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精选6篇)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第1篇

约瑟夫·熊彼特是上个世纪全球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青年时代的他曾经立下宏愿,要成为全欧洲最有名的骑士、最令人羡慕的恋人和最优秀的经济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彼特发现,这三个目标要全部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他放弃前面两个愿望,专攻经济学研究,终于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代名家。熊彼特的成功启示我们,人生不能熊掌与鱼兼得,生命需要删繁就简。

生命是有限的旅程,要想使生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必须学会删繁就简,锁定目标,活出精彩。历史的长河中,现实的生活里,因为没有目标而致一事无成者固然很多,而因目标过多,还事事要争第一而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沽襟”的遗憾事也不少。

成功从确立目标开始,目标明确者,往往能取得更大成功,目标不明确,成功就要大打折扣。美国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对即将毕业的同一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即将走上人生旅途的同学中,超过百分之二十几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百分之六十的人目标模糊,百分之十的人只有短期目标而无中长期目标,只有百分之三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二十五年后,这位教授再向这些同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百分之三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全部创下了辉煌的事业,成为社会名流;百分之十有短期目标的人,全部成为专业人士,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其他的人因为一开始就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大多默默无闻,生活在中下层。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不断变换目标,造成目标太多,分散了注意力,消弱了战斗力。这种人往往能力强,心气高,恨不能有千双手,同时做成千件大事,结果,由于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仅难于事事如愿,还有可能因透支健康而折寿。英年早逝的陈逸飞,累倒在《理发师》的拍摄现场,其敬业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却不值得为他人效仿。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陈逸飞就是一个成功的画家,他在其它产业上再努力,也不能做出与其在画界相比拟的业绩来。可能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缘故吧,生性好强、过于追求完美的陈先生或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许明知道如此,还要绷紧了生命之弦与自己较劲,同时朝多个领域出击,连上医院的时间都舍不得拿出来,最后,影视界多了一部可有可无的《理发师》,中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名画家。

明确目标后,还需要删繁就简,抛开与目标不相干的杂念。人生在世,离不开金钱,但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追求永不满足的物欲,就会误入歧途。越是目标明确者,越能把金钱当成干事业的物质基础和事业成功后收获的副产品,绝不会当拜金主义者,做物欲的奴隶。越是事业心强的人,越乐意过简单生活,在他们看来,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轻松,活得自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命的乐趣。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不堪,往往是因为失去平常心,把欲望看得太高,把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无法解脱。由于在欲望上永不满足,很多自以为坐拥巨富和盛名的人,实际上他们的生命已经被财富和虚名所左右,失去了生命的灵性。所以,不管是贫是富,位卑还是显达,我们都要用平常心去看待,感谢上苍既给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我们懂得什么叫珍惜,同时,也感谢上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不能到达的空间,使我们学会放弃,懂得删繁就简的基本道理。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第2篇

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

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

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

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10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

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

不知记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总之,在当时的媒体上没找到与此有关的报道。

让阅读成为生命生长的需要 第3篇

最初的阅读只为改变现状

由于父亲所谓“历史问题”的缘故, 我们家从“三反”“五反”到“文化大革命”, 都是被政治歧视的对象, 我们兄弟三人就我一个上了初中, 且还是小学的“戴帽子初中”。我两个哥哥小学毕业, 就跟着我妈到镇办工厂做童工了。我因为有机会读书, 就想一定要把书读好, 读好了可以改变现状啊, 或者说可以改变我们家庭的处境。如果你在一个“坏分子”的家庭, 你总是在别人的冷眼当中生活, 那滋味可不是现在的孩子们能理解的。

在我幼年的时候, 我的祖母、外祖父常常会给我们弟兄几个讲一些流传久远的小故事;读书识字了, 我们就从图书出租店里看那些记载这些故事的小人书和其他情节更为诱惑人的书。于是, 在那个“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一大二公”人人吃食堂的时代, 我们兄弟三个会把饭票省下来, 去租阅我们喜欢的图书, 尤其是公案类的书。我们在很小的时候, 基本上能将《彭公案》《施公案》《狄公案》这些书读下来了。

遗憾的是, 当你想读书的时候, 却只让你读一本书。我们的初中和高中其实就是在“学工学农”刷标语中度过的。我有一个同学的舅舅, 当时是南京师大中文系主任, 他给了我同学一本《红楼梦诗词批注》。我借来一看, 如获至宝, 结果读完《红楼梦》, 真的对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精通的东西太多了, 风筝、饮食、绘画, 诗词、地理、天文……在读高中的时候, 我的一位语文老师送了我一本没标点、没注释的《文心雕龙》。我写了一篇文章, 其中提到“披文人情”, 我的另外一个语文老师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说, 老师啊, 这是《文心雕龙》里的话。现在看来, 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 能读到这些, 真是人生之大幸。

恢复高考那年, 我在乡下插队, 插队的时候做电工, 那天我爬在电线杆上, 突然大队广播里说要恢复高考, 我就想, 机会来了!像我这样家庭的插队知青, 除了参加高考, 回城几乎是没有希望的, 于是就拾起书本复习了一个月就参加预考了。我的中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 凭那点东西参加高考, 结果可想而知。语文考试的铃声结束了, 我的作文刚刚写了一个题目。我跟朋友从考场出来, 一边跑一边笑着说, 看来今年不行了, 明年再来吧。没想到的是, 十月份我居然还接到参加统考的通知, 考试结束了, 许多同伴都拿到了通知书, 但是我却迟迟没拿到, 一直到了年底, 通知来了, 我被录取了!就是上面说的“中师班”。

上学之后, 因为刚恢复办学, 没有教材, 只有老师编的讲义, 我们的古文老师和古汉语老师很喜欢我, 所以他们在刊物上发现了什么资料, 尤其是古汉语方面的, 就会给我看。就这样, 我养成了一个抄书的习惯。十个月的中师, 我抄录的资料超过了一尺高, 这使我在以后参加函授的古汉语考试时 (两个半小时) , 我只花了半个小时就做完了。在做实习教师十个月和做教师的最初几年,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所有的教案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进教室, 不带备课笔记, 就一本教材、三支粉笔。上文言文教材都不带, 课文也是背熟了的, 我就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老师”。现在回想起来, 背教材, 背教案也是一个老师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后来我在阅读了一些名家的课堂实录和教育专著的基础上, 给自己的课总结了八个字:“遇物则诲, 相机而教”。

行走中的阅读因为“不满”

既然搞教育了, 教育究竟是什么, 大家都在说。其实教育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成全人的事情, 所谓成全人, 包括人的心智、品行、人际交往、办事方式、阅读研究的习惯等等, 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考试, 或者说学校的教育除了考试外还有其他, 但是当下教育似乎除了考试就是考试, 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我有一个观点, 既然逃无可逃, 我们就要明白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什么, 做我们想做的。但很多时候, 我们想做的不一定能做。我们就只能做我们能做的, 并努力把我们能做的事情做好。

比如, 君子爱分, 取之有道。《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没有考试的公立学校》认为, “收获幸福的教育”的开明学校有五个教学目标: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 寻觅生活的意义, 适应时下社会, 迎候或然社会, 创建合理社会。这当中有三个目标涉及社会。在这样的办学目标下, 作者思考的是, 面对与现实社会的大一统、一刀切的教育体系, 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些可以选择的教育?他们更多采用的是提供给孩子另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 他们居然会为一个喜欢钓鱼的孩子设置专门的课程。

阅读让我们知道, 尽管现实社会中, 我们没办法让孩子逃离考试, 但我们还是要给我们孩子跟老师一些自我生存的空间, 但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没有一定的教育阅读就无法下手, 甚至都无法理解那些“另类教师”和“另类学校”的举措了。

今天, 学校因社会、家庭的种种势力, 几乎已经背离了本义, 远离了教育的宗旨。根据我的阅读, 这本意和宗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美国百年前的杜威的认识其实是一致的, 只不过表述形式不一样而已——教育就是成全人的, 是为人的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奠基的, 学校教育绝不只是考试。

当我们大谈所谓的素质教育时发现,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是这么搞的。读《论语》, 我们就会发现孔子的教育就是因人而异的教育, 作为老师的孔子, 对他的那些学生的潜质是一清二楚的, 他都是按照学生各自的天分和素养来进行的。只不过后世的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 渐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异化了的孔子和儒学。我们还知道, 从西方工业文明下传进的“班级授课制”, 其实并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些认识光凭直觉的反对与批判是没有用的, 还是要从学理上进行分析的。而要做到这一点, 可是要有真功夫的:我花了五年的功夫, 读了三十几本书, 才写了一篇八千字的文字《模式化的教育:新的压迫与侵犯》, 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什么是教育》《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所称作学校的地方》《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教育经典与教育哲学著作。

如果我们留心一点, 也会发现那些爱书人、读书人, 是明白“没有航向的船, 吹什么风都是逆风”的道理的, 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教育的方向感和重力感, 并受其导引, 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教育常态上来。更重要的是, 他们从先哲的经典中, 找到了教育应有的参照系, 并在自己的课堂中看到了自我实践的意义。

当“读书人”和“教书人”成为真正的同义词时, 我们教育中的怪诞、野蛮、迷信、神话、反智的成分才可能降至最低;也只有当我们教读书与教书融为一体时, 我们才可能将我们内心的惶恐与焦躁抛却一边, 带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课堂的认识, 坦然地走向课堂, 面对我们那班充满渴望的莘莘学子。

慢慢的, 阅读成了我生命生长的需要

2012年, 在《中国教育报》的“年度推动读书人物”的颁奖礼上, 我就说自己最大的缺憾是年轻时没有读到足够多的书, 而现在正当恶补的时候。从教育原典开始, 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走到教育哲学, 如克莱威尔的《教育的哲学基础》、弗莱雷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再到最近读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亨利·A·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艾米·古特曼《民主教育》、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安东尼奥·M·巴特罗的《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等著作的时候, 我慢慢地懂得了当教育者需能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批判教育学、脑神经科学、社会学的视野去审视教育的时候, 我们就会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这个“命业”放到现实的生态中做更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进而在自己有限的可能中, 脚踏实地地改善和建设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态, 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张力, 而不只是失望与颓废。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的阅读, 应该是抛却了“活学活用”需要, 转而成了生命延续的需要了。如此的阅读, 不啻一种时空压缩, 我过往的教育经历在这场穿梭之旅中找到了很多的“契合点”——即那些曾经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处, 一旦得到哲人点化时, 真有心生戚戚之感。孔子当年为什么半百才说“知天命”?我读着读着, 发现所谓的教育真的是一种累积之物, 见得多了, 看得远了, 想得深了, 可能才会摆脱盲人摸象式的愚昧, 才可能对教育的全貌了解得更清楚些。

于是, 这种“心生戚戚”又变成一种勇气、一种慧力、一种心法, 让我试图对教育作出更多的还原与自我解读, 慢慢地, 建构起自己的教育学。这个时代, 出了很多“教育家”, 甚至“教育家”还可以在一定的技术指标下“量产”出来;我却以为, 失去了阅读, 离开了自我的教育哲学建构, 其实都是虚妄和浮夸的。我希望将自己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分享给更多的志同道合者, 让后来人少走弯路, 也让他们远离看似热闹实则乏味甚至贻害无穷的“诱惑”。

生命需要珍爱,健康需要管理 第4篇

对健康实行全面管理,就能够丰富生命的色彩,就能够提高生命的质量,就能够延伸生命的长度,就能够提升生命的价值。

身体健康和寿命长短的因素主要来自于4个方面。

1.遗传基因,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内在因素。

遗传基因是决定人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内部和基础条件。不懂得健康管理知识和不能够主动对自己实行健康管理的人,一般都无法达到自身基因所赋予的、应该达到的健康水平和寿命长度,因而大大浪费自身维持健康和获得长寿的潜力。普通人至少浪费了自己基因允许的一半以上的人生寿命和健康程度。

2.生存环境,是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外在因素。

生存环境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外部条件。但是,为了获得健康和长寿,在一定的程度上,人需要通过自己的行为,趋利避害,应对所生存的外部环境,有意识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事实上,通过有目的的健康管理行为,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可以有效避免来自于环境的不利因素,可以有意识地抵消来自于环境的各种伤害。

3.行为方式,是影响人健康的主观可控因素。

行为方式是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调节的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的调节、心态的调节、运动的调节和休息的调节,也就是人能够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对健康和寿命有益的行为和对健康和寿命不利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学习,通过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获得理想的健康状况和理想的人生寿命。这就是全面健康管理的价值之所在。全面健康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就是上面提到的影响人健康的4大行为要素。

4.饮食习惯,是一个人长期以来哪些食物吃得多,哪些食物吃得少。

这一点是决定人的身体获得了什么样的赖以生存的物质供给,给身体的每一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提供了什么样的营养素。这一因素是可以由人自行选择的、也是对健康和寿命影响最深远的关键因素。

饮食习惯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和寿命长短的内部物质条件。人们不同的饮食爱好、不同的饮食内容,会给身体输送和供给不同的物质和功能。这些物质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人身体内部每一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质量,即健康程度和寿命长短。饮食习惯是完全可以主观控制的,是可以有意识的改变和培养的,因此管理好饮食习惯是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

显然,即使你的基因给了你完美健康和足够长寿的遗传密码,如果你的行为方式违背遗传基因的内在要求,你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你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长寿。也就是说,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身体实行全面健康管理,全面符合遗传密码对健康和长寿要素的内在要求,才能够真正获得健康和长寿。要使人的行为方式达到遗传密码的要求,要使身体健康和长寿所需要的条件得到满足,这就是全面健康管理的任务和目的。

你需要一种平衡生命的力量美文 第5篇

那年我去土耳其,遇见当今被称之为土耳其首富的萨班哲先生。说萨班哲先生是土耳其的首富,并不虚传,并不夸张,在大街上所有跑的丰田汽车,都是他家的财产,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产业,凡是标有蓝底白字SA字母商标的东西,都是他家的产品。在土耳其,SA的标志,触目皆是;萨班哲的名字,家喻户晓。

如此富有的人,却也有命运不济的地方,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残疾弱智。命运,就是和他这样开着残酷的玩笑。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的想法,和我们古人的想法很有些相似之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好事古难全。想到这一点,他的心也就自然平衡了。他想开了,惩罚也可以变成回报,两者之间沟通需要的就是生命的平衡力量。他便将他那么富裕的钱,不是仅仅留给两个孩子,而是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的公园,公园里所有的器械都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就连游乐场上的摇椅,都有供残疾人不用离开轮椅而自动坐上坐下的自动装置。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博物馆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非常漂亮。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着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所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萨班哲洞悉世事沧桑,彻悟到了人生三味。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懂得平衡的真谛。

生命成长需要四种空间 第6篇

第一, 时间上给孩子要留有充分的空间, 为他们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有人说美国是孩子的天堂, 这话是有道理的。孩子们通常作业在课堂上完成, 课外活动五花八门。他们像自由快乐的小天使, 走向阳光下的大自然, 吸取天赋的智慧。中国古人说, 智慧来自“仰观天文, 俯察地理”, 都是向大自然寻找智慧。小孩子更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大自然, 去体验实物, 而不是从小就辛苦学习那些抽象的符号。

卢梭在《爱弥儿》里说:“一般来说, 只有当你不可能将一个东西展示给他看时, 你才用符号来代替这个东西。因为符号将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忘记符号代表的东西。”实际上, 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发展的规律看, 我们也要让孩子多些时间去认识实物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美国的儿童博物馆很多, 其实里边都是仿造生活环境的, 比如农场、电话亭、邮局、超市、厨房、公共汽车等模型, 让孩子通过这些模型来学习。孩子们快乐地玩, 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和能力。

第二, 给孩子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我记得上中小学的时候, 自由想象的空间不大。比如语文课, 老师大多是把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抄写到黑板上, 学生抄写下来, 开始死记硬背, 也不理解什么意思。也有好老师, 比如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 很注意让学生来总结, 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因为整体氛围不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自由联想, 所以达不到美国课堂上孩子们能找到非常发散、多样的答案的效果。美国从小学到大学, 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等学生成人了, 工作了, 他们才能各自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 才有创新, 而不是千篇一律。孩子和大人一样, 必须给他充足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填鸭式”教学就剥夺了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

第三, 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亲近大自然的空间。有时间保证来亲近大自然之后, 我们在环境上也要留出足够的空间, 提供物质保证。现在的学校, 大楼通常都富丽堂皇, 而在校园里边, 一个好的操场、一个好的草坪花园, 作用都不比堂皇的大楼小, 甚至更大。孩子需要的环境空间不仅是学校和家庭, 还有生长的社区环境。蜗居是不少家庭的现状, 好的公园就成了平民百姓的心灵修炼场所, 孩子在这里可以快乐地玩耍, 尤其是独生子女在这里可以找到玩伴, 就更好了。高楼林立的促狭空间, 会窒息人的心灵。

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 就是给孩子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在美国幼儿园, 那里的玩具和设备各式各样, 自由活动时间小孩子各自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或画画, 或剪纸, 或敲鼓, 或看图书, 真是八仙过海, 各有玩法。我觉得美国教育中非常好的一面, 就是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的王英杰教授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美国高等教育是一座大楼, 里边都是通着的。上了职业学院, 还可以转到大学里, 社区大学的本科生还可以转到名牌大学。中国的这座大楼则是封闭式的, 里边各单元间基本不通。地方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转到国家重点大学吗?同一个大学, 转系容易吗?我上大学的时候, 一开始学校领导就告诉新生了, 要转专业, 先交8000元钱。美国大学生换专业是家常便饭。为了增加学生的选择, 美国不少高中都开有大学课程, 本科生还可以选修研究生的课程。

教育, 是孩子成长的花园;空间, 是健康成长的条件。禾苗要得到充分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 这个花园一定要有充分的空间。最基本的, 要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想象空间和自主选择空间。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精选6篇)生命需要删繁就简美文 第1篇约瑟夫·熊彼特是上个世纪全球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青年时代的他曾经立下宏愿...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