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薪酬;护理质量
目前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医院对护理岗位的不重视、护士待遇低、缺乏职业成就感等因素,使年轻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也是护士留职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1]。医疗服务离不开护士的参与,护理质量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为提高护理质量,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有在岗护士398人,选取其中136名护士参与本次研究调查。136人来自医院各个职能科室,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1~43岁,平均(34.22±3.17)岁。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136名护士在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满意度。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改变分配的管理模式 医院成立绩效改革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等级医院评审的相关要求[2],将护士系列绩效薪酬交由护理部统一分配。护理部根据各科室和护理岗位的工作量、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进行分级分类,结合护理质量、效率、成本等指标确定各护理单元的绩效总额。
1.2.2护理单元二级绩效分配 各科室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护理服务质量评定个人绩效薪酬。护理单元二级绩效=60%护理单元岗位+40%护理单元绩效。后者又通过护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三个子科目加以考核。①护理单元质量指标:在医院绩效考评中引用平衡记分卡,增加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在护理绩效考评中引入平衡记分卡,内容包括关注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和财务管理4个维度,考评满分为100分,各个维度所占分值为分别为25分,50分,15分和10分。②护理单元效率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数、分级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实际占床日等。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考评项目和分值。③护理单元成本效益指标: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成本率增减数进行绩效分配。
1.2.3三级分配 护士个人的绩效分配指标包括年资、岗位和班次,分别为20%、50%和30%。
1.3护理质量评估 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每月由护理部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协助、同科室医生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各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与护士工资、绩效、晋升、选送上级医院进修相结合,以调动护士积极性。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降低,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反应了护士对自己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的满意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为保证医院护理服务的需要,医院聘用了大量的编制外护理人员[4]。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实施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后,提高了全体护士的工作热情,既提高了编制内护士的待遇,又保证了聘用制护士享有同等薪酬,让聘用制护士得到了安全感和保障感。聘用制护理人员的加入,补充了各科室护理人力的不足,使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明显减轻[5]。护理人员通过考核评估脱颖而出,得到晋升、专科护理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个人发展、薪酬提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 vs 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表明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3.2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价值和专业价值[6],提升了临床一线岗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护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护理质量必然提高,受益最大的是患者,因而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本研究中,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由此可知,实施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蓉,刘继终,况文霞,等.护士组织公平感对职业承诺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60-461.
[2]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5-8.
[3]孙爱红,姚雅红.我院护理人员绩效薪酬改革的做法与成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14-143.
[4] Kuo HT,Lin KC,Li IC.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job satis faction on turnover intention for long-term care nurses in Taiwan[J]. J Nurs Manag,2014,22(2):225-233.
[5]王琳,陶红,刘晓虹.护士留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9-22.
[6]郭燕红,于晓初,王圣友.112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1-4.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分析相关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新浪爱问知识人”交互问答平台为调查对象,就模型中的因素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此模型既可用于评价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又可用于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规划。
[关键词]以用户为中心;交互式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Study on User-centered 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Wu Lil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Key words]user-centric;interactive information service;information service quality;evaluation model
在信息服务领域,各种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当前,基于Web2.0技术的许多应用,如BLOG、Wiki、交互问答平台、视频共享和虚拟社区等交互形式已成为当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此外,基于网络的IPTV可以为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节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和远程教育等在内的交互式多媒体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已从以前的静态信息的形式发展到动态、交互式的信息业务方式,推动了交互式信息服务的蓬勃发展,尽管交互式信息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针对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建立针对此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借鉴以往的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新浪爱问知识人”交互问答平台作为测评对象,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1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1.1 相关评价模型综述
在服务质量评价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相关评价模型综述如表1。
表1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文献回顾
年份提出者模 型模型内容1985Parasuraman,Zeithaml,Berry差距分析模型[1]将顾客的服务感知与服务期望之间的差距定义为差距5。差距5取决于与服务传递过程相关的其他4个差距的大小和方向。 续表1
年份提出者模 型模型内容1988Parasuraman,Zeithaml,Berry服务质量评价模型[2]模型面向用户主观意识,服务质量评估采用差异比较分析方法进行。SERVQUAL量表由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5个维度、22项评测指标组成。2000Zeithaml,Parasuraman,Malhotrae-SQ(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3]表述了11个评估e-SQ的维度:可靠性、响应性、可获取性、灵活性、易导航性、效率、保证性、安全/隐私性、价格信息、站点美学、个性化。2005Zeithaml等服务质量评估量表E-S-QUAL[4]第一个量表是基本E-S-QUAL量表,由效率、实现性、系统可用性、隐私性4个维度、22项评测指标构成,该表主要用于评测用户正常使用时的实际感知状况,为网络环境下SERVQUAL模型(e-SERVQUAL)的核心量表;第二个量表是E-RecS-QUAL量表,由响应性、补偿性、接触性3个维度、11项评测指标构成。2001Yang Z.在线服务质量评价[5]影响在线服务质量的潜在因素:可靠性、响应性、可获取性、易用性、关注性、可信性、安全性等。2003Wolfinbarger,GillyeTailQ量表[6]4个维度:网站设计、可靠性、实现性、隐私/安全性、客户服务。2003Santose-服务质量决定因素概念模型[7]由潜在维度和主动维度构成。其中,潜在维度有易用性、外观、链接、网站布局组织和内容5项评测指标;主动维度有可靠性、效率、帮助支持、交流、安全性和激励6项评测指标。2005Xiaoni Zhange-服务质量决定因素评测模型[8]服务的便利性、网站服务质量和风险是决定用户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意向。2006Heim等e-服务评价网站[9]验证了e-服务过程特征、e-服务质量评价维度、用户整体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之间的相关性等。2009Jerzy Michnik等多标准评价信息服务质量模型[10]整合了信息服务质量的4个方面:内在属性、具体情境、代表性和可进入性。这4个方面在下一层级中被划分为不同的标准进行度量。
] No.32010年3月第30卷第3期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Mar.,2010Vol.30 No.3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信息服务时更加关注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Peter Morville提出了用户体验目标的蜂窝模型[11],如图1所示。
图1 蜂窝模型图 该模型以价值为目标,提出了满足用户对信息需求和期望的6个因素:有用、悦人、可获取、可信、易寻找和实用。本模型主要是从网站信息构建的角度提出用户体验的目标,反映了用户对信息所处位置、信息获取途径、信息质量、信息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于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有别于传统的信息服务。针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特点,借鉴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和蜂窝模型中的某些因素,构建评价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该模型由信息内容质量、交互能力、站点美学、便捷性、安全性5个自变量和用户整体满意度1个因变量构成。其中:信息内容质量主要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质量;交互能力主要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的交互工具、交互环境及交互服务水平;站点美学主要从用户的视觉感受评估服务平台是否具有吸引力;便捷性主要评估服务平台是否满足用户对快捷、便利的互动需求;安全性主要评估服务平台的安全手段。上述变量是无法直接度量的隐变量,需用多个可观测指标间接度量。各变量的评测指标如下表2。表2 测评指标表
变 量测评指标信息内容质量信息内容的有用性、合意性、可信性、可用性、可获取性、易寻找[11]交互能力交互环境;交互对象;交互工具;交互服务站点美学版面布局的美观性;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图文比例的恰当性;显示效果的清晰性便捷性导航功能;搜索引擎质量;网页打开速度安全性隐私信息的保护程度;获取信息中感染病毒的可能性用户整体满意度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与理想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差距
基于上述模型表述归纳5个研究假设:
H1:信息内容质量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影响;
H2:交互能力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影响;
H3:站点美学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影响;
H4:快捷性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影响;
H5:安全性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并对其有显著影响。
2 验证模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来验证上述模型及假设的可行性,具体方法与步骤如下。
2.1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主要考察用户在使用交互式信息服务过程中对服务的满意程度。调查的对象是“新浪爱问知识人”交互问答平台,被调查者是经常使用“新浪爱问知识人”交互问答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用户。通过用户对交互问答平台的整体满意度来度量问答平台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高低,采用通行的Likert七分量表对各个问项回答。
本研究针对评价模型中的6个变量设置21个问项,先在小范围内进行测试性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被调查者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调查问卷。
2.2 抽样原则
由于“新浪爱问知识人”交互问答平台的使用用户非常广泛,考虑到对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和理解程度,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本科以上学历的在校学生及在职人员。本次调查于2009年9月10开始通过E-mail方式有选择的发放问卷180份,截止到2009年10月15日共收回问卷115份,回收率63.9%,其中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57.2%。
2.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AS9.1.3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的方法主要用:问卷整体及各个变量的信度分析;验证模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分析;验证模型中5个自变量对用户整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数据分析与结论
3.1 被调查用户分析
本调查中,被调查用户多为经常使用新浪交互问答平台的网民。从年龄阶段来看,19~25岁的占45.6%,25~30岁的占46.3%,大于30岁的占8.1%。由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网民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因此本调查抽样符合总体分布规律,具有代表性[12]。
从学历背景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35%,本科学历占60%,专科学历占5%。从专业背景看,管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工学专业共占被调查用户总数的89.3%,其他专业还涉及理学、文学和教育学专业。被调查用户知识背景广泛,符合研究需求。
3.2 信度检验
可信度分析是检验调查问卷可靠性和稳定的主要方法。根据Cuieford的观点,若Cronbach s Alpha 0.35为低信度,若0.35 Cronbach s Alpha 0.7为中信度,Cronbach s Alpha 0.7为高信度。本调查问卷整体Alpha系数为0.875,信度较高,各变量描述性统计量和可信度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 变量描述统计量和信度检验表(N=103)
变 量测评指标数均值标准差Alpha系数信息内容质量64.930.880.818交互能力43.720.950.803站点美学44.010.940.795便捷性35.021.120.783安全性23.460.930.805用户整体满意度24.241.030.832
由表知,问卷整体及各个变量的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本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是可信的,即该评价模型测量用户整体满意度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3 相关性分析
对本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双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中数据可知,5个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显著水平0.01,通过相关性验证,即5个自变量均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4 相关分析表
变 量用户整体满意度Pearson系数P值信息内容质量0.698()0.000交互能力0.657()0.000站点美学0.624()0.001便捷性0.598()0.000安全性0.503()0.002注:表示相关性在0.01水平下是显著的。3.4 多元线形回归分析
本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来测量5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用户整体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中,F检验为39.775,显著性0.001<0.05,表明回归分析效果显著。模式摘要结果中,R2为0.659,表明5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用户整体满意度)的密切程度较高。回归分析系数结果如表5。表5 回归系数表
模 型Betat值P值信息内容质量0.3314.5310.001交互能力0.2753.5240.002站点美学0.1452.6170.014便捷性0.1322.5740.027安全性0.1021.9850.043(常数)-1.6350.158
由表5知,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5个自变量与因变量均显著相关。即信息内容质量、交互能力、站点美学、便捷性、安全性与用户整体满意度均显著相关。本研究支持假设H1、H2、H3、H4、H5。
3.5 分析结论
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中,信息内容质量、交互能力、站点美学、便捷性、安全性均与用户整体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显著影响水平排列为:信息内容质量>交互能力>站点美学>便捷性>安全性。因此本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模型成立,如图3所示。
图3 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由模型可以看出,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中,信息内容质量对用户整体满意度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交互能力也逐渐成为影响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这就对交互工具、交互环境、交互服务等提出了要求。站点美学是基于用户体验的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之一,心理学认为,人类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包括3个层次:本能(visceral level)、行为(be-haviour level)和反思(reflective level)[13]。在交互式信息服务中,本能层面的设计是通过信息页面给用户带来视觉等方面感受,利用美观界面来吸引客户。便捷性是用户使用交互式信息服务的原因之一,便利、快捷地实现用户与系统的互动、用户与用户的互动,满足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安全性需求来源于网页中病毒的不断增加、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等问题,安全性也是影响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因素之一。
4 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通过调查问卷,用统计方法进行模型的验证,提出信息内容质量、交互能力、站点美学、便捷性、安全性是影响用户整体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本模型既可用于评价以用户为中心的交互式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又可用于交互式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规划。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所在,首先,仅以“新浪爱问人”交互问答平台作为交互式信息服务的测评对象,适用面不够宽;其次,调查对象不够全面,有一定误差存在。
参考文献
[1]Parasuraman,A.,Zeithaml,V.A.Berry, L.L.,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2]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L.Serv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3]Zeithaml,Parasuraman,Malhotra.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EB/OL].http:∥www.msi.org/publications/index.cfm?id=38,2009-08-27.
[4]Zeithaml VA,Parasuraman A,Malhotra A.E-S-QUAL: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assessing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2005,7(3):213-233.
[5]Yang Z.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in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commerce[C]∥The Norwegian school of Economics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Proceedings of the 30th EMAC Conference.Stockholm: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2001:8-11.
[6]Wolfinbarger M,Gilly MC.ETailQ:Dimensionalizing,measuring and predicting etail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2003,79(3):183-198.
[7]Santos J.E-service quality:A model of virtual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s[J].Managing Service Quality,2003,13(3):233-246.
[8]Zhang xiaoni,Prybut ok VR.A consumer perspective of e-service quality[J].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5,52(4):461-477.
[9]Heim GR.,Field JM.Process drivers of e-service quality:Analysis of data from an online rating sit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7,25(5):962-984.
[10]Jerzy Michnik,Mei-Chen Lo.The assessment of the information quality with the aid of multiple criteria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15(3):850-856.
[11]Peter Morville.User Experience Design[EB/OL].http:∥semantic studios.com/publications/semantics/000029.Php,2009-09-05.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2009-09-05.
[13]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0-52.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藏族;藏医药;临床研究;研究方法
藏医药学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以其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特色,为本民族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藏医药以其来自高原、纯天然,及天文历算与医学结合等独特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笔者拟对藏医药临床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研究现状
目前,藏医药在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保障西藏人民群众健康、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西藏政治局势稳定中越来越发挥出自身独特和应有的作用。一个以藏医医疗机构为主体、藏医药教育和科研为基础、藏药产业为依托的藏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并辐射到国内许多省份和地区,影响波及海外。
1.1 临床疗效显著提高
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民族医药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各藏区大力推进藏区藏医药工作,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地区藏医院也加大了专病专科建设力度,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设立专病专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山南地区藏医院外治科、林芝地区藏医院心脑血管科和昌都地区藏医院肝病科等多个专科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据县以上藏医院有关统计表明,藏医治疗以常见病为主,其中对乙型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骨髓炎、皮肤病、风湿病疗效甚佳,门诊的治愈率一般在80.7%,住院的治愈率则可达85.2%,说明藏医在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症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1.2 藏医特色疗法得到临床推广应用
藏医具有很多特色医疗技术,如药浴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均甚满意,深受患者的欢迎;艾灸、火罐、药浴、放血等[1]也很有特色。目前,县级及以上藏医院基本上能够运用藏医艾灸、火罐、药浴、放血和牛角吸等特色和适宜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
1.3 藏药制剂特色明显,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研究报告还显示,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能够自制100多种常用藏药制剂,不仅满足本院(科)的临床用药需求,还可满足本辖区内的乡镇及村里的部分藏药需求。
1.4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国家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2 存在的问题
2.1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
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
2.2 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
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
2.3 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
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
2.4 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
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3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3.1 指导思想
3.1.1 继承是基础 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几千年防治疾病的结晶,认真继承才能有发展的底蕴。藏医药千百年的发展证明其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基础,藏医药的内容包含一些现代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如藏医认为人体内“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在一年四季或者一日24 h的量或盈亏是不同的,即人体内环境是处于动态的,因此,对具体疾病的用药时间也是不同的,有些药物必须在凌晨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中午服用,有些药物必须在傍晚服用,这与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时间药效学”、“时间治疗学”等新的学科内涵不谋而合。研究藏医药,首先要继承藏医药的理论和特色,但继承不是唯一目的,在传承藏医药的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同时不断创新,在解决当前生命科学中的一些问题中,发挥藏医药的作用,从而促进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入发展。
3.1.2 突破影响藏医药发展的瓶颈 藏医药的特色优势在于藏医药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治疗手段、特殊的用药理论、无法替代的药物资源;但同时必须看到,藏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恰恰是藏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薄弱和落后之处。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支撑藏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不能被现代医学理解和接受,已成为制约藏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瓶颈,解决这些关键技术问题,才可能在短期内使藏医药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3.1.3 以藏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藏医药研究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医学与其他任何传统医学一样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如现代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西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上取效迅速以及西医外科手术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等令藏医专业人员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非常尴尬的局面。如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有了西医的检验、影像等定性定量的检验方法后,许多医生屈就西医诊断,藏医本身的脉诊、尿诊等内容慢慢淡化,趋于形式;又如,藏药的研究有些按照中药的研究方法研究,有些按照西药的研究方法研究等,均有使藏医药失去特色优势的危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藏医药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保持和发展藏医药的特色。
3.1.4 多学科融合是实现藏医药发展的重要条件 藏医药是本民族历代祖先长期以来在西藏高原上同各种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以博大的藏族文化为背景,融合了藏族古代哲学、天文历算、生物学和化学等知识,并同藏传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同时吸收其他兄弟民族及外来医学的许多精华,不断地予以补充、提高,进行创造,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从社会、心理、环境的协调中去探讨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此,从现代的角度看,藏医学本身包含许多学科的知识,对藏医药只有应用多学科知识、手段、方法进行研究,才有利于揭示藏医药的内涵,促进藏医药的发展。
3.2 藏医药临床研究特点
3.2.1 以藏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藏医临床研究离不开藏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必须充分认识、理解藏医学理论体系的自身特点及其防病治病的独特方法,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藏医临床研究工作。
3.2.2 在藏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 临床研究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不仅如此,藏医临床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的设计也大多来源于藏医临床的诊疗实践过程。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藏医临床研究的假说很少是来自动物实验的结论,这一点与西医临床研究有显著的不同。直接的临床研究结论避免了结论外推过程中从动物到人的种属差异,但同时由于研究因素不似实验研究中易于控制而可能增加人为的误差,也由于医学伦理的原因,有些从临床观察中提出的假说无法通过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3.2.3 临床研究操作的复杂性 ①人群选择的复杂性:临床研究诊断标准多建立在疾病诊断和证候判断基础上,疾病诊断多是参照西医的诊断,证候诊断遵照中医诊断,因此给临床研究带来操作上的双重要求;②治疗措施的复杂性:不同于现代医学,藏医治疗多数是复方、多途径给药、结合一些藏医药特色治疗技术,往往是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如内外治法合用、针药并用等才能取得最大治疗效果,单纯的治疗措施很少;③疗效评价的复杂性:治疗效应的综合表现给评价带来困难,单个指标的效应并不突出,评价指标往往是多重的,在多个指标上体现出治疗的持久性弱效应可以说是藏医药的特点,因此,评价终点指标和生存质量被普遍认同;④安全性研究的复杂性:迄今为止,藏医治疗措施仍是以植物、动物、矿物的天然药物为主,在藏医理论指导下,考虑药物的炮制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因此,安全性评价重点应该针对引起安全性问题进行。但目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价要求与西药的评价相同,而由于藏药组成的复杂性,给藏医药安全性评价带来困扰。
3.2.4 质量控制观念的薄弱性 藏医药发展历史受文化、自然、传承等习惯的影响,有设计的研究意识比较淡薄,研究中的质量控制意识更加薄弱。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如何遵循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伦理原则,怎样建立一整套操作规范好像只是医院药理基地的事情,临床医生很少关注。这种现实与目前重视临床研究和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需求的形势不符合。所以,在藏医药临床研究任务迫切,经费和项目支持较多,临床研究人员的研究素质和水平偏低、不足以应对研究的需要的情况下,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研究水平、短时间内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成为当务之急。
3.3 临床研究的任务
由于藏医学特殊的文化背景、生存条件等,其所包涵的内容可能更为广泛,因而藏医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其中既包括对过去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科学评价,也包括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藏医药有关疾病防治体系的问题。本着“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藏医临床研究。根据藏医药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目前可以藏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诊断方法、手段客观化的研究为基础,在藏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传染病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疗效及评价方法研究,藏医药方药有效性、安全性评价的临床研究,藏医药方药临床应用规律的研究,藏医药养生、保健理论的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藏医药临床研究工作。
总之,藏医临床研究的任务就是在藏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学,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藏医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发展藏医药,为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建立现代化的保健和疾病防治体系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角加才仁.论藏医放血疗法对高脂血症的治疗[J].中国藏学,2010,16(4):150-154.
[2] 孙学华,陈静,李晓红.藏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2,8(2):17-19.
[3] 尕日毛.藏药真吾素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2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13-14.
[4] 杨全富,四郎卓玛.藏药珍珠七十味配合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经验[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11(1):4.
(收稿日期:2012-07-16)
(修回日期:2012-08-03,编辑:梅智胜)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印刷品质量控制的参数
影响印刷品质量因素有很多, 各种因素对印刷品质量影响程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印刷操作者在印刷过程中需要控制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参数, 如实地密度、相对反差、网点增大值、油墨叠印率、最佳墨层厚度。
1.1 实地密度
实地密度是承印物上均匀且无空白地印刷出来的表面颜色密度, 即100%网点的密度, 可以用反射密度计来测量实地部位密度值的大小。根据实地部位的测定值, 可以求出印刷品的阶调再现、色彩再现和均匀性。密度值会随着油墨层的增加而增大, 但达到一定值后, 再继续增加墨层厚度, 实地密度已达到最大值, 不再增大。油墨的最大实地密度也叫饱和密度, 受印刷方式和纸张的制约。一般凹版印刷品密度值最大。例如:报纸凸版印刷为0.90~1.10 (黑墨) , 平版印刷为1.20~1.70 (黑墨) , 圆压平凸版印刷为1.40~1.70 (黑墨) , 凹版印刷为1.10~1.80 (黑墨) 。[1]不同类型的纸张以及同一类而含有不同量填料的纸张, 墨层厚度虽然相同, 但最大实地密度也有区别。
1.2 相对反差
相对反差值也称印刷对比度, 指的是实地密度值与画面上中间调至暗调之间, 某一点网点面积的积分密度与实地密度之差的比值, 用K来表示:K=1-DR/Dv, 式中:K表示相对反差, DR表示画面上中间调至暗调之间, 某一点网点面积的积分密度, DV表示印刷品上的实地密度值。K值一般在0~12间, K值愈大, 说明网点密度与实地密度之比愈小, 印刷反差愈大, 网点增大愈小。反之, K值愈小, 网点增大愈严重, 印刷反差也愈小。
1.3 网点增大值
实地密度只能反映油墨的厚度, 不能反映出印刷中网点大小的变化。在打样或印刷过程中, 网点适当的增大是正常现象, 但是一定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否则将影响印张的阶调再现性和色彩再现性。
网点增大分为两种:几何增大和光学增大。几何增大是在力的作用下网点尺寸产生扩张的现象。在制作分色片中、在晒版中都会产生网点增大, 在印刷中, 如果油墨、纸张的特性及其他印刷条件发生变化也会引起网点增大, 几何网点增大在网点的周边上发生。由于印刷故障造成的网点增大也可能是不规则的, 如重影和滑版造成的网点增大就是这样。只要纸上有油墨存在, 光学网点增大就会发生。
1.4 油墨叠印率
影响印刷质量的第四个主要参数是油墨叠印率, 它和印刷顺序有密切的关系。当油墨印在白纸上, 或者叠在已经印有油墨并且快要干燥的墨膜上时 (干式叠印或湿叠干) , 或者两色、四色油墨湿压湿叠印时, 其印刷质量均有不同。例如, 将品红色油墨印到青色上, 而且遮盖力是均匀的, 并且色彩位于正确的坐标上, 则认为叠印率高;如果叠印率低, 则不能获得所要求的色相。如果色彩再现的范围缩小了, 色彩的某些浓淡阶调也不能复制出来。
在实际的印刷过程中, 不同的叠印顺序对叠印率影响很大, 因而造成色彩还原的差异。例如, 尽管品红印版和青印版上的着墨量是相同的, 而且只印一色时, 在纸张上墨膜厚度也相等, 但是, 把两种油墨叠印在一起时, 所印刷的第二色油墨不能被第一色油墨很好的接纳, 因此, 两色叠印形成蓝色时, 如果叠印顺序是青一品红, 合成的蓝色就会偏红;如果叠印顺序是品红一青, 合成的蓝色就偏蓝。为了尽可能的消除套印时, 印刷顺序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打样的顺序和印刷作业时的顺序, 应采用标准化的套印顺序进行印刷。
1.5 最佳墨层厚度的确定
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参数, 它们都和墨层厚度有关。墨层厚度是指附着在纸张表面上的墨层, 在与纸张垂直方向上的平均厚度。印张上的墨层太薄, 墨色浅淡且不能均匀地覆盖纸面;墨层太厚, 印张上的实地密度达到油墨的最大实地密度后, 质量不仅不能提高, 反而造成网点严重增大, 引起糊版或层次并级等印刷故障。因此, 在油墨转移过程中, 要确定最佳墨层厚度并进行控制。一方面使印张上的墨色饱满, 另一方面使网点增大值最小, 实现层次的最佳还原, 并使批量印刷品的质量稳定。
2 印刷品质量控制方法
印刷品质量的控制可以借助于测控条的使用、印刷密度和色度的测量。
2.1 使用印刷测控条
印刷测控条是实施印刷质量数据化测控的重要媒介, 它是由网点、实地、线条等测标组成, 用于判断和控制拷贝、晒版、打样和印刷时的信息转移。按功能来说, 测控条有两种类型, 分别为信号条和测试条。信号条主要用视觉评价, 功能单一, 只能表达印刷品外观质量信息。而测试条是以密度检测评价为主的, 将视觉鉴赏和密度计测试进行结合, 并可借助图表、曲线进行数值运算。
测控条种类很多, 但其原理基本相同主要表现在:1) 网点面积的增大与网点边缘的总长度成正比;2) 利用几何图形面积相等、阴阳相反来测控网点的转移变化;3) 图形变化时, 夹角处比弧长处变化明显;4) 利用等宽或不等宽的折线控制水平和垂直方位的变化;5) 利用等距同心圆测控任意方位的变化。[2]2.2利用密度计
长期以来, 密度测量一直是印刷工业最常用的测量形式。密度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为密度计, 因此密度计是印刷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也是实现印刷过程数据化的有力工具。密度计可用于透射搞或反射稿的密度测量, 可用于检测照排输出胶片和晒版后PS版的网点密度, 测量打样中颜色网点面积和实地密码, 计算油墨叠印率和网点面积百分比及印刷反差, 而且还能在印刷中随时掌控网点及实地密度等。
2.3 利用色度计
现代印刷业, 仅使用密度控制印刷品质量, 往往是不够的, 还需要借助于色度计的应用。色度计在印刷工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可以用来监控原材料如纸张和油墨的色度并制定精确的规范, 分析打样样张色彩和印刷用纸的匹配情况、分析原稿和复制图像之间的关系, 灰平衡的分析测量、最佳阶调复制及针对不同油墨、纸张和印刷条件的校色。
色度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 利用光电色度仪测色的方法。光电色度仪与密度计类似, 大多数只有一种或两种照明。第二种得用分光光度计测量色彩的方法。分光光度计根据光谱数据计算完成测量, 它测量的是物体的整个可见反射光谱, 是逐点测量的, 它提供的信息要多得多。
3 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
严格意义上讲, 印刷品即是艺术品, 也是商品。对印刷品的评价则不可避免地包括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因此对印刷品的外观分析就是从审美的角度入手, 结合适当仪器、技术和测量方法来进行分析判断。据此, 可将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主观评价法 (主要针对印刷品的美学因素) 、客观评价法 (主要针对印刷品的技术因素) 和综合评价法 (即综合印刷品主观评价和客观特点) 。
3.1 主观评价法
主观评价法是以原稿为基础, 对照印刷样张, 根据评价者的心理感受做出的评价, 其评价结果随着评价者诸如身份、性别、爱好的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别。主观评价一般主要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首先是文字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接下来分析图画的摆放位置及选择是否合适, 最后查看色彩搭配情况和色调的分布是否协调。印刷品是以人为对象的用途广泛的一种艺术品, 它首先应该满足人的视觉审美要求。因此, 在实际的印刷过程中, 印刷操作者评价一幅印刷品的质量最终还是依靠主观感觉来评价的, 个人的鉴赏力在主观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物理量对印刷品进行客观的评价, 也只不过是最近几年来采用各种测量设备对印刷品进行系统分析后才成为可能, 但是印刷品质量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3]
3.2 客观评价法
由于主观评价法受印刷操作者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随机性比较强, 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数值反映出印刷品的质量。因而, 可以借助一些仪器设备通过数值的方式来表达印刷品的质量, 其本质是用恰当的物理量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描述, 为有效控制和管理印刷质量提供依据。
印刷品主观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再现评价、清晰度评价、阶调再现评价。色彩再现评价需要考虑三个层面, 分别为物理意义上的色彩再现、色度学意义上的色彩再现和心理意义上的色彩再现。清晰度评价是图像复制再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 它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分辨力、图像细微反差、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阶调再现评价就是用阶调复制曲线来表示图像明暗阶调变化影响的传递性。阶调复制过程中需要考虑原稿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层次分配调整, 即原稿是透射原稿还是反射原稿。从印刷品质量检难解角度而言, 对印刷图像阶调再现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测量各色油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测量并计算各色墨层的叠印率、测量印刷网点阶调增大或测量计算印刷K值、检查油墨网点的转印质量、测量并描绘印刷品对原稿的密度层次再现曲线。[1]
3.3 综合评价方法
由于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单一的使用主观评价法或客观评价法, 则不能很好的完成此项任务, 在实际的印刷品评价过程中, 往往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以客观评价的手段为基础, 加上主观评价和各种因素相验证的方法, 亦即是主观的心理印象与客观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进而使评价标准更加符合科学管理方式, 是目前评价印刷品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结合人们的色彩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因素, 根据标准中规定采用的测试手段 (信号条、测试条、梯尺等) , 较为客观的评价印刷品质量。其重点是在还原原稿的基础上求出构成图像的各种物理量的质量特性。从而把这些测试数据加以综合、确认, 使之变成控制印刷质量的依据[4]。
4 结语
印刷品质量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如何正确利用印刷品质量控制的几个参数, 采用正确的质量控制方法, 合理进行印刷品质量评价, 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印刷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摘要:本文分析了印刷品质量控制的几个参数, 讨论了几种印刷品质量控制方法, 探讨了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
关键词:印刷品质量,控制,评价
参考文献
[1] 郑元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
[2] 王桂荣.印刷品质量评价综述[J].印刷质量标准化, 2012.
[3] 唐万有.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J].印刷世界, 2004.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1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目标和相关内容
在水利水电施工质量的评价目标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工程的整体质量的一个全面客观的反映, 并且使得行使监查权的部门可以凭此作为依据来进行决策工作, 还可以作为政府部门提高行政的科学化程度的一个基础, 使得政府部门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使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迈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个质量评价的目标除了为管理部门提高制定各项决策的信息依据外, 还可以与其它的相关制度政策进行有效结合, 从而使得政府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评价的内容上主要是与管理部门的工作和职能相结合的。其具体的实施方法是针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权限对各种类型的工程做一个区分,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评估, 最后再汇总。此外,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评价应该重点针对将政府投资的工程, 也要适当的包括一些其它的投资项目。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出发, 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水利水电的建设中对于工程的质量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环境的协调以及在使用上的安全等都要进行重点评价。
2 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
2.1 评价方法探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评价方法的探讨主要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其评价的等级。我们先行的水利水电工程的评价等级是按照单元工程以及分布工程、单位工程、工程项目顺序来进行评定的, 总的将其分为两个等级, 即合格和优良。二是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标准。这个部分的评定中, 重点是对其一般项目和主要项目进行评定。若按照先行的两个等级标准, 如果基本要求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标准, 主要的检测项目也能够使得全部监测点都得达到合格标准, 且一般检测项目中的检测点也有70%可以达到合格标准, 在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性上也较好, 那么就可以将其评定为合格;如果达到了合格的标准, 而在一般检测项目里面有90%的测点都能达到合格的标准, 那么就可以将其评定为优良了。三是分布工程的质量评定标准。如果单元工程在质量评定能够全部达到合格的标准;无论是中间产品的质量上还是在原材料的质量上都能够达到合格的标准;启闭机制和机电产品在质量上也能够全部达到合格的标准, 那么就可以说该分布工程在质量上达到了合格标准。如果单元工程的质量能够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且有50%以上都能够达到优良标准, 主要的单元工程在质量上都是优良的, 也没有发生过什么质量问题的事故;无论是中间产品的质量还是原材料的质量上都能够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若是分布工程的是以混凝土为主的, 那么在混凝拌合物的质量上也能够达到优良标准启闭机制和闸门、机电产品在质量上都能达到合格标准, 那么就可以说该分布工程达到了优良等级。四是在工程项目的质量评定上, 如果单位工程能够全部达到合格标准就可以评定该工程项目达到合格等级;如果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 还有50%以上的单元工程达到优良的标准, 就可以评定该工程项目是优良工程。
2.2 质量评价指标
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这些因素在这个系统中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目前的一些宏观的质量评价指标对于工程实际质量的反映也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首先来说, 这些指标基本上都只是反映出在施工的一定阶段或者竣工阶段的一个部分的质量情况, 主要是反映的也是该工程的某一个方面的质量情况, 不能对其全面的质量状况做出反映;其次, 目前实行的三级保证体系也没有一个有效的内在联系的机制, 在对其自身的监管方面也不尽完善, 在监督中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相对也比较落后, 监理方只能行使一个监管的权利, 但并没有执行质量否决的权利或者计量支付的权利, 承包方也没有一个自我检测性的机制, 所以三者之间的监督评测都存在一定的管理缺陷。不能对工程质量起到一个完善的监管作用。
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工程的寿命期内的, 并且是一个实时的、全面的、系统性的评价体制, 可以反映出该工程的总体的质量水平以及存在的质量风险。所以, 在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的时候就要尽量使其可以全面的兼顾到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形成比较全面的质量评价体系。按照这个要求, 还要结合到会影响质量评价的一些因素以及指标选择上的问题, 再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评价指标。在工程的项目准备阶段主要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工程设计指标和工程环境指标;在施工的阶段主要有项目参与人和工程外观质量的指标以及工程的实体质量的相关指标;在工程完工的阶段则主要有资料验收以及质量检查两个方面的指标。
3 结语
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也是在大中型的水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因为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点, 就让对其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变得非常的复杂和困难。而对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除了要有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外, 还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质量评价体制, 对其质量控制管理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监督, 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方法可以使得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水利水电的工程在国计民生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投资收益问题, 还对其所在地区的人民生活生产起着重要作用。所以,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评价目标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且在对其具体的评价方法上做了重点的分析, 又在现行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针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相关特点对其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研究, 期望对提高水利水电的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 盘小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探析[J].科学之友 (下旬) , 2010 (8) .
[2] 李文明, 张晓兰.做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J].中国水利, 2010.
[3] 刘德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 2010 (6) .
[4] 杨莉民.试谈施工质量控制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9) .
[5] 张宏莉.关于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的质量检测管理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1) .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评价对提高产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3月期间本院接诊的产妇1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评价组和传统组,传统组给予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干预,评价组给予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比较两种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评价组产程观察准确率及产妇满意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组,护患沟通时间长于传统组,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短于传统组,会阴切口感染率及新生儿红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评价可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程度,使产妇获得更为安全、规范、满意的优质服务。
【关键词】 护理质量; 评价; 产科
Effect Observation of Nurs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bstetric Nursing/LIU Xiao-r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4):078-080
【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Evaluation; Obstetric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2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医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变化,因此,必须提高护理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1]。妇科作为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同时其科室也是迎接新生命到来的重要场所,产妇对该科室护理质量的要求也相应增加。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依据患者实际获得护理效果对护理质量进行定期、定量评价,可有效反馈、发现临床实践中的偏差和失误并进行改进,有利于持续、高效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和素质,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2-5]。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产科的护理质量,本院通过给予产科产妇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3月本院产科接诊的产妇1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评价组和传统组各76例。评价组:年龄24~36岁,平均(27.46±2.5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49±1.12)周。传统组:年龄23~35岁,平均(26.81±2.24)岁;孕周37~40周,平均(38.22±1.11)周。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传统组给予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干预,如监测产妇身体状况、指导产妇生活饮食、言语安慰产妇不良情绪等,评价组产妇给予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成立质量评价小组 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组长作为指导和核心骨干,负责理论的宣传、教育、监督等工作,并对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组员作为实践途径,负责提高自身护理知识、技能等,同时主要负责日常产科工作的实施。
1.2.2 护理质量评价表制定 由所有小组成员共同查阅护理质量评价相关文献、知识等(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国际护理学杂志标准等),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和产妇投诉资料,制定护理质量评价表相关实施工作、评估标准、奖罚制度等具体内容,同时针对实际反馈情况作出相应的改进[6-7]。
1.2.3 护理质量评价实施 将护理质量评价表置于护士站显眼位置,便于护理人员查看,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前须回忆或查看工作所需内容,务求将有效的护理服务实施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完成护理工作,增强与产妇之间的互动。组长们定期对护士工作进行现场抽查,监察护士工作情况,查阅护理文书、病历等资料是否无误,依据表中制度给予相应的考核和奖惩,并依据实际情况改进护理质量评价表和培训内容等。
1.2.4 护理质量评价反馈 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在发现问题后,应当记录并汇报组织,专家团和科室护理人员需共同进行探讨,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同时组织护士开展学习,提高综合护理能力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所有产妇产程、护患沟通时间、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分泌结束后开始计时)、会阴切口感染情况、新生儿红臀发生情况及产妇满意度(产妇分娩3 d后给予自制产科工作满意程度调查表进行调查)[8-9]。满意程度评价标准:产科工作满意程度调查表主要包括技术操作、知识宣教、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总分为100分,<70分为不满意,70~85分为满意,>85分为非常满意,满意率=(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程、护患沟通、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比较 评价组产妇产程观察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护患沟通时间长于传统组,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程、护患沟通、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比较
组别 产程观察准确
例(%) 护患沟通时间(min/d) 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min)
评价组(n=76) 71(93.42) 28.76±9.16 17.25±6.34
传统组(n=76) 62(81.58) 21.03±8.14 24.61±6.83
字2/t值 4.87 4.74 4.91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会阴切口感染、新生儿红臀发生情况比较 评价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新生儿红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新生儿红臀发生情况比较 例(%)
组别 会阴切口感染 新生儿红臀
评价组(n=76) 2(2.63) 1(1.32)
传统组(n=76) 8(10.53) 8(10.53)
字2值 3.85 4.25
P值 <0.05 <0.05
2.3 两组产妇满意程度比较 评价组产妇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5.70,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满意程度比较
组别 非常满意(例) 满意
(例) 不满意
(例) 满意率
(%)
评价组(n=76) 39 32 5 93.42
传统组(n=76) 33 28 15 80.26
3 讨论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医院在护理质量上面临创新性、有效性的管理要求,这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11]。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护理方法、态度及护理效果等客观表现,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存在直接的关联[12]。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产科产妇疾病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严重时可危及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是产科重点关注的问题[13-14]。护理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通过评估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并督促其进行相应的技能提升,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15]。
研究发现,在管理模式干预过程中,护理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相关质量评价标准,可有效、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对护理人员和护理工作进行问题总结,有助于发现护理人员或管理环节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及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和改进方案,以推进护理工作的进行。同时,对于护理人员技术及操作技能低下,通过多途径培训,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有利于促使护理质量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进行。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产科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的产妇产程观察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模式干预的产妇,前者护患沟通时间明显长于后者,母乳喂养早吸吮开始时间明显短于后者;产科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的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率及新生儿红臀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模式干预的产妇;表明护理质量评价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在产科护理过程中对产妇的护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母婴护理需求,间接改善了母婴结局,有利于提高母婴的健康水平。此外,本研究发现,产科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干预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传统模式干预的产妇,表明产科护理质量评价模式可有效引导护理人员重视产妇利益和需求,使护理工作更为贴近产妇的实际身心需求,有效营造了良好的护患氛围,提高了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护理质量评价可有效提高产科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程度,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和满足母婴健康需求,使产妇获得更为安全、规范、满意的优质服务,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隋伟玉,魏丽丽,孙黎惠,等.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69-1472.
[2]马文,梁敏.心脏外科病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3):191.
[3]刘书华,王红梅,王传凤,等.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4,21(6):18-20.
[4]郭佳华,赵洁,杨衬,等.追踪方法学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3):143-144.
[5]过敏芳.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在门诊护理中的应用及评价[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23(7):271.
[6]李小倩,叶金梅.妇产科护理的质量控制与安全隐患[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94-96.
[7]兰秀秀,黄小红,李巧平.层次分析法在产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3):32-33.
[8]张春芳.绩效考核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5):454-456.
[9]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追踪管理法和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10):50-53.
[10]张春芳.品管圈活动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7(4):356-357.
[11]盛晶莹.SQ测评法对改善产科护理质量的综合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89-90.
[12]张颖.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探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8):508.
[13]张程,张晓舞.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产科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0):57-58.
[14]赵依芳.妇产科护理质量控制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3,11(25):2371.
[15]董秀华.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在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6):88-89.
(收稿日期:2015-03-05) (本文编辑:王利)
质量评价的中医护理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