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精选3篇)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第1篇
1 对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的诸多环节中, 考试是一个重要的调节环节, 它具有检验、反馈、督导、激励、引导等多种功能。考试既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 也是对教学内容的有力强化, 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考试还是指挥棒, 它直接引导着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采用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 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法, 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考试所具有的重要功能, 决定了考试改革必然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解剖学实习的特殊性, 高职护理的女学生有怕脏、怕气味刺激的负面心理, 不去接触、观察标本。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不能掌握、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死记硬背记住了一些理论概念, 也很容易忘记, 只能应付一时的卷面考试, 即使在卷面考试中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教学效果自然难尽人意。标本考试的意义不仅在于考试的本身, 它对于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如何掌握好标本课考试的尺度, 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为教学服务, 这才是关键所在。
2 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实验室的客观条件, 对传统的考试进行了改革, 提出了适合解剖学特点和有利于全面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标本考查内容和标本考查方法。
2.1 制定学习手册
制定了学习手册, 并认真加以完善。学习手册是以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了系统解剖学复习的重点、掌握标本的要点, 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提出若干量化的标准, 让学生逐步去掌握[1]。学习手册有利于全面检查师生教与学的目的性和努力方向, 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深度与广度, 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具有标准的客观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2.2 试题库建设
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 加强考试的规范性。试题库建设要依据教学实际、生源实际及高职护理专业的目标要求进行, 也应依据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改变做出适时的调整, 对于试题库的使用也可依据具体实际采取灵活的方式。将所有考核内容分解搭配, 组成内容不同、难度相当的题卡, 建立一套完整的标本试题卡电子题库。考查中由学生随机抽卡, 在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 根据卡上的题目, 在10 min内辨认找到10个指定的器官或结构, 要求学生指认要准确。最后由监考教师确认后当场打分, 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对考查过程中各种可能的误差做出最大限度的控制。
标本考试分数占据该科目总成绩的20 %左右, 借此调动了学生观察解剖标本的积极性, 对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改革效果
以教学观察、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考核和检验考试改革的效果。
3.1 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考试改革是必要的、可行的, 学生对标本考试改革非常认同, 认同率达到89 %。标本考试题目的全面性、灵活性,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变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为积极摄取知识的主动学习[2]。学生进标本室的人数明显增多, 死记硬背的现象有所减少, 提问题的人数增多, 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习景象。
3.2 考试改革也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考试改革的带动下, 教师敢于超越常规, 突破原有模式来组织教学。根据教学大纲和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胆、合理地取舍、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授课, 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标本, 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
3.3 标本考试的改革带动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
标本考试改革的实施, 使教、学双方都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束缚, 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全面进行。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内容,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为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并让学生走上示教台, 体现教学互动。
4 小结
标本考试是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发现, 人体解剖学成绩差的学生, 往往平时很少观察标本。尽管教师强调正确辨认标本的重要性, 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怕脏、怕异味而不愿意观察或少观察和接触标本。她们认为考试无非是考书本上的内容, 只要肯下功夫死记硬背就能取得好成绩。但离开实物标本看书, 书上多是描述性的语句, 越看越觉得复杂、枯燥乏味。相反, 平时仔细观察标本, 通过自己的手摸、眼看, 就能在脑海中产生立体感和具体的形象, 其器官、结构的质地、颜色、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就会留下深刻印象;观察的标本多了, 就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从而对书本上的解剖学名词、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促进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在学习中, 必须注意运用联系思维, 分析归纳以理解各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及重要性[3]。实践证明, 进行标本考试, 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又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训练, 调动了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积极性。这对于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考试改革不是一个简单方法或形式上的改革, 要与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匹配, 还要有规范的教学政策和教学条件来支持。
参考文献
[1]张艳丽, 姜宝娜, 蔡琳, 等.多角度促进大学生人体解剖实践技能的掌握[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 27 (4) :178-181.
[2]陈远强.提高解剖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 17 (2) :121.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第2篇
考试人体解剖学真题回忆
(2009-03-14下午)
今天(2009-03-14),小弟参加了2009年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博士入学考试。
在闵行校区的东下院,见到了一帮同门师兄弟,七年制的不少。另外也看见好多中年的考生,觉得他们挺不容易的。
自己是不大想直接再读博的,想先占个职位,先工作了。既然报了名,就过来看看了。
上午9AM---12AM,考的是英语,类型有单选(40题,每题0.5分),阅读理解(6篇文章,30题,每题1分),完形填空(其中常见的完形填空,20题,每题0.5分;另一种是选词填空,15个空格,每题1分),作文(关于合作和竞争的,25分。我那个教室有位仁兄作文写了整整一页多,厉害!)。我那207教室(第55考场)本来可以坐72名考生(每行8个,共9行);不过我粗略算了一下,约有18个空位,出考率为75%左右。
下午2PM--5PM,考的是人体解剖学,肯定是原上二医的解剖学教研室出题了。据一个七年制的说题目比2008年的简单多了;但是我没复习,好多还是没答出来。自己誊抄了一些真题,供大家参考。
2009年的上海交大的人体解剖学真题的构成:
1.单选题(50题,每题1分。据说2008年单选只有20题)
自己未能记住它们,抱歉。不过觉得神经系统考得挺多,约20题。
2.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
1.鼻旁窦 2.翼点 3.眼的折光系统 4.阑尾麦氏点(McBurney点)5.颈动脉窦
6.静脉角 7.纹状体 8.海绵窦 9.小脑扁桃体 10.大脑动脉环
3.问答题(5题,每题6分)
1.脊柱的组成与功能?脊柱的整体性方面有何特点?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正常成人子宫的位置与姿势?固定子宫的韧带的名称与作用?
3.眼球壁的组成?视网膜的分部与分层?眼底的主要结构?
4.中耳的组成?鼓室内侧壁的名称与形态结构?
5.位于大脑半球额叶和顶叶的皮质功能区的名称、位置与特点?其供血的动脉名称与来源?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第3篇
1 多媒体考试课件制作
1.1 图像素材的采集
考试内容的图像采集依据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系统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结合崔慧先主编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和郭文光主编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通过数码扫描设备选取100多张图片, 涵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绝大多数解剖学结构。
1.2 多媒体试题制作过程
考试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 利用powerpoint (PPT) 软件制作两套多媒体考试幻灯课件, 每套包含45张幻灯片。每张幻灯片选取4个知识点, 并以数字序号标示, 每次考试共选取180个知识点, 两次共计360个知识点。课件设置为自动播放, 每张幻灯播放时间为20 s, 45张幻灯播放共用15 min。
1.3 答题纸的设计
学生考试用答题纸内容包括试题编号、考生班级、考生姓名、学号以及试题号、答案、得分、总得分等, 每名考生将图示结构的名称填写到答题纸对应的序号内, 答题纸作为评价给分的依据, 与期末试卷一起保存。
2 多媒体考试的实施
多媒体考试一般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但考生不需配备计算机, 考试前在多媒体教室安装课件。考试时给学生发放答题纸, 答题纸上标明编号, 编号从1~12, 也就是说共有12套题。每套题有15道题, 共计180道题, 每道题有相应的数字对应幻灯片的相应结构。每班40名学生随机发答题纸, 相邻学生抽到同一套题的可能性很小, 同时有教师监考, 基本杜绝了学生作弊的可能。幻灯以1张/20 s的速度播放, 课件中有考题的学生观察幻灯片上图中的解剖结构, 并将答案写到答题纸上。由于继续播放的图片没有该考生的试题, 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填写答案。
3 学生总评成绩计算
人体解剖学平时成绩为10分, 包括平时的同步填图练习册5分 (根据完成情况给分) 、提问5分 (多次提问取平均分计分) , 旷课1次在平时成绩总分中减去1分, 迟到、早退1次减去0.5分。实验课为30分, 由多媒体考试得分计入, 分2次进行, 每次满分15分。期末笔试考试为60分, 由教务处和教研室共同组织完成, 试卷卷面分数为100分, 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 试卷成绩按60%折算后计入总分。
4 讨论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人体解剖学考试成绩都包含平时成绩、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3个部分。实验考试的实施和评分在各院校差别较大。我教研室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传统的方式是考前教师先选定所用模型及标本并按照教学大纲制定题卡, 考试时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及答题纸, 由带考教师一对一带领考生进行考试。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标本上找到题卡上所指的结构, 并由监考教师现场评判正确与否并记录在答题纸上, 之后汇总成绩并由考生确认签字。这种考试方法有很多弊端, 例如受观察距离、实验室光线强度、标本经药液浸泡变形难以辨认等因素影响, 而且因我校教学尸体来源不足、标本数量少, 有些内容根本无法进行考试。此外, 传统考试方式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寻找并搬动待考尸体标本布置考场较为复杂, 每个实验室每次只能同时容纳数名学生考试, 一个班级的考试往往需要一个学时的时间, 一个年级数百学生需全体教师花费3 d时间才能完成, 工作量和工作强度都很大。同时, 每次考试都会造成大量标本损坏, 致使教学用标本质量下降。
在教研室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找到了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实验考试的新方法, 应用该方法对我校临床医学和影像专业进行解剖学实验考试, 每班每次考试仅耗时15 min, 大幅度节省了实验室技术员及教师的时间。考试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图像清晰、形态典型、指示范围明确、易于学生辨认。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扩大了考试范围, 使考试能更全面地检验实验课效果, 考试环境舒适、考试秩序良好、考试成绩更真实可靠。这种考试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 加强了他们对人体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 增强了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效果。多媒体与传统考试方法相结合的人体解剖学的考试方法探索是深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产物, 也是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新鲜事物, 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还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规范人体解剖学考核方案及实施实验考试改革, 促进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促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中, 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多媒体考试的组织、实施和课堂的提问及同步练习, 促进了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均承受一定的压力, 并能在压力下调动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4]。通过实验考试改革的组织和实施, 提升了教研室统一规范标准化考试的能力, 带动和促进了教学相关改革, 达到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俊飞, 郭静霞, 李翠萍.多媒体教学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 30 (4) :107-109.
[2]赵志敏, 姚志勇, 李洪涛.系统解剖学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农垦医学, 2013, 35 (5) :463-465.
[3]于东明, 蒋恩社.人体解剖学实验考试图像系统的建立与实践[J].考试周刊, 2012, 70:6-7.
人体解剖学考试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