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精选11篇)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1篇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乌海市第十八中学孙岩

12月5日在市四中参加了第七届中学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我执教的是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回顾我上课的过程,收获还是挺多的,有成功之处可供人借鉴的,也有值得探讨尚需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讲述的是世界人口增长,人口的分布等内容。

(一)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标“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等理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观念,按照“世界人口数量及增长---------了解世界人口分布不均”等设计问题,提取学生活获取,加工,应用的水平,培养学生探究想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增加学习兴趣。

(二)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由近及远,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以问题为开始,读图,析图,解图和画图。通过地图这一载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能主动投入到学习汇中。另外,多媒体知识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小结,我采用两种方式,板书小结归纳和顺口溜小结归纳,形式多样简单,便于掌握。

二、多媒体的制作与运用

自获知参赛讲课程后,就着手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将课件制作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运用视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的操作将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

三、遗憾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

本人设计的教学过程看看很成功,但操作起来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遗憾与差错。

1.对整节课的内容应合理安排,让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清晰明确的呈现,但由于我在第一环节用时有点过长,让后面的环节显得有点匆忙,不够完善,进而显得教学重点不突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合理的安排教学,让自己做到合理安排,优质优量。2.在读图分析时,对学生引导缺乏力度,语言不够简练明确,让学生走了弯路,学生理解也不够透彻。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还要多锻炼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学生正确的引路人。

3.虽然这节课,我从学生能力培养出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但做的还不够到位,对引导不够,合作探究的气氛不够活跃,整节课显得有点沉闷,这也可能与我的工作经验有关,我觉得今后我要多听多讲,多钻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多么重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确定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探索,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新课程的精髓所在。本节课我组织学生讨论,但收效不大,只有少数学生能很好的展示了自己,有不少同学没有全身心的投入,这是我今后的时间必须努力的地方。虽然在这节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但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为自己今后的改正提供了方向,我明确了作为一位地理老师,只有让自己具

有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高效的素质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才会让学生从枯燥的地理知识中找到有趣的学习方法,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地理教学体现在学中的快乐,快乐中拥有丰富的知识。

2012年12月6日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乌海第十八中学

孙岩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2篇

首先,在引入新课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怎样创设情境,一下子吊起学生的胃口,启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上课开始,我在班内做了一个小游戏,首先请同学们看看我一个人在讲台上时,可以行动自如,接着我邀请班内前三排的同学迅速上台,再观察我是否还能自由行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了。我进一步问道:这是为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我还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了一张拥挤不堪的人群的背景图片,打出本节课的课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到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地问题。

在学习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的原因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图片上台表演,可以不拘泥于课本上提供的四条内容:“家里人多低少,生活困难,我要去城里打工;城里有好学校,我将来要去城里读书;城里的生活条件好,我要搬到城里去;城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我要去城里工作”等,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去进行扩展、补充。

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个情景,一家四口人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孩子,各自从自己的角色和角度去展示要到城里去的原因。有的孩子还说:城里公交车多,交通四通八达,出门方便;城里医院多,医疗条件好,农村看不了的疑难杂症大多要转到城里去;城里有展览馆、博物馆、大书店,课外学习很方便孩子们集思广益,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世界的人种”时,我课前布置孩子们预习时,顺便说道,大家先预习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然后分好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人种,进行表演和展示,看看哪个小组最有创意。

第二天同学展示时,简直令大家惊叹不已!瞧,扮演阿拉伯人的`王伟名同学还准备好了一块大白布,装扮成阿拉伯人的白头巾,那个表演白种人的仄明豪同学,为了表现白种人的发色浅,特意用彩纸剪制出了白种人的头发,粘到了一个黑色帽子上;那个扮演日本人的同学,还在一块白布上画出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用以表示日本的国旗。

孩子们不仅说出了人种的特征,他们还能将下一节要学习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综合地展示,他们还到处搜索资料,由袁英杰同学执笔写出了比较详细的剧本,汇报的内容详细具体,真的出乎意料。尤其是上台表演的孩子,有些孩子平时学习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当老师提出要求后,他们都能精心准备,作好展示。孩子们具有极强的表演能力,有些孩子课堂上不善于表现,但却具有非凡的创意。

另外,在课前我首先播放了谢霆锋唱的《黄种人》,同时在屏幕上打出了歌词,由于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歌,所以有的同学也跟着哼唱起来,他们也被这首歌慷慨激昂的曲调所感染,所以一上课他们就进入了良好的状态。

当然,孩子们的展示还不太成熟,有些内容也不够熟练,但毕竟孩子们自己动手参与了,我感到很欣慰,以后我还会设计更多更有创意的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3篇

1.“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课的两大内容,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知识联系。人口分布部分可以改变逐一列举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方法,通过出示一些具体国家或者具体城市的分布,让学生感受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世界、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2.结合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让学生从教师出示的众多资料和图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态度、情感、价值观

关心世界和我国的基本人口情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追求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世界、中国的人口分布规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探究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播放《世界人口》和《只有一个地球》录像。

世界人口如何分布,有何特点和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最多能承载多少人,承载多少人比较合适,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

(一)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读课本16~17页世界人口分布的图表,得到结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区的平原和丘陵上。

设问:请一位同学依次说出世界的四个人口稠密区。

——A.东亚 B.南亚 C.欧洲西部 D.北美东部

同样,世界上也存在一些人口密度很小,甚至连每平方米1人还不到的地区。

设问:世界人口稀疏区。

——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澳大利亚西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北部,南极洲,亚马孙平原,青藏高原,科迪勒拉山系等。

(二)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

形象反映我国人口分布宏观格局的是“胡焕庸线”,此线以西面积53%,人口却只占6.3%。以东面积占47%,人口却占93.7%。

承转:从世界和中国人口分布都可以发现,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那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人口的分布呢?

一般来讲,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明显,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

地形:读P17页人口垂直分布图。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上分布着世界一半多的人口,而海拔较高的高山、高原区,由于交通不便,气候寒冷等原因人口稀疏。

设问:山地都会因自然环境恶劣而成为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之一吗 ?

——错误。

热带多雨地区:山地和高原更适于人类居住(比如巴西的人口大多分布在巴西高原而不是亚马孙平原)

A.气温和降水适中

B.排水通畅

C.海拔往往超过疟蚊的分布线,可免受疟疾等疾病困扰

承转:这两种情况告诉我们,气候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气温和降水,气温适中——中低纬度,降水适中——沿海地区。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表格可以看出,世界近80%的人口分布在中低纬度,从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可以看出,人口都趋向于向沿海分布。

承转:人类趋向于向着气温适度,降水适中的地区分布,在非洲的热带、亚热带沙漠地区,却有一个人口密度超过200人每平方米的人口稠密区(尼罗河下游),还是受气候的影响吗?不是,是水源,在广大的干旱地区,人口沿着河流分布呈带状。也可以呈点状,如绿洲,河网密布的地区则呈片状。

设问:西亚的科威特,同样地处亚热带沙漠气候区,却吸引了大批的外籍劳工前往,外来人口甚至都超过了本国人口,这又是为什么?

——矿产,石油资源。再如我国的大庆,英国的阿伯丁等。

此外,人口分布还会受到土壤的影响,如我国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和黑土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2.社会因素。

出示图片反映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不同,人口分布差别很大,同样,也反映了生产活动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3.政治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口分布。(略)

(三)探究讨论

运用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分析我国四川盆地人口稠密的原因。

1.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盆地)气候(雨热同期)、土壤(紫色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都姜堰工程的作用)。

2.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活动方式(精耕细作)、文化教育(高等学校更多)、交通(铁路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

历史悠久。

七年级地理人口和人种教学反思 第4篇

看图4.1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1、人口增长特点

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总数为67亿。在2050年之前人口总数可能将突破90亿。这意味着在今后的43年当中,世界人口将增长23亿,这相当于1950年时的世界人口总和。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的人口将不会显著上涨。

由于生育率下降以及人类寿命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国家正步入老龄社会。联合国预测__年到2050年间,人口增长的一半来自于60岁以上人群数量的增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60岁以上人群的数量几乎翻倍。

2、人口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看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

人口增长速度加快的原因

从全球看,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在每年新出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的人数。

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人口经过数百万年才在18达到10亿,但123年后即1927年就达到了20亿,33年后即1960年达到30亿,后即1974年达到40亿,后即1987年上升到50亿,而从50亿到60亿仅用了的时间。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看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及原因

(1)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北美东部、欧洲。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2)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生存困难。

2、人口密度

(1)概念: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2)单位: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用来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三、人口问题

1、“人口爆炸”时代面临的问题

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基本生存需求:饮水、吃饭、穿衣、住房

(2)社会需求:教育、医疗、就业

2、乡村人口向大城市大规模迁移

(1)迁移的原因及好处

a、乡村人口增长快造成劳动力过剩

b、城乡差别大: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较乡村好。

c、带来的好处: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支持了城市建设。

(2)带来的问题:物资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环境等问题。

3、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四、不同的人种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

人种 体表特征

白色人种 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黑色人种 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2、三大人种的分布:看图4.11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欧洲、非洲东部、亚洲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黄种人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 非洲中部和南部、大洋洲西北部、美国、巴西、印度

注:①三大人种在世界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②白色人种是人口最多的人种。

《人口与人种》教学设计 第5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学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使学生了解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人口有计划增长的必要性。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知道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

2.通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原因 3.会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2.通过学生自己读图、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人口过度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由复习世界人口的增长导入,提问: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什么来表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总数一样吗?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一样吗?出示人口众多的图片,提问学生从图片中能看出什么问题?世界的人口已经超过70亿,这70多亿人口是否均匀的分布于世界各地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世界的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人口的分布”。

(设计意图:由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导入新课,承上启下。出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人口多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一)人口的分布

1.教师讲授,学习人口的分布,我们首先要知道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什么来表示?(人口密度)

教师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稀密的程度。人口密度越高则人口越稠密,越低则人口越稀疏。从表中可以看出,A地人口密度较B地小,也就是人口分布较稀疏。所以世界各地的人中密度是不相同的。

(设计意图:利用人多的图片导入,形象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引出人口密度一词,由于是新接触的概念,所以教师要讲解清楚。)2.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请大家对照图例,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点?(不均匀,有些地方人口稠密,有些地方人口稀疏。)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找找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稠密,看看他们都位于世界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哪些地区人口稀疏?看看他们都位于世界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学生展示:稠密地区有亚洲东部与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东南部;稀疏地区有青藏高原、亚欧大陆的北部、北美大陆的北部、非洲的北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大洋洲的中西部)(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展示,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锻炼学生的胆量及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任务二:师提问想一想这些地方为何人口密集或稀疏,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与当地地形与气候等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出示世界地形图与世界气候图,引导学生探究:人口密集区与人口稀疏区的分布规。(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地图自己分析人口密集区与人口稀疏区的原因,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已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将地理知识学以致用。)3.师生小结:

世界人口稠密区的分析

⑴从自然条件看,这四个地方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适宜;同时地势平坦,大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和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东北美洲东部是五大湖地区),所以,自然条件比较优越。人口密集区一般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⑵另外,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影响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发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较早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世界人口稀疏区

⑴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⑵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

⑶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人口的地区; ⑷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一个地方的人口疏密程度不完全取决于自然环境,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等条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意图:引导同学们从自然条件,历史或其他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密度不同的原因。学生利用地图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印象深刻。图片展示人口稀疏区,便于学生理解人口稀疏区的成因是自然原因。)

(二)人口问题

1.老师要一位同学看时间,时间过去一秒钟。请问这一分钟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就在我们这一秒不经意间地球上又多了两个半人,同学们算一算每分钟就增加了多少人?(152人);每小时增加(9120人);每年就增加8000万。教师承接 据人口专家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2050年,将达到100亿。教师提问 全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板书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人口问题(设计意图:由每秒钟增长的人口数这种数据导入人口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字切实感受人口的增长,从而顺利过渡到人口问题。从而思考人口过多会产生的问题。)

2.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然后组内交流以下问题。完成后每组展示一题.(1)社会上为什么会产生人口问题?

(2)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会给哪些方面带来很多问题。(3)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具体问题。

(4)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少增长过慢,甚至负增长会带来哪些问题。(5)针对问题3和问题4的情况,请同学们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6)通过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人口政策的制定需要符合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3.学生完成后每组展示一题.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⑴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拥挤、就业困难、饥饿贫困 ⑵垃圾污染——垃圾成堆,污染环境,占用土地

水污染——人口增多,从而加大工业生产度,排放污水随之增加,污染水体 大气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废气污染大气 以上三大污染统称工业“三废”污染

⑶开荒种地——人多地少,为解决吃饭,不得不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由于人多,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不足。人口增长过慢、零增长也会带来问题(1)劳动力不足;(2)国防兵源不足;

(3)人口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增加,用于老年人的退休金、养老金增加,加重社会负担。)

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问题,那请问人口应该怎样发展,才科学呢? 板书 人口问题——对策

学生回答展示对策与制定人口政策的原则。

教师强调制定人口政策的原则,然后让学生学生朗读:“人类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学生展示,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台前展示自己的勇气。)

三、课堂小结

和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人口的分布的整体特点: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世界上的人口有四大密集区与四大稀疏区。

由于世界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人口问题,针对人口问题,要制定不同的人口政策;制定人口政策的原则:人口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 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设计意图: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构建知识网络。)

四、训练反馈

选择题

1.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越慢越好

B.一个国家的人口发展越快越好

C.一个国家的人口不变就好

D.一个国家的人口的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是()。

A.劳力充足

B.荒地开垦C.森林种植面积扩大

D.失业增多 3.关于人口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内居民的数目 B.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居民的数目 C.在同一国家里,各地的人口密度总是相同的 D.凡是人口多的国家人口密度就大

4.人口稀少区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差

B.经济不发达 C.战争频繁

D.环境污染 5.下列关于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是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B.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区 C.南极洲至今无人居住,也无人涉足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6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以及分析、归纳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工作,甚至许多人面临着下岗或已经下岗,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人口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过多是原因之一)。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讨论世界人口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此类地图的读法)

【教师小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说明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70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90亿。

【活动探究】看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即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分组讨论】20世纪以来的世界人口为什么会不断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基本稳定等)

【投影图片】看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讨论:人口的增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增加?何种情况下人口会不断减少?

【学生总结】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所决定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减少,也就是人口停止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减少,绝对值越大,表示减少越多,也就是人口减少快。

【活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活动2,计算下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组织学生讨论 1.比较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师生小结 】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即人口在减少,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减少。【指导学生活动】看图“世界各大洲和各地区的人口”,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大洲?

【总结】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课堂小结】略 【课堂训练与检测】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一、人口的增长

1、世界总人口:2011年10月31日 70亿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缓慢——加快——更快——减慢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的选取

高加索人和蒙古人样品收集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尼泊尔的学生收集为高加索人的研究样本。而蒙古人是从黑龙江佳木斯大学中国学生收集样本。所有的参与者已口头同意。所有收集的样本的父母是同一族裔群体。组成的120个上颌牙弓的样本中, 尼泊尔的学生60例和中国学生60例, 年龄范围均为22~27岁。女性对男性的比率是1:1。

1.1.1 纳入标准:

适用于样本选择包括:恒牙完全萌出;安氏I类, 无反颌, 开合与间隙;面部匀称和面部轮廓平衡;未经过矫正治疗根据指数 (IOTN) 健康;没有与颞下颌关节紊乱有关的症状;牙尖窝关系明显。

1.1.2 排除标准包括:

有创伤史;有颌面外科病史;颅面异常, 内分泌疾病;牙齿形态异常 (如矮齿、钉齿) ;牙冠的磨损和侵蚀;假肢治疗;牙尖切嵴有修复治疗史。

1.2 样本收集方法

高质量的印模, 上颌牙弓的研究模型是用藻酸盐印模材料制取。我们采用14个基准点进行牙弓形态检查。切缘的中点 (11R, 11L, 12R, 12L) 尖牙的顶点 (CR, CL) 及所有第一和第二前磨牙的颊尖 (P1R, P1L, P2R, P2L) 。第一和第二磨牙近中颊尖 (M1R, M1L, M2R, M2L) 。然后, 确定I1R-I1L连线的中点, 作为参考点A。从A点作垂线与M2R-M2L的连线相交于B点。直线A-B与CR-CL连线相交于点E。参照点O为M2R-M2L连线的中点。根据研究左, 右半径向量rθn (n=1...7) 关系构成了球面坐标系统。R角即I2R-CR-P1R角, L角即I2L-CL-P1L角。右侧半径向量 (rθ1….7) n和左侧半径向量 (rθ1….7) n与参照点O连线所成夹角[9]。

上颌牙弓需要检测的各参考项如下:CR-CL:测量尖牙到尖牙的距离, P1R-P1L:检测两侧第一前磨牙之间的距离, P2R-P2L:检测两侧第二前磨牙之间的距离, M1R-M2L:两侧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 M2R-M2L:两侧第二磨牙之间的距离, AB:牙弓长度AE:从A点到CR-CL的最小值, <R+<L:角R+角L, A-B/CR-CL:A-B与CR-CL的比值, 如果该比值小表示尖牙明显前突, <CL-A-CR:前牙曲率, A-E/CR-CL:A-E与CR-CL的比值:前牙成V形弯曲前突较大, A-B/M2R-M2L:A-B与M2R-M2L的比值 (牙弓指数=牙弓前后的长度/颊向牙弓宽度X100) , 比值越大说明牙弓越长, (rθ5-rθ4) R+ (rθ5-rθ4) L:牙弓的前部和颊段之间的曲度评估。牙弓曲度的最小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17使用平均值、标准偏差检测, 总体平均值的95%置信区间, 学生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一种方法测试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 结果

2.1 牙弓宽度

CR-CL, P1R-P1L, P2R-P2L, M1R-M1L和M2R-M2L检测值高加索种人比蒙古人更宽 (表1) 牙弓长度:AB白种人模型比蒙古人的值更大。

2.2 蒙古人种上颌牙弓检测结果分析

60例上颌模型 (30男30女) 随机分类后, 应用汤普森的方法定义牙弓。方形牙弓:有10例 (男9女1) 占蒙古人样本总体人数的16.67%。而且观察数据显示方形牙弓在男性人口中常见。方圆型牙弓:60个蒙古人样本中有38例 (男18例和女20例) 。占样本总数的63.33%。观察数据显示方圆形牙弓蒙古人口与男性和女性的数量几乎相同。圆型牙弓:60个样本中有3 (男0;女3) 例是圆型的。占蒙古样本总数的5.00%。在检测样本中只有女性样本是圆型牙弓。圆V型:60个样本中有9 (男3;女6) 例。占蒙古人样本总数的15.00%。检测显示圆v型牙弓女性更常见。

2.3 高加索人上颌检测结果分析

60例上颌模型 (30男30女) 。方形牙弓:60个样本中有17 (男14女3) 例, 即占高加索人样本总数的28.33%。方圆型牙弓:60样本有30 (男11女19) 例, 即占高加索样本总数的50%。圆型牙弓:60个样本有2 (男0;女2) 例, 即占高加索人人口的3.30%。在检查数据显示只有女性人口记录为圆型牙弓。圆v型:60个样本中有11 (男5, 女6) 例, 即占白种人的18.33%。观察数据显示圆V型牙弓形状在男性和女性比例中几乎相同。

3 讨论

牙弓宽度和长度分析:蒙古人口CR-CL, P1R-P1L, P2R-P2L, M1R-M1L, M2R-M2L的价值比高加索人上颌牙弓更大。两个民族之间的宽度差异逐渐增加对后段前部分。上颌牙弓比蒙古人AB的价值是比高加索人长。尖牙突度分析:方型牙弓的有尖牙突出的突和前牙导致<R+<L值小, 这是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线性排列。方形牙弓总是有小<R+<L上限平均值低于其他类型的牙列的下限。结果表明, <R+<L参数是方型牙弓与其它类型的分析的重点。在比较两个族群高加索人人口有方型牙弓自<R+<L值显著更大的蒙古人。主要观察到方型牙弓在人男性人口常见。曲率的前牙:参数AB/CR-CL, <CR-A-CL和AE/CR-CL被归纳为评估前牙曲率的基本参数。该参数是特别有效地识别圆V型牙弓, 在他们有AB/CR-CL, <CR-A-CL和AE/CR-CL平均值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牙弓。相反, 我们无法仅仅通过分析AB/CR-CL, <CR-A-CL和AE/CR-CL来区分圆型, 方圆型和方型, 因为方形牙弓所有AB/CR-CL, <CR-A-CL和AE/CR-CL值都近似于圆型形态。基于观测到的数据进行比较, 在AB/CR-CL的平均值, <CR-A-CL和AE/CR-CL的测量结果分析, 两个民族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两者的人口中同样发现即使数据显示圆V型在蒙女性较为常见 (表1) 圆V型牙弓长度与牙弓的宽度比:该项目AB/M2R-M2L表现为圆型V型牙弓和其他类型的牙弓之间的显著差异;圆V型牙弓总是有很长的牙弓长度。有方型, 方圆型牙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圆V型牙弓多见于蒙古女性人口, 但在比较全国人口圆V型牙弓形态高加索人中很普遍。

参考文献

[1]杨东红, 吴立鹏, 王石.正畸牙移动对炎性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 33 (5) :8-9

[2]吴立鹏, 王石, 杨东红.局部注射IGF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9, 32 (6) :33-34

[3]Surendran, Geetha.Dental Anatomic variations in primary dent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al science and research, 2013, 1 (2) :36-39

[4]King T, Wong.Morphological and nume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dentition part I/II/III/IV[J].Open anthropological Journal, 2010, 3 (6) :44-43

[5]Williams JK, Isaacson KG, Thom AR.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Oxford (London) Wright, 1995, 1 (4) :40-42

[6]Bondemark L, Hansen K, Axelsson S.Long term stability of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The angle orthodontist, 2007, 77 (1) :181-191

[7]Ferrario VF A, Miani Jr.G Tartaglia.Human dental arch shape evaluated by Euclidean diatance matrix analysis[J].AM J phys anthropol, 1993, 90 (6) :445-453

[8]PD, Samsung.Dental Arch shap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using conic sections[J].Am J Orthod Dentofac Orthop, 1981, 79 (6) :535-548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人口现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能用实例说出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2、能结合生活实际用实例说出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

3、初步树立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的原因;城市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由分苹果引入。

教师 现有2个苹果,一个要平分给2个同学,每人可分一半;一个要平分给6个同学,每人只能分得1/6,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所得苹果多少的不同呢?

——人的多少(人口问题)。

教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世界的人口问题。板书

三、人口问题。

提问 请大家观看以下画面,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现 象?

1.动画:人多、拥挤——有好多——1999年10月12日达到60亿,现已超过65亿。

2.“人口增长示意图”——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有多快——展示图片:每年增加8000万,每分钟增加152人,每秒钟增加2.5人。

学生 动手运算:

(1)我们上完该节课后,全球又将增加多少人?

(2)就目前人口增长速度,再过多少年,人口又要增加10亿? 学生演算后回答。

教师 据人口专家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2050年,将达到100亿。

提问 全球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板书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人口问题

教师 观看幻灯片“苦难的母亲”,说说这幅画的含义。学生 地球母亲养育了过多的孩子,但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使地球母亲负担加重。

学生活动 同学们由此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发的小纸条上,写出由于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作鼓励评价。教师总结

教师边总结,边展示幻灯图片。

(1)社会问题——交通拥挤、住房拥挤、就业困难、饥饿贫困。(2)垃圾污染——垃圾成堆,污染环境,占用土地。水污染——人口增多,从而加大工业生产力度,排放污水随之增多,污染水体。

大气污染——工厂排放的浓烟,废气污染大气。以上三大污染统称工业“三废”污染。

(3)开荒种地——人多地少,为解决吃饭,不得不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由于人多,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不足。

教师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比如我国和印度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现在,有些国家却出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比如说德国和科威特(展示幻灯资料),请问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 自由讨论,回答。

——人口增长过慢、零增长或负增长也会带来问题。提问 人口增长过慢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教师板书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问题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劳动力短缺;(2)国防兵源不足;

(3)老龄化问题。(老年人口增多,用于老年人的退休金、养老金增长,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举例:比如说日本就是世界上老年人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原因:老年人增多,用于老年人的福利基金减少,生活孤单、困难、没保障,所以选择自杀。

总结

提问 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问题,增长过慢也会带来问题,那请问人口应该怎样发展,才科学呢?

板书 人口问题→对策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展示对策、学生朗读:“人类应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教师 世界人口在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现象。那请大家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根据自己所见所闻,用实例说出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入城市的原因?

教师 展示幻灯片。学生 结合图片思考讨论。学生根据讨论回答,教师评价鼓励。教师总结

教师 由于农村人口无计划地迁入城市,使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而使城市人口数量增加。请问: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

教师展示利弊两方面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板书 城市人口增加→人口问题

学生 2人组合,结合图片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自由辩论、发言。最后请四个学生上台分组辩论。

教师总结

教师 城市人口增加有利也有弊,对此,我们应怎样协调,使利大于弊呢?

学生 结合实际讨论举例回答。如:通过政府行为加以调控;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人口与人种 第9篇

教学课题: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课时: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世界人口总数和增长、分布特点; 2、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树立正确的种族平等思想。▲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城市人口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及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 2、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与人地观,树立人口、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的观点。3、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图。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特点; 2、世界人口问题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教学难点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政区图等教学过程:(含小结与作业布置,见教案内页)教学反思:

人口与人种导学案 第10篇

李冉冉

一、学习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4、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及对资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计算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过多所产生的问题。

6、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7、通过读图,提高学生利用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 世界人口的增长

1、读图4.1,思考:曲线的形态是怎样反映出人口的增长变化的?什么时期人口增长发生了很大变化?

2、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然后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3、看书中图4.2“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从图中了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世界人口的分布

1、看书中图4.6,填写表格,明确什么是人口密度。

2、读图4.5世界上哪些大州人口最为稠密?哪些地方人口比较稀疏?

3、看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稠密的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人口问题

1、读图4、7,思考

人口增长过快除了图片中的问题外,还带来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读图4、8,理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

不同的人种

1、看图4、10,说说三大人种的特征有什么不同?

2、看图4、11,思考:人种的区别只是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世界人种的分布又是如何的呢?

(二)拓展延伸

人口增长过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众多的问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们的环境、资源不协调,那么是不是人口增长慢就好呢?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负增长,是不是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呢?我们将如何解决呢?

(三)、巩固练习

1、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正确的组合是()。A.非洲和欧洲

C.亚洲和欧洲

B.亚洲和北美洲 D.非洲和美洲

2、非洲北部、亚洲西部主要分布着()。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棕色人种

4、下列问题城市表现突出的是()。

A.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C.供水、住房紧张

西方教育人种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11篇

人种志(ethnography,又译民族志、俗民志)一词源于人类学,狄阿斯(D.Dias)认为该词最初由坎普尔(Campl)于1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description),即人类学家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某一原始民族或异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西方人类学家们虽然对人种志的 “描述”属性几无异议,但关于人种志到底是什么, 在人类学中处于何种位置等问题,却是颇有争议。 其中,有部分人类学家将人种志视为人类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另有一部分人类学家则认为人种志通常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field work)、做田野笔记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二是指人类学家通过田野工作而得出的研究结果,常以文章或书籍的形式体现。在这部分人类学家的笔下,ethnography一词常常在“方法论(methodology)”的意义上使用;有时, ethnography成为“做(do)”的宾语,从而拥有了“人种志研究”的含义;另外,ethnography也会转换成形容词ethnographic,与“method”“、approach”“、tech- nique”连用,形成“人种志方法”或“人种志策略”等词组。将人种志视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有人类学学科自身的合理性,但教育学对人种志的关注,则是出于人种志作为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可借鉴性,这也正是本文的出发点之一。所以,本文拟采用第二种含义,主要将人种志视为一种研究方法来探讨。

一种完整的研究方法不只是某一项具体的资料收集策略,也不是一套研究程序那么简单,而应涉及三个层面:一是方法论层面,即指导整项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理论基础、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二是研究方式层面,即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三是具体技术和策略层面,即在某一研究程序中所使用的工具、手段等。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构成一研究方法的整体,同时,也不可将三者简单地混为一谈。[1]综观西方人类学的相关文献,多数研究者认为,人种志属于质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逻辑主要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探究,即事先没有严格的理论假设,追求自下而上的归纳,理论基础主要是人类学的跨文化视角和文化相对主义;主要的研究方式是田野工作,即研究者进入一研究现场进行长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最后归纳出一定层次的理论或做出相应的解释,这是人种志的第二个层面;具体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这是人种志的第三个层面。

在英文语境中,教育人种志最常见的表达是 “educational ethnography”和“ethnography in educa- tion”。这两种表述看似只存在语序上的差别,实则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倾向:“ethnography in education” 中“education”是“ethnography”的后置定语,可见是人种志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向教育研究领域的渗透,体现了研究方法本身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很多时候仍是从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而“edu- cational ethnography”中“education”乃前置定语,暗含着教育研究的主动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另外,在一些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报告中,还可见“ethnographic method(ap- proach or technique)in education”的说法,这种表述虽然树立了“教育人种志方法”的旗帜,却同时存在这么一种危险,即将完整的教育人种志与某一教育人种志的策略混为一谈。所以,有些严格的教育人种志权威人士称之为“号称人种志’的方法”,[2]认为不可与真正的教育人种志相提并论。

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对教育人种志进行如下界定:第一,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 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第二,教育人种志拥有完整的研究设计和方法规范,不是对人种志某一具体程序或策略断章取义式的借用,它具有研究方法三个层次的整体性。所以,笔者倾向于将 “educational ethnography”和“ethnography in educa- tion”两种表达视为真正的教育人种志,而对“ethno- graphic method(approach or technique)in education” 之说持谨慎态度,认为应视具体情况来判定是否为一种完整的教育人种志。

二、第一阶段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传统(20世纪初)

在20世纪之前,早期的人类学家对某一原始民族的了解和勾勒多数通过二手资料(资料往往来自传教士、探险家、异域旅行者的书面记载、口头叙述或是殖民当局的档案材料),使用的研究方法尚无明显的学科特色,这使得他们被戏称为“摇椅上的人类学家”。到了20世纪初,欧美社会人文学科的分化越来越细,并极为关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于是,被责怪为仅仅是“一种对于与世隔绝的原始’奇风异俗的描述”[3]的人类学日益步履维艰。而正是此时人种志的运用与逐步规范,使人类学完成了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现代社会人文学科。

人类学领域中人种志的成型大概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间美国的历史学派(又称批评学派或历史批评学派)和英国的结构功能学派起了关键作用。虽然早期人类学家也有过一些田野工作的实践,但人种志的鼻祖当属美国现代人类学之父博厄斯(F. Boas)。作为美国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博厄斯坚持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反对进化论者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所作的抽象概括,认为人类学研究的关键是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田野工作。英国结构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 Malinowsk)首先对人种志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他曾在1914~1918年间三次赴新几内亚考察,考察结果是构成其在1922~1935年发表的7部专著的基础,也是他确立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规范的依据。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 一书的导论中,马林诺夫斯基对田野工作的本质、 原则等进行了详尽介绍。[4]马林诺夫斯基总结出人种志者应该遵循的四个原则:一是用当地的语言进行学习和工作;二是与当地人一起生活,并尽可能地参与他们的活动;三是通过真实的个人观察收集很多案例;四是做好对付长时间的田野工作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准备。[5]由此,他的人种志理论成为后继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的典范。

三、第二阶段教育人种志的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后期)

20世纪30年代,人种志开始借助人类学这个学科母体,逐步向教育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进军,开启了教育人种志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对教育问题感兴趣的人类学家,英国以功能学派为代表,美国以历史学派为代表,对教育的影响尤以后者的研究为重,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与人格(culture-and-personality)研究,如本尼迪克特(R.Bendict)、卡迪特(A.Kardiner)和林顿(R.Linton)等人所倡导的“文化与人格”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育涵义;最实质性地将人类学的理论和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的要推米德(M.Mead),她运用自己在工业落后社会的田野工作经历,生动描述了快速变化的美国教育情景,并倡导教师运用观察和一手资料进行研究。[6]二是反对种族中心主义的研究,以博厄斯和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等人为代表,具体内容涉及移民教育、儿童的心理发展调查、民族特性的比较研究与教育等。[7]三是教育功能研究,如本尼迪克特研究了美国文化中教育的三种传统作用:传播(transmissive)作用、转变(transitional)作用和改造(transformative)作用。[8]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虽有诸多人类学家对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表示了关注,部分研究还运用了人种志,但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人种志尚未正式成型,原因在于:一是运用该方法的研究人员多数是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而非教育工作者;二是研究内容与视角多出于人类学需要,与教育研究的视角少有交叉之处;三是倾向于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对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极少借鉴或运用人种志方法与程序。

四、第三阶段教育人种志的成型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

教育人种志的成型与广泛应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社会运动和思潮的影响;二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二战”浩劫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危机、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以及殖民政策的失败,给西方人以极大的心理震撼,以追求平等、 关注弱势为总特征的社会运动和思潮风起云涌, 而这一切与人种志者文化相对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在此大背景下,教育研究方法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局面:具有实证主义传统的量的研究方法缺陷日趋明显,难以应付复杂的教育问题,而质的研究方法则因其人文性、民主化的追求顺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不少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出于各自的立场关注教育现象,尤其是贫民和少数民族子弟的教育问题,使得质的研究方法在各学科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在这种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中,人种志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主要源头和骨干成员,开始顺势向教育研究领域大规模进军,并相应地衍生出教育人种志。

另一方面,教育人类学1的兴起也为教育人种志的成型提供了直接的学科背景。关于教育人类学这门学科的起源以及历史分期问题,国内外研究界至今尚无定论,但有不少研究者认为1954年的“斯坦福研讨会(Stanford Conference)”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如:李复新老师将斯坦福研讨会视为教育人类学“范例性研究时期”开始的标志,[9]冯增俊老师认为该研讨会乃教育人类学应用性学科的开端,[10]而美国学者埃迪(E.M.Eddy)则坚持此次会议已经标志着教育人类学的制度化与专业化时期。[11]无论后人对这次会议的历史地位如何定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斯坦福研讨会使得教育人种志这种方法逐渐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教育人类学与教育人种志的兴盛期大致相同,也是相当自然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教育人类学家对教育人种志进行了广泛的运用,其运用领域涵盖宏观和中微观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宏观研究的运用仍集中于教育人类学的核心主题教育与文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方面。典型代表为斯平德勒(G. Spindller)的经典教育人类学编著《教育与文化过程:教育人类学探索(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Education)》(1974),在该书的第三部分 “传统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社会中的教育和文化过程(Education and Cultural Process in Traditional and Modernizing Societies)”,作者用5篇文章探讨传统社会中现代学校教育的尴尬处境。教育人种志中微观研究的运用,主题主要有学业失败(尤以少数民族子弟为主)、教育公平、社会分层以及师生关系、教师概念、校长职能等。在具体的人种志研究中,学业失败、教育公平和社会分层等主题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有时也与师生关系紧密相连。 如麦克德莫特(R.P.Mcdermott)《学业失败:关于文盲和社会分层的一种人类学方法(Achieving School Fail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Illiteracy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一文的研究结论指出,少数民族子弟或下层社会出身的儿童出现阅读障碍,其原因在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师生之间的误解和关系僵化。关于校长职能的研究,以沃尔科特(H.F. Wolcott)的《行使校长职权的人 一种人种志观(The Man in the Principal’s Office: An Ethnography)》 (1973)为代表。

笔者认为,判定教育人种志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已基本成型,理由如下所述。第一,拥有明确的学科背景和丰富的研究领域。如上文所述,无论按什么标准来衡量,到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教育人类学学科的成立,已为教育人种志提供了学科背景保障,也为其广泛运用呈现了丰富的研究领域。第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队伍。20世纪上半期教育领域人种志的运用,大多由人类学家所为,到了该阶段,教育学家和人类学家才有了充分的接触与合作,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研究群体教育人类学家。同时,虽然教育社会学家的“教育人种志”常常受到教育人类学家的非议,但对教育人种志的历史发展同样功不可没。第三,在现代教育中,教育人类学家和教育社会学家对教育人种志的广泛运用,已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第四,开展了一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初步确定了教育人种志的研究规范。

五、第四阶段教育人种志的多元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仍只是少部分研究者对自身研究实践的一种自发反思,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育人种志经历了十几年实践的磨练,并逐渐成长为教育研究界“家喻户晓”[12]的一种研究方法时,整个教育人类学领域的自觉反思意识才逐步形成。该阶段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一是相关概念的辨析;二是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的标准;三是教育人种志广泛运用的原因。在围绕着教育人种志而展开的概念辨析中,第一组是关于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人种志与田野工作、个案研究以及参与性观察等概念的区别。第二组是关于教育人种志与学校教育人种志的区别。如斯平德勒认为,教育人种志指对所有教育过程的研究,而不论研究是否与学校有关;学校教育人种志的范围更小一点,它只指向与学校内部教育有关的教育过程,当然也包括同辈群体、暴力模式等与学校生活相关的一些方面。[13]关于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的标准问题的探讨,沃尔科特在《学校研究的人种志方法标准(Criteria for an Ethnographic Ap- proach to Research in Schools)》一文中提出优秀教育人种志的四个标准:问题的妥当性(appropriation of the problem)、人种志者的妥当性(appropriation of the ethnographer)、研究气氛的妥当性(appropria- tion of the research climate)、完成研究的期望之妥当性(appropriation of expectations for the completed study)。[14]斯平德勒则在编著《做学校教育人种志: 教育人类学应用》的基础上,从该书各篇文章中归纳出11条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的标准。[15]关于教育人种志广泛运用的原因,奥格布曾提出四个因素:一是在传统人类学的概念中,学校教育被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二是教育人类学家先前对“文化与人格”以及人类语言学的研究背景;三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政治危机中诞生了教育人种志;四是教育界对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的赞助促进了人类学家的应用性研究。[16]

在实践层面的广泛运用和理论层面的探讨与反思之后,教育人种志的应用范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纵深发展。该阶段教育人种志研究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对中微观研究的关注,其标志是学校教育人种志的广泛运用。具体而言,学校教育人种志的运用领域涉及:社会阶层、种族、语言交流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即受交流人种志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而展开的一系列研究;隐性课程,即研究文化和社区背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着正规教育过程;各科语言教学过程的研究等。同时,教育人种志还在教育评价和教育政策等领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以弗特曼(D.M.Fetterman)主编的 《教育评价人种志(Ethnography in Educational E- valuation)》(1984)和弗特曼、皮特曼(M.A.Pitman) 合编的《教育评价:理论、实践与政治的人种志(E- ducational Evaluation: Ethnography in Theory , Prac- tice and Politics)》(1986)两书之问世为标志。可见,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育人种志研究更偏向于宏观领域,对中微观研究领域学校教育现象的描绘,多属粗笔勾勒。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育人种志才在学校教育研究中开辟了新的一方天地,而随着学校教育中微观研究的不断推进,教育人种志也日益规范和细致,并诞生了新分支学校教育人种志。

摘要:教育人种志是教育研究对人种志的一种借用,它具有人种志的根本特征和研究规范,又体现了教育研究的学科特色。自20世纪初人种志在西方人类学中确立其方法霸主地位之后,一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将人种志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萌发了教育人种志的雏形。随着质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兴盛以及教育人类学的诞生,教育人种志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逐渐成型,并在正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关于教育人种志的理论探讨与反思,使得该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向纵深发展,并诞生了学校教育人种志。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精选11篇)《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 第1篇《人口与人种》教学反思乌海市第十八中学孙岩12月5日在市四中参加了第七...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