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核算范文
设计核算范文(精选12篇)
设计核算 第1篇
(一) 环境成本核算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企业环境活动增多, 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强。由于环境资源日益稀缺, 其价值及消耗成本必然上升, 从对企业自身盈利目标的影响来看, 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 企业要为现期环境活动承担的责任更重, 环境风险及环境成本的发生对财务的影响也必将增强。为此, 需要实施科学环境管理, 加强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管理必须建立在掌握全面、可靠的环境成本信息基础上。将相关的环境成本信息纳入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有助于企业从相关经济指标中全面了解其环境成本与绩效。分析环境成本中哪些是不良环境行为导致的, 哪些是生产经营中低效使用资源、排污排废等导致的, 哪些是必要的、合理的支出, 从而促进企业完善环境管理, 挖掘内部潜力, 有效利用环境资源, 合理控制环境成本, 降低环境资源利用成本, 提高应对未来环境风险能力, 获得绿色比较优势和收益, 实现持续发展。
(二) 环境成本核算满足相关利益者经济决策的需要
环境成本核算是以社会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耗费为中心展开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不仅企业管理者进行环境管理需要环境成本的信息, 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也需要环境成本信息。随着环境问题对企业影响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益相关者更期望其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合理管理环境支出。在环保需求提高的经济社会, 利益相关者迫切需要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加以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及分析, 提供利益相关者决策需要的相关环境成本信息, 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身利益。
(三) 环境成本核算为绿色GDP的推行奠定基础
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自2004年启动“全国试点省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估调查”项目, 完成了“绿色GDP”项目中的一部分环境污染损失调查的工作。从调查结果看, 绿色“GDP核算”存在很多技术上的困难, “环境损失”、“资源损失”等资料搜集、统计难度大。绿色GDP核算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是缺少基础数据支持。所以为促进绿色GDP的实施, 应当在企业实行绿色会计, 将环境成本核算纳入会计信息系统中。
二、环境成本核算账户设计
(一) 资本性支出账户
“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长期环境资产及长期环境待摊费用支出。按照会计核算的一般确认原则, 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资本支出和收益支出。资本化环境支出最终应确认为环境资产 (包括环境固定资产、环境无形资产) 和长期环境待摊费用。所以, 还需要在“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账户下设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三个明细账户。该账户借方登记为购建长期环境资产及长期待摊费用所发生的成本, 贷方登记结转的达到预定用途的环境长期资产成本以及月末转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的金额, 该账户借方累计发生额反映一定时期企业长期环境资产投资总额及长期环境待摊费用金额。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正在进行的长期环境资产项目的支出。企业发生的环境支出满足资本化条件的, 借记“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 ”, 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环境成本, 用于长期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形成环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分别借记“环境资产固定资产”、“环境资产无形资产”, 贷记“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 (固定资产) ”、“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 (无形资产) ”;发生的待摊期在一年以上的环境费用支出, 借记“长期待摊费用”, 贷记“环境支出资本性支出 (长期待摊费用) ”。
(二) 成本性支出账户
“环境支出产品成本性支出”账户核算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应当由产品生产成本负担的环境成本。该账户借方登记发生产品成本负担的环境支出, 贷方登记转入产品生产成本的金额。该账户的借方累计发生额反映应由产品负担的环境成本总额。计入产品成本的环境成本, 关键是“环境支出产品成本性支出”账户归集的环境成本结转到“生成成本”账户时间的确定, 如定期月末结转, 结转后一般没有余额。
(三) 费用性支出账户
“环境支出费用性支出”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除环保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产品环境成本之外所发生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环境支出。该类环境成本项目不满足资本化条件, 原则上发生时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 环境费用性支出发生时, 先在“环境支出费用性支出”账户借方归集, 月末再转入“环境费用”账户, 计入当期期间费用。该账户借方累计发生额反应企业环境费用性累计支出, 期末结转后该账户没有余额。
(四) 损失性支出账户
“环境支出损失性支出”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或其他事项对环境活动的影响而发生的各种损失, 如因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罚款与赔付、停工与停产损失等。该账户的借方登记各项环境损失性支出, 贷方登记月末转入“营业外支出”账户的金额。该账户借方累计发生额反映一定时期企业不良环境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支出, 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参考文献
[1]诸葛福雷:《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7年第5期。
《会计核算方法》教学设计概要 第2篇
龙岗中专
罗艳
(一)、课前系统部分
1、大纲分析:
依据《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会计核算的七种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计帐、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第二章第二节会计核算方法,在学习了会计六要素基础上,介绍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并在后面各章节中各项方法的详细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生分析:
中专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专业课,对学科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基础薄弱,初中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自卑心理严重,正处于15、16岁,世界观初步成型,但缺乏耐心,对平铺式教学较为反感,而本节内容又是平板、枯燥的,为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在教材处理上加入大量的实例和设问。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并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拉近学生与会计学科的距离,为认识会计热爱会计进一步奠定基础。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并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平板教学内容中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6、教学策略:
(1)、演示法,包括实物演示、图像演示和实例演示。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问题探究法,在教学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思”,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于无疑之处生难疑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7、教学用具:多媒体演示课件和凭证账簿实物展示。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上网收集百事可乐公司利润表、资产负债表。要求学生思考:会计六要素在上述表中如何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并思考问题,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究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解决老师布置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新课导入部分:
教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企业会计是用什么方法将会计六要素串联在一起,为经营者服务的呢?假设你现在就是百事可乐公司的会计,你的岗位核算方法有哪些呢?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同时引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自然导出新课;给学生一个模拟角色,身临其境思考会计核算方法。
3、新课讲解部分:
会计核算方法实际就是会计工作流程:给复杂的会计对象起名字——设置账户,根据复式记账做分录,并把分录反映到凭证中,即是填制凭证,依据审核好的凭证登记账簿,会计期间完成成本核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期末依据账簿上的数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是同学们上网查找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本节教材内容较为平板、枯燥,结合中专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材进行了一些“小手术”,不是按照教材顺序讲解,而是将七种方法分成三组,各组采用不同手段进行讲解。
1、对于设置帐户和成本核算采用以问设疑,激发思考的手段。
(1)、设置账户讲解:
教师:以百事可乐公司为例,它有自己的厂房、销售可乐的收入、别的公司的欠款、欠银行三年期的贷款,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面对这些复杂的会计对象,有什么办法能较好的归类,核算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给这些会计要素起个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即设置账户。自然引出设置账户的必要性及内容。
(2)、成本核算讲解:
教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一瓶可乐的价格有
A、1.8元
B、2元
C、2.5元
D、3元
E、1元 哪个选项是最不可能出现的?答案显而易见:1元。
学生讨论为什么1块钱买不到一瓶可乐? 引出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内容。
【设计意图】:“教起于思,思起于疑”,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思起疑,疑促思;一年级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较差,运用讨论法,学会在小组讨论和师生讨论中集思广益,对知识融会贯通。
2、复式记账和财产清查采用第二种手段——由此及彼,联想生成。
(1)、由个人记账联想到企业复式记账。
教师:同学们,请开动脑筋完成如下问题:
①、你能回忆起上周生活费是怎样花掉的吗? ②、能回忆起过去一年你的生活费 怎么花的?
一年时间太长,很多同学无法完成问题2。趁机引导学生,你的回忆为什么有困难?那是因为很多同学没有记账的习惯。由此联想到企业复式账的重要性和内容。
(2)、从个人财产清查联想到企业财产清查。
教师:拍拍口袋,同学们,你有多少钱?你的财产是多少?
通过三个动手题完成个人财产清查: ①、数数口袋里有多少钱? ②、你借钱给别人了吗? ③、你欠别人的钱吗?
学生完成动手题。
【设计意图】:问题一的完成表明我们盘点了口袋的钱,问题二和三的完成表明核对往来款项盘查自己的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自然联想到企业财产清查。
教师:企业财产清查跟个人财产清查实际是一样的道理。对于百事可乐公司而言,白砂糖、可乐罐、二氧化碳这些原材料一般通过实地盘点的方式清查,而百事公司欠别的公司账款及别的公司欠百事公司的账款,一般通过核对往来款项进行清查。
3、对于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三个方法讲解采用第三个手段实物演示,直观体验。
向学生展示三年级学生在会计模拟实习课上做好的精美凭证和账簿,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可以做出比这些更精美的凭证和账簿。
【设计意图】: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并产生竞争意识。
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已经填制和审核好的记账凭证,银行日记账封面,2006年百事可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
【设计意图】:使学生产生直观体验。
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展示课前收集的百事可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收集最多的同学加分。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
采用以问设疑,激发思考、由此及彼,联想生成、实物演示,直观体验三种手段的【设计意图】:以上三种手段环环相扣,紧密相接,相互渗透。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的目的,激发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4、课堂练习与小结
遗忘曲线表明对新知识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及时巩固。所以我布置了课堂接龙比赛的练习,看看全班4个组哪一组同学能在最短时间完成会计核算七种方法的接龙。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板书设计如下:
一、会计核算七种方法
1、设置帐户
2、复式记账
3、填制和审核凭证
4、登记账簿
5、成本核算
6、财产清查
7、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并让学生结合板书小结本节新课的知识点。从而达到强化知识的效果。
5、课后作业
选择题:
1、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是(B)
A 复式记账 B 成本分析 C 登记账簿 D 财产清查
2、下列项目不属于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是(C)A 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 试算平衡表
解析题:提供资产负债表,请思考会计六要素在上述表中如何体现? 问答题: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1、实施结果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列举大量实例,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以问设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出发,由此及彼,对枯燥教材进行深化,改造,帮 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存在问题:课堂设计环节和内容较多,时间安排较拥挤;学生思考题及讨论题较多,容易泛而不精。
对策: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各项环节的时间控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必要时就由教师总结,以控制时间进度。
3、教学感想
设计核算 第3篇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
1.坚持两个系统,强化操作技能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的体现是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满足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需要,“高”的体现是学生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既要注重职业岗位操作技能、工作过程知识、职业道德的系统培养,又要注意相关知识、相关理论的系统学习。
2.坚持工学结合,强化工作过程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在职业情境中去感受、去熏陶、去体会。只有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目标、工作环境、工作工具、工作产品引入到教学中,把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知识,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因此,有教学内容设计中,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有利于工学结合,遵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
3.坚持任务驱动,强化教、学、做合一
把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法。因此,设计教学内容时,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知识、技能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动态的、有机的组织。在《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课程中,以经济业务为活动载体,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学会核算利润、分配利润、核算资本公积、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等问题。
二、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课程内容可设计成为以下几个任务,如下表所示:
以上每项具体内容,都是先提出工作任务,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提供相关素材和环境;其次提出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前面四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并进行检查评估;最后强化能力操作部分,由学生独立或分组讨论完成任务。各学习任务一般是按照经济业务由简到繁、操作技能由低到高、处理过程接近实际工作流程来设计的,相关知识由浅入深,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注重涵盖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内容。
三、课程内容设计的特点
1.建立课程内容与会计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
紧紧围绕会计岗位任务的内容来组织该课程的内容,明确相关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的具体路径,尽量做到该课程内容与会计岗位任务的相关性,尽量以应用的方式给学生实用的知识,使学生在职业院校学到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会计核心课程。
2.围绕“做”来设计课程的内容
该课程内容以“做”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做”给学生提供直接体验“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知识的实践应用的机会,并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动机;通过“做”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能力生长的路径;通过“做”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经验知识在学生认识结构中形成有机组织,形成灵活适应新情境的反应能力。
3.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课程内容的叙述方式
传统会计课程内容的叙述方式是以直接叙述知识为主要形式,从知识功能的角度进行叙述,而该课程内容在思考知识的整合时,是从学习情境的角度进行思考,将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动态的、有机的组织。只有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努力地思考其中的实践性问题时,相关的知识才可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工作任务建立有机联系。
4.改变了传统的会计课程的教学形态
《利润及股东权益业务核算》课程内容在设计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通过任务分析,以经济业务为活动载体,解决电会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进而进一步解决如何学的问题,让每个学生真正做起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工作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 第4篇
新时期医药分开、药品价格调整、盈利性医院和非盈利性医院的分类管理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精细管理。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医院先后开展全成本核算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全成本核算就是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收入、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其难点在于收入的确定与管理费用的分摊。实行全成本核算必须准确计算各科室收入及分摊各种间接成本,以便能正确反映科室成本,使科室效益评估和奖金分配符合科室实际[1]。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医院全成本核算提供了优越条件,只有引入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才能真正做到医院的全成本核算。
1 系统分析
全成本核算系统属于医院的内部管理会计系统,考核的对象为各科室,具有离散性、统计工作量大、管理方案与报表格式多样化的特点。它主要完成四部分工作:科室效益工资核算、科室效益工资预算、单项实体效益测算和科室员工效益工资的分配。其中以科室效益工资核算为核心,也最为复杂。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绘出现行核算业务的流程图,如图一所示。
由于科室类别与业务性质的不同,科室效益工资的核算机制较为繁琐。依据科室类别与核算的需要,分为三个部分:(1)临床科室效益工资的核算;(2)药剂与西制科室效益工资的核算;(3)行管与后勤科室效益工资的核算。以临床科室效益工资的核算为例,目前主要涉及科室经济效益、科室工作效益与其他方面核算三大部分。科室经济效益的核算主要依据当月科室收入与支出节余情况按一定的比例予以提成;科室工作效益的核算主要为统计出科室的各种工作量,再依据此工作量数据分科室按一定的比例提成;其他方面核算主要包括各项奖惩与扣款等指标。最终效益工资实发金额就是科室经济效益、科室工作效益与其他方面三部分的合计数。
2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主要完成七个方面的工作:(1)定义核算实体;(2)定义核算指标;(3)定义核算体系;(4)定义报表结构;(5)对固定型指标值进行设置;(6)数据采集;(7)具体核算与报表输出。系统设计的工作流程如图二所示。设计时假定核算体系、实体和指标都是可变的或可以重新定义的,没有固定的指标名称,指标之间的计算公式也是可变的。实际工作中若部分核算方法没有变化,就继续保留和使用;若使用新的指标和方法,则可增加定义新的计算公式。只有这样系统才能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核算要求。
核算实体的定义是系统设计的第一步,实体包括科室、人员以及自定义实体。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对每一实体提供编码、名称、类别、拼音码等信息的描述,然后将相关信息保存到实体信息表中。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增添或删除实体,除了对实体信息表进行修改外,还必须修改核算体系表。核算指标一般分为收入、支出、工作量、其它等几类,根据各项核算的需要,首先应该确定核算需要哪些指标,其次将这些指标一一予以定义,然后保存到核算指标表中。系统应该提供进行指标分类定义的接口,在编码项目描述表中定义或删改相应类别。
核算关系的定义是系统初始化定义中最复杂同时又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过程将实体与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设计描述。首先进行核算类别定义,包括效益工资核算、预算、单项、人员工资分配等等,并提供核算业务的接口。其次进行具体核算关系的定义,针对每一核算体系对应的每一实体,提供其核算具体所需指标。除了这些指标固有的属性外,还必须提供计算公式、数据采集方式、变动情况、存储过程名等信息的描述。定义完毕之后还应测试核算体系定义的正确性。其基本思想是反复扫描所有的核算关系,直到每一实体的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中所有计算项以及所有自动获取型指标的存储过程已定义完毕。在具体工作中可能要求对核算关系进行更改,如添加与删除实体、体系类别、指标、变更指标信息等等。对于实体的添加与删除,在核算体系表中进行增删操作,对添加的实体同时应该提供核算关系的定义,在实体信息表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动处理。对于核算关系增删、增加核算关系的处理与核算关系的定义相同,然而删除核算关系则应该谨慎处理,因为删除某一核算关系可能造成其它核算关系的不完备。
报表定义的基本思想是,由用户自行设计报表格式,其具体表项通过从核算体系中选取,系统保存其结构,在报表输出时,系统选择相应的结构并提取每一表项的具体数据予以输出,对定义的报表结构保存到报表结构表中。
数据的采集分为两类:一类为人工录入型指标数据采集,另一类为自动获取型指标数据采集。对于人工录入型指标,系统提供手工录入的窗口,由用户输入本期部分原始数据,而对于自动采集的指标,系统根据每一指标对应的存储过程名,执行数据库服务器上相应的存储过程,从而实现其采集,采集的数据保存到实际发生数据表。在各项初始化设置与数据采集完毕后,就可开始各项具体核算,事实上自动型数据的采集在程序设计时应与具体核算合为一体,在计算的过程中同时完成这部分数据的采集。在具体计算与采集时,如果实体的某项指标值可以用存储过程来获取,就不应使用计算公式,同时如果上一层指标(例如间接收入)可以使用存储过程一次求出其总额与明细费项额,则其下一级的明细指标就不需要再进行重复采集,这样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核算完毕,保存数据到实际发生数据表中,以后随时可打印历史报表。
3 存储过程设计
通过对用户需求及系统数据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全成本核算系统主要包括核算指标实体、核算实体和核算体系实体,三种实体通过核算关系发生联系。经过转换和规范化之后,得到数据库表结构,以下仅列出一些主要的数据表。
核算指标表(指标编码,指标名称,指标类别,指标拼音)
核算关系表(核算体系编码,实体编码,指标编码,计算公式,存储过程名,数据采集方式,变动情况)
实体信息表(实体编码,实体名称,实体类别,拼音码,上级实体)
实际发生数据表(核算体系编号,实体编码,起始时间,终止时间,指标编码,数值)
基本固定型数据表(核算体系编号,实体编码,指标编码,数值)
核算体系表(核算体系编号,名称)
为优化程序,设计了许多系统存储过程。系统提供了3个调用入口:
dat et i me,@l s_r es ul t var char(20)out put。
该存储过程提供各指标汇总数据入口。
(12),@begi nt i me dat et i me,@endt i me dat et i me。
该存储过程提供各指标明细数据入口。
datetime,@endtime datetime。
该存储过程提供协作科室各指标明细数据入口。
为满足医院全成本核算的需要,要求存储过程体系能进行存储过程的增、改等操作,同时又不破坏原有体系结构,从而存储过程一旦使用,就不允许删除,修改操作也应只在上一级存储过程中进行,如在JJHS_ROOT、JJHS_ZYKS、JJHS_MZKS中添加某一存储过程的调用[2],存储过程的参数一般为:
(1)汇总过程:
(2)明细过程:
@begintime datetime,@endtime datetime。
现举例说明几个特殊科室(ICU、手术室、血透室、放射科)的科室实体编码发生变动,或者某一指标的取数方法发生改变时的处理办法。新写一个或多个存储过程(可直接作相应拷贝再修改),然后挂靠到上一级的存储过程。假定住院非特殊科室,“直接收入”取数方式从“2004-09-30 17:00:00”发生改变,考虑住院科室直接收入调用流程,如图三所示。
按新的取数方法写3个存储过程,假定为JJHS_ZYKS_Z-JSR2、JJHS_ZYKS_ZJSR_JSJG2与JJHS_ZYKS_ZJSR_ELSE2,参数与原来的相同。
下一步再修改JJHS_ZYKS这个存储过程,将JJHS_ZYK-
S_ZJSR挂靠上去,将JJHS_ZYKS原有代码改为:
同样,如果核算方法再次发生改变,假定新存储过程为JJHS_ZYKS_ZJSR3,时间为:“2004-11-30 17:00:00”,则JJHS_ZYKS变为:
最后修改相应的计算公式,停止使用各住院科室原有“直接收入”指标下的计算公式,同时定义新的计算公式时,存储过程名为”JJHS_ROOT”或选择“系统缺省”。
4 结束语
医院正在从预决算管理向成本核算管理发展,由医院的会计核算向医院科级统计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发展,由不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发展,由临床科室核算向后勤与管理部门核算发展。在成本核算发展的道路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必定会加速成本核算的进程,也会更加有效地发挥计算机系统的作用,真正做到用现代化的技术实现现代化的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谢社林.新时期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J].中国卫生经济,2002,(4).
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方法论文 第5篇
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的建设工作与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具有紧密的关系,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管理,需要结合具体的城市建设工作来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分析,然后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相应的原则,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促进成本核算工作取得良好进展。
关键词: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成本核算;策略方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结合城市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案来进行,所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了解,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本文首先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了概述,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分析,并针对成本核算工作提出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等策略,希望对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有所启发。
一、成本核算工作概述。
进行项目工程建设,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整个工程的成本核算能够对工程建设作出重要的指导意见,同时可以对工程建设的领导提出相应的工作决策依据。面对工程建设工作,必须要将整个工程建设与工程成本管理结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进行工程建设和规划,需要结合工作的具体流程来进行成本核算,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项目工程建设市场进行。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中,就必须将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核算与整个市场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对社会行业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依据来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工作,将整个成本核算与新型的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促进整个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科学健康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原则。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对城市规划工程所使用的成本进行核算。而所谓的项目成本主要是指项目工程在建造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资源消耗和相应的资金投入。对于项目成本来说,堵整个项目建设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增加对项目规划的资金投入和费用使用的了解。同时在项目建设上可以有效实现项目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依据。而针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主要包括有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和项目设计成本核算。在项目规划成本核算工作中,主要包括对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进行核算所产生的费用。项目的设计成本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进行规划设计中,所产生的相关费用。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要将整个工程建设进行费用核算,针对在工程建设的分期费用,必须要将分期的费用放到当期的使用成本之中,从而将整个成本核算工作与各阶段的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在一起,规定责任能够保证成本核算工作更加高效的进行。
(二)分期核算原则。
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保证整个规划设计工作中产生的成本核算与工程建设的周期或者是阶段进行研究和分析,整个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涉及到的工程建设工作往往众多而且繁杂,所以针对阶段性的规划设计工作必须在成本核算工作完成之后做好准确的记录和分析,尤其要针对工程建设的各项目进度进行规划分析,由此来促进整个工程建设的成本分析工作良好进展。
三、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方法。
(一)品种法。
针对企业的成本核算,需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建设来使用品种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尤其是针对一些不同的生产企业,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品种进行成本核算,同时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做好品种的归类和处理,这样有利于实现对最终成本的计算。
(二)分步法。
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必须要结合不同的城市规划设计企业来进行。针对一些生产程序和生产环节较多的企业,要采用不同的阶段性核算方法来进行。首先可以对一些企业的初步生产环节进行成本核算,另外可以在进行核算工作中,把握成本核算的具体步骤,然后再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工程核算的工作更加明朗清晰。
四、结语。
总体来说,城市规划设计的成本核算工作对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水平,首先要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概述分析,针对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成本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核算原则、相关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进行细致分析,在实际成本核算工作,具体采用品种法、分步法等,并积极把握城市规划设计项目成本费用核算的适用范围、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机制,以此促进城市规划设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日常生活与建筑——2014新建筑论坛(春季)研讨[J]。新建筑,2014,06:40—43。
[2]李晶晶。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17—18。
众筹筑屋规划方案设计的核算与优化 第6篇
关键词:众筹筑屋;方案;核算;增值税;投资回报率;优化
众筹筑屋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房地产形式,是自由筑屋合作共建的房地产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工具的整合,为整个房地产行业与购房者创造价值。 因此对众筹筑屋规划设计方案的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占地面积为102077.6平方米的众筹筑屋项目(详见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D题及附件1、附件2、附件3),需要建立模型对众筹筑屋项目方案I进行全面的核算;为了尽量满足参筹者的购买意愿,重新设计建设规划方案Ⅱ并进行核算;众筹筑屋方案Ⅱ能否被成功执行?怎样调整才能使此众筹筑屋项目被成功执行?
1 众筹筑屋规划方案Ⅰ的全面核算
1.1 建筑面积、开发成本、收入的核算模型
假设每种房型的面积为ai,建房套数为bi,开发成本为ci,建筑面积为di,售价为pi,开发总成本为Ci,销售收入为Ri(i=1,2,L,11),总建筑面积D,总购房款R。
每种房型的建筑面积:di=ai·bi,总建筑面积:D=ai·bi。
每种房型的开发总成本:Ci=ci·di。
每种房型的销售收入:Ri=pi·di, 总购房款:R=pi·di。
容积率:r=,普通宅与非普通宅的面积比:α=(i≠9,10)
将房型9、房型10的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按比例分摊为普通宅和非普通宅两类:
1.2 增值税、纯利润的核算模型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国土
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四级税率都是以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的百分比累进计算增值税。
假设销售收入为R,扣除项目金额为S,则增值额为R-S。
根据《条例》关于土地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办法: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免土地增值税[1]. 因此对普通宅来说,当时β≤1.2,增值税Z=0。
由于房型3、8、11产生的实际成本按规定不能参与增值税核算,所以在开发成本Ci中C3,C8,C11记为0,房型9、10的开发成本以分摊的f11,f12,f21,f22代替(看作13个房型). 这样参与增值税核算的开发成本记为CF1=[C1,C2,0,C4,L,C7,0,f11,f12,f21,f22,0];
房型9、10的销售收入分摊后记为RF=[R1,L,R8,g11,g12,g21,g22,R11];
房型9、10的开发成本分摊后记为CF=[C1,L,C8,f11,f12,f21,f22,C11];
为便于计算将房型的建筑面积记为dF=[d1,L,d8,d9,0.d10,d11];
取得土地支付的金额元w=777179627,每平方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支付金额s=。
根据《条例》之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的确定计算方法[1],可得每种房型的五类扣除项目的金额分别为:
①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为Si1=s·dFi;②房地产开发成本为Si2=(CF1);③房地产开发费用为Si3=(Si1+Si2)·10%;④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为Si4=RFi·5.65%;⑤其他扣除项目的金额为Si5=(Si1+Si2)·20% (i=1,2,L,13)。
于是每种房型的扣除项目总额为Si=Sij,每种房型的销售收入与扣除项目金额之比为βi=(i=1,2,L,13),由βi确定增值税核算模型公式,计算可得每种房型的增值税Zi,项目的投入成本为XCi=Si1+CFi+Si3+Si4,純利润Li=RFi-XCi-Zi(i=1,2,L,13),然后分别将Zi中的第9、10两项相加,第11、12两项相加即为房型9和房型10的增值税,同样可得房型9、10的纯利润。
1.3 投资回报率的核算模型
项目总成本CB=XCi,项目总收入SR=RFi,于是投资回报率ROI=×100%。
1.4 众筹筑屋项目的程序核算数据
对于1.1~1.3的各核算模型的计算,通过MATLAB软件编辑M-函数[2] [3]:
[d,R,r,XC,Z,L,ROI]=hesuan(b)
利用程序对方案Ⅰ进行核算。
2 参筹者购买意愿最大的建设规划方案
通过对参筹者进行抽样调查,得到了参筹者对11种房型购买意愿的比例。
为了尽量满足参筹者的购买意愿,需重新设计建设规划方案方案Ⅱ,并对方案II进行核算。
2.1 方案II的模型建立
假设每种房型的面积为ai,建设套数为x1,有购买意愿的套数为yi,满意比例为mi,建设套数的下限为li,上限为ui(i=1,2,L,11),则建设套数中购买意愿越大,满意度越高,即越大越好, 于是目标函数为:
3 项目能成功执行的建设优化方案
一般而言,投资回报率达到25%以上的众筹项目才会被成功执行,而方案Ⅱ的投资回报率ROI=24.61% ,需要对方案Ⅱ进行优化改进,使其投资回报率达到25%以上。
对方案Ⅱ进行优化调整,以项目收益最大为目标,因此要增加房型1~8的建筑面积,同时考虑容积率的限制,由于房型1~8影响容积率,所以增加的房型1~8的建筑总面积不超过(2.28-2.0879)×102077.6,增加的房型9~11的总面积不超过方案I和方案Ⅱ的房型9~11的面积差(25195m2)。
3.1 对方案Ⅱ的优化模型
3.2 方案Ⅱ的优化结果
利用LINGO软件编程计算得z7=110,z9=7,z11=187,其余全为0。
这样优化后的建设套数是在方案Ⅱ建设套数基础上给房型7、9、10分别增加110套、3套、187套,即得优化的建设套数z=[55,355,300,150,100,150,420,170,53,50,247],该方案称为方案Ⅲ。再根据方案Ⅰ的核算程序对方案Ⅲ进行核算。
由优化结果可看出,优化后的方案Ⅲ比方案Ⅱ投资回报率提高,建房套数增加300套,纯利润增加136396967元,优化效果显著。方案Ⅲ既考虑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又兼顾了开放商的利益,该方案可成功实施。
4 结语
根据《条例》及国家对于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建立方案的核算模型,通过编辑MATLAB核算函数程序,只要输入方案的建设套数,就能很方便地核算出重要的相关数据,减少了大量的重复计算。若核算数据未达到要求,可建立优化模型进行改进使其达到预设目标。该方法和程序运用到其他行业的核算中非常简捷方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538号令].
[2]谭永基等编著.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3]胡良劍,孙晓君.MATLAB数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4]肖华勇.实用数学建模与软件应用[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1.
[5]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6.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资助项目(SGH140948)。
火炬高度设计及环保达标核算 第7篇
1 火炬高度设计
根据目前火炬工艺设计常用的规范《石油化工燃料气系统和可燃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SH3009-2001),进行火炬高度计算。
1.1 一般要求
(1)排放气体为理想气体。
(2)火炬出口气体排放压力取为当地大气压。
(3)计算火炬出口气体允许线速度时,马赫数值如下:单个装置开停工产生最大排放量时,一般取0.2;局部停电、停水等事故造成若干泄压设施同时泄放而产生最大排放量时,一般取0.5。
(4)火炬头直径应满足有效流通截面积的要求。
(5)计算火炬高度时,允许热辐射强度(或称热流密度)(包括太阳热辐射强度)取值如下:操作人员需要连续暴露的任意地点,一般取1.5 kW/m2;无防护设施,但操作人员有适当防护衣着并需要停留几分钟的地点,一般取4.7 kW/m2;操作人员进入火炬筒体下部梯子、平台或火炬周围设备(如塔、罐等)梯子、平台,只能够停留几秒钟时间就需撤离现场的地点,一般取9.4 kW/m2。
1.2 确定火炬最大气量
火炬气排放系统必须满足最大工况下事故排放量的需要,以保证排放畅通,不使排放系统出现憋压现象,影响生产装置的安全。按照国内外规范及大型工程公司论证,最大火炬气排放量可按以下几种方法计算[1]:
(1)全部叠加(按照事故工况涉及面考虑);
(2)单一最大事故排放量+正常排放量;
(3)单一最大事故排放量+30%可能同时发生事故排放量;
(4)单一最大事故排放量×1.1(安全系数)。
以某焦炉气生产液化天然气项目排放火炬的气体数据为例,火炬最大气量选择设备故障时,最大工况下的排气量,正常无排放量,具体的排放参数见表1。
1.3 火炬筒体出口直径计算
火炬筒体出口直径按式(1~4)计算:
ua=mVs (3)
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求出火炬筒体出口直径为0.18 m。
1.4 火炬筒体高度计算
火炬筒体高度按式(5~7)计算:
Q=2.78×10-7HvG (7)
从式(5~7)中可以看出,在火炬排放气体的基础数据一定时,影响火炬筒体高度的参数主要有热辐射强度q、无障碍区域半径X和最大受热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ht。
当最大受热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ht为0,火炬烟囱高度h取不同的高度时,发现热辐射强度q和无障碍区域半径X呈现图1中变化曲线。
从图1可以看出:
(1)当火炬烟囱高度Hs增加,热辐射q随X增加,减少越慢;
(2)当火炬烟囱高度Hs一定时,随着X增加,热辐射q降低;并且X<5 m,q变化很小;X在5~40 m范围内,q降低幅度增加;X>40 m,q降低幅度减小;
(3)当Hs>45 m时,地面上任何一点的q值都小于1.5 kW/m2,即操作人员可以连续暴露,且热辐射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接受。
鉴于火炬投资费用和其他要求,结合热辐射强度,选择火炬烟囱高度为35 m,无障碍半径为30 m。
2 运用大气扩散模式核算火炬烟囱高度
烟囱高度对扩散稀释污染物及降低污染物的落地浓度起着重要作用。火炬烟囱高度核算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证火炬气燃烧后排放的污染物所造成的最大落地浓度不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规定环境控制目标)。
2.1 最大落地浓度估算
2.1.1 烟气抬升高度△H计算
估算最大落地浓度Cm,必须确定源强Q、平均风速u、有效源高H和扩散参数σy、σz的值。Q值可通过工艺计算得到,u和σy、σz可以实测或相关资料计算得到,关键是确定H值。H是烟囱几何高度Hs和烟气抬升高度△H之和,Hs由上文计算得到,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计算烟气抬升高度△H,烟气抬升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烟气在烟囱内向上运动,具有一定的初始动量,使其离开烟囱后继续上升,即动力抬升;二是由于烟气的温度高于周围空气的温度而产生一定的浮力,在浮力作用下上升,即浮力抬升或热力抬升。动力抬升高度取决于烟气出口的流速和烟囱出口直径,而浮力抬升主要取决于烟气与周围大气之间的温差。
H计算目前常用的公式有三种[3]:霍兰德(Holland)公式;布里吉斯(Briggs)公式;我国国家标准《指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规定的公式。因前两种方法各有局限性,所以以下计算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式。一般烟囱和火炬烟囱有一定的不同,从火炬烟囱中排放的气体需经过燃烧后排放,所以计算△H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火炬气燃烧火焰高度
火炬气在火炬头燃烧时,会产生一定的火焰高度,所以△H应叠加火炬气燃烧火焰高度。
(2)燃烧后烟气的温度
火炬气燃烧后烟气的温度大于火炬气排出的温度,所以在计算△H时,烟气与外界空气的温差应是火炬气燃烧后烟气的温度与外界空气的温度的差值。根据现场监测数据,一般火炬气燃烧后烟气的温度大约500~600 ℃。
(3)平均风速u
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式中平均风速u与△H成反比,所以是否合理确定平均风速u对△H值影响较大。火炬气燃烧时存在一定的火焰高度,所以计算△H的所需参数风速应该是火焰顶端的平均风速u,而非火炬烟囱出口处的平均风速。
(4)燃烧后的烟气速率
火炬气从火炬烟囱排出时,具有一定的线速度,火炬头点燃火炬气后,火炬气燃烧形成火焰,当线速度为0时,火焰消失,从火焰形成到火焰消失的距离为火焰高度。燃烧后的烟气速率应为0,即烟气无动力抬升高度。
(5)烟气的热释放率
火炬气燃烧所释放的主要热量,一部分以热能传递给烟气促使烟气温度升高,另一部分热量以火焰中心为核心向周围空间辐射。不管以何种方式,最终都是向四周空间释放热量。所以烟气的热释放率QH等于火炬气燃烧火焰热释放量Qf。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火炬烟气的△H主要是因为火炬气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使得烟气与周围空气温差产生的浮力抬升作用形成。结合我国国家标准《指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规定的公式,△H计算如下:
QH=Qf=239 720 kJ/s>21 000 kJ/s
n0、n1及n2按城市及近郊区选取
相对火炬烟囱几何高度,△H很大,远高于火炬烟囱几何高度Hs。
2.1.2 最大落地浓度估算
最大落地浓度估算公式采用目前常用的高斯扩散模式中烟流中心线上污染物的最大浓度计算公式[4]:
H=Hs+△H (10)
公式(9)是基于对σy和σz实际变化规律,即假定σy/σz=常数(σy和σz均为x的函数),除了极稳定或极不稳定的大气条件,通常取σz/σy=0.5~1.0,本文取σz/σy=0.5。
按照帕斯奎尔和吉福德的P-G曲线, X在10 km范围内, 和Xm之间呈线性关系,根据英国伦敦气象局结合P-G曲线制成的表格中的数据[5],得到:
Xm=(σz-2.95)/0.06 (13)
2.2 核算火炬烟囱高度
根据公式(5~7)和(8~12),绘制火炬高度Hs=35m时,不同风速u10下,地面热辐射q=1.5 kW/m2时,无障碍半径x的变化曲线、最大落地浓度Cm的变化曲线及最大落地浓度出现位置Xm的变化曲线见图2~4。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风速u10增加时,无障碍半径x基本不变,即风速的变化对火炬气燃烧造成的地面热辐射没有太大变化。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最大落地浓度在地面上出现位置Xm,随风速u10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一般烟囱其他参数一定时,Xm随风速u10增加而增加,这和火炬烟囱的Xm随风速变化趋势[2]相反。分析公式(5~7)和(8~13),风速u10的变化主要影响火焰的偏移和火焰顶端高度处的风速,火焰的偏移对火炬烟囱高度影响很小,而火焰顶端高度处的风速变化对△H影响较大,风速增加△H降低,△H降低σz减小,进而影响Xm变小,所以对于火炬烟囱,随风速u10的增加,出现最大落地浓度的地点距源越近。
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风速变化时,最大落地浓度Cm增加,但增加到一定浓度后,接着下降,说明当火炬高度Hs=35 m时,不管风速多大,最大落地浓度Cm值都小于0.001 9 mg/m3,可以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SO2的二级浓度限值(厂址SO2的背景值很小,忽略不计),并且浓度远远低于标准限值,究其原因,火炬气燃烧释放的热量使得烟气抬升高度△H较大,叠加几何高度Hs后的烟囱有效高度H更大,最大落地浓度Cm与烟囱有效高度的平方成反比,所以较大的有效高度H大大降低了最大落地浓度Cm值。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对于小型的火炬,从最大允许热辐射角度设计的火炬烟囱高度,一般可以满足气体污染物排放要求。
3 结 论
火炬系统在化工和油品生产中兼顾了生产、安全和环保三大功能,所以火炬高度设计不同与一般烟囱设计,需要考虑地面热辐射强度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是否达标。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进行了详细地计算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希望能对火炬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帮助。
(1)按照国内外规范及大型工程公司论证的最大火炬气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确定火炬气的最大排放量。
(2)根据目前火炬工艺设计常用的规范《石油化工燃料气系统和可燃性气体排放系统设计规范》(SH3009-2001)中火炬高度计算公式,分析了不同高度的火炬烟囱,对地面的热辐射强度,确定合理的火炬高度。
(3)从环保角度核算分析火炬高度的合理性,鉴于一般烟囱和火炬烟囱排放烟气方式的不同,从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入手,结合烟囱烟气抬升高度的理论概念和国家标准规定公式,分析火炬气燃烧方式,提出了火炬烟囱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公式。
(4)分析火炬高度和地面热辐射强度一定时,不同地面风速下,无障碍半径、最大落地浓度及最大落地浓度出现位置的变化曲线,进一步确定火炬烟囱高度,并得出地面风速的变化对火炬气燃烧时的地面热辐射强度基本无影响;随着地面风速的增加,出现最大落地浓度的地点距源越近,正好与一般烟囱的二者变化情况相反;对于小型的火炬,从最大允许热辐射角度设计的火炬烟囱高度,最大落地浓度一般可以满足气体污染物排放要求。
参考文献
[1]陆林军.大型石油化工装置火炬系统的设置[J].上海化工,2006,31(11):26-28.
[2]蒋丽芬,郑代颖.硫酸装置尾气烟囱高度的计算及排放SO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J].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1(5):27-32.
[3]党小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39-42.
[4]蒋方举,宁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263-265.
特钢产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设计 第8篇
由于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 既有化学反应, 又有物理变化, 且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 这决定了钢铁企业的成本核算信息系统相对其它企业就显得尤为复杂, 而特钢企业由于产品属性更多 (钢号、规格组距、交货状态、技术标准、工艺路径等) 且流程长、离线设备多、产品交叉往返加工等, 使特钢企业成本核算较一般普钢企业难度更大。不少特钢企业由于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没有能设计好, 核算结果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的成本差异, 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决策, 导致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比较被动。笔者有幸在特钢企业参与过多年财务信息系统设计, 对特钢企业成本核算信息系统设计有些体会, 总结如下, 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成本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不少钢铁企业在设计成本核算系统时, 总是希望成本核算系统功能大而全, 最好能包罗万象, 满足企业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 既能满足成本核算需要, 又能满足现场成本管理需要;既能按照最小颗粒度 (炉号、轧号或订单等) 核算产品成本, 又能高效完成月度成本结账, 满足会计报告需要;既能满足库存管理需要, 又能及时反映产线生产实绩等等, 但是在实际系统运行中, 功能大而全的信息系统往往导致信息系统庞大和低效运行。成本信息系统设计, 在功能上主要是满足成本核算需要, 在高效完成月度成本结算基本要求基础上, 适当考虑其它管理功能需要。
因此, 在信息系统架构设计上可以考虑打破财务与成本集成、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集成的构架, 实现普通会计与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适度分离。树立“核算粗、管理细, 核算与管理适度分离”的理念, 进而逐步建立成本核算系统与数据挖掘系统 (BI) 。笔者在特钢企业多年实践, 建立了如下的成本系统架构, 见图1。
笔者认为应将厂务会计、成本会计和产副品会计功能纳入成本核算系统, 核算对象适当归类合并, 同时保证成本核算简洁高效, 这样既能满足对外会计报告时效性要求, 又能满足经营业绩真实反映的要求。将成本管理需要的功能纳入成本数据仓库 (BI) , 因为是离线管理信息系统, 所以不会影响生产运行系统的效率, 而且成本管理要求的报表展现形式会随着管理要求的改变而经常变化, 所以此功能放在数据仓库 (BI) , 可适应多变性要求。
二、成本核算对象的设计
普钢企业由于品种比较简单、流程简单, 而且产品多数仅添加少量合金料, 因此在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设计上多设计为“钢号+产品形态”, 但是特钢企业生产的产品所含合金量比较高, 产品形态差异较大, 离线和重复加工情况较多, 技术标准的差异对产品成本影响也较大, 如果按照普钢企业成本对象设计, 会导致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产品成本, 也不能真实反映月度企业生产经营业绩。因此对于特钢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象, 建议设计为“钢号组+规格组距+交货状态+工艺路径+产品形态+技术标准”。
特别应注意的是“钢号组、规格组距、技术标准”应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成本差异情况, 适当合并归类以减少数据量。比如:在钢号设计上, 如果区分特钢企业生产的全部明细钢号, 会导致钢号数据量庞大, 因此我们在成本对象设计过程中, 将成本差异很小的钢号归并在一起, 形成钢号组, 例:牌号10、15、20、45、70等钢种主要是产品碳含量要求不一样, 在产品冶炼、轧制生产过程中没有很大差异, 产品成本也比较接近, 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将其归并为10-70钢号组。在“规格组距和技术标准”设计上也是同样的设计理念。
由于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 L1、L2系统支撑, MES是按照炉号和轧号收集数据的, 因此可以满足上述成本核算对象设计的需要, 而且按照炉号、轧号收集直接原料消耗数据也为企业数据仓库 (BI) 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本核算方法设计
国内钢铁企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基础自动化L1、L2和MES系统都发展的较为完备, 而且都在实际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因此在直接材料消耗收集上, 基本都能按照炉号、轧号收集钢铁料、合金料原料明细品种投料量, 这对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了强力支撑, 使钢铁企业具备按照炉号、轧号收集原料投料消耗实绩。
根据作者多年在钢铁企业工作实践, 钢铁企业间接费用分摊上适宜引入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的基本思想是以产品耗用作业资源量多少为依据分配间接费用, 这样保证了产品所接受的费用与耗用资源量正相关, 产品成本反映真实、可比, 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成本依据。做好作业成本法在钢铁企业的应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需要正确划分作业类型。作业类型指的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类生产资源, 比如烧结产能、冶炼产能、轧机产能、酸洗产能、退火产能、运输能力等等, 钢铁企业作业类型很多, 作者所在特钢企业曾经梳理过, 共有作业类型1000多种, 理论上作业类型划分的越精细, 费用分摊可以做的越精确,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还要考虑现场可操作性和信息系统负荷, 因此建议每个生产工序的作业类型以不超过5-10个为宜, 作业类型所耗费的费用比例较大时, 可单设一个作业类型, 对于那些作业类型耗费的费用比较小, 可以考虑归并设立一个作业类型。其次, 将物资耗用与作业类型建立对应关系。此项工作的目的在于明确各类物资费用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按照何种作业进行分配。每种作业类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均需耗费一定的物资和费用, 例如:轧机产能作业需要耗费动力电、生产设备备件、生产辅料、机器折旧、人力成本等;酸洗产能作业需要耗用酸、机器折旧、生产辅料、人力成本、循环水等。这种对应关系建立是否准确决定将来产品成本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需要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和设备部门共同参与。再次, 核定每种产品耗用的作业量标准。在基础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企业, 成本核算系统可直接利用MES系统采集的每个炉号、轧号耗用的作业量, 以此作为费用分摊的依据, 可以真实反映每个产品在当月的生产成本。如果钢铁企业受条件限制, 不能直接采集到每个炉号、轧号实际耗用作业资源量, 我们可在成本核算系统设计时, 采用跟班方式测量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实际耗用的作业量, 然后再组织财务部门、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设备部门和生产现场操作人员一起讨论, 最终核定每个产品耗用的作业量标准, 以此作为费用分摊的依据。
四、成本核算系统与周边系统功能划分
财务信息系统一直是企业ERP系统的核心部分, 因为企业的任何经济行为最终都会通过财务价值体现, 而除了三项期间费用和营业外收支外, 其它物资消耗和费用发生均需通过成本价值流转, 因此成本核算系统与其它业务系统信息交互最频繁。
成本核算信息系统不是一个孤立信息系统, 它与周边其它信息系统发生信息交互关系, 既要从其它信息系统接收数据, 又要向其它信息系统输出数据见图2。
产品成本核算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功能, 应结合企业信息化发展实际水平。在系统高度集成的企业, 产品成本核算系统可不接受任何手工录入数据, 产品各类直接材料消耗数据和产量数据由生产系统完成自动采集, 后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归集抛账给产品成本核算系统;间接材料消耗数据由采购供应系统按照成本中心归集抛账给成本核算系统;折旧、人工费数据由资产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月度按照成本中心抛账给成本核算系统;修理费、差旅费、办公费等没有业务系统支撑的间接费用, 由会计核算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后, 抛账给产品成本核算系统。在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企业, 如果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没有和其它业务系统衔接, 则可按照成本核算对象收集直接消耗数据和产量数据 (由业务系统数据导出手工加工) , 间接材料和加工费用在会计核算后, 手工转入成本核算系统。
探讨勘察设计企业的收入核算 第9篇
一、勘察设计收入确认问题产生的根源
1、勘察设计产品的特殊性。
勘察设计企业一般都是知识密集型企业, 主要是提供劳务, 其最终产品是图纸,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当在完成劳务时确认收入, 因此, 对设计企业来说, 图纸一旦交付使用, 劳务即告完成, 也应结转相应的收入。但实际工作中, 设计企业图纸交付使用后, 还有大量的后续工作, 如变更设计、配合施工、设计复查、设计回访、技术控制、质量奖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图纸交付使用后, 如果收到合同款全部确认收入, 容易导致后续成本费用支出缺乏收入作支撑。
2、劳务完成程度难以准确计量。
勘察设计项目从勘测、初步设计、定测到最后设计完成, 其中, 有中间检查, 室审、处审、院审等多个环节, 其周期一般较长, 有的需跨年度甚至几年, 对一些正在进行中的设计项目到底完成了多少工作量很难准确的计量, 提供劳务的结果不能准确的估计, 即设计图纸在最终完成之前, 很难准确地判断其完成程度。
3、收支难以实现配比。
勘察设计企业组织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 近年来, 国家基本建设投入较大, 很多项目时间紧、任务重, 设计企业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要求, 很多项目的前期工作在任务下达之前都已进行, 而这一部分前期工作发生的成本费用没有相应的收入配比;特别是有的项目前期工作已做, 而项目因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开工, 等到企业消化掉这一部分成本费用, 有的项目过若干年后又重新开工, 使得项目的成本费用较少, 导致收入与成本不配比。勘察设计企业成本构成中人工费占很大比重, 有的设计人员一人身兼多个项目, 其人工费支出很难准确归集到相应的工程成本中, 相互挤列成本的现象比较普遍, 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有的项目只有收入没有支出等。
4、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设计企业在确认收入时有所保留。
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设计企业搭上了这班船, 在不断发展壮大, 设计企业的生存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但设计企业时时刻刻面临生存危机, 如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淡出的迹象, 设计市场的逐步开放, 同行竞争的日趋激烈, 加入W T O后, 国际咨询业对中国设计市场虎视眈眈等等, 这些都给设计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压力。同时, 由于设计企业是一般纳税人, 在确认收入时有时不得不考虑税收的压力。这些年来, 国有大型设计企业包袱重、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 以丰补欠思想在设计企业中或多或少存在。
5、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收入的确认需要经营、计划、生产、统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协调配合, 仅靠财务一家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设计项目从经营部门签定合同、生产部门组织生产、统计人员统计工作量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相互之间的沟通、配合。但现实中不尽人意, 有的合同签定不规范, 有的签定合同时连金额等起码的要素都没有, 有的合同付款方式不明确, 项目经理、统计人员对工作量进行统计时缺乏硬标准, 人工时未统计到位, 工作量无法准确测量, 这些都导致财务人员在确认收入时依据不足。
二、规范勘察设计企业收入核算的建议
设计企业存在收入确认不规范的问题有其主观原因, 也有其客观原因, 但随着设计企业改企建制的进一步深入, 2005以前必须按财政部要求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这些都要求设计企业必须规范收入的管理, 正确计量收入。如何规范企业收入核算, 笔者提出如下意见:
1、制定切实可行的收入确认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勘察设计收入确认、计量工作, 全面真实反映经营成果, 设计企业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企业会计制度》、《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中关于收入确认、计量的有关规定, 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收入确认办法。目前, 勘察设计企业完成任务均以合同形式签定, 勘察设计收入确认的对象也以合同为基础区分。短期勘察设计合同收入按照合同完成时收到或应收的合同价款计量。如果在执行合同过程中, 当预计与勘察设计项目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出现困难时, 应当按照应确认收入金额与实际收到价款中较小者计量。长期勘察设计合同收入应当按照在资产负债表日勘察设计服务的结果是否能够可靠地估计区别对待, 在资产负债表日勘察设计服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情况下, 收入确认采取完工百分比法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勘察设计服务的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的情况下, 要根据已经收回或将要收回的款项能弥补多少已经发生的成本来计量收入, 如已经发生的勘察设计合同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的, 应按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金额计量收入;如已经发生的勘察设计合同成本预计只能部分得到补偿的, 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合同成本金额计量收入;如已经发生的合同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 不应确认收入。无法确定完工进度的特殊合同应采取合同测量法, 即由项目实施单位经营人员、相关专业工程师共同参与测量, 计算出合同的完工百分比, 并向财务部门提供详细的测量资料和可靠的完工进度计算资料。各单位制定的勘察设计方案在未通过相关部门组织鉴定之前, 应视同在资产负债表日勘察设计服务的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的合同处理;在鉴定通过之后, 应视同在资产负债表日勘察设计服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的合同处理。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
设计企业在签定勘察设计合同、协议后, 经营部门应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相关的合同、协议等资料依据;对上级指令性任务, 应向财务部门提供生产任务书、通知单、作业表等。随着合同的不断履行, 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交易总金额, 经营人员应及时向财务人员提供调整的合同总收入。财务部门应分项目核算收入, 建立健全项目台账管理制度, 并妥善保管相关合同资料。此外, 财务人员还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成本核算制度和有效的内部财务预算及报告制度, 准确提供每期发生的成本, 经营人员在会计人员的配合下对完成剩余合同将要发生的成本作出科学、可靠的估计, 并随着合同的不断履行或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 随时对估计的成本进行修订。经营统计部门应在财务部门的配合下建立本单位完善的合同工作量考核制度, 在日常工和中做好已完成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并对项目进行合理预测以确定所需总工作量, 而且根据合同的实际执行情况随时对预计的工作量进行修订, 在资产负债表日后5个工作日内 (即每月后5天内) 向财务部门提供合同项目完工进度计算资料。财务人员根据经营统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确认、计量当期收入。
3、合理确定人工时消耗定额和单价。
勘察设计企业不像制造业, 可以方便准确地计算工作量, 且完成一个单位的工作量价值非常明显。设计企业员工从事设计工作时, 多数是脑力劳动, 其工作量、价值无法准确计量, 同一工作日, 不同素质的员工完成工作量差异很大, 而且实现的价值无从衡量, 如方案构思、设计创意等。而人工时则是一个相对科学的计量手段。“人工时”即一个员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 或者说每小时产生出所需的劳动力投入。设计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人工时消耗定额, 每个人工时的含量, 其价值是多少等等。只有制定合理的人工时消耗定额和单价, 项目成本才能科学的归集。设计项目一旦进入实施阶段, 该项目需要消耗多少人工时成为项目盈亏计量的可靠依据。这样一来, 在确定项目完成进度时可以根据项目消耗的人工时占总人工时消耗量的比例来确定, 这也给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该项目收入提供有力的依据。
4、明确责任。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收入确认、计量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务人员以及与收入确认、计量有关的经营统计人员具体经办本单位的收入确认、计量工作。财务部门应对各单位收入确认、计量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如发现单位或个人违反规定确认、计量收入, 导致重大会计差错, 除按规定进行会计调整外, 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
摘要:当前, 勘察设计企业收入核算环境比较复杂, 导致收入核算不规范, 企业利益收到影响。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就如何解决好这个难题, 提出了自己一些建议, 仅供参考。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收入核算,配比,建议
参考文献
[1]、卞美娟.勘察设计单位工程总承包的会计核算[J].上海宝钢工程设计2003 (3) .
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设计与分析 第10篇
由于医疗服务纷繁复杂,不同专业分工精细,各临床学科和辅助、行政、保障部门之间同样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医院成本核算所需各类原始数据搜集渠道众多,数据量庞大烦杂。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系统、成熟、规范的核算方法体系进行分配、归集、计算等多次加工处理,以便提炼出有价值的决策支持数据信息集。如果上述过程单纯使用手工统计分析的话,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确保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即时性,以致会误导决策。而且与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节拍格格不入,从而使成本核算失去原有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构建专业化的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医院实行现代化经济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应用该系统可以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时间价值,将其从繁琐庞杂的日常工作中解脱出来,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即时、真实的数据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参谋辅助作用;并且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拓展医院财务职能,实现由传统的对外报帐型财务会计向现代内部经营型管理会计的转变。最终通过完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和评估,真正提升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使其步入可持续性发展的良性循环。
2 全成本核算系统的作用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家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套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很好的解决了全成本核算的难点。下面就全成本核算系统的作用分别作介绍。
2.1 建立了规范、科学、合理的核算体系
从源头将医院的收入数据、成本数据纳入到成本核算系统中,然后根据医院的核算方案对收入进行分解、成本进行归集到各相应科室及医疗组、护理单元,生成真实、及时、有效的数据报表,为医院提供决策依据。全成本核算系统所需数据均是从医院现有系统的源头采集,包括各项基础字典数据(包括部门、人员、收费项目、卫生材料等)、各项收入(包括挂号收入、门诊收入、住院收入)、各项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卫生材料领用、固定资产折旧、凭证成本)等。其中,收入一般都是从医院的HIS系统中获取,而成本中的卫生材料领用、固定资产折旧一般是从医院的物流系统中获取,人力成本、凭证成本一般是从医院的财务系统中获取。
2.2 及时了解成本执行情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成本核算,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医疗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量,得到成本实际执行情况的资料,确定实际成本和计划指标的差异,分析成本升降的原因,揭露存在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挖掘潜力,改进管理,降低劳动消耗,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推动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全成本核算系统中,数据是按天实时导入的,因此,医院可以每天对前一天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收入、成本增加或减少的原因,便于及时对成本进行控制。
2.3 明确医院各科室成本责任
全成本核算系统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达到明确科室成本责任的目的:医护分开、成本分摊、成本转移。
2.3.1 医护分开
根据权责发生制,实行医护分开,明确了成本的具体责任人,如医生只负责降低药品费比例,通过成本核算系统可以查询到医生每个月的药品费比例。护士则负责卫生材料,通过全成本核算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一天的卫生材料领用记录。护士还负责床日成本,这就要求护士降低本护理单元的床日成本,而降低床日成本可以通过提高床位的利用率来实现,从而提高了医院的内部竞争。
2.3.2 成本分摊
对于部分成本,如水电费、燃料费等,无法直接统计到这些成本发生的具体核算单元,那么,如何让核算单元承担上述成本呢?全成本核算系统是通过成本分摊的方法来解决的。在进行成本分摊的时候,应该首要考虑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受益原则,也就是谁受益谁分摊、谁受益多谁分摊多。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医院就可以根据各科室的职工人数、门诊人次、病人出院数等分摊标准进行分摊了。
2.3.3 成本转移
对于部分成本,虽然没有发生在本科室,但是因其受益关系而必须承担,如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成本,医技科室成本,手术室成本。因为在前方临床科室创造收入的背后,行政科室、后勤科室、药品管理部门均对前方科室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性劳动,同时医技科室、手术室等也为前方科室提供了大量临床设备,从而导致上述科室发生了一定的成本。那么,在成本核算的时候,需要将上述部门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摊标准转移到直接产生收入的科室。
2.4 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主要是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收入分解、院内服务、按工作量考核。
2.4.1 收入分解
过对收入的分解,使得劳有所得,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凡是参与了某个医疗项目的科室或医生,都可以从该项目的收入中获取应得的一部分,克服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为奖勤罚懒创造了条件。个人与科室、医院的利益紧密相连,增强了人人关心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关心科室劳动成果的自觉性,从而起到了激励作用,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2.4.2 院内服务
在目前的大部分医院的管理体制中,后勤维修部门到前方科室进行维修,是不计前方科室的成本,也不作为后勤维修部门的收入的。这就产生了两方面的问题:前方科室不爱护自己的设备、后勤维修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那么,通过全成本核算,制定医院内部服务价格,同时按照内部服务价格进行结算。医院内科室间的服务价格对于提供服务的单位来说表示收入,对于使用服务的单位来说,则表示成本。这样一来,在降低院内服务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后勤维修部门的工作人员积极性。
2.4.3 按工作量考核
对于收费处等部门,尽管不产生收入,但是却付出了一定的工作量。那么,在考核收费处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的时候,可以根据前方科室产生的收入来衡量。前方科室收入多,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收费处的工作量也就大。
2.5 控制了药品费比例
通过成本核算系统的药品费比例功能,对药品的成本进行返算,若药品费比例超过医院设定的药品费比例定额,超过的越多,则承担的成本也就越多,从而可以严格控制药品费比例。
2.6 有效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通过成本核算,把各类人员的劳动效率、床位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物资使用率、等工作量、效率与经济收益挂钩,促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从而正确及时地反映医疗费用的情况,使广大职工、特别是业务技术人员树立成本与效益观念,自觉地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控制费用、减轻病人和社会的负担,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7 合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公立医院中,有国家拨入的补助资金和自身的业务收入,并消耗相当数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医院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考核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保证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财政补助有限,医院收费偏低,医院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成本核算,研究成本的构成,可考核和审查各种医疗消耗的合理性,揭露浪费现象;寻找适宜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对各项开支精打细算,降低消耗、节约资金。通过成本核算系统与医院现有的系统接口,能够将医院基础字典、收入、成本数据实时导入到成本核算系统中。并经过采集、归集等操作,产生最终的数据报表,以供医院进行实时分析。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和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医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从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机制、明确责任入手,来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效益水平,医院实施成本核算是适应当前医院竞争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医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曹雯.医院成本核算浅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
[2]董素英.医院成本管理模式刍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
[3]范文.浅谈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控制步骤[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0.
设计核算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学 会计专业 工作过程导向 成本核算
一、现状分析
《成本核算岗位实务》是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知识、技能、技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较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但该课程理论性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高,教学难度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吸收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导致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同程度“学做不对接”的现象,加剧社会供求矛盾,不利于培养新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
许多急需会计人才的企业苦于招不到人,大量中职毕业生亟待就业却找不到合适的成本核算工作。这是因为中职学生仅具备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真正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基本能力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岗位需要。因此,设计与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很有必要。
二、现有成本核算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1.课程教学导向偏移
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导向逐渐有向应试教育倾斜的趋势,现阶段与中职学生密切相关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而在这两项考试中成本核算内容所占的分值都较低,且覆盖的知识点比较集中,这导致部分中职院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都对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有些院校甚至不设成本核算相关课程。
2.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理论知识,强调会计核算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连贯性,实践课被当成理论课的附庸。实践课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期末沿用闭卷纸质考试的传统形式,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容易导致学生以考试及格、拿到中职毕业证为最终目的,只关注和掌握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操作,从而影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3.教学手段单一滞后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和完成基本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又主要以教师主导性讲授、知识单向性传递为主,教学手段大多停留在PPT多媒体教学及黑板板书的形式上。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陷入教师注入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极端,给学生“照本宣科”的感觉,抑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影响教学质量。
三、新型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1.完善基础硬件,成立成本核算实训室
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要求,建立会计电算化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应用程序),仿真财务部位置布局、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与权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学生明确各业务处理内容与流程、岗位职责与权限,正确认识业务与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原理及成本核算的操作要求。
2.“教、学、做”一体化,任务教学法
成本核算理论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有机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融合进行,将《成本核算岗位实务》划分为七大教学模块,分别是总论、成本核算基础、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归集和分配、产成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产成品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
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详细介绍技能方法,可引入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和环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通过理论教学和直观演示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成本核算岗位实务配套练习》,进行任务实训。
例如,在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模块,设计“生产工人工资的结算和分配”任务,任务下设置四个岗位进行分项技能实训:计算生产工人应发工资和实发工资、审核并填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填制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将学生融入到成本核算的场景中,引导学生动手进行相关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激发学生学习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兴趣,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能力为本位,项目教学法
教师在完成任务教学的基础上,采取项目教学法,开展成本核算综合模拟实训,完整展现仿真企业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每个项目包括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归集和成本计算、编制与分析成本报表等。
操作程序涉及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主要包括审核并填制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成本报表、成本分析等。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态的双向交流,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让学生直接跟踪项目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完成项目所有环节的工作能力。
例如,在产成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模块,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有品种法、分步法、分批法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使对同一企业的成本计算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同一企业分别运用三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成本归集和分配,既可以让学生体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别,又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成本核算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际核算能力。如以某电梯中山扶梯厂某月的成本核算资料为内容,要求学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来对扶梯产品进行计算和核算。
4.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联合
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企业实训资源,实现从教学课堂到工作岗位的转换,使技能学习与岗位工作“零距离”对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技能的适应性。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的训练,推进学生掌握实际工作中熟悉存货计量制度、审核仓管资料、存货清查盘点、月末记账结账等成本核算能力。
会计专业由于受企业财务部门工作环境的限制、商业机密的要求、财务工作的系统性与连续性特点等因素制约,校外实训企业一般不愿接收会计专业学生,或者即使接收也只是安排学生做一些象征性的简单会计工作,往往达不到提升技能的目的。因此,选择代理记账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是不错的切入点。这两类企业的准入门槛较低,且每年年底对于代理记账公司以及每年1~6月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都属于忙季,工作量大,对财务人员的需求大。
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两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不同企业类型真实完整的全盘账务,满足学生对实践性学习的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无论是对中职院校,还是对企业来说都是双赢的选择。
四、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逐渐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成本核算实务工作要求,设计新型的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势在必行。然而,新型课程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培养、教材的编制、经费的筹集、岗位实训室的设立与完善、目标实训企业的选定与合作,环环相扣。这要求中职院校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学生会计技能的培养,突出成本核算岗位实务课程的实践性、实用性,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中职会计学生培养成具有“双证”的优秀会计中职生。
参考文献:
[1]石磊.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2]肖岚.《成本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
[3]曾馨瑢,段雪梅,邓劼.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5).
勘察设计单位二级成本核算控制研究 第12篇
一、勘察设计单位实施二级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基本概述
(一) 勘察设计单位二级成本核算的概念
勘察设计单位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 一般按照各专业分工的不同, 对其项目成本费用实行会计的二级核算形式, 即各专业科室在会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进行各自的明细分类核算, 定期将明细核算资料送交会计部门进行审核, 会计部门则对其报送的核算资料, 进一步进行总分类及明细核算, 据此编制会计报表。二级核算有利于下属各生产部门及时利用核算资料, 进行日常考核与分析, 及时地解决本部门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各专业生产部门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人工费、勘察设计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评审费、电子设备使用费、软件维护费等。
(二) 勘察设计单位实施二级成本核算的目标
勘察设计单位是勘测及设计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生产单位, 各个勘测设计单位都迫切需要有效地控制单位设计成本, 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提高整体经营绩效, 更好地参与设计市场竞争, 并在市场中保有一定的份额。勘察设计单位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 认真核算生产设计过程中的成本费用, 严格控制执行二级设计部门的成本支出和财务监督, 应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 对单位的生产设计成本核算, 真实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 促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创收的目标。
(三) 勘察设计单位制定二级成本核算的客观依据
勘察设计单位在设计制定成本费用核算方法时, 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勘测设计企业执行新财务会计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勘察设计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正式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 并根据单位实际业务项目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项目二级成本核算标准和管理方法。由于勘察设计单位的产品多为勘察设计图纸材料等文件, 其技术含量较高, 因而成本核算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的二级成本核算对象主要包括人工费、勘察设计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评审费、电子设备使用费、软件维护费等。
二、勘察设计单位加强二级成本核算控制的必要性
(一) 勘察设计单位是项目成本核算控制的核心部门
相关项目的成本控制, 重点在于勘察设计单位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 单位提出的设计方案需要经过充分的经济适用性分析以及成本核算, 单位内部各二级设计部门对项目成本的预算编制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设计方案的成本核算结果。因而, 无论是从降低整个项目成本的角度来说, 还是控制自身生产设计成本, 提高单位自身的竞争实力, 勘察设计单位都应严格要求二级设计部门加强对成本费用的支出控制和财务监督, 优化配置单位的资源, 提高资源合理利用率。
(二) 二级成本核算有利于单位加强项目投资收益控制
勘察设计单位在给出最终设计方案前, 政府及相应主管部门需要对项目设计方案提出的可行性研究以及投资收益估算进行评价和决策, 评价和审议项目是否具备立项条件, 项目立项后是否能够依据设计单位所提出的项目初步设计方案与项目概算执行, 并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专家评议审核后确定项目的合理性、可行性。设计单位实施内部二级成本核算, 便于加强单位自身项目投资收益的估算和控制,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项目审议工作, 提高项目可行性及投资收益估算的准确性。
(三) 二级成本核算是实施长期战略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形势的日益激烈, 勘察设计单位不得不将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战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向上, 在降低设计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指运用一系列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加强对单位生产成本控制和加强战略目标实现的行为, 其中, 成本核算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从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角度来讲, 勘察设计单位能够在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有效提高成本核算效率, 因而, 企业在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同时, 应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促进成本核算与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三、勘察设计单位加强对二级成本核算控制的对策
(一) 切实做好项目二级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勘察设计单位为有效实施二级生产部门的成本核算工作, 其基本前提是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准备工作。首先, 建立起各项物资的采购、验收、审核、收发、领退、报废、盘点、清算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 并将各项物资的使用情况记录下来;制定各项物资使用消耗定额以及内部结算价格;建立各类材料的计量工具和单位标准, 从而全面完善各项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其次, 建立必要的成本核算台账, 用以加强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资料进行汇总核实, 确保资料的真实、可靠、完善。同时, 可根据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对成本核算对象及其相应的成本项目明细编制报表, 以便分析各项成本项目的必要性, 进而优化设置成本费用要素。
(二) 制定科学的成本消耗定额和成本核算标准
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设施设备生产能力、组织结构等制定相应的成本消耗定额, 对相关作业流程的工时、材料、能源等其他必要物资的消耗, 设备维护费用、材料保管费用等其他成本, 均应按照一定标准制定消耗定额, 便于客观及时地考核工时、材料、设备等的实际耗费, 达到对生产成本支出控制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人力资源成本是勘察设计单位项目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勘察设计单位需要管理和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 规划组织生产活动, 严格控制影响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 从项目前期调研、勘察、设计、监理等各个阶段的作业活动分析, 考虑消除一些不必要的作业活动, 并考虑对有助于单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进一步改进其技术、工艺以节约资源等。
(三) 规范设计项目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
勘察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合同的要求合理设置项目成本核算的工作流程, 并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财务部门需要提供项目的编号、项目设计成本核算台账, 统一成本核算口径, 并根据项目合同中的要求以及生产计划表来制定各个项目设计成本费用的发生至截止期间。二级设计部门在领用生产材料、办公用品时, 需要填写领用单, 并注明相应的项目编号及名称, 经部门负责人核实后签字上报申请领用材料。各二级设计部门需要报销的项目费用, 如项目技术咨询费、劳务费、差旅费、出差补贴等须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并上报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后予以报销。
(四) 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责任制度
勘察设计单位有必要建立健全二级设计部门的责、权、利的责任中心制度, 并制定相应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度, 改变传统的成本中心对于一些成本不可控的局面。成本责任制度要求各项目负责人需要及时了解工程项目实施进度情况, 有效控制各个环节的成本支出, 及时将实际发生成本与责任预算成本相比较, 调整及纠正偏差, 防止成本失控的情况发生。对于调整项目的成本预算, 各责任中心需要对变更后的成本预算计划进行上报审批, 确认后按照变更后的成本调整相应的工作量, 体现了责任成本预算管理的实时性。通过对项目成本这种及时、有效的协调控制, 责任中心可以根据成本要素更为准确科学地对项目成本进行调整和分配资源, 进而提高单位资源设备利用率,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成本支出不可控。
(五) 加强对工程设计成本全过程的监督控制
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结果将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过程, 成本核算与控制有利于二级设计部门更加关注生产设计、技术质量、工艺改进等方面, 也使得经营者的有限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上, 因而, 勘察设计单位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应建立起一种长效机制, 即一种对项目成本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管理理念。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作环节中, 从工程设计招投标、工程初步设计、技术工艺等多方面切入, 降低工程设计成本, 同时, 积极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到成本控制当中, 形成一种实时、可控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机制。
四、结束语
设计核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