们应该从一颗孤独的心的悲凉历程来理解杜甫这个伟大诗人的无奈,所以他笔下的鸥再不是在成都时的“相亲相近水中鸥”了,漂泊凄凉、孤独困苦,是诗人此时处境的真实再现。于是他笔下出现了“寒鸥”“饥鸥”等意象,孟子云:“士之失位也,犹如诸侯失国家也。”对于贫寒之士,除去失位造成的政治困頓的悲凉外,更直接的是威胁到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杜甫不得不靠别人周济过日子,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仰人供给,他和他的妻子常忍饥挨饿,于是他笔下的鸥也跟着忍饥挨寒,《雨四首》写道:“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正是诗人自身的深刻体验。他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伤怀中挣扎,举目无亲、饥寒交迫的饥鸥形象正是饥寒的诗人自己。
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这“沙鸥”同样含有飘零之意,作为爱国诗人的陆游远离故园,看到秋日萧条之景,虽羡慕“沙鸥”的自由自在,但仍不免有飘泊在外的凄凉和郁闷。
《沙鸥》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