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机制范文
放射机制范文(精选7篇)
放射机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病理学证实为乳腺癌和食管癌且需放疗者共56例, 其中乳腺癌31例, 均为行保乳术的患者, 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 术后分期pT2N0M0;食管癌25例, 均经食管镜活检病理为鳞癌, 病变长度3~5cm, 病变局限在胸部, 其中胸上段10例, 胸中段8例, 胸下段7例。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29例, 男15例, 女14例;年龄28~65岁, 中位年龄53岁;乳腺癌16例, 食管癌13例。对照组27例, 其中男14例, 女13例;年龄31~68岁, 中位年龄54岁;乳腺癌15例, 食管癌12例。放疗前两组患者血象及肺功能均正常, 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在病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案
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3D-CRT) , 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交叉置于额部, 热塑网状体模固定, 行CT增强扫描定位, 层厚5mm, 图像信息通过网络传入三维治疗计划系统 (3D-TPS) , 采用美国CMS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射治疗计划, (乳腺癌靶区的处方剂量95%PTV为50Gy/25次/5周, 食管癌的靶区处方剂量95%PTV为50~66Gy/25~33次/5~6.5周) , 危及器官脊髓小于或等于40Gy。治疗组在放疗的同时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L加入25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 从放疗第1天开始, 至放疗结束。
1.3 观察指标
(1) 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生率; (2) 血浆TGF-β1、TNF-α的变化情况。
1.4 观察方法
从放疗第1天开始详细观察并记录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第3、6个月行胸部CT检查;放疗前、结束时测定血浆TGF-β1、TNF-α值, 使用由法国Diaclone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均采用ELISA法检测。
1.5 放射性肺损伤评价标准
放射性肺炎的诊断: (1) 胸部放射治疗病史; (2) 放射治疗过程中或放射治疗后3个月内出现刺激性咳嗽, 活动后出现气短以及发热等症状; (3) 胸片或CT检查见与照射野或接受照射范围相一致的斑片状淡薄密度增高影或条索样改变, 病变与正常肺组织的解剖结构不符 (不按肺野或肺段分布) ;也有部分病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部位在照射野外; (4) 排除肿瘤进展、肺部感染、肺梗塞等其他原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诊断: (1) 胸部放射治疗病史; (2) 进行性气急、干咳、肺部湿罗音或捻发音; (3) 胸片或CT检查见早期呈毛玻璃状, 典型改变弥漫性线条状、结节状、云絮样、网状阴影、肺容积缩小; (4) 肺功能检查:可见肺容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均数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 组间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
2.1.1 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情况
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第3、6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 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1.2 放射性纤维化的发生情况
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第3、6个月, 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 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血浆TGF-β1、TNF-α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血浆TGF-β1、TNF-α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 治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放疗在胸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放射线对于正常肺组织的损伤也日渐显现。放射性肺损伤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 二者有时难以划分, 通常将发生于放射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的肺损伤称为急性放射性肺炎, 而将放射治疗结束3个月后的肺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称为晚期放射性肺损伤, 晚期损伤以放射性肺纤维化为主, 但也有急性渗出性炎症表现者。肺组织被放射线照射后, 前炎性因子促使炎症细胞释放氧自由基, 损伤肺上皮结构, 促使成纤维细胞聚集、增殖、分化, 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和沉积, 从而导致放射性肺损伤发生。但对于放射性肺损伤,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的防治方法, 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曾有国内外报道预防性使用阿米福汀可明显降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但该药导致低血压、半衰期较短, 致使该药应用受限。皮质类固醇广泛用于治疗放射性肺损伤, 但是其疗效并不理想, 且有很大的副作用。因此, 如何预防、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是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放射线在中医中归为“热毒”范畴, 热为阳邪, 最易耗气伤津, 灼津炼液成痰, 并可灼伤肺络, 痰阻气道, 脉络受损, 导致肺部气血瘀滞而发本病, 故治疗放射性肺损伤宜用活血化瘀之法。丹参、川芎为活血化瘀常用药物, 近年来有报道丹参和川芎嗪单用对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损伤有肯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1,2,3,4,5], 而两者联合应用目前还未见报道。我们应用丹参、川芎嗪的复方制剂, 即按照现代工艺制成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观察了对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预防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放疗同时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减少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发生率, 且对于心、肝、肾等脏器无明显毒性, 安全性较好。
放射性肺伤损的发生与多种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而其中TGF-β1、TNF-α在放射性肺损伤中发挥着强大、关键的作用[6,7], TGF-β1由多种细胞分泌 (如肺泡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 。TGF-β1已成为现今放射性肺损伤防治的新靶点。目前已有多个研究表明, 对TGF-β1信号通路的干预可减轻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降低血浆中TGF-β1的水平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6,8]。TNF-α是一种强有力的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 作为体内细胞因子调解启动因子, 发挥强大的局部作用, 如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增加血管渗出, 刺激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趋化反应等, 故监测TGF-β1、TNF-α可预测放射性肺损伤。
综上所述,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预防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有一定疗效, 其机制可能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降低血液中TGF-β1、TNF-α的水平有关。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少, 其确切疗效仍有待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摘要: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胸部放疗后患者肺损伤发生率及血浆TGF-β1、TNF-α的影响。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放疗) 29例, 对照组 (放疗) 27例,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TGF-β1、TNF-α的变化以及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TGF-β1、TNF-α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减少放疗后患者血浆TGF-β1、TNF-α的升高幅度, 对预防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有一定作用,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肺纤维化,丹参,川芎嗪,TGF-β1,TNF-α
参考文献
[1]申绯翡.丹参注射液对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形态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1) :24-25.
[2]郭飞, 赵铭山.丹参素对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J].山东医药, 2011 (13) :24-25.
[3]阮肇扬, 吕群.丹参治疗放射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 2010 (2) :47-49.
[4]郭芳, 陈媛媛, 王文军, 等.丹参、川芎嗪联合应用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 :221-227.
[5]陈媛媛, 郭芳, 王文军.丹参联合川芎嗪对肺纤维化大鼠肺组织JAK1、STAT1、ICAM-1表达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5 (1) :39-41.
[6]GAUTER-FLECKENSTEIN B, FLECKENSTEIN K, OWZAR K, et al.Early and late administration of MnTE-2-PyP5+in mitigation and treatment of radiation-induced lung damage[J].Free Radic Biol Med, 2010, 48 (8) :1 034-1 043.
[7]RUBE CE, UTHE D, WILFERT F.The bronchiolar epithelium as a prominent sourc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fter lung irradiation.[J].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5, 61 (5) :1482-1492.
放射机制 第2篇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盆腔肿瘤,放疗,放射性纤维化
盆腔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放射治疗[1]。 放射治疗作为主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2]。放射性纤维化是盆腔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常见的晚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3]。盆腔肿瘤患者接收大剂量放射治疗后,多会发生盆腔纤维化,包括淋巴管纤维化、直肠纤维化以及输尿管纤维化,严重时诱发淋巴管阻塞和输尿管梗阻等[4], 临床上尚无有效地预测患者放射治疗敏感性的方法和有效治疗纤维化的手段。有研究表明,放射治疗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放射性损伤是可逆转的[5]。也有一些研究测定细胞生长或DNA修复能力来预测患者放射敏感性[6]。预测患者放射敏感性对于设计更合理的个体放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放射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 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 在放射性纤维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被认为是盆腔放射性纤维化的关键因子[7]。因此,本研究以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为基础,主要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后形成晚期放射性纤维 化的作用 机制,特别是TGF-β 在放射性纤维化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 1材料清洁级雌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体质量2000 ±200 g,由新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本研究中动物实验符合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TGF-β mRNA ISH DIG Kit购自天津颢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鼠抗兔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Ig G1购自美国Merck公司; TGF-β、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多克隆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e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及浓缩型DAB试剂盒均购自日本株式会社同仁化学研究所。 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 2仪器彩色超声诊断仪( 日本日立公司) ,低温冰箱( 美国赛默飞公司) ,冰箱( 日本三洋公司) ,电脑全自动组织脱水机( 意大利郝思琳) ,石蜡包埋机( 意大利郝思琳) ,石蜡切片机( 德国LEICA公司) ,烘片机( 上海合力实业有限公司) ,倒置光学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 ,病理图像分析仪( 西安华海电子有限公司) ,垂直电泳仪( 美国BIO-RAD) ,电转槽( 美国BIO-RAD) ,凝胶成像系统( 美国BIO-RAD) ,低温离心机( 德国Sigma) ,高压蒸汽消毒器( 武汉市武昌实验设备厂) 。
1. 3实验方法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 Sham组) 、照射后4周组、照射后12周组和照射后16周组。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大白兔均给予放射线单次、大剂量照射。大白兔术前禁食、禁水,用6% 的水合氯醛( 0. 5 ml/100 mg) 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四肢,首先确定X线模拟机照射范围,照射视野为耻骨联合至耻骨联合上缘4 cm,腹白线左右2 cm,视野范围4 cm ×4 cm。然后2% 碘酊消毒腹部皮肤,用75% 乙醇脱碘。沿腹正中线剪开,纵向做皮肤切口,分离皮肤、肌肉后,打开壁层腹膜,进入腹腔。 给予6Mev-β 射线单次、大剂量照 射,照射距离 为100 cm,剂量为20 Gy,剂量率为400 c Gy / min。照射结束后,关腹,用0号肠线连续缝合腹膜以及肌肉,然后3-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后用碘酒消毒。Sham组操作过程同放射组,只开腹分离皮肤肌肉,打开壁层腹膜,然后用0号肠线连续缝合腹膜以及肌肉,3-0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后用碘酒消毒。各组大白兔均于术后第2天开始皮下注射雌二醇0. 05 mg /d,持续4天。常规饲养,实验室内温度25℃ ±1℃。术后肉眼观察大白兔的精神状态、活动反应,动物的毛发光度及色泽、体形以及体重的变化,在上午喂食前称量大白兔的体重。照射后第4周、第12周和第16周末用水合氯醛麻醉各组大白兔,解剖,取盆腔淋巴管组织,染色光镜下分别观察盆腔淋巴管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GF-β、HIF-1α 和VEGF的表达变化。 Sham组于实验完成时统一处死大白兔。
1. 4病理学观察将取好的盆腔淋巴管组织标本放入预先配好的10% 甲醛( 福尔马林) 固定液中。在75% 、95% 、100% 各级乙醇中各3 ~ 5分钟进行脱水, 逐渐脱去组织块中的水分。再将组织块置于二甲苯中,以二甲苯替换出组织块中的酒精,进行浸蜡包埋。 包埋好的蜡块切成5 ~ 8 μm薄片。石蜡切片经二甲苯Ⅰ、Ⅱ脱蜡各5分钟,然后放入100% 、95% 、90% 、 80% 、70% 各级乙醇溶液中各3 ~ 5分钟,再放入蒸馏水中3分钟。将切片放入苏木精水溶液中染色10 ~ 30分钟。取出水洗,用纸吸干,放入酒精伊红染色液染色2 ~ 3分钟,取出水洗。脱水染色后的切片放入75% 、95% 、100% 各级乙醇中各3 ~ 5分钟,脱水,再经二甲苯使切片透明。将已透明的切片滴树胶,盖上盖玻片封固,待切片干燥后,放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偶氮卡红染色( Azan染色) ,切片进入37℃ 偶氮卡红液,放置4小时,冷却后蒸馏水清洗,1% 苯胺的95% 乙醇溶液分色,0. 5% 磷钨酸水溶液放置3 ~ 5分钟,再放入苯胺蓝-橘黄G染液30分钟,擦干后95% 酒精分色,乙醇梯度洗脱,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评价放射性盆腔淋巴管纤维化的程度。
1. 5蛋白印迹检测细胞因子变化采用双缩脲法测定盆腔淋巴管组织蛋白含量,并制成每份含有50 μg蛋白质的样品,在95℃ 环境中热浴5分钟,冷却后上样。制备8% ~ 10% 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SDS-PAGE) , 将样品用10% 的SDS-PAGE凝胶电泳2 ~ 4小时,将其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膜( PVDF) 上,用5% 脱脂牛奶封闭; 5% 脱脂奶粉稀释一抗到合适的浓度,4℃ 过夜, 含吐温磷酸缓冲溶液( PBST) 洗膜3次,每次5分钟; 5% 脱脂奶粉稀释二抗到合适的浓度,与PVDF膜室温孵育1小时,PBST洗膜3次,每次5分钟; 然后化学发光试剂( ECL) 显色,将A、B发光液按比例稀释混合均匀滴在膜上,置于保鲜膜内固定于片盒中,迅速盖上胶片,关闭胶盒。根据所见荧光强度曝光,取出胶片立即完全浸入显影液中1 ~ 2分钟。清水漂洗一下后放在定影液中至底片完全定影,清水冲净晾干,标定Marker,进行分析与扫描。
1. 6统计学处理分析软件SPSS 17. 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应用ANOVA检验多个均数间差异性,当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时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病理学观察Sham组大白兔盆腔淋巴管组织中细胞排列整齐,无炎性细胞浸润( 见图1A) ; 照射后4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和水肿( 见图1B) ; 照射后12周可见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显著( 见图1C) ; 照射后16周可见管壁增厚、 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胶原增生明显( 见图1D) 。
Azan染色观察放射性盆腔淋巴管纤维化的程度, 蓝色表示Azan染色切片上纤维化 。 可见Sham组盆腔淋巴管组织中未见纤维化表达,照射后4周大白兔盆腔淋巴管组织中少见蓝色纤维化表达,照射后12周和16周盆腔淋巴管组织中可见大量纤维化表达 。
2. 2盆腔淋巴管组织细胞因子变化测定Sham组 、 照射后4周组 、 照射后12周组和照射后16周组大白兔盆腔淋巴管组织中TGF-β、HIF-1α 和VEGF蛋白表达,可见盆腔淋巴管组织中TGF-β 蛋白表达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加,核内HIF-1α 蛋白以及细胞浆内VEGF蛋白表达也随照射后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加, 表明照射增加TGF-β 蛋白表达,可能与HIF-1α 和VEGF蛋白相关 。 见图2。
3讨论
放射性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机制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明确作用机制可为临床制定合理放射治疗、预测晚期放射性纤维化提供可参考依据。大量研究发现,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血清TGF-β 水平显著升高, 提示TGF-β 与放射治疗密切相关。盆腔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晚期会出现盆腔纤维化。盆腔内效应细胞受照射后,内皮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可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 死因子-α ( TNF-α) 、白介素 ( IL-1、 IL-6) 等,这些促炎性因子的分泌又诱导巨噬细胞释放TGF-β[8]。促纤维化因子又增加TGF-β 的产生,又进一步作用于免疫细胞、炎症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等, 刺激胶原合成,形成损伤部位胶原沉积等纤维化病理改变[9]。放射性纤维化的启动和进展受多种细胞因子调控及参与,并共同造成胶原蛋白代谢失衡。
本研究采用射线大剂量照射新西兰大白兔后,检测盆腔淋巴管炎组织病理学改变,可见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增加,纤维化形成程度进一步加剧。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TGF-β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核内HIF-1α 蛋白以及细胞浆内VEGF蛋白表达也均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照射后增 加TGF-β 蛋白表达,可能与HIF-1α 和VEGF蛋白相关。虽然放射性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TGF-β 的大量表达,可作为放射性纤维化形成的标志。多种疾病中均发现缺氧的调控,本研究中发现照射后时间延长,标志缺氧的HIF-1α 蛋白也显著增加,说明缺氧在放射性纤维化的存在,也提示可能通过调控缺氧来治疗放射性纤维化。
HIF-1α 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的一种异源二聚体核转录因子[10]。缺氧条件下,HIF-1α 与靶基因结合后激活多种缺氧相关基因。已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HIF-1α 扮演重要角色[11]。恶性肿瘤组织中HIF-1α 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oeller等[12]发现,HIF-1α 可刺激内皮细胞,从而产生放疗抵抗性,HIF-1α 阴性表达患者化疗敏感性高。可见实体瘤化疗中HIF-1α 的表达与治疗有效性密切相关。 VEGF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促细胞分裂因子,可特异性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通透性[13]。HIF-1α 通过调节VEGF信号途径可激活缺氧反应基因[14]。本研究中检测HIF-1α 和VEGF蛋白表达,可见随着照射后时间增加HIF-1α 和VEGF表达均增加,结合病理学检测结 果,照射增加TGF-β 蛋白表达 可能与HIF-1α 和VEGF蛋白相关。而HIF-1α 的表达与放疗抵抗性相关,提示TGF-β 可能通过影响HIF-1α 从而调控盆腔淋巴管放射性纤维化。
放射机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肿瘤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就诊并被诊断为放射性肺炎的患者127例, 其中男87例, 女40例, 年龄分布为29~85岁, 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肺癌63例, 食管癌29例, 纵膈淋巴瘤19例, 乳腺癌16例。所以病例采用的放射治疗方法相同, 均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胸部放疗总剂量为35~60Gy。
1.2 诊断标准[1]
根据①放射治疗史;②主要临床症状:刺激性干咳, 气急, 胸痛;③肺部的VELCRO啰音体征;④胸部X线或CT检查见炎症或纤维化改变;⑤肺功能检测显示功能下降等作出诊断。
1.3 病例排除标准[2]
应排除肺部肿瘤恶化和转移性肿瘤的可能, 以免误诊断放弃放射治疗而造成不必要的死亡等医学事故。与此同时还需考虑支气管黏膜上皮经照射后常引起细胞间变, 此时应注意和癌肿细胞加以区别。
1.4 治疗状况
通过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护理, 本组的127例患者中119例患者的肺部炎症得到改善,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肺功能进一步趋于正常。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病情没有再进行发展, 仅有3例由于病情过于危重于一年后治疗无效发展成呼吸衰竭[3]。
2 护理
2.1 心理疏导
放射治疗的患者都是肿瘤患者, 大多存在无望、烦躁的心理状况, 再者由于化疗治疗费用高, 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从而引起了心理负担, 当自身出现干咳、胸痛、气急等不适症状时, 心理负担更重。此时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 定期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 介绍放射性肺炎的发病起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等, 争取给患者树立信心, 让其配合治疗[4]。
2.2 环境选择
由于胸部肿瘤患者的特殊心理, 如果所处环境嘈杂、脏乱的话, 情绪更加不稳定, 不利于病情的康复。因此患者的病房要选择在宽敞明亮的地方, 房间要保持干净整洁、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并且要定期给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 采用消毒灵拖地[5]。
2.3 生活护理
由于发生放射性肺炎时患者的肺功能下降, 呼吸状况不佳, 因此患者不宜进行大体力活动, 应采取半坐卧位卧床休息, 以便扩大胸腔容量, 增加肺通气[6]。同时, 由于胸部肿瘤患者体质弱, 免疫力低下, 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发生褥疮, 所以一定要加强臀部局部的护理, 每天定时翻身, 按摩容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放射治疗容易引起皮肤不良反应, 所以护理人员每天查房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照射野局部皮肤有无红斑、色素沉着和溃烂坏死等情况, 如有不良状况, 要及时通知医生, 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如降低照射量等, 同时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
2.4 饮食护理
肿瘤患者多数消化不良, 胃口差。因此一定不能进食煎炒、油炸、辛辣和难消化的食物, 多补充热量、维生素、低脂肪的蔬菜水果。患者平时要注意多喝水, 主要是促进体内毒素的代谢, 防止其蓄积带来危害。
2.5 呼吸道的护理
放射性肺炎的主要症状就是刺激性干咳、气急等, 故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对于痰多的患者, 给予盐酸氨溴索等化痰药物或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必要时进行叩背促进排痰, 注意观察患者痰液的颜色和性质[7]。多喝水可以平缓刺激性干咳。如果患者的口唇出现发绀时, 要立即让其平躺, 指导其进行深呼吸, 并采用缩唇式呼吸 (即用鼻吸气, 用口呼吸) 的技巧, 必要时给予氧气治疗。
2.6 发热的处理
放射性肺炎多数患者存在低热的情况, 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不给于药物治疗, 相应地进行30%乙醇或温水擦拭等物理治疗即可, 同时可让有推拿按摩经验额护理人员给予涌泉穴、合谷穴和曲池穴的按摩, 对于情况较重者则应及时采用抗菌药物或者激素的治疗[8]。但是用激素时要注意观察或询问患者用药后有无面色改变、胃部不适、大便颜色改变等不良反应。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也具有退热功效, 必要时可采用。此时务必嘱咐患者要多加休息, 避免劳作[9]。
2.7 胸痛的护理
对于有胸痛症状的患者, 可采取缓解疼痛的睡姿如患侧卧位, 必要时可用医用胶带固定胸壁, 防止胸部大幅度活动引起疼痛。对于疼痛难忍者, 可按医嘱适当采取止痛剂治疗。
2.8 药物护理
由于放射性肺炎的炎症特性, 一定的抗感染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但抗感染治疗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 所以合理用药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主要注意患者的给药速度及顺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给药方法, 以免引起其他不必要的副反应。
2.9 放疗后的护理
由于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射很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对患者影响较大, 且治疗起来困难较大, 尤其是当肺内出现广泛性纤维化时更是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对放射性肺炎的预防相当重要, 放疗过程中做好保护性措施, 放疗后要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增强免疫力。
摘要: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引发的放射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肿瘤科、呼吸内科等科室就诊并被诊断为放射性肺炎的患者127例, 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原则和护理要点。结论 放射性肺炎严重影响了胸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有效的护理措施是克服其危害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放射性肺炎,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宋佶芳, 李雪梅, 刘晓琼, 等.46例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护理.重庆医学, 2010, 39 (20) :2833-2835.
[2]张兰芹.放射性肺炎21例临床分析及观察体会.职业与健康, 2002, 18 (5) :122-123.
[3]刘淑梅.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防护.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15) :119-121.
[4]乔蕾.放射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10) :1803-1805.
[5]吴德香, 李桂莲.胸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并发放射性肺炎的观察及护理体会.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22) :3-6.
[6]徐萍.胸部肿瘤同步放化疗并发放射性肺炎的护理.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8) :1080-1082.
[7]陈胜松, 姚世炳, 张旭红, 等.胸部肿瘤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四川医学, 2005, 26 (5) :568-569.
[8]夏丽天, 李而周, 李莹, 等.胸部肿瘤放疗后引起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CT表现.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1) :14-16.
放射机制 第4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3月我科共治疗子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放射性直肠炎病人15例, 年龄26岁~71岁, 平均52.9岁;病理活检:磷癌8例, 腺癌7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用X线照射, 体外照射进行盆腔和宫旁照射, 每天1次, 每次照射剂量2 Gy, 每周放疗5次, 共25次, 放疗总剂量≤50 Gy。
1.2 方法
直肠给药治疗, 全部病人均采用消化道黏膜保护剂十六角蒙脱石达口服, 每天3次, 每次1袋, 给予保留灌肠生理盐水50 mL+十六角蒙脱石2包+地塞米松10 mg+维生素B12 1 000 μg, 每天2次灌肠。有研究用十六角蒙脱石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15例放射性直肠炎病人, 治愈11例,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2]。
1.3 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及保留灌肠。2例治愈:腹痛、排水样便下坠感, 里急后重感消失,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潜血实验 (-) ;7例显效 (轻度放射性直肠炎) :腹痛、下坠感消失,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 (+) ;6例有效 (中度放射性直肠炎) :腹痛、下坠感里急后重减轻, 肉眼血便消失, 大便隐血试验 (+) 。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宫颈癌病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易出现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 护士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其信任护士。其次, 把握病情告知的艺术[3], 及时给予病人心理疏导, 给病人介绍成功病例, 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 消除其恐惧心理,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保证放疗计划顺利完成。
2.2 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少食多餐, 进食富有营养、易消化、易吸收食物, 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脂肪、少渣、低纤维、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油炸、含糖量高及产气食物, 如洋葱、豆类、碳酸类饮料或易引起肠道敏感食物, 嘱病人注意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 防止胃肠道感染。病人腹泻严重时, 应禁食, 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2.3 肛门护理
因排便次数增多对肛周皮肤刺激性加大。因此每次便后都要用清水冲洗肛周、会阴, 但不要用碱性清洁剂, 要选用柔软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拭干肛周, 保持肛门清洁、干燥, 肛门处给予涂油保护, 嘱病人穿纯棉、柔软、宽松、透气的平角内裤, 以减少肛周皮肤摩擦。
2.4 观察护理
放射性肠炎病人随着放疗剂量增加, 大便次数增加, 进食少, 伴恶心、呕吐, 易发生脱水和酸碱平衡代谢紊乱。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持续时间;记录排便次数、性质及和量改善情况, 及时送检化验。密切观察病人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 并及时记录。如腹痛加剧, 及时报告医生, 积极治疗,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5 保留灌肠护理
保留灌肠前应做好宣教工作, 做好病人的思想准备, 向病人介绍保留灌肠的目的、方法及可能出现不适感症状, 使其了解灌肠用药的重要性, 取得病人主动配合和支持。保留灌肠一般在放疗后1 h内给药[4], 嘱病人排空大小便, 取左侧卧位, 臀部抬高8 cm~10 cm, 用液状石蜡润滑导尿管,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从肛门插入16 cm~20 cm, 用注射器将混合溶液缓慢注入, 如病人感到腹胀或有便意, 嘱其张口呼吸, 休息片刻, 再用生理盐水20 mL冲管, 灌肠完毕嘱病人左右转动体位, 0.5 h后采取俯卧位[5]。每次灌肠液应在肠腔内保留2 h~6 h[6]。临床证明, 给药后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保留时间越长, 疗效越佳[7]。
3 小结
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是难以避免的。放射性直肠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放疗剂量增加, 其毒副反应也相应增加。因此, 做好子宫颈癌病人放疗期间的护理工作, 提高病人依从性, 是确保放疗计划顺利完成治疗的关键。通过可预见护理问题并提前干预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重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保留灌肠及肛周护理, 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质量, 使病人配合治疗, 完成放疗计划。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放射治疗引起放射性直肠炎的病人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15例宫颈癌放射治疗并发直肠炎病人在治疗期间实施心理护理及放疗不良反应的观察、饮食指导、保留灌肠、肛门护理等护理措施,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5例宫颈癌放射并发直肠炎病人, 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其中2例治愈, 7例出现轻度放射性直肠炎, 6例出现中度放射性直肠炎。[结论]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放射性直肠炎损伤程度, 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 使放疗计划顺利完成。
关键词: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护理
参考文献
[1]胡逸民, 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247-249.
[2]高伏民.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J].实用临床医学, 2002, 3 (5) :83-84.
[3]张兰凤.癌症要告知实情吗?[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07, 28 (1) :60-61.
[4]刘林林, 王红勇, 杨建征, 等.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癌症进展杂志, 2008, 5 (6) :316.
[5]朱效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 12 (1) :11.
[6]薛萍.复方米汤保留灌肠治疗放射性直肠炎[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3) :154.
放射机制 第5篇
近年来,随着PET/CT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PET/CT检查在现代医学中有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临床用以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心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3类疾病的最佳手段。由于放射性核素衰变的特性,PET/CT中心通常配备物理师、化学师自主生产制备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工作中必然会受到不同剂量的电离辐射伤害,危害人体健康,可引起多种放射性损伤。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可使工作人员减少受照量,最大限度避免放射性损伤,因此研究如何做好放射防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PET/C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PET/CT通过正电子核素11C、13N、15O、18F等标记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示踪人体内特定生物物质的生物活动,结合应用高档多排CT技术,探测示踪剂所产生的光子,以解剖影像的形式及其相应的生理参数,显示靶器官或病变组织的状况。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是由回旋加速器轰击靶核产生放射性核素后传送入化学合成模块,进行一系列化学合成,最终得到终产物。PET/CT常用正电子药物有18F-FDG、18F-FLT、11C-胆碱、11C-乙酸盐等。
3 电离辐射的危害
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受到的职业照射多为延续性低剂量照射,当放射防护条件比较差时,受到剂量累积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慢性放射性损伤,可导致出现以下几种病症: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皮肤疾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性复合伤[1]。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是高能(511 keV)的γ射线,其照射率常数分别是常用的131I和99mTc的3倍和9倍[2],PET/CT中心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根据所用放射性核素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属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1.851010Bq)[3]。大剂量的放射性会造成被照射部位的组织损伤,并导致癌变,即使是小剂量的放射性,尤其是长时间的小剂量照射蓄积也会导致照射器官组织诱发癌变,并会使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发生遗传缺陷。
4 PET/CT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生产的电离辐射来源及工作人员防护措施
4.1 回旋加速器室
回旋加速器产生的电离辐射来源主要有:(1)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发生湮灭辐射会产生511 keV的γ光子;(2)核反应产生的中子或其他粒子;(3)中子活化产物,如被中子活化的靶体、靶窗等产生的较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4)中子在慢化过程中产生的高能γ光子[4]。
回旋加速器室墙面、门均要求防护能力达标,我中心采用的西门子RDS111型医用回旋加速器带有自屏蔽装置,并有连锁保护,屏蔽门打开时无法产生束流,控制计算机放在加速器隔壁,因此加速器工作时加速器室外辐射水平接近本底,能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受到的电离辐射。工作时严禁打开加速器室防护门,加速器工作结束后2 h内严禁进入加速器室内,如必须进入,尽量缩短在加速器室内的停留时间[5]。对于回旋加速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放射性气体、气溶胶等,有文献报道,这些气态物质对人产生的辐射可忽略;并且回旋加速器室内要求的通风系统开启后,可将这些气态物质排出,对人体影响很小[6,7]。此外,由于高能带电粒子直接轰击加速器有关部件(如准直器、剥离膜等),导致有些元素被活化,从而也变成了放射源[8],回旋加速器维护维修过程中替换下的被活化的长半衰期的放射性物质应放入衰变池中,待其放射性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行处理。
4.2 合成热室
合成模块方面辐射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核素发生湮灭辐射产生的γ光子。药物合成模块应放入带有铅屏蔽的合成热室中,合成热室的壁应相当于60 mm左右的铅当量。药物合成过程中的辐射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由热室防护门透出来的;二是药物标记时产生的放射性废气。因此,热室门应尽量不要采用较厚的密封圈来防尘,因密封圈过厚降低了门封口处的铅当量。设计合理的热室在合成过程中可使合成室内的辐射水平在1~3μSv/h[9]。药物合成室排风设计合理,合成时确保合成热室排风打开,将放射性废气排走,从而避免吸入造成内照射。合成模块的控制计算机应放在远离合成热室的地方,最好隔室放置。
4.3 药物分装
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合成完成后被收集在分装热室的真空瓶中,使用前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由工作人员分好后送入注射室由护士对患者进行注射。各PET/CT中心根据各自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装办法,有的采用徒手操作,有的使用机械手,我中心使用自动分装机进行分装,分装应在分装热室或铅屏风后进行,不论采用哪一种分装办法,工作人员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或多或少的照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分装技巧,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并使用防护服,做好放射防护。分装好的药物应套上注射器防护套,放入铅盒中送入注射室。
4.4 其他来源
除了以上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电离辐射外,日常工作中PET/CT中心物理师及化学师还会接触到其他放射性电离辐射,如正电子药物的质量控制,回旋加速器靶的清洗以及合成器和加速器日常的一些维护维修。因此,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尽可能在带有铅屏风的通风橱中进行,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5 结论
减少电离辐射的基本原则是:尽量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尽量加大与放射源的距离以及使用屏蔽装置。PET/CT正电子药物生产人员包括其他工作人员工作时应时刻牢记此原则。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个人剂量仪、铅衣、铅帽、铅眼镜、铅围脖等;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缩短操作时间,避免差错;平常勤对机器进行维护,减少机器的故障。此外,工作场合还应安装射线监测装置,如多通道γ辐射监测报警仪、表面沾污仪、个人剂量报警仪等,并制定相应的辐射安全应急预案,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可及时处理。因此,对于PET/CT中心正电子药物生产人员来说,只要在操作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优化操作流程,缩短操作时间,完全可把受照射剂量降到合理的水平[10],避免电离辐射损伤。
参考文献
[1]鲁周.电离辐射危害种种[J].现代职业安全,2007,66(2):89.
[2]Chiesa C,De Sanctis V,Crippa F,et al.Radiation dose in pernuclearmedicin procedure,Comparision between 99mTc、67Ga and 131I radiotracers and fluorodeoxygluoose[J].Eur J Nucl Med,1997,24:1 380-1 389.
[3]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力辐射专业委员会.辐射剂量学常用数据[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7.
[4]王荣福.PET/CT肿瘤诊断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0.
[5]谢吉奎,汪世存,谢强,等.正电子药物生产及使用中的辐射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5):233-234.
[6]Paulsen D E.Dose to the staf in the center f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in Copenhagen[D].Copenhagen: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1995.
[7]刘平.RDS111型回旋加速器辐射剂量监测与防护[J].中国核医学杂志,2006,26(3):180-181.
[8]张虎军,张超群,杨晴,等.医用回旋加速器辐射防护[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71-72.
[9]梁秀艳,于丽娟,胡玉民.正电子药物生产及使用中的防护实践[J].中国辐射卫生,2006,15(4):438-440.
放射机制 第6篇
1 内容与方法
1.1 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主要对该医院灾后重建放射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2]。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项目选址与总平面布置。②防护措施计划情况(包括屏蔽、警示标志、通风、防放射性污染、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三废处理、其他安全防护措施)。③放射防护管理(包括防护管理制度、防护管理人员、个人剂量管理、职业健康检查、教育培训、档案管理)。
1.2 评价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3]、《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4]、《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5]。
1.3 评价方法
收集该重建项目的基础资料,结合该医院放射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负荷,采用实地监测与现场卫生学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估算本建设项目的辐射危害强度,并对其采取的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进行评价。
1.4 评价目标
在考虑了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后,该重建场所的年剂量目标值应不高于以下限值:职业放射工作人员2 mSv/a,公众人员0.3 mSv/a[6]。
1.5 仪器设备
美国产451P型加压电离室巡测仪,经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定合格。
2 结果
2.1 选址和总平面布局
某医院灾后重建放射场所位于新建门诊综合楼一楼一相对独立区域,设有3间放射机房。放射场所建筑面积约为230 m2,西侧为院内花园,东侧、南侧均为病房楼,北邻医技楼。该放射场所为全分隔式布局,分为内中外3层,内层为医务人员通道及操作间,中间为X线机房,外层为病员候诊通道,各层之间有专用防护门相通。环境辐射水平为0.10~0.12 μGy/h,属本底背景值水平。射线装置情况见表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医用诊断X射线装置工作时所产生的X射线,随设备高压断开X射线也随之消失,无放射性污染物产生。
2.3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
由于该医院位于地震活动带,重建设计均为框架结构。放射场所机房墙体均采用200 mm厚混凝土现浇;机房顶棚采用150 mm厚混凝土现浇;各机房侧墙与顶棚表面均加抹20 mm厚硫酸钡水泥;CT控制室观察窗铅玻璃厚18 mm,控制室防护门与机房防护门均为定制钢木结构,内嵌3 mm铅皮;DR与X线机控制室观察窗铅玻璃厚15 mm,控制室防护门与机房防护门均为定制钢木结构,内嵌2 mm铅皮。
2.4 辐射监测结果
此次监测布点主要考虑各人员停留地点,在机房侧墙外表面监测左、中、右3个点,机房防护门、控制室防护门及观察窗监测上、下、左、右及中心5个点,工作人员操作位监测2个点,病员候诊位监测2个点,机房楼上地表面监测2个点,监测结果见表2。
2.5 工作场所放射防护安全措施
①机房门均采用连锁报警装置、工作指示灯,机房门外张贴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牌。②放射场所整体通风采用独立中央风机排风系统,出风口朝向河堤;进风采用自然通风。③每间机房均配备有放射工作人员及受检者防护用品各一套,包括铅眼镜、铅围脖、铅手套、铅围裙。
2.6 辐射源、工作场所及个人剂量监测制度
医院已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新安装的设备进行验收监测,同时每年对使用中的X线机进行质控、场所防护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该医院已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本单位放射人员开展个人剂量监测,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换发一次新元件,每年换发4次,由监测单位出具监测报告;医院建立放射人员剂量档案,档案保留至本人退休后20 a。
注:以上结果均为仪器直接读数,未扣除本底值。
2.7 辐射防护管理
2.7.1 管理组织和制度
该医院现有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放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制度;②放射工作人员培训、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制度;③对受检者防护制度; ④受检者告知制度; ⑤X线机维护保养制度; ⑥X射线诊断工作质量保证制度。
2.7.2 职业人员健康管理
该医院已按照国家规定,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其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终生保管。
2.7.3 应急准备与响应
该医院成立了专门的放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解决有关放射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防护问题;并制定了辐射事故应急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3 讨论
该项目为医用诊断X射线装置应用场所灾后新建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一般项目。放射工作场所总体布局合理,符合放射防护要求;放射机房的面积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能满足工作的开展。
在仪器试运行阶段,放射机房的屏蔽防护经监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由于射线装置产生的X射线外照射的年剂量估算值分别为0.06 mSv(每周曝光10 h,居留因子取1)和0.02 mSv(每周曝光10 h,居留因子取1/4),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0和1 mSv[3],也达到目前评价目标2和0.3 mSv的控制值。
医院已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7]的要求,将放射工作场所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并在机房门外设置电离辐射标志和工作指示灯,能有效避免人员误照;医院制定了全面的辐射安全管理制度,配有足够数量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委托相关单位定期对射线装置及场所进行监测。
综上所述,某医院灾后重建放射场所的屏蔽防护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设备和人员配置合理,各项防护制度健全,各种防护措施和防护设施均符合冗余和纵深防御原则,在事故情况下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潜在照射,总体认为投入正常运行是可行的[8]。
摘要:目的 对某医院灾后重建放射场所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确定该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措施在控制职业照射和防止潜在照射方面的有效性、适宜性,以保障灾区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依据国家相应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对该场所进行监测,同时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对该建设项目的放射防护设施和防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该建设项目放射场所设计、布局合理,各种防护配套设施及管理制度健全,各监测点辐射水平在0.10~0.36μGy/h之间,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结论 某医院灾后重建放射场所放射防护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可投入正常运行。
关键词:灾后重建,放射防护,控制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S].2002.
[2]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S].
[3]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GBZ130-2002.医用诊断X射线机卫生防护标准[S].
[5]GBZ/T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S].
[6]赵兰才,张丹枫.放射防护实用手册[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94-1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放射诊疗管理规定[S].
放射机制 第7篇
本次会议大会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主办, 河南省医学会和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科分会承办, 会议将充分展示国内外儿科影像诊断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学术动态。大会组委会将努力工作, 使本次会议办成高水平的学术盛会。欢迎广大同道踊跃投稿、积极参会。现将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胚胎发育与先天畸形;
2、儿科神经、五官、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等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3、儿科影像技术及PACS;4、儿科介入诊断治疗及儿科介入护理;5、儿科影像学研究生科研论文:包括基础与临床研究;6、儿科影像检查的循证医学研究;7、儿科少见、罕见疾病个案报告;8、学科新进展、综述, 新进展;9、欢迎其他各类与儿科医学影像相关的投稿。
二、征文要求:
1、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 尚未在公开杂志上发表;
2、投稿论文, 提交论文摘要一份。摘要按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约要求撰写, 字数为800字左右, 文体为论文标准结构式, 包括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
3、格式要求:文稿顺序为题目、单位、邮编、作者姓名、手机号码及E-mail地址、摘要内容。文稿要求Word文档, 小4号字体, 行距20磅;
4、截稿日期:2013年2月25日, 过期恕不受理。
三、投稿方式:
1、网上征文与报名:请发E-mail:zhangxiaoweiall@163.com
2、对于不能具备上网条件者, 可选择邮寄投稿:
(1) 采用Word格式电脑打印并需同时附USB或光盘;
(2) 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儿科影像征文”;
(3) 请写清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
(4) 信件投稿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东段45号, 河南省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张晓伟同志收, 邮编:450003。
会议有关信息请登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网站 (http://www.chinaradiology.org/csr/cn/) 或www.henanyixue.com查询。
会务组将依据投稿情况邮寄正式会议通知, 请代表积极投稿。
四、此次会议被列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授予国家级Ⅰ类学分10学分。
五、会议召开的具体时间、地点, 届时将另行通知。
联系人:河南省医学会张晓伟0371-65953649
河南省肿瘤医院黎海亮13903861969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小安13608689188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
河南省医学会
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科分会
放射机制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