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机制研究范文
实现机制研究范文(精选12篇)
实现机制研究 第1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步伐的加快, 直接推动了各类企业建立大量的战略联盟合作关系。作为应对不确定外部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经济组织形式, 战略联盟受到了商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虽然联盟有助于各成员规避风险, 获得互补性资源和能力, 并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 然而企业联盟的实践结果却并不理想, 解体的比率较高, 战略联盟的内在属性 (包括相互妥协, 经常性谈判等) , 必然会使这种合作成为一种不稳定的经济组织形式[1]。
许多理论对联盟形成方面进行了解释。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战略联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减少企业交易费用方面比市场和层级组织结构都更有效[2]。社会网络理论认为公司所在的社会网络特性和公司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对公司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 创建有利于公司竞争的社会环境, 联盟是很好的选择[3]。资源学派Hitt等人认为, 企业利用联盟的不同种类的互补资源不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也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原因[4]。组织学习理论认为联盟是解决经验型知识转移的有效途径, 通过联盟企业能快速、高效的获得有用知识以增强竞争优势[5]。简汉权等用非零和合作博弈观点讨论了战略联盟的潜在驱动力量和战略联盟的形成机制[6]。
本文试图以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 利用专业化理论的一个分析框架, 运用超边际分析[7]的方法构建了一个战略联盟的实现机制, 在此机制下, 战略联盟能否成立由联盟交易效率与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 专用资产稀缺差异程度和产品市场交易价格比三者的动态平衡程度所决定。
一、战略联盟实现机制的分析模型
分工产生专业化经济, 企业的生产由自给自足跳跃到部分专业化生产, 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 企业的生产将在完全专业化下达到均衡。在专业化理论下, 企业的生产选择首先是对生产模式的决策, 其次才是对既定生产模式下的资源最优配置的决策, 将此二决策纳入同一分析模型需要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7]。
假定联盟中的企业在某一特定价值链中既是供给者又是需求者, 考虑他们对生产模式的选择决策。企业可以选择全部价值链环节或几个中间产品 (可能包括最终产品) 进行生产, 这叫做内部化;也可以选择价值链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生产并提供单一中间产品或最终产品, 这叫做专业化生产。
假定处于同一价值链中的两个企业, 他们生产两种中间产品 (或提供两种服务) x和y, 其生产函数和禀赋约束为:
称 (1) 为生产系统。其中, xip, yip分别是企业i生产x和y的总的产品数量, 它是资源的函数;xi和yi是不投入市场交易或战略联盟生产的数量, 是企业用于满足自身需要的部分;分别是企业i出售x和y的产品数量或与战略联盟成员交易的产品数量;lix和liy是企业用于生产x和y的资源量, 我们假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经过标准化, 则lix+liy=1, 此为资源禀赋约束;a (b) >1时, 表示企业i生产x (y) 显示出专业化经济。在专业化生产情况下, 企业买, 卖产品的价值相等, 有如下预算约束:
其中, px, py为两种产品的交易价格。如果企业选择市场进行交易, 那么交易价格为市场价格, 企业生产量由市场价格决定;而在战略联盟中, 交易价格为纳什议价机制决定, 联盟企业的投入数量在协议中事先规定, 企业间只就价格进行谈判;xid和yid是企业通过市场或联盟交换得到的产品数量。由于买卖同种商品会产生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故xid和xis不能同时为正, 同理yid和yis也不能同时为正, 所以 (2) 式可变形为:
企业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 k是交易效率系数且k∈[0, 1], 对应的 (1-k) 为冰山交易成本系数, 可以解释为由于交易费用或机会主义行为等带来的交易效率的损失, 假定企业通过市场交易的交易效率系数用k0表示, 而在战略联盟中的交易效率用表示, 那么反映了不同中间产品的重要性, 在这里用来衡量与两种中间产品生产相关的专用性资产的稀缺程度, 专用资产越稀缺, 中间产品越重要, α, 1-α值越大, 用2α-1表示生产x和y的专用资产稀缺程度的差异。此外由于存在角点解, 有非负约束:
再假定企业1生产x拥有绝对优势 (比如拥有生产x的专用资产, 技术专利等) , 企业2生产y拥有绝对优势, 那么企业1, 2生产x, y分别表现出专业化经济, 他们会进行专业化生产。用p表示中间产品x与y的市场交易价格比, 即p=px/py。用u1和u2分别表示企业1和企业2的效用, 则有:
企业通过市场进行交易, 其最优模式为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其中, 企业1专业化生产x, 企业2专业化生产y, 效用分别为:
而企业1, 2在专业化生产均衡下选择战略联盟, 故联盟伙伴将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平分, 其效用分别为:
二、战略联盟实现机制的模型分析
现在考察企业对战略联盟的选择决策。企业选择战略联盟以专业化生产为前提, 在此前提下, 当企业1和2的联盟专业化效用分别大于他们各自进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效用时, 企业1和2才会选择组成战略联盟, 即满足 (7) 式中的u1, u2分别大于 (8) 式中的u1, u2的条件时, 战略联盟形成, 此时有:
对企业且对企业2有
从 (8) 式容易看出, 在专业化生产条件下, 联盟的形成与联盟的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 专用资产稀缺程度和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有关。仔细分析 (8) 式后我们得到, 联盟的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变大, 生产两产品的专用资产稀缺程度的差异即2α-1变小均有利于联盟的建立, 而生产两产品的专用资产稀缺程度存在差异, 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的不等都会使两企业选择联盟的意愿发生矛盾。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联盟要能够维持稳定, 必须满足的条件是:联盟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 专用资产稀缺程度的差异和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平衡的条件可能是:联盟的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变大, 专用资产稀缺的差异程度和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在一定范围里变化中至少有一个条件成立, 并且在这个 (些) 条件成立下使得其他条件变化时 (8) 式依然成立。如果这个平衡能够维持, 那么联盟将能够一直运行下去。如果这个平衡不能维持, 即 (8) 式不成立, 那么联盟将解体。这包括了一个企业愿意联盟而另一个企业不愿联盟和两个企业都不愿联盟。由 (8) 式分析知道, 专用资产稀缺程度有差异, 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的不等都会使两企业选择联盟的意愿发生矛盾, 其结果可能是其中一个企业收购另一个企业, 将联盟生产转化为企业内部生产, 也可能是一个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而另一个企业寻找其他伙伴进行战略联盟。若两个企业都解除联盟, 那他们都将退化到市场性专业化生产。
结论
基于专业化理论框架的分析, 联盟能否形成由联盟交易效率与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 专用资产稀缺程度和市场交易价格比三个因素决定, 而联盟的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变大, 生产两产品的专用资产稀缺程度的差异变小均有利于联盟的建立, 而生产两产品的专用资产稀缺程度存在差异, 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的不等都会使两企业选择联盟的意愿发生矛盾。战略联盟要能够实现, 联盟交易效率和市场交易性专业化交易效率之比, 专用资产稀缺程度的差异和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比保持一个动态平衡。如果这个平衡不能维持, 那么联盟将解体, 企业转到内部化生产或市场性专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Arino, A.and de la Torre."Learning from Failure:Twords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Collaborative Ventures", [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Vol.9, No.3, pp.306-325.
[2]Jarillo J C.On strategic network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J].1988.9:31-41.
[3]Das T k, Teng B-S.Instabilities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ternal tensions perspective.Organization Science, 2000.11:77-101.
[4]Hitt M A, Dacin M T, Levitas, E, Arregle, J-L, Borza, A.Partner selection in the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arket contexts:Resource-based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2000, 43:449-467.
[5]Simonin B L.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20:595-623.
[6]简汉权, 李恒.战略联盟的形成机制——非零和合作博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998, (9) :17-18.
实现机制研究 第2篇
一、广大教职工的教学人生梦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也是社会发展、文明传承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细想,天底下,有多少人才不是在教师的指点、栽培下成才的?一代代技艺,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都是在先辈的指引下传承、发扬的。当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说的教师是广义上的,三岁顽童、耄耋老人、乡野村夫,都可以在某一方面长为人师,更何况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的学校老师了。
一个为人正直、思想崇高、乐于从事教育教学的每一位人民教师们,最大的快乐就是能穷尽自身知识、品德,快快乐乐地给予成长中的学生们,而且是毫无保留。每当看到孩子们心领神会的表情,老师内心便会涌起莫大的安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是由衷的骄傲。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12年了。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童年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宝贵的时期,因为它不仅是打好知识基础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期。每当我迎着清脆的铃声,昂首走向授课班级时,心中便充满了强烈的责任感。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啊,我一定要担负起自己光荣的使命啊!每当我在校园里行走,迎面一个小学生恭恭敬敬地向我行礼问“老师好”的时候,我心中即可涌起一股暖流,升腾起一种自豪感,面对如此可爱的孩子,叫我怎能不爱她呢?我教学中一直秉承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好品德,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健康、良好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养成好习惯。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第三、从小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这不仅关系到知识的逐渐深入,更是为了树立起学生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信心,更为未来奠定根基。
我一直以来向往和追求的就是在学生身上,在教学之中,实现自身价值,用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牢固的基础,信心百倍地向着自己的美好未来,扎扎实实地学习。对于我来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每个学生在短期内实现他们自己的人生梦,这便是我的教学梦。
二、激励手段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只有经济稳定,才能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总体上来说,我感觉物质生活水平处于中等。然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发展,教育先行。”如果要激发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提高教师的物质文化水平,才能激励教师们不断开拓,勇往直前。
2、发挥工会的帮扶作用。
工会是广大教职工的家。
《校工会职责》
六、关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发挥工会宣传阵地和活动室的作用,积极组织和开展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教职工健康保护工作。定期为教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就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增加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活动。
八、做好教职工疗休养工作及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让教师消除后顾之忧。
九、开展女教职工工作,提高广大女教职工的整体素质,依法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3、奖励措施
在所有的刺激中,奖励可能是最有效的。这奖励可能是寥寥数语,也有可能是微薄的物质,还有各种荣誉称号,都是极好的,都能令人欢欣鼓舞。不管奖励的形式怎样,只要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就好。
三、机制保障
教育是全社会的事,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计,就必须从机制上予以保障。
1、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需要各级政府切实解决教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保障教师的健康权、休息权等合法权益,让教师能够安心于讲台。教师自身存有的职业病如咽炎、颈椎疼痛、关节炎、腿部浮肿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教师工作艰苦,身心健康需要各级政府的关怀。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需要对老师以宽容心态,使认真教学爱孩子的老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尊师重教是重视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
2、细微之处现尊重。乘坐公交有军人优先的标志,也可让教师优先,我听闻孔子故里,教师乘坐公交车实行免费制度,这让教师们倍感温暖。银行、工商、执法、都有职业服装,也可为老师设计。公务员建公务员小区,也可建教师小区。
3、文化关怀。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从精神上关心教师。比如教师节慰问演出,教师颂,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4、评价机制。应该相信每位教师都想让学生有个让家长、社会满意的成绩,但现实中存在的多方面原因,并不能全部如愿,教师的付出与学生的成绩并不成正比。用学生的成绩为教师排名,能起到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的作用吗?因此,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物质待遇也提高了,人们倍加尊重了,老师自身便会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殚精竭虑地教书育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梦。全国的教师心手相牵,共筑教育的宏伟蓝图,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兴旺指日可待,全国人民的大梦——中国梦翘首以待。执笔人:冯芝荣
工作单位:邹城市唐村镇唐兴小学
形成时间:2013年10月1日
详细通讯地址:邹城市唐村镇唐兴小学
邮编:273522 主要联系人:唐村镇唐兴小学 联系电话:5471094
激发教职工为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的手段与机制研究
;
实现机制研究 第3篇
摘要:密切联系群众,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党的传统法宝,是我们建设、革命、改革事业等取得成功的保障和基础,它对党的建设及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我党面对着脱离群众的危险,积极的探索并且构建起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和实现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引言: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是群众路线,然而群众路线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党的宗旨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所以必须构建出密切聯系群众动力机制,用机制来保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以及作风的继承和发扬。
一、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群众路线被称为党的生命线。形成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及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因此形成了往我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其至少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其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即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广大的党员、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都是服务者,是人民公仆,而人民群众是服务的对象,党员干部和党组织为人民服务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二是将中国共产党的存在价值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主要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也是中共的和其他政党不同的根本标志。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共的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大力的继承及发扬光大。
我们要承认,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内,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优良传统的形成都受到外在环境、政治地位、价值取向三个因素互相作用的影响。
第一,外在环境。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内,敌强我弱,与当时的执政党是处于一个对抗状态,是一个被取缔、受打压和被绞杀的地位,因此始终面临着很恶劣的生存环境。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因而产生的巨大生存和发展的外在压力,加强了当时广大党员干部们的群众观念,将压力转化成为全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在巨大的动力下压力变动力。
第二,政治地位。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那段时期内长期处于被取缔、受打压和被绞杀的地位,所以人民群众也处于一个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可谓水深火热中,我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人民群众将旧的政治制度推翻,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新政治制度。党和人民群众所面临的敌人都是一样的---反动统治阶级。党和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高度相同,在利益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命运上是紧密的相关的。
第三,价值取向。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群众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都坚持群众史观,因此群众史观成为了党的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方向指导。
由于上述三个因素的作用,使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优良传统得以形成。密切的联系群众,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爱戴和拥护,因为赢得了民心,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这样就有了情报、兵源和给养的可靠保障,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顺应民心的胜利。
二、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以及实现机制的重大意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能力就应该是密切联系群众这一能力。党要不断地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这一能力,就必须充分的发挥制度来管根本、管全局和管长远的重要作用,将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作为我党各种制度中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1.加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新的历史条件下,首先,作为党员的干部,必须深化的对党的群众观有一定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工作,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必须要健全党员干部们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并不断的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而不断的提升党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最后,必须健全党员干部们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动力和实现机制,增强党员干部们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样才能够使党员干部主动的服务群众,主动的联系群众,从内心深处为人民着想,真心诚意地为大众人民群众办实事和好事。
2.加强党员干部们为群众谋福利的动力。这么多年来,由于密切联系群众动力和实现机制的缺乏,在党内基层的一些地方,尽管有些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较强,对群众的服务意识也很好,但在大多数的党员干部升降去留和一些荣誉奖惩等方面并没有人民群众发言的权利,更加谈不上什么评判权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就造成了:第一,会导致一些党干部的群众观念变得越来越淡薄,跟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甚至在少数地方,党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势同水火,于是,一些奢靡之风、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等等问题就大量的存在着。第二,尽管党内规章制度有许多,但大多也都是纸上写的、墙上贴的和嘴巴上说的而已,那些都是用来应付检查,装装样子的,能够切实的达到监督作用的惩罚措施极少。第三,规章制度的不切实际和不科学,大多内容空泛,并没有实际的操作,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因此,党干部是否能够真正的做到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于群众,是应该由人民群众自己来评议的,身在其中便知其中几分真几分假,党干部的工作绩效同样应该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以达到最真实最贴切的结果。
3.真正的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要真正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取得真实的效果,就必须健全党组织以及党员们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建立起健全体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以及坚持务实的为民清廉的工作机制,在不断的强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建设同时,及时的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从而建立起新的制度。
随着国内外深刻的形势变化,全面的奔小康、全面的深化改革、全面的依法治国、全面的从严治党等的协调推进,中共党的建设也将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因此,健全我们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动力和实现机制非常的必要。
三、建立长效的机制
建立长效的机制,就是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密切联系群众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制度,将制度固定下来,持续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去,使其能够完全的融入到党员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去,从而达到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有效、长久。
1.对党员教育培训的机制进一步的完善,从制度角度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开进一步的激发,发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动力。
2.从党员的工作实际出发,着重于长效机制的建设,建立起联系与服务群众具体的工作机制。
2.1 认真完善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制度
2.2 积极建设“学校党员干部下基层,与师生增强互动联系的机制”
2.3 围绕着民主集中的建设,建立起科学的决策咨询制度
3.切实的保障师生的群众利益,建立更为健全的师生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经实践证明,利益的问题,特别是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就是影响党群关系最为主要的问题。推进党务的公开、信息的公开、办事的公开,加强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与制约,从而保障广大师生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促进权力能够阳光的运行,不断的提高权力公信力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的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的监督与管理,组织好基层的教代会和工会的换届工作。这样就能够确保师生群众的利益及多渠道利益的实现。
四、实现路径
(一)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和基本保障。密切联系群众,功夫在平时,干部平时不进群众的家门,群众有事就会堵政府的大门。”
因此,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困难,倾听群众呼声,与民众交心,并向人民群众及时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政策符合人民的要求。
第一,建立健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工作机制。党员干部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就无法掌握人民群众的动态,也就无法开展群众工作。因此,要把党员干部下派到基层生活任职,体验基层群众生活,并将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的情况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做到真正为民服务,才能对开展群众工作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第二,建立健全民意沟通机制。民意沟通有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党政机关应该建立健全民意沟通机制,拓宽民意沟通渠道,多角度开辟信息来源,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建立各级民意反映情报网络。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的作用,了解民意,及时听取群众意见。
第三,建立健全党委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部门共管,全社会都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群众工作不仅仅是某一领导或某一部门的任务,而是一种全社会性的工作,党委政府部门加强领导,做好带头作用,其他各个党政部门要相互配合,形成一种全党都参与群众工作的机制。党员要发挥模范作用,履行密切联系群众的职责,反映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第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监督机制。党的方针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监督,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监督机制,可以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效率。要从法律方面保障监督机制的合法性,明确监督机构的权利与义务,同时利用法律使监督工作規范化。新时期下还应充分发挥网络的监督作用,构建多方位的监督平台,营造积极的监督氛围。要把法律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完善、规范的监督体系。
第五,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追责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追责机制能够提高群众工作的精确性,减少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追责体制的要求,对党员干部工作失责行为依法处理,该记过的要记过,该处罚的要处罚。另一方面,要制定严格可行的追责方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错必究。同时,对群众工作开展较好的党员干部给予相应的奖励,做到赏罚分明。
第六,建立健全群众工作法律机制。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在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并没有很好的在法律体系中体现出来。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本应当是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但是在与领导干部联系密切的行政法、公务员法中却均未涉及,只是往往在党的作风建设中被提到。长此以往,会形成“上面敲一鞭子,下面走一步”的恶性循环。只有出台针对群众工作和干部政治责任的法律性文件,不断加强关于群众工作的法律制度建设,才能有效避免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不作为、乱作为。
(二)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保障机制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力量的源泉,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党才能永葆青春,也只有人民的参与,各项改革才能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取得成绩。“没有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新时期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保障机制,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坚持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与方法观;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能力保障、权益保障与经费保障等为内容的保障机制。
第一,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方法观。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全体党员干部务必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把为人民谋福利作为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体现,要使群众为“衣食父母”。要做好群众工作,党员干部务必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面子工程”与“形象工程”,而要求真务实,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党员干部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务必树立正确的方法观,正确的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与保障。党员干部要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认真贯彻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第二,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组织保障与权益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的联络机构,坚持精简、统一、有效的原则,明确联络机构的工作职能,保障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行使权力;搭建党员干部工作平台,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件,确保党员干部群众工作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既要保障党员干部能够正常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拓宽党员干部行使权利的途径与方式,同时又要督促党员干部履行相关的义务与责任。
第三,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保障与经费保障机制。当前面对新形势的变化,在开展群众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办事效率低。因此要增强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将基层存在的重点、难点与热点问题融入到党员干部的学习中去,并优先提拔能办事、会办事的党员干部。同时,针对党员干部基层群众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经费保障机制,构建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投入与党费为辅的群众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明确经费使用范围,党员干部支取群众工作经费时要按要求严格核销,并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
结束语
总之,密切联系群众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有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总结理论和实践,提高规章与制度,从而进一步切实执政,实现长期执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2]欧阳淞.《把群众路线理解好、贯彻好、坚持好》.经济日报.第一版.201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机制研究 第4篇
牛鞭效应随着供应链运作企业的增多而越来越明显,使得整个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参考文献[1-3]均提出在供应链中共享信息以减弱牛鞭效应。当供应链中主体之间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后,信息的传递就由原来的线性结构变成网状结构,使得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主体都能够得到充足的信息来预测实际需求,避免信息失真,从而可以大大减弱牛鞭效应[1]。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高效地共享信息对于减弱牛鞭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供应链信息共享实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特点
供应链集中了供应源、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核心企业、用户、用户的用户、需求源等众多具有不同冲突目标的成员和组织,因而它是一个复杂网络。供应链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共享的复杂性。供应链信息共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信息种类多:从供应链产品的需求、供应、销售、生产、库存等业务可以把共享信息归纳为几大类:需求信息、销售信息、库存信息、产品说明信息、生产信息、供货信息、运输信息、预测信息、产品规划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等。
(2)各类共享信息要求不同的实时性。例如,供应链是订单驱动的,因此订单要求的实时性很高;而产品规划信息则不要求实时性。
(3)各类共享信息要求不同的安全性。例如产品规划信息要求很高的安全性,而产品说明信息要求的安全性则很低,可以在供应链中广泛共享。
(4)提供/接受共享信息的业务信息系统在地域上是分开的。
(5)接受共享信息的各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独立性很强,安全性要求很高,不允许外部应用直接访问企业应用或数据库。
(6)供应链中各企业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获得共享信息。
2 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需要考虑的内容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复杂性决定了供应链信息共享要考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下所述:
(1)平台。用来存放、收集和分发共享信息的中心,它的建立和维护应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完成。该平台有四个中心:信息查询中心、消息中心、发布/订阅中心、安全中心。
(2)信息共享方式。由于供应链中各企业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地获得共享信息,因此必须采用多种信息共享方式来满足这种要求。主要的信息共享方式是信息查询方式和数据交换方式。
(3)共享信息安全。供应链共享信息安全要考虑的问题是: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身份验证。
3 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
Ahn[4]提出:有选择的信息共享是必要的;信息共享跨越组织边界,跨越组织边界共享资源经常意味着授权服务器赋予第三方访问权限。这些因素必须在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中考虑。因此,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除了包括信息查询机制、数据交换机制之外,还应该包括安全机制。
3.1 信息查询机制
3.1.1 共享信息查询形式
共享信息查询分为两种形式:数据库查询和数据库关键字查询。
在数据库查询方式下,开发人员了解数据库结构,对信息的查询是通过构造结构化查询语句或调用某些存储过程,然后提交数据库执行,查询结果直接返回给用户。这种查询方式只能使用开发者预先编制好的各种具体信息的查询。
数据库关键字查询则不同,用户输入的是一组关键字,得到的是和这些关键字相关的数据库查询记录。这种方式无需了解数据库结构,查询是根据用户输入的一个或一组关键字,先找到这些关键字的位置信息(位于哪个表和哪个字段),然后再根据位置信息构造查询语句并提交数据库。由于关键字的位置信息可能有多个,构造的查询语句也就有多个,因此需要判断这些查询语句的相关度顺序(相关度表示关键字之间的关系密切程度),查询结果根据相关度排序。
3.1.2 共享信息查询实现机制
共享信息查询是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的,他们通过浏览器访问供应链信息共享门户网站进行查询。该门户网站提供用户登录界面,只有通过身份认证和权限确定后才能访问共享信息。不同的用户允许访问的信息各不相同。例如,同样是分销商,看到的信息是不相同的,它们只能看到和本企业业务有关的信息,每个分销商只能查询自己向制造商所下订单的处理信息而不能看到其他分销商所下订单的处理情况。
信息查询机制如图1所示。图中信息查询中心是处理查询请求的核心。它接收到HTTP请求后,先把用户身份信息及所查内容发给安全中心进行合法性检验。对于合法请求信息查询中心调用查询处理进行数据查询。查询结果数据返回信息查询中心。该中心通过网页形式把数据展现给用户。对于用户的查询结果下载请求,信息查询中心把查询结果封装成用户所要求格式的文件(如XML文件、EXCL文件或其他格式文件)发送给用户。
3.2 数据交换机制
3.2.1 供应链信息共享中数据交换的特点
供应链信息共享数据交换遵循统一数据主题定义、内容表现规则、格式转换方式、异种数据源访问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1)数据交换是间接的。由于接受共享信息的各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独立性很强及安全性要求高,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不能直接写对方数据库,所以不能采用直接数据交换方式而是采用间接数据交换方式。
(2)数据载体由消息充当,并且消息的处理采用异步方式。在异步方式下,消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相解耦,发送消息与接收消息独立进行。
(3)消息通信方式是发布/订阅模式和点到点模式的结合。当各企业应用向共享信息平台输送共享数据时,消息从一个点传输到另一个点,所以该种传输模式是点到点模式。当共享信息平台向各企业应用传输共享数据时,消息是从一个点到多个点的传输,因而属于发布/订阅模式。例如,需求信息是供应链中各企业都需要的共享信息,这种信息从某个企业发布到共享平台后,随即被平台分发给订阅该信息的各企业应用。各企业应用扮演两种角色,当发布信息时是服务器;当订阅信息时是客户端。
(4)采用XML作为数据交换的标准。
3.2.2 供应链共享信息交换实现机制
供应链共享信息交换机制如图2所示(图中发布和接收同一种消息不是同一家企业,序号只是表明消息发送和接收的顺序)。发布/订阅中心的任务有几项:接收各企业应用发布的共享数据并导入共享数据库以供查询,或形成消息文件以便发布;通过数据获取与发送接口完成数据格式的转换、打包、拆包等功能;向订阅数据的应用发送消息数据。消息中心向企业应用提供了发布/订阅及点对点的通讯模式。客户端的数据处理组件完成共享信息抽取、封装成XML格式的消息并加密,然后发送给消息代理。客户端消息包处理组件完成消息的拆包、数据格式转换及写入业务数据库。客户端程序还要完成消息的订阅功能,消息订阅必须经过安全中心批准。消息代理是消息中心在客户端的本地代理,消息代理向消息中心发布/订阅消息。
企业客户端的数据抽取是在各企业客户端由数据处理组件完成的。数据抽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数据采用定期抽取方式;另一种是对实时性要求高的数据采用实时抽取方式。对于定期抽取数据,可以使用一个监控程序,该程序每隔一段时间就激活数据处理组件。实时数据抽取是业务驱动的,具体来说就是负责某项业务的业务员在业务发生变化时通过人机用户界面更新业务数据,这时候业务信息系统激活数据处理组件。
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发送是指将订阅者所订阅的共享数据从发布/订阅中心发送到各企业的过程。数据发送是消息驱动的,一有消息到达就发送给订阅者。因此,对于定期数据抽取,数据的发送也是定期的;而业务驱动的数据抽取,它的数据发送也是业务驱动的。消息也可能因为网络中断而暂缓发送。由于消息被发布/订阅中心以消息文件保存,所以暂缓发送的消息可以在网络通讯顺畅的情况下再次发送。
为了及时合理地处理各种消息,应该按照优先级建立各种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按共享信息种类分为几个队列:订单队列、生产计划队列、库存队列、销售信息队列等。这些队列具有不同的优先级,其中订单队列优先级最高,该队列的消息应及时处理,这是因为供应链是订单驱动的,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订单开展的。各种消息队列优先级的定义由信息的重要性、实时性等因素决定。
3.3 安全机制
供应链信息共享的安全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以及身份认证。
供应链信息共享访问控制安全要遵循统一的用户身份信息存储、授权、身份验证、权限验证。采用统一的用户身份信息定义方式、数据元,以便在不同应用中使用同样的身份资料。安全管理架构如图3所示。该架构解决身份认证问题和信息有选择共享问题。其中身份认证是通过赋予用户数字证书做身份验证实现的。有选择的信息共享则是通过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实现的。图中,客户端向共享信息平台的安全中心提交访问请求,对于初始用户,安全中心调用认证管理把一个数字证书赋予客户;对于注册用户,安全中心调用角色指派从角色库中寻找合适的角色赋予用户。角色授权负责从规则库中调出合适的规则赋予角色。规则库中规则的编辑由规则编辑完成。CA存储保存数字证书以便提供给初始客户做身份证明。
共享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由传输安全保证。由于供应链信息共享是基于互联网的,因此破坏者可能会通过互联网使用各种手段拦截、篡改在网上传输的信息。由于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数据传输采用XML作为消息传输标准,所以共享信息的传输能够得到很好的安全保证。信息的不可否认性由数字签名技术来保证。
4 结论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集成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本文分析了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供应链信息共享需要考虑的内容,再根据这些内容提出保证供应链高效共享信息的三种机制:信息查询机制、数据交换机制和安全机制。
摘要: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而在供应链中高效地共享信息能够极大减弱牛鞭效应。结合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特点,给出供应链信息共享需要考虑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提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信息查询机制、数据交换机制和安全机制。这三种机制保证了在供应链中安全高效地共享信息。
关键词: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数据交换
参考文献
[1]潘意志,曹明华,程丹丹.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的内因、机理与控制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20(3):24-28.
[2]商晓艳.基于信息共享角度的供应链牛鞭效应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25-28.
[3]廖诺,徐学军.信息共享对瞬时补货多级供应链牛鞭效应影响的建模分析[J].工业工程,2008,11(2):92-95.
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分析 第5篇
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分析
全球环境的恶化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导致了环境营销的.产生和发展。从生态紧迫性观点出发,以社会、企业、消费者三者利益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环境营销的重要作用,探讨了环境营销的实现机制。对于实现过程中的难点,在运用经济学和博弈论分析其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作 者:王爱民 高维义 曾磊 WANG Ai-min GAO Wei-yi ZENG Lei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东院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123(2)分类号:F274关键词:环境营销 贸易壁垒 博弈模型
实现机制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机制;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革命的改革带动着国内企业蓬勃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不断地在探索如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佳动力,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核心的创新发展模式将引领企业走上一条具有企业特色的持续创新之路。
1 创新型企业模式的特征
创新型企业模式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最佳的运行模式,它主要有研发性、持续创新性、成果产权性、管理信息化、综合效益性、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征。研发性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持续创新性是创新企业的本质特征,同样是为企业到来经济效益的最佳手段。作为企业的创新成果,成果产权性是指企业创新出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专业、新技术、专用软件等,它为企业的创新型发展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化是先到企业生产经营后的一个重要特征,能有效地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综合效益性深刻衡量企业创新成果的标准,而高收益性是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由于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涉及许多相关环节都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创新型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高风险性。
2 影响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因素
市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为了持续性发展,通常会采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企业的发展道路,使企业具有市场竞争的能力。变化莫测的市场换企业的创新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复杂的状态,创新的模式不断地被学习、模仿和吸收,这使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逐渐被重视。企业的持续性创新影响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影响到企业创新型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最主要是受到政治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结构、竞争合作等方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社会文化能营造创新思维的萌发所需要的环境,而法律、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因此外部因素作为影响企业创新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必须以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来协调冲突带来的影响。②内部因素。企业创新的外部资源只能为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改革的机会和可能性,但是无法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因此必须依靠企业的自身学习来对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技术等进行改革,保证企业的持续创新。新型企业创新的内部因素就是指企业创新的过程中所吸收的新知识,习得的创新技能,吸取的技术性创新人才和创新型文化等。人力资源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内部影响因素,它能为企业提供新的创新技能和创新组织等。
3 创新型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机制
3.1 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创新型企业持续性创新的主要机制之一,同样是取得企业持久竞争力,进行持续性创新的保障。建立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机制模型是提高创新企业持续性创新的动力。
3.2 激励机制 人才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是最终的机制,它主要是利用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来挖掘人的潜能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它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一条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实现能有效地激励企业员工、研发人员对企业的创新做出贡献,同时也能激励政府、市场等外部因素,使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创新。
3.3 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机制是为了保证企业在实现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建立的,它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是相互增长的。企业在市场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由于市场、技术、政策和其他外部环境或企业内部管理等引起的创新风险发生,因此风险防范机制是保证企业进行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4 创新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山东省鼎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我国东营的一所以石油钻探测量仪器的研发、设计、生产、进出口和钻井工程现场技术服务的高科技企业,企业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为国内外油气勘探行业提供先进的设备和周到的服务。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公司的新技术开发、精密仪器加工设设备装备调试产业平台等都已建立完善,形成了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紧密衔接的完整产业链。
山东鼎盛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两个全资子公司,分别是东营植诚机电技术有限公司和东营精控恒通钻井技术有限公司。山东鼎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以井下仪器的研发和电子制作为主,石油测井仪器设计、加工,并为石油勘探提供现场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公司。
为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鼎盛股份有限公司以创新型的企业模式对企业持续性创新的机制作出了相应的探究,他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企业的创新型可持续发展:
4.1 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实现企业的持续创新发展的核心是制定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山东鼎盛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着全产业链优势,紧跟国际先进技术理念,主要是提供石油勘探所需的设备和仪器为主要产业的,在企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中,包括对设备仪器的设计、质量的管控、产品的加工整合等。企业在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将企业的产品设计、质量管控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而像产品加工等与其他的社会资源相整合,这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合理地利用社会的优质资源,避免了传统企业越做越大负担越来越重的风险发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2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 企业的自主创新能为企业在技术生产中独立自主。山东鼎盛股份有限公司在设备和仪器的研发过程中,组建企业内部的研发小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备技术知识,借鉴国外的先进设备研发经验,自主研发了相关的是由勘探设备和仪器,促进了企业创新型发展的独立性。
5 结束语
我国的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发展研究虽然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层层的障碍需要突破。但是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探索和研究,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只要企业能坚持独立自主、努力创新必然能走出一条属于企业特色文化的创新型企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耀.创新型企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持续创新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9.
实现机制研究 第7篇
减少运输费用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1],而运输费效比又与调度方案的优劣密切相关。运输调度是物流企业中的核心作业,对于降低物流成本及提高服务水平具有关键作用。合理正确的调度可以有效减少车辆的空驶率,实现合理路径运输并有效减少运输成本。同时,在现代物流管理中,运输调度的工作量大、技术性强,要实现调度过程优化具有相当难度。因此,对运输调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概括来说,运输调度问题(Vehicle Routing and Scheduling Problems,VRP&VSP或VRSP)是指能够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如车辆、时间窗、运输数量要求及运输能力限制等)下,给出适当的行车路线和任务分配方案,达到一定的目标(如综合费用极少、路程最短、时间最少、使用车辆数尽量少等)。
VRSP模型具有类型多、约束条件多、变量多、结构复杂及求解工作量大等特点。VRSP已被证明属于NP-完全问题,具有扩展特征的VRSP也属于NP-完全问题[2]。针对VRSP的求解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提出的算法大体上分为三类:精确算法、近似算法和启发式(智能)算法。经典的精确算法有分支定界法、K树算法、动态规划法等。这类算法能够求得问题的最优解,并且具有求解速度快的优点,但是缺点在于:往往只针对小规模的VRP问题有效,而且只能求解一些确定性、弱约束的理想化问题,难以用来求解NP-完全问题。近似算法则主要包括先路线后聚集、先聚集后路线、松弛法以及改进与交换法等算法。
采用近似算法能够显著缩小可行解的解空间并降低求解复杂度,但是采用近似算法来求解VRSP也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的改善求解质量,并不能处理实际复杂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启发式(智能)算法不以找到精确解为目标,而是在复杂问题中以可接受的代价给出问题的次优解,代表算法有构造算法、不完全优化算法、节约算法、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启发式(智能)算法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模型组合的复杂性及模型的不完备性而带来的求解难度,有效地提升了对VRSP的求解效率,并使求解结果更趋于实用。然而,针对某一类VRSP问题采用某种(或改良的)智能算法来求解也许是可行及高效的,但是现实中的VRSP模型却是受动态时变、多条件约束及环境不确定等因素紧密制约的。单一算法既不能适应实际的复杂环境,也不能在应对大多数的多目标优化运输调度问题时给出满意的可行方案。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试图用一种智能算法或是改良的智能算法去求解所有的VRSP是不可能的,也无法满足对复杂多变环境的实际需求,采用此种方法开发出的系统通用性也较差,求解问题对象也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开发一套简洁、高效、知识化、实用性强并且具有一定智能处理能力的求解VRSP模型的软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应用智能运输调度系统可提高运输调度工作效率和调度水平,降低物流运输成本。针对VRSP问题,本文通过对典型运输调度模型的分析,并结合模型类参数结构[3],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框架的求解平台的构建方法和运行机制,并重点研究了VRSP模型类自动识别问题。
2 VRSP模型分析
自1959年VRP问题被Dantzig和Ramser首次提出以来,它的数学模型就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得到扩充完善,出现了各种针对不同问题,包含不同约束内容及变量条件的数学模型[4~5],归结起来有两种风格:基于车流的VRSP模型;基于物流的VRSP模型。本文采用基于物流的VRP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式(1.1)为目标函数,规定优化目标为所有车辆行驶的路径最短;式(1.2)~(1.4)是车辆装载能力限制,用来确保车辆的载货量始终不超过其装载容量;式(1.5)表示道路约束,保证车辆行驶的路径长度不超过其最大里程;式(1.6)~(1.8)表示任务约束,式(1.6)用来确保每个客户都被访问到,且每条路径上的客户数不超过总客户数;式(1.7)表示每条路径的客户的组成;式(1.8)限制每个客户只能由一台车辆服务;式(1.9)表示车辆k是否参加了配送,参加为1,否则为0。
从上述VRP数学模型可以看出VRP模型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同时具有参数众多及数据关系复杂的特点。基于VRP的涵义,并分析公式模型可以看出VRSP模型事实上是由目标参数、约束条件(多种约束的组合,包括供需点、车辆、时间、路径等)以及变量三个部分组成。在结构化处理VRSP模型的需求下,可以将VRSP模型的参数[3]分为标准模型参数和扩展模型参数两大类。其中,标准模型包括:1-车队结构参数,2-供应结构参数,3-需求结构参数,4-网络结构参数,5-作业类型参数;扩展模型包括:6-约束条件参数,7-函数及数字特征参数,8-目标函数参数。同时,鉴于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理解的局限性,并为了方便计算机对模型求解目标及约束条件的理解处理,对模型类的参数进行数字编码。
以车队结构参数编码含义为例说明(数字为编码,-表示分割符,后面内容为编码含义):则1-车队结构参数下的各参数编码方式如下:
11-车队数量:111-一个;112-一个以上;113-待定。
12-车队位置:121-固定;122-待定。
13-每个车队拥有的车辆数:131-一辆;132-一辆以上;133-待定。
14-车辆重量:141-所有车辆的载重量相等;142-所有车辆的载重量不完全相等。
15-车辆类型:151-普通车辆;152-专用车辆;153-普通和专用车辆混合车队。
采用同样的编码方式可以获得所有已确定参数类型的模型参数编码,限于文章篇幅,读者可参阅参考文献[3]中第2节模型分类与表示的相关内容。
3 系统运行机制设计
VRSP模型类的表示方式为系统提供了运行支持,它负责为VRSP问题信息的人机交互、模型辨识、模型处理、知识化模型的生成、模型求解的整个处理过程提供模型表示支持。系统的详细设计从数据组织、模型库构造、算法库管理、规则库构造、经验库构造、学习机制及解题机制几个方面依次入手。而系统在模块上大体则可划分为:输入输出模块、知识库管理模块、学习子系统以及主处理程序模块。同时,鉴于智能算法的在VRSP问题上的求解优势,依托该类算法特征进行系统运行机制的设计。采用此方法构建的求解系统,能够综合利用智能算法求解大规模VRSP模型的优势和智能决策系统的计算经验来简化VRSP的求解过程以及降低计算复杂程度。系统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基于图1所示的求解处理机制,系统的各个模块的组成及功能如下:输入输出模块包括输入参数信息和输出规划方案。知识库管理模块包括模型库、算法库、经验库及规则库管理及使用,模型库用于存放已有过求解记录的典型模型类,算法库用来存放求解模型所用到的算法文件路径或者算法代码,同时提供算法的输入输出函数接口,规则库是用于存储从问题基本信息到问题模型表示的转换规则,经验库则存储经验模型的求解算法经验。主处理程序模块则包括模型预处理、模型识别及建立、模型求解、求解评估调优几个阶段,对于其处理步骤以下做重点阐述。
3.1 模型预处理
由调度人员完成输入VRSP模型的各种变量及参数信息。首先,由系统对输入信息进行初次分类、整理、分析,筛选出无法为系统识别处理的条件,以备对规划结果需进行调优时作为参考条件用。然后,通过对输入参数信息的分析、提取及再次整理,生成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在此过程中,针对规模较大的网络拓扑时,可以考虑采用近似算法来缩小可行解的搜索空间以降低求解复杂程度,如采用先聚集后路线的算法将部分集中的点作为一个点来处理,在完成总体的求解后,再将此点分解为一个子拓扑网络进行迭代求解。最后,根据筛选后的参数信息,结合VRSP模型的类参数编码规则,生成对应参数的编码。
3.2 模型识别及建立
根据之前生成的对应参数编码,组合模型的编码表示方式。依据VRSP模型的定义[3],模型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如父子关系、相似关系、运算关系、等价关系、派生子类等。这些关系的存在不仅极大的扩展了模型类的类型,同时也为模型的求解提供了极大的有利条件。对模型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对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缩减可行解的状态空间数量以及减少求解的运算量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1)父类与子类
模型的父子关系可以简单描述为集合中的包含关系。例如,如果VRSP模型中车队数量取值为待定,其实数量就包含了一个及一个以上,此时假定其他的条件都相同,并且已存在对单车队的求解,如果再去求解待定车队的问题,则对单车队的求解经验完全可作为经验解调用。此关系对其它参数(如每个车队拥有的车辆数、车辆类型及供应点数量等)同样适用。
(2)相似类
由于VRSP模型类的不完备性,使得获取的新模型的模型结构不可预料以及新模型的经验算法可能不存在。此时,通过引入逆反算子、松弛算子等手段来获取相似类,进而通过与相似类的类比、自动学习获取求解经验,导出对问题求解的新算法。
(3)类的运算
VRSP模型类的参数标准化也为模型类的运算提供了支持。模型的运算包括交、并、补等运算方式。其运算关系等价于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特殊之处在于,模型类的运算在于为模型库的扩展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并可以通过运算分解或组合要求解的模型,充分利用已有求解经验来达到求解实际问题的目的。
(4)等价类
在VRSP模型中引入等价类是为了实现在求解概念意义上相同的模型的算法的互用。等价类在很大程度上与输入的参数有关,也是多样的。例如,假定VRSP模型中的其他条件相同,则车辆数为1且车辆载重量相等的任意类与车辆数为1且车辆载重量不全相等的任意类事实上是等价的,即为等价类。
(5)派生子类
通过一个多项式复杂度的单值或多值算子使模型类B变换得到的模型类为模型类A的子类,则说明两个模型类具有派生子类的关系。
以上的模型关系可存放于规则库中供模型求解过程中的各阶段使用。当然,模型的识别还要求在数据库中已经存在相应的典型模型。通过对各种模型类的关系分析利用,可以实现在多数情况下对新模型的识别,也能够充分利用模型结构相似性、数据相似性和已有的计算经验来简化求解过程以及降低计算复杂程度。
3.3 模型求解
模型关系的确定有利于模型的简化及运算,因此要充分利用模型之间的各种关系来进行模型求解。例如,假设模型类A为模型类B的父类,适合A的求解算法不存在而适合B的求解算法存在,则优先采用B的求解算法进行求解。同样,相似关系、等价类及派生关系的确定,也可以使模型求解时充分利用已有的典型模型类的求解经验,简化模型类求解方式,降低求解复杂度。模型求解的主要步骤如下:
(1)筛选模型库和经验库,查找是否存在相同的模型类,如果存在则直接调用已存储模型类的处理经验,在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调用其结论;如果不存在,转入步骤(2)。
(2)调用规则库中存储的模型类关系规则,根据规则依次核对新模型类与已存储典型模型类之间是否存在父子关系、相似关系、运算关系、等价关系或派生子类。如果相应的关系存在,则依据规则调用已存储典型模型的处理算法(包括对算法的再处理)求解;如果不存在,转入步骤(3)。
(3)结合模型库、经验库及规则库,针对新模型问题的特点进行分析,生成新的组合模型类,然后用推理机构依据控制策略集中的控制策略调整任务分配方案,选择比较适合的算法,求解此调度问题。
在上述步骤中,如果已有的算法不能够满足当前模型类的求解,则需考虑采用算法的自动生成机制和局部调优机制进行算法的重构。但算法自动重构的实现也面临着相当多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并最终达到实用化目的。
3.4 求解评估调优
首先,在对模型类进行求解之前,要依据VRSP模型的输入信息和模型的约束参数,确定要优化的目标,并根据要优化的目标和采用的智能算法采取对应的评价手段及参考指标。其次,采用人机协同寻优的方式(人机协同寻优可以尽量避免系统在运行中因陷入循环而无法获取最终结果,或者因陷入局部最优而得出不可接受的解)评价所获得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并在各种方案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以获取最可行的规划方案;然后,如果获得优化方案不能满足优化目标,则采用新的方式组合模型类,制定评价手段及参考指标并求解,直到取得满意的可行方案。最后,如果获得的优化方案满足优化目标,则输出经优化后的调度方案,并且对相应的经验库、模型库进行更新,同时存储此典型模型类的求解案例。
4 系统的实现
作者采用Delphi7.0编程工具,并在SQL Server2000数据库环境下,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编程实现的智能运输调度求解系统的原型系统,初步实现了部分功能及界面。该系统由Delphi7.0实现流程控制与人机交互界面的显示,由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存储系统的模型类参数库、模型库、求解经验库及规则库。如图2所示为系统在输入参数后的新模型生成界面。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复杂运输调度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简要分析了各种VRSP模型求解算法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VRSP模型参数结构化分类的智能求解平台的构建思路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尝试用人机结合和集成多种技术的方式来构建开放的、智能化的、可重构的决策支持系统来求解复杂运输调度问题。仿真分析和初步应用的效果令人满意。证明其在处理复杂运输调度问题上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摘要:运输调度问题模型类型多、结构复杂、求解工作量大,应用智能运输调度系统可提高运输调度工作效率和调度水平,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本文研究了智能运输调度系统的核心部件——智能求解机制。通过分析典型运输调度模型的结构特征,对模型类参数进行结构化归类及编码,提出一种面向智能运输调度系统的求解机制,重点研究了模型类的自动识别机制。本文提出的求解机制具有开放、可重构、智能建模、智能求解等特点,仿真分析和初步应用的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运输调度,模型参数,模型识别,智能算法,求解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燕华,俞健,朱大均.交通经济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115-119.
[2]Lenstra J K,Rinnooy Kan A H G.Complexity of vehicle routing and scheduling problems[J].Networks,1981,11:221-227.
[3]蔡延光,钱积新,孙优贤.智能运输调度系统模型库构造与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9):83-90.
[4]魏明,蔡延光.一种基于混沌领域搜索的自适应混沌遗传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2):464-465.
[5]蔡延光,宋康,张敏捷,武鑫.自适应多目标混合差分进化算法在联盟运输调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0,30(11):2887-2890.
实现机制研究 第8篇
1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企业中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不断的被人们发现,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技术能带给企业的利益与改变。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 进一步挖掘企业自身的潜在价值, 从而做出更加符合企业利益的决策。并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还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市场信息,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也可以收集更多的资料从而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得知信息技术并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从长远的眼观来看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是更加深远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很多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战略价值, 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能够快速获利的项目上。如果企业想使信息技术转变为企业的利益就必须经过以下的三个阶段:首先, 企业必须实现信息系统, 第二企业必须在实际经营中使用信息技术, 第三才是信息系统的竞争。只有通过这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才能体现出他在企业中应该发挥的价值, 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成功应用信息技术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在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在产品的研发效率上以及企业的销售经营过程当中都将变得更加高效, 不断地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也就体现于此, 它将深远的影响企业的发展, 给企业带来新的动力。
2信息技术实现机制的理论模型
信息技术的实现机制是将信息技术转化为企业利益的基础,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是作为中介, 使得信息技术资源和战略信息相互转化从而具体的展现出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 根据目前的研究得知上述的实现机制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理论构想, 实际上的理论木星中包含了以下六个概念, 即括信息技术资源、信息系统支持企业战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环境动态性、信息系统支持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 企业的战略价值观是导致企业绩效出现差距的关键因素, 而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调节整个系统,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发展战略, 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战略价值, 是信息技术能够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 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所能带给企业的利益, 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帮助企业长远发展。
3信息技术战略价值的实证分析
企业将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的能力, 我们将其称之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了企业信息系统能力的高低, 同时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对一个企业来说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在企业当中信息技术涉及到了了企业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经营的整个过程。因此, 从企业的战略层面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 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完成自身的战略规划;
(2) 找到一种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信息技术并加以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加速发展, 提高企业对新产品研究的速度, 加强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 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率, 效率改的企业能够更加高效的搜集市场中的有效信息;
(4)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能够帮助企业推动管理模式的改革, 更加合理的分配企业的资源, 使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决策;
(5) 有效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测, 从而能够提前进行对风险的规避, 帮助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减少企业在发展过程总不必要的损失。
4结语
在现在这个高科技为主流的时代, 信息技术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 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中所蕴含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对于企业来说, 加大企业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则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它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巨大的经济回报, 而且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都能起到巨大作用, 可以说研究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这也是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实现机制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念新, 仲伟俊, 梅姝娥.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07) .
[2]杨永峰.社会网络与市场信息对技术创业企业战略柔性的驱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 2014.
[3]王丹.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23) .
实现机制研究 第9篇
ODUk SNCP的电层保护是利用电层交叉的双发选收进行保护,交叉粒度为ODUk。SNCP保护属子网连接保护,是一种专用点到点的保护机制,可应用于链型、环型、MESH型的网络结构中,可以对全部或部分的网络节点实行保护。
ODUk SNCP保护分:SNC / I( 固有监视),SNC / S(子层监视)、SNC/N(非介入监视)三种子类型,三种子类型的保护原理是相同的,但倒换触发条件不同。
1 ODUk SNC / I技术
保护ODUk链路上的业务,不检测ODUk本层的故障。SNC /I限制场景如图1 所示。限制场景1:当客户侧业务路径经过电层交叉后,子网中的任何一段光路故障都无法触发SNC /I倒换。限制场景2:当子网中有电中继站点时,子网中的任何一段光路故障也无法触发SNC /I倒换。
2 ODUk SNC / N技术
端到端的保护ODUk P层或者ODUk T子层上的业务。检测ODUk本层的故障。SNC /N工作场景如图2 所示。
此种方式不足是当客户侧接入OTUk业务时,客户侧故障(如断纤),会导致主备通道都是SF,影响运维。不建议用于客户侧单路由接入场景。
3 ODUk SNC / S技术
端到端的保护ODUk TCM子层上的业务,检测ODUk本层的故障。
ODUk保护级联场景( TCM段的监控):
以从左到右的业务流为例,保护倒换过程如图3 所示。
站点B的4 个保护组方式:
保护1:N3(主)+N4(备)->N5(宿)/TCM1
保护2:N3(主)+N4(备)->N6(宿)/TCM1
保护3:N5(主)+N6(备)->N3(宿)/TCM2
保护4:N5(主)+N6(备)->N4(宿)/TCM2
当TCM1段发生主用线路的中断,则只在TCM1段的保护域内发生信号流的切换,业务从N2发送至N4,再通过N4双发至N5和N6,在TCM2内仍通过N5发送至N7,TCM2不发生业务保护倒换。
三种倒换方式的触发条件和应用场景如表1 所示。
4 OTN网络保护倒换机制的技术研究
当OTN网络下沉汇聚层,业务经过多个环网的级联网络,受光缆限制,需采用分段SCNP保护,这样在全程的链路中就存在电交叉节点,无法做到业务全程直达主备路径保护,因此针对上海移动下沉市郊汇聚层后研究一种新的保护倒换技术应用方式变得尤为重要。
4. 1 OTN网络保护倒换机制的系统架构
通过对三种保护倒换技术: ODUk SNCP/I、SNCP / N、SNCP / S倒换的技术研究,分析OTN网络级联方式下,SNC /N保护方式的工作原理。其次通过对单点分段分域保护倒换技术和双点双节点端到端保护倒换技术的组网模型技术研究,研究两种模型下业务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倒换情况。第三,将这两种技术组合应用,通过理论算法研究,计算保护倒换时延的均值。最终通过实验测试验证保护倒换状态的可行性,以及其符合电信级倒换时延的要求,最终证明了技术组合理论的可靠性,得到一种新的OTN网络保护倒换机制应用于汇聚层OTN网络建设。
保护倒换机制的系统框图如图4 所示。将保护倒换技术和组网模型技术组合应用,并进行实验室测试验证倒换状态的可靠性,并通过算法计算得到最小的倒换时延均值,得出最符合OTN网络下沉城域网的技术选择。
4. 2 单点分段分域保护方式
倒换过程:如图5 所示,左侧红色的为主用路由,右侧绿色虚线的为备用路由,都通过站点A进行业务的双发选收。当1 处物理链路发生中断时,10G系统的业务倒换到右侧绿色虚线路由上,此时100G系统的业务不发生倒换,还是工作在左侧的红色路由上,图中黑色线条所示,实现了环网的保护。
单环分段分域的方案,在实际现网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
第一:对于汇聚环和骨干环相交的节点来说,不能配置落地业务,在现网倒换时还要注意,此时的保护倒换时间需要设置为10ms以上,这样才能保证核心层和汇聚层分段倒换。
第二:对于单节点承载着双发选收的功能,存在着单节点故障隐患。一旦站点A发生故障,主备路由都将中断。
4. 3 双环双节点端到端保护方式
双环双节点端到端保护方式和单点分段分域的组网架构相类似,不同的是这种保护方式提出了一个整体的概念,即把每个独立的环,看成是完整的业务路径,不区分核心层和汇聚层以及接入层的概念,做了基于端到端业务的保护。其相应的保护应用场景如图6 所示。
双环双节点的方案在任一单环发生断链故障,业务都是进行原宿节点端到端的整条倒换,如上图黑色实线所示,当10G系统的站点F到站点A的红色主用路由中断后,业务从站点F经站点B发送到站点C。100G系统也从站点A切换到站点B,然后通过站点D发送到站点C。
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在于:
若以上图6 为例,两个环的异侧光缆断纤,业务会发生中断。当10G系统的左侧链路发生中断后,业务切换到右侧的备用链路上,当100G系统的右侧链路发生中断后,业务发生中断。
单环分段分域和双环端到端方案的比较如表2所示。
5 OTN网络保护倒换机制的测试
5. 1 单点分段分域结合SNCP / N保护测试
(1)测试过程
①如图5 所示,配置测试组网图和连接关系,10G系统波分侧采用10G混合线卡对接,100G系统波分侧采用100G混合线卡对接。
②配置站点F和站点C的ODU1 链路,承载STM - 16 业务。
③配置2 个ODUK SNCP保护组:
保护组1:工作路径为站点F - A,保护路径为站点F - B - A。
保护组2: 工作路径为站点A—站点C,保护路径为站点B—站点D—站点C。
④连接SDH数据分析仪发送业务,检查业务运行情况。单点双发选收配置,倒换检测时间设置为10ms,配置为SNCP / N方式。
⑤模拟站点F和站点A之间的链路断纤,使用仪表记录业务的倒换时间如图7 所示,并检查单点ODUK SNCP保护倒换状态如图8 所示。断开A - F间的光纤,触发第一级SNCP倒换,即触发10G环的保护倒换,可以看到后级SNCP状态不受前级SNCP的倒换而改变。
⑥模拟站点C和站点A之间的第二级链路断纤,即触发100G环网的倒换。使用仪表记录业务的倒换时间如图9 所示,并检查单点ODUK SNCP保护组倒换状态如图10 所示。断开A - C间的光纤,触发SNCP倒换,可以看到单点的SNCP的状态发生SF倒换,因此10G环网和100G环网倒换是相互独立的。
(2)测试结果
断开第一级10G系统光路模拟故障发生,10G环网中的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上。此时仪表测试结果如图9 所示,倒换时间为:26. 6ms。
断开第二级100G系统光路模拟故障发生,100G环网中的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上。此时仪表测试结果如图10 所示,倒换时间为:49. 7ms。
因此单点分段分域结合SNCP/N保护方式单环光路故障不会影响级联环路的业务倒换,业务根据相应环网故障分段倒换。单级网络故障倒换时延测试在25ms左右,同时在发生二级级联网络故障,倒换时延测试在50ms左右,总的倒换测试实验在75ms左右。
5. 2 双点双环结合SNCP / N保护测试
(1)测试步骤
①配置如图6 所示站点F到站点C的ODU1 链路,使用混合线卡,承载STM - 16 业务。40GE业务配置可恢复式ODUk SNCP保护组:
工作路径为:站点F—站点A—站点C。
保护路径为:站点F—站点D—站点B—站点C。
②连接SDH分析仪发送STM - 16 业务,并检查业务运行情况,如图11 所示为仪表发包数量,用于与仪表收包进行数量比较。
③模拟站点A和站点F之间的链路断纤,业务倒换到备用路径上,此时仪表记录倒换后的仪表收包状态如图12 所示,此时业务倒换是端到端倒换。
根据算法倒换时延T = s/v,本文计算倒换时间需用收发包数差值除以发包速率。
即拔纤方式触发的SNCP倒换时间:
T1= (1012681008 - 1012447922 ) /18116000 =12. 86ms
④恢复A和F之间的链路,WTR后,本文配置的SNCP为自动恢复模式,业务在经过5 分钟后自动恢复,业务倒换回主用路由。此时仪表记录倒回后的仪表发包状态如图13 所示,收包状态测试结果如图14 所示,倒回后业务当前在工作通道。
倒换时延计算方式相同,需用收发包数差值除发包速率。
即自动倒换恢复时延:
T2= (9548911646 - 9548896595) /18116000 =0. 83ms
(2)测试结果
采用双点双环端到端基于ODUk SNC /N配置保护倒换方式:其保护倒换时间满足电信级业务保护要求(≤50ms);若采用单点分段倒换配置方式,在所经过环网相切业务SNC节点,需设置倒换拖延时间,每一层级20ms,且需相互叠加,在业务经过环网层级较多情况下( 现网实际测算最多将经过7级),业务倒换时间将接近200ms,难以满足部分业务倒换要求,因此双点双环端到端方式适合OTN网络下沉。
6 结束语
通过搭建单点线性保护模型和双点双环网保护模型,实验测试相关数据,使用算法计算保护倒换时延。论证了OTN网络下沉汇聚层级联网络后,在采用SNC /N线性保护技术的基础上,同时启用双点双环端到端保护倒换时延小于50ms,满足电信级倒换要求。从而形成全程带电中继的保护机制,解决了OTN下沉汇聚层后,业务经过多个电中继,任一段断纤后导致中断业务的问题,达到网络可靠性保护效果,也为今后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作用。双点双环网结合SNC /N技术的保护方式,适合OTN网络下沉汇聚层后的保护倒换机制。
参考文献
[1]Soumplis P,Christodoulopoulos K,Varvarigos E.Dynamic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and network reoptimization in flexible optical networks[Z].Photonic Network,2015 Springer.
[2]齐智刚,裴海存,赵德伟.OTN保护策略及经济性分析[J].信息通信,2013(1):191-192.
[3]Timothy P Walker.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OTN)Tutorial[J].ITU-T,2014:31-62.
[4]刘雁斌,陈烈强.本地OTN承载业务探讨与应用浅析[J].邮电设计技术,2014(3):76-79.
实现机制研究 第10篇
b.把值放在Contents字段的位置上;
c.如果内容字段没有占用8位的整数倍, 计算最后一个字节有几位没有使用。假设是b位, 在最后字段的末尾添加b位的0或1, 使内容字节占用8的整数倍。如果位串为空, 应没有后继的八位位组, 初始八位位组应为0。
d.将b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 添加到初始字节的位置上。
e.统计内容字段共占用的字节数, 再加上初始字节占用一个, 等到总的字节数, 将其转换为无符号二进制数放在Length字段的位置上。
具体C++程序代码如下:
struct octet_string{
short unsigned int value;//一个字节内容的编码值
struct octet_string*next;//内容由多个字节组成, 其之间采用链表形式
};//内容八位位组编码结构
short unsigned int e_type;//类型八位位组编码
short unsigned int e_length;//长度八位位组编码
struct octet_string*e_contents;//内容八位位组编码};//编码结构
primitive bits_encode (bool*bitstring) //输入为一串BIT流{
octet_string*point;
TLC->e_type=0x03;//BITSTRING的TAG值为03H
TLC->e_length=e_bits (bitstring, point) ;//调用BITSTRING编码函数, 返回值为内容的字节数
return TLC;// 返回编码结果}
若是类型Bit String, 值为01101010001110110101111100101001000111001101B, 对应的编码结果如图2:
从编码结果看出, 第一个字节指明最后一个内容直接未用的位数是4, 总的内容共占7个字节数。
3.1.2 BER结构类型编码
ASN.1中定义了多个结构类型, 其中SE-QUENCE OF和SEQUNECE都表示有序的集合, 其中元素可以是任意类型, 既可以是简单类型, 也可以是结构类型。SEQUENCE OF中的所有数据类型都是一致的, SEQUENCE就没有这个限制。
内容八位位组应由ASN.1序列类型定义中列出的每个类型的一个数据值的完整编码组成, 除非引用的类型带有关键字OPTIONAL或DEFAULT, 否则这些编码按定义中的次序出现。引用的类型带有关键字OPTIONAL或DEFAULT, 其数据值的编码可以出现, 但不是必要的。若出现, 则它应在按ASN.1定义的类型的编码的相应点上出现。
这里主要介绍SEQUENCE类型的编码算法。其编码算法如下:
a.获得SEQUENCE第一个域的内容, 如果是简单类型, 则调用相应的编码算法进行编码, 这些编码算法在前文中已经给出;b.如果是SE-QUENCE或者是SEQUENCE OF类型, 则递归调用该函数本身;c.如果是SET或者是SET OF类型, 则调用相应的结构编码函数;d.按照顺序编码其他的各域, 直到结束为止。
3.2解码函数模块的设计
解码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是一个互逆的过程。首先从接收到的八位位组中依次取出MMS PDU的TAG, 据此产生一个空的结构用来存放解码产生的值, 然后根据整个MMS PDU的长度依次取出TAG和长度, 进行具体的解码。解码获得的信息填入前面产生的结构中。
4内存分配与管理模块
内存函数主要负责的是内存的分配与管理。
本系统采用的内存管理的方法是使用库内存管理函数进行分配和释放内存缓冲区[4]。在执行中只需调用一个简单的asn1Free_BBCard () 函数就可以释放所有分配的内存, 当asn1Free_BBCard () 被调用时, 所有内存立刻释放。具体的函数定义如下:
ASN1T_BBCard* pvalue) {if (pvalue==0) return;//PDU 编码内容为空时直接返回
rt Mem Free Ptr (pctxt, pvalue->name) ;//分别释放其三个域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rt Mem Free Ptr (pctxt, pvalue->position) ;}
5结论
ASN.1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化描述工具, 是描述应用层协议的主要工具。由于ASN.1描述的中立性和清晰性, A-Profile中的表示层、应用层协议规范都采用了ASN.1作为其编/解码的规范。ASN.1可以有多种传输语法的支持, 如BER (基本编码规则) , CER (正规编码规则) , DER (特异编码规则) , PER (紧缩编码规则) , 但是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ASN.1基本编码规则。基于ASN.1所建立的开发环境有效解决了应用层协议中数据单元的描述与编码问题。
1 概述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技术是变电站自动化的关键, 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的应用提升了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水平。
IEC61850是IEC制定的关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网络和系统的标准, 该标准以实现不同厂商设备的互操作性为目标, 正式颁布后成为基于通用网络通信平台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唯一的国际标准。IEC提出未来远动的无缝通信体系结构, 即“变电站-控制中心通过IEC61850通信”, 确立了IEC61850在未来无缝通信体系结构中的基础地位。IEC61850在技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使用了MMS。
在IEC61850中, 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体系被从逻辑上和物理上分为3层:变电站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其中, 变电站层和间隔层的通信采用抽象通信服务接口ACSI (Abstract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terface) 映射到MMS。MMS作为变电站自动化通信中的一个重要应用层协议, 是IEC61850的基础之一。
2 抽象描述文法ASN.1
ASN.1是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的缩写, 作为描述结构化信息的标记语言, ASN.1主要应用在通信协议的具体表现上。ASN.1将抽象语法和传输语法这两个概念分开处理, 抽象语法是用一组面向应用的数据类型来描述数据的工具, 传输语法是定义数据的值在串行线路上表示的工具。经ASN.1描述的信息独立于任何应用环境, 不会因为应用环境的不同而引起二义性的解释, 从而为不同环境的应用实体之间的通信奠定了基础。在具体传输时可以根据传输效率、可靠度、复杂程度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编码方式, 以满足实际需要。
ASN.1 中定义了一套简单的基本数据类型和一组构造应用类型的规则以及给这些类型赋值的机制。其中基本类型有布尔型(BOOLEAN)、整型(INTEGER)、实型 (REAL)、位串类型(BIT-STRING)、八位位组类型(OCTET STRING)、枚举类型(ENUMERATED)、空类型和对象标识符(OBJECTIDENTIFIER) 等;结构类型包括 SE-QUENCE、SEQUENCE OF、SET、SET OF、CHOICE[2]。
ASN.1定义了五种编码规则:BER (Basic Encoding Rule) 、CER (Canonical Encoding Rule) 、DER (Distinguished Encoding Rule) 、PER (Packed Encoding Rule) 以及XER (XML Encoding Rule) 。由于MMS仅仅涉及到ASN.1 BER编码规则中的一小部分子集, 所以下面介绍一下BER的编码规则。
2.1 基本编码规则BER[3]
ASN.1的基本编码规则 (BER) 采用的编码结构应由下列次序的4种成分组成:标识符 (TAG) 八位位组、长度 (LENGTH) 八位位组、内容 (CON-TENTS) 八位位组和内容结束八位位组, 但是除非长度八位位组的值需要出现内容结束八位位组, 否则该内容结束八位位组不应出现, 即T-L-C结构。
2.1.1 IDENTIFIER标识符字节
位8、位7表示Tag的类型, ASN.1中定义了4种Tag类型, 即Universal (通用类) 、Application (应用类) 、Context-Specific (上下文确定类) 和Private (专用类) 。其分配格式如表1所示。
位6指示内容字节的结构, 如果是0, 表示内容字节为简单结构, 即只包括数值内容;如果是1, 则表示内容字节为复合结构, 即内容直接还嵌套T-L-C结构, 直至嵌套结构中的标识符的位6为0;位5至位1应把标签编号为二进制整数, 位5是最高有效位。对于标签编码大于或者等于31, 标识符八位位组应包含一个引导八位位组及后随的一个或多个后继八位位组。
对于简单通用类的TAG值可按上述规则由ASN.1指定的, 但是在MMS中更多的TAG值是有MMS自己指定的, 通过在类型前使用“[]”来声明。在[]中的值是被声明类型的实际TAG值。
2.1.2 Length长度字节
长度 (LENGTH) 代表编码信息体的值的八位位组的个数。长度字节分为定长和非定长两种格式, 其中定长格式又分为短型和长型。如果标识符为简单结构或者为复合结构但全部立即可用, 则采用定长格式;如果标识符为复合结构而非全部立即可用, 则采用非定长形式。在MMS中主要是使用定长格式的长度字段。
2.1.3 Contents字节
内容 (CONTENTS) 字节由0个、1个或者多个八位位组组成, 代表数值的编码, 取决于数值的类型。在简单类型的编码中, 该字节表示实际的内容;对于结构类型来说, 该字节是一个或多个TLC (Tag/Length/Contents) 形式。例如布尔型 (BOOLEAN) 数值的编码, 由于布尔型数值为简单类型, 因此内容字节由单个字节构成。如果数值为FALSE, 其内容字节应设置为0;如果数值为TRUE, 则内容字节设置为任意非零值, 作为发送器的一个选项。
2.2 ASN.1在MMS中的应用
MMS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数据模型语言 (MMS变量模型) 与抽象语法符号ASN.1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关联。ASN.1所定义的抽象语法可以由多种标准化的实际编码规则 (如BER和PER) 来实现。对于MMS, ASN.1中仅仅用到基本编码规则BER。
MMS仅仅涉及到ASN.1抽象语法以及相关的BER编码规则中的一小部分子集, 其应用通常通过特定的编码语言来实现。ASN.1不仅用到MMS中服务的定义, 而且用于应用数据的建模。而在通信线路上传输的报文格式则由ASN.1 BER来定义。ASN.1在MMS中的应用见图1。
3 ASN.1编/解码的设计与实现
协议数据单元 (PDU) 的ASN.1描述是独立于任何环境的一种抽象描述, 在具体实现时用和编程语言有关的数据结构来表示的, 本文采用的是Visual C++来实现的。因此每一个PDU都存在一个ASN.1抽象定义和一个相应的数据结构。每一个PDU都被分配的一个Tag编解码器要能对一个数据编码, 必须知道这个数据的类型和值。对于PDU来说, 它自身的类型信息由它的Tag提供, 而PDU中所包含的各个数据类型信息在该PDU的ASN.1定义中, 各个数据的值包含在其相应的数据结构中。
3.1 编码函数设计与实现
目前实现ASN.1编解码的工作有软件和硬件两种实现方案。硬件编解码一般处理速度快, 但是维护、升级等都比较困难。软件编解码可以采用第三方的平台或者编译器来做, 如e SNACC、ASN1C等, 但是由于其通用性而导致占用资源增多, 存在着许多冗余。本系统采用的是软件实现, 借鉴通用工具的同时去除其中的冗余, 达到精简的目的。
由于MMS仅仅涉及到ASN.1相关的BER编码规则中的一小部分子集, 其应用通常通过特定的编码语言来实现。下面分别给出它们的编码规则和实现算法。
3.1.1 BER中基本数据类型编码
BER基本编码规范是一种传输语法, 它可以把复杂的用抽象语法描述的数据结构表示成简单的数据流, 从而便于在通信线路上传送。规则是递归的, 所以对一个结构化对象编码就是把成员对象的编码连接起来。具体规则文献[3]中有详细介绍, 限于篇幅, 这里只介绍其中BITSTRINGS类型的编码。
IEC61850中CODE ENUM数据类型映射到ASN.1的Bit String类型。Bit String类型编码时在Contents字段的初始八位位组编码最后一个后继八位位组中未使用位的数。该数的范围为0到7。Bit String类型编码算法如下:
a. 将接收到的值转换为
摘要:首先介绍了ASN.1以及其几种编码规则。按照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61850应用层消息结构与ASN.1之间的对应关系, 介绍了应用于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中的ASN.1编解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关键词:抽样描述文法 (ASN.1) ,IEC61850,编解码器
参考文献
[1]IEC61850: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in substations-Part1-5 (First edition) [S].1999.
[2]ITU-T Recommendation X.68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Systax Notation One (ASN.1) :Specification of Basic Notation[R].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
[3]ITU-T Recommendation X.690,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N.1 Encoding Rules[R].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06.
实现机制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 立德树人 路径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4-02
1.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1.1坚持教学育人的方针。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应该坚持以教学育人为方针。各个学科教师都应该从所教学科入手,结合当前学生身心现状来完成教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施教理念,还是整个施教环节,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基础,真正的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教学育人要比其他硬性方式更能够对学生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因为教学育人的方式属于潜移默化的形式,学生并不会产生反感,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1.2采用校园文化育人的手段。校园文化同样会对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对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作用。民办高校负责人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举办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运动会、文化节等,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必不可少,因此各大民办高校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是主要阵地,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未来。
1.3坚持党建育人的方法。党建育人目标的提出,使得立德树人更加深层次化,将立德树人由简单的德育教育上升到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这对民办高校学生的深入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党建育人不仅对人才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有可能会因此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结构,因此民办高校党支部组织要尤其重视。党组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政治与组织优势,将这些优势运用到立德树人教育中,将会最大程度的团结优势力量,巩固政治堡垒,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
2.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工作机制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各类优势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发展目标,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抵得住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价值观,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东西方文化,大众与精英文化等。
2.1以育人为教学根本,以德育教育为先导,始终不放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起来,注重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力宣传法制知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树立公民意识。与此同时,立德树人还应该以教学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每一项教学管理工作的安排都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准,同时与素质教育相统一,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宣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能够提升全面素质,尤其是组织实践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这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2.2要构建道德规范制度,以道德为主体形成约束机制。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定位要始终以上述机制为准。第一,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双重身份,既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受教育者,这是因为学生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对教师产生影响,以此让教师自身的道德体系得以重构。第二,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为德育重点,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成就。
2.3构建开放、科学、系统化的立德树人管理机制。德育管理是立德树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该项内容对整个管理机制功能作用的发挥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办高校应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构建一个主动、开放的管理机制,而后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各个部门人员都参与其中,尽可能的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为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依据。
2.4集中资源构建整合型评价机制。民办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人才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民办高校最好的方式就是整合所有有效资源,健全德育管理机制,形成既涵盖先导教育,又注重服务与管理的宏观德育管理格局。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评价机制,最高级别为民办高校,其次是职能部门,最后是院系评价。这种多级评价能够保证德育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民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以民办高校德育教育情况为基础,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二是创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让每一项工作活动都能够以立德树人为基础,这对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培养内外兼修人才有着突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实现机制研究 第12篇
作为3G的长期演进技术之一, LTE能够提供高速率的上下行数据传输, 为了保证上行数据的有效传输, 可以通过有效的调度机制从网络端 (eNB) 处获取上行资源进行上行数据的传输。LTE中的资源调度机制分为两种[13]:一种是直接报告上行数据量大小;另一种是在不能报告上行数据量大小的情况下, 直接传输调度符号。通过两种调度机制相互协作的方式有效保证了UE端数据的高速传输。下面对资源调度具体实现机制进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种实用的实现方法。
1 LTE中的调度机制
LTE中的调度机制通过两种实现方式:
(1) 通过上行数据缓冲域状态报告过程 (BSR过程) , 直接向网络端报告UE端所包含的上行数据, 从而能够从网络端 (eNB) 获取上行授权, 传输UE缓冲域中的数据。
(2) 由于传输BSR报告需要上行资源, 在没有上行资源时如果触发了BSR报告, 将不能传输此报告, 这样会造成UE端的数据拥塞。为了避免该情况出现, LTE系统中采用了在PUCCH上传输调度符号的方法, 获取少量的上行授权传输BSR报告, 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顺利传输。下面分别对各种调度方法进行详述。
1.1 上行数据缓冲域状态报告过程 (BSR) [23,33]
UE在收到网络端的逻辑信道配置信息后, 根据其中的逻辑信道标识号、优先级、逻辑信道组等信息, 将每个逻辑信道归属于固定的逻辑信道组。在报告BSR的时候也会按照逻辑信道组进行报告。组装的BSR结构如图1:
上行数据缓冲域状态报告的主要功能是向eNB报告UE端上行数据缓冲域中的数据量, 从而能够从eNB获取上行资源来传输缓冲域中的数据。在扫描各逻辑信道时, 统计出每个逻辑信道组上的数据量大小, 在满足相应条件之后将会触发相应BSR, 在上行资源到来时组装该BSR对应的MAC CE, 最终通过空口发送给网络端。
1.2 调度请求过程 (Scheduling Request过程) [2,4]
MAC层触发了BSR过程之后, 如果没有传输BSR的资源则立即触发SR过程, 向eNB申请至少4字节的上行资源以便能够传输BSR及其对应的MAC字头。SR调度过程与BSR过程关系如图2:
图2 SR调度流程
SR控制模块位于MAC层的控制实体中, 在查询到BSR触发后但没有相应上行资源传输该BSR时, 会触发SR请求, 此时将会立即发送相应原语信号将调度请求发送给物理层, 物理层在调度周期到来时会在规定的上行子帧上通过PUCCH将调度标识传输出去。在物理层上, 发送调度标识的子帧是周期性出现的, 在SR发送出去之后将会将相应标志位置为1, 表示已经将调度请求发送出去了。
2 调度过程的协议栈控制流程
2.1 上行数据缓冲域状态报告过程 (BSR)
上行数据缓冲域状态报告过程的控制模块也位于MAC中。BSR模块会按照逻辑信道标识号顺序扫描所有的逻辑信道。并统计出4个逻辑信道组上面的数据量的大小, 当满足下述条件时将会传输BSR:
(1) 此次扫描逻辑信道时的出现了含有数据的优先级较高的逻辑信道, 其优先级比上一次扫描时优先级最高的逻辑信道的优先级还要高, 此时需要触发BSR过程。如图3:
假设前一次扫描逻辑信道时含有数据的逻辑信道的最高优先级为PreviousMax-PriorityLogi-cal=B, 当前扫描所有的逻辑信道之后, 在所有含有数据的逻辑信道中优先级最高的逻辑信道的优先级为CurrentMaxPriorityLogical=B, 如果B
(2) 如果上一次逻辑信道扫描, 有一个逻辑信道组没有需要传输的数据, 而在当前的逻辑信道扫描中, 如果这个逻辑信道组中的逻辑信道出现了适合传输的数据[5], 则会触发BSR, 组装BSR结构体。这种BSR触发情形如图4:
如图4所示, 共有4个逻辑信道组, 标号为0, 1, 2, 3。平均每个组含有4个逻辑信道标识为A-H。假设在前一次扫描逻辑信道时属于逻辑信道组0的逻辑信道A, B均有上行数据需要传输。逻辑信道组1所属的逻辑信道C, D上均没有需要传输的上行数据。而在下一次扫描逻辑信道时, 逻辑信道组1上的逻辑信道上出现适合传输的数据, 如C或D上出现适合传输的上行数据之后将会触发BSR进程。
(3) 在UE处于上行同步状态之后RRC层将会为MAC层配置一个周期BSR定时器, 这个定时器的作用是周期性的扫描逻辑信道, 以避免在逻辑信道上累计过多的上行数据, 造成拥塞。在这个定时器超时之后将会触发扫描逻辑信道过程, 获得其上待传输数据量大小, 然后报告周期BSR。
(4) RRC还会为MAC层配置一个禁止BSR定时器, 在这个定时器开启时如果不满足条件 (1) 和 (2) , 则不会触发BSR进程, 在这个定时器超时之后将会扫描所有的逻辑信道, 如果有数据需要传输则会报告常规BSR。
在触发了上述BSR之后, MAC层控制实体将会按照下面过程进行操作:
(1) 如果出现了可用的上行资源时, 在MAC层组装上行MAC PDU时, 优先为BSR分配上行资源。
(2) 重启周期BSR定时器及重传定时器。目的是为了在传输完BSR之后, 可以在没有收到可用的上行授权仍继续向eNB报告, 以便获取上行资源。
(3) 如果是常规BSR, 并且没有可用的上行资源时则会进行SR调度请求。
2.2 调度请求过程
在触发了常规BSR进程, 如果没有传输BSR的上行资源, 则会立即触发SR过程, 并将相应标志置为1, 表示已经触发了SR进程, 处于等待状态。在调度周期未到来之前有可能触发多次SR, 但是只需要传输一次即可。调度过程的协议栈工作过程如下[6,7]:
(1) 如果物理层配置了SR的相关参数则会将SR传输次数计数器SR_COUNTER初始化为0。如果没有SR配置则会发起随机接入过程获取上行授权。
(2) 如果配置了调度参数, 在发起调度请求之后将SR_COUNTER加1, 每传输一次调度都要将调度传输计数器加1。高层还配置了一个调度最大发送次数dsrTransMax, 当调度请求的传输次数达到了最大值后, 将会发起随机接入过程, 表示链路质量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建立。调度请求传输之后将会把调度等待标识SR_Pending设置为1, 表示已经将SR发送出去, 需要等待接收上行授权。
(3) 当调度传输次数达到最大值时, 将通知物理层释放掉SRS (探测响应信号) /PUCCH (物理层公共控制信道) 。
图5给出协议栈调度过程的流程图:
3 物理层中SR触发机制[33]
当MAC层触发了SR之后, 将会向物理层发送相应原语请求物理层发送调度标识, 在MAC层将会设置相应标志变量为1, 表示目前SR处于等待状态, 到收到相应上行授权会清除。
高层通过专用的调度配置将物理层用到的调度参数传给物理层, 调度的传输是按照周期进行传输的, 在传输周期到来时将会在固定的时隙上传输调度符号, 当子帧号满足下述条件时将会发送调度标识:
其中nf表示系统帧号, ns表示一个帧中所有的子帧的编号, 取值范围{0, 1, 2, 19}表示传输调度的时隙位于一个子帧的前半时隙还是后半时隙。SRPeriodicity表示调度周期, 即发送此次调度与下一次调度的间隔, 传输调度的时隙是周期出现的。NOFFSET, SR即子帧偏移, 表示触发调度的子帧与传输调度的子帧时隙差。ISR表示高层配置的调度周期索引值。表1给出了不同配置下的调度周期与子帧偏移情况。
当调度周期到来时U E将会在P U C C H上满足是由RRC层进行配置的。专用于传输调度信息。当在PUCCH上出现可用调度信息之后将会在固定的时隙及频率资源上进行传输。
4 调度过程测试
LTE系统协议栈的测试中采用SDL-TTCN协仿真测试, 通过SDL与TTCN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根据代码验证最终得出来的实现过程是否正确。根据代码并赋予相应参数, 编写测试例, 参考调度的流程设计出相应的原语, 并对原语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赋值。对调度过程代码进行TTCN协仿真测试, 截出相应的调度流程部分, 测试出的MSC图如图6:
其中L1_SR_SEND_REQ表示MAC层向物理层发送的调度请求原语。收到原语后需要向eNB发送调度符号, 通过这条原语向物理层发送调度请求, 获取至少32bit的上行授权。然后通过原语L1_HARQ_INFO_IND获取收到的上行资源, 收到上行授权后, 立即利用其中的授权传输BSR, 报告缓冲域中的信息。网络端在收到资源申请后, 会为UE分配足够的上行资源组装MAC PDU, 通过原语L1_PUSCH_SEND_REQ将上行数据发送出去。图中的数据部分是原语中的参数, 用八进制数据表示。协议栈的操作位于DSP中, 向测试环境发送相关信号, 经验证最后测出的MSC图流程与原理流程图2完全一致, 代码实现正确。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LTE系统中资源调度机制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LTE资源调度机制的实现方法, 该方法控制流程清晰, 易于实现:通过BSR机制报告UE端缓存中的数据量大小, 获取相应传输资源;在UE端如果没有传输BSR的上行资源时, 可以通过调度请求SR, 向eNB申请少量资源, 从而省去了因为没有上行资源而频繁触发的随机接入过程, 节省了信令开销, 降低了延迟[8,9]。提出的实现方法能够使网络端eNB及时了解UE端的缓冲域中数据量大小, 从而动态为UE分配上行资源, 有效保证数据顺利传输, 减少阻塞。
摘要:文章阐述了资源调度机制的实现方法, 然后详述与资源调度相关两个过程的控制流程:BSR、SR, 描述了BSR过程的触发机制, 针对BSR与SR的协同流程给出了其实现流程图, 并根据最后实现的代码对调度流程进行TTCN协仿真测试, 得出MSC图与调度流程图进行校验。最后总结了LTE系统中资源调度的优势及本文提出的资源调度实现方法, 提出了一种实用的调度机制实现方法。
关键词:LTE,资源调度,SR调度请求,缓冲域状态报告
参考文献
[13]GPP TS36.300V8.7.0.3rdGeneration part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N)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Release8) . (S/OL) .http://www.3gpp.com.2009-09-18, 2009-09-19
[23]GPP.TS36.321V9.0.0.3rdGeneration parter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 (S/OL) .http://www.3gpp.com.2009-09-18, 2010-1-26
[33]GPP TS36.213V8.6.0.3rd Generation part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N) Physical Channels layer procedures. (S/OL) .http://www.3gpp.com.2009-06-18, 2009-06-19
[43]GPP TS36.331V8.6.0.3rdGener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S/OL) .http://www.3gpp.com.2009-06-18, 2009-06-19
[5]Ericsson.CR0003_ (R8) R2-083890.Clarification on data av-ailable for transmission for BSR triggering. (S/OL) .http://www.3gpp.com.2008-08-18, 2008-08-22
[6]Chairman..R2-075432.Agreements on BSR/SR triggers. (S/OL) .http://www.3gpp.com.2007-11-05, 2007-11-09
[7]Rapporteur.3GPP TSG-RAN Meeting#42bits.Proposed R1of CR0117to36.321[Rel-8]on SR Clarifications and Rep-etitions. (S/OL) .http://www.3gpp.com.2008-12-02, 2008-12-05
[8]Stefania Sesia, Issam Toufik and Matthew Baker.LTE-The UMTS Long Term Evolution[M]:From Theory to Practice.Great Britain:A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Publication, 2009:105-107
实现机制研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