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1篇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图说四季导入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一年中哪一季节。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并作简介)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利用实物投影,结合自己讲解展示成果)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理清顺序,感悟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探究局部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二课时

(一)揣摩语言,体会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为主。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然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可以参照范例: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如:“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提示: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并想想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重点)

2、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放映《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片段,然后讲述导语:孙悟空在紧要关头总能逢凶化吉,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本领吗?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我们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梦想来学习一篇新课《奇妙的克隆》(在“克隆”的图片上出示课题)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字词学习(幻灯展示)繁衍

胚胎

鳞片

蟾蜍

濒临

两栖

脊椎

.........

2、感知内容,体会写法

速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具体介绍了那些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是克隆,从小标题可知文章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克隆的含义、克隆的实验、克隆的发展、克隆的利与弊。(板书:含义——实验——发展——利弊)

追问:你觉得使用小标题有何好处呢?

(提示:四个小标题从形式上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从内容上看:所统领的内容一目了然,使读者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交流问题:(幻灯展示)

1、为了说明克隆含义,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实验部分实验对象有哪些?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说明?

3、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利弊? 讨论分析:

1、先说植物再说动物,由低级到高级。(板书:植物→动物 低级→高级)这部分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引用等(学生举例)

2、实验部分实验对象有鱼类、两栖类、哺乳类。[板书 鱼类→两栖类→哺乳类(多利)] 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3、利:可以有效地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可挽救珍惜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弊:会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齐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深入理解:大家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或者大家针对老师提供的两则消息,谈谈你的感受。

(投影显示):

1、我国克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山东曹县诞生的“克隆牛”受到生物科学界的好评;

2、意大利有一位妇科医生声称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婴,受到各国科学家批评。

学生讨论、交流。(投影展示老师语:科学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危害着人类。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因为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而裹足不前,应在发展中注意避免或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下面请大家议一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吗?”或“我看„克隆人‟” 参考一则资料:(投影显示)

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学生讨论,并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投影显示我看“克隆人”。

我看“克隆人”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梦想、一种空想,然而,在今天,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但是,请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议: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个体在理论上是不可接受的。这一行为同人类的诚实与道德背道而驰。就拿美国女婴这一事例看:就克隆人这一个体而言,他会生活在“我是一个死去的人的复制品”这样一个阴影中,这对他的心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制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寿的人,岂不是不是对人权的一种侵犯?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克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了本文的说明方法及顺序,而且还知道怎样辩证地来看待科技的发展。(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作业:大家回家以《我看克隆人》为题,写一段三百字左右的短文。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重点)

2、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蟾蜍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用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三)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结合课后练习讨论分析)

(四)布置作业

通过资料的搜集、思考,以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有关恐龙灭绝的文章。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非典图片)

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以“从文中我了解到了————”为句式搜集信息,每四人小组不少于3条。

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2、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下面请两组同学列本文的结构提纲:

(小组分工、组间不准抄袭)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摆出现象及危害:毁灭物种、经济损失(2-4段)生物人侵者增多的原因及途径:跨国贸易(5段)揭示态度:不同(6-7段)采取措施:(8段)

教师对比点拔,明确说明顺序: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①打比方:课题“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读者这一类“入侵者”的移民行为,是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的;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作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形象生动,增添文章情趣。

②列数字:“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通过精确的数据对比,清楚地阐明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之严重。

③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事例支撑说明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文章第3、4两段以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具体说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会造成生物入侵现象。

(三)亮点探究:

播放课件,让学生对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形成感性认识。

围绕“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这个话题,结合第7段课文内容,展开讨论

(基本观点:(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课堂高潮:

拓展性学习:对生物入侵者现象设计理想的治理和预防方案。

组织形式:抽题(激趣)------设计方案(小组合作)------评委打分(同学聘定)-------专家点评(教师)A、我国暂停从菲进口凤梨香蕉种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齐中熙)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B、飞机草蔓延牲畜死亡

飞机草,一种绿意盎然的菊科半灌木植物,却使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畜牧业遭受

空前打击,天然草场被大面积侵占,牲畜死亡,畜牧业减产,原本并不富裕的彝族老

乡因此雪上加霜。州政府在5年前就出台了红头文件,要求全面动员,防除毒草。

C、野兔成灾

1939年野兔入侵澳大利亚,糟蹋了饲养绵羊的牧场,使誉满全球的澳洲绵羊绵羊的锐减,最后政府动用空军、用毒剂、花巨资修防兔栏、请细菌学专家研制涎瘤炎这种恶性传染病,这才控制住了兔子造成的灾害。

方案构想:

严防死守,生物治理,保护自然。

1、谨慎引种,查清我国现有的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及危害状况;加强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及综合治理工作。

2、政府出资,万众一心,寻找天敌。

3、加大宣传,严格检疫,法律保障。

4、变废为宝,零报告监控,农林质检防疫部门配合。

(五)布置作业

以“我看生物入侵”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201 年 月 日

个教案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落日的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优美

2、默读课文相关段落,能根据需要筛选相关信息,概括说明内容的要点,把握说明的中心。

3、研读重点语段,通过语句排序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说明文语言逻辑的严密性。

4、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的中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关于落日描写语句的品读

1、导入:

观察提供的一幅有关落日的图片,请学生略作思考,说一句话。

用抒情的方法讲一下自己看了这幅画后的感受

用描写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用说明的方法讲一下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引出关于《落日的幻觉》中描写落日语段的学习

2、品读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2)正音,全班齐读

(3)请学生讲讲这样的描写落日,美在何处?(4)根据理解,再次有感情的朗读第二段 由“幻觉”一词过渡到课文内容的学习第二板块:关于说明文主体语段的阅读

1、概括4~7各段说明的主体,提炼各段的中心句 快速默读课文第4~7段。思考: 示例:第7段作者从利用科学仪器观测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并没有真正变大的原因。

第4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第5段作者从 这些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第6段作者从 这一角度,说明了太阳 的原因。

2、根据4~7段中心的提炼,概括全文说明的中心 用以下句式概括:《落日的幻觉》一文,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说明了 这一事理。

3、研读课文第5段,打乱顺序排序,体会说明文语言和结构的严谨性

排序(5241637)为什么这么排序?你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可否互换顺序?为什么?能不能根据全文来找出必须这样排序的理由。第三板块:关于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举例说明(笑、月亮)。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著名歌唱家刘和刚的《父亲》,感情澎湃,唱出了父爱如山、父子情深。父亲是一部大书,但有些东西,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1 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板书课题)

2、学生介绍朱自清。

3、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二、走进文本,寻觅背影

有感情地快速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三、批文入情,感受父爱(泪光中的背影)

1、你认为文中哪个场景最感人?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

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

让学生找出句子读。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示屏幕)。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儿?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3 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3、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衣着、外貌)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从文中哪儿看出父亲生活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4 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4、文章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从这些动词中,你品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带着感动去读)老师给他配点音乐。一生配乐朗读,评点。

5、文中除了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语言描写,跳读课文,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情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小结: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修辞,很简短、朴实,但特别感人。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四、流泪满面,回应父爱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作者流泪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6 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1、面对如此伟大、深沉、细致的父爱,作者是什么反应?(流泪、不理解)

2、“我”在文中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四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作者晶莹的泪水中还包含哪些感情?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父亲的来信,找出信中的矛7 盾,父亲写信的用意是什么?

补充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8 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3、儿子多年后读父亲的信,更理解了父爱。那作者当时与父亲车站送别时他是否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呢?他当时是多大年龄?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

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请找出表现作者自责的词句。

文中还有一些作者的心理描写,请找出来。

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来加以理解。明确: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

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9 完全不能领会父爱,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作者当时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送我,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20岁的儿子,父亲还要如此照料,突出了父爱。

现在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再来感受一下这个伟大而艰难的背影。(播放视频)

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子说什么?

五、走进生活,品味父爱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回报。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深祝福,共同朗诵这首《父亲》,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并捎去我们的祝10 福: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幸福!起立,齐读。(配乐)

板书:

泪)

背影 朱自清

父亲(背影)儿子(流

思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3篇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4篇

教材地位与分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下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2013年第一次印刷。是新目标的新版。 本单元教材以“谈论问题及给出建议”为中心话题,围绕着“为什么不……”进行。学习和运用几个常见的句型: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my parents don't allow me to hang out with my friends, I can't get on with my friends等 。本节课 SectionB 部分进一步拓宽了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主要是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活动来减轻压力,如何面对压力,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学会描述困难,表达建议。

二、说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指导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重点词、短语,play sports/hang out with friends spend time alone /give sb a lot of pressure/ have enough free time have a fight with sb/compete with sb (2) why don't you… ?句型的熟练掌握运用 。

2. 语言技能目标 (1)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境需要真正开口讲英语。 (2)通过听、说、读、写训练,能够谈论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3.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要爱学英语、爱说英语、想说英语,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问题,并能积极主动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说教法

为了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考虑到学生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听录音。听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解释,个别操练。在每一堂教学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型、短语、句子或某一语法现象。如本课出现的why don't /not you …? 句型的用法等都需要个别解释甚至创设语言情境进行操练和举例,以扫除自由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语言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师生完全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地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途径。

4.学生分组合作。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师生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站起来表演。 5.设计填空和单项选择,以检查学生对本课单词,短语,句型的掌握情况。

四、说学法

1.养成听的习惯。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同学们讲英语,这对学好英语很重要。

2.要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应用中学,这样学来的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度大。

3.及时巩固,反复记忆。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应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课文,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4.积极操练,重在口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要大胆开口,创造性地说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和其他同学及时进行英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五、说教学程序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2.warming up.激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为将要学习的新语言打基础。What’s wrong with the girl? She’s too stressed out. What should she do? 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3.Discussion What did you do after school? Do you have stress in your life? How do you relax yourself?

4.口语训练 What problems do you have? 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生活中或在学校和家里的烦恼,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情景交際操练。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如此大的压力,我们应该怎么办?畅所欲言,大胆说英语。 How to lower your stress? (give your advice.)

6.重点句型积累。 Why not/don’t you do …? Will you please…? Would you please/like to do…? How/What about doing…? Could you please…? You should/could do…?

7.听力训练。(1c,1d)学生通过听力训练,能听懂话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并能针对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

8.Group work(小组活动) 通过实际交际活动问题,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9.当堂检验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趁热打铁。

10.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记今天学过的新词,短语及句型;预习明天的新课。 (2)书面作业:《学练优》同步训练—page24(1,2)

板书设计

Unit 4 Why don’t you talk to your parents?

Section B(1a-1e)

hang out with sb. my parents give me lots of pressure.

spend time alone. why don't/not do…?

give sb lots of pressure You should/could do…?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5篇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 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

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强调以下内容: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 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

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 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为具言所闻 向,对 2)乃不知有汉:竟 :乃大惊:竟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 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

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

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己朗读。

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若时间允许,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

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

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

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 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

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

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

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

....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

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

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说明主要从情节的曲折离奇,悬念迭出这一方面来考虑,如学生有其他方面的体 会,也应认同肯定。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 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

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

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

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

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

(理想社会)发现 进访 再寻

鲜美缤纷

忘~逢~异~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6篇

教与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教与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教与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提示: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提示: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提示: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提示: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4、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提示: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提示: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提示: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提示: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提示: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提示: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7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提示: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提示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四)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烦燥(zào)B.尴尬(ɡān ɡà)阴凉(yīn)C.卵石(luǎn)揩一把(kǎi)D.砌缝(qì)舀米(yǎo)2.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B.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C.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D.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3.解释加粗的词。

(1)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2)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3)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阅读下文,完成4~7题。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4.依课文把空缺的三个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A.惨叫 粗暴 烦躁 B.惨叫 粗野 烦恼

C.喊叫 粗暴 烦恼 D.喊叫 粗野 烦恼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2)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

(3)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4)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父亲一生的追求是什么?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么看这个人物?受到什么启发? 7.文中如何描写“我”的行动?“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延伸

与心灵对话——表真情

以“父亲,我想对您说......”向父亲直抒胸臆。

五、教师总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六、布置作业

1,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2,练笔:(二选一)a.将父亲,我想对您说:……整理成一片情真意切的随笔。b.以<<我与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七、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1篇编写时间:201 年 月 日执行时间:201 年 月 ...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