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精选12篇)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儿科护士30名, 年龄20岁~45岁, 平均31岁;学历:中专8名, 大专19名, 本科3名。选择我院成人科护士30名, 年龄21岁~47岁, 平均33岁;学历:中专11名, 大专15名, 本科4名, 从事护理工作2年~23年。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对护士心理压力进行问卷调查。实行自行答卷、无记名形式单独填写, 操作者讲清答题要求, 20 min交卷。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6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 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心理压力来源
3.1.1 技术因素
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护理人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疾苦的幼儿, 且儿科疾病起病急、发展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护理、治疗以及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等方面与成人科护士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头皮静脉
给药是小儿用药的重要途径, 抽血化验多采取股静脉穿刺, 有时难以达到一针见血;药物配制计算要求精准, 加药频繁, 输注速度要求高又难以控制;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多动, 液体外渗几率高又加大了反复穿刺的机会, 导致了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病人投诉机制使用不当, 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穿刺水平不高所致, 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 造成认知反差, 盲目投诉, 从而增加了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心理压力[1]。
3.1.2 社会因素
患儿入院后特别需要父母、亲属的照料陪伴, 陪护率往往较高, 其护患关系不仅是护士与患儿、而且是护士与患儿、家长的三角关系。独生子女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 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入院后迫切希望病情很快得到缓解, 各项护理工作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 稍有偏差, 家长的焦虑情绪更易显露, 有的甚至面露不满、张口骂人或动手打人。
3.1.3 环境因素
儿科的一大特点是小儿的哭声多、人多, 一个孩子生病有四五个大人陪同;小儿生病大多起病急恢复也快, 出、入科量比成人科要多。因此环境拥挤, 噪声大, 护士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心情较为烦躁, 压力较大。
3.1.4 来自医院方面的压力
由于儿科护士工作辛苦、压力大, 医院往往又相对不重视儿科, 很多护士都找关系离开儿科, 使护理人员编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护士除了完成自身的工作外, 还要从事大量非护理专业、非技术性工作,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并且要经常应对各种检查、考试, 护患关系出现问题时医院往往是从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 过分责备护士。
3.2 应对措施
3.2.1 加强自我调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在工作中就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加强心理疏导, 请有关心理学专家讲课, 传授自我调适的方法, 学习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方法, 从容面对压力。一旦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可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松弛疗法。实践证明, 松弛疗法不仅对一般精神紧张、焦虑等症状有显著疗效, 而且对心理应激密切相关的各科疾病同样有效[2]。护士感到心理压力过重、心情忧郁不适, 应及时休假, 切忌带病坚持工作。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 升华积极情感, 遇事向同事、关心自己的亲属和朋友倾诉, 从而释放心理压力, 促进健康。
3.2.2 加强业务培训
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业务训练, 如肥胖及脱水儿童的静脉穿刺等。探讨解决本科室工作中具体存在的疑难问题, 同事之间团结协作, 排班注意新、老、强、弱搭配, 医院选拔业务骨干担任二线护士值班, 以解决中、晚班疑难问题, 减轻倒班护士的压力。儿科病季节性强, 护士长排班可考虑弹性制度, 患儿少时让有需要的护士暂时休息, 忙时可适当加强人力。
3.2.3 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加强护患沟通
医院给予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 完善医院规章制度, 控制陪客, 改善工作环境, 病房设置专门的操作间, 操作时护士相互配合, 这样可以避开家长造成的压力。医护患关系失调特别是护患关系冲突, 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3], 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 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医院管理者应先调查清楚, 如果护士确实有错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组织家属召开座谈会, 听取家长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桂华, 王岩, 于春.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与对策[J].山西护理杂志, 2000, 14 (2) :62-63.
[2]姚树林, 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21-222.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2篇
手足口病PICU护士的压力分析及对策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合并症,病死率很高.自春季以来,我国出现了手足口病多个地方的暴发流行,卫生部5月2日23时30分紧急发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版),3月31日河南省卫生厅鉴于当前省内手足口病救治任务繁重,要求承担手足口病救治任务的`个定点医院按照<河南省二、三级综合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基本标准(试行)>要求迅速改扩建,完善设施,充实医护力量,努力提高手足口病患儿抢救成功率和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 者:全美霞 刘静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刊 名:中外医学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年,卷(期): 7(9) 分类号: 关键词:
浅析当前护士压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第3篇
【关键词】 护士;压力;应对措施
1 护士压力的原因分析
1.1 特殊的工作性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老龄化人口进程的不断加速,各种各样的疑难疾病相继出现,护士作为医疗队伍的一线工作者,必须要有广阔的医疗知识,才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种工作场合,这就要求她们不断的自我充电-参加继续教育,来满足日新月异的需求。加之护理工作的连续性,要求护士昼夜倒班,打乱了她们正常的生活规律,这是造成护士工作压力的主要原因。
1.2 特殊的工作环境
护士本身就是一项艰苦而又繁忙的工作,每天接触的是患者和家属,看到的是抑郁悲伤的情绪,听到的是痛苦的呻吟,以及各种医疗设备的报警声,身体随时遇到的是细菌、病毒、放射形的威胁,拥挤的病房,不良的空气,使得她们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1.3 特殊的社会地位
护士社会地位地下,时常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人们经常认为护士是医生的助手,她们付出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报酬,使得护理人员经常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压抑、自卑、失望等情绪。这严重挫伤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1.4 紧张的社会压力
护理工作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除了医生、病人,还有医技、药技、后勤、行政、陪人等,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人际困境之中。许多患者及家属不理解护士的工作性质,遇到不解的问题,就会出现过激的情绪,有的甚至殴打护士,在这种状况下,护理人员更加紧张,心理更加疲惫。
1.5 知识更新的压力
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给护理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新技术、行业务、新设备应用于临床,要求护士对这些新业务、新设备必须熟练掌握。晋升考试、三基训练,再加上继续教育,各种大专班、本科班,使护士一生都在不停地接受各种考核,这使她们的压力更加增大。
1.6 人力资源的不足给护士造成的压力
据统计,我国每千人口的护士比为1.4,而医护比为1:0.7,而合理的医护比应该为1:2。目前,大多医院以科室为单位进行经济指标考核,他们为了减少人力资源成本,首先缩减的是护士,再加之这些医院辅助支持系统一般也较滞后,护士除了日常的治疗护理工作外,还常承担着取药.记帐.领物.患者生活护理等非护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这种情况势必會导致护理质量的下降,和病陪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降低,这也给护士造成无形的压力。
2 应对措施
2.1 提高护士社会地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利用新闻媒体呼吁社会爱护护士,理解护士,使社会公众对护士的价值有真实的了解,来提高护士社会地位,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消除自卑感。
2.2 医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尽可能的为护士做好后勤保障,营造好的工作氛围,让护士从心理上有安全感。
2.3 改善护士缺编的情况,护理管理者做好上下协调工作,尽可能的增加护理编制,改变护士超负荷工作的状态,保证护士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缓解压力。
2.4 科学排班,合理调配科室人员,如在工作繁忙时间,临时调整护理人员加班,减轻护士体力消耗,缓解心理压力。患者少时安排休息,调节神经紧张度。
2.5 提高护士适应能力,加强业务培训,工作做得心理有数,减少无效反复行为,改变盲目持久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状态,提高护士应对压力的能力,从容面对压力。
2.6 改善人际关系,学会灵活处世,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正确处理上下之间、医护之间、同事之间、护患之间的各种矛盾,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总之,护士职业压力会影响护士身体健康,也会影响护理质量,学习和运用应对措施,可以缓解护士身心耗竭,护士在提高自身心理的同时,也应积极面对各种压力,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护理质量。
血透室护士压力调查与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问卷调查, 自评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为本院血透室护士48名。1周后统一收回, 共发放调查卷48份, 回收有效卷44份, 有效率91.67%.年龄19~40岁, 平均28.74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0.5~20a, 平均8.58a。职称:护士24人, 护师18人, 主管护师2人。未婚28名, 已婚16名。学历:中专6人, 大专及以上38人。
1.2 调查工具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2], 在维持原版的基础上结合血透护理工作的特点略作改动, 由5个方面36个子条目组成, 分为:本量表分为 (1)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 (2) 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 (3) 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 (4) 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 (5) 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采用1-4级评分法, 分值越高, 表明压力越大。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表示, 用统计学SPSS 10.0软件处理, 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44名血透室护士工作压力源状况见表1、表2
从表1可见, 调查结果以程度的高低依次排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的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的问题。
3 讨论
3.1 工作压力源
压力源是指能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因素。工作压力源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所致。如果这种压力源强烈而持久存在, 必然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表现为认知能力降低, 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及行为自控能力降低, 即造成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本组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结果以工作压力高低依次排序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的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的问题。本组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得分为3.24±0.48, 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得分2.84±0.31, 明显高于黎德芝报道[3]的手术室护士的2.55±0.62和2.13±0.43及戴琴报道[4]的外科护士的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2.73±0.85和儿科护士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2.76±0.24等, 说明本组血透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体现在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和患者护理两方面, 且压力程度高于一些科室的护士。
3.2 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
上班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得分均较高。护士编制缺乏是各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血透室患者越来越多, 并且有的患者病情危重时才来血透, 透析器及管路废弃物要合理处理等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长期血透患者常会出现肾性骨病, 骨头疼痛等多种症状,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基础护理多、症状护理多;加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 无用的、重复的书面工作不断增加, 导致护士的身心经常处于十分疲惫的状态。
3.3 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
得分高的是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患者疼痛和所学知识不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要、缺乏患者教育的有关知识、护理的患者情绪焦虑和抑郁。老年患者、曾大量服用激素类药物和糖尿病的患者血管大部分变硬、变脆, 弹性变低, 营养状况差再者由于透析费用较高, 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 加之血透患者脾气变化无常, 主动配合性差, 使护士担心动静脉穿刺不成功而产生压力。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转变, 血透患者的心理护理已成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目前, 大多数护士未曾接受过这方面知识的专门教育及培训, 所以在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所需时产生压力血透患者大多情绪焦虑、抑郁, 对行为容易失去控制, 容易激动, 缺乏耐心, 好发脾气, 耐受力低, 对治疗上常消极及不合作, 使护士在工作中易受挫折, 产生心理压力。另外, 经常目睹患者与疾病抗争时的痛苦神态和表情, 生命即将终结时所表现出的巨大的身心痛苦与折磨, 以及生死离别场面也使护士产生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
3.4 管理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得分高有医生对护士的挑剔、护理管理者的批评过多和同事间缺乏友好合作的气氛。归属感是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批评和不被接纳会降低归属感, 从而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在等级制医务界中, 护士被置于组织的底层, 医生对护士的挑剔, 护理管理者在实施管理中的批评过多, 都会使护士感到不被接纳, 产生心理压力。
4 对策
血透室护理工作的性质及特点决定了血透室护士的工作压力为了降低和消除影响血透室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在保证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提出对策如下: (1) 帮助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培养护士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修养同时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 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对应激源的耐受力; (2) 适当增加血透室护士人力配备, 使护士有时间、有精力, 高质量地完成好本职工作; (3) 适当增加深造专科知识的机会,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治疗等专业知识, 从而使护士在与患者的交流中从容应对, 在护患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 并使广大血透室护士利用所掌握的丰富的教育知识,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 引导开展患者之间的讨论、宣泻情绪、互相支持、交流经验, 增强斗争精神和抗病信心, 提高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 同时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 (4) 加强科学管理, 合理、明确分工, 制订明确的工作标准,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策略;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包括护理组织成员之间关系、医护关系、护患关系, 通过建立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 达到完成护理任务、实现护理目标; (5) 定期对护士进行减轻压力的训练, 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练习瑜珈、野营训练等, 使其有效地转移注意力, 发泄不良情绪, 从而提高护士特别是血透室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护士全身心地服务于血透患者。
摘要:目的 了解血透室护士工作的主要压力源, 帮助血透室护士正确认识工作压力, 从而设法减轻工作压力, 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对本院血透室护士进行工作压力调查。结果 血透室护士的工作压力源的高低依次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的问题、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的问题。结论 工作压力是影响血透室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建议管理者有意识地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源, 并对护士进行减压训练, 以维护其心理健康, 从而使血透室护士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心态进行工作。
关键词:血透室护士,压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山, 李殿富.医护人员的压力及压力管理[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7:394~396.
[2]李小妹, 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649.
[3]黎德芝, 李小麟, 杨立惠.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4, 19 (22) :62-64.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5篇
【摘要】 目的 探讨icu护士心理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在工作中心理压力大,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结论 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多,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视icu护士心理压力及身心健康,实施有效措施,维护和促进其健康。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心理紧张。它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所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1]。职业心理压力的研究是健康心 理学 研究的重要课题。护士作为一个高应激的职业群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感,处于亚健康状 态,特别是长期处于重症监护病房(icu)的护士,由于危重病人密集,抢救多,周转快,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导致icu护士的工作与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易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2]。然而,icu护士的心理健康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icu护士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并提出干预对策,现报告如下。
icu护理人员心理现状分析[3]
icu病房是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集中 治疗 和护理的场所,护理工作任务繁重,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他们长期处于抢救突发患者、危重患者的临床第一线,要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有对其工作压力的问卷调查显示,icu护士评分普遍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icu护士的身心健康[4]。
icu护士常见心理压力及原因分析
2.1 工作环境特殊,专业水平要求高[5] icu专门收治急危重患者,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最大限度的、系统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和医学监护技术,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诊疗场所,对护士的整体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要求高,工作量大,而大多数人不能正确理解icu护士,认为和普通病区护士无区别,都是从属于 医疗,使得多数icu护士认为付出与回报不等同,社会地位不被认可,个人归属感和价值感受挫,期望值降低,而产生抵触与消极情绪[6]。此外,面对千差万别的危重症患者,要在病情变化莫测、生死离别的场所工作自如,要在一个充满“应激源”的环境里超负荷的工作,极易致身心疲劳和加重心理负荷。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护士很难有机会进行系统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习,只能依靠自学或个人自觉性进行继续 教育 学习,这对多数的护士形成不小的压力。这也是造成icu护士心理压力增大的原因。
2.2 床护比失衡,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在现阶段,大多 医院 的床护比还未达到卫生部要求,国内护士严重缺编,在icu病房表现更明显,而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给予患者全面照顾,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7]。加之icu病房的无陪人管理,要求护士不仅要能完成患者的常规治疗,关心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对突发事件,还有大量平凡、琐碎、繁重的基础护理需要护士完成,使icu护士长期处于身心超负荷工作状态,“三班倒”、夜班多的轮换工作制打乱了护士身体的生物钟节律,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部分护士对此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感到难以适应,表现为心理压力大、情感脆弱、麻木,有些护士出现神经衰弱、人际关系紧张,造成icu护士的流失比例大于普通病区。
2.3 医疗纠纷多,职业风险高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 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举证倒置的实施,公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更高,这使护士的精神压力也不断增加。而且,icu病房的患者是一群特殊人群,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患者死亡率高,面对亲属的突然离去,许多家属不能理解与接受,icu的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多,有些家属甚至会采取极端的行为,威胁到护士的人身安全。icu护士在完成繁重的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防止发生意外、保证自身安全,甚至在休息时,也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给icu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icu护士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8]。
2.4 人际关系复杂 护理是一个协作性很强的工作,在icu病房,单人更是不能完成危重患者的护理与抢救,需要多人默契配合,护士之间、医护之间需要和谐相处。此外,要懂得护患沟通技巧,由于护士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患者的许多“不适宜的刺激”[9]。如患者在受到疾病的折磨时,因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和对患者角色的冲突,就会心情烦躁、主观感知异常,激惹性增高,从而产生攻击性因子向护士发泄,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受挫,护患关系紧张。
2.5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由于多数护士未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而医院护理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护理工作质量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对护士本身的身心健康关注较少,护士一旦在工作、生活中受挫,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 科学 的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致使不良情绪在内心堆积,久之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老年精神科护士压力分析及对策 第6篇
随着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精神病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年龄也逐渐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所付出的越来越多,加剧了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无论从病情的观察,还是日常生活的照顾,都需要双倍的付出。就我科两年来,对临床护士尤其是三班护士的调查来看,其压力主要有:
1 担心病人跌伤
目前,对病人跌伤的预防,我科已3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如从用药方面病人的年龄,躯体活动等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但仍有跌伤事故的发生,且防不胜防,这种难预测性让三班护士,尤其是在执行夜班期间感到焦虑。目前,仍未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让病人跌伤的几率降到最低或为零。
2 病人病情变化快
老年精神病人是精神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是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的复合载体,由于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下降,易衰竭和猝死,病情变化快,往往来不及抢救就死去,这是产生三班护士压力的主要原因。
3 技术要求高
在各项护理操作中,老年精神病人常需的护理操作让临床护士感到头痛的是:(1)穿刺难:表现在:①不易寻找静脉穿刺;②静脉细、脆,易致穿刺失败;③精神病人易动,难管理,导致输液难以进行。(2)导尿难:表现在:①尿道口不易寻找,虽不多见;②尿管入膀胱后尿液不畅。
4 事情多且繁琐
老年精病患者自我照顾能力差或就没有自我照顾能力,就完全需要护士负责,从衣食住行至病情观察,全由护理人员观察,且病房内病人多,各种治疗也多,让护士忙得晕头转向,还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及时性。
5 病人家属难沟通
老年病人的家属是忽略工作常需要面对的人群,他们往往像疼爱孩子一样来保护家人,护理人员稍有差错,便会给以指责,甚至投诉。护理工作往往不被认可,家人难以管理,家人探视病人时,往往四、五个,成群结队,且易导致病人病情波动。
针对以上导致护士压力的因素,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夜班护士。
(2)加强老年精神病及躯体疾病的学习,合理准确的运用所学知识。
(3)不断总结积累请教,对老年精神患者的各项护理操作中应不断总结、积累,不同的老年病人,也许都应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使得护理操作得以完成并产生预期效果,包括自己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能力的培养,应从失败中不断汲取教训及宝贵的经验。
(4)务必清楚的认识到:压力是产生动力和使自己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每个老年科护士都应抓住这些失败得来的宝贵经验,使自己得以长足发展。
6 讨论
(1)压力是精神科护士常面对的问题,无论从日常生活的照顾,到基础护理,无论是从病人的病情观察,到病情观察失败,不同时期,不同病人,均会带来不同的压力,护士需对这些压力的到来有一个前期的预测,当压力来临时,所带来的影响会减少一些。
(2)压力来临时应积极面对,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同时,还需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应对工作的能力,这也许会带来新的压力,但是会使你感到高兴。
(3)面对压力,护士应给予自己进行疏导,尤其是当压力影响你工作、生活时,你务必清楚的认识到:“是什么导致压力的产生,该怎样解决”。
(4)对压力应有一个预测,我将面对什么样的压力,并将怎样解决这些压力。
作者单位: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7篇
维护和促进护士的心理健康, 对个人、家庭、医院乃至全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 2009年6月2010年6月对宁波市小港医院或邻近同级别医院的85名在职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宁波市小港医院在2009年6月2010年6月期间内科在岗护士85人, 均为女性, 年龄20~43岁, 平均30.9岁;其中护士45人, 占52.94%, 护师33人, 占38.82%, 主管护师5人, 占5.88%, 副主任护师2人, 占2.35%。中专28人, 占32.94%;大专27人, 占31.76%, 本科30人, 占35.29%;已婚58人 (68.24%) 、未婚25人 (29.41%) 和离异2人 (2.35%) ;生育42人 (49.41%) , 未育43人 (50.58%) 。入选的护士均自愿参加本次调查。
1.2 方法
采用作者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独立自评式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护士对内科护理工作的焦虑、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压抑、担心不能与其他医务人员协作、对内科护理工作的疲劳感及对无菌操作的紧张感等6项反映护士心理不适状态的指标。调查结束后由专人进行资料整理和数据录入[1,2]。采用Excel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问题问卷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 在受访者中有294人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 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对内科护理工作的焦虑和对内科护理工作的疲劳感, 详见表1。
2.2 工作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
工作压力产生的主要因素详见表2。
3 对策
3.1 提高内科护士的心理素质
3.1.1 加强内科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
内科工作专业性强, 技术要求高。护士需要不断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身防护意识,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树立信心, 适应内科护理工作的角色[3];同时应该创造条件让护士接受继续教育, 让她们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 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提高业务水平和素质[4]。
3.1.2 建立和谐的护患、医护等关系:
平时应注意加强与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不断增进相互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工作中认真准备物品和器械。做到急患者之所急, 当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 主动及时向医生解释清楚并告知患者医护人员正在努力解决。协调同事间的矛盾、冲突, 做到互相尊重和理解。另外, 应得到家人对工作特殊性的理解和支持, 避免由于家庭因素而影响到工作时的心理状态[5]。
3.1.3 减少压力, 消除负担:
情绪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从而影响工作中的效率。在工作和生活中, 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心理放松的技巧和心理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 要密切关注自己心理疲劳的征象, 早发现早进行干预。在工作中遭遇困难、心情烦忧时, 运用一些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进行自我安慰, 消除消极情绪[6]。同时必须加强护士的自身修养, 重视心理素质的锻炼, 保持旺盛的精力;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精神集中, 心情愉快, 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发挥最佳的工作水平。
3.2 合理排班, 劳逸结合, 按劳分配
工作量超负荷, 内科特殊的工作环境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 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 增强身体素质, 放松紧张的情绪。另外要保持生活的规律性, 按时吃饭、睡觉, 特别是强调要养成吃早餐的好习惯。同时对一线人员实行政策倾斜, 并按责任大小、风险强弱及工作环境优劣等具体情况在报酬上拉开档次, 以充分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3.3 提供有效的社会和家庭支持
由于护士在单位里承担着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 而在家庭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双重的压力会使护士容易出现内心的矛盾, 表现为对压力的感受。所以, 应加强必要的宣传, 使广大社会人士了解护士的职责和在医院这个大环境中的重要性, 理解和尊重护士;另外, 有效的家庭支持也能很好地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 因此, 对经常超时工作和缺乏家庭成员支持的护士应多加关注, 使其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 从而减轻其工作压力而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4 提高医院管理者的支持
医院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7], 所以医院管理者应注意到工作压力给护士带来的不良影响, 设法减少和消除护理工作的压力源。具体措施包括: (1) 改善护士严重缺编的状况, 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 提高一线护士的收入。 (2) 应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加强技能培训, 增强护士的自信心。 (3) 管理者应不仅是监督者、指挥者, 更重要的是帮助者。护理管理者应经常倾听护士的心理感受, 及时进行安抚、反馈,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定期召开座谈会, 促进医护、护患之间的沟通, 及时发现冲突, 促进双方协商解决, 形成友好合作的氛围。 (5) 建立护士自己的支持组织。如果管理者提供上述有效的支持, 将会大大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及工作的动力。
3.5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自身应对能力
护理是个特殊职业, 在工作中经常有较大压力, 只有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护士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 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与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另一方面护士要通过参加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掌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如幽默、微笑、热水浴、沉默及放松训练等。增强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正确处理工作、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关系[8]。
3.6 强化法律意识, 加强自我防护
目前, 很多医院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对护理人员人身被攻击的现象, 在当前医疗纠纷增多、病人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下, 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关注焦点。因此, 护士应该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增强现代护理意识、法律意识、学习意识及沟通意识等, 树立为健康与幸福而奋斗的坚定信念。一方面护士自己应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严格遵循各项操作规程, 使护理操作规范化、制度化。护理文书应客观、真实、完整和及时地记录, 使其真正成为有效的法律证据。同时, 医院应针对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全面剖析, 使护士从中得到启迪。
4 小结
内科护士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 应通过加强内科专科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 建立和谐的护患、医护等社会关系, 以减少压力、消除负担;同时做到合理排班、劳逸结合, 这样才能不断减轻内科护士在工作中的心理压力, 提高内科护士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风, 赵红果, 杜洁.护士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4) :21-25.
[2]林婷, 黄水英, 刘雪彦.消化内科护士工作压力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J].全科护理, 2009, 7 (10) :900.
[3]谢文, 刘晓率, 李智英.护士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9) :66-70.
[4]王岚, 顾菊娣, 刘莺, 等.内科病房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3) :17-20.
[5]张镇静, 周丽荣, 林征, 等.综合性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 2009, 16 (1) :72-74.
[6]杨琴, 吴新玲, 唐晋, 等.护士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 (2) :4-7.
[7]王岚, 刘莺, 洪菊娣, 等.自我效能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9, 23 (13) :1154-1156.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8篇
1 调查对象
方便抽样选取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护士119名,其中女105名,男14名;婚姻状况:已婚47人,未婚72人;急诊护士年龄20-45(27.8±4.79)岁;工作年限1—26(5.7±5.08)年;职称:护士59人,占49.6%;护师43人,占36.1%;主管护师16人,占13.4%;副主任护师1人,占0.8%;学历:中专4人,占3.4%;大专49人,占41.2%;本科66人,占55.5%;岗位性质:正式在编20人,占16.8%;合同99人,占83.2%.血型情况:A型38人,占31.9%;B型30人,占25.2%;O型31人,占26.1%;AB型17人,占14.3%。
2 方法
采用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2月对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为继发性创伤压力量表(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Scale,STSS),以不记名的方式填写并回收量表。发出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2%。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3 结果
3.1 急诊护士继发性创伤压力得分情况
本研究得出,急诊护士继发性创伤压力得分41.73±10.879;其中8.40%无继发性创伤压力症状;27.7%存在轻度症状;19.3%存在中度症状;19.3%存在重度症状;25.2%存在极重症状。
3.2 急诊护士继发性创伤压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研究得出,急诊护士继发性创伤压力评分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岗位性质及血型因素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急诊护士未遭受继发性创伤压力症状仅占8.40%,91.6%的护士遭受继发性创伤压力症状。这与有关学者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Laposa等[2]调查了加拿大一家医院急诊科的51名人员,其中70%是急诊护士和医生,研究结果显示:12%的研究对象达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20%的研究对象有继发性创伤压力症状。接触遭受创伤事件病人的专业人员其发生继发性创伤压力的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国内有关继发性创伤压力的研究比较少,而国外该方面研究的研究对象也集中于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而对临床护士的研究很少。然而护士面临着的较大的工作压力[3],急诊护士更为突出,因此对于急诊护士遭受继发性创伤压力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Figley,C.R.Helping traumatized famailies.San Francisco2004:Jossey-Bass.
[2]Laposa,J.M.,&Alden,L.E.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emergency room:Exploration of a cognitive model.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3,41:49-65.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调查研究 第9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医院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国内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3]对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调查。运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 均分≥2.5分表示压力程度高, 均分<2.5分表示压力程度一般。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44份, 回收有效问卷144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对象中男52名, 女92名;年龄20岁~53岁, 平均27.68岁;本科34名, 大专78名, 中专、高中32名;护士72名, 护师45名, 主管护师18名, 副主任护师9名;工作1年~32年, 平均9年。
2.2 护士工作的压力源 (见表1)
2.3 单项得分中前10项情况 (见表2)
3 原因分析
3.1 病人护理方面
精神疾病主要依靠护理人员日夜守护病人, 观察病人病情, 将病情变化报告医生, 提供临床可靠的参考信息。“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护士工作未被承认”“家属不礼貌”等排在工作压力源单项得分的前10项。由于精神科护士工作的特殊性, 例如大多数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失去正确的认识能力而出现拒绝服药或拒绝治疗的行为;对自己躯体不适不能正确描述, 并时常受妄想、幻觉的支配发生伤人、毁物、自杀、自伤、逃跑等行为, 致使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精神科护士在医院里直接面对精神病人, 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然而地位却比医生低很多, 病人在出院后往往对医生表示感谢, 而对护士的工作及贡献承认较少, 致使护士精神压力增大, 不安心工作。
3.2 工作量及时间分配
“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工作量太大”等排在了护士工作压力源前10位。主要原因是:精神科护士护理的对象是特殊的群体, 护士不仅要做好生活护理和症状护理, 还要做好病人的安全管理与组织管理, 使护士的工作任务琐碎繁重;为使各班工作之间很好的衔接, 每日都要书写许多护理文书, 内容重复, 占用护士大量时间;随着医院病房的扩大, 新病区的建立, 病房护士人数有限, 加之辅助系统不健全, 面对繁重的护理工作还要承担许多非护理性工作, 护理工作量加大, 加剧了护士资源的不足。长期超负荷工作、“三班制”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 造成护士的压力和体力同时过度支出, 影响其身心健康。
3.3 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
“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低”“常倒班”“晋升的机会太少”排在了压力源前10位。有统计认为, 薪水的高低、工作的自主性、职业的高低对于工作满意起决定性作用。但长久以来, 护士的社会地位仍然较低[4]。医生职业高于护士职业的看法普遍存在, 由于人们对精神病病人存在偏见, 使精神病人受到歧视, 而精神科护士也被歧视, 社会地位低, 护士晋升的机会少, 护士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与尊重, 使护士自我实现得不到满足, 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产生压力。
3.4 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
精神科病房属于封闭式管理, 让护士感到心理压抑。精神病人受幻觉、妄想的支配, 随时可能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意外。因此, 护士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 还要警惕病人随时可能伤到自己。安全得不到保障, 护士的精神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3.5 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
医院把“打不还手, 骂不还口”当作纪律约束工作人员, 把“服务无止境、病人无过错”当作调整护患关系的依据, 保证道德规范的落实, 管理者对精神科护士的理解和支持不够、家属过分挑剔等, 使精神科护士感到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也较大。
4 对策
4.1 管理者要重视
医院应给予护理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5]。对护士进行人性化管理, 如合理增加护士的编制、合理分配奖金、适当增加晋升及深造机会、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重视护士劳动价值。通过与护士面对面的沟通, 了解护士身心状况和需求,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应认真解读《护士条例》, 切实保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 减少人员流失, 稳定护理队伍。
规范各种工作流程、操作标准, 让护士从繁重的书写工作中解脱出来, 制定灵活的用人机制, 做到合理用人、按需用人, 真正落实人岗匹配, 减少护理工作压力, 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护士进行分层管理, 加强低年资护士的理论知识及技术水平的培训, 以提高其工作能力。运用正负性激励方法提高护士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4.2 加强职业教育
对新上岗的护士, 做好岗前培训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学、治疗护理方法、与病人接触与交往的技巧、意外事件的防范、护士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与行为准则、观察能力和慎独精神的培养, 使护士从心理上做好准备, 预防和减轻工作压力对身心造成的危害, 进行系统精神疾病知识讲座, 在继续教育方面突出安全知识教育, 使每位护士都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 在工作中得心应手, 忙而不乱, 使治疗护理顺利进行。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尊重病人, 理解病人, 与病人有效沟通, 做好心理护理, 改善护患关系。
4.3 自我心理调节
护士应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 消除自卑心理,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取得医院及各管理层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 提高其社会地位, 鼓励护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以积极的方式放松身心, 疏解压力, 保持心理健康。
5 小结
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源主要来自5个方面:病人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方面、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加强护理管理、护士职业教育、护士自我心理调节等方式可有效排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 促进护士身心健康,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压力源, 探讨减轻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对144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压力源依次为:病人护理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与工作方面、工作环境与资源方面、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结论]精神科护士承受很大的职业压力, 建议从管理角度减轻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 并对精神科护士进行减压训练, 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压力源,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黄爱松.护理工作应激原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 2001, 17 (11) :42.
[2]Hawley MP.Sources of stress for emergency nurse in Four UrbanCanad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992, 18 (3) :211-216.
[3]李小际, 刘彦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45.
[4]李亚萍, 张秀英.护士心理疲劳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 1995, 11 (6) :21-22.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工作护士46名, 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 中位年龄36.7岁;中专学历3名, 大专学历34名, 本科及以上学历9名;参加工作年限:<1年12名, 1~10年18名, >10年16名;职称:初级职称21名, 中级职称24名, 副主任1名;聘任手续中合同护士24名, 本院正式职工22名。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式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压力程度调查;第三部分为压力原因调查。第一部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第二部分压力程度调查分为四级:0级表示无压力, 1级表示轻度压力, 2级表示中度压力, 3级表示重度压力。第三部分压力原因分为三类:工作压力包括环境、制度、上下级关系、薪酬等;患者压力包括患者态度、患病种类、社会地位等;家庭压力主要包括婚姻关系、儿女、朋友等方面。
2结果
2.1 工作压力
通过对46名护士进行调查, 所有护士均表示有工作压力, 其中轻度压力5名 (10.9%) , 中度以上压力41名 (89.1%) 。
2.2 压力原因
压力来源于患者方面者26名 (56.5%) ;来源于家庭方面者6名 (13.0%) ;来源于工作环境方面者14名 (30.4%) 。某些护士压力来源有两个或三个方面。
3门诊护士压力来源分析
门诊护士既要按医嘱给患者进行各项治疗和处理, 还要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防止交叉感染;既要负责诊疗室的整洁、安静, 做好宣教工作, 还要保管药品、器械和其他物品。所以压力是时刻伴随着门诊护士日常工作的, 主要压力原因分析如下。
3.1 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
护士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 要求有奉献精神。部分门诊护士是在临床上工作了几十年的护士, 从病房到门诊, 难免会有不适应的地方, 同时上下级关系也与病房有所不同, 不仅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与检查, 还要搞好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难免会产生压力。还有一些原因是因护士社会地位低, 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护士工作相对较辛苦, 而报酬却相对较低, 其劳动的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医患问题较为突出, 患者和家属遇到医疗问题时易将矛盾转移到与之接触最为频繁的护士身上, 从而使护士产生压力。
3.2 来自患者方面的压力
门诊是医院接触患者最多的地方, 工作环境往往嘈杂声、噪声不断, 人员流动较频繁。护士不仅要完成各项治疗, 还要维护环境秩序, 在工作中稍有偏差, 即易产生冲突。尤其是一些特殊地方的护士, 如在儿科门诊输液室工作的护士, 要求护理操作技术熟练, 对婴幼儿静脉注射要一次性成功, 言语或行为稍有不慎就可激发护患矛盾, 导致护患纠纷、护理投诉等。还有一些在妇产科门诊护士, 妇产科门诊工作量大, 工作任务烦忙, 候诊患者每天都排长队, 患者难免有烦躁情绪, 护士稍不留意, 就会引起患者的吵闹, 引来纠纷。还有一些在传染性门诊工作的护士, 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患者是什么样的阳性体征, 又不能因其所患疾病而歧视患者。这些有时会引发患者的不理解而产生矛盾, 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压力。
3.3 来自护士自身社会关系的压力
对护士来说, 社会方面的压力主要是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独尊医疗, 不承认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造成的。一些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和尊重;有些护士家属不理解其工作性质, 造成家庭矛盾;还有些护士由于工作烦忙, 不能给孩子辅导作业, 会对家庭产生愧疚心理。虽然每位护理人员都始终努力调节心理状态, 使其保持自身的平衡, 但这种平衡遭到外部和内部压力而失调时, 就可能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
4对策
4.1 学会放松, 积极减压
沟通可缓解压力, 释放一些不良情绪。当护士处于压力状态时, 可采用沟通的方式进行减压。可与同事进行交流, 向亲人、朋友倾诉, 使自己的苦恼得到宣泄;也可听音乐, 使自己身心放松、情绪稳定。同时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保证合理饮食及充足的休息, 培养健康的业余爱好, 使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4.2 加强与患者交流
作为门诊护士, 要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与交流, 要有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关心患者, 了解患者的欢乐和痛苦, 客观观察患者的认识、情感与行为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适时地向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给每位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 使其了解患者的病情。
4.3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工作中, 管理者要从心理上提高护理人员对授权的认知, 才能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现有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评价, 从自身职责出发, 客观合理地评价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养成良好的性格, 保持乐观、恬静、愉悦的心境, 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避免将消极情绪带入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不断提高自身应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5小结
作为门诊护士, 面对压力时要积极应对, 避免不良情绪对工作的影响。作为医院, 要创建良好的氛围, 不断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使员工努力工作。医院在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同时, 也要关心自己的每位同事。管理者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可大大改善劳资关系[3]。同时, 只有心理健康的护士才有足够充沛的精力, 细心、精心、耐心、热心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整体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罗鸿超, 孙妍, 刘丽君, 等.合同制护士心理授权与工作生活质量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 2012, 26 (3) :695-697.
[2]李秋洁, 孙宁, 王丽波.护理人员心理授权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12) :56-58.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11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7
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现行举证责任制度的实施,使护士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社区护士作为最基层的护理工作者,尤为明显。压力源也称应激物,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紧张感的各种事件和环境[1]。
本文通过对社区护士职业压力来源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分解措施,制订切实可行解决措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状况的护理人员,促进护理质量提升。现在探讨一下社区护士的压力来源及应对措施。
职业压力来源
工作环境方面因素:社区护士工作不分内外妇儿科,平凡琐碎,责任重,压力大,既要应对沉重的工作负荷,又要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患者和社会的要求日益增高,举证责任制度的实施,护理人员如履薄冰,行为稍有闪失或言语稍有乙肝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关键词 乙肝 负性心理 心理疏导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8
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手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对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1]。2010~2010年收治肝病患者,做调查分析,并给与心理疏导,旨在指导临床、促进乙型肝炎患者全面治疗与康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2010年收治肝病患者,并且愿意配合调查,填写调查表格者。接受调查對象86例,其中男59例,女27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43例,有工作单位者37例,年龄17~53岁。
方法:采取面对面交谈和自愿填写表格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格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对乙肝疾病的认知情况、心理状况(问题)三大内容。
结果
调查表格86份全部收回有效。从访谈和调查表格资料显示,乙肝患者本身对疾病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乙肝属于传染性且难治愈性疾病,患者在心理上都有一定的负性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或忧郁、消极、急躁、自卑、保密等心理状态。并且这种负性心理状态程度与年龄、工作、文化程度等呈正相关性,年轻者,文化程度高者,工作单位稳定或社会地位良好者心理负担更重。
心理疏导
对乙肝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的疾病知识宣教:乙肝患者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饮食、护理等了解越少,内心就越感茫然,同时产生的焦虑、忧郁等情绪越加严重。对乙肝患者加强疾病知识宣教,正确指导其治疗、饮食、作息和调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其焦虑程度[2]。
帮助乙肝患者树立健康信念:健康教育和健康信念贯穿疾病护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帮助患者对疾病的深沉了解[3],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规范,促进身心健康,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个性化教育和护理:乙肝能否治愈和将来是否恶化是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焦虑、忧郁心理的来源。多与患者谈些开心有趣的事,经常开导他们,使他们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知道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及预后,同时家属多关心、体贴患者,帮助他们消除各种担心,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使患者看到自己的病能够治愈,给予适当的承诺,帮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在[2]。
引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家庭成员是患者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身心健康。应随时主动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进行交流沟通,介绍健康知识,向他们说明家庭成员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性,提醒他们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注意保持自身的情绪稳定,注意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生活[4]。
参考文献
1 王宪军,陈海燕.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3):203-204.
2 彭碧文,彭晓欣,陈文娜,等.乙型肝炎患者焦虑状态的调查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0,31(3):377-378.
3 冉建瑜,蔡利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西南军医,2009,17(1):32-33.
4 辛秋莲,张凤清.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08,9(10):825-826.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第12篇
2008年新的《护士条例》出台后,应届毕业生当年可以报名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1],医院要求所招聘的新护士需有护士资格证。同时新护士的角色、权利和义务也相应有了调整,和旧的《护士条例》相比,新护士不再是见习护士而是执业护士,新的身份让新护士面临了较大的压力。鉴于此,本文将调查本院2010年8月入职的新护士,分析执考改革后新护士所面临的压力。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1年8月对无锡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8月新入职的83名护士进行调查,均为女性,其中大专:63名(占76%),本科:20名(占24%),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1.3岁,工作年限:一年,均有护士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1.2 调查工具
1.2.1采用李小妹根据美国护理心理学家Grey-Toft等的工作压力源量表[2]以及英国护理学家Wheeler即Riding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3],根据中国国情重新设计修订而成的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该表在国内使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压力程度越大。
1.2.2自设部分,参考经过专家鉴定使用过的“新护士面对的特殊压力源”[5],并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修改,包括护士的一般资料,新护士的压力源两方面,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压力程度越大。
1.3 调查过程
从护理部获取2010年8月新入职的83名护士的名单,按科室发放调查问卷,发放时做统一指导说明,当时完成或者由调查者于2日后收回,发放问卷83份,收回问卷83份,有效率100%。
1.4 资料分析
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表1、表2采用李小妹等制定的压力源量表调查结果,按照压力从高到低排序,护士的压力源主要是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病人的要求太高或过分、工作量大等。采用自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表3,新护士特殊压力源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独立当班、处理医嘱、护理文书的书写、担心针刺,传染病等职业危险等。
3 讨论
和国内大多数研究新护士压力源的研究结果相比[6],本次调查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分值和排名已经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本院的护士配备符合床护比为1:0.4的标准。因为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所以在工作量方面的压力也减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护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要求增高,而新护士还存在技术水平低、沟通能力欠缺,因而担心工作出差错及对来自病人的要求也感觉压力较大,因而排名前三位的护士压力源分别为: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病人的要求太高或过分、工作量大。
采用自设问卷压力源调查显示,新护士自身压力源的排序较前有所改变。新的《护士条例》实施后,新护士已经取得护士执照,因此考护士执照已经不是新护士的重要压力源[6]。新《护士条例》前,医院招收的新护士工作第一年为见习期,见习护士不具备独立当班和独立书写护理文书的资质,因而在独立当班和护理文书书写方面压力并不大;而新《护士条例》实施后,医院招收的新护士是执业护士,具备独立当班的资格,但新护士独立当班时处理突发事件和临床专科问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所以承担责任的压力大。由于《医疗事故条例》规定护理文书可复印作为医疗纠纷的依据,而新护士在工作中尚不能很严谨的书写护理记录,因而压力较大。同时医院对于新职工的理论和操作的考核也较多,也是新职工的自身面临的压力源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新《护士条例》出台,护士执业考试改革后,新职工所面临的压力。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李小妹等修订的中国护士压力源量表和部分自制问卷,调查本院2010年8月入职的83名新职工的压力情况。结果:《护士条例》出台后新护士的主要压力源为害怕独立当班,害怕工作出错,护理文书的书写等。
关键词:《护士条例》,新护士,压力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R].2008.
[2]Dolan 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innurse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87,12,(1):3-12.
[3]Gray-Toft P,Anderson J G.Stress among hospital staff:Its causes andmidwives.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1994,3,(10):527-534.
[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
[5]赵爱兰,卢惠容,王鸿香等.新护士临床初期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57.
护士压力的调查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