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教案
苏轼定**教案(精选6篇)
苏轼定**教案 第1篇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 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读出节奏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2)地点:沙湖道中(3)天气:雨,晴。(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他没躲雨。(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句义: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乌台诗案:(命悬一线 九死一生)沙湖买田:(开荒种地 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四、合作探究、重点鉴赏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苏轼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1)归朝廷 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 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4)“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2、布置作业:背诵本词
苏轼定**教案 第2篇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 密州出猎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 描写 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 形象的动作描写 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 狂 豪放派
3、婉约派 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 细节描写 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 此时无声胜有声 移情入景 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定风波》赏析 第3篇
他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 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其画论, 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 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 风格豪放, 一改词的婉约,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共为豪放派词人。
一
我们知道, 人生之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 总是坎坎坷坷, 风风雨雨。不经几番风雨, 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 仕途几经沉浮, 贬谪生涯居然占去生命的三分之一。而对苏轼打击最大的大概就是“乌台诗案”了。1079年, 正直的苏轼因为写诗批评新法的弊端而被逮捕, 并被下狱, 被关押数月之久, 这就是“乌台诗案”。政敌们欲置苏轼于死地, 赖多方营救, 苏轼才得以免罪。宋神宗元丰三年 (1080年) , 苏轼虽然出狱, 但被贬黄州。在被贬谪黄州期间, 苏轼的思想是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刚被贬谪时, 词人尚在叹息“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 非常希望能“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 。可见, 当时东坡的心里, 有的是对仕途的失望, 对未来的迷惘, 对人生的无奈。其悲观的情绪充盈于词句之中, 直至发出“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的喟叹。但毕竟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 随遇而安, 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 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 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被贬黄州期间也是如此, 三年的谪居生活, 长官同僚的厚待, 乡野村夫的尊爱, 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渐渐地, 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缓和过来, 重新开始变得乐观。当然不是那种肤浅的乐观, 而是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乐观。而这一在他当时所作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比如下面这首作脍炙人口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全词是紧扣“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穿林打叶”的雨声说明风急雨骤, 但词人的态度却那么从容不迫, 潇洒自得, 且吟且啸, 徐步向前。“竹杖芒鞋”表明了他着装的轻便与简陋, 更重要的还在于他那种冒雨徐行的心情, 他认为竹杖芒鞋还轻快胜于骑马, 可见他对风雨的无所畏惧。我们知道, 竹杖、芒鞋 (草鞋) 本是村野农夫所用之物, 如今都出现在词人身上, 客观上也说明了词人早已混迹平民之中, 穿着行为与百姓无二;主观上也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本愿作一介百姓, 我更爱这竹杖芒鞋, 它们比皂靴宝马更轻便、更好。仅一个“轻”字, 便刻画出东坡那满身、满心的轻松来。“谁怕?”的反诘正是建立在他面对风雨的态度之上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写出了他的任达与倔强, 并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生道路上的风雨联系起来。其中的“一蓑烟雨”既表明词人愿将自己比作农人, 同时又暗示他一生顶笠披蓑都出没于政治风雨之中。词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是在感受这风雨, 借这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里似乎在表达, 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 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因此此时东坡的心态已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 少了一份迷惘、哀叹, 多了一份豁达、平和。可见, 在这首《定风波》里, “一蓑烟雨”象征着社会生活尤其是仕途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对于它们都淡然视之, 风雨不惊。
二
在这首《定风波》的下阕, 作者转入写雨后的景色与感受。早春三月, 寒风料峭, 经历过急风骤雨的洗礼之后, 人变得更为清醒, 而在感到微冷之后却又迎来了山头的斜照。自然界的景色尚且如此, 人生与仕途中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雨霁后是天晴, 微冷后是太阳的笑脸。正是在这种景色与心情的转换之中, 词人回想起刚才所经历的风雨萧瑟, 只是淡然一笑, “也无风雨也无晴 (情) ”正表明了他那种随缘自得的宁静心境和旷达的胸襟。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苏轼的这首《定风波》就是如此。“莫听”两字劈头而来, 便将那些风风雨雨全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 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 它不但不值得逃避, 反而可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真是不一样的襟怀, 不一样的感受啊!不是经历大风大雨, 焉能如此?“谁怕?”以反问句出之, 干脆利落, 掷地有声。什么样地苦都吃过了, 还怕什么?“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地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 不但不令人害怕, 反倒可作欣赏。最后, 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 词人巧用双关, 以“晴”谐音“情”, 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 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 不仅音韵铿锵, 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 无欲无求, 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 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 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 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 “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 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 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 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的贬谪生涯。也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使得苏轼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 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让晦暗的生命变得一片澄明。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之所以妙绝千古, 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 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 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 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 遭遇些挫折与磨难, 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 保持乐观的情绪, 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又何必过于在意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坎坎坷坷呢?
作为读者,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词中获得有意义的启示。每一个人的人生境遇是有差别的, 同一个在生命中不同时期的境遇也是有差别的。这本来极其平常。但许多人却看不开, 一遇到挫折, 总是怨天尤人, 对于各种名利得之则喜, 失之则忧。这其实毫无必要。而苏轼则不一样, 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 无论境遇怎样变化无常, 都能得之不喜, 失之不忧, 保持心灵的平静, 可谓是达到了“于有差别境中能常入无差别定”的人生境界。由此可见, 苏轼成为了后代知识分子仰慕的对象, 绝非偶然。
摘要:苏轼是宋代著名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人格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宠辱不惊, 随遇而安, 无论遭遇多大的人生磨难, 都能够乐观面对。所以尽管其一生宦海浮沉, 但始终表现出旷达、豪放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散文、诗、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本文通过赏析其著名的词作《定风波》来了解苏轼的人格特点。
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第4篇
师:同学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洒脱,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他频遭贬谪,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这个人是谁?他就是历经千年仍散发着魅力光彩的——苏东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走近苏轼,品其诗,悟其文,“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生齐读)
1.在吟咏背诵中感受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2.体悟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二.走近苏轼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通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师:谈得非常完整,看来预习相当充分。
谈苏轼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对苏轼影响巨大的事件——乌台诗案,找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走进《定风波》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请大家认真感受,看老艺术家是如何读出一份从容与淡定的。
(播放鲍国安《定风波》音频朗诵)
师:吟咏诵读确实是诗歌解读的生命,三分诗词七分读。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思考《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作,记的什么事?抒的什么怀?
生3:记叙的是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师:很好。找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其他同学思考,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两个词概括。
(生4读完后,师找学生点评)
师:读得怎么样?
生5:他读得很好,没有错别字,声音悦耳,音调铿锵,而且读出了感情。
师:那么,从诗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生七嘴八舌:沉着、豪迈、通达、淡定、自信、乐观、豁达……
师:哪些词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怎样读?
生齐答:“莫听、何妨、任平生”等,宜重读。
师强调:对,那我们朗读的时候,语调应该是:缓慢又不失雄浑。我们找我们班的另一朗诵高手郑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看能否把词人这份泰然自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6读完,掌声雷动。)
师:比较完美的呈现,郑重同学声音浑厚,感情浓重,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美感。
下面我们畅所欲言,解读全词:谈谈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并说明理由。注意解读的时候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悟包纳进去,语言力求简洁明晰。自由准备2分钟。
生7:我喜欢“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这一句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心胸,“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师:对,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既有一点小俏皮,又有一点小挑战。
生8:我喜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由自然界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一个“任”字有力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从容、洒脱和旷达之情。
师: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四.激疑思辨,讨论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的个性解读真的非常精彩,下面咱们激疑思辨,讨论探究,自主设题,把你认为对本文而言最有探究价值的一个问题写下来,小组交流汇总,形成书面题目,明确答案,小组之间互相问答。每个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注意声音洪亮,表述明确。问答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可以各组抢答,也可以挑战某一个组和某位同学,把个人恩怨在课堂上了结一下。(全场笑)
(八人小组交流讨论,师巡视参与)
师:哪个组先提问?你们的问题是?
生11:我们想挑战2组。我们的问题是:请说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生12站起应战:这句话是词眼,其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风雨和晴朗都无所谓的;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师:哦,一语双关。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1:满意。
师:还有哪个组?
生13:我想问4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竹杖芒鞋虽然轻便,但在雨中使用,难免拖泥带水,决不能与骑马的快捷相比,但作者为什么说它们比马“轻”?
生14:我觉得这里的轻快不是指行走的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既然心情轻松,大雨就不怕了。
师问提问同学:满分4分的话,你给他赋几分?
生13:我给他2分。(师生笑)
师:为什么呢?
生13:他答出了一部分意思,但是答得不完整。
师:哦,那么很显然,“竹杖芒鞋”在这里喻指闲散江湖,“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师提示,全班同学思路逐渐明晰自觉补出答案。)
四组你们组的问题是什么?
生14:我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作者是真的喜欢喝酒,还是……还是借酒消愁。(此生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语言组织磕磕绊绊。)
师:他表述的似乎……(全班齐接:不清不楚!)刚才我听六组也在讨论这个问题,你们组表达一下。
生15:我也想问郑重“料峭春风吹酒醒”这句,前文并没有交代喝了酒,那么这个“酒”字有什么深意吗?
师(笑):你们怎么都跟郑重较上劲了?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题目表面看来非常相似,但仔细看来角度却是不同的,你们觉得哪个设题角度更好?
生齐答:六组的更好!
师:其实设题角度也表明大家思考的一种深入,一定要注意恰当的表述方式。那郑重你来回答一下吧。
郑重:我觉得可能是说他以前没有从生活中清醒过来,这次遇到雨过天晴的天气,很多事情他豁然开朗,对这个世界看得清楚明白了许多。
师:你对他的解读满意吗?(问提问同学)
生15:满意。
师:同学们很聪明,把风雨和作者坎坷的仕途联系起来了,鉴赏一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他所生活的时代,“知人论世”,非常好。
学完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组内成员先互相交流答疑,解决不了的我们全班交流。给大家五分钟交流一下。
生16:我有一个疑问,课下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定风波》中有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56页《水调歌头》有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67页苏轼的《临江仙》中也有一句“归来仿佛三更”,这么多“归”重复出现这是一种偶然还是别有深意?
师:这个问题真的非常有价值,你跟老师心有灵犀啊。有没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生沉默)
苏轼有浓厚的“归去”情结。在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如“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又如“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果说陶渊明是归于“田园”,那么苏轼就是归于“心”,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是中国文人最可退守的精神家园,就像老师题目说的“身行万里半天下,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的这种心态,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的一幅对联:“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来概括真是再恰当不过。
我们一起感悟了苏轼,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人思辨精神,到今天“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旷达,和他一路走来,真的是受益匪浅。生活中风雨犹在,但旷达情怀不改。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理解,再次诵读一遍这首词吧。背过了吗?
学生齐答:背过了!
师:那齐背一遍吧。
(全班齐背)
五.结语
师:读东坡,确实让我们看到一种胜败两忘、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选择,当我们的生活陷入困境乃至绝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的生活。
齐读老师的板书。
生:“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文章”。
师:同学们,“有字书”就是我们的——“课本”,“无字书”就是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读文章,就是为了考试得分,为了考大学,那么我们的“有字书”读得实在可怜。如果你是为着人生来读书,那就有了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有字书”,感悟“无字书”的真谛。
六.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2.完成巩固案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
苏轼《定**》教案设计 第5篇
1、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
4、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法指导:
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
知识链接:
1、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诵读感知
1、诵读注意事项
2、听录音学习诵读
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
注意:狼狈 已而 料峭 萧瑟
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学生发表各自见解(见PPT)
(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
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
3、背诵整首诗词
四、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学习伟人,以伟人为榜样,读书学习,培养爱好和特长愿我们的内心都能拥有一件应对人生的法宝
五、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场暴风雨突然袭来,有的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的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的人站在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的人虽没带伞,却依然在风雨中漫步。
面对这一生活场景,你更认同哪一种处事态度?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板书:
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
一蓑烟雨 (人生中风雨)
苏轼定**教案 第6篇
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请问在座的女同学,有这么一个人,他少年得志,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而且还精于烹饪,他发明的东坡肉、东坡羹,到现在还是我国菜谱中的保留曲目,可谓是一个世所罕见的通才。那么这样一个通才,是否符合你们心中的“好男人”的标准?
(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样一个大家心目中的标准好男人,他的人生经历是否又如他的才华般流光溢彩恣意飞扬。?他又会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接下来就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苏轼的《定**》,感受其跳动的人生脉搏。
二、诵读,体会风格
首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词
Q: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判断一下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流派。
A:没错,豪放不仅体现在景色的壮阔中,也体现在豁达的心境里。那么既然是豪放的,自然要读出豪迈旷达的气势,请大家听录音
1、听录音
找出与我门自己朗读的区别? 节奏重音轻重缓急
2、请一位同学读,师生点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丰沛,节奏到位,停而不断)
三、讨论意象
我们看,这首词主要记叙了苏轼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字数不多描述简朴,但又于简朴中见深意。那么这些深意又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里我就要来讨论讨论其中的意象 通过以往的诗词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诗词的意象就是作者把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物象呈现出来,比如冰雪儿代表人格的高洁折柳以表惜别。那么首先请大家找一找,这首词里包含了哪些意象?(分别找出)整首诗呈现出一种什么意境?集思广益开动脑筋。明确: 四复述大意 结合以上意象,相信大家已经对该词的意境和含义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有没有人能给大家把这首词的基本意思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一说?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把你自己想象成穿越版的 苏轼,把这一段经历何感想给大家说道说道。
明确、不必去理会那敲打树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悠然自在地前行。手持着竹杖,脚穿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有什么可怕的呢!有一领蓑衣就足以对付一生的风雨侵袭了。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了,我感到有些寒冷;恰在这时,山头初晴的斜阳好像是在有意迎接我一样。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地方,虽然曾经遭受过残酷的风吹雨打,但是信步归去,好像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五写作背景 描述的很棒啊,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先感受到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有着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在它的词中有怎样的投射,我们先从它的写作背景谈起。
那么我们转回头解读小序,首先请大家找找,这个小序告诉我们了哪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借代拿伞的仆人),同行,余。——————作词的缘由;
。大家看注释,这首词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作于黄州。黄州是个什么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苏轼人生最大的风雨了 苏轼的才学地位我们自不必多说,治国安邦定会有独特的,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这里他就大大得罪了一位。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发现新发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说他做事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几欲人头落地,史称“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而这首词也正是他于被贬黄州后三年所作。被贬黄州前他曾是浙江湖州太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委书记,从人上人变为阶下囚,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他该如何看待。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六分析探讨
俗话,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同样的,一首词也能也能反映出词人的人生感受。根据本词,1、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你从哪里看出来?请说明你的理由(找关键字词)大家也可以自己设置相关问题向我提问,也可以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来着手
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他的诗文名冠一时,却不见容于当权者。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多媒体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
同学们知道这三个地名并列意味着什么吗? 生:应该是苏轼的三个被贬之地。
师:对,我们看,短短四句,多少坎坷,多少忧愤,尽含其中,却以自嘲的语气平淡地说出,这足以看出苏轼的豁达。
2、全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一说你的理由。(给大家简单鉴赏一下0
通过讨论,我们得出了苏轼的人生态度,那这样的态度对我们又没有一些启示呢? 3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阳光总在风雨后)
明确:面对这样的大雨,同行皆狼狈,只有苏轼还是信步闲行吟诗长啸,对他来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来的轻便,竹杖芒鞋都是步行的闲人所用,所以1竹杖芒鞋应该代表什么样的生活?(一种江湖闲散的生活)。对,苏轼在两年后离开黄州时曾有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那么对应的2马又能代表什么样的生活?(官场奔波)。没错,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轻装上阵,无官一身轻)
面对这样的天气,他亦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3烟雨即人生的风雨,用暗喻的手法(文天祥《过零丁洋》身世浮沉雨打萍)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双关,眼前景——预测未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迎来雨过天晴的喜悦,乐观。逆境中曙光。
5、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 风雨,晴——指代官场沉浮政治多变
雨骤风狂——穿林打叶声。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作者却说“莫听”,也表达了一种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不为外力左右
面对这样的疾风骤雨,苏轼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相应字词)?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 在小序中我们看到,同行皆狼狈,苏轼却表现为:吟啸,徐行,轻。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更显得从容洒脱,心态闲适坦然。
2、竹杖芒鞋轻胜马
而这种闲适坦然又在下一句中进一步体现出来。而“轻胜马”自然也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3、怎样理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这雨有什么可怕?虽然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一个“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
T:我们想像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带着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刚才还是瓢泼大雨,现在却山头斜照,想~想,这里除了写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外,还有什么言外之意吗?(政治上的晴雨不定)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又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对未来的乐观。阳光总在风雨后,生活中总是充满着乐观和希望。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表层:回头看狂风骤雨的情形,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虚指自己对自己平生宦海**的反思。反思的结果——归去。(张志和《渔父词》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大家可以先从风雨和晴的深层意义谈起。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八再次诵读
通过探讨,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那么请大家再次诵读该词,看看能不能对出其中的人生体验和感受。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成一片晴空了,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就多读读他的文字吧。八拓展练习
苏轼定**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