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精选11篇)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1篇
1.1 服务适配现状
融合网络环境下,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种类繁多、来源各异,数字家庭服务中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带宽不同、终端类型各异,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解决音视频服务资源在融合网络共享时出现码率、分辨率不兼容,以及不同终端内容呈现的不兼容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的服务适配主要包括服务资源转码适配和服务资源内容呈现两个方面。
在服务资源转码适配方面,国内外在转码技术方面已经有较长时间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转码器速度优化上。视频转码主要有编码格式转换、码率转换、空间分辨率转换、帧率转换,以及容错视频转码等。转码适配需要对空间分辨率变换后的音视频进行重新编码,并添加音视频流容错机制。在空间分辨率发生变化,以及使用容错机制的情况下,视频宏块模式快速选择和运动矢量快速估计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数字家庭服务中各运营商网络存在网络带宽不同、终端类型各异的情况,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解决音视频服务资源在融合网络共享时出现码率、分辨率不兼容,以及传输过程中由于误码导致解码过程的误码扩散效应等适配类问题。
在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方面,目前内容呈现适配主要着眼于移动终端(如手机)访问互联网信息和服务时的呈现适配。
针对移动终端,内容呈现适配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1)基于手机终端显示互联网内容的方法,代表的有Opera Mobile和NetFront等手机浏览器技术。
(2)基于服务器端的内容呈现适配技术,如Opera Mini和UCWEB等手机浏览器。
数字电视终端一般通过中间件技术实现终端的内容呈现适配,而且中间件种类繁多,技术方案各异。目前各类网络运营的内容资源在呈现方面只能与特定的网络、终端相匹配,尚无法根据终端呈现能力自动组织服务资源,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终端上适配显示。
1.2 服务适配需求
在融合网络环境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商面临着服务资源种类繁多、来源各异以及用户终端不统一等问题,需要研究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实现服务资源的转码适配和终端自适应呈现。针对上述需求,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内容转码适配技术研究工作
数字家庭服务中各运营商网络存在网络带宽不同、终端类型各异的情况,需要通过研究内容转码适配技术,解决音视频服务资源在融合网络共享时出现的码率、分辨率不兼容,以及内容资源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误码会在解码过程中导致的严重误码扩散效应等适配类问题。
(2)内容呈现适配技术研究工作
目前各类网络运营的内容资源在呈现方面都只能与特定的网络、终端相匹配,为满足融合网络环境下终端呈现能力各异的内容统一适配需求,需要研究内容呈现适配技术,根据终端呈现能力自动组织服务资源,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终端上适配显示。
1.3 研究任务
根据融合网络环境下服务适配技术的需求,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转码适配技术和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技术。
在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转码适配技术方面,适应数字家庭综合服务过程,主要针对不同网络带宽和不同终端对资源内容格式的需求,进行技术研究。针对数字家庭不同网络和不同终端对音视频资源容错能力的不同需求,研究音视频容错转码技术;针对空间分辨率变换和使用容错机制条件下,转码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研究视频宏块模式快速选择算法和运动矢量快速估计算法,有效降低视频转码器的计算复杂度,从而降低转码器的成本。
在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技术,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终端不同显示分辨率上的适配呈现。针对融合网络环境下,数字家庭服务资源需要在不同分辨率和不同尺寸的终端上呈现的特点,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技术,主要包括:通过对服务资源内容的解析,研究语义相关的内容结构提取技术;结合终端的配置信息,研究基于内容结构的服务资源内容自适应技术。从而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终端上适配显示。
2 技术方案
2.1 系统定位
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的系统实现作为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平台建设的其中一环,是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的系统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和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这两个方面是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的重要环节,是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效果的关键技术要求。
2.2 系统结构
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主要包括两类子系统: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系统和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系统。在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系统中,主要应用了空间分辨率转换技术、视频流容错技术、运动矢量估计技术等;在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系统中,主要应用了语义提取技术和基于语义相关的内容结构生成技术。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仅可以看出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的体系结构,而且可以清楚地明确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是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平台中,一般情况下还应包括,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系统、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家庭服务监管系统、数字家庭服务资源挖掘系统等等。运营商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重新设计,还可以建设其他系统。本文主要针对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的技术结构和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2.3 实施方法
2.3.1 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
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技术如图2所示。空间分辨率转换是在视频解码后完成的,转码器优化主要是利用原始视频信息,对宏块模式进行快速选择,对运动矢量进行快速选择;容错转码是通过在视频编码过程中添加容错机制实现的。
数字家庭服务转码适配基本技术路线包括:
(1)转码器优化
空间分辨率变换会导致原视频编码中的帧内宏块和帧间宏块的编码模式不再适用,也会使宏块运动矢量发生改变,需要对任意分辨率变换下的宏块帧内模式和帧间模式进行快速重新选择,并对运动矢量进行适当的合成与变换,大幅度降低转码器的计算复杂度。帧内宏块模式选择主要是考虑帧内宏块分块大小的选择和帧内预测方向的选择,可以通过对原视频变换域系数进行分析,对宏块的纹理复杂度进行估计,并且对宏块的空间相似方向进行估计,实现帧内宏块模式快速选择;帧间宏块模式选择主要是对帧间宏块分块大小进行选择,需要综合分析原视频宏块编码模式、运动矢量、残差数据、量化步长等信息,快速计算出最优的帧间编码模式。空间分辨率降低后,低分辨率图像的一个宏块会对应原来的多个宏块,运行矢量选择会面临多对一映射的问题,可以采用平均值法、加权平均值法、中值法等算法对运动矢量进行合成,并根据分辨率压缩比对运动矢量进行变换。
(2)容错转码
使用帧内刷新机制促进视频流的重同步,采用率失真优化算法对视频帧内刷新进行控制,在保持压缩效率的同时,降低误码扩散效应;使用条带分割容错技术,将视频误码扩散控制在单个条带之内,防止误码扩散对其他条带的影响,需要根据条带分割情况,对条带分割后宏块模式和运动矢量进行重新选择;对于重要的帧图像头信息进行重复冗余传输,从而降低图像头信息丢失的概率;通过重新调整条带内宏块的排列顺序,将空间相邻的宏块分散开,避免传输包丢失后出现连续大面积的图像错误;采用反馈控制机制,将传输网络的误码率和丢包率实时反馈给转码器,这样转码器即可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增加或降低容错机制的使用量,实现更为精确的容错转码控制。
2.3.2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技术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对数字家庭服务资源进行处理,从而为客户终端呈现布局合理、用户体验良好的服务内容。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技术通过终端软件获取终端显示器的配置信息,并在根据配置信息对服务资源内容进行处理,转换成适宜于终端呈现、操控的服务内容。其主要技术路线分为两种:服务器端的内容适配和客户端的内容适配。其中服务器端的内容适配技术适合于计算能力不足的客户端,其优势在于将繁复的计算任务交由服务器处理,从而减轻客户端的压力;客户端的内容适配技术则适合于有足够计算能力的客户端,其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客户端的计算资源,减轻服务器端的计算压力。我们应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二者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的内容呈现适配基本技术路线包括:
(1)提取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的语义相关内容结构
通过对数字家庭服务资源进行解析,利用结合视觉元素特征、标签结构特征以及文本内容特征的分析方法提取其语义相关的内容结构,为进一步生成适宜终端呈现的服务资源内容提供基础。
(2)基于语义相关的内容结构生成适宜终端呈现的服务内容
结合终端的相关配置信息,根据语义相关的内容结构,利用内容切分、聚合算法将服务资源自适应地转换成在终端上能够便于显示、操控的服务内容。对于显示器较小的终端,可以根据文档对象模型将服务资源组织成为两层显示结构,其中,顶层为服务资源内容的全局缩略显示;底层为服务资源局部内容的缩略显示,通过对局部内容缩略图的点击以显示相应的具体内容。
2.4 技术突破
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突破为:
(1)不同网络和不同类型终端对音视频资源的编码格式、码率、空间分辨率和容错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转码适配需要对空间分辨率变换后的音视频进行重新编码,并添加音视频流容错机制。在空间分辨率发生变化,以及使用容错机制的情况下,实现视频宏块模式快速选择和运动矢量快速估计具有比较大的难度。
(2)融合网络环境下,数字家庭服务资源以及终端的多样化,导致服务资源与终端呈现能力不适配,因此如何准确提取服务资源的内容结构,并利用内容结构实现服务资源内容在终端自适应地呈现。
2.5 接口体系
从2.2节中图1可以分析出,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接口体系从3个层面进行体现:其一,系统内设备终端的接口;其二,适配系统与数字家庭服务平台之间接口;其三,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与数字家庭服务平台的其他系统间接口。
在系统内设备终端之间接口方面主要包括:用户终端属性及配置数据获取接口、内容分发呈现接口、前端设备转码适配处理接口、以及相应的监控配置接口等。
在适配系统与数字家庭服务平台之间接口方面,需要数字家庭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接口体系规范。在该平台下,各个系统与该平台的数据交换要求按照该规范来实现。同时,该规范需要有统一的协议框架,并允许进行相应的扩展。
因此,如果各个系统的接口符合上述规范,各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就会变得清晰明确,同时为系统设计带来方便。
3 小结
在融合网络环境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商面临着服务资源种类繁多、来源各异以及用户终端不统一等问题,建立适用的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体系,实现服务资源的转码适配和终端自适应呈现非常必要。本文针对数字家庭服务适配系统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终端间及内容的互联互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应用方向。在本文介绍的转码适配技术和内容呈现适配技术基础上,目前更加强烈的技术需求为:内容流转码实时性、自适应码率转码切换、多码率切换拼接平滑性等,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研究,同时系统实现要求也更高。
摘要:本文通过对服务适配技术现状分析,提出了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适配需求,并介绍了数字家庭服务服务适配技术体系研究任务和服务适配技术体系建设技术方案,为数字家庭服务平台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2篇
随着数字电视网络覆盖范围逐步向农村发展,数字电视网络用户的数量迅速增加,为了提高传输网络的稳定性,保证传输网络的信号质量。本篇是数字电视论文,重点讨论如何通过网络传输技术构建一个高性能的数字电视网络。
1、SDH技术特点
SDH同步数字体系网络传输的是数字信号,而我国当前依然还有部分电视机为模拟信号电视机,因此采用SDH架构网络时,必须对模拟信号通过抽样、量化以及编码等数字化处理之后才能传输给模拟信号电视机使用。在SDH网络中进行数字电视传输包括回传和下传两种方式。其中,回传是指中心台下属的电视台通过网络将数字信号传输给中心台,给中心台的节目制作提供相关素材;下传则是指中心台将已经制作好的电视节目传输给其下属电视台,然后再通过下属电视台将节目分配给网络的各个家庭用户。这样,通过SDH技术所形成了一个所谓的STMN广播电视信号网络,其可以通过光纤、微波以及卫星组成的传输链路进行电视节目信号的传输。而在各个传输链路中的设备接收端,通过解码器则可以将数字信号直接或者是通过信号转换之后形成模拟信号传输给电视机家庭用户。
虽然SDH传输网络能够很好的适用于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但是因为该技术最初是用来进行语音以及数据业务为目的而制定的,在视频传输反面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例如,当使用SDH技术进行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时,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时针同步性和抖动性。而网络之间的同步性能差会造成指针调整,这时在电视信号方面就会表现为信号的瞬时变色。因此,当传输网络所具有的抖动性能不佳时,将造成解码器的输出信号出现抖动,进而使得信号色彩发生变化。这些问题在后续的SDH网络开发中还需要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2、基于SDH的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分析
(一)SDH数字电视网络系统结构
当前,SDH网络在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省一市广播电视台之间的信号传输,而且主要是进行有线信号的传输。随着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发展趋势的推动,SDH技术将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其他费主干线路的网络传输中,能够使得传输干线网络的容量得到扩充。当前,省级以下的SDH网络正在积极的构建当中。
(二)SDH数字信号与电视信号之间的适配
数字电视信号在通过SDH网络进行传输时,不能直接接入网络,而需要通过一个信号适配处理的过程,以实现电视信号接口与SDH设备接口的对接,达到信号传输的目的。在适配过程中,欧洲的ETS300814以及ETS300813等规范对DVB信号接口以及SDH网络之间的适配原理以及标准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SDH信号与DVB信号之间的适配主要包括这样三大类基本模块:
其一,物理接口模块,MPI接口和PPI接口,其中MPI接口主要以提供适配器与MPEG之间的信号源之间的物理接口为主,通常包括SPI、ASI、SSI三种类型。而PPI则是提供个标准的G.703接口,使之与SDH设备相连,进行数据传输。
其二,适配模块,DVB信号并不能直接适配为SDH信号,而将适配信号分为了两个过程。包括将MPEG-2TS适配人ATM进程单元中,然后通过ATM单元与SDH/PDH进行帧适配,这主要包括VPE、MAA、PFF、VP三种。
其三,管理模块,对系统当中的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情况进行状况监测以及性能检验,同时为各个模块的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对话接口。
3、基于SDH网络的数字电视平台构建
(一)DVB IP数字电视信号
在数字电视网络当中,通过卫星接收设备将各个高清节目以及对应的付费节目接收下来,同时采用ASI码流的方式输出数字码,而输出的码流通过复用设备当中进行对应的复用加扰操作,在经过复用加扰处理之后,按照对应的IP,将之输出到IPQAM调制设备中进行QAM调制处理,最后RF信号输出,提供给用户。
在该网络中,光交换机输出的IP数字电视信号从数字网络节点的板上业务自动传输发送到各县市的网络节点上。然后各县市的电视台再从本地对应的TGE2B板下业务进行上载,将信号接入到广播式IPQAM中,为整个业务进行单向的广播电视服务。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当地县市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特殊的设计。例如,某市的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的.EPG就启用了多个NIT(频点信息表),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满足当地用户要求信号类型多的问题。为了保证整个网络传输信号的易维护性、稳定性以及传输信号的可交换性,在系统架设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2张NIT表进行系统架构的方法,即当地采用一张NIT表,而其他县市采用一张统一的N1T表。
(二)基于SDFI网络的IP业务传输网络构建
虽然当前IP接入网络所采用的接入方式和种类较多,但是其大多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可靠性高的传输网络予以承载。当前,国家正在投资建设的SDH/SONET电视信号传输网络,是在既有的主干网络基础上实施IPOverSDH/SONET技术,架构IP数字网络的基础。因为SDH网络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而且它还可以提供个带宽高、带宽利用率高的传输网络,其带宽利用率最高可以达到95%。在构建IP数据网络时,IP数据包利用PPP协议能直接映射至SDH的帧结构之上,减少了传统的ATM中间层。这不但很好的简化了IP网络这个体系结构,使得其稳定性得到提高,同时还提高了网络的数据插u能上效率。通过将IP网络技术构建在SDH传输平台之上,可以实现不同技术标准之间的跨界数据传输,最终实现网际互联。
通俗的讲,该种基于SDH传输网络的IP业务是将多个不同层次的网络利用VC级联的方式将之映射到SDH的网络架构的各个时隙当中。考虑到SDH网络可以提供一个相对透明的传输通道,而且在物理层面上来讲是一个集成的整体。另外,SDH设备中的以太网板功能是实现对链路层的数据转发,最终实现从以太网向SDH网络进行数据映射的目的,最终构建起IPoverSDH功能。
4、结语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3篇
不少Fans在家通过自建代理服务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组网冲浪。多数家庭计算机网络所需的终端和网络设备并不多,加之网络结构简单,可能忽略了计算机网络布线。对使用无线网络的Fans来说,暂可不用考虑网络布线。但是,出于对经济性、兼容性和传输速度多方面因素的考虑,有线网络还算是比较灵活、安全的。下面我来讲讲居室布线的经验。
有线网络方案
布线原则
综合布线 在布线设计时,应当综合考虑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电力线和双绞线的布设。电话线和电力线不能离双绞线太近,以避免对双绞线产生干扰,但也不宜离得太远,相对位置保持20cm左右即可。
注重美观 家居布线更应注重美观,因此,布线施工应当与装修同时进行,尽量将电缆管槽埋藏于地板或装饰板之下,信息插座也要选用内嵌式,将底盒埋藏于墙壁内。
简约设计 由于信息点的数量较少,管理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家居布线无需再使用配线架。双绞线的一端连接至信息插座,另一端则可以直接连接至集线设备,从而节约开支,减少管理难度。
适当冗余 综合布线的使用寿命为15年,也许现在家庭拥有的计算机数量较少,但是没有人能够预测将来的家用电器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或许不需要几年的时间,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借助于Internet进行管理。所以,适当的冗余是非常有必要的。
布线时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点数量 除一般房间中常用位置安装的信息点外,最好在居所中心和前后阳台的隐蔽的位置多布设2~3个信息点,以备将来安装无线网络的接入点设备,实现家庭计算机的无线网络连接,并可携带笔记本电脑到室外工作。
信息插座位置 在选择信息插座的位置时,也要非常注意,既要便于使用,不能被家具挡住;又要比较隐蔽,不太显眼。在卧室中,信息插座可位于床头的两侧;在客厅中可位于沙发靠近窗口的一端;在书房中,则应位于写字台附近,信息插座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少于20cm。
集线设备的位置 由于集线设备很少被接触,所以,在保证通风较好的前提下,集线设备应当位于最隐蔽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集线设备需要电源的支持,因此,必须在装修时为集线设备提供电源插座。另外,集线设备应当避免安装在潮湿、容易被淋湿和电磁干扰非常严重的位置。
远离干扰源 双绞线和计算机应当尽量远离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以避免这些电器对双绞线中传输信号产生干扰。
电源分开 计算机、打印机和集线设备使用的电源线,应当与日光灯、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风扇使用的电源线分开,实现单独供电,以保证计算机的安全和运行稳定。
路由选择 双绞线应当避免直接的日晒,不宜在潮湿处布设。另外,应当尽量远离经常使用的通道和重物之下,避免可能的磨擦,以保证双绞线的电器性能。
居室布线方案
两居室家居布线 主卧室安装两个信息点,位于双人床两侧,便于双方能够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辅卧室安装信息点,位于单人床床头或写字台附近,便于子女或来访客人使用;客厅安装一个信息点,位于沙发一端或茶几附近较为隐蔽的位置,便于使用笔记本电脑在客厅办公或娱乐。
另外,再从住宅小区提供的信息插座引一条双绞线到集线设备处,以实现家庭网络的小区局域网接入。电话线与电源线应当分管铺设,彼此之间的距离为20cm。信息插座、语音插座与电源插座的距离也应当在20cm。布线方案可以参考如图的设计进行,其中“.”表示信息点。
将双绞线穿入PVC管,埋设在地板垫层。需要过墙时,在墙壁贴近地面处打洞。信息插座采用墙上型,在墙壁中埋设底盒。集线设备(集线器或交换机)安装在辅卧室,建议选用5口桌面型设备,可以固定在写字台靠近床头的一侧,既节约空间、保证有适当的通风空间,同时又能避免设备直接暴露影响美观。
三居室家居布线 由于三居室的客厅通常比较大,所以可考虑在两侧的墙壁上分别安装一个信息点,均位于距窗口1m~1.5m的隐蔽位置,便于同时接入计算机。综合布线的要求与两居室完全相同。
复式家居布线 楼上主卧室和辅卧室的设计,以及小区宽带链路,与两居室相同,故不复赘述。一楼大厅内的两侧墙壁上分别安装一个信息点,均位于距窗口1m~1.5m的隐蔽位置,便于同时接入计算机或无线AP,在楼板和墙壁上打洞并穿入PVC管,实现双绞线在楼层间居室间的穿越。建议将集线设备安装在一层楼梯背面,既便于维护,又不影响美观。
如果小区宽带允许每个家庭有多个用户接入,且采用DHCP动态分配IP地址,那么只需使用一条交叉线将集线器与小区提供的信息插座连接即可。如果小区未提供DHCP服务,则需为每台计算机都设置IP地址。如果小区只为每个家庭分配一个IP地址,并通过MAC地址方式限制接入数量,那么就必须采用宽带路由器或代理服务器。采用宽带路由器方式时,使用一条交叉双绞线连接路由器的WLAN口和小区的信息插座,再使用另外一交叉线,连接路由器的LAN口和家庭集线设备。采用代理服务器方式时,如果使用Windows的ICS,则需两块网卡,一块网卡连接小区.一块网卡连接家庭网络。
无线网络方案
选择无线AP的位置
对于无线网络而言,无线AP的放置位置非常重要。由于无线AP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而且随着距离的延长,无线信号将越来越弱,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差,无线传输速率也越来越低。因此,选择一个好的放置位置,不仅可以保证无线网络能覆盖到每个角落,而且可以确保得到较高的传输速率。
在选择无线AP访问位置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放置在高处。无线信号是沿直线传播的,每遇到一次障碍物,无线信号就会衰减一次。无线AP放置的位置越高,被阻挡的可能性和次数也就越小,也就越能保证信号的强度。如果客厅内吊顶为中空造型,可以将无线AP隐藏于其中,既美观,又保证了AP相应的高度。
第二,放置在中心。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是一个圆形区域,因此,只有将无线AP放置在中心位置,才能保证所有居室和客厅都处于覆盖区域内。
第三,穿越最少的墙体。实验表明,穿越两次砖墙,信号强度将会减弱20%,但仍然能保证原有的传输速率;但如果穿越三次墙体,信号强度将会减弱50%~60%,传输速率也会降低至原有速率的30%~40%。
第四,位置隐蔽。无线AP配置安装完成之后,即可在远程以软件方式进行管理。因此,为了美观起见,可以将无线AP置于较为隐蔽之处。
第五,干燥通风。作为电子产品,无线AP应当避免日晒、烘烤、雨淋和潮湿,因此可将其放置于干燥通风处,便于散热,保证正常工作。
第六,独立电源。无线AP应当与计算机使用同一电源,而避免与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使用同一电路,保证不受脉冲电流干扰和影响。
居室设计方案
按照居室来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案。
两居室 由于无线AP在封闭的环境内有效传输距离可达30m~50m,因此,即使有砖墙的阻挡,在两居室内只使用一个无线AP也已经绰绰有余。如果客厅内吊顶为中空设计,可以将无线AP隐藏于其中,既美观,又保证了AP相应的高度。也可以将无线AP置于靠近卧室一端,或者隐藏于客厅内的茶几或电视柜中。
如果小区提供宽带接入,应当布设一条从信息插座到无线AP的双绞线,以实现家庭网络与小区的连接。如果采用ADSL共享Internet接入,则应当布设一条到电话插座附近的双绞线,实现无线AP与ADSL Modem的连接。
三居室 三居室无线网络的设计与两居室基本相同,最好将无线AP置于客厅内的吊顶内。如果无法放置在客厅,则应当考虑放置在中间的居室内,使无线AP到每个房间都只需穿过一堵砖墙,从而保证无线信号的强度和网络的传输速率。
复式居室 与普通砖墙不同,浇注的水泥楼板会导致无线信号的大幅衰减,因此应当在每一层都分别设置一个无线AP,并借助于集线设备将两个无线AP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复式居室必须进行综合布线,以实现无线AP之间,以及无线AP与小区宽带之间的连接。
一楼大厅内的无线AP可置于吊顶中心位置,从而保证整个大厅都能在强大信号的覆盖之下。当然,也可将其置于靠近窗口处,既可保证室内拥有一定的信号强度,又可在笔记本电脑到室外时依然能够接入家庭网络。二楼如果有三个卧室,则可以将其置于中间的卧室;如果有两个卧室,则置于靠近另一端卧室墙壁的隐藏位置。
后期应用建议
利用无线的方式来构建自由自在的家庭内部局域网络,与用有线的方式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如它不破坏家居装饰;没有复杂连线;如遇故障能够迅速确定问题的所在;只要在无线覆盖的范围内即可以实现自由的漫游,如在楼上楼下、客厅、卧室、阳台、厨房,甚至在厕所,你也可以用笔记本电脑通过你的家庭无线局域网随时随地查询资料,获取信息,随时办公和娱乐。
一般情况下,ADSL、Cable Modem、小区宽带都可以采用,如果不能使用,一定要向经销商或者厂家的技术支持询问。其中小区宽带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运营商绑定了你网卡的MAC地址,那么你必须购买可以修改MAC的无线网关。家庭用宽带出口一般只有1Mbps左右,无线网络产品足以满足家庭应用,所以价格也会越来越便宜。但是如果你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家庭办公和上网,比如你可能组织一个4到5人的游戏,可以考虑802.11g的产品。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4篇
关键词:数字家庭网络,无线技术,WiFi,802.11n
1、引言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众多的数码产品, 个人电脑、PDA、手机、数字电视、DVD、MP3、DV/DC等数字产品逐步进入普通生活中, 与此同时, 宽带通信与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数字媒体内容的发展。而今, 除了家电产品数字化的革新之外, 构建一个宽带接入、内部互联、内容共享的家庭网络需求也日趋突显。"数字家庭"网络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个人电脑和传统家电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高性能的电脑为中心, 连接诸如数字电视、数码相机、手机、mp3播放器, 家庭影院, 数字家电甚至包括安防系统等组成家庭网络, 使各设备协同工作, 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 为用户提供一种"随时, 随地, 使用任一设备访问和欣赏任何内容"的全新应用体验。目前实现的"数字家庭"基本上包含了网络宽频、新潮电子、视听享乐、智能家居等, 其实质是计算机、数字家电和移动信息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无缝协作, 在家庭环境中共享数字媒体内容, 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网络的共享及与外部公网的充分流通和共享。
2、数字家庭网络连接及产品标准
作为一个家庭网络, 首先需要有一个出口与外部的互联网相连。现有的家庭宽带连接技术包括DSL、以太网、光纤到户、有线电缆等。另外, 电力线上网也可以为住宅提供宽带连接, 该技术正处在积极发展之中。上述这几种方式都是有线的连接技术。未来, Wi Max将为住宅提供无线的宽带连接, 从而让偏远住处的用户可以摆脱线缆的束缚。至于家庭设备内部的互连, 主要用于传输数据和音视频。这方面可以利用的有线技术包括以太网、1394、USB等, 可以利用的无线技术有Wi Fi、新兴的超宽带 (UWB) 等。外围和终端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连接, 例如手机与PC的连接, 鼠标、键盘、打印机与PC的连接等, 这类应用往往使用低速率的无线技术, 如红外、蓝牙、Zig Bee以及一些专有的24GHz通信技术。
2003年6月, 英特尔、飞利浦、IBM、惠普、微软和富士通等17家消费电子行业巨头成立"数字家庭工作组" (DHWG:Digita Home Work Group) , 共同研发在开放的行业标准基础上, 建立一个具备协同工作能力的平台, 从而使各厂商开发出能通过家中有线或无线的互联网络进行内容共享的数字家庭产品。2004下半年, DHWA更名为数字生活网络联盟 (DLNA: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 , 将工作的重点由标准的建设, 迁移到产品的互通性测试阶段。
此外, 由IBM发起的开放业务网关OSGI标准 (Open services Gateway initiative) 于1999年3月成立, 现有成员40多个。最初, OSGi的目标是带有家庭自动化应用的住宅互联网网关, 现在应用领域扩展到数字移动电话、汽车 (BMW的X5系列) 、信息通讯业务、嵌入式的电器、家庭网关、工业计算机台式计算机、高端服务器。
随着数字家庭网络梦想的逐步清晰, 标准的问题愈加重要。家庭网络连接的接口标准涉及到所有的信息设备, 无论消费电子、计算机, 还是通信领域都会受到接口标准的影响。
3、802.11n的技术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网络视频和电话等新兴应用对与之相配套的无线网络提出了更高的带宽要求。要搭建支持高清视频的数字家庭网络, 要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上实现在线游戏和实时的网络视频通话, 过去的Wi-Fi标准802.11a/b/g都已不再适用。如对高清视频而言, H.264/VC-1的编码, 实际码率多在20Mbps至40Mbps之间, 而在多音轨等情况下, 码率还会进一步提高。面对如此大的流量, 传输速度只有54Mbps的802.11g已经完全无法胜任, 只有802.11n才可以满足。
802.11n比Wi-Fi标准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
1.使用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技术提升了传输带宽。802.11n使用MIMO技术, 在设备的收发两端都使用3个天线的设计, 使用者可以实现3倍于802.11g的数据流, 即实现162Mbps的空中传输速率, 换算为有效的数据吞吐量也可达到100Mbps。
2.更大的信道带宽。目前的Wi-Fi标准都使用20Mhz的信道带宽, 而802.11n则允许使用40Mhz的信道带宽, 允许每个信道实现较以往标准2倍的数据吞吐量。这也是在一个信道内传输实际码率有可能达到20Mbps-40Mbps的高清视频信号所必需的。
利用802.11n的卓越性能, 家庭网络--电视机、机顶盒、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大容量存储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 将成为Wi-Fi (802.11n) 的主要应用领域。尤其是从机顶盒或大容量存储器设备传送流视频到电视机显示屏和笔记本电脑, 更需要80211n技术。其中游戏和手机将会是两个最重要的Wi-Fi应用领域, 目前许多最先进的游戏设备已经集成了Wi-Fi功能, 可以实现无线网络游戏和通过宽带下载最新的游戏和内容。
802.11n整合Wi-Fi功能时所面临的设计挑战:
要把Wi-Fi功能集成进上面提到的应用, 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因为802.11n利用多发射器和多接收器来实现高速率, 而这将使无线电器件的功耗成倍增加, 并要求功率放大器设计人员尽最大努力地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并且由于这些无线电器件将被集成到很多小型设备中, 故其尺寸也非常重要。另外由于每个无线电器件至少有2个发射器和2个接收器, 因此需要极高的集成度。可通过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功率放大器, 用于定制设计的前端模块, 以及采用先进的模块开发技术, 尽量把尺寸减到最小。最近的例子是Broadcom推出在单芯片上集成了蓝牙、Wi-Fi和FM功能。而TI于2007年2月推出了首款集成802.11n、蓝牙2.1与FM的单芯片。
4、未来数字家庭网络的发展趋势
家庭网络存在的基础是宽带入户、终端的数字化和信息的共享。按照终端的功能, 家庭网络由网关和四个子网组成, 即娱乐子网, 通信子网, 工作子网, 控制子网。家庭网络与各子网的发展既相对独立又逐步走向融合, 各子网间的通讯协议保持一致, 但是子网内部的通讯协议可以相对独立, 最大程度继承了各个领域的原来的基础标准。子网间通过逻辑上的子网关彼此连接
参考文献
[1].孙玉, 数字家庭网络总体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M], 2007, 10
[2].王炅, 新一代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以及应用, http://news.buildhr.com, 2008, 3
[3].全球IP通信联盟, 华为数字家庭解决方案, www.microvoip.com, 2008, 2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研究论文 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电视节目的信号传输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信号传输将电视图像等信息通过模拟信号发送出去,容易受到环境和设备的影响,产生噪音和色变。因此,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就是针对以上情况,依靠不断提高的信息传输速率,营造出更加立体的声音效果,满足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各种要求。目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应用,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传统的广播电视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可能。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依靠互联网创建出一种特殊的服务器,服务器中包含着所要传输的信号的网页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一种链接关系,当用户做出选择之后,广播服务器会进行智能化的侦查,然后通过客户端向用户输出节目的全部信号。用户进行需要等待的时间很短,且进行操作的方式也非常简单,通过移动鼠标就可以访问任何一个广播电视服务器的节目。服务器的客户端包含了广播档的监控系统,能够有效的对客户的喜好进行总结,方便节目推送。制作工具也是客户端中的一部分,它能够对各种节目的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将其转变为广播数据,上传到客户端软件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信号站。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广播台站需要具备以下功能。首先,能够对客户的选择进行及时的反应,选出正确的广播音频源,将信号顺利的发送出去。其次,能够选择正确的服务系统软件,通过内部程序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广播服务器,并且将以上步骤顺利连接,保证甄别和传输过程的.正确无误。网络广播台站点的创建环节需要高度的自动化和程序化,这一点是传统的广播电视技术无法达到的。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6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数字化校园;虚拟局域网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新应用的出现,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数字化校园网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引起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重大革新,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校园网络的安全保障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网络安全系统的规划及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立体、多层次的网安全防御体系。
一、数字化校园网安全现状
目前,世界上70%以上的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数字化校园网,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但大部分校园网建设都对网络安全有所忽视,逐渐使校园网的安全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与危害。校园网的主要安全问题分为下述几方面:
1.物理层方面安全。由于网络中物理设备的位置不合理、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及防范措施不科学,导致网络资源受到自然灾害的毁坏、人为或意外事故的破坏,造成了数字化校园网不能够正常的运行。因此,物理层安全问题是需要重视的。
2.未经受权访问。没有经过授权或者假冒合法的用户获得了权限进而访问网络资源,造成获取所需资料、篡改有关数据或利用有关资源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在校园网上,最常见的是盗用合法IP地址,给合法的用户直接带来了经济损失,造成网络冲突,使网络不能够正常工作,严重的甚至造成主机崩溃,影响到整个校园网运行。
3.计算机病毒。互联网现在是病毒肆虐最大的来源,互联网上发现了各色新病毒,感染快、危害严重,而且使用者难以防范。校园网由于计算机用户众多并且水平差距很大,容易感染病毒且消除困难。
4.带宽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它的带宽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上网人数的急增和各种各样在线游戏的流行使有限的带宽资源不堪重负。由于没有带宽限制和优先级设置,一些重要用户和重要应用得不到必要的带宽保证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校园网安全方案的实现
1.网络防火墙的部署。在核心交换机与Internet之间、核心交换机和服务器群之间部署了一道防火墙,进行网络数据流的监控,实现虚拟的网络隔离。在部署防火墙之前,需要对现有网络结构以及网络应用作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网络业务系统的实际需求制订防火墙策略,以便能够在提高网络安全的同时不影响业务系统的性能。通过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确定防火墙的部署方式以及部署位置;根据实际的应用和安全的要求,划定不同的安全功能区域,并制订各个安全功能区域之间的访问控制策略;制订管理策略,特别是对于防火墙的日志管理、本身安全性管理。
2.路由器的设置。路由器是校园网主要设备之一,其位置在校园网与Internet接入口处。通过对路由器相关设置,可以实现带宽限制,特定访问规则,流量控制等,进一步保证了网络安全。路由器主要功能是对IP地址进行设置,设置要恪守的基本原则如下:路由器的物理网络端口需要有一个IP地址;相邻路由器的相邻端口IP地址在同一网段;同一路由器不同端口在不同网段上,IP地址设置的主要任务是配置端口IP地址;配置广域网线路协议,配置IP地址与物理网络地址如何映射;配置路由;其他设置。
3.三层交换机设置。三层交换机的出现解决了路由器的速度和二层交换机的VLAN间路由的问题,既满足了速度的要求,还可以实现划分VLAN,是目前数字化校园网中必不可少的网络设备。三层交换机通过划分VLAN有效地隔离了局域网的广播风暴,有效地提高了网络管理速度,很好地实现了网络安全。划分VLAN的基本策略从技术角度讲,VLAN的划分可依据不同原则,一般有以下三种划分方法:(1)基于端口的VLAN部分。这种划分是把一个或多个交换机上的几个端口划分一个逻辑组,这种方案只需要管理者对网络设备的交换接口重新分配就可以,不必考虑该端口所连接的设备。(2)基于MAC地址的VLAN划分。MAC地址其实就是指网卡的标识符,每一块网卡的MAC地址都是唯一且固化在网卡上的,网络管理员可按MAC地址把一些站点划分为一个逻辑子网。(3)基于路由的VLAN划分。路由协议工作在网络层,相应的工作设备有路由器和路由交换机,该方式允许一个VLAN跨越多个交换机,或一个端口位于多个VLAN中。
建设数字化校园网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将校园中的各PC机、终端设备与局域网相连接,同时与国际互联网连接起来,构建可以满足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所需的各种环境,及时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尚民,袁玉珍.浅谈对校园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远程教育,2000(2).
[2]方欣泽.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M].北京:中国水利电利出版社,2005.
[3]胡道元,闫京华.网络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7篇
1.1 背景与意义
随着数字家庭概念的普及和推广, 网络电视、阳光政务、电视回看、点播互动、家庭生活缴费等数字家庭服务正在起步, 为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新型生活娱乐综合服务模式提供了有利条件。TCL、长虹、海尔、创维、海信等家电厂商分别推出具备互联网功能的电视机终端, 建立了数字媒体内容资源平台, 并与拥有互联网电视内容运营牌照的运营服务商CNTV、上海文广、杭州华数等积极合作, 通过运营商的网络电视集成服务平台, 为电视用户提供数字音视频媒体内容服务。北京歌华、杭州华数、青岛有线、深圳天威等有线电视运营商依托双向数字电视网络, 在家庭电视终端上积极开展阳光政务, 电视回看, 点播互动等数字家庭服务新业务, 提供家庭用户在使用基本音视频服务的同时获取灵活的、个性化的媒体服务和信息服务, 提升了百姓媒体化、信息化生活的品质。此外, 各运营商努力探索家庭生活缴费、互动游戏、电视商城、生活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实现方式和应用模式, 引导多种形态的服务进入家庭, 开展面向家庭的现代服务业融合类业务实践。
现有数字家庭服务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网络和家庭设备互联上, 还缺少对各类服务资源的整合、处理、发布及互联互通技术的深入研究及集成应用。由于在实际的数字家庭服务中必然要涉及跨网络服务接入、服务资源集成、服务交易计费与结算等多个环节, 因此这些涉及数字家庭服务关键环节的技术问题就成为发展数字家庭服务产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数字家庭服务跨网接入、集成管理、服务交易等关键支撑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为数字家庭服务的应用推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已成为发展数字家庭服务产业的关键。
1.2 国内外现状
数字家庭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建立和依托多个全球性的标准化组织掌握标准, 形成对数字家庭终端和网络的技术优势, 实现数字家庭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我国也在数字家庭服务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开展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行动, 对基于数字家庭的社会民生服务模式和服务技术支撑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批基础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成果, 为数字家庭服务创新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是运营商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运营的关键技术, 用于支撑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服务的开展, 并为运营商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通信业的OSS (运营支撑) 起源于ITU-TMN, 目前得到国际通信业广泛认可的是TMForum组织基于ITU-TMN概念提出的NGOSS和e TOM模型, 业务支撑技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此框架开展。电信行业的运营支撑技术研究主要面向语音、短信、数据等业务, 广电行业的运营支撑技术研究主要面向音视频等业务。现有的运营支撑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资源整合管理、服务发布、认证授权、电子支付、计费结算、版权保护、终端展现、以及服务监管等多个方面。
(1) 服务资源集成与管理方面
面向数字家庭的融合业务, 其服务资源来自不同行业, 类型差异较大, 现有的目录体系、编目技术不适应对海量异源异类服务资源的统一精细化管理, 现有的内容索引和检索算法不能有效支撑海量异源异类服务资源的高效快速检索。
(2) 用户需求与业务个性化管理方面
面向用户个性化的智能推荐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互联网领域, 包括基于内容的过滤技术、协同过滤技术、基于知识的推荐技术, 用于Web服务组合推荐, 并综合考虑用户对Web服务和质量的均衡需求。电视领域开展了基于显性用户特征的节目推荐系统的研究。目前服务关联与聚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服务组合的正确性和系统开销的减少两方面, 没有专门针对数字家庭服务领域的服务资源关联与聚合研究。现有以服务功能为主线的服务关联和聚合方法, 不能适应数字家庭服务领域中服务资源目录的动态发展性和用户多层次需求的要求。
(3) 服务资源转码适配及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方面
融合网络环境下,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种类繁多、来源各异, 数字家庭服务中运营商提供的网络带宽不同、终端类型各异。目前尚无有效方法解决音视频服务资源在融合网络共享时出现码率、分辨率不兼容, 以及传输过程中由于误码导致解码过程的误码扩散效应等适配类问题;目前各类网络运营的内容资源在呈现方面只能与特定的网络、终端相匹配, 尚无法根据终端呈现能力自动组织服务资源,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终端上适配显示。
(4) 业务计费与结算管理方面
各运营商正逐步开展面向家庭的融合业务实践, 业务捆绑是运营商在网络融合阶段较易实施的运营手段, 运营商可以通过合作实现跨行业业务捆绑, 带动融合业务的发展, 通过新兴业务与已有业务捆绑推广新业务, 同时多业务捆绑也能满足家庭用户的“一站购齐”和“丰富体验”的业务需求。随着新业务形态的涌现, 业务组合捆绑的多样化, 以及服务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现有运营支撑技术中的计费结算环节难以满足融合网络环境下业务运营支撑和多方利益主体结算的要求。
(5) 服务质量评价方面
现有数字家庭服务质量评价主要针对数字家庭网络Qo S, 相应的Qo S模型包括家庭网络第二层 (链路层) 的优先级Qo S和参数化Qo S, 第三层 (网络层) 的区分服务模型Diff Serv和集成服务模型Int Serv。现在最常用的服务质量模型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SERVQUAL模型, 该模型以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为基础应用于多个领域的服务质量评价。目前, 国内外针对数字家庭服务特点的质量评价技术研究尚处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集中于数字家庭服务的某一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依托于传统的调查技术, 尚缺少数字家庭各类服务的质量评价基本模型, 没有形成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反映数字家庭服务特性的指标体系。
(6) 服务内容监管方面
1999年欧盟启动数字家庭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行动计划——The Safer Internet Action Plan, 希望建立统一的数字家庭多媒体有害信息监测与过滤系统。美国立法限制敏感信息传播和巨资构建网络多媒体信息安全平台。在技术层面上, 通常采用的手段有内容分级和内容过滤。内容过滤技术一般包括名单过滤技术、关键词过滤技术、图像过滤技术、模板过滤技术和智能过滤技术等。目前内容过滤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使用的技术相对比较单一, 图像过滤技术与模板过滤技术也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名单过滤技术和关键词过滤技术比较成熟。在我国实际应用中, 目前多采用人工审核的方式, 尚无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海量异类的数字家庭服务资源进行自动化的审核与监管。
综上所述, 融合网络和融合业务环境下,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种类繁多、内容分散, 目前各运营商运营支撑平台, 难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难以挖掘用户在多业务环境下个性化服务需求和支撑满足该需求的主动营销, 不能有效支撑各类服务灵活组合和新兴业务的拓展, 难以自动化地监管数字家庭各类服务。
1.3 体系建设目标
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 基于针对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服务监管、服务交易等数字家庭服务运营环节中的共性问题, 建立可扩展的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目录体系, 形成由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技术、智能挖掘技术、内容监管技术、服务适配技术和服务交易技术等构成的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 为数字家庭服务资源集成管理与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满足不同业务服务的需求。
2 建设方案
2.1 体系总体架构
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 主要由总体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关键技术集成与系统验证等三部分组成, 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1) 总体研究
围绕体系建设总体目标, 开展总体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总体实施方案研究、总体技术方案研究、与数字家庭服务其他技术体系的协调方案研究、组织制订标准规范及协议等, 从总体上指导各项任务的研究和实施, 保障技术体系各项任务的顺利开展。
(2) 关键技术研究及开发
针对服务资源管理、服务监管、服务交易等数字家庭服务运营环节中的共性问题,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技术、数字家庭服务资源智能挖掘技术、数字家庭服务监管技术、数字家庭融合计费技术和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技术, 结合关键技术研究成果, 制定相关的标准草案及接口规范, 并实现相关系统的开发。
(3) 关键技术集成与系统验证
结合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关键技术成果, 建立仿真实验及测试验证环境, 实现对关键技术成果的测试与验证。联合数字家庭服务运营商, 结合本项目示范应用, 对本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
2.2 体系研究方法
根据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的总体架构, 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如图2所示。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分为基础准备与调研分析阶段、关键技术研究阶段、系统开发阶段、系统验证阶段四个阶段。
(1) 基础准备与调研分析阶段
基础准备与调研分析阶段是需求分析确定与总体方案形成阶段, 主要开展的工作是:一是调研与需求分析, 以数字家庭多种服务资源为基础, 从运营模式、服务资源、服务对象以及相关的支撑技术几个方面开展调研, 针对相关应用示范的实际需要, 分析确定关键技术研究的切实需求, 为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关键技术研究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制定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总体方案, 主要包括总体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等方案的制定工作, 并做好与其他数字家庭服务关键技术体系相关方案的协调, 从总体上指导各项子任务的研究和顺利实施。
(2) 关键技术研究阶段
关键技术研究阶段是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的阶段, 主要开展的工作是:一是关键技术研究, 根据总体方案确定的需求, 在前期技术调研的基础上, 开展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服务资源智能挖掘、服务监管、服务适配、服务融合计费、服务交易结算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标准规范制定, 根据总体方案要求, 开展关键技术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和制定;三是为后续系统研发工作做好准备, 开展系统研发阶段的准备工作。
(3) 系统开发阶段
系统开发阶段是在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基础上开展各关键系统研发的阶段, 主要开展的工作是:一是系统开发方案研究, 根据总体技术方案研究确定系统研发方案, 保障系统开发的顺利进行;二是系统设计工作, 开展系统概要和详细设计工作, 确定功能模块化分、接口设计、数据结构设计等技术;三是系统研发工作, 依据开发方案、系统设计方案, 开展系统研发工作, 完成关键系统的开发;四是对各系统的相关模块进行内部测试, 使其符合设计要求。
(4) 系统验证阶段
系统验证阶段是对研究成果的验证和改善阶段, 主要开展的工作是:一是搭建集成测试环境进行测试和验证, 研究系统集成方案, 研究系统测试方法, 集成相关测试工具, 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测试和验证;二是通过应用对研究成果进行实际环境下的进一步验证, 利用实际运营环境对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应用验证, 并结合应用示范, 对研究成果进行实际应用。
2.3 体系关键技术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技术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目录标准、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编目管理技术、数字家庭服务集成资源内容检索技术, 研发数字家庭服务资源集成管理系统,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的综合集成与统一管理。
(2) 数字家庭服务资源智能挖掘技术
研究个性化服务资源挖掘技术、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关联挖掘技术, 向用户主动推送个性化的服务内容, 满足关联业务和互动业务的内容需求。
(3) 数字家庭服务监管技术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内容审核技术, 为数字家庭服务资源违规内容的发现与过滤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质量评价技术,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技术依据。
(4) 数字家庭服务适配技术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转码适配技术, 适应数字家庭综合服务不同网络带宽不同终端对资源内容格式的需求;研究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内容呈现适配技术,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在终端不同显示分辨率上的适配呈现。
(5) 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技术
研究服务交易融合计费技术, 建立融合计费模型, 解决面向用户提供服务时不同业务系统独立计费不能向用户提供综合优惠及一单式服务的问题;研究融合计费系统与服务运营业务系统间的接口协议及规范, 研究服务交易数据管理控制技术, 开发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费用核算。
(6) 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技术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式, 研究数字家庭服务综合结算技术, 解决融合网络环境下拥有内容资源的各类服务主体向用户提供服务时的相互结算问题及跨网结算问题;研究服务交易结算规范和接口协议, 开发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系统,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费用综合结算。
2.4 体系集成方案
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的集成方案图如图3所示。
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的集成方案由配套环境、关键技术系统外部接口系统三部分组成。
2.4.1 配套环境
基于数字家庭服务运营环境和仪器设备, 网络传输系统、内容播控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和节目源系统等, 建立集成环境, 配合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集成验证。
(1) 服务内容仿真及节目源环境, 用于搭建节目源实验系统, 配置节目制作交换机、编码采集服务器、ASI收录服务器等设备, 为集成环境中的服务资源管理系统、内容审核系统等提供节目源和相关配套环境。
(2) 数据存储及网络运行环境, 用于为关键技术系统提供网络运行环境, 以及存储系统集成环境中的各类数据, 并根据客户端数据请求对资源进行动态均衡。
(3) 终端环境, 配置终端若干台, 用于验证关键技术成果的终端呈现, 实现本地服务智能推荐、计费结果展示和终端适配的终端呈现。
2.4.2 关键技术系统
(1)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系统, 实现服务管理 (目录管理、内容聚合和内容检索) 。
(2) 建立服务资源转码适配系统, 用以实现服务资源的转码、服务资源的统一管理服务资源的前端适配等功能。
(3)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智能挖掘与推荐系统, 实现针对不同数字家庭用户喜好的智能挖掘与推荐服务。
(4)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内容审核系统, 实现对服务资源上线前的技术审核。
(5)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系统, 实现对不同独立业务系统以及业务捆绑业务的融合计费。
(6)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综合结算系统, 实现对数字家庭服务多方的综合结算。
(7) 建立数字家庭服务质量评价系统, 实现对数字家庭典型服务的综合评价。
2.4.3 外部接口系统
集成建立技术体系的外部接口系统, 实现数字家庭服务业务管理、运营支撑、费用结算等功能, 为智能推荐、融合计费、综合结算、质量评价等技术系统的验证提供验证环境和配套服务。
(1) 运营支撑接口系统
用于实现与运营商业务支撑系统对接, 是融合计费、综合结算、数据挖掘与推荐以及服务质量评价的外部接口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从运营支撑接口系统获取用户交易数据、行为数据以及相关的业务运营管理数据。
(2) 业务系统环境
用于实现与第三方业务系统对接, 为集成环境中的融合计费系统提供第三方业务数据, 并验证融合计费接口体系和综合结算接口体系研究成果。
(3) 资源接入平台系统
为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的接入系统, 接入系统提供的内容资源首先进入内容审核系统, 经过非法内容检测、非法广告检测, 合法的内容进入内容转码系统, 依据需要进行各种转码操作, 最终进入服务资源管理系统, 完成资源聚合、统一目录管理等功能。
3 小结
融合网络环境下,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 通过研究突破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 形成可以应用于数字家庭服务实际运营的技术成果, 有利于整合多种数字家庭服务资源, 有利于促进多种数字家庭服务开展, 有利于提高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水平, 从而带动数字家庭服务规模化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融合网络下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研究的背景意义和国内外技术现状分析, 提出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目标和运营支撑技术体系建设方案。
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研究 第8篇
2010年年初,科技部现代服务业领域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以数字家庭为核心的相关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的科技需求。本项目“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研究”是数字家庭领域关键技术类研究项目,旨在通过研究突破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可以应用于数字家庭服务实际运营的技术成果。
研究内容
针对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服务监管、服务交易等数字家庭服务运营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建立可扩展的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目录体系,形成由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技术、智能挖掘技术、内容监管技术、服务适配技术和服务交易技术等构成的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技术体系,为数字家庭服务资源集成管理与业务运营提供支撑。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攻克了6项数字家庭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了4套数字家庭服务运营支撑相关系统,申请16项技术专利,取得7项软件著作权,完成4项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草案,发表27篇论文。
创新成果
本项目在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智能挖掘、内容监管、服务适配和服务交易等关键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为:
(1)提出《数字家庭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标准草案》和《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分类与代码标准草案》,弥补了现有数字媒体内容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不足,构建了完整的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目录标准体系。
(2)提出一种数字家庭服务资源关联编目管理方法,实现了针对海量异构异源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的高效、统一描述与精细化编目管理。
(3)提出一种基于视频特征的广告内容快速审核与敏感目标定位方法,实现了大规模数字家庭视频广告违规内容的自动发现与快速过滤。
(4)提出一种码率控制方法与视频转码适配方法,可满足数字家庭不同网络带宽、不同接受终端高质量视频服务的需求。
(5)提出一种面向关联互动业务的数字家庭服务资源智能挖掘与推荐方法,解决了传统推荐技术对关联互动业务支持严重不足的问题。
(6)提出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数字家庭服务的质量评价技术,可满足数字家庭服务评价质量需求。
(7)提出一种心理实验技术与调查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消费者感知的角度科学评价服务质量。
(8)提出一种面向数字家庭服务的融合计费模型,遵循“顶层设计”思想,建立融合计费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和逻辑模型。
(9)提出一套基于规则的多业务融合计费方法,解决了融合网络下面向数字家庭的综合业务统一计费和跨业务捆绑综合优惠问题。
(10)建立一种数字家庭服务交易结算模型,可适应数字家庭多服务主体结算关系和结算规则的灵活配置和扩展。
(11)提出一套数字家庭服务综合结算方法,解决了融合网络环境下各类服务主体向用户提供服务时的互结算和跨网结算问题。
应用推广情况及拓展情况
本项目在服务资源管理、服务监管、数据挖掘与推荐、融合计费与交易结算技术等方面形成的技术成果,已经在中国有线、歌华有线、哈尔滨元申、天津泰达、广东中山爱科等服务运营商开展应用示范,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传统有线电视行业开展数字家庭相关业务提供了有效技术手段,有利于促进多种数字家庭服务开展。本项目技术成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推广和拓展:
1、数字家庭服务资源管理与审核技术
服务资源管理技术可以避免依赖EPG,降低人工维护费用;内容审核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以前纯手工操作相比,预计工作效率能够提高3-5倍,并可以延伸出新的服务点,如内容审核系统应用到广告内容统计业务中时,为广告者提供相关数据服务等。
2、服务资源智能挖掘与推荐技术
智能挖掘与推荐技术可提升数字家庭运营商的精准营销服务水平和关联互动业务运营水平,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用户信息过载和服务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可应用于数字家庭运营平台和其它服务资源运营平台的个性化服务。
3、数字家庭服务融合计费技术
融合计费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数字家庭综合业务和新业务的拓展和节约计费系统建设成本。融合计费系统可独立部署进行统一计费; “计费引擎”可以集成于运营商的业务系统实现计费;“计费模型”可以为运营商建设面向数字家庭综合业务的计费系统提供完善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
4、数字家庭服务综合结算技术
综合结算系统可独立部署进行统一多方结算;核心处理模块可以集成于运营商的业务系统实现多种方式结算功能;“结算模型”可以为运营商建设面向数字家庭综合业务的结算系统提供完善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
对整个传媒发展趋势的判断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9篇
日前, 风河系统公司宣布, 即将推出专门优化的软件平台以支持Cavium Networks公司基于ARM架构的ECONA高效节能处理器。Cavium Networks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产品供应商, 面向网络、通讯、储存、无线通信、视频和安全应用领域提供智能处理器。风河与Cavium联合推出以风河软件平台与ECONA CNS3XXX为基础的整合解决方案, 面向家庭宽带互联和小型办公宽带客户端设备市场, 实现动态化的IP-centric业务, 全面支持高清晰视频与音频、Internet电话、远程配置与监控和家庭自动化等。
作为Cavium加速客户端解决方案开发伙伴的成员之一, 风河将进一步发展与Cavium长期以来在网络基础架构产品市场方面成功的业务与工程战略合作基础, 共同为客户提供高度优化的解决方案, 满足快速发展的家庭互联网市场需求。利用风河可靠的Vx Works和Wind River Linux运行时平台和Cavium Networks高性能OCTEON/ECONA处理器产品系列的先进网络通讯技术, 能够轻松地创建各种端到端基础网络和消费电子设备应用。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10篇
10月10日, 由工信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数字家庭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年会在厦门市召开。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 数字家庭是落实党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 是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潜力非常巨大。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数字家庭的认识, 从惠民生的角度来保增长、推动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杨学山指出, 数字家庭的本质是围绕着人和生活提供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要以创新引领发展, 围绕用户需求, 针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要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差异性, 提高产品功能和性能的实用性, 围绕特定人群和家庭创造特定的产品和服务。
他强调, 发展数字家庭, 要平衡好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坚持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行业主管部门要重点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引导, 做好典型经验总结和数据统计分析;二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束缚和管理障碍, 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形成合力, 制定相关标准;三是做好行业管理和监督, 引导企业履行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 保障用户权益;四是加大宣传力度, 帮助企业加快拓展市场。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第11篇
随着有线广播电视网向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输平台的数字电视机顶盒除了能够让用户在现有模拟电视机上观看数字电视节目之外,广播和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功能的要求也应运而生,互动电视成为数字电视发展的方向。然而,对互动电视的操控方式却没有大的发展,仍然延用几十年前的全按钮式红外传输遥控技术。随着服务的增多和功能的增强,遥控器的发展从单一的遥控器向万能遥控器发展,但遥控器的按键向越来越多的趋势发展,有的遥控器的按键甚至超过80个,仍然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业务发展需要[1]。
笔者研发出一款新型的数字家庭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通过用户手握遥控器在空间的运动直接控制电视屏幕中的光标,并用精简的按键实现丰富的互动内容,实现“一键式操控模式”。
2 系统设计
2.1 总体设计
基于空间定位技术遥控产品总体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空间遥控器是基于运动轨迹定位技术(或传感技术)开发的产品,旨在改变传统按键触发编码脉冲控制电视机或其他显示终端功能和互动服务的方式,通过这种运动轨迹定位技术,感应用户手握遥控器在空中移动的动作,然后转化为遥控器的运动轨迹,以便传送给电视机或其他数字化显示终端而产生屏幕光标的轨迹运动,从而实现对屏幕上任意布局的对象进行控制和定位,以满足数字电视和数字化显示终端互动服务和功能的发展需求。
空间遥控器结构包括4个模块:1)用于产生相应控制信号的按键输入单元;2)用于和显示终端建立无向性无线通信通道的无线通信单元;3)运动轨迹定位单元用于探测用户自然手部操纵动作,通过整合感知轴方向上的运动感应,产生一系列基于感知轴方向上位移量的数字信号;4)信号处理单元,用于将运动轨迹定位单元产生的位置数字信号转换为指针信号,并连同按键输入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一起进行编码,并发送至无线通信单元。运动轨迹定位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和无线通信单元依次连接,按键输入单元连接控制信号处理单元,向无线通信单元传送控制屏幕光标移动数据和按键指令控制信号。
2.2 实现方式
由于利用运动轨迹定位技术制作了空间遥控器,使遥控器能够感知在空中挥动时产生的位移量,并通过信息处理单元及无线通信单元传送到数字化显示终端,以便转成显示终端屏幕上光标移动信息,从而实现定位和控制,配合单一按键选择任何布局的控制条目,移动激活隐形选单,从而实现各种操作和控制功能。因而极大地减少了遥控器的按键数量和复杂度,真正实现了操作方式的简单化,为实现更为复杂的数字服务内容的互动控制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用户获得真正自由操控的乐趣。实现原理如下:
1)运动轨迹定位单元整合X轴、Y轴方向上的二维空间位移量,并根据抽样频率进行采样,产生一系列基于X轴、Y轴方向上的二维空间位移量数字信号;
2)进行信号处理单元工作:(1)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单元,将运动轨迹定位单元产生的空间位移量进行时钟同步,产生一个基于平面点的位移量;(2)低电压电流倍增单元,将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处理的部分衰减信号进行放大;(3)微处理单元,将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单元转换的空间点的位移量转换成指针信号,连同按键输入单元产生的控制信号一起进行编码发送至无线通信单元。
各模块的关系如图2所示。运动轨迹定位单元连接到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单元上,低电压电流倍增单元与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单元连接;指针专用集成电路单元与微处理单元连接;微处理单元还与按键输入单元以及无线通信单元连接。
2.3 关键技术
2.3.1 运动轨迹定位技术
目前,运动定位遥控产品的解决方案主要采用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目前推广的解决方案是基于QMEMS技术的陀螺仪传感器,采用小体积SMD 3.2 mm2.5 mm封装,相比传统的陶瓷和石英技术的陀螺仪传感器,在稳定性和抗干扰性上更佳。而与采用加速计的方案相比,本设计中的陀螺仪传感器灵敏度要高很多,可以改善定位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2.3.2 信号传输技术
将基于空间定位的电视遥控信号的传送接口从沿用了30年的红外线向2.4 GHz频带电波(RF)转变,2项技术的比较如表1所示。
与红外线遥控技术相比,RF改变的并不只是物理层介质。以物理层的变更为开端,遥控器的形状、按钮种类、控制对象的种类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改变。红外传输是一种点对点的无线传输方式,其致命的弱点是不能离的太远,要对准方向,且中间不能有障碍物也就是不能穿墙而过,几乎无法控制信息传输的进度。而采用蓝牙技术,通过低带宽电波实现点对点,或点对多点连接间的信息交流。能以多个微网络或精致的蓝牙主控器/附属器构建的迷你网络为基础,每个微网络由8个主动装置和255个附属装置构成,而多个微网络连接起来又形成了扩大网,从而方便、快速地实现各类设备之间的通信[2,3]。
2.3.3 控制技术
空间定位电视遥控技术可采用鼠标遥控技术来实现。目前,常见的鼠标控制方式有2种:滚轮式和光电式。滚轮式鼠标是靠滚轮的传动带动X和Y轴上的译码轮转动,来感测鼠标位移的变化;光电式鼠标是用一个自带光源的光电传感器,跟随鼠标的移动连续记录它途经表面的“快照”(即帧),这些快照有一定的频率、尺寸和分辨力,而光电鼠标的核心DSP通过对比这些快照之间的差异从而识别移动的方向和位移量,并将这些位移的信息加以编码后实时地传给主机。
2.3.4 接口技术
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与终端的通信接口使用USB与串口(RS-232C)2种,均按照通用标准规范开发。
3 设计创新点
3.1 突破传统电视的内容表现瓶颈
目前,数字电视与传统模拟电视对比唯一的优点就是节目的清晰度大大提高,达到DVD的视频画质,但是操控性和人性化方面的投诉率却一直高居不下。作为数字电视转换后添加的信息服务部分,由于缺乏精彩的表现形式而使其成为数字电视的鸡肋。传统数字电视的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传统电视遥控器的复杂度高,一直以来依靠“上、下、左、右”进行焦点平移的操作,严重制约了电视机屏幕内容表现能力。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从最基本的人机交互入手,突破数字电视互动信息服务的瓶颈。通过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克服传统电视的内容表现能力瓶颈,通过挥动手部实现屏幕光标指到哪点到哪,从而增强电视内容服务的表现方式和交互能力。
3.2 克服传统电视遥控器造成的操作困难
传统电视遥控器采用快捷功能键简化操作流程,但随着数字电视和以电视机为显示屏幕的各种新增互动服务的控制需求,传统电视遥控器按键越来越多,此种遥控方式使得电视机的许多常用功能在遥控器上都有一个快捷功能键对应,快捷功能键的数量往往与电视机的功能复杂度成正比。传统电视遥控器的公共焦点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控制键每按动一次,焦点只限于按照水平和垂直2个方向逐格平移,不能在整个电视屏幕范围内随意移动,用户不能得到所见即所得的互动模式,这对于数字电视互动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瓶颈。
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就是从解决操作复杂度入手,通过用户手握遥控器在空间的运动直接控制电视屏幕中的光标,并用其精简的按键实现丰富的互动内容,实现“一键式操控模式”。用户只需要按动拇指并挥动手臂,就能实现所有的平板电视内容服务操作和控制。
4 小结
从传统电视遥控方式向空间定位电视遥控方式转变是业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现代服务业从计算机屏幕走向电视屏幕的关键环节之一,它指哪点哪,可提供远程触控的全新交互方式,将用户从一大堆遥控器按键中解脱出来,不仅使用方便,也为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中国数字家庭产业联盟组织广州市亿新传播媒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共同研发基于空间定位电视遥控技术、产品及应用服务,已完成阶段性开发工作,下一阶段将进行小批量投产并试用。目前,空间遥控器能较好地实现空中定位(通过遥控器的动作确定屏幕的光标位置)、振动感应(通过内置马达使各项应用服务能自由驱动遥控器的振动)、语音话机(通过内置扬声器和传声器使得遥控器具备语音通信的电话机功能)、多设备共用(通过身份识别算法实现最多1个主机同时接受4个空间遥控器的使用)、节能降耗(通过休眠和唤醒功能,实现遥控器节约功耗,延长待机使用时间)等功能。同时,产业联盟协调组织相关企业和标准机构进行标准专利体系的建立。此外,基于空间定位电视遥控产品已在广东科学中心数字家庭体验馆投入使用,作为数字家庭生活互动体验的手段。
摘要:介绍了一款新型的数字家庭空间定位电视遥控器。通过用户手握遥控器在空间的运动直接控制电视屏幕中的光标,并用精简的按键实现丰富的互动内容,进而实现“一键式操控模式”。
关键词:数字家庭,人机互动,空间定位,数字电视,遥控
参考文献
[1]诺达咨询.“数字家庭”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诺达咨询,2007.
[2]林丽华,杨士元,叶朝辉,等.即插即用家庭网络遥控器的研究与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2006(34):1-4.
数字家庭网络安全技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