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危作业风险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高危作业风险范文(精选9篇)

高危作业风险 第1篇

水电工程施工点多面广、立体交叉作业多且难度大、安全隐患多而复杂[1]。只有理清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间的耦联关系, 挖掘风险管控过程中的主次要矛盾, 才能针对性地控制生产作业中产生的危险, 减少损害发生的几率[2]。因此, 开展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高危作业风险研究是安全事故控制的重要内容, 国内外学者对此也有相关研究。孙志禹等[3]从行为学角度辨识风险影响因素, 采用HFACS框架对导致工程施工事故发生的行为因素进行了分析。Sillem, S等[4]通过分析不同的组织激励结构, 讨论在风险模型中组织与个人行为因素对高危作业的影响程度。霍吉栋[5]应用和改进传统挣值法, 并结合网络计划技术中的CPM/PERT, 建立了基于多级挣值法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监控模型。张敏等[6]运用信息监测预警的基本理论, 构建高危作业有害因素控制水平监测预警体系及运行模式。宋金玲等[7]利用物元分析法, 采用简单可拓关联函数, 建立高危作业有害因素控制水平的综合预警模型。

水电工程高危作业安全系统牵涉许多复杂因素, 因素之间耦联关系复杂且概念较为抽象, 上述研究针对水电工程特点不足, 也无法定量反映高危作业风险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构方程模型[8,9,10]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是能够对抽象的构成概念进行估计与检定的一种多元统计技术。因此, 分析水电工程施工高危作业特征, 构建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的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现场采样与问卷调查, 建立水电工程施工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揭示风险影响因素间的耦联关系, 确定风险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以期为高危作业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

1 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水电工程施工点多面广、事故隐患多而复杂, 高危作业影响因素层次多等特点, 通过现场采样和问卷调查, 对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分解-协调耦联分析, 归纳总结水电工程施工事故风险构成要素。结合《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暂行办法》[11], 按照“施工企业影响”、“施工安全管理”、“施工人员行为”、“现场作业相关因素”等4方面进行归类, 依据近似原则, 合并相近指标, 深化分析水电工程施工生产中的风险要素及其影响指标, 最终将其简化为4个一级核心要素层共20个二级因素, 如表1所示。

2 SEM建模

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涉及各变量间关系复杂, 且难以测量, 导致其风险较难定量化表征。而SEM融合了因素分析和路径分析, 既能够处理测量误差, 分析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 对抽象的构成概念也能够进行估计与检定。因此, 借助SEM理论框架来研究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是可行的。

2.1 模型变量选取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就研究目的对调查问卷进行多次修改, 经预调查, 最终形成有详细指标的调查问卷, 问卷题目根据含义分属不同变量。鉴于一级核心要素Q、A、S、X很难准确、直接地度量, 因此把上述变量作为潜变量;这4个一级核心要素对应的20项二级因素作为观察变量, 用以间接测量和解释这些潜变量, 故把这20项风险影响因素作为显变量。

2.2 信度与效度检验

采用调查问卷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研究内容实地走访相关企业部门负责人、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施工管理人员以及其它与水电工程高危作业施工相关的人员, 得到了较为可靠的原始资料。调查共发放问卷456份, 回收有效样本398份, 问卷有效率87.3%, 问访对象人员构成如图1所示。

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 样本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总体数据的KMO值, α值和Bartlett's Test结果如表3所示。

经检验, 总体数据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920, 与1接近, 且分析表2数据可知各个分量表的α值均较好, 反映数据的可靠性较高;所有数据的KMO值为0.935, 也接近1, Sig<0.05, 且表2中各分量表的KMO和Bartlett检验值也较好, 表明此问卷的结构效度很好。总之,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均较理想。

注:若KMO>0.5, Sig<0.05, 说明问卷数据具有好的结构效度;α值越接近1越好, 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越好的信度。

2.3 模型构建与检验

(1) 定义Q、A、S、X这4项一级核心要素为潜变量, 对应的20项二级因素为显变量。结合表1构建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概念模型:

其中, i, j, m, n分别表示各因素层的变量个数。

(2) 按照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 采用AMOS软件构建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的路径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得到SEM模型如图2所示。

将SPSS中样本数据“问卷调查数据.sav”导入上述模型, 运行分析该模型, 其主要检验参数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因素间相关系数值标注于图中箭线上, 代表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 其中, ei为测量误差, zi表示未被解释的部分, 即残差项。

图2构建的SEM模型由AMOS软件输出结果显示为“Minimum was achieved”, 结合表4提供的相关检验参数分析, 说明假设合理, 模型设计在理论上可以接受。

3 模型修正

上述模型设计在理论上虽能接受, 但各层潜变量之间除具有因果关系外, 还有相互影响的可能性, 故应增加不同层潜变量风险因素相互影响的路径关系对模型进行修正优化, 使之与工程实际更匹配。

注:Chi-Square为卡方统计量;DF为自由度;Chi-Square与DF的比值越小表明假设模型与现实情况拟合越好;CFI, IFI, NFI, RFI, BCC (值越小越好) , AIC (值越小越好) , RMSEA, GFI (拟合优度指数) , RMR (均方根残差, 值越小, 拟合越好) 为各种拟合指数, 在大样本情况下, CFI, NFI, RFI, GFI大于0.9, RMSEA<0.08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程度很好。

通过对待估参数状态的改变, 即视其为自由参数进行重新估计, 进而重新考察该待估参数能否使模型检验的χ2值减少, 一般根据模型修正指数[11] (Modification Index, MI) 予以判断。MI能发现使卡方拟合指数减少的有意义的信息, 用于模型扩展。

模型进行修正时, 对MI值越高的予以修正, 则这条路径的添加越有利于改善模型的拟合情况。因此反复估计模型检验参数, 不断对比AMOS输出结果, 找到MI值较大的因子;同时在紧密联系工程实际意义和水电工程施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增加相关性路径。反复调整, 得到修正模型, 如图3所示。

导入数据, 运行模型, 计算检验参数如表5所示。

对比表4与表5可知, 修正后模型的卡方值由494.2减小到256.2, 的比值也由3.01减小到1.69, 并且其它各拟合指数都有了较大改善, 说明模型的拟合情况通过修正得到了优化, 修正模型更匹配。

4 模型分析

4个潜变量和对应的20个显变量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组成的整体逻辑结构构成了水电工程风险影响因素的SEM模型。然而, 只有通过模型分析, 才能揭示水电工程风险影响因素间的耦联关系, 挖掘出对风险管理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定义为企业影响层与其对应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其它同理, 通过分析图3得以下结论:

推理:

1) 潜变量和与之对应的显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 表明它们都为正相关;Q、A、X、S这四个层次的潜变量由上至下互相影响, 某一项潜变量的变化会对其他潜变量均产生正向影响, 并且影响力较大。

2) 由式 (2) 可得, 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q4的相关系数最高, 在Q层中影响力很大。因此企业首先应当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建立或健全企业内部各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并及时掌握和宣传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确保制度设计对安全生产保障作用的重要地位;然后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加强安全投入管理, 合理设置组织结构, 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同样会对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3) 由式 (3) 知在A层中, 教育培训a1的相关系数最高, 对本层影响最大。因此, 在事故发生前应以预防为主, 同时加强企业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要求职工做到“先培训, 后上岗”, 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 把对人的管理始终放在风险控制的首要位置。其次, 应急救援a4在本层也具有较大影响力, 故建议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 编制事故应急预案, 定期进行评审、修订和备案, 并开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 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伤亡数量。

4) X层中涉及的因素都与作业直接相关。由式 (4) 知, 职业健康x5对该层的影响力最大, 班组管理x3、工程材料x7、人员基本情况x4这三个因素依次次之。所以企业应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切实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达到国家安全规定的标准;定期检测职业危害场所, 并及时公布检测结果, 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场所要及时治理, 保障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此外, 企业在班组管理、施工材料、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也要加大管理力度, 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 并严格执行。

5) 式 (5) 表明, 在S层中, 路径系数最高的因素为知觉和决策能力s1, 其对该层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作业技能和操作违规s3。说明施工人员行为中, 对外界条件、环境因素和施工器械状况的感知出现失误等易导致事故发生, 经验不足、外界压力、理解问题不彻底等造成决策差错的因素也较易引起事故发生。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由作业人员主观原因引起的不安全行为应当予以极大地重视:管理人员需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作业熟练度。团队成员之间也要加强合作, 员工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同时, 其他成员若出现不安全行为, 应及时劝止, 提出有益意见, 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监督改善知觉与决策方面的不足。

5 结语

1) 通过建立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SEM模型, 定量描述风险因素间的相关程度, 进一步挖掘出风险管控过程中的主次要矛盾, 揭示了大型工程建设过程中事故风险因素的共性, 可以为高危作业风险管控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决策支持。

2) 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备, 教育培训是否落实, 职业健康环境是否有保障, 个人决策能力是否稳步提升对风险作业影响显著, 同时, 落实“顶层制度设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提高企业风险管控水平大有裨益。

3) 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基础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与完备性对SEM评价结果的实用价值影响较大。建立水电工程高危作业事故基础数据库, 提高模型分析的精准度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摘要:为探索水电工程高危作业的事故致因机理, 耦联分析水电工程施工风险管理过程, 从“施工企业影响”、“施工安全管理”、“施工人员行为”、“现场作业相关因素”等方面归纳总结水电工程施工事故风险要素及构成体系;在此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基础数据并定义研究变量属性, 抽象风险与影响因素关系的概念模型, 建立与检验高危作业风险的SEM模型;然后, 以修正指数MI为判据, 修正和优化SEM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职业健康环境、个人决策能力对水电高危作业风险具有显著影响, 是风险监管的重点, 同时也启示风险管理者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关键词:安全管理工程,影响因素,结构方程,高危作业风险,水电工程

参考文献

[1]郑霞忠, 谌巧玲, 陈述, 等.基于粗糙集的水电工程施工安全评价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 (1) :82-86ZHENG Xia-zhong, CHEN Qiao-ling, CHEN Shu, et al.Safe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based on rough set[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1, 21 (1) :82-86

[2]方国华, 高玉琴, 谈为雄, 等.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 (3) :39-44FANG Guo-hua, GAO Yu-qin, TAN Wei-xiong, et al.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odern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J].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ater Resources, 2013 (3) :39-44

[3]孙志禹, 周剑岚.一种基于行为因素的高危作业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 2011, 30 (3) :195-200SUN Zhi-yu, ZHOU Jian-lan.Research of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 on high-risk operation based on behavior risk factors[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2011, 30 (3) :195-200

[4]Sillem S., Lin P.H., Ale B.J.M.et al.Modelling huma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in a high-risk operation[C].Helsinki, Finland:2012

[5]霍吉栋.水利工程建设风险监控与预警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6]张敏, 杜燮祎, 李涛, 等.高危作业有害因素控制水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4) :32-36ZHANG Min, DU Xie-yi, LI Tao, et al.Design for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on occupational hazards control level at highly-risk workpla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4) :32-36

[7]宋金玲, 刘国华, 王丹丽, 等.基于可拓方法的职业危害控制水平预警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 5 (1) :112-116SONG Jin-ling, LIU Guo-hua, WANG Dan-li, et al.Early warning model for control level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based on extension method[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5 (1) :112-116

[8]孙开畅, 李昆, 徐小峰, 等.水电工程施工安全生产与应急决策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 2013, 32 (5) :306-310SUN Kai-chang, LI Kun, XU Xiao-feng et al.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decision system for hydropower project[J].Journal of Hydroelectric Engineering, 2013, 32 (5) :306-310

[9]李昆, 孙开畅, 孙志禹, 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施工安全潜变量相关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 2013, 44 (2) :59-61LI Kun, SUN Kai-chang, SUN Zhi-yu, et al.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ased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latent variables of construction safety[J].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2013, 44 (2) :59-61

[10]余海莉.基于人为因素的工程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高危作业禁令 第2篇

1、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

答:(1)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2)必须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3)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

(4)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5)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

2、请简述管道局安全管理“金规铁律”内容。

答:(1)严禁在有安全隐患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沟下从事一切活动;

(2)严禁设备在有滑车风险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坡地作业;(3)严禁在易燃易爆或明令禁火 的区域吸烟;(4)严禁驾驶员驾车时不系安全带;(5)严禁电工作业时不上锁挂牌;(6)严禁高处作业不使用安全带。

3、请简述集团公司“反违章六条禁令”的内容? 答:(1)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

(2)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3)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4)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

(5)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6)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3、管道局高危作业管理十六条禁令是什么? 答:(1)未制定施工方案或方案未获批准的;(2)未按规定办理和执行作业许可证的;

(3)作业现场风险不受控或安全措施未按施工方案和作业许可证要求落实的;

(4)作业现场属地负责人(机组长)、安全监管人员和施工技术关键岗位人员未在现场的;(5)机械设备未定机定人负责的;

(6)未编制专项应急处置预案或预案未获批准,或作业现场未配备应急人员和应急设施的;

(7)试压介质和压力表不符合“标准规范”或“方案”规定的;(8)施工技术人员未对现场试压介质进行检查、复核的;

(9)站场或人口密集区或重要环节试压现场未采取安全隔离和安全保护措施的;

(10)吊装作业起重机械支腿或配重未完全打开的;(11)管线下沟作业未设置专人统一指挥人员的;

(12)管线下沟作业未进行人员撤离,人员密集区未进行隔离和设置人员看护的;

(13)管线下沟作业吊装设备不符合施工方案规定和配备要求的;(14)非专业电工人员从事接线、送电等用电作业的;

(15)作业现场需配备气体检测仪而未配备的,或未按规定时间进行监测的;(16)管线打开作业现场未设置安全通道的。

4、何谓清洁生产?

答: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5、请回答承担动火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承担动火作业任务的单位,安全职责主要包括(1)参加动火作业现场风险分析。(2)制定并落实动火作业安全措施。炼油与化工系统特级动火作业、其他系统一级动火作业时,必须制定HSE作业计划书(动火作业安全工作方案)。(3)开展作业前安全培训,安排符合规定要求的作业人员从事作业,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工作前安全分析。(4)检查作业现场安全状况,及时纠正违章行为。(5)当人员、工艺、设备或环境安全条件变化,以及现场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时,立即停止作业,并及时报告作业区域所在单位。

7、当发生什么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动火作业许可证。

答:当发生下列任何一种情况时,现场所有人员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动火作业许可证。(1)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而影响到作业安全时。(2)作业内容发生改变。(3)实际动火作业与作业计划的要求不符。(4)安全控制措施无法实施。(5)发现有可能发生立即危及生命的违章行为。(6)现场发现重大安全隐患。(7)发现有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情况或事故状态下。

8、《管道局移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中规定符合什么条件,可视为关键性吊装作业?

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视为关键性吊装作业:

1、货物载荷达到额定起重能力的75% ;

2、货物需要一台以上的起重机联合起吊;

3、吊臂和货物与管线、设备或输电线路的距离小于规定的安全距离;

4、吊臂越过障碍物起吊,操作员无法目视且仅靠指挥信号操作;

5、起吊偏离制造厂家的要求,如吊臂的组成与说明书中吊臂的组合不同;使用的吊臂长度超过说明书中的规定等。

9、请回答交通运输管理应加强对哪些方面的重点监控?

答:应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控制(但不仅限于):(1)大中型载人机动车运输;(2)机动车吊装作业;(3)危险物品运输;(4)营地和大型设备搬迁;(5)特殊地段和恶劣天气的运输;(6)大件运输等。

10、请回答管道局交通安全管理的工作原则。

答: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实行“公务用车乘车最高领导负责制”,确保交通安全。

11、请解释班前安全喊话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答:班前安全喊话是将每日风险识别中识别出的潜在作业风险、预防和消减控制措施、相关要求等与参与作业人员进行沟通、交底,补充完善并达成共识的一个过程。班前安全喊话由机组长或工作任务属地主管组织,主要依据每日风险识别后记录在《每日安全活动记录》中的“班前安全喊话”内容,以喊话的形式对当日工作进行安排和交底,包括当天作业方法、潜在风险、易出现的隐患和问题,风险消减和控制措施等,强调注意事项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办法。班前安全喊话过程中,要征求参与作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在 “班前安全喊话”记录页的“受话人补充意见”中进行记录。喊话结束后,喊话人、受话人和责任人分别在相应位置签字认可(必须由本人签字),作为安全责任落实的见证。标准化机组的班前安全喊话过程要录音,录音记录至少保存3个月。

12、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答:(1)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3)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4)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5)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6)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7)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13、给予奖励的事故、事件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答(1)发生过程真实。

(2)在中国石油HSE信息系统中可查询到,信息填报准确完整。(3)报告人为事故、事件信息的第一报告人,且非安全管理专职人员。(4)未遂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意义。

(5)不属于单位组织的各类检查发现的事故、事件。

14、发生哪些情况,生产单位和作业单位都有责任立即终止作业,取消(相关)作业许可证,并告知批准人许可证被取消的原因,若要继续作业应重新办理许可证? 答:

(1)作业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2)作业内容发生改变;

对高危作业的释义 第3篇

一、高度危险作业的危险责任

危险责任起源于德国、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德国法学界最早使用‘危险’一词说明责任原理的是李林格(Leonin g),他主张:具有‘危险性’的活动,应基于其‘危险’而适用无过失责任。”而“正式从学理上确定该理论之基础的,首推为耶瑟(J.Esser),其后的危险责任理论的发展,基本上就是沿袭耶瑟的观点”。德国法上的危险责任是指“持有或经营某特定具有危险的物品、设施或活动之人,于该物品、设施或活动所具危险的实现,致侵害他人权益时,应就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赔偿义务人对该事故的发生是否具有故意或过失,在所不问”。德国的这种危险责任基本上是以铁路责任为中心、以民事特别法的方式设立了各种具体的侵权行为, 如危险交通责任、危险事业责任、危险设备责任、公害责任等,这些侵权行为因为本身的“危险性”而需要承担严格责任,即危险责任。并且这种危险责任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可以说是企业的危险责任。近些年,随着新型侵权行为的发展,德国的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张。

与德国的危险责任相似的,是美国的异常危险行为严格责任,这是一种因为异常危险行为造成损害而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而异常危险行为是指“那些在那个时间、地点和环境下被认为是不寻常、很危险的行为,不管行为人多么谨慎和小心,都不可能排除它给人或财产带来严重伤害的可能性”。从美国的判例上看,美国的危险责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移植英国的。与德国相反,美国的危险责任的适用则是逐步限缩。这一点尤其在航空事故对地面第三人侵权方面最为明显,其表现为危险责任向过错责任的回归。“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美国的航空工业的发达与航空技术先进密切相关。因为科技的先进使得对航空事故原因的查明成为可能,从而为受害人对加害人对损害的发生存在过失的证明提供了途径。”这无疑是对最初为了避免地面第三人因不易证明航空公司有过错而设定的严格责任的巨大冲击。

再次对比德国和美国的危险责任制度,可以发现两国的免责事由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例如:两国的免责事由都包括了不可抗力、第三人的独立行为、受害人的过失等。只是在具体的内容上有些差别。如美国的受害人过失包括了一般过失和极度过失,一般过失仅作为减责事由,极度过失才作为真正的免责事由。其中的一般过失就相当于我国的过失,极度过失就相当于我国的故意。

由此可见,我国的危险责任制度中的侵权行为类型方面更多的借鉴了德国法的规定,而免责事由方面则更多的借鉴了美国的判例法。

二、对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具体释义

1、对“高空”的释义

纵观民法体系,目前还没有什么法律规定能够给“高空”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是高空,高空是否仅取决于高度,高度为多少才算高空等问题都一直隐藏在《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迷雾中。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高空”更大程度上是指高重力势能,当然这个高重力势能的“高”是相对于受害人而言的。从物理学上分析,重力势能的公式是Ep=mgh (Ep为重力势能;m为质量;g为重力系数,因在地球上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一般约等于9.8N/kg)。而碰撞实际上是能量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即能量从碰撞物转移到被碰撞物上,或者是能量从碰撞物上转化为被碰撞物上其他种类的能量(一般是动能或重力势能转化为热能)。所以,在碰撞过程中变化的重力势能Ep=mgΔh (m是碰撞物的质量,Δh是碰撞物与被碰撞物的高度差),即变化的重力势能是取决于m和Δh的,并与二者成正比。例如,一个小号的螺丝钉从300m高的建筑物上坠下和一个装满工具的工具箱从两层楼的建筑物上坠下效果可能是一样的。至于具体多少焦耳以上的重力势能应当算是《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高重力势能,则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也涉及到物理学和医学等领域。但是确定这个具体标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个数值的重力势能足以对人体造成损害。只要确定出这个标准值,在实务中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测出碰撞物的质量和距离受害人的高度差,然后算出重力势能,与前述的标准进行比较。如果等于或者超过了这个标准值,则经营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值,则经营者不承担赔偿责任。

其实对于“高空”的理解在实务中还有一个障碍,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高空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例如1m的高度可能无法成为人们通常所说的高空。而且国家标准GB3608—93《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这一规定就限定了2m以上的高度才是“高空”。但是一个塑料螺丝从2m的高处坠落和一袋水泥从高为1m的平台上坠下,显然是后者造成的伤害会更大。所以,笔者认为不应将“高空”拘泥于具体的高度限定。

其实,《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高速轨道运输工具”致害也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建议将“高空”和“高速轨道运输工具”情况下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合并规定为“高能量物体”致损,这样的规定应该更为科学。

2、对“他人”的释义

可以看出《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其实是经营者的责任,那么“他人”是否包括从事高危作业的自然人本人(以下简称为高危作业者)。毕竟在实务中,从事高危作业对地面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案例和对高危作业者造成人身伤害的案例都不少。所以,对于“他人”的准确定义也就尤为重要了。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本身来看,高危作业者并未被排除在他人之外,高危作业者也可以成为受害人意义上的他人;除非高危作业者就是经营者本人,否则该法条对高危作业者同样适用。这个问题在第七十条、第七十一条中也有所反映。

从实质上来看,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侵权行为人与责任承担者的分离,即二者并非同一人。这一现象在民法体系中并不少见,实则是一种替代责任。对于高危作业者受害能否适用第七十三条这一问题,需要分为四种情况来分析。第一种情况就是高危作业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这时完全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解释》)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属于《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纠纷而被排除在民事损害赔偿之外,即受害人应寻求劳动保险补偿,用工单位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二种情况是高危作业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雇佣关系,则高危作业者可以根据《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主张雇主责任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第三种情况是高危作业者与经营者之间具有帮工关系,则高危作业者可以根据《人身损害赔偿适用解释》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主张由被帮工人来赔偿自己受到的损害。第四种情况就是在前述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况下,有义务从事高危作业的人因个人原因(如有急事、突发疾病等),而请他人代为从事高危作业且未得到用工单位、雇主或被帮工人的授权,代为进行高危作业的人受到损害。这种情况表面上看十分复杂,但实务中可以参照关于委托的规定进行处理。可见,高危作业者受到损害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法律规定获得赔偿,而没有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必要。

由此可知,高危作业者因高危作业而受到伤害的,并不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中的“他人”的范围是狭义上的,即除高危作业者和经营者以外的第三人。而且,为了使该条同整个民法体系联系更为紧密,也为了使整个民法体系的用语更为准确和规范,笔者建议立法者考虑将该条中的“他人”改为“第三人”。

3、对“损害”的释义

现在实务中,与德国、美国的危险责任主要针对造成人身损害的现状相似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普遍应用于人身损害,但这是否意味着对第三人造成财产损害就不适用该条规定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了“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而在第二条第二款中对“民事权益”进行了解释,并且这个解释中就包括了物权。那么根据体系解释来看,第七十三条中的“损害”理应包括财产损害。例如:在高空作业中,高危作业者不慎掉落了一个扳手,该扳手刚好砸到楼下的私家轿车的挡风玻璃上,造成挡风玻璃碎裂。此时如果第七十三条的“损害”仅指人身损害,则车主将无法适用第七十三条获得救济,而只能按照一般侵权来寻求救济,那么无疑会加重车主的举证责任。很明显,这与立法目的不符。这一现象在《侵权责任法》第十一章的物件损害责任中也有体现。可以说,这种对“损害”的限缩在《侵权责任法》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

针对《侵权责任法》中的各种用语不准确、不明确的问题,笔者始终认为一部完善的法律应做到用语准确、一致并且保持体系上的逻辑性。所以如果法律中规定了“损害”,除非是法条中明确地使用“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害”,否则“损害”应当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甚至是精神损害。这样的解释并不是扩大解释,恰恰相反,这样的解释才是真正的文义解释。

三、对第七十三条的开放

《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是典型的特别规定,我国这几年法制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列举式规定无法适应世界侵权行为类型日益多元化的现状。例如:水电站泄洪对第三人造成损害应当适用什么条文?对于这一问题,似乎在特别规定中找不到准确的法律依据。是否可以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通常的理解中称水头70m以上的电站为高水头电站,水头70~30m的电站为中水头电站,水头30m米以下的电站为低水头电站。按装机容量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水电站。而我国《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管理规定》第四条也仅对高坝限定为70m以上,对于中坝和低坝没有具体的高度限定。另外,水电站大坝运行单位是否是《侵权责任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的从事高危作业的经营者?很显然,这些问题都无法通过第七十三条得到解决。

因此,对第七十三条规定的开放则显得尤为必要。而这种开放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一般规定,具体来说,就是指《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从事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当然,这种一般条款的适用也是有限制的,即“原则上,凡是法律已有特别规定的,就不宜单独适用《侵权责任法》第69条来扩张高度危险责任的适用范围”。无疑,第六十九条对第七十三条起着补漏的作用。同时应当看到,第六十九条的一般规定仅针对第七十三条这一条而言,是一条兜底条款,二者同属高危作业范畴。

综上所述,我国的《侵权责任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立法和司法实践进一步完善,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法制建设的必然道路。

参考文献

[1]李艳.德国民法上的危险责任制度[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 .

[2]王泽鉴.侵权行为法 (1) [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16.

[3]李亚虹.美国侵权行为法[M].法律出版社, 1999:129.

[4]赵家仪.美国法上基于异常危险行为的严格责任[J].法商研究, 2004 (2) .

新生儿高危风险因素的评估及管理 第4篇

一、高危专科疾病、重点/难点病人

1、早产儿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高危风险: ⑴ 呼吸窘迫综合征 ⑵ 肺出血 ⑶ 颅内出血 ⑷ 呼吸暂停

2、胎粪吸入综合征

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4、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5、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二、高危药物

1、洋地黄类药物 ⑴.去乙酰毛花苷

⑵.地高辛(狄戈辛)

2、抗心律失常药物

盐酸普罗帕西酮(心律平)

3、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儿茶酚乙胺)

4、平喘药物

氨茶碱(茶碱乙烯双胺)

5、利尿、脱水药

⑴.呋塞米(呋喃苯胺酸)⑴. 甘露醇

6、镇静、催眠、抗惊厥药

⑴.地西泮(苯甲二氮卓、安定)⑵. 苯巴比妥(鲁米那

7、水、电解质平衡调节药 ⑴.10%氯化钾

⑵.10%葡萄糖酸钙

二、高危技术

1、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发气胸的识别与紧急处理

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道管理 ⑴.气道阻塞的识别与紧急处理

⑵.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护理集束 ⑶.氧中毒

3、PICC置管术及其维护

4、胃食管返流患儿判断与处理

5、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判断与处理

三、高危环节

1、疾病高危时段

⑴.呼吸窘迫综合征(出生后72小时内)

⑵.新生儿窒息(出生时重度窒息复苏后8小时内)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肠穿孔 ⑷.窒息复苏抢救配合 ⑸.腹胀症状持续或加重 ⑹.抽搐处理

⑺.顽固性低血糖 ⑻.高危患儿转运

⑼.坠床、烫伤、皮肤擦伤及压疮高危患儿的识别、报告、处理

2、病房工作高危时刻 ⑴.交接班时

⑵.患儿晨间护理、进食、治疗、注射时 ⑶.病情复杂、病重患儿多时 ⑷.同时新收几个患儿时

⑸.患儿家属对治疗失信心有纠纷苗头时

3、高危人群 ⑴.轮科护士 ⑵.低年资护士

⑶.业务技术或责任心欠佳的护士

新生儿高危病人管理

早产儿

早产儿:

1.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 2.胎龄小于34周 3.母亲糖尿病 4.围产期窒息 5.剖宫产儿

6.出生后72小时内 早产儿的高危风险: ⑴.呼吸窘迫综合征 ⑵.肺出血

⑶.颅内出血(ICH)⑷.呼吸暂停

一、早产儿的高危风险管理

(一)、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时准确识别及抢救护理

1.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患儿反应差,不哭、没哭声或哭声细,肌张力低下,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大于60次/分钟,不规则,三凹征,叹息,双吸气,抽泣样呼吸,SpO2<85%,血气分析PaCO2>50mmHg、PaO2<60mmHg,皮肤苍白,发绀 2.紧急处理:

(1).放置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内保暖,维持体温36.5~37℃。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予鼻吸位打开气道,持续监护仪监测

(2).予持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呼吸困难无缓解,立即予人工气囊加压呼吸30秒到1分钟,持续气道正压吸氧(CPAP),若症状仍未缓解,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3).抽血气分析,建立静脉通道 3.风险管理:

(1).准确评估患儿胎龄、体重、生命体征,识别高危患儿(2).识别呼吸窘迫的症状和体征,及时处理

(3).置辐射抢救台或暖箱保暖,予鸟巢位,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管道通畅,正确设置监护仪警报值

(4).保持安静,集中护理,减少氧耗

(5).呼吸机辅助通气护理:呼吸机无故障,稳妥固定气管插管,落实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防脱落的集束护理,实时记录。注意用氧安全,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6).及时与家属沟通患儿病情,消除家属紧张恐惧心理,保证救治的顺利进行(二)、肺出血的风险管理

1.肺出血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全身症状: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发绀,SpO2<85%,活动力低下,呈休克症状;呼吸障碍: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突然加重,吸气性凹陷,呻吟,发绀;出血:从鼻孔、口腔流出或喷出血性分泌物、棕色液体或气管插管时流出、吸出泡沫样血性液;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有湿啰音

2.紧急处理:

(1).打开气道,迅速使用小儿洗耳球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予气管插管,气管内滴入1:10000肾上腺素或立即止血,注入药物后用呼吸气囊加压供氧30秒。予机械通气,调节吸气峰压为25~30cmH2O Ⅲ.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脉注射止血药,注射泵注射多巴胺5~7ug/(kg.min)和酚妥拉明510 ug/(kg.min)改善微循环,伴DIC者予小剂量肝素纠正凝血功能 3.风险管理:

(1).肺出血的高危因素:缺氧、感染、早产等,如窒息、重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呼吸窘迫综合征、青紫型心脏病等,多发生在出生后1~3天内;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多发生在出生1周左右

(2).掌握肺出血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口腔、气道黏膜损伤出血的辨别,出现呼吸不规则、频死、窒息样时及时处理。对缺氧或感染非常严重的病例,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同时一般情况较差,应在肺出血发生之前早期进行机械通气(3).机械通气治疗,采用正压通气,有”压迫性”止血的作用,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分数(FiO2)0.6~0.8,PEEP4~6cmH2O,呼吸频率35~45次/分,吸气峰压(PIP)25~30cmH2O,吸呼比(I/E)为1∶1~1.5,流速(FR)8~12L/min,12小时内未见泡沫样血性液,临床症状好转,根据病情调校呼吸机参数或其他吸氧方式

Ⅳ.鼻孔、口腔流出或喷出血性分泌物、棕色液体时保持气道通畅,有条件使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避免开放气道使压力骤减而增加出血机会

(三)、颅内出血(ICH)的风险管理

1.颅内出血(ICH)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患儿反应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易激惹,惊厥,脑性尖叫,前囟紧张隆起,肌震颤,惊厥,呕吐,继而出现皮质抑制状态,四肢肌张力低下,运动减少,呼吸异常,反复呼吸暂停,眼球固定,凝视,头颅B超显示颅内出血表现,甚至死亡 2.紧急处理:

(1)放置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内保暖,保持头正中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予低流量吸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难纠正时,准备呼吸机辅助通气

(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集中处理,减少干预和搬动患儿,保持病房环境安静(3).遵医嘱用止血药,多用维生素K15~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或用力止血。有惊厥时可给予苯巴比妥钠镇静,必要时予地西泮

(4).颅内压增高时予使用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压,注意防药物外渗(5).危及生命的较大血肿请神经科紧急处理 3.风险管理:

(1).护士准确识别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脑出血患儿避免搬到和盆浴。

(2).保持安静,集中护理,避免患儿哭闹,必要时予镇静,减少大脑耗氧。(3).予头部保持15°~30°(后颅凹出血者紧抬高头部,以免压迫小脑),避免头偏向一侧,需偏侧时,整个躯体也取同向侧位,避免压迫颈动脉而造成意外。(4).保持呼吸道通常,按医嘱氧疗。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前囟张力、肌张力等变化,注意有无惊厥的发生。(5)保留胃管,根据病情予鼻饲喂养或静脉营养。.(6).急性出血期避免使用甘露醇脱水,以免加重出血。

(7)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患儿病情,消除家属紧张恐惧心里。.(四)呼吸骤停的风险管理

1.呼吸骤停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患儿无呼吸运动,呼吸停止时间持续>20秒,皮肤苍白,发绀,伴有心率缓慢<100次/分,反复发作。2.紧急处理:

(1)予抚摸胸腹,托背,无改善,予弹、拍打足底刺激恢复呼吸,呼吸不能恢复者,予清理呼吸道,同时进行气囊-面罩加压通气或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持续监测呼吸、心率和血氧饱和度。

(2)放置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内保暖,打开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3)呼吸暂停反复发作时,予使用兴奋呼吸中枢药物(氨茶碱,负荷量为4mg/kg,20分钟内静脉滴注,12小时后给维持量2.5mg/kg,纳洛酮0.1mg/kg静脉注射。

3.风险管理:

(1)监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确保监护仪报警有效和参数设置合理,及时发现呼吸暂停发作。

(2)避免促发呼吸暂停的诱因,如减少咽部吸引及插管,减少经口喂养,避免颈部的过度屈曲或伸展。

胎粪吸入综合征

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风险:并发呼吸衰竭

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风险并发呼吸衰竭的高危风险管理

(一)胎粪吸入综合征的高危风险并发呼吸衰竭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气促,呼吸>60次/分,呼吸不规则,呼吸困难,桶状胸,胎粪完全阻塞气道出现肺不张,婴儿脐带、皮肤被胎粪污染呈墨绿色,皮肤苍白、发绀,经皮测SpO2 <85%.(二)紧急处理

1.立即将患儿放置预热的辐射抢救台保暖。

2.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内吸引胎粪,在气道处理前不作正压呼吸。

3.抽血送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血气分析供氧,一型呼衰可用CPAP治疗,二型呼衰常用辅助呼吸,血气分析PaCO2>50mmHg或PaCO2<60mmHg。高频通气供氧,减少肺不张,降低肺损伤及慢性肺部疾病。4.持续监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

(三)风险管理

1.识别胎粪吸入症状、体征,观察病人有无发绀、呕吐,持续监测呼吸、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胸廓有无隆起、三凹征。2.保持呼吸道通畅,取斜坡侧卧位,洗胃。

3.发绀,呼吸困难突然加重,提示发生气胸和纵膈气肿,及时处理。

4.保证营养和液体供给,输液量急性期60~80ml/(kg.d),合并肺水肿应适当限制入量,改善通气后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恢复期输液量80~100ml/(kg.d),不能喂养可鼻饲。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风险:合并休克、肠穿孔、腹膜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危风险管理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休克、肠穿孔、腹膜炎:

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的识别、危机值和专科观察:患儿胃排空延迟,胃潴留,腹胀,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样物,排水便,一日5~6次左右,1~2日后排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是黑便。反应差,精神萎靡,体重不升,全身出现大理石斑纹或青紫。并发穿孔时,腹胀和触痛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平片见膈下游离气体。并发腹膜炎,腹壁发红发硬,发亮,压痛,严重者有DIC.2.紧急处理:

(1)置辐射抢救台或暖箱内保暖,取斜坡位,抬高床头≥15°休克时取中凹位。(2)持续监护,监测生命体征。

(3)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用8~10号硅胶胃管,观察记录胃液的颜色、量和性状,监测腹围变化。

(4)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抽血送检,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必要时做好输血或血浆的准备。

(5)外科处理肠穿孔、气腹等。3.风险管理:

(1)NEC高危患儿:早产儿,尤其是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2~3周内,新生儿缺氧、窒息尤其是重度窒息患儿。

(2)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持续胃肠减压时每1~2小时以离心方向挤捏引流管,采用注射器间隙胃肠减压时,每2小时用10~20ml注射器抽空胃内容物和气体,密切观察腹胀、腹痛及排便情况,每班测量并记录腹围,听诊肠鸣音。

(3)腹胀突然加重或从胃管抽出大量气体时注意有无胃肠穿孔,若出现肠穿孔即请外科处理。

(4)患儿出现反应差、脸色苍白、体温不升、肢端发冷时,注意有无休克或DIC情况,并及时处理。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风险: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多器官损害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多器官损害风险管理:

1.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多器官损害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意识障碍,烦躁不安,易激怒,脑性尖叫,肌震颤,惊厥,或过度抑增高,伴有惊厥,重度脑病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2.紧急处理:

(1)立即放置在预热的辐射抢救台保暖,侧卧位,保持呼吸道畅通

(2)根据病情予合适的氧疗方式,如头罩、CPAP通气,必要时配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3)监测瞳孔、生命体征,抽血送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中毒。(4)控制惊厥,保持安静。

(5)降颅压,及时应用脱水剂。3.效果评价:(1)治疗有效:症状控制,生命体征稳定;(2)治疗无效:病情恶化,死亡。4.风险管理:

(1)评估患儿有无缺氧病史,如宫内窘迫、胎粪吸入综合征、重度溶血、休克等;母亲有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贫血、心肺疾病。

(2)观察患儿意识、反应、瞳孔、生命体征、经皮测血氧饱和度等,及时识别脑缺氧缺血性脑性损害表现。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良好的通气、换气功能。(4)及时监测血糖,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高值5.0mmol/L,调整静脉输糖浓度,一般6~8mg/(kg.min),维持各脏器血流灌注。

(5)应用抗惊厥药(如地西泮)时应密切观察呼吸状况。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ABO、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高危风险:母亲血型为O型,父亲为AB型的患儿或Rh阴性母亲所生Rh 阳性患儿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风险管理

1.新生儿溶血病的识别、危机值与专科观察:母亲血型为O型,新生儿血型为A型或B型;母亲血型Rh阴性,新生儿血型Rh阳性,24小时内出现黄疸,发展快,程度高,伴有贫血、水肿。若为Rh血型不合溶血,常伴肝、脾肿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2.紧急处理:

(1)抽血送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予保暖,纠正酸中毒、低血糖。(2)黄疸指数高,溶血症重予蓝光照射治疗。(3)输血浆、清蛋白或丙种球蛋白。(4)配合医生换血治疗。3.风险管理:

(1)已知患儿父母亲血型,尤其是母亲Rh 血型阴性患儿,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持续加重,患儿出现水肿、重度贫血、反应激惹,肌张力增高,伴有肝、脾肿大、心力衰竭的患儿。

(2)予光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注意黄染有无加重,每小时进行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维持体温36.5~37.5℃。

(3)患儿黄疸进行性加重,光疗4~6小时后总胆红素下降未能达到~2mg/dl 时,做好换血准备,预防胆红素脑病。

(4)观察患儿脸色、甲床是否苍白,有无皮肤瘀斑、全身水肿等表现,予低流量吸氧,预防低氧血症。

(5)水肿患儿防止皮肤受压,保持皮肤完整性(6)输注血制品时注意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7)换血时注意保暖,根据新生儿体重确定每次抽出和输注的全血量,全过程控制在90~120分钟内,换血过程要预防空气栓塞。

高危及重要客户用电风险防范思考 第5篇

1 采用法律手段, 落实隐患缺陷下达工作

供电企业应制定并落实针对高危及重要客户的服务和管理措施:一是规范客户隐患治理通知书的书写和送达工作;二是充分与地方政府沟通,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督促指导客户制定整改计划、整治方案和事故防范措施, 并及时向政府报告, 做到通知、服务、督办“三到位”;三是加大周期性检查力度, 增加对客户开展专项检查或抽查的频率, 督促客户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要求, 严防新增隐患的出现。

供电企业在日常检查过程中发现客户存在安全隐患, 都会采取书面形式告知客户, 但客户拒绝签收现象时有发生。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供电企业可积极与当地律师事务所开展合作,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客户, 在供电企业书面通知的基础上, 再由律师事务所送达律师函, 明确告知客户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第三方律师函告知的方式解决安全隐患通知取证的问题, 可以有效规避客户拒签带来的法律风险。

2 明确规则, 规范资格认定管理

供电企业应明确重要客户的确定及等级划分的原则, 区别对待新装、增容与已运行的客户, 有针对性地开展重要客户资格认定工作。对新装增容客户, 可根据客户的行业类别及提供的主要生产用电设备清单、负荷报装容量、用电设备允许中断供电时间、重要用电负荷的保安措施等相关材料, 核定客户负荷特性的重要等级, 与客户确认无异议后, 共同签订重要负荷性质确认书, 并经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认定相应等级。

对已运行的客户, 应出台相应文件明确重要客户定义和分类标准, 根据客户所属行业分类、用电性质、负荷规模及重要等级, 持续开展重要客户的梳理和核查工作, 杜绝重要客户的核定工作出现疏漏。通过客户确认、电网核定、政府审批, 规范客户负荷性质认定工作, 可以有效避免因重要负荷被误认为非重要负荷造成安全管理真空区域的出现, 也为今后督促客户落实重要负荷安全管理要求提供前提条件。

3 多措并举, 做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

定期发布电网风险预警。供电企业调度、生产部门在制定停电检修方案时, 对同步检查停电线路涉及的高危及重要客户及时发布风险预警。根据风险预警通知, 供电企业对存在单电源运行风险的客户必须进行特巡, 及时消除影响线路运行的安全隐患。

加强服务和技术指导。为高危及重要客户配备经验丰富的大客户经理, 业务受理提供“一站式”服务, 主动为客户提供最优用电方案、用电常识咨询、解答用电疑问、用电业务咨询、指导排查用电故障等。如遇突发事故, 客户应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并启动应急联动机制, 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影响。

核对客户产权分界点。现场拍摄影像资料, 每户分别建立档案, 做到所有用电检查人员人手一册。当客户发生故障报修后, 用电检查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初步分析评估, 判断故障是否为客户内部故障, 并根据判别结果明确职责分工, 启动相应故障抢修应急预案, 从而为优质高效的故障抢修创造条件。

4 依托政府, 借助强制执行力落实隐患整改

供电企业应积极促成政府将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隐患整治纳入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范畴, 定期将客户存在的隐患缺陷上报安监局及政府分管领导, 让政府了解地方企业的用电现状, 充分发挥其行政执法力度, 督促客户限期整改到位。供电企业应努力取得地方政府、安监部门等的支持, 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工作的相关文件, 要求客户高度重视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电力运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操作规程等制度, 建立电力安全生产的应急预案、事故处理预案、反事故措施等。同时, 供电企业还应力促地方安监局、检察院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危及重要客户隐患整改工作的相关文件, 对长期存在安全隐患并拒不整改的客户, 由安监局、检察院约谈该单位领导和企业相关负责人, 造成严重后果的, 将追究该单位领导的法律责任。

5 开展典型案例教育, 提升客户安全意识

高危作业风险 第6篇

目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新兴的无线测距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较常用的无线测距技术有超声波测距、超宽带测距。

超声波测距主要采用反射式测距方法, 通过三角定位算法确定物体的位置。超声波定位整体精度较高, 结构简单, 但其受多径效应和非视距传播影响很大, 同时需要大量的底层硬件设施投资, 成本太高。

超宽带技术 (UWB, Ultra Wideband) 通过发送和接收具有纳秒或纳秒级以下的极窄脉冲来传输数据, 从而具有GHz量级的带宽。超宽带系统具有穿透力强、功耗低、抗多径干扰效果好、安全性高、系统复杂的低、能提供精确定位精度等优点。但其传输距离较短 (仅有10m左右) , 所以当前还不能普遍应用。

野外勘探作业区域, 具有地域偏远、环境复杂特点, 这就要求测距技术应满足定位精度高、传输距离远 (至少大于30m) 、抗干扰性强、非视距传输的要求, 综上所述以上测距方式均不能满足野外作业区实现安全测距预警的功能。

二、基于CSS (Chirp Spread Spectrum, 宽带线性扩频技术) 的测距算法

图1为扩频通信技术在无线电测距系统中的原理图。

发送端把测量脉冲信息与m序列码进行组合, 然后对发射机进行直接扩展频谱调制, 经放大, 最后通过双工器将测距信号发射出去。设扩频序列周期为发射信号脉冲宽度, 即T=p Tc (p是扩频码序列长度, Tc是扩频码码元宽度) , 则发射信号为

由目标反射的回波信号是发射信号的衰减延迟和噪声, 则接收机接收信号为经本地扩频码解扩得:

式中, n (t) , C (t') 均为噪声, 解扩后信号经平方滤波器输出信号

该信号还原m序列与本地m序列进行相关判决, 根据扩频码三维相关特性可知, 只有在t'=t-τ时, 解扩后输出的信号有最大值, 如果n (t) 是高斯白噪声, 其双边功率谱密度为N0/2。

可见T越大, 信噪比越高, 测距越远。如原M序列和本地m序列二者相位相同, 相关器得到较大的输出, 同时判决器输出信号控制本地相位变化, 这时本地M序列与发送端m序列之间的相位差就是收发m序列之间的时间差, 也就是测量信号的传播时延。当收发M序列相位不同时, 相关器输出很小, 且为负值-1/p, 这时判决器输出的控制信号去调整本地码发生器的速率, 这个调整的过程叫做捕捉。捕捉后的收码与发码再进行比较, 其相位差即为传播时延, 完成测距。m序列的周期大于距离的两倍, 则距离测量分辨力, 显然, 测距分辨能力仅与扩频码的码元宽度有关。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超声波测距技术、红外技术、超宽带技术、CSS测距算法的优缺点, 并基于nano LOC TRX收发器芯片实现了CSS算法, 实现了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 传输距离可达100m, 实现了高危作业实时掌控作业人员位置信息的功能, 并当员工处于危险区域内无法施工作业的监管, 可以有效降低员工不规范作业的, 确保员工生命安全, 也为其他危险区域实现人员定位提供了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基余.GPS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3.

高危作业风险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高危孕妇300例, 从孕期开始, 到产前、产时、产后的保健措施, 及时进行宣教及行为指导, 年龄20岁~25岁69例, 26岁~30岁107例, 31岁~35岁110例, 35岁以上14例。

1.2 方法

对300例高危孕妇进行健康教育, 在教育前后考察其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的变化, 采用SPSS 13.0软件,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卫生保健

采用授课、电教、发放小册子等多种方式, 对高危孕妇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孕妇讲解相关保健知识、孕期活动与分娩准备、母胎的自我监护、分娩相关知识与技巧等。还应注意孕妇居住的环境卫生, 避免猫、狗等家畜, 因其可能携带细菌, 从而使孕妇与胎儿感染。高危孕妇除了要保持身体健康, 精神方面也需要重视, 孕妇的精神状况不但对胎儿有影响, 对自己的影响更大。医护人员应结合心理教育, 指导孕妇正确维持生理与心理上的健康, 有利于分娩的顺利进行。

2.2 疾病认识

高危孕妇可分为3类, 分别是一般高危、重症高危与严重高危。医院应开展孕妇系统管理, 通过详细询问孕妇病史、体检、常规化验等进行对高危孕妇的观察, 确保高危孕妇因素检查到位。可利用健康手册或保健书籍向孕妇介绍相关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应急处理等, 让病人了解疾病, 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烦躁的心理, 有利于怀孕期间的顺利进行。高危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 导致易患各种不良疾病, 此时应给予孕妇孕期相关疾病的信息, 一方面从心理上安慰与鼓励孕妇, 以降低她们的负性影响, 一方面应从生理上指导孕妇正确了解其孕期疾病, 正确对待各种不良反应, 从而唤醒高危孕妇对疾病的风险意识, 改善其孕期生理状况。

2.3 合理饮食

医务人员应让病人懂得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及方法,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有效控制孕期的稳定, 减少并发症。根据孕妇的身高计算出理想体质量, 并评价目前的体质量情况, 再根据孕妇的体质量与体力劳动情况, 确定每公斤所需的热量, 与其理想体质量的乘积即每日病人所需总热量, 制订饮食计划。参照孕妇相关健康食谱制订每日3餐的食物, 并根据孕妇的饮食习惯、孕期情况需要进行安排。

3 结果

4 讨论

随着孕妇保健事业的迅速发展, 各地均先后建立健全高危孕妇管理体系, 目的是为了降低孕妇及围生儿患病率、病死率等, 并提供母儿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健康教育后, 高危孕妇对疾病风险意识有显著改变, 孕妇更重视疾病可能给怀孕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观察高危孕妇是否对产前检查的重视与能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的反应, 健康教育前后结果有明显差异。可见, 健康教育对高危孕妇至关重要, 可影响其疾病风险意识。健康教育使宣教工作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 医护人员及时完成健康教育内容, 护理管理者可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考核评价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与实施效果, 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质量[2]。健康教育可以使高危妊娠孕妇正确了解和认识怀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医务人员的帮助、指导、监测, 从而提高孕妇的知识水平和健康行为, 减少了个人或社会因素导致的难产、孕期并发症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高危孕妇疾病风险意识影响。[方法]从孕期开始, 到产前、产时、产后, 对300例高危孕妇进行卫生保健、疾病认识与合理饮食等健康教育, 比较教育前后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后高危孕妇及时发现并解决不适症与重视产前检查百分率比教育前明显升高。[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高危孕妇对疾病风险的意识。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危孕妇,疾病,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汪永耀.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J].安庆医学, 2005, 26 (4) :53-54.

高危作业风险 第8篇

剖宫产术在处理高危妊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应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及伴发病的恶化, 从而危及孕产妇和围生儿的生命安全, 具有高度的手术风险。本资料旨在探讨高危妊娠孕妇剖宫产的手术风险控制策略, 为确保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安全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0月-2011年1月在我科住院待产的高危妊娠孕妇47例, 年龄17~38 (26.78±6.34) 岁。诊断标准:应用修改后的Nesbitt评分标准, <70分属高危妊娠范畴[1]。本组修改后的Nesbitt评分为49~67 (53.26±8.27) 分。

1.2 方法

1.2.1 手术风险评估:

术前对每位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内容包括病史、产前检查、胎儿健康等, 并根据具体情况 (尤其是伴发病) 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专科检查, 明确其主要器官功能状况, 监测心电图、血压、血糖、血常规、凝血功能、呼吸循环功能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 请相关科室医师尤其是内科医师会诊, 共同评估手术风险, 重点是明确患者能否耐受手术以及在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然后与高危妊娠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说明手术风险。

1.2.2 制定预见性风险控制策略, 实施个体化防范措施:

根据手术风险评估情况, 特别是针对患者在围手术期可能会发生的可预见的风险, 如伴发病恶化、严重的手术并发症等, 如对伴发妊娠糖尿病者可能会出现的血糖波动及严重代谢紊乱, 伴发妊娠高血压者可能会出现的心血管事件, 制定出个体化的控制策略及具体措施, 并以此为依据予以实施, 即在实施相应个体化风险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施行剖宫产术: (1) 术前:全面评估、充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改善主要器官功能及全身情况, 以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 如加强营养支持, 控制高血压 (控制血压至接近正常) 、高血糖 (餐后血糖控制在8mmol/L) , 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 改善其心血管功能, 尽量将手术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并注意把握好手术时机, 必要时延期手术; (2) 术中:细心规范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刺激, 严密监护各项生理功能, 严防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后:继续密切监护, 时刻警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 结 果

本组47例剖宫术均获成功, 手术时间28~52min, 平均35min。术中均无大出血、邻近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也均无大出血、感染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及高血压、血糖严重紊乱 (高血糖或低血糖) 等伴发病恶化趋势;所有产妇及新生儿情况良好。

3 讨 论

多方面的高危因素对高危妊娠的孕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 但是对伴有多种高危因素特别是伴发重要器官疾病和功能障碍的高危妊娠孕妇, 手术风险增大, 其风险主要源于其伴发病的恶化和手术并发症, 严重者可导致孕妇及围生儿死亡。

虽然手术风险的存在是肯定的, 但完全可以通过术前评估来预测, 通过各种综合措施来防范。高危妊娠的高危因素可以分为可变因素和不可变因素[2], 术前可以通过认真评估, 确定其可变的高危因素, 例如胎位异常、糖耐量异常、贫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尽量在手术前予以纠正, 使某些高危因素转化为正常或接近正常;并且对患者的生理状况特别是主要器官的功能状况、心理社会状况等进行认真评估, 然后针对不同个体制定出预见性的风险控制策略及个体化防范措施, 并在整个围手术期认真实施, 即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充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术中精心规范操作并严密监护, 术后密切观察, 从而确保高危妊娠的孕妇及围生儿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0.

高危作业风险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1月就诊于秦皇岛军工医院门诊,年龄30~85岁且至少具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烟酒嗜好、肥胖和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之一,除外现况调查时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的患者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选择血流动力学积分值(CVHI)<75分共2000例,每一名患者自就诊之日起共随诊4年(最后一名患者随诊期限至2012年1月),终点事件脑卒中,脱落105例。

1.2 方法

自行设计统一量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常见的危险因素。对有危险因素暴露者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erebral vascular hemodynamic indexes,CVHI,包括脑血流量、血流速度、外周阻力、特性阻抗、脉搏波波速等10对指标)检测,检测仪器为上海麦登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CBA CV-300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全部调查工作均由经过统一培训的神经内科医师完成。CVHI分值为0~100分,75分是红色警戒线,分值越低,中风的危险性越高[4,5]。CVHI<75为入选的观察对象。

每6个月随访一次,随访4年,脑卒中为观察终点事件。卒中诊断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均由头部CT或MRI证实。

1.3 统计方法

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对CVHI<75分的1895例门诊患者进行4年随访,终点观察事件脑卒中,本研究卒中发病率11.08‰(21例)。

2.2 CVHI分值与脑卒中的剂量关系:将CVHI分值划分为4个等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随CVHI分值的降低而明显增加(表1,图1),且CVHI分值越低发生卒中事件的时间越早(表1,图2)。趋势检验,χ2=86.849,P=0.000。

2.3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烟酒嗜好与卒中关系极为密切(P<0.05),尤其高血压最为显著(P<0.001)。提示在以上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脑卒中高危人群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为分界点)与卒中风险的关系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卒中预防策略包括大众普防策略和高危预防策略两部分,前者主要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即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是卒中预防的基础;后者是通过一定检测手段识别某人卒中的可能性,将卒中危险度较大的人作为重点预防对象并进行药物干预[6]。美国心脏病学会卒中委员会在“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中指出,在大众预防的同时,应加强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预防管理[7,8]。近年来,以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评估卒中危险度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卒中群体预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内对于高危人群筛查手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初,上海王桂清教授等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建立了一套中风高危个体筛查与干预管理方案,利用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创建的评估中风危险度的积分体系,应用于卒中高危人群筛检,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和67.7%,具有良好的效能[9]。

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异常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CVHI分值与脑血管病变的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CVHI越低发生卒中的风险越大;CVHI分值越低出现卒中事件的时间越早。CVHI分值基本上能够反映各单一检测指标的综合变化程度[10],是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1]。本研究采用CVHI积分系统对门诊就诊的高危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并追踪观察,结果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同时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烟酒史均会增加卒中的发病风险,其中高血压病最为显著[12,13]。上述危险因素均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要选择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量有氧运动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控制好血压、血糖[14]。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发现年龄与增加卒中风险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一是样本量偏小,二是近年来卒中渐趋年轻化,其已不再是老年人的疾病。因此尽早做好预防,将普及大众预防策略与高危预防策略有机结合,会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因此在门诊患者中,非常有必要对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的人群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检测,筛查出卒中高危人群,以便做到更早预防、更早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与卒中发病风险的关系,以更好地做到一级预防。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军工医院门诊患者至少具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烟酒史、肥胖和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之一,并用多普勒探头和压力传感探头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进行颈动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危险因素的调查,按知情同意的原则,选择血流动力学积分值(CVHI)<75分共2000例,每一名患者自就诊之日起共随诊4年(最后一名患者随诊期限至2012年1月),终点事件脑卒中,脱落105例。结果: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随CVHI分值的降低而明显增加(P<0.001),且CVHI分值越低出现脑卒中事件越早;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烟酒史与脑卒中关系密切(P<0.05),尤其以高血压为著(P<0.001)。结论:CVHI分值降低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常见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关系极为密切,尤其以高血压最为显著。

关键词:脑卒中,危险因素,血液动力学,预防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久仪.中风预警走向应用[N].健康报,2008,12(15):3

[2]黄久仪,郭佐,沈凤英,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83~386

[3]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手段全国多中心扩展性试验课题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检手段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与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2):105~109

[4]王桂清,郭佐,樊舜英,等.从正常到中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A].见:柳兆荣主编.生物力学新进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255~258

[5]郭佐,王桂清,何广成,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和脑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估[A].见:柳兆荣主编.生物力学新进展[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260~265

[6]张隽.卒中高危人群筛检与研究干预进展[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3):211~2127Goldstein LB,Adams R,Alberts MJ,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nci:l consponsored by the Atherosclerotic Periferal Vascular Disease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J].Sstroke,2006;37:1583~16338Goldstein LB,Adams R,Becker K,et al.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a statement for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Stroke,2001;32:280~299

[9]黄久仪,郭佐,沈凤英,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83~386

[10]王桂清,沈凤英,王艳,等.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动力学检测比较[J].中华国际医学杂志,2001;1(6):509~511

[11]黄久仪,王桂清,沈凤英,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积分与脑卒中风险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89~93

[12]李立新,李琳琳.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报),2010;45(2):313~315

[13]胡加斌,刘庆华.高血压与脑卒中的预防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9):4559

高危作业风险范文

高危作业风险范文(精选9篇)高危作业风险 第1篇水电工程施工点多面广、立体交叉作业多且难度大、安全隐患多而复杂[1]。只有理清水电工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