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精选12篇)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1篇
当新课程理念席卷而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从此, 孩子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不再乏味, 那是体验过程与享受结果的双重快乐.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 生动有趣的情境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源泉, 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 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针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浅谈自己的几点体验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趣入境, 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良好的开端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伊始, 教师就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感染、激励,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学中, 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 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 必要时用动画显示, 配上一段音乐, 从讲故事开头, 创设一种情境, 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来导入新课.一说到讲故事, 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个个竖着耳朵听讲.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 在教学《采松果》一课时, 我先出示大小两只松鼠图片, 让学生给它们起名字, 小手纷纷高举, 争着抢着说, 有的说叫大松鼠和小松鼠, 有的说叫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 有的说叫松鼠妈妈和松鼠宝宝, 等等, 最后确定书中的名字.接着我问, 你知道松鼠爱吃什么吗?学生也是争着说是松果, 我接着讲:松鼠宝宝可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他要和妈妈去森林采松果, 引出课题, 走着走着, 一条小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 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愿意.小河旁边有一些小木板, 上面写着口算题, 只有算对了, 才能用木板搭桥过河, 愿意帮忙吗?学生开始算起题卡.在大家的帮助下, 小松鼠和妈妈顺利地走过了河.他们来到树林里开始采松果.整个环节学生一直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中, 课堂上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个个跃跃欲试, 积极性很高.
二、创设操作情境, 多种学习方式结合, 让学生动起来
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 思维才能进行.因此, 在教学中, 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 是十分必要的.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创设情景,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教学《认识角》时, 在探究决定角的大小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时, 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玩活动角, 让他们自己有所发现, 再到小组里说, 从而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口有关的结论.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出规律, 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在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活动情境, 给孩子们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 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玩, 会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我经常组织学生做“小兔子采蘑菇”、“小蜜蜂采蜜”、“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 并且做了一些头饰, 游戏时让学生戴上, 这样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 使学生兴趣盎然, 争先恐后地做数学游戏.创设一些比赛的情境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比如枯燥的口算练习, 就把它设置成夺红旗, 摘智慧花的比赛, 做题之前一声令下, 学生飞快地思考、计算, 既提高了练习的效率, 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最后集体订正后, 让全对的小朋友在书上画一面小旗或一朵智慧花, 虽然小, 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却是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是儿童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 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使学生从发现中寻求快乐, 使经验得到丰富, 思维得到拓展.
四、拓展情境, 学以致用, 将数学应用于实际
新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学有用的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离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 我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在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得到巩固, “做”中学会应用, “做”中学会创造, “做”中得到发展, 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接着, 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放学后, 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 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 好吗?”学生兴致盎然.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中,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数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反思 第2篇
张忠勇
不知不觉间已经在初一数学的教学中走过了一个多月。回想起这段时间的教学,结合在新课程培训——课堂教学这一课程中有关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学习,特反思如下:
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和参与行为的情景、场景、问题的背景、条件等。为什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呢?引用在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有必要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形象、生动、感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做到以境导情、情境交融。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这些思想的指导,努力创设数学情境,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学会在数学情境中自我辨析、纠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一个多月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模式。
1、利用实物进行情境的创设
实物型情景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它不但可以从具体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而且使学生懂得数学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创设实物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直观性教学原则。例如在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中,我在教学第3节《截一个几何体》时,在每个学生的课桌上分发好两个正方体薯块,请同学们在薯块上切一刀,看哪位同学切出的面的边数最多。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同学们很快切出了不同边数的多边形切面,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迅速达成了共识。同学们不但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
2、利用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和出发点。
例如在教学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0节《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中,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作为引人:有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如果将它对折20次,会有多厚?请估算一下,如果将它对折3O次,会有多厚?如果一层楼的高度为3米,对折了20次之后有几层楼高呢?通过猜想,激发起学生们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并指出,只要认真学了有理数的乘方,就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3、利用故事进行情境的创设
爱听故事是每一个同学的天性。用数学故事作为新课的开头,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10节《有理数的乘方》第二课时中,我讲述了课本P87读一读《棋盘上的学问》这样的故事:古时候的印度有一个聪明的青年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特别喜欢这样的娱乐,为了对聪明的青年表示感谢,准备嘉奖,请青年提出要求。青年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格放1粒,第二格方2粒,第三格放4粒,第四格放8粒,然后依次是16粒、32粒„„一直放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青年说:“我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想一想,若能满足青年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多少粒米?答案是2-1 粒米,若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国王的国库里哪有这么多米?
4、利用模型进行情境的创设
数学模型是揭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手段。很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抽象地提出问题,学生就难于找出解题的方法,运用模型就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前几天教学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第一节《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建立了这样的模型:
搭1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2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3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搭1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搭100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你是怎么得出的?
搭n个正方形需根火柴棒。
低年级数学课中“情境教学” 第3篇
一、以图设情境,增强求知欲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图像“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情境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所以低年级小朋友一见到艳丽的图片、实物,或一听到语言生动的描述,思维就一下子兴奋起来了,小脑瓜想这想那,犹如打开了思维的闸门。
我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环节中《观察物体》的教学时,就是利用图片实物和多媒体配合进行的。例如用动画配故事,让学生知道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面;然后通过观察实物,让学生来判断自己观察到的应该是哪一个面;把实物与多媒体当中的图像联系起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最后以“来当小画家”的形式,通过看实物、画实物,使学生将实物与脑中表象进行结合,有了立体的空间概念。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结构的认识。
二、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低段学生的思维既容易兴奋,也容易发散,持久性较差,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各种游戏教学,让学生们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比如:在讲解《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在前面的“做一做”和最后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过关游戏”,用美丽可爱的图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发给学生各种算式卡,看哪个学生的“闯关”任务完成得最好。这样,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在低年级的练习中,我们还可经常选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游戏,如开火车、找朋友、夺金牌、当向导等,将数学教学寓于游戏之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设模拟情境,加强感情认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能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在认识《位置》的教学中,我们可仿照课本里的几个片段,布置一个环境,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全班同学观察和思考:“讲台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让学生处于规定的情境中,通过概念学习来获取新的知识。
在教《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我们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文具店的情境:先在多媒体上出示各种文具及单价的图片,请几个学生当售货员,用讲台当柜台,摆出与图片中相同的文具,其他同学来买文具时要编出应用题,让“售货员”立即算出结果。通过一个小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知识。学生在这种情境里学习,解决问题就不是难事了。
四、设儿歌情境,提升学习效果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写道: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儿歌深受低年级小朋友们的喜爱,因为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会使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比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因初学11~20各数,难点在于建立数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对这一概念较难理解,往往会把十一写成101。为了克服这个难点,我采用多媒体来演示,放映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动画,表示1个十,在这捆小棒下面写“1”,反复让学生直观地说出这个“1”表示1个十;然后在该画面的右边展示1根小棍,表示1个一。通过直观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数位的概念。课上到这里有点枯燥,而且小学生好动,注意易分散,为巩固这一数位概念,我采用儿歌形式,并配上音乐:“一个10一个1,合在一起是11,一个10二个1,合在一起是12,一个10三个一,合在一起是13……一个10十个10,合在一起是20。”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念,在音乐中学生轻声念着,完全沉醉在优美的情境中,整个课堂充满乐趣。所以,利用儿歌创设情境,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解除了其身体的疲劳,又把欢乐带进了课堂。这样愉快的教学,使平时学生感到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知识,通过几分钟的歌谣就被掌握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4篇
关键词:数学情境,数感培养,数学素材
什么是数感?有资料是这样描述的: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 “数感”的具体体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算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一、联系生活, 建立数感
数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在给一年级学生上的第一堂课上, 我就告诉学生, 数学课, 先要学会数数, 数学从学数开始。接着, 在出示主题图后, 我创设了小朋友去游乐园里游玩的情境, 让小朋友们观察到了游乐园里有滑梯、秋千、木马……接着, 通过数一数, 把一个图标跟一个小圆点对应起来, 让学生感知, 一个物体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学生兴趣盎然地数到了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并把这些数与小圆点对应起来。通过具体的图抽象到圆点, 我们完成了从直观到抽象的第一步。数完了主题图, 我们再把教室里的物品也用小圆点来表示, 3个电扇可以用3个圆点表示, 6张桌子可以用6个圆点表示……数数成为我们数学课必不可少的过程, 同时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慢慢地养成了生活中也留心数数的习惯, 吃饺子会留心数吃的饺子数, 乘车会留心数乘客的人数, 穿衣服会留心数身上的扣子数……数来自于数, 数了心里才会有数。学生在生活中初步养成数数的同时, 也建立了对数的初步感知。
二、儿歌激趣, 积累数感
儿歌是低年级小朋友在幼儿园经常接触并非常喜爱的语言, 在教学中, 如果把比较生硬的数学语言用儿歌来表达, 小朋友是最喜闻乐见的。所以在教学中, 我经常会找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儿歌, 创设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如在开学初, 我就教孩子们边扳手指边唱“手指操”:一个添上一个就是2, 2个添上一个就是3, 3个添上一个就是4……利用这样的手指操, 让孩子们理解数的顺序, 同时让孩子们建立有序思考的概念, 为后面“分与合”的有序分一分作准备。接着在教学“0的认识”时, 我结合数学书上的主题图, 自编了一首儿歌:“小白兔, 拔萝卜, 拔呀拔, 装进箩筐背回家, 呀!地上萝卜没了, 就用0表示。”借助这首儿歌, 让学生体会“0表示没有”……一首首郎朗上口的儿歌, 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们在歌声中积累了数感。
三、动手实践, 获取数感
比如, 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 我就利用学生的实践操作, 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知数的大小。我给他们每组准备了一盘黄豆、一盘花生米和一盘糖果, 我先让孩子们每人抓一把花生米, 数一数有多少粒;然后让他们猜一猜, 如果抓一把糖会是多少粒, 学生猜想并验证一把糖的粒数。由于是第一次猜想, 个别孩子并没有反应过来, 糖的个头比花生米大, 颗粒数应该比花生米少, 但通过验证后, 他们便明白了。第三次我又让他们猜想一把黄豆的颗粒数, 这下就难不倒他们了, 他们都能反应过来, 黄豆的个头比花生米小, 颗粒数应该比花生米多。
四、提倡交流, 悟得数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也是思维的结果。数学课作为逻辑性极强的一门学科, 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的表达和交流, 能达到内化的过程并悟得数感。因此,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可以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 共同进步。如在教学“平均分”时, 我先让学生用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一分, 每3根一份分一分, 每4根一份分一分, 每6根一份分一分。分完后, 再请学生用“我把12根小棒每 () 根一份, 分成了 () 份”这样的语言说操作过程。在教学平均分的另一种分法时, 又用“有 () 根小棒, 平均分成了 () 份, 每份是 () 根”来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 让学生通过小棒的操作, 再结合操作过程的语言描述, 把想与说、看与说、做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 再通过语言的描述, 通过比较, 逐步抽象出平均分的两种含义。又如在教学“认识20以内的数”时, 我先让学生摆一捆数量为 () 根的小棒, 让学生观察摆的是数字几, 并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数。在让学生说为什么是这个数时, 引导学生用“一捆就是一个十, () 根就是 () 个一, 一个十和 () 个一合起来就是十 () 。”来表达学生会仿照这种句式说了以后, 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数字摆小棒,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在摆小棒与说理的过程中, 抽象出了数的组成。延伸到下学期的“认识100以内的数”, 就是 () 捆就是 () 个十, () 根就是 () 个一, () 个十和 () 个一合起来就是 () 十 () , 进而用这种数的组成指导“几十加几”或“几十减几”。在课堂上把“操作”与“说理”结合在一起, 这时的“说理”语言, 它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 又是数学思维的体现。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第5篇
毕业论文(设计)
题
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目 用浅探
罗文君 10407050844
王建平教育科学系 10小教8班
三稿完成时间 2014.4.30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系部名称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探
学生姓名: 罗文君 系部名称: 教育科学系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 指导教师:
王建平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1.本人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明确标明。
2.本人完全了解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本文被查阅、借阅或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同意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可以采用影印、打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3.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复审时,如发现本文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学院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无关。
作者签名:
日期:二O一 年
月
日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造出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引领学生思考、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可见,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占用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情境的涵义、情境教学的理论,整理分析出情境教学的主要基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分析总结出一些适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I
ABSTRACT
Compulsory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math(2011 edition), this famous book clearly refers that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based on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ntent to creat a situa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students to study by themselves and to lead a way for students to think ,explore, practice cooperate and exchange, etc.Thus help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teaching.It is thus obvious that situational teach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thematics teaching.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is combining with the meaning and theoretic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thus analyzing the basic content of situational teaching.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studi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n synthesizing the status quo problem of rural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thus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some tactics of creating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o suit for students in rural primary school.Key words: Situation teaching;Rural primary school;Mathematical education
II 毕业论文(设计)
情境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探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一、引言................................................................................................................................1
二、情境教学概述及其理论基础........................................................................................2(一)什么是情境................................................................................................................2(二)什么是情境教学.......................................................................................................2(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3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 2.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3 3.情感教育理论............................................................................................................4
三、国内外小学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简介及基本特征........................................................4(一)国内外情境教学模式举隅.......................................................................................4 1.抛锚式教学..............................................................................................................4 2.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5(二)情境教学基本特征...................................................................................................5 1.情感性......................................................................................................................5 2.生活性......................................................................................................................5 3.探究性......................................................................................................................6 4.趣味性......................................................................................................................6
四、农村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现状........................................................................................6(一)农村教师情境教学理念的滞后...............................................................................6(二)教材中的情境与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7
(三)情境的创设缺乏真实性...........................................................................................7
(四)多媒体设备与技术不齐全.......................................................................................7
五、农村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策略....................................................................8
(一)生活情境,引起共鸣...............................................................................................8
(二)巧妙设问,设置悬念,促进自主学习...................................................................8
(三)利用游戏,激发学习兴趣.......................................................................................9
小学高年级数学情境教学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高年级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数学作为小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弊端已经日益显现,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可能感到头痛,觉得数学很复杂,这其实正暴露了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我们必须要实施情境教学。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如何实现情境教学。
一、创设民主课堂,实现情境教学氛围
我们不难看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在使用,学生就像一部机器,被灌输进各种知识。整个课堂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根本不管学生听得懂听不懂,接受程度如何。这样的课堂自然显得枯燥乏味,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课堂不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何谈情境教学。所以说,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前提条件。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让课堂变得和谐愉快,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学生最熟悉的就是生活中常用到的知识,许多小学生认为数学很难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仅仅把知识当作知识,局限于课本之中,不能联想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老师也仅仅认为教学的内容就是教材的内容,这是很单纯而又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结合并运用于课堂知识之中,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关注,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比如说,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求周长面积转化为围墙、篱笆求周长面积,把利润问题转化为学生家中的实际经济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剪拼三角形之类的,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这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学到数学思考方法。
三、通过趣味性情境,提高学生热情
小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正处于一个爱玩的阶段,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的教学不应该是單调的,应该丰富其内涵。比如说小学生很喜欢游戏,那我们就给他们创造一个这样的条件,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相关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使数学知识由抽象性向趣味性转变,开发学生智力。也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小故事,把数学知识通过语言的方式讲述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
多媒体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辅助技术手段,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集图形、影像、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诸多限制,为学生创设一种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而且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感官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教学,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对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十分重要。另外,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学科,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而多媒体可以进行动态演示,创设动态情境,使知识更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激发个人潜能。
总而言之,实现数学情境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情境教学的优势也显而易见。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在情境教学方面会有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39).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根据新课标改革的指导思想,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下学习和体验数学。进行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有效情境的创设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瞬间变得活跃起来, 这种方式不但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1.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益处
1.1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 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 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 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 在一分钟内, 兔子跑了200米, 乌龟爬了10米, 试问乌龟爬的距离是兔子的几分之几?通过情景创设, 把枯燥的分数运算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1.2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 学习思维能力较弱, 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概念性的知识让小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学生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 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课本, 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和了解数学知识,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1.3 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 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 长期以往, 学生就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 不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 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是它的显著特征。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 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情境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2.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
2.1 情境创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每一个教学情境的创设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把握这一重要原则。在学习“乘法运算”这一章节时, 可以进行如下情境创设:全班40名同学一起去动物园玩耍, 已知门票价格是20元/张, 求一共花了多少钱?
2.2 情境创设要联系现实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时, 一定要使创设的情境贴合生活实际。在学习“除法运算”这一章节时, 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小明家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和他共六口人, 妈妈买了一个西瓜回家, 试问怎么切才能保证每人所吃的块数一样?每人能吃西瓜的几分之几?
2.3 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因此, 教师必须谨记: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 试问, 如果脱离了数学知识, 那么情境的创设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教师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 这一举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完全没有意义。
3.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情境地创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 教师需要经过慎重地考虑, 以便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 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 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保证所创设情境中的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 情境创设要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 要保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再次, 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要注重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 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
总之, 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有效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 也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国.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3, (2)
[2]瞿竹荣.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13, (5)
[3]魏明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J].新课程导学, 2013, (26)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8篇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孩子们都很爱玩耍, 也非常喜欢玩游戏, 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 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增加学习兴趣, 还能调动起孩子们积极参与, 积极地去亲自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并且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游戏证明了适当的游戏教育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 那么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数学上册数字“6”的读与写的时候, 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想用游戏来学习这课程了:安排六名学生玩一个围绕五张椅子转圈的游戏, 安排其他学生唱歌, 当歌曲结束时, 让他们去抢座位, 看看谁先抢到座位。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 “6比5多1”还知道了“5比6少1”, 通过游戏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5”的课程, 又能从中启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爱好, 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
在数学教学中, 加、减法计算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里最主要的内容, 数学计算不仅单调而且枯燥, 它要进行反复练习和计算, 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爱好了, 我们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也从游戏中学到了充足的知识, 又能让学生有紧迫感, 还培养了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在游戏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熟练的时机, 并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
二、创造生活情境, 使学生了解数学
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数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机会, 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 去了解数学, 感觉到数学时时就在他们的身边, 让他们从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以, 我们要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 去创造有趣而且生动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思考, 从中知道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性, 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好数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 我们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数学中的问题来描绘出来, 这样能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编一个小故事, 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 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例如, 小学一年级“加法和减法”教学中, 教师就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出题:在一片大森林里, 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 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 她就邀请了她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小熊带了3桶蜂蜜, 一会小猴子带来8个桃子, 小象子带来20个苹果。小猪是最后来给小熊过生日的, 小猪不但没送小兔子礼物, 而且还偷偷吃了3个又大又红的苹果, 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开心, 那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礼物?小猪偷吃后又剩几个水果?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很快就算出来结果。教师还激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去学习算术, 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
四、创造活动环境, 培养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与实践中去掌握、去理解, 而不是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教学中, 把问题情境活动化, 就是让学生亲自到问题情境中去, 在做、听、说、看、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册“认识物体”这一课时, 教师要按学生的各项特征, 来组织学生交流合作, 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动手搭建积木, 在游戏中感觉到物体形状的不同, 并且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对一些物体的分类要明确, 并且要学会观察物体, 让后拿出正方体、球和圆柱体等图形, 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 鼓励学生亲自去去摸一摸体会一下这些物体的特征, 最后在游戏结束是和同学们说说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特点, 形成形状不同物体的表现。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游戏来学习数学, 让学生们知道观察和分类的过程, 使学生对不同物体加深了解。
比如, 当学生们学到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一道教学题时, 教师按照平时学生值日分组, 每一小组按照身高排成一组, 然后让学生说自己前面有几位同学, 后面有几位同学, 这一组共有几个人, 说完后填写在表格中, 然后再组织学生去分析一下每一位学生说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去讨论, 然后给教师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去做、去理解数学题, 学生就会越来越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总之, 通过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 只有我们在课堂上抓住教学中的机会, 适当地去创造情境, 就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进取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在快乐中去感受学习数学的神秘感, 使学生的上进心得到加强。对教学环境良好、合理的创造,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技能知识很好掌握,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 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徐振国.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小学, 2013 (2) .
[2]陈正访.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3) .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9篇
一、巧设有趣情境发挥导入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导入设计得好, 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的“几分钟”抓不好, 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 甚至还会影响到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新课改后的小学低年级教材, 从形式到内容上, 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编排上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注重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 注重学生合作学习, 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而低年级教材每一节新课的内容往往是借助一些主题图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规律、算理和方法等, 而这些主题图往往都是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进行编排设计和整理的,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差, 他们的无意注意占主导, 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 创设出与每节新课的相关联的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新课的兴趣和动力, 把课堂教学引到深处, 从而更好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1. 生活化情境, 感受数学的价值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 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 请学生先猜猜100粒黄豆有多大的一堆。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 甲学生说:“100粒黄豆有一碗那么多, 乙学生说:“100粒黄豆能抓一把, 丙学生说:“100粒黄豆有一杯那么多。”可到底谁说对了呢?于是我让孩子们积极地回家去试验, 去寻找答案。这样的问题情境自然就把学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 发展数感。
2. 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生活化”
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因此, 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使学生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北师大版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 我们应该善于利用。我把教材主题图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 再配上声情并茂的讲解,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时, 我就把教学环节编成这样一个故事:“今天动物王国的大象要过生日, 小动物们来庆祝, 小动物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五颜六色的鲜花, 大象招待小动物们吃各种好吃的水果。”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日庆会的情境中去学习“统计”, 兴趣浓厚, 收到很好的效果。最后在做练习时我还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森林里长着一颗神奇的果树, 上面有香蕉、苹果、西瓜、桃子等, 你喜欢什么水果赶快去摘吧!”这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学生兴趣浓厚, 同时还渗透科幻的意识,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真正实现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 课程内容“生活化”。
三、巩固练习创设情境的作用
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设计了“小超市”自选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由买自己需要的物品, 之后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在整个活动中, 让学生们真实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紧接着, 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今天放学后, 请小朋友在爷爷、奶奶的带领下, 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 好吗?”学生兴致高涨。实现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中, 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原理。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在自选超市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 提高自己动手实践能力。
刍议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 第10篇
(一) 情境图应用题的定义
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育中, 学生开始接触和熟悉了应用题。应用题在数学日常教学和测试试卷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而情境图应用题是二年级数学基本应用题的主要题目类型之一。情境图应用题, 就是教师在日常指导学生学习二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情境图的具体细节和文字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分析力, 指导和培养学生在处理情境图应用题时能够构建好观察分析、灵活思维和客观理解等良好的统筹思维。
(二) 情境图应用题的特点
在二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 情境图应用题不仅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日常作业中, 而且也会在考试题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与其他的应用题类型相似, 情境图应用题的主要特点有: (1) 客观性; (2) 真实性; (3) 灵活性。
二、二年级情境图应用题教学中的考虑因素
(一) 二年级学生的性格特征
1. 直观思维的局限性。
客观上, 二年级学生的生理思维和心理思维都还没有构建成合适的系统性逻辑思维。因此, 尽管学生的模仿性强, 善于通过对直观形象的具体观察和分析。但是, 学生在阅读和收集信息时, 可能会由于思维程度、范围和联系等因素, 在处理情境图应用题时, 一方面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应用题的本意而出现不知所措地对情境图型的相关信息进行盲目地合拼。另一方面是有意或无意地选择性地接受图片或文字上的信息, 致使阅读过程中漏了大量信息、计算时把具体的数字看错或抄错、口头表达与应用题的考点不相符等粗心大意地做题。
2. 主观意识过强。
虽然二年级学生依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 但由于自我表达意识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膨胀, 因此学生往往会更注意自己的身心需求。所以, 不同学生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分析力和观察力时, 往往不能长时间去保持良好的思维模式。面对情境图应用题的讲解时, 部分学生会因为对情境图或部分文字的过分敏感, 从而在没有了解全局的状态下就忽视教师的指导和提议, 从而一知半解地盲目做题, 造成丢三落四的困境。同时, 由于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待加强, 还有学生会在教师对相关情境图应用题进行讲解时, 可能会随便东张西望, 也可能会运用语言或动作等形式去干预身边的同学, 从而产生开小差等无声型的抗议。
(二) 教师在开展情境图应用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覆盖性地进行文字灌溉。
无论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试卷成绩评价中, 数学教师都能通过学生的不同表现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文字指导或情境图启示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因为身心发展的不够成熟, 在接受和吸收数学知识时多数都是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如果数学教师在设计和开展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相关教学时, 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消化程度, 那么, 就容易在不知觉中过大范围地把与情境图应用题的相关知识结构附加在日常教学中。
2. 分析过程中忽视情境与文字的融合。
情境图应用题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常教学中, 数学教师一般都会针对班级或者学生个人等多种因素, 分类地安排、准备和调整相关情境图应用题的训练。在指导学生理解同类题型时, 大部分教师可能会因为考虑到上课时间段的限制、情境图应用题的多种多样或应用题模式的相似性等各种因素,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直接、明确、客观地介绍和分析同类题型中情境图与应用题文字两种基本因素的联系和融合, 造成学生在看图理解题型的应用范围、应用时效和应用价值时容易过分观察某一类知识点, 忽视了情境图与应用题文字两种知识的联系和融合。
三、怎样设计小学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一) 理性收集情境图应用题型,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虽然情境图应用题是要把图片和文字两种进行相互联系、相互包容, 但是, 不同类型的情境图应用题在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这些基本因素方面, 是都有相似的规律。因此, 教师在准备和设计情境图应用题的讲课模式时, 可以理性参考与应用题有关的并符合时效性的相关教材。通过对相关教材的借用, 教师可以合理运用生活和教学过程中有趣的情境图形或语言文字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促进学生灵活地学习和掌握好小学二年级数学情境图应用题的基本规律。
(二) 灵活收集学生的困境, 加强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在准备情境图应用题的相关教学指导中, 数学教师要考虑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 定期地设计和统筹好情境图应用题的类型、特点和思路等基本信息, 灵活地、耐心地、细致地观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解题时面临的困境, 客观分析学生的困惑点, 加强课堂教学与试卷模式之间的环环相扣。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处理情境图应用题时, 就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出学生可能存在的解题误点, 加强对日常教学的适当调节。
(三) 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 增强师生的换角度思考
在了解、分析和处理情境图应用题时,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需要仔细、认真、客观地观察情境图及其运行模式。所以,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育时,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客观现实, 使学生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和不同侧重点去收集情境图应用题中的具体信息, 增强师生的思维灵活性, 培养学生的解题胆量和创新思维, 从而提高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运行教学策略时能客观、快速、有效地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
四、总结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情境设置;合理选择;现实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堂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提高。下面就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的情境创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切合实际生活
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化的结果,所以,广大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时要贴合实际生活,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放到有趣的课堂情境中去。只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过渡到数学的抽象性问题,才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低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要结合教学需求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小学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教学需求。只有结合教学任务创设的课堂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的重点、难点简单化,提高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效率。例如,教学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时,教师应该拿出生活中一些由基本几何图形进行对称、平移和旋转得到的物体,让学生分辨这些物体是由什么图形经过变化之后得到的,再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以上几种几何特点的实物。
三、活动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是孩子思维的起点,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动手参与的课堂情境。因为动手操作能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问题,将数学问题直观地体现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的学科。
四、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
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让他们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而且学生在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还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高发云.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219.
[2]陈一波.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J].中外企业家,2015(05):192-193.
小学低年级数学如何创设情境 第12篇
一、让数学的学习情境伴随着一定的故事进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 而且对新鲜的事物好奇, 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并结合数学学科的本身特点, 给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真实的, 有趣的学习环境, 变学生的原始的好奇心为强烈的求知欲, 让他们对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主体意识, 真正达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共鸣。由于学生对小故事、小动物、小童话有深厚的兴趣, 所以,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 发现一些素材, 创设一定的小故事, 并有主人公, 形成一个拟人化的世界, 这样, 是对学生兴趣点的一种吸引。这样的课堂不但让课有趣味性, 最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容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比如, 我在教《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时, 我想到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一个猴妈妈带着两个孩子, 他们有六个大大的, 妈妈把这些桃子分给他们, 第一次给了哥哥一个, 却给了弟弟五个, 这时候, 猴哥哥不高兴了, 说弟弟的多, 这时候, 猴妈妈从弟弟那里拿了一个给了哥哥, 可是哥哥还是不高兴, 于是, 猴妈妈又从猴弟弟的4个桃子拿出一个又给了哥哥, 这次, 哥哥才满意了, 说这次两人一样多了。这是一个数学题目, 却通过一个小故事把问题解决了, 学生听得很认真, 学习兴趣提高了。
二、创设活动化的学习情境
小学低年级初步接触数学, 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开始停留在直观的表象认识, 在后来的学习中, 从逐步走进概念的实质, 进而达到理性的抽象认识。因此, 我们数学教学要本着学生的认识规律, 以人为本, 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去主动地学习,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态度。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要让学生摆脱片面地接受知识的局面, 而是投身于活动, 把操作、实验、观察和思考联系在一起,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一系列活动中真正地学到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另外, 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动手、动脑与动脑的好习惯。
比如, 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 我在前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回家观察酒、食品等包装。用笔记下来, 然后归类, 把相近重的物体放在一起, 再用手掂量一下, 加强对这一单位的本体认识。还动员他们亲自到市场去买一些称重的食品等。这样, 给学生提出了真实的实践情境, 学生会有一种亲身的感受, 他们完成任务就可以在课堂上汇报, 并学习到有用的知识。在课堂上, 为了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我找出一支粉笔、一个一毛的硬币来感受什么是1克的重量, 再找一个学生的书包, 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等, 感觉什么是1千克。这一个过程有视觉的感受, 有感觉的感受, 也有动手、动脑。学生通过亲身去经历, 很简单地就认识了什么是一克, 什么是一千克。整个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带有问题的情境
情境的分类可以简单地分为开放的情境与封闭的情境, 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多创设开放的情境, 带有一定的探究与探索空间, 这样的情境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还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当他们完成一项任务时, 他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我正是在教学中根据各种教学的需要, 创设适合的情境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欲望,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 真正地学会数学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正确地思考方法, 学会解题, 这样, 他们的能力就会更加全面,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 我在上《解决问题》一课时, 先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片, 看一看上面显示了哪些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小精灵提出的数学问题, 知道了“有18个小熊在玩耍, 分成了3个小组, 每组有6个小熊。”这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又来了3个小熊, 把他们平均分到3个小组内, 那么, 现在每组有几个小熊了?”学生通过平时在生活中做游戏时的情况就会很快的想到, 这时每组有7个小熊了。我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理由, 气氛很活跃。有的说原先分成3组, 这又来了3个, 正好分到每个组1个, 这时候由6个变成了7个;也有的说原来有18个小熊, 又来了3个, 现在就成了共21个, 再分成3组, 每组就是7个了。学生的方法还真多, 他们把生活经验和情境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 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就可以让课堂变得真实有效, 更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习,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 学习起来更轻松。另外, 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覃小平, 王巧玲.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07 (29)
[2]朱艳芳.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湖北教育 (教学版) .2005 (12)
[3]魏勇民.创设数学情境四忌[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 (03)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