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正丁胺范文
三正丁胺范文(精选11篇)
三正丁胺 第1篇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 45岁。自诉于就诊前1日下午吃不新鲜的蘑菇, 至晚间23时左右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大便量多, 日达10余次, 色淡黄, 质稀。自服氟哌酸2粒, 藿香正气口服液1支, 效果不明显, 随来我院内科门诊就诊。查体:T 38.2℃, P 88次/min, R 21次/min, BP 105/70mm Hg (1mm Hg=0.133kPa) 。精神差, 面色萎黄, 轻度脱水貌, 皮肤弹性略差, 无皮疹, 双肺 (-) , 心律齐, 心率88次/min, 心音有力, 心界不大, 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 腹壁无静脉曲张, 肝脾未触及, 未触及包块, 脐周有压痛, 无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 , 听诊肠鸣音活跃, 达每分钟10余次, 双下肢无水肿。接诊后予以抗炎、补液治疗, 同时行三大常规检查。血常规示:WBC 10.6109/L, N68.4%, PLT 125109/L, 尿常规正常, 大便常规示:可见未消化的食物、脂肪球及白细胞。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急性胃肠炎。自诉无药物过敏史, 予以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补液治疗, 口服药予以蒙脱石散 (尚未服) 。输入丁胺卡那霉素约5min, 患者自诉气憋、心悸, 且迅速加重。查体:T 38℃, P 132次/min, R 32次/min, BP 70/40mm Hg, 意识尚清, 急性病容, 烦躁不安, 被迫半卧位, 张口喘息, 口唇发绀, 言语不清, 两手乱抓。双肺 (-) , 心律齐, 心率132次/min, 心音低钝, 脉搏细速, 手足冰凉, 余同上。拟诊:“喉头水肿, 药物过敏性休克。”即刻停止静脉输注丁胺卡那霉素, 另建静脉通道快速滴入平衡液, 加压吸氧, 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 肾上腺素0.5mg加管, 中医大夫配合针刺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约2min, 患者呼吸困难逐渐改善, 心率90次/min, 心音有力, 口唇转红润;5min后, 症状明显好转, 病情稳定。继续补液, 抗感染换用环丙沙星0.2g静脉滴注, 观察2d后痊愈出院。
2 讨论
丁胺卡那霉素属氨基糖甙类传统抗生素, 用于革兰阴性菌, 特别是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感染, 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金葡菌所致的感染比硫酸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有效。不良反应有听力减退、不可逆性耳聋, 少数患者尤其老人可发生肾功能减退, 恶心、食欲减退、手舌发麻、头晕、头痛、心动过速、视觉异常、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大剂量有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 静脉注射抑制呼吸, 没提及有过敏现象[1]。因此, 引起严重的“喉头水肿, 药物过敏性休克, ”应该属个别现象, 且属严重的Ⅰ型变态反应[2];起病急骤, 病情极为凶险, 用药后数秒至数日均可发生。该患者除用丁胺卡那霉素外, 尚服用过氟哌酸、藿香正气口服液, 用药已过数小时, 且这2种药也是传统药。前者属广谱的喹诺酮类抗生素, 对大多数杆菌有效, 后面又接着用同类药环丙沙星。藿香正气口服液患者家中备用, 每遇胃肠不适常自行服用, 加上目前尚未发现各成分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停用丁胺卡那霉素后, 抢救及时有效, 证明丁胺卡那霉素致过敏性休克诊断应该成立。虽然丁胺卡那霉素引起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比较罕见, 但临床应用时, 还应该严密观察。
关键词:丁胺卡那霉素,过敏性休克
参考文献
[1]吴希进, 赵慧玲.实用药物手册.5版.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3:376-377.
三立三正心得体会 第2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更好地融入日常,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立三正心得体会
6月21日从市委组织部获悉,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常州市将开展“党员干部立学规、正学风,领导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各行各业立行规、正行风”主题活动。
据了解,活动将突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把学风、家风、行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合格党员要求融入日常,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更好地淳正党风政风、促进社风民风。
“立学规、正学风”将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通过组织集中学、对照先进学、结合岗位学、个人自主学等方式,学习党内重要法规制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及知识,全市各级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远教固定学习日”等制度,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广泛参与、共同学习,使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鲜明特征。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学”和“做”统一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立家规”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开展,“正家风”在全体党员中贯彻提倡。党支部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先辈先进先贤的家规家训,推动党员家庭在家风家教方面走在前列,引领社会风尚;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特别要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规,并严肃认真地制定有约束力、有自身特点的家规。
“立行规、正行风”将在各行各业全面推行。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全体从业人员落实诚信、敬业、友善、法治、公平等要求,让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深入各个行业之中。基层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推进“五纵五横”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年”主题活动,扎实开展“党员义工365”、“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倾听群众呼声,持续深入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突出抓好行业内“四风”问题整改。
三立三正心得体会 党员干部立学规、正学风 领导干部立家规、正家风 各行各业立行规、正行风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市委组织部获悉,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我市将开展“党员干部立学规、正学风,领导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各行各业立行规、正行风”主题活动。
据了解,活动将突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组织引导广大党员把学风、家风、行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合格党员要求融入日常,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更好地淳正党风政风、促进社风民风。
“立学规、正学风”将在党员干部中普遍开展,通过组织集中学、对照先进学、结合岗位学、个人自主学等方式,学习党内重要法规制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及知识,全市各级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远教固定学习日”等制度,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广泛参与、共同学习,使学习成为各级党组织的鲜明特征。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把“学”和“做”统一起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立家规”在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点开展,“正家风”在全体党员中贯彻提倡。党支部要组织党员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先辈先进先贤的家规家训,推动党员家庭在家风家教方面走在前列,引领社会风尚;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特别要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风家规,并严肃认真地制定有约束力、有自身特点的家规。
“立行规、正行风”将在各行各业全面推行。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全体从业人员落实诚信、敬业、友善、法治、公平等要求,让行业自律和诚信经营深入各个行业之中。基层党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推进“五纵五横”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基层党建推进年”主题活动,扎实开展“党员义工365”“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倾听群众呼声,持续深入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作风活动,突出抓好行业内“四风”问题整改。
三立三正心得体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共常州市委开展“三立三正”系列活动,所谓“三立三正”即“党员干部立学规、正学风,领导干部立家规、正家风,各行各业立行规、正行风”。
三正丁胺 第3篇
资料:观察对象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2~81岁,均符合1980年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诊断标准。这些人经抗感染、改善肺功能、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甙和血管扩张剂治疗14~21天,心功能为Ⅳ级。
方法:停用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继续抗感染,改善肺功能,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U,皮下注射2小时/次,同时多巴酚丁胺40~60mg/天加生理盐水250ml,以5mg/kg分钟的速度静脉滴注,7天为1个疗程。
结 果
疗效观察及结果:①显效治疗为2~3天后,咳嗽、气促、喘憋、水肿、肺部湿啰音明显消失,紫绀明显减轻,心率降至100次/分以下。②有效治疗4~6天后症状和体征减轻或好转。③无效治疗7天以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死亡。
结果见表。
讨 论
肺心病是由于广泛支气管、肺损害引起肺动脉高压,以致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右室功能衰竭的疾病。患者常有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体循环瘀血体征。由于长期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代偿性红细胞增多,血液黏滞性及血流阻力增加,加重肺动脉高压,并可出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弥漫小血栓形成,常规利尿剂,强心甙及血管扩张剂应用疗效不明显,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其有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降血脂、抗炎、抗补体作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细微血栓,改善微循环,降低肺血管阻力,减轻肺动脉高压,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气道阻力,改善低氧血症及二氧化碳潴留。
多巴酚丁胺可兴奋β1β2及β受体,对β1受体的作用远比β2受体的作用强。该药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对心率的影响小,又由于β2受体兴奋作用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外周阻力,使肺楔动脉压下降,减轻心脏负荷,尿量增加可改善肾功能。
注:低分子肝素钙是从肝素中提取分子量为5000~40 000,平均为26 000,其与肝素相比有以下几个优点:①生物利用度高;②半衰期长,皮下注射一次能维持20小时,而普通肝素仅能维持8~12小时;③不良反应少,无需检测出凝血时间;④临床有效性好。
参考文献
1 徐国光.多巴酚丁胺治疗难治性肺心病心力衰竭80例疗效分析.实用内科杂志,1991,11:51~57
三正丁胺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9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71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 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标准。采取随机抽样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 男23例, 女12例;年龄3个月~9个月25例, 9个月~2岁10例;普通型 (肺炎合并单纯心力衰竭) 29例, 重型[肺炎心力衰竭基础上合并中毒性心肌炎, 中度贫血, 和 (或) 中毒性脑病]6例。对照组36例, 男26例, 女10例;年龄3个月~9个月30例, 9个月~2岁6例;普通型31例, 重型 (合并中毒性脑病) 5例, 心肌炎有心肌酶化验证明。所有病例均有咳嗽、气喘、呼吸心率增快、肺部干湿性啰音、肝脏增大, 部分病例有发热、发绀, 三凹征, 烦躁异常, 喂养困难, 抽搐等临床症状。
1.2 方法
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抗生素、吸氧、镇静、利尿, 去乙酰毛花苷饱和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另开一部液路, 多巴胺1.5 mg/kg, 多巴酚丁胺1.5 mg/kg, 配入10%葡萄糖液注射液50 m L中, 注射泵匀速输入, 速度10 mmol/h[5μg/ (kgmin) ], 每天1次, 连续3 d~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6 h, 心力衰竭控制;有效:用药6 h~12 h, 心力衰竭控制, 体征改善;无效:用药12 h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达94.29%;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63.89%, 经统计学处理P<0.005, 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χ2=9.8, P<0.005, 2组患儿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婴幼儿患肺炎时缺氧使心肌细胞内三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酸生成不足, 致化学能量产生减少, 造成心肌收缩无力[1];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引起肺小动脉反射性收缩, 肺循环压力增加, 形成肺动脉高压, 右心负荷增加, 出现心力衰竭, 是婴幼儿时期危重症之一。
多巴胺[2]通过兴奋心脏β1受体, 增强心肌收缩力, 作用于肾、肠系膜、冠状动脉的多巴胺受体, 引起相应的血管扩张, 小剂量2~5μg/ (kgmin) 心脏指数增高, 尿量增多, 尿钠排泄增多, 而对周围血管阻力及心率不产生影响;5~10μg/ (kgmin) 时主要是β效应, 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 心率加快, 同时扩张肾血管, 尿量增加;15μg/ (kgmin) 时, 对肾血流作用减弱;剂量增加为20μg/ (kgmin) , 则α肾上腺素能作用占优势, 肾血流减少, 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及心率失常, 尤其见于原有心率紊乱患者或剂量超过10μg/ (kgmin) 时。
多巴酚丁胺主要作用于心脏β1受体, 对血管α和β2受体作用轻微。对周围血管效应弱, 可增加心肌收缩力, 改善心肌舒张功能, 间接使肾和内脏血流量增加, 改善休克状态。两者合用, 作用迅速但持续时间短, 持续静脉滴注效果好。多巴酚丁胺加强β效应, 可避免因多巴胺剂量过大引起的外周阻力增高、心率失常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过程中需注意: (1) 用微量注射泵控制速度; (2) 最佳方法是同时开通两路液路, 可避免影响其他基础治疗。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联合佐治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具有临床起效快, 控制心力衰竭迅速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佐治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7年9月—2010年2月收治的71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对照组36例。2组常规给予镇静、强心利尿、抗感染、止咳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多巴胺35μg/ (kg.min) , 联合多巴酚丁胺510μg/ (kg.min) , 静脉注射泵匀速输入。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 有效5例, 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3例, 总有效率为63.89%,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对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下册) [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10-1524.
三正丁胺 第5篇
【关键词】 硝酸甘油;多巴酚丁胺;顽固性心衰;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59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1-01
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指的是患者在经常规休息、严格限制水钠摄入量、给予适量利尿剂及强心剂后,心力衰竭仍无力控制的症状[1]。本文以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8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硝酸甘油联合多巴酚丁胺对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18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其中男120例,女60例;年龄45-90岁,平均(67.8±3.5)岁;冠心病75例,风湿性心脏病35例,高血压心脏病50例,肺心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6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按NYHA分组心功能Ⅲ级105例,Ⅳ75例。心脏彩超表现出左心室扩大的110例,全心扩大的70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45例,中度反流98例,重度反流37例。射血分数EF<0.3的有50例,0.3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吸氧、强心、利尿扩管等对症治疗,A组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率及血压情况给予多巴酚丁胺针50-80mg,硝酸甘油针5-10mg与45ml左右的生理盐水,将其加入微量泵中,以患者血压为基础调整微量泵的速度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在微量泵中加入硝酸甘油针5-10mg与45ml左右的生理盐水,以患者血压外围依据调整泵入速度进行治疗。一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均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观察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衰症状完全消失,心脏扩大症状改善,心功能恢复到Ⅱ级水平;有效:心衰及心脏扩大症状减轻,心功能恢复到Ⅰ级水平;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心衰症状稍微缓解,体征未发生变化[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100患者中显效58例,占58%,有效40例,占40%,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B组80患者中显效25例,占31.2%,有效35例,占43.8%,无效20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A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均存在多脏器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心肌的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会严重受损。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上常表现出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尿液量减少、颈静脉怒张、双肺听诊呈湿罗音、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腹水、下肢水肿及慢性心脏病等症状。
盐酸多巴酚丁胺属于多巴胺的同系物,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心脏β1-受体兴奋剂[3]。经静脉滴注1-2min内就会起效,如滴注速度较缓慢其起效时间会相应延长至10min,一般情况下静脉滴注后10min左右其效果即可达到高峰,药效持续数分钟。其半衰期约为2min,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而成为无活性的化合物,主要经肾脏将其代谢物排出。盐酸多巴酚丁胺正性肌力作用与多巴胺相比较强,对于α-受体和β2-受体兴奋性相对较弱。在适当的治疗量下,该药物能直接使心脏β1受体激动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由于心肌收缩力有所增强,常常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耗氧量,并能够增加搏出量,进而增加心排血量,由于心排血量增加,常常会增加肾血流量及尿量;能降低外周血管之间的阻力,保持收缩压和脉压不发生变化,或使收缩压和脉压仅因为心排血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能使心室充盈压降低,促进房室结的传导功能。多巴酚丁胺与多巴胺不同,多巴酚丁胺直接对心脏产生作用,而不是间接通过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去对心脏产生作用,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它的变力效应明显较变时效应强,对心率和血压产生的影响均较小。在本研究中,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组100患者中显效58例,占58%,有效40例,占40%,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硝酸甘油组80患者中显效25例,占31.2%,有效35例,占43.8%,无效20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多巴酚丁胺联合硝酸甘油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硝酸甘油联合多巴酚丁胺对顽固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常规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方案,且这两种药物价格低廉,应用方法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硝酸甘油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衰的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2012,35(12):74-75.
[2] 赵小罗,张利远.不同剂量的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4(23):45-46.
三正丁胺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力衰竭的患儿,均符合我国小儿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心力衰竭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儿。观察组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在0~5岁之间,平均年龄(2.1±1.2)岁;其中感染性肺炎2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2例,败血症11例,颅内出血8例,吸入性肺炎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1例,女性患儿29例;年龄在0~5岁之间,平均年龄(1.8±1.1)岁;其中感染性肺炎2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败血症12例,颅内出血9例,吸入性肺炎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原发病积极治疗,同时采取镇静、吸氧、抗感染等综合治疗。(2)观察组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注射用盐酸多巴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213,吉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20mg、多巴酚丁胺(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45,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mg同时加入20-40ml的5%葡萄糖中,微量泵持续泵入,2-4ml/小时,q12h[2],依据患儿的病情减量或者停用。两组患儿连续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输出量(CO)指标,同时观察患儿的心衰临床症状及血压、心率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
(1)显效:心力衰竭已经控制,EF、CO有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Ⅰ级。(2)有效:EF、CO基本改善,心功能改善Ⅱ级。(3)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治疗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的例数总和。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n,%),两组间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EF、CO在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EF、CO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以往临床治疗小儿心力衰竭多选用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药物为主,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虽然治疗效果尚可,但是此种洋地黄类药物对于治疗轻度、中度的心力衰竭的效果还比较有效,治疗重度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对于心肌病的病理和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心力衰竭时,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钙离子对于收缩偶联及心肌收缩的调节,因此,才使得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正性肌力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而小儿心力衰竭由于其自身的心肌储备力不足,地高辛、西地兰、毒毛旋花子甙K等正性肌力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是属于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多巴胺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多巴胺受体对内脏血管进行有效的扩张,使人体的肾流血量提高,增加肾小球的过滤及尿量,达到利尿的效果。但是如果多巴胺的剂量过高,会导致冠脉外血管收缩,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加大了心肌耗氧量,反而会对心脏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4]。
多巴酚丁胺主要是使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作用,而对心率、肾血管的影响很小,对心肌的耗氧量及外周的阻力造成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能够有效的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患者的心肌输出量,两组联合应用,能够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减少单一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是目前临床治疗小儿心力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法。另外,需要注意的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的用药剂量,小剂量的多巴胺为[2~5μg/(kg·min)],主要是兴奋多巴胺受体;中剂量的多巴胺为[5~15μg/(kg·min)],主要是兴奋β1受体;大剂量的多巴胺为[>15μg/(kg·min)],主要兴奋α受体[5]。此次研究选用多巴胺2μg/(kg·min)、多巴酚丁胺1μg/(kg·min)联合应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经过治疗后,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的观察组有效率为96%,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82%(P<0.05);而且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8.21±4.51)%及心输出量(4.98±0.57)L/min,均要好于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2.16±5.21)%和心输出量(4.33±0.69)L/min,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对小儿心力衰竭的治疗有着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小儿心力衰竭采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应用治疗,有效的提高了治疗效果,而且改善了左心室收缩功能,临床治疗的效果十分理想,但是仍需要注意使用剂量的控制。
参考文献
[1]迟仲伟.多巴胺与酚妥拉明联合治疗肺心病心衰40例体会[J].中华医学杂志,2010,15(5):281-282.
[2]Ryu M,Hamano M,Nakagawara A,etal.The benchmark analysis of gastric colorectal and rectal cancer pathwyas:Toward establishing standard clinical pathway in the cancer care[J].Jpn J ClinOncol,2011,41(l):2-9.
[3]张英谦,何颜霞,胡皓夫.小儿多器官功能衰竭时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因素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0,16(24):1431-1432.
[4]蔡哲龙,李美峰,邹玉宝.硝普纳、多巴胺联合治疗急性左心衰竭70例[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2,12(45):99-100.
三正丁胺 第7篇
关键词:化疗性相关性腹泻,谷氨酰胺,洛派丁胺,思密达
化疗相关性腹泻 (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CID) 是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常常导致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血容量减少, 全身衰竭, 增加患者感染发生率。严重时可危机患者生命。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化疗治疗。以往有研究表明, 化疗可严重影响肠粘膜屏障的功能, 由此可导致腹泻等并发症。而谷氨酰胺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洛派丁胺有减少肠蠕动及抗肠分泌作用。在临床上我们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来治疗CID,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结直肠癌和胃癌住院行化疗治疗期间发生CID的患者共计128例。按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化疗方案、腹泻分级、营养治疗支持等方面随机分成2组, 即治疗组65例, 对照组63例。各组间以上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以上所以的患者均为进展期并在我科手术治疗, 术后在我科行化疗。化疗前全面行体格检查及化验检查, 严格掌握化疗适应症。
1.2 腹泻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3次/d或每日总量>200 g粪质稀便, 含水量>80%, 或带有粘液、脓血便或未消化的食物。CI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化疗期间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有腹痛, 喷射性水样便一天数次或数十次, 可出现在化疗当天或化疗后。
腹泻的分级标准按照NCICTC V3.0关于CID的分级[2]:1级:大便次数增加<4次/d, 排出物量轻度增加;2级:大便次数增加4~6次/d, 排出物中度增加, 不影响日常生活;3级:大便次数增加≥7次/d, 失禁, 需24 h静脉补液, 并需住院治疗, 排出物量重度增加, 影响日常生活;4级:危机生命 (如血液动力学衰竭) ;5级:死亡。
1.3 选择标准
所有的患者在化疗期间及化疗后出现腹泻, 并排除因饮食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腹泻后, 均列为观察对象。当患者为3级及以上时停止化疗。
1.4 治疗方法
胃癌及大肠癌患者均接受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或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化疗。每4周重复。2组患者均接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预防感染等基础治疗。A组 (治疗组) 口服L-谷氨酰胺颗粒 (L-Glutanmine Granules) (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245) 3.0 g/d。并口服洛派丁胺 (易蒙停, 西安扬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9705) , 首次4 mg, 其后每4 h口服2 mg, 每日总剂量不超过16 mg, 5 d为一个疗程。B组 (对照组) 口服思密达 (法国博福-益普生制药集团产品, 批号:9702243) 成人每日3次, 每次1袋。
1.5 治疗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3]。
1.6 统计学处理
腹泻的治疗效果为定性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的疗效见表1。
总有效率L-谷氨酰胺颗粒和洛派丁胺组与思密达组比较P<0.05, 有显著意义。所有的病例均无毒副作用。
3讨论
化疗性相关性腹泻是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常见的并发症, 常常导致患者脱水、电解质紊乱, 严重时可致休克甚至于死亡, 以致于限制了化疗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化疗药物是依靠对快速分裂细胞的高度毒性来实施抗新生物效应。这种细胞毒性不仅影响肿瘤细胞, 亦影响快速分裂的机体细胞, 例如肠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等。已有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 化疗可使肠粘膜萎缩, 机械屏障受到破坏。肠道粘膜层破坏和肠上皮脱落, 杯状细胞和隐窝细胞不成比例增加和非典型增生, 破坏微绒毛细胞的重吸收功能, 导致腹泻、菌群失调、全身感染, 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1]化疗性相关性腹泻成为临床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谷氨酰胺是胃肠粘膜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 是胃肠粘膜细胞生长所必须。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有试验表明, 给予口服谷氨酰胺后对化疗期间大鼠的胃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增加大鼠的食欲。动物表现体重增加, 腹腔淋巴结和肝脏的细菌移位、血液内毒素的水平明显降低[1]。谷氨酰胺减轻肠粘膜结构损伤和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机制尚不很清楚, 可能有:谷氨酰胺对肠粘膜保护的可能机制为[4,5]:①通过特殊营养作用维持肠粘膜正常组织结构;②改善肠道免疫功能、提高肠道SlgA的水平, 降低肠道的细菌对粘膜的附着和定植, 减少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③影响肠道菌群分布, 抑制病原菌的过度繁殖;④谷氨酰胺可通过限制产生的细胞因子和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 从而减轻了因中性多形核细胞沿趋化梯度迁移引起细胞紧密连接通透性的增加;⑤谷氨酰胺可改变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比, 增加肠道细胞内谷胱甘肽合成和抗氧化能力, 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的损害。因而有保护肠粘膜结构和屏障功能。
洛派丁胺为阿片受体激动剂, 人体试验结果表明, 洛派丁胺能减慢肠内容物的转运, 能延缓呼出气中氢排出时间, 在空场洛派丁胺引起不规则运动, 在结肠则加强其节段运动, 由于推进性运动减慢, 使场内液体与吸收上皮接触时间延长而促进吸收。洛派丁胺还有抗肠分泌作用。因其能抑制乙酰胆碱等促进分泌物质的释放。洛派丁胺由于对肠道有抗运动、抗分泌、促吸收作用, 故而止泻作用也与它能与钙调节蛋白结合、阻滞钙通道有关[6]。
谷氨酰胺对胃肠粘膜有明显保护作用, 洛派丁胺可抑制胃肠蠕动, 我们通过临床试验用谷氨酰胺联合洛派丁胺治疗化疗相关腹泻,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表明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思密达。但对于有明显肠道细菌感染的患者, 需加用庆大霉素口服或输消炎药物治疗, 以免止泻后加重中毒症状。
参考文献
[1]张贵堂, 等.化疗期间谷氨酰胺对肠黏膜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9 (2) :90-94.
[2]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online].Ver.3.0 De-cember 12, 2003.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riteria for severity ofchemotherapy-induced diarrhea.
[3]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19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即要.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39.
[4]Pangrahip, Gewolb H, Bamford P, etal.Role ofglutamine in bac-terial transcytosis and epithelial cell injury.JPEN, 1997.2:75.
[5]AlverdyJC, Aoys E, Carrington PW, etal.The effectofglutamine-enrich TPNon gut immune cellularity.J Surg Res, 1992, 52:34.
三正丁胺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儿科收治的92例重症肺炎患儿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51例, 女41例, 年龄3~35个月, 平均年龄 (19.2±11.2) 个月;病程为5~18 d, 平均病程 (8.2±2.7) d。并发喘息患者68例, 心力衰竭21例, 中毒性脑病5例, 伴酸中毒2例, 上消化道出血1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 各46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抗感染治疗, 伴喘息患儿给予吸氧治疗流量为0.5~1.0 L/min, 脑严重缺氧给予面罩给养, 流量为2~4 L/min, 特别严重者给予糖皮质激素, 0.2~0.3mg/ (kg·d) 治疗, 对于因为呕吐腹泻失水严重者要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观察组患者加用2~5μg/ (kg·min)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6 h持续泵入。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炎症吸收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统计所得数据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差异进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显效34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7例, 有效9例, 无效2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1.30%,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6.52%, 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 χ2=13.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对比
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炎症吸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于重症肺炎的治疗, 临床上主要从加强抗感染、抗炎、改善通气、促进血管循环等多方面入手。多巴胺属于内源性儿茶酚胺类药物, 小剂量情况下能够激活多巴胺受体, 作用于心脏能够提高心肌收缩力, 作用于外周血管能够扩张血管, 减轻外周血管阻力, 总的来说是增加了心排量却不会增加心率。在治疗重症肺炎上, 小剂量多巴胺能够提高肺部血流量, 从而促进炎症吸收的同时, 小剂量多巴胺能够抑制大脑皮层网状结构, 兴奋呼吸中枢, 增加通气量, 减少耗氧量, 并能够扩张肾动脉, 增加肾血流量, 促进利尿作用, 促进患儿肺炎治疗效果[2]。而多巴酚丁胺为选择性的β1受体激动药, 其作用于心脏能够增加心肌收缩力, 并且能够轻度减轻外周阻力, 增加肺血压循环, 作用于支气管β1受体能够舒张气管, 减缓气管痉挛症状, 改善通气。故两者合用能够对重症肺炎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有证据显示[3],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能够有效的减少血清中炎症因子IL-6、IL-8、CRP、sl CAM-1以及TNF-α等的水平, 故减轻重症肺炎所导致的多器官损伤。本研究显示,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的患儿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仅仅抗感染、抗炎、吸氧等的治疗, 患儿肺部炎症由于改善了血流量故恢复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 并且患儿呼吸及心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的患儿, 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重症肺炎患者使用小剂量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治疗的效果。方法 92例重症肺炎患儿, 其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的4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 只应用常规治疗方法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56.52%;观察组患儿呼吸频率、心率、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炎症吸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对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肺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小儿
参考文献
[1]曹菊玉.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中外医疗, 2013, 21 (6) :124-125.
[2]陈咏梅.小剂量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11) :1344-1345.
三正丁胺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资料选取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本院的106例重症肺炎肺炎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53例。研究组中男女比例为27∶26,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3.4±1.2) 岁, 病程2~10 d, 平均病程 (6.5±1.6) d;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9∶24, 年龄2~6岁, 平均年龄 (3.7±1.3) 岁, 病程3~9 d, 平均病程 (6.1±1.7) d。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病情等基线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儿的临床症状均符合《使用儿科学》 (第7版) 中制定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且经X线胸片、CT和其他辅助检查被确诊为重症肺炎。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维持患儿体内的酸碱平衡, 并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纠正其体内电解质。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具体方法:取小剂量多巴胺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0258, 生产企业:陕西京西药业有限公司) 与多巴酚丁胺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904, 生产企业: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注射液, 溶入浓度为10%的250 m L葡萄糖液中进行静脉注射, 多巴胺剂量2~5 g/ (kg·min) , 静脉注射8 h, 1次/天, 多巴酚丁胺剂量20 g/ (kg·min) , 连续用药5 d[1]。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包括呼吸改善时间、心率改善时间、三凹征消失时间以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 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一般资料采用标准差 (±s) 完成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和χ2完成检验,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应用不同治疗后, 研究组的呼吸改善时间、心率改善时间、三凹征消失时间以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少, 两组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应用不同治疗后, 研究组中仅有3 (5.66%) 例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 对照组中13 (24.53%) , 两组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3 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 具有发病快、病情严重特点, 严重威胁着患儿的身心健康, 也给患儿家属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困扰[2]。目前, 已有相关研究表明药物方案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 但不确定哪种药物方案的疗效较为显著。本次研究通过分析选取的106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一般资料, 分别应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 比较两种药物方案下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发现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药物方案下患儿的呼吸改善时间、心率改善时间、三凹征消失时间以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常规药物方案少, 表明常规药物治疗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具有治疗时间长、疗效慢特点。由此可知, 小儿重症肺炎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 可以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促进患儿恢复健康, 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
同时, 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小儿重症肺炎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 可以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有效证实[3]。本研究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的基础上, 也对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中仅有3 (5.66%) 例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 对照组中13 (24.53%) , 两组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表明小儿重症肺炎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药物对患儿身体的危害, 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具有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 小儿重症肺炎应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 可以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 并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阎玉萍.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在小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7 (11) :144-145.
[2]陈咏梅.小剂量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11) :187-188.
三正丁胺 第10篇
(大连市甘井子区红旗地区医院,辽宁,大连,116000)
【关键词】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心功能不全
【中图分类号】R541.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06-01
2005年以来,我们在“标准”治疗心衰基础上,应用多巴酚丁胺与酚妥拉明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收到心衰纠正快,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对照组45例,女31例,男14例;年龄42~82 a,平均58.2 a;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20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20例,高心病7例,肺心病6例;治疗组202例,女160例,男42例,年龄46-86 a,平均61.2 a,心功能Ⅲ118例,心功能Ⅳ84例,其中风湿性心脏病58例,冠心病82例,高心病43例,肺心病17例。对照组病程<1周8例,1~2周22例、2~4周11例、>4周4例、治疗组病程<1周38例、1~2周93例、2~4周54例、>4周17例。两组病程相近,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经X线心脏彩色多普勒、及症状、体征检查、确诊为心功能Ⅲ~Ⅳ级者。
1.2方法对照组常规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地高辛0.25 mg,口服1/d,维持量法:酌情给予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治疗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40 mg,酚妥拉明10 mg加入5%葡萄糖液中静滴1次/d,连用5 d后,观察病人心衰情况。
2结果
2.1疗效标准显效:5 d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胸闷、呼吸困难,肢体浮肿消失。有效:5 d内胸闷、呼吸困难、明显减轻、肢体浮肿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对照组显效26例(57.8%)。有效19例(42.2%)。平均住院天数15 d,总有效率100%。治疗组:显效163例80.7%。有效39例(19.3%)。总有效率100%。平均住院天数10 d。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5 d。
3讨论
慢性心衰即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CHF),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的共同归宿随着人群的老龄化,CHF的发生率日益增长,Framingham资料显示:在50~59 a的人群中,心衰发生率为1%,以后每增长10 a,心衰率发生率翻一番;一旦心衰出现,六年病死率在男性80%,在女性为65%。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有:①心脏泵功能不能满足全身代谢的需要,组织灌流减少;②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③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心衰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增加运动耐量,多巴酚丁胺为多巴胺的衍生物,主要作用于β1受体,对α受体和β1受体有均衡作用,故不引起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多巴酚丁胺可降低左室射血时的主动脉阻力,可使任何水平的心肌收缩力增强使每搏量和心排血量增加,体循环血流量加多。多巴酚丁胺还可以降低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改善右室梗塞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另外,多巴酚丁胺可扩张冠脉,引起冠脉血流量增加。酚妥拉明为周围性α受体阻滞剂,具有扩张周围动脉及冠状动脉的作用,可减轻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肌氧耗量,纠正心衰。多巴酚丁胺与酚妥拉明合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特别是对重度心衰的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总结,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三正丁胺 第11篇
首先任选择一条线段, 比如线段AB.因为至少与其他线段中的一条相交, 因此圆被这条线段分成的两部分都至少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弧.现假设所有的圆弧和线段都是白色的, 然后将被选择的线段染成黑色 (实线代表黑色, 虚线代表白色) , 再从所分成的两部分中分别选择这样的两个圆弧, 一个与线段的一端有公共端点A, 一个与线段的一端有公共端点B, 保留这两个圆弧为白色, 将其他圆弧染成黑色, 如图1所示.
现在我们得到了一条黑色的曲线, 并且它覆盖了图形上所有的交点,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种方法来对这条曲线进行一系列的处理.
任意选择这条曲线两个端点中的一个, 比如C点, 它一定为某条尚未被染成黑色的线段的端点, 将这条线段染成黑色, 如果这条线段的另一个端点恰好与曲线的另一个端点D重合, 我们将获得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此题证毕.如果我们得到一个如图2所示的图形, 这个图形由一个回路和一条曲线组成, 并且在曲线与回路的公共点K的周围有三条黑色的边 (或为圆弧或为线段) , 其中一条边的颜色刚刚被染成黑色, 一条边属于曲线, 保持这两条边的颜色为黑色, 将另一条边的颜色染成白色, 这时我们获得了一个新的曲线和一个新的端点, 另一个端点D静止不动, 如图3所示.
这个新端点的周围也有三条边, 一条边是黑色的, 另一条边刚刚被染成白色, 选择第三条边将其染成黑色, 这样我们又获得了由一条曲线和一个回路组成的图形, 如图4所示.
以下部分将证明的是将上述方法不断进行下去, 最终我们将获得的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到此为止可以肯定的三个事实是:
①将上述方法不断进行下去的同时我们将获得一系列的曲线, 图1中的曲线为1号曲线, 图3中的曲线为2号曲线.
②所获得的所有曲线的另一个端点都是同一点D, 且保持永远静止不动, 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所有的交点一直被黑色的图形覆盖着.
③曲线与曲线结合回路这两种图形将相互交替出现, 中间不会出现第三种图形, 除非形成了回路.
被编号的曲线系列如下图所示:
12345 (箭头表示由曲线1变化成曲线2)
显然曲线的种类是有限的, 如果将上述方法一直进行下去而没有再次形成回路, 那么如下三类事件之一必将发生:
如果第一类事件发生意味着利用曲线x和与之对应的端点 (另一个端点为所有曲线的公共端点静止不动) 在上述方法下能生成三个不同的曲线, 而任意一条曲线只利用一个端点在不同的方向上使用上述方法处理最多只能生成两条不同的曲线, 如图5所示.
所以第一类事件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如果第二类事件发生, 那么在上述方法下能变成曲线1的曲线有这样三条曲线, 如图6所示.
如果曲线y就是曲线2, 那么y-1y这样一个必然发生的事实意味着y-12, 也就是说:
这显然属于第一类事件, 已经证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所以y≠2.
另一种可能是y曲线是上图中的另两条曲线, 这两条曲线的两个端点没有一个在D点, 而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曲线的公共端点都应静止在D点不动, 这两条曲线显然不属于此系列, 因此第二种可能也不成立.
综上所述, 第二类事件也不可能发生.
如果第三类事件发生, 那么曲线y-1在上述方法下变成曲线y, 显然曲线y在上述方法的逆向使用下可以变成曲线y-1, 而事件三的发生意味着曲线y变成曲线y-1有另一种不同的途径, 在这种途径中边LK一定不被改变颜色 (因为在第一种途径中LK先被染成黑色, LH再被染成白色) , 被改变颜色的应该是边KJ, 而两种途径中的一个区别就是边LK是否被改变颜色, 如图7所示.
而在曲线y-1中边LK只能有一种确定的颜色, 因此第三类事件不可能发生.
到目前为止,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中间结论, 这样的方法不断进行下去, 因为以上三类事件都不可能发生, 所以我们最终会得到一个回路, 以下部分证明这将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当得到这样一个回路的时候, 也就是D点的另两条边DG或弧BD第一次被染成黑色的时候.注意在此之前弧DF不会被染成白色, 因为在处理过程中不会有交点的三条边均为白色, 这样黑色图形将不能覆盖所有的交点.
如图1所示, 如果DG第一次被染成黑色的时间早于弧DB第一次被染成黑色的时间, 我们得到的显然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因为此时DG是黑色的) .
如果弧DB第一次被染成黑色的时间早于DG第一次被染成黑色的时间, 我们可以做如下推理:
由于改变颜色的行为都是相继发生在相邻边 (有公共端点的边) 的行为, 因此由C点开始我们将被相继改变了颜色的相邻的线段或圆弧 (有的可能被多次改变颜色) 连接在一起得到了一条连接D点和C点的轨迹, 沿着这条轨迹每经过一条边就改变它的颜色.如图1所示, 如果第一次到达B点时经过的是AB, 则弧BH的颜色一定保持黑色, 并且AB被染成黑色后也是第一次改变颜色 (AB是开始被选中的线段) , 所以AB为白色, 沿着轨迹的下一点一定是D点, 不是H点, 否则B点周围将出现三条白边, 黑色图形将不能覆盖所有的交点, 到达D点, 则形成一个回路.如果这个回路就是一个圆, 则可以确定AB第一次被染成白色前的图形一定如图8所示.
显然到达A点之前沿着轨迹的上一点是C点, 其对应的图形如图1所示, 它恰好是曲线1, 否则将出现交替出现的两种图形之外的第三种图形.如果对应的图形如图1所示, 也就是说在处理的过程中发生了这样的事件:
这属于第二类事件, 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所以我们得到的一定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如图1所示, 如果沿着轨迹第一次到达B点时经过的是弧BH, 则同理下一点也一定是D点, 当一个回路形成时, AB的颜色依旧保持黑色, 显然它也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如图1所示, 如果第一次到达B点时经过的是弧DB, 说明在到达B点之前轨迹已到达D点, 无论这次到达D点是不是第一次, 但一定可以证明沿着轨迹第一次到达D点这个事件已确定发生, 它显然不是由B点到达的, 否则与第一次到达B点时经过的是弧DB这样的前提假设相矛盾, 也不可能由F点到达, 否则F点周围三条边均为白色, 只能由G点到达, 此时形成回路, DG又为黑色, 显然这时形成的也是一个不同于圆的汉密尔顿回路.
三正丁胺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