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精选5篇)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第1篇
六年级下部分词语总结
9.遗孀(yí shuānɡ):丈夫死后留下的妻子.10.坚持不懈(jiān chí bù xiè):坚持到底,一点也不松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懈,松懈。
11.千辛万苦(qiān xīn wàn kǔ):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
12.风餐露宿(fēng cān lù sù):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13.夜不成眠(yè bù chéng mián):夜里不能睡觉。形容焦虑,担心的情形。
14.精疲力竭(jīng pí lì jié):竭,尽。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劳。
15.闷闷不乐(mèn mèn bú lè): 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情烦闷不快活。
16.毛骨悚然(máo gǔ sǒng rán):悚(通“耸”)然:惊惧不安的样子,感觉很恐怖。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
17.耀武扬威(yào wǔ yáng wēi): 耀:炫耀;武:武力;扬威:显示威风。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18.洋洋得意(yáng yáng dé yì): 形容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19.怏怏不乐(yàng yàng bù lè):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20.姗姗来迟(shān shān lái chí):姗姗:比喻走得缓慢从容。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
21.忧心忡忡(yōu xīn chōng chōng)忡忡:非常忧虑不安的样子。忧愁得心情不能安静。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忧虑。
22.畏缩不前(wèi suō bù qián): 因为害怕或有顾虑而退缩。
23.念念有词(niàn niàn yǒu cí):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有词:有像歌诀一样的词语。现多用来形容自言自语地说个不停。
24.语无伦次(yǔ wú lún cì)伦次:条理。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25.精打细算(jīng dǎ xì suàn)打:规划。精密地计划,详细地计算。指在使用人力物力时计算得很精细。
二十、在沙漠中心
1.硌(gè):(1)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2)又如:硌脚;硌牙(牙齿被硬物垫磨、损伤);
(luò):(1)大石(2)坚硬。
2.噎(yē):(1).堵塞;塞住: 食物塞住了嗓子(2)因为迎风而呼吸困难(3)说话顶撞人,使人无话可答。
3.辐射;(fú shè):(1)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2)指热辐射、光线、无线电波等电磁波的传播也叫辐射。4.筛糠(shāi kāng):用筛子来回摇晃糠。比喻身体发抖打颤。
5.遮蔽(zhē bì):遮挡;拦挡,挡住某物使不显露。
6.幻影(huàn yǐng):词义: 虚幻而不真实的影像;特指异常的或意外的影像。
7.疲倦(píjuàn):形容十分劳累,困倦。
8.协奏(xié zòu):指一个独奏者或几个演奏者和一个管弦乐队合作演奏。协助演奏。
9.躯壳(qū qiào):指有形的身体;肉体(对精神而言)。
10.脐带(qí dài):哺乳类的连接胎儿和胎盘的管状结构。
11.拼音(lí huá):翻土用的农具。
12.真谛(zhēn dì):真谛:真实的道理或意义。
13.卷土重来(juǎn tǔ chóng lái):卷土:扬起尘土。比喻失败后集中全部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14.芸芸众生(yún yún zhòng shēng):众多的样子。
15.死得其所(sǐ dé qí suǒ):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二十一、登上地球之巅
1.砭骨(biān gǔ):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履践(lǚ jiàn):(1)履行实践。履:踩踏。
(2)踩踏。
3.养精蓄锐(yǎng jīng xù ruì):养足精神,蓄集力量。
4.齐心协力(qí xīn xié lì):协力:合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5.头晕眼花(tóu yūn yǎn huā):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6.腰酸背痛(yāo suān bèi tòng):工作时间长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时,过度劳累。致使腰部发酸,背部发痛。
7.勇往直前(yǒng wǎng zhí qián):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比喻有充足的勇气。
二十二、真正的英雄
1.建树(jiàn shù):(1)建立(功绩)(2)建立的功绩
2.阴霾(yīn mái):空气中因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颗粒物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文中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3.边疆(biān jiāng):靠近国界的疆土;边远地方支援边疆建设。
4.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1)急切地或不能自制地要采取行动,急迫得不能等待。(2)忍耐不住地渴望的。(3)未经慎重考虑急忙而猛烈的一时冲动或急躁情绪。
5.孜孜不倦(zī zī bú juàn)孜孜:勤勉,不懈怠。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6.刚毅不屈(jiān qiáng bù qū):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第2篇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喻人、寓理于事、寄情于事、运用典故、先(后)抑后(先)扬、欲扬先抑
(四)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五)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六)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用(名言、资料等)
(七)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
(八)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九)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十)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一)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十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
(十三)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_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十四)描写的方法:
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五)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十六)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十七)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十八)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十九)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二十)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二十一)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二十三)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
缺乏主语:通过刻苦学习,使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删去“通过”或“使”)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删去“为”或句尾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句尾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应该是“都希望将来”)
(4)句式是否杂糅
例: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否做好工作的前提。(删去“有没有”和“否”)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的白云飘浮在高空。(删去“五彩缤纷”或“白”)
(6)语意是否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具体”)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尖刻”改为“尖锐”)
(二十四)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被动句)
A、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B、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否定句)
A、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B、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陈述句)
A、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B、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二十五)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_?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_志在《_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二十六)修辞手法:
(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人教版语文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人教版语文学习技巧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第3篇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第4篇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原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春节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诗意: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掉。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 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绝 求正所以经世务”,设置专局,使子 与门人纂修各经新义,以为诵习的定本。《 诗》、《书》、《周官》三经新义最为重要,《周官新义》尤能阐发新政理论。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 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 峻,《桂枝画·金陵怀古》颇有名。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 子注》若干篇。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春节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课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注释:
玉颗:丸状的玉。泛指珍宝。
珊珊:轻盈、舒缓的样子;美好的样子。月轮:圆月。亦泛指月亮
露华:刚掉落的桂花 带着露珠 露华新指露珠滋润的样子
诗意: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作者介绍:
皮日休
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著有《皮子文薮》10卷。《全唐文》收其文4卷,《全唐诗》收其诗9卷。
写作背景及赏析: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课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借问:请问。
诗意: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写作背景及赏析:
山西杏花村的白酒,醇香可口,年代长久。在杏花村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许多汉代的制酒的工具和酒器,推测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时期就大规模地酿造白酒。到了唐代,村里酒店已经有七十二家了。杏花村的酒闻名于世,李白和杜甫也曾在此饮酒作诗,但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据说,到了清朝,杏花村的酒家已经有了二百二十家。本诗大意是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全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
古诗拓展:(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元宵节: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中秋:
《水调歌头》(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节:
七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作业本答案:
1.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翡翠 栗子 爆竹 风筝
逛庙会 麦芽糖 零七八碎 张灯结彩 肃然起敬 截然不同 2.zhènɡ hè zhēnɡ
sù 伴 译 像 峰 3.(1)③ ①(2)② ①(3)③ ④ 4.忠厚 温顺 寒冷 放纵
5.例:过年走亲访友真是让我大饱口福。各家各户都把好吃的零食摆上来,有榛子、栗子、麦芽糖„„零七八碎,品种繁多,看得我垂涎欲滴。6.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春节 中秋节 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 诗句: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七夕节: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7.(1)罗列 呷 嚼
(2)在塘栖镇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架着凉棚,即使下雨了,也淋不到。
(3)樊哙——《史记》 鲁智深——《水浒传》 《三国演义》——张飞(或《水浒传》——李奎)
(4)第一层:开头至“塘栖镇上落雨”;
第二层:“且说„„”至“便醉饱了。”(之后一句不知道是否该归在这里)第三层:“算还了酒钞„„”至最后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第5篇
《灯光》《一夜的工作》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建筑()的回忆
()的战争()的树林
2、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1)妈妈()着篮子去买菜。
(2)人们()着红旗来到广场。
(3)芳芳()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4)小红()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3、缩写句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小姑娘勇敢、乐观的精神深深地鼓舞了自暴自弃的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段集锦】
读完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深深感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课文一共出现了三次“多好啊”,读一读上下文,分别找出这三个“多好啊”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极其()劳苦()简朴()思索()
5、写出6个读音为“liú”的字,并分别组成词语。
()()()
()()()
6、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打量浏览仰望瞅见俯视
(1)粗略地看一遍。()
(2)仔细看。()
(3)看见。()
(4)从高处往下看。()
(5)抬头向上看。()
【句段集锦】
抄写课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课文链接】
读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3)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课外延伸】
1、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多幸运啊!她,一位辛亥革命已故元老的侄孙女,一位纽约普通的汉语老师,应邀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还由那位纪念活动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将军亲自接待,赴国宴,游长城临别,老将军听说她转道去台北探亲访友,又嘱以重托,多么亲切、多么信任啊!
可是为什么这个皮包不上锁?老将军还说“是一个旧物,可以随便看”的,到底是什么?连临座的外交官都盯着这个皮包看。
薛华菁轻轻拉开拉锁。奇怪,里面是一只破旧的皮盒子。她又打开盒子,不由怔住了,原来是一个破旧的、只能送进历史博物馆的望远镜!
玩笑,天大的玩笑!千里迢迢,竟送去一架半个世纪前制造的望远镜!
且慢,一位著名的将领,怎么会把一件毫无意义的东西,唐突地送给孤岛那位地位显要的将军!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架望远镜呢?
薛华菁边思忖边仔细看望远镜。突然。她在镜筒上发现一行小字--国军上尉:SW。
“SW”---是台北那位将军名字的英文缩写呀!薛华菁一下子明白了谁是望远镜的主人。
可这架望远镜又是何时何地到了大陆那位老将军手里?是黄埔军校毕业时的临别赠品?是北伐会师时的纪念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携手驱敌的馈赠?为什么要此时此刻“完璧归赵”?是怀友?是叙旧?是传情?薛华菁简直坠入了五里云雾。
飞机行进在一片湛蓝的海洋上空。薛华菁无意中把望远镜举到眼前,啊!大陆在延伸,孤岛在漂移,海峡两岸的距离缩得那么小倏地,她灵犀的火花一闪,想到孤岛上的那位将军,不正需要这架望远镜么?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写在横线上。
①形容路途遥远。________
②比喻将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本人。_________
(3)文中句子“边思忖边仔细看”中的“思忖”可以换成词语:____
(4)大陆的那位老将军把一架望远镜送还给其主人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话:
学习了课文,看着灯光,看着文中的郝副营长,你一定心潮腾涌。
拿起笔,写写练笔《永不熄灭的灯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六下部分词语总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