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精选8篇)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1篇

浅析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

初步分析了新疆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个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作 者:沈浩 朱海涌 SHEN Hao ZHU Hai-yong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监测总站,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干旱环境监测英文刊名:ARI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年,卷(期):22(3)分类号:X171.1关键词:生态环境 现状 问题 对策 新疆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2篇

我国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 1.大气污染问题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我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我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了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20世纪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1年的化肥使用量)。6.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我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3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 4000~5000种,约占我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我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加入世贸组织与环境问题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我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我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我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我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我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三峡工程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一大课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我国是公约的签字国。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资源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个问题,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个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保护现状

一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008年,环境保护部共批准建设项目环评文件400个,总投资达2.7万亿元。对总投资1905亿元的49个项目环评文件做出退回报告书、不予批复或暂缓审批的决定。有序推进规划环评,把区域规划环评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环评文件的前提。开展高污染行业专项执法活动,查处未批先建项目1824个、未落实“三同时”要求的项目3167个,并督促整改到位。

二是污染减排取得好于预期的明显成效。2008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30万吨/日,新增燃煤脱硫机组1.02亿千瓦。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三是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取得新进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截至2009年年底,“十一五”规划安排的2714个治污项目中,已完成1762个,占64.9%。

四是一批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务院九部门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共检查企业9123家,查处环境违法企业2183家,取缔关闭231家,停产整治641家。联合发改委等八部门,深入开展2009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各地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42万多人次,检查企业98万多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万多件,挂牌督办2587件,119名责任人被追究责任。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后督察,检查饮用水水源地3177个,取缔关闭企业831家、直接排污口220个,拆除违法建设项目780个。

五是“以奖促治”政策带动农村环保工作广泛开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环保专项资金,投入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万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完成30个省(区、市)数据接收入库和初步审核工作。

六是三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获得丰硕成果。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顺利完成,共组织动员57万多人,调查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4大类普查对象592万多个,全面掌握了我国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况。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务,形成了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了继续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等重大命题。水专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所有项目和课题立项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启动32个项目,230个课题,占“十一五”拟启动课题的96.6%。

七是环保规划实施与能力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首次达到进度要求,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主要规划目标有望首次如期实现,是截至目前执行得较好的一个环境保护五年规划。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3篇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人口增加和资源开发对宁夏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包括土地侵蚀风蚀和水蚀两大类, 宁夏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6 849km2, 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71.1%。其中水蚀面积占40.3%, 风蚀面积占30.8%。宁夏南部山区由于地处黄土丘陵地带, 是宁夏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发生水蚀面积占宁夏水蚀面积的76%。根据不同时期调查, 宁夏水土流失面积20世纪80年代初为39 175 km2, 90年代初为38 873km2, 1999年为37 086km2, 目前仍有36 849km2。

1.2 土地沙质荒漠化

宁夏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严重土地沙质荒漠化集中分布于宁夏中北部的盐池、灵武、中卫、同心等县市。目前, 沙化土地总面积为11 826km2, 其中:流动沙地 (沙丘) 1 285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10.9%;半固定沙地 (沙丘) 942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8.0%;固定沙地 (沙丘) 6 807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57.6%;沙化耕地1 626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13.8%;风蚀劣地15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0.04%;戈壁1 151km2, 占沙化土地类型总面积的9.7%。

据宁夏林业勘察设计院多年调查资料得知, 1949年宁夏沙化面积12 840km2, 1960年为12 960km2, 1970年为13 260km2, 1990年为12 690km2, 1995年为12 570km2, 目前为11 826km2, 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前宁夏土地沙漠化呈加重趋势, 70年代以后呈减轻趋势, 是中国唯一的沙化逆转省区, 但土地沙化问题仍十分严重。

1.3 土壤盐渍化

宁夏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宁夏平原灌溉农田区, 但南部山区清水河流域苦水灌区也有盐渍化土地分布。

1.4 自然灾害频发

宁夏地跨3个气候带, 气象要素变化常引起多种自然灾害, 如低温、霜冻、冰雹、干旱、洪涝、大风、沙尘暴、干热风等对作物的危害都很大。宁夏地处内陆, 大面积暴雨机会不多, 大的洪涝灾害相对较少, 但局部的、历时较短的强暴雨时有发生, 会产生局部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宁夏3/4以上属于干旱区, 旱灾的发生频次最多, 而且影响范围又极为广阔, 往往几个县乃至整个宁夏同时发生, 造成农业损失极为严重, 同时, 干旱还导致沙尘暴频发。

1.5 水资源匮乏

宁夏当地地表水资源主要特点是水资源少, 区域分布不均;矿化度高, 含沙量大, 天然水质差;年际变化大, 年内分配不均, 加重了干旱缺水程度, 开发利用难度大, 天然地表水资源量9.71亿m3, 平均年径流深18.7mm。地表水资源是全国最少的省 (区) , 平均年降水292mm, 比黄河流域平均值476mm偏少39%, 不足全国平均值650mm的一半,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是黄河流域平均值87.6mm的1/5, 是全国平均值276mm的1/15。按每亩占有水量计, 宁夏为52m3/亩, 是黄河流域平均336m3/亩的1/6, 是全国平均1 800m3/亩的1/35。按人均水资源量计, 是黄河流域平均785m3/人的近1/4, 是全国平均2 630m3/人的1/13。因此, 宁夏的降水及地表水资源量, 与全国及黄河流域相比, 无论从水资源的绝对数量, 还是从单位面积产水量及人均、亩均占有水量, 都属全国最少。

2 影响宁夏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

2.1 地质构造

宁夏地域不大, 只有5.18万km2, 但因处于温带内陆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 在中国自然区划中, 跨西北干旱区域和东部季风区域, 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区域, 处在我国3大自然区域的结合部位, 在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和地层区划中, 又分别属中朝准地台和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华北地层区和祁连地层区, 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区内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综合交织, 构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条件, 形成多种生态类型, 有草原、森林、荒漠、水域、农田和城市6类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中又不是单一的一种类型, 而是多种类型组合。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控制下, 以草地比重最大, 占宁夏土地面积的近50%, 农田也大多是开垦草地而成。在草地中, 以旱生、覆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为主, 分别占天然草地的55.1%和24.0%。

2.2 气候条件

宁夏雨量稀少, 平均年降水量292mm, 仅为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47%;综合水资源量11.7亿m3, 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0.042%;水资源模数2.26万m3/km2, 仅为全国平均值的7.1%, 均居全国各省市区的末位。水分条件和光热的组合不够协调, 宁夏北部和中部光热多而水分少, 宁南山区光、热、水则均少, 水土资源严重不平衡。耕地亩均水量仅50m3, 为全国平均值的4.2%, 在水分条件不足的制约下, 大部分地区土壤微生物活动微弱,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限制了物质能量循环的速度和强度。多数自然生态结构单一, 外部输入少, 导致系统功能整体偏低。该区草原、森林、水域、旱作农田等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水资源状况对天然植被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水是决定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及演变的制约因素, 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 同时水又是最敏感和最小限制因子, 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构建的基础和变化的动力因子。

2.3 自然条件恶劣, 生态环境脆弱

宁夏位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之间, 又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荒漠与草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带是我国北方的环境脆弱带, 对气候反应波动敏感, 属环境变化频率高、幅度大、多灾易灾的地带, 宁夏多数地区正处在这个带上。由于水资源贫乏、干旱多风、植被稀疏、水蚀风蚀活跃, 决定了其自然环境恶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 大气、水、土壤的自然净化功能低, 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偏低。稀疏的自然植被对降尘、工业废气的净化作用很小, 环境极易受到污染和破坏, 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能力薄弱, 多数地区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坏, 要恢复到原有水平十分困难。

对此, 可以清楚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沙漠化的自然因素, 不是短期或者简单的人为活动能改变的, 因此改善宁夏生态环境明显只有通过控制另一个条件——人为活动。

3 影响宁夏生态环境的人为因素

宁夏土地开发历史悠久, 自然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下了人类生活的烙印。原本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 由于千百年来人为干扰不断累积, 在整个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比重日趋减小, 自我恢复能力下降。近数十年来,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沿用历史上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 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生产方式粗放, 广种薄收, 靠天养蓄, 导致继续滥垦、过放、乱采, 引起植被退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无法控制, 原已脆弱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

4 改善宁夏生态环境的控制对策

宁夏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一般”水平, 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为实现宁夏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提出以下控制对策。

(1) 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 改善局部小气候, 为逐步实现良性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营造区域良好环境。

(2) 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坚持“三高” (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 , 达到“三保” (保土、保水、保肥) , 实现“三效”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 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3)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 要遵循自然法则, 合理选择物种, 充分应用沙生植被分布的规律性, 逐步营建起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系统。同时要善于总结和推广治沙经验。

(4) 全面规划, 分步实施, 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为原则, 重点是25°以上的坡耕地, 要尊重群众意愿, 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管理、政府控制”的原则, 搞好种苗基地建设, 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理顺思路, 调整结构, 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 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 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6) 加强管理, 保护资源, 针对目前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相对薄弱的现状, 进一步落实保护措施, 防止掠夺式开发利用, 确保自然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7)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8) 对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沙-水-土-人”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 从而提供防治沙漠化的建议方案, 对建设宁夏地区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承载进行预测。

摘要:指出了宁夏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 涵盖了西部地区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其主要生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水资源匮乏等, 对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沙-水-土-人”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改善宁夏生态环境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宁夏,生态环境, 控制对策, 土地利用

参考文献

[1]毛德华, 夏军, 黄友波.西北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 (4) :55~61.

[2]韩娜.浅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26~28.

[3]高红梅.宁夏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 (1) :381~384.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花垣县

中图分类号:X321;F32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91

花垣县地处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中段,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矿产20余种,其中锰矿储量3112万t,铅锌矿储量1600万t,分别居全国第二位、第三位,有“东方锰都”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称[1]。2005年前后,随着工矿企业迅猛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花垣县耕地污染程度不断加剧。据统计,2014年全县耕地污染总面积达到0.56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2.55%。污染种类以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污染为主,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排放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为辅。其中,锰、铬、汞、铅等重金属污染面积0.28万hm2,占污染总面积的49.94%;工業“三废”污染面积0.20万2.98,占污染总面积的35.52%;化肥农药、畜禽水产养殖排放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面源污染面积0.08万hm2,占污染总面积的14.54%[2]。以上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到该县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才能找出合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有效遏制污染蔓延的根本方法,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1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花垣县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大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花垣县各类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1066.728万t,其中工业源排放废水381.47万t,生活源排放废水685.258万t;各类污染源废气排放总量为428284.379万标准m3,其中工业源排放废气355494.99万标准m3,生活源排放废气72789.389万标准m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63.77万t,处置量为1354.63万t,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81.47万t。

1.2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1.2.1 农业生产污染

据测算,2014年花垣县化肥使用量为32390 t,其中氮肥18220t,磷肥9580 t,钾肥1920 t,复合肥2670 t,施用比例以氮肥所占比例最大,达56.3%,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农药使用量为158 t,在使用农药品种、生物农药只占5.2%的使用,在使用农用薄膜170 t,其中21.6%的农膜没有回收,残留于土壤,滞留在农田里,呈逐年增加趋势;农用柴油使用量为670 t。此外,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2万t,约有40%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被随意焚烧或丢弃,污染空气、土壤,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同时也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合理性开发[4]。

1.2.2 禽畜和水产养殖污染

禽畜养殖在给人们提供肉蛋奶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调查发现,大规模农场通常建在村,但小户型喂养更多的牲畜,牲畜和家禽粪便,畜禽食物残渣和清洁繁殖地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大量的泄漏和溢出,导致地下水和浅地下水严重污染。另外,据污染源普查,水产养殖业排入外部水体量1240083.4 m3,排入农田量127400 m3。

1.2.3 农村生活污染

近年来,花垣县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增加其排放量,和农村污染物能力较严重滞后。据统计,各类生活源垃圾产生总量为7.5万t,处理量为5.8万t,排放量为1.8万t,处理率仅仅为76.7%,由于管理不善,废弃物没有很好地综合利用,乱堆乱倒现象严重,向河体倾倒的甚多,致使河床抬高,河道变窄。另外,医院垃圾产生量为87.1 t,全部无害化处理。此外,尽管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用能结构仍然粗放,主要以燃煤、柴草,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气污染。

2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农业生态环境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链接是空白的,国家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力,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农村环保的管理体制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第二,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了困难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农民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仍然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大量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甚至高毒农药的使用。大量的化学投入品,由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第三,资金不足,治理模式不适,中国的长期形成的城市,农村发展战略导致农村环境保护投资的缺乏,大部分地区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项目,有分散,重复建设等现象基金,在控制污染,采取有效措施。

3 解决花垣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花垣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上述分析,进一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政策和激励措施,结合县的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支持政策,理顺机制,加强环保建设,完善环境保护宣传。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

3.1 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及机构

政府应该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村生态环境现状的全面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检测和市场准入标准,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识别系统;制定和实施限制,积极探索经济激励。使用市场价格得到调整,将产生质量和市场价格,直接由市场价格监管反馈生产者的生产行为约束。

此外,探索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受益者补偿、损害者付费的原则。开发者不但要为其利用资源的行为做出补偿,而且要对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补偿的数额应与其所获利益相匹配,以最有效地发挥农业生态服务效益;环境受损对象根据损害程度,有权利平等地享受应得的补偿。

3.2 加强中、小企业污染的治理

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的中小企业最基本的措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调整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中小企业的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布局合理,使中小企业发展健康发展。

同时中小型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陈旧设备,最大限度提高物质产品转化率,降低物耗、能耗、水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减少“三废”排放量。对“三废”处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废渣库、废水处理池,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电解锰渣是花垣县的一种主要工业废渣,当中含有农作物需要的中量、微量元素,花垣县农业局、环保局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探索,研制出了电解锰渣富硒多元素混配肥并获得国家专利,它具有成本低、肥效高的特点,经在花垣、凤凰等县农村试用,效果很好,稻谷、玉米和红薯都有不同幅度的增产,颇受农民欢迎。鐵合金炉渣和铅锌矿尾矿产要是在建筑行业上的利用,铁合金矿渣可用来铺路,加入水泥中作制作水泥原料,团结水泥厂和秀山县石耶水泥厂用铁合金矿渣作原料生产水泥,此外可用铅锌矿尾矿生产砖、砌块、大型墙体材料。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可用作农田灌溉。污水灌溉农田是充分利用水肥资源,简化人工处理污水,节省能源的城建经费,化害为利,变废为宝,防止污染,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一项综合性措施。花垣县的废气主要以二氧化硫、粉尘为主。控制二氧化硫的措施主要有:一是使用低硫燃料;二是使用燃料脱硫;三是使用烟气脱硫。控制粉尘的措施主要有安装废气净化装置,高烟囱扩散稀释等技术,粉尘主要是改进燃料和安装除尘装置。

3.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

有效贯彻执行国家优惠政策,积极调整花县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发展全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的过程中,鼓励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尽快出台落实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财政补贴办法,直接补贴给申报企业,提高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在食物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扩大以苗汉子合作社和兴盛公司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注意力和恢复绿肥作物,发展饲料作物,提高渔业的比例,充分发挥成本的优势,促进以德龙牧业和鲟鱼等为代表的畜牧业的发展。在区域结构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花垣县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等优势,积极建立各种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翠园山庄等体闲农业,将体闲农业与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花垣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创业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科学和技术的措施,增加投资有效地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在兄弟河、花垣河等重要水域建设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种植有利于净化水体的植物,进行湿地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4 推广农业新技术,减轻自身污染

一是优先使用农业、物理和其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如促进昆虫网、杀虫灯、生物农药,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完全清晰的市场。二是加强病虫害的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实现肥料,减少伤害示范项目,控制农田氮、磷肥料用量,减轻白色污染。三是进行土壤培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推广秸秆资源化利用综合技术,全面推广撩穗收割稻草还田、旱作土壤实施秸秆易地覆盖,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肥料结构,实现土壤测试和肥料促进化肥和有机肥的应用程序中,氮磷钾的应用程序,如使用缓释氮肥。为此,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水平的农民科学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繁殖。

3.5 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

依托同建同治严格考核评比和责任追究,彻底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一批生态村、休闲农庄、民俗村。努力结合农村特点,采用分散或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一是能纳入城镇体系的尽量纳入,二是针对广大分散户主要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工程。比如,建立统一的污水沼气净化系统;对居住相地集中的地区建设生活污水暗排沟,集中污水,统一处理;对居住较为分散户,无法建立统一排污管网,可采取单户或相近的几户共用的污水沼气净化处理模式;在村庄的空地或原有低洼湿地建设生态拦截沟、人工湿地、生态塘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修建生活垃圾收集坑,收集后集中处理。

3.6 推进养殖污染防治

整体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要求,科学规划和布局的牲畜和家禽育种。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设施建设的处理和利用、改善设施,育种过程中,改进技术和设备条件,鼓励和支持家庭垃圾收集的牲畜和家禽,自由放养的集中地区。

3.7 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水平

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形式对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通过组织各种科普宣传和活动,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律知识,让农民掌握木材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注意提高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明确责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虹扬,王立刚.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2011(5):27-28

[2]郝吉明,马广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目前中国城市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第5篇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以及人们对生存质量的关注不断加强,城市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颇受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来说,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不是非常乐观,虽然各种环保政策出台可是在没有建全的法律惩罚措施的时候,城市环境的优劣更是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城市环境不仅仅是指天然的环境,还有人工的环境,而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能组成完整的城市环境。在这个经济高速运转的社会,各种车辆的剧增,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致使空气污染极度严重,曾经父辈们所称的各种鸟类,各种花草已经不再存在,留下来的只是污浊的空气、水、土壤的严重污染、固体废弃物、汽车尾气、可持续性有机物污染还在待续发展。所以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状况可以重点来自然环境方面来分析:

一、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各种工业的污气排放,车辆尾气排放。在各种有毒气体排放的同时,人们还要大量的砍伐树木,城市里所拥有的植物净化空气的能力远远赶不上所排放的污气,这样的日积月累造成了严重的问题,而城市 的种植面积有限,同时居住人口也很多,这样的现状将造就了空气质量的问题。

二、水质污染问题

水质的污染原因和空气污染原因基本一样,各种工厂污水的排放,还有人为的污染,水源的污染都是造成了水质污染的重要方面。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三、垃圾处理问题:

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垃圾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通过了相关的调查,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四、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以上只是几种大家耳熟能详的环境问题,其实各种污染问题举不胜举,但是在大家奋力环保的同时,或许被大家不去重视的却是这个问题——噪音污染。

中国环境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6篇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和《199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主要数据如下:

一.水污染

1.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204条河流409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

长江、珠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水库)占42.3%。水资源和水环境

* 我国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 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因缺水而减少的产值达1200亿元;* 我国著名的5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的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了1/4甚至一半;

* 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工业较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突出; * 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次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从河流的氨氮、高锰酸盐、挥发酚等主要污染参数来看,水质情况普遍不好。有些河流中铜、氰化物、汞有超标现象。城市河段悬浮物超标现象普遍,主要污染物是耗氧的有机物和氯化物等。

*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的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藤湖、松花湖、洱海。主要淡水湖泊水

库磷、氮污染面广,部分湖泊和水库汞或其他重金属污染严重;

* 城市中80%以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流经主要城市的70%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

*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还在逐年递增,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5%,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生活污水加上化肥和农药中氮、磷的流失,促使了我国的湖泊富营养化;

* 50%的城市饮用水源受到污染;

* 地下水因过量开采,形成地面下沉和水质恶化; 我国四大海域(东海、渤海、黄海和南海〕的近岸海域污染加重,无机氮、无机磷和石油类污染普遍超标。

2.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2.7%,三类海水为14.1%,四类和劣四类海水为23.2%。四大海区中,黄海和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东海近岸海域水质极差。与上年相比,胶州湾一、二类海水比例上升25.0%,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一、二类海水比例下降20.0%以上。* 我国的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特别是与大中城市毗连的海域、海湾、入海河口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入海污染物中来自陆上的占80%以上;*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海区中,近岸海域石油类污染普遍严重,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部分近岸海域水质和底质的重金属污染也比较严重。1990年,在中国沿岸海域从南到北相继发生赤潮34起,为1961-1980年平均值的30倍;

* 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沿岸、近海渔业资源衰退,生物种类减少,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滩涂大片荒废,海水养殖污染损害事故不断发生,造成经济损失几亿元;

*近岸海域以有机物污染和石油类污染为主要类型的污染有加重趋势,沿海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加速海洋环境污染由沿海城市毗连海域向沿海农村近岸海域扩散;

* 中国近海长期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致使一些传统经济鱼类种群生态衰退,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和休养生息,中国近海渔业资源将难以恢复其再生增殖能力;

* 南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近年来被开采砍伐,不仅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而且使红树林和珊瑚礁鱼类失去生存环境和营养供应地,种群也在消退;

* 若对江豚、海豹、海龟及玳瑁等珍稀动物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们有在中国近海逐渐消退的危险。

二.空气污染

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但部分城市污染仍较重;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但酸雨污染仍较重。

全国471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其中3.6%的城市达到一级标准,79.2%的城市达到二级标准,15.5%的城市达到三级标准,1.7%的城市劣于三级标准。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为73.5%,较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

全国开展酸雨监测的494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49个,占50.4%,酸雨程度严重或较重(降水年均pH值<5.0)的城市有107个,占21.6%,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土地资源

*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5公顷,是世界人均的1/5;

* 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主要原因是基本建设占用耕地上升;

* 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下降趋势。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明显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为目前的1%-5%;

* 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在继续吞噬大量耕地。目前全国受盐碱化威胁的耕地

约有1亿亩,受沙漠化威胁的农田近6千万亩;

* 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cm厚地表土,所流失的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生产的化肥氮磷钾含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由于不合理耕作和植被破坏造成的;

* 我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达1亿多亩。被重金属镉污染的耕地有20余万亩,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被汞污染的耕地有48万亩,涉及15个省21个地区;

* 大量使用农药使土壤有毒物质含量加大,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害虫天敌和有益动物;

* 由于农用薄膜的大量使用,用后不加回收,废膜已成为我国新的土壤污染物。草原资源

* 我国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然而,由于风蚀沙化、植被破坏、超载放牧、不合理开垦以及草原工作的低投入、轻管理等,致使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退化面积达9千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以上,平均产草量下降了30%-50%。中国百亩草地产肉量只25.5公斤,产奶26•8公斤,毛3公斤,仅为相同气候带下美国的1/27,新西兰的1/82;

* 预计到2000年,草原牧草产量可能比目前下降30%。

三.噪音污染

* 我国噪声污染较严重,2/3的城市人口暴露在较高的噪声环境中;

*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率不到50%;

* 90%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 * 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化学辐射污染

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周围环境电离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辐射设施周围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未见明显变化。

五.生态环境问题

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不断丧失和流失。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保护

* 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全球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

* 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36种,苔藓植物约20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植物药材4773种,淀粉原料植物300种,纤维原料植物500种,油脂植物800种,香料植物350种,已开发利用的真菌800种。我国特有的植物约有200个属(万余种〕。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松、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

* 中国是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水稻、大豆、谷子、黄麻等20余种作物起源于中国。中国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野苹果等,是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中国常见的栽培作物有50多种,果树品种万余个; * 中国动物种类约10.45万,占世界总数的10%。脊椎动物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种、鱼类2200余种。分别占世界总数的10%、13%、5%、7%、10%。昆虫约10万种;

* 中国有鹤类9种、雁鸭类46种、食肉类54种、雉类276种、灵长类190种;

*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以及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6个种;

*近50年来,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重要药材如野人参、野天麻等濒临灭绝。《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确定珍稀濒危植物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03种;

中国近百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高鼻羚羊、麋鹿、野马、犀牛、新疆虎等。目前,有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雪豹、白暨豚等20余种珍稀动物又面临绝灭的危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5种,其中一级96种,二级161种。丹顶鹤、台湾猴、扭角羚、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红雉、扬子鳄、中华鲟等属于我国100多种珍稀动物之列; * 全国自然保护区763多处,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殖场106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7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6618.4万ha,占国土面积的6.8%。

2.我国森林覆盖率约为13%,居世界第121位;

* 我国人均森林面积约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 * 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四十年中由1300多万亩减至367万亩,森林覆盖率也由26%降至7.2%。由于大量垦荒,种植橡胶等,热带雨林被砍伐面积达500多万亩,其中利用292亩,200万亩被沦为不毛之地;

* 我国宝贵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5千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50%的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许多地区无林可言;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 第7篇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法律思考

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作 者:张桂习作者单位:招远市委党校刊 名:管理学家英文刊名:GUANGLI XUEJIA年,卷(期):“”(11)分类号:X3关键词:环境问题 现状 法律思考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8篇

一、土地生态环境现状

1. 水环境

北湖区水环境污染主要呈现有机污染, 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污水为其主要来源;矿业开发与利用活动较为频繁的局部水域则重金属污染较为突出。2005年, 全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300.35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1.35万吨,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39.00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5352.62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0.32吨, 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5282.30吨。总体看来北湖区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污染仅限于局部水域。

2. 大气环境

根据郴州市环境监测站2005年的常规监测数据显示, 北湖区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均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环境质量尚可。乡镇中除鲁塘镇的空气环境质量不能达到二级标准, 石盖塘镇的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能达到二级标准之外, 区内的其他乡镇的大气环境质量都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北湖区的环境空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 主要污染物为颗粒物 (PM10、TSP) 和二氧化硫 (SO2) 。酸雨污染危害较大, 属典型的硫酸型酸雨, 2005年全年降水PH值范围为3.92~7.82, 年平均值为4.78~7.43, PH5.6的酸雨次数占总监测次数的7.3%。

3. 地质环境

北湖区经过多次地质构造变动与长期的地貌发展, 形成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走向。北湖区处于活动性的大地构造单元东南地洼区赣桂地洼系内, 地质条件复杂。从整体上看, 北湖区有多处性质不明断层和推测断层, 区内大部分乡镇都是山区, 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北湖区矿产资源丰富, 石墨储量大、有色金属和煤炭资源也较多, 矿产资源结构具有共伴生矿产多、单一矿产少、选矿工艺流程复杂的特点。

4. 土壤环境

北湖区土壤类型多样, 优质土壤比重小。由于重种轻养, 土地垦殖强度过大, 化肥、农药使用过量, 虽然增加了农业投入, 但也引起了土壤肥力下降及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矿区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 破坏了土壤植被,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

5. 生物环境

北湖区属于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区, 植物种类繁多, 根据北湖区“十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全区的林业用地面积为58737.2公顷, 森林覆盖率为65.44%, 呈每年递增的变化趋势。北湖区草地面积为1097.63公顷, 主要是草山、草坡, 草地类型主要是以农林隙地类草地和林间类草地为主。北湖区境内地面径流丰富, 水系发达, 河流水库较多, 水质整体较好。湿地类型有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水库、池塘、稻田等天然和人工湿地, 其中水库人工湿地为主要类型。

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三废”问题不容乐观, 治理措施仍需加强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 全区大部分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未得到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矿山在开采的过程中大量的废水、废渣对周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此外, 北湖区工业水平较为落后, 大部分企业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工业废气处理设备, 工业污染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 生活污染控制也才刚刚起步。另外, 全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至2005年仅达到76%, 其中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最多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 部分区域土壤污染严重

郴州北湖区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 矿产资源丰富, 是我省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属和石墨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由于在采选矿过程中, 不注意环境保护, 加上采用落后的工艺, 矿区周围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矿业活动引发的土壤环境问题主要有矿业废渣污染、损毁土地和破坏植被、大气环境破坏、水环境破坏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尾砂库溃坝等地质灾害。北湖区大部分工矿区都产生较大土壤的污染。

3. 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

北湖区地形复杂, 高差大, 降雨集中, 经常出现大暴雨, 加上地表植被破坏, 地质灾害较为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其中强度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郴江、栖河等河流流经的地域和水库周围等;重度流失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的月峰、南溪、大塘、永春、芙蓉和江口等乡镇部分地区;轻度流失区则主要分布中部的保和乡等地。

4. 自然灾害较为频繁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精选8篇)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第1篇浅析新疆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初步分析了新疆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从自然因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