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砂姜黑土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砂姜黑土范文(精选4篇)

砂姜黑土 第1篇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黄淮平原南端, 辖31个乡镇, 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国土面积1822km², 耕地面积114666.67hm², 总人口173.1万, 其中农业人口152.1万。114666.77hm²土地有两种土类:砂姜黑土和潮土。其中砂姜黑土包括普通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两个亚类及黑土、黄土等16个土种。太和县中低产田面积约为74153.77hm²,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3%, 基本都是砂姜黑土。

2 砂姜黑土改造成果

砂姜黑土土壤质地偏重, 土壤水分物理性状差, 毛细管性能微弱, 导水能力较小, 易受旱受涝, 湿时土体膨胀, 封闭了裂隙, 透水性能差。这些土壤通过多年的治理改造, 土壤肥力有了明显改善, 作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2.1 土壤养分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2.1.1 土壤有机质。

据2008年调查, 太和县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91g/kg, 其变化范围5.8~29.1g/kg。其中3级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30~20g/kg) 占4.31%, 4级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20~10g/kg) 占95.44%。与1982年 (八十年代第二次全国普查下同) 3级上升了4.31% (二次普查时无3级面积) , 4级提高了7.2%, 消灭了二次普查时的11.76%的5级面积。

2.1.2 土壤全氮。

太和县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平均为1.1g/kg。其中1级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2.0g/kg) 占0.12%, 2级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1.5~2.0g/kg) 占0.8%, 3级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1.0~1.5g/kg) 占89.45%, 4级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0.75~1.0g/kg) 占9.36%, 5级 (耕层土壤全氮含量<0.7 5 g/k g) 占0.27%。与82年相比, 1级下降了0.13%, 2级下降了0.72%。3级提高了64.73%, 4级下降了51.55%, 5级下降了12.34%, 几乎消灭了5级土壤。

2.1.3 土壤有效磷。

全县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为14.5mg/kg, 其变化范围为0.4-76.5 mg/kg。其中1级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40mg/kg) 占0.67%, 2级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20~40mg/kg) 占10.79%, 3级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10~20mg/kg占72.46%, 4级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5~10mg/kg) 占13.86%, 5级 (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5mg) 占2.22%。与82年比出现了0.67%的1级田和10.79%的2级田。3级田提高了67.25%, 4级下降了6.62%, 5级下降了73.09%, 几乎消灭了5级田。

2.1.4 土壤有效钾。

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88.76mg/kg, 其变化范围43~453mg/kg。其中1级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200mg/kg) 占28.57%, 2级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150~200mg/kg) 占58.57%, 3级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100~150mg/kg) 占11.19%, 4级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50~100mg/kg) 占1.88%, 5级 (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50mg/kg) 占0.09%。与82年相比, 1级下降了13.04%, 2级提高了14.06%, 3级下降了1.47%, 4级提高了0.36%, 消灭了5级田。

2.2 作物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既全县粮食总产、单产和小麦总产、单产变化可佐证砂姜黑土改造的成果:粮食总产、单产分别从32.29万t、1935kg上升到2012年的100.33万t、4950kg, 分别提高210.7%、155.7%;小麦总产、单产从14.62万t, 2085kg上升到2012年的69.52万t、7350kg, 分别提高375.5%、252.5%。

总结全县砂姜黑土改造经验, 有个明显的例子可见一斑。位于太和县城北10km105国道东侧付秦沟两岸, 即太和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粮大户徐淙祥133.33hm²的连片砂姜黑土改造治理片, 原为典型的砂姜黑土低洼毛草地, 小麦3750kg/hm²左右, 大豆不足750kg/hm²。经过连续多年的治理改造, 特别是通过粮丰工程研究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如选用良种、增加有机质、砂姜黑土小麦超高产理论研究、组装配套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氮肥后移等, 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稳产良田, 单产连年提高, 小麦、大豆单产连创安徽省高产记录。小麦最高单产达11125.5kg/hm² (2011年) , 大豆单产4230kg/hm²。产量变化见表1。

徐淙祥砂姜黑土改造为太和县砂姜黑土改造的典型, 现分析总结如下, 供参考。

3 徐淙祥砂姜黑土地改造浅析

3.1 高度重视砂姜黑土改造工作

2003年徐淙祥当选村支部书记, 他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 为改变农作物产量低, 农民收入少的状况, 多次召开群众座谈会, 研究讨论对处在离村3km外的北大湖砂姜黑土地如何治理问题?如何改变低洼地易涝易旱, 产量不高的局面?经过研究, 大家一致认为, 先挖沟排水降水位, 再请专家指导治理。于是, 他结合县镇规划, 一边带领群众挖沟, 一边聘请省市县农业专家指导生产。在他的带领下, 治理工作有了起色, 在当年6月~10月上旬总降雨量达1100mm情况下, 治理片大豆平均1950 kg/hm², 高产田块达3000 kg/hm²。群众看到了初步治理效果。

3.2 利用项目推进砂姜黑土改良

由于徐淙祥把农民收入高低、农业效益的好坏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 砂姜黑土改造是非自己能力所及的大事, 而且是个长期工作。于是, 他通过各种渠道, 各种方式, 筹措配套资金, 跑细腿, 磨破嘴, 争取各种农业项目。2003年以来, 先后争取中低产田改造、农业部高蛋白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土壤深耕深松、小麦高产攻关、小麦高产创建、国家省市县小麦、大豆品种试验示范等项目并进行了顺利实施, 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治理区形成了田成方, 路成网, 树成林, 沟相通, 路硬化的大格局农业生产局面, 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了砂姜黑土改良工作;二是研究示范、推广、落实了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从技术层面上更促进了砂姜黑土的实质性改良。

3.3 采用关键技术促进砂姜黑土改造

砂姜黑土改造成良田, 不是一句空话, 要真正落实好关键技术, 才能改造好。为此, 他在省、市、县农业专家的指导下, 先后落实了以下关键技术措施。

3.3.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挖沟排渍, 降低水位。经专家指导, 治理这片砂姜黑土地, 首先必须挖沟排水降低水位。为此, 徐淙祥带领村民在县总体规划治理片中间挖一条东西干沟付秦沟蓄水泄水的基础上, 利用冬闲季节先后在大沟两侧挖南北小排水沟、地头沟5条, 东西沟4条, 并沟沟相连, 遇到洪涝灾害, 能在两天内把水排完并使水位迅速下降。二是打井抗旱, 完善配套。治理片内离主干沟较远的地方, 每5.33 hm²打一眼机井, 并配齐了电力和提水机械等设施, 遇到旱天能在3天内普浇一遍。

3.3.2 增施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

砂姜黑土改造的关键就是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粘重状况, 提高保肥保水能力。为此, 徐淙祥有计划的每年秋种结合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积极积攒土杂肥、高温堆肥、购买畜禽粪便、饼肥等, 每公顷基施有机肥22500~30000kg或饼肥600~900kg, 促使土壤有机质不断提高, 土壤团粒构逐渐改善, 作物产量连年提高。

3.3.3 增施化肥, 提高生物返还量。

在其它砂姜黑土改造技术措施的配合下, 加之育种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抗倒伏、耐肥农作物品种的育成推广, 给增施化肥提供了有利机会。自2003年以来, 徐淙祥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 把选用的各品种产量潜力作为目标产量进行全量施肥, 不断提高化肥使用量, 到近几年如小麦N、P2O5、K2O的每1hm2使用量达到240~255kg、90~120kg、90~120kg。化肥使用量的提高, 促进了生物产量的提高, 生物产量的提高, 带动了经济产量的提高, 但更重要的是返还的作物根、茬、叶、柄等也相应增多, 从而逐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笔者认为这也是砂姜黑土改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3.3.4 深耕深松, 加深耕层。

每年秋种, 都要进行深耕或深松20~30cm, 而后旋耕镇压, 达到了逐渐熟化土壤, 加深耕层, 提高蓄水蓄肥能力的目的。直接的改造了砂姜黑土物理状况。

3.3.5 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徐淙祥每年除作物根、茬、叶、柄自然还田外, 还每公顷留750~1500kg秸秆 (不收走完) 粉碎后还田, 以逐渐增加有机质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

总之, 徐淙祥砂姜黑土改造成良田, 是在专家的指导下, 采用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4 打算

4.1 加快砂姜黑土改造示范推广工作

太和县中低产田面积7万多hm2, 基本上都是砂姜黑土, 虽经过多年的改造改良, 土壤结构、肥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产量也随之提高, 但与徐淙祥治理片的土壤肥力、产量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太和县计划推广徐淙祥治理砂姜黑土经验。自2013年起, 每乡镇以2年为期限, 第一年推广示范平均666.67万hm², 第二年巩固。到2020年, 全县砂姜黑土全部改良一遍, 全部变为高产稳产抗灾良田, 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4.2 继续研究摸索新的砂姜黑土改造技术

1) 计划开展客物改造研究。受砂姜黑土地打井洗井抽出沙土混入点片土质的作物出苗、保水、抗旱等有利的启发, 太和县计划用沙土、煤灰、细煤碴等客物布点试验, 从中摸索出改造效果、客物类型及标准和比例, 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砂姜黑土 第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4 年10 月至2015 年6 月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涡阳县进行。采集样品耕作层(0~20 cm)土壤含有机质21.97 g/kg、 全氮1.29 g/kg、 碱解氮66.84 mg/kg、 速效磷7.58mg/kg、速效钾254.60 mg/kg,p H值8.16。

1.2 供试肥料

供试肥料分别为尿素(含N 46%)、过磷酸钙(含P2O512%)、氯化钾(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 个氮肥用量处理,分别为180、240、300、360kg/hm2( 记作N180、N240、N300、N360), 氮肥60% 作基肥施用,40%于拔节期追施,磷肥、钾肥均作基肥一次施入,用量分别为90、135 kg/hm2。3 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1 m2。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除施肥外其他措施完全相同。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玉米收获后小麦基施前,采集0~20 cm土层土样,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基本理化性质[10]。

小麦成熟期按各小区实收测产,并采集样品,分籽粒和秸秆供测定。样品风干磨碎过筛后测定氮、磷、钾养分含量。样品经H2SO4-H2O2消化,半微量开氏法测定全氮含量,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全钾含量[10]。

1.5数据分析

用Excel 2010 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处理,用SPSS 17.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1 可以看出,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各施氮处理以N180 产量最低,N360 处理最高。但N360 、N300 和N240 处理产量间差异不显著。 与N240 和N300 相比,N360 分别增产294、281 kg/hm2,增产率仅4.0%、3.8%。从收获指数来看,N180、N240 和N300 处理的收获指数较为接近,而高量施氮处理N360 的收获指数较低。

2.2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从表2 可以看出,氮肥用量对小麦籽粒氮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各处理条件下氮含量在1.95%~2.00%之间;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秸秆氮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N360 时达到最大。 从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来看, 随施氮量的增加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也随之增大,但氮收获指数却并没有增加反而有下降趋势。说明氮肥用量增加后,氮素更多地积累在小麦秸秆中。偏生产力反应单位施肥量所生产的作物籽粒产量,N180 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偏生产力快速下降。

2.3 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表3 可以看出,小麦产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氮肥用量处理中N180 产值最低,N360 产值最高。与N240相比,N300、N360 分别增加产值183、829 元/hm2。 但在考虑氮肥成本后,N300 处理肥料效益相对较低,N240 和N360处理肥料效益较高且十分接近。从产投比上可以看出,N180处理产投比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投比出现下降。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虽然安徽省化肥用量出现增长缓慢甚至略有下降的趋势,但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化肥用量增长依然较快,基肥、追肥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11]。 本研究条件下,N300、N360 2 个处理相比N240 增产率只有0.2% 、4.0% , 但较N180 处理产量均有提高。说明氮肥有助于小麦产量的增加,但高氮素营养状态下增产效果并不明显。有研究表明[12],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地上部氮素吸收量能显著提高。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氮肥用量对小麦籽粒吸氮量没有明显影响,而秸秆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升高趋势,地上部氮素累积量也获得增加,但氮收获指数却出现下降。说明在高氮素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较多地分配到了秸秆中。

高投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产量,但也明显增加了养分损失的可能[13]。试验条件下,N180 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下降明显。通常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作物产量增加,但氮肥利用率却逐渐下降[14]。本试验中,随施氮用量增加,小麦产值出现增加趋势,但在考虑到氮肥成本后,肥料利用效率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产投比也快速下降。实际生产中,在考虑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也应考虑氮肥利用率,可以通过少施氮肥来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做到既能保障小麦较高产量,又能提高氮收获指数,减少环境的污染。所以氮肥用量的增减必须以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为目标[1],不应该单追求产量最大而过量施用氮肥,而应该同时考虑肥料利用效率,达到高产高效。本研究表明,施氮量240 kg/hm2只是一个相对适宜的量,生产中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配施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合理施用氮肥,才能有效提高小麦产量,发展绿色增产农业。

摘要:针对安徽省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生产中氮肥不合理施用的现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提高,小麦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氮肥用量为36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7 710 kg/hm2,但与300 kg/hm2、24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240 kg/hm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和产投比均明显高于处理360 kg/hm2。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经济效应,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氮肥的适宜用量为240 kg/hm2。

砂姜黑土 第3篇

关键词:砂姜黑土,玉米秸秆还田,小麦,栽培技术

2011-2012、2012-2013、2013-2014年郸城县农科所试验站承担了国家小麦体系的“砂姜黑土障碍因子消减与激发式秸秆还田地力提升技术试验”、“中低产麦田土壤肥力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技术试验”, 经过对2a的试验进行总结, 认为进行秸秆还田可以适当改善土壤结构, 破除砂姜黑土的土壤粘性、易板结、通透性差、保水性差的特性, 提出了砂浆黑土玉米秸秆还田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 产量指标及基本条件

1.1 群体指标及产量结构

基本苗为20~23万/667m2, 冬前茎蘖数80万头左右, 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100万头, 最后每667m2成穗40万左右, 千粒重45g左右, 穗粒数28~33粒。

1.2 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应该是经过国家审定或者是省级审定, 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好的优质品种。如:周麦18、周麦22等。

1.3 田间水肥条件

坚持“以有机为主、无机为辅, 有机与无机相结合, 底施与追施相结合”的原则, 每667m2施肥:N用量16~20kg (比秸秆移除麦田的施氮量要多4~5kg) 、P2O5用量12~15kg、K2O用量5~8kg、精制干鸡粪100kg, 氮肥底追为7:3。砂姜黑土保水性差, 易旱易涝, 加上秸秆还田极易吸水, 因此要根据情况适时适量浇水, 保持良好的土壤墒情, 一般生育期内浇水次数多于秸秆移除麦田。如果遇雨水过多或地下水位高, 要及时开沟晾晒。

2 小麦播前准备

2.1 玉米秸秆还田

2.1.1 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

砂姜黑土的土壤特性是土质粘性、易板结, 土壤通透性差、控水性差, 不利于作物生长, 而通过长期实行秸秆还田, 可以适当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肥力, 减少土壤粘性, 破除土壤板结, 增加通透性, 调节土壤的控水性。

2.1.2 秸秆还田

玉米收获后, 及时进行秸秆还田, 最好是同步进行切割粉碎, 秸秆切割长度一般要小于10cm, 越绒越有利, 留茬长度要小于10cm, , 最好3~6cm, 尽早翻耕深埋, 促使秸秆尽快腐烂, 转化为有机肥料, 翻耕前对地面遗留的长秸秆进行清理。

2.1.3 注意防止病虫害

秸秆还田时为防止病虫传播和蔓延, 要注意不能把带有病害、虫害严重的秸秆还田, 要及时进行清除。

2.1.4 增施氮肥

施肥量比秸秆移除的麦田要每667m2增施纯N量4~5kg, 因为秸秆还田地块, 小麦生长前期出现秸秆腐化与小麦生长的“争氮”现象, 因此要适当增加施肥量。肥料进行均匀撒施。

2.1.5 浇水

整地后若墒情不好, 为加快秸秆腐烂速度, 可以浇一次透水。

2.2 及时整地施肥

2.2.1 及时耕耙

砂姜黑土的保水性差、易板结, 土壤墒情易散失, 另外玉米秸秆粉碎后水分极易散失, 容易变干, 影响整地质量, 所以要及时耕耙, 保护好土壤墒情。

2.2.2 注意整地质量

秸秆还田地块一般主张要深耕, 深度达到25cm以下, 做到不漏耕、耕耙均匀、到头到边, 把所有玉米秸秆全部翻到地下深层, 进行耙平压实 (可以多耙1~2遍) , 以增加腐烂速度、提高播种质量, 质量达到土地平整、无明暗坷垃、上虚下实、无长秸秆、墒情良好, 适合小麦种植条件。

2.2.3 土壤处理

秸秆还田的地块一般地下害虫相对严重, 整地前必须进行土壤处理:每667m2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5~2kg, 或3%辛硫磷颗粒剂2~2.5kg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 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 每667m2用量250m L, 加水1~2kg, 拌细土20~25kg配成毒土施用。

2.3 种子准备

要精选种子,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小麦品种, 种子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种子标准。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要先晒3d以上, 然后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

3 播种

3.1 适播期

当日平均温度在16~18℃, 冬前0℃以上有效积温550~650℃为适播期, 河南一般半冬性品种10月8~15日, 弱春性品种10月12~20日。

3.2 播种方式

一般采用机械播种机进行播种;行距20cm左右, 播深4~5cm;667m2播量, 秸秆还田地块, 要适当增加播种量, 适播期内为10~12kg/667m2, 晚播的要适当加大播种量, 每延迟1天加0.5kg, 但是一般不超过20kg。如果种肥同播, 种子与肥料要适当错开距离, 一般10cm为宜, 肥料深度10cm左右。

3.3 播后镇压

秸秆还田地块容易使土壤与种子接触不紧, 不利种子扎根发芽, 出现吊死、苗弱现象, 镇压后可增强土壤与种子的密接程度, 使种子充分吸收水分, 提高出苗率, 增强小麦的抗旱能力。

3.4 浇水

秸秆还田地块由于地下埋有秸秆易造成地虚及缺墒, 所以小麦播种后2~3d, 如果墒情不好, 要及时灌水, 确保田间持水量。

4 田间管理

4.1 苗期管理

小麦从出苗到拔节, 保全苗、育壮苗、促分蘖、安全越冬、确保667m2穗数。小麦播种后要及时起垄打埂,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进行冬前中耕, 提高地温, 11月中旬小麦3叶后, 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除草剂的使用要根据不同杂草因地施药;秸秆还田地块必须浇好越冬水, 使小麦不受冻害或者减轻冻害, 安全越冬。

4.2 小麦中期管理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目标是:促返青、巩冬前分蘖, 减少春季无效分蘖, 争取多成穗、成大穗。

4.2.1 早春划锄

早春气温回升至5℃、地表解冻5cm以下时, 及时进行划锄, 以提高低温, 促进小麦返青;有条件的在起身期再划锄1次, 促起身。

4.2.2 地下害虫防治

玉米秸秆还田小麦地块, 地下害虫较严重, 所以要在气温回升、小麦返青起身时, 进行春季防治, 方法:每667m2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 每667m2用量250m L, 加水适量, 麦麸或者豆饼3~4kg配成毒饵, 顺着麦垄进行撒施。

4.2.3 化学除草

对于年前除草效果不好或年前没有进行除草的田块要进行化学除草1次。药剂:对于阔叶杂草地块, 667m2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g+72%2, 4-D丁酯乳液兑水30~40kg进行均匀喷施, 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单子叶的禾本科杂草如野燕麦、看麦娘等, 每667m2使用6.9%的骠马乳油40~50m L兑水30~40kg喷施。

4.2.4 化学防控

小麦刚起身时对于茎秆较高的品种或者田间群体过大、有旺长现象的田块要进行化学防控, 667m2用20%的壮丰安40~50m L或15%的多效唑40~50g, 兑水30kg左右, 主要控制小麦的第1、2节间, 防止小麦徒长倒伏。

4.2.5 防治病虫

这个时期的主要病害小麦纹枯病, 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时期, 方法:每667m2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 或20%的粉锈宁乳油100g兑水30~40kg进行基部喷施。防治小麦红蜘蛛、麦蚜的方法:每667m2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8~10m L或15%的哒螨灵15~20m L, 兑水40kg进行喷雾防治。

4.3 小麦中后期管理

小麦拔节至抽穗这段时间是小麦的667m2成穗数和成大穗的关键阶段。目标:调控667m2成穗数、促大穗、防倒伏。

4.3.1 浇好小麦孕穗水

这段时间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 田间一定要保证小麦的需水量。做到弱苗早浇水, 壮苗、旺苗晚浇水。

4.3.2 施好拔节肥

小麦拔节时结合浇水, 每667m2施尿素8~10kg, 做到弱苗早施, 壮苗晚施。

4.3.3 防治病虫害

锈病、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每667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100g, 或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 兑水40~50kg均匀喷雾。吸浆虫防治:蛹期667m2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m L或4.5%高效氯氰菊酯75m L左右加水拌细土20~25kg, 顺麦垄进行均匀撒施;成虫期667m2用40%毒死蜱乳油50~75m L加水40~50kg喷雾。小麦蚜虫667m2可用50%抗蚜威10~15g兑水45~50kg喷雾防治。

4.4 小麦后期管理

小麦抽穗至成熟是小麦成熟的最后阶段。主要目标是:保花增粒、促灌浆、增粒重, 防倒伏、防早衰、防后期干热风。

4.4.1 浇好灌浆水

小麦抽穗扬花期间, 为保证小麦抽穗扬花顺利进行, 要保持一定的田间持水量。

4.4.2 叶面喷施

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400g或尿素500g左右, 兑水30~40kg, 喷施。

4.4.3 搞好“一喷三防”

这一时期小麦的各种病害、虫害会综合重叠发生, 在小麦灌浆期要每667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1.8%阿维菌素乳油10~12m L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30g、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30~40kg均匀喷施, 间隔7~10d连喷2次。扬花期为防止赤霉病, 可每667m2施50%多菌灵100g兑水30~40kg喷雾。

5 小麦成熟收获

砂姜黑土 第4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内, 试验地为砂姜黑土,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 前茬为小麦, 后茬为大豆。供试小麦品种为新麦26。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 分别为:农民习惯种植模式 (T1)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T2) ;超高产种植模式 (T3)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T4) ;以不施肥、不浇水作空白对照 (CK) 。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小区面积45 m2。其中, 处理T1农民习惯种植模式采用秸秆还田, 播种量为187.5 kg/hm2, 施纯氮225kg/hm2、五氧化二磷112.5 kg/hm2、氧化钾90 kg/hm2作基肥, 视底墒情况确定是否浇底墒水, 越冬期浇水600 m3/hm2;处理T2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采用秆还田, 播种量为150 kg/hm2, 施纯氮210 kg/hm2、五氧化二磷112.5 kg/hm2、氧化钾90 kg/hm2, 磷钾肥作基肥, 氮肥基追比为6∶4, 视底墒情况确定是否浇底墒水, 越冬期浇水600 m3/hm2, 追肥时浇水600 m3/hm2;处理T3超高产种植模式采用秆还田, 播种量为120 kg/hm2, 施纯氮270 kg/hm2、五氧化二磷150 kg/hm2、氧化钾135 kg/hm2、硫酸锌15 kg/hm2、有机肥3 t/hm2, 钾肥和锌肥作基肥, 氮肥基追比为6∶3∶1, 磷肥基肥与追肥比例为7∶3, 视底墒情况确定是否浇底墒水, 越冬期浇水600 m3/hm2, 各追肥时期分别浇水600 m3/hm2;处理T4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采用秸秆还田, 播种量为135 kg/hm2, 施纯氮240 kg/hm2、五氧化二磷135 kg/hm2、氧化钾112.5 kg/hm2、硫酸锌15 kg/hm2、有机肥1 500 kg/hm2, 钾肥和锌肥作基肥, 氮肥基追比为6∶4, 磷肥基追比为7∶3, 视底墒情况确定是否浇底墒水, 越冬期浇水600 m3/hm2, 追肥时浇水600 m3/hm2;CK小麦整个生育期均不浇水、不施肥。其他管理措施按一般高产田进行。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群体动态:各处理分别选取长势均匀一致的1 m双行, 分别于出苗、越冬、拔节、抽穗和成熟期调查1 m双行的群体数量, 并折算成单位面积群体数。产量及其构成3个因素:各处理分别选取20穗, 用于测定穗粒数;将1 m双行内的穗数折算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各处理分别收取3个1 m2用于测实产, 同时测定各处理千粒重 (重复3次, 共数3 000粒)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2]: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产量/施氮量 (单位:kg/kg) ;氮肥增产效率:氮肥增产效率= (施肥处理产量-不施肥对照产量) /施氮量 (单位:kg/kg) 。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群体动态和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由图1、表1可知, 处理T1 (农民习惯种植模式) 抽穗前群体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 但分蘖成穗率显著下降。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拔节前群体显著大于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和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 且穗数和分蘖成穗率达最大 (差异显著, P<0.05) ;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抽穗前群体显著高于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 成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降低。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差异显著。

2.2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 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产量显著高于处理T1 (农民习惯种植模式) 和CK, 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和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显著高于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 但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和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产量差异不显著。穗粒数显著下降是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相对减产的主要原因, 穗数较高和穗粒数偏大分别是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和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增产的决定因子。

2.3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增产效率的影响

由图2、图3可知, 相对于处理T1 (农民习惯种植模式) , 处理T3 (超高产种植模式) 和处理T4 (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增产效率分别表现为降低和增加趋势, 且均显著低于处理T2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 。说明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是安徽省北部砂姜黑土小麦主产区小麦最佳种植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超高产种植模式和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产量表现均优于农民习惯种植模式和空白对照。高产小麦群体主要表现为群体大小适宜, 高分蘖成穗率以及产量构成3个因素协调互补等多方面因素 (满足或部分满足) ;分蘖成穗率同时受穗数 (正比) 和前期最高群体数 (反比) 的双重调控[3,4,5,6,7]。在本试验条件下,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超高产种植模式和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抽穗前群体动态显著低于农民习惯种植模式, 但穗数显著提高, 分蘖成穗率大幅度提高;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和超高产种植模式分别在穗粒数和穗数方面表现出绝对优势, 且超高产种植模式分蘖成穗率达最大, 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也因分蘖成穗率较高表现可观而较农民习惯种植模式和空白对照显著增产。综上所述,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本试验中表现最佳, 同时满足高产和高效 (主要表现在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增产效率协同提高) , 可考虑在皖北砂姜黑土小麦主产区推广应用。

摘要:为了给皖北砂姜黑土区小麦适宜种植模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11—2012年在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试验共设农民习惯种植模式、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超高产种植模式、持续高产高效种植模式4种种植模式以及不施肥对照,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 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在试验条件下分蘖成穗率、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氮肥增产效率等方面均表现出绝对优势, 可考虑在皖北砂姜黑土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适宜种植模式,产量,影响,砂姜黑土区,皖北地区

参考文献

[1]陈小容, 雍太文, 杨文钰, 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茬口对小麦季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6) :20-24.

[2]毛朝军.超高产田不同种植模式对豫教5号产量的影响[J].中国种业, 2011 (9) :60.

[3]齐林, 陈雨海, 周勋波.冬小麦种植模式与水肥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 (1) :159-162.

[4]宇万太, 马强, 张璐, 等.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贡献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07, 26 (11) :1798-1803.

[5]余松烈.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49, 260-323.

[6]陈雨海, 李永庚, 余松烈, 等.小麦边际效应与种植方式规范化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 2003, 23 (2) :68-71.

砂姜黑土范文

砂姜黑土范文(精选4篇)砂姜黑土 第1篇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 黄淮平原南端, 辖31个乡镇, 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国土面积1822km&sup2...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