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精选8篇)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1篇
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新闻系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创建于1985年,1994年5月正式成立新闻系。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体育社会学方向),2007年开始招收新闻学硕士研究生。体育新闻学人孜孜以求,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社会上享有体育新闻记者的摇篮之美誉。
一、专业特色
1、构建“四、三、二、一”的体育新闻教育模式。(四个板块即:新闻传播、体育新闻传播、文史和体育。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两个重点即: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一个坚持即:始终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育新闻人才。
3、强调国际化办学理念,为学生出国、留学与教育实习提供平台。
4、建立以校友为核心纽带的实习就业网络。
二、实验室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新闻系现有广播电视演播室、电视编辑实验室(2个)、播音主持教学实验室、媒介创意实验室、摄影教学实验室、视觉设计实验室等7个教学实验室,与媒体合作建成了十余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
三、师资队伍
新闻系下设体育新闻和广电2个教研室,现共有专任教师23名,其他专任教师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具得博士学位1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5人。此外还聘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媒体多名专家和知名校友担任客座教授。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4年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签订了学分互认,学生相互交流的合作协议。2006年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签署了教师互访协议。2007年与越南第二体育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协议。同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都有学术合作交流。2010年与美国路易斯州立大学签署了本科教育实习的协议。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2篇
历经百余年的春华秋实和六十载的风雨征程,医学院秉持“团结、勤奋、求实、进取”的院训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院精神,始终以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真知、践医学之神圣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壮美画卷中留下了诸多浓墨重彩的笔触,为社会输送了7万余名医学人才。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享有较高国际声誉,优势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成绩卓著,集医、教、研以及社会服务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院校。
医学院坚决贯彻“人才强院”的主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师云集、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医务员工22707名,专任教师634名,在职高级职称2433人,博导541名,硕导948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美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牙医学院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1人,“青年千人”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13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团队5个,上海市教学名师8人。2011年,我院王振义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医学院持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以基地建设与临床优势为依托,以转化医学理念内涵的“卓越医学教育”体系建设,注重学生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求真与道德融通培养。
医学院现拥有重庆南路、闵行、南汇三个校区,包含21个学院(系),13所附属医院,1所卫生学校。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口腔医学七年制(授予硕士学位)和6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营养学),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文班)与(4+4硕博班)、临床医学五年制(儿科学方向)与(英语班)是学院的特色班级。目前在校学生7019名,其中本科及长学制学生3151名,研究生3616名,留学生252名。2010年起,医学院深度参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每年招收200名左右住院医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占到上海市招录总数的近一半。
历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课程3门。我院信息中心图书总藏量达57.8万册,覆盖医学各学科,为国内重点收藏单位,也是全国法文医学特藏中心。
作为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示范中心学科组长单位,我院具有临床模拟功能齐备、师资团队雄厚、医疗资源丰富、操作平台先进的基地优势,并通过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临床技能操作、客观化临床考试实现全面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和创新意识。2012年成功主办全国首届中华临床医学教育与模拟医学教学大会。同年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担任上海市卓越医学教育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
21世纪恰逢医学生命科学的战略机遇期。我院紧紧围绕基于转化医学理念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题,整体布局、重点突出,全力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三级学科)16个,即:内科学(含8个)、整形外科学、骨外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口腔临床医学、口腔基础医学、遗传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上海市重点学科18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外科、临床医学内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
根据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近公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我院临床医学全国排名第一、口腔医学排名第二、基础医学排名第三、护理学排名第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排名第十,标志着我院学科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医学院瞄准科学技术发展这一重要生产力,瞄准国家《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方向,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聚焦优先发展领域,科学统筹科研项目,着力推动医工、医理等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卫生医疗水平提升。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成绩斐然。
医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6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1项。近五年来,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累计达1544项,2012年获得489项,同比增长26%,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2011,发表SCIE论文1527篇,医学学科SCI收录论文数再次名列全国第一。2005年-2012年我院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奖16篇。
医学事业承载着祖国卫生事业发展之大计,关乎于社会百姓健康维系之命运。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项目的基础上,我院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现共有13所附属医院,其中8所综合性医院、5所专科性附属医院。各附属医院具有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实力,拥有一批蜚声中外的临床医学专家,曾在各个历史阶段时期创造了一批医学史上的奇迹。
在2012年公布的《2011中国最佳医院排行傍》中,附属瑞金医院保持在排名全国第四的高位。在19所入围的上海市医院中,我院有9家。目前医学院系统共有53个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数量占上海市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的53%。
2012年,各附属医院门急诊人次达2500.25万,开放床位数15226张,出院人次62.49万,住院手术人次37.15万。并与上海长宁区政府、奉贤区政府和闵行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推进地区医疗发展。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推动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和发展。医学院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注重对外交流,医学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已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了了广泛的合作。聘请了200余位国外专家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和客座教授,举办了300余次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与世界卫生组织、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世界大学法语联盟有着广泛的合作。2012年10月24-25日,与国际医学院校联盟(Associationof Academic HealthCenters,AAHC)合办世界知名医学院校长大会暨国际医学院校联盟第三届亚太会议,这是该联盟大会首次在华举办。
目前,我院共签署各类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现有45个短期海外游学项目,2012年共有255名学生,赴14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合作院校进行海外游学,游学人数占比36%。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3篇
医院占地面积100亩, 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 规模床位1000张, 实际开放床位604张, 重症监护床位数配置占总数的1/5。目前, 年门急诊总量约140万人次, 出院病人约2.2万人次, 手术病人约1.3万人次, 门急诊、日间手术0.7万人次。2010年, 儿中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国际医院认证的儿童专科医院。2012年, 医院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证书, 共8个专业获得药物临床试验专业资格。此外, 医院拥有多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特色学科。心脏中心是国内建立最早、全球规模最大的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心脏手术量每年逾3500例, 其中复杂、疑难先心病大于55%, 手术成功率在97%以上, 手术最小年龄为生后6小时, 最轻体重800g;心导管术1400余例。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血管调转术、先心病合并气道狭窄根治术、双调转手术、儿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以及胎儿心血管超声、核磁共振检查等多项新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儿童血液肿瘤中心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诊治中心, 每年收治新发白血病及肿瘤病例450余例, 累计完成各类疑难重症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近500例,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年无病生存率大于75%, 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总体成功率为91%, 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儿童保健 (发育行为儿科) 专业是我国该学科领域的发源地之一, 近年来学科在注意缺陷多动症、孤独症等发育行为儿科疾病率先进行了医教结合干预模式, 同时团队在铅中毒、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儿童睡眠健康项目中有效实现了科学研究向公共卫生政策的转化, 获得了三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医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儿科学专业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11工程、985工程、0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相关儿科亚专业相继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首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介入治疗继续教学的培训基地、上海市首批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及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等。医院还设有国内首家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上海市小儿先心病研究所, 以及儿童听力、儿童血液肿瘤、注意力缺陷、呼吸循环、小儿肝病、儿童癫痫、儿童睡眠障碍等多个研究所及临床诊治中心。15年来,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 (合作2项) , 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重大科研奖励。近年来, 医院引进并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 获得中央千人计划、上海市千人计划、国家优青、东方学者、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资助计划。医院设有儿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培养点, 也是上海市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基地之一。
医院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 包括与23个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此外, 医院秉着“培训—培训者”的理念, 连续十年开展“西部及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 免费为西部及东北部边远地区18个省、53个城市培养了273名儿科人才。医院在国内率先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 建院以来共有近万名患者获得资助和治疗。
ShanghaiChildren’sMedicalCenter (SCMC) affiliatedto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 SchoolofMedicineisatertiarypediatrichospitalintegratedwithmedicalservice, teachingandscientificresearch, whichwasbuiltjointlybyShanghaiMunicipalGovernmentandProjectHOPE.OnJun1st, 1998, thehospitalofficiallyopenedtopublicwhenformerChinesePresidentJIANGZemincalligraphedthenameofSCMC, andMadameHilaryClinton, formerfirstladyofUS, cuttheribbonattheopeningceremony.In2011, USAmbassadorGaryLockepaidavisittoSCMCandhailedthehospitalasanexampleofsuccessfulChina-UScooperativepartnershipinmedicalfield.
Thehospitalcoversanareaof66, 667squaremetersandwithatotalfloorspaceofabout84, 000squaremeters, accommodatesacapacityof604medicalbedswhichwillbeexpandedto1, 000inthreeyears.Theintensivecarebedsaccountfor1/5ofthetotalnumberbedsinthehospital.Currentlyitreceivesatotalnumberofabout1.4millionoutpatientandemergencyvisits, dischargesmorethan22, 000inpatientsandperforms13, 000operationsand7, 000daysurgeryoroutpatientsurgeryperyear.In2010SCMCbecameChina’sfirstJCI (JointCommissionInternational) AccreditedPediatricHospital, thefirstpediatrichospital.In2012, SCMCwasissuedcertificateofnationalGCPaccreditationand8specialtieswerelistedonit.Besidesallabove, SCMCboastsseveralpreponderantanddistinctivedisciplineswhichwieldimportantinfluencebothathomeandabroad.TheHeartCenteristhefirstdiagnosisandtreatmentcenterforpediatriccongenitalheartdiseaseinChina, andthelargestintheworldamongsimilarcenters.Morethan3500casesofheartsurgeriesareperformedayear, andamongwhichover55%areintensiveandcomplicateddiseases.Thesuccessfulrateofsurgeryisover97%.Theyoungestpatientis6hoursafterbirth, andthelowestweightpatientis800grams.Also, 1400casesofinterventionalcatheterizationareperformedeveryyear.SCMCtakestheleadincarryingoutnewtechniquessuchasswitchoperation, tracheareconstructioncombinedwithprimarycongenitalheartdefectsrepair, doubleswitchoperation, permanentimplantationofpacemakerforchildren, echocardiographyandMRIforfetus, andpromotesthetechnologytothewholenation.PediatricHematology/OncologyCenterhasbecomethelargestcenter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center.Thenumberofnewcancerpatientsreceivedeachyearsurpasses450cases, andtotalmorenearly500casesof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foravarietyofdifficultandseverehematologicaldiseases.The5-yeardisease-freesurvivalrateforchildhood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isover75%, andsuccessrateoftransplantationforaplasticanemiais91%, whichhasreachedtheadvancedlevelindevelopedcountries.SCMCiswheredevelopmental-behavioralpediatricsoriginatedinChina.Inrecentyears, theinterventionmodelintegratedbymedicalserviceandschooleducationisappliedtodiseasessuchasADHDandautism, firstinChina.Atthesametime, theteamsuccessfullyrealizedthetranslationfromscientificresearchtopublichealthpoliciesinprogramsofleadpoisoning, newbornhearingscreeningandsleepmedicine.SCMCwasawardedsecondprizeforNational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threetimesseparately, aswellasearningimportantrecognitionbyinternationalexperts.
As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choolofMedicine’steachinghospital, thespecialtyofpediatricshasbecomeanationalkeydisciplineandkeydisciplineofProject211, Project985, andProject085andtherelevantpediatricsubspecialtieshavegainedaccesstonationalclinicalkeyspecialtybyMinistryofHealth, keymedicalspecialtyofShanghaiandkeyspecialtyinpublichealthinShanghai.Atpresent, thehospitalhassuchresearchinstitutionsasChina’sfirstInstituteforPediatricTranslationalMedicine, keylaboftheMinistryofhealth, trainingbasesforcontinuingteachingforthediagnosisandinterventionaltreatmentofpediatriccongenitalheartdiseaseofMinistryofHealth, clinicalmedicalcenterinShanghai, ShanghaiCongenitalHeartDiseaseResearchInstituteand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centersincludingpediatrichearing, hematologyandoncology, ADHD, respiratoryandcirculatorycriticaldisease, liverdiseases, epilepsyandsleepdisordersandsoforth.Overthepast15years, thehospitalhaswon5timesthesecondprizeoftheNation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gressAwards, alsothefirstprizeofShanghaiScienceProgressAwards, andothermajorscientificresearchawardssuchasthe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s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Awards, theMinistryofEducation’s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essAwards, SongQinglingPediatricMedicalAwards.Inrecentyears, SCMChasalsointroducedandtrainedalargenumberofdisciplinebackbonesstaffandtheyweresupportedbyprogramssuchasCentralGovernmentRecruitmentProgramofGlobalExperts, ShanghaiRecruitmentProgramofGlobalExperts, theNationalExcellentYouth, theOrientalScholarsandLeadingTalentPlanofShanghaiHealthSystem.Thehospitalboastsafirstratepediatricteachingfacultyandhaspostdoctoralresearchstations, doctorialandmasterprogramsinpediatrics.AlsoitisoneoftheShanghai’smainbasesforthestandardizedtrainingofpediatricresidents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4篇
本届论坛以“新媒体 新亚洲——新闻传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为主题。与会代表们认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各国新闻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顺应新媒体发展,整合亚洲国家新闻传播资源,发出亚洲国家的声音,已成为亚洲国家新闻传播界亟待研究的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合作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亚洲各国新闻传播学院秉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搭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渠道,做好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亚洲新未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说,中国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正在做积极努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也都得到了亚洲媒体客观、积极、善意的报道。目前,亚洲国家在国际上的表达还相对较弱,各国媒体间应当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国家间相互了解,共同提升亚洲话语力。
据介绍,为期两天的论坛由主旨演讲和8个分论坛组成。分论坛主题包括:“新闻传播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角色”“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亚洲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和合作”“新媒体时代亚洲媒体格局的现状和展望”和“新技术背景下影视国际传播的途径与规范”。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5篇
一、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硕士点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以海商法的教学与研究为特色,有一批在航运界、保险界有影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多名教师具有律师资格证书并参加法律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是该院办学特色。法学院现有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三个硕士点。海商法为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2000年海商法专业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专业。2005年法学专业被列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专业。2007年法学院所属海商法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学院招收的研究生超过90%是公费生。
※国际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设有以海商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学类课程,在海商法界权威魏文翰、魏文达教授的带领下,首开我国高等院校海商法教学与科研的先河。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国际法学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迄今已经培养毕业法学硕士一千多名,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海事审判、律师以及港航、外贸、保险等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本硕士点教学科研力量强,梯队结构合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沿地位。尤其是本学科带头人於世成教授和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等积极参加我国航运法律的制定活动,对我国《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海事法律的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国际法学科具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的明显优势。
※民商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民商法学在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始于著名的民法学家林我朋教授,其后高文彬教授对本学科的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民商法学硕士点注重自己的专业特色,目前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授2名、副教授5名,研究领域包括物权法、债权法、国际贸易法、保险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部门。民商法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沈秋明教授。本硕士点的指导教师已经完成和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并出版和发表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民商法学专业迄今共招收研究生一百余人,已毕业学生主要从事司法、律师、保险、金融、公司法务及大学教师等工作。
※经济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依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悠久历史,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积累和办学特色,借助人才流动所引进的新鲜血液,我校经济法硕士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很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本硕士点共有6名硕士导师,教授2名,副教授4名,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法理论、金融法、航运法、公司法、物流法、法律与经济等内容。本硕士点研究实力雄厚,每位硕士导师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出版过若干学术著作,并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研。
二、法学院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成果
确立教改项目8个项目已验收结题
主办全国高校海商法教学研讨会,全国31所高校参加 出版教学法研究论文集,教改论文30多篇
三、法学院科研成果
※出版刊物《海大法律评论》
自2005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出版四年,一直坚持学术自主、自律的原则,秉承严谨、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每年公开出版一卷。四年来不断创新,追求鲜明的特色,办刊质量和来稿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课题项目
2009年组织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出版20篇;2009年组织聘请多名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完成交通部立项项目《美国航运政策、法律与发展策略对我国航运法制定影响的研究》,达到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基本完成交通运输部立项项目《<联合国统一运输法公约>的制定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之研究》,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向交通部和商务部提交了UNCITRAL《鹿特丹规则》有关工作建议的报告,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UNCITRAL会议的主要参考材料。
四、法学院学术交流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教授访问法学院,为法学院师生们作了题为“民法典立法技术与逻辑问题研究”的讲座。
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并为法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0年王国华教授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新加坡海事仲裁研讨会”,并作了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司法实践中仲裁协议的相关问题的报告。
2009年法学院邹盈颖副教授应邀出席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签字庆典并在国际海事委员会的论坛作主题发言
2009年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联合主办“海上货物运输法律最新发展:《鹿特丹规则》与租船合同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大陆、英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韩国、香港著名海商法专家作主题发言
五、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大楼
竣工日期2007年3月,占地面积6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712平方米,法学院楼建筑层数为4层,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造价为1790万元,设计车位12辆,临水一层为大空间用房,用于安排报告厅、模拟法庭、仲裁室和教室。
※海商法研究中心资料室
面积约180平方米,分为专业书籍陈列阅览区,期刊、报刊阅览区,网络信息查询区,共设有60席阅览座位,10组书架,1组珍品书橱,2组期刊架,4组报刊架,法学相关专业书籍四千余册,其中外文书籍近一千余册,法学类期刊三十多种。
六、法学院研究生教师和导师队伍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1名,副教授4名,博士讲师1名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2名,副教授5名,博士讲师3名
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名,副教授2名
国际法学导师名录:於世成教授、蔡存强教授、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王国华教授、杨召南教授、姚洪秀教授、尹东年教授、李云章教授、徐国平教授、时平教授、邹盈颖副教授、★卢敏、★徐捷、★黄顺刚、★林源民、佘少峰副教授、唐兵副教授、于耀东副教授、章博博士讲师
注:打“★”的为外聘硕士生指导教师
民商法学导师名录
沈秋明教授、沈禹钧教授、沈晓明副教授、张江艳副教授、陈芳副教授、吴俐副教授、王铁雄副教授、蒋涛博士讲师、朱体正博士讲师、宋旭明博士讲师
经济法学导师名录 康锐教授、郏丙贵副教授、徐大梅副教授
※法学院名导简介
於世成教授
於世成,男,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海商法学科教授,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主编“九五”现代法学教材《海商法》1997年法律出版社,《当代海商法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199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发表“论欧盟的海运竞争法”1994年《中国海商法年刊》,“The Maritime Code: A legislative Landma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ritime Code of the P.R.C”1998,Klnwer Law Int等论文十多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起草工作,现正参加《港口法》、《航运法》的起草工作。1991年获中国海员工会第五届“金锚奖”,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同年又被选拔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存强教授
蔡存强,男,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任职期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编著《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导论》、《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释义》、《值班与避碰》、《船舶运输安全学》、《碰撞案例》等教材与专著。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并完成〈船舶碰撞仿真及责任判析〉、〈交通行业执法综合实施模式研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长江江苏段水域适用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的研究〉、〈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宝山港区第四代集装箱船进出港池及掉头方案研究〉、〈中燃海滨油库码头外推对上海东方储罐有限公司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华能电厂码头航道安全评估〉等一系列交通部、上海市、江苏省以及航运企业等课题。
蒋正雄教授
蒋正雄,男,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运输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海上货物运输法、租船合同、海上保险法、海事法。1985年起在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海商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2001年任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2003年8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作访问学者。2008年,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著作:《集装箱运输学》(第一作者),《海商法大词典》多式联运卷主编,参编《中华法学大词典》。主要论文有:《集装箱运输十大法律问题导论》,《论发货人的法律地位》,《“零运费”与相关法律问题》,《FOB货物出口的风险及其对策》,《CFS交接—集装箱运输的一个弊端》等。
王国华教授
王国华,女,法学博士,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商法、国际私法和海事国际私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年)。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夏旭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出版了《海事国际私法研究》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了“论海事的法律冲突”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多篇。主持司法部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2009学年);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008年)。
胡正良教授
胡正良,男,法学博士,法学教授、海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1991-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1995-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法》(1995年至今)、《交通部水路货物运输规则》(1998-1999年)等法律法规的起草;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任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海商法》、《港口法》、《航运法》、航运条例和规章的起草人之一,政府航运政策和法律顾问。1989年起从事海事律师工作,主要从事:租船合同与提单、海损事故(包括碰撞、海洋污染、人身伤亡、救助与打捞)、船舶抵押、船舶建造与买卖、多式联运与物流、港口作业、航运投资、航运政策、海事诉讼与仲裁。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及海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杨召南教授
杨召南,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杜兰大学法学院进修海商法。现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航海学会会员,上海市律师协会会员。主讲《海商法》、《海事法》、《海上保险》等课程。担任《海商法大辞典》副主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条文释义》的编写。主要著作《海事法教程》(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海商法》(法律出版社)、美国《海商法》(译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海事法》(中央编译出版社)、《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等。
姚洪秀教授
姚洪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专修海商法,纽约海利-贝利海事律师事务所实习。长期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海商法教学与研究,其中提单法和租船合同法为专长,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英语熟练。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海商法研讨会,并发表和演讲论文,作为访问教授赴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商法研究生学院、俄罗斯太平洋大学讲授中国海商法。出版学术著作《海商法条文释义》(合著)、《航次租船合同和租船实务》(合著)、《国际航运和海商法专业英语》(合著)等,参与编写《海商法大辞典》、《水运技术词典》、《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On Carrier“s Liability for Delay Damage Claims under the Chinese Maritime Law》(希腊第四届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浅谈海运提单所证明的权利属性》(1997年中国海商法年刊,获奖论文)等。主要科研成果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研究》(租船合同分项目负责人)。
尹东年教授
尹东年,男,教授,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毕业,1965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曾任国际航运系主任。1979.8~1981.4在挪威航运科学院访问学者、1984.11~1985.4美国旧金山选题事务所进修。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海商法、远洋运输业务。现任中国贸促会海事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海商会主任委员。主讲“海商法”、“国际货运法”、“租船实务与合同”等课程,出版《海商法概论》、《海运法规》、《中国海商法释义》等近十部著作和教材。科研成果主要有“中国海商法起草小组成员”以工作人员身份出席七届人大常委会26次、28次会议,中国港口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水运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航运法起草小组成员等十几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徐国平教授
徐国平,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上保险法/船舶污染法。主要学术著作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海商法问题专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海上保险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4月,主要学术论文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基本原理”,《中国水运》2008年第4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中国航海》2008年第1期,“船舶油污中长期损失赔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论船舶油污利润损失的因果关系判定标准”,《人民司法》2007年第19期,“对海上保险最大诚信的再思考”,《海商法保险法评论》2007年,“海商法专业体系和教育述评”,《海大法律评论》2006年,“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构想”,《中国水运》2006年第11期,“论船舶油污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法律制度障碍”,《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二卷)》,“试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义务主体”,《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主要科研项目成果为司法部“船舶污染法律制度研究”,上海市教委“海事环境法研究”,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船舶污染预防法律制度研究”。
时平教授
时平,男,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军事理论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船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兼江苏省暨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研究》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主要从事海权和海洋文化研究。曾于2003—2005年担任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顾问、2004—2005年担任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大会专家组专家。出版《中华海权与历史文化》、《帆鼓西洋》等6部著作,海内外发表论文80余篇,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908”专项浙江海洋文化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设计和制定、《上海海洋文化的塑造》等课题。
沈秋明教授
沈秋明,男,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顾问。出版著作《海商法学》(合著)、《海商法案例评析》、《律师办案常见民事疑难指导》、《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中国涉外经济法》(合著)、《律师民商事代理实务全书(海商卷)》、《海峡两岸婚姻家庭继承制度的法律比较、《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我国涉外海上货运合同法律适用问题探讨》《船舶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有关股东派生诉讼范围及诉讼当事人确定的探讨》《评美国海关CSI及24小时舱单规则》《特许经营法律问题探讨》等。主要科研成果有《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地方立法研究》(上海市建交委课题负责人)、《民商事惯例研究》(上海仲裁委员会课题负责“海事惯例”研究)、《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特许经营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负责人)。
沈禹钧教授 沈禹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主要著作有《国际金融实务与法律》、《中央银行概论》、《国际贸易法概论》。发表《股权转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反向混淆”侵权的界定》、《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探讨和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证券不实陈述民事责任归责方法》、《信用证下买方义务分析》等。重大研究项目有司法部《信托法在我国发展研究》课题、上海哲社《上海建设物流仲裁中心研究》课题。
康锐教授
康锐,女,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商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法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兼任民主促进会上海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出版著作《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移植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独立专著)、《信托业发展困境的法律对策研究(1979-2007)》(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独立专著)、《当代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及其运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合著)、《海商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律师制度与律师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房地产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副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实用手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保险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撰写人)、《经济法辅助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撰写人)等。
七、法学院毕业生就业
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大都在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单位包括中远、中海、中外运、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上海航道局、长航、上海海事局、上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马士基航运、美国总统轮船航运、铁行渣华航运、法国达飞航运、日本邮船航运、韩进海运、宜家亚太物流、敦豪快递、大新华物流、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租船、上海海事法院、各大律所等。
八、法学院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第八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辩论赛于3月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落下帷幕。法学院09级研究生郝佳佳、熊卓钰、许燕南、张倾城和赵鑫星5位同学代表我校参赛,取得了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法学院还举办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2009年学术论坛研究生踊跃参加,分别就知识产权保护、农村信用社社员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规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海商法、反垄断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探讨,展现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特邀嘉宾专家学者为论坛作点评,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法学院还举行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选择案件事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又有研究价值案见,同学们可以通过学过的知识,全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将已有的知识学以致用,更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
其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环滴水湖普法宣传、首届中国航海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海事法院从我院研究生中聘请法官助手。
九、学院寄语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6篇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特色项目简介
根据教育部要求,2010年,我校承担了政府招收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定向生和培训学员的任务。2011年秋,招收的29名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学生在新疆读完预科后正式报到入学;2011年底,市合作交流办、闵行区合作交流办、市教委又要求我校完成新疆喀什地区112名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特岗教师培养任务。2012年和2013年,我校多次承担新疆泽普县等地民族干部培训任务。
根据上级有关精神,我校制定了学费减免办法,全额减免了新疆民族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制定了专门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并每月为他们发放生活补贴,在各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经过积极争取,市教委把对新疆学生的资助列入我校的政府扶持资金项目,我校专款专用,对维族学生全方位资助。学校多次召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倾听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校领导、学生工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经常深入园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次组织送温暖、送关爱、看上海等活动,让远离家乡的少数民族学生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入学两年多来,学生稳定,学习积极,社会反响特佳。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新闻出版学院毕业生专业简介 第7篇
印刷技术:本专业熟悉印刷工艺流程,能从事胶印印刷技术、印刷产品质量检测控制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印刷色彩、印刷概论、机械制图、印刷机械基础、印刷材料、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柔凹丝印工艺、印刷机结构与调节、印刷品质量分析与检测、印后加工、数字印刷技术、印刷机操作训练等。
就业面向:印刷行业的印务公司,出版印刷厂等从事印刷工艺生产、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刷机械操作和维护、印刷生产管理及印后加工等方面的工作。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包装工程与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包装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包装设计、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技术与工艺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包装概论、印刷色彩、包装工艺与设备、包装印刷、包装材料、包装印刷设备、包装检测技术、印后加工、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与造型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模切加工成型、运输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用软件、包装印刷实训、纸制品模切、糊盒实训。
就业面向:在包装及印刷企业、模版制作公司从事包装结构工程师、平面设计师、包装测试工程师、业务员、包装策划师、跟单员等。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图文复制技术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图文信息处理技术和工艺中,以及在电脑制版、页面制作与设计、包装与广告设计等方面具有良好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 印刷概论、印刷色彩、版式设计、印刷材料、印前工艺、平版印刷工艺、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印后加工、印刷成本核算、CTP技术、图像处理(PS)、图形设计(CD)、组版技术(PM+ID)、方正组版(飞腾+书版)、文字录入实训、扫描与输出实训、组排版实训、图形和图像处理实训等。
就业面向:书报刊出版、印刷、广告等领域的图文信息输入、处理、加工、设计、制作、合成、输出、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等工作。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具备电脑艺术设计的基础技能,并具有一定职业技能,能将艺术与媒体技术相结合从事广告设计管理、创意与制作的高技能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训环节:设计概论、三大构成、素描、色彩、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广告创意设计、印前工艺、印刷概论、插画设计、图像图形处理、包装装潢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VI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写生实习等。
就业面向:广告设计公司、出版社、网络媒体、房地产企业、包装及印刷企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设计管理、创意设计与制作岗位。
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为适应动漫市场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着重培养具有动漫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动漫制作的技巧,并有一定的动画创作能力,能够从事二维、三维动画制作或后期合成与编辑,适应动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素描、色彩、动画概论、原画设计、场景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摄影摄像与处理技术、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
就业面向:动漫制作公司、影视制作企业、游戏制作公司、广告公司、多媒体生产企业、网络公司、出版企业等单位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广告制作、后期合成等工作。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网络媒体方向):本专业培养适应互联网发展需要的,以网络编辑为方向的,能在出版社、网站等新闻媒体与企事业单位的网站或宣传机构从事网络编辑、记者、文秘等工作的新闻出版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网络信息采集与编辑、图文编辑与排版、编辑校对、网页制作基本技术等。
就业方向:
1、各类网站从事频道记者、网络编辑等工作;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第8篇
特奥志愿者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的主力军之一,其志愿活动对智障人士适应行为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体育学院600名(男400名,女200名)本科及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的需要,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10余本,通过中国知网电子数据库镜像检索体育类核心期刊相关的学术论文2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本人从对志愿者的志愿动机、志愿者的参与度、以及对受助者的影响调查入手两个角度来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8份,有效问卷562份,有效回收率为93.67%。
1.2.3 访谈法
就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对上海体育学院特奥志愿团指导老师及特奥团团长进行了多方面的访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科学数理统计,所有调查结果运用统计软件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处理。
1.2.5 逻辑分析法
通过所得数据的值和比例对其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得出特奥志愿团服务开展情况与发展走向。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体院学生参与特奥团志愿活动基本情况的研究
在研究的对象中,参加过特奥志愿活动的学生为275人,未参加过的学生有287人。得出我校过半数的学生没有参加过特奥志愿活动,这说明特奥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欠缺,需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公关形象,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注:以下研究对象皆为参加过特奥志愿团志愿活动的275名学生,见表1)
表1数据表明:志愿者获取志愿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团委及志愿者协会,也有一部分是通过朋友及其他志愿者的宣传获取信息的。很少一部分是硬性通知的。学校及志愿者协会作为发放通知的主要部门,应将信息及时广泛的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及时的了解到志愿者相关的信息,以便于以后能够更好的施行志愿工作。
2.2 对志愿者参加特奥活动的主要原因的研究(见图1)
61.81%的志愿者参加特奥活动是基于奉献社会的美好愿景;有47.27%的同学以此增加社会阅历;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是为了寻找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得出我院参与志愿活动的同学绝大部分都是以为社会服务、奉献社会、回报社会和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素养的。
2.3 对志愿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研究(见图2)
根据图2可以得知:目前我校特奥志愿团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的支持度不够,这一问题将严重影响我校特奥团的发展,其次是管理方的管理不到位,志愿者活动缺乏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松散混乱,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缺少协调和沟通,志愿者缺少专业的培训和指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因而管理的效率较低,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资金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的支持,学多志愿活动都很难以展开。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学校要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同时志愿者也要注意节俭。
2.4 志愿者对其志愿活动的评价
有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认为目前特奥志愿团服务工作发展较为缓慢,这也需要社团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精力来使社团的工作做得更加妥善。(见图3)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学校及特奥志愿团的宣传力度比较欠缺,宣传渠道以及宣传范围的局限等原因导致了志愿服务在宣传上宣传力度不足;
(2)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志愿者服务前未接受专业培训,志愿者专业程度不高;
(3)特奥志愿团管理组织不良,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中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缺乏高效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使得在志愿者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3.2 建议
(1)学校和志愿者协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需要投入更多的心血和精力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
(2)学校要加强引导学生对特奥志愿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志愿者引导和培训。
(3)学校应建立表彰制度,每学年依据服务时间累计和绩效评价等具体制度作为考核、表彰志愿者的依据;志愿者所获得的各项荣誉应作为当学年评优、评奖、评助、推优、入党的依据之一。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志愿者的志愿动机、志愿者的参与度、以及对受助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特奥志愿组织成员不稳定,有效保障机制及激励机制的缺乏、大学生自身特点发挥不够、经费不足等问题,建议学校需加强引导学生对特奥志愿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建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为志愿服务提供有力的资金和物资保障;健全特奥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等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简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