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8篇)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1篇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 ATP和酶

一、ATP

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注:生命活动的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葡萄糖);

生命活动的储备能源物质是脂肪。

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2、结构:

中文名: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构成: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简式: A-P~P~P

(A :腺嘌呤核苷; T :3; P:磷酸基团;

~ : 高能磷酸键,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相当脆弱,水解时容易断裂)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ATP ADP+Pi+能量

注:

(1)向右:表示ATP水解,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

向左:表示ATP合成,所需的能量来源于生物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在人和动物体内,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体内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ATP能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原因是细胞中ATP与ADP循环转变,且十分迅速。

二、酶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特性: 催化性、高效性、特异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PH: 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PH过高或过低,酶活性丧失)

(2)温度: 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温度过低,酶活性降低;温度过高,酶活性丧失)

另外:还受酶的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的影响。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发现

 1648 比利时,范•海尔蒙特: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

 1771 英国,普利斯特莱: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779 荷兰,扬•英根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并且需要阳光才能更新空气。

 1880美国,恩吉(格)尔曼: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 1864 德国,萨克斯: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 1940美国,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糖类中的氢也来自水)。

 1948 美国,梅尔文•卡尔文:用标14C标记的CO2追踪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行踪,进一步了解到光合作用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二、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原理:

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如丙酮、酒精等)。

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2、过程:(见书P61)

3、结果: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布自上而下:

胡萝卜素(橙黄色) 最快(溶解度最大)

叶黄素 (黄 色)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宽(最多)

叶绿素b (黄绿色) 最慢(溶解度最小)

4、注意:

 丙酮的用途是提取(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 层析液的的用途是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 石英砂的作用是为了研磨充分,

 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 分离色素时,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滤液细线上的色素会溶解到层析液中;

5、色素的位置和功能

叶绿体中的色素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及保护叶绿素免受强光伤害的作用。

Mg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必需的元素。

三、光合作用

1、概念:

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过程:

(1)光反应

条件:有光

场所: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过程:① 水的光解:

② ATP的合成: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条件:有光和无光

场所:叶绿体基质

过程:①CO2的固定:

② C3的还原: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总反应式:

光能

CO2 + H2O (CH2O)+ O2

叶绿体

4、实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等

(1)光照强度: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的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

(2)CO2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温度:光合作用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在最适温度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快,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五、农业生产中提高光能利用率采取的方法:

延长光照时间 如:补充人工光照、多季种植

增加光照面积 如:合理密植、套种

光照强弱的控制:阳生植物(强光),阴生植物(弱光)

增强光合作用效率 适当提高CO2浓度:施农家肥

适当提高白天温度(降低夜间温度)

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第三节 细胞呼吸

一、有氧呼吸

1、概念:

有氧呼吸是指活细胞在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某些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三个阶段

① C6H12O6 酶 2丙酮酸 + [H](少)+ 能量(少)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 H2O 酶 CO2 + [H] + 能量(少) 线粒体

③ [H] + O2 酶 H2O + 能量(大量) 线粒体

(注:3个阶段的各个化学反应是由不同的酶来催化的)

3、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4、意义: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乙醇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二个阶段

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 酶 C2H5OH(酒精)+CO2 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酵母菌等)

或 丙酮酸 酶 C3H6O3(乳酸)

(动物和人)

3、总反应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能量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能量

4、意义:

 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短暂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出能量以适应缺氧环境条件。(酒精会毒害根细胞,产生烂根现象)

 人在剧烈运动时,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消耗大量的能量,肌肉细胞则以无氧呼吸的方式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释放出一定能量,满足人体的需要。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间产物还是各种有机物之间转化的枢纽。

四、应用:

1、水稻生产中适时的露田和晒田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增强水稻根系的细胞呼吸作用。

2、储存粮食时,要注意降低温度和保持干燥,抑制细胞呼吸。

3、果蔬保鲜时,采用降低氧浓度、充氮气或降低温度等方法,抑制细胞呼吸,注意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五、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过程(见书p69)

2、结论:酵母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2篇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

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有哪些学习方法

对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特点加以联想的记忆方法。通过对比联想,有助于我们比较地理事物的差异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强记忆。如气旋和反气旋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其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状况、天气状况都相反,学习时,只需精记一种即可。

从属联想记忆法

是根据地理事物之间因果、从属、并列等关系增强知识凝聚的联想记忆方法。通过关系联想,引导思考、理解地理知识彼此之间的关系,使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杂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如因果关系:地理自转地转偏向力盛行风向洋流的流向;从属关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并列关系: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聚散联想记忆法

是指运用聚合思维对一定数量的知识通过联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到一起或运用发散思维对同一地理知识,从多方面进行联系的记忆方法。包括聚合联想记忆法和发散联想记忆法,互为逆过程。运用聚散联想记忆法有助于学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扩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识的“联想集团”。

形象联想记忆法

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评价 第3篇

一、如何进行教材评价

(一) 知识的维度

知识维度是指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以及生物知识的来源的教材, 选取什么样的知识、设置什么样的内容概括整个学科的发展, 适应时代的要求, 并满足学生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首先, 从教材内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必要性和典型性来说。当年要求的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生物学科无形中承担了大部分的职责。比如, 人教版高中生物在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实验, 特别是实验设计和实施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等原则, 培养学生全面而严谨的思维, 培养早期的科研能力;内容选择上经常涉及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例如生长激素、胰岛素的讲解, 有利于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形成养成良好作息和饮食习惯的意识, 而多种常见的疾病的讲解又使学生逐渐关注家人, 特别是老人的健康, 开始形成传播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做好疾病预防的意识;受精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建立最初的自信, 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就是冠军, 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等。同时在每一本书之前都有科学访谈, 每一个章节中或后又穿插着科学前沿的介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 激起对生物学科甚至是科研的兴趣, 感受科学工作者认真严谨科学的品质。这些知识无形渗透了健康的生活观, 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典型性。

其次, 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来说。生物教材中案例的选取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容易贴近学生生活,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为《分子与细胞》, 由于所讲内容的限制, 虽然是贴近生活, 但却是学生肉眼不可见的, 所以比较难体现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从课程中的实验的选材可以透露, 比如在做细胞膜的制备实验中选取的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在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是选取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 在研究酶的作用及本质中选取的是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选取的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实验中选取的是菠菜叶或黑藻叶。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容易获得的材料, 体现了教材联系生活的思想。

再次, 从教材内容及组织、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及学科发展方向上来说上来说, 在人教版的教材在表达中对于存在反例或特例的知识, 普遍使用“主要”、“绝大多数”、“普遍”、“极少数”等词, 力求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例如: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P27, 以下皆为必修一) ;绝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P23)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 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P52) 等。而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上从必修一的《分子与细胞》、必修二的《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的《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由小及大由简及繁,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 更符合学科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的。

最后, 从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的配合协调程度看来。生物知识和化学知识关联紧密, 特别是有机化学。由于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以及电子等相关化学知识, 学生在书写基团和肽键上更容易因理解而记忆。由于没有学习有机化学, 学生在有机物的书写、还原糖的鉴定等方面不能理解。

总之, 从知识的维度来评价人教版高中生物来说, 本教材贴近学生生活, 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 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本学科发展的方向, 用词严谨选材科学, 既联系生活又贴近知识。但是在材料选择由于选取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所以不能紧跟科学的发展。

(二) 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

首先, 从教材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境界来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本越来越重视科学史, 在科学史的讲解中向学生传达尊重历史, 并认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科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 比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1) 。

其次, 从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来说。高中时期, 是学生通过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科研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中生物兼具文理科性质, 需要科学严谨的生物学态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精神, 使学生提高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认同科学发展是不断地修正的过程, 正确认识科学和生活的联系, 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服务于人民的, 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次, 教材在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精神方面的水平, 教材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倡导水平都有很大的体现。教材在可行的前提下, 设计了多个非实验室完成的实验, 比如细胞模型的制备、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制备等, 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同样通过科学访谈、科学史话、科学前沿等介绍, 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表现科学研究需要的严谨认真踏实的态度和创新能力。这些环节的设置, 更是体现了教材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 既强调了我国科研取得的进步, 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国首次研制的牛胰岛素等知识, 更关注世界科研发展及取得的进步对于改善人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之, 从思想文化内涵的维度来说,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取生物学科发展中最具有重要性的实例, 讲解生物学科知识。既关注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 又落实于实处, 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实验, 体现实践精神。更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倡导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以及献身的科学精神。

(三) 心理发展规律的维度

首先, 就我国的学情老说, 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主要以兴趣为主, 并没有对生物学科有系统的认识。高中生物的学习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兴趣, 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为了兼顾二者, 人教版生物必修教材彩色插图众多, 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并且有利于缓解学生初高中衔接中的问题。在图片的选取上也是模式图加真实图, 加深学生的认识。

其次, 教材对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 按照从小到大由简及繁的顺序, 先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中的物质、结构、重要的生化反应, 然后遗传变异, 其次扩大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 最后讲解每一个系统的稳定以及进化。既符合生物学科的发展规律, 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再次, 在大的线索下, 不断填充, 选取本学科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比如必修一的细胞学说, 必修二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以及DNA的双螺旋结构, 必修三的达尔文进化论等, 有轻有重, 避免造成学生对众多生物知识理解混乱的局面。

(四) 编制水平的维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文字部分, 句式简单, 用词恰当, 避免生僻的字词, 浅显易懂。多用陈述性的语句表达客观的知识, 语句看似简单, 但对于描述事实性的语句用词精准, 需要学生仔细研读才能避免出错。教材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图片, 图片多是模式图和扫描电镜图同时出现, 模式图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而电镜图又帮助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彩色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至于教材的板式设计, 每一章节按照同一个板式设计, 使教材整洁、规律。在统一的模板中又有变化, 字体的变化、字号的变化、粗细的变化、背景颜色的变化等, 又避免了呆板。特别是图片的嵌入, 或彩图、或黑白, 使整本教材都灵动了起来。文字和图片中有适当的留白, 既能更好的衬托重要的文字部分, 又给学生留出笔记的空间。教材使用彩印, 字迹清晰, 图片保真, 效果良好, 无错版乱版错别字等现象。

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的不足及对此部分教学实施的建议

从以上多个维度对人教版高中生物进行评价, 综合来说, 此教材按照生物学科的发展方向设计, 符合青少年心理认知规律。在内容和案例的选择上, 选择最有代表性的, 突出学科特点。强调科学史的学习, 让学生提前体会科研的过程, 培养科学的精神。评价良好, 但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 教材中的难度和考核的难度不匹配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学生经常反映“合上书本就不会做题了”。这就反映了教材难度和考核难度的矛盾。由于考核存在选拔性, 必须要有难度, 生物考核中的难度远远大于课本, 直接结果是生物教师需要补充很多超脱于课本的知识, 间接的结果是课时不够, 最终的结果就是加重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应对策略:授人予渔。学习一门学科重要是学习学科的思想。在必须应对超过书本难度的考核的前提下, 帮助学生形成掌握生物学科重要思想, 用教会学生推理知识而不仅仅是识记知识。即先帮助学生识记特例, 其他情况进行推理即可。例如:原核生物唯一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那么当出现具有叶绿体的衣藻, 很自然就能推断衣藻是真核生物。再有记住生物学核心概念:结构决定功能, 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例如,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某一生物有叶绿体必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即结构决定功能, 那是不是没有叶绿体一定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呢?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而非结构, 比如蓝藻。同样的情况可以扩展到其他细胞器上, 比如, 没有线粒体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二)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相应知识板块中最突出的, 脱离时代的发展

教材中选取的案例都是本学科中最突出和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虽然更好的体现了学科特点, 但是不能紧跟科研发展的步伐, 而且中国的教材使用年限长, 很多新案例都是几十年前的,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4篇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5篇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4)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V=;S=

5、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1)平面

①平面的概念:A.描述性说明;B.平面是无限伸展的;

②平面的表示: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表示,如平面α(通常写在一个锐角内);也可以用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BC。

③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在平面内,记作;点不在平面内,记作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的直线l上,记作:A∈l;点A在直线l外,记作Al;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在平面α内,记作lα;直线l不在平面α内,记作lα。

(2)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即直线在平面内,或者平面经过直线)

应用:检验桌面是否平;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用符号语言表示公理1:

(3)公理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

公理2及其推论作用:①它是空间内确定平面的依据②它是证明平面重合的依据

(4)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平面α和β相交,交线是a,记作α∩β=a。符号语言:

公理3的作用:①它是判定两个平面相交的方法。

②它说明两个平面的交线与两个平面公共点之间的关系:交线x共点。

③它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即证若干个点共线的重要依据。

(5)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6)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③异面直线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过该店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④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a、b是异面直线,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引直线a’∥a,b’∥b,则把直线a’和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异面直线a和b所成的角。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90°],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说明:(1)判定空间直线是异面直线方法:①根据异面直线的定义;②异面直线的判定定理

(2)在异面直线所成角定义中,空间一点O是任取的,而和点O的位置无关。

(3)求异面直线所成角步骤:

A、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两条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

B、证明作出的角即为所求角

C、利用三角形来求角

(7)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角相等或互补。

(8)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符号表示:aαa∩α=Aa∥α

(9)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没有公共点;α∥β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α∩β=b

6、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

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7、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1)线线、面面、线面垂直的定义

①两条异面直线的垂直:如果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

②线面垂直: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垂直,就说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③平面和平面垂直:如果两个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是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就说这两个平面垂直。

(2)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①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8、空间角问题

(1)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

①两平行直线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不大于直角的角,叫这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③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过空间任意一点O,分别作与两条异面直线a,b平行的直线,形成两条相交直线,这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不大于直角的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①平面的平行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②平面的垂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规定为。

③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求斜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思路类似于求异面直线所成角:“一作,二证,三计算”。

在“作角”时依定义关键作射影,由射影定义知关键在于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

解题时,注意挖掘题设中两个信息:(1)斜线上一点到面的垂线;(2)过斜线上的一点或过斜线的平面与已知面垂直,由面面垂直性质易得垂线。

(3)二面角和二面角的平面角

①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②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③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④求二面角的方法

定义法:在棱上选择有关点,过这个点分别在两个面内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得到平面角

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面的交线所成的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9、空间直角坐标系

(1)定义:如图,是单位正方体.以A为原点,分别以OD,O,OB的方向为正方向,

建立三条数轴。这时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1)O叫做坐标原点2)x轴,y轴,z轴叫做坐标轴.3)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面。

(2)右手表示法:令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相互垂直时,可能形成的位置。大拇指指向为x轴正方向,食指指向为y轴正向,中指指向则为z轴正向,这样也可以决定三轴间的相位置。

(3)任意点坐标表示:空间一点M的坐标可以用有序实数组来表示,有序实数组叫做点M在此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记作(x叫做点M的横坐标,y叫做点M的纵坐标,z叫做点M的竖坐标)

数学的学习方法

1、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 建立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2、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好高中数学,需要我们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3、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4、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学好数学的方法

一、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1、做好课前预习,掌握听课主动权。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2、专心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3、及时复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4、认真完成作业,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及时进行小结,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因此,今后还要保持“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经常进行阶段小结”的好习惯。

二、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三、坚强的意志。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困难,能坚定信心,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这需要坚强的意志。满怀信心地迎接困难,奋力拼搏战胜困难,就是意志坚韧的表现。

四、自信心与勤奋。

五、能做到沉稳冷静的备考,用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第6篇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造岩矿物岩石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沉积岩: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内容: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如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压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洋板块挤压形成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其组成和过程图示: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变质岩 岩浆

熔化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概括: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具体表现: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地质作用分类 主要来源 作用结果 主要表现形式 其它

内力作用 地球内能 使地表高低不平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水平运动为主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其中风力和流水的作用图要求会识别:P99P100图)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基本形态 地貌表现 与人类生产关系

褶皱 背斜、向斜(要求会依据倾斜形态判断)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及成因: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陆地水体类型

分类 备注

空间分布 地表水:河水、湖沼水、冰川水等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图4.21要会判断) 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水循环周期 静态水:冰川水、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等 动态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利用程度 易利用: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其它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补给类型 汛期时间 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分布

雨水 雨季(我国为夏秋) 雨量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冬季断流) 西北地区

河、湖、地下水间有水源互补关系(决定于水位是否更高);自然界水资源不断运动更新和相互循环转化湖泊水和水库可调节河流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鄱阳湖和洞庭湖)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A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P70图3-3

(图中热量收支因素、盈余区和亏损区所分布的温度带、由盈转亏点所在纬度)

B表层海温的纬度分布P71图3-5

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原因在于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结果)

C垂直海温的变化P70图3-4

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注意图中曲线变化趋势);1000米以下深层海水保持低温状态

海水盐度

A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B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P71图3-5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度减少

原因:赤道略低赤道多雨,降水多于蒸发;

副热带最高副高控制,蒸发大大多于降水

向高纬减小温度降低,蒸发弱,降水多于蒸发

C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与蒸发的对比:外海与大洋;从低纬向高纬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

淡水注入:近岸(河口)

D红海盐度最高副热带;淡水注入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大量淡水注入;降水多于蒸发;

长江口海域盐度夏低冬高夏季是长江汛期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种

波浪:风浪、海啸等

潮汐:日月引力下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流向常年较稳定、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洋流成因

A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主要动力;

如风海流:

信风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冬逆夏顺

B海水密度不均局部海域洋流的原因

如密度流: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的表层洋流

C补偿作用

如补偿流:秘鲁渔场的上升流

洋流的地理意义

A污染物的自净与扩散

B高低纬度之间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

纵向的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要会根据海水等温线判断寒暖流例P90图3-33)

(如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

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成因)

C形成大渔场

寒暖流交汇: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

上升流:秘鲁渔场

D航海

海洋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主要环境问题表现 来源 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措施

海洋污染 主要来源为工业排污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石油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为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船;目前治污重点在于石油泄漏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障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益2、防治污染3、可持续的渔业生产;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4、沿海工程建设要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和实施

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2、人类的生产活动:围海造田、滥捕等3、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

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水循环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

(1)图中浅蓝色箭头表示海陆间大循环的六个环节;

其意义:陆地水得到补充和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2)图中灰色和深色箭头分别表示陆地和海洋上的各自水循环

其中由陆地循环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水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A不断更新淡水资源,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是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B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地表各圈层间、陆地海洋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D塑造地表形态,如水蚀地貌、水积地貌等

10、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无机物 有机物;太阳能 生物能(或化学能)

生物循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质 动物

环境 微生物分解

(其中粉色箭头表示有机质流动;黑色箭头表示无机质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迁移运动、能量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A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生长对环境(其中气候的光、热、水的影响制约突出)依赖性大,并适应环境,因而对环境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 低等生物着生 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 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 植物 有机质

土壤肥力 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 属性 组成 共性特征

土地资源 可再生 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气候资源 可再生 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 可再生

生物资源 可再生

矿物资源 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 组成 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 食盐、镁、溴、淡水等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7篇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题;可采取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 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三、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8篇

误区一:认为HIV只攻击T淋巴细胞

误区分析:在教材上41页对艾滋病的介绍写到HT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 破坏T淋巴细胞, 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 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功能瓦解, 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毒, 病菌的入侵, 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由于学生学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会认为T淋巴细胞被攻击了, 还是会存在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不至于被瓦解。

正确理解:HIV其大小和感冒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相似。这种病毒的表面有一层糖蛋白分子, 其构象正好和助T细胞上的一种称为T4的糖蛋白互补, 因而两者结合, 病毒得以进入助T细胞。但另外一些免疫细胞, 如巨噬细胞和一些B细胞, 甚至其他一些组织的细胞, 如脑细胞, 也可被HIV侵入。后者使有些艾滋病患者有严重痴呆, 行动迟缓, 记忆力丧失等症状【2】。

误区二:抗原到底是蛋白质还是病原体?

误区分析:在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的教材81页对抗原的定义是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病原体等异物) 叫做抗原。但必修三教材37页对抗原的定义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那抗原到底是什么呢?

正确理解:根据抗原性质分为两类: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完全抗原 (completeantigen) 简称抗原。是一类既有免疫原性, 又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大多数蛋白质、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等都是完全抗原。不完全抗原, 即半抗原 (hapten) 是只具有免疫反应性, 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故又称不完全抗原。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 就获得了免疫原性。又可分为复合半抗原和简单半抗原。复合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 只具免疫反应性, 如绝大多数多糖 (如肺炎球菌的荚膜多糖) 和所有的类脂等;简单半抗原既不具免疫原性, 又不具免疫反应性, 但能阻止抗体与相应抗原或复合半抗原结合。吗啡是一种半抗原。吗啡和蛋白质结合就有了抗原性, 能刺激细胞产生对吗啡特异的抗体, 把嗜吗啡者的血液取出一滴, 用特异抗体鉴定, 就可根据有无抗体-抗原反应而确定此人血中有无吗啡, 是否吸毒者。

误区三:把种群增长率等同于种群增长速率

误区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都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改变造成的, 前者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数的比例, 后者则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由于考生只关注造成两率的改变部分 (即种群数量增加值) , 忽视参考依据的不同 (前者为初始时间种群数量, 后者为造成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时间) 而导致错误。

正确理解:种群增长速度, 即种群增长速率, 是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加值, 若用V表示增长速度, t为统计种群数量变化的时间, Nt-Nt-1为t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值, 公式可表示为:V= (Nt-Nt-1) /t

种群增长速度不反映种群的起始数量, 只与造成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根据种群增长率的公式可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相关, 与增加值呈正相关。即种群数量增加值不变时, 种群起始数量越大种群增长率越小, 反之, 种群增长率越大;若统计时间相同, 对一个种群而言,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 与初始数量的大小呈反相关, 若增长速度不变, 种群初始数量越大增长率越小, 反之, 种群增长率越小。由于种群初始数量的大小不同, 增长速度快的增长率不一定大, 增长速度小的增长率也不一定小, 即不能把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等同起来。AB分别为“J”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CD分别为“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误区四:经常认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的K/2时的增长率是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误区分析:“S”型曲线中K/2点的斜率是最大的, 因将该点切线的斜率当成增长率而出错。

正确理解:K/2时, 不是增长率最大, 而是增长速度最快。捕捞鱼应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 捕捞到K/2后就不能捕捞了。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不能在K/2值附近, 因为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误区五:误认为细菌都是分解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误区分析:因为在自然界中细菌大多是分解者, 动物大多是消费者, 植物大多是生产者。

正确理解:其实已发现的自然界中大约有500种食虫植物, 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 属于消费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 属于生产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蚯蚓等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误区六:认为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没有激素调节参与

误区呈现: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当体温低于正常值时机体产热加强, 散热停止

B.机体是以反馈调控方式维持体温稳定的

C.低温环境中激素参与体温调节, 神经不参与

D.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 激素不参与

人教版教材中指出, 在高温环境中, 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因此, 很多学生认为在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只有神经调节, 没有激素参与。认为选项应该是B、D, 即在高温环境中神经参与体温调节, 激素不参与, 其实这是一种误区。

正确解释: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既有神经调节, 也有激素参与。其依据如下:

1.新课标教材《高中生物﹑必修3》指出, 当体温高于正常体温时, 下丘脑感受到变化, 通过神经一体液发送信息, 使汗腺分泌增加, 毛细血管舒张。同时, 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体温下降, 维持正常体温。这说明, 在高温环境中的体温调节, 不仅有神经调节, 也有体液调节。

2.杨秀平老师主编的《动物生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明确指出:“动物最主要和最直接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二者分别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分泌活动的改变来调节代谢产热过程。如果动物被暴露在寒冷之中, 它将随意或不随意地颤抖, 以增强产热。此时,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产热增加, 同时增加摄食量。如果动物长期在寒冷环境中, 会通过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体温升高。若动物长期处于热或紧张状态, 会通过降低甲状腺的功能, 使基础代谢下降, 此时摄食量下降、嗜睡以减少产热。”【3】由此可以得出, 在高温环境中, 甲状腺激素等激素是参与体温调节的, 只是通过分泌量的减少来减少产热。因此, 在高温环境中, 机体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以增加散热;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以减少产热, 二者共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综上所述, 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的方式既有神经调节, 也有激素调节。

高中生物课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理论性的内容, 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特殊性, 产生学习误区。因此,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生物成绩, 必须要加大对高中生物误区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来避免高中生物课程中的误区。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在各个模块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根据系统生物学的思想构建的。这个体系以“系统”为核心概念, 以“稳态”“环境”和“调节”三个科学通用概念把生物个体和系统水平的要素、行为、稳定和发展等问题统一起来, 以系统分析及模型和数学方法等作为主要方法, 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1】。纵观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 发现“稳态与环境”模块的分值较多, 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高考的热点正在向宏观生态方向倾斜。但往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常出现一些误区, 本文在就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误区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必修三,误区,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9-20。

[2]陈阅增, 等.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8。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精选8篇)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1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一节 ATP和酶一、ATP1、功能:ATP是生命活动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