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精选11篇)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为使水稻高产优质, 对水稻苗期病害恶苗病、立枯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绵腐病提出防治措施。

1 水稻立枯病

1.1 危害症状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 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 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等症状。

芽腐是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 幼芽或幼根变褐色, 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和芽基部生有霉层。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2叶期, 病苗心中枯黄, 叶片不展, 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 茎基软易折, 根变成黄褐色。青枯是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性病害, 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 病苗最初不吐水, 天气骤晴高温, 迅速出现青枯, 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叶色青绿、整株萎蔫, 成簇成片枯死。

尤其是寒冷稻区发生较重, 主要由低温多湿、温差大, 土壤偏碱, 光照不足, 播种过密、秧苗细弱等因素所致。发病时期, 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 但离乳期发病最重。病苗叶尖无露珠, 叶或上部叶片打绺, 根少暗黄色, 无新根, 茎基部逐渐黄枯, 软化至腐烂, 苗提取时与种子分离。

1.2 防治方法主要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地方育苗;盐碱地育苗设隔离层;洼地要深沟高床。

药剂防治用42%枯一次净或35%枯必净可湿性粉剂, 在秧苗一叶一心时, 每袋40g兑水土100~120 kg浇在苗床上, 即可防止立枯病的发生。或播前做好苗床, 在浇足水的基础上, 用30%的垩霉灵 (立枯灵或土菌消) 水剂1000倍液, 每平方米苗床用喷壶浇灌2~3L即可。不仅防病且可促进稻苗生长。水稻苗1叶1心时可再浇灌1次, 效果更佳。也可用3%育菌灵水剂, 每平方米苗床12.5mm兑水3 kg浇灌即可。

2 水稻恶苗病

2.1 危害症状

恶苗病俗称公稻子, 又称徒长病。水稻恶苗病菌侵染水稻, 水稻发生恶苗病后, 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 长得细而高, 植株颜色较淡, 叶片较正常株窄, 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 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 后变成淡红色, 有时是黑色的小点。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 穗子较小, 并且谷粒少, 或成为不实粒。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 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 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2 防治方法

用30%恶苗净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 每袋100 g兑水50 kg, 可浸种40 kg左右, 常温下浸5~7 d, 浸后不用清水洗, 可直接催芽播种, 防恶苗病效果达99%以上。或用45%901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常温下浸种, 每100 kg药液浸稻种80 kg。或用25%施保克乳油每支 (2m L装) 兑水5 kg浸种4 kg, 浸泡48h, 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防病效果95%以上。

苗期发病, 每亩用抗枯宁3支加施保克2支, 加水30~40 kg均喷雾, 防效在90%以上。石灰水或硫酸铜液浸种, 用0.5~1%石灰水或0.1%硫酸铜液浸种2~3 d。

3 水稻纹枯病

3.1 危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 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 致叶片枯死, 纹枯病可使植株茎秆、叶鞘干枯至腐烂, 引起结实率下降, 干重降低, 甚至在植株基部叶鞘, 叶片上长有白色菌丝状物, 丝状物之间生有褐色萝卜籽状小颗粒菌核。后期在病部表面 (或叶鞘内侧) 有时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 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实层 (担子和担孢子) 。

3.2 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推广稀播、稀插、增施磷钾肥, 实行浅水勤灌, 选用抗病的品种。

3.2.2 科学管水

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 严格水位管理, 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 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 做到“浅水分蘖, 够苗晒田促根, 肥田重晒, 瘦田轻晒, 浅水养胎, 湿润保穗, 不过早断水, 防止早衰”。配方施肥, 巧施追肥, 贯彻“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灵活追肥”的原则。使禾苗前期攻得起, 中期控得住, 禾根深扎, 叶直骨硬, 叶色退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 收获时青枝蜡杆。

3.2.3 合理密植

改善群体通透性。

3.2.4 药剂防病

目前防治纹枯病重要措施要及时喷药控病。药剂防治应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 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 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药剂前期用5%田安水剂400倍液, 后期以施2万单位井岗霉素300倍液, 或28%多井悬浮剂500~700倍液, 连续2~3次。

4 水稻绵腐病

水稻绵腐病是由于低温等不良环境条件导致, 是在直播稻田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严重时造成稻种大批损坏, 幼苗死亡。

4.1 危害症状

该病在水稻播种后5~6 d就有发生, 主要危害幼根和幼芽。最初在稻谷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胎轴部分出现乳白色胶状物, 逐渐向四周长出自色棉絮状菌丝, 呈放射状, 后常因氧化铁沉淀或藻类、泥土粘附而呈铁锈色、绿褐色或泥土色。受侵稻种内部腐烂, 不能萌发。病苗则因基部腐烂而枯死。

4.2 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2篇

烟草苗期病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论述了烟草苗期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根黑腐病4种主要病害的危害特点、发病规律,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作 者:许博 作者单位:费县农业局,山东费县,27340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15(2)分类号:S435.72关键词:病害种类 发病规律 综合防治 烟草

春季棉花苗期病害防治 第3篇

一、棉苗受害症状

1.炭疽病:叶茎均可发病。幼苗受害后,在茎基部出现红褐色梭形条斑,纵裂状,严重时病斑扩大呈褐色、变黑、腐烂,导致幼苗死亡。天气潮湿时-病斑产生橘红色黏性物质。叶片发病,在叶片边缘产生半圆形褐色病斑,天气干燥时,病斑边缘呈深红色,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

2.立枯病:一般在棉苗出土后半个月最易发病。受害部位在棉苗近地面的茎基部,病斑由黄褐色变成黑褐色,并逐渐向下凹陷腐烂,由于茎的发病部位细缩,而使棉苗倒伏枯死。

3.褐斑病:受害叶片起初出现针尖大小的紫红色斑点,以后病斑扩大呈黄褐色,边缘紫红色,略隆起,下面散生小黑点。病组织容易脱落,呈穿孔状。受害严重的可引起叶片早落。

4.轮纹病:主要危害叶片,有时危害茎、叶柄及棉铃。叶片受害时开始出现的红色或淡褐色小圆点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褐色上面有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层。严重的,叶片可枯萎脱落,甚至全株枯死。

二、苗期病害防治

苗期各种病害的病菌,主要是在棉种、土壤、病株残体上过冬,次年棉花播种至真叶出现时,病菌侵染幼苗。为了确保苗全、苗壮主要采取:

1.农业防治:

(1)精选种子。在剔除嫩籽、病籽、虫籽、光籽等劣种基础上,选取饱满种子,再晒种3~5天,这样能明显提高出苗率,增强棉苗抗病能力。

(2)精细整地。提前平整土地,一般深翻25~30厘米,施足有机肥和底肥(二铵15公斤,硫酸钾15公斤),适时晚播(5厘米地温稳定在10℃以上)。防止播种过早,因地温低,诱发烂种和病苗。

(3)加强田间管理。棉苗出土后,及时松土,提高地温,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病菌侵染机会。早间苗、定苗,培育壮苗。

(4)立枯病和褐斑病发生严重地的块,应与小麦、玉米等合理轮作。

保护地花卉苗期病害防治 第4篇

一、根腐病

1. 症状及发病规律

该病是真菌病害, 主要危害幼苗, 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 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 并逐渐向主根扩展, 主根感病后, 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 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 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 地上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 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 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 但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 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 根皮变褐, 并与髓部分离, 最后全株死亡。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过冬, 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 5月进入发病盛期, 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苗床低温高湿和光照不足, 是引发此病的主要环境条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结、通气不良致使根系生长发育受阻, 也易发病。另外, 根部受到地下害虫、线虫的危害后, 伤口多, 有利病菌的侵入。在此环境下, 不仅采取播种、扦插的草本花卉易受害, 采取扦插、分株、压条繁殖的月季、木芙蓉、扶桑等木本花卉也易发病。

2. 防治方法

(1) 种子、插穗消毒

播种前, 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退菌特或种子重量0.1%的粉锈宁拌种, 或用80%的402抗菌剂乳油2000倍液浸种5小时;插穗基部也可用同样浓度药液浸1小时后扦插。

(2) 苗床土壤消毒

每平方米用50%多菌灵1.5克撒于地表翻入土中, 或用75%五氯硝基苯3克均有良效, 且可兼治猝倒病、立枯病。

(3) 药剂防治

发病时, 可用40%根腐宁1000倍液喷雾或浇灌病株;或80%的402乳油1500倍液灌根。

(4) 及时防治地下害虫和线虫的危害。

二、猝倒病

1. 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苗均可发病。幼苗未出土时发病, 胚芽和子叶腐烂。出土的幼苗发病时, 幼茎基部出现水浸状病斑, 以后病部变黄褐色, 干缩变细, 幼苗一拔就断。该病在苗床上发生时, 开始仅个别苗发病, 几天后以此为中心, 向邻近植株迅速蔓延, 引起成片幼苗猝倒。湿度大时, 寄主病部及其周围的土面上, 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病菌以卵孢子形式在土壤中越冬, 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病菌借雨水或土壤中水分的流动传播。种子和床土带菌多, 幼苗感病机会也多。地温偏低, 苗床湿度大, 光照不足, 植株易发病。采取播种育苗的凤仙花、鸡冠花等草本花卉发病多, 受害重。

2. 防治方法

(1) 选好苗床地

育苗地要选择地势稍高、排水好、土壤疏松肥沃、通气性好、未栽培过易感病花卉的土壤作床土。

(2) 床土消毒

每平方米用65%代森锌和50%多菌灵各7至8克, 或70%敌克松5克, 拌干细土15千克配成药土。播种时, 先将药土的1/3用作垫土, 播种后再将药土的2/3用作盖土。

(3) 种子消毒

播种前将种子晒1~2天, 而后用50%多菌灵250倍液浸种24小时。可杀灭种子上所带病菌。

(4) 药剂防治

幼苗初发病时, 可用80%退菌特1000倍液浇灌病株, 或用2 5%瑞毒霉素600倍液喷洒, 每隔7天1次, 连续喷2次, 能有效地控制病害蔓延。

三、白绢病

1. 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

以幼苗茎基部受害为主, 初发生时, 靠近根部的茎出现水渍状褐色不规则病斑, 皮层软腐, 后扩展环绕整个茎基部, 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并可蔓延到周围土面形成一层白色绢丝状的网膜。以后菌丝体逐渐集结成许多白色的小团粒, 后逐渐变为淡黄色、黄色、浅褐色, 最终变为褐色油菜籽状的菌核。发病后期茎基及整个根系腐烂死亡。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中或病株残体内越冬。翌年春季产生菌丝进行侵染。混有病残组织未腐熟的土肥亦能传病。苗圃 (床) 间重复侵染, 靠菌丝体扩大、病健株接触及流水、管理操作传播;若田间出现病株后, 病株周围土壤中的菌丝可沿土壤裂缝或地面蔓延到邻近植株。菌丝一般从寄主的茎基部直接侵入, 更易从茎部伤口侵入。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和p H值关系密切。高温高湿, 土壤过酸, 植株过密, 通风透光不良, 有利于发病。调查发现, 凤仙花、兰花、牡丹、君子兰、菊花、芍药、万年青、鸢尾、瑞香、茉莉等花卉易受害。

2. 防治方法

(1) 土壤消毒。不论是盆栽或地栽, 土壤都应进行消毒, 每平方米用1.5克地农乳剂拌细土25千克撒施, 翻入土中。

蔬菜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第5篇

【关键词】 蔬菜苗期病害防治

防治苗期病害是保证培育壮苗,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下面介绍几种蔬菜苗期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症状识别

1.1猝倒病由病原真菌的腐霉菌引起,主要在蔬菜幼苗期发生,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烂种、烂芽。出土后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浸状暗绿病斑,围绕幼茎扩展,病斑变褐并缢缩成线狀,病苗折倒,有时子叶不萎蔫便倒伏地面。发病往往从棚顶滴水处先发病,逐渐向外扩展,湿度过大时,成片猝倒,病苗表面及附近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1.2立枯病由病原真菌的丝核菌引起,茄子、番茄、黄瓜等幼苗在出土时易受害。开始在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凹陷病斑,初期白天叶片萎蔫,晚间恢复,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幼苗开始干枯,但立而不倒,当湿度过大时病部产生褐色菌丝。

1.3灰霉病由病原真菌灰葡萄孢病菌的侵染引起。蔬菜苗期遇低温高湿的条件易发病。浇水过多或棚顶滴水处最早感染灰霉病,先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病,起初在叶片或幼茎上出现水浸状退绿斑,在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灰色霉状物,进一步发展可造成叶片或幼茎腐烂、致使幼苗死亡。

1.4沤根病育苗期常见的生理性病害,主要由于低温造成(一般低于12℃),使幼苗发育受阻,根部不发新根,根皮开始产生锈斑,地上部萎蔫,幼苗很容易拔起,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死亡。

2.发病条件

育苗期遇到寒流或阴雨天或日照不足时,幼苗生长不良,易受病菌侵染,特别是多年连作,病菌积累较多,造成苗期发病严重。一般管理粗放,苗床保温差,不通风换气的情况下,易导致幼苗长势弱易发病。

3.综合防治

3.1种子处理用1000倍福尔马林浸种15分钟或1%高锰酸钾浸种45分钟,捞出冲洗,晾干即可播种。

3.2苗床消毒每m2苗床用50%多菌灵粉剂10g拌土12~15kg做铺盖土。

3.3喷施或灌根发病初期已见死苗时,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洒或灌根,能有效防止苗期病害的进一步扩展。

温室蔬菜苗期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第6篇

关键词:苗期病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应急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

蔬菜苗期出现问题主要是环境条件不适宜、温室内病原指数高、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一、蔬菜苗期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及应急防治措施

蔬菜苗期容易发生的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立枯病、茎基腐病、疫病、根腐病、病毒病等, 管理措施不当容易引起沤根、肥害、药害等非侵染性 (生理性) 病害, 有些病害的发生症状有相似之处, 菜农较难区分, 所以有时不能对症用药, 耽误防病的最佳时期, 造成病害的大面积发生。菜农只有弄清每种病害发生时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 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对症用药。

1猝倒病症状:猝倒病是瓜类、茄果类、豆科、十字花科等多种蔬菜苗期的常发病害之一, 在播种后到幼苗期均可发病, 在两片子叶前发病最多。菜农俗称“卡脖子病”, 是蔬菜整个栽培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一种病害, 在播种后出苗前病菌侵染能造成烂种和烂芽, 使苗床出苗不齐或缺苗;幼苗期发病, 开始时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渍状, 像开水烫过似的, 后变褐缢缩, 子叶未凋萎, 幼苗就倒折, 严重时出现大片幼苗倒伏的现象, 发病速度极快, 湿度大时发病部位产生少量白色霉层, 即病菌的菌丝体。

该病是由藻物界卵菌门中的瓜果腐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病残体、土壤中越冬, 只要条件适宜猝倒病全年都有发生, 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水流、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 病菌侵染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 以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 进行再侵染, 最后在病组织内产生卵孢子越冬。苗床土壤、基质湿度大, 幼苗生长弱, 高温、高湿及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利于发病;播种量大、光照不足、幼苗徒长等情况也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流行。

应急防治措施:发病初期在拔除病苗的同时, 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2.2%霜霉威水剂 (普力克) 800倍液等喷药、灌根, 5天左右一次, 连续喷药、灌根2-3次即可控制病害的发展。

2立枯病:幼苗及大苗均可受害, 多是零星发病, 发病初期在幼苗茎基部或根茎部产生椭圆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 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 绕茎一周后病部萎缩干枯, 最后幼苗叶片萎蔫枯死, 枯死苗多立而不倒伏, 故称立枯病, 这点区别于猝倒病。湿度大时可看到浅褐色蛛丝网状的菌丝, 该病比猝倒病发病要晚, 一般在出苗后经过一段时间生长或移栽后发生, 发病速度较慢。

该病是由真菌界半知菌类中的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病残体分解后, 病菌还可以在土中腐生存活2-3年。条件适宜时, 病菌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 引起发病。病菌通过水流、农具、带菌粪肥等进行传播, 高温高湿的条件利于此病的发生蔓延。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等喷药、灌根,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3茎基腐病:主要危害大苗或定植后的苗子的茎基部或地下侧根, 是近几年来温室蔬菜定植后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时茎基部呈暗褐色或浅褐色, 后绕茎基或根茎扩展, 致皮层腐烂, 初期地上部叶片变黄、萎蔫, 严重时整株枯死, 湿度大时可见病斑上有白色霉层, 病部表面还能形成黑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

该病是由真菌界半知菌类中的立枯丝核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腐生性强, 可在土中生存2-3年, 幼苗定植过深、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大水漫灌且遇到地温过高等易引起此病的发生蔓延。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并划锄土壤, 同时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灌根,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4疫病:是瓜类、茄果类等蔬菜的常见病害, 危害严重, 在苗期主要危害茎基部, 发病时近地面茎杆上出现黑褐色病斑, 并向上、下扩展, 向上时可扩展到下部分枝的枝节处, 向下扩展到根部, 湿度大时病部像开水烫过一样, 且在发病部位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

该病是由藻物界卵菌门中的疫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 温度变化异常、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等, 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选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2.2%霜霉威水剂 (普力克) 800倍液, 或7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药防治,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5根腐病:由于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 所以根腐病就有多种, 但常见的有疫霉根腐、镰孢菌根腐、腐霉根腐等, 主要危害主根或毛细根, 根系变褐腐烂, 皮层被破坏, 造成下部叶片先变黄早落, 甚至枯死, 严重时全株枯死。

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借流水、农具、种子等进行传播。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幼苗子叶中养分快耗尽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 抗病力最弱, 易受根腐病病菌的侵染。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苗, 并划锄土壤、控制浇水, 可选用50%克菌丹 (美派安)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7%硫酸铜钙 (多宁) 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15%恶霉灵水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灌根, 灌根时可加入生根壮苗剂, 每株灌药液150-200克, 5-7天一次, 连续用药2-3次。

6病毒病:现在由于设施蔬菜的大面积种植, 基本全年都有病毒病的发生, 越夏蔬菜和秋冬茬蔬菜苗期病毒病都比较严重, 一般常见的有花叶病毒病、蕨叶病毒病、斑萎病毒病、黄化曲叶病毒病、条斑病毒病、枯顶病毒病等, 发病初期病株表现生长缓慢、叶片变小、皱缩、黄化等, 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造成绝产绝收, 是近年来棚室蔬菜栽培的重要病害之一。

病毒病的发病条件是高温干旱强光照, 主要是通过伤口进行传染, 所以最重要的是避免高温、干旱、强光照的环境条件, 同时避免造成伤口。

应急防治措施:及时拔除病株;高温季节使用遮阳网, 浇水要适时适量, 防止土壤和空气湿度过小;温室上、下通风口要使用防虫网, 幼苗定植后棚内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 降低棚内的虫口数, 棚内蚜虫、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较多时要及早喷施吡虫啉、阿维菌素、噻嗪酮等药物;打杈、绑蔓、授粉等农事操作注意减少植株碰撞, 中耕时减少伤根;发病初期及时喷洒3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2%宁南霉素水剂200倍液等, 可同时加入硫酸锌1500倍液或爱增美1000倍液等效果更好。

7沤根:苗期常见的非侵染性病害, 育苗期和定植后都有发生, 造成严重缺苗的同时还影响幼苗的质量。发病幼苗出土后较长时间不发新根和不定根, 幼根表面初呈锈褐色而后腐烂, 表皮易脱落, 植株叶片变黄, 严重的叶缘枯焦、萎蔫枯死, 极易拔起。

沤根主要是由于高湿、阴雨天多、光照不足、低温等原因引起的。

应急防治措施:一旦发现有沤根现象, 要尽量降低土壤湿度, 定植后的棚室要划锄土壤以降低土壤的湿度、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并在叶面喷施爱增美3000倍液或全树果1500倍液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8肥害、药害:是由于施肥、用药不当引起的, 一般是因施用了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过量施用化肥、用药量大或用药不均匀等造成的, 会造成蔬菜的烧根、熏苗。幼苗发生烧根时根尖发黄变褐、不生新根, 植株表现心叶皱缩、叶片暗绿、生长迟缓、植株矮小;肥料、农药施用不当在温室内还能放出有害气体如氨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 容易造成蔬菜发生气害, 使叶片出现水渍状斑点或点状、块状的坏死斑, 严重时叶片变褐色甚至枯死。

应急防治措施:一旦出现肥害或药害, 首先要查明原因, 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可及时浇小水, 间隔3-5天浇一水, 连续浇水2-3次, 浇水时可随水冲施能加速有机肥发酵的生物菌剂如肥力高等, 同时加强通风, 避免有害气体对叶片产生毒害作用。同时叶面喷施爱增美3000倍液或全树果1500倍液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

二、温室蔬菜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在休茬期采取高温闷棚、大水漫灌、化学处理等方法对温室进行杀菌灭虫处理, 最大限度的降低温室内的菌源和虫源。

2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嫁接等方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3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和药剂处理以减少种子带菌。

4对苗床土进行消毒处理或直接用基质进行穴盘育苗, 以培育壮苗, 增强植株的抗逆能力。

5高温季节进行遮阴降温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防止生理性病害和病毒病的发生, 同时创造不利于病菌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通过生态调控防止病害的发生。

6定植前提前造墒, 合理覆盖地膜, 以利于降低温室内土壤和空气的湿度, 抑制病菌的繁殖、侵染。

7在定植穴里用药, 并在定植后及时浇小水, 第二水在定植后的4-7天内浇, 这次水量可适当大些, 每次浇水后只要条件允许都要进行划锄以减少水分蒸发并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参考文献

[1]李洪奎, 李明立, 孙平.出口蔬菜病虫图谱[M].中国农业迷信技术出版社, 2011.

[2]郑建秋.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7篇

苗期病害是一类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 可分为苗期根病和叶病两大类。

1.1 根病类

根病类发生在子叶期至2片真叶期, 由于根茎过于幼嫩, 抗病能力弱, 易遭受病菌侵染而腐烂, 通常称为烂根, 常见的有以下3种:一是立枯病。病菌在嫩茎靠近地面处出现淡黄色病斑, 而后病斑围绕嫩茎, 渐成黑褐色腐烂, 形成病、弱苗乃至枯死。二是炭疽病。也称为黑根病, 病苗在根茎交界处出现红褐色条形斑, 组织硬化、凹陷、开裂, 严重时病部变黑, 湿度大时病斑上有红色粘胶状物。三是红腐病。又称烂根病。芽苗出土前就开始发病, 出芽后, 幼芽变为黄褐色, 腐烂死亡。子叶期发病, 根尖由黄变褐, 而后根全部变为黄褐色, 嫩茎和根变肥、肿大, 有分段的黄褐色病斑, 后变黑褐色、干腐乃至死亡。

1.2 叶病类

叶病类主要发生在棉苗的子叶或真叶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疫病。病菌可危害根、茎、子叶、真叶等部位。幼根及茎感病后, 初呈红黄色条斑, 发展后围绕茎基和根部, 幼苗干萎死亡;真叶受害时, 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 后逐渐扩大成墨绿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 遇低温高湿时病斑扩大到心叶, 造成生长点变黑, 棉苗枯死。二是黑斑病。主要发生在1~2片真叶时, 病苗子叶上出现很多黑色病斑, 引起子叶枯焦, 叶柄上出现黄褐色病斑, 围绕叶柄发展, 形成环切斑, 致使叶片脱落。黑斑病的病斑由紫红色侵染点发展引起, 病斑周围有紫红色的反应圈, 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三是茎枯病。从棉苗后期到成株期均能发生, 危害叶片和嫩梢。叶片上病斑呈淡褐色, 近圆形, 边缘紫红色, 斑内可见一些小黑点 (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 嫩梢上及叶柄上为褐色梭形病斑, 可引起嫩梢枯死, 叶柄及叶片凋萎。四是角斑病。属细菌性病害, 一般发生在子叶、真叶及嫩茎上。病斑最初呈水渍状, 后变黑褐色, 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 有时病斑沿叶脉发展呈长条弯曲状。子叶上病斑沿叶柄发展可侵染到茎节, 嫩茎上的病斑呈墨绿色, 发展成黑褐色条斑。五是猝倒病。侵害幼苗时, 最初在幼茎基部贴近地面的部分出现水渍状, 严重时呈水肿状, 扩展变黄腐烂, 呈水烫状软化并迅速腐烂。地下部细根受害则变成黄褐色, 吸水不良, 导致整株幼苗死亡, 子叶也随之褪色, 呈水渍状软化。在高湿情况下, 有时病部出现白色絮状物, 即病菌的菌丝。猝倒病与立枯病不同的是, 猝倒病棉苗茎部没有褐色凹陷病斑。

2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病因素

2.1 气候条件

它是影响棉苗发病的主导因素。各种病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均需要较高湿度。因此, 连阴雨天多最适合棉苗病害的发生。棉花是喜温作物, 播种后遇到低温多雨会影响棉籽萌发和出苗速度, 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棉花生长发育不良, 从而降低抗病力, 造成发病重。特别是低温伴随有寒流和阴雨, 有利于叶部病害大发生, 而造成成片死苗。

2.2 播种质量

棉种纯度不高, 籽粒不饱满, 生活力弱;播种过深, 造成棉种出苗时间过长、拱土力变弱、出苗缓慢, 棉苗生长衰弱, 易受到病菌侵染, 因而发病重。

2.3 耕作栽培措施

连作多年的棉田, 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 翌年初侵染源多, 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 发病越重。棉田地势低洼, 排水不良, 土壤中水分过大, 通气性差, 地温偏低, 土质黏重, 土壤板结, 致使棉苗出土困难, 易导致烂种、烂芽, 出苗后生长发育不良, 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 发病较重。播种过早、覆土过厚, 使得棉种萌芽慢, 出苗延迟, 常造成烂种、烂芽。间作套种的棉田, 常使棉苗遮蔽面过大, 光照弱, 湿度大, 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钾肥, 会使棉苗生长柔嫩而易感病。不及时松土、除草、追肥、间苗、治虫等, 均会造成棉苗生育不良, 促使发病加重。

3 防治措施

3.1 农业措施

清洁田间病残枝叶, 减少病原, 减轻苗病的发生。一般播种早, 低温低, 出苗慢, 病菌侵染的时间长, 棉苗的抵抗力弱, 容易感染苗期病害。选择适当播期是防治苗病的关键。同时掌握好播种深度, 一般播种深度应控制在2cm左右, 播深不易出苗, 播浅易造成棉苗“戴帽”出土。加强排水和冬灌保墒, 注意增施有机肥。早中耕, 勤中耕, 尤其是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 提高地温, 促进幼苗生长。及时间苗、定苗, 剔除病苗。

3.2 喷药防治

对于危害叶部的病害, 如黑斑病和疫病, 应掌握在关键期及时喷药。根据天气预报, 如有寒流侵袭, 在降温前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摘要:根据棉花生产调查, 总结了鲁西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及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防治措施, 对于棉花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寒地水稻苗期青枯病发生与防治 第8篇

1 桦川县水稻秧苗青立枯病发生的原因

进入5月份以来, 阴雨天气较多, 气温波动较大。5月2日~9日出现了一次持续普遍的降雨天气过程, 最大降雨量达到94.4mm。5月12日~16日期间, 又出现了一次普遍的降雨过程, 部分地区过程总降雨量达到25mm以上。桦川县大部分地区水稻秧苗正值易感病的2叶1心期左右, 正值水稻秧苗在苗床上处于离乳期。由于水稻种子原有养分消耗殆尽, 地上部叶片很少见阳光, 由于气温低, 秧苗地下部根系不发达, 吸水吸肥能力弱, 地上部秧苗叶片水分蒸腾量大, 秧苗水分供不应求, 引起秧苗生理性失水造成青枯死苗, 属生理性病害, 往往在1~2d内有点到片大面积发生, 严重的整床枯死。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在创业乡谷大村、拉拉街村、新城镇宏伟村、东河乡九阳村水田调查, 个别管理不当的苗床已发送大面积青立枯病害。病苗失绿枯黄, 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 根系发锈, 没有新根 (白根) , 严重的心叶腐烂。分析其发病主要原因:由于5月份气温骤降, 多雨、低温, 光照不足, 导致青、立枯病发生;部分稻农采取本田扣棚育苗, 未能进行高台作床, 苗床较低;在p H值较高的本田育苗, 播种时苗床营养土质量不佳、调酸效果不好, 苗床返盐碱严重;壮秧剂用量使用不当, 壮秧剂用量过大, 秧苗徒长;根系土壤肥料过多影响根系发育甚至杀伤根系;土壤内肥料溶液浓度过大, 引起根系细泡内水分反渗透, 造成秧苗脱水。以上原因造成水稻苗床温度低, p H值过高, 秧苗长势弱, 不扎根, 秧苗素质差, 抗病能力下降, 导致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2 青立、枯病的预防

2.1 实施工厂化育苗, 建立固定式大棚育秧基地

大力推广智能化浸种催芽、大棚旱育壮秧技术。由于寒地水稻生育期间短, 一般采用中苗和大苗。中苗叶龄3.1~3.5叶, 秧龄30~35d, 苗高13cm左右。大苗叶龄4.1~4.5叶, 秧龄35~40d, 苗高17cm左右。壮苗的形态特征是茎基部宽, 根系发达、株高与第1叶高整齐一致, 这样的秧苗移栽后返青快、分蘖早。

2.2 高台育苗是培育无病壮苗

高台育苗的标准:高台不能低于40cm, 旱田或圆田地育苗, 台高不能低于20cm。本田地新建高台床要结合整平土地, 修建方条田, 建起台高lm以上的永久性固定苗床地, 并做到常年培肥床土。旱田或园地新建苗床, 要选在背风向阳, 水源方便, 地下水位低, 中性肥沃的土壤上, 台高至少0.5m以上。

2.3 精选种子

浸种前晾晒种子, 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发芽率, 可用25%的咪鲜胺乳油25m L加0.15%的天然芸苔素乳油20m L, 兑水100~120kg, 浸种100kg水稻种子7d, 水温11~12℃, 才能完全杀灭种子上的病菌。

2.4 土壤消毒

摆盘前1天, 每100m2苗床土喷1%的硫酸水300kg, 使苗床p H值在4.5~5.5之间。调酸后5h进行土壤消毒, 苗床用30%的恶霉灵应大水量喷雾, 可将药液淋入土壤中, 达到土壤消毒的目的, 同时可提高水稻秧苗的安全性。

2.5 加强苗期管理

温度忽高忽低是诱发立枯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温度下降时应注意苗床的防寒保暖。要加强苗床温湿度的科学管理, 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后要及时通风炼苗, 降低棚室内的温湿度, 提高水稻秧苗素质。

3 青立枯病的治疗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立枯病危害, 适时插秧, 提出以下防治措施:

3.1 物理防治

灌水上床多浇水或秧床建立水层2~3d, 严重的一灌到底, 满足水分需求, 洗盐洗碱, 背风面逐渐加大通风量, 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治愈后追加速效肥料。或本田寄秧将秧苗移到本田, 水层在苗高的1/2处, 待到插秧期再及时插秧。

3.2 药剂预防

苗龄较小的苗床, 要及时在秧苗2叶期喷药预防, 可用30%甲霜噁霉灵或30%噁霉灵每平方米苗床3~4m L, 兑水3kg浇施。

3.3 已发生立枯病的苗床

可用35%甲霜噁霉灵每平方米苗床1.5m L, 或97%噁霉灵粉剂每平方米苗床1.5g, 兑水2~3kg, 发病初期茎叶喷雾。使用噁甲水剂喷施后要及时洗苗, 防止药剂烧苗。根系发育不良的秧苗可结合药剂防治, 加促进根系生长的叶面肥进行防治。

3.4 缓解苗床除草剂药害

可喷施芸苔素内酯加多元优质叶面肥1~2遍, 用药间隔7~10d, 增强秧苗的自愈能力和抗逆性。

3.5 及时插秧

浅谈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 第9篇

1品种选择

选择苗期健壮, 分蘖力强, 耐低温、耐干旱, 耐瘠薄, 抗病性强、米质好的优质品种, 如沈稻47。

2育苗地的选择

育苗地最好选择在庭院的园田里, 因为园田地有以下几个优点。

2.1园田地因为连年施用农家肥, 进行精耕细作, 土层深厚, 土壤结构好, 土质肥沃疏松, 养分齐全。据介绍, 一般园田地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均当地本田高, 其中, 有机质高0.6%~0.9%, 全氮高0.03~0.04%有效磷高19~48 ppm, 这样的土壤条件下不能促使秧苗成为壮秧, 壮秧抗病力强, 对立枯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2园田在房前屋后, 小气候条件优越, 背风向阳, 苗床温度高, 秧苗生产健壮。所以, 不易得立枯病;再者, 有房屋的阻挡, 风力自然小。所以, 放风容易, 能够保证苗床内的温度不高35℃, 从而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2.3园田土壤通透性好, 水肥气热协调, 因而, 所育的秧苗根系发达, 粗壮, 吸肥力、抗逆性强, 秧苗强壮, 立枯病的发病率低。

2.4园田地一般没有病残体, 土壤一般无菌, 所以, 秧苗的发病率低。

3苗床的处理

苗床是秧苗生存的场所, 苗床的水分、养分、酸碱度都是对秧苗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搞好苗床处理, 对培育壮秧, 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有很重要的作用。

3.1苗床一定要拍实, 浇足底水, 方能保证水稻苗期的水分供应, 促进秧苗正常生长, 培育壮秧, 增强抗病力, 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3.2苗床上所用的营养土是将园田土和优质农家肥混合而成。其中的园田地要选结构好, 养分高、无病虫害、无草籽的园田土;农家肥应选腐熟的猪马牛鸡粪。并注意其中不要掺炕土、草木灰、人粪尿。选好的园田土和农家肥分别过筛, 以保证播种质量。准备好的营养土在播种前再加上水稻壮秧剂, 它既能补充营养土中养分的不足, 又可以将床面上的营养土的p H值调到5左右, 在这样的酸性土壤条件下, 容易培育出壮秧, 增强抗病力, 所以, 立枯病的发病率低。

4种子的处理

种子是病菌的携带者, 做好种子处理, 对培育壮秧, 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是非常重要的。

4.1晒种通过晒种, 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大部分杀死, 并且种子发芽势强, 秧苗长势旺盛, 秧苗强壮, 抗病力强。

4.2浸种经过晾晒的种子, 用盐水精选后用清水洗两遍, 再用浸种灵浸种。具体作法是将2 m L (1支) 浸种灵加入10 kg水中, 搅拌均匀后, 随即浸种6 kg, 浸种2~3 d后催芽播种 (不得清洗) , 浸种的防病效果见表1。

从表中可知, 用立枯宁拌种, 对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非常好, 因为立枯宁粉剂附着在种子表面, 既能保护种子, 还能杀死种子周围土壤中的病菌。所以, 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特别好。从表中还可以看出, 用浸种灵浸种和立枯宁拌种相结合, 效果更好。

5苗期田间管理

适当的田间管理, 对水稻苗期立枯病的防治也很重要。

5.1温度管理, 苗床内的温度宜保持在20℃~25℃, 这时的秧苗生长旺盛, 抗病力强。当温度低于3℃或高于35℃时, 立枯病容易发生。因此, 当夜里温度低时应覆盖草苫保温, 当白天温度高时就放风降温, 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 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5.2水分管理, 秧苗出齐后, 就应当适时, 适量供水, 浇水要考虑土壤墒情, 当床面发白时说明缺水, 补水只要保持床面湿润就可以, 补水的时间很关键。应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如果中午气温高时浇水, 冷水进入床内后, 床土温度降低, 秧苗根的吸水能力下降, 而植株上部气温高, 从植株中蒸发水分快。因此, 造成水分失调, 植株因失水而发生理性立枯病。因此, 给苗床补水应选择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 以减少生理性立枯病的发生。

5.3药剂防治, 秧苗一叶一心期用敌克松1500倍液喷雾, 二叶一心期用敌克松1000倍液喷雾, 这样对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要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 必须从苗床选地, 苗床处理, 种子处理, 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加强防治, 才能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才能培育出壮秧, 为水稻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另外, 由于实验材料较少, 水稻在我乡种植时间短, 且个人业务素质不高, 有些观点难免会有偏差, 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摘要:本文论述了防治水稻苗期立枯病必须注意的环节及苗床处理、种子处理、田间管理。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10篇

【摘 要】温室茄果类蔬菜在育苗期间,常因不适当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不规范的农事操作等影响,导致一些病菌侵染蔬菜幼苗的根茎叶部,如立枯病、猝倒病、灰霉病和叶霉病。病害较轻时,只产生不同颜色的病斑,严重时造成茎叶部位缢缩、倒伏、着生霉层甚至腐烂,失去了商品性能。掌握上述病害发生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其发生蔓延,减少损失。

【关键词】茄果类蔬菜;苗期;常见病害;发生;防治

1.立枯病

1.1症状

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斑不断扩展,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缢缩,有的逐渐变为黑褐色。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重病株病斑扩大绕茎一周,引起嫩茎基部收缩,根部随之变色腐烂,后期幼苗地上部分茎叶直立干枯而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稀疏的淡褐色网状霉层,后期形成菌核。

1.2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为病菌的初侵染源。病菌腐生性较强,可在土壤中存活2-3年。病菌通过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传播,从幼苗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17-28℃,l2℃以下或30℃以上病菌生长受到抑制。苗床温度较高,湿度大,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光照不足时发病重。

1.3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剂10ml加水150-200ml均匀混拌种子5-10kg,晾干后播种。要合理安排插口,不与茄果类作物连作。播前用硫磺或福尔马林对温室进行密闭熏蒸。播种前苗床浇足底水,播后苗前一般不补水,控温保湿,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秧苗出苗后徒长。出苗后用38%恶霜嘧铜菌酯,每667㎡用量25ml-50ml,加水50kg均匀喷施于苗床,对立枯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发病初期用3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苗遇清悬浮剂200倍液,或25%好速净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若猝倒病与立枯病混合发生时,可用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加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2.猝倒病

2.1症状

幼苗茎基部感病初为水浸状,后扩展、缢缩变细如线状,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子叶仍为绿色,萎蔫前即从茎基部中部倒伏贴于地面。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2.2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以孢子囊和游动孢子从幼苗茎基部侵入。病菌喜30~36℃高温,但土温15~20℃时繁殖最快。苗床温度低,湿度大,连续阴雨雾天,光照不足,幼苗生长缓慢,很易发生猝倒病。

2.2防治

用2.5%适乐时悬浮剂10ml加水150-200ml均匀混拌种子5-10kg,晾干后播种。在混配好的营养土中加入53%金雷多米尔锰锌,拌入量为100g/m3,播前一次灌足底水,水渗下后,取1/3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撒其余2/3。出苗前密闭保温,原则上不浇水。移栽前10-15天要通风炼苗,增加秧苗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出苗后用0.05%阿司匹林水溶液或20000倍液的碧护浇灌蔬菜幼苗,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当发现中心病株时,应立即拔除。并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

3.灰霉病

3.1症状

幼苗感病,子叶叶尖发黄,病斑呈“V”字形,后扩展到着生子叶的幼茎,幼茎被害,缢缩变细,常自病部折倒而死。真叶期感病,出现半圆至近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病部长出灰霉并腐烂。

3.2发病规律

灰霉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0~30℃,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时为病害高发期。病菌以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越夏,在7—20℃温度范围内皆可大量产生孢子。苗期棚内温度适宜,在弱光高湿或幼苗表面有水膜时易发病。连阴雨或寒流大风天气,放风不及时、密度过大、幼苗徒长,分苗移栽时伤根、伤叶,都会加重病情。

3.2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与芹菜、生菜、草莓等易发生灰霉病的作物连作。加强通风透气,调节温湿度,大力推广应用滴灌技术,避免结露。采取变温管理,晴天上午33℃再放风,下午保持20-25℃,20℃时关闭通风口,夜间保持15-17℃。发病初期用40%施乐佳悬浮剂1000倍液,或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净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40%百可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d左右喷施一次,连续2-3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适当增加用药次数。如遇阴雨天或低温时,需要进行防病,应先缓慢通风排湿,再选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用量250g,或10%速克灵烟剂,每667㎡用量200-250g,熏3-4h;也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防治病害,667㎡用量1kg。

4.叶霉病

4.1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病斑,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则呈灰白色。天气潮湿时,叶片正反面,尤其叶背密生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密集,扩展成大块病斑,呈不规则形,叶片发黄、向内卷曲,最后干枯,提早脱落。一般从植株下部成熟叶片先发病,并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

4.2发病规律

叶霉病菌以附着在种子表面和侵入种皮内的菌丝及残存和附着在病残体、架材和土壤中的菌丝与孢子越冬。翌年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孢子随风或弹射到叶片等部位侵入,引发病害。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其中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若温室内温度在20~25℃,相对湿度大于90%,发病速度最快。

4.3防治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11篇

1 新美洲星在水稻苗期的使用方法

(1) 水稻育秧时, 稻籽浸种至露白或出芽后用30 m L新美洲星原液拌5.0~7.5 kg稻种, 放置1 h后播种。或用新美洲星1 500 m L/hm2对水300~500倍喷于苗床, 可减少氮、钾肥用量的30%~50%, 减少磷肥用量的15%~30%;喷于露籽上可提高出苗率, 从而降低播种量。使用后的秧苗出苗快、苗齐苗壮, 根系长、粗、白、嫩。对秧苗立枯病及其他多种原因造成的秧苗长势不良现象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是旱育秧, 用本法可免去苗床上的调酸程序。

(2) 水稻移栽时, 将拔起的秧苗根系放在新美洲星500倍液中浸泡15 min后再移栽。或栽后至封行前20~30 d, 用新美洲星900 m L/hm2对水300~500倍叶面喷施, 还可在水稻拔秧前3 d用300~500倍液作为送嫁肥叶面喷施, 可使秧苗活棵快、分蘖多、生长茁壮。尤其对早稻苗期低温或前茬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僵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 发生烂秧时, 用新美洲星900~1 350 m L/hm2对水300~500倍浇施或对水500~800倍叶面喷雾。烂秧特别严重的, 可酌情混用杀菌剂, 以确保成秧率。

2 使用效果实例

(1) 2007年, 寿县寿春镇陡涧村刘圩队的刘冠贤在水稻旱育秧时因为错用除草剂和干旱造成秧苗发黄枯萎不长, 施用新美洲星3 d后症状得到缓解, 秧苗由黄变绿;5 d后秧苗下部开始生出白根, 并开始生长, 黄苗逐渐减少;7 d后根系发达, 幼苗生长正常并开始分蘖, 移栽时全部有根, 每株分蘖2~4个。用户综合评价:在水稻、棉花、油菜、山芋、蔬菜上都用新美洲星做了试验, 新美洲星使用效果综合表现极好。特别是能促进植株生长、根系发达、缓解药害, 还能抗病、抗旱、抗涝、抗倒伏, 提高结实率, 增加千粒重, 提高品质, 增加产量。打算明年在多种作物上都使用新美洲星。

(2) 2007年, 五河县双忠庙镇孙湖村孙东队的孙飞的水稻秧苗因受旱枯萎不长, 使用新美洲星3 d后秧苗开始返青, 枯萎的叶尖逐渐减少;5 d后枯萎、发黄的叶片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浓绿、宽厚的叶片;7 d后秧苗看上去显得健壮, 分蘖也增加了, 与别人的秧苗比较大约高出1 cm。用户结论: (1) 本产品能增强作物的抗病性; (2) 促进作物分蘖; (3) 叶面喷施能代替肥料, 并且效果显著, 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4) 此产品解药性比较强, 对肥害也有很好的解救功能。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精选11篇)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方法 第1篇关键词:水稻,苗期病害,防治措施为使水稻高产优质, 对水稻苗期病害恶苗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