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精选6篇)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第1篇

苏州园林的性质和特点

(A)苏州园林包括有第宅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名胜园林等各种类型,而以私家住宅园林为最多,是中国园林重要流派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和集中在北京一带的皇家园林相比较,在规格、布局、体量、风格和色彩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见长。(B)苏州园林就其根本的性质和功能来说,它是居住、休闲、游憩的场所,这种宅园合一的居住模式,是在人口众多,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们依恋向往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理想的生活空间,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种高度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C)从园林的建构内涵来说,苏州园林和中国各地的园林一样,是由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系列的要素所构成;物质要素包括山水、花木和建筑。精神性的是那些借助于园中的匾额、楹联、书条石、绘画、雕刻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传统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文学意境以及历史的、科学的种种信息,等等。物质性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园林的山水美、花木美、建筑美。

精神性的要素可以对园中景物产生烘托、渲染,赋予园景一定的意境,形成一种人文美,使人们于游赏中愉快身心、陶冶情操,获得高尚的精神文化享受。(D)从园林的布局来看,苏州园林一般多以水而为中心,以建筑为主体,以假山、峰石、花木为点缀。水是苏州园林的灵魂,或分或聚,皆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写照,有了水,园林中的一切景物显得更加秀丽柔美。

山与水相对应,相映衬,园中景观因而更具自然野趣,因为假山、池水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的符号。苏州园林的假山有湖石、黄石、土石结合和土山四种不同的类型,还有许多单独布置的峰石,中国文人历来有藏石、赏石、品石的风尚,这是对自然的尊崇和亲和的表现。

苏州园林中的花木富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一座园林都有各自见长的名花古木。例如,拙政园的荷花,沧浪亭的竹子和梅花等都是著名的,因为这些花木被视为如同高洁自强的君子一样,具有不畏寒冷和强暴的品格,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苏州园林的建筑物是园中景观的主体和中心,根据居住、读书、吟诗、作画、抚琴、唱曲、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不同的需要,而建成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廊、亭、台等不同的形式,辅以精美的室内装修、家具、陈设和室外变化多端的花窗、铺地等,使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表现了我国江南古代民居建筑精湛的技艺,成为当今我国传统建筑和住宅建筑最为完整和丰富多彩的博物馆。

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是我们在了解园林中不可放过的。应当了解每个园林的园史和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懂得园名和园中各个建筑命名的含意和来历。喜欢诗词文学的要注意欣赏园中的楹联,研究历史的要留心园中的碑刻,爱好书法的可观摩书条石上的名人手迹,喜欢摆设的可以研究园林中的各种家具和陈设,总之苏州园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反映了苏州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应当细细加以品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个园林主要特色的话,我觉得大致是应该这样:

拙政园 清逸疏朗的水乡风情 写意山水的杰出画本

留园 精湛丰富的空间处理 书法石峰的艺术集成网师园 以少胜多的小园极则 精致典雅的宅园典型

环秀山庄 独步江南的湖石佳构 造园叠山的生动教材

沧浪亭 崇阜广水的城市山林 千秋文脉的传承学府

狮子林 风月无边的禅意真趣 盘环曲折的石品洞天

艺圃 剪山裁水的太湖片角 高风亮节的君子宅园耦园 佳偶双隐的爱情诗话 枕波临街的水城人家退思园 因地制宜的贴水妙构 江湖野航的画里风光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第2篇

所在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境内。

苏州的沧浪亭、艺圃、耦园、狮子林和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公元前514春秋吴国在此建立都城以来,工商繁荣,人文荟萃,尤其在园艺、建筑、工艺美术和绘画方面,水平高超,名家辈出。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苏州产生了如诗如画的古典园林。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文化内涵之丰,不仅独步江南,而且誉满中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此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苏州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应用中国的造园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式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灵活多变的园林空间处理,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经典布局。中国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这是崇尚自然的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思想的体现,苏州古典园林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镜、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表现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点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

资料

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中都有大量典型实证。

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苏州古典园林中保存有历代匠师运用高超的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模拟自然,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众多成功范例。苏州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构成江南水乡野趣。沧浪亭、拙政园、留园的.土石山,耦园、网师园的黄石假山,山体自然,神似真山;狮子林、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被推为中国园林假山的绝品;留园的石峰大多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的上品,具有“透、漏、瘦、皱”的特点,退思园各式建筑贴水而筑,轻巧错落,被誉为“贴水园”。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品种数以百计,具有季节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其中银杏、紫藤、桧柏等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第3篇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自古以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充沛的降雨, 丰富的植被和纵横交错的河网, 都促使了苏州园林艺术的良好发展。苏州古典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吴王阖闾、夫差等先后在苏州城 (时称姑苏) 郊外建造了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等。到了汉、唐以后, 随着苏州商业的迅速发展, 私家园林开始逐渐兴盛, 寺院园林也逐步兴起。宋代苏州的造园活动盛极一时, 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沧浪亭、万卷堂 (网师园前身) 等宅园。在经过元代的萧条之后, 明清时期苏州园林艺术达到了鼎盛, 据《苏州府志》记载, 明代苏州私家宅院多达271处, 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等皆成于此时期。清末民国之间苏州几经离乱, 许多古典园林毁坏残破。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着手对古典园林进行保护、修复, 乃至有今日尚有为数不少的古典私家园林可供学习。

从指导原则上来讲, 苏州园林追求的是3个基本目标, 即“天人合一”、“尊卑贵贱”和“贵和尚中”。其中“天人合一”与“贵和尚中”直接导致了苏州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具体到“天人合一”, 代表着苏州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思想:一方面, 从居住环境出发, 要求建筑居室透光通风、冬暖夏凉;另一方面, 从园主人追求隐逸于山水的思想出发, 建筑空间不能是完全的封闭自为空间, 而需要有选择地向庭院打开, 使园林使用者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自己所创造的微缩自然空间。而具体到“贵和尚中”, 则是从中国传统理念中“和为贵”与中庸理念出发, 从园林空间的表现上体现出“含蓄美”, 即避免绝对的单一功能空间, 创造多元化的流动空间、混合空间和模糊空间的园林特征。以上2条原则都使得苏州古典园林必然大量地存在并巧妙地运用“灰空间”。

2“灰空间”概念浅述

“灰空间”一词最早出于日本现代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他引用安土-桃山时代的茶道大师千利休所提出的概念“利休灰”, 对建筑空间的非单一性、非绝对性和渗透性进行了说明。“利休灰”是千利休发明的一种色彩概念, 即将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 以形成纯度低的灰色来代替纯度高的颜色, 从而阐释日本茶道文化的非左非右、两性包容的特点。而黑川纪章则把这一概念转移到建筑空间设计领域。黑川纪章指出, “灰空间, 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 它必须是开敞的, 再次自然可被隐退, 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1]。而具体到建筑设计上, 就是大量利用走廊、庭院等过渡空间, 并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 以形成半室内、半室外, 半封闭、半开敞, 半公共、半私密的中介空间。这类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 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功能上来讲, “灰空间”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既有室内空间的某些特征, 又不完全隶属于室内空间;既具有室外空间的通透性与开放性, 又具有室内空间的诸多功能。因此, 园林灰空间实际上充当了“室外的起居室”的作用, 使得很多原本只能在室内进行的活动室外化。同时, “灰空间”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流动性解放了人的视线, 从而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流畅地衔接, 也有利于创造出“建筑中的自然”。“灰空间”在园林中所起到的调和作用, 将众多的元素糅合在一起, 避免了单调、绝对, 从而创造出复杂多样的空间体验。

“灰空间”和“流动空间”一样, 主要是针对欧洲近现代建筑中产生的功能主义特征和空间封闭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中虽然没有论证过此类概念, 但其实早已通过直觉的审美实践了这一理论。其中苏州古典园林尤为这种实践的翘楚。

3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

苏州园林“天人合一”和“贵和尚中”的指导原则, 促使了园林中灰空间的大量应用。而具体到形式上则主要表现为亭、廊、庭院和门洞等。

3.1 亭

亭是园林建筑中开敞度可能性最高的建筑形式之一。亭的形式有很多种, 常见的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及圆亭的空间流动性最高, 是最接近于自然环境的建筑灰空间。其结构除了顶与底之外, 各面均只有亭柱分隔, 视线可以透过其中任意一个面而投向四面八方。这样一来, 就如同在亭的四周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画卷, 又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建筑内部空间来, 形成了内外空间的交流。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 若没有亭顶, 则人即如置身于连天的荷叶之中, 是高通透度灰空间的典型。而若在亭中加一面墙, 即形成廊亭或扇亭, 其通透性则相对降低, 但视线的引导性明显增强, 其作用已类似于廊或榭, 如网师园中的月到风来亭和拙政园中的别有洞天亭。有些亭结构更加复杂, 在外围由柱子简单围合的基础上, 又在内部加了一层结构, 形成了第二度的空间,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亭内的空间层次, 产生了外部通透, 内部相对封闭的结构。内部的结构通常是墙体, 但墙体上又多开有窗洞、门洞等, 这使得人坐于亭中时观看外部的景色又多了一层空间, 形成了不同的视觉层次, 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还有一些亭子形式特别, 如半园中的半亭, 由两面墙体夹住, 视野范围较小, 也算是这一类空间中的特例了。

3.2 廊

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廊也是空间种类极其丰富的一种建筑形式, 既能使游人免于日晒雨淋, 又可以起到分隔空间, 增加景深的作用。廊的基本结构与亭有类似之处, 即典型的承重结构为点状的柱式结构,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空间的通透性。而与亭不同之处在于, 人在廊中的停留方式是运动的, 这与亭中静止式的观景有着很大差异:人在廊中活动时, 运动方向沿着廊的建筑长向, 而视线方向则多是与运动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的。这就使得廊的透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引导性, 同时人在廊中观赏景色也就有了很强的节奏性和连续性。廊亭还具有强烈的结构单元性, 每两根柱子与屋檐、地面之间形成的方框形区域都能成为一幅框景, 这也让廊外三维的自然空间二维化、绘图化了。两面都为柱式支撑的廊子通透性极佳, 作为看的对象时能够同时对比性地采览两侧的景色, 而作为被看的对象时则将原本浑然一体的空间一分为二, 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 。一面为柱而一面为墙的半廊具有更强的方向性, 能强制行进中人的视野展向墙的反方向, 再利用柱与柱之间的空间形成良好的框景效果。有些半廊的墙体上开有各种镂空花窗, 亦即允许视线有限制地接触到墙外一侧的景色, 又与另一侧完全开敞无余的景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视觉体验, 如沧浪亭的外墙。

3.3 庭院

庭院是建筑内部没有屋顶的部分。与亭、廊不同的是, 如果以有没有顶部遮蔽作为界定标准的话, 庭院灰空间属于室外空间, 但它同时具有室内空间的许多性质。由于庭院的边界情况, 可能有无数种不同流通程度的组合, 所以庭院的空间多样性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庭院灰空间最主要的作用是在连续的建筑空间中插入放松的自然空间, 同时也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庭院规模大小不一, 存在的位置也各不相同。有的庭院可以让人进入到内部活动, 如留园五峰仙馆前的庭院和拙政园海棠春坞的院落;有的庭院则纯粹由水面构成, 形成了一个被建筑环抱的水空间, 如拙政园的小沧浪水院;还有的则体量虽然很小, 也无法进入, 却在建筑空间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活泼空间。这些庭院看似千差万别, 实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利用山石、植物、水面乃至天空等自然元素缓解了密集建筑群中的紧张气氛, 达到了将自然空间引入建筑空间的作用。

3.4 门洞

门洞虽然自身所形成的空间概念很弱, 但它对于空间的分隔作用以及提示不同空间类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却非常显著, 所以从广义上来讲, 也是一种典型的灰空间。门洞最主要的意义是在封闭的边界上创造了能够穿透的过渡空间, 从而使“内”、“外”的概念通过这一个短暂的空间体验混合在一起。门洞还具有很强的视线引导性, 穿过门洞的视线因为增加了门洞这一层空间而更加深远。连续排列的门洞则具有更强烈的暗示意味, 而门洞所带来的特殊光影效果, 使空间看起来异常深邃。门洞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与廊的柱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即将远处三维的景物提取至二维的平面上。与其它框景空间构景所不同的是, 门洞本身还可以自由地变换形状, 使得成景具有更强的选择性和艺术性。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灰空间表现方式以外, 苏州园林中还存在有大量其它的灰空间应用方式, 如坊、榭、楼台、塔、窗洞、成组的乔灌木、假山等。其作用与上述的几种建筑构造类似, 都是创造出自然与人工、内与外、远与近的空间相互融合的效果, 使人在身处一种空间的同时体会到数种空间的特质。

3.2 游戏设施单一

目前许多公园的儿童设施千篇一律, 都是放置一些简单的游戏设施, 如秋千、单杠、沙坑、滑梯等, 并且很多设施都已破旧生锈, 很多孩子都已不再选择这些设施、场地玩耍。有些场地没有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段来选购放置游乐设施, 小孩3岁时来这里是这些游戏设施, 6岁时来还是这些游戏设施, 已经对此不会再有兴趣。

3.3 游戏空间缺乏

成人会需求不同的空间, 动与静的空间, 富有情趣的空间。这些在如今的景观设计中都会有所体现, 而对于儿童却是很少考虑到, 我们看到的通常都是一览无遗的空地上设置简单的设施,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心理和生理都会有所不同, 也需要不同的游戏空间来满足需要。

3.4 缺乏启发、教育的目的

不管是设施还是场地空间的设计, 现在很多公园中游戏场所都缺乏启发儿童的智力、教育性方面的设计。我们要考虑到玩是孩子的天性, 但要在玩乐中学习、懂得一些道理, 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现在提倡的爱护环境, 节约资源, 环保、低碳等理念都应该融入到设计当中。

4 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的应用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的宝贵财富, 但苏州园林毕竟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基础之上的园林作品。在现代化城市的园林建设中, 如果一味采取怀古、仿古的造园方式, 只会使得新建园林的使用价值受到影响;但同时, 如果我们完全抛去古典园林的精华, 全盘照搬西方近现代园林中的大草坪、大水面的造园手法, 势必又会使得园林丧失特点, 而且常会有画虎不成反似犬的窘境。要创造出像江南古典园林那样拥有丰富灰空间的园林, 需要抛开形式的束缚, 从空间结构、视线控制和使用者的特点出发, 从空间的景观和功能研究入手, 用新的材料和新的景观元素替代曾经的飞檐画壁和假山古树, 着力创造出面貌不同, 但空间流通性和空间丰富程度都不逊于古典园林的现代园林, 才是现代园林设计的最佳出路。

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之一。与北方皇家园林相比, 苏州古典园林更灵活、轻松, 更强调与自然的交流。本文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中“灰空间”应用的分析, 初步探讨了形成这种具有较强的空间流通性庭园的原理, 并提出了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创造类似空间的方法。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灰空间,空间流通性,视线

参考文献

[1]黑川纪章.黑川纪章专刊[J].中外建筑, 1984 (6)

[2]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03)

[3]肖志高.灰空间在现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5)

[4]王淑华.园林设计中的灰空间[J].山西建筑, 2009 (3)

[5]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J].中国园林, 1994 (4)

[6]李妍, 余敏.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8 (6)

论苏州古典园林的时间呈现 第4篇

关键词:苏州园林;时间;生命

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间观,是一种很独特的时间观,它不同于西方的传统,认为时间是“一维”的。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时”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时间观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重大。宗白华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这是对中国艺术境界的精彩概括。在中国艺术里,没有孤立的空间意象,任何艺术意象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以时间的生命之流融会艺术意象,是中国艺术的基本法则。中国的诗、书、画都把创造时空统一的意象作为最高的追求,苏州古典园林更是如此。园林本来是一门空间的艺术,但是苏州古典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园林创造要表现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苏州古典园林的三维空间因素中就必须渗入时间的因素,将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之流中,使园林结构体现出自然大化的生机。

苏州古典园林充分利用四时的季相变化、昼夜的时分变化、雨雪的气象变化,使时间和空间互相融合、互相交感,而时空交感又使有限的空间意境无穷、生机盎然。

一、四时变化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眼中,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命循环往复的模式。人们对四时变化的关注,本质是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关注。

对于苏州古典园林艺术,要“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计成《园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5l页。),“收四时之烂漫”,就是含纳生命,将园林空间投入到时间的生命变化中,生机无限。苏州园林的四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花木四时有序的转换;二是景点四时有序的设置。

1,花木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最典型且敏感地体现在花木的有序转换上。花木随四时变化,“四时有景”:“每至春日,则繁英璨然,如入桃源,鼠姑数丛,天香馥郁……入夏,则方池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红日朝霞,掩映可爱。秋月皎洁时,丛桂着花,芬郁袭人。冬日将尽,腊雪飘漾,缩袂仙人,若招我于罗浮山顶也。”(吴嘉淦《退园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苏州园林重修记》,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春夏秋冬,四时景色皆不同。春有“繁英璨然”、“天香馥郁”,人人园中,如临世外桃源;夏有“荷花荡漾绿波翠盖间”,花红叶绿,清香满池;秋有“秋月皎洁”、“丛桂着花”,月桂芬郁,如临月宫;冬有“腊雪飘漾”,如仙人下凡,邀我同登仙境。又如,范成大《吴郡志》中所记宋代苏州的四照亭:“四照亭,在郡圃之东北……为屋四合,各植花石,随岁时之宜:春海棠,夏湖石,秋芙蓉,冬梅。”春海棠、秋芙蓉、夏湖石、冬腊梅,时不同,景亦不同。

以上两段古人对于苏州古典园林的记载,都把景和人置于时间的流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美学思想。此中“乐亦无穷”,就来源于四时的生命变化之流。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四时景皆异,而复年又是一轮回。园林空间在时间的变化之流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而循环往复地变幻着。这种循环往复的变幻使得园林空间突破了有限的桎梏,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自然“乐亦无穷”。

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总是相互影响,相互生成的。园林的四时花木,培育和增进了人们的“四时模式”的审美意识,而人们这种审美意识,又不断改善着园林四时花木的配植。因此,苏州古典园林在植物配置上,很注重选择足以表征四时季相变化的花木,如苏州拙政园就很好地利用了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时不同的园景。玉兰堂的玉兰和绣绮亭的牡丹,成为园中最灿烂的春景;天泉亭侧的紫薇和池中的荷花,构成了最赏心悦目的夏景;待霜亭的橘树,园中的桂花、秋菊,以及池中的睡莲,构成了清逸温婉的秋景;至于十八曼陀罗花馆前的山茶,雪香云蔚亭侧的梅花,以冷艳点綴了寂寥的冬景。

春水之腻,夏水之浓,秋水之静,冬水之寒,与四时花木,朝夕光影,构成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风光。由此,园林的三维空间得到扩展,转为四维的时空结构。同时,这种季相变化又是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使园林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空间变幻,体现了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2,景点的四时有序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四时变化还体现在景点的有序设置上。如苏州拙政园中部环水建筑的安排,分别有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四亭。绣绮亭是一座三面开敞、一面粉墙空框的长方形亭子,周围景色绮丽,取杜甫诗“绮秀相辗转,琳琅愈青荧”之意,以豪华的丝织品比喻周围景物的绮丽。亭内悬有对联一副:“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此联以红、紫描绘园中的花果,突出色彩之绚烂。绣绮亭是赏春景的佳处,亭下花坛上种植各种名品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异彩缤纷,烂漫似锦。

荷风四面亭是一座六角亭,坐落于池水中央,三面环水。池中遍植荷花,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荷风四面亭是赏夏景的佳处,人在亭中,只觉清风徐来,荷香满亭。正如李鸿裔有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

拙政园中部水池中,还设有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两山以土为主,以石为辅。两山之间隔一小溪,溪上石桥相连。东面土山较小而高耸,上有待霜亭;西面土山略大,坡度平缓,山巅有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是赏秋景的佳处,原有十余株橘树,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雪香云蔚亭又是赏冬景、早春景的绝佳之处,亭旁遍植梅花。“雪香”是形容花香色白。“云蔚”是形容花朵繁茂。这里的“雪香云蔚”是形容梅花绽放,暗香浮动。梅花生性耐寒,天孕花蕾于隆冬寒风之中,率万木之先开花于冬末,因此称为“傲雪寒梅”。冬季至早春,万物凋零还未复苏,唯有梅花打破这寂寥,为园林增添几分清幽。

绣绮亭、荷风四面亭、待霜亭、雪香云蔚亭这四亭,集中体现了春、夏、秋、冬“四时行焉”的时间流程。各亭的题名,也分别用浓缩的语言暗示了四个季相的某种最佳意象,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时空交感,使得原来静止的园林空间更富变幻。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使得空间体现出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

二、昼夜变化

昼夜变化同四时变化一样,不仅是一种时间序列的问题,更是一种宇宙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模

式。人们对昼夜变化的关注,也是对于生命变化运动的关注。对于苏州古典园林,昼夜的变化造成景观朝暮的变幻,拙政园绣绮亭内的“晓丹晚翠”就点出了朝暮景色之美的殊异。园林景观的朝暮变幻,使得静止的景观变得生动起来,体现出宇宙大化周而复始、变通运动的生命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昼夜变化,主要体现在日光、夕阳、夜月光照的不同所引起的园林景观的变幻。日光、夕阳、夜月有着不同的魅力,它们能变移现实空间原有的色、形、情调和氛围,创造出种种不同的境界美。

1,日光的渲染

日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火、热、灿烂的气氛。当太阳一出现在东方,一切向阳的或者朝着太阳照耀的大气的固体的表面,都会渲染上阳光或大气光的颜色,园林中的远山近水、亭台楼阁也都会在日光的照射下染上一层金色。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日光的渲染。如苏州拙政园中,绣绮亭“晓丹晚翠”中的“晓丹”就是日光染上的颜色。至于在“荷风四面亭”之晨,也许还会使我们联想到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来。

2,夕阳的渲染

夕阳的美,渲染的是一种温和、诗情画意的气氛。落日的颜色有一种引人注意的光辉,一种赏心悦目的温和或魅力,古老的苏州园林,夕阳淡淡地撒播在青山石亭之间,小桥花丛之间,游廊绫窗之间,给人一种别样的温和感觉,还有一丝有别于日光照射下的淡淡的愁绪。可见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夕阳的渲染。翻开陈健行的摄影集《姑苏名园》,有很多特意捕捉的是夕阳下的苏州园林:斜日到窗前[拙政园]、回廊挹爽映斜阳[沧浪亭]等等。

3,月光的渲染

月光的美,渲染的是一种幽静、淡雅的气氛。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一文中,曾引用张大复的一段文字來描写月光对于景物的渲染:“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则深,蒙之则静。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这段文字,生动地揭示了,在月光的作用下园林空间的变幻,月光变移了园林空间原有的色、形和情调,创造出一种不同于日光和夕照的幽静、淡雅的意境。

苏州园林的美离不开月光的渲染。如苏州网师园的著名景点“月到风来亭”,是赏月听风的极佳处。每当碧空月明时,但见池中睡莲疏植,明波若镜,天光、山色、屋廊、树影倒映池中,虚实相生,云水变幻,使人联想到邵雍《清夜吟》中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在月清、水清、风清处,人心也自然而清。

存在于空间的具体景物,本来是静止不动的,但在朝暮时景的流动中,呈现出“转瞬即逝”的变幻。这种变幻使得园林结构富有生机,体现了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

三、气象变化

风雨雪月,烟雾云霞,这些属于气象系统。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气象的变化往往带有某种无序性和偶然性。而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的变化,显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趣。可以说,“风雨雪月,烟雾云霞”将宇宙的盎然生意,带入到了园林的空间结构中,园林空间因此而获得了生机。人们在园林中,如果适逢这些气象变化,那领略到的不仅是风花雪月、烟雨蒙蒙的时景美,还有值得赞叹的宇宙无穷的生机和变幻力。

苏州古典园林的气象变化对空间的呈现,主要是借大自然时间流程中的雨、雾、雪的变幻,追求一种云烟雾霭之妙,追求一种“虚”和“空灵”,即要在有限的空间里腾起云烟,招来雾霭,表现大自然微妙幽深的韵味,体现志在渺远的襟抱。

1,雨境

雨能给景物带来一种飘渺隐约、素雅艨胧的特殊意境。苏州园林的美是和雨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最具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苏州古典园林中,几乎每一处都有烟雨缭绕之态。如苏州艺圃:“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栽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艺圃对联之一)再如苏州网师园:“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网师园对联之一)。

苏州园林中,雨别有诗意:细雨垂杨、疏雨戏鱼、斜雨落花……雨使得园景中的平常物体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构成了一个微妙幽深、生机勃发境界。

2,雾境

雾最能给景物带来一种缥缈、空灵、虚幻的感觉。雾和水面相对应则更美,是因为有水之处,雾气更重。水气和雾气的交融,使得有限的空间烟云缭绕,蕴藉了无限的生命感。人在其中,超越了世俗的羁绊,体会到宇宙大化的无限生机。

苏州园林的美不能离开雾。雾霭笼罩的苏州园林有着别样的意境。有雾降临,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远山近水都随风而动,时隐时现,神秘柔和,深邃幽静,滞重低回,令人不可言诠。奇妙的雾,活泼的雾,奥妙无穷的雾,给人以迷离的幻觉,一派白茫茫,烟溟溟,如同滞重飘荡的音符;满天满山的飘飘渺渺,构成一种别样的朦胧美。而这种朦胧美正是体现了大自然的微妙幽深,使得苏州园林同自然大化同韵味。

3,雪境

雪能变移世界,飘雪霏霏,白雪皑皑,使得水天一色,直指瑶华境界。一人独行于茫茫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之感,喟叹宇宙之无穷。

苏州园林因雪更美。苏州很少下雪,因此需要用审美的眼睛去捕捉。有雪降临的苏州园林犹如瑶华仙境。雪花纷霏,白雪皑皑,长天一色,犹若进入那飘渺、虚幻的境界。雪同雨、同雾一样,都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造成烟云缭绕之感,使原本静止的空间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藏露之韵,从而生机无限。

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雨、雾、雪的变幻,将宇宙的盎然生机带入了园林之中。园林空间在雨、雾、雪的变幻下,显得飘渺、朦胧、隐约。实中有虚、封闭中有空灵,有限的空间呈现出烟云缭绕之妙,从而原本没有生命的园林,拥有了自然大化的生命感。

四、结论

苏州古典园林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最高准则。园林创造要表现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味,就离不开时间的绵延。具体地说,它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季相变化,离不开晨昏昼夜的时分变化,也离不开睛雨雾雪的气象变化。

苏州古典园林四年级作文 第5篇

在我8岁那年的暑假,爸爸决定带我去美丽古老的苏州长长见识。

我们刚来到古典园林,一幢幢古香古色的建筑物,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树,顿时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先说那古香古色的建筑吧,红漆漆的柱子,绿漆漆的栏杆,漂亮极了。每一间的横杆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上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建筑物里面很宽,有四五百平方米。建筑物是用木头建成的,富有民族特色。

穿过建筑物,来到了后院。院子虽说不上大但也显得宽敞,不但可以乘凉,还可以在没事时出来散散心。这院子可真漂亮啊!既有小桥又有流水,让我不禁想起“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来,好一幅诗情画意。湖面上盛开了成群的荷花,白里透红,好像小娃娃的脸蛋。还有一个专供下棋的凉亭,看了这么多美景,就属凉亭最人性化了。走过小桥,一片小树林凸显出来,走进去,草地上零星星的撒落着点点阳光,松鼠偶尔从树上跑过,花草的气味扑鼻而来,真像是置身于一片大自然美景啊!

走完院子,出口就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 第6篇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把导游词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1

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欢迎来到“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

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旅游的导游晁子凯,平常大家都叫我“晁操”。在去游览之前,我要提醒你们:不能乱丢垃圾,因为这里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尤其是不能把垃圾扔进水里。你们想:要是每个人都乱仍垃圾,那咱们苏州园林不就变成垃圾堆了,而且很快会变成世界最大的垃圾池。

游客们,我们现在到了园林的拙政园!你们别小看它,它可是与首都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 留园并称为四大名园。拙政园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来明代监察御史王成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为名。拙政园分东、中、西住宅三部份。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在布置为园林的博物馆展厅。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走过了拙政园,接下来就到了狮子林。狮子林有六百多上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和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为“林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狮子”因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遂而享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怎么样,我讲得好吧!要是讲得好,就推荐你们的亲戚来旅游吧,我愿意为他们当导游。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2

在这个地方,中国古代的文人们以优雅的情趣、超凡脱俗的美感,用无数个风花雪月的时光建造起一座座园林。他们在繁华的闹市里营造了一片属于自我的寂静山林,平日里绘制着一卷卷水墨风光,吟唱出一首首优美诗篇。也就在那个时节,中国最优美的唱腔在这些园林中回响,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这里就是人间天堂,而这些天堂中的一座座园林就是每个人梦想中的精神家园……

苏州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建造历史的古城,古城中的私家园林最早兴起于公元二三世纪,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十六至十八世纪建造的园林达到五百余座,进入了鼎盛时期,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风格。

【沧浪亭】

这道水面既是这个园林的天然屏障又让外人能够欣赏到园中的部分景色,这样的格局为沧浪亭所独有。沧浪亭始建于公元十世纪中国的五代时期,是现在苏州城中最为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

这道长廊又称为复廊。一侧临水,可欣赏园外的风光,另一侧在园中依假山环绕,连接起了整个园林。复廊以花墙为间隔,漏窗点缀其中,整个形态随着地势而起伏绵延,是中国园林长廊的经典之作;

园内以这座土石结合的假山为主,主峰高处是座造型古朴、名为沧浪亭的石亭,园林也因此而得名;

百余个漏窗散布全园、构思独特、制作精巧、式样无一雷同,是古典园林中漏窗艺术的典范;

园林中规模不大的竹林随处可见,典雅的建筑错落分布;

庭院间的石子小路弯曲穿行;

一汪绿水深潭锦鲤出没。

沧浪亭九百余年来杰出地诠释着苏州古典园林的幽静之美。遥想当年,远方好友携带着礼品兴冲冲乘船而来,登上沧浪亭与朋友对弈。时光在山石古树间流逝。在园林之中,中国的文人们品味着人生什么为进退,千古如何算输赢的境界与滋味。

【狮子林】

狮子林是苏州现存唯一的一座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中国元代的园林,它是由一位禅师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建造的。园内假山众多,各种造型奇特的太湖石遍布其上、形状怪异。因为佛经中如来说法被比喻为狮子吼,故而这座由佛门子弟建造的古典园林便有了“狮子林”这样一个名称。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叠石为山是模仿自然的主要手法之一,但像狮子林这样以假山为主来点缀园林,几乎是一个孤例,因而又有了“假山王国”之称。

深藏于假山中的这座建筑在一个侧面同时呈现出八个翘角飞檐的建筑奇观。

园内四个表达中国文人生活方式的漏窗堪称一绝。

狮子林将山川的壮丽融入苏州古典园林特有的秀美,独树一帜。

和其它园林一样,狮子林深居于闹市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去可以明白苏州的古典园林为何又被称为“城市山林”。

相传几百年前,僧人们曾在这里打坐修禅。而在园林主人的眼中,一座座奇峰就如同名贤高士,更多的时候他们会点燃一炷高香,在群峰环绕之中参悟着俗世间的生老病死、天堂里的转世轮回。

在苏州的茶馆中,经常能看到一种热闹的说唱表演。表演者往往是一男一女,用当地的方言讲述才子佳人的爱情、英雄好汉的传奇。

苏州评弹——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它产生于四百余年前传唱至今依然生气勃勃。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现占地七十八亩,是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座。

东部,呈现的是一幅田园风光。个别的建筑点缀在河岸树丛之中,溪流在假山的脚下穿行,构建出一个充满山林野趣的空间;

中部,拙政园的精华所在。占地十八亩,池水面积过半,各式建筑傍水安置,造型古朴典雅。假山四周池水环绕、山头高低错落如湖中的岛屿,整个空间充满了自然的风韵,气氛宁静而又深远,显示出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造园格局。

石舫在水面之上构筑而成的船形建筑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这个石舫叫做“香洲”。园林的主人当年曾乘风破浪、万里行游,而今退隐于园林之中,这座静止的香洲也便成为一种豪情的象征。在香洲的平台之上,安置好一把古琴,烟雾缈缈,抚一曲《高山流水》,是回忆,更是寄托和慰藉,这种旋律曾长久地在一片片精致的人造山水间回响,最终成为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绝唱。

小飞虹——拙政园唯一的廊桥,将一片水面隔开,营造出幽深的感觉。

见山楼,三面临水,有两个曲桥连接南北,是当年主人与朋友们吟诗作赋的场所。

大空间中还有一些被分割隐藏起来的小院落,园中有园,这是苏州造园艺术的典型手法之一。

穿过这道形如满月的圆形石门,便是拙政园的西花园,一个赏心悦目的精巧空间。这条波形水廊曲折建构、一波三折,不但起到将中西部分割开来的作用,而且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去都呈现出曲折所带来的各种美感,是中国长廊建筑的杰出之作。

拙政园的建造典型地代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普遍历史。

公元1509年,明王朝的一位高官因官场失意回归故里,以一座寺庙的旧址为基础开始兴建拙政园并邀请了当时江南最著名的画家文征明参与设计。文征明以一个画家的审美情趣,用传统的笔墨勾勒出了整个园林的.总体布局,在他的主持下历时十年拙政园终于建造完成,形成了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的园林风格,强烈地表现出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审美意境。自此,“以真实的自然山水为蓝本,融入中国画的艺术再现手法”成为了苏州古典园林整体布局的一大宗旨。

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西花园的主体建筑雅致、豪华。四面菱形玻璃蓝白相间,由内外望一窗一景。那时的园林主人便在此处欣赏中国最优美的古老戏剧——昆曲。

从明始,许多画家参与了园林的建造,他们依据绘画的理论和技法,将中国山水画的原理直接运用于造园艺术,在方寸之地创造出一个个精致的空间,让人流连忘返,感受到意犹未尽的审美体验。

【环秀山庄】

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假山,占地半亩多。绝壁、山洞、峡谷、危崖模仿着自然的山体变化,移步换形、变化万端,整个造形如同真山一般,惟妙惟肖。山间峡谷长达十余米,山峰七米多高,山中小道六七十米。

这座体积宠大的假山,三面溪水环绕,建造于公元十八世纪,坐落于环秀山庄之中,占据了这座园林一半的面积,它典范地体现了假山的构建技艺,显示出永恒的艺术美感,堪称湖石假山的中国之最。

远离山林却向往着山林,两百余年的岁月中,不同的人家先先后后地成为了这座园林的主人。平常的日子里他们都会在山石间徘徊,品味园林构建的艺术美感,都会和好友在洞室中畅饮,谈论古往今来的佳话,此情此景就是中国古代文人们享受生命的一个经典时刻。

【留园】

留园,占地三十亩,是最精致的苏州古典园林,现在的风貌代表了十八世纪中国清朝时期的园林风格。

走入其中,在经过了一段弯曲迂回的通道之后,园中的景色才次第展开:

中部地带以水池为中心;

西侧假山高耸、树木高大,山势一直蜿蜒至北部,上筑可以俯瞰全园的闻木樨香轩;

南侧是主体建筑明瑟楼,明瓦合窗、古色古香、翘角飞檐、古朴典雅;

东侧主体建筑——曲溪楼,轻盈挺秀,两侧树木茂盛,中间还有人工堆成的小岛,号称“小蓬莱”,将水面分割成大小两湖。方寸之间景观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形成变化多端的视觉空间;

在假山脚下,两侧堆砌的山石夹着徐徐流入的湖水如同高山峡谷(相传是当时一位著名画家亲自堆叠而成的);

各式漏窗光影迷离;

全园的长廊达七百余米,沿墙曲折蜿蜒、高低起伏,和墙之间留出一点点弯曲的空间,栽种些植物、放置点湖石便形成了一个个园林的微型景观,气息生动、充满趣味,这也是苏州古典园林中长廊建造的典型手法;

五峰仙馆——留园最大的厅堂。左右两厢建筑各异,形成了一个四合院落;

冠云峰高达六点五米,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高大的单体太湖石,旁边配以两座湖石。三座石峰充满了自然造化的奇特美感,形成一处绝佳的景观;

这是明瑟楼的顶层,园林的主人曾在此作画。宣纸、笔墨、清风、美景,这是中国文人感悟生命的美妙时刻。

【耦园】

耦园,三面临水,园中景色尽藏于高墙之中。

园内这座黄石假山是苏州园林中的又一个杰作。它四面环水、体积恰当、高低自然错落,和周围的建筑和谐相处,成为一个优美的景区。

吾爱亭——一个温馨的名称,临水而建,和曲线优美的长廊相连,秀丽动人。山水间一座水阁,四角高翘、典雅方正。静坐于内,满眼湖光山色。

一百三十多年前,一对夫妻曾在这里隐居,她们躲避着高墙之外的世俗社会,日常劳作于花园之间,享受着平静生活所带来的淡然与安逸。因为思念家乡,女主人便在园林靠近河道的角落中建成高楼一座,这就是听橹楼。它与旁边男主人的书房魁星阁两两相对、内部相通。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几乎是唯一一处显示出男女平等意味的建筑。每当园外的橹声传来,园内的女主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人可以不在家乡生活,但对家乡的记忆思念则会伴随一生。

【退思园】

苏州附近的同里镇是江南水乡风情的典范代表,在这里有一座始建于十九世纪的古典园林——退思园。以水为中心,各式建筑贴近水面,好像整个园子浮于水上。

闹红一舸——一个石舫建筑,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紧贴水面,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古代江南水乡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寄情于船是一种水乡文化的特征)。

……

几盘干果、一杯清茶,在望景楼的窗前,或与朋友或和家人品茗聊天,这应该是园林人家日常生活的一个情景。就在闹红一舸的船头,当年美丽的江南女子曾吹动长萧,一旁的青年男子以笛声合奏。优雅精致的生存智慧、温文内敛的精神气质,这就是苏州古典园林留给世界的另一份遗产。

苏州古典园林创造了诗一般的梦幻境界,是中国文人始终追求和向往的人生归宿。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3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就是你们的导游。现在我们来到了苏州。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城内有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海亭、狮子林、拙政园……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故事。大家请跟我来去看看沧海亭吧!

沧海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占地面积约10800平方米。沧海亭始于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海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浪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海亭”,自号沧海翁,并作《沧海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海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海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海亭几乎荒废,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海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海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貎。沧海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貎,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

还有许多的园林故事,我不一一跟你们说了。想要了解请到园林的亭子里去看。注意要保护好树木,不要让它枝折花落。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4

各位贵宾,各位朋友:

大家早上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并由我陪同大家去我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苏州观赏园林,到人间天堂去享受一天。

在车到景点之前,我先为大家介绍苏州园林的基本情况。“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当然,也请大家注意环境卫生,做一个文明游客。

我们马上到了今日黄金游的第一站?留园。好,留园到了。留园位于苏州市园林路。它应用了分合,明暗等对比手法。大家好好观赏吧!

留园不留我们,那我们就去狮子林吧!狮子林到了,你们跟我来,狮子林变幻莫测,值得一览。

穿过狮子林,出去约5千米,可见寒山寺,要不现在大家休息一会儿吧。说到寒山寺,大家自然会想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吧!因唐初有个叫寒山的和尚未在这里住过而得名。现在寺内存碑一方,上刻张继写的《枫桥夜泊》一诗。

告别寒山寺,大家还恋恋不舍。希望它能给你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各位朋友,今天我们在人间天堂?苏州度过了美好的一天。谢谢各位!愿大家旅途平安愉快,再见!

苏州古典园林导游词5

亲爱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许阁芳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称呼我小许或许导。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参观人间的天堂——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山水秀丽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拙政园,它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也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也就是公元1520xx年,占地78亩,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中部分是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你们看,它的布局是不是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呢?现在你们可以拍照留个纪念哟!

现在我们到达了留园,请大家注意看,我右边这个大屏风,上面绘有留园的平面图,它是用2500块玉石镶嵌而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2500块玉石呢?因为这幅图是苏州2500岁生日的时候,由扬州艺人所雕,每一块玉石代表了苏州一年的历史。让我们一起进去边走边看吧!留园的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清风池馆等。刚刚我们参加的拙政园代表的是明代的建筑风格,留园则代表的是清代江南园林风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人的高超技艺,是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精选6篇)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第1篇苏州园林的性质和特点(A)苏州园林包括有第宅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名胜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