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物学名词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物学名词范文(精选5篇)

生物学名词 第1篇

细胞液:成熟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 是细胞内主要的液体环境, 所以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中液泡内的液体, 不能简单理解为细胞内的液体。

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不是动物体不需要的氨基酸, 是指动物细胞自身能够合成, 不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氨基酸。

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 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 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 实验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无关”并非与实验结果无关, 在具体实验中无关变量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必须相同且适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因变量的不同仅与自变量有关。

生物膜: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结构, 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这个概念涉及细胞范围, 并非整个生物体, 即生物膜不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如胃黏膜就不属于生物膜。

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没有氧气的参与下, 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 把葡糖糖等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 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无氧”并不是指外界环境中没有氧气, 无氧呼吸在无氧和低氧时都可以进行。

无籽西瓜:无籽西瓜是三倍体植株, 在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联会紊乱, 无法产生正常的卵细胞, 导致三倍体西瓜不育, 即没有种子。但无籽西瓜真的一颗种子都没有吗? 其实不然, 导致单倍体西瓜有“籽”的原因有两种:一方面三倍体西瓜有可能形成正常的卵细胞, 即当细胞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一条都移向细胞的同一极, 卵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就能正常受精, 只是产生这样的卵细胞可能性很小, 但不代表没有。另一方面从种子的形成过程来看, 卵细胞与精子受精得到的受精卵最终发育成种子的胚, 西瓜的种子包括两部分:种皮和胚, 其中种皮是由母本的珠被发育来的, 三倍体西瓜缺少胚, 但仍然具有种皮, 从颜色上看, 只是没有或很少有黑色种子, 而是白色的种子。

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叫做等位基因, 从位置上看, 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aa虽然等位, 但不能称为等位基因。

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人类常见遗传病的一种类型, 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这里的“单基因”是一对而不是一个基因。

排卵:雌性动物初情期后, 从卵巢直接排出的卵母细胞成熟程度不同, 一部分动物排出初级卵母细胞, 比如马、犬等;有的动物从卵巢中直接排出次级卵母细胞, 比如猪、牛等, 最终这些细胞都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所以这里所讲的“排卵”, 排出来的并不是卵细胞, 实际上, 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动物体内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卵细胞。

冲卵:冲卵是胚胎移植技术中胚胎收集的一步操作, 指的是配种或输精后第7天, 用特制的冲卵装置, 把供体母牛子宫内的胚胎冲洗出来, 简称“冲卵”, 这里的“卵”不是卵细胞, 而是早期胚胎。

精子获能:精子获能并不是获得能量, 是指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 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 才能获得受精能力。精子在成熟过程中, 表面覆盖着蛋白质和多胺类物质, 这些物质对精子受精能力有抑制作用, 当精子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运动时, 能消除精子表面的抑制因子, 促进获能的发生。

试管婴儿: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课本专题四的首页有一张婴儿装在试管内的图片, 会让人误以为婴儿真的可以在试管中诞生, 其实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成熟和受精, 并培养发育到早期胚胎, 经移植产生后代。该技术中的早期胚胎一定要移植到受体子宫内才能继续发育, 目前实验室还不能完全模拟雌性动物的子宫环境, 整个技术过程只有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是在体外进行的。

植物组织培养:一定用植物的组织才能培养得到一株完整的植株吗?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 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 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 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 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所以这里的“组织”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培养的不一定是生物组织, 也可以是其他外植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记住生物学名词, 而应该准确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 平时应认真钻研教材, 吃透教材, 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常有一些生物学名词词不达意, 不能准确表达其含义,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本文总结一些常见的例子, 对此加以说明。

关键词:词不达意,生物学名词,含义

参考文献

[1]庞四喜.“顾名”不可“思义”举例[J].生物学教学, 2014 (1) :67-68.

[2]张士芳.哺乳动物的精子获能及其鉴定[J].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0, 18 (2) :1-3.

保护生物学里面几种名词的解释 第2篇

2.一般来说,异质种群(集合种群)的概念所描述的是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者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它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3.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扥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4.指示种:有指示作用的种类.就是对环境变化敏感,比如某种海生动物对石油类敏感,一旦有石油类污染物就会发生大面积的死亡,可以认为是石油类的指示种.

5.伞护种: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存环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从而对该物种的保护,同时也为其他物种提供了保护伞.比如说鲸鱼的生存环境涵盖了许许多多的鱼类以及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鲸鱼的生存环境也就为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提供了保护伞.

微生物学名词(三) 第3篇

微需氧菌 microaerophile 在氧分压低于空气、但非无氧的条件下生长最适的微生物。

厌氧菌 anaerobe 缺乏超氧化物歧化酶,需在无氧或低氧化还原电势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需氧生活 aerobiosis 有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

底物促死 substrateaccelerated death 由于缺乏某种营养物质而处于饥饿状态的细菌细胞群体在补加所欠缺营养物质后表现出高死亡率的现象。

严紧反应 stringent response 细菌在贫养环境(如缺少氨基酸)中生长时,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他一些代谢过程被迫暂停的现象。

巴氏效应 Pasteur effect 全称“巴斯德效应”。在既能发酵产能又能呼吸产能的微生物(如酿酒酵母)中氧抑制糖酵解的现象。

葡萄糖效应 glucose effect 当葡萄糖与其他碳源同时存在时,较易利用的葡萄糖抑制较难利用碳源的代谢酶系合成的现象。

克鲁维效应 Kluyver effect 某些酵母菌在非厌氧条件下利用特定二糖的现象。

自溶[现象] autolysis 细胞被自身所含有的酶系所消化的现象。

休眠 dormancy 又称“隐生现象(cryptobiosis)”。某些细胞或芽孢在较长时间内表现出最低生理生化变化的状态。这种变化不能被检测出。

衰老型 involution form 培养时间过长或培养条件不适宜的培养基中细胞出现形态异常的状态。

静息细胞 resting cell 维持代谢活动但处于停止分裂状态的细胞。

同化作用 assimilation 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过程。

异化作用 dissimilation 生物体分解自身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孢子]萌发 germination 孢子发育成为营养细胞或菌丝的过程。

裂殖 fission, schizogenesis 细胞通过分裂或断裂进行增殖的方式。

芽殖 budding 母细胞通过出芽形成子代细胞进行增殖的方式。

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以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对生长时间作图获得的曲线。

均衡生长 balanced growth 細胞中所有必需组分均以指数方式增长, 且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同步的生长状态。

不均衡生长 unbalanced growth 细胞中某些必需组分增长速率与其他组分不同,细胞数目与生物量增长不成正比的生长状态。

生长抑制 staling 由于代谢产物积累引起细胞生长受制约的现象。

比生长速率 specific growth rate 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所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最大比生长速率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特定微生物每小时每克细胞物质最多可产生的新细胞物质的克数。

同步生长 synchronous growth 借助特定实验手段,使一个微生物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分裂步调一致的生长状态。

二次生长 diauxic growth, diauxie 当培养基中存在两种不同碳源时,由于微生物代谢底物转换而先后呈现两个对数生长期的现象。

二次生长曲线 diauxic growth curve 又称“双峰生长曲线”。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两度出现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而形成有两个峰形的生长曲线。

时间-存活曲线 timesurvival curve 以微生物培养物中存活细胞数对时间作图所得到的曲线。

延滞期 lag phase 细菌接入新鲜的培养基后的初期生长阶段。此时细菌代谢发生调整而使细胞数或生物量的增长速度处于最低水平。

营养期 trophophase 微生物培养物由延滞期后期向对数期过渡直至对数期中期, 菌体生长和初级代谢占优势的时期。

对数期 log phase 又称“指数[生长]期(exponential phase)”。微生物生长延滞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呈指数增长的时期。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微生物生长对数期之后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长减缓直至停止的时期。

衰亡期 decline phase 又称“死亡期(death phase)”。微生物生长稳定期之后培养物中活细胞数目下降的时期。

倍增时间 doubling time, generation time 又称“代时”“增代时间”。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对数期中细胞数目或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时间。

指数生长 exponential growth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 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状态。

指数生长速率常数 exponential growth rate constant 处于对数期的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增殖的代数或生物量、细胞数目倍增的次数。

产量系数 yield coefficient 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消耗单位质量(克)特定营养物质所形成的菌体质量(克细胞干重)。

接种量效应 inoculum effect 体外测定细菌对抗生素抗性试验中最低抑制浓度随接种量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抗微生物指数 antimicrobial index 抑制剂浓度与逆转抑制的底物浓度之比。

氧胁迫 oxidative stress 微生物耗氧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对自身细胞的不利影响。

nlc202309041248

双组分调节系统 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 又称“双因子信号转导系统(two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细菌中调节基因表达水平以应答环境变化的系统,含感应激酶和应答调控蛋白两个成员。

感应激酶 sensor kinase 位于细胞质膜上的负责接受环境信号的感应因子。

应答调控蛋白 response regulator 位于胞内负责接受感应激酶转导的环境信号并进行应答的效应因子。

酵母双杂交系统 yeast twohybrid system 通过报道基因表达与否,来检测与酵母转录调节蛋白中的DNA结合结构域及转录激活结构域分别融合的两种蛋白质是否发生相互作用的实验系统。

原养型 prototroph 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经回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

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 丧失合成一种或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多重营养缺陷型 polyauxotroph 丧失合成多种必需生长因子能力的菌株。

营养特需型 idiotroph 又称“特需营养要求型”。失去合成前体能力的抗生素产生菌的突变体,加入该前体时才能合成原株所产生的抗生素。

分离变异 dissociation 特定细菌菌株子代细胞中出现的表型改变。

光复活[作用] photoreactivation 细胞经紫外线照射在DNA中形成嘧啶二聚体,再经300—600 nm光照后嘧啶二聚体被切割成单体,受损DNA被修复的现象。

交叉复活 cross reactivation 当一个正常病毒存在时,一个缺陷病毒通过与前者发生重组形成感染性子代病毒粒子的现象。

接合[作用] conjugation 供体菌与其近缘受体菌的完整细胞经性菌毛直接接触而传递大片段DNA的现象。

致死接合 lethal zygosis 细菌接合后因质粒转入而导致受体菌死亡的现象。

重组 recombination 通过基因的转化、接合转移、转导、或基因工程手段产生新的基因组合的过程。

高频重组 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Hfr携带致育因子的供体菌在对受体细胞的接合转移过程中,将DNA传递给后者并发生高频率重组而参入染色体的现象。

重组体 recombinant 又称“重组子”。通过重组作用所产生的与双亲中任一方都不同的基因型的子代。

转化 transformation 某一基因型的受体细胞从外界摄入另一基因型的DNA并使其遗传特性发生相应改变的过程。

转化体 transformant 又称“转化子”。接受了外源遗传物质(如质粒DNA等)使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的菌株。

共转化 cotransformation 两个或多个DNA分子同时转化受体细胞,或位于同一个DNA片段上的两个或多个基因的同时转化。

同型转化 autogenic transformation 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同一种供体细菌相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异型转化 allogenic transformation 在受体细菌中出现与同一种供体细菌不同性状的转化现象。

转染 transfection 起初指外源基因通过病毒或噬菌体感染细胞或个体的过程。现在常泛指外源DNA(包括裸DNA)进入细胞或个体导致遗传改变的过程。

转染子 transfectant 通过转染而获得外源基因并表达特定性状的受体细胞。

转导 transduction 由病毒介导的细胞间进行遗传物质交换的一种方式,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通过交换与整合,导入受体菌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普遍性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可将供体菌染色体上任何DNA片段转入受体菌。

局限性转导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又称“特异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噬菌体的一种转导方式,噬菌体只将携带的供体菌染色体的特定DNA片段导入受体菌。

共转导 cotransduction 同一个噬菌体同时转导两个以上外源基因的过程。

泛主质粒 promiscuous plasmid 一类能够在多种微生物间进行转移并稳定遗传的质粒。

隐蔽性质粒 cryptic plasmid 一类不表现功能或尚未发现其表型效应的质粒。

严紧型质粒 stringent plasmid 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受到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大的低拷贝质粒。

松弛型质粒 relaxed plasmid 在微生物细胞内复制不受严格控制、分子量较小的高拷贝质粒。

共整合质粒 cointegrating plasmid 由大肠杆菌质粒和土壤杆菌Ti质粒的转移DNA区段重组改造而成的一类质粒。

质粒相容性 plasmid compatibility 复制和分配模式不相同的两个或多个质粒共存于同一细胞并稳定遗传的特性。

质粒不相容性 plasmid incompatibility 又称“质粒不亲和性”。同一类型质粒不能在同一细胞中共存的特性。

质粒获救 plasmid rescue 一种通过构建同源辅助质粒,使携带外源DNA的质粒能与之重组,在进入细菌细胞内不被破坏的技术。

质粒图谱 plasmid profile, plasmid pattern 反映原核生物質粒DNA的存在样式特征的电泳图谱,可作为种以下分类与鉴定的一个指征。

质粒指纹图 plasmid fingerprint 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质粒DNA分子后, 在琼脂糖凝胶上电泳得到的图谱。根据该图谱可区分微生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

限制修饰系统 restriction modification system 原核生物细胞中的限制性内切酶和DNA甲基化修饰酶系统。前者选择性地降解外源DNA,后者则使宿主DNA的限制性位点被甲基化而不被降解,是原核生物细胞的一种保护机制。

感受态 competence 微生物生活周期中的特定阶段或理化因子处理的受体细胞呈现为易于接受外源DNA的暂时性生理状态。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4篇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上,以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第二章 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病毒(virus):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胞生物体,是仅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酸蛋白质复合体。

2、原核细胞:没有由膜围成的明确的细胞核、体积小、结构简单、进化地位原始的细胞。

3、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核被膜,细胞质中含有一些膜性细胞器的细胞。第三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1.免疫荧光技术;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特异结合)与荧光标记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特异蛋白抗原在细胞内分布的方法。,它包括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两种。

2.流式细胞技术;是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的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技术。3.原代细胞;是指从机体取出后立即培养的细胞。

4.蛋白质组:指由一个基因组(genOME),或一个细胞、组织表达的所有蛋白质 第四章 细胞质膜

1.细胞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生物膜。

2、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相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膜的而制备的人工膜。

3.膜骨架:细胞质膜下与膜蛋白相连的、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结构,它参与细胞质膜形状的维持,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

1、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需要细胞提供能量,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

2、被动运输:物质通过自由扩散或促进扩散,顺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运输动力来自运输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16、胞吞作用:细胞摄取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囊泡,将物质裹进并输入细胞的过程。

17、胞吐作用:细胞排出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时,通过形成囊泡从细胞内部移至细胞表面,囊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将物质排出细胞外的过程。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1、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2、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它们是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由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在内膜上相互关联地有序排列,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3、光反应:通过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传递光能,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ATP和NADPH的过程。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光合磷酸化等过程。

4、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5、光合磷酸化: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第七章 细胞质基质与内膜系统

1、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除去细胞器和内含物以外的、较为均质半透明的液态胶状物称为细胞质基质或胞质溶胶。

5、分子伴侣:又称分子“伴娘”,细胞中,这类蛋白能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一定部位相结合,帮助这些多肽的转移、折叠或组装,但其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

6、溶酶体: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是由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形态不

一、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囊泡状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第八章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1、信号假说:1975年G.Blobel和D.Sabatini等根据进一步实验依据提出,蛋白合成的位置是由其N端氨基酸序列决定的。他们认为:⑴分泌蛋白在N端含有一信号序列,称信号肽,由它指导在细胞质基质开始合成的多肽和核糖体转移到ER膜;⑵多肽边合成边通过ER膜上的水通道进入ER腔。这就是“信号假说”。2.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 在它们进行翻译的同时就开始了转运,主要是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 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转移。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3.跨膜转运:主要指共翻译转运途径中,在细胞质基质中起始合成的蛋白质,在信号肽—SRP介导下转移到内质网,然后合成边转运或进入内质网腔或插入内质网膜。

4.膜泡运输: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被运输时并不直接穿过细胞膜,都是由膜包围形成膜泡,通过一系列膜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完成转运的过程,故称为膜泡运输。第九章 细胞信号转导 1.细胞通讯: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的发生和组织的构建,协调细胞的功能,控制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和凋亡是必须的。

2.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地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信号转导作用将胞外信号转导为胞内化学或物理的信号,以启动一系列过程,最终表现为生物学效应。

酶联受体;细胞表面上的主要类型受体,其细胞质区具有酶活性,或者和细胞质中的酶结合,配体与其结合后,激活酶活性。

第二信使学说;细胞表面受体接受胞外信号后最早在胞内产生的信号分子。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cGMP、DAG、IP3等。第二信使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能够激活级联系统中酶的活性以及非酶蛋白的活性,也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生存,并参与基因转录的调节。

受体脱敏:又称受体向下调节,指长时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第十章 细胞骨架

1、细胞骨架: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指存在于真核细胞质内的蛋白纤维网架体系。包括狭义和广义的细胞骨架两种概念。广义的细胞骨架包括:细胞核骨架、细胞质骨架、细胞膜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狭义的细胞骨架指细胞质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3、微管:在真核细胞质中,由微管蛋白构成的,可形成纺锤体、中心体及细胞特化结构鞭毛和纤毛的结构。

4、微丝:在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构成的,可在细胞形态的支持及细胞肌性收缩和非肌性运动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结构。

5、中间纤维:存在于真核细胞质中的,由蛋白质构成的,其直径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在支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纤维状结构。

6.肌球蛋白:肌原纤维粗丝的组成单位。存在于平滑肌中。在肌肉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子形状如豆芽状,由两条重链和多条轻链构成。

7.微管蛋白:组成微管的蛋白质称为微管蛋白

8.中心体: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主要含有两个中心粒。它是细胞分裂时内部活动的中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都有中心体。它总是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接近于细胞的中心,因此叫中心体。

9、微管组织中心(MTOC):微管在生理状态及实验处理解聚后重新装配的发生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动物细胞的MTOC为中心体。MTOC决定了细胞中微管的极性,微管的(-)极指向MTOC,(+)极背向MTOC。微管相关蛋白:一类和微管蛋白专一结合的蛋白质的统称。第十一章

细胞核与染色质

1.核被膜:真核细胞内包围细胞核的双层膜结构。包括内核膜、外核膜、核周腔、核孔复合体、核纤层,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2.核孔复合物:核孔是以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结构,它可以从核膜上分离出来,被称为核孔复合物。3.核定位序列:蛋白质的一个结构域,通常为一短的氨基酸序列,它能与入核载体相互作用,使蛋白能被运进细胞核。4.染色体:是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细胞分裂期遗传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

5、端粒: 位于每条染色体端部,为染色体端部的异染色质结构,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高度保守。主要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稳定,防止末端粘连和重组,并能锚定染色体于细胞核内,辅助线性DNA复制等,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及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有关;起着细胞计时器的作用.6、核仁组织区: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是rRNA基因所在部位,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有关。但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NOR。

7、核型:即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特征的总和。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方面。第十三章 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

1.细胞增殖;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的过程。是生物繁殖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数量平衡和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

2.限制点: 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周期G1期的重要检查点。通过该点后,细胞周期才能进入下一步运转,进行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符号“R”。

3.染色体凝缩:

4.有丝分裂: 细胞核分裂的过程。复制的染色体分离产生两个子细胞核,每个子细胞核的染色体与母细胞染色体完全相同。

5.减数分裂: 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6.联会复合物: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是减数分裂偶线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结构,主要由侧生组分、中间区和连接侧生组分与中间区的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第十四章 细胞增殖调控与癌细胞 1.有丝分裂促进因子:

2.周期蛋白:调节真核细胞周期的一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出现周期性变化,激活特异的依赖细胞周期的蛋白激酶,控制细胞周期按照阶段逐一进行

3.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主要在细胞周期调控中起作用的蛋白激酶,由于受周期蛋白的激活而得名。真核细胞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

4.后期促进复合物:M期周期蛋白泛素化降解过程中存在一个具有E3活性的复合物,成为后期促进复合物,可使泛素和底物相结合,并经蛋白酶体降解。

5.癌基因:指人类或其他动物细胞(以及致癌病毒)固有的一类基因。又称转化基因,它们一旦活化便能促使人或动物的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6.抑癌基因

7.肿瘤干细胞:

第十七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

1.锚定连接: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邻细胞或细胞与基质之间连接起来。

2.通讯连接: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动物细胞间的间隙连接、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 化学突触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3、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结构精细而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它不仅参与组织结构的维持,而且对细胞的存活、形态、功能、代谢、增殖、分化、迁移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全方位的影响。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借助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向细胞发出信号,通过细胞骨架或各种信号转导途径将信号传导至细胞质,乃至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及细胞的活动。4.蛋白聚糖:也叫蛋白多糖,一种长而不分支的黏多糖为主体,在糖的某些部位上共价结合若干肽链而生成的复合物。

生物学名词 第5篇

关键词:古植物学,化石植物,植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N04;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30-04

Paleobotanical Term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Related Discipline

LI Chengsen

Abstract:Paleobotany is a discipline focusing on the fossil plant (or plant remains) living in the geological times and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Paleobotanical researches combine the contents of geology and botany, and its terms possess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both geoscience and bioscience.

Keywords: paleobotany, fossil plant, Botany, geology, paleontology

一 古植物学相关介绍

古植物学(palaeobotany),又被称为化石植物生物学(fossil plant biology),或者演化植物學(evolutionary botany),属于地质学和植物学交叉的一个学科,也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1]。古植物学以沉积地层中保存的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第四纪以前形成的化石植物,或者第四纪以及近代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地质学研究的领域里,古植物学涉及埋藏学、沉积学、地层学和矿产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而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古植物学则以研究植物界的演化为宗旨,涉及对化石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古植物学界发展形成的两个主流学派:地学学派和植物学学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学的地质系或者生物系中都有古植物学的专业设置。

由于古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植物,而且涉及地学和生物学的不同领域,特别是在学科设置上又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因此造成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包含有生物学和地学两大学科的内容和特色。例如,在国外的植物学辞典[2-3]、中文的植物学名词书[4]和汇编[5-6]中都包含有古植物学名词术语的介绍。在地质学词典[7]、名词书[8]和词汇[9]等工具书中也包含有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在古生物学的词汇中,理所当然地介绍了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10]。随着古植物学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研究的需要,产生出一部分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名词术语[11]。

在此次植物学名词修订工作中,遵循以往的取词原则,即古植物学研究的部分名词同时又是属于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植物学相关分支学科中多用或者常用的名词则直接归入到这些相关学科的取词范围内;而与古植物学研究关系密切,且具有古植物学特色的名词则归入到古植物学名词的范围内。根据1991年版的“植物学名词”记录[4]以及此次修订,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大约有100个左右。统观这些名词,它们多体现出与其他学科名词相关联的浓厚色彩。

二 古植物学名词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从植物学不同分支学科的角度开展对化石植物的研究便产生了相应的古植物学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名称通常是植物学分支学科的名字加上前缀“古”字而形成。例如:古木材解剖学(palaeoxylotomy),古果实学(palaeocarpology),古植物生态学(palaeophytoecology),考古植物学(archeobotany)等等。

从植物类群的分类学角度来认识古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植物类群加上前缀,派生出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前石松类植物(prolycopods),前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前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等等。

化石植物在地层中保存的不完整性,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化石植物整体认识的程度。因此在分类等级定位上出现了有别于现代分类学的做法,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部分器官,例如植物的叶、木材、生殖结构的化石来建立分类学上的属和种,因此而产生了形态分类群(morphotaxon),形态属(form genus),器官属(morphogenus/organ genus),形态种(morphospecies/form species)等分类单位和级别。这些建立在化石植物分散标本基础上的分类单位和级别,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所采用的分类单位和级别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化石森林(fossil forest),低地植物(lower land plant),高地植物(upland plant)等等。

从植物器官学的角度研究古植物,产生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可以由植物器官加上修饰词而生成。例如:(化石根)radicite,化石果(lithocarp),拟叶体(phyllidium),化石茎(fossil stem)等等。

从植物结构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的解剖结构,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髓模(pith cast),植物皮膜(phytolemma),脊下道(carinal canal),通气道痕(parichnos)等等。

nlc202309041247

从研究方法(方法学)的角度考虑,研究化石植物的方法通常是指用于处理化石标本的实验技术,相关的名词述语有角质层分析(cuticle analysis),揭片法(peel method),针修法(degagement),整体浸解法(bulksieving method)等等。

以化石植物研究为基础,涉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时,产生出相关的名词:叶相分析(leaf physiognomy),共存分析(coexistence approach),分布区叠加分析(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alysis),特有种气候分析法(climate analysis of endemic species)等等。

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古植物学,存在以下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古植代(palaeophytic era),中植代(mesophytic era),新植代(cenophytic era),叠层石(stromatolite)等等。

从标本保存的形式来确认化石植物,有相关名词: 印痕化石(impression),压型化石(compression),矿化化石(permineralization)等等。

从矿物学的角度考虑化石植物的矿化特性,以及根据矿物的特征,形成有如下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黄铁矿化植物(pyritized plant),硅化植物(silicified plant),钙化植物(calcareous plant),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等等。

根据植物的木质成分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转变为炭质的特点,产生了有关名词:碳化植物(carbonated plant),煤化(coalification),丝炭化(fusainization),煤核(coal ball)等等。

三 古植物学的专有名词

除了从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审视古植物学名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属于学科自身的专有名词。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繁茂的蕨类植物和种子蕨植物保留下来大量的蕨类形状的叶子,在对这些叶子进行研究之后,与之相对应的是产生了一些专门用于描述这些叶形态和结构的名词[11],例如:古羊齿型(archeopterid),櫛羊齿型(pecopterid),楔羊齿型(sphenopterid),带羊齿型(taeniopterid),舌羊齿型(glossopterid)等等。

植物茎干在保存过程中从外向内遭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致使标本保存植物组织的完好程度不同,因此形成了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11]:周皮相(bergeria),中皮相(aspidiaria),内膜相(knorria)等等。

在探索陆地植物起源的研究领域内,根据不同的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有:突出学说(enation theory),顶枝学说(telome theory)等等。

在维管植物解剖结构研究的领域内,早期陆地植物初生木质部成熟方式中,有一种类型,是现代维管植物所不具有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心始式(centrach)。

在化石植物类群的分类研究中,一些曾经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绝灭了,而这些植物类群的名字也是古植物学中的特有名词。在早期陆地植物中有:莱尼蕨类(rhyniophytes),工蕨类(zosterophyllophytes),三枝蕨类(trimerophytophytes)。属于蕨类植物中的有楔叶类(sphenophytes),芦木类(calamites)。具有蕨类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的绝灭类群是种子蕨类(seed ferns/pteridospermatophytes)。在裸子植物中,曾经生活地球上,但是已经灭绝了的有:开通类(caytoniales),本内苏铁类(bennettitaleans),五柱木类(pentoxylon)等等。

同样的原因,在古植物区系学的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曾经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古植物区系(palaeoflora),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特有名词。在全球范围可以有欧亚植物区系(eurasian flora),欧美植物区系(euramerican flora),冈瓦纳植物区系(gondwana flora),安加拉植物区系(angara flora)。根据植物类群的性质形成的区系有舌羊齿植物区系(glossopteris flora),大羽羊齿植物区系(gigantopteris flora)。根据地点命名的区系有山旺植物区系(shanwang flora),伦敦黏土植物区系(london clay flora),华夏植物区系(cathaysian flora)等等。

四 结 语

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大自然最早是从博物学开始的。人类通过感官直接触摸和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古生物等自然物体,以及观测山川、四时、季节、云层、风暴、雨雪、雷电、天象、星空等自然现象。通过思维,进行分析和综合,人类由感知发展到认知这些物体和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升华,逐渐形成地质学、生物学、物候学等不同的科学学科领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人类观察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也就不断增强,与之相关联的就是人类研究自然的程度不断加大,认识自然的水准不断提高;同时,自然科学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例如对生物界的观察和认识,由生态景观到生物群体,再到物种个体;从生物个体的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分子层次。研究程度的每一次深化,研究水准的每一次提升,无疑都是自然科学成功发展的标志。在不断深化地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的过程、机制。因此,分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综合则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为此,我们需要科学界的同人能够携手开展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在生物演化的研究方面,需要综合地质历史时期的直接的化石证据和现代科技分析的资料和数据,解释生物界的无尽奥秘。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以及交叉学科的产生,不仅推动了科学发展,也产生出新学科的名词术语。

参 考 文 献

[1]Thomas N, Taylor, Edith L. Paleobotany—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fossil plants[M]. USA:Academic Press, 2009.

[2]Michael Allaby.A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08.

[3](美)詹姆斯·吉·哈里斯,米琳达·沃尔芙·哈里斯.图解植物学词典[Z].王宇飞,赵良成,冯广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植物学名词[Z].科学出版社,1991.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7]《英汉地质词典》编辑组.英汉地质词典[Z].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8]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综合地质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9]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英汉古生物学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化石(第一册)中国古生代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4.

生物学名词范文

生物学名词范文(精选5篇)生物学名词 第1篇细胞液:成熟植物细胞由于中央液泡占据了细胞的大部分空间, 是细胞内主要的液体环境, 所以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