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任务与方法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任务与方法范文(精选12篇)

任务与方法 第1篇

一、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功用。具体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责任和成本分析。

(一) 成本预测

根据成本数据和具体情况, 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推测与估计。它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了解成本发展的前景, 提高降低成本的自觉性。在成本预测时, 既要参考历史成本资料, 与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还要分析研究构成成本的料工费价格变化趋势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情况, 以及产品销售市场的情况与前景。所有这些, 都要进行周密的调查, 进行具体的计算、分析和考察, 以期做出尽可能正确的预测。

(二) 成本决策

根据成本预测及其他有关资料, 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选择最佳成本方案。确定目标成本, 制订成本计划。优化的成本决策, 是制订成本计划的前提, 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三) 成本计划

根据成本决策所确定的目标, 综合计划期的生产任务、降低成本要求及其他有关资料, 运用一定的程序方法, 以货币计量规定一定时期内为完成生产任务所需的生产费用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 及其相应的保证措施。成本计划是进行成本控制和考核分析的重要依据。

(四) 成本控制

指预先规定成本标准, 使各项耗费都限制在成本计划的范围之内, 以保证实现企业的成本目标。通过成本控制, 促使企业产品成本达到预先确定的目标水平, 提高经济效益。成本控制是成本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都是成本控制的目标和依据。

(五) 成本核算

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 以计算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 以计算确定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反映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进行存货估计, 确定企业利润, 也是制订产品价格、编制下期成本计划、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的依据。

(六) 成本责任

指按经济责任中心划分成本, 并加以考核和评价。目的是调动各个管理层搞好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不断挖掘潜力, 降低成本。一般与奖励制度结合起来, 以调动各责任者完成目标成本的积极性。

(七) 成本分析

利用成本核算资料, 以本期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上年实际成本、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成本和责任成本进行比较, 了解成本的升降变动情况。研究量差、价差因素影响和运动的规律, 分清成本差异的经济责任, 寻求节约劳动耗费、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现代成本会计的任务

成本会计的根本任务是企业尽可能节约生产经营过程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消耗, 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这同成本会计的职能有着密切联系:成本会计能否承担某一项任务, 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完成该项任务的职能;成本会计职能的发挥程度又受制于任务完成情况的好坏。但是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又是各有特定含义的独立概念。职能是指成本会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具有客观性、相对稳定性以及普遍适用性的特点;而任务是指发挥职能作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 它具有主观性、不稳定性以及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所以成本会计的任务不仅取决于其职能作用, 还取决于一定时期社会环境的需要和企业的中心任务。成本会计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 正确计算产品成本, 及时提供成本信息

成本数据正确可靠, 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如果成本资料不能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水平, 不仅难以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进行成本决策, 而且还会影响利润的正确计量和存货的正确计价, 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编制各种成本报表, 可以使企业的有关人员及时了解成本的变化情况, 并作为制定售价、做出成本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 优化成本决策, 确立目标成本

优化成本决策, 需要在科学的成本预测基础上收集整理各种成本信息, 在现实和可能的条件下, 采取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 从若干可行方案中选择生产每件合格产品所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最少的方案, 使成本最低化作为制定目标成本的基础。为了优化成本决策, 需增强企业员工的成本意识, 使之在处理每一项业务活动时都能自觉地考虑和重视降低产品成本的要求, 把所费与所得进行比较, 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加强成本控制, 防止挤占成本

加强成本控制, 首先是进行目标成本控制, 主要依靠执行者自主管理, 进行自我控制, 以促其提高技术, 厉行节约, 注重效益。其次是遵守各项法规的规定, 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营业外支出等挤占成本。

(四) 建立成本责任制度, 加强成本考核

成本责任制是对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和执行人在成本方面的职责所做的规定, 是提高职工降低成本的责任心, 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建立成本责任制度, 要把完成成本降低任务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层次和责任人, 使职工的责、权、利相结合, 职工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本相结合;各责任单位与个人要承担降低成本之责, 执行成本计划之权, 获得奖惩之利。实行成本责任制度时, 成本会计要以责任者为核算对象, 按责任的归属对所发生的可控成本进行记录、汇总、分配整理、计算、传递和报告, 并将各责任单位或个人的实际可控成本与其目标成本相比较, 揭示差异, 寻找发生原因, 据以确定奖惩并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

三、现代成本会计的会计方法

现代成本会计是以现行成本为计量属性, 名义货币为计量单位的会计模式, 由于它在计价基准和基本结构上与一般购买力会计有根本性的不同, 因而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物价变动会计。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 也就有其自身独特的会计方法。

(一) 设置现代成本会计制度下的账户体系

现行成本的计量属性要求反映各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和损益的现行成本调整额, 因此现代成本会计要求比历史成本会计多设相应的专门调整账户加以反映。加设“已实现持产损益”和“未实现持产收益”账户, 反映物价变动时企业持有资产的现行成本变动额及其实现情况;在权益类项目下加设“资本保持准备”账户, 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

(二) 各项资产现行成本的账务处理方法

在资产被销售时, 需按其现行成本来计列销售成本;在被耗用时, 则以已消耗部分的现行成本抵减相应的资产账户, 并将各项资产账户的余额按期末的现行成本进行调整, 以反映其真实的价值水平。

(三) 持产损益的账务处理方法

在现代成本会计中针对持产损益的会计处理, 通常有两种方法: (1) 将持产损益作为资本的调整项目列入资产负债表; (2) 将其作为当期收益的调整项目列入利润表。具体而言, 方法 (1) 是遵循的实物资本保全观, 而方法 (2) 是遵循了财务资本保全观。

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 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 它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 有其独特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其中, 持产损益的核算是其核心和关键。在会计处理中必须强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进行。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知识经济的出现, 产业结构的变化, 市场激烈的竞争, 安全质量管理的要求, 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成本会计弊端暴露, 它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新的管理理念、理论不断涌现, 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传统的成本会计演变成现代成本会计。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 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会计方法。

管理方法与艺术任务02_0001 第2篇

测试时间:60分钟

正确率100% •判断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一、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员工之间的冲突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薪酬福利差异、身份地位差异。()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2.有效掌控议事进度的方式是用非语言沟通,即通过眼神、手势等提示发言人。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3.最有效的授权是在授权时进行“微管理”。()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4.沟通中,作为说的一方,应当尽量避免使用行话和专业术语,组织语言时要目的明确、简明扼要。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5.语言沟通既是口头沟通。()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6.冲突是指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看法、理解和态度的双方,为获得主动而产生的矛盾和对立等。()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7.会议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直接会议成本和间接会议成本。()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8.沟通的要素包括沟通目的、沟通对象、沟通时间、沟通地点、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9.冲突管理方法中的竞争策略是一种强制性的策略,其核心是“你赢我输”。()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10.沟通障碍主要来自于个人。()A.错误 B.正确

满分:4 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60 分。)

1.授权不是弃权,授出的权利需要加以控制,主要途径包括()A.对目标进行控制 B.给予态度支持 C.制定奖惩措施 D.对结果进行评估

满分:6 分

2.造成“反授权”的原因有()。

A.授权不明确,导致被授权者一遇到问题就上交,让领导来把关 B.被授权者缺乏魄力或经验,不敢自主决定

C.领导在授权给下属后,生怕大权旁落,很多事仍“事必躬亲” D.有些领导宁可自己多干多做,也不愿意闲着不干或少干

满分:6 分

3.会议主持人的职责为()A.营造和谐气氛,保证会议顺利进行

B.正确引导发言,劝阻冗长的发言,鼓励沉默的人发言,阐明糊涂的观点,删除重复的话题

C.控制会议进程,保证议程按时完成

D.总结讨论内容,正确做出结论或达成决议

满分:6 分

4.冲突管理策略中的合作策略适用场合不包括()A.冲突双方不参与权利斗争 B.冲突双方各自独立,互不依赖 C.冲突双方寻求双赢局面

D.冲突双方有足够时间进行沟通

满分:6 分

5.倾听的方法包括()A.注意身体语言的使用 B.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 C.响应谈话内容

D.做好相关的记录

满分:6 分

6.冲突的5个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潜在冲突、触及冲突、意向冲突、公开冲突、处理冲突 B.潜在冲突、意向冲突、触及冲突、公开冲突、处理冲突 C.潜在冲突、公开冲突、意向冲突、触及冲突、处理冲突 D.潜在冲突、公开冲突、触及冲突、意向冲突、处理冲突

满分:6 分

7.低效率会议的主要原因表现在()A.参会者对会议不胜其烦 B.会议主持人缺乏能力 C.会议准备不充分

D.会议没有明确额目的和预期结果

满分:6 分

8.冲突的类型有()A.上下之级间的冲突 B.部门之间的冲突 C.领导之间的冲突 D.员工之间的冲突

满分:6 分

9.沟通按情境的不同,可以分为(A.平行沟通 B.上行沟通 C.下行沟通 D.环形沟通

满分:6 分

10.语言沟通有()。A.口头沟通 B.肢体沟通 C.书面沟通 D.表情沟通

任务与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任务意识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4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29

一、现状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即学习性和社会性,而社会性不适应的发展对学习性不适应的影响更大。提及任务意识,它是社会性不适应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缺失不仅影响学生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性体验方面的发展,同时对一个人终生的学习、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班中的齐齐同学现已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可上课时其他同学都能把课本整齐地摆放在课桌上,唯独她却没有课本,问其原因,竟说忘带了。第三天,跑完早操后,齐齐的父亲给老师打电话,说是告知齐齐到学校大门口取文具盒。开校一个月后,齐齐几乎天天没有家庭作业,追其原因,家长说孩子回家不知道老师留的作业是什么。留心可发现,其实在学校的平行班级中,像齐齐这样的孩子有很多。

在以上案例中,“齐齐”虽然已到学龄,但由于任务意识缺失,便认识不到教师布置的任务要完成,最终导致丧失完成基本任务的能力。而在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缓解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系统文化学习的坡度,还对孩子社会性不适应的改善有积极的帮助意义。由此可见,幼小衔接中孩子任务意识非常必要。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不能引起家长或教师足够的重视或支持,很容易在半学期后就成为“学困生”。针对我校齐齐类的孩子,探究幼小衔接中任务意识缺失的原因,十分有必要。

(一)入学前缺少对小学生活的了解和体验

现在我市除为数不多的几所公立幼儿园能于大班期间与周边小学做好衔接交流外,大多数私立幼儿园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都缺乏与周边学校的联系、交流,这种局面致使学龄儿童缺少了解小学生活的机会,缺乏对小学生活的体验和意识。

(二)学校缺少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缓冲

现在入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待其一年级入学后,因缺乏对学校必要的了解,虽然情绪兴奋但很盲目。学校由于规范校规和教学,从时间上统一要求,造成新入学的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小学生活的节奏和教育方式,进而出现抵触逃避心理。

(三)家长教养观念影响孩子任务意识培养偏差

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在观念与教养态度方面存在着偏差,许多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关注孩子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短期成效而忽视从孩子终身发展去思考、实践;过多关注孩子多学拼音和汉字,学会做数学题,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孩子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学习兴趣、能否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能否管理自己的学具等这些影响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的隐性因素。

二、策略和方法

(一)幼儿园

1.参与日常活动,培养任务意识。在幼儿园里,孩子升入大班后,教师应引导孩子参与值日生活动、照顾自然角、整理区角材料等日常班级事务,让孩子在教师和家长之间传带口信或物品,培养其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意识。

2.提高自我服务,激发参与热情。升入大班后,首先要求孩子每日带书包,按教师要求带学具,并独立整理书包和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

其次,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汉字,增强保管自己物品的能力,如爸爸、妈妈、自己的姓名、住址、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等,使幼儿上学后能够管理自己的书本学具,不至于丢失。

再次,幼儿园老师应定期与一年级的教师探讨交流,相互介绍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力水平,在教育目标、方式上做好衔接。

幼儿园还应组织幼儿定期参观小学,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如观看小学生的升旗仪式,参与班级卫生大扫除、主题班队会等活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入学热情和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3.转变家长观念,培养执行能力。在家长方面做好幼儿入学的心理、物质准备。通过家长会、家园互动栏探讨“家长为幼儿入学前做哪些准备”“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等问题,使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在家庭生活教育中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发展完成基本的生活任务的能力。

(二)小学

1.丰富形式,缩短差距。科学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是15 — 20分钟,而实际上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钟。这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难以做到,学校应对一年级的学生灵活作息时间,如早操、放学、早读时间上教师可以随机调整,针对幼儿的具体表现,把学校的教学要求、校规、养成目标等内容通过一年的时间顺应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教学上,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力求教学方法的丰富和趣味,注重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动静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2.定期培训,指导家长。学校每学期应对一年级新生的学前信息进行了解分析,根据具体情况在新学期前期召开新生家长培训,促使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克服入学焦虑,快速适应学校生活。

(三)家长

1.关注点滴,制定目标。一年级新生家长应认真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知道任务意识的培养对孩子终生发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孩子身心变化和养成教育,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根据孩子具体表现,制定可行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增强孩子的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2.鼓励自理,提高能力。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家长就应要求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鼓励孩子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记住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教师的要求,家长不断给予鼓励、提醒、帮助,使幼儿逐步克服上学的紧张心理,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校生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孩子任务意识的培养不仅能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且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把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任务与方法 第4篇

典型的单片机应用是控制和采集, 和与其他系统交互数据。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 51单片机的技术资料丰富、成本低廉, 在生产和教学中都被广泛应用。在时序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场合, 工程师往往采用空循环, 利用指令周期或中断置位的办法来进行延时。这样的设计方法, 造成很多计算能力的浪费。如果要增加功能, 或引入新的中断函数, 则可能破坏原来的时序。往往造成原来的程序重大改动 (例如需要重新计算指令周期) , 从而较大地增加项目成本和风险。

在单片机运行时因为main函数返回后是没有意义的, 典型的main函数总是被设计成循环做某任务, 或在最后放一个死循环。考虑到中断的存在, main循环的执行速度是不能肯定的, 它实际上是使用了所有没被中断函数使用的CPU计算能力。

时钟中断可以以一定的间隔周期被触发, 如果在触发时完成当前时序状态要求的任务, 而下一个时序状态要求的任务留待下一次中断时再做, 那么所有时序状态所合成的整个时序将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有多个任务, 则各自维护自己的时序状态, 互不影响。而且一般情况下也不必严格计算 (原因见下述) 指令周期。

根据51单片机规定, 如果一个中断函数没有执行完毕时同一个中断、同一级别或更低级别中断又发生, 则第2次发生不响应。这样的特点使设计人员避免了重入问题。但如果在一次中断中执行的代码过多, 就会影响下一次中断的发生, 从而打乱了时钟中断的发生周期, 也就打破了整个系统任务的时序。为了不打乱时序, 此处给出一个充分条件:

一个系统是多个任务的集合。一个任务可以看作是一个FSA (有限状态自动机) , 是一个五元组:

M= (Q, Σ, δ, q0, F) 。其中:

-Q, 状态的非空有穷集合。q∈Q, q称为M的一个状态。

-Σ, 输入字母表。

-δ, 状态转移函数。

-q0, M的开始状态或启动状态。q0∈Q。

-F, M的终止状态集合。

其中状态转移函数就是在中断函数中需要付出的计算能力。

假设, 对于第i个任务, 其状态间转移函数中需要指令周期最多的一个函数的总的指令周期为E (i) , 假设一次中断中, 指令周期处理能力为D, 则必须有以下最大指令周期条件公式:

以下简称之为时序条件。

在时序条件下, 时钟频率与时序所能获得的最大频率是严格的线性关系, 而与任务所需的指令周期无关。所以, 只要满足时序条件公式, 就不必严格计算指令周期, 从而降低了设计复杂度。

时序条件公式也可以表达为以下形式:

其线性关系的形成原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当时钟的间隔时间比较短, 也就是时钟太快时, 不满足时序条件, 程序所表达的时序不与时钟有关。当间隔长到一程度, 其时间长到可以容纳足够多的指令时, 时序只与时钟有关, 此时设计者就可以摆脱对指令周期的关注, 更多地集中精力到业务上来。

为了满足时序条件, 可以增加D或减少∑E (i) 。通过以下几种手段来进行:

(1) 加大晶振频率。

(2) 采用51增强型的1T单片机以减小每条指令的指令周期。

(3) 减少任务总数。

(4) 精细分解任务为多状态, 使得状态转移函数的计算被简化。

(5) 其他任务尽量推给主循环利用空闲CPU去做。

其中第1、2条是从硬件角度可以采用的优化方案, 只能有限采用, 因为对于一个系统, 晶振频率和CPU型号是受多种设计条件制约的, 往往不能随便改变。而第3条也背离了本实例的任务调度法提出的初衷就是要在一个系统中增加功能时提高设计灵活度。所以第3条一般也只是有限采用, 并非首选。

其中第4、5条结合采用效果较好。当前任务与主循环可以看作2个线程, 线程间通信最常用的就是利用全局变量或共享内存来通信。A线程把需要做的事“告诉”B线程, B线程计算完成后把结果通过某种完成标志“告诉”A线程。A线程同时可以做别的事, 如果必须等待标志, 就停留在原地。发现完成标志后A线程于是继续。

当然, A在等待时不能通过空循环实现, 而应该通过精细分解任务为多状态来实现, 把控制权还给CPU用于别的计算需求。方法是只要把前述的等待完成标志作为A的相关的状态间转移条件之一来判断即可。所增加的开销仅为若干个布尔运算的指令周期, 这样就可以使时序条件公式继续成立。

2 设计方法

假如要使LED1、2、3循环点亮, 功能如下:

(1) LED1亮, LED2灭, LED3灭, Delay (900) 。

(2) LED1灭, LED2亮, LED3灭, Delay (900) 。

(3) LED1灭, LED2灭, LED3亮, Delay (900) 。

(4) 跳转至程序首, 再次循环。

系统可以描述为图2所示, 状态以时间为触发依序跳转。可以设计一个全局变量n_status, 用它的值代表当前系统状态, 在时间中断函数中根据它的值来决定系统的下一个状态 (和n_status的下一个值) 。

所以伪代码可以表达为:

这样编写的缺点是与功能需求中的描述相差甚远。程序与需求描述是等价的, 但其中的形式变换工作交由人工来做, 工作量相对较大, 如果程序逻辑复杂一点, 就不直观造成难维护。

3 分析

程序设计就是对需求的一系列等价变换。而需求更接近自然语言, 程序则更容易被计算机所理解。需求已定, 则系统整体的复杂度已定。就像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一样, 并不能消灭复杂度, 但可以适当地转移它, 只把较低的复杂度留给人工。

可以注意到, 需求本身已经较好地描述了处理逻辑, 其中的延时就是把控制权返还, 使CPU能够把计算能力用到其他工作中。在通用操作系统软件中, 一个进程是由1至多个线程构成的。而操作系统在调度线程时的工作是首先保护现场 (寄存器和相关内存) , 然后跳转到别的工作。未来恢复现场, 就可以继续执行, 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可见, 关键就是现场的保护和恢复。现场可以理解为下一条需要执行的指令, 和所有相关要用到的变量。

51单片机中的资源有限, 不可能利用操作系统自动地做这么复杂的工作, 但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来达到这样的效果:

(1) 使用全局变量, 简化现场保护工作。

(2) 把调度工作设计成程序结构, 在编译之前进行。

以这样的思维方式, 程序表达如下:

可以看出, 这样就很接近需求描述的自然语言结构。所有需要延时的地方用一个特殊标记##DELAY#来标出。当然, 这样的程序是不符合语法的, 也没有体现出在延时时返还控制权。所以还需要再作一次变换, 使之变化成上一节中类似的状态间跳转的结构。

4 辅助预处理软件设计

需要达成以下条件:

(1) 函数void fff () 是被timer中断所调用的, 所以此函数是要“经常”返回的而不是一个无限循环。但这个函数所表达的业务逻辑又是无限循环的。

(2) 需要一个保存状态值的变量, 以表达当前状态。

(3) 下一次执行fff () 时, 应该从上一次的语句的下一条开始, 达到恢复现场的效果。

预处理软件的编写比较简单, 是一个文本文件处理软件EDIT_51C.EXE, 具体程序不详述, 处理方法如下:

(1) 构造一个保存状态值的变量, 以表达当前状态。

(2) 所有的延时标记替换成函数入口和返回指令。

上述程序经预处理后形成如下形式的源程序:

从C语言的角度分析, 可见预处理软件新增了一个函数指针型的全局变量, 并新增了几个几乎一样的函数。这指针的值实际就代表了系统的状态。而每个状态都对应一个函数, 每个函数都是下一次中断时的真正入口。所以这个函数指针就同时指出了系统在任意时刻应做的工作, 而每一份工作在最后都指出了下一份工作在哪里。

整个系统实际上是被时钟中断驱动的, 而每一次时钟中断中所需的工作就是两个##DELAY#间的指令, 由此不难算出总共所需的指令周期, 从而判断时序条件公式成立与否。

对于恢复现场, 预处理软件面临两种设计方案:

第一种方案, 在函数fff () 之外新增一个表达状态的全局变量, 在函数内的开头用一个switch开关语句对此变量作判断, 并结合goto关键字, 使函数流程直接走到当前状态所应该到的语句处开始执行。这样设计的缺点是switch语句找到符合的条件所需的时间复杂度实际是线性阶O (n) , 这在可选分支很多时, 实际上对时序条件公式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对此可以有一点优化和改进, 可惜的是C语言中没有指向行标号的指针类型, 只有函数指针, 但有下面一种方案。

第二种方案用了一个技巧。在恢复现场时, 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所需执行的指令。而这其实并没有要求回到的地方必须与上一次离开的地方是相同地址。如果回到了一个地方, 与上次离开的地方“看起来”完全一样, 那就可以称之为“回”到了原来的地方。

笔者正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案, 把原函数复制多份, 使得每次都“好像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这样就利用函数指针管理执行起始点, 避免了前述的switch语句的线性阶时间复杂度的问题, 而是常数阶O (1) 。这在分支比较多时优势就很明显。

第二种方案的缺点是出现了“代码爆炸”, 其实每个函数都只用到了一小部分代码, 却把所有的代码拿来占位子, 只为符合语法, 会占用本来就不多的ROM空间。其实, 如果采用比较成熟的编译器 (比如KEIL) , 则这个想法是有点多虑了。编译器的优化功能会解决这问题。默认KEIL是第8级优化, 上述代码编译成汇编后可以发现, 每个函数中大部分肯定不会用到的语句都没有实际地生成指令。所以编译后的代码并没有“爆炸”, 对ROM空间的占用并没有显著地增多。

其实整个系统的复杂度在需求提出时就确定了。只是希望尽量停留在接近自然语言的阶段, 而把复杂度尽量推给了预处理软件和编译器的优化功能罢了。

5 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采用软件重装计数, 则中断函数从发生到计数器初值重装完毕期间所经过的时间也必须算进重装初始值中, 否则宏观上会造成中断时机一点点推后的现象, 一段时间后的累计误差就会比较明显。也可采用硬件自动重装来规避此问题。

另外, 对于软件重装, 适当选择计数器初值重装的时机, 还可以实现更复杂的控制。例如, 不是在中断函数中统一重装, 而是在任务中动态地计算和重装初值, 并且只是控制两次中断的总时间, 则用本实例方法可以很清晰地实现多路标准舵机的控制。例如控制两次总时间为2.5ms, 可以控制8个常规的 (0.5/2.0ms/20ms) 类型的舵机, 同时还可以利用此时钟实现一个400BPS的低速非标异步串行通信通道。如果采用双51系统分别管理控制方面和通信方面, 则此系统可以提供一个高性价比的多舵机控制方案。

参考操作系统中关于线程的概念, 对51单片机的开发提出了一种线程调度式的程序设计方法, 对于需要处理多个任务的场合, 可以分别运用本方法编写, 并再运用本方法编写一个任务就是适当调度各函数的总调度, 这样设计人员可以尽量贴近需求而不是代码实现, 减少思维上的负担提高设计灵活度, 同时更大限度地利用CPU的计算能力, 从而能够降低产品综合成本。本方法并不局限于51类型的单片机, 而是也可推广到其他类型的CPU。

任务与方法 第5篇

与途径方式探讨

摘 要:当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已得到充分显现,但也存在参与程度不够广泛、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和不足,亟需改进、完善和创新。因此,探索当前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机制与途径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形势任务教育 机制 途径方式

长期以来,形势任务教育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群体多层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化,传统形势任务教育的固定套路和模式所达到的教育成效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创新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肩负任务、传递责任、凝聚人心、激励队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能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目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的方法和机制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变化和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环境,开展好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活动,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谋求新发展,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创新和完善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机制非常必要。

一、目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现状

目前,集团公司在形势任务教育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形式依然是以巡回宣讲为主,培训讲堂、出版宣传报刊等为辅的方式进行,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形势任务教育变成一种常态机制,加以贯彻落实。为了能够建立一套完整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机制,本课题组

专门到基层单位进行了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研结果汇总

关于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本课题组重点对成庄矿、寺河矿、凤凰山矿、古书院矿和长平公司进行了调研。通过几天的走访调研和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目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不够深入,基层单位普遍为落实上级要求而进行各种会议文件的简单宣贯,自身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扎实,成效不太显著。当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主要形式如下:

1、集团公司巡回宣讲。今年,集团公司巡回宣讲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效果不错,基层单位普遍感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成效明显。

2、理论骨干培训班。抽调基层单位理论研究人员进行国家、省、企业重要会议精神的集中培训,再由理论骨干向下层层宣贯。

3、培训讲堂。今年,集团公司在矿处级干部培训班上成功开办了“培训大讲堂”。一些基层单位也采取了此类形式,如古书院矿的“书院讲堂”、寺河矿的“寺河大讲堂”、长平公司的“长平大讲堂”、凤凰实业公司的“每周个人讲座”等,但其作用更多的还是用以宣传煤炭及相关产业知识技能,对企业形势任务宣传还不够。

4、资料宣传。很多单位在报刊杂志上刊登一些形势任务教育的文章,或印发一些安全等方面小册子进行发放,如凤凰山矿的“共同体小报”等,但这种方式宣传效果非常有限。

5、宣传短片。有一些基层单位通过拍摄宣传片经由内部电视平台进行播放,对职工起到潜移默化的警示教育作用,如:凤凰山矿的电视情景剧“麻将**”、“井口认亲”等,在晋煤电视台进行了轮播,反响很好。

除此以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方法,比如:利用班前会、中心组学习时间进行安全或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教育,付诸实际行动的“党员示范岗”言传身教活动,“创先争优”系列形势教育活动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1、亮点

目前集团公司(包括基层单位)形势任务教育虽然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有效的运行体系,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显现出了一些亮点 2

和特色。

(1)巡回宣讲形式新颖,成效明显。从2011年集团公司形势任务宣讲情况来看,可以说宣讲规模较大,效果显著。宣讲活动自2011年3月1日在新闻中心开始至2011年6月在供电公司圆满结束,历时三个多月,总场次33场,学员达8000多人。宣讲内容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讲课教师水平较高、理论功底深,语言生动幽默、通俗易懂,所举事例形象贴切,数据充分详实;呈现形式较好,由三位教师轮流宣讲,各具特色,课件内容丰富,有针对性;起到了统一职工思想、激发工作热情、凝聚集体合力的作用。

(2)培训课堂深入基层,突出安全。基层单位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堂活动,促进了企业安全、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基层单位把“安全”和“发展”作为培训课堂主题,或把“党建”与“安全”融为一体,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部分矿井实现了较长的安全生产周期,但同时也有部分职工存在骄傲自满、麻痹松懈的思想,导致集团公司今年多起事故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各基层单位专门把安全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宣传,采取安全工作大家谈、座谈会、事故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到,生产形势越好越要抓好安全,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做到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家庭幸福的关系,增强了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3)各类宣传贴近生活,注重实际。大部分基层单位有自己的宣传手册、报刊杂志或电视网络,通过此类形式的形势任务宣传,讲形势、讲优势、讲前景、讲挑战、讲稳定,给职工讲细讲透,使广大职工认清了形势,消除内心对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焦虑,增进了职工对企业的理解,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持续和谐发展。

2、不足

目前,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努力加强和改进。

(1)巡回宣讲次数少,形式单一,缺少互动。

形势任务教育在企业应该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工作,但目前集团公司还是把它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通常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时间段集中在三个不同时期: 3

年初和年终的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宣传动员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期。就目前来说,集团公司在这三个时期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次数还不够,目前集团公司只是利用了年初和年终两个时间段,通过巡回宣讲和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其他时间段的国家或企业重大会议精神的宣贯只是通过基层单位以会议传达会议、文件贯彻文件的形式在执行,形式单一,并且在巡回宣讲中或传达会议中和职工缺乏互动,宣传教育效果较差。因此,形势任务教育整体缺乏基础性、常规性的长远规划,组织学习少、分析形势少,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形势任务教育呈现出有事则忙、无事则停的状态,把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变成了一种实用性的工具。有的同志认为形势任务教育是软指标,念念报告、读读材料,“动嘴不动手、说说而已”;有的单位习惯于数字统计,看重多少人听了多少次课、搞了多少次活动,而对教育的真正成效如何往往很少在乎。

(2)教育内容宏观多、微观少,涉及面窄,与企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在集团公司各类形势任务教育中,我们很多基层单位在教育内容上宏观多、微观少,讲大道理多,剖析实际问题少。当前集团公司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职工群众思想独立性、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中国网站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不随之丰富和扩展,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外部形势分析的及时性,也要注重与企业实际结合的实效性。形势任务教育要真正起到引导职工、激发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和动力的作用。

(3)教育方式单调,没有把握企业职工工作生活节奏的新变化、企业利益格局的新变化、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宣讲团、专题学习会、员工轮休培训班、传统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大会多、讲大道理多,而针对不同利益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思想观念的员工针对性教育少,缺少生动活泼、新鲜实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就有很深刻的体会:首先,我们传统的宣讲浮于表面,缺乏实践基础,涉及面太窄;而且针对性较差,没有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员进行,效果不理想。很多单位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希望今后能拓展培训师资队伍,扩大宣讲知识面和受教人群。

(4)在选题上不愿触及职工群众关注度高的敏感性问题,有怕讲不清、怕惹麻烦的心态。企业不同层次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同,但是热点、焦点问题又往往是敏感问题,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如很多职工喜欢听集团公司员工收入差距、住房等问题。对此,我们不能抱着“讲不清的就不讲”的态度面对,其实“不讲”不等于不存在,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敏感问题中往往存在职工群众的模糊认识,回避敏感问题,其实是降低了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

(5)企业对形势任务教育宣讲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宣传教育成效。目前,集团公司没有一班完善的宣讲师资队伍,仅仅宣传部门和党校的师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将集团公司相关部室及其他产业板块的一些政工人员抽调上来作为宣讲师资队伍,扩大宣传范围和层次。

(6)参与程度不够广泛。形势任务教育主要是政工人员在“独唱”,没有形成全体党员干部、技术骨干和广大职工群众“大家唱”。经常有人以生产经营任务紧、工作忙为理由和借口,缺席逃避形势任务教育。

(7)施教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育者是单位的领导,在组织实施形势任务教育的时候,打着官腔、唱着高调,说一套、做一套;更有甚者,低俗媚俗、偏题跑调。这种教育者的不良形象,产生了消极影响,影响了教育效果。再者,多数施教者对教育方法艺术知之甚少,难以保证教育效果。比如,在凤凰实业公司,都是职工自发选择自己的兴趣点,备课讲解,虽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但形不成体系。

(8)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单位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时将其当作“软任务”,缺少目标机制、考核机制,偏重纸上计划、忽视实际落实、缺少检查考核,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

以上是对集团公司目前形势任务教育现状的具体分析。

二、集团公司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机制与途径方式探索

不容回避,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教育效果。形势任务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内容,是确保企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更是职工队伍管理的重要措施。要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取得实效,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认真研判新形势、探 5

索新路子,丰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遗余力地改进和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方法与途经,确保形势任务工作收到良好效果。通过调研,本课题组提出了企业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一些方法和机制。

(一)形势任务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我们应该把形势任务教育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把形势任务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形势任务教育做实做活,希望我们基层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能亲自带头抓,既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资金保证,也要建立健全形势任务工作网络和责任制。集团公司和各基层单位应该专门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具体抓,真正使这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落到实处。比如:成立集团公司机关形势任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组织部、宣传部或党校等部门领导牵头,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把形势任务教育常态化。

(二)分板块、分层次,提高形势任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形势任务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这次,本课题组在基层单位调研时发现,作为宣讲教师来讲,我们对基层单位实际情况缺乏了解,缺乏在基层工作的切身体验,因此讲解内容很少能触及到职工内心深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如:我们讲宏观政策,却未能把这些政策放到集团公司实际中去讲,显得空洞,浮于表面。当然,基层单位有些也在作表面文章,未能深入挖掘职工内心所想所需。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很多单位都提出了形势任务教育应该分板块、分层次进行。这样,首先就需要扩充宣讲团的人员,既需要讲宏观的教师,也需要各板块、各专业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各有侧重,分工明确,贴近实际。比如,到煤化工公司讲课,组成人员可以包括宣传部或党校教师、煤化工公司领导、煤化工专业技术人员等;到煤层气公司讲课,组成人员可以包括宣传部或党校教师、煤层气公司领导、煤层气专业技术人员等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做好企业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像宝钢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搞的形势任务教育,就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把形势任务教育的主角变成了广大职工,把形势任务教育延伸到“感动员工、感动用户”故事征集和主题实践 6

活动中去。“感动员工、感动用户”的故事,是指宝钢30年来在生产、经营、研发、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等各方面关爱员工、服务用户的感人故事。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好的故事见人、见物、见精神,小故事里有大道理,易于传播、入耳入脑,容易在员工中产生共鸣。与其反反复复向员工讲大道理,不如多讲讲员工自己身上的故事。宝钢就是这样通过职工讲述身边人、身边事这样实实在在的故事给企业职工注入了很强的动力和活力,激发了职工干事创业的激情。因此,我们的形势任务教育要细分化,要注重分板块、分层次结合实际给职工分析形势。

(三)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要做好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形势任务教育更具凝聚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达到政策讲清、道理讲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预防问题的效果。面对面,心交心,实行“零距离”教育。在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和手段的同时,推广“时事讲话、形势任务教育宣传栏、班前5分钟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做法,不断拉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距离;还要按照责任区的划分,下基层、进班组、到岗位、入家庭。既要把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递到每个职工和家属,更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既要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又要防止将“顺应”等同于“迎合”,对职工群众中一些落后的观念、错误的认识,甚至一些不利于团结和谐的行为,要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转化引导,统一到党组织的意志和行动上来。

1、拓展教育内容,增加职工切身利益及职工成长发展方面的内容

除了坚持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外,还需要把职工群众的需求纳入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中来。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不同层面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材料,备好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尤其是要敢于涉及工资分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这些敏感性问题,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让群众把自己的思想疑惑讲出来,一次讲不清,讲两次、三次,要让“理”在思想的交锋中逐渐明朗起来。要增加青年职工的发展内容,多讲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比如集团公司承诺的实事、职工个人发展愿景,以及职工心理疏导等等。

当前企业发展速度快,也是职工得到实惠最好的时期,但不能仅仅站在职工 7

物质利益需求上看问题,认为让职工多拿钱就是最好的需求满足方式。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职工群众,尤其是一线生产员工的其他需求,包括安全的需求、精神上的需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等等。这些需求在形势任务教育中体现得很少,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凤凰山拍摄的“井口认亲”、“一线员工的心声”等宣传故事片就很好,但是面还是窄了一些。希望今后形势任务教育能和员工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真正把工人在企业中地位和作用突显出来,增强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2、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方式着眼于“大而全”,灵活性和互动性都不够。要在大报告、大宣讲、大活动中,变“一人讲”为“大家讲”,变“灌输式”为“互动式”,变“指导式”为“讨论式”,彻底转变传统形势任务教育单向的、高高在上的教育模式,树立平等沟通、公开开放、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走出去”战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流动性大、工作节奏快的需要,以及职工队伍构成多元的需要,同时也使形势任务教育由“你打我通”的模式变为平等交流模式,显得宽松而贴近民心,容易使职工群众能听得进、坐得住。

针对集团公司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选择问题,本课题组根据调研结果,总结出一系列职工群众比较认可的方式:

(1)形式多样化,包括单位互讲、网络、宣传版面、专题片、座谈、访谈、召开新闻发布会、展览、知识竞赛、演讲、论坛、征文、文艺作品等形式。在巡回宣讲上,可以充分利用基层单位有限资源,进行单位之间师资交换互讲,既节省了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形势任务宣讲,比如,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刚成立的“晋煤集团干部教育在线党校”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宣传,进行网上互动与交流,或者利用视频讲座,进行普及教育;印发与宣讲内容相关的图文资料,做宣传版面等;制作相关专题片,如“井口认亲”、“一线工人”等,通过教育使井下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及时解决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企业发展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我们召开过的“人力资源发布会”等;通过演讲、论坛等形式讨论集团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这些方法既新颖,也有效,大家易于接受,实效性更强一些。

(2)各种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一定要深入基层,包括区队、社区、家属、广场人群等,实现形式的普及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3)各种形势任务教育要实现定期化,常态化,加强时效性。特别是形势任务教育宣讲,应该由原来的每年宣讲一次拓展为每季度一次。要把形势任务教育宣讲常态化,扩大宣讲师资,实行每季一讲,及时宣传国家、省、企业的一些重要会议精神、文件和企业各产业的具体形势分析,同时要增加互动,现场答疑,解决职工群众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3、培养人才多样的理论骨干队伍,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

目前,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二是外请的专家和教师,三是临时培训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第三类人员,一般都是宣传某项重大方针政策时,由于人力不够,临时抽来培训,仓促上阵,这些人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要提升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水平,就一定要把企业政治理论人才的培训与技术人才的培训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使这些人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既能“高端切入”,也能“低端切入”,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事释疑解惑的思想引导工作。与此同时,要从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角度考虑,从不同受众群体中聘请思想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职工群众参加到形势任务教育中来,定期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只有让他们深入到各自的群体中,用他们习惯的语言和方式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四)培养多层次、多方向师资

经过调研后,我们发现集团公司在形势任务教育的师资上存在较大的缺陷,亟需进行专业和层次上的拓展,因此,我们建议建立一支多方向、多层次,满足各类员工需求的形势任务宣讲团。宣讲团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专家级、普及级和基层级三类,人员可以从六大产业板块或集团公司相关部室如党委宣传部、人力资源中心、巡视督查组、财务公司等部门进行临时抽调组成。这样就能分产业、分层次贴合职工实践进行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职工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

(五)健全相关考核奖惩机制,纳入个人综合考核范畴

建立有效的检查考核奖惩机制是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否则,形势任务教育就会“来去一阵风”,走走过场,做做样子。首先,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的形势任务教育和稳定工作负总责;其次,要与年终精神文明 9

评比挂钩;第三,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要学习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理论说服力,积极做好正面引导和启发教育。要专门成立形势任务教育督查和考核组,定期对基层单位进行督导和检查,严考核,硬兑现。比如,“晋煤集团干部教育在线党校”成立后,就把干部在线学习情况纳入了干部综合考核中,与年薪挂钩。

(六)鼓励基层单位创新形式

当然,在形式任务教育上,还有很多的方法和途径需要和大家共同探讨,也希望各个基层单位积极创新形势任务教育新方法,如凤凰实业好人好事评比宣传,也是一种很好的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第6篇

(2)意译法。即对原文中的某句话在保持意思不变的前提下,变换一种说法。这种变换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我们吃透原句意思,然后根据理解进行转换或解释。答案的来源往往有三个方面:①根据关键词的导航,在文中捕捉原始信息。②根据空格前后变化了的新语境,从语法和搭配的角度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⑧根据单元格本身的行文规律,遵循同一栏在表达上的一致性原则,从周围单元格中确定信息最终的输出形式。

3.掌握归纳技巧

(1)看懂表格。归纳概括词语往往位于表格上面的第一行或表格左边的第一列。方法通常是:看下面的单元格向上概括,看右边的单元格向左归纳。大多是归纳某一段落的大意,有时是概括全文的主旨。

(2)掌握常见的归纳概括词语:

目的/意图aim,purpose,goal,target,intention;

方法/措施way(of+n./ doing/to do sth.),method (of+n.),means(of+n.),

approach(to+n.), key (to+n.), solution(to+n.), measure

比较/对比similarities /differences,advantages/ disadvantages,strengths/weaknesses,positive/negative, pros and cons

定义/概念definition,concept

主题/开头theme,topic,introduction, beginning

结论/结尾conclusion,ending

状况/事实situation,condition,state,fact

观点/立场opinion(of),view(on,about),idea,side,position

情感/态度feeling,emotion,attitude(to/towards),manner

问题/原因question,problem,issue,reason(for), cause(of),origin

意义/重要importance,significance,meaning,value

结果/后果result,effect,consequence,finding,outcome

建议/意见suggestion(for,about/on), tip(of/on).advice(on)

功能/作用function,use

类别type,kind,sort

特征feature,characteristic

评述comment,assessment

地点place,location,where

过程process,procedure,routine

个人信息name,age,occupation,personality

在复习过程中,记住这类词汇对我们解决这类概括性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4.注意答题细节

书写答案时,务必要注意规范,书写工整。审清表格,注意表格中所缺单词的排列顺序,特别要留神写到答题卡上的单词序号:正确拼写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名词的单复数、主谓一致及非谓语动词的使用等。

任务与方法 第7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法

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使学生以具体的任务作为英语学习的目标和动机的激发源, 主动运用英语完成各项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语, 并在运用英语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一、高职院校实施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意义

英语任务型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应用和实践能力, 这恰恰与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相一致。高职英语教学培养的是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要求毕业生具备英语基础适度够用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可以在一般涉外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由此可见高职英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重视。

二、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览国内的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研究和实践, 可以发现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1. 国内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从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诞生来看, 它针对的是第二语言的学习, 而不是外语的学习, 它应该至少具有丰富的双语环境。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所强调的是通过交际活动 (任务) 而体验感受目的语 (所学语言) , 领悟并进而归纳出语言规则, 建构起对语言的认识, 其前提条件是学习者对目的语所接触的量要达到或接近自然语言 (母语) 习得条件下的量。这种前提条件对于欧洲许多双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或亚洲某些尽管有本族语但英语为官方语言 (或通用语言) 的国家的英语学习者, 以及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是具备的, 这种前提要求在我国香港地区也是基本具备的。但在国内, 英语是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缺乏语言学习环境。

2.“任务”产生“喧宾夺主”的负效应

任务型教学法虽然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时兴趣盎然, 另一方面会将学习重心由“语言学习”偏移至“任务的达成”。在学生对某些词语和语法结构仍不十分熟悉时, 便要求他们将所学内容运用于任务执行, 不仅会造成任务无法顺利完成, 而且根本无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有些学生甚至因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或因执行成果不符原本期望而产生挫折感, 根本忘了任务执行的目的只是为增进语言的学习。有些学生还会因任务执行结果不符合原本的期望而产生挫折感, 影响了学习兴趣。这种偏移就背离了执行任务主要是为了语言学习这一宗旨。

3. 将“任务”等同于语言练习

“任务”被误读, 泛滥为所有的教学活动, 无论是听力训练、填词练习还是造句、翻译、写作, 都将其视为“任务”。教师将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等同于各种语言练习或小组做习题, 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流于形式上的应付, 却没有真正掌握英语任务型教学的精髓。这种所谓的“英语任务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法是没有差别的, 任务教学法无法获得应有的效果。

三、针对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的解决

对于上述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即这些问题并未掩盖任务型英语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优越性。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认为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保证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法顺利实施, 取得较佳教学效果。

1. 扭转学生的被动学习观念

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活动, 这对于不少高职学生而言在短时间内尚难以适应, 故而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尽力扭转学生被动的学习观念。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类似于中学生, 在学习上存在依赖教师的心理, 缺乏主动的学习习惯。因此, 教师在任务型教学法开始阶段要做较多的说明和推动工作, 帮助学生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而一旦培养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之后的任务型教学工作就会进行得比较顺利。

2. 多管齐下, 创造英语学习环境

任务型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构建意义, 进而习得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 所以语言学习环境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认识到课堂上的任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求学生在课外多接触真实英语语言素材。高职院校需要配合英语任务型教学为学生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第二语言环境, 例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开设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上网学习原版英语, 并开放多媒体大教室, 每周放映多部英文原版字幕电影, 设立英语广播站, 课余大量播放原版英语广播节目, 举办英语演讲赛和艺术节等。

3. 英语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并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在任务型英语教学中, 教师由过去的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任务活动的组织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需要熟悉课本和教参, 课堂上照本宣科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而任务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 教师应认识到语言任务与练习或操练的区别。另一方面, 由于任务可以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而任务活动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会非常丰富, 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超出教材内容的表达和互动, 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 必须准确识别学生用语是否正确。所以教师应努力加强对自身的继续教育, 适应任务型教学带来的新要求。此外, 教师应增强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 良好的任务活动课堂管理也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教师评价应是积极而有建设性的

教师在进行任务结果点评时, 应注意充分认可学生的表现, 努力发掘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对于不足之处应具体明确地指出, 让学生心悦诚服, 并且应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而不是简单否定, 更不应是批评或责难。赞扬和鼓励可以促使学生再接再厉, 积极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反之, 批评和负面评价会使有的学生一蹶不振, 对任务型教学失去兴趣。

5. 适当采用其他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不是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方法, 正所谓“学无定法, 教无定法”, 事实上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交际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元智能法等方法在目前的英语教学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任务型教学中也都应有一席之地, 高职英语教学在以任务教学为主导的前提下, 博采众长, 才会取得较佳的效果。

英语任务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 不断走向成熟, 影响也日益扩大, 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真正发挥作用, 还需要广大教学一线教师不断实践、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Nunan, 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Asiacontext:Defining“task”[J].Asian EFL Journal, 2006, (9) <http://www.asian-efl-journal.com/Sept_06_dn.php>.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董红.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MA].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黄朝晖.高职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5) .

任务与方法 第8篇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将课堂教学的目标任务化, 引导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 使用“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开展中职日语教学是中职外语教学的总体要求。

二、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

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 在设计中遵循趣味性、挑战性、实践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

笔者这节课的主题是学习在商务活动中如何接打电话, 日语中存在“内”和“外”的思维方式, 特别是接听其他公司电话时, 这种语言使用区别非常重要。依据著名教学设计专家马杰对教学设计过程的描述:教学设计可依次由三个问题组成:我要去哪儿 (制定教学目标或确定任务) ;我如何去那里 (分析和确定教学的策略或完成任务的途径) ;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 (实施教学或任务完成评价) 。笔者把教材内容融入到任务中, 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即:确定任务——分配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 整节课围绕任务吸引学生积极自觉的完成教学活动, 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步骤一:任务的确定和分解

(1) 任务的确定

本节课的主题是“打电话”, 分为社内和社外两种。依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的三个基本领域 (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笔者首先确定一个综合任务:在公司接打电话。将总任务再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接听同事的电话;给其他部门打电话;接听其他公司的电话。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认知方面获得语言知识, 发展运用能力;在情感方面可分为注意、反应等多个层次体现情感目标的连续性;在动作技能方面, 学习与商务活动相关的礼仪、礼节等等。

(2) 情景的创设

遵循《日语课程标准》, 提倡要营造接近实际的语言环境, 结合商务活动的特点, 笔者设立了一个模拟情景——场所:环宇商社;人物:佐藤 (企划部职员) 、渡边 (销售部职员) 、加藤 (企划部职员) 、田中 (丸红商社职员) 。

情景:职员们在办公室里工作着, 电话铃声响起。

步骤二:任务的呈现和分配

(1) 综合任务的呈现

叮铃铃, 随着电话铃声的响起, 传来“喂”的应答声, 在大屏幕上给出任务:怎么接听电话。

(2) 分解任务的呈现

由应答声引出视频

屏幕上给出分解任务:

(1) 请接听同事的电话;

(2) 请给其他部门打电话;

(3) 请接听其他公司的电话。

(3) 任务的分配

学生每3人一组, 充当佐藤、渡边和接线员, 共同商讨完成任务的途径。

以下是笔者在本堂课上应用“任务引领型”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的实例:

学习内容:接打电话时常用表达方式。

教具:卡片。

活动形式:分组。

活动过程:

(1) 教师呈现、说明任务。 (呈现方式见以上步骤二)

(2) 发卡片、分配任务。

卡片1:角色:A (营业部同僚) 任务:接听来自其他部门的电话。

A:接听策划部佐藤打来的电话, 应对一下。渡边现在不在, 考虑一下他不在的原因。

角色:B (企画部同僚佐藤) 任务:拨打其他部门的电话。

B:你有事要找销售部的渡边。给销售部打电话。麻烦A请渡边接电话。考虑一下你要谈的事情的内容。

卡片2:角色:A (同僚) 任务:接听来自同事的电话。

A:接听来自外出的B的电话, 应对一下。科长现在不在, 请自己考虑他不在的原因。

角色:B (同僚) 任务:给本部门同事打电话。

B:你在外面, 回公司的时间比预计的要晚, 打电话到公司联系科长。请自己考虑要晚到的原因。

卡片3:角色:A某商社社员任务:接听来自其他公司的电话。

A:接听来自其他公司的电话, 应对一下。科长山本现在不在, 请自己考虑他不在的原因。

角色:B某商社社员 (田中) 任务:拨打其他公司的电话。

B:接听来自其他公司的电话, 应对一下。科长山本现在不在, 请自己考虑他不在的原因。

(3) 分组。

(4) 导入活动。

单词教学:教师放录音, 学生边听边划出生词;学生试读生词;教师简要解释、领读、纠正读音;进行快听快答的小竞赛。

整个过程控制在8分钟, 综合考虑了认知发展的规律与学生心理特征, 通过听、说、读、竞赛4个环节把课堂气氛逐级推向高潮, 学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句型呈现:看短剧, 引出句型 (抢答形式) ;模仿, 写出句型。

(5) 完成任务

问题讨论:通过导入活动,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会话所需的单词和句型, 这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接打电话时, 常听到什么表达方式呢?”学生踊跃发言之后, 进行讨论, 8分钟讨论后, 引导学生进入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阶段。

问题解决:首先, 学生根据卡片分角色练习。角色扮演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在练习中, 笔者注意了强调情景的存在, 引导学生辅以一定的肢体语言和道具。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 上台表演。由于强调了对情景、动作、道具的要求, 并在表演中采取了积极的激励手段,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气氛活跃, 出现了几组十分出色的表演。最后, 教师讲评。注重从完成任务的程度方面给予建议和希望, 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索、完成未知任务的兴趣。

步骤三:完成任务的检验和评估 (课后进行)

完成交际任务评分表 (老师和同组组员一起评分)

评价内容: (1) 讨论过程中发言踊跃; (2) 讨论中与同学的合作; (3) 使用了所学单词句型; (4) 日语表达基本正确; (5) 表演富有创意。

综合评语 (例) :你今天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 同事、上司对你得体的接听电话表现很满意。

四、体会与反思

1.坚持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尝试“任务引领型”这一教学方法, 目的是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应切实遵循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原则。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统一, 应体现在教师积极进行任务的解说、分配、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盲目性。

任务与方法 第9篇

关键词:任务分解,复杂决策,与或图,启发式,可执行任务流

1 引言(Introduction)

现代作战的高速度、快节奏,需要实现快速的决策。传统的机械化地方作战通常是任务式指挥法,逐级赋予任务计划。通常在一个火力打击决策中,需要明确具体打击目标、区分打击任务、确定打击顺序、打击效果评估等,是一个“侦、策、打、评”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尤其要求总指挥部具有更快的组织计划反应能力和决策能力。决策时间越短,越能有效占领战场优势,而借助计算机的智能决策辅助,可快速形成有效的决策计划,使己方的决策周期始终快于敌方的决策周期,掌握战场的主动权[1]。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基于计算机的交互式系统,用以帮助决策者使用数据和模型去解决结构化较差的问题。决策科学和决策支持科学发展至今,研究者和实践家们在各自的领域提出了大量的决策模型[2]。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任务性质,利用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进行复杂决策任务。目前有关任务分解方法的主要研究包括[3]:文献[4]借助项目工作分解结构技术,从任务静、动态结构两方面描述作战任务的分解概念,并举例建立了任务的分解结构和流程结构;文献[5]在文献[6—8]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按照基于活动约束的任务粒度设计方法,以得到最佳的任务分解模型,文中的粒度是静态的,即最优设计;另外还有利用过程网[9]和时序逻辑公式[10]等有关任务分解及描述分解所得子任务之间关系的方法。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给出子任务分解和描述方法,但多数方法仅从宏观理论上给出了相关定义和说明,较难直接应用于实际计算机辅助手段中,而基于自动组合的直接搜索法可有效解决此类问题。直接搜索法是根据具体应用的需求将任务求解问题表示为特定问题状态空间,相当于是实现了一个特定用途的规划器,然后选择适合的搜索算法直接搜索目标状态,在搜索过程中生成模型组装方案[3]。目前,采用直接搜索法进行自动组合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文献[11—13]将其应用于服务自动组合中,该方法被认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自动组合方法之一。如文献[14]中所述,在传统的人工智能中,与或图搜索是处理空间搜索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且具有形式化表示简单、实施容易的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与或图[15]的复杂决策任务求解方法,此方法将决策任务分解为更小的子任务、原子任务,并通过与、或等构造算子支持决策模型有效组装,并使用启发式算法搜索以找到最优、无矛盾解图,设计执行构造子等支持解图到执行工作流的转换,以及基于启发式函数的与或图搜索支持有效的任务分解以及优化选择。

本文以下内容首先讲述任务决策原则,以支持有效启发式任务分解;其次,给出相应的执行构造子定义,以支持与或图任务到可执行工作流的转换;然后给出基于与或图的启发式决策任务分解方法,并给出决策任务分集算法执行步骤;最后通过一个案例进行证明。

2 火力打击的决策原则(Decision principle of fireagainst)

任务的定义具有两层含义:首先任务的本质是工作,即一组实际的行动,任务的实施者执行这些行动以完成任务;其次任务必须有特定目标,没有目标的行为不能称为任务。任务规划过程是通过任务分解和解决威胁(或冲突)来进行的。基本的规划步骤是递归地将任务网络中的复合任务分解成越来越小(即粒度越来越细)的子任务,并在分解过程中进行检查和解决,直到出现那些可以直接执行规划动作就能完成的原子任务为止[16]。

火力分配是在军事指挥中常见的决策任务之一,指用弹炮结合系统抗击多个敌方目标时,合理进行火力分配以有效打击目标,消除敌方威胁。目标分配原则使火力单元对目标的毁伤效能达到最大(或者某种目标效果,如干扰),并且已方人员和装备发挥诸火力单元的整体协调优势,寻求对敌方最大的打击效果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已方部队消耗。在此原则下,目标的最优分配应该考虑以下几点:(1)武器单位特点,包括武器系统类别(如防空导弹)、型号、数量、位置、对各种目标的毁伤效能以及弹药用量等。(2)目标特点,主要有目标的类型、数量、运动特征、价值、威胁程度、易损性以及目标的集合特性等。(3)最优准则,对目标的毁伤程度要大、所用的武器单元数目和弹药的消耗要小等[17]。

3 基于与或图的启发式任务决策(Heuristic taskdecision based on And/Or graph)

任务规划可以很方便地使用一个与或图结构来表示,主要包含两类节点类型:(1)与节点,将单个问题变为多个子问题组成的结合,这是所有当所有子问题都有解时,则该父辈节点有解。(2)或节点,几个方法同时适用于同一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后继问题节点,此时当其中任意子问题节点有解时,其父辈节点问题可解。

任务规划问题可规约描述为一个与或图的分解过程,原始任务目标对应于起始节点(根节点),任务分解方案所对应的节点成为叶节点(已存在的可解子任务集)。在与或图上执行搜索过程,相当于完成任务由复杂任务逐级细化到子任务、原子任务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此过程的目标在于表示起始节点是有解的,即搜索的过程是寻找一个解图。

在搜索解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节点耗散值的计算。设节点连接符的耗散值规定为:k-连接符的耗散值=k,则解图的耗散值记为k(n,N),则可以递归计算如下[18]:

a:若n是N的一个元素,则k(n,N)=0;

b:若n有一个外向连接符指向后继节点(n1,n2,...,nk),并设该连接符的耗散值为Cn,则:

K(n,N)=Cn+k(n1,N1)+......+k(ni,Ni)

具有最小耗散值的解图为最佳解图。本文讨论使用评价函数支持与或图的启发式搜索,实现复杂决策任务的有效解获取。

搜索过程中需要标记能解节点(SOLVED),为此需要给出如下定义[18]:

(1)能解节点(SOLVED)

a:终结点是能解节点。

b:若非终结点,有“或”子节点时,当且仅当其子节点中至少一个能解,该非终结点才能解。

c:若非终节点有“与”子节点时,当且仅当其子节点均能解,该非终结点才能解。

(2)不能解节点(UNSOLVED)

a:没有后裔的非终结点是不能解节点。

b:若非终结点有“或”子节点时,当且仅当所有子节点均不能解时,该非终结点才不能解。

c:若非终结点有“与”子节点时,当至少有一子节点不能解时,该非终结点才不能解。

4 使用与或图的决策任务分解(Task decompositionby And/Or graph)

规划过程是通过任务分解和解决威胁(或冲突)来进行的。本章将扩展与或图连接符类型以支持所形成任务分解图的可执行性,并解释如何采用基于与或图的启发式函数进行高效的任务规划。

4.1 执行构造子

经典与或图中仅包含与、或节点两种类型,对于与或图的可执行力描述不足。因此,本文参照当前规划组合的执行集合:Sequence,Unordered,Choice,Switch,If-Then,Splitand Split+Join[19],扩展定义了四种类型的可执行节点:AND节点,OR节点,SEQUENCE-AND节点,SWITCH-OR节点。其中,AND节点和OR节点的定义与前面与或图中的定义一样。SEQUENCE-AND节点是AND节点的一种,使用表示。SWITCH-OR节点是OR节点的一种,使用表示。每一个执行节点代表一种执行步骤,其具体的含义如下[20]:

(1)AND节点表示Split执行,即从左到右顺序执行。边表示满足所需的输入集是其它任务输出集的子集。

(2)SEQUENCE-AND节点表示Split+Join执行。

(3)OR节点表示Choice执行。OR节点的子节点从左到右是同等的[21]。

(4)SWITCH-OR节点表示Switch执行,表示只能选择一个子节点。

(5)路径表示自下而上序列Sequence执行。

(6)不同的路径默认表示无序,除非遇到SEQUENCEAND节点。

(7)图的边表示If-Then条件执行,即所需的输入集是其它任务的输出集的子集。当输出为空时为空(NULL)时,执行器将停止。

执行节点与对应的执行集合组合的执行结构如图1所示。

4.2 基于与或图的启发式任务规划

定义由原子任务和组合任务构成的状态空间,包括开始状态、目标状态和推理规则(组合操作)。决策任务分解图搜索过程如下[20]:

开始状态:

a.一系列具有不同状态空间的决策任务作为本地可用节点。

b.一个单一的START节点,包含任务的输出,代表用户需求。

c.一系列有限TERMINAL节点,包含任务的输入,代表目前可用的用户输入。

结果:一个优化的组合任务图作为解。

任务分解:

决策任务分解算法执行以下步骤,完成启发式搜索与转换为可执行工作流:

(1)本文给出的任务分解算法如下:

a.自上而下的扩展操作以寻找潜在解图,此过程可包括基于有向边的可连接性和相似性进行权重评价,直到任务的输入是一个存在TERMINAL节点的子集。如果权重值低于某特定值或节点是NONTERMINAL节点,则此节点应不被扩展。

b.自下而上的成本(路径权重)修改操作,从而更新节点的权重值,以找到具有低成本的最优解图。

(2)转换可执行工作流:一个搜索状态代表了一系列可执行步骤,此步骤从TERMINAL节点开始到START节点并满足决策模型组装要求。从解图转换到可执行工作流的执行主要依据上节给出的构造子的执行定义。

启发式任务规划利用所处理问题的启发信息引导规划,因此需给出相应的评价函数。利用启发信息定义一个评价函数f对待扩展的节点计算,可表述为f(n)=g(n)+h(n),表示即考虑起始节点到节点n的消耗,也考虑从节点n到达目标的消耗,利用此评价函数可完成节点优先扩展的选择。启发式函数的启发能力越强,规划效果越好,规划效率也越高。在火力决策等任务规划过程中,启发式函数可通过第一章中考虑的目标分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如武器系统数量、目标易损程度、目标的毁伤程度和弹药消耗等,以决定扩展节点的消耗值。

参照启发式函数给出的消耗值,基于本文给出的启发式搜索算法进行任务规划的步骤截图,图2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A表示了当前任务分解的START节点,它可由(B与E)组合任务,或F、或H三个子任务完成。可解任务集为当前可用任务,包括D1、D2、G2、H等以一些列原子任务。通过对三个子任务的计算,发现第一个子任务的耗散值最小,因此优先扩展B节点至C、D1、D2子节点,并同步依据子节点的耗散值反向修改父节点的耗散值,以判定下一步扩展指针的方向。最终将形成由(D1,D2,E,G1,G2)组成的TERMINAL节点。此过程反复进行,通过不断的自上到下的评价函数计算以及自下到上的消耗值计算,判定优先扩展节点,以进一步执行节点搜索分解。在分解过程中,参照解节点(SOLVED)和不解节点(UNSOLVED)的定义进行节点标记,当某节点被标记为不能解节点时,则将其从与或图中删除。

5 火力打击决策任务分解(Task decomposition offire fighting)

我们以一个战术级联合火力打击的情景作为例子。具体情景表现为:一个连执行战备任务时发现不明入侵物体并快速启动火力打击任务决策规划程序,要求在明确具体打击目标的基础上,进行区分打击任务、确定打击顺序、打击效果评估等过程规划。由于连级任务规划需要将任务具体下发到营级打击任务,因此必须满足:首先,明确目标类型,获取目标轨迹信息;其次,将任务分解到具体营级任务;然后,由于营级火力打击任务由各武器系统(近、远程)联合执行打击任务,因此需要将其分解到具体武器系统打击子任务,如近程防御系统准备;而后,武器系统打击任务将由具体的计算弹道条件等原子任务组成;最后,通过调用弹药消耗量等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存在用户交互需求,如指挥员依据战斗经验进行武器系统选择。本节将通过以上联合火力打击任务为例对任务分解的自动构建和可执行任务工作流转换进行实验,如图3所示。

开始状态:

(1)连级火力打击所需输出,即武器系统打击结果,成功或失败。

(2)连级火力打击的已知输入,即某不明飞行物体位置信息。

(3)一个USER PREFERENCE任务节点,输入为武器列表,输出为一个武器系统编号。

搜索结果:一个解图,如图3所示。

规划执行:

(1)首先,规划器发现为不存在可直接使用的连火力打击的任务,因此进行任务分解。

(2)规划器扩展START节点到一营武器系统打击节点和二营武器系统打击节点,并标记START节点为OR节点。

(3)规划器扩展一营武器系统打击节点到远程打击系统A和近程打击系统A节点,并标记一营武器系统打击节点为Sequence-And节点,其中近程打击系统启动条件为远程打击系统的执行结果。

(4)规划器扩展二营武器系统打击节点到近程打击系统B节点,由于近程打击系统启动条件为远程打击系统的执行结果,因此修改START节点为Sequence-And节点。

(5)规划器扩展所有系统节点到初始条件,即输入飞行物位置。

联合火力打击任务是一个满足决策任务要求的任务集的工作流。执行程序由具体的输入值激活。执行步骤如下:远程打击系统A得到打击目标-不明飞行物位置并输出打击结果。同时近程打击系统A获得飞行物位置并以SEQUENCEAND节点模式等待远程打击系统A执行结果的唤醒,并返回结果到一营武器系统打击任务节点。同时,执行器收集各任务的输出,包括远程打击结果并激活了近程打击系统B节点。最终给出相应的打击结果,执行完毕。

6 结论(Conclusion)

任务与方法 第10篇

1.任务驱动式研究型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任务驱动法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材、资料)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任务驱动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习活动的主角———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变成了“辅学”[2,4]。同时,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更大,而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因此,我们提出广义的教师和课堂的概念。所谓广义教师,是指所有能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的人或物。所谓广义课堂,是指被拓展的“教学空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探索与研究型学习的平台。将有限的教学时数用于推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构建有效支持研究型学习与探索学习的平台。

2.任务驱动式研究型教学实践设计

2.1研究型教学思路设计

“任务驱动”思路下教学设计的重点有三 :“任务式”的教学思路,“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一套式”的教学体系。“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典型任务为线索,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使其充分融合。按“任务驱动”思路,传统的“线形”论述模式肯定是 不合适的 ,应当按“模 块化”论述 模式进行 教学安排。“一套式”的教学体系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多平台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与迁移,也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提供更多渠道。

“任务”的驱动过程一般为“明确任务”(任务描述或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的完成思路)→“知识体系”(完成任务的知识储备)→“知识模块”(知识点的详细叙述)→“任务拓展”。在“任务驱动”思路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首先应在专业背景下建立“任务链”,要求“任务链”中目标明确清晰,有力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模块化的知识点安排,做到“从学出发,以学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兼顾课堂教学需要。最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拓展教师的教学空间,通过网络平台,延伸教学空间,积极推进“同伴教育”,增强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2.2教 学方案设计

《传热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的是热能传递的规律,并将传热规律应用于工程实践中[5,6]。“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中,“任务”的设计应当与知识传授的目标相符,还应考虑对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传热学》的任务链表达为图1。

3. 研 究 型 教 学 效 果反馈与分析

任务驱动研究型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反馈与评估至关重要。目前的评估方式主要有三种:(1)问卷调查:口头调查往往不客观,书面不记名形式更能反映真实教学成果。经过三年的实践,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满意度达89.7%。 (2)试卷分析:试卷可以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通过三年的试卷分析,学生对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题目掌握度明显增加。 (3)后续课程及实践环节评价:经过与后续课程及实践环节老师的沟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同时,反馈的信息有效融入教学内容,对后续的教学与实践起到“无缝”衔接。

4.结 语

任务驱动研究型教学方法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显著强化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提升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的拓展性掌握,培养学生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成为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工程师。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任务驱动研究型教学成果对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及师资力量建设的前瞻性、有力探索,对大力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热学是高校专业基础课程,非常适合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本文从课程内容和特点出发,探索了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要点,并通过反馈进行了教学评估及分析总结。任务驱动式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为推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英语课堂中教师任务创设的有效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任务 个性 生活 趣味 互动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促进学生参与每一个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互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探究会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一、创设个性化任务,因材施教

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挥和展现。教师给学生设置个性化的任务可以包括多方面的任务:生活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个性认识;开放化的探究结果,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和舞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享受个性化思维的乐趣;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能够展现潜能,发展兴趣。教师个性化的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可以不断地发散,进而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模块2 Unit 1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故事,使学生能够产生阅读英语原著和英语故事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任务:针对优等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他们喜欢的故事,并把这些信息进行重组和整理,自己创新性地写一篇文章;对于后进生,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把教材上的文章弄明白,写出一篇文章翻译;对于中等生,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去转述自己阅读过的故事,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来进行重写写作。教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学习任务,可以说是做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在这里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英语学习能力来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生活化任务,联系实际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掌握英语知识的用法和规律,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可是学生往往只是在课堂上说英语,到了实际生活中就不会用了,学生感觉英语知识离自己很远,在生活中也没有外国人进行交流,所以,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改变学生的想法,使学生能够灵活英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生活情境会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知识就在学生身边,在生活中也可以灵活地应用。

例如在学习模块5 Unit 2 The environment 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说到这个话题学生都会有话可说。教师就可以针对环境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共同探究,促进学生在沟通中实现对于知识的探究和习得,掌握知识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呢?有了讨论的话题,学生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探究中,总结自己的规律和认识,形成科学的认识和观点,促进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掌握英语知识要点。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知识,教师结合生活知识进行教学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探究,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趣味性任务,寓教于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在探究中如果能够产生学习的欲望,就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可以保持一种积极主动地学习状态。教师的寓教于乐可以是给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像是娱乐活动一样吸引学生;也可以是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可以带着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思考和探究,给学生一种快乐的体验,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参与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模块4 Unit 1 Advertising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广告。如:成龙为了号召大家保护动物而录制的一个公益广告,告诉大家: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视频的形式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课堂,从而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堂探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却卫星的课堂导入,使学生很快就融入到了课堂学习环境中,从而在这个情境中主动地进行知识规律的分析和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对于语言技能的掌握。

四、创设互动性任务,畅所欲言

灌输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索知识,也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发散和创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互动,让学生可以实现师生、生生预计师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通过不同程度的互动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动态的把握,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构建出知识体系。

总之,在新课改的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通过任务来驱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人,实现课堂的活跃气氛和学生的快乐学习。通过教师有效的任务设置,学生就会参与课堂,体验学习过程,掌握英语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学勤.新课改背景下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4).

任务与方法 第12篇

1“‘2214’英语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题简介

1.1“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各变量的内涵

第一个“2”指一根指挥棒和一条教学主线, 即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和任务型这条教学主线;

第二个“2”即两项教学内容——工作情境 (表演) 内容和戏剧表演内容;

“1”即一个课内、外教学单位的架构——学生小组;

“4”即四个主要信息与沟通平台——CAI、QQ邮件、QQ空间、Internet。

1.2 浅谈基于“2214”英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在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和任务型这条教学主线的前提下, 我们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项:一项是工作情境 (表演) 内容, 侧重职场功能;一项是戏剧表演内容, 侧重生活功能。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传统教学技能融入其中的同时, 重点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句, 在情境中感受语用功能, 帮助学生在服务于高职英语教学但基于职业情境语篇的语料库的推动下, 逐步应用性地、创造性地使用英语。

在作业任务的设计上, 一改学生传统的纸质练习, 而是重点设计基于职业情境或戏剧表演脱稿的英语视频作业来有效整合“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

1.3 浅说基于脱稿视频作业监控为主的过程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分为形成性评价 (85%) 与终结性评价 (15%) 。形成性评价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视频作业、课堂表演、语言练习和口语, 而终结性评价是指期末试卷卷面分数。

2 方法控制

根据表1 可知, 在“2214”英语教学模式的打造下, 在全新任务型教学的引领下, 在形成性评价的控制与指挥下, 263人中有204 人, 后续研究166 人中有162 人所提交的视频作业完全脱稿, 产生真实模拟情境的表演效果, 顺利完成“任务型教学”的目标, 合格率分别达到78%和98%。

2. 1 形成性评价方法控制

Helen Mac Gillivray (2010) 说,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对这句话的隐义及重要性的认知日益加强。John Gardner (2010) 进一步说, 形成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还认为评价种类可分为诊断性评价 (Diagnostic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价 (Formative Assessment) 、终结性评价 (Summative Assessment) 与评估性评价 (Evaluative Assessment) 。

自然, 我们赞成“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这一观点。但我们还认为,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让教师、让教学管理者、让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让社会各界等五大主体更好地学习, 因为他们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且这种关联与作用应该是一种积极与主动的。虽然目前在民办高职英语教学传统评价中普遍出现大量注水现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就一定是真理。恰恰相反, 这是一种缺失, 正因为这种缺失, 目前在民办高职才出现了“晚自习教室多数空置甚至是教室与网吧人数倒挂”的现象。

也正基于此, 我们才将对学生的核心评价方式定格为形成性评价。可为了研究用途, 我们还是设置了与之匹配的终结性评价。至此, 我们的观点好像与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所提到四种评价方式的分类有些不同。其实, Neville Davies和John Marriott (2010) 所说的“诊断性评价”侧重“因材施教”理念, 力求识别学生不同起点与差距并努力帮助其弥补, 而这种评价方式我们显然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已经在运用, 但它关联部门多、评价不易标准化, 因此带来操作上的困难。终结性评价旨在评价综合成绩, 尤其在课程结束时。当然, 中期也可能设置“阶段终结性评价”并将生成的数据反馈指引形成性评价。可我们觉得终结性评价对民办高职的语言课程不太合适, 因为“民办高职学生很不善于大容量的长期记忆, 却更适合小容量的短期记忆”。

当然, 如Gipps (1994) 所说, 评价不是一门精密科学。Kathy Hall和Winifred M. Burke (2004) 还说, 评价意旨既没有有限评价, 也没有完美评价或绝对错误评价。教师需要获得多维度学习者从多种来源与背景所产生的信息, 并且阐释了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

最终, 我们选择了形成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 但是, 因前述原因也设计了终结性评价为辅助评价方式。

根据1.3, 我们对评价方式的界定清晰可见;同时, 也可以感觉到“视频作业”是整个评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 重点视频作业是要求脱稿表演的;其次, 与课堂表演相比较, 它的评价内容规定在设计之初、给学生过目之前就跃然纸上, 而课堂表演的评价内容却未明确设定。最后, 我们认为有脱稿主观意识、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表演评价项目如果在一种新理念的驱动、一种新教育环境的产生的情况下更可能得以生命延续与蓬勃发展。换言之, 如果视频作业这种新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形成记忆与理解的“成果”或“作品”, 能在开始以被动的方式推动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学习与创意学习, 如果教育环境能从目前的“宽进宽出”或“大量注水”调整为“宽进严出”, 那我们有理由相信语言教学环境同样会有较明显的好转, 而不至于教师再为出一份传统简单式的终结性评价考卷而犯难、也不至于在考完传统考卷后还会去平衡学生的成绩以向“学生、学校甚至是社会”有一定的所谓“皆大欢喜”的交代。

果不其然, 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不能脱稿表演, 尽管在教师的指引下知道语篇的构建。而至于视频作业脱稿提交, 虽说是在传统评价方式占主导的大环境下, 但是几经周折, 仍然有较高比率的学生提交了全部合格的视频作业, 完成了脱稿记忆、表演的过程及任务。从这点上来看, 不管它是否与Kathy Hall和Winifred M. Burke (2004) 所说的“有限评价”一致, 但是结果是明显有效的。

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逐渐将课外视频作业分值提高至50分。自然, 视频作业分值的增加对部分同学还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从后期所提交作业的人数与比例有较大提高可以看出。这样一来就给未全部或从未提交合格视频作业的同学造成一定压力, 我们想, 推动他们“你拼我搏”“争先恐后”地提交合格视频作业是一种良性循环, 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局面。至此,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形成性评价的意义与重要性何在?终结性评价呢?它们的设置比率是多少?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 我们继续刚才所谈的“良性循环”。显然, 良性循环的出现, 使得学生在参加终结性评价之前就知道自己在形成性评价中的分数可能已经或接近及格。至此, 问题又出现了, 即在我们民办高职学生主动式自主学习缺乏的现状下, 当出现形成性评价分数已经及格或接近及格的情况下, 参加终结性评价的意义与重要何在呢?也许我们还可以反问自己, 是不是可以考虑通过调整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率来解决?但是, 多少比率才适宜呢?很显然, 在当前普遍接受如Helen Mac Gillivray (2010) 或John Gardner (2010) 所提到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观点下, 又考虑到我们的生源水平, 选择“形成性评价”作为民办高职英语语言教学的评价方式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创新。

另外, 根据数据得知, 实验班156人 (59%) 及后续研究对象人数108 (65%) 是因“脱稿视频作业要在‘形成性评价’中计分”而最终才提交了合格脱稿视频作业, 可见“形成性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威力甚是有魔力。这一点从学生在课外学习时间延长的相关数据中也可得以验证。

2.2 任务型教学方法控制

David Nunan (2004) 将“任务”区分为真实或目标任务 (RealWorld/Target Tasks) 与教学任务 (Pedagogical Tasks) 。同时, 将前者理解为课堂之外的各领域对语言的使用, 将后者理解为课堂上的任务。进而, 又将教学任务分为如图1所示的排练式任务 (Rehearsal Tasks) 和思考式任务 (Activation Tasks) 。排练式任务与真实任务的“克隆”关系是显见的, 但思考式任务旨在激活学生正在形成的语言技能。然而, 不管是对教师、课本等给出语言范式进行利用与再造的排练式任务, 还是对所熟悉的单词、词组与结构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的思考式方式, 对我们民办高职学生要实现上述的教学任务来说, 可能比其他更高层次的学生所面临的困难会更多。当然, David Nunan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赋能技能 (Enabling Skills) , 又称语言技能。其具体可理解为两个方面——语言练习 (Language Exercises) 和交际行为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可是, 前面提到我们在设计“形成性评价”时, 是有意识地设计了“语言练习”, 但是因控制失效而放弃。

在数据统计中, 我们发现在语言练习作业中存在“作业上交少, 作业抄袭多”等与其他传统练习问题一样较严重的普遍倒置反差现象。自然, 这样的语言练习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无法达到我们提高学习语言技能的预期, 也无助于真实任务的实现。换言之, 传统式的题海战术、考试战术都无法让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摆脱“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差异大”的评价。所以, 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 只有另辟蹊径。比方说, 是否可以考虑将语言技能融入“教学任务”中?可不管怎样设计, 我们认同David Nunan对“任务”区分的方法。但是, 对于我们而言, 可能更加关注给学生“做什么任务”“如何在任务中激发学生语言功能”“如何把握民办高职学生‘学语言、做任务’的难度?”等。下面就前面“实验班课堂任务表演案例中的任务”, 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0 年出版的《创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高职高专版第一册》中的一个“Role-play of meeting at the airport and on the way to the hotel”的教学任务进一步地分析与探讨。

要完成上面的任务, 我们认为, 第一步就是要运用语言技能读懂任务。要知道“要做什么任务”, 要理解“所给任务提示”, 要运用“已知语言信息”等。学生要在教师“导”的前提下, 基本弄清“读懂任务”;第二步就是学生与同伴如何完成任务?这自然要涉及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对语言范式进行利用与再造”和“对字、词、结构进行语言重新组合”, 但也涉及任务完成本身步骤。我们认为,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 学生对上面任务会有所了解, 可见任务分成两个场景:一是机场接人时的介绍与问候 (Meeting at the airport) ;二是从机场到宾馆时的闲谈 (Having small talks on the way to the hotel) 。 这两个场景事实上可以从“职业聚焦” (Career Focus) 得以体现。任务步骤是清晰了, 接下来就是两项语言技能的体现。这问题可就严重了, 因为我们学生要完成“机场接人时的介绍与问候功能”就不太容易, “在去宾馆的路上与客户进行闲聊功能”, 难度较大。当然, 在后面的Suggested words and expressions中, 能找到一些“语言功能”的表达, 但是, 这种表达实在是太难了。比方说:

Eric:How was your journey/flight, Mr.Park?Mr.Park:

Mr.Park:

我们很多学生是如“I’m fine.”“I’m ok”“Just so so”一样的再造。再往下做, 要进行闲聊了。可聊什么是个问题, 是不是什么都可以聊啊?从Suggested words and expressions中可以找到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和Can you tell me about any interesting places to visit?两句话可以借用。又如:

Eric: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 here?

Mr.Park:

根据数据可知, 如果Mr. Park要表达“冷、热、天真好”的概念, 我们同学还是能表达出来;可是一旦想表达“天气真糟糕、又闷又热、风很大”等就困难了……

Mr.Park:Can you tell me about any interesting places to visit?

Eric:

根据数据可知, 在课堂上所调查的149位学生还是能对这个开放程度更高的问题推荐出“长城、故宫、西湖、庐山、井冈山”等当地旅游景点, 但在表达推荐理由时所能使用的高频率词汇也顶多是“famous、funny、good、beautiful”, 而像“impressive、historic、miraculous、fabulous”等词未能有效使用;同时, 除了53人 (35.6%) 未能表达出英语句子并陈述不出任何理由的同学外, 其余96 人 (64.4%) 只能用上一个英语句子来陈述推荐理由。很显然, 语言技能的缺失严重地阻碍了沟通与交流回合次数, 严重阻止了语言的利用、再造与重新组合的能力, 也使真实任务的执行与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即便是让我们学生来做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任务 (表2) , 这种尴尬也同样可能出现。David Nunan (2004) 所提到的任务如下:

Work with three other students. You are on a ship that is sinking. You have to swim to a nearby island. You have a waterproof container, but can only carry 20 kilos of items in it. Decid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tems you will take. (Remember, you can’t take more than 20 kilos with you.)

表2 David Nunan (2004)

根据David Nunan所说, 上面任务是在中学课堂上进行, 学生做得很成功, 且激活了一系列的语言功能与结构, 诸如提建议、表达 (不) 同意、谈论数量、如何使用how much/how many/wh-questions等。假如这些语言功能与结构在我们学生身上也被激活了, 我相信, 哪怕是要完成诸如Long (1985) 所提到的“给小孩穿衣服、填写表格、买鞋、预订机票、在图书馆借书、参加驾照考试、酒店预订”等真实任务也不在话下。可见, 语言技能在教学任务的执行力度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另外, 在“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所提到“任务型教学法”侧重职场 (业) 英语情境表演的任务, 完全符合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 也是根据“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来确定的。

3 结束语

事实及前面论述也证明, “2214”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控制”对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促进及推动作用。而且, 在我们后续几年的研究中, 足量的“脱稿视频作业”充分发挥了过程监督作用, 也逐渐为更多人所认知与认可。

摘要:民办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历来是一线教师担忧且亟待要解决的问题。该文重点探讨形成性评价与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控制, 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经过课题研究一学期及后续几学年的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方法控制,形成性评价,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David Nunan.Designing and adapting materials to encouragelearner autonomy.In P.Benson and P.Voller (eds) Autonomy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London:Longman, 1997:192-203.

[2]David Nuna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pp.1 20 2124)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3]Gipps C.Beyond Testing: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London:Falmer Press, 1994.

[5]John Gardner.What is innovative about teacher assessment?.In John Gardner, Wynne Harlen, Louise Hayward and GordonStobart Developing Teacher Assessment.Maidenhead:OpenUniversity Press, 2010:75.

[6]Kathy Hall and Winifred M.Burke.Mak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Work Effective Practice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PP.64) .Maidenhead: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4.

[7]Long 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K.Hyltenstam and M.Pienemann (eds) Model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 Av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85.

任务与方法范文

任务与方法范文(精选12篇)任务与方法 第1篇一、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成本会计的职能是指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 在企业的生产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