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精选6篇)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 第1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句采用虚写(想象)的写法。(点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虚写(想象)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析手法)

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既显得委婉含蓄,也更深化了自己的思念之情。(明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实写别离伤情,虚写以前在京城相聚之美好,反衬别时之伤,又虚写别后相思,烘托别时之悲。

比喻。上片写别时人如云边的孤雁,水上的浮萍,下片写别后相思时如飞尘追随快马,又如明月追逐飞舟形象地写出离别之愁,思念之苦。(也可从借景抒情、衬托等方面作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作简析。

比喻。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形象地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3)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全诗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富于生机的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 1

春景图。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请分析第二句的表现手法。

诗人将流水与青草拟人化,写出他们不管人事的变迁流水照样无情地流淌,草空自碧绿。渲染了冷清萧条的氛围。烘托诗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无限伤感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挑:捉。②篱落:篱笆。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①借景抒情。一二两句描绘了秋风瑟瑟、寒气袭人、梧叶飘飞的画面,渲染了凄凉萧条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他乡、居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②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童均是写动,漆黑如墨,无边黑夜,这是写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拟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写出梧叶、秋风不解诗人思乡之苦,送来寒风催生诗人的客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之情。

④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天真的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这让诗人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曾如此天真浪漫,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的喜爱“春雨”的理由。

答案:杜诗:①春雨来的及时;②春雨默默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2)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象,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象相结合)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宋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去又来。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4.青霭:山中的岚气。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1)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终南山?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有何特色?

答案:诗人主要采用夸张的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2)尾联“隔水问樵夫”这一细节描写奇妙无穷,请从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答案:一是从侧面描写出终南山的壮阔,其景观非同寻常,使人流连忘返;二是反衬出终南山之幽寂、空旷,山远人稀。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 [1] 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2] 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 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诗人把讽喻唐末王孙贵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这些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身上,这是用典;诗人用传说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讽喻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艰难,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唐王朝颓势难免,行将覆灭的悲伤。从作者个人角度回答,抒发了身世沧桑之痛,亦可。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答: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角度举例:

a、作者触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化静为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是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

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 4

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结合诗句分析到位)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钳)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 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答:诗人在首联使用了反衬手法表现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中来的感慨。

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答: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了。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李白)遗风”,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答:本诗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想象奇特,如开头一句用一“老”字,赋予洞庭湖的水波以人的情感,由眼前的水波联想到人生易老,并想象到美丽的湘君竟一夜间愁成了满头白发。后两句用了夸张的手法,醉酒后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自己所做的梦,也有了体积压在船上,也压在星河之上。所以有太白遗风。

(本题从表达技巧方面答题,答出夸张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象联想得2分,具体展开,首句“老”字分析1分,次句想象湘君愁白了头1分,三四句醉后想象畅游银河1分。)(2)诗的前半部写景萧瑟,后半部记梦美好,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写对美好梦境的留恋,正从反面衬托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所以三、四句看似与一、二句情趣各别,内里却是一气贯通、水乳交融的。(表明态度1分,反面衬托1分,最后表述1分。)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 第2篇

古典诗歌中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通常分为三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议论、抒情。诗歌中的描写,从内容来看,有细节描写;从角度来看,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从技巧来看,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古典诗歌中的议论与抒情,常常相伴相生。抒情方式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法是“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

诗歌的表达技巧——描写 第3篇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二、描写角度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定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三、描写技巧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技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浓墨重彩, 层层铺叙,以突出形象。在古体诗中, 诸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琵琶行》等,由于渲染技巧被大量使用,每每读来给人一种笔酣墨畅、痛快淋漓之感。

画家画画,如果只是孤零零地画出一轮月亮,就会显得单调。如果在月亮的周围画上几缕彩云, 月亮就会显得格外有神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就是烘托。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 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 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 所谓“绿叶衬红花”, 是为衬托(也叫“映衬”“陪衬”)。衬托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严酷的事实对比, 有力地揭露了将军和兵士之间的尖锐矛盾。

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设想的是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它可以是动静相衬。

细节描写———是对人、事、景、物的细微之处的描写,它可以更加具体鲜明地反映人或物的外在特征及其内在本质,能使作品产生浓厚的生活气息,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细节,生动传神地表达了等客时的焦急无聊;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体现了诗人提炼生活素材的工夫。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 第4篇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名师指津】

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点主要集中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近年高考题中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个考查重点,有的要求分析整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如2011年湖南卷,要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有的要求就一、二诗句作局部分析(如2011年安徽卷),一般都采用简答的形式。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对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个概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评论术语,以收到一语中的言简意赅的效果。

1. 分析表达方式,注意描写、议论、抒情三者的结合情况,分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2. 注意情景关系,分析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象征、托物言志等几种情况。

3. 分析写作技巧,侧重从这几方面考虑:动静关系、虚实关系、抑扬关系、对比衬托、调动多种感觉从多角度表现、细节描写、前后呼应、用典以及联想和想象。

4. 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上述典例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起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微,眼前一片荒凉萧条,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诗人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手法,写景细致入微。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题锁钥】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层级为E级。

表达技巧的具体结构如下表:

下面就考生容易出错的表达技巧问题进行梳理,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

1.“方式”与“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如上图所示,包括三大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渲染、映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2.“情”与“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则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3.“情”与“景”关系的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4. 描写角度的问题。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误区警示】

1. 要“靠船下篙”,不要强加表达技巧。

2. 一首诗中的表达技巧往往不止一种,答题时要尽量找全。

3. 注意“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借景抒情”是把情感寄托在景象之中,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整首诗歌的写法;“托物言志”是在“物”中赋予人的品性,把物当成人来写,一定是整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4. 答题要规范。在写出相关的技巧术语时,还要简略地分析一下运用这种技巧的效果(如对表达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例如:(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误区导航]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有如宋画《深山藏古寺》,又如齐白石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能提升作品的意境,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虚实结合”关键是区分哪是虚,哪是实。有的考生以为“溪流”与“花”都是实景,而不知道什么是“虚”。其实,本诗第三句“不知……”是由眼前之景所作的推想,是虚写;第四句“但见……”写眼前之景,是实写。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诗人把《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借用到这里,就是想象中的美景。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无独有偶。2008年江西卷也要求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三)》:“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此诗以抒怀。当时许多考生同样分不清楚“虚”与“实”,胡乱作答。其实,结合诗句和写作背景来解读,不难发现:诗的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知识链接】

常用鉴赏术语

1. 评价主旨类: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画龙点睛

2. 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

3. 思想感情类: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参见“高考诗歌鉴赏:情感观点类”)

4. 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骨(参见“高考诗歌鉴赏:形象类”)

5. 抒情方式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

6. 语言风格类: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

7. 使用典故类: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

8. 诗歌风格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9. 文章结构类:独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

10. 表达技巧类: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

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5篇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

除 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请联系写作背景,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词,回答以下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指明丽美好的春日。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当堂训练2

班级: 姓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阅读一首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第6篇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诗中的环境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秋深叶黄、夜深霜重。其作用有两点:a、点明题意,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首怨怒诗; b、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的灰暗和夜已深了,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3、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构思立意的特点: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由远而近,由户外写到室内;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二、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 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1、1、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2、2、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3、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四、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1、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

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

3、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

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

五、下面是一首高适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最突出的特色是虚实结合,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写得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2、2、点评“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词语锤炼方面的妙处。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妙处a、化声为形,风吹的就不是音乐声,而是四处飘散的梅花一夜之中和香和色洒满关山,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映成趣b、用了通感的方法,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形状,想到了故乡的梅花,向读者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六、下面是一首刘长卿的诗歌,阅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1、1、请回答这首诗的主旨,并具体分析。

本诗是一首思乡之作。写出了作者的思乡游子的孤独、寂寞、缠绵凄清的情怀。如,“摇落”一词和“清枫霜叶”就奠定了全诗的思乡基调,而“孤城紧闭”“独鸟背飞”进一步点染了作者的游子之思,“何处倒寒衣”这一传神的细节,把作者的悲苦忧愁,寄寓于那破空而来的为亲人赶制寒衣的砧声里。描写的含蓄蕴藉,言尽而意存。

2、2、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这些景象的作用有两点:交代时令景象烘托渲染了郁郁的离情;暗示了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3、3、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从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时间上有递承,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感情逐渐加重的心路历程。

七、下面是杜甫的诗作《倦夜》,读后回答问题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1、诗题曰“倦夜”,但全诗却有“夜”无“倦”,“倦”在本诗里指的是什么,和诗歌主旨有什么关系?

表面上看,诗歌没有写“倦”,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孤栖”“卧内”辗转不眠;拥被支肘,听窗竹萧萧,露珠滴答;对着溶溶月光,沉思默想;步出庭院,仰望星空,心事浩茫,诗人彻夜不眠,该有多么疲倦啊。所谓“倦”是指作者由于心忧国事,而彻夜难眠的状态。

2、2、从诗歌的结构角度,鉴赏本诗的表达技巧?

诗歌布局精巧,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吸,用空间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移步换景。后两句抒情,且直抒胸臆,使诗歌情景皆活。

3、3、本诗的突出特点是融情于景,请结合实例具体分析一下。

全诗的前六句,貌似写夜,但仔细看,在这幅“秋夜图”中,我们除了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了目击者诗人自己。诗中的自然景物,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为国事而寒心,所以才“竹凉”,悲叹人民的遭遇,才对“重露成涓滴”的声音那么敏感,对政局和现实的担心,才会星是“稀星”,月是“野月”。物我为一。

八、下面是一首刘禹锡的诗歌,读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清。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1、本诗从内容上讲是属于咏史诗,它的特点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3、3、此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特点的是什么,请简析。

此诗的最突出的表现方法是对比。“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是古今盛衰的对比;“新草绿”“旧烟青”的风景的依旧和王朝的更迭相对;“人事”的变迁和“山川空地形”作比。(举一例即可)

3、《玉树后庭花》是公认的亡国之音,作者含蓄地把鉴戒亡国之意寄寓于一种音乐之中。杜牧的《泊秦淮》中的两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脱胎于此。

九、下面是白居易和元稹的一首诗,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望驿台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附:元稹的《望驿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1、1、高适的《除夜作》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是从对方写起,而本诗却双方同时写。“两处春光同日尽”,请简评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所谓“两处”是指妻子韦丛处和诗人处。“尽”字如利刀断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一语双关,既指春天,同时也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个人欢聚的希望落空了。这样自然地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一种相思,两处离愁。再加上这一天是春尽日,那么,这种相思的情愫就更难解了。

2、2、全诗围绕一个什麽字展开,请分析作者的抒情理路。

诗歌是围绕一个“思”字展开的。前两句通过形象传情。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句借“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三句写出在三月三这个特定的时刻的刻骨相思。只是由“春光尽”含蓄点出。第四句如银瓶乍破,直点两个“思”字,关合有力。

十、下面是王安石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夜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

1、1、简评本诗的情景交融的特点。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2、2、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十一、下面是黄庭坚的两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题阳关图二首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貌出断肠诗。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阳关图》是北宋画家、龙眠居士李公麟所作的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意图。

1、1、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两首诗都用了同样的典故,所谓“断肠”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又叫《阳关三叠》,末句是用的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2、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结合第二首诗,具体赏析一下。

两首诗是为李龙眠根据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所作《阳关图》的题诗。是抒写离别之意。具体说,第一首是写离别之悲,第二首写离别之物、关情之物的。

第二首的第三句第四句“渭城柳色关何事”人是离别,关柳何事,原来是离人将自己的离情加在物上使得那原没有灵性的柳也有了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十二、阅读苏轼的《海棠》,回答问题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开头两句诗是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

十三、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夏夜不寐有赋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不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1、简述诗中作者的形象和诗歌的主旨。

作者的形象:在诗歌里,作者是以一个因心忧国事而半以入眠的形象出现的。同时又是一个报国无门却老大迟暮而彷徨不安、激愤难平的爱国志士的形象。主旨:抒发了作者空怀壮志却又请缨无路而老大自伤的愤激之情感。

2、2、赏析“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两句诗,体会其妙处。

鹘是一种猛禽。本应搏击长空,现在只能掠檐低飞发出磔磔的叫声。“鹘”前加一“饥”字显现出其惶惶不安;萤虫也无力远飞而堕入水中,发出闪烁的光,“萤”前加一“冷”,既点出了意象的迷离和晦涩,同时也传达出作者的对于时局的痛切感受,显出天地间的凄迷幽暗的景象3、3、评析本诗在抒发感情方面的特点。

本诗前四句烘托渲染一种冷森和阴暗的气氛。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悲慨的基调。一种愤懑之气充盈全诗。后面才转入抒情,却又点到为止,最后一句是“以景语结情语”,以深夜难眠独自凭栏的诗人自我形象作结,使诗歌具有激荡回旋的力量。

十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碧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注:范成大,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收复失地。

1、1、简评本诗所描绘的意境。

这首诗通篇写景,作者笔下的暮春之景,像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近景富丽堂皇的碧瓦楼,绣幕低垂,远处,赤栏桥外,一泓清溪横斜;空中,杨柳飞絮,地下梨花铺地,洁白如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以身临其景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情况,实际上这首诗是别有寄兴的。前两句中,作者以春秋笔法暗喻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统治者却沉醉在笙歌之中,纵情声色,“碧瓦楼”是权贵们宴饮歌舞之地,“绣幕”后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寻欢作乐图。朝廷如此腐败,国事何须再问。讽刺的意味十分浓厚,后两句“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表面上看起来是写景,实际上是情语,阳春烟景,行将逝矣,一番风雨过后,匆匆春归去,以此暗喻南宋偏安局面的岌岌可危。对当权者是绵里藏针的冷刺。

2、2、请解释诗歌为什么要以“碧瓦”为题,并赏析“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两句诗。

“碧瓦”别开生面,有揭示题旨的作用。“碧瓦”青绿色的琉璃瓦,令人联想到是华美宅邸,再联系绣幕、赤栏桥等景物,诗人描绘的不是田野村家,而是贵族之家。南宋小朝廷偏安半壁,歌舞西湖,燕雀巢于幕上,不知祸之将至,这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南宋统治者。讽刺南宋君臣沉醉临安,忘却国耻。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

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精选6篇)诗歌表达技巧练习题 第1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除夜作高 适旅...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