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生态翻译视角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生态翻译视角范文(精选12篇)

生态翻译视角 第1篇

生态翻译学研究始于2001年, 2009年全面发展, 201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生态翻译研讨会。生态翻译学以2004年胡庚申教授所著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 运用生态学途径进行翻译学的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主导理念是: “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 译者为中心 ; 最佳翻译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多维适应和适应性的累计结果;对于译者, 适者生存、发展 , 对于译文 , 适者生存 、生效” (胡庚申 , 2004:11- 12) 。由此可见 , 生态翻译强调的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译作的适应性越高, 译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翻译生态环境指“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 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胡庚申, 2011:5-9) 。因此, 生态翻译中对生态环境的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主要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即生态翻译的翻译方法。

2.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 (陈刚, 2004:59) 。旅游翻译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如旅游宣传的翻译, 旅游景点的翻译, 导游的翻译等。因此翻译时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要想成功地进行旅游翻译, 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双语语言功底, 跨文化意识, 旅游专业知识, 以及服务意识等。

旅游翻译就是进行中英两种文化的交际, 此时不仅要考虑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还要注意语言外部的因素, 如文化及审美的差异。在旅游文本中, 中文和英语的主要差异在于: 词汇差异, 由于各国文化与地域的不同, 其无论在措辞方面或者词汇本身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句法或者修辞差异;谋篇布局的差异, 中文行文较抽象, 使用华丽的用词, 注重文采, 而英语则较具体, 简洁朴实, 平白直抒。语言外部的差异主要有:一是旅游动机差异, 外国人到中国旅游, 更多的是想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二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三是审美情趣的差异等。

鉴于旅游翻译的复杂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旅游翻译的生态环境, 从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审美差异和交际意图等方面充分考虑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 多维适应和适应选择, 有助于译者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调节, 适应选择正确的翻译策略。

3.三维转换下的旅游翻译

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在翻译方法上, 强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其实就是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 时, 要根据翻译的要求和各种不同的因素, 在适当的平衡中, 寻求比较得当且符合要求的译文。旅游翻译中, 中英存在较大差异, 以下将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进行分析, 为适应性选择提供建议。

(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胡庚申, 2011:5) 。语言维强调的是语言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语言维方面考虑, 旅游翻译时应该注意到两种语言在措词、句式及篇章内容上的差异, 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英汉旅游文本在词汇上的差异为:旅游词汇覆盖面广, 涉及宗教、历史、地理、民俗、历史等词汇;有些词语有固定的翻译, 该类词语应力求翻译准确;还有一些文化负载词和文化空缺词。在句法上的差异是:汉语讲究用词丰富, 句式工整对仗, 喜欢运用古诗词, 英语句型灵活多变, 长短不一, 且修饰性的句子多放在修饰物之后, 构成头小尾大的结构, 而汉语偏向于头重脚轻。在语篇上的差异为:汉语篇章多使用归纳法, 而英语倾向演绎法, 汉语多用华丽辞藻描绘较抽象缥缈的意境, 而英语用语偏向口语体, 内容较具体真实。以下例子分别从以上三个差异, 从语言维的角度进行适当的选择。

例1:苏堤

译1:the Su Causeway

译2:Lovers’Lane (伍锋等, 2008:342)

在上述两个翻译中, 译1采取的是直译的方法, 译2采取的是意译的方法, 各有利弊。译1直译的目的是宣扬中国传统的文化, 保持汉语的用词方式。译2则是根据英语的用词习惯进行的意译。如果采用译1的译法, 笔者建议最好不要用在口译当中, 可以用在景点翻译中, 但是要添加相应的解释, 这样才不会让旅客迷惑不解。这样既保留了原文, 又传达了文中之意。译2的译法比较适合运用在导游的讲解当中, 这样的类比可以更容易让游客了解其中的浪漫内涵。对于景点的翻译, 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进行选词。对于一些专业领域的词汇, 可以通过平时查专业词典进行积累, 对于文化负载词和空缺词, 可根据场合适当选择。

例2:南宋的杭州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杭州在北宋时已经是全国的印刷业的四大中心之一, 南宋时雕版印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杭刻书籍成为全国宋版书的精华。南宋最高学府-太学也设立于此, 此外还有算学、书学、医学等专门学校等, 教育得到普及, 文化传承的脉络即使经过战争的洗礼, 也从未终止过。

译:Hangzho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remained China’s cultural center aft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uring which it has been one of the country’s four centers of printing industry. Block printing developed further in the Southern Song, and books printed in Hangzhou became known as the best Song edition na- tionwide at that time. Taixue or Imperial College (the supreme in- 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Dynasty was also founded here, in addition to math, calligraphy, and medical schools.Thus, edu- cation was popularized and culture handed down despite repeated wars. (伍锋等, 2008:323)

在以上这段话中, 汉语有三句, 英语有四句。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 汉语文本有八个小句, 英语其实也不只四句, 包含从句, 共六句。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句子比较松散, 逗号较多, 像流水句。而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通过运用从句及灵活的句型变化调节句子的长度, 形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状态。通过对比汉英句式的不同, 译者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时, 就应该注意多转变句型, 符合英语的用语习惯, 吸引旅客的眼球。

例3:中国山水, 风格多样。多样的风格, 相对应而存在, 相比较而多姿。杭州西湖, 水榭楼台, 人工赋予她典雅美;蜀中仙山峨眉, 漂浮于云涛雾海, 呈秀色于烟雨蒙蒙的山林;誉满世界的广西桂林山水, 水秀山奇, 山水平分秋色。

译:China is a land of scenic contrasts, each uniquely repre- senting its own area:West Lake in Hangzhou with enchanting pavilions set in quiet surroundings, Mount Emei in Sichuan with peaks peeping through mist and clouds, Guilin in Guangxi with panoramic view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通过对比可知, 以上的翻译是根据“得意忘形”的原则进行的。以上汉语文本是对中国山水的介绍, 措辞华丽, 运用排比, 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英文文本并没有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译者采用了编译的方法, 对句子重新进行了编排, 删掉了一些华而虚的词语, 增加了一些易于读者理解的地名, 简洁明了地转达了原意。若采取全部照译的方法, 译文必定繁琐, 游客不解, 达不到编译的效果。

(2) 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胡庚申, 2011:5) 。该点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应当注意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差别, 不能将源语的文化思维套用到译语上。旅游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要求, 进行不同的适应转换。在对文化的翻译上, 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要求。中文中存在很多的文化负载词, 而且中国很多的旅游景点都具有中国特色, 当遇到此种情况时, 译者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进行翻译。以下将对文化空缺词及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

例1:衣冠冢

译:cenotaph

上述的翻译是词典中的翻译, 准确与否值得考究。衣冠冢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进行翻译时, 应该加以注释, 才能解释其中的文化意义。衣冠冢并不存在于英美文化中, 属于文化空缺词。cenotaph在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 temporary English中的解释是:a monument built to remind you of soldiers, sailors etc who were killed in a war and are buried some- where else.衣冠冢实际指衣冠墓, 是只埋着死者的衣物等遗物的坟墓。二者虽都含有死者遗体不在现场的意义, 但是文化含义却不一样。因此在翻译衣冠冢时, 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直译, a hat-and-clothes tomb/grave; 音译+注释, yiguan tomb (a tomb containing hat, clothes, or other personal effects of the deceased, whose remains are either missing or buried else- where;或直接采取解释性翻译。对于这类文化空缺词, 译者应该根据词语的文化含义、翻译对象、翻译目的进行适当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2:紫来洞 (道教景点)

译1:Purple Source Cave

译2:Zilai Cave

在例1中, 我们可以说用了音译+注释的方法进行了翻译, 例2中的译2采取了音译, 与译1进行对比, 译2稍逊一筹。因为译2若是用于景点翻译, 就不能向游客传达出该景点的文化内涵。若是采取译1的译法, 因其含有“紫气东来”的意思, 则会让游客有更大的联想, 同时又传达了文化。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时, 既要适应文化含义, 又要适应翻译的意图等。译界的前辈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主要有:释义及增补, 释义就是在给出音译之后, 再给出意译, 这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增补是为了读者更好地理解而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 让游客体会其历史和人文的意义;类比或转译, 意思就是把内容转变为游客熟悉的同类内容, 比如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外国游客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一个类比。

(3) 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转换。交际维的重点是交际意图, 译者在翻译时, 应考虑翻译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 若未实现交际意图, 则是失败的翻译。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想保持中国的特色, 发扬中国文化, 这样的意图是好的, 但是若翻译对象不解其中之味时, 译者的翻译也是失败的, 因为没有达到服务和交际的目的。在旅游翻译中, 导游的翻译则非常注重是否实现了交际意图, 其翻译是为了向游客提供足够的信息。只要实现了交际意图, 语言是否优美, 是否传播了文化, 这只是其次。以下例子是根据“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方法进行的分析。

例1:西子

译1:Beauty Xizi

译2:Chinese Cleopatra

西子出自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其中西子指西施, 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Cleopatra是罗马帝国时期, 埃及的一位艳后, 集美貌与才华一身。美女西施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就像美女埃及艳后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 译2采取类比的方法, 进行不同文化概念的词的翻译, 这样的方法易于让外国游客理解其中的含义。译1采取的是音译的方法, 这样的翻译方法更多地考虑传播中国文化概念。若把交际意图放在首位, 为游客提供易于理解的信息, 译2是比较好的翻译, 是对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

例2:满树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花多味浓的紫砂桂;花色似银、季季有花的西季桂;竞相开放, 争妍媲美。进入桂林公园, 阵阵桂香扑鼻而来。

译: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贾文波, 2002:32)

这是一段旅游宣传的广告。在中文的宣传中, 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对各种桂花进行描写, 传达了优美的意境。若是将其全部翻译成英文, 语言重复啰唆, 不符合英文广告宣传的用语要求。旅游宣传应具有信息功能, 交际意图是向外国游客传达信息。中文宣传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展示公园有各类名贵的桂花及其魅力, 译者在翻译时应该根据读者的语境对原文进行调整。在欧美文化中, 读者缺乏桂花的背景知识。若将各类桂花的名称都放入英文翻译中, 读者会因大量的陌生信息而感到无所适从, 从而减弱了传达信息的功能, 无法进行成功的交际。在译文中, 译者运用删减的方法, 把各类桂花的品种省略, 而采用统一的方式, 这样减轻了读者的阅读压力;运用符合英文习惯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更好地表达了符合原作交际意图的信息。译者在这里不仅考虑了语言, 而且从文化和交际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 把交际目的置于首位, 综合游客对桂花的这一背景文化进行考虑, 重新组织了语言, 用不一样的文字, 表达了相同的内容, 成功地进行了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4.结语

旅游翻译包罗万象, 要做好旅游翻译, 就要针对不同的场合和要求适译。综上所述, 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化”, 有助于指导译者根据不同的要求翻译。根据三维的转换, 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注重翻译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断增强自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译论研究, 2011 (2) :5-9.

[4]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4) :32.

汉英翻译视角转换 第2篇

补充材料:英汉、汉英翻译技巧:视角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E-C.1.The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is located near the Golden Gate Park.(语态的转换)

2.Her parents are both in their seventies.(表达方式的转换)

3.If children are so well able t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plunge themselves into the sea of language instead of reading a few textbooks only.(条件状语转换成结果状语)

4.You can mass-produce … incredible quantities of facts and figures.You cannot mass-produce knowledge, which is created by individual minds, drawing on individual experience, separating the significant from the irrelevant.(定语从句转换成原因状语从句)

5.“Coming!” 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 up the path, up the steps, across the verandah, and into the porch.(介词转换成动词)

6.Highway and air traffic came to a standstill in most of Eastern Washington.(名词转换成动词)

7.I believe equally that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that Europe should increasingly unite and speak with a common voice.(词序调整)

8.Little did I then know the meaning of war and what it was in reality.(词序调整)

9.It is a good workman that never blunders.(反说正译)10.Keep off the lawn!11.That fellow is far from being honest.12.Obviously enough, she thinks otherwise.(正说反译)I was like that ship before education began, only I was without compass or sounding-line, and had no way of knowing how near the harbor was.1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汉译:我在开始受教育之前,就像这样一条船,只是没有罗盘,没有测深绳,也无法知道离海港有多远。

C-E: 视角转换,在汉英翻译中主要表现有两种类型: 1. 从与汉语不同的角度传达同样的信息

(1)生活中常用的“看”、“听”、“说”的翻译。看钟/表

我能看出他的心事。

这东西还看得过去的话,你就买吧。

从他的话音里,我能听出点东西来。

他姓什么,我一时说不上来。说来话长。

这可真说不过去。还是把事情说开了好。

(2)在成语的翻译中,不同视角的转换体现在形象的替代上。牛饮

瓮中之鳖 胆小如鼠 自言自语 开夜车 东张西望 天长地久 鱼米之乡 意在言外

(3)有些情况下进行虚实互换。他们闹着要吃小马的喜酒

精神食粮

假眼(转虚为实)

Fake adj(only before noun): made to look like a real material or object in order to deceive people Fake fur A fake ID card A fake 20-dollar bill A fake name Speak with a fake German accent A fake smile of friendliness

她往日得了病,茶水也不咽一口。(转实为虚)

(4)习惯说法不一样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收音耳机

你怎么戴这么深度的眼镜?

“要搞特殊化?没门!”

2. 与汉语相反的角度传达同样的信息 “安全门” 唯你是问 自学 肤浅 九五折 油漆未干 听电话 红眼 座钟

墙上一个洞

我心里一个沉重的担子放下来了。

哪儿脚痛穿鞋人最清楚。

No one knows where the shoe pinches like the wearer.留级 倒立 蛙泳 双杠 活字典 内部刊物 应用题 走读生 非处方药 门诊病人 餐具 保暖杯 汗衫 秒表 家谱

隐形眼镜 候机室 美人计

手扶拖拉机 画蛇添足

姐妹篇

成绩报告单

《汉英翻译》补充材料

不二价 传销

一次性筷子 一次性杯子 一次性包装 练习:

The following are wrong translations because of different focus in English and Chinese.1 他的身体看起来很健康 His body looks very healthy.2 那个铺子的东西价格便宜。

The price of goods in that shop is cheap.3 这栋楼质量不好。

The quality of this building is poor.4 这辆卡车速度很快。

The speed of this truck is quick.5 他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Their work has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6 我们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Our cause has walked from victory to victory.汉英短语的翻译: 富足社会 a world of plenty/affluence 注意:“社会”不宜译成“society”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to do unto you.3 你看花眼了

Be seeing things: to imagine things that is not really there.e.g.There is no one there—you must be seeing things.4 乡土观念 sense of place ??? 5 为副尚任 vice but virtuous 6 寻根文学 search-for-roots literature 7 举双手赞成 hands up for… 8 神来之笔 a stroke of brilliance 9 天下着大雨 The day was pouring down.注意:It was raining cats and dogs.已经变成了cliché, 不宜使用。10 吓傻了be frightened out of one’s wits.11 坐月子 within one’s month/in confinement e.g.the pros and cons of home versus hospital confinement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处《孟子 滕文公下》 celestial marriage 13 社会车辆 non-public vehicles 14 家政 housewifery 15 公开讲座extension course/lecture 16 挂靠公司 front company

生态翻译视角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交通工具提供的便利性不断提高,出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现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每年吸引的国外游客将达到1.3亿人,位居全球第一。因而,各种英译旅游文本就成为外国游客获取旅游信息、了解旅游景点、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然而,现今旅游外宣翻译良莠不齐,“语用失误、文化失误、语言失误”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外宣失误不仅阻碍了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且严重地损坏了中国的人文形象。因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应用得当且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来翻译旅游外宣文本是我们成功介绍旅游景点、传播中国文化亟需解决的问题。外宣翻译“除去所有翻译工作都需要遵循的‘信、达、雅’标准之外,外宣翻译更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运用‘外宣三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原则。”如何坚持这个原则,使用得当的翻译策略将是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西旅游文化对比分析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族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外宣资料,其功能主要是向游客介绍旅游地的风景名胜、历史典故、人文习俗,传递文化信息,激发游客兴趣。然而,中西方在审美、道德观、价值观上的差异反映在旅游中则体现为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首先从旅游目的来讲,西方人出门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个地方的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当地的民俗风情及风俗习惯。据对美、日、法、英、德5国游客来海南动机调查显示:他们第一是了解民众生活(100%),第二是了解历史文化(80%),第三是游览观光(40%)和品尝佳肴(40%)。而中国人出门旅游的目的多为超脱现实,远离烦恼,超然万物,当然也有欣赏风景,参观历史古迹之意。其次,从价值观差异来讲,中国长久以来深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注重等级差异,宣扬“天人合一”。“忠孝仁义”是价值衡量的基本标准,强调“重义轻利”,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西方信仰上帝,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因为他们致力于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为己用。因而,他们更加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最后,从审美情趣差异来讲,受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影响,西方人重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偏向于对客体进行冷静的分析,直面物体的本质,再现事物的原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是思考、研究进而改造、征服,重逻辑思维,强调借用科学的手段对事物进行精确地观察把握,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认为艺术不在于模仿自然,而在于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的原形原貌,而在于抒情言志。“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注重艺术感受,强调人与自然总是和谐的。

因此,正因为中西方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差异,要想让外国人理解旅游外宣文本甚至产生和国人一样的理解和感受,就需要我们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恰当的策略,加深文化层次的翻译。

三、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以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为基石,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适中尚和”的经典智慧为依归,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翻译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探讨的是在一定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译者对翻译策略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使之符合社会需求。

1.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语言维的选择与适应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

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正如奈达所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尊重每种语言的特征。”汉语与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不同的文字系统,在语言类型、表达结构、语法、词汇等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英语的主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上严格一致,而汉语要求语义一致;英语词义内涵广泛,对上下文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而汉语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英语中介词多,句子喜欢用介词来形成链接,而汉语中动词多,喜欢用动态表达,比如a novel by Lu Xun(鲁迅写的一本小说),a boy from a countryside(一个来自农村的男孩)。外宣翻译和文学翻译同属翻译,根本目的都是传播信息。但是两者又分属于不同翻译类型,外宣翻译是应用型翻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旅游、社会等各个方面,而文学翻译属于艺术性翻译,是用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是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根据赖斯的语篇类型和语篇种类划分,外宣材料属于信息类语篇类型,其语言功能是提供物体和事实信息,语言维度是逻辑性,语篇重点是关注内容,因而译文以传递指示内容为目标,其翻译方法应该以“直白语言”,按需要明晰化为主。

nlc202309010537

2.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文化维的选择与适应,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每时每刻都主动或被动地被所属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个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中要充分认识并且准确把握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性区别,最大限度地缩短理解差距,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条件、地里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不足造就了语言文化的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表现出非对应非重合的现象,无法产生语义共鸣。比如“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个“江南”就不好直接翻译成“southern China”,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的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又如三亚南山寺门匾上“不二”,本是佛教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强调一切无我,一切唯心,对信仰上帝基督的西方游客该怎么翻?是音译加注还是用阐释译还是关联译?可见,在旅游外宣翻译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很大程度上也就成了文化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交际维的选择与适应,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化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众所周知,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旅游外宣翻译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外国游客能够欣然接受中国文化,激发消费欲望,促进地区、国家的交流。因而了解游客的思想文化及交际思维习惯,将旅游文本信息最大化地传达给外来游客,以此来提高外宣翻译的交际效果是译者义不容辞的义务。

四、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因中西方旅游文化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各方面均要作出一定的选择与适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针对性的翻译策略以适应不同语境下的翻译需要。

1.直译或直译加注。直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没有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保留原有的风格。直译是旅游外宣翻译中比较广泛应用的一种策略,适用于目标语言群体能够正确、轻松地读懂并理解外宣材料的情况。比如海南省三亚市的鹿回头公园就被翻译成“Luhuitou (meaning a deer looking over its shoulder) Scenic Area”,在其公园介绍中有一句“‘鹿回头’已成为三亚的城雕,三亚市也因此得名‘鹿城’”则被翻译成“Luhuitou was the signature sculpture of Sanya city. Hence, Sanya city obtained the name ‘Lucheng’ (the city of deer)。

2.音译或音译加注。要想保留原文的内容的同时保留其语言风格,除了用直译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音译或音译加注。音译加注适用于某些名称介绍,如人名、地名、节日名等。比如说在翻译海南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时便可适用这种翻译策略,译成“Sanyuesan, a traditional festival among Li people”,实现中国大统一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便可翻译成“Qinshi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可以译成“Jiangnan Gongyuan, the place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ancient China”。值得一提的是,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可能一开始很难被外国游客接受,但是随着使用频率的加深,像“sanyuesan”, “Qinshihuang”“Jiangnan Gongyuan”这样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译词将逐渐被游客所接受,也能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意译。音译强调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现出来,不需要过分地注重细节,但是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意译适用于原文词句艰涩难懂,句型结构复杂的情况。例如《神话世界九寨沟》的景点翻译:

原文:当你步入沟中,便可见林中碧海淡当荡生辉,瀑布舒洒碧玉。一到金秋,满山枫叶绛红。盛夏,湖山幽翠。仲春,树绿花艳……四时都呈献出它的天然原始,宁静幽深。

译文:Mystic lakes and sparkling waterfalls captivate your eyes as you enter the ravine. The trees are in their greenest in spring when intensified by colorful flowers. In summer, warm tints spread over the hills and lake lands. As summer merges into autumn, the maple trees turn fiery red. Splashing color through the thick forest hills… Tranquility pervades primitive Jiuzhaigou throughout the year.

从例句中可以看出,原文诗情画意,四字局、平行对偶大量使用,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音美形美的意境,而英文则简洁干练,语言表达比较直观,但是这更符合英语语言阅读者欣赏的习惯,更能起到旅游对外宣传的效果。

4.关联翻译。关联翻译指的是用文化关联的手段来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通过“以此比彼”的方式缩小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距,产生亲近感及文化联想,激发游客兴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劫富济贫的好汉,我们不能直接翻译成“rob the rich and help the poor”,因为西方人强调法治秩序,这种翻译会让他们以为这只是一帮强盗。可喜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有一个罗宾汉,维持正义,保护弱小,因此在翻译时可以用文化关联的手段翻译成“Robin Hood in China, trick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无独有偶,中国民间传说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有个号称水城的苏州,意大利有个水上城市威尼斯,等等。

五、结语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流沟通信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外宣材料译文读者的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了解中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上的不同,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方面对翻译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采用针对性强、有效的翻译策略,缩短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差距,有效交流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28.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b(1-5).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

[5]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词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汪文.试论旅游外宣翻译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4.

[8]肖群.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资料外宣英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83.

[9]张健.全球化语境下的外宣翻译“变通”策略刍议[J].外国语言文学,2013,(1):21-30.

课题编号:省级课题,海南省社科联主办,hnsk(2c)15-1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黎苗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金晓霞(1979- ),女,汉族,江西宜春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法等。宁霞(1965- ),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为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教学。

翻译生态论视角下的《飘》翻译分析 第4篇

1. 翻译生态论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语教学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中翻译教学更是必不可少。翻译教学随着多年的发展与变化, 衍生出新的翻译理念, 这些理念在翻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生态翻译。生态翻译是从原作自身内在的生态结构选择翻译方式, 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使原文本身的生态结构在另一种翻译的语言中进行重新体现。这种整体上的生态翻译转化对翻译教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飘》中的生态翻译转化为例分析生态翻译在《飘》中的体现。

2. 飘的介绍

19 世纪美国, 泰拉庄园的大小姐郝思嘉暗恋她少年时的伙伴阿西里, 但阿西里的心另有所属, 就是他的表妹, 梅兰尼, 阿西里与他的所爱结了婚。然而故事才刚刚开始。郝思嘉出于少女的意气用事, 嫁给了梅兰尼的弟弟。不久, 美国开始了著名的内战, 阿西里和郝思嘉的丈夫都去参战。郝思嘉的丈夫很快就牺牲于这场战争。这时, 大家奔走相告, 敌方军队快过来了, 人们都匆忙地离开家园。郝思嘉一人赶着马车回到泰拉, 这时家里已乱作一团, 敌方军队掠夺家园, 母亲也去世了。郝思嘉与佛兰克结婚。佛兰克和阿西里因加入了反政府的地下组织, 聚会时遭敌军围剿, 佛兰克被枪击死亡, 阿西里也身负枪伤, 但他逃脱了, 他最终回到妻子身边。郝思嘉失去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瑞特来求郝思嘉嫁给他, 她就与瑞特完成了婚礼。结婚后, 二人住在豪宅。过了一年, 孩子出生, 瑞特投入了很大精力在他们的孩子身上。郝思嘉偷藏阿西里的照片, 被丈夫看见, 极大地影响了二人感情。郝思嘉与阿西里会面, 他们热情地抱在一起, 引起流言蜚语, 但梅兰尼不认为他们之间有不正当关系, 瑞特却心存疑虑。当郝思嘉告知瑞特她又怀了孩子, 瑞特不相信是自己的孩子, 郝思嘉非常愤怒, 不慎从楼上摔下, 失去了他们的孩子。瑞特很后悔, 他想与郝思嘉重归于好, 但他们的孩子落马身亡。这件事也影响了他们的夫妻关系。与此同时, 梅兰尼病入膏肓, 她希望郝思嘉照顾他的家人, 郝思嘉拥抱阿西里, 瑞特刚好撞见他们拥抱的场面。瑞特离开了这里。阿西里因为妻子病逝非常痛苦, 郝思嘉终于明白她所喜欢的阿西里从来就不存在, 她真正的爱人是瑞特。郝思嘉想告诉瑞特, 他是她的真爱, 但瑞特已对她丧失了信心, 他决定离开。郝思嘉站在自家院中, 她想留在属于她的土地上, 她认为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二、从作品《飘》的翻译分析生态翻译在译作中的体现

1. 从英文连贯一体的结构翻译成中文的松散结构

从作品的整体翻译结构看翻译, 英文的结构具有理性的整体结构特点, 整个段落结构紧凑, 浑然一体, 上下文衔接紧密,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极富逻辑性。“Scarle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But it was an arresting face, pointed of chin, square of jaw.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lted at the ends.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r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white skin—that skin so prized by Southen women and so carefully guarded with bonnets, veils and mittens against hot Georgia suns. ”而转化翻译成汉语后, 自有其自身的生态结构, 成为一个一句话是一个意思的信息比较松散零散随意的意群。“郝思嘉其实长得并不漂亮。然而, 男人被她的魅力迷住时, 却极少意识到这一点。塔尔顿家那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如此。她的脸上显然融合了她的母亲 ( 沿海一位法兰西血统的贵族) 和她的父亲 ( 爱尔兰后裔) 的特点, 既标致娇柔又红润粗犷。这张脸实在迷人, 非常引人注目, 尖尖的下巴, 方形的下颚, 双眼则呈淡绿色, 一点儿茶褐色也没有。黑黑的睫毛圈在眼睛周围, 尾部还微微有点翘, 带点欢快俏皮的模样。眼睛上方, 两道墨黑的浓眉向上翘起, 在她那像木兰花一样洁白的皮肤上画出两道颇为抢眼的斜线。南方的太太小姐们都非常珍视这种肤色。她们总是戴着帽子, 围着面纱, 戴着露指长手套, 小心地呵护着自己的皮肤, 以免让佐治亚州炎热的太阳光晒黑。”英文的结构是连贯性和整体性紧密连接的句子结构, 而汉语的结构较为随意。“英语段落和汉语段落由于思维模式不同, 段落的结构组织、内容安排、语义层的发展都会有很大不同, 英语是直线型思维, 汉语是螺旋型思维。汉语段落的语义发展是螺旋型的, 也就是说, 一个段落由一个意思或几个意思进行阐述, 这种阐述像意识流一样, 随着思想的发展, 呈螺旋型结构向前发展, 汉语段落中可以有主题句也可以无主题句, 中心思想由读者自己体会, 一个段落里包括的内容较多, 甚至有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没有太大关系, 属于作者的突发奇想。由于汉语段落里没有主题句, 一段里包括的内容观点就没有限制了, 在段落里, 作者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不断重复来实现的, 在一个段落里前面已经谈过的内容后面还会提到, 或强调, 或借以引出新的内容, 所以说是螺旋式的。”《飘》的这段翻译巧妙地把紧凑的英文翻译转化成了随意的中文翻译。

2. 从英文的家族文化背景翻译为中文的家族文化背景

原文“Gerald O'hara's newly plowed cotton field. ”翻译成“郝家那一片刚犁过的棉花地。”一个郝家恰到好处的翻译把原文爱尔兰贵族在美国的产业极具地方特色的场景描绘成了中国式大家族产业的意境。看到郝家, 我们仿佛看到了《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意境, 也仿佛看到了旧式中国贵族富有大家族的意境, 又好像张爱玲小说里描述过的中国旧式大家族的意境及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描述的封建富有大家族的中国式意境。而美国的文化背景则是当时爱尔兰和欧洲的贵族开辟寻找到美洲新大陆, 在美洲新大陆上争相购买土地、黑奴, 从而成为当地的富有阶级, 欧洲贵族们带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习气、信仰和生活特点来到美洲新大陆开始贵族特色的生活。他们和中国式大家族的相似点是家里都有仆人, 都很富有, 但是他们遵循一夫一妻制, 而中国的大家族有的是妻妾成群。欧洲贵族有比较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而中国大家族比较看重封建礼教。一个郝家的翻译, 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贵族生活的转换, 使中国读者能够根据本土文化来了解爱尔兰贵族的产业与文化。作者的翻译没有按字面音译成欧哈利家族的棉花地, 如果这样翻译就不能有我们看到的和欣赏到的这些中英文文化方面的转换了。

3. 英文中黑人口语翻译为汉语口语

“Huccome you din'ast dem ter stay fer supper, Miss Scarlet? Ah done tole Poke ter lay two entry plates fer dem. ”这是黑人保姆对郝思嘉说的一段话: “为啥你没留他们吃晚饭呢, 思嘉小姐, 俺已经吩咐波克给他们多摆两副刀叉了。”其中“hucome”翻译成“为啥”, “ah”翻译成“俺”。原文是英语中的黑人口语, 英语中的黑人口语通常比较通俗, 有它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的地方, 在黑人中广为流传, 通俗易懂, 同时又具有民族特色, 因此与当时的欧洲英国清教徒所说的英语清晰划分, 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黑人英语口语具有民族内部的共通性和大众性, 但是对外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又具有口语性和古怪性。如此的翻译就很好地把黑人民族的特性转化成中国人可以理解的说话通俗者的口语表达, 非常贴切, 活灵活现。

三、结束语

本文从原著与译文的对比中找出其生态翻译的影踪, 从中英文语言内部结构的对比所带来的生态翻译, 到美国与中国文化的对比所带来的生态翻译, 再到对不同人种所说英文的生态翻译, 分析了文学名著《飘》中翻译的生态化, 从而体现并欣赏了《飘》中翻译的生态性, 体现了原文英文名著的生态之美与译作的翻译之美。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李美华,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2]Margaret Mitchal gone with the wind[M].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3]http://baike.baidu.com.

生态翻译视角 第5篇

摘 要: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对生态休闲的伦理属性作了思考,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伦理道德观为生态休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生态休闲;生态伦理;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使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缩短了人类生产生活需品的时间,拉长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在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个节日长假制度,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经济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时间来用于休闲,并且开始发展高品味、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向上、轻松、从容的生态休闲。对于生态休闲的定义和生态休闲的本质问题,尽管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但很少有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地研究。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或者可以说,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

1 生态休闲的伦理属性

生态休闲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同时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因此,生态休闲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兼顾休闲相关利益群体。伦理属性是生态休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生态休闲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生态休闲作为大众休闲的更高级形式出现,所反映的是对传统大众休闲批判反思的结果。人的休闲活动有着多种价值取向,诸如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为价值取向,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为价值取向,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价值取向,以追求享乐为价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的休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休闲。杰弗瑞戈比曾把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重新定义休闲”的基本方面。那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自由发展的条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尤其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消耗,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困境的今天,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休闲需要,提升休闲质量,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伦理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休闲中的道德价值意义。

其次,生态休闲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事实如何的概念,而是一个应该如何的伦理概念,这是生态休闲与其他休闲形式如艺术欣赏、聊天谈心、旅游、娱乐、购物、园艺、阅读、健身锻炼等传统概念的重要的区别。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休闲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自中国古代,休闲就“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但中国古代休闲对人与自然交流与融合的追求,与今天可持续休闲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追求修身养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而后者则是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自觉要求。

最后,生态休闲是对传统休闲的道德修复,或者说是休闲者和休闲利益相关者义务和责任的追加。在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的急速变迁中,影响休闲质量的诸因素发生了显着的结构置换,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环境因素在休闲质量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休闲的可持续伦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为人们认识休闲质量,确定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目标,评价并规范休闲行为,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生态价值、存在性价值,即在维护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与不断优化中的作用。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界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在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依靠自身创造出来的,它对于维护整个系统的存续、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确定位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可持续伦理进一步要求人们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生物,尊重并维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因此,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出发,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义务;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界,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的生态责任。

2 生态伦理道德观为生态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持

生态伦理的道德观念体系包含和谐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消费观,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又将驱动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有引导作用。因此,生态伦理道德观对生态休闲的构建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伦理包含的和谐自然观有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

生态伦理的和谐自然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坏大自然,浪费自然资源,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人们秉承一种生态危机意识,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

生态休闲提倡回归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从物质到精神都离不开自然,而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在无知和贪婪之下,人拼命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化。大自然中体现生命力的“绿色”正在丧失,环境意识觉醒的人们渴望到原始优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绿色之美,绿色化。杰弗瑞戈比认为,“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气更加清新,树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机动车和大货车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气,环境不再因为人类的能源消费而发生大的变动,那么社会休闲活动的质量将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在回归自然、涵咏自然中体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来不断呈现的农家游、郊区游等生态休闲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即便是一些现代人造新景观,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着意营造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上海郊区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太阳岛,高尔夫球场、室外网球场、田园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闲娱乐设施,与鲜花、绿树、流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闲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尊重大自然的价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休闲活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进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2 生态伦理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摒弃以往那种只顾产出、不顾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方式,在求得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同时,要顾及“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蕴含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与环境。不言而喻,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指导使人为干预自觉地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生态休闲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现,强调整体和全面的理念,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中,人们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即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休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关注人、关注人的祖辈传流的历史文化,也关注人类未来的走向,人们应该增加对休闲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生态意识和伦理观念,建立起对休闲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休闲管理者以整个地区协调的区域规划为基础,对休闲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在保护当地厚重的自然遗产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休闲资源,保持休闲地的绿色生机;同时重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自觉将游客限制在承载范围内。因此,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问题,还要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即要实现该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此外管理者还应注重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美,使生态休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 生态伦理的生态消费观有利于树立生态休闲的生态消费观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消费问题很少被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来加以重视。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充分意识到,正是由于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才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是生态休闲环境伦理的重要规范内容。

生态休闲作为一种消费行为,既有物质消费的内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生态休闲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一是以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休闲中,参与该项活动的人群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因此其消费活动主要把满足精神需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要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适应;二是生态休闲者在参加生态休闲消费活动时,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是个人的爱好,进而尽情地大肆消费或奢侈浪费,而应遵守“绿色”消费的行为准则,将生态休闲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闲消费行为不破坏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

总之,生态休闲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求休闲的参与者包括开发者、经营者与休闲者都能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共同开发其内涵的、丰厚的道德底蕴,为生态休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4]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

生态翻译视角 第6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 广告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36-02

旅游广告语在旅游经营机构的市场促销中,发挥着推动旅游经营机构促销、突出企业形象、满足旅游者心理需要等功能。可以看到,旅游广告语翻译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塑造旅游地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旅游广告语的翻译,这也是翻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生态翻译学,是翻译和生态学互相结合的一种翻译方式,是在生态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活动,因此是一种跨学科的翻译活动。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活动就是运用生态理性,全新的阐释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过程等。本文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教学过程。

一、生态翻译学涵义

生态学是建立在整体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特征是强调互相作用、互相关联的一种整体性。在生态翻译学看来,翻译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合系统。由于在这系统内部,各个组成成分的互相作用,使系统变为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功能大于各个组成成分的功能之和。因此,整体性研究,这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对翻译生态系统整合性和综合性的论证和研究,应该是生态翻译学的重要内容。对翻译生态系统的整合性论证和综合性论证,这是生态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翻译方法,是以传统语言学为基础的。在翻译的时候,从分析两种语言特点入手,分别介绍类似于词量增减、词性转换、语序顺逆等翻译技巧,教学顺序也是从词法开始,一直讲到句法、词义等。在这一种教学理念下,虽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并且在两种语言的句法和词法对比练习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这一种翻译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翻译能力。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看来,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如果只注重句子、语音等部分层面性质的翻译,则缺乏一种整体视角。同时翻译活动中,整体功能并不等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只是分别讲授词组(搭配)、词语、短语等简单组,不一定能促进翻译活动整体功能的实现和优秀译文的出现。因此,翻译的开展,必须是在整体中进行的,必须考虑到句子、词组、语法等之间的联系;以及词句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之表达。

三、旅游广告语的特点

旅游广告语,通常来说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语言的出色和简洁。旅游广告语一般是名词短语,如成都的旅游广告语就是——“一座来了之后就不想走的城市。”这一广告语文字形式比较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虽然只是一个简洁的广告宣传口号,但却把一个地域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特征形象概括出来了;因此这广告语是成都这一旅游地方最直观、最鲜明的广告名片。第二个特征,就是旅游广告语应突出地方的特征和特色。如青海湖的广告语就是“高原明珠,蓝色宝湖”。这广告语文字简洁,直接把青海湖的地域特征,用主题的方式直接表达出来了。第三个特征,就是广告语应具有感召力。如广西的旅游广告语就是“绿色家园,蓝色梦想!(Green Home,Blue Dream)”,作者用“Green、Blue”来描绘广西,给旅游的行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激发游客游览广西的兴趣。

四、生态翻译学对旅游广告语翻译的启示

(一)语言维层面

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强调的是整体性。在这思想指导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应具有这些特征,并且在语言维适应性的层次上转换翻译语言。这一种语言维度的转换,是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所开展的。因为译者面对的是中文和英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旅游广告语的时候,先考虑翻译所面临的整体生态环境,并借此对语言形式选择。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旅游地的特色和旅游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转换语言形式。如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旅游广告语中,如果翻译英文为“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the Best”,没有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如果按照这广告译语,不利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为此,可以翻译为“By Water, by Mountains, Most Lovely,Guilin”和“ GuiIin' s Water and Mountains Captivate the World”;在这一种对比翻译中,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征,比前一种翻译更好。这也给予我们启示,翻译的开展应该以旅游地特色为着眼点。

(二)文化维层面

生态翻译学,比较强调的是翻译过程的整体性;用在翻译句子中,应强调其中蕴含文化信息的表达。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这也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强调文化内涵的阐释和传达。因此,在旅游广告语翻译过程中,中西文化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并且也关注异语文化和原语文化在内容和性质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文化维度的选择和转换,这样才能把文化信息准确表达出来。

如在上海世博会中,为了向游客准确传达安徽馆的徽文化,它的广告语是:无徽不成镇——徽文化令你生活更精彩。翻译为英文就是“The core culture of Anhui”,在这一段翻译的译文中,突出强调的是安徽的文化馆,却忽略了安徽文化的表达,让国外游客难以感知安徽文化的信息。因此,最好的翻译方式就是以安徽文化着手,如译为“Ancient Huizhou Culture,Wonderful Anhui”。从这广告语中,让游客们领会到安徽文化,有利于安徽旅游业的发展。

如在成都的青城山被唤为“第五洞天”。如果把这“洞天”直接翻译为道教上的术语“Cave”,来这里旅游的外国游客往往感觉疑惑,为什么这叫做“第五个洞”,自然也不了解其中的内涵,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作为译者应准确了解第五洞天是道教中仙山福地的意思;如果译为“The 5ThBlessed Land of Taoism”;就能让游客理解其中的道教文化内涵。同样,如果成都的昭觉寺翻译为四川西部的“第一禅林”,“禅林”其中原本文化意思是佛教中和尚的坟墓,后来专门指和尚修行用的寺庙。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把其中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让游客理解昭觉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从而吸引游客的前来。

生态理论下的旅游广告语翻译,是民族文化的承载;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这样才能成功实现文化的转换。

(三)交际维层面

旅游广告语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这就要求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旅游语翻译,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交际;也就是说,翻译活动应考虑双方的交际意图。具体来说,这要求翻译者在翻译中,不应该只关注文化内涵、信息、语言的转换,还应把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次上,把原语的交际意图在译语中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考虑语言和文化之外,还要考虑交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游客的前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在香港的旅游广告语中,用了一句宣传“what can be more exiting for shop-ping when the brands you love are at half price or less`? ”这样突出了香港是广大旅游者的购物天堂优势,吸引游客旅游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康妍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的翻译[J].理论前沿,2004(9)

[2]韩竹林.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旅游宣传语翻译[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公示语翻译研究 第7篇

而公示语的翻译有着明显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在翻译前,首先要通过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源语与译语的结合体中,深刻地去感受源语与译语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传统风俗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其次译者应该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对原文多次进行分析,然后从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对原文进行选择、保留及淘汰,直到产生最终译文。

一、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系、语音、句法及篇章上。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就是生态环境的适应者,首先要将自己置于整体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因素的适应,然后对词汇和句法进行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译者在做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中要注意具体的生态环境以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只有这样,目的语的读者才能获得舒适的阅读感受。

例如,某大型超市内将“小心碰头”翻译成“be careful of your head”;而在一公园内将人工湖旁边的“水深危险”翻译成“dangerous deep water”。这两条公示语都属于提示性公示语的范畴,但是在英语国家这样的提示性公示语通常使用“danger”,“caution”来表达其提示功能。因此,这时译者就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目的语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语言维的转换,可将译文改为“causion:low ceiling”及“danger:deep water”。

二、译者对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主要是指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这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转换。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源语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在本质上的差异,在进行转换的同时,应该适应目的语整个文化系统。

例如,锦州奉国寺的“大雄宝殿”。既可用拼音翻译成“Da Xiongbao Dian”又可用意译翻译为:“Mahavira Hall”。把两种翻译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就翻译成了:“Da Xiongbao Dian(Mahavira Hall)”;这种译法把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包含在里面,体现了译者文化维的适应与转换,而且充分地运用了跨文化意识。

三、译者对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主动关注源语与目的语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作为译者在这种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中除了要注意语言信息的转换与文化的传递之外,更应该把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源语中的交际意图是不是能在译文中能得到体现。

译者在翻译公示语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因为公示语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外国人了解我国门户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一汽车站有这样的一则公示语“无烟候车室”,下面附的英文翻译成“doesn’t have the smoke in waiting room”这个翻译在交际过程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让他们一头雾水,所以应该简洁的翻译为“Non-smoking Waiting Room”。

四、应对策略研究

1)成立专门机构与专家委员会,对翻译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评定与考核。

公示语翻译专业性与文化性都很强,同时还更多地涉及到公共服务信息领域等内容。所以译者在翻译实践方面的资历以及在这个公示语领域的翻译经验都非常重要。所以,成立专门机构与专家委员会对于提高翻译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2)公示语翻译人员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从“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角度看,译者更应该注重语言维层面上语言知识的学习积累以及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在文化维上更要了解源语及目的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及语言表达的差异,突出译语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方面,译者应该以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为根本目的,可以对源语进行信息量的增减,使译文完全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培养与组建专业的公示语翻译队伍。

3)跨机构合作,外籍专家共同参与

在进行公示语翻译时,以及在制定公示语英译规范与标准时,我们可以邀请外国语言教学或者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让他们来充当第一受众与测试者的角色,来保证译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公示语的公共信息服务标准化与国际化。

4)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加强管理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加强公示语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出台公示语翻译的标准,对公示语翻译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领域的应用虽是一种尝试,却是有理可据。译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应该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转换,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摘要:它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该理论给翻译从生态学的视角做了定义,认为翻译是译者的一种选择活动,但是这种选择活动应该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循环原作固有的生态结构来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再现。该理论提出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的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从三维入手使译文达到多维转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选择适应论,公示语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中国翻译》,2008.11

[2]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标语为例,上海翻译,2010.5

浅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 第8篇

1 生态翻译学和旅游翻译的基本概况

1.1 生态翻译学。

我国学者指出,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理论的学科, 其理论来源是基于生物进化论。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进行多维度的思考, 进行最优化地选择, 结合诸多因素进行选择。成功的翻译则是译者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最优化选择的结果。整合度和适应选择度越高的翻译, 其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就会越高。生态翻译学从整体角度对翻译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概括和总结。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 旅游英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旅游翻译。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国际交流不断加深, 在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一种跨国际的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业能够让国际游客享受到别样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旅游英语的翻译能够进一步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将本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通过视觉、听觉更好地传递给外国游客。目前, 我国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采用双语标识了。当然, 要提升景区旅游的质量, 还有赖于优质的旅游英语翻译。可以说, 旅游英语翻译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文化交流与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也是体现和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2 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

2.1 翻译中语法、句法错误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面对的对象就是外国游客, 然而, 许多地区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上出现明显的语法和句法错误。许多时候, 大部分的外国游客需要经过分析和猜测才能推断出翻译者最初要表达的意思。在旅游英语翻译中, 不够注重句法和语法的翻译,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游客的理解难度。其中, 语法、句法错误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词性的选择、单复数的应用、句式结构不准确等方面。

2.2 选词不当现象较明显。

旅游英语翻译主要就是要选对词语, 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讲究语法结构, 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存在许多同义词, 但在翻译中需要准确辨别词语的用法, 正确选取符合外国人常用的英语表达习惯的词语来宣传我国旅游景区的文化。然而, 在许多旅游景点, 旅游英语翻译还存在明显的漏洞, 许多译者不太注重每个英语单词的专业性, 意思相近就拿来用, 忽略了旅游译文的语境, 这样常常使得译文出现明显错误, 使我国的旅游翻译受到嘲笑。因此, 在进行词语选择时应该注意词语的搭配和语境。

2.3 汉语式译文太明显。中国历史文化悠久, 旅游景点也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意蕴。旅游英语翻译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式的翻译尤为明显。长期以来, 译者习惯性的汉语表达被应用到英语译文的翻译中, 尤其是词语的排列顺序上采用中国式的句式排序, 使得译文比较难懂、语气也比较僵硬, 无法体现出英语表达的圆润和流畅。这体现出译者缺乏跨国际交际的意识, 在翻译过程忽略了旅游英语标识的作用, 在翻译中过多地考虑汉语语法, 忽略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并不利于外国人理解。

2.4 单词拼写漏洞百出。

许多旅游景区在公共标识牌上写的英语翻译有着各种各样的单词拼写的错误, 突出地表现为字母大小写不分、单词中字母漏写、相似的字母混用、一个单词被拆开或是两个单词被缩成一个, 这种马虎做事或是基本功不扎实的翻译往往导致外国游客对此感到困惑, 曲解原意。在许多旅游景点单词拼写错误的例子很多。例如:写“Chain”往往写成“Chaian”;写“游客中心”写成“VISIR OR CENTER”把两单词变成一个, 让游客无法辨清是何含义;在某景点一办公室门上写着“办公室、维权部”, 被翻译成“Office, wei power department”。这些现象往往会引起外国友人的困惑, 也反映出译者的粗心大意。

2.5 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可以说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东西方文化一个主静, 一个主动;一个属于含蓄委婉派, 一个属于开放派 (胡庚申, 2004) 。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上由于长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然而, 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许多译者长期局限于本国文化以及本国语言文字的束缚, 往往采用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和表达。例如:西方文化对于地点和日期的用法与中国截然不同, 英语语言表达习惯于将日期或地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 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则是从大到小, 按年、月、顷序进行排列的。在翻译过程中, 许多译者忽略了国外语言表达的思维形式, 采用中国式的方式进行表达, 往往造成了外国友人的困惑和误解。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 其中旅游业是弘扬中国悠久文化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英语则是表达我国文化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媒介。因此, 对旅游资源、旅游景区进行正确地翻译, 是我国文化进行对外宣传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旅游英语翻译是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也是实现生态翻译的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各大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旅游翻译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围绕生态翻译学基本理论知识, 从宏观角度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现存的一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实现更好的旅游英语翻译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旅游英语,翻译,对策

参考文献

[1]贾立平, 李小霞.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广告妙语翻译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1) .

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 第9篇

1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翻译要在全球语境下进行,翻译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旅游业中经营者的理念、意图以及语言特征和游客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以及旅游目的等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考虑。在旅游翻译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翻译本体系统的问题,而是旅游翻译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因素,需要综合翻译的教育系统、翻译的市场系统以及翻译的主要管理系统,只有这几部分做到相互的协同和配合才能有效实现旅游的翻译目标。在生态翻译视角下,要秉承以人为本、中庸、尚和等几种多维度的思想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笔者分别从旅游翻译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以及生态的角度对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英语旅游翻译的语言学视角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地去适应特定的翻译语境,其中包含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以及交际维度,并且这三者可以在翻译中进行不同的转换,这样才能产生比较适合且恰当的翻译言语。从旅游翻译文本方面看,翻译者应该对话语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了解,有效地把握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的地区文化差异和语言文化差异,并且时刻不忘译文所应该拥有的语言特点。但是,在现实翻译过程中,对于旅游翻译者而言,这样做非常困难,例如,在某地景区中,有一个比较大的石头景观,上面印刻着英文的核心景观路线游览图XX core scenic area tour circuit diagram,在这个示意图中,通常会标注游客的“当前位置”,很多示意图中将该词翻译成now location,这种翻译就是一种中式翻译,翻译者按照中文的语言顺序,逐字逐句地使用英文单词进行翻译,忽略了英语在语言方面的生态语境,这导致形式合一的语言特点消失了。在旅游线路图当中,“当前位置”就是游客即刻所在的位置,那么翻译者应该从具体的情境下,以读者为基础,构建出适宜的翻译文本,将now location改成you are here.在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该对游客的认知水平以及对旅游的期待进行了解,然后选择游客容易接受的语言去表达源内容,在必要时,可以对内容做适当的删减,让游客对语言更具有期待感。

3 英语旅游翻译的文化学视角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翻译的生态语境,翻译需要体现文化,并且在文化中生成,因此生态型旅游翻译会受到种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以河南洛阳关林的英文介绍为例,简要分析旅游英语翻译的文化学视角。河南洛阳关林,英译为lord Guan’s forest(guan lin),在这个英语翻译中,完全偷换了概念,关林是埋葬关羽的地方,这里的关也是对关羽的介绍;林翻译得也不对,在我国封建时期,人们将百姓的坟墓叫做坟,如果是圣人的坟墓就会叫做林,那么顾名思义,关林在这里的意思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但是此地并没有从我国已有的文化背景出发,也没有考虑到这一词汇在古代时期的意义,望文生义,对关林做了上述翻译。这种翻译和实际的意思之间相差甚远,会给游客一种错觉。旅游英语的翻译并不刻意单单从字词出发,而是应该考虑到对等的文化含义,并且各个词条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甚至范围以及情感色彩,以及会对游客产生的影响,这些都需要重点考虑。因此,按照上述分析,“关林”应该翻译成为Guan Yu’s mausoleum.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去表达我们古代的人们所要表达的文化信息,并且让后人对关羽产生一种敬仰之情,进而有效地体现“尚和”的概念,由此实现生态翻译的目的。

在西方的历史文化中,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分离,但是中国文化善于在主体和客体上进行托物言志,因此翻译者就要对景物的翻译尽量直观地表达,并且具体的描述上,注意文化维的相互转换、虚实之间的协调。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点,且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效果也不甚理想,这与翻译者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基于此,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增加或者删减一些信息,这对游客正确地理解景观概念以及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英语旅游翻译的生态学视角

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旅游翻译英语,翻译本体的生态系统在整个翻译系统中是可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性内容,如果围绕着核心进行英语旅游的生态翻译教育也是维持旅游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内容,更是保障翻译市场平稳运行的一个平台。旅游翻译的管理系统在旅游翻译生态系统中属于一种具有推进可持续发展意义的保障。笔者意识到,在旅游公司或者翻译单位中,需要外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同旅游局以及旅游市场的参与者共同去商讨有关旅游翻译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并且对翻译者的翻译过程展开有效的监督,对已经生成的旅游产品进行评估。在笔者的实际考查中对一些职能部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了走访,发现一些省市的旅游翻译管理在生态系统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翻译在旅游中的地位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并且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感。

在多数的旅游景点中,对景点的翻译牌、景点公式语,缺少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单从翻译公司和旅游公司看,在一些省市旅游翻译在市场准入方面还不是特别规范,从业者人员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并且在资质的审查方面也缺少监督和管理。这些问题对当地旅游市场的开拓以及旅游业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制约性,并且严重影响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对于这种问题,应该在各个省市中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翻译市场生态体系,然后在跨文化的旅游产品方面增加宣传力度,特别是高校,在此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加深对社会需求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开设专业旅游英语翻译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以后能够更加自如地应用于实践,为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旅游翻译课程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介质,以此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英语翻译人才。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生态翻译的视角对旅游英语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人士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能够考虑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和旅游者的个体差异,让翻译更加形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郭颖.旅游英语与邢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分析[J].城市地理,2014(16):9.

[2]李楠.论旅游英语与邢台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关系[J].邢台学院学报,2013(1):33-34.

[3]刘小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英语翻译的对策[J].教育界,2015(16):85-86,87.

[4]廖林萍.高职旅游英语课堂生态模式构建探索[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4):142-143,190.

[5]谢小莉.论“三维转换”视阈中的旅游网络文本英译--以“杭州旅游英语官网”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8-8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戏剧翻译,生态翻译学,《茶馆》,英若诚

生态翻译学 (Eco-translatology) 是近年来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 ,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生态翻译学视角将生态学的“生态环境”、“适应/选择”、“适者生存”、“汰弱留强”、“共生互动”等一系列术语和概念引入翻译研究, 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生态环境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和译者的适应选择, 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关注于翻译过程、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等方面。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2]。翻译过程则是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翻译过程体现译者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 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活动应该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方面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译评标准则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等, 由此得出最佳翻译应该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本。生态翻译学理论还认为“适应”是多方面的, 包括译者对“需要”和“能力”的适应选择, 并提出了译者“自我适应”的适应机制和“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融合了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文体特点, 却有其自身作为戏剧文本独有的特性。因而, 戏剧翻译也有自己的特点。“戏剧翻译除了要涉及书面文本由源语向目的语转换的语际翻译, 还要考虑语言之外的所有其他因素”[3]。近年来, 国内学界对戏剧翻译重视程度逐渐增加, 研究主要集中在戏剧翻译作品的性质、戏剧翻译批评、戏剧翻译的目的、戏剧翻译的文本特点、非文本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戏剧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戏剧翻译中译者的地位等。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戏剧翻译过程进行阐述, 以英若诚《茶馆》的英译为例, 探讨生态翻译学理论在戏剧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特别是其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并探讨其翻译行为中所体现出的“译者中心”。

一、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

生态翻译学认为,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4]。从而表明翻译活动中的“适应”与“选择”皆有“译者”完成, 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于一身, 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由此, 翻译的优劣, 译品的生存, 皆与译者素质密切相关。《茶馆》英译本的译者英若诚, 是我国一位特殊的戏剧翻译家, 自身集演员、导演和翻译家于一身, 翻译多部中西方戏剧剧本并将其搬上话剧舞台, 在中外戏剧观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的《茶馆》即是一例。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 其个人气质、艺术功底、行文习惯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会在翻译过程中反映出来, 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形成。”[5]译者自身的条件、气质、性格对于原作的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译者的中心地位和对翻译过程的主导作用。因而, 在译者对原作的解读过程中, 需要发挥作者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在源语和译入语转换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更多地注重如何体现原作的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同时必须考虑翻译的目的, 以及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英若诚先生翻译《茶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导作用, 作为该剧中刘麻子和小刘麻子的扮演者, 英若诚已将老舍先生的原作进行了充分的解读, 挖掘其内涵, 认为“角色的创造不能离开剧本, 不能凭空去想象”, “一切要从剧本中找根据”[6]。而在翻译的过程中, 英若诚特别注重保留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茶馆》原作者老舍先生主张用“亲切平实”的语言写作, 因而语言的通俗化和口语化是《茶馆》的一大特色, 其中北京方言的运用使该剧妙趣横生, 但其难以移植性要求译者必须以其他方式补偿, 从而营造出同样的口语化环境。英若诚充分调动英语中口语的表达方式, 制造出与北京方言相似的口语效果。“冲出源语的束缚, 译出意义最接近原文而又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文”[7]。英若诚翻译《茶馆》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剧组赴欧洲各国的演出, 且通过其译本的上演使外国观众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 领会《茶馆》的艺术魅力,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 英若诚作为译者, 主导着《茶馆》译本的翻译过程。

二、译者对需要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因而翻译活动中始终贯穿着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译者从事翻译活动除了与物质需要、家庭生计有关外, 也与译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成就需求以及社会的需要有关。英若诚先生翻译《茶馆》, 既有当时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也有其本人对戏剧的强烈兴趣和爱好的因素和其将中国戏剧和文化传播到外国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就需求。1980年,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应邀赴欧洲演出, 因此, 英若诚将《茶馆》译成英文并在欧洲成功上演。此时, 恰逢我国改革开放之初, 亟需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使西方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也使中国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因此, 英若诚从事戏剧翻译, 适应了当时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除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英若诚进行戏剧翻译与自身对戏剧的强烈兴趣与爱好, 以及对中外交流做贡献的渴望。英若诚既是演员、导演又是翻译家, 在《茶馆》这一戏剧中英若诚饰演了刘麻子这一角色, 作为优秀的演员, 他对老舍原作的精神气韵了然于胸, 而对话剧这一文学样式, 也较一般译者有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早在1953年, 英若诚便翻译了《<奥赛罗>导演计划》, 将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完整地加以介绍, 因而其对戏剧的了解和兴趣促使英若诚在文本选择阶段选择了戏剧文本进行翻译。另一方面, 英若诚对戏剧翻译的兴趣爱好, 也与其强烈的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有关, 英若诚曾提到“我觉得它是外国文化的精华, 但是光我一个人知道有什么用?我得让中国人都知道, 我得把他翻译出来, 知道现在这还是我的动力!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 我也义无反顾。愿意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我所有的精力, 绝不后悔!把我国的好戏搬到外国舞台上去, 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是大好事”[8]。由此可以看出, 英若诚翻译《茶馆》及其他戏剧不仅是适应时代与社会需求的选择, 也是适应个人兴趣爱好和对成就的需求以及内心满足的选择, 充分体现了在原文本选择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

三、译者对能力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 为了达到提高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的目的, “译者总是在可能的情况下, (从消极方面来说) 尽量不译那些自己无把握的, 或把握不大的作品; (从积极方面来说) 尽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作品去翻译”[9]。译者选择与自己能力、风格等相适应或相接近的作品去翻译更易获得成功。《茶馆》译者英若诚选择进行戏剧翻译与其自身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英若诚自幼成长于北平的书香世家, 祖父英敛之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 创办了《大公报》, 并创建了辅仁大学;父亲英千里自幼留学英国, 自剑桥大学毕业后, 回国担任辅仁大学的秘书长兼外文系主任。英若诚12岁时被送入一所教会学校天津圣路易中学学习, 学校规定师生之间必须用英语交谈。在圣路易中学, 英若诚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打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 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在清华大学, 英若诚对莎士比亚戏剧进行了系统的研读, 并参加了学生话剧团, 经常参与英文话剧的排练和演出。与此同时, 他也开始了自己的翻译生涯。大学毕业后, 英若诚进入北京人艺, 作为演员, 参演了多部话剧。从其所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 英若诚接受北京人艺委托, 对《茶馆》这一话剧进行翻译, 是选择了与自身双语能力, 过硬的英文素质和对话剧表演的熟悉程度相适应的作品进行翻译, 是译者对能力的适应性选择。

四、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生态翻译学所谓的“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戏剧作为特殊的文学体裁, 其翻译生态环境也有与其他文学体裁截然不同的特性。戏剧翻译的读者不仅包括文本的读者, 也包括观看演出的目的语观众, 使用戏剧翻译文本的导演和演员等。如何在戏剧翻译中较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 妥当地处理戏剧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要素, 是译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出, 为得到“整合适应度最佳”的译入语文本, 要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 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下文将从英若诚《茶馆》译文为例详析在戏剧翻译过程中的三维转换。

1、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在不同方面, 不同层次上进行的”[10]。戏剧翻译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 由于舞台表演有时间上的限制, 戏剧翻译就要求翻译的台词简明、口语化、通俗易懂, 从而使译语读者, 即观看演出的观众能较快领会台词含义, 进入故事角色。由此, 从译语文本中词语和句子的长度控制可以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与选择。例如:

例1:王利发:好!托福!

Wang Lifa:Very well, thank you!

该句出现在《茶馆》第二幕中, 松二爷向王利发问候后, 王利发的回答是一种典型的中式客套话。“托福”字面意思是“托对方的福, 一切顺利”, 直译为“Everything is very well, and thanks to your blessings.”但译者考虑到戏剧语言在舞台上的直接效果, 对语言形式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省略了冗余成分, 更加简练, 更加口语化, 也与原语效果相似。正如英若诚先生提到的“这些简短的语言将会更利于舞台时候的表演, 因为你舞台演出有他特殊的要求, 观众希望听到的是脆’的语言, 巧妙而对仗工整的, 有来有去的对白和反驳。”[11]

另一方面, 从译语文本的衔接与连贯上也能看出译者在语言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 例如:

例2:常四爷:要抖威风, 跟洋人干去, 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尊家吃着官饷, 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Chang:If you want to throw your weight around, try the foreigners!They’re tough alright!You’re on the public payroll, but when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rmies razed the old Summer Palace, I didn’t see you lift a finger to stop them!

该句出现在在善扑营当差的二德子向常四爷言语挑衅后。常四爷这段独白中, 多用短句, 语言节奏明快, “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 “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是同一时间的事件, 但原语文本中并未使用时间连词连接, 这是因为汉语重意合, 因而不用连词并无不妥。但英语重形合, 强调衔接与连贯, 考虑到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和理解方式, 英若诚在翻译时不仅调整了原文语序, 还增加了连词“but”、“when”, 从而使语句衔接更加连贯, 更符合目的语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2、文化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 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述, 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从而使信息的交流顺利实现。话剧《茶馆》中包含有大量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谚语、俗语等文化负载词, 特别是北京方言土话的大量运用, 都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特别是戏剧翻译要考虑到舞台的直接效果和给观众带来的感受。舞台表演的台词与供阅读的文本不同, 具有瞬时性和不可加注性, 因而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 尤其要注意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若诚在处理《茶馆》中的文化因素时, 在涉及双关语和习语的翻译中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颇为成功, 例如:

例3:吴祥子:你聪明, 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Wu Xiangzi:You’re a bright fellow.I’m sure you wouldn’t want this token of friendship to seem unfriendly, would you?

译者在这种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双关语的翻译中, 尽可能保留了原作的艺术特色, 注意到了原文中对词语双关的运用。原文中的“意思”有两层含义, 第一个“意思”指吴祥子向王掌柜无理索要的津贴费用, 是物质上示好的象征, 而第二个“意思”则指若要求得不到满足, 则相对良好的关系破裂的“不好意思”, 两者含义并不相同, 一语双关, 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 但由于受制于舞台演出的时间和效果, 无法以加注形式进行解释。因而, 英若诚在翻译时保留其本质含义, 改用了“this token of friendship”和“unfriendly”达到同样的表达效果, 并保留了原文的语言节奏, 在文化层面上完成了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歇后语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气息。因而在翻译中做到习语的完全对等非常难。英若诚为了使《茶馆》话剧的习语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达, 并在演出时达到与原作同样的舞台效果, 选用了适当的翻译策略, 以适应演出文本的需求, 例如“

例4:刘麻子:告诉你,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 耽误了事别怨我!快去快来!

Pock-markliu:I’m telling you, you won’t find another chance like this.If you lose it, don’t blame me!You’d better get a move on.

该句中出现了“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这句习语, 在汉语中表示的是机会错过了就不再来了, 与“村”和“店”并没有关系, 而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习语。如果译成“if you pass by this village, you could not find that inn”, 译语读者是无法正确理解其含义的。为了达到舞台效果, 翻译时英若诚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 舍弃了原语的语言形式, 保留其涵义, 从而使读者能够抓住原文本的意思, 达到了文化交际的目的。

3、交际维层面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维层面的适应和选择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是否得到了体现。这种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要求译者侧重于在交际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 使目的语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意图, 从而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或争议, 使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目的能够实现。例如:

例5:王利发:我要是会干别的, 可是还开茶馆, 我是孙子。

Wang Lifa:If I were good at something else but refused to budge from this teahouse, then I’d be a bloody fool!

该句出现在茶馆的老伙计李三对工资之事发牢骚后, 王淑芬向王利发提出了添人请求。王利发则诉说生意艰难, 称呼自己为孙子。“孙子”一词在北京方言中包含贬义, 他通过诅咒自己为“孙子”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事不可能发生。为了在译文中达到同样的效果, 使译语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 英若诚并未严格按照原文译成“grandson”, 而是适应性地转达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 用a bloody fool表达出王利发的抱怨口吻, 这种适应性的译文选择处理, 达到了较好的交际效果, 也符合舞台演出文本的特点与要求。

五、读者反馈

读者反馈是对译文“整合适应选择度”的评价和测评。这里的读者既包括一般读者和专家读者, 也包括有关翻译活动的委托人、译品的出版者、译品评论者等。读者反馈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考量:包括出版印数、译本分析、采用情况、译评统计、客户委托、取代更替等。读者反馈是公众对译品的反应和接受, 体现的是市场行为而不是译评者的个人行为所决定的社会效果。具体到戏剧翻译实践中, 读者反馈更主要从译本分析, 采用情况和译评统计角度反映译本的可接受程度。英若诚《茶馆》英译本常与霍华德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普遍认为两者风格不尽相同。其中英若诚译本语言风格较霍华德译本而言, 更加简练, 更贴近原著风格, 也更适合舞台演出使用。从采用情况的角度看, 英若诚话剧译本在欧洲舞台成功上演, 并获得很大成功, 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且“以成熟的姿态、完整的, 高水平的艺术形式出现的, 引起了国际剧坛的重视与敬意。”[12]从译评统计的角度看, 在CNKI中以“英若诚+茶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检索到221条结果, 其中硕士论文36篇, 博士论文1篇, 证明学界对英若诚《茶馆》译本的研究在质和量上都已广泛展开并获得一定成果。由此, 英若诚《茶馆》译本的读者反馈反映出译本的接受度较高, 影响较广。

结语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译者中心”、“三维转换”和“读者反馈”角度分析了英若诚在翻译《茶馆》过程中的译者行为, 指出在戏剧翻译过程中, 译者需从多维度出发, 对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和选择, 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才能构建出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 保证译文的成功上演, 从而促进戏剧翻译的发展和完善, 也对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6) :11.

[2]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 (2) :48.

[3]Bassnett, S.Ways throught the labyrinth: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theatre texts.[M]London:Croom Helm.1985:87.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97.

[5]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 (2) :49.

[6]柯文辉.英若诚[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49.

[7]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 22 (4) :21-22.

[8]柯文辉.英若诚[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103, 105, 121.

[9]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5.

[10]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4.

[11]英若诚.茶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4.

生态翻译视角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旅游广告语 翻译 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问题受到了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普遍关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问题备受各方重视。对于我国而言,也通过各种技术性措施与政策手段来调整并加快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的步伐。在这一背景之下,生态视角也得到了各个行业与地区的高度关注。生态翻译作为生态背景下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其在文化领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是非常突出的。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形成促进了生态翻译理念的发展与深化,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态翻译学对教学的影响,这一问题备受英语教师的关注。本文即从这一角度入手,重点分析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的关注内容与相关措施,望引起重视。

一、生态翻译学的主要内涵

生态翻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两个不同体的结合,即“生态”概念与“翻译”概念的融合。其中,“生态”主要是指:生物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所处环境之间的交互式关系。而“翻译”则主要是指:将原语言利用与之不同的其他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当中所形成的语言应用反应方法。在将“生态”概念与“翻译”概念融合后,所产生的生态翻译学就是:以生态为切入点以及反应视角,在翻译过程当中结合生态环境对语言应用所产生的应用,使其以一种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方式展现出来。由此认为:生态翻译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质性以及范指性特点。在生态翻译学的干预下,翻译者在展开翻译活动的过程当中,会考虑到当时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语言环境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一方面以生态翻译环境为主体,另一方面将其与自然生态结合,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翻译手法。

二、生态翻译学在旅游广告语翻译中的体现

1.以句法特征为切入点激发读者消费欲望。为了能够方便读者的理解与记忆,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旅游广告语当中大量应用了简单化的句式。例如,加拿大某旅游机构的广告宣传语即为“Lets burn”。翻译为:激情燃烧。这种翻译方法使用感叹句式,向读者充分展现了胜利者的英雄气感,达到了非常好的说服效果,翻译译文则通过采取主谓式四字词组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反过来说,若直接按照直译的方式翻译为:让我们燃烧。则将感叹句转变为了陈述句,会导致译文缺乏新意,整体情感单薄且比较乏味。新加坡旅游局所拟定的广告宣传语则为“Singapore roars”,翻译为狂欢新加坡,道理是一样的。总的来说,这些实例在翻译中均对句式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在简化结构的同时体现了更加深刻的情感。

2.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凸显译文美感。以海南岛的旅游广告语为例“天南地北,海南最美”。在对这一广告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直译结果为:Far apart;poles apart;Hainan is the best。显然,虽然直译结果表达出了原文中所需要传达的信息,但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原文的文化意境与情感内涵。而在生态翻译视角下,可以将译文改变为:West or east,home is the best。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充分的传递了原文所需要传递的信息,还通过对英语俗语的应用,将译文的意境体现了出来,增强了译文的美感。

3.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策略分析。

(1)翻译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趋美是人类语言最典型的共性特征,翻译者自身需要成为审美主体,方能够在翻译过程当中赋予译文相应的美感。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为了使翻译文本更加的流畅,更易理解,学生除了需要按照目标语用于习惯对原文的语序进行合理调整以外,还需要合理运用语篇中的衔接性词语,以达到更加理想的翻译效果。结合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的目标来看,只有引导学生熟练驾驭英、汉两种语言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在翻譯对语言的转换做出合理的选择。可采取的策略包括两个方面:1)翻译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汉双语能力,改变学生过度关注英语,忽视汉语的学习方向,在课程设置中融合一定比例的人文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适当的时间,专门用于对古汉语经典文本的研读,从先秦两汉开始对原作进行阅读,学习国学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开设多文体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累积丰富的杂学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辨识能力的改善,提高翻译教学的主动性;2)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相应的翻译课程教学小组。小组内安排一名教师以母语作为工作语言,组合形成梯队,在教学中向学生传输包括外语、古代用语、现代汉语、以及世界文明史在内的各种知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提升。

(2)翻译教学中需要渗入文化对比。将文化对比的内涵渗透入翻译教学活动当中,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在翻译学习的过程当中出现文化差异,进而导致翻译不准确或者不恰当的问题。从教学角度上来说,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中西方不同文化内涵与特点在翻译领域中具有“和谐共生”的特点,必须尽力使中西方文化在翻译文本中体现平衡对等的关系。当前,大量高校英语相关专业中均开设了各种西方文化的学习课程,包括英美文学,英美概况等,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一问题,认为翻译教学并不能够仅以英语学科为唯一方向,而应当尽可能的削弱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密切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合作。通过鼓励学生学习西方哲学、欧洲文化、以及中国文化通论等课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翻译中具备文化对比的能力。

结束语:在生态概念下的翻译方式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翻译方式,具有多学科共存以及跳跃式跨度的特点,在生态翻译方式下,多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非常密切,共同作用于生态语言环境,能够使得翻译文本与原文意义以及现实生活关系更为紧密。因此,在旅游广告语翻译教学中融合生态翻译学理念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生态翻译学在旅游广告语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为基础,对翻译教学的实施策略做出适当的改革与优化,以达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即重点围绕生态翻译学与旅游广告语翻译的融合问题展开分析探讨,望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彦,刘晓康.翻译教学中翻译意识的渗透——以一节旅游文本翻译的课堂设计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9).

[2]邵宏,韦汉.COCA语料库在汉语旅游语篇英译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4):56-58,62.

生态翻译视角 第12篇

影片译者贾佩琳 (Linda Jaivin) 是一位澳大利亚汉学家和翻译家。她翻译过的中国电影包括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梅兰芳》、张艺谋的《活着》《英雄》、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和姜文的《鬼子来了》等等。可以说她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幕后英雄之一。本文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其对《一代宗师》字幕的翻译。

1生态翻译学与电影字幕翻译

国内学者胡庚申在其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 它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 选择”学说为指导, 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胡庚申, 2008) 其中“翻译生态环境”涵盖原文、源语、译语、文化、作者、读者等多种因素。译者在翻译时应在语言、文化、交际等多个维度做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胡庚申, 2008) , 即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译文做出最佳选择。自2005 年来, 生态翻译学的应用性研究陆续被用于文学翻译、社科翻译、商务翻译、口译等领域。

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日渐成熟也为影视字幕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字幕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融入并适应电影翻译生态环境, 包括深入理解电影内涵、把握源语及译语的语言及文化特征、理解台词的交际意义等。此外字幕译者还受时空制约。字幕在屏幕上转瞬即逝, 且屏幕上容纳的字数也有限。因此译者需注重译文的简洁与清晰, 同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从而尽可能充分地传递原语信息, 帮助译语观众理解电影, 理解不同的文化。

2生态翻译观照下的《一代宗师》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把翻译方法归纳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好的译品能在多个维度实现适应转换, 贾佩琳翻译《一代宗师》字幕时, 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下文将从三个维度依次评析。

(1) 语言维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 (胡庚申, 2008) 英汉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 发展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之中, 因此在词汇、句式、篇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应这种差异, 深入理解源语的表层语言形式和深层思想及文化内涵, 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 选择合适的语言结构和风格进行翻译转换。

《一代宗师》的台词中存在一些汉语独特的语言形式, 贾佩琳在翻译过程中常选择英语中语义对应的表达方式来译。如叶问与勇哥过招时, 勇哥称自己是“打杂家的”, 各门派功夫都会一点, 贾佩琳贴切地译为a jack of all trades, 即“杂而不精”。又如香港拳师向叶问挑战时说“绝不能卖假药”, 这里“卖假药”是指弄虚作假, 没有真本领, 贾佩琳译为snake oil, 指贩卖者声称能治百病、实际毫无用处的“灵丹妙药”, 与原文契合。

在无对应表达时, 贾佩琳调整原语语义, 追求语境中深层含义的准确转换。如“太子进太监出”描述的是满堂贴金的佛山金楼。“太子”和“太监”之间身份和地位的对比, 形象地说明了金楼让人千金散尽的力量。贾佩琳将此句译为Enter a prince, exit a pauper, 典出马克• 吐温的The Prince and Pauper (《王子与贫儿》) , 甚妙!“太子”与prince的概念虽有差异, 但基本对等, 而“太监”却是西方人不熟悉的概念, 译者译为pauper, 放弃了词汇表层意义的对应, 却保留了深层语义表达的一致性, 同时prince与pauper形成头韵, 与原文修辞效果相似。

《一代宗师》的台词中也不乏形式整齐对称的句子, 如“有师傅, 知分寸;有对手, 知高低”, 读来音调和谐、有节律, 表达凝练、富韵味。这类对句译得好, 既能传达台词的精妙之处, 也能使观众获致感官上的美的体验。贾佩琳译为A master is like a scale, a genuine opponent, a mirror两个比喻句, 把师父比作尺, 把对手比作镜, 寓意与原文一致, 同时也保留了原文对句的简洁性与哲理性, 在多个层面实现了语言维度的转换。又如宫二转述父亲的话, 练武人有三个境界:“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对于这句话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王家卫导演说, “见自己”即知道自己的志向, “见天地”指接触世界, “见众生”即把所学还给众生。贾佩琳译为being, knowing, doing, 由存在、认知到实践, 与王家卫想表达的原义略有偏差, 但好在保留了原句玄妙的风格, 且后句宫二说自己见过自己、见过天地, 却见不到众生, 贾佩琳译为I know myself. I’ve seen the world. Sadly I can’t pass on what I know, 诠释准确, 补偿了前句因保留形式而丧失的语义。

(2) 文化维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 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胡庚申, 2008) 电影台词中往往含有地名、人名、历史、典故等蕴含中国文化的词句或是体现中国人独特思维方式的表达。译者受制于电影字幕的即时性无法在译文中对字幕中的文化内涵作详细注释, 因此必须有所取舍、巧妙转换, 用适当的篇幅使观众在短时间内准确理解原语传达的文化内涵。

《一代宗师》塑造的是民国乱世中一代武术宗师的群像, 其中为交代历史背景、武术流派出现了不少民国纪年、地名、人名等文化负载词。对于这类词, 贾佩琳采取了缩减的译法, 即删减节略对于观众理解整体语义无关紧要的文化信息, 以凸显更重要的信息。典型的例子是宫羽田在引退仪式上的一段话:“最后是撮成了北方拳师南下传艺。民十八年, 两广国术馆成立, 五虎下江南, 就是我和李任潮先生在这座金楼决定的。”贾佩琳译为I took the Northern masters South.In 1919, I supervised the founding of the Southern Martial Arts Academy after talks here in the Gold Pavilion.与原文相比, 译文将民国纪年转换为公元纪年, 将“两广”简译为Southern, 省去“李任潮先生”, 都是为了使观众在第一时间把握台词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即宫羽田的成就之一是在南方成立了国术馆, 促成北拳南传。

再看武学名词的翻译。如“咏春三板斧”指咏春拳中“摊、膀、伏”三个基本招式。汉语中有“程咬金的三板斧”一说, 相传程咬金在梦中遇到师父, 学三十六道板斧技法, 醒来却只记得三招, 就靠这三招克敌制胜。因此三板斧可理解为“方法不多, 但却非常管用”, 也可理解为“功夫不深, 技艺不高”。在勇哥与叶问较量时, 他说“你们咏春就三板斧”, 带有些许不屑的语气, 译文为three-trick pony, 源自英语one-trick pony, 即“只会一招的小马驹”, 含有黔驴技穷的意味。而叶问去香港拳馆谋生时也介绍说咏春拳“没绝招, 三板斧”, 这里译文为three basic hands, 丝毫没有贬义意味。可见译者能把握原语文化词的内涵, 深入理解其语境义, 进而在译语文化中选择恰当的对应表达。

汉语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也蕴含着民族文化和思维习惯。例如武林中的一句老话“言必称三, 手必成圈”体现了中国人自谦的思维习惯。马三的名字就源于此句。上句说不要以为自己的技艺数一数二,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下句则是行作揖之礼, 表示对他人的尊敬。贾佩琳译为Never put yourself f irst, show respect, 化形象为直白, 准确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3) 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 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胡庚申, 2008) 汉语的精妙之处在于“意在言外”, 从字面意义理解可能会误解了说话人本身的意图。因此, 在字幕翻译中, 译者要细细体会台词的交际意图, 选择能准确传达该意图的译文, 以免观众会错意。

《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佛山沦陷后, 叶家大宅被日本宪兵部征用, 但叶问拒绝日本人提供庇护。他说:“我这个人喝惯了珠江水, 这日本的米, 我吃不惯。”“吃不惯日本米”言下之意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拒做汉奸。贾佩琳没有采用直译的方法, 而是将此句译为I’d rather starve than eat Japanese rice.I won’t collaborate.既保留了原句“不吃日本米”的象征义, 同时直白地表达了叶问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的交际目的。

又如宫羽田希望南方拳手主事南方武林, 大徒弟马三搅局而犯了众怒。宫羽田教训徒弟说:“你的刀太锐, 得在鞘里好好藏藏。”马三回应说:“我的鞘就是师傅您。您在, 我出不了乱子。”宫羽田答:“我藏不住你, 十年之后再成名吧。” 这里宫老先生并非让马三十年后成名, 而是责备他太过急功近利。若直译成:Establish your fame ten years later, 难以传达出这句话真正的含义。贾佩琳译为You are too anxious to make your mark, 可谓舍“形”取“意”, 放弃了表面语言形式的对应, 用too anxious点明徒弟的性格缺陷, 实现了交际意图的准确传递。

《一代宗师》中另有一组极富诗意的句子。宫二与叶问比试后, 两人互生情愫而写信试探, 叶问给宫二的信里写道“叶底藏花一度, 梦里踏雪几回”, “叶底藏花”一语双关, 既可理解为宫家六十四手中的一招, 也可把“叶”和“花”理解为叶问与宫二;而“踏雪”是为寻梅, 宫二的字正是若梅。叶问借此句表达自己想北上看望宫二, 并再次领教六十四手的意愿。贾佩琳译为Idream of seeing the 64 Hands again in the snow.译者在语言维和交际维间选择侧重原文交际意图的传递, 原文语言形式上的对仗和双关修辞在译文中未得以保留, 但交际意图得以传递。宫二的回信是“一约既订, 万山无阻”, 告诉叶问既然已有约定, 即使相隔万水千山, 也要履行诺言。贾佩琳译为I’m waitng.What’s keeping you?传神地传达了矜持的女子期盼意中人的心境, 同时表达了宫二希望叶问不要失约的心意。

3总结

尽管受限于英汉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电影字幕的有限篇幅, 贾佩琳的译文有时略失了几分汉语的美感, 但总地来说, 贾佩琳的译文实现了多维度的适应性选择, 不失为上佳的译品。她的成功翻译对字幕翻译工作有如下启示:

第一, 电影翻译生态环境所选择的译者除了精通源语和译语外, 还需深谙双语文化, 且能深刻理解电影, 只有这样的译者才能在语言、文化及交际的维度实现源语和译语的准确转换。

第二, 译者选择译文时要发挥主体性, 做到灵活、创造。有时可缩减不重要的信息或巧妙转换原文语言形式, 使观众在较短时间内把握关键信息。

第三, 电影字幕译者要多合作, 包括中外译者合作、译者与导演及编剧的合作等。同时, 电影字幕译品要接受观众、电影主创、委托人、译品评论者等的反馈, 接受“优胜劣汰”原则的检验。对于不尽如人意的译文, 译者应积极改译。

总之, 字幕翻译的原则是准确精炼、通俗易懂, 要使观众感受到电影中所传递的思想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推动中国电影进入世界的大银幕。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 2008 (6) :13.

[2]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 2008 (2) :2-3.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金海娜.从《霸王别姬》到《一代宗师》——电影译者Linda Jaivin访谈录[J].中国翻译, 2013 (4) :65-67.

生态翻译视角范文

生态翻译视角范文(精选12篇)生态翻译视角 第1篇生态翻译学研究始于2001年, 2009年全面发展, 201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生态翻译研讨会。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