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功能锻炼范文
关节功能锻炼范文(精选12篇)
关节功能锻炼 第1篇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玻璃酸钠,功能锻炼,膝关节功能
膝骨性关节炎 (KOA) 属于慢性膝关节软骨退行性变, 主要病理特征:膝关节软骨发生变性、磨损以及退变, 且关节边缘以及软骨下部形成骨质增生, 患者常主诉关节疼痛、僵硬、肌肉无力以及肢体活动受限等, 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无法独立生活[1]。经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是目前临床治疗KOA的常用保守疗法, 经临床实践证实该法具有显著疗效。临床研究发现, 功能锻炼能够有效缓解KOA患者的疼痛和肢体残疾等症状, 延缓KOA病情进展, 改善关节功能。本研究探讨了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配合功能锻炼对KOA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院就诊的138例KOA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KOA临床诊断标准, 均经X线片检查证实存在膝关节退行性变, 排除膝关节先天性畸形、肿瘤、结核以及骨髓炎者, 合并外伤史以及手术史者, 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精神疾病以及糖尿病者, 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其中, 男52例, 女86例, 年龄40~78岁, 平均 (62.33±3.62) 岁;病程0.5~5年, 平均 (3.02±0.63) 年;病变膝:32例左侧, 45例右侧, 61例双侧。将13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玻璃酸钠针剂经关节腔内注射, 2 ml/次, 1次/周, 5次为一疗程 (5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规范化功能锻炼, 锻炼时间为6个月, 具体内容, (1) 空骑自行车锻炼:患者取仰卧位, 保持髋膝关节屈曲90°, 然后缓慢伸直, 双下肢交替作蹬自行车状动作。 (2)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取仰卧位, 自然伸直膝关节, 并交替缓慢抬起双下肢, 抬高高度为50°~60°, 并保持10 s以后缓慢放下。 (3)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常规取创伤端坐位, 在膝关节伸直以及屈曲90°时进实施等长收缩练习, 维持10 s以后放松10 s, 如此循环数次。 (4) 站立锻炼:患者取站立位, 双膝膝盖略微分开, 保持上身直立, 微屈膝关节与髋关节, 使臀部缓慢向下运动, 缓慢坐下再站立。 (5) 步行锻炼:患者足跟着地, 抬起足跟步行, 落地时缓慢过渡至足趾着地, 并将身体的中心转移至足趾, 保持足趾略微向外撤, 并向前移动足跟。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周、6个月后, 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 (KSS) 评价膝关节评分与功能评分, 得分越好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量表 (WOMAC) 评价KOA症状, 包括疼痛、僵硬及功能障碍, 得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WOMAC评分比较
治疗5周后, 研究组的WOMA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有一定的回升, 但研究组仍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KSS评分比较
治疗5周后, 两组KSS评分均显著提高, 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6个月后两组均有一定的降低, 但研究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详见表2。
分
分
3 讨论
透明质酸钠是人体关节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是润滑和保护关节软骨的主要成分, 且具有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 KOA患者常伴有透明质酸钠分泌不足或者宫内低下等。因此, 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钠与激发内源性透明质酸钠的释放具有重要作用。经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能够有效补充内源性透明质酸钠, 起到润滑关节和缓冲关节应力等作用促进关节腔内炎性和致痛物质的清除, 保护关节软骨以及营养支持, 从而促进软骨的修复[2]。同时, 其还可刺激体内反馈反应, 从而激发内源性透明质酸钠的分泌和释放, 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KOA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甚至是肌肉萎缩, 关节的屈伸肌力降低以及膝关节周围韧带、肌腱组织强度降低, 可导致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 继而诱发关节面应力分布异常, 可加速患者的关节退行性变进展[3]。因此, 在应用玻璃酸钠治疗的同时, 配合规范合理的功能锻炼, 有利于促进肌力的恢复和关节活动度的重建, 从而增强膝关节具有的代偿功能, 改善并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菅贵仁[4]对KOA患者手法治疗的同时, 配合膝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总有效率达97.2%, 较单纯手法治疗组的83.3%显著提高, 提示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改善关节功能, 提高临床疗效。但在临床实际中, 功能锻炼往往未受到重视, 或者患者因害怕麻烦、担心疼痛而未坚持进行规范化功能锻炼。本研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 开展空骑自行车、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站立及步行等系统规范化锻炼, 增强膝关节和周围肌群肌力, 预防关节肌肉萎缩, 并改善膝关节面的力学平衡, 有效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同时, 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改善关节和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的消退, 改善关节功能[5]。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KSS关节功能评分均获得显著提高, 而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关节症状WOMAC评分均显著降低, 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随访6个月, 研究组的功能维持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玻璃酸钠配合功能锻炼能够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改善患者的关节僵硬、疼痛及活动障碍等临床症状, 改善关节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剑虹, 刘光德.以玻璃酸钠注射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 2011, 32 (1) :51-52.
[2]潘炜.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2例[J].中国药业, 2012, 21 (1) :72-73.
[3]陈丽兰, 詹芳芳, 陈阿兰.膝骨关节炎功能锻炼操的动作设计现状[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2) :290.
[4]菅贵仁.膝关节功能锻炼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6) :230-231.
关节功能锻炼 第2篇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护理指导;功能锻炼
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针对创伤后关节畸形或者关节炎等相关疾病而进行的一种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缓解。这种手术可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改善,最终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手术后如果患者不重视正确的功能锻炼,其手术效果也不会理想,不能对患者病症进行根治。所以手术后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目前多数患者不能对功能锻炼的要点进行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护理指导[1]。选择202月~201月我院收治的5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2月~年1月我院收治的5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共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在4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2±8.1)岁。其中,共有30例患者患有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8例患者患有退行性髋关节炎、8例患者患有髋关节外伤。56例患者均有髋关节肿胀、疼痛畸形以及运动功能受限等相关临床表现,经内科保守治疗没有明显效果,后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随机将5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原因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28例进行常规术后功能锻炼,实验组28例给予科学的功能锻炼合理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1早期锻炼
患者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小幅度的关节活动,适当进行主动收缩下肢肌肉或者进行被动运动。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主动的肌肉收缩有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降低。
1.2.2关节屈曲锻炼
患者术后的锻炼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关节屈曲角度,疼痛明显时不能盲目发力。适宜的锻炼幅度为,每过两天屈曲角度增加10°,术后两周即可达到110°[2],具体的恢复方案还要因患者个体差异进行制定。
1.2.3关节着力锻炼
患者术后1周,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进行下肢受力活动训练,例如搀扶患者进行半负重训练,最后独立行走。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早期下床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家属或者医护人员的陪同,其活动范围也不能过大,最好在床边,一旦疼痛明显应立即停止训练。
1.2.4心理疏导
由于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存在较长的恢复周期,加上患者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考虑,很容易会出现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的出现将会大大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通气治疗效果。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安慰的口吻与关心的语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与沟通,将患者的病情及术后功能锻炼康复等相关内容详细介绍给患者及家属,同时对患者进行安抚,帮助患者保持冷静。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引导患者树立起恢复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功能康复效果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功能康复效果共分为三个标准,即显效、有效与无效。其中,显效指患者髋关节没有疼痛感,同时其关节屈曲角度在110°以上,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有效,指患者髋关节没有疼痛感,同时其关节屈曲角度在90°以上,生活质量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无效指患者髋关节存在明显的疼痛感,其关节屈曲角度在90°以下,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人数。通过VAS评分系统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分,由患者及家属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组间试验研究数据加以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均数±平均数( ±s)表示,应用t法对组间计量资料进行检验,应用X2检验组间研究的计数资料。如若对比差异P<0.05,则充分表明组间统计学研究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28例功能恢复锻炼的总有效率是96.4%,对照组28例功能恢复锻炼的总有效率是82.1%,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现阶段经常使用的一种改善髋关节功能的手术类型,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应该进行及时的功能恢复锻炼,如果锻炼不正确或者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新生胶原组织沉积,进而出现髋关节粘连等情况,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3]。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术后对其进行及时的护理指导,只有进行正确的功能恢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功能锻炼与其他锻炼形式不同,必须进行科学的计划,医护人员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严格按照计划进行锻炼,护理人员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有效避免锻炼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同时在指导患者锻炼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教育质量的提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管理人员应该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综合素质[4]。
关节功能锻炼 第3篇
一、自我调护
⒈调适寒温。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因为肝肾不足、寒温痹阻。故患者应注意气候寒温变化,适时增加衣被,避免淋雨涉水,阴雨天尽量不要外出,以免受风寒加重病情。
⒉调畅情志。类风湿关节炎常病情缠绵,因此,病人应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坚定信心,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地用药,这也是彻底治愈的关键。
⒊调节饮食。中医治病讲究区分虚实寒热,饮食调理也以虚实寒热为纲。病性偏寒者可饮酒,偏热者忌饮酒,偏实者宜清淡,偏虚者稍进补。以下食疗方可供参考:⑴五加皮酒,以纱布二层包五加皮适量,放入阔口瓶内,用米酒浸泡过药面,加盖密封,3 ~ 4周后去渣。每天饮1 ~ 2次,每次15毫升,或视各人酒量酌饮。有活血行气、祛风湿、壮筋骨的功效。⑵茨米煲粥,用茨米30 ~ 60克,加大米适量煮粥,调味服食,咸、甜均可。有祛风湿、消水肿、止痹痛的功效。⑶杜仲煲猪肚,用杜仲30 ~ 50克,猪肚200克洗净切成小块,加水适量煲汤,调味服食。有补肾健脾、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
二、功能锻炼
类风湿关节炎肿胀明显、疼痛剧烈时应卧床休息。当疼痛缓解、肿胀轻微时即应开始进行功能锻炼。现介绍几种简便的锻炼方法。
⒈拍肩。用手掌拍对侧肩峰,左右交换,每侧拍30次。可锻炼或维护肘、腕、肩关节功能。
⒉摇腕。双手十指交叉合扰,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摇动手腕,每个方向各20次。可锻炼腕、肘关节功能。
⒊握拳。双手平伸,十指展开,然后屈指握紧拳头,重复30次。用橡胶握力器更佳。开始握不紧,宜尽力而为,循序渐进,可锻炼掌指、指间关节功能。
⒋下蹲。身体直立,两脚稍分开,两上肢前伸,两手可抓住阳台护栏,下蹲20次,以力所能及为度,循序渐进。可锻炼腰部、髋、膝关节功能。
⒌颠踝。身体直立,一脚足跟抬起约5 ~ 10厘米,上下颠动及摇动踝关节各15次,换另一只脚,重复一遍。可锻炼踝关节、足部小关节及膝关节。
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膝关节置换术病人中, 男5例, 女16例;年龄27岁~69岁, 平均53.8岁;左膝8例, 右膝13例;骨性关节炎13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 创伤性关节炎2例;21例均采用骨水泥型假体;住院天数25 d~41 d, 平均32.8 d;术后住院天数14 d~31 d, 平均19.1 d。
1.2 方法
21例病人均采用系统化加个体化的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方法。即总结、吸取相关经验, 根据病人实际情况, 制定个体系统化早期功能锻炼方案。
1.3 结果
21例病人经术后早期系统化加个体化的功能锻炼及精心护理, 顺利地度过了手术关, 术后平均4 d下床活动, 于术后14 d时关节肿痛明显改善。术前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后患膝肿痛及关节活动度情况见表1。
例
1.4 远期随访效果
术后随访4个月~36个月, 依据膝关节功能效果评定。优:膝关节活动度>135°, 活动后无任何不适, 膝肌力正常;良:膝关节活动度>90°, 活动后稍有酸痛, 肌力较健侧稍弱;差:膝关节活动度<45°, 活动后有肿胀, 肌力明显减弱。21例随访结果为优16例, 良6例。
2 早期功能锻炼
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时间及训练内容各资料报道有较大差异。根据我科病人的具体情况, 采取了系统化、个体化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法。本组病人均在镇痛泵镇痛情况下行功能锻炼, 因镇痛泵持续止痛, 可以减少痛觉, 保留本体觉和触觉, 利于早期进行锻炼[2]。镇痛泵留置7 d~14 d。术后当日, 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冰袋冷敷, 减少出血, 减轻疼痛, 促进血液回流。待麻醉作用消失后, 给予患肢被动的肌肉按摩, 由远端开始, 双手挤压按摩患肢肌肉, 挤向近心端,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h 1次, 每次5 min~10 min。术后第1天、第2天为床上训练阶段。病人在前1 d被动按摩的基础上, 增加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及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背伸、跖屈训练, 即最大限度地主动屈伸踝关节, 每个动作保持20 s, 屈伸重复10次为1组, 每日做2组或3组。股四头肌训练:①仰卧位, 主动下压膝关节, 保持大腿肌肉收缩状态20 s后放松20 s, 重复10次为1组, 每日做2组或3组。②仰卧位直腿抬高, 抬高在20°~30°, 保持20 s后放下, 10次为1组, 每日做2组或3组。以上3组训练穿插、间歇进行。术后第3天, 在前2 d练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主动活动主要是指导病人进行膝关节自主屈伸, 开始由于疼痛及恐惧, 病人往往不能达到屈伸要求, 鼓励病人循序渐进, 既不要不锻炼也不要急于求成。同时主要给予病人被动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被动活动主要使用膝关节练习器 (CPM) , 初次活动范围为0°~50°, 每日2次, 每次30 min, 以后根据病人情况每日或隔日增加10°。
术后第4天在前3 d练习的基础上, 增加站立及行走训练。于术后第4天指导和协助病人在助行器帮助下练习站立, 患肢不负重, 每次站立5 min~10 min, 每日2次或3次。如无不适, 即于当日或次日开始在助行器帮助下练习行走, 患肢不负重, 第1次走5 m~10 m, 即在床边绕床1周~2周, 以后逐步延长步行距离和时间。训练时护士守护在身旁。以上系统化锻炼原则上应从小活动量开始, 循序渐进, 不可操之过急, 尤其是针对每例病人不同的情况, 应及时给予调整以适应每例病人的个体情况。活动量以病人锻炼结束经休息后不感到疲劳和不适为度。
3 讨论
关节的肿痛情况, 足够的膝关节活动范围是影响病人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患膝不能及时活动与得到锻炼, 大量新生胶原组织会迅速沉积在关节周围, 这种随意沉积的胶原纤维将造成膝关节粘连, 限制膝关节的运动, 使膝关节达不到病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活动度[2]。而术后住院期间是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期, 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康复方面专业人才不足, 根本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而康复强调连续性的照顾[4], 在这种人力有限的情况下, 骨科护理人员必须弥补此遗憾, 担当起早期功能锻炼的责任。同时骨科护士必须知道影响病人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因素, 并采取积极的对策, 确保功能锻炼的效果。
膝关节置换病人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促进肢体的静脉及淋巴回流, 减少关节粘连, 消除肿胀, 有利于关节活动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并为病人中后期的功能锻炼乃至最后的效果奠定基础[5]。
参考文献
[1]银辰花.32列人工膝关节置换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10C) :2762-2763.
[2]朱建英, 欧阳素贞, 韩文军.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9) :75-76.
[3]倪国玉, 孙燕, 方琳.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J].护理研究, 2001, 15 (5) :276-277.
[4]胡顺江.康复医学与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3.
骨性关节炎锻炼方法 第5篇
2.增强肌力和活动范围的锻炼。
对膝关节炎的患者,膝关节的伸直力量可降低达60%,所以要增加膝关节伸肌的力量。首先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①坐在凳子上时,将下肢伸直,紧紧收缩大腿肌肉,用力将膝关节推向地面;
②如果躺在床上,将下肢伸直,紧收大腿肌肉,将膝关节向床的方向推进;
③保持5秒;
关节功能锻炼 第6篇
方法:选择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PCRA),对照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疼痛评分采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r)和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m)分别观察患者拔泵前后的疼痛变化及肘关节主动和被动屈伸活动度。
结果:实验组术后3天拔除PCRA,对照组术后3天拔出PCIA;拔泵前后患者疼痛度及肘关节主动活动度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肘关节手术后功能锻炼肘关节疼痛明显,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活动后疼痛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术后早期主被动功能锻炼,患者的满意度高。
关键词:肘关节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6-02
肘关节手术以术后48小时内应急反应最为明显,疼痛也最为严重[1],严重影响了术后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锻练,患者满意率低,而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恰恰又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之一。有报道称,早期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预后[2,3]。我科室术后应用PCRA和PCIA两种术后镇痛方法相互对比,发现PCRA具有明显优势,患者满意度高,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4月-2012年8月上肢肘关节手术8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恐怖三联征14例,尺骨鹰嘴骨折18例,右肘创伤性关节炎15例,肱骨远端骨折25例,桡骨头骨折8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采用PCRA,对照组采用PCIA。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种差异经统计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手术后实验组镇痛药为1%罗派卡因30ml+芬太尼0.5mg+0.9%生理盐水至150ml;对照组镇痛药为芬太尼1.2mg+氯胺酮100mg+0.9%生理盐水至150ml。两组输注量均为5ml/小时,锁定时间为15分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持续镇痛至术后第3天。
1.2.2护理措施。①两组病人均采用术前主管护士第一时间向患者进行术前宣教、介绍手术相关知识鼓励患者增进信心、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及心理变化进行有效的干预;②术后指导患者家属学会使用镇痛泵,防止管道受压、折叠;对于PICA使用的静脉留置针,若有堵塞立即予以更换,建立新的静脉通道;③观察敷料处有无感染现象,无菌操作,指导患者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④术后第二天遵医嘱开始对患肘关节进行主被动屈伸锻炼,功能锻炼后及时冰敷;常规中药治疗及中医康复治疗,中频脉冲电疗,自制三黄水外敷,电针等治疗。
1.2.3评价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5、6、7天及拔泵前后患肘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情况,疼痛评分采用静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SAr)和动态(让患者屈伸肘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SAm)。0分为无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差,10分为剧痛。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术后VSAr及VSAm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肘关节主被动活动情况实验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实验组病人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Wiegel[4]等报道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为0.6%、局部感染发生率为0.2%。本组研究中2组均为发生穿刺部位的感染,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及术后的护理指导干预。
3讨论
在关节损伤中最易发生关节僵硬的是肘关节,据相关文献报道[5]有10%-15%的患者肘关节发生损伤后会出现活动障碍和关节僵硬。而损伤后的制动修复时间的长短又与肘关节发生僵硬的几率成正比,如果制动时间超过两周,即会导致肘部僵硬。早期功能锻炼就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术后患者疼痛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采用适宜的镇痛方式可以增强患者的舒適度,有利于功能锻炼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实验组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其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率高。
综上所述,采用肘关节手术后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在采取相同的治疗护理措施的情况下,术后镇痛效果好,有利于功能锻炼的有效性,患者的满意率高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5-1057
[2]蒋协远,张力丹,公茂琪,等.单纯肘关节后脱位需要严格制动吗?中华外科杂志,2000,38:736-738
[3]张力丹,刘兴华,蒋协远,等。制动结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桡骨头边缘骨折的疗效分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919-921
[4]wiegel M,Gottschaldt U, Hennebach R.Complocation and adverse effects associaed with continuous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in orthopedic patiebts [J].Anesth Analg ,2007,104(6):1578-1582
关节功能锻炼 第7篇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5例, 男24例, 女41例, 年龄45~78岁。
1.2 分组方法
按手术后患者的配合程度, 患者自身对疼痛敏感度及意志力等分组, 即A组:配合早期锻炼的患者35例, 单側30例, 双側5例。B组:不愿配合早期锻炼的患者30例, 单側29例, 双側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单双膝无明显差异。
2 术前心理护理与功能锻炼方法
2.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责任护士按常规向A、B2组讲解术前注意事项, 讲解术后因关节疼痛会限制患者的活动是造成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1], 强调术后坚持功能锻炼是必要的。讲解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的冷敷的作用是为了减轻疼痛, 也可减慢局部血液循环, 降低血管通透性达到止血作用。告知如果术后疼痛难忍, 我们可用镇痛泵持续镇痛、应用止痛剂、理疗等方法减轻疼痛。同时简要介绍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等, 让患者放心积极配合治疗。
2.2 功能锻炼方法
A组:术前教会病人做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 股四头肌锻炼。方法[2]:患肢足跟用力向前蹬, 绷紧小腿股四头肌30s, 再放松肌肉, 如此反复进行。腘绳肌的锻炼:患者俯卧, 患肢伸直, 然后慢慢地屈曲患肢, 使足跟靠近臀部[3]。
术后功能锻炼: (1) 主动活动:术后为患者采用持续冰敷膝关节48h, 手术当天开始帮助病人在冰敷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 每天3~5次, 每次10min;术后第3天拔引流管后, 根据病情帮助病人俯卧, 练习腘绳肌, 每天3~4次, 每次10min;接下来的锻炼强度随着疼痛的减轻逐渐加大, 每天练习至少1h; (2) 被动活动:术后第1天在冰敷下为患者下肢做关节屈曲成角运动:起始角度为0°, 终止角度为30~45°, 每天增加10°, 每次持续活动大于2h, 每天2次, 运动速度不宜过快, 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疼痛和伤口渗血情况, 有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这种屈曲成角运动很重要, 它可牵拉挛缩组织, 避免粘连, 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促进功能恢复[4], 同时还可以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术后第2天帮助患者做肌肉按摩:用手掌的大、小鱼际由上至下环形按摩腘绳肌、股四头肌、腓肠肌, 每天2次, 每次按摩拳擦掌30min。按摩过程中向患者讲解按摩肌肉可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收和消散, 增强肌力的作用。这些锻炼的同时在术后3~5d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先让患者双手扶床边, 做下蹲动作, 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继而可借助于拐杖练习平地行走最后才可以练习上、下坡, 慢慢增加运动量。
B组:术前也同样是教会病人做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 股四头肌锻炼及腘绳肌的锻炼。术后功能锻炼:术后3d拔切口引流管后, 指导病人行主动活动, 如股四头肌的锻炼等。术后4~5d指导病人床上被动活动, 如关节屈曲成角运动、肌肉按摩等。遵医嘱术后2周下床活动。
3 结果
以上2组患者均手术后6个月随访, 应用美国JohnNInsall提出的评分系统[5], 满分为本100分, 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范围内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不稳定10分。80分以上为优, 70~80分为良, 60~69分为可, 60分以下为差。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见表1。
从表1可见: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经χ的平方检验, χ的平方值为国为7.70,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显示, 早期有计划的功能锻炼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非常重要。为了让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 最好、最快的恢复膝关节功能, 请各位护理工作人员重视患者早期功能锻炼, 认识其重要性, 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鉴非, 林鸿培.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功能恢复的因素[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 17 (3) :163.
[2]吕式媛.创伤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323~324.
[3]王亦璁.膝关节外科基础和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65.
[4]查婉丽, 俞翠凤.持续被动活动对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 1999, 6 (2) :2~4.
关节功能锻炼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骨伤科的4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24例, 男13例, 女11例, 年龄41~67岁, 平均年龄 (52.5±2.5) 岁;对照组24例, 男14例, 女10例, 年龄42~68岁, 平均年龄 (54.5±2.5) 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3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方法
(1) 疼痛护理。由于手术创面大, 刺激骨膜神经末梢引起剧烈疼痛, 术后给予止痛剂, 并让患者做好思想准备, 经常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和牵引, 抬高患肢, 增加静脉回流血量, 避免患肢肿胀。 (2) 体位护理。术后平卧位, 髋关节外展30°, 穿矫正鞋, 两大腿之间放一软枕, 保持髋关节功能位, 保证有效牵引。 (3) 皮肤护理。指导患者抬臀运动, 保持床单的干净整洁, 每天检查患者切口皮肤, 避免感染[2]。
1.3 功能锻炼方法
1.3.1 术后1~2d:
指导患者进行足趾及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 慢慢的将足尖向上勾起, 向远伸将足背绷直, 由内向外转动, 避免髋关节内收外旋, 持续5~10s, 一组20次, 2~3组/d。股四头肌及臀肌收缩训练, 患者平卧, 患肢外展中立, 背伸踝关节, 伸膝绷紧大腿肌肉5~10s, 再放松5s, 一组20次, 2~3组/d;患者健侧下肢屈膝, 双手拉住吊环, 臀部作引体向上运动, 2~3次/组, 2组/d, 持续10min。定时按摩患肢肌肉,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形成血栓[3]。
1.3.2 术后第3天:
屈伸膝和髋关节运动, 先屈曲关节, 在不引起异常疼痛的情况下屈髋<60°, 然后伸直患肢, 避免内收内旋, 一组10次, 2组/d。膝部外展运动, 两腿伸直, 向外展开, 再回收, 避免完全并拢, 一组10次, 4组/d。直腿抬高运动, 将患肢伸直, 绷紧肌肉, 主动抬高患肢在30°以内, 保持10s, 一组10次, 4组/d[4]。主要是为了下发展肌力, 加强髋膝关节的主动屈伸。
1.3.3 术后4~7d:
训练坐起, 将身体移至床边, 然后支撑床坐起, 将枕头垫至腰部, 坐的时间不宜太长, 控制在20min以内, 一组5次, 3组/d;然后健肢离床, 足跟着地, 患肢再下地, 身体重心侧向健肢, 患肢进行主动的屈伸动作, 一组5次, 3组/d;完成前两项练习后, 进行站立训练, 可利用拐杖支撑患肢或家属搀扶站立, 之后进行抬腿、外展、后伸训练, 利用双手向前抬起患肢, 将伸直患肢缓慢向外侧抬起, 并放下, 将患者缓慢向后伸, 保持身体直立, 注意膝关节不可超过腰部, 一组5次, 3组/d;最后进行步行训练, 利用拐杖或家属搀扶缓慢在室内步行, 先迈健肢, 再迈患肢, 由不负重到部分负重到完全负重逐步过渡, 10~50步/组, 3组/d[5]。逐渐改善和训练髋关节功能, 积极预防并发症。
1.3.4 术后8~14d:
进行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时先迈健肢, 下楼时先迈患肢, 一组5次, 3组/d。全面恢复髋关节功能, 促进早日康复。
1.4 评价标准
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 总分100分, 其中疼痛0~44分, 功能0~47分, 关节活动范围0~5分, 畸形0~4分, 得分越高, 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髋关节H a r r i s评分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为 (92.32±2.55) 分, 对照组为 (83.41±2.68) 分, 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均未出现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4例并发症, 发生率为16.67%, 1例肺部感染, 2例深静脉血栓, 1例切口感染。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有效方法, 能够重建髋关节系统, 达到接近正常生理功能。其术后的恢复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和有计划的功能恢复锻炼, 但患者由于术后的疼痛、恐惧等因素常导致锻炼效果不佳, 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因此,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及生理状态, 精心护理, 指导其尽早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其优点为: (1) 护理工作更科学合理。有严格的护理计划和时间表, 使护理变的更有序和目的性更明确, 提高了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2) 保证了功能恢复锻炼的执行性。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功能恢复锻炼计划, 并积极指导和督促其完成, 提高了锻炼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 (92.32±2.55) 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83.41±2.68)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的功能锻炼可增强关节稳定性, 可促进髋关节周围和臀部肌肉组织功能的恢复, 防止肌肉萎缩, 促进静脉血回流, 防止深静脉血栓, 减少并发症[6]。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未出现并发症, 对照组出现4例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 密切护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精心的护理有利于增加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使其充分理解功能锻炼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积极配合, 增进彼此的信任, 增加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 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及护理不仅能促进髋关节的早期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还能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靓娟, 姜会鲜, 张俊丽.2 5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C].2013年河南省中医护理学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3:1-3.
[2]方玉娟, 曾秀云.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29 (7) :559-560.
[3]闫凤云, 郑庆玲, 陶敏, 等.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及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 6 (3) :76-77.
[4]崔利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5) :8655-8656.
[5]张意辉, 刘小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1, 32 (35) :7611-7612.
关节功能锻炼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12月, 实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7例, 根据入院时间和患者自愿的原则, 分为舒适护理组 (干预组) 和常规护理组 (常规组) 。常规组:2010年3月~2011年2月实行THA患者57例, 男36例, 女21例;年龄48~87岁 (68.9±4.5) 岁;20例为股骨颈骨折, 31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4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其他2例。干预组:2011年3月~2011年12月实行THA患者60例, 男37例, 女23例;年龄46~89岁 (69.6±4.7) 岁;24例为股骨颈骨折, 30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例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手术方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干预组由责任护士进行舒适护理干预和功能锻炼指导, 常规组进行术后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指导。
1.2.1 常规组
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护理进行整体护理和康复功能锻炼指导。
1.2.2 护理组干预方法
1.2.2. 1 调整管床模式
调整责任护士管床模式, 2名责任护士一组, 实行8 h在岗24 h负责, 保证1名责任护士休息时有另1名责任护士全面负责, 责任护士随时可动态、连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1.2.2. 2 改变健康教育方式
除患者入院时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外, 术后当天责任护士和管床医生一起, 根据病情及手术情况给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和措施, 将每天的锻炼项目、目标、方法、时间、频率等都打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下发。责任护士对患者和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督查, 并记录每天的功能锻炼情况, 适当调整锻炼计划和措施, 让患者逐步掌握锻炼技巧, 看到康复功能锻炼的效果和进展。
1.2.2. 3 及时评估和控制疼痛
将疼痛控制管理前移, 入院即实行全程疼痛管理, 术后24 h常规应用镇痛泵;将疼痛评估列为术后病情观察内容, 根据疼痛评分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或遵医嘱给予药物止痛, 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 增强其舒适度。
1.2.2. 4 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
安排患者住单间或小间, 以保证睡眠;术后应用气垫床, 夏天加用液体凉垫, 预防压疮和固定肢体位置, 防护床栏冬天加用棉质保护套, 以方便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借助床栏力量时不感到冰冷;入院时根据患者的习惯和康复需要进行饮食指导, 以保证营养供给和防止术后便秘、腹胀等不适。
1.2.2. 5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
对家属或照顾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和培训, 希望他们协助患者配合护理和康复锻炼。同时, 科室成立了“人工关节置换家园”, 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举行病友联谊会等, 给病友提供相互交流、分享治疗经验的平台。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及康复训练依从性。
焦虑状况的评估: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 (self-anxiety scale, SAS) [2], 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及出院前的焦虑状况, 转换成标准分, 比较其标准分情况。
疼痛评估:采用疼痛数字评分量表 (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评估患者疼痛情况[3],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2 h和术后72 h的疼痛评分情况。
康复训练依从性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及频率、康复训练方法的正确性、康复训练动作的准确性等, 综合依从性标准, 分3级评2~0分。完全依从 (2分) :能够主动按照护士指导保质保量完成每日锻炼计划;部分依从 (1分) :只有在护士督促时才进行康复锻炼或偶尔进行康复锻炼;不依从 (0分) :拒绝按照护士指导进行早期锻炼[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计算率,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状况比较
分别测量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出院前的焦虑状况, 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出院前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出院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分别测量患者入院2 h和术后72 h的疼痛情况, 两组患者在术后72 h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2 h和术后72 h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具体情况见表3。
2.4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依从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4。
3 讨论
3.1 舒适护理可增强患者的心理安全感, 提高康复训练的心理舒适度
舒适护理模式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 (Hiao's Double-C Nursing Model) ”, 提出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舒适为护理考虑的重点[1]。THA患者多因意外而致, 常存在焦虑、惧怕、悲伤、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诸多心理因素中悲伤、抑郁和焦虑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发挥负面作用, 这些心理特征加重了创伤的心理反应, 影响了心理健康, 抑制了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 从而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5]。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将心理指导贯穿始终, 可极大地促进患者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的自觉性[6]。本研究一方面调整患者的管床模式, 责任护士不间断地连续管床, 可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 及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从心理、生理、社会、心灵等方面让患者处于舒适状态, 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和心理安全感, 促进了负面情绪的缓解, 提高了患者的心理舒适度;另一方面, 对患者和陪护每天实施一对一的个性化康复锻炼指导, 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锻炼计划和措施, 让其逐渐掌握锻炼技巧, 逐步看到康复功能锻炼的成效, 实现心理满足感, 从而提高患者主动遵医行为的依从性。表1结果显示, 护理组和常规组患者出院前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护理组评分低于常规组;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在出院前焦虑评分均低于康复训练前, 且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因此, 加强患者心理舒适护理对增强患者康复训练信心, 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心理依从度极为重要。
3.2 舒适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生理不适, 激发康复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疼痛是生理不适中最常见的表现, 也是影响患者舒适的重要因素之一。THA患者大多年老高龄, 对疼痛的耐受性差, 对术中、术后创伤疼痛有抵触心理[7];该类患者病因大多为意外伤 (跌倒或交通事故) , 体位轻轻移动就可能让患者因惧怕疼痛不愿意配合;有资料显示, 疼痛将会阻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5]。本研究将疼痛控制管理前移, 从患者入院即实施全程疼痛管理, 制定康复锻炼计划时认真考虑细节措施, 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在环境、体位、饮食、睡眠、皮肤护理等方面尽量营造舒适的条件, 在不引起患者疼痛和其他不适的状态下进行康复锻炼, 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躯体和生理的不适, 激发其参与康复功能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表2和表3的结果显示, 护理组患者术后72 h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组内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72 h疼痛评分均低于入院2 h评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护理组患者住院天数少于常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3.3 舒适护理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有研究显示, 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受患者及陪护人员多方因素影响,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应将患者及陪护人员视为一个整体, 强调整体参与性[8]。THA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部分人文化水平不高, 加之多年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对家庭和社会支持需求较为明显, 这些因素均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根据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5个层次[9], 舒适护理模式正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给患者营造一个心理、生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环境, 减少和降低不适程度, 让患者在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10]。本研究为患者提供舒适住院环境、全程干预疼痛、责任护士不间断管床、成立“人工关节置换家园”支持系统、鼓励家属和患者一起共同实施康复功能锻炼等, 从不同层次满足了患者的需求, 帮助患者在身-心-社会舒适状态下进行康复锻炼, 大大地提高了治疗依从性。表4结果显示, 护理组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高于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当今, 医疗环境日渐规范, 患者对治疗护理措施的依从性将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舒适护理模式包括基本舒适护理和舒适护理研究两个层次, 代表护理事业发展方向的一种先进护理模式, 秉持这种护理理念, 践行这种护理模式, 必将提升护理专业品质, 使护理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 充满人文关怀气息[11]。本文研究显示, 舒适护理可以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提高术后康复功能锻炼的依从性, 缩短住院时间。舒适护理模式的理念与整体护理模式一致, 且对整体护理模式在实践层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如何将舒适护理模式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 促进整体护理更深入地开展, 将是以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 1998:7-8.[1]XIAO FF.Xiao's Comfortable Nursing Model[M].Taiwan:ChinaApricot Press, 1998:7-8.
[2]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235-238.[2]WANG XD, WANG XL, MA H.The Revised Version of MentalHealth Rating Scale[M].Beijing:China's Psychological HealthMagazine, 1999:235-238.
[3]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0-161.[3]YIN L.Fundamental Nursing[M].The 3rd.Beijing:People's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4:160-161.
[4]季玉花, 华凤莲, 朱翠萍.影响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2) :311-312.[4]JI YH, HUA FL, ZHU CP.Related-factors analysi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patients'compliance of cerebral apoplexy[J].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ine, 2009, 25 (2) :311-312.
[5]方汉萍, 杜杏利.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新进展[J].中国康复, 2008, 23 (2) :126-128.[5]FANG HP, DU XL.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w progress aftertotal hip Arthroplasty[J].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08, 23 (2) :126-128.
[6]张伟明, 陆延仁, 王颖.心理治疗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 2005, 20 (6) :354-355.[6]ZHANG WM, LU YR, WANG Y.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fter artifici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05, 20 (6) :354-355.
[7]袁甜.舒适护理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3) :791.[7]YUAN T.Application of comfort care in the aged patients withhip fracture[J].Chinese General Nursing, 2012, 10 (3) :791.
[8]廖灯彬, 叶霞, 刘晓艳, 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1, 18 (12A) :1-3.[8]LIAO DB, YE X, LIU XY, et al.Multi-factor analysis of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fracture in early rehabilitationnursing[J].Journal of Nursing, 2011, 18 (12A) :1-3.
[9]余菊芬.护理概论与护理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8-30.[9]YU JF.Nursing Introduction and Nursing Technolog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5:28-30.
[10]马虹颖, 王哲, 余小英, 等.老年病房实施人性化服务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6) :60-61.[10]MA HY, WANG Z, YU XY, et al.Implementation of the geri-atric ward of humanized service[J].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 2007, 7 (6) :60-61.
关节功能锻炼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骨科诊治的68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MRI确诊,临床症状显示为膝关节交锁,患侧局部压痛,Mc Murray征阳性,关节镜观察有撕裂的半月板;其中,男47例,女21例,年龄22~49岁,平均(25.83±7.84)岁;左膝36例,右膝32例,内侧半月板41个,外侧半月板27个;从半月板损伤至手术时间间隔为1~378 d,平均(161.56±49.84)d;O'Connor分型:单纯撕裂20例,复杂水平撕裂15例,纵型撕裂19例,放射状撕裂8例,退行性变4例,混合撕裂2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组(单独组)和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联合功能锻炼组(联合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左右膝、O'Connor分型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联合组:患者硬膜外联合腰部麻醉后取仰卧位,采用标准膝关节前外侧及前内侧关节镜入路,先向关节腔内注射肾上腺素,在探钩的协助下全面检查腔室内的结构,确定半月板损伤的具体部位、形态和程度,利用蓝钳咬除破损的边缘,刨削器修整残端,适当切除半月板,并清除游离体和关节病变等,手术结束前同时检查关节腔,防止有碎片遗留,术后予以棉垫加压包扎,结合患膝冰敷并予以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术后进一步功能锻炼。
单独组:患者仅予以手术和常规术后护理,无相关功能锻炼。
1.3 功能锻炼
术后功能锻炼共分为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和膝关节负重训练7个部分。①股四头肌收缩训练:术后第2天嘱患者,每次收缩20次,每日3次,持续14 d;②直腿抬高训练:术后3~5 d始,在仰卧或俯卧的情况下从被动抬高到主动抬高,开始时每次抬高20次,每小时3次,以后每3天增加10次,直至每次50次为止;③膝关节屈伸训练:术后第2天始膝关节从被动到主动屈伸,每次30~50次,每天3次,每天屈膝增加5°~10°,直至屈伸120°;④膝关节负重训练:术后3 d开始,足尖踮地行走,每周逐渐开始增加负重,直至完全踩地行走。
1.4 疗效评价及随访
以门诊、电话等方式定期随访患者,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100分为完全正常,90~<100分为优,75~<90分为良,50~<75分为可,<50分为差。
1.5 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评估
随访结束时,采用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分别从疼痛、稳定性、行走辅助、行走距离、伸直障碍、屈曲障碍和渗出方面评价膝关节功能,总分100分,≥85分为优;70~<85分为良;60~<70分为中;<60分为差;分别在患者在肌肉完全松弛时和没有Lokomat动力支持时,采用L-ROM测定由外力使关节运动所通过的运动弧度来评估关节活动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Student-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独组的优良率显著低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和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尽管单独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但联合组的恢复程度显著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2 两组患者HSS评分结果比较
联合组的HSS总分明显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联合组患者在稳定性、行走距离、伸直障碍和屈曲障碍方面也明显优于单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疼痛、行走辅助、渗出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P<0.05
3 讨论
半月板是膝关节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可限制股骨过度滑动、发挥吸收震荡、润滑、稳定关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因此治疗半月板损伤的关键仍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组织和完全修复形成病损部位,最大程度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5,6,7,8]。目前,临床上针对半月板损伤的术式有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成形术、半月板撕裂修补/不稳定修复和半月板次全/全切术等[9]。大量随访研究显示,虽然传统半月板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良好,但是术后患者罹患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风险也同时会显著增高,因而,多数临床工作者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保守的手术治疗方式[10,11,12]。本研究结合这一治疗的理念,采用较少切除的关节镜半月板成形术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半月板损伤,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单独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IKDC和活动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提示该术式同样具备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活动度的作用,这与既往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13,14]。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还发现,术后积极予以股四头肌收缩训练、直腿抬高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和膝关节负重训练的联合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独组,表明功能锻炼对于提高半月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功能锻炼对提高膝关节术后的康复有积极的效果[15,16,17,18]。本研究针对半月板损伤术后的固有特点,强调功能锻炼的3个主要方面:即恢复股四头肌的肌力、加大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力的训练(包括屈伸和负重训练),贯穿于整个术后的功能锻炼不仅能够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关节腔内的压力,降低磨损,进而加速术后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在稳定性、行走距离、伸直障碍和屈曲障碍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独组,术后关节活动度也有显著提高,充分印证了围术期和康复期有计划的训练对提高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与国内外的报道结果一致[19,20]。
养护膝关节:休养还是锻炼 第11篇
今年60岁的邓女士跳广场舞有10多年了,用她的话来说:“每天不跳几下,浑身不舒服。”
50岁的时候,邓女士和一群爱好相同的姐妹凑在一起,开始跳广场舞。每天晚上都会扛着音箱去跳广场舞,一跳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还组织大家参加各种比赛、表演等。
55岁的时候,邓女士突然发觉膝关节有点疼,起初没有放在心上,仍然去跳广场舞。58岁时,她的膝关节疼痛加剧,严重时走不了路,邓女士于是来到医院检查。
拍片检查后,医生的一席话,把邓女士吓了一大跳。“膝关节磨损严重,里面有碎骨,需要手术清理,建议今后不要跳广场舞了,再跳的话,就会加速膝关节磨损,到时就走不了路了。”
本想跳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没想到反而把膝关节跳坏了。为此,邓女士采取了保守治疗。
专家分析
郑州黄河中心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林称,从目前就诊的患者情况来看,老年人运动损伤以慢性的居多,急性受损的比较少。广场舞有很多身体旋转、下肢扭转的动作,这些动作对身体重心控制、下肢的力量和稳定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跳上一两个小时,意味着过长时间连续性使用关节,容易引发损伤。
爱爬山,患上关节炎
70岁的陈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平时运动就是在小区或到公园里散散步。两个星期前,陈先生看到邻居一大早就出门晨练,不是在小区,也不是去公园,而是骑着单车去近郊爬山,热热闹闹的挺好。于是陈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随后,每天他和邻居一大早就出门,骑着自行车来到近郊爬山。
这样的晨练方式进行了两个星期,陈先生感觉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疼痛,后来发展到走路时都感觉到疼痛,而且还肿了,于是来到了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诊断为膝关节炎,要求陈先生立即停止运动,同时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
专家分析
老年人的骨关节本身就在退化,关节软骨逐渐变薄。爬山时,地面不平有坡度,行走时对髌骨和股骨压力较大,反复摩擦容易造成膝关节滑膜损伤、脂肪垫充血等。尤其是在下山时,全身的重量轮替加在一侧膝关节上,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正常站立时的数倍,更容易导致膝关节受损。
爱健走,走出膝盖积液
今年65岁的李女士听说运动有益于关节灵活,于是,常到附近公园里散步。散步时穿什么鞋子,她有自己的理论:什么鞋子穿着轻便穿着舒服,就穿什么鞋子。天气炎热运动鞋太闷,凉鞋感觉又有点儿不适合走路,家里的一双软底布鞋就成了她的首选。半年下来,张阿姨感觉膝盖越来越不舒服,开始时偶尔会痛,后来痛起来几步路都没法走。
经医生拍片膝盖产生了损伤,关节内有不少积液,这就是她经常膝盖痛的原因。最后,经休息、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其疼痛才缓解。
专家分析
很多老人有膝关节疼痛的毛病,其实就是关节软骨老化磨损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退行性病变和骨质疏松,像鹅卵石路这样不平的路面,会使力量的传导通过足部时方向发生改变,易造成足部及膝关节的损伤,严重者更会影响髋关节的健康。穿着软底鞋走路,本来就让膝盖承受力量达到体重的5~6倍,再加上没有准备活动和缓坡行走,让膝盖软骨的磨损程度越来越重。
不暴练不等于不锻炼
膝关节在人体中负重量大,活动频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膝关节囊萎缩、变性和纤维化,关节腔黏液分泌减少,关节软骨干燥,逐渐磨损、变薄,关节骨质增生;加之关节周围的肌肉生理性萎缩,韧带弹性减弱,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逐渐减退,可逐渐出现不同情况的疼痛,伴有关节活动障碍,关节活动时有响声、有摩擦感等。这就像一个使用多年的轴承,已经磨损严重,要使它继续运转,必须加强保养,而不是加速运转、疲劳应用,造成过度损耗。因此,一旦确诊膝关节炎,就要限制剧烈运动,要做到“五少”即少上下楼梯、少久站、少提重物,少长时间下蹲,少腿部强力活动。
但是,医生同时提醒,减少膝关节剧烈活动并非不活动,也不是不需要锻炼。久坐不动,容易增加体重,膝关节缺少轻微活动,关节软骨和周围肌肉更易退化,因此对膝关节炎的治疗和康复是不利的。
膝关节炎患者适宜的运动
膝关节炎患者要避免完全静养和剧烈锻炼,在其中找一个平衡点,那就是要选择适当的运动锻炼方式。当然要考虑病情轻重、患者体质等具体情况,听从专业医生指导。一股情况,可以选择室外散步、做轻微的蹬腿、膝关节屈曲伸展活动,在床上进行仰卧起坐、俯卧撑、桥形拱身等活动。如较长时间坐着或站着时,要经常变换姿势,防止膝关节固定一种姿势而过分用力。
游泳是膝关节炎患者适合的运动方式之一,既不增加膝关节的负重能力,又能让膝关节四周的肌肉和韧带得到锻炼。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
体操、打拳也不是完全不能參加,但要有所选择、取舍。如下蹲过低、弹跳剧烈的动作就要舍弃,时间也要有所节制,可先行退场,以防止膝关节负担过重或发生损伤。
骑单车也是运动方式之一,但只限于体质较好、症状较轻者选择。而且注意要调好车座的高度,以坐在车座上两脚蹬在脚蹬上、两腿能伸直或稍微弯曲为宜,车座过高、过低或骑车上坡时用力蹬车,对膝关节都是不利的。
(责编:孙展)
关节功能锻炼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8例, 男29例, 女19例;年龄16岁~70岁, 平均年龄42岁;胫骨平台骨折后16例,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14例,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2例, 股骨中下段骨折后5例, 股骨髁上骨折后11例。以上患者自骨折、韧带愈合后自行功能锻炼8周, 膝关节屈曲功能仍严重受限, 其中屈曲<20°者23例, 20°~30°者16例, 30°~40°者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中药熏洗、按摩结合CPM机膝关节功能锻炼等综合方法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熏洗
透骨草30 g、红花20 g、蜀椒目15 g、元胡20 g、桂枝15 g、制川草乌各10 g、伸筋草30 g、没药15 g、路路通20 g、桑枝25 g、细辛7 g、乳香15 g。加水2 500~3 000 m L, 煎30 min。先用蒸汽熏, 待水温下降后外洗, 边洗边按摩同时进行膝关节主动屈曲功能锻炼, 每次30 min~60 min, 每日早、晚各1次[1]。
1.2.2 CPM机应用
将患肢固定在CPM机上, 设置CPM机。训练角度:使膝关节屈曲活动从小角度 (0°~30°) 开始, 以后每天递增10°, 逐渐增加活动度, 最大至120°。使用时间:每天2~4次, 每次30 min~60 min, 一般使用2周~3周。运行的速度:由慢到快, 循环周期调节在45 s~8 min, 膝关节速度可调0°~4°/s。
不能耐受功能锻炼疼痛的患者给予镇痛治疗, 并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按Judet标准评定, 分优、良、可、差4级。膝关节屈曲大于110°者为优;100°~110°为良;90°~100°为可;屈曲小于90°者为差。
2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18个月, 平均6个月。优19例, 良25例, 可4例, 差0例, 优良率达91.7%。
3 讨论
膝关节周围骨折、韧带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感染及滑膜病变后, 较易引起膝关节僵硬, 从而影响关节的活动。原因如下:手术及骨折创伤造成股四头肌与股骨前滑动机构粘连, 股四头肌扩张部挛缩[2];膝关节长时间制动、固定于伸直位, 造成关节囊粘连挛缩。诸因素造成的伸膝机构粘连是引起伸直型膝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防治本病的关键是要早期进行活动与锻炼, 以减少粘连的发生。
中医认为, 膝关节僵硬多是由于关节制动, 瘀久络阻, 气血凝滞所致, 应用中药熏洗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能刺激神经末梢, 通过反射扩张血管,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的目的, 改善关节功能。
CPM机是根据加拿大学者Salter提出的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概念而制造的[3], 是一种新的生物学概念, 即在连续被动活动作用下, 加速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肌腱的愈合和再生。在此理论提出之前, 绝大多数人主张病损肢体应以制动为主, 以利于修复。20世纪70年代后, 临床发现长期制动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人们逐渐认识到间断主动活动对骨科创伤疾病的恢复和关节损伤的修复可产生有益的作用。1970年, Salter等人研究认为就软骨再生及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而言, 早期间断活动效果优于制动, 而连续被动活动又优于间断活动。由于骨骼肌易疲劳, 不能坚持长时间的主动活动, 故提出了持续被动运动, 其能增加关节软骨及组织的营养和代谢。随着关节活动, 促进滑液向关节软骨的浸透和扩散, 加速滑膜的分泌和吸收, 改善软骨细胞的新陈代谢, 利于软骨组织的再生和功能活动, 清除关节内有害物质和坏死组织。由于运动的刺激, 可使骨原细胞转化成关节软骨。能有效防治关节粘连, 维持和增强关节活动度, 减少疼痛、肿胀和僵硬, 改善关节功能, 增加痊愈率。锻炼时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做相应调节, 由于其应用安全、痛苦小、疗效好, 患者易于接受。另外, 对此病的认识及患者能否积极配合功能锻炼, 也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膝关节僵硬的治疗难度大, 若通过中药熏洗、按摩及CPM机辅助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 膝关节功能仍不能达到满意活动度, 则需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或手术松解粘连, 行股四头肌成形术及关节腔粘连松解术等[4]。即使手术松解粘连彻底, 术后仍会因患者不配合功能锻炼或难以耐受功能锻炼中的疼痛, 而发生再粘连, 导致膝关节活动度一定程度的丧失。因此松解粘连与防止再粘连同等重要。故膝关节僵硬松解术后鼓励患者主动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并早期采用CPM机连续被动活动 (必要时辅助镇痛以利于患者配合治疗) , 可有效防止关节内外再粘连, 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杨林, 典胡德, 志肖文, 等.中药.蒸配合按摩治疗创伤性膝关节僵硬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 2008, 12 (2) :32-34.
[2]曾湘穗, 冯京权, 陈宏.伸直型膝关节僵硬松解术附30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 1996, 16﹙1﹚:22-24.
[3]谢斌.下肢关节康复器在膝关节僵直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7, 12 (8) :27-29.
关节功能锻炼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