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四肢长骨干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四肢长骨干范文(精选8篇)

四肢长骨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保定市新市区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90例,均为新鲜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7.1±2.8)岁;肱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15例,胫腓骨骨折19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6.9±3.0)岁;肱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17例,胫腓骨骨折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固定治疗,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受伤部位选择适合的切口,暴露骨折部位,将骨折骨块复位并以多枚克氏针固定,根据骨折特点选择合适长度和形状的加压钢板,经过塑形后应用常规双皮质螺钉及锁定螺钉固定加压钢板,C形臂X线检查确定复位情况满意后,常规缝合完成手术操作。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受伤部位选择适合的切口,暴露骨折部位,根据骨折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长度和直径的带锁髓内钉,骨折复位、扩髓、进钉,先将远端髓内钉由内而外锁定,轻轻回击髓内钉以避免骨折端分离,然后将近端髓内钉锁定,完成固定操作,同对照组确认复位固定成功后缝合。两组术后均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定期进行X线复查。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活动能力康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参考文献[3]并综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愈:骨折对位、对线、固定良好,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骨折对线对位良好,手术切口愈合;未愈:骨折对线、对位不满意,固定不确切或畸形愈合严重影响患肢功能。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共14个项目,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最高64分,<16分表示完全正常,≥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12周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ADL评分时间和方法间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12周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骨折患者,在肯定手术疗效的同时,其风险性也不容忽视,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也不例外,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选择能够提高疗效、利于患者康复、且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术后不良即发生内固定术后断裂及松动、骨不连等,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4]。其发生原因多为选择材料不合理、技术操作不当、未达到坚强固定、术后管理不当和负重过早。其中技术操作及术后管理需要加强业务培训和知识宣教。手术成功更重要的是合理选择、使用内固定器械[4,5]。加压钢板是一种经多年临床经验证实、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内固定器械[6]。带锁髓内钉是一种使锁钉能轻松穿入髓内钉上钉孔的带锁髓内钉固定装置,手术切口小、能维持骨折长度、控制骨折旋转、固定牢固、在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和负重时对上下关节起到保护作用[6,7]。相关研究表明,带锁髓内钉应用于骨折治疗中患者患肢功能恢复好、可减少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8、12周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活动能力康复效果好。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考虑与个体差异或研究样本量小有关。罗楚天[10]、周卓鹏[11]、吴碧涛等[12]均在研究中分析了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表明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疗效好、手术时间短、恢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并共同提示带锁髓内钉的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活动能力,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保定市新市区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90例,均为新鲜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DL评分时间和方法间无交互作用(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8、12周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公开课活动总结 第2篇

不知不觉中一个精彩的活动结束了,我们会积累一些相应的经验,可以把这些感想记录在活动总结。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活动总结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公开课活动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励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增加对课堂教学的投入,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弘扬我校的优秀教学传统,本学期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先导的公开教学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教学活动是以做好课堂常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绿色平台。各位教师都格外珍惜每学期一次的校级公开课活动,把它作为自己练兵和展示的大好机会,认真备课,认真准备,可以说,每节课都有令大家感到新的地方,都有值得大家借鉴的长处。确确实实达到了我们通过教学活动实现互邦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以说,本学期的教学活动,从某个侧面呈现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了更大的更快的提高,展示了我校教师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

一、教学活动的亮点

本次活动每位教师的授课,都各具特色,突出了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流程合理,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表现了我校教研活动的亮点:

1、领导重视,群策群力,全程听评

本次教学从校长到副校长都十分重视,组织的每一个细节,学校的各位校级领导都很关心。教研室认真组织实施,从课堂教学的筹备到评课总结,学校领导自始自终全程参与,教研组年级组全方位予以帮助,评委们认真听课评课。正是因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从而确保了这次公开教学获得圆满成功。

2、态度端正,准备充分,展示风采

在活动中,我们看到教师态度端正,非常重视,准备充分。通过锻炼,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也让老教师们受到触动和启发。在活动中,教研组老师团结协作,共同钻研教材,探索教法,分析学情,资源共享,合作意识强,展示的成绩好。教师认真准备教学方案、教学教具,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求学、钻研、上进的精神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展示了良好素质风采。教师的求知探索的精神正在形成,可以说,每一堂课都是老师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都是教研组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精彩的展示。

3、打造精品,展示特色,堂堂精彩。

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体现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亮出了自己的优点。活动激活了教师的潜能,涌现了一些教学新秀。这次竞赛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发现了一些有潜质、有能力的教师,欣赏到了一些好课。孔月香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用心贴近学生,用灵魂感染学生,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传达着给学生关怀,听说读写全方位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对基础差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外语课超越教材、走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兴趣,是难得的一堂生动活泼的外语课。如张发兴老师的语文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节奏张弛有度,教师动作示范大方到位,教学双边活动把握得当,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了快乐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十几堂课都有个性,各自展现了各自的特色,堂堂出精彩。

4、创新意识,创设情境,调动气氛

绝大多数教师都能抱着虚心学习态度认真备课、上课、听课,积极参与到本次教研活动中。我们看到老师们有改革创新的意识,能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学生上课学习积极,课堂气氛好。通过教学活动,评课,增进了同行之间、学科之间和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大家对现代教学理念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对现代教学要求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

5、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创新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教师们能努力创设学习情景,尽量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师们能够利用分组讨论、学生到台上板书、自由发言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效果很好。很多好的做法都生动地说明课改精神已深入我校教师的心灵深处,课堂教学有了质的飞跃。

二、值得反思的问题

本次活动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从总体上看,教师基本功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值得探讨、改进。

1、教师讲授的内容多,预设的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有效学习的不够。有效的课堂容量应以有多少学生学会和学生学会多少来计算,而不是单纯看老师讲授了多少。

2、有的老师仍存在备课时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现象。飘在空中,离学生较远。教师自身的素质展示很好,但教学知识落实不够。

3、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所欠缺。出现两极端,或上到哪里算哪里或过于注重形式硬撑着完成教学设计内容,课堂教学实质性的东西把握准确度不够。

4、总体上看,师生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学生的回答讨论多数还是浅层次的。还未能真正面向全体。有的提问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不要刻板地按事先设计提问,更不要总是提问固定少数几个学生。

5、有的老师板书缺少设计,随意性大,起不到提示和强化知识的作用。

6、作为教学还应注意细节,要尽量避免出现一些语言、教态的细节。

7、从全校教师的情况看,部分教师听课的积极性不够,觉得此事与己无关,13节课,有的老师竟然连一节课也没有听。

三、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堂常规,要遵照教学的规律办事,不能随心所欲的搞教学“拼盘”。不搞“形象面子工程”,这样做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淡化了教学的主体,其实也不会收到多少效果。

2、要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眼中,不能有死角。我有几堂课听课坐在比较靠后的位臵上,比较多的看到了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冷落后的表现。这些学生在教学初始,和其他人一样的兴致勃勃,也许是担心老师看不见,举手时还特意站了起来,有时还向老师发出了请求的声音,但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只叫靠前面的学生发言时,他们就渐渐的不举手,继而伏在桌子上,甚至相互交谈别的事情,在那时,我才深深的觉得自己过去的如此做法对学生有多大的伤害,我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边、远、差的学生,给他们表现和进步的机会。

3、提倡超越教材,但必须有正确理解教材、尊重教材做基础,不然只能偏离方向。今后我们还加大教师自学的力度,既包括教学理论,也包括新教材。自发的校本教研是最有生命的教研,是最有潜力的教研。

4、要从教育的全局考虑,对学生的潜力要合理开发。我们有比较多的课堂安排的太满,没有给学生留下课间“喘息”的时间,有的教师用与课堂无关的刺激,使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状态,我认为,学生的体力和脑力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过度开采,不利于他们持久的发展,最起码不利于他们下一节的学习。

5、摆正常规课与公开课的关系。偶获成功存在较大侥幸,不断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应该用公开课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平时的每一节课,认真的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常规课和公开课之间应该划等号。只有把平常课当公开课,才能把公开课当平常课。

总之,这次教学活动是以新课改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为教师们搭建锻炼成长、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为老师们提供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做课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同时也推动了我校整体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成功是精彩的,遗憾同样精彩,有一位哲人说过:有遗憾才会有进步,关键是我们要能够发现遗憾,找到遗憾,弥补遗憾,让这份遗憾在磨砺中迸发出惊人的光彩。我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工作更是如此,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让我们一起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

最后,感谢13位教师,你们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你们的成功和失误都是精彩的、宝贵的,给我们留下了今后研究的话题和反思的问题,同时,从你们的公开课中,折射出学校课堂教学整体风格水平的重大突破。

四肢长骨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0例, 对这120例患者进行了相关的医学检验, 患者全部符合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患者心肾功能严重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龄21~72岁, 平均 (46.38±4.91) 岁。其中运动致伤15例, 重物砸伤21例, 车祸致伤24例。观察组患者60例, 男40例, 女20例, 年龄22~71岁, 平均 (45.81±5.21) 岁。其中运动致伤16例, 重物砸伤22例, 车祸致伤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的60例患者采用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的60例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硬膜外麻醉,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患者保持良好的仰卧体位。其次, 在C臂机的环境下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治疗, 使用带锁髓内钉对患者骨折的远端进行有效固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牵引, 使其实现良好的复位[2]。

1.3 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对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其中患者的手术情况主要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等角度进行衡量。其中骨折愈合情况主要参照HSS标准进行判断, 患者的得分在85分以上为优秀, 70~84分为良好, 60~69分为一般, 60分以下为较差。优良=优秀+良好+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骨折愈合情况

观察组患者参照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参照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88.33%;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来说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要对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充分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对于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髓内钉治疗, 因为这种治疗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增多, 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为了加强对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有效治疗, 必须要首先明确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发病原因。有关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 导致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原因主要有运动不当、交通事故以及高空坠落等。使用带锁髓内钉对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进行治疗, 不仅可以对患者的骨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局部出现严重的血运破坏, 从而对于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3]。

总体来说, 带锁髓内钉是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有效方式之一, 它可以有效促进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恢复。另外, 带锁髓内钉可以十分稳定地固定在钉体和组织之间, 从而能够使得弹性压力得以十分均匀地分布开, 这样不仅可以十分有效地传导骨折段受到的压力, 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快速愈合[4]。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传统的治疗方式主要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比较严重的创伤, 而且还容易引起患者的骨折断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 从而不利于患者的骨折部位的愈合[5]。在这方面来说, 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具有优势。为了进一步对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本次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0例, 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对观察组的患者实行带锁髓内钉治疗,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的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88.33%;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 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 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对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的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120例, 然后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60例) 和观察组 (60例) , 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 观察组的患者实行带锁髓内钉治疗, 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骨折的愈合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参照HSS标准, 优良率为88.33%;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它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 实现患者的早日康复, 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锁髓内钉,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林, 刘兴华, 王雪松, 等.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1224例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 (3) :129-135.

[2]张振中, 侯瑞青, 沈静, 等.带锁髓内钉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 2016, 22 (4) :625-627.

[3]李文举, 晏锐娥, 钟昊, 等.带锁髓内钉对四肢长骨干骨折67例的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 2006, 13 (3) :229-231.

[4]肖鸣, 梁路石, 冯子明, 等.带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9例报告[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1, 13 (3) :40-41.

四肢长骨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54例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 确诊为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男32例, 女23例;年龄24~65 (35.5±2.4) 岁;其中, 股骨干骨折26例, 胫骨骨折15例, 肱骨干骨折13例;采取抛硬币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单侧外固定支架法治疗;治疗组采取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在小切口直视下进行骨折端复位, 扩张髓腔狭窄。患者下肢区髋内收, 骨折近端逆行扩髓, 然后由骨折远端进行扩髓。将导针插入钉内, 于骨折远端的一枚针锁住, 做上标记, 锁好后抽出导针, 然后锁另一枚针, 依次类推, 两个标记之间距离需与髓内钉距离一致。术后1d可进行适宜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 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负重锻炼。胫骨干骨折采用手法复位, 然后进行带锁髓内钉固定。锁住骨折处最远端的一枚钉, 打入髓内钉地分离骨折端, 解剖复位后将骨碎片嵌入, 回抽后将其他锁定依次锁好。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 依次插入髓内钉并将其固定, 术后2d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锻炼。所有患者术后需采用相应的抗生素进行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1.4 疗效判定

优:骨折处良好愈合, 未出现畸形, 周围关节未存在痛感, 随意活动;良:骨折处无旋转和成角畸形, 周围关节疼痛轻微, 活动轻度受限;可:骨折处畸形, 关节明显疼痛, 活动受限;差:肢体明显畸形, 周围关节剧烈疼痛, 无法活动[1]。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优良率为96.3%;对照组优良率为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中采用带锁髓内钉, 有效保护骨膜, 抑制局部血运被破坏, 促进骨折愈合。并且髓内钉固定在组织间, 能够均匀分布, 起到良好的承担压力作用, 抵抗压缩, 抵抗旋转, 维持肢体长度, 提高断端间的稳定性, 促进骨痂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速度[2]。

另外, 带锁髓内钉能够进行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不会严重影响骨折近端, 无需植骨, 手术时间短;且患者术后可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相应的并发症。本研究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显著, 有效促进骨折愈合, 避免引起并发症, 而医生和护士需密切配合, 保证手术期间可进行良好操作, 使患者更好恢复。

参考文献

[1]王就彪.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9) :122-123.

四肢长骨干 第5篇

关键词:四肢长骨干骨折,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儿童

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是小儿常见骨折,治疗方法也很多,如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牵引及闭合复位后传统髓内针固定等,但均有创伤大、住院时间长、易引发后期关节僵硬等缺点[1]。随着医学技术和固定材料的发展人们提高了对复位和功能的要求,手术治疗逐渐被接受。法国Nancy医院Ligier等[2]医生最早报道了关于儿童弹性髓内钉又称钛合金弹性钉(TEN)的研究成果。2003年以后国内陆续有报道使用[3],其微创的手术操作成为儿童长骨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笔者欲比较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固定和传统钢板固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以期为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2008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45例,年龄3~16岁,分别采用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24例(弹性髓内钉组)和钢板内固定21例(钢板固定组)。手术及随访要求符合以下标准:(1)患儿年龄3~16岁;(2)手术时间为伤后1周以内;(3)治疗过程均在我院;(4)不同意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5)无开放性骨折或神经血管损伤;(6)随访时间在半年以上。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均衡性检验,包括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分为稳定性骨折(横形骨折)与不稳定性骨折(螺旋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固定方法

患儿仰卧于手术床上,用铅板和铅帽保护头和生殖器等部位,患肢透视定位,在患肢骺板近骨折端1.5~2.0 cm处做一小切口,分离达骨膜。距离骺板2 cm处,用骨锥钻开骨皮质,倾斜骨锥与骨干成45°角。选择两根合适直径的钛制弹性髓内针(瑞士辛迪斯公司),其直径为股骨干最狭窄部位40%,厚度是髓腔的60%。分别插入两根弹性髓内针,推进到骨折平面处暂停。然后在透视下骨折复位继续进针,把两根针插入最终位置。针尾端折弯,埋于皮下1~1.5 cm,剪除多余部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换药治疗。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3 d,需用支具保护3周,待有少量骨痂形成后,可去除外固定行关节主动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此术后仍需口服抗生素3 d。

1.2.2 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患者取侧卧位,选择外侧“L”形切口使骨折的关节组织游离,直接切达骨面。术中C形臂X线机下测Bhler角,达相应骨的角度。若骨缺损范围较大予以自体或同种异体骨植入,前方螺钉需打入载距突内提高稳定性。术后静滴抗生素5 d,视骨折稳定情况选择是否石膏固定。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时间;(2)失血量;(3)住院时间;(4)骨折愈合时间:X线检查显示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5)负重时间;(6)术后并发症;(7)功能评分:采用Jonher-Wruth[4]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评价

两组比较显示: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短,开始负重时间短,与钢板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3分别为患儿股骨干中段骨折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及术后6个月骨折坚强愈合X线。

注:与钢板固定组比较,*P<0.05

2.2 术后并发症

钢板固定组共有4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钢板取出后再骨折,共6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4.6%。弹性髓内钉组有2例钉尾激惹反应,取出髓内钉后症状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8.3%;钢板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弹性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功能评价

功能评价按照Jonher-Wruth标准,钢板固定组优良率为92.7%,弹性髓内钉组优良率为95.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的方法

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是小儿常见骨折,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治疗方法很多。牵引复位后髋人字石膏固定,存在患肢功能恢复慢、畸形愈合发生率高成角、移位畸形纠正不满意、牵引时间长等缺点[5]。为避免由于长时间石膏固定而引发的并发症[6],在过去的近20年里,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了多种其他治疗方法:钢板内固定[7]、外支架固定[8]、弹性髓内钉和实心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等。四肢长骨骨折最常用的外固定架会减小关节的活动度,拆除后再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而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术,术中创伤大、骨折愈合慢、对骨折处血供破坏多且需要再次手术取出钢板。自2003年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开始在中国骨科领域应用以来,弥补了许多传统方法的不足,特别适合于儿童四肢骨干骨折的治疗[9]。术中通过旋转的方式将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插入以完成对骨折的闭合复位,此过程可以不破坏骨折处血供,从而加快骨折处愈合。弹性髓内钉因为其弹性特征,有足够的力抵抗骨折处的压力、弯曲力及张力等,可以保持骨折处对位对线。同时,在骨折处产生纵向应力,使骨折愈合后的强度大大增加[10,11,12],缺骨折断端微动促进骨痂形成,此方法已成为当前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

3.2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优缺点

在骨髓腔内(骨的远、近端均可)放入具有一定强度、相容性好的生物内置物,维持骨折断端固定,达到正常标准骨骼力线的方法,称为髓内固定。弹性髓内钉是新型的髓内固定材料。弹性钉治疗儿童长骨骨折的优点:创伤小、复位更好、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早、治疗花费低。微小的手术创伤、不破坏骨膜及骨内膜血运、钉的弹性允许骨折处的微动均为利于骨折快速愈合的因素,符合骨折治疗原则[13,14]。在本组研究中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6.3±2.6)min,术中失血(59.3±13.9)m L,住院时间(6.6±2.4)d,骨折愈合时间(8.9±1.3)d,均明显少于钢板固定组(P<0.05)。该手术不需切开骨膜,没有影响到损伤骨折处的血液和营养供应,有利于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使骨折愈合加快。骨折愈合时间的缩短为微创手术的直接表现。弹性髓内钉治疗通过对钉进行预弯,钉的一端先在插入点被锚定,然后是骨另一端的干骺端,以三点固定的原则形成平衡的结构。同时由于弹性钉富有弹性的优点,能够抵抗成角、压缩及旋转的力。另外髓内钉的拔出方便,小切口就可完成,不损伤骨骺,不会妨碍儿童骨骼的继续生长发育,目前已经成为儿童长骨干骨折治疗的主要技术。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固定缺点:对骨折断端的旋转能力不足,尤其是大斜形骨折时易产生纵向移位。术后局部问题:组织激惹、钉端刺破皮肤,关节积液等。手术过程中需C形臂X线机反复透视,患者受到射线照射的剂量较大。钛合金材料价格较昂贵,治疗成本较高,制约其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3.3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注意事项

钛合金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直径的钛合金弹性髓内钉,钉越粗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但插入的难度也不断随之增大。(2)手术过程中需在C形臂X线机下反复透视,操作者和患者均受到较大剂量的射线照射。(3)正确选择进钉点,以减少断端对位不良引起新的骨折。(4)钉尾一般留在关节面下1~3 mm,以避免钉尾过长可能引起的膝关节疼痛[15]。(5)坚强固定及术后早期锻炼是防止膝关节僵硬的关键[16]。儿童四肢骨干稳定性骨折、部分不稳定骨折,如螺旋形骨折、短斜面、粉碎性骨折伴折端分离性骨折不适用[17]。

四肢长骨干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 例, 其中男23 例, 女9 例;年龄18 ~ 71 岁, 中位数44. 5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9 例, 高处坠落伤7 例, 重物砸伤4 例, 摔伤2 例;肱骨骨折6 例, 尺桡骨骨折7例, 股骨骨折9 例, 胫骨骨折10 例。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 术前等待时间平均5. 5d。

1. 2 手术方法患者体位及麻醉方式根据骨折部位不同而选择不同方式。麻醉成功后, 常规消毒、铺手术单。在骨折部切一小切口, 直视下行骨折复位, 通过此切口插入固定棒及连接块, 选择螺钉置入位置, 切一10mm皮肤切口, 锁定螺钉导向器引导下电钻打孔后置入锁定螺钉, 依此法固定其余螺钉。术中不需大面积剥离骨膜, 可将该固定系统置于骨膜外, 骨折远近端各以至少3 枚连接块及螺钉固定, 根据骨折块具体情况, 还可附加挂钩型连接块。连接块可任意滑动和旋转, 以方便手术操作, 并可对大的骨折块进行固定, 提高固定的整体稳定性。术中根据情况选择单棒还是双棒固定, 可以用粗的单棒, 也可以用细的双棒, 双棒的抗旋转应力、抗折弯力更强。

1. 3 术后处理术后第1 天开始进行肌力及骨折临近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3 天开始患肢部分负重或部分持重锻炼, 3 个月后弃拐完全负重或完全持重活动, 术后第1、2、3、4、5、6、8、12、18、24、36 个月定期随访并复查X线片。

2 结果

本组32 例患者获随访14 ~ 37 个月 (中位数21 个月) , 手术时间1. 5 ~ 3. 0h (中位数2. 0h) , 出血量200 ~ 500ml (中位数300ml) 、骨折愈合时间4. 0 ~ 6. 0 个月 ( 中位数4. 5 个月) 。随访期间未见感染、骨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僵直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多数由于高能量损伤导致, 其骨折形式复杂, 治疗相当棘手[2], 钢板、髓内钉及外固定支架是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 但存在应力遮挡、应力集中和并发症较多等缺点[3]。同时, 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骨折断端血供差, 特别是中间骨块血供更差, 骨折内固定术后容易出现骨折愈合较慢或者骨不愈合, 导致内固定断裂。如何在骨折的稳定性和软组织保护方面取得平衡,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目前多节段骨折治疗的焦点。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 微创及生物学接骨理念得到矫形外科医师的一致认可[4], 生物接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符合骨科发展的BO原则, 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血运的保护及骨折坚强固定而无需加压。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优点: (1) 微创:其微创包括两层含义, 在手术入路方面, 可以有限切开复位, 刀口小, 创伤小, 并且可以选择性地避开需要保护的软组织;在保护骨膜、血供方面, 可以进行骨膜外固定, 不用剥离骨膜, 不会损伤滋养血管, 不像钢板需要完全贴附骨质, 而是与骨质或骨膜点接触, 最大限度的保护骨质血供, 促进骨折愈合。 (2) 使用方便:置入和取出方便。连接块可在固定棒上上下移动动, 同时螺钉也不像钢板那样嵌入钢板内, 容易取出。 (3) 应力分散:固定棒有一定的弹性, 同时该系统以棒的形式跨过骨折部位, 再通过连接块与螺钉和骨质构成桥接, 其棒的应力可向棒的两端分散[5];并且固定棒与连接块是锁定连接, 可以轻微轴向滑动, 能有效避免应力遮挡和应力集中[6], 有利于骨折愈合。 (4) 断棒几率低:因为固定棒为完整的圆柱体, 没有应力薄弱点, 不会像钢板那样出现应力集中而出现断板现象。 (5) 有外固定架的效果:能够进行三维固定, 能有效地控制旋转和防止螺钉拔出。 (6) 应用范围广:固定棒有不同的直径, 并可以截成不同的长度, 弯成各种形态, 可用于许多部位的骨折包括髋臼骨折等。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微创治疗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 符合骨折生物力学固定的特性,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其在治疗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时, 可以像Liss钢板一样, 小切口插入固定骨折, 手术操作中置钉位置及方向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便于手术操作, 同时也有效保护了软组织及骨膜, 从而很好地保护了骨骼的血供, 有利于骨折愈合。我院采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32 例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患者, 随访期间未见感染、骨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僵直等严重并发症。总之,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四肢长骨干多节段骨折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四肢长骨,多节段骨折,微创

参考文献

[1]熊鹰, 李群辉, 柳百炼, 等.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接骨板钉系统在股骨骨折应用中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30) :5516-5519.

[2]曾炳芳, 刘旭东.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6, 20 (4) :313-318.

[3]马丽杰, 田洁, 罗云绍.肱骨骨折伴桡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3) :86-88.

[4]Soham G, Nicholas DR, Chellappan KS.Expanding nail or expanding femur:an adverse event with the expandable intramedullary[J].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0, 44 (2) :166-168.

[5]谭远超, 闫虎, 周纪平, 等.骨折愈合内固定技术的回归与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22) :1934-1936.

多发伤患者四肢长骨骨折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人101例年龄为13~75岁, 发生损伤因素为车辆事故伤48例, 占47.5%;压砸伤11例, 10.9%;高处坠落伤27例, 占26.7%;辗扎伤13例, 占12.9%;其它伤2例, 占1.98%。致伤部位2~5处, 伤情ISS评分于>18分<30分的20例, >30<60分57例, >60分24例。四肢长骨骨折部位共计203处, 股骨骨折36例, 胫骨骨折58例, 腓骨骨折53例, 肱骨骨折16例, 尺骨骨折18例, 桡骨骨折22例。患者伴有其他部位损伤:颅脑损伤39例, 胸部损伤22例, 腹部损伤19例, 脊柱骨折18例, 骨盆骨折19例, 血管及神经损伤5例。按骨折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 A组外固定架固定39例, 年龄13~70岁, B组石膏外固定25例。年龄21~75岁, C组接骨板内固定37例, 年龄16~68岁。3组病人在年龄、平均ISS评分、骨折分型上无统计学意义差别,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该组患者在第一时间建立液体通道, 保证呼吸通畅。休克者首先抢救生命, 纠正休克, 再尽早处理骨折。

1.2.1 A组

骨折可手法整复者行手法整复后即予以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对位欠佳者可采用小切口直接暴露骨折断端复位, 有开放伤口者清创后复位, 必要时植骨螺钉或骨圆针简单内固定, 再根据患者骨折伤情, 应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单侧多节段外固定或三维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针眼有渗出, 及时清洗药, 术后每10 d左右调整固定架, 保持固定针不松动。一般4~6周时, 若疼痛消失, X线显示骨断端有骨痂生长或骨折线模糊则渐松解固定, 促进患处愈合, 如X线处显示骨折愈合, 即拆除外固定支架。

1.2.2 B组

开放伤先清创, 使用石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

1.2.3 C组

闭合性骨折患者, 切口入肌层后露骨折端;开放伤先清创;复位, 调整接骨板, 使其与患骨完全附着, 并固定。

A、C组患者术后即可开始加强对关节灵活度的锻炼, 肩关节以外展、上举、旋转活动为主, 肘关节以屈、伸、外旋为主, 下肢主要锻炼膝关节屈曲及踝关节伸屈等。B组患者行静力性肌肉收缩、舒张锻炼。

1.3 观察项目和方法

1.3.1 疗效评定

采用改良Lidstr m评价标准[1], 将疗效评定为o优、良、可、差4个等级。优:无功能性损伤, 无主观症状, 无畸形;良:无功能性损伤, 无主观症状, 轻度畸形;可:功能恢复较不理想, 活动度差, 少量主观症状;差:功能减弱, 日常生活受影响, 伴有持续性疼痛。优良率= (优+良) /例数100%。

注:P=0.12;P>0.05。

1.3.2 方法

将各组病例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作比较。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 时间为8~24个月, 平均16.2个月。

2.1 临床疗效

按Lidstro m标准:A组优18例, 良14例, 可4例, 差1例;B组优7例, 良6例, 可5例, 差5例;C组优18例, 良3例, 可3例, 差1例;经秩和检验各组疗效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B与A、C对比, P=0.013;P<0.05。

2.2 各指标比较

通过比较证实, A、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死亡率低、但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 C组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死亡率高。骨折愈合较滞后, 但并发症发生较B组低。见表3。

注:*A与B、C比较P=0.012;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到来, 交通事故高空及户外作业发生意外等所致多发伤日渐增多, 多合并四肢长骨骨折。在多系统损伤病例的骨折处理上, 已于20世纪80年代认识到早期手术的重要性和优势, 逐渐放弃保守治疗方法[2], 但基于其他脏器伤、颅脑损伤等合并症, 要求能简单快速进行微创的处理。

石膏外固定具有创伤小、方便快捷、费用低廉, 但在操作过程中, 往往手法复位不理想, 在固定中容易发生骨折移位, 皮肤溃烂, 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不能早期关节活动锻炼, 护理不便等, 该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高, 故建议避免使用该方法

接骨板对骨折治疗应用广泛, 已在临床上成为最常规治疗方法。但在术前准备要求高, 术中时间相对较长, 创伤较大, 病例死亡率仍高, 且发生内固定松动、变形、断裂、骨不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经皮穿针外固定创伤小, 失血少, 可迅速、容易将骨折固定, 这在有紧急的胸或腹内或颅内伤等多发伤时尤为重要, 采用外固定器, 牢稳得固定骨折, 有利于减少失血和便于搬动病人, 做必要的检查或立即手术, 以控制威胁生命的有关损伤。并且处理创面不干扰骨折复位, 固定后治疗期间尚可进行必要的调整[3], 目前认识到外固定支架可用于除关节内骨折的四肢长骨中骨干及关节周围损伤, 尤其对合并软组织损伤、感染的骨折独具优势, 操作简单、快速、创伤小, 符合多发伤患者的处理要求[4]。

外固定架常见并发症为针道感染, 骨折延缓愈合[3], 而笔者观察到只要置针使用弓状把手徒手旋转进针于骨密质, 固定针尽量处于肌间隙位置, 做到针道严密稳定, 钢针-皮肤界面无张力的一般不会发生感染。术中做到骨折复位良好, 必要时予植骨简单内固定, 特别强调的是注意根据骨折愈合进程, 调节外固定装置一旦骨折早期愈合征象出现, 就应降低外固定强度, 变静力性固定为动力性固定, 使骨折端微动逐渐承受负荷, 促骨痂进一步形成, 防止应力遮挡导致骨吸收或废用性骨质减少, 骨折愈合良好。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3种方法治疗多发伤患者四肢长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该院收治的101例多发伤患者四肢长骨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 其中采用外固定架固定 (A组) 39例, 石膏外固定 (B组) 25例, 接骨板固定 (C组) 37例。3组在术后对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死亡率、疗效优良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改良Lidstrm评价标准, A组优良率86.5%;B组优良率56.5%, C组优良率81.3% (P<0.001) ;A、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死亡率低, 但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 C组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死亡率高。骨折愈合较滞后, 但并发症发生o较B组低。结论 外固定支架由于创伤小, 操作简单、快捷, 疗效可靠等优点, 针对多发性骨折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多发伤,骨折,外固定支架,内固定,石膏外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世民, 李海丰, 黄轶刚.骨折分类与功能评定[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72.

[2]金鸿宾.急诊骨科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4.

[3]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388.

四肢长骨干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6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意识清醒, 无精神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33例。研究组中男23例, 女10例;年龄19~77岁, 平均 (52.1±2.1) 岁;上肢长骨骨折21例、下肢长骨骨折12例;职业:干部5例, 职员11例, 民工17例;教育背景:小学7例, 初中19例, 高中及以上7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1例;年龄18~75岁, 平均 (52.8±2.1) 岁;上肢长骨骨折20例, 下肢长骨骨折13例;职业:干部5例, 职员10例, 民工18例;教育背景:小学6例, 初中19例, 高中及以上8例。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职业、教育背景等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 内容包括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疼痛护理、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对照组患者在进行上述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 实施传统健康教育措施, 内容包括入院教育、出院指导等;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 给予改良健康教育措施, 即根据患者疾病程度不同以及对患者进行深入的需求调查, 实施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内容, 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内容。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 (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使患者对本次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护理内容等进行评价, 满分为100分, 分数越高则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 、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治疗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

研究组发生并发症10例, 发生率为30.3%,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6例, 发生率为78.8%,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

两组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四肢长骨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发病部位, 包括上肢骨折及下肢骨折[1], 其特点为患者大多遭受严重创伤, 且身体制动明显, 对其生活、学习均造成较大影响, 患者及其家属将承受巨大的身体及心理负担[2]。临床研究表明, 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采用适当健康教育措施,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临床康复效果,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促进患者骨折部位尽早愈合, 提高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3]。

3.1 入院健康教育

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入院后, 护理人员应热情主动接待并积极介绍医院基本情况, 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及时提供必要的护理服务。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项咨询问题, 并进行有效解决。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及病史, 并将相关内容融入护理工作中[4]。入院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尽快进入身心稳定状态, 并积极配合治疗[5]。

3.2 住院健康教育

告知患者入院后将要接受的治疗内容, 并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其治疗, 适当给予患者自信心, 使患者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对患者可能发生的褥疮、便秘、疼痛等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方式进行及时告知, 从而降低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几率。进行正确的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 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及营养物质, 有利于患者提高身体抵抗力, 尽快恢复健康,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部分四肢长骨骨折患者需进行卧床休息, 因此患者易出现便秘情况,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床上排便, 并在日常饮食中加入膳食纤维, 防止便秘发生[6]。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内容[7]。

3.3 出院健康教育

患者治疗完成将要出院时, 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在家中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并时刻注意身心健康, 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工作、生活。告知患者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 以及用药治疗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要求患者定期进行复诊, 从而对自身病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对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在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的同时, 给予必要的健康教育措施,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 提高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 最终提高护理效果与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晓燕.应用临床路径对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J].护理学杂志, 2010, 19 (22) :66-67.

[2] Mossey JM, Mutran E, Knott K, et al.Determinants of recovery12months after hip fracture:the importanc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J].Am J Public Health, 2012, 79 (23) :1277-1282.

[3] 梁秀琼.骨折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9, 19 (10) :65-66.

[4] 李晓连.臂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36 (8) :583-584.

[5] 卜蕴东, 廖红珍.不同健康教育方法对骨折病人的干预效果观察[J].右江医学, 2008, 36 (5) :582-583.

[6] 丁晓荣.骨折患者手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9) :132-133.

四肢长骨干范文

四肢长骨干范文(精选8篇)四肢长骨干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保定市新市区医院2013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四肢长骨干骨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