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库水环境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水库水环境范文(精选11篇)

水库水环境 第1篇

沙河水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的南部丘陵地区,集水区面积148.5 km2,库容1.09亿m3,属国家大型水库。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在沙河水库快速发展,同时也对沙河水库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沙河水库水质的污染严重威协着沿岸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水产养殖业,制约了溧阳市经济的发展。要解决沙河水库的水质污染问题,首先应全面了解沙河水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5,6,7,8,9]。因此,对沙河水库主要入湖污染源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沙河水库水质治理提供依据。

1 污染源调查内容

在本次污染源调查中,主要调查内容包括:

(1)在利用沙河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污染源及各种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核算各类污染源的污水排放量与污染物排放量。现场踏勘了库区及入库各主要河流现状,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去向;

(2)采用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给出的农村污染源的源强系数,结合溧阳沙河水库流域的特点确定各类污染物的入河系数。

(3)根据沙河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污染源资料,对典型污染源进行校核,在此基础上分析、汇总,得到本次调查的最终成果。

2 入河量计算方法

根据沙河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工业、农业污染源排污资料及流域人口等资料,应用计算公式3-1至3-9可统计出沙河水库流域内各类污染源COD及氨氮的入河量。其中调查得到的各类污染源入河系数及排污系数分别见表1和表2。

(1)工业污染物入河量

W工为工业污染物入河量;W工P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β1为工业污染物入河系数,(取值为0.9~1.0);θ1为被污水处理厂处理掉的量。

(2)农村生活入河量

W生1为农村生活污染物入河量;W生1P为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β2为农村生活入河系数,(取值为0.2~0.5)。

N农为农村人口数;α1为农村生活排污系数。

(3)城镇生活入河量

W生2为城市生活污染物入河量;W生2P为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β3为城市生活入河系数,(取值为0.5~0.8);θ2为被污水处理厂处理掉的量。

N城为城市人口数;α2为城市生活排污系数。

(4)农田入河量

W农为农田污染物入河量;W农P为农田污染物排放量;β4为农田入河系数,(取值为0.15~0.4);γ1为修正系数,取1.2∶1.5。

M为耕地面积;α3为农田排污系数。

(5)畜禽入河量

为畜禽养殖污染物入河量;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为畜禽入河系数,(COD取0.7~0.9;氨氮取0.6~0.8)。

N畜禽为折换成猪后的养殖头数;α4为畜禽排污系数。

农田化肥亩施用量在25 kg以下,修正系数取0.8~1.0;在25~35 kg之间,修正系数取1.0~1.2;在35kg以上,修正系数取1.2~1.5。年降雨量在400 mm以下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0.6~1.0;年降雨量在400~800 mm之间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1.0~1.2;年降雨量在800 mm以上的地区取流失系数为1.2~1.5)。

3 污染源的计算

3.1 生活污染源

沙河水库流域分布沙河水库镇、横涧镇及安徽省的部分乡镇,流域总人口为27 562人,其中城镇人口2 882人。随着沙河水库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给该区域所带来的生活污染已不可忽视。

根据流域人口及旅游人数,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到生活污染源的COD入河量和NH3-N入河量如表3所示。

3.2 农业面源污染源

为了改善沙河水库的水质,溧阳市人民政府在沙河水库流域加快了退耕还林(草)的力度,至2007年,退耕还林(草)面积达到19 382亩,其中水田5120.614亩,旱地14 261.39亩。此外,在退耕还林(草)的面积中,已完成退耕还林的面积为5 800亩,主要以栽种国外松与池杉为主。

目前,沙河水库周有大量农地沿湖耕种,缺乏隔离带,严重威胁着湖区水质。

根据流域内的耕地面积,按照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排污系数法,计算得到农业面源污染物COD入河量和NH3-N入河量,如表4所示。

3.3 畜禽养殖

根据沙河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资料,畜禽养殖数量按表2折算成猪的数量为5 947头。由此计算的畜禽入河污染物量如表5所示。

3.4 水产养殖

水产养殖的氮、磷污染排放流域内水产养殖的总面积约为69.3 hm2。参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对“溧阳市地表饮用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研究(2004年)”中,参照大溪水库上游鱼塘养殖排污系数,估算沙河水库流域水产养殖污染负荷COD、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7.75 t/a、5.55 t/a。

3.5 内源污染

根据沙河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提供的资料,沙河水库底淤泥最深达2 m,是湖区不可忽视的内污染源。

4 结论与讨论

(1)入库负荷分析

根据前述计算,沙河水库流域主要污染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生活(包括旅游)污染等。在入湖污染中,这两者的COD、氨氮分别占总污染负荷的94.2%、93.8%。沙河水库各类污染源的汇总如表6及图1、图2所示。

可见,在入库的各类污染源中,农业面源污染中COD入库量占总入库量的81.3%,生活污染物COD入库量比例为12.9%,其中旅游所带来的COD污染负荷占生活污染的33.3%;农业面源污染中氨氮入库量占总入库量的87.8%,生活污染中氨氮入库量比例为6.0%,其中旅游所带来的氨氮污染负荷占生活污染的33.3%;。

此外,从入库河流污染负荷分析,平桥河的生活污染负荷较大,是流域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桥下河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较大,是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重点。

(2)污染特征分析

从污染典型分析,沙河水库的主要污染为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染(含旅游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与降雨径流有关,降雨时会随径流汇入,具有来得快又猛的特点。

在入库污染源中,生活污染是沙河水库持续且相对稳定的污染源,随入库河流持续进入沙河水库。

旅游引起的污染特征与生活污染相同,与其它污染源相比,其对湖区水体水质的影响更直接。游船在湖区运行时,在搅动水体给湖体充氧的同时也会搅动浅水区的湖底淤泥,导致底泥二次释放,因而会使湖区局部区域污染加重。此外,游船移动的路径离取水口相对较近,增加了对取水口水质污染的风险,应尽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黄祥飞主编.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77-79.

[2]金相灿,屠清瑛.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第二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60-164.

[3]朱爱民,余秋梅,黄学才.长江流域9座大型水库水体营养状态评价[J].水利渔业,2001,21(4):30-32.

[4]金相灿,叶春,颜昌宙,等.太湖重点污染控制区综合治理方案研究明[J].环境科学研究,1999,12(5):1-5.

[5]吴建丰,陈泽民.沙河水库富营养化现状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6):23-25.

[6]王孟,邬红娟,马经安.长江流域大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5):477-481.

[7]张运林,陈伟民,杨顶田,等.沙河水库热力学状况的监测与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4,15(1):61-67.

[8]张运林,陈伟民,杨顶田,等.沙河水库2001~2002年环境调查及富营养化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99-103.

台州长潭水库水环境容量分析 第2篇

台州长潭水库水环境容量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台州长潭水库的污染物特征分析与水环境现状调查,根据吉柯奈尔-迪龙湖泊营养化模型,对台州长潭水库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通过入库水流水质测验以及向地方政府收集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物排放资料,对入库污染物总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各类入库富营养化污染物所属的`水质类别,其中BOD5为Ⅰ类,TN为Ⅱ类,TP为Ⅳ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水质保护措施.

作 者:孔邦杰 章志攀 俞益武 郑国全  作者单位: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刊 名:人民长江  PKU英文刊名:YANGTZE RIVER 年,卷(期): 39(13) 分类号:X52 关键词:水环境容量   水质保护   污染源   台州长潭水库  

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3篇

关键词:田家湾水库;除险加固;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V6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17-0152-02

1工程概况

1.1基本情况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田家湾水库地处黄河流域汾河水系涧河中游,坝址位于榆次区城北18 km处的田家湾村。它控制流域面积97 km2,其中,灰岩区22 km2,砂页岩区23 km2,黄土丘陵区52 km2。

该水库于1958年3月12日由山西省水利厅批准动工兴建,1959年10月1日竣工。原设计坝高29.5 m,水库按二十年一遇洪水设计、一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运用。水库投入运行以来,由于库区淤积严重,加之溢洪道不达原设计标准,水库的防洪能力大大降低。为提高防洪能力,1978年由原榆次市水利局提出设计,并上报原晋中地区水利局批准,1979年6月-1981年3月对水库进行了改建,防洪库容618.84万 m3,兴利库容118.16万m3。1983年原晋中地区水利水保局编制的“晋中地区水利工程”三查三定“总结”资料中,核定田家湾水库总库容为942.5万m3,为小(I)型水库。

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3部分组成。大坝为均质碾压土坝,最大坝高34.5 m,坝顶长318 m,坝顶宽6 m。大坝上游采用干砌石护坡,下游为草皮护坡,桩号0+165~0+271段设有排水棱体,坝底设35m长的褥垫与原排水棱体衔接;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为矩形开敞式,长295 m,进口设2 m高的溢流堰,整个溢洪道没有衬砌;输水涵洞布置于大坝的右端,放水设备为台阶式卧管,共32级,64孔,输水涵洞为无压出流,采用钢筋砼圆管,内径1.0 m,长153 m,最大放水流量2.5 m3/s。

水库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水库防洪范围涉及太原飞机场,榆次区和太原市郊区的3乡23村3.2万人,石太铁路和南同蒲铁路6.8 km,太旧高速公路7.6 km,108国道5.2 km,耕地5 669.5 hm。设计灌溉面积2067.7 hm2,最大实灌面积1 334 hm2。1961年-1990年多年平均实灌面积747 hm2,1991年至今,只在1995年、1996年分别灌溉了833.8 hm2、1 013.8 hm2。

1.2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库防洪标准低,达不到部颁标准要求: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田家湾水库为四等水利枢纽工程4级建筑物,正常应用洪水标准为:30~50年一遇,非常应用洪水标准应为:300~1 000年一遇,水库在现状条件下为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标准。与标准所规定的中型水库的洪水标准相差较远。

(2)大坝填筑质量差:田家湾水库初建时,从社队抽调大批民工,采取了大兵团作战方式,施工时,各施工队伍偏面追求进度,忽视质量,忽视技术,致使土坝填筑质量较差。据土工试验资料表明,土坝干容重最大值在1.75 g/cm3以上,最小值仅有1.46 g/cm3,而且大坝在运行过程中,坝体在不同高程及部位多次出现纵横向裂缝,裂缝最长达320 m,最大缝宽达70 mm。

(3)坝基渗漏严重:土坝座落于砂砾卵石层上,建坝时虽在坝基筑了黏土截水槽并于原浆砌石截潜流截水墙相接,但由于截水墙始建于1958年,砌筑质量较差,观测资料表明,水库蓄水运行以来,渗流量一直较大,最大达120 L/s,空库时的渗流量亦达30 L/s。

(4)大坝下游坝坡较陡:大坝顶为2 m高的子堰,上下游边坡1∶0.5,子堰底部以下下游第一边坡为1∶2,若加上2 m高的子堰,则平均边坡不足1∶2,边坡较陡,不达土坝要求的安全坡度,若遇上高水位大洪水时,则大坝存在不稳定隐患。

(5)输水洞检修闸门止水失效、漏水严重,洞身渗水严重,进水塔施工质量差、老化严重:经现场检查发现,进水塔塔身蜂窝麻面随处可见,施工缝未经处理,塔身多处出现冻融、剥蚀破坏,部分断面剥蚀深度达15 cm左右,多处出现钢筋出露现象,且出漏钢筋锈蚀严重,经检测,塔身及工作桥排架老化严重,碳化深度大于6 mm,经回弹仪测试,塔身现砼标号为150#,远低于原设计砼标号200#。

(6)泄洪洞闸门橡胶止水老化,闸门配套不完善,进水塔施工质量较差、严重老化,洞身有裂缝,局部有渗水现象。

2建设内容

2.1大坝

坝体改造内容包括:右坝肩防渗灌浆、坝顶改造、上游坝坡护坡、设置下游坝脚排水、下游坝坡局部翻修等。

2.2溢洪道

在充分利用溢洪道现状规模的前提下,以溢洪道现状轴线为基准,拆除溢流堰,并在此位置设2 m高的橡胶坝,对泄槽采用C25钢筋砼进行衬砌,改造后的溢洪道为矩形和梯形的复合断面。

2.3输水涵洞

输水涵洞洞身部分运行正常,而现状进水方式为卧管,因运行年代长,库区淤积,加之管理不善,进口启闭设施严重毁坏,不能正常运用。在原输水涵洞进口处设钢筋砼进水塔

3环境影响评价

3.1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列》(1998年)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3.2环境影响评价

施工范围基本在现有水库占地区域,工程完工运行后,对周边环境是有利的,水库的安全性增强,风险性减少,防洪能力增强,更能发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着重对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中应引起重视的环境问题主要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机械运输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和废水废气的处理、弃渣的处置、施工过程中废弃或丢弃的混凝土砂浆的处理、开挖及车辆运输产生的粉尘和飘尘的处理以及施工队伍的进驻对当地社会治安影响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有可能对河流、水库的水质及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人民群众健康等产生不利影响。另外,在本工程施工过程中也将产生一些有利影响,比如施工队伍的进驻会给附近地区的工、商、服务、运输等行业带来一些机遇,同时也给部分劳力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

3.3区域环境现状

水库为防洪、灌溉的综合性水库,目前,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影响水库的安全运行,为此,对该库进行除险加固。水库上游没有污染,水质优良,多数指数均达到了Ⅲ类水的要求。水库周边交通方便。附近地区文教、卫生力量相对薄弱,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总之,水库区域环境较好,水质优良,本工程的建设也不允许产生对水库及周边环境的破坏。

4环保措施

本工程在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虽然是短暂的,可以控制和防范的,但工程施工区为重点保护区域,且距离居民区也较近,因此在施工期要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文明施工,遵纪守法,加强环境保护,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

4.1人群健康的保护

(1)保护好饮用水源,定期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抓好环境和饮食卫生,垃圾、粪便及时清理。

(3)加强施工期卫生防疫和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进行广泛的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并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

(4)施工人员进场前要进行体检,施工期间定期检疫,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

(5)施工过程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施工,禁止超标的污染物排入河流或水库。

(6)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一线工人要佩带口罩或防毒面具,并采用湿式除尘作业;操作搅拌机、振动碾、钻机等施工机械的人员或附近的工作人员必须采取劳动保护措施,配备个人防护用具,如棉花、耳塞等。

(7)施工爆破前应使人群远离爆破现场,防止发生人身伤害。

(8)距离居民区较近的施工区禁止在夜间施工,避免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

4.2大气的保护

(1)施工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应满足规定的标准。

(2)燃油机械应安装除尘装置,如果使用柴油机械和设备,排出的烟尘须与统一型号的柴油机烟尘排放度值FSN4.0限度相一致,详见《柴油机动车辆满负荷运行烟尘排放标准》(GB14761.7-93)和《柴油机动车辆无载加速烟尘排放标准》(GB14761.1-93);如果使用汽油机械和设备,汽油机械污染负荷须低于《机动车辆汽油机械污染排放标准》(GB14761.2-93)中所列的限制。

(3)为避免运输物质的洒落形成粉尘危害,运输水泥、石灰、砂子和垃圾的车辆就完全掩盖起来;为避免道路上次生飘尘造成的空气污染,施工道路及交通道路应定期洒水。

(4)混凝土拌和过程中,水泥输送宜选用全自动水泥喷射泵,拌和楼除尘采用高效除尘器。

4.3水质的保护

(1)施工产生的弃渣、垃圾等不得倒入任何水域中,倾倒时要结合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污染水质。

(2)工程所用的施工机械在进场前应对各机械进行检修和养护,防止机械出现油污滴漏现象,施工机械与运输车辆清洗产生的废水禁止乱排放,尤其不允许排水河流或水库中。

(3)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禁止排放到附近水域中。

4.4环境的保护

本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主要集中于工程取土和弃碴。工程施工弃碴拟采取集中堆放方式,弃渣场选择荒沟、荒坡等地。规划取土和弃碴场占地面积3.3 hm,水土流失防治拟采取工程措施、土地整治、植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为:

(1)弃碴场边坡拦碴工程措施:为稳固碴场边坡,防制弃碴流失,拟在弃碴场边坡修建浆砌石拦碴坝。

(2)弃碴场土地整治措施:首先对堆碴表面作整平处理,使之形成一个外缘稳定,向排水沟倾斜的平台,四周设排水沟,平台顶部覆土厚不小于50 cm。

(3)弃碴场表面植物防护措施:表面在采取护坡、覆土平整措施后,需采取植物措施,以恢复植被。拟采用植树、种草措施,标准为220株/亩,共11 000株,每亩播撒草籽2 kg,共100 kg。

5结论

综上所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但这些影响都是短期的且经过相应的措施处理后基本可以避免。运行期对周边环境是有利的,水库的安全性增强,风险性减少,防洪能力增强,能更好地发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Apprais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Reinforcement

Work of Little Reservoir

Chen Yonghong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getting rid of the dangerous reinforcement work of Tian Jia Wan reservoir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national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have appraise 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onstruction time, has put forward the environmental practice.

漳泽水库水环境状况与水污染分析 第4篇

漳泽水库蓄水运用以来,为缺水的太行、上党盆地,特别是对缺水的长治市工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已然成为长治市不可或缺的水源基地。由于漳泽水库的防洪、供水作用显著,经济效益可观,被誉为太行山上的人造湖,上党盆地的水利明珠。

1 漳泽水库水环境的历史演变

漳泽水库是长治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也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基地。20世纪60年代,漳泽水库水质良好,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20世纪70年代,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库内,使水库水质逐渐恶化。20世纪80年代,由于控制污水排人及库水稀释自净,水库水质有所好转,并受丰枯来水年份的影响[2]。监测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水库水质仍属轻度污染,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及其他各种用水需要。此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特别是洗浴业发展迅速,广泛使用含磷清洁剂洗涤用品,和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大量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由过去的明河改为地下涵管暗道直接排入库区,使水库水环境质量下降,水质急剧恶化。到近几年水库水质总体评价为劣Ⅴ类水质,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2 水库水污染原因

造成漳泽水库水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原因[3,4,5,6,7]。

1)工业污染源不能稳定达标。目前虽然流域内大部分工业企业都建有预处理设施,但由于末端治理经济负担重,运行费用高,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存在着预处理设施时开时停现象,暗中排放超标废水,造成河流水质污染严重。

2)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滞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在逐年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滞后,使城市污水成为主要污染源。到2007年底,流域内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仅有1座,仍有许多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

3)面源污染在逐年加重。由于农药、化肥、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增加,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使得面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

4)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水环境容量小。流域内一部分支流多属于季节性河流,枯水期基本无水或断流,平水期径流量也很小,对接纳的大量城市污水的稀释和净化作用弱,废水中的污染物在河床中沉积、渗透,造成沿岸地下水的污染。

随着长治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式运营、流域内各县城污水处理厂的陆续建成投产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点源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但降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并且由底泥污染、鱼产养殖造成的内源污染也逐步显现,形成了点源、面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尤其是在湖库的外源污染得到控制以后,湖库本身的内源污染就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

3 水库水环境状况与水污染分析

3.1 水质评价方法

3.1.1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8]和《山西省地表水环境功能类别划分》。

3.1.2 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素评价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首先,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评价参数,分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Ci为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C0为该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允许浓度(评价标准)值。

利用这种方法可对各种污染组分进行分别评价。当P1时,为未污染水,P>1时为污染水。

其次,污染危害程度随浓度增加而降低的评价参数(如DO),分指数按下式计算:

式中,DOf为饱和溶解氧浓度;DOS为溶解氧的地面水水质标准;DOj为溶解氧的监测值。

3.2 主要污染物的时序变化特征

1)CODMn和BOD5的时序变化趋势。近年来,库区CODMn和BOD5的监测年均值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有波动外,CODMn的总趋势是逐年上升的,这表明水库的有机污染在不断加重。近年来,CODMn的监测结果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62006年的年均CODMn均未超标,达到水质标准。CODMn年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为3.94 mg/L。最小值2.1 mg/L出现在1996年。总体上CODMn年际间浓度变化呈上升趋势,但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即上升不显著。

2)溶解氧的时序变化特征。图2展示了库区溶解氧平均浓度(DO)的时间变化。从图2中可以看出,DO从1981年的最高值之后总体呈波浪起伏下降趋势。2001年DO出现历年最小值3.44 mg/L。DO年际间浓度变化呈下降趋势,但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即下降不显著。

(mg/L)

3)氮磷的时序变化特征。以氨氮(NH3-N)、总磷(TP)和总氮(TN)为例,过去30年中,漳泽水库库区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剧。NH3-N的含量出现多个极值(1986年、2006年、2009年),总体呈波浪式起伏变化状态。TP年均值波动较大。2009年的TP为0.19 mg/L,与2006年相比,增加到了8.5倍之多,为历年的最高值。TP年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最小值出现在2006年,20032009年各年TP均值皆未超标,全部达到水质标准。TN年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9年,超标1.75倍。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20032009年各年TN均值皆超标,全部未达到水质标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漳泽水库的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库区水质污染类型为营养盐类污染,即富营养化。总氮全库区检出率为100%,超标率达100%。总磷全库区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85.3%。除总氮和总磷外,其余监测指标全部符合Ⅲ类水体水质标准,因此,对漳泽水库的治理应该从控制氮磷营养盐类入手。

近30年来库区监测结果表明,除BOD5年际间浓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外,其余指标(CODMn,NH3-N,TN,TP)年际间浓度变化呈上升趋势。水质类别由Ⅲ类下降到Ⅴ类直至劣Ⅴ类。相应地,污染程度由轻污染演变为重污染。库区氮磷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剧。

摘要:阐述了漳泽水库水环境的历史演变,针对漳泽水库水污染的原因,进行了水环境和水污染分析,为改善漳泽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水环境,漳泽水库

参考文献

[1]李季芳.漳泽水库水污染分析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5(5):332-333.

[2]崔建国,康勇峰,孙建星.漳泽水库水环境容量及水污染控制方案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6,37(3):23-25.

[3]郭文平.长治市漳泽水库1998年—2003年水源水监测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5):612-613.

[4]刑有太,卫国,翟光珠.漳泽水库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治[J].山西水利,2000(6):8-9.

[5]秦凯.漳泽水库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J].山西水利,2007(6):29-35.

水库施工及蓄水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第5篇

2.1生产废水处理

2.1.1基坑废水处理设计采用加絮凝剂沉淀的处理方法在大坝基坑内修建矩形沉淀池,其有效容积为2.0m3,静置2h后向沉淀池投入絮凝剂Al2(SO4)3,静置、沉淀后,SS的排放浓度70mg/L,回用于大坝混凝土养护。2.1.2砂石加工系统废水处理设计采用絮凝沉淀法进行砂石加工系统废水的处理,考虑在砂石加工系统设置一套废水处理设施。废水从预筛分、筛分、制砂等部分离出来,自流进入竖流式沉砂池(尺寸1.0m1.0m1.0m),池底沙泥由砂泵送入螺旋式水分离器进行机械脱水后堆放,再外运另用或者运往弃渣场;沉砂池流出来的废水自流进入絮凝沉淀池沉淀后,上层清液回用到粗骨料的筛分系统、不外排,池底泥浆由泵吸式吸泥机送到脱水机房脱水后外运到弃渣场进行处理。根据已有应用实例,采用聚合氯化铝做絮凝剂,投入的质量浓度为350mg/L,SS去除率在80%以上,其优点是处理成本低廉、避免二次污染。2.1.3混凝土拌合系统废水处理设计采用投加混凝剂,矩形沉淀池(规格尺寸2.0m1.0m1.0m)处理方式。废水排入沉淀池内,静置沉淀,沉淀时间达6h以上,处理后的废水自流进入蓄水池,循环用于混凝土拌合,不外排。2.1.4含油废水处理含油废水主要来源于机械修配厂,污染物主要为SS、石油类,石油类含量一般达30mg/L。本工程机修场只负责施工机械设备的定期保养和小修任务,废水产生量为3m3/d。在机械修配、汽车保养场地周围设置集水沟,收集含油废水,经沉淀、除油处理后,回用于施工区内道路喷洒降尘;沉淀的污泥集中清运至渣场处理;搜集的废油为危险废物,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最终处理。经上述措施处理后可将施工期废污水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小。

2.2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水库水环境 第6篇

关键词:传统水库管理;现代水库管理;转变;探析

中图分类号:TU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 (2010)3(c)-0000-00

水库管理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现代水利工作的重心是有效的做好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安全、持续利用。目前水库管理正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变,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为我国水利工作的转变保驾护航。

一、传统水库管理问题概述

传统的水利工作主要是以防洪渡汛和供水发电为目的,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那种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理念显得捉襟见肋。据实际调查显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水库基础工程设施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般而言,水库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农田灌溉以及供水发电,水库基础工程设施主要包括挡水坝、溢洪道、放水闸管以及灌溉渠道等,但问题也多处于这些方面。首先是水库基建中的挡水坝。传统的水库挡水坝基本上是粘土堤坝,设计的标准比较低,有些小型水库甚至没有设计就进行了建设施工,因此不可能达到工程设施的级别要求。由于缺乏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和管理,使得挡水坝的高度、坡度偏离较大,稳定性难以得到保障;其次是水库基建中的溢洪道。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溢洪道多为开敞式的宽顶堰溢洪道,由于其两侧没有引导墙以及底板缺少衬砌的溢洪道,因此在长期的运用过程大部分都被破坏殆尽。

第二,水库工程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水利工作环境下的水库管理,主要是对水利工程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这一人为建造工程部分进行的管理,其最明显的特点是管理范围小、管理面比较窄,这也是传统水库管理重工程而轻资源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具体的水库管理过程中,传统管理理念制约下的管理模式重视重大修建轻视日常检查保养。总而言之,由于客观时代科学技术的限制,传统水库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理论多而具体操作性较差,眼高手低、重大型建设而轻视日常工程设备的检查养护,那些流于形式的表面工作更是埋线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现代水库管理的策略与创新思路

基于以上对传统水库管理问题的分析,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认真做好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工作。笔者认为应当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认清现代水库管理的实质和要求

所谓现代水库管理,就是要以史为鉴,认真总结传统水库管理中的經验教训,结合当前新的社会形势,在管理理念、管理范围、管理标准以及管理方法上重新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与改进,进而使水库管理逐步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正确认识现代水库管理理念,它是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的总和,不但要做好水利工程建筑物及配套设备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应加强水库岸堤及周围植被工程建设;其次要认识到现代水库管理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标准化和自动化是水库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实施水库管理的标准化,有利于避免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实施水库管理的自动化是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最后要重视水库档案资料的管理,档案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它能客观反映出水库管理的真实情况,为以后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力的参考。

(二)在现代水库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检查观测与维护保养工作

现代水库管理不但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而且要重视工程管理。一般而言,工程管理包括设备看管、检查观测、安全鉴定、运行、维护保养、直至报废,在此过程中,检查观测与维护保养是重中之重。首先,检查观测是水库工程管理的基础内容,其目的在于确定水库工程设备的运行状况,防患于未然。确定水库工程设备的状况就是要通过检查观测对其完好程度进行确定,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处理,使之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其次,维护保养也是水库工程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维护保养是对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工程设备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持水库工程设备的高效、持续状态以及延长其使用寿命。维护保养对水库设备中的闸门启闭机、观测设施以及机电设备等装置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检查观测与维护保养共同构成了水库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应该将之作为改革和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三)建立健全水库管理制度,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性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库管理工作已经进入到现代化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水库管理制度,使工作人员能够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分析传统水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知,管理水平的落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缺少可以参照的详细规章制度,因此要实现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就必须在实际的规章制度中详尽列明操作方法和操作责任,加强水库管理工作的实际可操作性,这是根本前提,也是具体的改进方法。

结语:总而言之,水库管理工作对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将现代化的理念和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去,才能最终实现传统水库管理向现代水库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 浅析现代水库的管理与维护[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2): 50.

[2] 郑继胜. 小议我国现代水库管理的原则及重点[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3): 61.

[3]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促进水库渔业健康发展[J]. 河南水产. 2011(2): 53.

水库水环境 第7篇

1 概况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 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 (2) 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355km2, 总库容6.36亿m3, 兴利库容3.36亿m3, 水电站装机容量7430kw。坝址区位于东经124°24′, 北纬24°24′。冬季寒冷干旱, 夏季温热多雨, 雨热同季, 日照丰富, 干湿季节分明。多年平均气温8.1~9.3℃, 多年平均年降雨737mm。流域内多低山丘陵, 属长白山余脉。以松、柞、桦、杨等天然次生林为主。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 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 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1.1 库区水环境状况[1]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 根据各年度监测结果, 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八五”期间, 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十五”期间, 五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 五年中PH一次值超标率54%, 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 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 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 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 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水生生物状况检测, “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 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 溶解氧很高, 化学需氧量低, 底质不呈黑色, 无硫化氢, 植物有硅藻、绿藻, 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 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 属轻污染。

1.2 污染源管理和污水治理情况

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 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 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 经说服、教育, 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农药、化肥的使用, 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3 柴河水库除险加固

自建成蓄水以来, 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 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 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 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环境[2]。

2 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 广栽树木、退耕还林

柴河水库拥有自管荒山5000余亩, 在开山造田的年代, 很多林地被开垦种植。后来, 由于“地”多人少, 曾对外承包。尽管收入很少, 但掠夺式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水资源涵养功能严重降低, 水土流失加剧了对水环境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别是国家提出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以后, 水库局各届领导对库区的水环境建设非常重视, 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 封山固土、植草育林。如今, 当年开垦起来的“粮田”已全部被果松、落叶松、油松等人工林取代。据林业部门测算, 柴河水库库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了99.5%。

2.2 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约2.8万m2, 岩石裸露, 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 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 对PH值的影响很大。

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 进行削坡清除, 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 凿坑换土, 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 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 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 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 种草种树, 恢复植被。

2.3 大坝两端裸露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 由于爆破, 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 岩石严重裸露, 由于风化, 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 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 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 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 再放上钢网, 填入壤土, 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 栽植树木, 种植花草。达到既美化环境, 消除安全隐患, 又封盖了石灰岩体, 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 降低库水PH值, 改善水体质量。

2.4 引汎济柴明渠的改造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公里, 肩负着1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 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 渠道穿过乡村, 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 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 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 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 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 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 经节制闸, 至入库山洞口, 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 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2.5 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的设计与应用[3]

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上游山体长200m、高20m的范围内, 山体接近垂直或倒悬, 无法采用固网客土固化技术。经研究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高挡土墙外侧填土植生, 内侧做壁画、浮雕工艺的方法, 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这段山体。2007年采用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设计方案处理, 现已运行近4年, 整个结构运行非常好, 没有任何变形、裂缝, 墙后填土除在第一年汛后不同程度正常下沉外, 栽植的树木、花草长势良好, 很好地改善了库区环境。2009~2010年冬春季节, 柴河流域遭遇近40年来最恶劣的低温、多雨雪、反复冻融破坏的天气, 很多露天混凝土面、楼房防水等工程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但这段墙后填土植生挡土墙工程没有任何损坏。

3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国家提出了在本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 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 完善库区水环境

摘要:2007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 本次除险加固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其中的一项, 从控制污染、生态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进行流域综合治理, 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探索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除险加固,水环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柴河水库

参考文献

[1]铁岭市环境保护局.柴河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报告[R].辽宁铁岭:铁岭市环境保护局, 1996、2000、2006.

[2]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告[R].辽宁沈阳: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

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技术 第8篇

关键词:水库,环境生态,治理技术

0 引言

水库作为人类改变自然的成果,是人类通过已有或筑坝的手段,在陆地上阻隔水源而产生的蓄水范围。水体及底质作为水库存在的物质基础,是水库环境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现今,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现状日趋迫切。严格规范对水库环境生态的保护,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兼顾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维持较好的水陆环境生态,保护水库附近人们的健康,保障水库水质质量以及中国淡水能源战略蓄积地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对水库水环境的维护,能保障水库附近地区的经济、能源以及人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水库环境生态治理与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水土流失严重、蓄水能力降低

现今,多数水库周边植被均遭到大范围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水质的流动携带许多流沙,导致水库底部许多淤泥沉积,水库面积逐渐减小,其蓄水能力也随之降低。

1.2 水质恶化

1)大多水库四周污染因素逐渐增多,其中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用水、工业废水等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即排放,造成重金属、农药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污染,已大大超出了水库的自身净化能力。大量富养物质及病原微生物进到水库中,将严重影响环境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日趋加重的水质性缺水、水质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此外,因为水质变化,导致许多本水域生物生存环境变化,数量锐减甚至灭绝,已严重影响正常的食物链。

2)气候、汇水营养程度、汇水时间以及流域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水库内的生化状况。此外,长时间停在水库底部的水无法实现大气循环,造成水库水体变成缺氧水,无法满足水生生物的需氧量,加上库底沉淀物的不断累积导致有机物分解,使水质更加恶化。

3)水库中水体的含氧量大小及其分布情况会直接影响水生物的数量、分布及其生活状况。缺氧会导致水库中水底鱼类等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遭到破坏。而在夏秋季缺氧情况严重时与不稳定的水温结合致使水库底层缺氧水和整个水库内的水混合,导致许多鱼类生存环境破坏而死亡。而正常水质中,腐烂的动植物等有机物和营养矿物质是水库的主要营养来源,然而其长期的累积过多会对水质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此外,水体缺氧将导致铁、锰、氮、硫等元素的化合物的分解,使得水库酸碱值变化,而如果水库内的水体酸碱值严重偏低,其含铁或含锰量较高时会造成水体变味,且发出难闻气味,严重破坏水库生态环境。

1.3 水库及其周边环境生态平衡被破坏

由于大自然的制约,水库在汛期以及非汛期的水位浮动很大。其中,在非汛期时,水库水位的下降可能会导致众多河床向外暴露,而多数河床最后都被开垦作为农田使用,即“围湖造田”现象严重,此类不合理的行为造成湿地范围的不但减少,严重破坏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此外,潮水的涨落作为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人为对环境进行改变,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物种结构朝单一化方向发展,大量珍稀水生生物及水库周边的植被不断减少甚至灭绝,会严重影响水库及其周边环境生态平衡。

2 水库环境生态的具体治理技术

2.1 提升水库内水质的技术

1)人工循环技术。其技术原理是通过水泵或者高压空气及氧气干扰水库原来各异的含氧水层,一般是利用将水库底层缺氧水换到水面和空气接触或直接将空气或氧气从水底射进使水翻到水面且同时间混掺添加氧气。其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水泵,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泵使水体移动,水泵能在水底将水泵至水面,也能在水面将水泵至水底,还可选择悬于水中的抽水泵;水力射流,针对抽水蓄水的水库使用高流速水泵的,选择自由出流的手段能够增加含氧量;喷气系统,利用水面上喷出的气流引导水体,形成湍流再直接混掺添加氧气。

2)水库底层水掺气加氧技术。给水库底层水加氧可以提高底层水的含氧量,从而提升底层水的酸碱值,减少铁、锰离子及硫化氢等的含量,避免冬季或夏季因底层水缺氧导致水库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增加冷水区中深水鱼的产量,扩大鱼类的活动面积。其具体方法包括:机械机制,将底层水抽到岸边的水池中加氧气后再利用管道将水引流到水库底部,其特点是实现水质优化,而消耗资源大;空气射流机制,又分为完全上升空气射流机制和部分上升空气射流机制。完全上升空气射流机制是将加气机器浮于水面,使高压空气沿升水管的底部朝上射进,和水混和添加的同时将水压至水面,再沿落水管流到水底。而部分上升空气射流机制的工作原理同上,但它在混合添加后水不再翻到水面,仅于底层内循环,不影响上层水的原有条件。

2.2 设置生物缓冲带技术

生物缓冲带是指在水库四周的规划建设时,计划并种植适当范围的绿色植被。该技术通过植被的根茎紧固堤坝,防止水土流失,降低汛期洪水对堤坝带来的冲刷影响,阻隔岸边垃圾及泥沙直接达到水库里,实现其阻隔污染物的作用。这个技术的发展以及使用,对于治理水库环境生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在实现较好环境优化作用的同时,还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堤坝的美观及视觉效果。这个技术对植被的采选也有较为规范严格的要求,需要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以及植物本身成活的几率。这足以体现在生物缓冲带的设置时,要综合考虑水库周边生态系统以及经济与美观作用。

2.3 发展生态河堤技术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焦点。大量发达国家都开始在水库工程的建设及改造里广泛宣传并运用生态河堤技术。何为生态河堤技术?生态河堤技术是指在修建水库堤坝时,在考虑四周生态环境以及自然地形地貌等条件的同时,还应根据自然情形下的水库堤坝,修建一条适合生物生存的高度仿自然堤坝。由此可见,生态河堤技术和设置生物缓冲带技术,给项目建设人员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此外,在修建河堤时,应当加强对水源地的维护,避免建筑材料进到水库区域,使水库水质遭受破坏。在水库周边地区还应增强宣传及教育工作,使得人们更加了解破坏水土的后果和责任,以及其所肩负的义务。在水源地附近设置突出的环保记号,并在水库周围的地区广泛推荐使用沼气等清洁资源,降低人为对水库带来的不利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实现强化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有关工作人员在建设好水库这一公益性项目的同时,必须做到落实处理好水库环境生态的建设中常见的主要问题,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尽全力创造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杜红星.关于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的具体途径及方法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2):142.

[2]王继胜.谈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J].民营科技,2013(5):71.

新时期水库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分析 第9篇

一、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内涵

目前对于移民环境容量的内涵, 有几种看法:钟水映, 李明泉在《工程性移民安置理论与实践》提出, 移民环境容量, 是指某一规划的安置区域, 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 在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并达到一定物质生活水准时所能够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施国庆认为, 移民环境容量是指一个区域在保证自然生态向良性循环演变, 并保证一定的环境质量条件下, 该区经济所能持续供养和吸收的移民数量。宁大同认为移民环境容量就是一个移民安置区在保证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即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向良性循环演变的条件下, 该区经济、环境所能供养和承纳的移民人口数量。邱桢耀提出,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指标体系构建是由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自然资源系统等四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

综合以上观点, 在人口承载能力和适度人口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国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的有关条款, 本文将水库移民环境容量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 依据一定的生产、生活目标,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 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向良性循环演变, 并使库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达到恢复或者高于原有水准时, 库区能够持续供养和吸收的移民人口数量。移民环境容量是个变量, 其大小取决于移民安置区域的资源条件、环境质量等自然环境资源, 也取决于库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以及移民人力资源等非自然资源。在此, 将移民环境容量简单划分为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

二、新时期移民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一) 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根据人口承载能力原理, 制约移民环境容量的基础性约束条件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劣程度。由于人类是依赖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能量生存的, 而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食物能量受自身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 同样受环境质量的制约。所以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人口数量有一个上限, 当人口发展过快, 规模过大, 超过这个上限, 就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其表现就是再生资源的再生性减弱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由此可以看出, 移民安置环境容量的大小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增加移民环境容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维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目前,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 成为继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 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又一场革命。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倡导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转变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 实现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对环境和资源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在确定移民环境容量时, 要从低碳经济的要求出发, 保护资源和环境。

(二) 移民对安置区社会的融入度

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而移民能否达到当地社会居民水平, 能否在心理上融入安置区居民社会, 能否与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 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 在确定移民环境容量时, 除了要考虑自然生态资源条件外, 还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能否为移民所适应和接受。否则, 即使移民从表面上搬迁到安置区, 也会由于生产和生活方式不适应、社会和政治权利不平等、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不相同而与原居民产生隔阂和摩擦, 受到排挤。长此以往, 移民生活压力增大, 没有归属感, 会造成移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有的移民甚至由于搬迁后生活贫困而返迁。综上所述, 移民对安置区社会的融入程度越大, 安置区所能吸收的移民数量越大, 反之, 越小。

(三) 移民自身素质和人力资源

目前, 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行业, 许多外出农民将其承包土地以转包、入股等方式转给种植大户或龙头企业, 部分龙头企业再雇用当地农民进行劳作。农村经济的变迁, 使土地的规模性经营变为现实, 进而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移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水库移民绝大多数没有掌握现代农业技术, 仍采用落后的耕作方式, 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培训。进城务工的移民大多数受教育程度和自身素质制约, 只能从事低层次的体力性二三产业, 收入不高, 有的甚至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由此可见, 农村经济的变迁对移民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大部分移民自身素质偏低, 大大降低了移民安置环境容量。因此, 增加移民就业环境容量, 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开发移民人力资源, 提高移民就业能力, 逐渐缩小与城市居民的贫富差距, 加快城乡统筹。

三、扩大移民环境容量的措施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扩大库区生态环境容量

1. 控制污染, 保护环境

库区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很大, 据统计, 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 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3.6和6倍。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必然对库区环境造成污染。因此, 要合理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 提高化肥利用率, 鼓励增施农家肥, 加快推广高效低毒或无毒农药, 加强生物防治和抗病虫育种工作, 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同时, 应采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探索综合利用秸秆资源和畜牧业废弃物的新途径, 有效防治农户因焚烧秸秆污染大气问题以及规模畜牧业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

2.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根据福格特的人口承载能力理论, 一定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可利用资源以及利用这种资源的技术的有限性是环境容量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 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 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方向, 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及农药等方面有所突破。此外应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 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的固碳潜力, 有效增加碳吸收, 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移民安置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稳致富的重任, 以往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产业结构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环境保护和资源优化利用的要求。因此, 需要优化库区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要改变“粮猪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良种良法、土地治理和流转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生态农业设计和建设, 促进农业的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 充分发挥库区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面向市场要求,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综上所述, 保护环境, 能够保证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调整库区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及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能够增大一定的生态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 增加自然生态环境容量。

(二) 扩大库区社会环境容量 (移民融入当地社会:适应性和移民自身意愿)

1. 加快移民社会融合, 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1) 促进移民就业, 促进移民经济融入。完善制度机制, 建立就业管理体系, 把移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 为移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和均等机会。建立完善劳务输出横向服务网络, 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劳务输出体系。结合城乡统筹和土地流转制度的契机, 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民办中小企业, 拓宽就业渠道。适度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通过“集聚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创造更多的非农产业机会。

(2) 加强移民交流, 促进移民心理融入。移民由于搬迁到新的安置区, 离开自己的家园, 失去祖祖辈辈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 难免会因为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而感到孤独和恐惧, 且移民的迁入影响了安置区居民的生活和利益, 会导致与安置区居民的摩擦。因此, 应积极帮助和引导移民参与安置区各种活动, 加强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交流, 促进移民与安置区居民互帮互助, 使移民学习当地的生产技能, 理解并接受当地的风俗文化。同时, 要推荐选拔移民的先进代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各级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 成为党委、政府与移民沟通的纽带。要选拔移民的先进代表进乡镇、村社各级领导班子, 参与基层组织领导, 让移民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

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在经济、社会、政治方面的平等, 能够保证库区移民的安稳致富, 是构建和谐库区的基本要求, 也是扩大移民社会容量的重要措施。

2. 提高移民素质, 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要在库区发展低碳产业, 除了要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农村产业结构, 增加库区就业环境容量以外, 还要充分挖掘和发挥移民各种潜能, 使其从物资资源的耗费者、自然资源的浪费者、环境资源的破坏者、社会稳定的隐患者转变为自然资源的开发者、环境资源的保护者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应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 提高移民农业生产技能。加强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力度, 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要增强移民环保和低碳意识, 加强移民的库外考察、学习与交流, 通过示范作用, 开扩视野, 增强信心, 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走自我发展的道路。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 使其在服装加工、机械修理、计算机、家电维修、厨师、家政服务、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方面能够具有一技之长, 达到提升素质, 增强就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本文探讨了在低碳经济、和谐社会建设、城镇化和土地流转的时代背景下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即: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 对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 更加强调移民与库区居民的融合;城乡统筹和土地流转加快, 使移民自身素质成为影响环容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扩大移民环境容量的措施。首先是扩大库区生态环境容量方面, 提出保护自然环境, 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等, 具体做法是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以及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其次是扩大库区社会环境容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加快移民社会融入。主要做法是增加移民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 使移民在经济上融入安置区社会, 加强移民与安置区居民的交流, 使移民从社会和政治上融入安置区社会。二是提高移民农业和非农生产技能, 增强移民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水映, 李明泉.工程性移民安置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03-07

[2]施国庆.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评价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

[3]宁大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移民安置环境容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 (6)

[4]邱桢耀.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 2006-04

[5]单宝.解读低碳经济[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9 (6)

[6]钟正和, 王力, 陈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4 (1) :92-95

闹德海水库加固工程环境影响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防护措施,闹德海水库

前言

闹德海水库位于辽河支流柳河上游, 控制流域面积4051km2, 是一座防洪、灌溉、城市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大 (Ⅱ) 型水库。水库建于1938年, 1942年建成, 历经1965年加固, 1970年改扩建, 1991年除险加固和2007年的第3次除险加固。本文阐述第3次水库加固工程的环境影响, 对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影响均进行了分析, 针对这些环境影响不利因素采取的防护措施。

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与防护措施

1.1 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现场建筑扬尘、粉尘 (本工程施工围堰、工作桥、交通桥的拆除, 土石方开挖等都会产生扬尘、粉尘) ;出入工地运输车辆的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等。机械运行及车辆行驶、爆破等, 排放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物、飘尘等污染物, 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防护措施:对可能产生粉尘的砂石料予以覆盖或洒水, 车辆运输的路面保持清洁、湿润, 及时洒水, 防止扬尘;运输砂石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车厢。在进行建筑物拆除、土石方开挖等工程时, 对附近场地予以洒水。

施工期生活所用的燃料, 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减少煤炭用量, 防止污染大气, 施工人员采取保护措施, 提高防护能力, 在粉尘较大的作业点, 尽量采取湿式及密闭化作业, 配置除尘装置。对从事有粉尘影响的工作人员, 配备防护用品, 减少粉尘影响。

1.2 工程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期间, 施工机械运行、岩石开挖、材料加工、混凝土工程、构 (建) 筑物砌筑及拆除、场地清理和修理等产生的噪声会对施工人员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工程大型机械推土机、挖掘机、机动翻斗车、斜坡卷扬机、自卸汽车、汽车式起重机、手风钻、地质钻机、拌和机、搅拌机等所产生的噪声强度较高, 对周围环境、库区居民有一定影响, 特别对机械操作人员影响更大, 长时间工作在噪声环境中, 可使人的听力受到损害, 还会出现烦躁、疲劳、反应迟缓等现象。

防护措施:施工中要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 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车辆通过居民点时要减速行驶, 禁止鸣笛;对具体施工人员工作期配备耳塞、耳罩, 缩短操作人员的连续劳动时间, 增加班次;对固定噪声源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控制噪声传播。爆破时要规范装药量, 减轻噪声影响。

1.3 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 由于人员、机械相对较集中, 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产废水主要是砂石骨料的加工冲洗水, 此外施工围堰的修建与拆除及施工弃渣等对水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汽车燃料、机械和闸门润滑使用的润滑油、柴油、汽油等油类物质, 偶发性的跑、冒、滴、漏, 或擦机器、擦车用过的油抹布、油麻丝无意落地, 可能通过雨水径流汇入水体。

防护措施:施工期间注意保护河流水质, 严禁向水库、河道倾倒垃圾, 直接排放废水。注意减少车辆的燃油跑、冒、滴、漏现象, 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车辆运行、冲洗、维修及停放要有所规范。

1.4 施工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工程弃渣和生活垃圾等。工程弃渣主要是原护坦拆除及石方开挖、码头停船平台风化岩开挖、不稳定岸坡处理等产生的, 主要是砂石、残土, 工程弃渣。弃渣如不加以防护会造成水土流失, 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破坏地表植被, 在开挖过程中, 应采取分层剥离和分层回填措施, 即表土和底土分别堆放, 回填时先埋底土, 然后覆盖表土, 以利于植被恢复。

对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陆生植被, 工程结束后进行恢复, 采取种植草皮、树木等措施恢复植被。

1.5 工程占地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占地主要为临时施工设施占地、临时道路占地、围堰占地及弃渣场占地。其中弃渣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 主要为林地, 占用林地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影响。其余工程占地为临时占地, 主要为河滩地, 会破坏原地貌。

防护措施:各种临时占地在施工完成后应尽快进行土地的整治, 做到边使用边平整。施工场地和施工临时用地在施工结束后, 应对场内各种生活、生产垃圾、废料进行清理, 并采取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1.6 施工期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 施工人员集中生活区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等生活垃圾, 若处理不当, 将污染水质, 影响生活区周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 苍蝇、蚊子大量孳生, 传染病极易发生, 施工人员的健康会受到影响。

保护措施:工程建设过程中, 应做好卫生防疫工作, 广泛宣传卫生知识, 提高施工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 避免流行性疾病的发生。

2 工程运行期对环境的影响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后, 可以提高水库排沙效果、减少淤积、提高防洪标准, 将会为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 结语

大连市水库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第11篇

由于近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部分人环保意识薄弱、法制观念淡薄, 是水源地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 尤其近些年来由于房地产业开发、旅游度假、开荒种地、排渣等原因使得水源地受到污染, 破坏了水资源, 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水库类型及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情况

中型水库:库容在1千万立方米以上1亿立方米以下的水库。大西山水库、北大河水库、洼子店水库和龙王塘水库属于中型水库。

一级保护区:大坝及其上游最高水位线外侧水平距100米以内的范围;

二级保护区:大坝及其上游最高水位线外侧水平距500米以内的范围;

三级保护区:大坝上游流域范围。

小型水库:库容在1千万立方米以下的水库。王家店水库、凌水水库、牧城塘水库、老座山水库、小孤山水库属于小型水库。

一级保护区:大坝及其上游最高水位线外侧水平距50米以内的范围;

二级保护区:大坝及其上游最高水位线外侧水平距300米以内的范围;

三级保护区:大坝上游流域范围。

2 深入分析水库污染原因

2.1 历史遗留问题。

水源地周边有很多是几十年前的老建筑, 那时还没有环境评价法规出台, 所以从法律上看水库保护区内这些建筑都是合法的。项目的环境评价等相关法规出台后, 如何解决这些老建筑的污染, 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水库水位低时, 村民在库区耕种, 又不容易找到耕种者, 所以很难进行管理。

2.2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导致水库保护区内新建一些房屋、校舍。

这些建筑都有政府规划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证和各种合法手续, 这就给全市人民生活用水安全带来了一些隐患。

2.3 对造成水污染的单位及个人打击力度不够。仍有部分向水库排污的单位及个人受到处罚后依然我行我素。

2.4 水库水质污染, 大坝在截留沉积物的同时也截留了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使得水库水体更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在气温较高时, 藻类可能会在营养丰富的水库中过度繁殖, 使水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3 科学管理有效解决水库污染问题

水库、水源地保护治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科学的管理工作, 它涉及到坝体结构安全管理、水源地生态环境管理、流域水质检测管理、治理水库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水源地地质情况、水源地人情风貌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先进的经验。使管理工作形成前期治理环环相扣的循环体系。建立循环体系, 完善科学管理机制需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水库信息网, 科学加强职能部门的协调性。

由于此项工作并非仅凭“一家之力”就能完成, 需要多个单位部门同心协力。如果建立了信息网就能准确、及时的发现问题, 通过加强各部门的联系, 及时沟通, 有效解决问题。公开水库信息网, 广大市民通过了解、关注水源问题, 正确理解水源地保护工作, 对我们的管理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面对日益增加的环境治理的需要, 要加强水库环境工程治理技术的研究, 建立系统科学的水库环境整治技术方案, 强化方案的效益成本分析, 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佳的环境治理效果。

3.2 加强管理队伍内部建设, 使管理水平科学人性化。管理者定

期参加培训, 扎实学习科学知识, 加强学习交流, 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 科学联系实际, 使提高水库管理水平事半功倍。

3.3 加强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建设。

水库流域环境整治规划和水库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依赖于实施水库流域的综合管理, 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律和制度体系, 从制度上保障水库环境的根本改善。水库管理部门应负责建立协调水库流域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的信息沟通渠道, 及时发现水库环境隐患和环境污染的累积效应, 采取必要措施, 积极地改善水库环境。

3.4 扩大执法权利, 建立健全执法犯规。

做到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依法律为准绳, 划定职权范围, 明确职权内容, 在不断的工作中查遗补漏, 是危害水源地的不法行为无处遁形。

3.5 大力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把市政排水管网铺设到水库周边的每个企业单位及百姓住房。

要求一级保护区以外暂不能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单位排放废水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把所有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现在仍设排污口向水库排污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强行搬迁或拆除。合理规划水库周边环境建设。

3.6 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舆论监督作用, 提高全民保护水源地的意识。

同时, 在水库周边靠近居民的区域设置防护林, 使倾倒垃圾者难以进入。

3.7 科学地进行水产养殖, 鉴于多数水库存在渔业养殖的事实,

加强对养殖户的科学技术服务, 科学地减少饵料投入, 也可以减少水库营养盐的输入, 确保水库水质, 有利于水库水环境改善。

结语

大连自来水集团所属的九座水库发挥着调蓄区域水资源、降低洪涝灾害、获得清洁水源等重要作用。被大连市民称为大连市的“备用水碗”。我们需要对水库的生态治理进行深入研究, 并把生态与民生理念纳入到法制规范中去。对未来水库建设,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 保证水库开发建设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起到了保持优良水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摘要:大连是一个缺水城市, 水资源相对紧缺, 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对水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保证水资源充足供给, 就必须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保护与科学治理水源地, 可以说这是关系我市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本文就大连市自来水集团管理的水库环境治理问题作以探析。

关键词:水库,生态环境,环境整治,水质

参考文献

[1]赵慧君, 张乐.关注大坝对流域环境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 2002 (1) .

[2]陈庆伟, 刘兰芬, 孟凡光, 等.筑坝的河流生态效应及生态调度措施[J].水利发展研究, 2007 (6) .

[3]HJ/T338-2007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技术规范[S].

水库水环境范文

水库水环境范文(精选11篇)水库水环境 第1篇沙河水库位于江苏省溧阳市的南部丘陵地区,集水区面积148.5 km2,库容1.09亿m3,属国家大型水库...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