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专题训练
声现象专题训练(精选6篇)
声现象专题训练 第1篇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009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声现象综合
1.对下列图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B)
2.(08资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C.下雨时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3(08吉林)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_______;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例如:人们利用声能传递_______来清冼钟表等精密机械。答案:振动
能量
4(08云南)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C A.各种乐器都是通过振动而发声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介质的种类无关 C.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D.悦耳的乐声也会成为噪声(08淄博)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在噪声较大的环境中工作时,人们常佩带耳罩,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用一根棉线和两个纸杯可以制成“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 D.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375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6(08广东)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鸣、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C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7(08钦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发声的物体都伴有振动现象
B.音调、响度和频率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C.声不能在气体、液体中传播
D.在教室周围植树不能控制噪声
8(08佳木斯)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_____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_____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答案;次声波;振动
9(08长沙)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声音在空气和铁棒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男女同学说话时的音调都是相同的
10(08荆州)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如果音调和响度相同,声音我们就无法分辨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1(08黄冈)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同体可“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被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12(08青岛)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B、“土电话”靠固体传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 D、真空不能传声。
13(08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75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14(08鸡西)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答案:次声波 振动
15(08梅州)根据所学物理知识完成下面内容:
(1)刮风时,风吹树叶哗哗响,是因为树叶的_________产生声音;
(2)买瓷碗时,人们常会敲一敲瓷碗通过声音来判断是否破损,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不同来识别的;
(3)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说明声波具有传播________的性质。答案:振动;音调;能量
16(08孝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声音的大小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D.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17(08河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手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在道路两旁植树,可以减小噪声
C.电磁波与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18(08武汉)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蝙蝠的视力很差,它通过接收自己发出的超声波的回声来探测周围的物体 C.弹拨的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闪电比雷声先发生
19(08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8无锡)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375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0(08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21(08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22.(08恩施)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得越快。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
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不到声音
23(08襄樊)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噪声
B.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在医院里医生通常利用超声波震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24(08太原)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___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_________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以利尽早营救。答案:信息 振动
25(08河南)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振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375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375教育资源网 中小学试卷、教案、课件免费下载
26(08佛山)盈盈在弹奏古筝时,古筝的琴弦因为________而发声: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声音________;女同学说话的声音“尖细”.这是因为她们说话时声带振动相对比较________的缘故
375教育资源网 版权所有
声现象专题训练 第2篇
学习目标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记住温度为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会利用回声测距。
3.知道人耳区分开两个相同声音的时间间隔是
4.知道音调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5.知道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及人耳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6.知道音色是分辨不同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7.了解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8.了解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9.了解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等级及划分情况。
10.了解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和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中考基本要求:
1.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3.常识性了解乐音三要素;常识性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中考常考内容: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条件;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
2.辨别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3.噪声的概念;声音的等级划分及减少噪声的三条途径。
知识要点精析:
1.回声及回声测距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公式2.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各种发声体有各自的振动频率,但能引起人耳感觉的频率范围是
。发声体振动快慢不同,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就不同,即音调不同。振
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大小。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且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也就越小。
(3)音色:又称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正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才能区别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或者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等。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有振动着的发声体;(2)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能够接受声音的耳朵。
4.噪声的等级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5.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或者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
6.噪声的危害和增强自我环保意识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以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机器的轰鸣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机动车的鸣叫声、飞机的起落声都是噪声的来源,而且大声说笑、唱歌,或开大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的音量也都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成为噪声的来源;甚至优美动听的音乐在不适宜的场合(例如在课堂或会议室)出现,也会对他们的正常学习或工作有所干扰,同样也是噪声。
噪声的来源如此广泛,几乎时时刻刻都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危害和影响,因此噪声污染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一起,被称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不要使自己的行为成为噪声的来源。
典型例题透析:
例1.利用回声可以测得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米/秒,若发出声音信号后,经过6秒钟收到回声,求此处海洋的深度。
解析:从题目中可知,声音发出到达海底所用的时间为: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由速度公式可得,答:此处海洋的深度为4590米。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生。B选项错误,物体的振动而发声,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即使物体振动,我们也不能听到声音,例如: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因此应选A、C。
例3.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现的现象是()
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但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这样在铁管的一端听到从铁管和空气中先后不同的声音,先听到的是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所以应选C。
例4.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声的人的距离至少是()
A、10米
B、34米
C、17米
D、68米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
例5.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铸铁管的长度为931米,两次听到的响声相隔
解析:能够在铸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说明声音在空气中和铸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能够听到两次响声,设铸铁管的长度为,两次的相隔时间度为,则:,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在铸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且,声音在铸铁管的传播速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声音在铸铁管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vt=340米/秒
秒以上,那么
秒以上,人就可以把回声与原声分辨出来,那么障碍物到发
0.05秒=17米。应选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代入数据得:
解得:
答:声音在铸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3908米/秒.例6.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底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解析: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男女同学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声带的薄厚和宽窄不同,通常男同学的声带厚且宽,振动频率低,而女同学的声带一般都比较薄且窄,所以振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男同学的声带的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也就比女同学所发出的声音低。应选A。
例7.在剧场里,我们是怎样听到演员所发出的声音的?
解析:演员在台上边说话或唱歌时,他的声带发生振动,使他周围的空气随之发生了振动,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使耳朵里的鼓膜发生了振动,引起听觉,于是,我们就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声音。
例8.把耳朵贴在长铁轨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铁轨,可以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响声是由铁轨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已知空气和铁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声相隔的时间是多少秒?
解析: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铁中传播的速度小,所以在相同的路程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比在铁中所用的时间长,它们的时间差就是,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时间为,在和,铁轨的长为,求两次响铁中传播所用的时间为,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求解,答:听到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为。
例9.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叫听觉下限,那么较理想的安静的环境,声音的等级应该是()
A、50~70分贝
B、30~40分贝
C、90分贝左右
D、150分贝左右
解析:正常情况下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谈话,如果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引起神精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而引起鼓膜的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所以较理想的声音的等级应该为30~40分贝。应选B。
本讲巩固练习:
1.由远处驶来一列火车,若从钢轨传过来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秒,则火车离此人有多远?(温度为
2.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铁管、空气、海水
3.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时,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秒?(设当时气温为)
4.某人对着高墙喊话,听到的回声比原声晚
5.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是怎样交谈的?
本讲练习答案:
1.728米。
秒,则墙到此人的距离是多少米?(设气温为).解析: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钢轨的传播速度,所以从钢轨传来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秒,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为,所用的时间为,火车与人的距离为,又已知,所以
2.选B。,解得:。
解析:固体、液体、空气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但是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的大小却是不同的,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大,一般来说金属又比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大。
3.秒。
时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比光速小得多(光速为
解析:声音在气温为),实际上计时员是看到放枪时所冒出的烟开始计时的,如果听到声音才开始计时,肯定有误差,时间要晚.已知路程为
4.255米。
解析:在,所以。
秒内声音是一去一回,通过的路程是人到墙距离的2倍,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设声音传播经过的路程为,则,人到墙的距离为,根据公式的变形,有
有趣的声现象 第3篇
另外, 据资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艇, 又确保德军舰艇安全的目的, 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 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 它能在对方舰艇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 从而使盟军舰艇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 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艇尚未来到时, 接二连三地自动爆炸, 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沉, 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 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 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 生活着一种小虾, 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音响的频率一致, 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 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 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
上面这几个声现象是不是很有趣呢?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 请看:
1.响水不开, 开水不响。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经验:烧开水时, 水壶内哧哧作响, 是水还没有烧开, 过了一会儿声音小了, 水反而烧开了。这是因为刚烧水时靠近壶底的水先变热, 溶在其中的空气被释放出来并上升, 而这时其他地方水温还比较低, 由于热胀冷缩, 气泡上升时体积越来越小, 并受到水的阻力, 在水流扰动下就能振动发声。当水温达到沸点后, 水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了剧烈的汽化。水中释放的气泡上升时, 有不断汽化的水蒸气加入, 因而气泡不断变大, 受到水的阻力也变大, 就不容易振动发声了。
2.热水瓶里的声音。在向热水瓶中灌开水时, 瓶中会有嗡嗡的声音发出, 而且水灌得越多, 音调也越高。因此, 人们可以从音调的高低大致判断出瓶中水位的高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向瓶中灌水时, 瓶中空气由于水流激荡而发生振动, 开始时空气柱较长, 振动频率低, 所以发出的声音音调低;水灌得越多, 空气柱越短, 振动频率越高, 发出声音的音调也就越高了。
3.开水落地的声音。不小心把开水倒在地上, 发出低沉的噗噗声, 而冷水倒在地上, 声音却比较清脆。这是因为开水汽化快, 周围总被一层厚厚的“白气” (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液滴) 包住。开水倒在地上时, 这些“白气”就起了缓冲作用, 因此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而冷水落地是直接和地面碰撞, 所以声音比较清脆, 振动的频率高, 音调就高。
4.铁锅里的声音。铁锅可以烧水, 但是随着铁锅温度的不同, 在其中滴入少量的水, 也会有不同的现象产生。把铁锅放在火上微烤一会儿, 滴入少量水后, 水很快扩展开并冒出“白气”, 直至水干。如果再烤一会儿后滴入水, 会发现水中不断有气泡在滚动, 同时发出哧哧响, 这实际上是水滴已沸腾, 由于水少, 放出的气泡直接在锅的表面振动并破裂, 因而发声。如果当铁锅烧红后再滴入水, 可以看到水滴在锅内滚来滚去, 这是水滴表面的水急剧汽化, 产生的大量水蒸气把水滴托起, 在锅内滚动并振动, 由于水滴直接振动, 发出的声音音调也较高。
5.雷声是怎样产生的。在雷雨天, 巨大的雷声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也有许多同学有着小时候怕“雷声”的经历, 那么雷声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质就是发生放电现象时, 强大的电流使得空气急剧膨胀, 发生振动而产生的。
以上这些有趣的声现象都蕴含着声学知识, 同学们只要认真思考, 仔细观察, 就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它。
同学们都很喜欢俄罗期歌手VITAS的海豚音, 那么高的音很少有人飙得上去, 这里的“高”指的就是音调, 它和响度是不同的。音调高也既是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却是响度, 两者不一样,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区分。另外, 生活中很多人们总结的谚语也包含着丰富的声现象知识:
1.掩耳盗铃在人耳处减弱声音;
2.悬丝诊脉固体可以传声;
3.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声音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即回声;
4.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鼓面的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
5.长啸一声, 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 声音通过多次反射, 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 经久不息, 似乎山在狂呼, 谷在回应;
6.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同的人音色是不同的;
7.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既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 也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8.若言声在琴弦上,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问君何不指上听。揭示了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9.“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和“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能分清蛙声和钟声的依据就是不同的声音音色不同。
第1讲 声现象专题复习 第4篇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点考点]
理解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人耳听到声音是依靠空气传导或骨传导.其中对“探究声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考查较多.
[中考常见题型]
例1 下列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
(1)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
(2) 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
(3)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思路分析:近年中招更加注重实践题的考查,但涉及的内容多是同学们在课堂上接触过的,所以这类题也侧面考查了同学们的听课效果.本题三个现象的共性是纸屑、纸片、水花都在振动,所以能够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填“振动”.
例2 (2007年广东)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的内容.
(1) 悠扬的笛声是空气____产生的.
(2) 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
思路分析: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吹动管状物体时,管内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多符合这样的规律:v固>v液>v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上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参考答案:(1) 振动 (2) 大于 (3) 真空不能传声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重点考点]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人的听觉范围.
决定声音特征的因素是本节的考查重点,它可能以探究的方式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出现.
[中考常见题型]
例3 (2007年桂林)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____(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____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思路分析:弦乐器是由弦的振动发声的,其音调跟弦的粗细、长短、松紧程度有关,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弦越紧发声的音调越高,越松音调越低.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所以根据音色可辨别发声的人.分别填“音调”、“音色”.
例4 (2007年淮安)电子琴能模仿小号、双簧管、钢琴等多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衡量模仿的声音与乐器发出的声音相似程度的物理量是().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思路分析:不同的乐器都可以发出各种音调,比如可以用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乐器演奏同一首歌,并且发声的音调和响度都可以相同,但音色是由乐器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各种乐器发声的音色都不同.但是电子琴是电子设备,在制作前把真正乐器的声音录下来,然后保存为数字格式,弹奏时通过电子装置发音,所以它能够模仿多种其他乐器的音色.答案为C.
例5 (2007年大连)如图1所示,相同的瓶子里装入了不同量的水,用棒敲击瓶子时,可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那么发声体是____,发出的声音音调从左至右依次____.
思路分析:形状相似、材料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大,它的固有频率越低.当敲击瓶子时,主要是瓶子和水的共同振动发声,所以水越多总体积越大,音调越低;当吹瓶口时,主要是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小音调越高.所以敲和吹的发声情况刚好相反,这是易混淆的地方.
参考答案:瓶子和水 降低
例6 (2007年大连)在操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是().
A. 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 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 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 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幅大
思路分析:响度的大小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声音靠空气的振动向远处传播,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能量,振幅会越来越小.响度还跟听者与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但是音色和音调都不变.答案为A.
例7 (2007年成都)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装成坑坑凹凹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
A. 减弱回声B. 防止声音振坏墙壁
C. 增大声音的频率 D. 增强响度
思路分析:声波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与光波相似,较光滑的表面发生的反射也较强,如果墙壁坑坑凹凹或用麻布等装饰过,则声波会发生漫反射或很少被反射,回声就弱,比如在大的空房子里说话回声大,但摆放很多物品后回声小,就是这个道理.选A.
第3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重点考点]
知道从物理学和环境角度对噪声的不同认识.了解控制噪声的途径.
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重视,“噪声的防治”也自然成为中招考试的重点.
[中考常见题型]
例8 (2007年常德)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 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 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
C. 清除城市垃圾D. 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思路分析: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和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机动车禁鸣属于防止噪声的产生;学校的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属于阻断噪声的传播;清除城市垃圾与防止噪声无关.选C.
[易错易混题型]
例9 (2007年宜昌)为了使学生在教室上课时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的措施中合理有效的是().
A. 教室内保持安静,不讲话B. 在教室周围植树
C. 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 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思路分析:在教室内保持安静,这个措施不能减弱室外的噪声;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虽然可以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但是学生也没办法听老师讲课了;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到噪声的大小,但没有采取减弱噪声的措施;在教室周围植树是个好办法,它可以阻断噪声的传播.选B.
例10 (2007年武汉)为全面推进“和谐武汉”建设,实现“四城同创”的目标,武汉市采取了一些措施.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城区禁鸣——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 道路路面刷黑——是因为沥青比热容较小,可以缓解“热岛效应”
C. 焚烧垃圾发电——是因为垃圾热值很大,可以减少核污染
D. 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是由于行驶的汽车因惯性不易停下,可以防止交通事故
思路分析:城市禁鸣是防止噪声的产生;道路路面刷黑是把土路面或水泥路面改造为黑色沥青路面,沥青路面平整且微孔多,可以减少噪声的产生和反射;焚烧垃圾发电是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垃圾对土壤的污染,与核污染无关.选D.
第4节 声的利用
[重点考点]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是本节的考查重点.
[中考常见题型]
例11 (2007年黄冈)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2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用这种牙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A. 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 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 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声现象专题训练 第5篇
班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西宁).下面四句话摘自一位同学学习“声现象”时总结的内容,其中错误的是()
A.医生使用的听诊器减小了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声更大
B.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色
D.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C(永州).关于声音现象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超声波可用于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波能传递能量 C.城市道路两旁植树种草有利于减弱噪声污染
D.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D(漳州).2009年12月6日,在南靖麒麟山公园举行第二届土楼文化节故里专场音乐会,场外附近的听众通过声音的哪个特性来辨别是著名歌手谭晶正在演唱()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C(郴州).用手机通话时,我们可以辨别出熟悉的朋友的声音,这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辨别的()
A.频率 B.音调 C.音色 D.响度 答案:C(郴州).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B.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C.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真空可以传声 答案:B(天水).在“C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一道辩听题:“先听音乐,然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三者均可 答案:C(柳州).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立马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曹操十万大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
A.音调高 B.频率高 C.音量大 D.音色差 答案:C(河池).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也能传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 D.在城区禁止汽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广州).根据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 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 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答案:C(肇庆).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两次敲击同一个音叉,比较音叉两次发出的声音()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音色均不同
答案:B(崇左).我们曾经体验过以下声现象,其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是()
A.放在密闭玻璃罩里的闹钟正在响铃,把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铃声变小
B.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平静水面,会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C.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D.通常我们根据音色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答案:B(莆田).有些老师上课时使用便携扩音设备,使声音更加宏亮,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频率 D.响度 答案:D(聊城).某同学先后对同一斜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关于两次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频率不同
D.音色不同
答案:B(徐州).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A.振动 B.一直向左运
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答案:A(烟台).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答案:C(日照).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D.男高音指的是响度大 答案:B(厦门).如图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答案:A(武汉).下图中,施工人员正在为紧邻居民区的轻轨轨道安装全封闭的隔音屏,尽量将列车产生的噪声降低到最低限度。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A.防止噪声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答案:B(六盘水).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吹着的哨子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关闭的收音机 敲击的水瓶琴
A
B
C D 答案:C(荆门).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几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C(孝感).右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 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答案:C(攀枝花).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听声音可以辨知说话人是谁,依靠的是音色 B.超声波可以击碎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余音绕梁”说明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 D.美妙的音乐永远不会成为噪声 答案:A(攀枝花).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
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细节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者都有 答案:C(百色).2009年12月11日,为纪念百色起义80周年,百色市森林广场上锣鼓喧天,群众载歌载舞,热闹非凡。下列有关声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锣声鼓声都是由锣鼓振动发声的 B.锣声鼓声是通过响度分辨出来的 C.锣鼓声响彻云霄是因为它们的音调高 D.在空气中锣声的传播速度比鼓声的传播速度快 答案:A(益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答案:A(沈阳).吼猴是世界上叫声最响的动物之一,它以雷鸣般吼声警告其它动物不要侵犯它的领地。这里的“雷鸣般”描述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B(鸡西).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答案:B(黔东南州).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政府立即展开大救援,有一遇险工人用铁锤敲打钢管传出声音的办法获救。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我们听不到声音一定是因为物体不振动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物体发声一定是因为物体在振动 答案:D(桂林).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都是靠空气来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C.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 答案:C(湛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 C.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答案:D(镇江).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的歌声,小凡说:“是刘欢在演唱.”他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答案:C(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减少噪声的惟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答案:A(毕节).今年5月,世博会在我国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答案: C(遵义).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辨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 答案:C(福州).优雅的《梁祝》曲用小提琴或钢琴演奏都很美妙,你能听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演奏,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节奏 答案:C(龙岩).杰伦、费玉清合唱《千里之外》,听众听歌声就可分辨是谁唱的。这主要是依据他们声音具有不同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答案:C(龙岩).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A.具有能量 B.穿透能力强 C.传播距离远 D.遇到障碍物能反射
答案:A(天津).我们能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声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强弱不同 答案:C
(江汉油田).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听到的上课铃声是由铃的振动产生的 B.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之间可以直接对话 C.噪声监测装置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工人师傅们通过听机器产生的次声波来判断其工作状况 答案:A(乐山).小纸片会在发声的扬声器的纸盒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激起水花,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这些现象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A(菏泽).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 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 ——次声波传播很远 C.“隔墙有耳” ——固体也能传声 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答案:B(荆州).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可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D.我们能区分不同同学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B
(芜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答案:B(黄石).关于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拉二胡时不断地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
B.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室外的人依然能根据音色的不同分辨出不同种类的乐器
C.乐音的三要素是指音调、响度和频率 D.声音在介质和真空中都能传播 答案:B(宜昌).看电视时,我们调节电视机音量,改变的是电视机声音的()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传播速度
答案:B
(娄底).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世博园区举办了个人演唱会,她那动人的歌声又一次感动世界。文中,“动人”描述的主要是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答案:B(恩施).恩施民歌“龙船调”享誉世界。当歌唱家宋祖英和本土歌星杨娟在演绎这首歌曲时,我们不用看,只需听,就可以分辨出是哪一位在演唱。这是根据声音的 来区分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振幅
答案:C(扬州).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答案:B(梧州).为了庆祝2010年“六一”儿童节,梧州市在鸳江丽港广场举行乐器演奏比赛,其中电子琴演奏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音调和响度 答案:A(淮安).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A.振动的幅度 B.组成的材料 C.振动的快慢 D.自身的结构 答案:A(南京).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答案:A(无锡).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均无关 答案:A(绵阳).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 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不同介质
中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D(大连).看电视时,说“电视声音太大了”是指声音的()
A.音调高 B.响度大 C.音色好 D.频率大 答案:B
(泸州).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中国救援队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抗震救灾,被困在建筑屋废墟中的遇险者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就近的铁制管道,这种做法主要是利用铁管能够向外()
A.传热 B.传声 C.通风 D.导电 答案:B(宁德).钢琴和小提琴分别有“乐器之王”和“乐器皇后”的美称,当它们合奏同一乐曲时,我们仍能分辨出它们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答案:C(宁夏).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音调 B.振幅 C.音色 D.响度
答案:A(安顺).如图所示,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
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 答案:A(内江).为了减少教室周围的噪声对上课学生的影响,在下列措施中,有效、合理和可行的是()
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 B.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佩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的周围植树或建隔声板 D.在教室里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盐城).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A(苏州).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答案:A(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多选)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 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
声现象专题训练 第6篇
18.小明和小华一起讨论在“在房间为何听不到喊话的回声”之后,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声音在反射时,是否如图所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呢?
猜想一: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猜想二:声音在反射时,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究竟哪一种猜想对呢?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用硬纸卷两个长纸筒,用支架支撑,使它们等高且保持水平。
在一个纸筒的一端放一只声音较响的机械手表(或闹钟),另一端对准墙壁且成一定角度。
使另一个纸筒一端对准小华的耳朵,另一端也对准墙壁并成一定角度。
在两个纸筒之间(即手表与小华之间)竖直放置一块足够大的`隔音板,板与墙壁垂直,但不与墙壁接触(留一小段距离),如图8所示,
调整两个纸筒与墙壁之间的夹角,使小华听到的声音达到最响亮为止。
测量两个纸筒与隔音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中,
声现象专题训练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