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奥菲利亚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32

奥菲利亚范文(精选3篇)

奥菲利亚 第1篇

美丽善良的奥菲利亚, 作为《哈姆莱特》中国王宠臣波洛涅斯的女儿, 王子哈姆莱特的女友, 在整个剧本中起着贯穿始终、推动情节的重要作用。然而, 自作品创作四百多年以来, 评论界和读者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位重要人物, 她似乎只是为衬托男主人公而存在, 莎翁在剧本第一幕第二场借哈姆莱特之口所发出的一句:“脆弱啊, 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第一幕第二场) 也似乎把奥菲利亚定型为不堪一击的柔弱女子。事实果真如此吗?女人就天生柔弱、逆来顺受吗?她为什么会遭到爱人无情的羞辱和指责呢?哈姆莱特真的爱她吗?她的疯癫是真疯吗?本文试从文本分析和心理分析两个方面入手解读奥菲利亚的悲惨遭遇和疯癫成因以及其在剧中的重要地位。

一、坠落凡间的“天使”

奥菲利亚在剧中的形象可以用美丽、温柔、单纯、善良、乖巧、娴淑等诸如此类的词汇来概括, 她就宛如天堂中的天使一样温婉可爱, 不幸地是, 她所生活的不是天堂, 而是父权制度下女性受压迫和歧视的时代。在男性统治的社会中, 女性没有地位, 没有自己的声音, 完全逆来顺受, 作为当时时代的缩影和弱势群体的一员, 她只能被动听从父亲、兄长、恋人的发号施令, 接受来自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准则, 对于这样一个“弱女子”的社会定位, 她不仅欣然接受, 并且把它做到了极致。

首先, 她十分敬重父亲, 甚至可以用“唯命是从”来形容她对自己父亲的态度。不知是否是莎翁刻意淡化这个角色, 奥菲利亚的台词并不多, 但我们发现她所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一定听您的话, 父亲。”除了在言谈举止上对父亲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之外, 她自己的感情生活也完全屈从父亲的安排, 如从一开始拒绝与恋人见面, 到主动把情书交给父亲, 再到充当国王窥探哈姆莱特装疯的密探。

其次, 剧本第一幕第三场所描述的妹妹奥菲利亚送别哥哥雷欧提斯的一场戏中充分表现了兄妹情深及其对兄长的情感依赖和信任。她对哥哥叙述了哈姆莱特对自己的爱慕, 同时听从哥哥的忠告, 例如:“我将要记住你这个很好的教训, 让它看守着我的心……你的话已经锁在我的记忆里, 那钥匙你替我保管吧。”

和恋人哈姆莱特的再次会面让她天真地认为爱情的苦闷是对方疯癫的原因, 而事实上此时的哈姆莱特正经历着父亲被害、母亲改嫁和叔父弑父娶母的巨大痛苦之中, 他深爱着奥菲利亚, 却因为母亲对父亲的不忠而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心, 因此他把对母亲的怨恨和对女性的偏见都一股脑儿地撒向了无辜的奥菲利亚。如第三幕第一场:“尽管你象冰一样坚贞, 像雪一样纯洁, 你还是逃不过馋人的诽谤。进尼姑庵去吧, 去;再会……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 你们又替自己另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 淫声浪气, 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起名字, 卖弄你们不懂事的风骚。”遭受这样无端的误解和羞辱自然给奥菲利亚的心灵极大的打击, 她相信自己的恋人是真疯, 在感慨自己失去一位理想丈夫的同时还为国家的损失感到惋惜:“啊,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 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这样一位不谙世事、与世无争的单纯女子如此轻信他人, 为邪恶势力所利用, 为其后来的不幸埋下了伏笔, “‘脆弱’和‘女人’在这一时期的奥菲利亚身上划上了等号”。

二、疯狂中的真实

经历了爱情的幻灭、恋人的疯癫、父亲被恋人杀死等一系列悲惨事件的打击, 奥菲利亚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 现实的无情和残酷把她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她开始满口胡话, 举止好像失去了控制, 在人们眼中她发疯了。而她并不是真疯, 疯癫只是她选择对父权制度下社会的不合理性发起反抗的一种方式。“奥菲利亚在常态下依附于的父权制, 在她的失态下表现出对其极度的憎恨和不满, 进而抗议、抵制、反抗。”因为真疯的人理智是不清醒的, 所说的话是胡言乱语, 而装疯的人却可以用疯话来言说真实, 疯癫后的奥菲利亚的话语中就透露出对现实世界的“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和透彻的智慧”。如《哈姆莱特》第四幕第五场“她的话虽然不知所云, 可是却能使听见的人心中发生反应, 而企图从它里面找出意义来;”以及哥哥雷欧提斯所说:“这一种无意识的话, 比正言危论还要有力得多。”因此疯癫正是奥菲利亚的主动选择, 既然一味地顺从并不能带来幸福, 就只能冲破自我压抑, 在疯狂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奥菲利亚用疯话来言说真实是装疯的表现, 那么选择自杀更是表明她并非真疯的有力证据。首先她的溺水身亡并非意外而是自杀, 因为她已无意生活在这冷漠无情的人世间, “她存心自己脱离人世”, “她是有意投水自杀的。” (第五幕第一场) , 而真疯的人是没有清醒意识的, 更不用说选择自己的生死, “自杀”表明这是有意识的行为, 而非偶然的事故。其次死亡是奥菲利亚最好的选择和归宿, 在描述她投河自杀这样悲惨凄凉的这一幕上, 作者莎翁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 画面唯美动人: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

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瑶曲,

好像一点都不感觉到处境的险恶,

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

可是不多一会儿, 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

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唱完, 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第四幕第五场)

血液、羊水、乳汁都来源于水, 水作为宇宙的组成要素之一, 也是女性的象征。当奥菲利亚唱着凄婉的歌谣沉入水中时, 她也就“摆脱了这一具腐朽的皮囊” (第三幕第一场) , 从水中来又回到水中去, 意味着她又回到了自然母亲的怀抱, 灵魂得到净化和重生。

三、疯狂中的理性

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大部分, 其中“本我”是人的基本欲望, 属于完全潜意识;“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标准, 后两者部分有意识。“超我”也是人们常说的人的社会性, 奥菲利亚就是长期生活在“超我”的束缚下, 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都受当时社会的制约, “本我”和“自我”长期受到压抑。在一个颠倒黑白的社会, 一味地忍受和顺从只会带来不幸, 只有奋起反抗才能唤起迷茫中人们的觉醒, 疯癫和死亡正是她主动地选择, 对于她来说既是精神的解脱又是有力的反抗。“奥菲利亚听从‘自然性’的召唤, 通过疯癫对父权制度下的不合理性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疯癫对于奥菲利亚是理性的选择, 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却是犹豫彷徨、逃避现实的表现。他把复仇的欲望沉压在潜意识当中, 只是借助“装疯”来宣泄一下长期压抑的自我。他曾三次错过复仇的时机:第一次是听到父亲亡灵的痛诉之后;第二次是“戏中戏”后叔父祈祷之时;第三次是误杀波洛涅斯之后。造成他行动

广电总局无需惊慌

——论观众对美剧里的中国形象的反应

郭珺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7播音湖北武汉430000)

随着韩剧日剧在中国的先后风靡, 不少人开始议论中国文化正在遭受这他国电视剧文化的冲击。如今美剧在青年人中, 尤其是白领和大学生中极为风靡。与传统电视观众相比, 他们拥有更多的新媒介资源和文化资源。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高学历的教育背景、良好的外语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深深塑造着他们的文化品位, 使那些情节紧张, 故事性强, 制作精良的美剧更受青睐。于是, 操着影视作品生杀大权的中国广电总局惊慌了, 对美剧进行严格审查, 可再严格, 也阻挡不了愈来愈多的中国美剧迷对美剧的青睐和追捧。通过在各大互联网共用网站、BBS下载, 有“字幕组”提供的无偿字幕翻译的美剧, 诸如Prison break、Lost、C.S.I等热播美剧成功突破中国的文化封锁, 几乎与欧美“同步上映”, 通过看美剧的中国年轻人近距离看到了西方社会, 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随着美剧风潮, 西方文化再次在中国升温。于我所见, 广电总局大可不必如此惊慌, 且不论中国在美剧剧情里的频频出现更可以印证中国形象的崛起, 中国受众在对待美剧里的中国形象上更是非常坚定的。

中国人在讨论自己的软势力时抱怨文化产品“出不敷入”;尤其是面对文化产业强权的美国, 更存在严重的入超。可在美国人眼里, 尤其是在影响力日增的连续剧里, 中国在未来的崛起却被视为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于是, 我们发现美剧里面确实有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情节了

无论是白人或黑人, 角色在剧情中经常要用上简单的华语, 如“你好”“谢谢”等;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剧情, 例如角色遭遇困难而争辩或诅咒时, 演员就根据自己的想象, 乱七八糟地发出一串类似华语的音节。这个安排背后的有趣之处在于, 编剧和导演都认为华语将是未来人类共通的语言。

非常受欢迎的《白宫群英》在连续几个季度里, 对中国的描绘虽然只有惊鸿一瞥, 却也静悄悄地出现了转变。在前面的季度里, 扮演中国驻美大使的演员, 都由专门演反派的华裔美国人担纲, 在剧中表现得贼眉鼠目且不怀好意。新季度的中国和中国大使形象明显转好。中国在剧中有着必须与美国交涉的合理国家利益, 且大使非但精明干练、彬彬有礼, 还富有美式幽默感。有一幕是白宫官员向中国大使提出外交建议后, 大使答应转达给北京, 并自嘲地说:“那允许我现在先消失在我们庞大的官僚系统中吧!”

美剧在非官方管道在中国年轻人之间风靡, 很大程度上是上的一再延宕的原因在这里就不再详述, 他的怯懦和患得患失却造成了恋人父亲的枉死、叔父的察觉并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使哈姆莱特最终坚定复仇决心“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第三幕第一场) ”的却是柔弱的奥菲利亚, 矛盾的激化预示着结局的最终到来, 奥菲利亚的疯癫和死亡导致了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的决斗, 决斗中哈姆莱特给了仇人致命一击, 虽然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 也代表了理想和正义的胜利。奥菲利亚的死使哈姆莱特对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彻底幻灭了, 同时消除了他对死亡的恐惧, “倘不是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第三幕第一场) , 所以是柔弱的奥菲利亚帮助他下了最后的决心, 奥菲利亚的死在推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哈姆莱特的装疯是一种逃避现实, 挣扎于生与死、顺从与抗争之间, 既是自我压抑又是一种自我保护, 并不是坚强的表现。相比之下, 奥菲利亚并不柔弱, “脆弱”并非所有女人的名字, 她也并非真疯, 疯癫正是她冲破“超我”束缚, 展现自我, 是理性的回归, 是发起反抗的方式。从一个天使般的女子到一个可怜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中国大陆活跃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一群对欧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人, 通过大量观看欧美剧集学习英语, 了解欧美文化。志同道合的他们组成“字幕组”, 为自己热捧的美剧无偿提供字幕翻译。原始的英语字幕通常是美国的合作伙伴们用软体从节目中扒下来, 再通过网路传到中国, 字幕组再把翻译好的字幕和剧集上传到各大互联网分享网站、BBS, 美剧得已在中国流行。有线民表示, “向为我们提供免费字幕以及美剧的各路字幕组工作者致敬”, 美剧在中国的流行离不开“字幕组”的默默付出。不少字幕组成员本身就是美剧迷, 他们从电视剧里学到了许多知识, 从流行时尚到生化医学。“从电视里你能看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政治、历史到文化艺术。”丁先生对美国《时代》杂志说, “这就是美剧的独特之处。当我第一次看《老友记》时, 我发现里面随处可见美国历史的相关知识, 也显示了美国的高速发展。这比课本上的有趣多了。”

翻看众多的美剧会发现, 利用中国元素作为噱头并不是个案。其中, 有扭曲的, 也有充满敬意的。美国编剧们不同的认知, 让中国“原料”在美剧中呈现出不同的味道。不过, 当美剧中传播的文化对中国形象予以诋毁时, 连字幕组也不答应了。最近有一条新闻颇让人欣慰:本来受中国网友喜爱的美剧《波士顿法律》, 由于12月8日最后一季第12、13两集中恶意炮制扭曲中国的言论, 以致中国的字幕组集体拒绝翻译。

由于剧中充斥着对于中国人权等问题的谬读和恶意攻击, 中国字幕组集体表示, 他们从情感上无法继续翻译工作。时隔一周, 风软字幕组才迟迟进行了翻译, 他们特意在剧集开头写道“强烈不建议观看”, 并且将涉及中国的地方很隐晦地标明为“C国”, 这在美剧史上还是破天荒头一遭。字幕组因为中国形象因为国家感情尚且拒绝工作, 普通民众如果看了这样的情节怕是更会大动肝火。事实表明, 确有网友对于该剧进行了强烈的批驳。

由此可见, 广电总局对于美剧大规模进入中国大可不必紧张, 看哪一国的电视剧与国家感情无关, 更不用给只看国产剧的人带上爱国的高帽子, 而对美剧迷进行激烈的批判。老百姓选择美剧, 就在于它的剧情质量与画面感觉, 中国电视剧要想赢得观众认可, 不能仅仅靠打压韩剧日剧美剧, 而要注重提升自己。

的疯女人, 这种悲剧性的剧变给人的心灵以强烈震撼, 莎翁悲剧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摘要:柔弱的奥菲利亚用疯癫和死亡对抗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她的主动选择不仅是真实自我的释放, 而且是理性的回归;相比哈姆莱特在疯狂和理性间的徘徊, 奥菲利亚表现得更加坚决与果断, 同时在推动剧情发展和哈姆莱特复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疯癫,死亡,理性,徘徊

参考文献

[1]叶倩女性主义批评对奥菲利亚的解读天津外国语学院2005年第3期

[2]郑月真实与虚妄——试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疯癫意象四川戏剧2003年3月

[3]谭翠云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人物疯癫意象的起因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4]周青简论莎士比亚女性观的现实意义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

[5]莎士比亚全集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奥菲利亚 第2篇

关键词:《奥菲利亚》;象征意义;深刻内涵

一、关于象征的解释

象征,即通过一种视觉图像或符号来表达艺术家的某种思想——是一种对于普遍真理更为深刻的记录①。

在象征里有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即一种观念或对象;第二是意义的表现,不管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表现是作品中的一种形象或是一种感性存在②。

象征是通过其外在造型来暗示艺术家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颜色,挖掘其内在方面的自由,使其表现成为一种外在的可见的作品,唤起它外在无法清晰传达的深意。艺术家通过图像语言来与观者交流,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用特殊的符号表示思想或情感,将精神的内在因素表现为一种显现形式。在绘画创作中,象征的运用成为一种二度解释艺术内涵的语言。尽管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时作品中象征的效果会不那么明显,但从来没有消失过,而是通过看得见的事物自由地表达其中的言外之意。

在本文中,象征主要是用于绘画艺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艺术家提供的一种符号,一方面,能使我们看出周围熟悉的环境;另一方面,向欣赏者传达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评价以及他个人的独特感受,即借助某种客体的特殊意义对绘画作品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双重性解读。

二、《奥菲利亚》中植物的象征意义

在描绘《奥菲利亚》风景的时候,米莱斯亲自去萨利州的河岸选择了与画面相符的场景,连续不间断地在尤厄尔河谷工作了5个多月,观察了遍生于河谷的各种鲜花,以研究植物学的态度精确地描绘了每一种花朵;作品中任何一朵鲜花都在戏剧中提到过,并且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作品本身是与观众进行沟通的形象化的语言,同时又通过象征的层面起作用。

《奥菲利亚》选自《哈姆雷特》第四幕中的情节:

歪斜的柳枝垂倒在河边,

花儿的叶子耷拉在小溪上;

她头戴奇异的花环,

上面有毛茛、荨麻、菊花以及紫罗兰……③

前景的毛莨,就像它简单的花形一样,有谦逊、整洁的涵义,也象征忘恩或幼稚。

头顶的垂柳代表着被弃的爱。

右手附近漂浮着雏菊,最初叫“天眼”(days eye),可能是因为花形与颜色都类似于太阳。它诠释了简朴和谦逊的涵义,象征着奥菲利亚对爱的忠贞。

在衣裙中间的三色紫罗兰,代表着的是没有意义的爱。

漂浮在她的衣裙旁的粉红玫瑰,代表了她年轻的生命和美丽的容颜,也包含了喜欢和铭记于心的感动;白色的野玫瑰生长在小溪边上,象征纯洁、高贵、天真。

画面中还有一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它们代表着秘密与生命的神秘。

带着黑色种子的鲜红的罂粟,表现了衰亡与长眠,还表示着大地以及冬日的结束与随之而来的繁荣景象。

画面中还有一些荨麻,表现了奥菲利亚内心的无比挣扎与苦痛。

旁边的雉眼也仿佛表达了她内心无限的悲伤与无奈。

她脖颈周围环绕着紫罗兰花,恰如其分地诠释着戏剧中的台词:“我想给你一束紫罗兰,然而还未来得及送给你,它们就在我父亲去世的时候都枯萎了,他们说一切都会变好。”紫罗兰“shrinking violet”形容害羞的人。

绣线菊不仅能够抗寒抗旱,就是对它进行修剪,它也还是会很努力地生长,凭借这种顽强的毅力坚持绽放。

河边的一大片勿忘我,韵意隽永,表达着真诚与永恒的爱。浓情厚谊和忠诚,也代表着一种绝望的爱。画到一半,米莱斯觉得画中可能还需要一些黄颜色,他从伦敦康文特公园买来水仙花,打算画上去,可他的朋友建议说,它们的涵义是虚假的希望,与主题并不合适,他便放弃了。

背景中是一大片树林,树木的生长总是要持续很久,因此用来象征繁盛及生命的延绵不断,还代表着长寿与永存。

有一个头骨仿佛隐藏在树林中,但这也许只是林中的一片光影而已,或者头骨似乎预示了将要发生些什么。

柳树枝头只画了一只知更鸟,也许是为了表示奥菲利亚被抛弃而孤独痛苦的一人,鸟儿的飞去或许代表了在她突然落入河中的时候灵魂的飞去。

显然,绘画不仅仅是简单地在画布上随意堆积颜料,而更需要一种内涵,一种象征的符号。作品的深刻寓意并不会像颜料一样直接而明显地呈现在画布上,它总是通过视觉符号把画家的内心表达出来。

没有一首动人的诗或一幅杰出的画,任何可以算得上伟大的东西,让人能够在看到的一瞬间就透彻地理解;并且没有任何高层次的感受,不管是欣赏画作还是做别的工作,仅仅通过懒散而低级的理解能力是无法达到的④。

三、关于我的创作自述

我无法像米莱斯一样选择如此多的象征意义的东西进行创作,但是对我来说,一幅作品,并不仅仅只是肤浅的表面,也许有人只是欣赏到了作品的表现手法,表面画了几样东西,他们更多地关注到石膏的表现,往往忽视其背后深刻的内涵。

选择这一题材,可以说是灵感,但更确切地说是我的个人总结与尝试。

选择石膏这一题材是因为即将毕业离开学校,一直很想画一组石膏。石膏是永恒的,石膏又是洁白的,画石膏这一静物题材的人很少,在学校,这一组石膏也比较难借到,毕业了,就更没有画到它的可能,所以想用它记录下永恒,也许是我选择它作为创作题材的原因之一吧。

小提琴表现着绘画虽无声,却有着悠扬的音乐相伴,绘画与音乐的结合,符合了画面的整体基调。

小提琴下的一本乐谱不仅仅只是一本乐谱,还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中的一只鸟,其实也经过本人的几番思考,它本代表自由,而石膏中的女性形象被绳子束缚,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被束缚的自由。

红色的玫瑰象征了他们爱情的美好。

至于绿玫瑰有这么一个传说,在神秘的大自然里,有一种玫瑰躲在草丛里,花色青碧,默默地散发着奇异的幽香;可是它有毒,只要一碰到它就会中毒,但是如果能在绿玫瑰开花时许个愿,什么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传说是它是不存在于地只存在于天的花,他们说那是只存在于天上的永恒爱情;爱情能让人忘记时间,时间却也能冲淡爱情,绿玫瑰只是人们对唯美事物的憧憬罢了。它弥漫着自然野性的纯真简朴,是人们祈祷青春常驻、爱情长存,以及心中不朽的追求。

画面中的一幅风景画主要起平衡画面的作用,并且考虑到静物画中可以增添一幅风景画,考虑到画面构图以及画面的整体色调,选取西方著名画家柯罗的风景画,意境深远而隽永。

画面的桌布从构图到色调的安排也是反复尝试与最终受到维亚尔绘画的影响,确立了整个画面的倾向性。

背景墙上的画中画记录了笔者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以画画为伴,以及创作这幅画时的写照。

背景深处中的书和画册,书本是知识的源泉,就算是画画,也离不开书,表现了我以书为友的三年弥足珍贵。

那一缕阳光,不就是画室窗口照进来的吗?

四、深刻的内在蕴意

“蕴意”原文是Bedeutende,法译为Significatif,即“有含义的”。歌德说:“古人最高的原则是‘蕴意,这原则的运动达到最高的效果就是美。一件作品、一个人的面容、一片风景、一组静物,其之所以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微妙难以言说的意义。

黑格尔说,当我们欣赏某件艺术作品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才开始探究它的内在。外在的、表面的、直接的,对我们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并不是因为它所直接呈现的;其实在画面直接呈现的同时,里面还有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义,因而其外在形状的作用就在指引到这意蕴。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六法”,他把“气韵生动”摆在了第一位,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气度和韵致,从人物的姿态、表情中显示出其精神意蕴,这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艺术作品中的核心并不是题材本身,而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灌注的精神意蕴,是离开一定的外在事物而回到精神本身之中的内在的东西,并反映在作品里的意蕴,这个意蕴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描绘,更是它自己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精神方面的努力才能使作品饱含意蕴,并且使绘画作品融贯和谐。同时,艺术精神蕴意和表现形式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还要追求的是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表现是凝聚在内容本身上的内心世界。在表达方法上探讨画家的思想,思想越是深刻,表达手段也会变得更加丰富而不同。对于绘画这门“宁静而沉默的艺术”来说,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感性美,更是一种精神灌注的生气。艺术作品是反映艺术家正在思考的情感和内心的独特感受,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就是画家表达的个人独特情感,显然,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精神意蕴绝大部分只有从他的作品本身得到解释。

注释:

①[英]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 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6.

②[德]黑格尔(G.W.F.Hegel).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③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中英对照[M].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④[英]罗斯金.透纳与拉斐尔前派[M].李正子,潘雅楠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97.

参考文献:

[1][英]约翰·罗斯金.前拉斐尔主义[M].张翔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英]提姆·巴林杰.拉斐尔前派艺术[M].梁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英]威廉·冈特.拉斐尔前派的梦[M].肖聿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奥菲利亚 第3篇

情感悲剧支点

纠结的感情。哈姆雷特王子在情感上是脆弱的, 奥菲利亚的离开和死亡使他几近疯癫。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伺机报仇行为是理智的, 复仇的压抑使他必须保持冷静, 以至于后来奥菲利亚的误会使他更加“理智”。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失望了, 心灰意冷了, 她听从了父亲、兄长、王后、国王的“事实”, 她相信“殿下, 您的爱”已经随着王子的疯癫逝去了。可是谁知道哈姆雷特此时的痛苦, 他爱奥菲利亚, “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 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但他决不能暴露他是装疯的事实。可怜的王子内心积满了压抑, 他开始发狂, 他大声向奥菲利亚喊叫。可爱的奥菲利亚一直使王子心神荡漾着清波, 如今却沉到了死亡的深渊。

爱情不能同复仇同盟。什么是爱情, 是, 这是一个问题, 这个永恒的主题, 说不完, 道不尽。爱情, 是一切激情中最高尚、最常胜的。但是, 她征服世界的力量正在于她无限的宽宏大度中, 在于她几乎不可思议的大公无私中, 在于她热衷献身的轻生藐世中。她没有昨天, 她也想不到明天……失望的爱情也会与死亡同盟。死亡是剥夺身心存在意义的刽子手。 (1) 对于奥菲利亚, 哈姆雷特的疯令她失望, 父亲的死使她疯, 这些让她身心依靠的人离开了, 她趋于死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合理的矛盾冲突, 读者和观众的感情波动了起伏了悲剧效果也就出来了。

哈姆雷特的负罪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灵魂》里是这样写的:

灵魂是存在的吗?

自我的永恒是人类的渴求,

如果没有永恒的自我,

造物主的全部成果,

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巨大的

“有何用处”的问号。 (2)

借用此诗是为了说明灵魂可能存在于《哈姆雷特》中, 当然这里的灵魂是指一种精神上的暗示, 老国王对王子的暗示。《哈姆雷特》是莎剧第一大悲剧的原因就在于哈姆雷特的罪恶感被提升到了最高地步。一系列的惨剧在上演, 然而最直接的悲剧感是:他间接或是直接地杀死了自己的情人奥菲利亚、岳父、大舅哥、叔父甚至是母亲。这些死者与主人公形成的是必然的伦理圈箍 (亲情、友情、爱情) , 他们之间所发生的这一切直接支撑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效果。

理想悲剧支点

王子的理想悲剧。人们常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 历来的评论家也一个个在各自的心目中塑造着不同面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弗洛伊德学派用他们的性心理学说来给哈姆雷特作心理诊断, 在他所尊敬、所崇拜的父王身上, 哈姆雷特看到了人的仪态品德最高贵的一面。当他在寝宫里毫不留情地责问再婚的母后时, 指给她看父王的画像, 再一次热烈赞美道:

你瞧这一个人的容颜, 多高雅庄重, 长着太阳神的卷发, 天帝的前额;叱咤风云的战神的威武的双眼……十全十美, 就仿佛每一位天神都亲手打下印记, 向全世界昭示:这才是男子汉! (3)

哈姆雷特本是一个感情丰富的青年, 更是陶醉在一个美丽的梦想中:有那么一天, 他也将成为一个成熟、完美的男子汉, 像他的父王那样, 而且将继承他父亲的大业, 也将成为丹麦英明威武的国王。那时候, 他温柔纯洁的情人奥菲利亚就是他的美丽的王后。他们俩将像父王和母后那样相亲相爱、形影不离。在他美好的梦幻中, 他把自己和他所崇拜的父王合二为一, 而在母后的娇小的形象里, 他看到了自己的恋人的倩影。谁想到父亲暴死, 紧接着这晴天霹雳, 母亲又随即再嫁, 这天旋地转般的人生变故, 把他震得心都碎了, 美好的、温馨的青春梦想全部破灭了, 只剩下辛酸的回忆不断地在他脑海里翻腾着:

短短一个月, 她直哭得泪人一般, 给我那可怜的父亲去送葬, 她脚下穿的那双鞋还一点都没旧呢———哎吆, 她就———老天呀, 哪怕无知的畜生也不会这么就忘了悲痛……她就改嫁了———无耻啊, 迫不及待!急匆匆地, 一下子钻进看乱伦的被子! (4)

他跟好友霍拉旭提到这回事, 那讽刺的尖酸辛辣, 已近乎现代的“黑色幽默”了:“葬礼上吃剩的凉了的烤猪肉, 就端上了吃喜酒的筵席。”葬礼, 婚礼, 前后相隔只短短两个月, 已叫人寒心了, 经过他的“剪接”, 呈现出葬礼和婚礼, 双双同时进行的一幅荒诞的画面!

奥菲利亚的理想悲剧, 她心中总有期望的白马王子的。人生中美好的事情没有出现, 却是一连串的噩耗, 这些变故的发生使她蒙了、呆了、手足无措, 以致当池中的水湿了她的裙子她都不知道。最终, 奥菲利亚也疯癫了, 她的疯癫不像哈姆雷特的疯癫那样黑暗、那样忧郁阴沉, 它飘忽不定, 仿佛在抚慰着她, 她生病的头脑周围荡漾着甜美的歌曲, 她柔和的声音完全融化在歌曲里, 花朵接着花朵穿插在她全部的思想中。她吟唱着, 编织着花冠装饰她的前额, 笑着她那灿烂的微笑, 可怜的孩子啊!……

“她到了那里, 爬上横跨的枝丫,

去套上花冠, 邪恶的枝条折断了,

把她连人带花, 一块儿抛到

呜咽的溪流里, 她的衣服张开了,

把她美人鱼一样地托在水面上,

她还断续地唱些古老的曲调,

一会儿她的衣裳泡水泡重了,

把她从轻妙的歌唱中拖下泥浆里

死了。 (第四场, 第七场) (5)

她的那些理想随着她一起沉到了水底。爱人都去了, 对哈姆雷特来说他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了。

境遇悲剧支点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此前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 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 (6) 可是世界倏然改观, 使他甚至左右不了生存和死亡。人世的苦难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 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 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 巨大的震惊和愤怒, 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 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在严峻的现实中, 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 倒霉的我, 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的复仇, 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 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哈姆雷特的认识更加深广, 但却陷入思考的怪圈中。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 “生存还是死亡”, 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他在沉思这个问题时主要有两点顾虑:其一, 上帝禁止人类自杀;其二, 人死之后并非“万事皆休”, 也许会有“噩梦”出现。他面临的是空前的无奈感, 以至于连生死都无法抉择了。

性格悲剧支点

德国人诺瓦利斯说过“性格就是命运”。角色的性格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性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成功性格的人, 一类是具有失败性格的人。但奥菲利亚介于二者之间, 她默默地跟在父兄的身后, 没有做出太大的举动去让别人发现她, 然而看见她的人还是被她影响了。哈姆雷特在奥菲利亚身上看到了希望, 但又不得不亲手捻灭这点希望。奥菲利亚原来只是笼中的黄莺, 渴望放飞却又害怕世事的难测。她有着和哈姆雷特一样犹疑的毛病。 (7)

在哈姆雷特的眼里, 奥菲利亚被分离出了两个化身, 刚开始是一个十分娇小的、焕发着人性光芒的年轻单纯的人, 这是王子认为最理想的女性。哈姆雷特, 这个曾经以信仰为第一生命、爱情为第二生命的王子, 深感人性的堕落使世界已经失去了光明, 因此对爱情闭上了眼睛。从此, 奥菲利亚在他眼里有了第二个化身, 只是从感情的挫折中他放大了这个化身的缺点, “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 贞洁却未必使美丽受它自己的感化”, “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 (8) 哈姆雷特的这些话与其说是讲给奥菲利亚听的, 不如说是讲给自己听的。他是在宣泄, 将内心那么多对恶势力的僧恶、对人生的困惑、对人类的悲哀, 一下子宣泄出来。

终于, 在外界的众多压力下, 奥菲利亚也疯了。尽管奥菲利亚美丽、天真、善良, 但是封闭的生活使她失去了智慧和力量, 甚至成了帮凶和刽子手。全剧中, 莎士比亚做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安排, 让受理智支配的王子装疯, 使他陷入一个更为黑暗、更为阴郁的现实世界, 而让完全丧失了理智的奥菲利亚真疯, 使她借着疯癫逃避罪恶的现实世界, 以及人文主义的嘲讽, 在她虚无缥缈的迷宫中得到安慰、找到平衡, 她似乎找到了现实中找不到的东西, 然后含着微笑, 唱着古老的爱情歌谣, 从容、坦荡地走向了永恒。“永恒”是一条唯一和最后的路———死亡。

综上可知, 奥菲利亚在全剧中的作用和地位可见一斑, 虽然她本身不崇高, 也不悲壮, 但是她的出现却加剧了全剧的悲壮感。她从情感、理想、境遇、性格方面给哈姆雷特一个支点, 从而使得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得以丰满, 使得整个剧情多了扣人心弦的波纹和色彩, 悲剧效果表现得相当淋漓。莎士比亚自身极爱这一角色, 所以他用极其浪漫的笔墨, 为她的死点缀上绚丽的鲜花、摇曳的垂柳、轻柔的歌声……但这一切无法掩盖死亡的阴影, 反而更令人感到泪水的冰冷。

摘要:奥菲利亚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小角色, 然而没有她的存在, 《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便有了逻辑漏洞。她作为一个小角色在剧中起支点作用。本文将从情感悲剧、理想悲剧、境遇悲剧、性格悲剧四个方面阐述这个作用。

关键词:奥菲利亚,哈姆雷特,悲剧支点,悲剧效果

参考文献

[1].尼采[德]:《悲剧的诞生》,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年版。

奥菲利亚范文

奥菲利亚范文(精选3篇)奥菲利亚 第1篇美丽善良的奥菲利亚, 作为《哈姆莱特》中国王宠臣波洛涅斯的女儿, 王子哈姆莱特的女友, 在整个...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