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懂得要讲卫生
社会:懂得要讲卫生(精选6篇)
社会:懂得要讲卫生 第1篇
适度的输,适度的包容和退让,就可以“让敌人变成朋友”!
有一位女基督徒说,她虽然信主,但她很恨她大姊,彼此看不顺眼。从小,她们打打闹闹,也常相互抓对方的头发泄恨;平常吃饭摆碗筷,也只给对方一支筷子。
一次,轮到她摆筷子,她心想报复机会来了,只给大姊一支筷子;未料被父亲看见,结果,父亲气得把她的手指打得浮肿,而她也痛得泣不成声、吃不下饭!
诸如此类的事,层出不穷,所以种下她与大姊“冷讽热战、互相仇恨”的心。
这女孩说,她虽然常到教会,却也在独自一人时,躲在屋后仓库,泪流满面地祷告:“主啊,我想爱大姊,可是我做不到!”后来,她听到一声音说:“只要你愿意,有一天你能!”
一个月后,这女孩说,大姊又冷言冷语地嘲讽她,当她很想顶嘴大骂回去时,她的嘴,及时煞车“主啊,请赐给我忍耐,请赐给我忍耐!”她心中不住地祷告,最后嘴巴总算忍了下来,并且做到“被骂不还口、被打不还手”
一个铜板敲不响!由于她的忍耐,引起大姊的好奇,久而久之,大姊也不再挑衅。一天,大姊突然拿着心爱的邮票,说要送给喜好集邮的她。女孩讶异地问大姊:“你怎么突然对我这么好?”大姊对她说:“是你自己先改变的啊!”
有时,我们以为赢了,其实,我们输了!因为,我们赢了“面子”,却输了“里子”!相反地,或许我们“被骂不还口、被打不还手”,好像是“输了”,其实,我们却是“赢了”,而且,赢得丰丰富富!
曾有轰动一时的情杀案,洪姓女生为了争夺博士班男友,竟杀害同班女同学,并用化学药剂毁尸。本来,洪姓女生认为“她赢了”,未料同学死了,她被关进监狱,男友也大受打击;结果三个前程似锦的年轻人,变成“没有人赢”而是彻彻底底的“三输”!
当然,我们都希望人际关系能“双赢”,但是,也许有一天,我们没做错事,却还要忍住泪水,去跟别人道歉时,让我们祈求上帝:“主啊,请赐给我勇气,也请赐给我忍耐”因为,或许“暂时的输”,会是将来“赢的契机”啊!
沟通小箴言
有时,人的美貌、人的娇惯,常使得自己变得十分自我,而“看不见别人”,一切都要别人依我、听我、捧我、宠我!而我自己很棒、很对,一向都是赢家!
然而,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赢,也要懂得输”、“懂得竞争,也要懂得包容”。因为,我们不能一直“只赢不输”!我们必须懂得适时地“包容、退让与感谢”;因为,在人际沟通中,“包容与退让”不一定是“我输”,反而可能是“双赢”啊!
语言,是有温度的。
冷言冷语、冷嘲热讽、盛气凌人、苛薄冷漠、态度冰冷会让人痛苦难受,记恨多年。
温馨真诚、语带赞美、接纳尊重、热情拥抱、微笑鼓励却让人如沐春风,如浴冬阳。
所以,在言语上──适度的输、适度的退让,制造“对方的赢”,就可以让敌人变成朋友啊!
没有口德,就没有品德
最难听的声音是嘲讽、讥笑;最好听的声音是赞美、鼓掌!
过去,我班上有一个女生,交了一个外系的男朋友。一天,男友用机车送她回家后,在路上遇到另一男同学,就一起到夜市吃宵夜。等男友回到家,女孩打电话过来,一开口就大骂:“你死到哪里去啦?我打电话到处找你,打了十几通都找不到,我还以为你出车祸被撞死了!”
“你干嘛?我又没去哪里,只是在路上碰到小郭,一起去吃个宵夜而已嘛!”男友委屈地说。
“你是猪啊!吃宵夜?那你不会打电话跟我讲啊?害我急得要命,家里电话一响,就以为是你出车祸死了,警察叫我去认尸!”女生生气地咆哮着。
这是真实的例子。人在不顺心、生气时,自我控制力较差,就常“口无遮拦”。而且,人在生气失控时,就喜欢用“负面特质”的形容词,加诸到对方身上,例如:“你猪啊,笨啦,蠢啦,你去死啦”
有时,我们觉得,“是他激怒我”、“是他惹我生气”、“我也是为他好”,所以,我有权生气、有权“骂一骂来发泄”。可是,我们发泄情绪的话,会刺痛别人,会使人承受不了啊!一个人被语言深深伤害,其伤痕会永远留下,而且时常“隐隐作痛”啊!
我们都去参加过许多宴会,想想看,最后一道佳肴,是不是都是“甜点”?好像大部分的宴会,最后上桌的,都是使人觉得“香甜可口的点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主人希望客人离去时,嘴上都留着“甜甜好吃”的印象!
人际关系虽然不像宴会,时间一到,就需离开;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口德”、“口无遮拦”而刺伤别人,则这令人难以下咽的菜,就很可能成为双方关系的“最后一道菜”。当我们的客人离去时,嘴里留着的,不是“香甜可口”的滋味,而是“苦辣想吐”的痛恨啊!
所以,班上这女生与男友分手了,而男友说:“我没有悲伤,只有庆幸!”
沟通小箴言
“体验,是体谅的开始!”当我们被人侮辱、歧视、瞧不起时,我们才知道,自己是多么不愿意“受侮辱、受歧视、被看轻”;然而,这也是我们学习到的功课--以后,我们绝不能像那些“没口德”的人一样,去无情地伤害别人。
爱默生说过:“用刀解剖关键性的字,它会流血!”
真的,听到别人刺伤我们、没口德、或刻薄的话,我们的心真的会“流血”。也因此,“会让别人的心流血”的话,绝不要从我们的口中说出;因为,没“口德”的人,就没有“品德”啊!
犹太人说:“天下最好的东西是舌头,最坏的东西也是舌头。”
有些话,未经思考即脱口而出,它对别人的杀伤力,比砍对方一刀还痛,痛不欲生。
所以,最难听的声音是嘲讽、讥笑;最好听的声音是赞美、鼓掌!
美善的沟通,是具有极大魔力的!它能融化人际厚厚的冰墙,也会带给人们快乐与温暖!
要懂得借力 第2篇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劣势, 而学会借力便可以化劣势为优势。世界船王丹尼尔洛维格, 原来只是个普通船工。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把一艘老式油轮翻新后, 租给一家石油公司, 然后以这艘旧船作抵押, 从银行贷到了第一笔资金。接着他用这笔资金又买了一艘旧船, 改装成油轮又租出去。接着, 他又以同样的方法从银行贷了一笔款, 买了一艘货船改装成油轮, 再租出去。如此反复循环, 他还清了贷款, 拥有了庞大的船队, 最终确立了世界船王的地位。
古人云:“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多;顺风而呼, 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借力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 他清楚怎样借力才能补己所短、长己所长。在我们的周围, 有上司、有下属、有同事、也有竞争的对手, 这些人都可能是自己借力的对象, 要善于把他们团结起来, 凝聚在自己周围, 作为自己走向成功的资源。
社会:懂得要讲卫生 第3篇
约翰·杰克逊
(John L. Jackson, Jr.)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院长
《中国慈善家》:此次来中国,你参加的活动主题为“满足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需求”。在你看来,“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约翰·杰克逊:21世纪,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之小的星球上!新的交通方式、通讯技术等正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通过所有这些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新设备、新机制,我们可以与世界上的其他部分取得联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来进行合作,为我们各自的社区和共同生活的星球做一些重要的、有益的事。
过去有一段时间,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于全球事务之外,我们习惯于称之为孤立主义立场。美国选举政治曾经奉行这样的立场和策略。然而如今,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体系彼此紧密相连,地球上任意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其影响都有可能波及世界其他地方和那里的人们,哪怕是一些看起来极其地方性的事件。孤立主义拒绝把全球当作一个完整的社区进行思考,这会阻碍我们把地球变成一个更好的世界。在全球化语境下,进行有效合作是唯一选项。
《中国慈善家》:对于进行这一全球化语境下的合作,你有什么建议?
约翰·杰克逊:其中一个关键点是,我们要成为一个更完全意义上的地球公民。在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在的社会之外,我们还必须更多地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因为我们将要和那里的人们进行合作。
至少,我认为我们来这里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学习。我们不只是来告诉这里的人们我们在美国做了什么事情,我们还要了解中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正在开展的社会项目有哪些。
在美国,我们关心深度贫困的问题,希望确保所有人有食物可吃、有居所可住。这也是全球共同遭遇的挑战和希望实现的目标。因此,我们想来中国看看: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类似问题的?他们提出了怎样一些应对这些难题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他们的一些最佳实践案例中有所借鉴,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具体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中国慈善家》:说到应对这些难题,在美国,尤其是慈善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约翰·杰克逊:我们一直在寻找调动慈善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的院长,我总喜欢向外界谈谈我们的“高影响力慈善中心”(The Center of High Impact Philanthropy)。
美国社会历来高度重视慈善捐赠的价值,我们延续这一传统,并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识别和评估的机制上,为的是度量出具体的慈善捐赠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转化成实际的社会影响力。我们的“高影响力慈善中心”一直致力于为那些有能力又有意于回馈社会的人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运用资源并获得最大化的社会影响力。
有一些公益慈善项目看起来不错,但对于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效果甚微。辨识项目能否真正产生社会影响力,是慈善家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通过一些专业的调查和评估为捐赠者提供判断的依据,用数据等事实告诉他们,如果你把你的钱捐赠到这里,它将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中国慈善家》:在撬动社会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美国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
约翰·杰克逊:当我们谈论慈善时,不应该只是盯着七、八个拥有巨额财富和很高地位的捐赠者,他们确实能够运用他们的资源解决或改善某一重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最大的慈善家,至少在美国,或许在全球,也是那些小额捐赠的个人。无论是捐赠一美金还是一百美金,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慈善家。我们尝试让所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并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去,无论他们的资源是什么。
过去,在美国,人们对慈善的想象是,这是洛克菲勒那样的财富大家族做的事情。但这只是慈善很小的一个侧面。真正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意识到并且相信,他们也能够为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中国慈善家》:你如何看待互联网等信息科学技术,在满足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约翰·杰克逊:我们需要思考技术如何改变了我们这个物种,以及什么定义了我们这个物种。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过去,我们要查询大部头的百科全书,现在我们可以很便利地搜索资料和档案,它们(通过智能设备)装在我们的口袋里。
新技术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我们打开电脑和手机,通过上传和下载、通过观看被社会化。坐在同一个屋子的同一张桌子前,我们的关注点却全然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应用程序与另一个半球连接。互联网为我们与他人建立了不可思议的联系和可能性,这确实很有趣,但是也很值得反思。
在全球化语境下,互联网使得我们能够更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求,但是,我们要小心,要清醒且周到地评估其带来的实际影响。新技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的同时,也可能会让它变得更糟。我们需要将其导向于更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中国慈善家》: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它可能呈现于不同的层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你看来,未来全球化可能会走向何方?你如何看待这种发展?
约翰·杰克逊:这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信号。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的连接将进一步增强,我们对问题的回应也将更加互联化。思考全球化的其中一个维度是,只有州级别、国家级别和地区级别的非营利组织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国际化的非营利组织。如此,如何兼顾国家、地方和全球层面的运作,以及妥善处理这些不同层面的运作之间的张力,就成了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议题、什么地方的问题,它实际上都处在全球化语境之下,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全球化语境的恰当位置上进行思考。
慢慢地,人们也会越来越意识到全球化其实是一种在地化的全球化。在这种在地化的全球化中,每个人都可以是慈善家,都可以运用自有的资源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而且人们也会对他们所做事情的全球推广性越来越敏感。那将是一个和现在不一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我们不再只把自己看作某个国家或区域性群落的一部分,也把自己看作对全球性社区有责任的世界公民。
《中国慈善家》:当我们以世界公民的身份跨越国界,参与到全球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去时,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约翰·杰克逊: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我始终强调,应该首先了解别的群体、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世界观,以免陷入可能的民族中心主义,并以此去评判别的民族、人民、文化应该如何。我们需要在国际对话中多怀有一些谦卑。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你自以为有了全部的答案,然后一味地妄下判断和指手画脚。
懂得爱,也要懂得离开 第4篇
自从世间出现了两情相悦,就注定所有人都要被情所累,为情所伤!
感情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伤害别人,也可以伤害自己。
通常情况它显现的是光华耀眼的美丽,可有的时候也会有让人感到锥心刺骨的痛楚。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值得爱的人并不是很容易找到的,有时候穷极一生也未必能够如愿,每个人都在反反复复的重复这个过程。
找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会有烦恼,会有忧愁,会有彷徨,会有失落,但千万不要让自己和对方受伤。
感情的伤害很难痊愈,就算创口愈合也会留下一个醒目的疤,在过后的漫长岁月里,一旦碰到阴风寒雨,心灵深处都会感觉到撕心裂肺的痛。
真正懂爱的人是不会让别人受伤的,不管这个人是不是他的最爱,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懂爱。
如果她是你的最爱,那么伤害她还不如伤害自己,更何况,爱一个人就是要给她幸福!
如果,你不爱她,那就不要轻易接受她,做人真的很不容易,太多的时候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都是进退两难。
所爱的人并不一定爱你,而爱你的人又不一定会是你所能爱的,追求一个所爱的人和拒绝一个自己所不爱的人,都同样是一件让人心力憔悴的事。
人生并不是只有一天好走,感情这东西最难的,不在于爱上一个人或是对她说我爱你,而在于爱的尊重爱的持久。
生活毕竟是现实的,人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考验,人生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单单是一句我爱你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
爱情要懂得“转弯” 第5篇
在同事眼里,老江两口子感情特好,从来没见过他俩拌过嘴、红过脸,称得上是单位有名的模范夫妻。我们这帮年轻人看了,一个个都羡慕不已,问老江夫妻相处有何秘诀,老江淡淡一笑:“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懂得‘转弯。”
“转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正处于气头上的夫妻,有时为了一句不当的话,会呕好长时间的气,有时甚至干脆互不理睬,这个时候“转弯”,太勉为其难了吧。我们把问题再次抛给了老江,不想老江沉稳地说:“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吧,当两个别车的人互不相让地行进在马路上时,很容易出现彼此相撞的现象。此时,双方都踩一下刹车,转过弯,就能避免正面的碰撞。婚姻场上也是如此,当夫妻双方因家庭诸事闹得脸红脖子粗时,就好比是两个相互别车的人,如果不加克制,很容易出现不和谐的一幕,而适时地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就是婚姻场上一种巧妙的‘转弯,它既能有效避免情感危机,又能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
我想起了大舅的婚姻。大舅年轻时有许多女孩子喜欢他,可他偏偏一个都没看上,最后却选择了他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孩。结婚后,大舅像对待公主似地侍候着舅妈,不让她做一点家务事。后来人到中年,大舅身体大不如前,连做点家务活都感到很吃力了。可舅妈却不顾家庭条件,专门请了个保姆来做家务,顺便照顾下大舅。渐渐地,两人那点工资根本不足以维持这个开支,大舅要舅妈辞了保姆,舅妈不干,两人常吵得不可开交。最后,两人互不相让,前不久竟离了婚。舅妈本是好意,可也太不顾忌家庭实际;大舅体恤家庭困难,但不会正确表达,假若双方都懂得“转弯”的艺术,学会以一种和缓的方式,去正确地规劝对方,想必问题绝不至于闹得如此不堪。
生活中,常有人把夫妻不融洽笼统归结于性格不合,其实,性格只是一个方面,而会不会“转弯”,却最终决定着婚姻的走向。我有个好友大刚,本是个脾气火爆的人。刚结婚时,他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跟妻子小燕吵得天翻地覆。就在众人对他们的婚姻不看好的时候,事情却发生了转机。关键时刻,小燕听从闺蜜的劝阻,常常在自己气头上时,及时踩一脚“刹车”,让自己的情绪转一转弯。说来也怪,气头上的大刚见小燕“偃旗息鼓”了,原本想爆发的情绪也变得和缓下来,渐渐地由一人相让,变成了双方互让,再大的气,也慢慢消掉了。如今,两人如胶似漆的,情感上的“红灯”再也没亮过了。可以说,是懂得“转弯”,让大刚的婚姻生活变得有惊无险,日子也越过越甜蜜。
要“懂得”孩子 第6篇
我跟儿子说过多次,家里有许多易碎的物品,比如水杯、花瓶等,这些东西太危险,不要拿来玩,可儿子偏偏不听,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拿着玻璃杯子玩,玩一会儿准会摔碎;再不就是偷偷拿了花瓶玩,结局也是给摔在地上“报销”掉。我甚至怀疑他是故意摔那些东西的,非常生气,恐吓他:“如果再拿这东西摔了玩,我就发火,甚至揍你屁股!”可儿子根本不怕我发火,照样把家里的好些易碎物品给摔掉。我生气地追逐儿子,要揍他屁股,儿子居然冲我笑,一边笑一边逃——就像动画片里的猫和老鼠。
除了故意损坏家里的物品,儿子还学会了说脏话。有一次,儿子不知跟谁学了一句骂人的话,然后捎回家,时不时“骂”一遍。每当听到儿子骂人,我就教训他不许说脏话。谁知我的制止不但没有让儿子收敛,反倒促使他越骂越兴奋,越骂越爱骂。我气得不行,儿子却高兴得咯咯直笑。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浑小子感觉说脏话骂人是件特别愉快的事呢?我真得承认,这孩子我是搞不懂,难调教!
为什么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越是要做给你看?是不是有啥毛病或者有啥心理问题?我把儿子令人讨厌的表现说给儿科心理医生听。
医生听罢哈哈大笑,说:“你家孩子一点儿心理问题都没有。”我很不解:“没有心理问题,那他为什么总跟大人对着干呢?”
医生说:“这是因为你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这些外在行为表现,与这个年龄段的心理需要是分不开的。”
我很不解:“3岁多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心理需求?”
医生详解:“孩子1岁之前,你天天抱着他,哄着他,他与父母的接触最紧密,心理感觉很安全很幸福。两岁时,孩子刚学会走路,大人怕走路不稳的孩子摔着磕着,天天追着孩子跑,这时大人与孩子的接触仍是紧密的,所以孩子感觉仍然是安全幸福的。可当孩子到了3岁时,路走得稳了,自立能力也强了,大人用不着哄着抱着追着了——此时,大人觉得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自己玩了,于是对孩子的关注度就下降了,不再时刻陪在孩子身边跟他一起玩,孩子就会觉得孤独、不安,就想做一些事情吸引大人的注意,摔东西便是其中之一。”
“这么说,儿子摔坏玻璃杯,说脏话,都是为了吸引我,让我关注他,和他一起玩吗?”
“是的,孩子就是这个目的——他摔了杯子,你就过来了;他说了脏话,你就追来了,孩子感觉自己的招数很有效,所以便会热衷于破坏物品,说脏话。”医生做出推断。
“那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特点呢?”我急切地问医生。
医生说:“只要你主动抽时间陪孩子多玩一会儿,他或许就不会故意摔东西、说脏话了,慢慢地,这些不良行为就会消失。”
我恍然大悟。
回到家,我不再把儿子“扔一边”让他自己玩,而是和儿子一起趴在地上玩拼积木的游戏。儿子用积木搭建小屋子,我在一边给儿子挑选积木,我们父子配合搭起了一处好漂亮的“童话世界”。然后我扮演方形小屋里的“小狗”,儿子扮演圆形小屋里的“小猫”,一起编有趣的小故事,做角色扮演的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儿子的目光里满是幸福。
接连几天,我天天主动陪儿子玩,果然如医生所料,儿子没再摔玻璃杯,也不再说脏话,完全是个文明、安静、可爱、幸福的孩子,一点儿也不让人讨厌。
每位父母都想教育好孩子,可他们不知道,教育好孩子需要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懂得孩子的需求——孩子不论大小,都有心理需求,只有懂得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家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会卓有成效。
社会:懂得要讲卫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