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精选2篇)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第1篇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现在的孩子生活越来越丰富便利了,可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身为父母的我们忧心不已。焦虑无法改变现状,父母应立即行动起来,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污染,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努力保护环境,才有可能为我们赢得更美好的生存环境,为孩子留下一个洁净的生存空间。

⊙第一招:绿化衣着

在衣着打扮方面,每个人都希望穿出自我、个性,也有不少妈妈喜欢把孩子打扮得时尚流行,这自然无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等材质既不环保也不舒适。简单、舒适的衣着才是最好的选择:

1.多选购自然纤维(棉、麻、羊毛等)衣物,少买人造纤维。

2.适量地添置衣物,买得太多会浪费资源。

3.建立个人衣着风格,不跟风多买时装。

4.多穿不用烫仍然得体的衣服,例如T恤,可以省电。

5.多把旧衣服改装翻新,可以省钱又省资源。

6.多穿二手衣服,例如哥哥传给弟弟。

7.干洗衣服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可免则免。

8.不穿皮草,减少危害生物或畜养动物浪费资源。

⊙第二招:绿化饮食

现代生活为我们和孩子提供丰富而便利的商品,饮料、零食、小吃等应有尽有,似乎不用大费周章才能做出一日三餐,让妈妈们省时省力。但高度加工的食品对孩子身体无益,外出就餐也容易造成浪费。我们应尽量给家人提供健康饮食:

1.多买有机产品,不仅吃得安全,还减少对大地的污染。

2.多在家里进餐,多自制饮品食品,少上馆子,既健康又减少浪费。

3.食物添加剂往往对人及环境都有害,避之则吉。

4.多素食少吃肉及海鲜,不但有利个人健康,地球更减少破坏。

5.高度加工的食品、即溶饮品及即食食品对人无益,更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尽量少吃。

6.不吃燕窝、鱼翅、鲍鱼、蛇、一切野味减少破坏自然生态。

7.自己种植蔬果,有益身心又满足收获。

8.多选购本地及邻近地区的产品,减少运输污染。

9.在家装滤水器供应饮用水,出街及远足自备水壶,少买包装饮品。

10.尽可能喂母乳及自制婴儿食品。

⊙第三招:绿化家居

家庭是全家人生活和休闲的场所,不环保的装修材料、家居用品不仅直接影响到家人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家居环境是健康生活最基本的条件:

1.尽量用天然方法清洁家居,减少使用化学物质(例如杀虫剂、空气清新剂)。

2.食具不大油腻时用暖水清洗,减少使用洗洁精。

3.室外室内多种植物令周围阴凉,减少开风扇、冷气。

4.选用效能好、耐用又宁静的电器,时常留意保养电器(特别是空调、暖风机),减少耗电。

5.装修时尽量采用少污染的物料(例如水溶性的油漆、实木)。

6.冰箱内不贮太多食物,这样省电又减少中毒危险。

7.使用LED灯可省电,离开房间时关掉电灯、电脑、空调。

8.储够一机衣服才开洗衣机,省水又省电省工夫,衣物非必要不干洗。

9.尽量用蒸、煮、炒的方法煮食、尽量生食,少焗少炖,节省燃料。

10.家居用品尽量采用自然材料(竹、木、藤、玻璃、金属、纸、棉等),少买塑胶及人造纤维用品。

⊙第四招:绿化交通

交通工具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却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汽车尾气、噪音等都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伤害。因此,我们在出行时:

1.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必要时才乘的士。

2.不多购买闲置的私家车,车辆妥为保养,减少更换。

3.选购汽车时注重性能及耗油量。

4.用省油的方法开车(例如保持合理车速,避免急剎车)。

5.开私家车尽量一车载多人。

6.尽量停车熄匙,天凉车厢不开空调。

7.可能的话,多跑楼梯少乘电梯。

⊙第五招:绿化生活习惯

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应培养简单、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保护环境多做一点贡献:

1.陪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少逛商场,少到空调室内运动场。

2.支持生态旅游,减少破坏当地环境。

3.多给孩子自制玩具,既益智、省钱、又多满足感。

4.带孩子一起,多用旧物料自制礼物或贺卡,既有心思、省钱、又省资源;多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5.教孩子实行垃圾分类,送废纸、胶瓶、铝罐等去再造。

6.习惯每张纸写两面才丢掉,把旧信封再次使用。

7.多用再造纸及其他循环再造的物质。

8.宠物罐头及粪便用沙浪费资源又花钱,尽量少买。

9.凡是“一次性”的物品都尽量少用。

10.尽量多用尿布,少用婴儿纸尿片,减少垃圾。

11.尽量用充电电池,少用普通电池。

12.习惯随身带手帕,少用纸巾,减少树林破坏。

13.商店购物使用自带布袋,拒买过度包装的食品。

14.用盆栽代替切花作礼物,圣诞树不买真树,珍惜树木花草。

15.不吸烟,劝使他人勿在人前吸烟。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第2篇

我从一年级接手这个班级转眼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这六年间有转走的,也有转来的,现在一共41人。因为我们是属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经济的情况,很多孩子家里父母都外出打工,因此留守儿童多,离异家庭多,这也造成孩子们在成长路上问题很多。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实施新课程的同时,我们对班级管理的理念也应该随之转变,应该摒弃教师的领导权,进行平等的师生交流。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一名班主任,我们应该更多的是以身作则,不仅要有高尚健全的人格,还要有情操;不仅学识渊博,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心胸宽广,还要有协调人际关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的能力;不仅要严于律己,处处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还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仅在学生中要有很高的威信,还要努力去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主任面临的任何一件班务工作都要面向青少年个体,班主任本身应是一个管理者,是班级同学的师长、严父、慈母,各科老师的牵头者,疏通者,教育教学的核心,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执行者和发展者。

二、关心、培养每一位学生

孙蒲元说:“如果你是真诚地热爱你的学生,从心眼里欣赏你的学生,你就会随时随地地不断地发现孩子身上迸发出的可爱的火花。”认识你的学生,这也是经营班级的第一步;要真正把班级经营好,到学生中间去,去发现他们的长处,去赞美他们的进步,去了解和宽容他们的过失,去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才是第二步。只有走进孩子的心灵,“爱孩子”这三个字才会变得真实而美丽。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只有班主任把深入到学生中去这一行为看成是自己的一种精神渴求的时候,只有当每个学生的脸上因为老师的关爱、激励、理解、帮助、保护而绽放出笑容的时候,班主任才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与学生的心交融在一起了。

1.宽容孩子的过错

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面对孩子的过错,班主任要冷静分析原因,看这一过错行为在学生成长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是淘气、是习惯上的懒散还是对他人有害的恶作剧,然后再加以引导、个别批评和帮助。老师如果对孩子随意惩罚可能会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讨厌学校、讨厌学习,对老师都采取一种心理防备的态度,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而难以沟通。其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并非怀有恶意,而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无意地做出不良行为,成年则对这种行为气氛地作出了不正确的反应。”

2.赢得孩子的信任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孩子接纳了老师的关心,才能接纳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影响。班主任怎样将自己的真诚传达给学生呢?首先教师要先改变自己的观念,你不是高高在上的,学生也没必要仰望你,膜拜你。你应该放下姿态,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这时拉近了你和学生的距离,不论你是倾听、还是关爱,孩子们都有一种被重视、尊重的感觉。

我们班有位男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性格十分自卑和孤僻,老师和同学们都亲近不了。这种情况下,老师陷入两难是突破坚冰还是退缩,我相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相信要坚持以爱来感化,才让他感受到你的诚意,这样慢慢的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时他已经和建立起了信任感,这时你再对他加以引导不论是个性的塑造还是学习都无形中已经变化了。

(二)建立和谐的家校联系

家校是一条紧密相连的纽带,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性格可塑性很强,由于文化程度的关系有些家长并不一定知道这些,这时就要发挥班主任的能力,积极做好每一次家校座谈会,开好班级家长会,让各位家长们知道,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以身作则,从小事做起。

现在的孩子,在家在校两面派。在老师面前,做事勤快,肯吃苦,在家长那里,完全又是另外一个做法,这很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了现代化的通信交流,班主任做起来工作来,更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了。

带了这个班整整快6年了,这6年的时光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本着我对工作的那份热情,及我们班孩子的努力付出,我们曾在三、四、五年级时连续三年代表我校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参加各类比赛都拿到名次奖、孩子们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份荣耀,作为班主任的我同样也享受了这份荣耀,先后被评为区级、市级“优秀班主任”,这一份荣耀的背后是我和孩子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精选2篇)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第1篇让我们用环保小知识来净化孩子的生存环...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