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气谚语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气谚语(精选6篇)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气谚语 第1篇
生活中常用到的谚语
1、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2、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3、云相参推倒山,云相磨水成河。
4、立夏小满青蛙叫,雨水也将到。
5、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
6、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7、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8、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9、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
10、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11、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
12、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13、立夏不下,小满不满,芒种不管。
14、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15、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16、压砂换土,冻死害虫。
17、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18、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19、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20、立冬小雪,抓紧冬耕。
21、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
22、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23、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24、小满无雨,芒种无水。
25、六月六秋,早收晚丢。
26、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27、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
28、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29、立冬小雪北风寒,棉粮油料快收完。
30、油菜定植麦续播,贮足饲料莫迟延。
31、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32、雨下重阳,冻死牛羊。
33、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34、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35、风是雨头,风狂雨收。
经典二十四节气谚语
1、夏至大烂,梅雨当饭。
2、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
3、深耕再耙透,麦子收得厚。
4、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
5、清明有霜梅雨少。
6、雨水前后,植树插柳。
7、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8、冬至前头七朝霜,有米无砻糖。
9、谷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10、谷子老了吃米,高粱老了吃糠。
11、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
12、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13、夏至十日麦秆青,小署不割麦自亡。
1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15、谷锄马耳豆锄瓣,苗未出土就锄棉。
16、生割谷,饿得老婆孩子哭。
17、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18、要想小麦苗子好,整地细碎少不了。
19、冬至天晴明,来年歌太平。
20、立春节日露,秋来水满路。立春落雨到清明,一日落雨一日晴。
21、种麦种到老,还是早种麦子好。
22、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23、深耕不耙深,苗子难扎根。
24、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25、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26、小雪下麦麦芒种,大雪下麦勿中用。
27、麦耙紧,豆耙松,秫秫耙得不透风。
28、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
29、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30、正月动雷雷转雪,二月动雷雨勿歇,三月动雷四开裂,四月动雷秧打结。
31、麦怕三月寒,棉怕八月连阴天。
32、中秋前后是白露,棉花开始大批收。
33、寒露十月已秋深,田里种麦要当心。
34、白露见湿泥,一天长一皮。
35、麦根扎黄泉,深耕能增产。
使用频繁的节气谚语
1、立秋才去头,晚了两三候。
2、立秋种荞麦,秋分麦入土。
3、立秋摘花椒,立冬打软枣。
4、晚田晚田,三日两遍。
5、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
6、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7、立了秋,把头揪。
8、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
9、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10、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关。
11、立秋有雨丘丘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12、春旱播种难,秋旱减一半。
13、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14、立了秋,挂锄钩。
15、今秋蝗虫产下卵,来年夏季出蝗蝻。
16、七月水连坡,来年蚂蚱多。
17、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18、精耕细作除蝗害,荒地开垦能免灾。
19、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20、立秋不立秋,还有一个月的好热头。
21、立秋雨丰,黍子返青。
22、站着不怕大水泡,遇风倒伏就坏了。
23、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
24、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25、立秋的蕾,白露的花,十年就有九白搭。
26、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27、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28、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29、立了秋,扇莫丢,中午头上还用着。
30、早秋丢,晚秋收,中秋热死牛。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气谚语 第2篇
1、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2、芒种芝麻夏至豆,秋分种麦正时候。
3、阳坡麦子,阴坡谷子。
4、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5、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6、九月阴一冬温,九月晴一冬冰。
7、种棉不选种,必定减收成。
8、秋冬耕地如水浇,开春无雨也出苗。
9、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10、僵固瓣,眼睫毛,全部摘净效益高。
11、要想棉花卖上价,拾花莫要揪疙瘩。
12、要想来年长好棉,中喷花要田间选。
13、八月南风二日半,九月南风当日转。
14、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15、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16、精收细摘,朵絮归仓。
17、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18、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19、马是拉欢不拉窝,骡是能拉又能坐。
20、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
21、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22、秋分不起葱,霜降必定空。
23、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24、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25、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26、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27、夜立秋,热到头。
28、八月十五雁门开,小燕去,大雁来。
29、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30、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31、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32、秋耕深,春耕浅。
33、中喷花,大把抓,留种顶呱呱。
34、勿过急,勿过迟,秋分种麦正适宜。
35、秋分秋分,昼夜平分。
生活中常见的节气谚语
1、立夏忙种烟,烟叶长如鞭。
2、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3、立夏见夏,立秋见秋。
4、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5、时节到来一阵风,抢收抢种莫放松。
6、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
7、春天南,夏天北,无水通磨墨。
8、夏钓夏钓,夜间比白天好钓。
9、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10、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
11、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12、夏至无响雷,大水十几回。
13、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
14、长到夏至短到冬。
15、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
16、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17、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
18、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
19、小满谷,打满屋。
20、立夏雷,六月旱。
21、大暑热不透,大水风台到。
22、早晚钓一阵,回家吃一顿。
23、立夏日鸣雷,早稻害虫多。
24、芒种芒种,忙收忙种。
25、夏至不拔蒜,准得散了瓣。
26、夏至雷响,打破梅娘。
27、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28、冬至唔过唔寒,夏至不过唔。
29、小满不下,梅雨较少。
30、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经典必备二十四节气谚语
1、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2、春分早、谷雨迟,清明种薯正当时。
3、莫换田地,要换种子。
4、谷雨种棉花,能长好疙瘩。
5、打雷惊蛰前,四十五日不见天。
6、立春不冷寒。
7、开春杀一虫,强于秋后杀百虫。
8、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
9、夏至雨点值千金。
10、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11、春分南风,先雨后旱。
1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13、合理密植真正好,光长禾苗不长草。
14、立春节气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15、雨后勤锄地,花蕾不落地。
16、雨琳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7、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18、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
19、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20、种那不长庄稼的田地,不如前往娘堆去讨饭。
21、点补虽然长够高,结得桃子小又少。
22、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2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4、春分豆苗粒粒伸。
25、谷雨天,忙种烟。
26、大寒前像骨头,立春后变烂肉。
27、惊蛰闻雷米似泥。
28、立春不晴,还要冷一月零。
29、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0、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31、立春节气晴,雨水多。
32、立春节气寒,一春暖。
33、苞米下种谷雨天。
34、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日常生活中的模糊语言 第3篇
第一.模糊语言是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
美国语言哲学家G rice提出“合作原则”, 他指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他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根据G rice的这一理论, 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互相合作的, 谈话双方都希望能够互相理解, 共同配合, 以促成言语交际的成功, 因此, 他们总是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 以求实现这一愿望。1983年, Leech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了一个“礼貌原则”, 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含了六条准则, 即: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 为了遵守“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人们有时不得不采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劝说效果, 使语言礼貌, 可以缓和气氛以使谈话进行下去, 也可以自我保护等。当说话者要表达一些可能对听话者造成面子威胁或者无礼的信息时, 经常会选用模糊语言。在交际中, 礼貌、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 它能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 避免或减少语言的刺激性, 使语言委婉动听。
第二.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模糊语言。
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电视等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体, 大众传播媒体在进行大众宣传、教育、娱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大众的思想、工作及生活等诸方面有着深刻影响。传播的过程, 简单说, 是传播者把要传递的信息, 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渠道, 传递给接收者 (即受众) 。在大众的社会生活中, 传播是无处不在的。而在当代传媒世界和大众生活中, 语言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无疑是最普遍使用的方式。
单单从广告角度来说, 传媒在表述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模糊语言。模糊词语的外延不确定给旅游广告商提供了可以发挥的空间, 可以更好地宣传自己的产品, 留给顾客以想象的余地, 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广告语中正是大量地运用模糊语言来达到既定目的的。例如, 某旅游景点的广告词, “五彩缤纷游;你给我一天, 我给你一个世界”。这则广告中, 广告商为了迎合顾客想得到精确信息的心理需求, 使用看似精确其实很模糊的数词来表达某些概念,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说到新闻, 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模糊语言就是新闻真实性的对立面, 在新闻报道中是站不住脚的。模糊语言一旦出现在新闻中, 按常理来说, 这无疑是对新闻生命的一种谋杀, 但模糊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内在属性, 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中, 当然新闻也不例外。新闻报道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模糊词的运用上。随意翻看报纸, 我们就会发现各类模糊字眼在新闻报道中并不少见。“有关专家、基本上、更加、偏重、有关方面、不久前、立即、多方”, 这些都是在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模糊词语。使用正确有助于新闻事实、事件的准确表达, 反之, 不能将其在新闻事实、事件和新闻体例的某要素中正确使用, 就会导致新闻失真。另外, 对具有保密要求的新闻事实的报道, 必须采用模糊语言表述。比如:军队报道中涉及部队的番号、编制、住址、武器装备数量等都属于保密范畴, 一般都采用约定俗成的格式化的模糊语言表述。
常用谚语中的法律错误 第4篇
有理走遍天下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但在现实的法律生活中,有些当事人认为明明自己有理,但到了法院,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官司。这就难免使一部分人对法官的公正性产生怀疑。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1.有“理”无“据”。胜诉不仅是一个“理”的问题,有“理”还得有“据”,当事人不能举证或迟延举证也可能导致有“理”而败诉。2.超过诉讼时效。有“理”还得守“时”,如果超过诉讼时效,即使有理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3.没有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有“理”还得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如当事人选择的诉讼请求不当、不出庭应诉等,都是造成有“理”却败诉的重要原因。
有理并不总能走遍天下,有理只是有利于成事的一个环节,“理”能否最终转变为有利,转化成现实的利益,必须要具备其他条件,如聘请律师、积极取证等有效的方法。“有理走遍天下”只是人们对是非观念的一个感性认识,而非理性认识。
杀人偿命
在法治生活中,杀人并不一定要偿命,典型的就是精神病患者杀人,不但不偿命,甚至还不负刑事责任,因为他们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即使是赔偿等民事责任也由其监护人代理。未成年人杀人也不必须偿命,因为他们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有限的。此外,我们还有死缓制度,即判处死刑但缓期执行。一般是经过两年后,如果没有必须执行死刑的情况,就改为无期徒刑。
因此,这一带有情感色彩的“经验之谈”,需要接受现代生活的理性思维,特别是法律规则的检测,并被现代生活所替代。即使杀人这样的事也得区分情况分别对待,而不再是绝对式思维模式中的“一律”怎么样。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这种同样出自传统社会的绝对化思维,也需要接受多元社会的“多样化的情境”的检测,并被基于“多样化的情境”的法制规则所替代。首先,欠债要能有证据证明,特别是在没有借据的口头借款中。其次,存在诉讼时效问题,上文也已经提到。我国民法规定的一般诉讼时效是两年,特殊诉讼时效是1年,最长诉讼时效是20年。超过诉讼时效,法律不再予以保护。最后,“恶债非债”,也就是说,如果一方在赌博等情况下,出具的欠条等属于“恶债”,不受法律的保护,一旦诉讼到法院,法院一律不予支持。所以,在一些场合中,欠债还钱,并不天经地义。
真金不怕火炼
这一说法从科技角度看也已经不成立,达到一定温度金就会熔化,这在现代技术领域是轻而易举的事。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对待事实,对待真理。事实需要证明,真理需要宣传。就如同上面提及的“欠债”,即使是事实,也需要借条等予以佐证,而并非事实上存在借款的行为,法律上就一定认可,即真金也怕火炼。这就需要人们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证据意识、诉讼时效意识、诉讼程序等法律意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是一句我们都较为熟悉的谚语,已被普遍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体而言,群众的眼睛与其他人的眼睛是一样的,群众的眼睛不存在特异功能。在法治生活中,如果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的理念来判案,是很容易出现错误的。例如,即使是让知情的证人作证,也不见得总是百分之百正确。抛开故意作伪证不谈,证人也存在认知如辨认、识别不准等常人容易发生的问题。
上述种种,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即使是普遍规则也存在着例外,而且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存在人云亦云这一人本身的习性。当然,上述现象究其本质还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迁,特别是传统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修正我们的语言,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努力与时代的发展同步。
(选自《 中国青年报 》2013年4月1日,标题为编者所改)
链接
被误传的民间俗语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出自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三个在第一线行军打仗的裨将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有时候比远在大寨里指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有效。因此,“三个臭裨将,赛过诸葛亮”才是这句谚语的原字和原意。后来,人们把“裨将”说成了“皮匠”,这句谚语也就变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了。
3.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应是“有眼不识荆山玉”,典出《韩非子·和氏》,里面所说的“荆山玉”就是出自荆山的和氏璧。(摘编自《春城晚报》2010年10月12日,标题为编者所加)
常用节气谚语精选农业谚语 第5篇
2、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五九六九水在浮头。
4、白天下雨晚上晴,连续三天不会停。
5、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
6、小满不满,麦有一险。
7、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8、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9、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10、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11、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
12、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13、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14、夏至无云三伏烧,三伏有雨多种麦。
15、雷轰天顶,有雨不猛。
16、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7、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18、谷雨前后栽地瓜,最好不要过立夏。
19、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生活中常用的传统谚语 第6篇
1. 出门人,处处让三分。
2. 风头霉头两隔壁。
3. 梅天落雨记前晴(情)。
4. 待人自待自,害人自害自。
5. 灵人要带三分呆。
6. 忍一忍,吃不尽。
7. 人心齐,泰山移。
8.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
9. 别人家金屋,不如自家草屋。
10. 儿不嫌娘爷丑,人不嫌家乡穷。
11. 赤脚人打鹿,着靴人吃肉。
12. 打蛇不死变蛇精。
13. 刀鹰哭老鸡娘,哪有好心肠。
14.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15. 人情如铁,国法如炉。
16. 有法治得,有理治得爷。
17. 法是真,强是假。
18. 不做猪娘嘴不尖,做起猪娘嘴会尖。
19. 老爷讲吃就吃,老爷讲赔就赔。
20. 衙门钱,是缕烟。
21. 后生无银难做亲,朝中无人难做官。
22. 穷官强富户。
23. 上不正下歪。
24. 有银有人,官司包赢。
25. 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勿进来。
26. 有人向灯,有人向火。
27. 有人喜欢麻?,有人喜欢粽子。
28. 种田人望大稻,读书人望大考。
29. 用着是个宝,用不着是个草。
30. 箭头硬,箭杆也硬。
31. 当路石头有人端。
32. 有好心没好报,点佛灯给佛笑。
33. 有银于得千项事。
34. 落水要命,上岸要财。
35. 吃力不赚钱,赚针不吃力。
36. 做把戏是假,卖膏药是真。
37. 富贵深山有远亲,贫穷对面不相认。
38. 和尚无儿孝子多。
39. 恶人有人怕,善人有人欺。
40.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41. 有艺不愁穷。买田买地,买不了手艺。
42. 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
43. 卖快好赚钱。
44. 开店容易守店难。生意钱,好眼前;种田钱,万万年。
45. 人有人心,地有良心。
46.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47. 求土容易求人难。
48. 夏至种络麻,长似草鞋拔。
49. 秋前田里常弯腰,迟早成熟一路收。
50. 八月栽芽,茄栽花。
51. 不养猪鸭,肥料无处发。
52. 年里施肥施根浅,抵过年外施三遍。
53. 稻壅月里,莫吃年里。
54. 吃爷吃娘,莫吃种粮。
55. 育儿要好娘,插田要好秧。
56. 田里多管,仓里谷满。
57. 若要虫子少,除尽田边草。
58. 韭菜园,割不断。
59. 处暑处暑,处处要水。
60. 麦子屁股痒,越压越肯长。
61. 高山放纸鸢,全靠四边风。
62. 一人肚里没有计,三人肚里唱台戏。
63. 一镬白米饭,给一粒老鼠屎糟了。
64. 一个篱笆在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65. 冤只可解不可结。
66. 路湿早脱鞋,事于早调排。
67. 船多碍埠头。
68. 一个人吹箫,一个人捺孔。
69. 会叫的猫儿不会叼老鼠。
70. 偷鸡不着蚀把米。
71. 潮水有定人无定。
72.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73. 靠兄靠妹,不如靠自已手掌手背。
74. 穷合穷,富合富,卖千张合卖豆腐。
75. 浇树浇根,交友交心。
76. 朋友千个不多,冤家半个不可。
77. 亲兄弟,明帐目。
78. 针过得去,线也过得去。
79.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节气谚语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