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精选12篇)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1篇
应对全球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核心, 同时也是改造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温室气体最集中的地方, 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都在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节奏和步伐。而我国城市在面临能源供给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 也将建设低碳城市列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于如何采用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 形成系统化的低碳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 以评价城市低碳管理水平的高低, 使开展城市低碳管理体系及相应的绩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 国内外的学者对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的界定、低碳城市规划、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体系等方面, 现有成果主要有:付允、汪云林等提出,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顾朝林等通过论述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个方面进行了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付允、刘怡君、汪云林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两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熊青青利用层次分析法, 选取涉及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六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 构建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对珠三角九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研究, 并将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划分为了低碳、近低碳、中碳和高碳4个等级, 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指明科学合理的方向。李晓燕, 邓玲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由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并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陈静、诸大建、程东祥通过引入灰色理论, 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城市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宋德勇, 张记录将中国城市的类型和特征与低碳发展模式的选择相结合, 从人口规模、区位、资源禀赋及工业化阶段等角度对我们城市进行了类型划分, 并认为任何一类城市的低碳发展都必须依据自身特征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3 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2009-2020年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Low-Carbon Ubr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2009~2020) ) 、《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表》 (List of Categories, Indecators and) 、《2009-2020年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Low-Carbon Ubr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2009~2020) ) 、《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表》 (List of Categories, Indecators and Their Weightings in the Green City Index Program) 及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管理等多方面研究,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较简单的城市低碳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它包括5个层次, 25个具体的指标, 且大部分指标为定量指标, 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相关处理。
(1) 目标层: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
(2) 准则层:子系统对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各方面的影响, 包括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五大系统。其中, 低碳产业系统的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变革, 鼓励低碳产业发展。既体现了传统产业低碳化水平, 又衡量了低碳产业发展潜力。低碳能源系统的目标是开发利用可再生及新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标准。低碳建筑系统的目标是规划绿色建筑, 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工程。低碳交通系统的目标是提高快速交通建设水平, 提高市民绿色出行率。低碳生活系统的目标是降低人均碳排放, 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树立低碳社会意识。
(3) 指标层:根据体系构建原则, 选取最能够反映准则层的25个具体指标组成指标层。作为经过计算处理的基础指标, 是对准则层的具体诠释与说明。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4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4.1 权重的确定
由于城市低碳管理绩效的评价影响因子数目较多, 且各级绩效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 不同层次的绩效指标之间也不存在可比性。层次分析法 (AHP法) 作为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评价中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AHP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比例为,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式一致性是可以被接受的;否则, 应当重新调研或咨询专家意见, 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使之满足一致性。通过计算我们得出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且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按照上述方法进而求得低碳产业系统、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建筑系统、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生活系统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 经检验都具有满意一致性, 具体指标权重如表1。
4.2 指标的计算
4.2.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在构建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产生口径和量纲不同, 而评价时要求各指标的计量单位必须是同质可比的, 因此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1) 指标的正向化换算。对逆向指标通过取其倒数的方式使其正向化。 (2) 指标的无量纲化换算。由于指标的正向化换算会对指标造成很大的离散变化, 且指标量纲的差异性使得指标数值产生异化性, 本文使用归一法对指标进行了平滑替换, 以保证各项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4.2.2 指标值的综合评价方法
假如每一个具体措施所占权重为ai, 每一个具体措施评价指标值为mi, 则每一个准则层指标值为, 设每一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为pj, 然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 可以根据其数值的大小来判断某一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
5 实证分析
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研究对象, 以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准, 探讨其在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1) 2013年北京低碳管理绩效水平最高, 排名居于首位。对于北京而言,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已达到7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更是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并且在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两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3个城市。近几年北京政府致力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积极优化, 减少煤炭、焦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量, 鼓励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及新能源, 更是逐步成为“三二一”产业格局、优化劳动力配置, 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号召。
(2)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 2011年在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系统管理上效果显著, 综合评价排名第二。近几年上海政府出台一系列低碳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以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瓶颈制约, 显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源低碳管理方面, 上海正在朝着绿色资源聚集地发展, 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的密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也将成为上海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3) 广州作为外向型特征突出的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省会, 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增长、高排放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人均碳排放更是居于首位。但是综合管理绩效水平与上海差距甚少, 在低碳能源管理上成效显著。这要归功于广州注重传统能耗行业升级, 着重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 但是交通系统升级、快速交通建设上还要有所提高。
(4) 重庆在此次评价中排名第四, 虽然与北京、上海、广州同为四大国际大都市, 但是重庆在各项指标评价中都与其他三个城市相差甚远, 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急待提高, 尤其要加大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6 结论
完善的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城市低碳化的向导, 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前提。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5大系统的权重及每个层面的指标权重, 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多个判断矩阵以确定指标权重, 保证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4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证明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性依据。城市低碳管理水平与城市的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活五大系统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系统的低碳化管理水平都对城市低碳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 建设低碳城市、提高低碳化管理水平不光需要从政府层面, 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响应与支持, 倡导低碳生活、生产模式, 树立低碳社会意识, 为早日建成低碳城市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博强.城市碳管理工具包[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2]陈蔚镇, 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张旺, 潘雪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7 (5) :1-7.
[4]付允, 汪云林, 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4, (6) :5-9.
[5]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3) :38-45.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2篇
摘要:后工业化时期的城市与河流间关系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市内河整治作为一项环境工程的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文章尝试综合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手段,构建城市内河整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对工程的生态、经济、社会价值分别进行调查和测算.并结合对南京秦淮河的评估结果,指出政府应正确关注内河整治的`外部效益,采取必要对策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可持续地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产品.作 者:梁晶 祁毅 曹大贵 作者单位:梁晶(南京大学)
祁毅(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曹大贵(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研究室)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 评价指标 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07-01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各级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杠杆作用,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及时评估和改进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深入对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早已迫在眉睫,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现状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是各企业污染防治情况的直接反映。首先,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企业排放三大废弃物,整理污染物与三废处理设备、环境污染的程度;其次,针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排污费用的收取、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农业生态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等;最后是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整体情况[1]。
基于我国国情,已投入实行的环境评价指标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不齐全,检测技术不高,准确度和可靠性低,缺乏时效性;其次,现有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环境实际状况脱节,指标体系无法及时反映环境状况,仅通过年终调查总结来发现。其次,由于生活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的交叉排放,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缺陷;最后,环境保护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需从源头做起,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我国尚未建成完善、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 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条件
2.1.1 科学性
科学性基础作为环境评价结果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要求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着力于科学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全方位把握低碳经济的特点,着重强调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能客观的反映出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明确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将资源可利用率的提高、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节能减排等视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应在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要基础。
2.1.2 可操作性
在设计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将这一指标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着重强调各项指标含义的准确性和各类计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进而更好地监督和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2.1.3 稳定与动态结合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动态过程,其根据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不同,指标设置也不尽相同,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及时调整和细化。一般情况下,为了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数据,从而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内容不能一直处于动态情况下,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即为稳定与动态相结合,其也是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条件之一,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2.1.4 政策性
在设计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综合掌握国内外各项形势,构建更具适用性和可行性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工作人员还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国际公约[2],统筹规划和设计符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2 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设计
2.2.1 指标的择取
低碳型环境保护主要由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组成,是一项由社会、环境、科技、资源、经济等构成的复合系统,须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描述,进而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多个层次的评价体系,便于对环境保护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其中,一级指标为低碳环保指数;二级指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三级指标为反映国家或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基础性指标。
2.2.2 评价指标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3],低碳型环境保护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环境,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即为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发展指标,其是衡量节能降耗和社会化低碳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准;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指采用恩格尔系数来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数,其也是低碳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标准;环境指标,绿地覆盖率是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和整个区域面积的百分比,覆盖率越高,植物吸附二氧化碳的总量也就越高,环保效率也随之增高;政策指标,低碳经济社会的构建必须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入手,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而国家的战略政策直接决定了碳排放监测体系、统计体系等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2.3 低碳經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各级政府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广大群众生产生活能否达到低碳要求的重要标准,是能否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准则,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治污力度、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技能减排等内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空气污染降低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全国GDP比重率等,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科技、资源等,各角度、各层次都受到了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约,以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3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已投入实施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其的重视,实时跟踪和保护外界环境,及时纠正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低碳经济的各项特征,不断总结和完善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我国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乃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与生活,2014(16):93-95.
[2]许力飞.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102-107.
低碳园林绿地评价体系研究 第4篇
1低碳园林绿地的内涵
目前,有关低碳园林绿地的内涵在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低碳园林绿地就是在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阶段实现低能耗、 低污染、低排放[1],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地。
2低碳园林绿地评价体系的构建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对城市园林绿地低碳建设和管护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应涵盖一块园林绿地从设计、施工、现状到管理维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很难得到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 为此,本文选择了由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 现状及管理与维护4个一级指标及25个二级指标共同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2评价指标解析
2.2.1规划设计类指标(X1) 1)规划设计方案完整性(Y1):规划设计方案是施工的基础。完善的规划设计方案,可避免规划设计不当或无图施工造成的返工、施工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等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2)竣工图与规划设计图的一致性(Y2):竣工图与规划设计图应尽可能一致。目前园林绿地建设中存在着大量变更现象,其结果往往造成工程返工和工程量增加,提高城市绿地建设的成本,增加资源的使用,造成额外碳排放。
2.2.2施工组织与管理类指标(X2) 1)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性(Y3):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有利于指导现场施工,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降低成本,最终有利于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
2)施工进度与施工进度计划的一致性(Y4): 绿地建设工程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表进行施工,可避免窝工、重复用工等各方面资源的浪费,进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
3)工程施工规范性(Y5):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规范施工,可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
4)施工安全文明及环保情况(Y6):良好的安全文明及环保管理制度及现场管理,有益于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降低绿地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 2.2.3园林绿地指标现状(X3) 1)本地植物指数(Y7):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2]。 本地植物适生性强,以本地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稳定性高,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又节约养护成本,减少碳排放[3,4]。
2)植物多样性指数(Y8):本文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主要反映城市园林绿地中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5]。
式中,Pi=ni/N;R为树种总数,ni为第i个树种的个体数;H越大,树种多样性越高[14]。
3)乔灌木覆盖率(Y9):乔木、灌木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绿地面积的百分比。提高园林绿地中乔灌木比例,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绿地生态效益。
4)低碳材料使用率(Y10):木材、竹藤等含碳量相对少的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占所用材料总量的比值。
5)当地和就近材料使用率(Y11):当地和就近材料使用量占所用材料总量的比值。选择当地或就近材料,做到材料的集中采购,能够降低材料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减少材料运输的碳成本[6]。
6)透水性铺装材料利用率(Y12):透水性铺装材料的面积与总铺装面积的比值。
7)大树移植率(Y13):胸径大于等于20cm的大树移植量占树木总量之比。
8)绿地率(Y14):植物种植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比值。
9)立体绿化率(Y15):绿地内已经进行立体绿化的面积占可以进行立体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10)水体岸线自然化率(Y16):绿地内水体自然岸线长 度 (km)占水体岸 线总长度 (km)的比值。
11)节水技术利用率(Y17):先进的灌溉等方法所消耗的水资源量与直接浇水所消耗的水资源量之比。
12)再生水利用率(Y18):再生水利用量占水资源利用总量的比值。
13)可再生能源使用率(Y19):太阳能、水能等可再 生能源的 使用量占 各种能源 消耗量的 比值。
2.2.4管理与维 护指标 (X4) 1)植物成活 率(Y20):树木栽植后,成活的树木量占栽植的总树木量的比值。
2)植物生长状况(Y21):植物长势、病虫害发生率等。植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可更好地发挥其吸碳释氧功能,同时减少病虫害防治造成的碳排放。
3)设施良好率(Y22):良好设施的数量与设施总量的比值。
4)绿色废弃物利用率(Y23):绿色废弃物利用量占绿化废弃物总量的比值。
5)生物防治推广率(Y24):病虫害的防治采用了生物防治技术的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比值。
6)管理制度建设(Y25):城市园林绿地的管理制度完整、科学、合理性。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见表2)。
4评价指标的赋值及计算
4.1评价指标的赋值
每个评价指标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赋予4、3、2、1的分值(见表3)。
4.2低碳园林绿地综合指数计算
低碳园林绿地综合指数是反映某一园林绿地低碳化程度的综合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i是低碳园林绿地综合指数,Pi是某项二级指标 的得分,Qi为该项二 级指标对 应的总权重。
4.3低碳园林绿地的评价标准
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标准见表4。
5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肺,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低碳园林绿地是今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以相关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的低碳园林绿地评价方法,希望对低碳园林绿地的建设和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贞,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2010(6):35-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树华.共生、循环:低碳经济社会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基本思路[J].中国园林,2010(6):19-22.
[4]滕明君,周志翔,岳辉,等.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J].中国园林,2012(4):40-43.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5篇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完备性原则:应该从不同侧面反映公交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
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
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1.2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2、指标体系建立的分析和依据
2.1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
考虑将指标分为三大类:第一大类为体现公共交通规划、建设水平的指标,分别从线网、场站、车辆、优先措施、投资计划等方面选取能反映城市公交建设规模、政策环境、发展基础及潜力的指标;第二类为体现公交服务水平的指标,从安全、方便、迅速、准点、舒适、经济、高效等多方面反映运营特征、管理水平,这是公交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第三类指标体现公交系统综合效益,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选取合适指标加以描述。
2.2 评价指标选取;
2.2.1 建设投入水平指标;
公共交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公交发展的基础,是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有了良好的设施基础,才能发挥高水平的服务。
线网指标包括线网密度、非直线系数、重复系数等描述网络结构和网络规模的几项指标。公共交通的线路网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其值的大小反映了居民接近公交线路的程度;公共交通线路的非直线系数是指公交线路首末站之间的实际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反映了公交线路的曲折程度;公共交通线路重复系数是公共交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反映了公交线路在城市主要道路上的密集程度。这些指标能够说明公交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乘客乘坐公交的方便性、舒适性,但对于不同的城市形态、道路网络,评判标准应有所不
不同。
场站建设指标包括站点覆盖率、车均停车、保养面积、车辆进场率等。公交站点覆盖率是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居民接近公交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车均停车、保养面积是用停车场、保养场的总面积除以车辆保有量,车辆进场率是全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所能停放车辆数与公共交通车辆总数的比例。这些指标反映出公交场站的建设规模是否与拥有车辆相匹配,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车辆配置指标包括万人拥有标台数、车辆更新率、完好率、高档车拥有率等。万人拥有标台数,指在城市一定空间内每万人拥有的公交车辆标台数,是反映公交实际客运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车辆更新率、完好率、高档车拥有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车辆配置状况,更新率反映了公交车辆的投入速度、完好率说明了实际运能状况,高档车拥有率则反映了车型配置情况,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乘坐的舒适程度。
公交优先通行措施指标包括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比例、优先路段比例、优先路口比例,这些指标有助于考察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定、公交优先措施的实施水平。
公交投资计划指标为基建投资额,反映出政府、企业对公交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公交今后的发展潜力。
2.2.2 运营服务水平指标;
公共交通运营服务水平与居民对公交的满意度息息相关,也体现出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这是公交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
行车安全性通过安全行驶间隔即公共交通车辆总行驶里程与行车责任事故次数的比率(万公里/次)反映。
方便性指标包括公交出行比例、换乘系数、换乘距离、换乘站距、发车频率等公交基本运营特征指标。公交出行比例从总体上反映居民对公交的选择,换乘系数、换乘站距反映了线网布局、站点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与乘坐方便性相关;发车频率直接反映在乘客等车时间上,发车间隔太高,会影响居民选择公交,发展水平必然降低。
迅速性通过出行时耗、公交运营速度指标反映。出行时耗为车内时间和车外时间的总和,车内时间主要和公交运营速度有关,从这一指标也反映出道路条件和交通环境对公交的影响;车外时间包括到离公交站台时间、等车时间、换乘时间等几方面,主要和网络布设有关。高水平的公交服务,应在缩短出行总时耗、提高运营速度上下功夫,只有在同等出行距离条件下,相较其他交通方式,公交能提供较为迅速的出行,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出行者,才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公交的准点率也是反映公交服务的又一重要方面。行车准点性与企业调度管理、运营组织、道路条件等因素相关,准点率越高,公交发展水平越高。
舒适性主要通过高峰和平峰满载率反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交出行的要求也越高,这就要求车厢内的拥挤不能超过一定限度。此外从车型配置、非直线系数等方面也能反映乘坐的舒适程度。
高效性指标比较难以定量化,主要通过乘客信息获得程度、企业调度手段先进程度来反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可以通过乘客信息系统获得出行前、出行中的公交服务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决策,也将提高公交吸引力。
企业的调度手段先进程度影响到企业运作的效率,从而影响到能够提供服务的水平。先进的技术能够带来高效的运作,因此,考察乘客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和企业调度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助于衡量公交系统服务的效率。
2.2.3 综合效益水平指标;
综合效益水平试图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选取合适指标加以描述,这也是公交水平评价的重要部分。
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公交企业的运营效益,通过分析千车公里成本、千车客运收入、运营车辆人车比等指标,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的管理效率。
公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社会效益是衡量公交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选取居民对公交的满意程度反映公交的社会影响力,选取出行时间节约的效益作为反映公交对社会经济效益作出的贡献,用噪声、废气排放量和振动来衡量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循环的影响。公交的发展水平还包括促进国土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古迹及风景名胜等方面的影响。相对于经济效益评价来说,社会效益评价具有长期性、多目标性、间接影响多等特点,因此评价指标很难定量化。
3、结语
公共交通的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分别以相应的多项单因素为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性能和价值作出了描述。这些指标大部分能从统计资料中获得,为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便利。对于难以定量的指标,必须使用现代系统决策理论提供的评价方法对各种指标的测量
值(对定性指标进行定性描述或模糊定量)进行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指标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
参考文献
王炜,杨新苗,陈学武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公安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2;
CJ39.1-91城市公共交通经济技术指标计算方法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发达城市 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6-5954(2011)09-66-0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问题。2011年7月,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在本世纪上半叶,要完成两个宏伟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在朝着全面实现现代化迈进。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建立城市现代化特别是发达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正确反映各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科学有效地评价、引导发达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方向,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发达城市现代化的内涵
在不断加强对中央发展战略政策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研究充分借鉴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体系的思路和研究成果,紧密跟踪国内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前沿发展动态。研究始终紧扣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监测评价这一主题,按照现代化的内涵及历史演变——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及界定——发达城市的界定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达城市现代化的内涵及界定的思路进行论述,使理论研究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同时,积极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与发展进程,以探索新时期中国发达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与规律,最终形成涵盖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社会现代化及城市环境现代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发达城市现代化内涵。
发达城市现代化是包括城市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然,发达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也并非是这三个方面的依次推进,而是相互促进的,其中任何一个层次脱节,都会给发达城市现代化进程带来障碍。同时,其标准与一般城市现代化相比,更加具有前瞻性。它更加强调经济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且要求同步、协调实现城市社会的全面进步,强调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强调构建结构合理、功能高效的城市生态环境。
二、发达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发达城市现代化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提取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大学生数”、“非农人口比重”和“互联网普及率”6个涉及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的关键判别指标,采用多元分层聚类分析的方法,从52个超大城市中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五个城市,作为评价研究对象。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按照把握“三个关系”、注重“两个体现”的设计原则进行指标体系设计。即着重把握“全面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动态性与阶段性的关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关系”,同时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发展”及“体现国际化和前瞻性的发展趋势”。
(三)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在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上,形成了包含领域层、要素层和代表性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设计中,既突出发达城市现代化三位一体的内涵特点,又兼顾“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的内容要求。设置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质量与生态环境”4个领域,每个领域又按照重点内容细化为评价要素,形成共计12个评价要素,25项具体指标(含3项合成指标为:“社会安全指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环境质量指数”)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中突出了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和谐进步、民生质量改善、资源节约效果的监测评价,强调了发达城市现代化的本质是提倡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
由于统计口径或可比性的问题,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理想指标和实际测算替代指标两类(见表)。
(四)评价标准的确定
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评价指标、标准与方法的选择也应当采取与时俱进的方法。
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发达城市现代化评价标准。本课题在确定主要评价领域时,主要参考了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关于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宏观依据。在确定具体评价指标标准时,本课题参照了国际上广泛认可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水平,以及国家和部分发达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同时,考虑到五个城市目前的情况,部分指标的标准值也参考了我国先进地区水平。
三、中国发达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测算和分析
(一)权数的确定
本课题组采用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数(见表)。其中:“社会进步”和“生活质量”领域赋权较高,为反映发达城市社会现代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适当降低了“经济发展”领域指标的权重,而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领域中各具体指标的重要性,尤其加大了资源节约要素层的重要性,这样的设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
(二)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本课题选择指数法对各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算,加法合成法进行指数合成。
(三)评价结果
从评价结果看,2009年京、津、沪、穗、深五个城市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72.4%(见图)。其中,生态环境领域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最高,达到了78.8%;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领域现代化实现程度分别为74.7%、72.5%,生活质量领域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较低,仅为64.9%。
从各城市2009年综合评价结果来看,北京的现代化实现程度最高,综合水平为79.4%,上海、深圳、广州次之,分别为74.8%、74.3%和71.5%,天津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较低,综合水平仅为61.9%。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近几年在建设和谐文明的“首善之区”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率先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现代化的评价结果看,北京在推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在了中国发达城市的前列。其中,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消费水平、医疗保障、垃圾处理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入境旅游吸引情况、人均GDP、城镇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拥有文化设施数的现代化实现程度在五大城市之中位于偏低位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上海市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发展主线,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定位,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现代化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与深圳市的现代化水平相近,在五个城市中生活质量的现代化实现程度最高,在专利申请、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建设、信息化水平、文化设施建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但在产业结构、高等教育普及率、居民收入分配的均衡性、社会治安、能源利用、垃圾处理等方面需要较大的改进。
近年来,深圳市积极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采取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增进民生福利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现代化评价中,深圳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发展水平较高,在人均GDP、产业结构、专利申请、城镇化水平、国际开放程度、城乡收入均等化、居民收入、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R&D支出占GDP比重、高等教育普及率、居民文化教育支出、信息化水平、公共交通建设、医疗卫生以及文化设施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
广州市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发展定位,以“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为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从现代化的评价结果看,广州市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在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高等教育普及率、居民消费水平、文教娱乐支出、医疗保障、水资源利用和污水处理方面的现代化实现程度排名居前位;但在科技投入及创新、城乡收入均等化、信息化水平、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略显不足。
近年来,天津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滨海新区带动、重大项目拉动、改革创新推动,努力探索具有天津特点的发展道路。尽管天津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五个城市中,现代化实现程度位居最后。分领域看,现代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为生态环境领域,实现程度为76.4%,其次为社会进步领域,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较低。在高等教育普及、城乡收入均等化、社会治安、信息化水平、水资源利用、垃圾处理方面实现程度较高;但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国际交往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公共交通建设、医疗保障、能源利用方面亟待提高。
课题组成员:李萍、潘建民、丁文斌、吕庆、黄毅、黄思宁、杜明翠。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
[2]北京现代化进程评价研究课题组:《北京现代化报告2003》,学苑出版社
[3]陈剑,夏沁芳:《北京离现代化有所远》,北京出版社
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组合评价研究 第7篇
一、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自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以来,有关低碳城市的研究仅10个年头。中国最早与低碳城市有关的论文是2004年方茜等人的“SBR法处理低碳城市污水的除磷规律”[1],但该文研究的是生物除磷效果,与一般意义的低碳城市关联不大;此后三年的研究也都限于工程技术领域。直到2008年经济学意义上的低碳城市研究才开始出现,近5年来低碳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国际经验借鉴、低碳城市指标体系及评价、低碳城市政策建议5个方面。
在低碳城市内涵研究方面,各位学者的定义并不相同,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2];戴亦欣在总结各方观点的基础上,将低碳城市界定为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3]。随着上海、保定两市作为低碳城市试点,国内对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的研究也逐步升温,潘海啸等基于低碳排放的发展观,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分析了规划编制方法和技术标准[4];刘伟等从碳源—碳流—碳汇角度提出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思路[5]。同时,关于低碳城市国际经验借鉴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刘林等介绍了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和日本低碳社会行动计划[6];郭万达等介绍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城市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在政府制度创新方面的经验,包括苏格兰通过立法促进低碳城市发展、丹麦通过政策制度创新推动低碳城市发展、德国通过示范推动低碳城市的发展、瑞典通过可持续行动计划推动低碳城市发展[7];武旭将发达国家低碳城镇化的模式总结为:市场和政府有效结合的动力机制、集中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紧凑型的城市形态、可持续的交通模式、绿色低碳的建筑模式、低碳导向的能源体系[8]。关于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动低碳交通、倡导低碳生活消费、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舆论监督等。定量研究主要包括指标体系和评价,辛玲从经济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低碳技术、低碳政策完善度、生态环境6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9];谈琦从技术经济指标、空气环保指标、城市建设指标3个方面构建了指标体系[10]。
当前研究中,由于各研究者出发点不同,指标体系的设计并不完全一致,评价方法多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区域大多集中于省会城市或某省内的区市,以都市圈做为评价对象的还比较少。
二、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低碳发展水平评价的前提是构建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各指标之间必须相互联系,具有一定互补性,但又不能完全相关。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首先应该做到科学性,它要正确反映低碳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在应用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时,要符合实际差距。
2可操作性原则。要根据被评价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并尽可能与我国当前的统计指标保持一致,或可由当前的统计指标计算;无法量化的指标或数据不易获得的指标暂不列入指标体系。
3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全面涵盖各系统的内部关系、变化趋势,应该根据层次关系,进行层次分明的分解,选取代表性强,可比性好和比较重要的指标。
4关联性。指标体系的某些指标之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关联性,以反映低碳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特征,以保证各个准则层内部具有较高的信度;但不同准则层指标间的关联性应尽可能低。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的目的是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因此本文的目标层是城市低碳发展水平。
准则层是反映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子系统,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本文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标准分类,该模型最早由弗伦德和拉波特提出,用以分析环境压力、现状和响应之间的关系。OECD等组织都认为该模型是用于环境指标的最有效框架。
指标层是描述城市低碳化水平的一组基础性指标。本文在参考相关研究低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京津冀城市群的实际情况,选取了与低碳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14个基础指标,具体见表1。
三、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1.评价方法的选择。
综合评价方法有很多,但总体上可归为两类: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主观赋权评价法采用定性的方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数,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评价法所依据的赋权原始信息来源于客观环境,它根据各指标的联系程度或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功效系数法、TOPSIS法等。前者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尤其在评价指标较多时,专家可能无法凭经验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由于不同方法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综合评价,如果仅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评价,其结果很难令人信服。因而,有必要选用多种方法进行评价,然后将几种评价结果进行组合。这种方法被称为组合评价法。
组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为:首先,应用不同的单一评价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对应的评价值及其排序结果;其次,采用事前检验方法对所有单一评价结果进行相容性检验,逐一剔除不相容的模型,产生相容模型集;再次,构建基于评价排序的组合评价模型对单一评价排序结果进行组合,得到各种组合模型排序结果;最后,对各组合评价模型排序结果与所有单一评价模型排序结果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选择其中最佳组合评价模型。
(1)组合评价的事前检验。当采用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时,可以采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检验。肯达尔一致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m是评价方法的数目,n是评价对象的数目,R是评价对象的等级之和。
检验统计量χ2=m(n-1)W在大样本情况下近似服从χ2α(n-1)。当χ2≥χ2α时,认为m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等级之间具有一致性(原假设为不具有一致性),否则不具有一致性。
(2)组合评价方法。组合评价法的实质是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得出组合评价值,最后得出组合评价的排序结果。组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
平均值法是将m种相容的单一评价模型转化为相应的分数,然后计算被评价单位在不同评价模型下得分的平均值,按平均值重新排序。如果出现两个或多个被评价城市平均值相同的情况,则计算它们在不同评价模型下得分的标准差,标准差小的排在前面。
Borda法是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若所有评价模型中第i个市Ai评价排序优于第k个市Ak的个数,大于Ak优于Ai的个数,记为AiSAk。定义Borda矩阵B=[bik]n×m。其中,
则Ai的得分为依bi的大小对各市排序,若有多个市得分相同,取标准差小者位次靠前。
相比Borda模型,Copeland模型除了赋予“优”值以外,还赋予“相等”和“劣”的数值。定义Copeland矩阵C=[cik]n×n。其中,
计算Ai的得分,根据ci的大小对城市排序。若有多个城市得分相同,取方差小者位次靠前。
(3)组合评价的事后检验。
对组合评价法进行事后检验,主要是检验组合评价法所得到的最后排序结果与原始方法所得排序结果之间的相关程度。同时,当选择多种组合评价法时,可通过其从中选出最合理的组合评价法。组合评价法的事后检验,通过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法,其原假设为第k种组合方法与原m种评价方法无关,备择假设为第k种组合方法与原m种评价方法密切相关。
当n<10时,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ρjk表示第k种组合方法与第j种评价方法之间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ρjk越大表示两种方法排序结果的相关程度越高,ρk表示第k种组合方法与原m种评价方法之间的平均相关程度。
当n>10时,检验统计量为:
其中,ρk同前,tk服从自由度为n-2的t分布。
2.低碳城市评价的实证分析。
为避免评价的主观性,本文选择因子分析法、改进的熵值法、逼近理想值法(TOPSIS)对2012年各市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排序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2013 年相关统计年鉴,下同。
由表2可知,只有北京市在三种评价法下均排名第1,其他城市在各单一评价法下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以天津市和石家庄市为例,天津市在因子分析法和TOPSIS法下均排名第2,但在熵值法下排名第5;石家庄市在因子分析法下排名第4,在熵值法下排名第8,在TOPSIS法下排名第7。采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检验,肯达尔一致性系数W为0.609, 卡方统计量为15.846,检验的P值小于0.05为0,表明三种评价方法是相容的。
分别采用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进行组合评价,得到三种组合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
以石家庄市为例说明各种组合评价法的具体计算过程。在平均值法中,首先将石家庄市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下的排序转换为分值,分别为10、6、7,平均得分为7.67,在13个城市中排在第7位。秦皇岛、保定、邯郸的平均得分均为8.33,但由于保定在三种单一评价法下的标准差最小,所以排在第3位。在用Borda法进行组合评价时,石家庄市在三种单一评价法下的排名分别为4、8、7,与其他城市相比,石家庄市优于承德、张家口、唐山、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8个城市,得分为8,邯郸得分也为8,由于石家庄在三种单一评价法下的标准差较小,所以排在第3位。在用Copeland法进行组合评价时,石家庄市在排名方面优于8个城市、劣于4个城市,得分为4,比较标准差后排名为第4。
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上述三种评价模型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3.811、3.795、3.795,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0.05时的t0.05(11)=1.796,表明三种组合评价模型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由于平均值法的t统计量最大,其排序结果可作为城市低碳发展水平的最终结果。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由单一评价法结果和组合评价法结果来看,除北京市外,其他城市不仅在单一评价法下的排序不完全相等,在组合评价法下的排序也不完全相等。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各种单一评价法在对指标综合时使用的权重不同。因子分析法是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的,它受方差大的变量影响较大,对方差小的变量考虑不够,并且存在一定的信息损失;在采用TOPSIS法时,本文使用相同权数构造规范矩阵;而熵值法下的权重依赖于各指标的差异化程度。因此,在使用评价结果时,不能盲目相信某一种方法,应该结合实际,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既达到评价目的,又使被评价对象信服。
根据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要提高京津冀城市群的低碳发展水平,一是要转变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的过度依赖。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长期以来保持在90%左右,应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逐步提高京津冀接受外输电比例。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除北京市、秦皇岛、张家口外,其余11个城市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50%,过重的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条件,使产业结构“轻量化”。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包括“红色”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创新,“红色”技术创新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而“绿色”技术创新是清洁技术,在当前污染状况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四是要推广低碳消费模式。政府要出台激励低碳消费的相关法规政策,培育全民低碳意识,从终端倒逼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摘要: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相容性检验,建立了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 第8篇
就现阶段来看, 世界城市生态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早已显现了其不可持续性, 生态问题和环境压力促使人们必须考虑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以及实施相应的缓解生态压力的基本策略, 于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全球共识和时代的主题[1]。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一次重大进步。在这样的形势下, 研究探讨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治理机制的构建, 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制订提供依据就显得异常重要[2]。生态文明的倡导, 也正是低碳生活的内涵[3]。低碳和生态这两个概念是密切联系的, 生态文明从低碳生活开始, 低碳生活以最大限度降低碳排放为目标, 进而促进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国内就这一问题研究的动向集中在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上[4~8]。而从国内省域范围来看, 每个省份由于其自然环境的不同、产业差异, 政府决策的不一致等等原因, 现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生态环境也有所差异。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能源消耗大省,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如何, 构建过程中面临怎样的问题, 都值得进行相关的研究。
2 河南省生态低碳城市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刚刚起步
河南省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但酝酿已久的河南生态省建设于2013年1月出台规划纲要, 其内容和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相符。规划期为2011~2030年, 提出用20年的时间完成生态省规划建设任务。推进建设桐柏大别山地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地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 构建横跨东西的沿黄生态涵养带、沿淮生态走廊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 形成“四区三带”的区域生态格局[9]。
就全省低碳建设方面, 只是近年个别市以试点城市开展的。2013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首批中美低碳试点城市中, 有河南省的鹤壁、济源两市。2015年公布的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 洛阳市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城市。未来这些城市主要通过欧美在可持续城镇化相关政策、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示范与经验共享, 增强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由此可见,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刚刚起步, 目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 这为河南省开展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提供了前提。
2.2 碳排总量持续增长
如图1所示, 1978年以来河南省碳排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2002年为界线, 前后分为两个阶段, 特别是2002年至今增长速率又增加了一个层次。同样, 历年GDP的增长拐点大致也出现在这一年份。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 河南省碳排总量也是持续高涨, 这也说明了河南省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有针对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创建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十分必要。
2.3 跨越了碳排强度高峰, 处于人均碳排的上升期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演化存在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 就是需要先后经历碳排放强度倒U型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型曲线高峰—碳排放总量倒U型曲线高峰[10]。据相关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高峰相对容易跨越, 而人均碳排放高峰和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跨越需要更长的时间, 跨越相对困难[11]。从图1和图2来看, 河南省早已跨越了碳排强度的高峰, 目前正处于碳排总量和人均碳排的U型左侧上升期。这为河南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提供了依据。
3 指标构建与方法
对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的基础是构建一套科学客观的指标体系。既可以用客观的指标数据反映评价主体低碳生态城市各方面的情况, 又可以用模型对各个主体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对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概况掌握, 参考已有学者针对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等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拟构建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目标层为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 4个准则层为低碳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水平, 分别包含若干个有客观数据基础的指标, 共21个指标, 具体见表1。
低碳化水平主要反映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集约程度、碳排放的结构和效率, 包含5个客观指标;生态环境水平是反映评价主体环境友好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 包含5个客观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主要是为了衡量各评价主体的经济能力,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同样包含5个客观指标;社会和谐水平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就业、医疗条件, 这一准则层主要是反映创建低碳生态城市的目的, 就是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 包含6个客观指标。该指标体系相对综合地反映了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国家标准, 每个指标都有国家统计体系公布的客观依据, 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评价结果会相对客观。指标方向是指标数据大小对准则层的正逆影响, 权重大小则是指标对准则层的贡献程度的衡量。根据专家调查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和各子系统综合得分, 然后参考有关论文权重赋值, 采取等权方式来确定出各子系统相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总评价目标的权重, 即4个子系统分别赋值为0.25。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 逐级计算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数值、二级指数值、一级指数值, 最终得到河南省18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 从而对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试探性的评价。
三级指标指数是根据该指标的标准值计算的, 即将某指标的现状值比上该指标的标准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Qi为某一三级指标的指数值;Ci为某一三级指标的标准值;Si为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一三级指标的现状值;
系数n, 当指标值为正向时, n=-1;当指标值为逆向时, n=1。
二级指标指数 (Vi) 是根据所属各三级指标指数值与相应权重 (Ii) 的成绩相乘, 再相加而得, 计算公式如下:
一级指标指数 (Ui) 的计算是根据所属的二级指标指数值和各自的权重 (Ti) 计算而得, 其计算公式如下:
将各一级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 (Wi) , 再进行一次求和, 得出生态综合指数值 (SC) , 其计算公式如下:
4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现状评价
4.1 总体水平发展现状评价
运用河南省18省辖市相关统计数据, 借助SPSS、excel、CAD等相关软件, 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 借助上述4公式, 对河南省18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 得到河南省18地区2013年低碳生态城市总体发展的综合评价数据, 如表2、图3所示。相关统计数据来源于2014年度《河南省统计年鉴》, 及各市2013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中标准值来源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发达国家现状值, 部分根据专家访谈所得。
如表2数据所示, 评价结果为周口市以高得分指数居于首位, 省会郑州市总排名居于第二位, 紧接着就是信阳、漯河、驻马店等城市。产业结构的比例如何,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生态低碳水平, 就单个城市来说, 减少工业或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是降低碳排放的有效措施。周口市的高分得益于其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较高, 2013年周口市的三产比重为24.9∶49.9∶25.2, 与其他各城市相比其第一产业比重高, 第二产业比重低, 这是周口市碳排总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除去省会郑州市, 低碳生态总体水平排名靠前的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此种情况。再看河南省列入欧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的洛阳、济源、鹤壁三市, 在此次评价中排名相当靠后, 特别是洛阳市, 排在了第16位, 在低碳生态城市合作建设初期, 应努力认清其实际情况。分析原因不难发现, 洛阳市2013年三产比重为7.9∶57.8∶34.3, 工业的发展是造成洛阳市高碳排量的主要原因。对应的排名比较靠后的新乡、平顶山、安阳等城市也是一样的情况。
总体来说,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差距不大, 评价结果除了周口市2.5的高分与其他17地区拉开差距外, 大都波动在0.9~1.4之间, 但从各准则层得分排名来看, 各地区差异还是相当大的。从而也可以看出,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是一种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平衡的全新城市发展模式, 但是现阶段河南省多数地区所表现出的并不是低碳生态综合的发展, 而是片面的亚健康的发展模式, 离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4.2 各准则层发展现状评价
指标准则层共包括4部分, 以图示方式更能表现其差异性。如图3所示, 分别显示了准则层得分情况。首先, 就省会郑州市来说, 低碳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处于最低水平行列, 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水平位列各市首位, 形成了两个极端, 显然经济的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 郑州市必须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以雄厚的经济为依托的, 郑州市有能力并且是时候进行递进式转变。与郑州状况相同的, 还有洛阳、济源、焦作等城市。其次,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 以周口市为代表, 在低碳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都位列全省首位, 而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和谐水平却排在最低水平行列。周口市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着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 应该吸取类似省会郑州等城市发展的教训, 不应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与周口市类型一致的有漯河、驻马店、信阳、商丘等城市。最后,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4准则层得分排名差别不是很明显, 都排在中等偏下位置。这类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转型, 其中包括平顶山、安阳、南阳等城市。
需要认清的一个客观现实是, 低碳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 由于工业基础薄弱, 碳排放强度较低处于低水平的低碳发展阶段。在中期阶段,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城市粗放发展模式逐渐显现, 碳排强度将持续升高。后期阶段, 随着城市经济的继续发展, 得益于技术和管理的提升, 碳排放强度逐步下降[12]。碳排强度的发展过程, 同时也是碳排总量和人均碳排的发展历程, 都要经历一个“低—高—低”的过程, 只是后两者较前者发生的时间相对晚一些。基于这个客观实际, 结合各市准则层评价得分的现实情况, 可以看出上述第一类城市, 即类似郑州市发展状况的城市目前正处于碳排放的中期阶段;而类似周口市的各城市还处于碳排放的初期阶段;上述第三类城市则处于碳排初期和中期的交接阶段, 如何完成质变, 实现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性, 是此类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应明确河南省各类城市所处的碳排阶段, 在各阶段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 构建低碳生态城市, 真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之路。
5 结论
(1) 就现阶段来看, 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刚刚起步, 跨越了碳排放高峰值, 却面临碳排总量和人均碳排上升期,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任务艰巨。
(2) 通过对低碳生态城市总体评价结果的分析, 得出河南省低碳生态总体得分差别不大, 但是4个准则层得分各市却存在不同, 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分别存在不同程度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 距离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3) 三类城市分别处于碳排放的不同时期, 所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 认清各自的发展阶段, 注入独具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未来构建低碳生态城市的道路上十分必要。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概况的分析和水平的评价, 以期对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基于数据获取的问题, 仅选取2013年数据作为定量分析对象, 虽能说明一定问题, 但也存在不完备性。针对这一问题, 有待从时间角度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
摘要: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 在分析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概况的基础上, 构建了河南省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调查法赋予相关指标较为客观合理的权重, 最后运用综合指标法对2013年河南省18地区低碳生态城市综合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对河南省各城市进行了三种类型的划分, 同时理清了这三种类型所处的碳排放发展阶段, 以期为河南省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提供依据。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9篇
一、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但也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成效部位是要推行城市地区的节能减排,达到城市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E.Dijkgraaf(2004)认为低碳城市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实现交通、建筑、住所和消费等领域的节能减排[1]。Johnton Det.al(2005)认为发展低碳城市关键是要有技术创新,英国利用技术优势发展低碳城市是完全可能的[2]。Crawford J(2008)指出低碳城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生产;二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循环可持续的生产,低碳消费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消费[3]。付允(2008)提出低碳城市就是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应用先进技术,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一个集节约、生态、环保、健康为一体的经济运行体系[4]。刘志林、戴亦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在维持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碳排放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5]。根据上述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述,笔者得出发展低碳城市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不减反增;二是最小程度地维持温室气体排放在一个低水平。前者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后者是目标,只有当两个标准同时达到时才能称作低碳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核心因素分析
如何发展低碳城市、怎样达到城市减排目标,关键是要从碳减排的源头入手,逐一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各个因素。当下通常用Kaya恒等式分析碳排放因素,其表达式为:
其中,CO2为碳排放总量,GDP为居民财富,POP为总人口,E代表能源消耗总量,因此,碳排放可分解为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居民人均财富和总人口。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大小与能源结构、科技创新有关,能耗强度则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与低碳城市有关的核心因素为: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消费方式。
1. 经济增长。
在社会发展阶段,任何时期都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才能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百姓幸福生活指数。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要素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最为巨大。在所有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当中,经济增长占得权数最大,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2. 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毫无疑问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多。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军城市工作生活,推动城市更进一步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各项资源需求、能源需求进一步上升,进而增加碳的排放。
3. 能源结构。
温室气体是由于能源消耗的产生,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燃烧。迄今能源消费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化石能源,而近乎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微小。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碳排放就可大大减少。
4.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比重是表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能源需求最大,碳排放最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以农业、服务业为主,能源需求较少。因此,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碳排放的升降情况。这就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低排放的服务业产值。
5. 科技创新。
技术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核心,是抢占低碳发展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各个国家都在强化低碳技术研发,如:清洁能源技术、碳捕捉、碳存储技术。低碳技术水平越高,同样的能源投入排放的碳就越少,或者同样的碳排放能源投入就越少。
6. 消费方式。
我国生产方式长期以来都是能源高消耗、低效率,污染排放十分巨大,城市居民生活浪费型、奢侈型消费也十分突出,导致城市碳排放增加。建设低碳城市要求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倡节约型、环保型、效益型消费,在生产生活当中自觉做到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二、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评价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仅南昌市也只为二线较弱城市,其他城市则为三四线城市。因此,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仍是各地市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Kaya恒等式碳排放分解结果,本文选取了一些代表性指标来对江西11地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城市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是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越高,能源需求也越多,温室气体排放则更多。整体来看,江西各地市GDP增速是较快的,部分地市甚至达到了10%,但产业结构都没达到全国9.2:42.6:48.2的水平,这说明当前江西各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定的压力,此外,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率也远低于全国54.77%的平均水平。从省内局部地区来看,南昌、九江、赣州三市经济总量靠前,增速在全省也靠前。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四市不仅经济总量小、增速也较靠后,而且产业结构也非常不合理,尤其是萍乡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71.7%,这主要是与当地的产业特色有关。景德镇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在制陶烧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萍乡市煤炭资源较丰富,开采煤炭成为萍乡市主要的财政收入;新余市支柱产业为钢铁、多晶硅,其中钢铁产业占全市的GDP超过一半以上,而多晶硅也是耗能比较高的产业;鹰潭市是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因此,这四市当前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在森林覆盖率方面,赣州、吉安、景德镇、萍乡、抚州、上饶等市森林覆盖率较高,在碳吸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问题。一方面要求在同样的产出下消耗的能源最少或者在同样的能耗下产出更多,达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引进优质人才,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在表2中,能源效率最好的是南昌市,其能耗强度、工业增加值能耗值均较小,碳生产力是新余市的3倍,这是由于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要素和政策关照,R&D经费投入也多,发展低碳经济更有优势。其次,赣州、吉安、抚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市能源利用效率较好。能耗较高的是新余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该四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也较高,这一结果与表1产业结构数据相符合,更加确定了工业比重更高的城市碳排放也更多。在碳生产力方面,南昌、吉安两市表现不错,萍乡、新余两市垫底,表明在排放等量的碳情况下,前两市比后两市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在R&D经费支出方面,南昌、景德镇、鹰潭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较高,尤其是鹰潭和景德镇两市,这可能是鹰潭、景德镇两市政府意识到了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因此,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市在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江西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因素比较分析,可知:南昌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处于第一阶梯,赣州、吉安、抚州、上饶处于第二阶梯,九江、宜春处于第三阶梯,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处于第四阶梯。为推动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遂针对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产业的支撑,没有低碳产业,就无低碳经济可言,更无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一方面要淘汰过剩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坚决避免三高企业的引入。诸如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四市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较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节约能源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产值。南昌、上饶、吉安、九江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市可依托本身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低碳产业。
(二)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国内外众多的低碳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减少碳排放的源头是从能源消耗出发,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江西各市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应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形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常态化生产,推广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当中的广泛使用,逐步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比例,建立起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体系。
(三)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政策的保障与支持。江西各市一是要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那些研发低碳技术的科研机构以及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补贴力度,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同时,增加耗能高、排放高的企业税收力度,迫使企业改进生产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当下虽有一些环境保护法,但并不完善,缺乏与发展低碳城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应及时出台与发展低碳城市相配套的法规文件和奖惩标准,以制度保障江西低碳城市的顺利发展。
(四)倡导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一位民众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低碳理念、节能环保意识,养成健康绿色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工具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低碳理念知识,告知民众发展低碳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福利,倡导人们摒弃奢侈型、浪费型消费,鼓励低碳型消费。此外,政府还应在建设低碳城市中率先士卒,建设低碳机关,实施生态行政,用实际行动做好榜样引领。
摘要: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低碳城市有关的核心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消费方式。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因素比较分析,可知:南昌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处于第一阶梯,赣州、吉安、抚州、上饶处于第二阶梯,九江、宜春处于第三阶梯,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处于第四阶梯。为推动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江西省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是: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倡导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
关键词: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E.Dijkgraaf,R.H.J.M.Gradus.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Resource and,Energy Economics,2004(26):353-371
[2]Johnston D,Lowe R,Bell 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3]Crawford J,French W.A Low-Carbon Future:Spatial Planning's Role in Enhancing Tec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J].Energy Policy,2008(36):4575-4579
[4]付允,汪云林.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10篇
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是城市基本的设施基础。随着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 城市中建筑物数量愈来愈多, 这样就意味着城市碳排放量在显著增加。目前, 由二氧化碳排放过量引发的全球变暖现象正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以, 城市管理部门必须要具有生态观念, 重视建设发展绿色型城市, 而实现城市生态化的主要手段之一便是实行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如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城市建筑群的碳排放量, 从而实现缓解气候变暖现象,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目的。
1 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的融合
顾名思义, 低碳建筑指的是在建造以及后续使用过程中碳排放量极低, 符合环保部门要求的建筑物。低碳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先进理念。进入21世纪后, 人类科技事业发展迅速, 各种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 在此情形下, 有人认为人类已具备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自然界与人类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人类一切活动都是基于自然规律条件下进行的。图1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与非生物, 也包括社会经济成分和人类, 从而构成一个内在的统一整体。
为了发展科技与提升生活质量, 人类开始疯狂地采掘煤炭、石油等矿产燃料, 而这些燃料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不仅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还会大幅度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南极臭氧层空洞以及近年来愈来愈严重的厄尔尼诺现象警示着人们, 碳排放过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1]。
所谓的生态城市便是各类基础设施的建造与使用符合环保要求的一类城市,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正实行全面绿化计划, 这是体现城市生态化特征的良法, 辽宁大连便是典型的生态城市。这些年来, “低碳”成立许多城市管理部门的“口头禅”, 人们期望城市的运转具有低碳排放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 低碳建筑应运而生。碳排放量过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因此城市控制碳排放量的工作是明智且必要的。当前,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兴建低碳建筑, 研究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这就为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概念的融合创造了优良的现实环境。
2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2.1 管理目标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目标便是借助政策的帮助或者运用生态学概念来引领低碳建筑的发展。寻找低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共通处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主要任务, 最终目的是实现建筑行业与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这便是所谓的“共赢”。因此,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设计者的工作是繁重的、任务是艰巨的, 设计者不仅要力求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下的城市建设事业风生水起, 经济发展不会停滞, 同时还需要最大程度地控制建筑物碳排放量, 实现生态建筑的目的。鉴于以上情况, 政府应当确保低碳管理体系设计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对城市发展规划有一定的了解与独到的见解。
2.2 管理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低碳建筑并不属于私人产品范畴, 因此低碳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不可与普通建筑同日而语。经验表明,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兼顾多方利益, 主要需要考虑政府与市场的融合, 一个成功有效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必须要考虑到市场发展的需求, 同时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框架下开展相关工作。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对象实质上包括低碳建筑、企业以及部分社会组织等[2]。
2.3 管理方式
目前,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每个城市应用低碳管理对策的效果各异。技术是影响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各种管理方法都是需要强大的技术提供支持的, 包括生态技术、绿化技术等。利用协同理论与各类先进技术展开低碳建筑管理工作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3 促进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的对策
3.1 做好税收优惠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 政府必须做好针对低碳建筑材料制造、低碳建筑技术开发等企业的税收优惠工作。就目前状况而言, 国内专攻低碳建筑技术开发或者材料制造的企业数量较少, 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 其中主要原因便是低碳材料、前期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资金。所以, 政府应当在合理范围内下调低碳企业所得税税率, 从而实现消除低碳企业顾虑, 激励企业前行的目的。除此之外, 政府可以适当减免公众购买低碳建筑产品时的土地增值税以及房产税, 如此能够有效地刺激低碳消费, 盘活低碳建筑市场[3]。
3.2 做好财政补贴工作
政府应当主动承担起补贴低碳企业的职责。事实上国内许多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经营状况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这是因为技术的研发总是缓慢的, 加之市场对低碳技术的要求愈来愈高, 因此低碳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政府财政部门是补贴机制的主体, 负责对低碳企业的重大项目进行财政补贴为了确保补贴工作顺利进行、效果可观, 建议政府制定合理可行的补贴保障制度, 约束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到低碳企业账上。与此同时, 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反腐力度, 防止财务人员移用补贴资金的情况出现。
政府在补贴低碳企业的同时, 也可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建筑项目中, 为了促使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并投资低碳建筑领域, 政府可以制定针对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 也可以提供投资担保以及企业债券。
3.3 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
无论是何种工作, 在其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因素是“人才”, 为了确保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与长远发展, 低碳企业必须要做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 如此能够收获更多的专业对口, 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人才。低碳企业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行业专家讲座以及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形式来切实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而使其更加适应新时期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工作。
建议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以及科学的薪资分层制度。设立奖罚制度的目的是及时表彰对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职员, 处分在工作中不认真、阻滞低碳技术研发工作进展的工作人员。企业将技术人员的工作强度、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纳入薪资分层制度考核体系中能有效提升职员的工作积极性[4]。
3.4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客观上看, 国内社会对低碳建筑事业的了解依旧不够, 许多人对低碳型房产不感兴趣,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碳建筑事业的发展。因此, 政府应当加强低碳宣传工作, 让民众明白低碳技术的各种益处, 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低碳建筑管理体系中的组成成分, 如此方能有效提升社会对低碳建筑技术的了解程度与接纳度。政府与企业还可以定期举办低碳建筑知识竞赛, 设立一定数额的奖金, 号召群众踊跃参加。
4 结语
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低碳技术以及公众的支持, 因此政府应当做好针对低碳企业的财政补贴工作, 企业要用心进行技术研发, 公众要积极了解低碳建筑知识。笔者相信, 只有有关方面做好该做的工作, 我国低碳建筑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公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建筑行业呈现出了喜人的发展态势。近年来, 国内能源危机不断加重, 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了负面影响。现阶段城市化进程愈来愈快, 大量建筑物拔地而起, 应当看到, 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高消耗产业, 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关对策控制建筑行业的能耗。结合工作经验, 在本文中研究了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 供有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石馥玮.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J].南方农业, 2016 (03) .
[2]《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欢迎订阅[J].动感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 2015 (Z1) .
[3]薛松, 刘红杰, 段进.多元化的生态城市建设---基于住建部试点 (部省合作) 黄骅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的探索[J].建筑与文化, 2014 (02) .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 基础设施 可持续发展 标准
一、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各生产部门运转、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经济越发展,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城市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城市交通更和通讯系统的发展为专业化分工创造了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空间转移及交易的便利条件,并且促进了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集中,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平均成本,使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得以实现;与此同时,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又产生了对基础设施和其他社会服务的需求,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则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生态环境紧密相关联,其建设和完善一般以自然资源的加工和利用为基础,受到自然条件与城市环境的制约,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加以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城市的供水能力、空气质量以及卫生和废物管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决定。一方面,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能清除和处理城市垃圾和废弃物,基础设施的水平决定了城市环境的优化能力;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各部门相互依存和影响,例如对固体垃圾的管理和处理不善容易导致城市排污系统受损,降低饮用水质量。因此,只有综合协调城市基础设施的各个部门,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而且,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也有利于提升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从而促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再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本身就是服务于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其完善也有利于城市居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城市人文和社会环境的优化,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这一点对于城市贫民尤其重要,基本基础设施的具备与否是衡量城市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在此意义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例如,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与交通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贫民的就业状况,公路和供水系统的建设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从而减少贫困。
而且,作为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载体,城市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在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合理配置能够促进生产范围的扩大和交换能力的提高,从而改变需求的结构;同时其建设不仅能增加第二、第三产业效益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也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及上游产业的发展,例如铁路业的发展促进了钢铁业和通信业的发展。在拉动投资上,基础设施的水平及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风险与交易成本,薄弱的基础设施不利于中小型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力度。世界银行研究表明,基础设施成本高、不配套和短缺是商业环境中的主要问题,这对于中小型企业尤其重要。但是,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这些问题导致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仍旧较为粗放,对城市环境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也损害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利益。因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相关测度技术方式和标准要求,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我国在有关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将城市基础建设作为重点要求,并且制定了具体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基础设施领域的重点任务,分别从优化投资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促进生态保护和防灾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拉动投资和消费增长,扩大就业,促进节能减排[1]。”《意见》将科学管理作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之一,认为应当“要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和要求[2],智慧城市的要求和特征之一便是“基础设施智能化”。 由此可见,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城市规划的要求和政策的需要。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和评价模型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范围,国际上大致能够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包括能源、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在内的为城市各生产部门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条件和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多种分类,国际标准也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相应的标准要求,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与研究中,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主要关注涉及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相关方面。例如ISO37120(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恢复能力——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指标)中涉及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能源、水、交通、废弃物以及ICT等方面[3],与上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范围存在交叉与重合。由此,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与研究领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范围是能源、水、交通、废弃物、应急措施、环保系统等方面,其主要特征是与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水、交通、废弃物、ICT及其他六大类城市公共基础设施[4]。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征测度模型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指标管理体系的基础,我们根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特征,提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模型和方法,综合集成应用多源异构信息挖掘的关键共性方法,开发基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技术方法的测评系统,并且以此模型为参考,建立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指标体系。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体征测度模型,如表1所示,而且在一模型框架下我们也进一步列出了相应的典型指标。
这一模型主要以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为基础建立,横向维度主要是针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每一类基础设施所包括的种类展开研究,如能源,包括电力、燃气(天然气、液化气)、供暖(北方城市)等等。纵向维度包括基础设施的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注重人的核心地位。
规模是指一定人口年拥有或消耗的总量,如人均用电量,人均生活用电量。它能反映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的大致总体数据,是衡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的重要尺度,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结构是指享受到该基础设施的城市居民所占比例,或该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或者覆盖率,如获得授权使用电力的人口百分比,公共建筑消费占城市总消费的百分比,可再生能源占城市总能源消费的百分比。它能反映基础设施的运行结构与服务受众的具体比例,是衡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合理性的主要标准,有助于我们及时掌握基础设施的运行动态。
效率是该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效率、质量(稳定性、安全性等)以及设施维护状况,如每年每户平均供电中断次数,供电中断的平均时长等。它能反映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有效性,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终极标准。
三、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模型,从能源、水及卫生、交通、废弃物、ICT五个方面,按照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层面,按照筛选指标,构建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运作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于城市环境、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也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全面提升。例如,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应当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积极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树立行人优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导绿色出行;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加大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力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促进城市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另外,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也要确保政府的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以此确保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顺利进行。
(二)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评价体系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测试和评估;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也需要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对于其实施和运行效果,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检验,以提出改进和完善建议。这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作,对于明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为此,应当按照不同规模城市的特点,研究确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体征测度模型,从规模、结构和质量等三个方面选取共性关键指标,提出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模型和方法,综合集成应用多源异构信息挖掘的关键共性方法,开发基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体征测度技术方法的测评系统,这一测评技术方法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服务状况。
(三)加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工作进程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要科学规划、正确实施、建立和适用正确的体征测度模型,还应当建立城市指标体系,使用这些具体的指标从微观上衡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工作成果。根据ISO37120的应用和评估结果,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指标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是仍需进一步完善。在具体使用时,出现了较多数据缺失的状况,因此在适用现有指标体系时,应当做出更为细致的统计和分析。并且我国领土辽阔、城市众多,地域差别较大,在使用城市指标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进行评估时应当尽可能覆盖不同类型和发达程度的城市,以对我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
(四)深入开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体征测度模型和指标研究
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建立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体征测度模型,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效率三个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提供宏观的考量,并且依此模型建立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指标体系,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微观的指导与评估。下一阶段,应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的体征测度模型与相应指标,逐步完善和细化模型考虑因素与相应指标体系。并且对于模型的应用以及指标数据的统计,应当更加全面和细致,尽可能较多考虑不同发展特点的城市,结合城市发展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能对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和服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OL].http://www.gov.cn/zwgk/2013-09/16/content_24
89070.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3] ISO.ISO 3712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indicators for city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life[S].2014
[4] ISO/TC 268/SC1.ISO/TS 37151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ance metrics[S].2015
〔本文系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项目“城市管理标准化框架及基础标准研究与国际跟踪”(项目编号:FWYBZH-(SAC2014)-04),“ISO/
TC268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跟踪研究” (项目编号:512014B-3646)阶段性成果〕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第12篇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从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以后[1],已经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目标。这是中国政府责任使然,更是由我国的能源结构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具有主导地位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在我国煤炭行业推行发展低碳经济极其必要。
由于低碳经济刚刚兴起,目前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尤其是适用于煤炭行业的指标体系在我国暂时还未有研究先例。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我国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及其计量进行解释,以期通过对我国煤炭行业相关指标的评价,来实现煤炭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煤炭行业低碳发展。
1 指标体系构建
1.1 现有指标评述
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建立方面,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已有部分研究学者进行了探讨,其成果为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国学者在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大致有3类:(1)从整体角度进行介绍,如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根据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和指标构建原则构建了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3]。(2)以局部区域为主要研究范围,如朱守先等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3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3)以某一行业为着重点,如卜华白、高阳等依据其对我国铅锌企业发展水平状况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S-BP”评价模型[5]。
煤炭行业领域中,目前我国亦有相关研究:张洪潮,王欣欣从煤炭经济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推进煤炭行业低碳发展[6];王丽从资源利用角度对煤炭低碳发展进行研究[7];马岩、鲁江对我国煤炭行业低碳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做了简要介绍及评述,以期对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8]。然而以上研究要么偏于局部地域,要么着眼全局,并没有就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明确的评价体系或方法。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希望就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低碳指标评价体系,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煤炭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其构建主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依据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及消费状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从两个维度选取指标:①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法,根据产业链路径来确定指标,即按照纵向路线:原料燃料生产生产过程消费废弃物处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这一路径上;②根据对横向路线各环节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来确定指标,如技术、政策法规、意识认同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独立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等原则,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续 表
2 各指标解释及计量
2.1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万元产值能耗,新能源使用率,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水耗,低碳技术使用状况,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
(1)万元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即生产综合能耗,指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与所产出的生产总值之比,即每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能源的总量。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能耗=企业总能耗/企业生产总值
(2)新能源使用率(%)。它是指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所使用的新能源即非化石能源在其所费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具体的计算公式:新能源使用率=企业所费新能源/企业总能耗%
(3)万元产值电耗。它是指企业的耗电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用电效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电耗=企业电力消耗总量/企业生产总值
(4)万元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它是指企业的耗水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用水效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水耗=企业用水总量/企业生产总值
(5)低碳技术使用状况。指低碳技术在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的使用情况,是一个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6)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三废包括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是指企业三废排放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每万元产值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三废排放量/企业生产总值%
2.2 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所包括三级指标有: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率。
(1)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
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是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总量与共伴生矿产出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总量/共伴生矿产生总量%
(2)煤层气利用率(%)。
它是指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量与开发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煤层气利用率=煤层气开发利用量/煤层气开发总量%
(3)煤矸石利用率(%)。
它是指从煤矸石的重新再利用总量和煤矸石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煤矸石利用率=煤矸石重新再利用总量/煤矸石总量%
(4)三废综合利用率(%)。
它是指三废的重新再利用总量与三废的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三废综合利用率=三废重新再利用总量/三废排放总量%
2.3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三废综合回收率,废水治理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环保投资比重。
(1)三废综合回收率(%)。
它是指三废回收量与三废实际排放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三废综合回收率=三废回收量/三废实际排放量%
(2)废水治理达标率(%)。
它是指经处理废水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废水治理达标率=已处理废水量/废水排放总量%
(3)废气排放达标率(%)。
它是指废气的达标排放量与废气的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气的达标排放量/废气的生产排放总量%
(4)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
它是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量与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5)环保投资比重(%)。
它是指投资于环境保护的资金与投资资金总额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环保投资比重=环境保护投资资金/投资资金总额%
2.4 低碳意识
低碳意识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低碳教育普及率,低碳理念认同度,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度,低碳技术研发重视度。
(1)低碳教育普及率(%)。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已接受低碳知识教育人数占其总人数的比重。具体计算公式:低碳教育普及率=已受低碳知识教育人数/总人数%
(2)低碳理念认同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工作人员对低碳理念的认同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3)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对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4)低碳技术研发重视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负责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3 结 论
发展低碳经济,保卫地球环境,遏止全球变暖进程,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在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中国而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实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低碳化,因此,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适合的煤炭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国煤炭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建立起一个适用于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为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2
[2].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65~167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43
[4].朱守先,庄贵阳.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2):230~234
[5].卜华白,高阳.我国铅锌企业低碳生产水平的“DS-BP”评价模型及其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1,23(4):3~10
[6].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8~10
[7].王丽.煤炭行业综合利用产业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44~45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