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青少年论文
三少民族青少年论文(精选3篇)
三少民族青少年论文 第1篇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个人数较为稀少的民族, 人口分别仅有13.24万、3.05万和0.82万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 其中54.37%的达斡尔 (71980人) 、87.14%的鄂温克 (26578人) 、44.20%的鄂伦春 (3623人) 都集中聚居在内蒙古的呼伦贝尔, 这三个民族的自治旗也都在呼伦贝尔。因为很多地区都找不到一定规模的研究对象, 故有关“三少”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少”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属于空白状态[2]。我们抓住呼伦贝尔学院具备一定数量“三少”民族大学生这样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和优势, 对“三少”民族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的创新性研究, 并根据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的措施, 以提高“三少”民族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 从呼伦贝尔学院2012级新生心理测试档案中选取所有“三少”民族新生的414份SCL90和UPI有效问卷, 其中涉及达斡尔族248人;鄂温克族142人、鄂伦春族24人。又根据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从测评档案中选取1967份汉族新生的有效问卷形成对照组, 其中涉及女生1142人, 男生825人。
2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这些问卷是利用北师大与奥泰瑞格公司研发的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系统 (大学网络版) 中的SCL-90和UPI问卷进行团体在线施测的。被试是在不受干扰状态下, 能独立思考, 自我调控答题时间, 具较强可靠性。因SCL-90和UPI的数据分析结论基本相同, 故本研究只呈现了SCL90的部分数据。SCL90采用5级评分标准 (1~5分) , 依次表示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种程度, 系统可自动计算总分、总均分、各因子均分和标准差等, 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还可按总分超过160, 阳性项目数超过43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筛选为阳性;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3或总分超过200, 筛选为中、重度症状者。另外该系统还有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民族、来源、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复读等周全的人口学信息的收集, 可把这些信息作为自变量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达斡尔族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达斡尔族新生SCL90各项因子分和标准差与国内青年常模及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见表1。从中可知达族新生除了在精神病性、强迫、恐怖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外, 其它因子与青年常模没明显差异 (P>0.05) 。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 达族新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都明显低于大学生常模, 差异显著 (P<0.01或0.05) 。虽然达族新生心理健康状态明显好于大学生常模, 但我们同时也统计了作为这个学校主体民族的汉族新生对照组的情况, 发现达族新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平均分都比汉族新生高, 尤其是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因子上差异显著 (P<0.01) 。说明作为这个学校主体民族的汉族新生心理健康状态更好, 优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我认为这可能和测试是在刚入学二十多天, 还没深刻感受到大学压力和各方面不适应时就进行的有一定关系。
达族组和汉族对照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困扰上也有差异。达族新生248人, 呈阳性88人, 占比35.48%;中重度症状者30人, 占比12.10%。而汉族对照组1967人, 呈阳性489人、占比24.85%;中重度症状者89人, 占比4.5%。达族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症状上的检出率都比汉族组高, 说明达族组各项因子分虽然总体不高, 但数据波动性较大, 很多人分数较低, 但也有部分人分数较高, 而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是很严重的。
2鄂温克族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鄂温克族新生SCL90各项因子分和标准差与国内青年常模及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见表2。从中可知鄂温克族新生除了在恐怖、忧郁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外, 其它因子与青年常模没明显差异 (P>0.05) 。与大学生常模相比, 鄂温克族新生在各因子上的均分都明显低于大学生常模, 差异极其显著 (P<0.01) 。这说明鄂温克族新生在入学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鄂温克族新生在各项因子上的均分都比汉族对照组高, 尤其是躯体化、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 差异显著 (P<0.01) 。鄂温克组和汉族对照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症状上也有差异。鄂温克族新生142人, 呈阳性48人, 占比33.80%;中重度症状12人, 占比8.45%。而汉族对照组1967人, 呈阳性489人、占比24.85%;中重度症状89人, 占比4.5%。鄂温克族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困扰上检出率都比汉族组高, 说明鄂温克族各因子分虽然总体不高, 但数据波动性大, 有部分人的分数可能很高, 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3鄂伦春族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鄂伦春族新生SCL90各项因子分和标准差与国内青年常模及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见表3。从中可知鄂伦春新生在躯体化、恐怖、偏执因子分上明显高于国内青年常模外, 在忧郁、强迫因子上低于青年常模。与大学生常模相比, 几乎各因子分都低于大学生常模, 差异极其显著 (P<0.01) 。这说明鄂伦春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自己的特点。且鄂伦春族新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上都比汉族组高, 在强迫因子上比汉族组低, 差异显著 (P<0.01或0.05) 。鄂伦春族和汉族对照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困扰上也有差异。鄂伦春族新生24人, 呈阳性8人, 占比33.3%;中重度症状4人, 占比16.7%。而汉族对照组1967人, 呈阳性24.85%;中重度症状4.5%。鄂族组在呈阳性和中重度困扰上检出率都比汉族组高, 这也说明鄂族组各因子分虽然总体不高, 但数据波动性大, 有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是很严重的。
4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民族间的比较
三民族间比较见下表4。从中可知达族和鄂温克在很多因子分上都很相近。虽然达族在躯体化、强迫、精神病性因子上比鄂温克族高, 鄂温克组在偏执分上比达族组高, 但这些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只是在忧郁因子上鄂温克族比达族组高 (也比鄂伦春组高) , 且有统计学差异。这说明两者心理健康状态相似。鄂伦春族与前两者相比, 有一定差异, 尤其在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上, 比前两者高, 前两者在强迫因子上比鄂伦春族高, 这些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我认为这可能和鄂伦春是最晚走出森林, 汉化较晚有一定关系, 也可能和鄂伦春族特殊的身体形态特点有关[3], 还可能是研究人数太少, 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5其它影响因素研究
将三个民族组分别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 以民族大学生的其它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专业、来源、经济状况、是否独生子女等为自变量, 作logistic回归分析 (数据略) , 结果显示只有性别因素对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 具体情况见下表5。由表5可知, 达族男新生各项因子分都比女新生要高, 且在躯体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差异显著, 说明达族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新生, 这和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研究结论有所不同[4]。鄂温克女生在忧郁、焦虑因子上和鄂温克男生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整体来说, 鄂温克男生比女生心理状态要好。鄂伦春族男生几乎所有因子分都明显比女生高, 差异极其显著 (P<0.01) 。
达族、鄂温克、鄂伦春三族女生之间相比, 达族、鄂温克族女生间相似, 只在强迫因子上有显著差别 (P<0.05, 鄂族女生高) 。鄂伦春族女生几乎各因子分都比前二者低, 尤其在强迫、忧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有统计学差异。达族、鄂温克、鄂伦春男生之间相比, 达族男生很多因子分都比鄂温克族男生高, 尤其强迫、忧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上有统计学差异 (P<0.01) , 而鄂伦春族男生几乎所有因子又都比达族男生要高, 且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所有组里, 鄂伦春女生整体说来心理健康状态是最好的, 其次是鄂温克男生, 而鄂伦春族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显示“三少”民族新生入学时心理状态较好, 除个别因子外与国内青年常模没明显差别, 且比全国大学生常模好很多, 但和这个学校居于主体的汉族大学生相比较, 情况就不容乐观。再加上“三少”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民族性格、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等原因在以汉族为主体的高校里本身就容易出现问题, 因而应把“三少”民族大学生做为学校心理健康和民族认同教育的重点人群, 使他们较快地融入和适应大学生活, 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宣传
由于“三少”民族有语言, 没文字。现在的大学生会说“三少”民族语的也越来越少, “三少”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同化、转化甚至衰亡的危险, 因而学校要加强对“三少”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如果有可能, 学校应引进一定数量的“三少”民族教师, 使“三少”民族学生在大学里能享受到本民族的教育与教学。其次在校园文体活动中, 要多营造“三少”民族文化的氛围, 通过展示“三少”民族文化中喜闻乐见的歌舞、射箭、摔跤等传统文体活动及丰富多采的民间美术、刺绣, 民族服饰展览等艺技, 使“三少”民族学生有机会在校园里接触到自己的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挖掘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文化状态和民族认同方面的研究, 对于创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具重要意义[5]。
2加强对“三少”民族新生在学习、情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化发展和民族认同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独特的生存环境、文化信仰等原因在以汉族为主体的高校里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而应加强对“三少”民族新生学习、情感、交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关心和引导, 使他们能快速调整自我和改变认知, 增强生活能力和适应技能, 学会自我保护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接纳、认同、团结汉族学生, 摈弃狭碍的小民族意识, 争取快速地融入到学校的大氛围之中, 实现民族认同和融合。
3加强对“三少”民族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针对“三少”民族大学生性格、思维特点和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剧扮演、个别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经典心理影片展播等形式, 促进“三少”民族大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发展。帮助她们快速转变角色, 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学会利用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 争取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顺利、高效地度过大学生活。
总之, 加强对“三少”民族新生心理健康和民族认同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成长, 还直接关系到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它对促进边彊地区具有民族特色高校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是任重道远、常抓不懈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迎春.大学新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6 (3) :15-17.
[2]罗鸣春, 黄希庭, 等.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研究30年文献计量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0, 36 (3) :17-20.
[3]方征, 等.鄂伦春族猎民身体形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科版) , 2009, 36 (4) :116-120.
[4]卓杰先, 等.民族师专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1999 (4) :78-81.
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发言稿 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下午好!我是红寺堡镇回民小学的副校长我叫马汉兰。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把我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与大家做一交
流,不到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建于1999年11月,是红寺堡区唯一的一所回民小学,服务范围红寺堡镇团结村一万余人,学校现设有19个教学班,学生1005人,为纯回族,共有教职工39人。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为主线,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为此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去年12月我校被自治区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模范学校”,是红寺堡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二、具体做法
我校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生为纯回族的学校,从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更显得重要,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让民族团结的思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将来才能更好的维护民族团结。因此,学校一直把民族团结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认真实施。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夯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
学校把民族政策、法规等民族教育相关文件已纳入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之中。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宪法》等民族教育相关文件,从各个方面进一步树立了全体教职工的各项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全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师生民族团结教育。
⒈利用教材,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作用。低年级学生以《中华大家
庭》教材为主,高年级学生以《民族常识》教材为主,渗透民族基本常识。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发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语文、品德与生活、音体美等学科的民族常识教育因素,使民族团结教育各相关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与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民族风俗、地域风情,增进民族交流,培养学生对各民族间的感情
2、扎实开展了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
活动期间,学校曾多次组织召开了辖区内宗教界人士联谊会,参加会议的除了各清真寺的阿訇外还有居民代表、宗教人士代表及各寺管负责人,会上组织参会人员共同学习了《团结村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新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并观看了《反邪教警示教育》等光碟。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辖区居民群众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开展辖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家乡、增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
3、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宣传活动,是我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亮点。
一是学校共开辟了30多堵德育墙,不同的墙面有不同的教育主题,如:有爱国、爱家乡、爱父母、爱老师、民族基本常识等等主题,学校定期举办德育墙解说比赛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民族政策常识水平明显提高。此项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观摩,并得到了区市级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吴忠市级、自治区级德育示范学校。
二是利用手抄报、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电子屏、校园之声等宣传工具向学生大力宣传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是民族精神,丰富了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达到了对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目的。学校还多次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民族常识基础知识竞赛活动,使得广大师生对民族基本常识更加了解,使全体师生共同树立了“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的思想意识。
(三)加强服务,着力营造“亲情化、人文化”的良好氛围。
民族团结进步,团结是基础,进步是目的,服务是保障。我校服务区全部是来自南部山区贫困的回族移民,家长外出务工多,“留守儿童”是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学校在“亲情化、人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要求科任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形成一种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的学校德育新模式,促进这些“留守学生”持续、积极、和谐地全面发展。例如:我校长期开通了亲亲热线,成立了留守之家,长期关心这些留守学生的生活状况。学校还着力解决了留守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到目前为止,属于“留守儿童”的一律免去所有费用,学校还会定期给他们发放补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关怀。在关注“留守儿童”方面,我还亲自申报了一项区级课题,已审批下来,现正在研究实施阶段。
几年来,学校非常重视走访慰问活动,凡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领导都会走访慰问不同民族的教师、辖区内的开学阿訇。对患重大疾病的教职工及家庭贫困学生进行慰问活动是学校民族工作的一项传统,通过走访增强了老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达到了学校与居民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的目的。
三、今后的打算
(一)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宣传月活动,力争
做到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办法,年年有新成效。
(二)继续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三)进一步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和墙报积极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
(四)结合学校实际,以活动为载体,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力争年年争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模范学校”
三少民族青少年论文 第3篇
一、增加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无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活动。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有这样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唱歌与说话都同样的自然,通过唱歌这一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能够使孩子们的歌喉日臻完美。而在众多歌曲作品中只有美好的民族艺术才会让孩子们真正感到这里是家乡,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柯达伊的“要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愿望”,要使传统民族音乐活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给予他们一种文化认同感,而这一切又必须从小培养。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
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学生欣赏着、想象着、感染着、参与着、发现着少数民族的活力与魅力,向往着近距离了解这些民族的生活,更生发出对不同音乐的浓厚兴趣,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为家乡拥有这样美好的民族音乐而自豪!
音乐的魅力正在于无需更多言语就能达到心灵相通、精神引领的效果。因此,如果说,音乐是“心灵鸡汤”一点不为过!
二、萌发少年儿童对“三少”民族民间音乐、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音乐是伟大的心灵艺术。通过“三少民族”民歌音乐乃至内蒙古草原、山林、渔猎等文化可以看到音乐的内涵与其艺术形式自是相互关联,这无疑对孩子们音乐欣赏趣味的形成确起到了熏陶默化的铸就作用。“三少”民歌内容多为讲究温厚、质朴、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民歌逐渐形成了一种豪放、宽容、朴实、诙谐的整体性格特征。
五彩呼伦贝尔合唱团的出现得到了公众及社会的认可绝不是偶然的,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的。可以说,草原文明不仅具有传承性且极具开放性。孩子们的演唱不仅仅保留和延续了草原文化之传统,是没有年龄与经历、没有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界限的,是古老民族纯净生活的反映。孩子们给人们以艺术灵感的童谣,荡涤着世人的心灵,也给予了现今人们以青春的活力!
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授课前,我将三少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学生做了个简单的介绍。例如,三少民族的服饰、居住、饮食文化以及他们的歌曲风格、舞蹈特点等。并且观看了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演出视频,聆听了《勇敢的鄂伦春》、《鄂呼兰,德呼兰》、《梦中的额吉》等歌曲,欣赏了达翰尔族舞蹈《鲁日格勒》,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美好。音乐是最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语言。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通过音乐的感召,我们可以让学生走近少数民族音乐、感受少数民族音乐、喜欢少数民族音乐,从而消除对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歧视,萌发儿童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艺术文化的尊重意识。
三、丰富音乐认知、扩大少年儿童的想象空间
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学生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通过音乐语言理解那些通過日常语言所不能理解的细节和微妙之处,使孩子的“感性和理性得以融洽、升华”。少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少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使其获得音乐能力。
少数民族音乐认识对儿童的想象力拓展有着巨大的推动。我们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等同于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想象之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背后往往有着美丽神秘的传说故事,在故事铺垫下,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更加深入,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更加丰富。
黑格尔深刻的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解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有组织的声音“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了”,而“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民族音乐的音响形式(节奏、旋律、和声等)是民族审美情感的直接载体,它摆脱了人生语态和一切自然音响非组织的嘈杂散乱和粗糙的原始形态。音乐倾诉心灵的秘密最为直接,也最易听懂。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民族特点,即只有这一种音乐才能最贴切最充分的表现这一民族的心理层次和感情曲线。
将家乡三少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应该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用音乐来丰富儿童的生活,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塑造自己的生活。”音乐具有无可替代的感召作用,因此,用音乐构筑心灵之桥,是推动少年儿童热爱生命,以音乐所特有的包容之心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理想之选。
三少民族青少年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