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翻译范文
日汉翻译范文(精选9篇)
日汉翻译 第1篇
1.日语功底扎实,译文准确到位
例1:明日お伺いしていいかしら、お義兄さまがいらっしゃるかしら?
译文:明天我去您家拜访可以吗?姐夫是不是在家?
例2:どの点から見ても中国の日本語教育のすでに到達したレベルの高さと将来の更なる発展はうかうかすると、日本における日本語教育も追い越されんばかりのものといったら、言いすぎであろうか。
译文: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日语教育水平之高以及将来的发展前景都要超过日本国内的日语教学情况,这样说并不夸张。
上述例子一个较短,一个较长,但语法都不很复杂,长句只不过是短句的扩长和延伸,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例1的かしら(是不是,可以不可以)、例2的うかうかする、んばかり完全可以把这两个例句准确地翻译成汉语。由此可以看出,在翻译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对字、词、词组准确理解。具备扎实的日语功底,一般都可以把短小的句子翻译到位。但要翻译长句或复杂句,如不进行详细的日语语法分析,则是翻译不好的。
2.语法条理清晰,分析严谨周全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长句和复杂句,要想翻译好这种句子,必须正确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因为任何语言都是有规律可偱的,当然日语也不例外。在分析长句和复杂句语法时,我们总结出下面一个小口诀:
先从句尾找谓语,
逆向找出主司令,
定状补语要弄清,
排列布阵佳译成。
也就是说,“在句子成分中,谓语是最重要的部分。某件事做了还是没有做、或者正在做还是将来做,都是靠谓语用言的变化来实现的。日语句序基本上是主语、宾语和谓语,其它修饰语一般放在被修饰语的前面。谓语一般在最后。但在被译为汉语时,多数情况要把谓语提前,简单句子还可以,但碰到长谓语等比较复杂的句子,到底把谓语提到哪个词之前进行翻译,有时就有点不知所措。翻译时经常要对句子做适当的调整,有时需要把谓语提前或者置后,有时需要把长句子拆分成若干短句等。这样,通过灵活运用种种翻译技巧和手段以使翻译出的文章通俗易易懂,既切合原文意思,又符合汉语规范”。(1)
例3:北山は廊下の暗い空気の中に浮き出るようにして近づいてくる彼女の顔や、エレベーターの中の多くの人々の背に挟まれた彼女の顔に面と向かった時、日没前の風景の中で、くっきり浮び出た山頂の線や地平線のきらめきが一瞬光度をたかめ、静けさにみちた空気の中に消えんとする最後の異常に強い光を放つときのような、美のエネルギーが彼女の顔から彼の方をめがけて、放出されるのを感ずるのであった。(?顔の赤い月?)
语法分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日语长句,谓语是“感ずるのであった”,主语是“北山”。“美のエネルギーが彼女の顔から彼の方をめがけて放出されるの”是宾语。“時”以上是状语。“日没前の風景の中で、くっきり浮かび出た山頂の線や地平線のきらめきが一瞬光度をたかめ、静けさにみちた空気の中に消えんとする最後の異常に強い光を放つときのような”是定语,译者采用分、合、加、减多种翻译技巧,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把本来相距较远的词语融合贯通,把情与景巧妙结合,重点突出一个“神”字。如,把“美のエネルギーが彼女の顔から彼の方をめがけて、放出されるのを感ずる”浓缩合译成“俏丽的面庞光彩照人”,仅用“宛如”二字就把原本是定语的成分摇身变成了补语。译文多处使用成语,文字简练,形象生动,能给人以美感,堪称是凝练推敲出的佳句。请欣赏下面的译文。
译文:每当在幽暗的走廊里浮现出她的面庞时,每当一同挤在电梯里,隔着别人的肩膀和她打照面时,北山都觉得她那张俏丽的面庞光彩照人,宛如夕阳残照在宁静窅远的天空下,从轮廓分明的山峦和地平线上即将隐没之际,刹那间又发出最后一道极其强烈的光芒,灿烂夺目。
以上两条是做到“信、达”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求。由此可见,只要掌握相当数量的单词和句型,具备扎实的日语功底,再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翻译经验,熟练分析句子语法结构,最后通过灵活运用种种翻译技巧和手段,一篇既切合原文意思又符合汉语规范,通俗易易懂的译作便应运而生。
总之,翻译是一项艰苦而又讲究技巧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坚持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求教,这样,滴水之功便可收到穿石之效。
参考文献
[1]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
[2]王秀文.日语泛读.高等学校教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9.
[3]胡振平,魏丽华.新编日语阅读.高等日语专业基础课系列教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日汉翻译技巧之新究 第2篇
关键词:日汉
文化
注释
翻译
1日语谚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生活
1.1表现日本气象及自然环境的谚语
日本的谚语中表现气象方面及自然环境的谚语很多,这一方面可能是跟日本的天气富于变化及日本的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有关。因此激发了日本人珍爱自然,对大自然讴歌赞美的情怀。在大量的日本谚语中反映了这种情绪。总结出大量生活观念、教训。
关于天气的有:
朝曇りは大日のもと
雨の夜あがり明日は雨
蟻が高いところに集まると雨
关于动物的有:
猫は三年の恩を三日で忘れる
浅みに鯉
猫は長者の生まれ変わり
关于植物的有:
六日の菖蒲十日の菊
蕎麦の花も一盛り
青菜に塩
除了反映天气和自然现象的谚语之外,日本的谚语中很多还传递了社会经验、耐人寻味的“社会谚”。这些谚语告诉人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如何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如何开阔眼界。从这些谚语中明显地反映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比如:
己の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なかれ
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三人よれば門殊の知恵
1.3反映日本宗教信仰的谚语
日本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又是个信仰无常观的国度。古代的日本人受儒教及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淡泊,无常的国民性格。这些性格使日本人在对待人生,处事方面显得尤为明显。在日本那种独具个性,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在日本人的思想、行为、生活中儒教给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而神道是日本本土的教义,也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思想。儒教的仁爱,神道的调和以及佛教的行善治恶,因果报应这种思想对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日语的谚语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門松は冥途の旅の一里塚
恐れ入り谷の鬼子母神
苦しい時の神頼み
等等。此外,关于佛教的有:
煩悩あれば菩提あり
見ぬは極楽知らぬは仏
坊主憎けりゃ袈裟まで憎い等。
2日本人的思维行为方式对谚语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变革,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固有的生活习俗。形成了广泛的文化环境。日本人思维上的特征是注重直观性,实用性,具体性。因而常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思想。同时表达的方式往往又是含蓄,暧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受思想支配。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在日语谚语中也可明显看出。
2.1日本人思维方式的具象性
具象思维就是具体而形象的思维。具有具象思维的日本人喜欢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用客观具体的形象或者动作来表达。他们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对抽象意义进行表达,通过直观表象去领悟象征意义。日本是一个岛国,单一的民族,长期封闭的社会形态,使日本人形成了单一的思考模式;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又造成了日本人在联想上的模式化。日语谚语中的比喻大都带有具象性,就像一幅田园式的静止图画。这种思维方式在日本谚语种留下了轨迹。例如:
日汉翻译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差异、内涵、联想
1 引言
获取外国文化资讯的方法有很多,翻译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利用语言的转换可使不懂外国语言的人在最方便最省时间的情况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的差异,中日两种不同文化相遇时必然产生某些误解,出现交际困难或障碍,甚至产生冲突。当我们仔细审视中日文化,比较中日文化时,不难发现,中国和日本除了在汉字方面都使用汉字以外,语言方面从语音到词汇,从语法到表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方面,更是千差万别。
从事语言转换工作的人对原始语言与目的语的认知除了在语法及语意方面的素养,也必须相当了解两种语言背景后的文化,才能够忠实传达原作的本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因为有了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有专家认为翻译已不再仅仅是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因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2 克服跨文化翻译交际障碍之策略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我们也许根本无法与来自其它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文化是交际的一大问题,因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各有各的特点。文化差异越大交际的困难越大。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把我们的思想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能充分地传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王佐良(1989)先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言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翻译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对文化差异性认识的研究。
2.1语言习俗
日语和汉语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日语学习中,由于不了解中日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在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时,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造成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例如:中国人习惯称外国人为“先生”。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讲,日语虽然说也有“先生”一词,但那只是对“教师、律师、医生、和国会议员”才能接受的称呼,和中国的含义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铃木先生”译为“铃木さん”才符合日本人的称谓习俗,不然就会产生错觉,有嘲弄之嫌。还有,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日本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说“お上手ですね”。(你真棒),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来应酬,这经常会让说话者莫名其妙。汉民族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视个体与周围人的紧密关系,尤其重视大家族的血缘亲族关系,因此汉民族的家谱树形图要远比使用日语的日本民族详细和复杂得多。例如跟父亲同辈的亲属——“大爷,叔叔,舅舅,姑父,姨夫”在日语里统统用“おじさん”。来代替。而“姑姑,婶婶,大娘,姨妈,舅妈”又只能用“おばさん”。来称呼,无法具体的显示出其详细的血缘和亲疏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表達相同要领的说法也各不相同,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文化陷井”。因此,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式以符合译文习惯。日语把花钱大手大脚说成“湯を飲むようだ”(象喝热水似的)。汉语则说成“挥金如土”;汉语用“象煮饺子似的”比喻人多,日语则用“芋を洗うようだ(象洗红署似的)”;中国人把不会游泳的人形容为“旱鸭子”,而日本人则叫做“金槌”(铁锤子);中国人说脚底下长了“鸡眼”,而日本人却说脚底下长了“鱼の目”(鱼眼);中国人管改邪归正,不干坏事叫做“洗手不干”,或“金盆洗手”。而日本人却叫做“足を洗う”(洗脚不干)等等。看似简单的这些说法背后蕴含着中日两国复杂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説法都是产生于中日两国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让各国民族所接受的,包含独特的文化习俗。
2.2思维方式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由于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联想意义的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色彩上。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人类的感觉是相同的,但是颜色用于人类社会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别的感情。这样的颜色已不再是客观物质,而是变成了抽象的象征色。颜色常因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不同,其象征意义也不同。在日语里“黑色”表示“悲哀与庄重”。参加葬礼都要穿黑色服装;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中国的丧服是白色的。白色在日语里表示“纯洁”新娘结婚时穿白色婚纱。日语里“红色”表示“ 喜悦、危险”;中国以“红色”表示喜庆,新娘子结婚喜欢穿红色衣服,表示大吉大利,红红火火。对于数字,各民族也产生不同的联想。日本人不喜欢“4和9”因为这两个数字的发音和“死”“苦”谐音,使人联想到“死亡”和“痛苦”。医院宾馆大多没有“4”和“9”房间,电话号码4989(四苦八苦)被人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号码。
而在中国“六”和“八”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因为它和“顺”“发”有联系、象征幸福和顺利。如“六六大顺”“八”表示“发达,发财”。因此中国人在生活中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活动和这两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电话号码中有“六”和“八”会被认为是一种幸运。逢“六”“八”结婚的人也很多,被视为吉祥之日。在中国人眼里“九”也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天长地久,并且它是皇帝专用的数字,标志着统治长久。
2.3历史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能传神地体现和传递异国文化。例如:汉语里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译成日语则为“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诸葛亮”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但是,日本读者就会产生疑惑“诸葛亮”是谁?如果象译文中换成“文殊”日本读者就容易理解了,在日语里,“文殊和尚”是智慧的象征。
在一次晚会上,一位相声演员说:“我父亲为了供我上大学,省吃俭用戒了烟,戒了酒、戒了肉,都快成“八戒”了”,中国观众哄然大笑,翻译人员把这段话翻译给日本人听后,日本人却很木然,觉得“八戒”有什么可笑的,“八戒”这个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日本人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想叫他们发笑谈何容易。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龙”和“凤”的习俗,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与龙密切相关。“龙”“凤”尽管是传说中的产物,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根深蒂固。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的说法,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但“龙凤”的传统观念日本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崇尚“龙凤”的文化意识了,“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所谓“真龙天子”,老百姓也“望子成龙”。对于汉语中的“生死轮回”“八卦”“阴阳”等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因此,翻译时要找出恰当的符合日本文化的词比较难。
3 日汉跨文化翻译的基本技巧
在日汉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的手法更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有的认为除了上世纪30年代异化法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翻译者都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论是好是坏,最主要的核心是关注是否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有的译家采用了归化,翻译得很好,有的却采用了异化,效果也不差。由此可见,采用哪种方法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要来定。适合归化,就采用归化法翻译,反之就采用异化法翻译。因此在翻译谚语或文学作品时,必须兼顾归化与异化两个方面,也就是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带有日语的味道,显示日本的风土人情的语言。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掌握好了“度”,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过度归化,一定会破坏日语原有的形象和原有的文化背景;过度的强调异化,即过多地追求日语的原语形式,就有可能会过于繁琐。因此,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认识到了文化翻译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翻译时就要注意翻译技巧。翻译时人们总希望将原文的含义全部译出,以达到翻译的首要标准“信”。译文要在忠实于原作基础上,尽量尊重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和文化趣味。我们在翻译外国作品,总会牵涉到那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特殊的文风、成语、典故等,一味强调“归化”(中国化、民族化)不能算是正确的翻译,实际上反而有损于忠实。著名翻译学家罗新璋先生指出::等值是以文本为中心,但也不是不问效果与文采;等效是以读着为依归,对原文的本意和审美信息也并不掉以轻心”。
3.2 翻译时要符合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当今的文学翻译理论中,文化的翻译占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有些学者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转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被认为是译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谚语或者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是否成功,在于读者能否在阅读中了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过阅读体验到未曾亲身体验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应该是翻译谚语或一部作品要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的首要标准。人们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使各自的语言更加形象,常常采用各种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同种意象在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其他另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相径庭,或者,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不同语言载体来承载,这时,译者就必须用译入语的“等值体”意象来替换原语中的意象,以便在原语信息得以再现的同时,译入语读者也能接受。在谚语和文学作品中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
(1),细根大根白鱼を五本並べたような手(如莲藕般的胳膊和五根青葱般的手指。)如果直译成“象纤细的白萝卜一样的胳膊和如同五条小白鱼般并排着的手指”中国读者非吓一跳不可。因为日本是海洋渔业文化,中国是大陆畜牧文化,所以应替换成符合中国文化的词语。同样,把中国作品中独特的描述方法直译成日语的话,日本人也许根本不觉得美。例如:“鸭蛋圆脸形”直译成“アヒルの卵のような顔”,(象鸭蛋一样的脸)不但不美,还有点觉得反胃。如果采用意象替换法则成为“瓜ざね顔”(瓜子脸)。
(2),自分の息子は濡れ着に着せられた。(儿子蒙受不白之冤)
(3),泣面に蜂(祸不单行)
(4),棚から牡丹餅(天上掉馅饼)
(5),青菜に塩(垂头丧气)
(6),私は金槌です(我是旱鸭子)
(7),霞を食って生きる(喝西北风过日子)
(8),どんぐりの背比べ(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3.3 采用异化法时的注释
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对于注释的运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采用归化法就要摒弃注释的策略,采用异化法就必须对难以翻译、难以理解之处进行注释。归化一般是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异化大多表现在文化传达的层面上。在日语翻译中为了让读者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充分欣赏到日本文化,不少人会采用异化的策略。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时候日本人的一些习俗,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不为中国人所熟悉,影响了对谚语或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样就必须加以“注释”,来更好地体会原有的文化风情和日本人原有的生活状态。
4 结语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要相互沟通是需要对策的。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対文化差异的透彻理解。翻译是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称植”。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并非“同化”。译者应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原文,明析中日文化差異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增强欣赏和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又是两种文化的桥梁,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译者不但要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应当尽量多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注意研究语言文化的附加信息。
[参考文献]
[1] 赵冬玲:《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J]职业时空 2008年第7期
[2]胡孟圣:《文化差异与翻译等值》[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0年第8期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0年
[4]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 中国翻译 2000年第1期
[6]张景一:《浅析新闻日语中的谓语省略现象—从日语翻译中的文化策略谈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1期
日汉翻译教学中日本文化的渗透 第4篇
一、在日汉翻译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元素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语言的载体,语言、符号、词汇表达的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任何语言词汇通过组成和排序之后,所表达的文化含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日本文化对日语的影响非常大,从日语翻译中可以感受到日本人和中国人是有明显不同的。由此可见,在进行日汉翻译教经济、政治、思想的频繁沟通,让学生们进入了日语学习的热潮中,要想更深层次的了解日语的使用规则和使用环境,教师必须从传讲日本文化入手,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日本的语言习惯。
二、日本文化在日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1. 礼教文化语言
日本人在日常交往时非常谨慎,他们认为交换“礼物”是沟通情感的重要媒介,与中国礼教传统大体相同。比如,在互赠礼物的过程中,日本人经常习惯用“なものですが”或“ほんのきもちですが”,大概意思是一点心意,小礼物不成敬意。
2. 生活方式语言
AA制是日本人惯用的付款方式,朋友、亲人一起吃饭、喝酒、旅游,甚至坐出租车都会采用这种费用计算方法,因为“欠人情”会给日本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中国人更习惯于人情交流,这回你请,下回我请。日本人在请客吃饭上的生活作风也与中国人大不相同,不像中国人讲究场面铺张浪费,日本人会将料理的数量做到恰到好处,既做到不浪费,又能让宾客吃饱。
三、提高日本文化在翻译教学中渗透作用的方法
1. 更新知识结构
将日本文化引入日常教学,教师需要用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因此,随时更新自身的日语及日本文化知识结构非常重要。深厚、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思想会帮助老师在不知不觉中透漏出日本文化思想。
2. 选用原版教材
老师应当改变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以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作为开展日汉翻译教学的前提,扩大整体教材的知识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对外交流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3. 结合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模式对日汉翻译教学体系的影响作用。学生在了解日本人交际习惯、生存状态、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老师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其听说能力和准确运用日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进行专项训练。这种训练模式是高效的,在教学实践中其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通过上文对日汉翻译教学中日本文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知,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是语言的灵活运用。在复杂交际环境中,每个国家语言习惯是不同的,所以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法则、语言习惯、语言能力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21世纪,国际化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在这种教学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对外语言翻译教育不仅肩负着跨语言人才培养的重担,还承担着促进国与国文化交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俊敏、周慧敏、王志芳.浅论高职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渗透——以《基础日语》课程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2(05)
[2]刘艳萍、蒋胜德、任晓飞.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动漫中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
[3]彭明新.日语教学中翻译课的现状与对策——构建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的课程体系[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01)
[4]杨玲.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之探讨——第三届同声传译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专题讨论引发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04)
[5]白利娟.试论在日语教学中日本文化的渗透[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2)
日汉翻译中实践层面的不可译因素 第5篇
一、诗歌的翻译
每一个伟大民族、伟大文化的背后, 必然流淌着一条星辉灿烂的诗歌长河。可以说, 诗歌是一种文化最简练的载体, 但其背后所蕴藏的本民族的文化、文明背景却是无比深厚的。因此, 不同语言之间诗歌的翻译, 就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要讨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避开诗歌的翻译是无法谈及的。
下面试举一个诗歌日译汉的经典例句:
“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这是“俳圣”松尾芭蕉的代表作《古池》 (1687) 。按字面意思可直译为:古池塘, 蛙跳入, 水声。俳句是用简练的语言将某一情景再现, 读者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感受、欣赏。读这首俳句, 我们联想到的是空旷, 静寂, 没有波涟的古池塘, 一只蛙跳入水中, 声音清晰地传入耳中。实际上入水声本来并不大, 通常不会引起格外注意, 由于周围过于寂静, 感觉上声音很大, 令人心动。一个小生命发出的声响与古池塘的寂静形成对比, 使人产生很多联想。一静一动, 回味无穷, 这也就是这首俳句的精妙所在。
前面我们简要分析了这首俳句的内涵, 接下来问题就是:怎样将这种内涵用汉语表达出来?这个问题在中国日语界一直是见仁见智, 观点各不尽相同。下面将比较有代表性的中文译本列举如下:
○古池青蛙跳进水里的声音。 (周作人)
○蛙跃古池内, 静潴传清响。 (彭恩华)
○古池塘, 青蛙入水, 发清响。 (李芒)
○古池幽且静, 沉沉碧水深。青蛙忽跳入, 激荡是清音。 (檀可)
○幽幽古池畔, 青蛙跳破镜中天, 叮咚一声喧。 (陈德文) (2)
本文在此无意探讨各种译法的优劣 (实际上, 关于此诗的汉译的探讨文章也可谓是汗牛充栋) , 只是想通过本例思考:翻译, 是否能够将原诗的意思与神韵百分百地传达出来?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至少是很难的。也就是说, 在诗歌翻译中, 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传达原意的, 就是因为其中有不可译因素的存在。
二、特殊词语的翻译
特殊词语主要包括专有名词、谚语、成语、惯用语等。专有名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所表示的事物往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与普通名词相比, 它缺乏对事物的概括力, 词语之间也不能进行任意的重新组合。一些人名、地名即属此类。日语为汉字词语的一般可以直接转用, 但是需要注意中日两国汉字的细微差别, 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中日简繁体字转换问题;如果有日本人独创的汉字或者有假名的, 一般应该加注, 否则会使人迷惑不解。比如“横浜”一般按习惯译成“横滨”, 而不译成“横浜”。这是因为“浜”为日语简化字, 其繁体字为“濱”, 而“濱”的汉语简化字为“滨”, 所以“横浜”汉译成“横滨”。
再比如风靡一时的日本电视剧《阿信的故事》的译法。原文“おしん”, 汉语中有两种译法, 即“阿信”和“阿辛”。但是作者桥田寿贺子本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剧本名不用汉字而用假名, 是因为“しん”这个音寄托了对女主人公无限的热爱和赞美, 远非一个汉字可以表达。这个“しん”既是表示忍耐 (日语为“辛抱”) 的“辛”, 又是真心待人的“真”和“心”, 同时, 它还是相信的“信”, 前进的“进”, 创新的“新”。因此, 选用“信”或“辛”, 都有欠全面。于是又有人主张译成“阿xin”。这个确实也有先例, 比如鲁迅先生的名篇《阿Q正传》即属此类, 但用在翻译上, 总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正因为汉语中没有类似日语假名的表音文字, 所以在翻译上就造成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谚语、成语、惯用语的翻译, 首先要做到达意, 要把它们本身的意义用中文准确地表达出来。应准确理解词语的全部意义, 不能望文生义。如日语中的“落花流水”, 就没有现代汉语中的一败涂地、大势已去等含义, 相反, 表示的是男女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八方美人”并非指美女, 而是意为八面玲珑, 含有贬义色彩。再如“ほれた目には痘痕も笑窪”这句谚语本意是指在情侣的眼中, 满脸的麻子都会被认为是酒窝, 一般翻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 但也有人认为译为“情侣看麻脸, 满面是酒窝”更加原汁原味。
三、流行语的翻译
流行语的翻译历来很难, 这是因为流行语本身内涵丰富, 概括力强。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 往往就剥夺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 要翻译流行语, 首先要研究怎么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丰富内涵和社会文化背景, 至少要提醒读者去注意、去思考、去了解原文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 正确地把握住流行语的意义。否则, 单纯的文字翻译便只能是流于肤浅的、表面的双语转换。
比如, 日语中的“太陽族”一词一般直接翻译为“太阳族”, 对于不了解其来源的中国人来说, 看到这个词恐怕会首先理解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之意。但是这个词在日本恰恰是颓废、迷茫的代名词。这就造成了中日两国语言上巨大的理解差异。这是因为这个词源于石原慎太郎1955年发表的小说《太陽の季節》。小说描写了一群典型的战后派青年。他们感情冷漠, 玩世不恭, 无视传统伦理道德, 整日游手好闲却又自诩为看破红尘, 后改编成电影, 在日本轰动一时, “太陽族”也成了1956年的流行语。因此, 在日本这个特定的社会中, 说起“太陽族”, 人们能够立刻准确地抓住它的内涵, 但是在中国由于缺乏这个词出生的文化土壤, 很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流行语的翻译, 除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之外, 还必须注意表现语言自身的特色, 尽量使译文做到形神兼备。例如将“駅弁大学”译成“野鸡大学”, 既形象生动, 又符合原意, 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译法。从翻译的角度看, 如果按照传统的翻译观, 仅仅从语言的层次进行转换, 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词和句的形式及其对等上, 那就有可能在新的语言土壤和文化环境中扼杀原文的生命。因为语言系统一转换, 词和句中所存在的“意”和“味”就脱离了原文的环境, 脱离了原有的文化空间和意义所依赖的上下文关系。
四、现实生活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译性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内容。而作为生活信息载体的各种语言所表现的, 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但由于人类本身包括本能, 欲望和感觉在内的体质结构, 和大体经历过类似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结构, 以及处于同一地球这种地理等自然环境结构基本相同, 由此产生的语言自然有许多可以互相对应的相近、相似以至相同之处, 这也就是所谓语言的共性, 这种共性是使翻译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但是语言之间在存在共性的同时, 必然也存在着个性, 这种个性的存在, 使翻译变得不再是件易事。也就是说, 在翻译实践中, 必须考虑到各自生活现实的差异所带来的语言的不同。当原语中所叙述的现实是目的语中所没有的时候, 便可能导致不可译情形的发生。
中日两国号称“一衣带水”, 地域相近, 又由于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使两国的生活习惯、风俗等各个方面有不少的相通之处, 但是, 生活上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比如在日本有种叫做“天婦羅”的食品, 它不是某个具体菜肴的名称, 而是对油炸食品的总称。但它跟中国的油炸食品是不同的。为了突出原料本味, 在日本, “天婦羅”挂糊时一般调制很薄的糊, 中国菜挂糊时一般要求将原料全部包在糊中, 而“天婦羅”特别是原料为绿叶素菜的时候, 仍然可以看见包裹的原料, 有时菜叶的一面有糊, 而另一面几乎没有糊。对用鱼肉或大虾制作的“天婦羅”来讲, 虽然原料四周沾满糊, 但仅仅是很薄的一层。这也是“天婦羅”的一大特色。并且食用的时候要拿调料蘸着吃, 这种调料一般由松鱼干汁、酱油、海米汁中添加少量的砂糖和萝卜泥调和均匀而成。但中国的油炸食品就不常见这种吃法。因此, 单纯翻译成“油炸食品”, 中国人是不能从中理解到日本这种食品的独特之处的。也有人为了保持原汁原味而按照其汉字直译为“天妇罗”, 但在这个汉字在没有像“干部”、“寿司”等从日语引进来的汉语外来语那样被大多数的中国人所直观理解之前, 这种译法难免使人不知所云。
因此, 在遇到翻译本国所不大常见到的现实生活的时候, 对译者来说, 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么按其汉字音译加注, 要么译成一个似是而非的事物。这种现实生活中差异所带来的翻译上的难题, 是“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表现。不过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多, 这个差异是可以慢慢缩小的。例如原本日语中的“寿司”就基本已成为一个汉语词汇了。而这种差距的缩小正是译者所希望看到的。
五、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译性
各民族之间, 由于文化传统不同, 语言中潜在的文化和心理现实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译者如何拨开这层迷雾, 抓住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国民心理的实质, 是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的一个重大课题, 也是一个难题。这种背后存在文化隔膜的词语, 严格来说, 只能解释, 而没有办法以对等语翻译它。但解释毕竟不能等同于翻译, 于是产生了不可译的问题。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中国有很多城市以此为市花。这是因为被人格化了的荷花被赋予了某种高贵的品格。但是, 同样是荷花, 日本人却忌讳, 认为荷花是丧花。日本人从中联想到的是死的暗影, 视之为不吉利的象征, 因此其广植于日本的寺院, 寓意人生无常、苦海无边。可见, 字面上同是荷花, 而这种心理感受的传达却是翻译中的“对等语”所实现不了的。再比如狐狸,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是狡猾的象征, 但在日本, 狐狸被当做农耕神, 农民向它来祈求赐予五谷丰登。
综上所述, 译者的任务是要在原文与译文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着力为读者建立一个相应的阅读空间, 但从实践的角度看, 这种阅读空间的重建在语言、文化和心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因此, 翻译, 特别是文学翻译中, 确实存在着不可译性或者说有限制的可译性。因而, 翻译不可能百分之百传达所有内容, 而只能力求无限接近原文。换言之,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所有的翻译都存在着不可译的因素。
摘要:译者所接触到的是两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的文字, 因此在两者之间的转换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本文从翻译实践的“不可译因素”层面着手, 通过诗歌的翻译、特殊词语的翻译、流行语的翻译、现实生活差异、文化差异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索。
关键词:翻译,不可译,差异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扶桑掇琐.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林少华.落花之美.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6.
[3]高宁.越界与误读.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4]高宁.日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小议日汉翻译中的几个难点 第6篇
第一, 从词汇的角度来看, 首先, 日语和汉语中均存在着大量的汉字, 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一定的便利性, 但是它也容易使翻译者陷入汉语思维的误区, 尤其是一些看起来是一样或者基本一致的汉字, 在翻译时, 往往容易直接将该词按字面意思转化成汉语, 因此同形异义词的翻译可以说是日汉翻译中的一个难点。例如:
例1:三千代は前日の如く静かに落ち着いていた。
三千代和前一天一样, 静静地待着。
例2:「発明王エジソンは小学校に3ヶ月しか行っていない。自分も進学しないでヘドロを研究しよう」と決心し、図書館に通って勉強し、何十種類もの薬品をそろえ、濃度と組み合わせを変えながら木材のかすやヘドロに混ぜる研究に没頭した。
当时他想, 发明大王爱迪生只上了3个月小学, 自己也能这么做。于是, 他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机会, 下决心研究解决淤泥问题。之后, 他经常去图书馆学习, 并配齐了好几十种化学药品。他将各种药品分别进行混合, 并以不同的浓度与木料碎渣或是淤泥反复进行搅拌实验。长期以来, 他一直埋头于此项研究。
如例1中“前日”这个汉字, 容易译成“前天”, 相当于“おととい”, 实际上是“前一天”的意思, 这就是由于母语造成的望文生义。在例2这段话中, 首先“勉強”这个词中文当中也有, 是“不情愿”的意思, 比如说“他勉强答应了”, 而在日语当中是表示“学习”的意思;“没頭”这个词也绝不是汉语中“掉脑袋”的意思, 而是表示“专心致志”的意思, 可见同样的汉字在日汉语中的差异之大。
第二, 从句子层面来看, 首先日汉语的语序是不同的。在汉语中句子的顺序是“主谓宾”, 而在日语中是“主宾谓”的顺序。因此在日汉翻译过程中需调整语序。例如:
例3:会社や役所の食堂などでは、わりばしを使わないところが多くなった。一度使っただけで捨てるのは、資源のむだづかいであるし、南方の熱帯林を破壊することになる。
在公司及政府机关的食堂, 使用卫生筷子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只用一次就扔掉是对资源的浪费, 也是南方国家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之一。
例4:今の生活は水を十分に使った生活だ。水が豊富にある生活に私たちはなれている。
如今的生活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水。我们习惯了有丰富的水资源的生活。
从例3和例4中的划线部分的日汉语中可以看出, 在日语中的“宾动”结构在翻译成汉语时需转化成“动宾”结构才符合汉语的习惯, 因此语序的不同也是翻译中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难点之一。
其次, 日语中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 常常将一些句子成分省略, 如主语、宾语等, 一旦翻译成汉语, 又必须恢复这些句子成分。尤其是在句子很长, 其中包含的分句较多的情况下, 如何正确理解每个分句的主语, 如何补足句子中的省略部分, 也是造成日汉翻译的难度所在。
例5:少し、眠ったらしい。正午には、まだ時間があった。ピシり、と窓ガラスに亀裂がはいったような音を聞いて、松波麟作は、目をさました。銃声、と気づくには時間がかかった。腕組みをほどき、車窓に顔をおしあて、外を見た。
像是睡了一会儿。到晌午还有一段时间, 听到啪的一声, 像是窗玻璃被打裂的声音, 松波麟作醒过来了。过了一会儿他才察觉到这是枪声。他把抱着的胳膊放下来, 把脸贴到车窗上朝外看了看。
例6:私には何も申し上げることはございません。何一つ私は知りません。知らなかったと言っては妻としては無責任のようにお考えかもわかりませんが、事実私は何も知りませんでした。信じられません。神坂はそういう人ではないということだけは信じております。六年間一緒に暮らして来ましたが、そういう人格的なことについては一度も疑いをもったことはございません。
我没什么可说的, 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这样说, 你们也许会认为我没有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可我确实是什么也不知道, 什么也不能相信, 我只相信神坂不是你们所说的那种人。我同他一起生活了六年, 有关他的人格我一次也没有怀疑过。
例5和例6中均补充了分句的主语等, 尤其是例6中由于分句较多, 每一个分句的主语、宾语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在翻译时整理好前后句子的成分转换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 语言的文风及“气”的问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再现不仅需要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 还需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的风格, 因此如何做到与原文的风格一致, 也是日汉翻译的难点。
例7:男は大きい柳行李を背負っていた。四十女は子犬を抱いていた。上の娘が風呂敷包、中の娘が柳行李、それぞれ大きい荷物をもっていた。踊子は太鼓とその枠を負うていた。四十女もぽつぽつ私に話しかけた。
这汉子背着一个大柳条包。那位四十岁的女人, 抱着一条小狗。大姑娘挎着包袱。另一个姑娘拎着柳条包。各自都拿着大件行李。舞女则背着鼓和鼓架。四十岁的女人慢慢地也同我搭起话来。
例8:皆と一緒に宿屋の二階へ上って荷物を下した。畳や襖も古びて汚なかった。踊子が下から茶を運んで来た。私の前に坐ると、真紅になりながら手をぶるぶるふるわせるので茶碗が茶托から落ちかかり、落すまいと畳に置く拍子に茶をこぼしてしまった。余りにひどいはにかみようなので、私はあっけにとられた。
我和大家一起登上客店的二楼, 把行李卸了下来。铺席、隔扇又旧又脏。舞女从楼下端茶上来。她刚在我的面前坐下来, 脸就臊红了, 手不停地颤抖, 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 于是她就势把它放在铺席上了。茶碗虽没落下, 茶却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 我都惊呆了。
例7中同样是用的“もつ”这个动词, 因为这几位姑娘都是舞女, 所以拿着大件的行李时, 也不应太狼狈, 因此用“拎”“挎”这样的字眼来描述就显得不粗重, 较为符合作者笔下人物的身份。由于川端康成的作品注重突出日本的古典美, 因此在翻译例8时, 需要注意突出舞女的羞涩之美, 用词需要贴切原文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仅要把握作品的写作风格,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 还需要结合上下文, 通览整篇文章, 如果对日、中文没有整体概念, 就没有抓住原文的“气”, 甚至连译者自己也弄不清原作者要说什么。比如下面一段译文:
“人类, 为了逃避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暑, 有了很好的发明, 已经能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了, 但是, 在另一方面, 忘记了在原味的冷饮和冷冻得很好的啤酒到嘴里时的欢喜, 即使是质量很好的冰柜也会变得对它很恼火。持续消耗大量的资源......这样, 像现在这样的生活即使实现了又怎么样呢?看看现在的情况, 像这样再持续使用资源的话, 在不远的将来, 我们消耗能源的结果是, 即使是现在的生活要维持也变很难了, 对于这些很多人警告过了。然而, 另一方面, 对于这样的事不必担心, 对地球温柔一点。多担心环境污染这样新的形式, 逐渐地开发资料, 那样对一部分变得实用化了, 人类能这样面对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最后总都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因此接下来的事情, 光靠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看法, 确实存在着。”
在上面一段译文中, “即使实现了又怎么样呢?”是个假定语气, 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而真实情况是已经实现了。故应译成“原本为的就是吗?”这样将过去时态译了出来, 语气也加强了。“对于这些很多人警告过了”在原日语中, 放在最后是“顺气”, 而翻译成中文放在最前面才能达到“顺气”的效果。“对于这样的事不必担心, 对地球温柔一点。多担心环境污染这样新的形式, 逐渐地开发资料, 那样对一部分变得实用化了, 人类能这样面对无论多么困难的问题最后总都能克服这些困难的。因此接下来的事情, 光靠担心是没有必要地看法, 确实存在着。”这大段话按照上面的译法, 作者要批判的观点被错误理解为作者的观点。因此不考虑文章的“气”, 就会曲解原文或丧失整体性。
综上所述, 在日汉翻译的过程中, 存在着汉字词的干扰、语序不同所带来的思维变换、文风的再现及语气表达等种种难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难点是不可克服的, 而是要求我们在翻译时, 针对这些难点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因此, 翻译者不仅要通过词语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思, 而且需要结合上下文, 在语境中定位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含义, 同时还需具备对日本文化、社会知识的了解, 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很好地解决这些难点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分析, 从词汇的意义、句子的内容及文风等几个方面解析了日汉翻译中的几个难点问题。
关键词:日汉翻译,难点,意义,文风
参考文献
[1]梁传宝, 高宁.新编日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川端康成著.叶渭渠译.雪国.伊豆舞女[M].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3]武吉次朗.中国語翻訳.通訳ハンドブック[M].日本:东方书店, 1984.
高职日汉翻译教学法的探讨与研究 第7篇
本文就着重从教学实践出发, 根据收集学生的翻译语料, 综合分析问题指出, 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力求最大限度总结出一套适合于高职日语翻译教学的方法理论。笔者对办公商务、酒店、餐厅等行业的常用样本进行了日汉翻译的语料进行分析, 结合功能翻译、跨文化交流的视角来探讨合适的教学手法。
一、目前高职教育笔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在日汉翻译训练中主要存在如下几类问题:一是照搬照译, 词语使用不当、搭配不当, 中日式中文大量存在;二是时态语态乱用, 这主要反映在汉译日的练习中, 很多情况无视日文的语法特征;三是句型句式理解不透, 不能灵活估计到两种语言的特征;四是不能周全考虑到语言习惯及文化思维问题, 译出的句子正确但却会引起误会。具体来讲就是:
(一) 选词的是否正确问题
商务日语的翻译基本要求就是忠实准确地讲语源信息用目的语表达出来。无论是商务信函、商业合同、产品说明书等, 都需要讲准确放在首位, 所以要求要根据原文的内涵选词, 切忌想当然地对号入座。
(二) 人称词的翻译问题
日语中常以名字、职称或尊称称呼对方, 但在汉语中人称代词我你他就可包揽大部分, 没有日语中的那么精细, 笔者总结了一下几方面的翻译注意点, 在翻译教学上务必注意。首先就是注意日译汉时要注意添加合适的人称成分, 如敬语、自谦语的翻译要注意添加“您”“我”;在日语的意志句、情感句肯定要明确分析添加“您”“我”, 最后在有授受关系助词的句子中, 务必要根据助词本身的意义添加出明确的人称关系。
(三) 敬语的翻译问题
众所周知, 敬语在日本的商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敬语构成了商务会话的基础。日语的敬语应用目前还特别发达, 而现代汉语有一直都存在简慢化的倾向, 这就给我们的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 所以这一方面的翻译教学训练也是我们翻译课堂重点之一
敬语程度的把握也是翻译当中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 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原文人物的不同身份及态度, 选择恰如其分的词语。由此可见敬语翻译中的注意点就是只要符合相互的语言规范即可, 不用去追求一词一语的类同, 着眼于整句上与原文的等值即可。
(四) 翻译中存在的文化翻译误差问题
王佐良先生曾经谈到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直接触及了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如果不根据文化背景对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变动翻译, 就会引起各种心理上的不悦, 作为学习翻译的学生来讲, 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解决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问题时, 笔者认为注重文化差异培养的意识, 主要通过视频影像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文化带来的语言差别, 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情景翻译, 以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二、笔译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探究
从以上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 影响学生翻译训练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 虽然从语言形态来看, 属于粘着语的日语和属于孤立语的汉语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两种语言之中存在着相同的汉字, 使得学生总想用母语的各种思维去侵蚀日语本身语法等各个方面的特征性, 造成了翻译上面的偏差。
(二) 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为止日语教学经常把翻译作为精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并没有在基础上抓住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 日语基础教学时对于词汇、句型、理解仅限在大致的“目测”水准, 即大致知道什么意思即可, 这给三年级的翻译教学买下了极大的隐患, 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扭转思想, 去细分各个方面语言方面的特征性, 而笔译恰恰又是一门“抠真理”的课程, 要求学生运用各种知识来进行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 所以学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做思想上的调整与适应。
(四) 基础课程中忽略了跨文化的讲解, 因为课程时间的紧迫性, 教师在各类基础课程的讲解中只是注重课本内知识的讲解, 而忽略用各种文字和媒体材料对两国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为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 这就在后期的笔译教学中出现了极为严重中式日语或者是语法来看准确但犯了文化大忌的句子。
(五) 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商务知识很少, 仅仅限于课本的基础知识, 而笔译课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语料及场景让学生翻译, 而学生无法一下子从之前的“小圈子”跨到“大圈子”, 造成了思维方面的脱节。
三、日汉翻译教学方法策略总结
加大中日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的分析, 引导学生精确掌握日语各类句式的特点, 准确把控句子结构, 正确的理解原句的意义, 保证译文的正确性。灵活运用各种处理方式, 符合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遵从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引导学生加大中文各种商务文章的阅读, 打下扎实的母语表达基础, 从而培养学生结合不同语境去选用适当准确的词语, 以达到翻译用词准确的目的。
以立人为本, 注重培养文化交际能力, 以新思维、新理论去熏陶学生, 让学生保持创新能力, 也就是让学生保持时时刻刻谦虚吸收新知识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商务笔译的文本会不断更新, 以扎实的语言基础去理解、翻译出准确的译文的自身能力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过程中要广泛涉猎商务会话、谈判、单证各个方面内容, 充实教学内容, 另外也要加大酒店、餐饮行业的实际翻译实例, 实时创造各种情景会话场景, 让学生在学校中就能感受到实际工作场景的实感, 培养其临场不乱的心理素质。
结合实际的实践内容, 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加大理论总结工作, 不断总结适合于各种商务工作场景的教学手段要, 根据企业翻译的规范性、广泛性、逻辑性、时效性、重复性的特点来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搭建平等的教学平台, “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和更科学的方法 (陈恪清;2002, (7) :44) ”, 具体做法可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和翻译材料的取舍;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与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评判学生译作时, 一定要肯定起闪光点;注重课后的练习训练;让学生搜集语料进行讨论翻译, 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
采用新的多媒体技术及资源, 构建新的学习平台, 增强师生互动, 与学生的联系要保持经常性, 努力摆脱原有的黑板式教学, 随时随地都能与学生分享实时讯息, 扩展学生的视野。
摘要: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日语专业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就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教材以及教学理论严重不足, 而如何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日语翻译人才, 就成为了摆在高职日语教育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作为主要为企业培养一线工作人员的高职院校来说, 这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以教学中的实例为研究材料, 分析提出高职日汉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以此来探讨更加适合高职的日汉翻译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日语翻译,教学手法
参考文献
[1]马振秋.论企业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 2001 (第七期) :106-108.
[2]若柏, 长虹.日语教学与日本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 1997 (第五期) :88-91.
[3]玛丽雅娜·勒代雷 (Marianne Lederer) 著.刘和平译.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4]朱瑶.谈高职日语教学中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科教文汇, 2007, 12.
[5]陈端端.语言、文化和认识.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6]王秀文.中日语言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日汉翻译 第8篇
关键词:语言层面,日汉翻译,误译,因素
翻译过程是将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对应的表达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始终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要有扎实的中外语言功底,对日语和汉语都要非常精通。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产生误译。笔者主要结合日语的一些特点从对词的误译、对句子结构的误译和对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对词的误译
许多人认为,日语中有汉字,似乎为中国人学习和翻译日语提供了便利,其实不然。反而容易给汉字的日汉翻译带来误导,下面主要从同形词语的误译、多义词的误译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同形词语的误译
日语和汉语中有许多字形相同的词,一般把这些词称为同形词,其中虽有如“教室、学校、社会、外国、銀行”等词形相同且意义也相同的词,但是还有许多如“高校、娘、丈夫、汽車、新聞”等词形虽然相同,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有的译者在翻译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想当然地认为和汉语意义一样,造成翻译上的错误。
(1)この問題について検討していただきたいです。
误译:希望这个问题你们检讨一下。
“检讨”在汉语中是“自我批评”之意,若如上所译,就变成了一种指责语气,会使对方不愉快。
正译:希望贵方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田中さんを看病する。
误译:让田中看病。
正译:护理田中。
1.2 多义词理解失误
所谓多义词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各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关联的词,它们历史长久,使用频繁,经常出现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义项比较多,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多义词,重要的是要时刻结合语境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但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因为会遇到来自辞典等各方面的干扰。如:
(1)「人が認めないことをすれば、どんないい事をしても罪人さ、だから世の中に罪人ほどあてにならないものはない。」(夏目漱石,《我 (5は猫である》)
译文:“只要别人不同情,即使干了,天大的好事也是个罪人。因此,人世上再也没有比罪人’更难以预防的了。”(于雷译)
这里的“認める”是多义词。根据《现代日汉大辞典》的解释,“認める”有如下的意思: (1) 看见、看到; (2) 认识、赏识; (3) 承认; (4) 断定、认为; (5) 准许、同意。译者翻译成“不同情”,有点不太符合原意,读过原作的读者应该理解其讲的是寒月晚上十点以后拉小提琴的事,拉小提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需要别人的认可,因此译成“不被认可”更符合原作的意思。
(2)「それじゃ負けて罪人としておきましょう。罪人はいいですが十時にならないのには弱りました。」(夏目漱石,《我 (5は猫である》)
译文:“那么,我服输,就算是个罪人吧!当个罪人倒没什么,可是到不了十点钟,真够人受的。”(于雷译)
“負ける”也有多种含义,如 (1) 输、败; (2) 屈服、示弱; (3) 劣、不如; (4) 宽恕、不深究; (5) 减价。根据上下文语境,“負ける”不是单纯“服输”的意思,而是寒月不和迷亭争执,暂且认同迷亭所说的“罪人”论调,因此,应译为“暂且让你一次”。
由多义词导致的误译例子还有很多,这类误译,只要不被词典上的意义所束缚,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就可以避免。
2. 句子结构的误译
2.1 日语中主语省略导致的误译
日语和汉语中的主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主语往往可以省略,日语中主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汉语要更为显著。由于日语比汉语更广泛地省略主语,汉译者往往在翻译时将被省略的主语添加上,但如果对被省略的主语把握不当,则会造成误译。
如:我 (5がこの家へ住み込んだ当時は、主人以外のものには甚だ不人望であった。どこへいっても跳ねつけられて相手にしてくれ手がなかった。(夏目漱石,《我 (5は猫である》)
译文1:咱家在此刚刚落脚时,除了主人,都非常讨厌咱家。他们不论去哪儿,总是把咱家一脚踢开。(于雷译)
译文2:我在这个家里住下来的当初,除了主人外,我不受任何人的欢迎。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对我推推搡搡。(刘振瀛译)
在上例中,原文中划线部分的主语被省略了,译文1添加上的主语是“他们”(指主人家的人),但后面用的是“跳ねつけられて”这一被动形式。如果主语是“他们”,意思就成了“他们不论去哪都被踢开”,所以被省略的主语应该是“咱家”。译文2虽然没有添加主语,却在“对我推推搡搡”中表明了。
日语中主语广泛地省略是造成日中翻译中出现误译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是对语境的把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语错位造成的误译现象。
2.2 主语混乱导致的误译
说到句子的结构分析,任何一门语言分析起来都是通用的,无论多么长的句子都是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独立词等构成的。句子的结构译错,译文必然就有误。分析日语句子结构时常见的错误就是搞错主语,尤其当同时存在几个主语的时候更容易搞错。
(1)東京は勤勉な人がたくさんいて、一生懸命働いているのだが、町も汚いし、道も汚い。
“東京は”是总的主语,整个句子说的都是东京的情况。前半句讲的是东京的人,后半句讲的是东京的道路。所以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东京有很多勤劳的人,虽然都在拼命工作,可是东京的街巷是脏的,马路也不干净。
(2)“な、伊藤、俺達一つでやめよう。後でおふくろに怨まれると困るから。”と須山は笑った。伊藤は分からないように目を拭いていた。(小林多喜二《当生活者》の四)
误译为:须山笑着说:“伊藤,我们一个人吃一个算了,要不然老太太又该埋怨我们了。”伊藤似乎没有听懂他的意思,只是擦着眼睛。
原意是:须山笑着说:“伊藤,我们一个人吃一个算了,不然以后母亲该埋怨我们了!”伊藤悄悄地擦了擦眼睛。
这里的“分からないように”,实际上是“人に分からないように”,原文省略了“人に”,是“不让别人察觉”的意思,不是“懂不懂”之意。
3. 语法错误导致的误译
日语语法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语气的判断、句型等,从小的方面看主要有助词、助动词的意义及用法,对其中任何一方面把握有误都将导致翻译失败。
3.1 肯定与否定的语气混乱
众所周知,日本人说话比较婉转,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常有模糊之处,如果不在意,有时甚至搞不清是肯定还是否定。
(1)この家のものは、男が早死にするから、お前も気をつけてどうしたことか、この家は二代に渡って、戸主が早死にをしてしまった。それでも、この家の家相が悪いというんじゃないだろうのに、と母は言った。
译文:母亲说:这个家的男人老是早死,你也要小心点才是不知为什么,咱家两代户主都是早早死去。尽管这样,恐怕也不能说咱们家的风水不好吧。
对于这段,不少学生把最后一句译成“就是因为这房子的风水不好”,从而意思译反了。这是由于不考虑语法,只从情节上主观推测。“のではない、”有时可译为“不应该”“不应当”,所以“いうんじゃないだろう”应译为“不该说”、“不能说”。
(2)母親は男の子が大きくなったら、粗暴な人間になるのではないかとはらはらします。
译文:母亲非常担心男孩子长大后会成为粗暴无礼的人。
3.2 句型的误译
日语中有很多句型,被列入日语能力考级的句型就有500多个,这些句型中有的结构很相似,有的一句多义,甚至还有一些句型意思很接近,因此,如果在翻译时不仔细推敲的话,就会误译。
(1)十年を一昔というならば、この物語の発端は今からふた昔半も前のことになる。
误译:如果十年为一代,这个故事就变成两代以前的事了。
正译:如果十年算作一代的话,那么这个故事就该是发生在两代以前(二十五年前)的事了。
“ことになる”在不同场合,可译为“决定”、“规定”、“变成”、“也就是”、“等于”,等等,必须一一记住,仔细分析。
(2)“試験はどうでしたか”
“自分はできたつもりですが、結果はまだ分かりません。”
误译:“考试怎么样?”
“我打算答好,不过结果还不知道。”
正译:“考试怎么样?”
“我自己觉得答得很好,不过分数还不知道。”
“つもり”如果在动词终止形之下是“打算”,而在过去助动词“た”之下,就是“觉得,认为”之意。
3.3 助词、助动词的把握有误导致的误译
日语属于粘着语,其一大特点就是通过助词、助动词的粘着实现语法功能,因此,助动词很多,也很容易出错,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分析,避免混淆,灵活运用。
(1)代表に選ばれた田中さん。
误译:被代表选中的田中。
正译:被选为代表的田中。
農民に返された土地。
误译:被农民还会的土地。
正译:归还给农民的土地。
(2) そんな不愉快なことはなかったことにしましょう。
误译:认为没有不愉快的事情。
正译: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就当没发生过吧。
“た”表示过去、完成。遇到助动词“た”,一般都要设法译出“过去”的语气。但有时并没有“过去”的意思,这点应当注意。长句中句末的时态是关键。
以上只是从语言层面对翻译中出现的一些误译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但是还不够全面,因篇幅和资料有限,且笔者水平有限,不能对翻译的错误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分析,希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陶振孝.试析误译.日本学研究论丛第三辑2000年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 2008年11月第14次印刷.
[3]李炜等.论翻译中导致误译的因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年7月第28卷第4期.
日汉叠词对比研究 第9篇
从中看出日语叠词是合成词中复合词的一种, 由相同词基构成, 比如“山山、ひそひそ、 年々”。汉语的叠词既有属于单纯词的叠音词, 也有属于复合词的重叠式合成词。比如星星、猩猩、公公、爸爸、赳赳等中虽都是叠词, 但其中某些词的词根无需重复也可以, 如爸、星两词根, 而另一些则必须重复词根, 否则将无意义, 如猩、赳两词根;某些词重叠词根后意义在语句中变化不大, 某些词重叠后却意义大变;某些叠词只能做单一词类, 某些叠词却能做很多词类应用。那么汉语叠词的这些特征是否日语是否也具有?日语的叠词在形式、数量及使用上是否比汉语更发达?日语的叠词是否都可以通过汉语叠词翻译过来?基于以上的复杂问题, 本文试图从日汉叠词的构造和语法职能的考察及对比分析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
1 从单词构造角度研究
1.1 关于汉语叠词
汉语的叠词可划分为二字式、三字式和四字式:
二字式 (AA式) : 爸爸 天天 偏偏 嚷嚷 耿耿
三字式 (AAB式) :飘飘然 甜甜的 闪闪的 毛毛雨
(ABB式) :亮晶晶 绿油油 一株株 一幕幕
四字式 (AABB式) :林林总总 轰轰烈烈 花花草草 原原本本
(ABAB式) :一个一个 雪白雪白 笔直笔直 说道说道
(AABC式) :面面俱到 落落大方 碌碌无为 振振有词
(ABCC式) :气息奄奄 人才济济 人心惶惶 神采奕奕
1.2 关于日语叠词
日语的叠词可分为二字式、四字式、六字式:
二字式 (AA式) : 時々 様々 国々 色々 人々
四字式 (ABAB式) : 日に日に 見る見る 晴れ晴れ
(AABC式) : 毒々しい 苦々しい 重々しい
六字式 (ABCABC式) :のたりのたり 知らず知らず
(ABABCD式) : 晴れ晴れしい みずみずしい
1.3 日汉对比分析
1.3.1 日汉重叠方式对比
汉语比日语多了三字式, 日语比汉字式多了六字式。汉语的叠词大多是二字式, 即AA式词;日语的叠词大多是四字式, 即ABAB式词。日语的二字式在运用方式上多做名词, 但汉语的二字式叠词既有名词 (蛐蛐、星星) , 又有形容词 (翩翩、楚楚) , 还有副词 (偏偏、足足) , 更有动词 (尝尝、扫扫) 。从以上三点可看出汉语的叠词方式多、运用字节少, 而日语运用方式少, 字节多。
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日语叠词主要是和语词”, “和语的造词能力非常弱”;汉语词汇是由汉字组成, 而汉字是一种表意非常丰富又极其简练的文字, 造词能力、表达能力都很发达。比如“等”字。请对比以下三句: (1) 等等我 (表示等候) 。 (2) 高等教育出版社 (表示等级) 。 (3) 果园里有橘子、桃子、梨等等 (表示量或类别多) 。表达的意义很丰富。再如“悄”字。 (1) 你悄悄地走吧。 (2) 寺里悄无声息。 (3)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 太阳它有脚啊, 轻轻悄悄的摞移了。组词构词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大部分叠词构造的副词实际上都是由非自立词基构成的”, 即日语叠词词基大部分没有构成派生词和复合词的能力。因为“非自立词基是不能拆开的”笔者发现这与汉语的叠音词很相像, 汉语的叠音词如:猩猩、姥姥、饽饽等, 分开则无意义。但汉语的叠音词是少数, 而日语的副词却是大多数, 且多是和语。这就造成日语在叠词构造方面不如汉语灵活。
1.3.2 日汉重叠词素类型及重叠后意义变化对比 (见表1)
从重叠词素角度观察, 汉日语之间区别不大, 各个词素几乎都能重叠。汉语和日语在名词、形容词、叹词、动词、副词和拟声词都可重叠, 但汉语还可重叠量词、助词和叹词。而且, 两种语言在相同词素重叠后表达的意义也稍有区别, 具体如下:
(1) 汉语的名词词素重叠后, 有些无大意义, 如:姐姐姐、星星星等, 这些名词词素重叠后仍是原意。但有些重叠后, 如:年年年、人人人等, 意义变为“每一个”之意。而日语的名词词素重叠后, 意义基本都变化, 如:色々 (很多) 、山山々 (群山) 两词重叠后表示此事物量的增加、增大、增多之意。
(2) 汉语动词词素重叠后, 如:说说说、玩玩玩等词, 变化后表示一种尝试性行为。而日语的动词词素重叠后, 笔者总结发现大部分表示随着此动作的多次发生或长时间进行而发生的相关变化。如見る (看) 見る見る (看着看着眼看着) 、代わる (代理代表) 代わる代わる (一个接替一个轮流) 、知らず知らず知らず (不知道的过程中不知不觉) 。
(3) 汉语和日语形容词词素重叠后, 程度上都比以前提高, 汉语如:长长长的、干净干干净净、笔直笔直笔直, 日语如:青青々 (青翠青绿的) 、寒い寒々 (冷冰冰) 恐い 恐々 (战战兢兢) 。
(4) 汉语副词重叠后, 如:偏偏偏、刚刚刚、仅仅仅、足足足等, 在语句中稍有强调、加强, 比如:“你为何偏要这么做?”与“你为何偏偏要这么做?”比较, 两句意义无大的变化。日语副词词素重叠后, 有些与汉语类似, 意义也无大的变化:偶に偶々 (都表示偶尔, 碰巧) , 未だまだまだ (都表示仍然, 还是, 尚且) 列句:まだ雨は降っている (雨还在下) ;まだまだ始まらない (还没开始) 。
2 从单词语法职能研究
2.1 关于汉语叠词
名词: 姥姥 猩猩 可可 爸爸 蝈蝈
动词: 缓缓 嚷嚷 求求 咧咧 聊聊
形容词:匆匆 历历 泛泛 姗姗 耿耿
飘飘然 粘糊糊 绿茸茸 一幕幕
平平安安 轰轰烈烈 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
副词: 偏偏 足足 天天 屡屡 完完整整
助词: 等等 云云
叹词: 哎呀呀
拟声词:咿咿呀呀 轰隆隆
2.2 关于日语叠词
名词: 人々 山々 国々 方々 離れ離れ 久々 形容词:みずみずしい おどろおどろしい 苦々しい 晴
れ晴れしい
副词:色々 時々 一一 青々 見る見る 知らず知らず
つやつや 長々 寒々 またまた もうもう
拟声词:ごろごろ さらさら
2.3 日汉词类的具体对比分析
1) 汉语的叠词主要为形容词, 且构成形容词的词素类型较多。而日语则是副词居多, 笔者发现, 这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有关。汉语的语法结构是:主语 + 谓语 + 定语 + 宾语。而日语则是:主语 + 宾语 + 定语 + 谓语。比如汉语:“事到如今, 你就不要那么唠唠叨叨的了。”而若用日语表达, 则为:“今さらがたがたいうな。 ”其中“唠唠叨叨”这个词在汉语中做形容词, 而在日语中がたがた却做了副词使用。
2) 汉语叠词的应用方式比日语多样, 同样一个的叠词在汉语中优势既可以做形容词, 也能做副词或名词等其他词类。比如:
万万:“中国四万万同胞” (做形容词使用, 表数量) ;“你万万不可做这样的事” (做副词使用, 表示怎么也不能、切不可) 。
事事:“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做名词使用, 表示每件事) ;“无所事事” (做动词使用, 表示从事活动、工作) 。
而且, 即使做相同词类, 不同情境下, 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意义。比如, 天天:“日子过了一天天” (表示很多天, 做副词) ;“天天平价, 日日新鲜” (表示每天, 也做副词) 。而日语则没有汉语那么灵活, 日语的名词、形容词大多只能作原有词性使用, 只有少部分的副词才可以既能做副词使用, 也能做动词使用。如:はらはら。
(1) 桜がはらはらとく散る (做副词使用:樱花纷纷落下) 。
(2) はらはらする場面 (做自动词使用:场面令人担心) 。
3 日汉叠词的对应翻译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 很多词汇都是彼此互相借鉴的。而叠词的运用都使语言增加了的生动性、形象性。日汉互译中, 两种语言的叠词若能够互相对译, 那将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水平。那么日汉叠词是否都可以互译?日汉形似叠词的表达意思又是否也相同?
首先将形似叠词进行对比, 见表2。
由以上可看出大部分日汉形似叠词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但还是有少部分不一样。日语学习者不可单纯依靠汉字字形来揣测在具体日语中的意思。
其次, 试将日语叠词通过汉语叠词翻译
ねぱねぱ 粘粘糊糊 いそいそ 高高兴兴 ふらふら 晃晃悠悠
がらがら 空空荡荡 ぱさぱさ 干巴巴的 すかすか 稀稀拉拉
色々 形形色色 许许多多 にこにこ 笑眯眯
这表明, 日汉的叠词互译很灵活, 大多可以互译成相应的叠词, 且大多数日语叠词都可以根据其汉字猜测出其汉语意思, 从而达到文意与形式的统一。这一点是其他语种难以或不可能达到的。
4 结语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即将两个音、形、义完全相同的词重叠使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修辞美的典型手法, 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从日汉叠词的构造、语法职能及叠词互译三方面对日韩叠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在单词构造方面, 汉语的构词方式比日语多, 在词类方面, 汉语主要是形容词, 而日语叠词主要是副词, 且汉语叠词的词类也比日语多。也就是说, 汉语的叠词比日语更发达。但在日汉互译叠词方面, 很灵活, 大部分都可以互译。
摘要:叠词是日汉两种语言中独具特色的一类词汇。从叠词的构造特点及语法职能两方面入手, 通过两种语言叠词的对比考查, 旨在深入研究叠词的特点及使用规律, 帮助日语学习者从母语正迁移角度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好叠词。
关键词:叠词,单词构造,语法职能,叠词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饭田裕子.汉日英翻译中的拟声、拟态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学院硕士论文, 2010.
[3]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1-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4]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国语词典 (第五版) [M].东京:三省堂, 1997.
[6]刑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3.
日汉翻译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