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
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精选7篇)
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 第1篇
1 发病情况
2011年8月26日枫溪乡养羊专业户吴某, 从外地购进本地山羊13只。采取放牧的饲养方式, 一般在沟渠边放牧, 9月2日出现第一只病羊, 以后陆续发病,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易疲劳, 逐渐消瘦, 贫血, 黏膜苍白黄染, 面部、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为主要特征, 9月10日病羊已达8只, 其中死亡3只。本次发病率达61.54% (8/13) , 病死率达37.5% (3/8) 。
2 临床症状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或正常, 贫血, 消瘦, 眼睑、下颌、胸下及腹下水肿, 食欲减少或异嗜, 拉稀, 粪呈黑褐色, 全身颤抖;病羊排红色尿液;流鼻涕, 个别打喷嚏。叩诊病羊肝区半浊音界扩大, 压痛明显;病羊被毛粗乱, 无光泽, 脆而易断, 有局部脱毛现象, 步行缓慢;病情逐渐恶化, 病羊更加消瘦, 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3 剖检病变
对2只病死羊进行解剖, 发现腹腔积液, 肝肿大, 肝组织上有淡白色索状瘢痕。胆管肥厚, 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充满虫体和污浊稠厚棕褐色的黏性液体。虫体棕白色, 呈扁平叶片状, 前宽后窄。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样物沉积, 有2~5 mm长的暗红色虫道, 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很小的童虫。从肝管内和胆管内可取出5~8条呈扁平叶状, 长20~30 mm、宽5~13 mm的虫体, 从胆管内取出的鲜虫为棕红色。
4 实验室检验
从病羊直肠采取粪便5~10 g, 加水调匀, 成1∶20的混合液, 用尼龙网筛过滤, 滤液静置10~15 min, 倾去上层液体, 然后再加水搅匀, 沉淀静置5~8min, 倾去上层液体, 反复水洗3~4次, 吸取沉淀物, 用低倍镜观察, 见有许多椭圆形、淡黄色一端有盖的虫卵。
根据对病死羊的剖检, 从肝管和胆管中检出呈扁平叶状的肝片吸虫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5 治疗
5.1 隔离病羊, 病羊污染的饲料、垫草集中堆集发酵或焚烧。
5.2 病羊口服硝氯酚5 mg/ (kg体重) 和丙硫苯咪唑20 mg/ (kg体重) , 一次口服。对于腹泻及水肿的羊只, 使用抗生素辅助治疗。
5.3 由于肝片吸虫对红细胞破坏能力很强, 驱虫后肌注牲血素补血 (5 mL/只) 。3 d后再肌注1次。
经治疗3 d后, 除1只极度衰弱的死亡, 其他病羊痊愈。1个月后随访, 余下9只羊健康成长。
6 预防
6.1 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一般可在春季和秋末冬初进行两次预防性投药, 可选用硝氯酚 (拜耳9015) 、氯氰碘柳胺钠、三氯苯唑 (肝蛭净) 等药物。
6.2 搞好圈舍卫生, 处理好粪便。
每日清扫圈舍, 羊粪及垫草处集中起来堆集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灭虫卵。在放牧地要经常性灭螺, 可用200 mg/kg硫酸铜溶液喷洒牧场, 以杀灭椎实螺。
6.3选择适宜的牧地放牧, 注意饮水卫生。
一起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第2篇
1 发病情况
上杭县稔田镇一李姓养羊户饲养的100只山羊于2015年3月中旬开始, 部分羊出现消瘦、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 并相继发生死亡, 至3月底, 陆续死亡4只。养殖户使用阿莫西林、氨基比林治疗, 也使用了伊维菌素饮水驱虫, 但未见好转, 于3月31日求诊。
2 临床症状
发病羊多为6~7月龄, 体重20 kg左右。表现为精神沉郁, 体温升高至41.5℃, 食欲减退或废绝, 被毛粗乱, 结膜苍白, 眼睑和下颔稍肿胀, 呼吸困难, 瘤胃臌气, 停食1~2 d死亡。
3 剖检病变
对畜主送检的1只病死羊进行解剖, 其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胆囊。肝脏肿大, 呈灰白色, 质地变硬、变脆, 胆管扩张变粗, 胆囊胀大。剖开胆囊, 流出黏稠的胆汁并捡出16只咖啡色虫体 (虫体扁平, 外观呈柳叶片形, 大小为 (20~30) mm× (8~10) mm, 虫体前端有明显突出的头锥, 体表密布许多细小的棘刺, 口吸盘位于头锥前端, 腹吸盘位于水平线中央部, 腹吸盘略大于口吸盘) , 胆囊内壁充血出血、肿胀变厚, 心外膜有点状出血, 腹水增多。剖开小肠, 也见到西瓜籽大小、呈咖啡色的肝片吸虫。
4 诊断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羊的心血、淋巴结和肝脏组织涂片、触片, 革兰氏染色后油镜观察, 未见可疑病原菌。
4.2 粪便检查 (离心沉淀法)
取粪便2 g, 加清水10 m L混合, 捣烂, 用60目铜筛过滤, 滤液置离心管中, 放入离心机, 以800 r/min离心3 min, 倾去上层液, 再离心, 如此反复3次, 倒去上清液, 用吸管吸取少量沉淀物, 滴于载玻片上, 涂成薄片, 加盖玻片, 镜检可见:虫卵呈长椭圆形, 棕黄色, 前端较窄, 后端较钝, 卵盖不明显, 卵壳薄而光滑, 半透明, 分2层, 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一个胚细胞。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该病为羊肝片吸虫病。
5 治疗措施
1) 对全群山羊驱虫, 氯氰碘柳胺钠0.2 m L/kg体重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 d。10 d后口服硝氯酚伊维菌素片3 mg/kg体重。
2) 对发病羊每只肌肉注射维生素B122 m L, 每天1次, 连用3 d。
3) 清扫栏舍, 将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以杀死虫卵。
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一个月回访, 羊群已恢复正常。另外采集羊新鲜粪便带回实验室再次进行检查, 未发现虫卵。
6 小结
6.1 消灭中间宿主
加强草场的管理, 开挖水沟, 排出田里的积水, 改变椎实螺的生活条件。还可以用化学药物如硫酸铜 (1∶50 000) 灭螺, 或辅以生物灭螺 (饲养水禽来消灭螺蛳) 。可以利用荒废的稻田种植一些优质的牧草如狼尾草、墨西哥玉米草、黑麦草等改良草质。避开低洼积水地区, 防止山羊在食草或饮水时吞食附有囊蚴的草料, 因此尽可能选择高燥的地区放牧。并且提供清洁的水源, 选用自来水、井水或者河水, 以预防感染。
6.2 定期驱虫
上杭县地处汀江中游,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9.8℃。羊群可终年放牧, 建议每年在3月份开始, 间隔3~4个月用氯氰碘柳胺钠、硝氯酚、三氯苯唑、丙硫咪唑等驱虫药进行驱虫。驱虫给药方式要用肌注或灌服。经询问得知, 养殖户平常是用硝氯酚冲盐水让羊自由饮水来预防寄生虫病, 因羊是放养的, 回栏舍后饮水量少, 养殖户用这样的方式驱虫, 容易使药量不足而达不到好的驱虫效果。
6.3 粪便堆肥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圈舍内的粪便, 每天清除后进行堆肥, 利用粪便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 不能随意丢弃, 要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 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导致再次感染发病。
摘要: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动物的肝脏和胆管的一种寄生虫病, 也是反刍动物的主要寄生虫病, 严重时导致羊只死亡。临床上检出虫体即可诊断, 使用氯氰碘柳胺钠等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驱虫时采用肌肉注射或灌服给药的方式以保证药量。防控该病在于定期驱虫、消灭螺蛳、避免羊群接触肝片吸虫的囊蚴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绒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第3篇
1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精神不振、消瘦、贫血、黏膜苍白或黄染, 食欲降低, 被毛粗乱无光, 步行缓慢。在眼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 排稀便, 个别羊排黑褐色粪便。
2 剖检变化
肝脏肿大, 变硬、边缘钝圆, 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包膜有纤维素沉积, 切开肝脏有沙沙声, 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和长2~3cm, 宽约1cm, 虫体呈淡红色片状的虫体;腹腔有淡红色渗出液。
3 诊断
根据肝脏内发现的幼虫和成虫即可确诊为羊的肝片吸虫病。
4 药物治疗
4.1 丙硫苯咪唑 (肠虫清) 按15~25mg/kg.bw, 1次灌服。
4.2 肝蛭净 (三氯苯唑) 按10mg/kg.bw, 1次灌服。
在选取任何一种药物治疗的同时, 应辅以VB12 4~5支, 连用4~5d。治疗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 每日喂给柔软青粗饲料、配合饲料。
5 控制措施
5.1 粪便处理
在平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要坚持每天将舍内的粪便清除干净, 并堆集发酵以杀死虫卵;用药物驱虫后排出的粪便, 更应该严格堆积发酵, 防止发生再感染。
5.2 牧场预防停止到低洼潮湿地方放牧。
5.3 注意饮水卫生
羊的肝片形吸虫病因是饮用了有中间宿主螺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田的水而致, 停止让羊饮这些地方的水就可以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
5.4 消灭中间宿主有条件的养殖户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5.5 无害化处理
将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能到处乱, 防止病原人为地扩散。
6 体会
6.1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可进行1次~2次驱虫, 第一次可在秋末冬初10~11月, 第二次可在4~5月。对畜粪及时清理堆积发酵, 杀死虫卵。要注意饮水及饲草卫生, 避开有锥实螺 (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 的地方放牧, 以防感染囊蚴。给羊饮水最好使用自来水、井水。
6.2 粪便检查
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 第4篇
1流行病学调查
依嘎村位于井叶特西乡西北部,地处黄茅埂脚下,气候寒冷,平均海拔2700m,昼夜温差较大,雨季集中在6~10月,冬季和初春牧草干枯,放牧地面积21.6公顷,辖区内有沼泽地20处。依嘎村共249户,627人,存栏黄牛350头,马50匹,猪974头,山羊833只,绵羊3910只。期间共计调查黄牛150头,绵山羊1950只。调查出现黄牛、绵山羊体质消瘦、体弱、抵抗力差,冬初春出现大量死亡。
2临床症状
该村病羊出现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精神沉郁,食欲极差,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肋骨突出,眼、胸腹部出现水肿。放牧时有吃土、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粪便呈黑色状态,并带血丝。严重者出现死亡,病情较轻的经过饲料改善后逐渐恢复。
3尸体解剖和粪便检查
本人按照该村黄牛、绵山羊存栏数的20%进行检查。采集方法:采取新鲜牛羊粪便5~10g,用沉淀法和棉纶筛集法检出肝片吸虫卵,期间共计采集黄牛20头,绵山羊120只,其中黄牛检查出10头有虫卵,占检查数的50%;绵山羊检查出50头有虫卵,占检查数的41.6%;对该村死亡绵山羊解剖10只,在肝脏、胆管出现大量的虫体,虫体呈片形,棕红色,长20~25mm,宽5~10mm。初步诊断为肝片吸虫病。
4防治措施
4.1药物治疗
对该村的所有黄牛、绵山羊进行驱虫;时间要求3月、10月分两次进行定期驱虫。利用三氯苯唑注射液,按50kg体重10ml,进行肌肉注射,一个月后重复一次。
4.2粪便处理
每天清除圈舍内的粪便,清除后进行堆积发酵。对驱虫后的粪便要求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圈舍和放牧地再次感染发病。
4.3放牧地点选择
不要到沼泽地、低洼潮湿地带放牧。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在冬春季节,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黄牛、绵山羊的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4.4饮水卫生
尽量饮自来水、井水等清洁的水,不要到沼泽地、低洼潮湿地带去饮水。
4.5死亡动物内脏的处理
对死亡的病牛、绵山羊的肝脏立即作深埋或焚烧处理。5小结
波尔山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第5篇
1 病原
肝片吸虫外观呈扁平叶状, 体长20~35mm。该病症状表现因感染程度、机体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 一般羊只约有50条由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幼羊轻度感染即表现症状。该病多发生于潮湿、多水地区, 急性型多发生于夏末秋初, 慢性型多在冬、春季发生。
2 症状
(1) 急性型, 常因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学初期发热, 衰弱, 易疲劳,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消失, 体温升高;很快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脏肿大等。重者多在数天内死亡。 (2) 慢性型, 多见于耐过急性型或轻度感染后的病羊。主要表现为贫血, 黏膜苍白, 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 (如下颌、胸下、腹下等) 发生水肿, 被毛粗乱, 易断;食欲减退或消失;肝肿大和肠炎。经过1~2个月后, 病情逐渐恶化, 衰竭死亡。有的拖到春天, 饲养管理条件改善后可逐步恢复。
3 防治
该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方可取得较好成效。
3.1 预防
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 在寒冷地区通常在秋末冬初和各本着初分别进行1次全群驱虫;在温暖地区, 年可进行3次驱虫。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一是在湖浴池塘周围饲养鸭鹅;二是药物杀灭椎实螺, 即用5%硫酸铜溶液 (最好再加入10%粗制盐酸) , 喷洒5000ml/m2, 或选用氯化钾, 喷洒20~25g/m2, 每年喷洒l~2次。处理好粪便及病原感染物, 病羊的羊粪应收集起来泥封发酵, 病羊肝脏和肠内容物应深埋或烧毁。用疫苗进行免疫。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母羊体质。
3.2 治疗
当发现母羊有流产预兆时, 应及时采取制止阵缩及努责的措施, 可注射镇静药物, 如苯巴比妥、水合氨醛、黄体酮等进行保胎。
发。猪增生性肠炎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潜伏期7~21d。病菌可经病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外界环境、饲料、饮水等, 健康猪很容易感染发病。感染猪可持续排菌4~10周。
2临床症状
病猪间歇性下痢, 粪便稀软, 呈糊状或水样, 颜色深、暗, 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 病程15~25d。病猪生长发育不良, 病猪消瘦、背毛粗乱、弓背弯腰, 有的站立不稳, 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 有些病例在4~6周可康复。有的可因衰竭而死, 死亡率一般低于10%, 大多数病猪会成为僵猪。
3剖检变化
病猪尸体皮肤和黏膜呈苍白贫血状, 内脏病变主要表现在肠道, 小肠腔中有大量血液, 其中含有纤维蛋白状物, 出血通常由回肠扩展到整个小肠, 漫延到大肠, 在小肠后部不同部分有肠壁变厚, 增生病变。回肠的绒毛损伤, 有血粪或黑粪, 回肠炎界线表现明显的病变.回肠坏死性肠炎, 回肠隐窝增生和杯状细胞缺失。肠腺腺瘤形成。结肠隐窝的增生, 坏死和瘢痕形成。有个别猪肝脏出现灰白色病灶和肺炎症状。
4 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起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疗报告 第6篇
1 病原
我国牛羊片形吸虫病的病原主要是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两种, 肝片形吸虫分布于我国各地, 而大片形吸虫在华南、华中等地区较为常见。
肝片形吸虫虫体背腹扁平, 呈叶片状, 大小为20~30mm×5~13mm, 鲜活虫体呈棕红色。虫体前部宽于后部, 前端呈圆锥状突出[1]。
其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 在我国已被证实的有小土蜗、椭圆萝卜螺等。牛、羊摄入含有囊蚴的椎实螺而受到感染。囊蚴在动物的十二指肠内脱囊而出, 逸出的幼虫经过移行而到达肝脏, 经过6周后进入肝胆总管。
2 症状
1) 初期。症状不明显, 饮食、粪尿基本正常, 但日渐消瘦, 育肥牛羊饲料报酬大大降低, 最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2) 中期。随着初期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放牧羊群出现脱群、喜卧, 精神差, 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畜主往往自行用止泻消炎药, 但反复发作, 被毛开始粗乱, 粪便呈糊状, 口色、眼结膜淡白, 饮食日渐减少。
3) 后期。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 出现顽固性腹泻, 尾部被粪便污染, 出现肛周发红, 患畜骨瘦如柴, 卧地难起, 可视黏膜苍白, 贫血, 舌绵无力, 眼睑、颌下水肿, 有时也发生胸、腹下水肿。
3 诊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及死后剖检等进行综合判定[2]。粪便检查多采用循序沉淀法和尼龙筛集卵法来检查虫卵, 片形吸虫的虫卵较大, 易于识别。急性病例, 可在腹腔和肝实质等处发现童虫, 慢性病例可在胆管内检获多量成虫。
4 治疗
驱除片形吸虫的药物很多, 目前可选的药物如下:
硝氯酚片驱除片形吸虫成虫有高效。绵羊剂量按照每千克体重16mg一次口服, 牛按每千克体重3~4mg, 经口投药。
氯氰碘柳胺钠 (三特) 对成虫和6~12周龄的童虫都有效。药物残留期28天, 本品为广谱驱虫作用。
三氯苯唑 (肝蛭净) 对片形吸虫成虫和童虫有高效驱杀作用。
同群中亚临床的牛、羊同样能引起相应的损失, 因此不能只对生长不良、已表现寄生虫临床症状的动物驱虫, 驱虫后粪便等排泄物若任意堆放, 不仅严重污染环境, 还可导致牲畜重复感染, 不能发挥驱虫药的最大经济效益, 为此, 驱虫时必须对牲畜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彻底打断寄生虫的生物链。
加强粪便管理:许多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孕节、卵囊等都会随宿主粪便排至外界, 再发育到感染期而感染其他动物, 因此加强粪便管理同样是防制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寄生虫虫卵、卵囊等对热较敏感, 在50~60℃下就能将其杀死, 因此农村地区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最为简易的方法就是将粪便收集起来, 制作堆肥,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发酵处理, 从而杀死粪便中的病原体[3]。
典型案例:铜溪镇一养殖户3月从周边购买山羊70只, 6月开始部分羊只生长缓慢, 表现被毛粗乱, 无光泽, 消弱, 眼睑、颌下、胸腹部等出现水肿, 拉稀、便秘严重, 随后消瘦无力, 最终出现陆续死亡。曾用青霉素、柴胡、达氟沙星、板蓝根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效果甚微。
检查:羊群多数出现消瘦, 母畜有流产现象, 反刍减少, 喜卧, 可视黏膜苍白[4]。
剖解变化:1) 肝脏病变严重:白色结节, 肝表面肉眼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的囊肿;破损部位呈现索道痕迹突出于肝表面。2) 切开肝胆管, 明显发现肝片吸虫活虫体。
实验室检测:采集该农户羊只粪便10头份 (特别针对体弱消瘦羊只粪便的收集) 于实验室进行粪便循序沉淀法检查, 结果发现羊群均感染不同程度的肝片吸虫。
治疗:对全群羊只应用氯氰碘柳胺钠药物治疗, 按照每千克体重8mg, 皮下注射;10天后在用药一次, 同时对圈舍及饲槽等用具用0.3%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间隔三天再消毒一次。同时对饲料、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抗生素饲喂, 补充电解多维或葡萄糖。
5 结束语
牛羊肝片吸虫是一种寄生虫慢性消耗性疾病,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成本低, 恢复快。常在潮湿低洼放牧的牛羊若出现日渐消瘦, 应引起重视, 及时驱虫。建议在每年入冬前对放牧牛羊进行一次全面地预防性驱虫。
参考文献
[1]杨晓平.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 2014, 36 (3) :69.
[2]章真会, 李明祖, 廖乔平.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报告[J].湖北畜牧兽医, 2015, 36 (4) :23-24.
[3]陈啟平.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 31 (9) :176.
山羊肝片吸虫的诊断与防治 第7篇
1 病原
肝片吸虫外观呈扁平叶状, 体长20~35 mm。该病症状表现因感染程度、机体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异, 一般羊只约有50条时就会出现明显症状;幼羊轻度感染即表现症状。该病多发生于潮湿、多水地区, 急性型多发生于夏末秋初, 慢性型多在冬、春季发生。
2 症状
2.1 急性型
常因在短时间内遭受严重感染所致。病学初期发热, 衰弱, 易疲劳, 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或消失, 体温升高;很快出现贫血、黄疸和肝脏肿大等。重者多在数天内死亡。
2.2 慢性型
多见于耐过急性型或轻度感染后的病羊。主要表现为贫血, 黏膜苍白, 眼睑及体躯下垂部位 (如下颌、胸下、腹下等) 发生水肿, 被毛粗乱, 易断;食欲减退或消失;肝肿大和肠炎。经过1-2个月后, 病情逐渐恶化, 衰竭死亡。有的拖到春天, 饲养管理条件改善后可逐步恢复。
3 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变化主要见于肝脏, 其次为肺脏, 器官的病理程度因感染程度不同而异, 受大量虫体侵袭的患羊, 肝脏出血和肿大, 其中有长达2~5 mm的暗红色索状物, 挤压切面时, 有污黄色的黏稠液体流出, 液体中混杂有幼龄虫体。因感染特别严重而死亡者, 可见有腹膜炎, 有时腹腔内有大量出血;黏膜苍白。慢性病例, 肝脏增大更剧烈, 到了后期, 受害部分显著缩小, 呈灰白色, 表面不整齐, 质地变硬, 胆管扩大, 充满着灰褐色的胆汁和虫体。
4 实验室检查
4.1 虫卵沉淀法
4.1.1 过筛沉淀法:
取患病羊新鲜粪便5~10 g置于粪筛中, 放入装有清水的玻璃器皿中, 用玻璃棒反复搅散粪便, 取出粪筛, 置玻璃器皿上, 静置20 min, 倒掉上清液, 吸取沉淀液于载玻片上, 涂匀, 加盖盖玻片镜检。
4.1.2 自然沉淀法:
取患病羊新鲜粪便5 g捣碎后, 放入一容器内, 加5~10倍量清水搅匀后, 自然沉淀约20 min后将上清液倒掉, 再加入清水搅匀, 沉淀, 如此反复2~3次, 至上清液清亮为止。最后倒掉大部分上清液, 吸取少量沉淀液于载玻片上, 涂匀, 加盖玻片镜检。以上两种方法镜检均发现金黄色椭圆形肝片吸虫虫卵, 在虫卵的大头端有卵盖, 大小为116~132μm66~82μm。一个视野可见3~5个虫卵, 偶见线虫虫卵、前后盘吸虫虫卵。
4.2 虫体鉴定
虫体呈棕红色, 柳叶状, 体长20~35 mm, 宽5~13 mm, 前端呈三角锥形, 口吸盘位于锥状突前端, 锥底后部明显变宽, 形成肩部。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上部水平位置。睾丸发达, 分枝, 位于虫体中后部;卵巢呈鹿角状, 位于睾前右侧。肠管有大量盲突。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剖检病变, 以及实验室检查, 剖检肝脏和胆管内寄生虫体等, 即可诊断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6 治疗
对患羊进行有效的驱虫, 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 要注意保肝、保胆, 恢复肝胆功能, 提高机体抵抗力。对该病
6.1 特效药治疗
硝氯酚6 mg/ (kg体重) , 1次/d, 连用2 d, 丙硫苯咪唑5 mg/ (kg体重) , 1次灌服, 贝尼尔4 mg/ (kg体重) , 颈深部肌注1次, 症状无缓解和危重羊延长治疗时间。
6.2 对症治疗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 10%VC注射液, 10%碳酸氢钠注射液20 m L, 10%安钠咖注射液, 1次缓慢静注, 1次/d, 连用2 d。继发感染者, 肌肉注射抗菌素。
6.3 中药调理
体质差的病羊同时采用中药调理, 病情较轻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 g、党参12 g、当归12 g、陈皮12 g、白术12 g、柴胡5 g、升麻9 g、益母草10 g、麦芽25 g、山楂25 g、神曲15 g, 共研细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1剂/d, 连用2剂。病情较重者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制附子20 g、党参10 g、白术10 g、泽泻5 g、干姜10 g、甘草15 g, 研细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 1剂/d, 连用3剂。
7 控制措施
7.1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实际情况, 每年可进行1~2次驱虫, 第一次可在秋末冬初10-11月, 第二次可在4~5月。对畜粪及时清理堆积发酵, 杀死虫卵。要注意饮水及饲草卫生, 避开有锥实螺 (虫卵毛蚴钻入椎实螺体内胞蚴雷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囊蚴) 的地方放牧, 以防感染囊蚴。给羊饮水最好使用自来水、井水。
7.2 粪便检查
山羊肝片吸虫病诊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