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冠心病早期症状和冠心病症状没有区分,最典型的表现是心绞痛,还可表现为胸闷、胸痛、阵发性心跳加快、容易劳累、耐力下降等。还有很多冠心病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一旦发病就可能是心肌梗死、猝死,十分可怕,所以发现冠心病症状,应早去医院诊治,还有中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年轻人如有熬夜、吸烟、痴迷游戏等恶习也会得冠心病,需要注意。二、冠心病会有哪些临床表现不同人的心绞痛发作表现不一。多数人形容其为"胸部压迫感","闷胀感""憋闷感",部分病人感觉向双侧肩部、背部、颈部、咽喉部放散,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缓解。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 3 到 5 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 1 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 30分钟以上,长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三、冠心病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检查1.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绞痛发作时 S-T 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 S-T 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 S-T 段压低和 T 波倒置。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①急性期有异常 Q 波、S-T 段抬高。②亚急性期仅有异常 Q 波和 T 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③慢性或陈旧性期(3~6 个月)仅有异常 Q 波。若 S-T 段抬高持续 6 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 T 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2.心电图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