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后的营养
手术前后的营养(精选11篇)
手术前后的营养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行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取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个体化配方的全合一PN治疗且持续时间7 d以上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 本研究共选择165例接受消化道手术的患者, 其中男98例, 女67例, 年龄39~89岁, 平均 (63.1±10.8) 岁。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64例, 胃切除手术38例, 部分小肠切除手术26例, 结直肠手术37例。
1.2 排除标准
原发性或各种原因导致的继发性甲状腺功能、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消化道瘘、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的患者;PN治疗期间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 (尤其是维生素D或钙制剂) 的患者。
1.3 营养治疗方案
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肠外营养治疗, 采用全合一输注方式持续24 h滴注, 能量供给从600~800 kcal逐步增长到1000~1200 kcal, 氮量从4~6 g逐步增长到10~12 g, 根据化验结果调整钙、磷的补充剂量以维持正常血清钙磷水平。全合一营养液中添加脂溶性维生素制剂 (维他利匹特, 华瑞制药) 1支, 含维生素D200国际单位 (IU) 。术后3~5 d进食流质, 术后5~8 d进食半流质, 以白米粥、面汤为主, 未添加任何肠内营养制剂, 经胃肠道未给予额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
1.4 评价指标
收集患者在术后的肠外营养治疗资料、饮食恢复情况、有无给予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补充, 有无术后并发症 (感染、消化道瘘、胃排空障碍等) , 以及术后第1天 (营养治疗前) 和术后第4天、第8天 (营养治疗第3、7天) 测定的血清25 (OH) D3含量。
1.5 评估标准
血清25 (OH) D3小于20 ng/ml为缺乏;20~30 ng/ml为不足;大于30 ng/ml为正常。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手术组术后第1天 (营养治疗前) 、营养治疗第3天及第7天后血清25 (OH) D3水平, 见表1。营养治疗前后血清维生素D水平变化分布情况, 见表2。不同性别之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51, P>0.05) 。不同年龄间血清25 (OH) D3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89, P<0.05) , 年龄≥80岁水平最低。不同术式间血清25 (OH) D3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054, P>0.05) 。
营养治疗第3天血清25 (OH) D3水平与术后第1天 (营养治疗前)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营养治疗第7天后血清25 (OH) D3水平与术后第1天 (营养治疗前) 及营养治疗第3天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营养治疗中, 随着时间延长血清25 (OH) D3水平呈上升趋势 (F=52.27, P<0.001) 。经过营养治疗后, 各年龄间手术后、营养治疗第3天、营养治疗第7天血清25 (OH) D3水平均逐渐上升 (F=38.342, P<0.001) , 且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F=1.025, P>0.05) ;不同性别组血清25 (OH) D3水平呈上升趋势 (F=50.967, P<0.001) , 且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F=1.063, P>0.05) ;各手术组血清25 (OH) D3水平同样呈上升趋势 (F=46.544, P<0.001) , 且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 (F=0.542, P>0.05) 。
注:与术后第1天 (营养治疗前) 比较, aP<0.05;与营养治疗第3天比较, bP<0.05
3 讨论
3.1 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血清25 (OH) D3水平
本研究发现, 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血清25 (OH) D3水平明显不足。可能的原因有: (1) 伴随原发疾病而出现的膳食摄入量递增式地递减。在胃肠道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 患者食欲受损, 膳食摄入量逐渐减少, 伴随出现的各种营养素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摄入量不足。 (2) 膳食模式的改变。在患者膳食摄入量减少的同时, 膳食种类同样在缩减, 患者倾向于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如鱼肝油、牛奶、奶油、鸡蛋等, 往往会被患者排除在外。 (3) 室外活动时间的减少, 接受阳光照射时间缩短。 (4) 年龄, 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平均年龄 (63.1±10.8) 岁, 且发现不同年龄组之间维生素D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缺乏与术前和 (或) 术中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 无法说明血清25 (OH) D3水平降低与手术相关, 但研究发现不同消化道手术后血清25 (OH) D3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研究发现, 血红蛋白、白蛋白等可影响血清25 (OH) D3水平[5], 故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3.2 胃肠道手术后血清25 (OH) D3的变化
关于围手术期患者维生素D水平变化的研究很少, 只有关于围手术期血清维生素A、E、C水平变化, 发现术后维生素A、E、C水平显著低于术前, 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没有明确阐述, 也没有相关资料研究证实[6,7]。本研究缺乏术前血清25 (OH) D3水平, 无法进行手术前后对比, 只能观察术后PN中添加200 IU维生素D后, 血清25 (OH) D3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补充后血清25 (OH) D3水平持续升高, 且不同性别、年龄、手术组变化趋势一致 (P>0.05) 。
关于术后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目前没有统一认识, 还需进一步研究。关于完全禁食患者PN中维生素D补充剂量同样没有明确规定。美国肠内外营养协会推荐对住院患者每日补充200 IU维生素D, 但是也有其他报道高于此剂量, 从生理学角度, 不建议大剂量、长间隔的补充[8]。而且近年来关于正常人的维生素D膳食推荐摄入量也在进行修订, 2010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在评价了更多的信息和更高质量的研究基础后发布报告, 将美国70岁以下成人维生素D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 , 从1997年的每日200 IU增加到每日600IU。2013年我国营养学会建议18岁以上成人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 (RNI) 为每日400 IU, 65岁以上老年人为每日600 IU。因此, 疾病状态下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确立。
参考文献
[1]Smith EM, Alvarez JA, Martin GS, 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anaemia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in a US cohort[J].Br J Nutr, 2015, 113 (11) :1732-1740.
[2]Mekov E, Slavova Y, Tsakova A, 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nsufficiency in Hospitalized COPD Patients[J].PLo S One, 2015, 10 (6) :e0129080.
[3]Arem H, Yu K, Xiong X, et al.Vitamin D metabolic pathway genes and pancreatic cancer risk[J].PLo S One, 2015, 10 (3) :e0117574.
[4]Moraes RB, Friedman G, Wawrzeniak IC, et al.Vitamin D deficiency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linics, 2015, 70 (5) :326-332.
[5]Atsukawa M, Tsubota A, Shimada N, et al.Influencing factors on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3levels in Japanese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J].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5, 15 (1) :1-9.
[6]宋晋萍.手术对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E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23) :4141-4142.
[7]黄东平, 黄建伟, 周庚仁.上消化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前后血浆抗氧化维生素的变化[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6) :612-615.
腹股沟疝手术前后的护理 第2篇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的一种腹部疾病。
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出现肿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若发生嵌顿处理不及时可发展成绞窄性疝,引起腹膜炎、肠梗阻,甚至脓毒血症,危及人们的生命。
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现将我院几年来护理腹股沟疝手术病人的几点体会汇报如下。
1术前护理
1.1 术前宣教:由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对手术能否成功的担心,常出现心情焦虑、紧张导致睡眠不足,食欲不振,给手术带来影响。
我们应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给患者讲解疾病的基本知识,使其解除思想顾虑,合理饮食,充分休息,使身体和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1.2护理 积极消除引起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如吸烟患者指导戒烟,慢性便秘患者指导合理饮食。
遵医嘱手术前备皮、术前晚灌肠。
送病人进入手术室前,嘱其排空小便,避免膀胱充盈,预防手术中误伤膀胱,以免给患者额外增加痛苦。
2术后护理
2.1 体位 行腹股沟疝术后,患者卧床休息一周,宜采取平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和减少腹腔内压力。
护士应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照顾,如清洁护理、饮食护理、大小便等,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患者更应加强护理。
2.2 切口护理术后局部用沙袋压迫24小时,阴囊可用“丁”字带托起,以预防伤口出血或阴囊水肿。
伤口敷料要清洁干燥,如有血液或尿液污染,应随时更换,对小儿患者更应注意护理,以防止切口感染。
2.3防止腹内压增高术后应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咳嗽的发生,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咳嗽用力排便使腹内压增高而影响切口愈合,特别是小儿,术后疼痛不适,又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常有哭闹不止,躁动不安,影响切口愈合,应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
2.4饮食病人一般于术后6-12小时若无恶心、呕吐可进水极少量流食。
肛门排气后可近半流质食物,如烂面条稀饭等,如无不适感,可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3 出院指导出院时指导患者注意休息,3个月内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
注意保暖,预防受凉感冒引起咳嗽。
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掌按住切口部位,以免腹压增加导致缝线撕脱。
饮食合理搭配,预防便秘。
出院1周后回院复诊一次,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出现复发,及早处理。
献血前后的营养 第3篇
献血前的注意事项
在献血前一天晚上及献血当天早上不要空腹,因为空腹时身体内的葡萄糖会相对降低,献血时极易引起不良反应,但也不要饮食过饱。
献血的前两餐不要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如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要吃一些清淡饮食,如稀饭、面包、馒头等。这是因为,食用较多含脂类的油腻食品后,大量脂类物质进入血液,此时的血统称为脂肪血,脂肪血用作直接供血是很危险的,受血者接受这种血液后,很容易出现寒颤、高热等输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献血前24小时内不要饮酒。
献血前最好饮用一些糖水,能增强人体的耐受力和调节功能。
献血前应准备一些营养价值较高、易于消化吸收且又富含蛋白质、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牛奶、豆奶、鸡蛋、面包、蛋糕、火腿肠及果汁等,献血后应马上进食,以迅速补充液体、能量及电解质。
献血后的营养补充
虽然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只要合理而及时地补充造血功能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身体就会很快恢复。但是,献血毕竟使身体损失了一部分血液。为了使体内血液恢复得快,献血后除了保证休息外,一定要安排好饮食,以充足地供应身体制造血液的原料。在饮食上可做一些适当调整,以营养、可口、适量为原则,献血后的营养补充一般以增加造血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为宜。蛋白质、铁、铜、叶酸和多种维生素等则具有较强的造血功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献血后如何补充这些营养素。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最基本、最主要的物质,含有优质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奶类、瘦肉、蛋类、豆制品等。在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中,牛奶名列前茅,其次是鸡蛋,瘦肉含蛋白质也很丰富。瘦肉中最好的是羊肉,羊肉不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铁和铜。一般来说,动物蛋白的氨基酸优于植物蛋白,更符合人体需要,所以献血后应注意适当添加牛奶、猪肉、牛羊肉、鸡肉、鱼肉以及动物肝、心、肾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所以献血以后,注意补充铁就更为重要。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海蜇、虾、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香菇、豌豆、大枣、桂圆、鸡蛋、芹菜、瘦肉、鱼、大豆制品、动物血液等。这些食物中所含的铁进入肠道后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且不受进餐食物的影响,吸收率可达13%~20%,其中尤以动物肝脏和动物血液的含铁量丰富。吸收率更高。尤其是动物血液,其中铁吸收率达22%以上。另外,含有叶酸较多的食物有绿色蔬菜,新鲜水果,以及猪肝、肾、牛肉等动物性食品;含有维生素B12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猪或羊肾、腐乳等,献血后也应注意补充。
此外,还应多吃富含维C的食物,如青椒、番茄、草莓、樱桃、橙子等。
献血后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补益药膳,如桂圆大枣粥、补血阿胶粥、龙眼肉粥、阿胶鸡蛋汤、黄芪炖鸡、龙眼枣鸡、参芪煨鸡等,可补气生血,促进红细胞的生成。下面推荐几种常用药膳,供大家选择食用。
参枣猪肝汤:党参15-20克,大枣20枚,猪肝50-100克。将党参和大枣洗净,加温水浸泡30分钟,再加适量冷水,文火煎煮30分钟后滤出汁液。再加适量水煮15分钟取汁,两次汁液混合在一起,与猪肝同煮熟。调味后食用。
龙眼山药羹:龙眼肉15克,山药30克,大米100克。将大米淘洗干净与龙眼肉、山药同入锅中,加适量冷水文火煮至烂熟,调味后食用。
猪血汤:猪血500克,冲洗干净,加葱、姜及少量黄酒,入锅煸炒,加入适量水煮沸至熟,放少量盐、味精,即可食用。
红枣花生粥:红枣10枚,带皮的花生仁50克,大米100克,三者洗净后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烂熟。
献血后的几天不要暴饮暴食,尤其不能大量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太油腻的食物,也不要饮酒。应该注意休息,按需进补,逐步补充。值得指出的是,蜂王浆和巧克力不是补血的良药,不宜多食用。献血后血液的完全恢复大约需两至三个星期的时间。所以,饮食调节至少也应坚持半个月左右。应当把营养合理地分配到各餐中,细水长流,使机体随时都能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素,这样,身体的恢复一定会很快。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日,或称世界献血者日。
为鼓励更多的人无偿献血,宣传和促进全球血液安全规划的实施。世界卫生组织、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国际献血组织联合会、国际输血协会将2004年6月14日定为第一个世界献血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发起者们希望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最安全的血液。
手术前后的营养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儿均经过系列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患儿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8.5岁, 病史5~10年。
1.2 治疗方法
46例患儿住院后均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四肢局部移植1次加经静脉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1次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2次”联合移植。
1.2.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
1.2.1.1 干细胞动员、采集
所有患者骨髓干细胞采集前均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 杭州九源药业公司) 皮下注射动员干细胞, 剂量为5~12 μgkg-1d-1, 连续4 d, 在第5天选择双侧髂后上嵴, 严格无菌操作, 多点穿刺, 在局部麻醉下缓慢抽取骨髓100~160 ml。
1.2.1.2 干细胞培养
将骨髓液缓慢加入预先准备好的含 Percoll 梯度分离液的试管中, 2 000 rmin-1离心20 min, 收取单个核细胞的界面层。PBS洗涤2次后, 加入DMEM培养瓶内, 在37 ℃、5%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常规培养。48 h后除去非贴壁细胞, 并更换新培养液。每隔3 d换液1次。当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 0.25%胰蛋白酶消化, 进行传代培养。
1.2.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
细胞传至第3代时接种到盖玻片, 铺满盖玻片后用多聚甲醛固定30 min, PBS洗涤5 min3 次。流式细胞仪检测CD29+、CD71+、CD105+的表达。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后24 h开始贴壁, 第3 天细胞分裂、增殖, 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 细胞数量多, 随之细胞呈集落状生长并于7 d时达到融合态, 呈现漩涡状。传代至第3代时, 细胞呈梭形, 生长旺盛。收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液待用。
1.2.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1.2.2.1 经静脉移植
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缓慢滴入患者静脉内, 细胞计数为 (1.0~4.8) 107 ml-1。
1.2.2.2 四肢局部干细胞移植
在经静脉移植后1周, 在手术室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术,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 多点注射法移植于四肢肌肉内。细胞计数为 (1.5~6.0) 108 ml-1。
1.2.3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制备
选择健康足月产妇, 经知情同意, 在分娩后穿刺脐静脉留取脐血80~160 ml, 培养方法同骨髓干细胞, 约在半个月后收获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计数为 (1.0~4.0) 107 ml-1。
1.2.4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在四肢局部移植骨髓干细胞后第7、14天分两次经静脉输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每次细胞计数均在1.0107 ml-1以上。
1.3 疗效评定
干细胞移植前后对主观症状指标和客观检测指标进行量化评估。
1.3.1 主观指标
(1) 活动能力评分: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价表评价患者活动能力, 包括个人卫生动作、进食、更衣、排便、器具使用、床上运动、认识交流、移动动作、步行、入浴10项动作, 每项动作分为2~6等分级, 共计51个小项动作评分。 (2) 肌力分级评分:分0~5级进行肌力评分。
1.3.2 客观指标
(1) 徒手肌力评定:移植前和移植后3、6、12个月进行单肌肉群肌力评定, 观察每块肌肉移植前后变化。 (2) 血清酶学检查:包括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红蛋白定量检测。 (3) 肌电图检查:用神经电检诊仪同芯针电极分别测定记录股四头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肌电图, 测定收缩运动电位电压、时限增减及多相值。 (4) 肌肉MRI:观察股四头肌、肌二头肌、臀大肌、缝匠肌、内收肌群的肌肉与脂肪容积。 (5) 病理组织活检:取腓肠肌冰冻切片常规HE染色, 观察病理变化情况。
本研究对干细胞移植前后肌电图进行对照研究, 使用美国-美敦力P-P型神经电测仪, 用同芯电极分别测定股四头肌、肱二头肌、三角肌的电生理反应图, 46例患者各组肌肉为138块;以收缩运动时限减低比率、波幅降低幅度、重收缩干扰相等为观察指标, 对比术前、术后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
2 结果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干细胞移植术后, 各组肌肉在收缩时相上其减低幅度有较明显改善。如三角肌, 移植前73.5%的患者该肌肉群收缩时相减低幅度在20%以上, 但移植后复查显示:收缩时相减低在20%以上的患者人数已下降到44.3%;收缩波幅分<300、300~330之间、330~360之间3个减低区间。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各肌肉群在移植后收缩时相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其中股四头肌肉群收缩幅度在300以下原有46.8%, 移植后减少到23.4%, 差异显著;在收缩干扰相方面, 各肌肉群均有明显减少, 显示肌肉功能在恢复。
3 讨论
MD为基因遗传性疾病, 多年来无特殊治疗办法, 特别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是一组由于遗传基因缺失导致的肌纤维变性坏死而引起的进行性肌力下降, 其病理变化在肌电图上有特殊反应, 故临床上常用肌电图来作为主要诊断指标及评估患者肌肉病变程度。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该种疾病, 是医学发展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 干细胞可在萎缩的肌肉内分化为成肌细胞、肌细胞, 并产生正常抗肌萎缩蛋白的作用, 对改善患者肌肉功能、恢复肌力有明确作用, 进而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为患者带来希望。在我院治疗并随访完整的该46例病人中, 所有患者肌力均有上升, 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肌电图前后对比显示, 干细胞移植前后肌电图有明显改善, 从客观指标上找到其明确有效的证据。到目前为止, 在我们已治疗的数百名患者中, 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从移植满6个月并能再次来院复查肌电图的以上患者情况看, 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我们相信, 干细胞移植技术将为MD患者的治疗带来曙光。
摘要:目的: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疗效在肌电图上的表现。方法:对46例自愿接受干细胞移植的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予骨髓血干细胞及脐血干细胞联合移植, 术前检查肌电图, 术后半年复查, 进行前后对照评估。结果:患者术后复查肌电图显示各检测值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肌电图上有比较明确的显示。
关键词:干细胞,肌营养不良症,肌电图
参考文献
[1]梁秀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59-160.
[2]沈定国.神经病学.第14卷:肌肉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214-215.
[3]麻宏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2:552-554.
[4]FERRAR I G, CUSELLA-de ANGELIS G, COLETTA M, etal.Musc le regeneration by bone m arow-de irved myogen ic pro-gen itors[J].Sc ience, 1998, 279:1528-1530.
[5]李中, 张成, 陈国俊, 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模型鼠后运动功能改善[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4, 20:1547-1552.
品管圈在手术前后的调查报告 第5篇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理念主要用于企业生产中,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近、互补的工作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工具手法,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1-2]。目前,QCC应用于临床护理的报道比较常见,但是将其应用于术前访视中的报道并不多见。为此,1-6月,解放军空军总医院麻醉科将QCC理念应用于患者的术前访视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成立QCC小组
根据QCC理念,我们成立术前访视QCC小组,设定圈名为“齿轮圈”,意思是QCC每个环节像齿轮一样环环相扣。小组由10名护理人员组成,其中主管护师1名(担任圈长),护师5名,护士4名,邀请护士长担任辅导员。
1.2、实施步骤
1.2.1、确定主题
召开圈员大会,结合整体优质护理,让大家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从政策的倾向性、问题的紧迫性、方法的可行性和圈员的执行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按照每项5、3、1分的标准进行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以“提高术前访视效果”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2、原因分析
针对术前访视率低、术前访视效果较差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护理人员对术前访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访视没有做到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缺乏,治疗性沟通不突出;护理人员缺编,护理工作时间存在局限性;科室间协作不利;缺乏循证护理理念。
1.2.3、对策拟定与实施
转变护理人员观念,增强对术前访视的认识,不断完善访视制度、规范访视程序、建立访视质量评价标准,加强手术室护士继续教育,提高全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与手术科室间协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1.2.3.1、转变观念、增强认识
术前访视是护士术前一日对次日手术患者进行生理、心理、社会全方面的情况评估,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护理计划,给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减轻术前的焦虑紧张情绪[3]。术前访视有利于患者手术的顺利进行,还能加强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4]。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讨论统一了思想认识,所有手术都需要进行术前访视,登记记录未进行访视的患者,并注明原因。及时了解术前访视的.执行情况,定期查找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力争访视率达到95%以上,保证访视效果和质量。
1.2.3.2、完善制度、规范流程
建立健全访视制度,规定访视在手术前由配合该台手术的巡回护士负责,急诊手术则由值班护士在接到通知单后立即进行访视。访视实施前核对患者信息,了解病情,遵循治疗和护理规范,采用通俗易懂的非专业语言进行指导,访视时间控制在6~8min为宜。针对不同手术、不同特点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练习头后仰卧位;有吸烟史的患者告知其戒烟;老年腹股沟疝患者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长时间站立及负重,防止腹压增高。根据患者满意度、心理精神状况、对手术指示的理解及遵医行为,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本院本科室实际情况的术前访视质量评价标准,从制度上规范护理行为。
1.2.3.3、加强宣教、提高素质
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手术、不同患者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访视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恰到好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此,结合部分护理人员知识面窄、学历低,缺乏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情况,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在职教育。目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占80%,专科学历人员占20%;定期组织科内学习,有计划组织护士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提高全科人员的交流沟通、语言表达和知识储备能力,使其将医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护理实践中。
1.2.3.4、增进协作、提高效率
与麻醉医生沟通,统筹安排,尽量统一安排时间访视患者。手术科室护士做好术前宣教,交代访视及手术签字时间,尽量避免患者外出或安排检查,以免手术室工作人员反复奔波于手术室和患者间,增加工作量,浪费时间。以确保每日每例手术患者有人关心,有人访视。
1.2.3.5、优化配置、切实落实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多数术前访视工作未按正规程序进行,只是流于形式。针对这种情况,专门安排一名责任心强,知识丰富,沟通能力好,上长白班的带教老师,负责休息和手术未结束的护理人员所要完成的术前访视工作,由值班人员负责急诊手术的完善和补救工作,把访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2.3.6、实事求是、遵循科学
在护理实践中遵循科学办事,寻找术前访视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结构化,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明确访视目的、方法、内容、步骤,制订护理计划,严格落实,确保术前访视扎实有效的开展。
1.3、评价指标
(1)术前访视率:护士于手术前一天对次日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填写访视单。术前访视率(%)=有效回收访视单数/术前访视总人数×100%。
(2)患者满意率: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问卷于术后6d内进行随访调查,评分方式采用百分制,综合得分>90为满意,70~90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患者满意率(%)=评分90以上的患者人数/参与问卷调查患者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两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QCC活动实施前后术前访视率与患者满意率的比较见表1。实施QCC活动后(206月),患者的访视率及满意率均较实施前(12月)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表1 QCC活动实施前后术前
2.2、QCC活动的无形成果通过此次QCC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圈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
3、讨论
3.1、QCC活动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手术患者的满意度
手术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等心理反应,往往会导致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术后的康复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术前,通过QCC活动进行针对性地访视,给予患者关心和问候,在交流中了解患者诉求、收集患者信息、告知宣教内容、解答患者疑虑,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和不安,使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的顺利实施。
3.2、QCC活动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基础上,实施QCC活动,完善访视制度、规范访视程序、建立了访视质量评价标准,将术前访视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确保术前访视及时有效进行,保障次日手术顺利进行。有效的术前访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实事求是;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更新知识结构;增强责任心,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也消除了医患之间的隔阂,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3.3、QCC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QCC活动的圈员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全体圈员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个体享有更高的参与权、自主权、管理权,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让护士从一个管理的旁观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同时,将QCC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圈员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与肯定,在工作中获得认可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创造了一个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5]。
【参考文献】
[1]唐洪钦,赵丽,谭小云,等.品管圈在骨科患者基础护理服务中的实践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30(10):52-54.
[2]王瑞云,陈林,田云珍.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健康,,11(12):1157-1159.
[3]陈焕俤.术前访视在手术室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8):121.
[4]顾徐翠,沈惠青,汪和美.手术室实施关爱护理模式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8(2A):29-30.
腹部手术前后的一般处理 第6篇
【关键字】腹部手术;酸碱平衡;低氧血症;一般处理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01-02
腹部手术对于外科患者是一种应激行为,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处理,是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效果的有效方式。因此,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一般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0例需进行腹部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处理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依据及参考,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我到阿勒泰地区人民医院腹外科进修一年半的时间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腹部术手的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分布为21-95岁。平均年龄为(51.2±4.2)岁。患者采取腹部术后,治疗时间为(6.3±3.1)d;9例患者为高中及以上学历,23例患者的学历为中专及初中,13例患者的学历为小学及以下。
患者主要进行以下几种手术,具体如下:12例患者进行胃手术,切除胃大部分,8例患者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胃大部分,8 例患者采取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8例患者采取胆道手术,切除胆囊。4例患者采取肠手术,切除小肠部分,4例采取右半结肠切除手术。5例患者进行Miles手术,3例患者进行Dixon手术。2例患者在肝手术中,以肝动脉结扎、栓塞,2例患者以肝脓肿切开引流,1例患者采取肝囊肿开窗术,3例患者采取疝修补术。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
手术对于患者自身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患者手术之前常常出现恐惧、害怕等心理,手术及预后的安全最为重要。因此,术前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对于手术及预后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术前1d向患者讲解手术目的、方式、出院时间等,满足其心理需求,使其轻松对待手术。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需耐心解释,以成功的病例鼓舞忍心,使其增强信心,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手术。患者的病房需保持整洁、明亮,定时通风,及时更换床单,注意给患者保暖。
所有患者术前均未出现心、肺、肝等重要部位的并发症。术前3d内及术后第1、3、5、7d测氢离子浓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实际碳酸氢盐和碱剩余等。同时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测量钾、钠、氯离子的浓度。
术前进行血气分析,50岁以上患者肺部出现疾病时,加强肺功能檢查。术后第1、2、3、4d进行血气分析,每天1次。所有患者均从股动脉抽血,服用肝素抗凝,采血后以软木塞封闭。
1.2.2术后处理
有经验的医师技术纯熟,创伤可以尽量避免,采取严格的操作方法、充分的方案准备,会带来安全及信任感,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
术后,患者病情稳定时,6~8 h内以半卧位,床头高度合适,务必使患者感觉舒适。患者的术后疼痛需加以关注,指导患者在翻身及咳嗽时,以手将切口部位按压,可减轻患者疼痛。术后,患者需禁食禁饮,并留置胃管,患者多感觉口干,容易使呼吸道细菌进入,肺部会发生感染。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护理2次。
根据患者的病情,术后1d~2d内,进行床上活动,如深呼吸。术后3~4d内,患者需自己翻身,先侧身5min后,身体未出现异常后,休息后缓慢步行。加强患者与家庭、朋友的沟通机会,寻求亲情及友情对患者的支持,给予患者安慰鼓励,使其充满信心。
1.3统计分析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进行 检验。若P<0.05,则存在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酸碱平衡紊乱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酸碱平衡紊乱术前为12例,术后为39例,经过对比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 =32.998,P<0.05)。低氧血症的术前为2例,术后为24例,对比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 =20.737,P<0.05)。腹部手术前后酸碱平衡紊乱与低氧血症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腹部手术前后酸碱平衡紊乱与低氧血症发生率的比较
指标例数(n)术前术后
P值
酸碱平衡紊乱4512(26.67)39(86.67)32.9980.000
低氧血症454(8.89)24(53.33)20.7370.000
3讨论
腹部手术患者对于健康较为担心,术前,病人更为关注与手术相关的任何信息,尤其是增加成功率的信息,如手术以往病例、术前准备及检查的必要性、病情严重程度等【1】。但对于所入住的医院的规章制度、环境等方面,关注较少,与国外相差较大。患者对于手术是否成功、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的要求较高,需加以关注及了解。
对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使患者减轻手术痛苦,预后获得较好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一般处理,其目的在于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增加患者的预后康复率。术前治疗时,加强患者的心理辅导、氢离子浓度、二氧化碳及氧分压、实际碳酸氢盐和碱剩余。同时抽取患者的外周血,测量钾、钠、氯离子的浓度。对于患者的病情进行彻底分析,有助于患者的彻底治疗,提高成功率。术后护理时,给予患者适合体位,按压部位使患者的疼痛减轻。同时还需注意防止细菌繁殖,进行口腔护理,防止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术后,还需重视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减少患者的康复时间。
本研究中,对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酸碱平衡紊乱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酸碱平衡紊乱术前为12例,术后为39例,经过对比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 =32.998,P<0.05)。低氧血症的术前为2例,术后为24例,对比分析后,存在显著差异( =20.737,P<0.05)。
综上所述: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需进行一般处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增加患者的预后康复率。
参考文献:
[1]张蓉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预防和临床疗效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97- 1898.
混合痔手术前后的护理 第7篇
1.1 一般常规护理
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房, 并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护士应热情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房环境、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 按时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 遵医嘱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并测定出凝血时间, 经常巡视, 及时发现患者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1.2 心理护理
混合痔除一般常规护理外, 最重要的是心理护理。患者术前往往表现为焦虑、忧郁、恐惧等心理状态, 而这些因素不消除会直接影响到手术、麻醉及术后创面愈合的成功与否。因此, 手术前对病人必须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病人的情况, 适当的解释病情, 介绍手术的意义。应着重说明手术对治疗他所患疾病的必要性和需要患者的配合以及手术后的不适如何解决等, 以减少病人对手术的神秘和恐惧心理, 是病人有一定思想准备, 乐观地对待疾病, 积极的配合治疗。
1.3 饮食护理
混合痔术前不限制饮食或进少渣饮食, 如:面条、面包、饼干、稀饭等。膳食应供给足够的热量, 以蛋白质及维生素为主, 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
1.4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精神、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等, 如体温过高, 说明有感染存在。面色苍白, 四肢厥冷, 血压下降应考虑是否为痔疮出血过多或疼痛刺激引起, 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应延期手术, 以免感染而引起水肿和出血, 对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应检查心功能。手术日晨测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异常变化, 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1.5 手术前准备
嘱患者手术前排空大小便, 剃去病人会阴部和骶尾部的毛, 用肥皂水冲洗会阴。手术日晨常规灌肠1次, 用肥皂水500~1000m L, 可以达到清洁肠道粪便的目的。也可以用生理盐水灌肠, 但要注意不可停留时间过长, 以免水分被肠道吸收。核对患者姓名、床号, 与手术室护士做好交接班。
2 术后护理
2.1 饮食护理
饮食指导不仅对患者的创面修复与愈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可以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安排饮食, 注意饮食卫生, 有利于提高临床治愈率。混合痔术后24h内不易排便, 目的是保持创口清洁, 维持压迫止血效果, 防止创面感染和原发性出血, 因而手术后第1天进食低脂少渣的半流食, 如:鸡蛋汤、藕粉、豆腐脑或豆腐汤等, 术后2~3d进半流质饮食, 如:稀饭、面条、馄饨。3d后改为普食, 忌辛辣、肥厚、油腻的食品。吸烟及饮酒者禁烟酒, 多吃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2.2 疼痛的护理
由于肛门直肠部位神经丰富, 对痛觉敏感性强, 加之病人精神紧张、麻醉方式的不同, 术后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此时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及时掌握患者疼痛信息, 正确评估疼痛的程度。对轻微疼痛不需要治疗处理, 鼓励患者深呼吸, 保持舒适的体位, 用各种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帮助患者尽快缓解疼痛。对疼痛剧烈者, 可给予止痛剂和镇痛剂。
2.3 排便的护理
病人术后排便时间是混合痔比较突出的环节, 合理的掌握排便时间, 有利于创口肉芽生长和促进愈合。指导患者术后24h内控制大便, 24h后即可排便, 为了防止大便干燥, 可在术后第1次大便前晚上口服麻仁丸或服用液体石蜡15~30m L。如病人较长时间未解大便且便急腹胀症状明显可给开塞露或中药灌肠。若病人大便次数过多要及时治疗, 以免发生伤口水肿、出血或感染影响伤口愈合。养成每天早晨按时排便的习惯, 并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
2.4 排尿的护理
混合痔术后一般都能自行排尿, 但有少数患者因手术对肛门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切割损伤所引起的括约肌痉挛、疼痛和局部水肿, 可以导致反射性尿道和膀胱颈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不畅或尿潴留。也有部分患者由于术后伤口填塞敷料过多、过紧, 压迫尿道以及年老体弱、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精神过度紧张或因药物麻醉后作用的影响也都会发生尿潴留。此时护士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患者消除顾虑, 安定情绪。对于神经反射性尿潴留可针灸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对于是敷料填塞过紧者, 可在术后10~12h适当放松;对于膀胱平滑肌收缩无力者, 可用新斯的明兴奋膀胱逼尿肌;对于精神过渡紧张者, 可热敷会阴和下腹部, 听流水声等诱导排尿。如上述方法无效, 自觉症状明显者, 可在无菌条件下导尿。
2.5 伤口的护理
术后肛门皮肤受损, 保护屏障受到破坏, 细菌较易繁殖, 故伤口的护理特别重要。术后应保持肛周皮肤的清洁、干燥, 每日便后用温水清洗肛周, 然后用1∶5000高锰酸钾或温水坐浴, 水温保持在38~40℃, 坐浴时间20~30min, 冬季应注意保暖。
3 小结
环状混合痔的护理尤为重要, 护理人员要确立不同的护理原则。除上述各项护理外, 我们还应指导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熬夜, 合理进行身体锻炼, 多做提肛运动, 避免久站久坐久蹲。按疗程用药, 以免病情复发。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与患者进行交谈, 尽量缩短病程, 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摘要:痔是直肠下端、肛管和肛门缘的静脉丛淤血、扩张和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 可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源于痔内丛, 发生在齿状线以上, 其表面为粘膜所覆盖;外痔源于痔外丛, 发生在齿状线以下, 其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或皮肤所覆盖。临床兼有内痔外痔特点者为混合痔。环状混合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主要症状为出血、疼痛、脱出、便秘, 手术是治疗混合痔的最佳方法, 而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细心护理对这些疾病的痊愈、康复、疗效及减少病人的痛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肝癌介入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2010年9月~2011年4月共进行TACE 32例,其中经病理证实、影像学表现、GTT偏高提示肝脏有损伤的恶性肿瘤14例,原发性肝癌16例,转移性肝癌2例;年龄35~72岁。术前紧张恐惧、焦虑28例,术后出现胃肠道反应17例,发热23例,上腹疼痛10例,穿刺部位出血及局部血肿3例。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改良法行右股动脉穿刺术置入5FRH导管插入主动脉弓,成襻后拉至腹腔干“冒烟”,确认后在超滑导丝下将导管插入肝固有动脉行DSA造影,肝脏实质内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遂行灌注化疗术,采用低压流控法行肿瘤血管栓塞术。拔出鞘级导管,穿刺处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32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部分出现了一般常见的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疼痛、肝功能损害等,除外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和科学有效的护理后均好转,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术前准备
3.1 术前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忧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对介入治疗手术缺乏了解,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等。做好患者手术前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步骤。护士术前应与患者沟通,对其各种反应表示理解,并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此技术的操作方法、原理、疗效、优点,扼要介绍手术的过程、注意事项及介绍成功病例,态度和蔼、热情,取得患者及家属信赖,减轻其疑虑,使患者及家属以良好心态接受治疗,有利于预防术后并发症[2]。
3.2 患者准备
术前护理常规检查,记录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经B超、CT或MRI确诊为原发性或转移癌。更换干净的病员服,排空大小便,做碘过敏试验,术前备皮,清洗两侧腹股沟及会阴皮肤,触摸穿刺部位远端动脉搏动情况,便于术中、术后对照。术前24 h进易消化的食物,术后6 h可进食少量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避免术中化疗引起呕吐或进食太少而引起低血糖[3]。术前1天训练在床上大小便,并向患者说明术后卧床的意义,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
3.3 病室准备
患者在送入介入治疗室后,病房要及时清洁消毒,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床单被褥给予更换,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4 术后观察和护理
4.1 术后一般护理
一般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绝对卧床休息24 h。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渗液。术后监测体温72h,每4 h测量体温1次,以后根据病情测体温,心电监护24h。术后4~6 h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4.2 胃肠道反应护理
常见胃肠道反应的症状为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发生率44.8%~83%。本组17例是因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栓塞剂反流进入胃和十二指肠的供血动脉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兴奋所致。术后遵医嘱静脉注射盐酸昂丹思琼8 mg,2次/d。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观察呕吐物颜色、性质、量,有异味、出血等情况及时处理。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少油腻、高维生素的食物,多补充水分,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2]。做好口腔护理,2次/d。
4.3 发热护理
本组中23例发热,20例与超液化碘油栓塞肿瘤部位机化坏死及吸收有关,3例为继发感染,均在介入治疗术后1~2 d出现。体温在37.5℃~38.5℃之间,持续5~7 d,个别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持续9~14 d。向患者说明体温不高于38℃无其他不适的,不需要使用退热剂,嘱患者大量饮温开水,饮水量>3000 ml/d。同时注意观察发热患者有无虚脱,及时补充水分,保持皮肤清洁,衣服污染时及时更换。物理降温无效、体温在39℃以上或持续时间超过1周者,按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及应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交叉感染[4]。
4.4 上腹疼痛护理
本组10例与碘油栓塞等造成组织缺血、坏死,肝脏体积增大牵拉包膜有关,发生率30%~100%,一般发生在术后24 h内,1周内疼痛消失。详细了解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并注意与其他疼痛区分。轻者给予心理安慰,指导家属与患者多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在交流同时,可用手掌环形轻柔地按摩腹部,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对不能耐受者按医嘱给予止痛药,曲马多、强痛定肌内注射等对症处理,尽量不用度冷丁,以防掩盖病情,发生不良后果[5]。
4.5 穿刺部位损伤护理
主要表现为穿刺局部皮肤出血、血肿,动静脉痉挛,血栓形成或栓塞,发生率2%~13%。本组3例由反复插管拔管后对穿刺点压迫不当,术后穿刺侧肢体过早屈曲活动而引起。指导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4 h,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6~8 h,加压包扎,注意观察该侧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做好护理记录。若术侧肢体皮肤温度低于对侧,或肢体疼痛、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则提示动脉血管痉挛,报告医生的同时,应检查加压包扎是否过紧,调整压迫带。有渗血或血肿形成,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4.6 术后心理护理
术后患者身体不适、疼痛和生活不能自理会增加新的焦虑和不安。针对患者不良心态,根据患者情况对每个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对患者痛苦和不适给予解决和安慰,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信心,顺利渡过术后恢复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TACE已成为临床治疗肝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但该技术在术后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因此,应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做好患者术前准备,术后及时密切观察和科学有效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使介入治疗达到最佳疗效,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彭利,郝京生,唐瑞峰.肝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3.
[2]洪蕊,方玫,鲍仕风.妇科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5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30.
[3]毛燕君,许秀芳,杨继金.介入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24.
[4]叶道丽.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10-3912.
宫颈癌根治手术前后的护理 第9篇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朝阳市建平县医院共收治早期宫颈癌患者20例, 患者最大年龄65岁, 最小年龄34岁, 平均年龄42.6岁。宫颈原位癌6例, 占30%, 宫颈癌Ⅰa 4例, 占20%, Ⅰb 6例占30%, Ⅱa4例占20%。文化程度:初中以下9例, 占45%, 高中7例, 占35%, 高中以上4例, 占20%。均行宫颈癌根治术, 在20例患者中, 术前知识缺乏患者占95%, 通过精心细致的护理, 术前知识缺乏者降至10%。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由于缺乏相关知识, 95%的患者术前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护士应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经常与患者交谈, 耐心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恰如其分的解答患者的问题, 并让患者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按个体需求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使患者安全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恐惧是手术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2]。通常包括害怕手术危险、术后疼痛等。护士应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式, 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 以往治愈的病例。术前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等动作, 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如何克服伤口疼痛及早期下床活动的意义,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接受手术和克服疼痛。
2.1.2 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
抽血查血生化、血常规、出凝血功能, 以及胸透、B超、心电图、药物试敏、皮肤准备等, 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1.3 阴道灌洗
术前3d给与阴道灌洗, 1次/d。
2.1.4 肠道准备
术前3d口服肠道消炎药甲硝唑400mg, 3次/d。术前日上午口服20%甘露醇溶液125mL加温开水125mL, 以排空肠内积便, 避免因麻醉后肛门括约肌松弛, 排便于手术台上, 增加污染的机会, 以及避免术后腹胀。术前日晚餐进清淡易消化的半流食, 午夜后禁食水。术晨不保留灌肠1次, 以保证肠道清洁。
2.1.5 术前晚给镇静剂
如地西泮5mg口服, 以保证患者充分的休息与睡眠。
2.1.6 术晨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术晨冲洗阴道并宫颈消毒涂龙胆紫做好标记。留置尿管。术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和阿托品。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尤其术后7~10d, 观察体温变化, 每日测4次体温。一般术后3d体温升高属于正常, 一般不超过38.5℃, 3d后体温恢复正常。如再次出现体温升高, 应警惕淋巴囊肿的发生[3]。如合并腹部疼痛, 下腹部和双侧腹股沟出现包块, 有发生淋巴囊肿的可能, 可通过B超观察, 争取早发现早处理。
2.2.2 及时观察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2.3 术后镇痛的护理。
2.2.3. 1 术中留置镇痛泵, 于术后24~48h持续泵入镇痛剂。
2.2.3. 2 肌内注射哌替啶和异丙嗪各50mg。
2.2.4 术后禁食
6h后可进食流质, 12h后可进食半流质, 待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给普食。指导患者进食高营养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少量多餐, 禁食豆类奶类, 避免腹胀。
2.2.5 体位护理
硬膜外麻醉者平卧6h。全麻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术后6h无特殊情况给半卧位, 以便于盆腔引流。鼓励患者早翻身早活动。24h可下床活动, 活动时按住伤口。步行时挺胸, 双手叉腰, 不易弯腰行走。
2.2.6 尿管的护理
术后留置尿管7~14d。保持尿管通畅, 注意观察尿量和颜色。保留尿管期间会阴冲洗2次/d, 防止尿路感染。拔管前3d训练膀胱功能。本组20例患者拔尿管后膀胱功能恢复正常。
2.2.7 引流管的护理
宫颈癌根治手术后需腹腔置管行负压引流, 以及时清除渗血、渗液, 避免盆腔积液及淋巴囊肿的形成。引流管在术后2~3d拔除。在引流期间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数量, 防止引流管阻塞脱落, 及时调整所需负压并维持。
2.2.8 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2.3 出院指导。
2.3.1 注意休息, 建议全休3个月, 适当活动。
2.3.2 术后3个月避免提重物, 避免受凉、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因素, 保持大便通畅。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
2.3.3 保持良好的心境, 增强自信心。愉快的心情有利于疾病康复。
2.3.4 术后1、3个月定期到医院随诊。若发现伤口红肿, 有硬结疼痛或发热等症状及时就诊。
2.3.5 术后恢复期, 应选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饮食, 如瘦肉、鸡蛋、鱼类, 并注意粗细搭配, 以增强体质, 促进疾病康复。
2.3.6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
2.3.6. 1 术后10d左右, 出现左下腹阵发性隐痛, 提示为术中牵拉所致, 不必处理, 约1个月隐痛自然消失。
2.3.6. 2 术后7~14d出现阴道出血, 若为微量且颜色较淡, 持续2~3d, 此为阴道残端线溶化所致, 为正常现象, 可自愈。
若阴道大量出血, 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及时处理。
2.3.6. 3 术后20d左右出现手术切口疤痕变硬, 为手术中缝合的线结以
及局部肌腱脂肪组织增生纤维化所致, 不必特殊处理, 2~3个月后瘢痕会自动软化。
2.3.7 减轻腰酸的措施
注意休息, 避免过劳, 局部热敷理疗。坐位时腰部靠背, 上身后倾, 卧位时躺在硬度较好的床垫上, 腰部可垫一薄软毛巾, 步行时身体直立, 双手叉腰, 放松腰肌。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手术前后的有效护理措施, 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调查总结进行宫颈癌手术患者20例, 了解其术前的心理动态护理需求, 并让患者参与制定护理计划, 按个体需求提供护理措施。结果术前知识缺乏的患者由95%下降到10%, 使她们配合手术, 术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细致的术前后护理使患者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 消除或减轻其恐惧心理, 使其安全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手术前后,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淑贤, 曹泽毅.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88.
[2]王桂娣, 黄芳.妇女生殖器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心身特点研究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7) , 379.
全麻腹部手术前后的护理原则综述 第10篇
1 术前禁食时间
术前禁食对于全麻腹部手术尤其重要,是为了避免麻醉期间胃内容物反流及误吸而导致吸A性肺炎或窒息。传统的禁食时间为术前12h禁食、禁饮,姚尚龙等的研究表明,饮水能稀释胃酸,降低胃液PH值,义能刺激胃排空。因此,择期手术患者,如不存在胃排空延迟因素(如肠梗阻等),可从午夜开始禁食,术前3小时禁饮,急诊手术视情况而定[2]。原因是术前空腹时间过长加上灌肠等肠道准备过早,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空腹时间,极易引起患者焦虑和烦躁。
2 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
术后应给予24h心电监护,特别是体温和血压的监护。通常状态下,体温低于35℃的常常被忽视,但持续的低体湓会降低人体的代谢率进而导致酸中毒,还会引起凝血病和损害免疫功能进而增加了感染率等害处,故对于体温的监测也尤为重要。所以可以采取一些保持体温的方法,如增加术中及术后的覆盖、输入的液体加温至37℃、保持环境的温暖等方法都能够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由于手术创伤、疼痛等刺激和患者自身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原闻极易导致患者术后血压升高,正常情况下随着刺激的消除,术后血压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也不排除由于刺激的持续存在所导致的血压不降。故对于术后的患者应严密监测血压,一旦出现高血压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一般首选硝酸甘油,同时也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疏导,若伤口疼痛难忍,可以适当给予止疼药以防止因疼痛导致血压升高。对麻醉清醒后5~7h仍不能白行排尿的患者应给予积极诱导或留置导尿,以免因尿潴留引路高血压,另外还要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3 促进呼吸功能恢复
患者术后返回病房后给予高流量吸氧,因为高流量氧气可促进麻醉药物的分解和释放,一般给予2~4L/min的氧流量。患者清醒后,让患者处于半卧位,这样有利于使膈肌下降,促进呼吸功能的恢复,而且也有利于腹腔渗出液的引流。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3]。手术后伤口疼痛常迫使腹部手术患者由正常的周期性深呼吸改为浅快呼吸,呈限制性通气障碍,进而导致功能残气量减少,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咳嗽乏力,肺内分泌物潴留,可引起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4 有效的控制感染
术后要积极合理的应用抗生索,以促进手术后的炎症的消退。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以防形成膈下感染。
5 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常感到伤口疼痛,持续的伤口疼痛除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外,还会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故术后一般给予止疼泵或止疼药处理[4]。
总之,以上几方面仅是影响全麻术后机体康复的部分因素,我们应遵循预防为主、护患配合、综合护理的原则,从而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摘要:全麻腹部手术后患者极易引起呼吸、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对患者进行舒适的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出现的重点。
关键词:全麻,腹部手术,护理,康复
参考文献
[1]谢荣.麻醉学[M].3版.科学出版社,1994:170.
[2]姚尚龙,王明玲.预防误吸与麻醉前禁食新概念[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55.
[3]柳骅,姚梅芳.体位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杂志分册),2004,19(6):253.
肺癌手术前后的排痰护理 第11篇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12年4月, 我院共收治肺癌患者36例,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2例, 平均年龄67岁, 除3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 其余33人均好转出院。
2 术前准备
一般患者都有吸烟史, 多数患者伴有刺激性咳嗽, 血丝痰或咯血, 有时可出现阻塞行肺炎, 肺气肿, 肺不张症状。术前护理着重加强呼吸道护理管理, 以改善肺泡的通气与换气功能, 预防肺部感染。
2.1 戒烟
首先对患者宣教, 劝告患者戒烟。吸烟刺激肺部, 气管及支气管, 使其产生分泌物增多。妨碍纤毛的活动和清除功能, 致肺部感染
2.2 训练呼吸运动
肺癌手术会切除部分肺叶组织或一侧肺组织全切, 患者肺功能会减退, 所以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呼吸训练。术前指导患者练习腹式深呼吸, 训练患者吹水瓶, 吹气球, 增加肺活量特别是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 咳痰, 对伴有阻塞性肺炎, 肺部张及咳痰量较多的患者,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 护士指导体位引流排痰, 同时遵医嘱给予抗炎对症治疗。
2.3 雾化吸入
术前3d给予超生雾化吸入。药物;庆大霉素, 地塞米松, 糜蛋白酶, 碳酸氢钠, 生理盐水, 每日2次, 每次20min。目的;稀释痰液, 抗炎, 预防感染。同时遵医嘱给支气管扩张剂, 祛痰药, 以改善呼吸状况, 保持呼吸道畅通,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吸入方法;吸入时, 嘱患者口对雾化吸入管, 开始作深呼气, 然后深吸气, 再憋气4~5s, 周而复始的呼气, 吸气, 憋气, 这样能使药物随雾点沉降于肺泡和支气管表面上, 达到局部用药治疗的作用。
2.4 注意口腔卫生
有龋齿, 口腔溃疡, 上呼吸道感染的, 应对症给予药物治疗, 防止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2.5 饮食指导
戒烟酒, 进易消化营养丰富和足够热量的饮食, 可进食新鲜的水果, 蔬菜, 手术晨禁食水。
2.6 心理指导
手术前针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估。一般患者术前存在恐惧, 紧张, 焦虑等情绪反应, 恐惧术中, 术后疼痛, 担心术中麻醉意外及身体承受能力情况, 担心手术是否安全和顺利, 惧怕术后得不到满意的治疗和护理。因此, 护士应及时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解除其忧虑, 恐惧, 害怕等心理负担, 放松心情, 给予体贴和关怀,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因健康的心理, 乐观的情绪是战胜疾病的重要支柱。
3 术后护理
3.1 体位排痰
有效排痰, 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是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措施之一。予以适合舒适的体位, 利于痰液, 分泌物的排除。患者意识尚未恢复时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呕吐物, 分泌物误吸而窒息或并发吸入性肺炎。待血压稳定后, 采取1/4侧卧位, 以预防纵膈移位压迫健肺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肺叶切除者, 取平卧位或左右侧位。肺节切除者或楔形切除者, 选择健侧卧位, 以促进患侧肺组织复张, 若有血痰或支气管瘘管者, 应取患侧卧位。
3.2 雾化吸入后叩背排痰法
结合临床实践, 我科开展了术后超声雾化吸入后立即翻身叩背的排痰护理。其目的;通过雾化吸入, 湿化松动痰液, 再通过立即叩背, 叩击振动, 诱发患者咳嗽, 使其排痰。肺癌全麻术后, 肺功能受损, 呼吸道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减弱, 纤毛清除率降低, 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多, 且黏稠, 加之手术后患者切口疼痛, 咳嗽无力, 排痰困难, 易引起肺不张或肺内感染。术后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吸入药物;庆大霉素, 糜蛋白酶, 痰黏稠可给氨茶碱, 生理盐水, 地塞米松 (血糖血压异常者禁用) , 碳酸氢钠, 每日3次, 每次20min。患者吸入后护士立即采取叩背排痰。其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 面向操作者, 手指合拢微曲, 手掌窝起或碗状, 医用腕关节的力量在患者背部, 由外向内, 由下向上, 单手叩击, 叩击时应避开脊椎, 肩胛部位。力度以皮肤不发红为宜, 叩完一侧换叩另侧, 叩击频率为60~80次/分。新的叩击手法是;让患者仍保持侧位, 但操作者在患者背后, 操作者的手型, 力度同上。双手轮流有节奏的叩排患者的胸壁 (避免锁骨, 前胸及脊椎, 肩胛部位) 此侧扣完, 再叩对侧, 叩击频率可达200次/分, 叩背时应避免直接叩击切口。
3.3 机械排痰
适用于手术后肺功能严重减退, 呼吸肌无力, 失去咳嗽功能, 痰多且黏稠, 不能自行排痰的重症患者。使用机械吸痰前后, 先给100%氧吸入, 各2min, 可有效预防缺氧引起的窒息。其方法:选一次性吸痰管, 一般成人以10~12号吸痰管为宜, 长度为40~50cm。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洗手戴无菌手套, 用生理盐水冲洗, 湿润吸痰管, 先将导管插入鼻腔或口腔, 插入不易过深, 后放开负压, 开始吸引, 操作动作轻柔, 不可在气管内上下多次反复提插, 每次吸痰最多连续3次。如果吸痰超过3次或持续时间长, 血氧饱和度可迅速下降, 出现窒息和气道损伤-每次持续时间不超过10s, 吸引负压≤80mmHg, 当血氧饱和度≤90%, 应停止吸痰, 立即吸100%氧, 拔管时要左右转动向上提出, 预防吸痰操作不当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3.4 心理疏导的排痰护理
手术对肺癌患者是较为严重的创伤, 术后痰液排出不畅, 阻塞呼吸道, 患者有频死感, 容易出现恐惧, 烦躁, 焦虑, 绝望等情绪。护士通过心理疏导, 解除患者心理负担, 帮助患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痰液, 保持呼吸道畅通。多与患者交谈, 沟通, 了解其心理动态, 耐心听取患者的痛苦, 及时排忧解难, 使其正确对待病情,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调整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5 健康指导
手术前后的营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