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第1篇
《弟子规》第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弟子规》
上饶县第一小学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七课围绕“做人”这一主题,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 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从行为要求 上看,希望人和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意在告诉人们要只有成为一个行为高尚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敬重;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意在让人们做一个有才学的人,这才是人们所敬佩的。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又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升了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故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李广的事例诠释“只有心中有国家、人民的有德之人,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和称 赞。”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行,体现出《弟子规》对人的德性和才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方法有层次诵读文本,对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图片与故事读中理解“爱”的层次,“行高”“才高”的具体内涵,从韵文 中得到要做人的思想认识。
3、激发学生要立志成才的美好愿望,从小立下做德才兼备的人的远大志向。
4、陶冶情操,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 化的情感。
三、设计理念
1、以“人”字为主线,层层揭示。紧扣“做人”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
廖淑珍
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猜字活动,揭示题义;分层渐入,诵读成韵;读文会意,明理导 行;回到生活,立志做人教学四环节。层层揭示做人的内涵,促进知行合一。
2、以人为本,四化结合。确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为主线的教学策略,轻松地 理解韵文、感悟内涵、践行于生活。以猜甲骨文的“人”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 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掌握配乐朗读的方法。借助图片、故事,在图片、故事中理解文本意 思,在故事中引发思考,在故事中激发学习情趣,体现教学故事化。回归生活,用笔写下心中 的志向,实现知行合一,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一)猜字活动,揭示题义 猜字活动,1、猜字活动,激发兴趣 猜字活动,A、前不久有位书法家送给老师一幅字,这是一个古代的汉字,谁认识?(出示甲骨文的 “人” 字,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出示“人”
字的演变过程,揭示猜字活动的答案。C、请同学们为人字组词
2、相机引导,揭示题义 相机引导,揭示题义。题义 根据学生组词的情况,揭示怎样做才是才是一个让人们满意、对人类有益的人呢?让我们 一同走进《弟子规》第二十七课去感悟吧!
(二)分层渐入,诵读成韵 分层渐入,1、读准韵文 读准韵文 A、出示苏轼的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告诉学生《弟子规》就是这样的 经典的“旧书”多读、深思后其中的道理你就明白了。
B、教师配乐范读,为学生读准字音做好铺垫。C、学生个别读文指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
2、读出节奏 读出节奏 A、男女生对读,适时指导读的节奏。B、师生对读、同桌对读,适时指导,相机激励。
3、读出韵味 读出韵味 A、播放一段古筝音乐让学生听一听,想想配上这样的音乐该怎样读? B、请学生试着读一读,根据学生表现情况适时指导并给予表扬。C、学生齐读,进一步强化诵读。
(三)读文会意,明理导行 读文会意 古语有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你读懂了这几句话的意思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韵文。
1、解读“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解读“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 A、出示“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哪个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提出来。学问 学问有学就要有问。(学生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解答)B、同学们你们看这里的爱字该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爱是关爱、友爱的意思)C、现在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我们理解古文时可以将古文翻译成我们现在通俗一点优 美一点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意思,说完后再出示正确的意思)
2、联系生活,立爱做人 联系生活,[说一说] 说一说] [1]生活中有没有关心爱护过别人,或是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呢?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呢?
[2]那你有没有将你的关心和爱心给予过你不认识的人呢? [3] 教师引导:08 汶川地震为了让那里的孩子早日重反校园我们献了爱心,今年西南地区 遭受百年不遇的旱灾我们也行动起来了,因为天同覆,地同载。04 年印度洋海啸中被摧毁的 房子,许多家庭家破人亡,面对这一切我们举国上下都行动起来了孩子、军人、街头百姓、企 业等等都为他们早日重建家园献出了一份力,今年海地地震我们更是责无旁贷。[4] 我们的爱心还跨越国界,飞越大洋,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呢? [5] 点评:我们不但要关心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人,我们还要关心帮助那些有困难但 我们却不认识的人,因为天同覆,地同载。让我们做个心如天地宽,博爱大众
的人。
3、故事引路,感悟做人 故事引路,除了心中有爱,我们还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在故事中也许 你会得到启发。[孔子拜师] ——视频播放 孔子拜师] 视频播放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 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 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 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 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 些纳闷。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 “你就是 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 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
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说一说] 说一说] [1] 故事中的孔子是个怎样的人?(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不怕吃苦、彬彬有 礼)老子又是个怎样的人?(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理解;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样貌没有人记得清了但 是他所拥有的一些美好的品质却变成了故事教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用自己高尚的行 为赢得了后人的尊重,这就是: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现在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 思了吗?(从三个“高”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2] 我们从心中敬重老子、孔子除了他们拥有高尚的品质,还佩服他们什么呢?(才学丰 富)【理解: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孔子和老子都是才学丰富的人,他们的学 问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 2500 多年啊,古代的帝王只要路过孔子的家乡曲阜都要将祭拜孔子作 为头等大事,他在人们心中的名声很大,人们都十分佩服他。这就是:才大者,望自大;人所 服,非言大。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从三个“大”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3] 孔子和老子既有丰富的才学又有高尚的品行,除了孔子和老子你还知道哪些人是品质 高尚的或是才学丰富的人呢? [4] 总结:只有做一个有德有才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称赞。
(四)回到生活,立志做人 回到生活,A、同学们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你们又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准备怎样做呢?请
拿起你的笔将你的志向写在有远大志向的鸿鹄上。B、宣读自己的志向。C、在黑板上放飞自己的志愿,让鸿鹄带着你的志愿高飞。
(五)延伸生活,努力践行 延伸生活,同学们只要我们做一个心中有爱,行为高尚的人我们就可以无愧与苍天,如果我们还拥有 丰富的才学我们便可以立于人群,立于大地,我们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现在请同学们起立,再次走进课文,为了我们心中的远大志向,行动起来。配乐诵读: 课文韵文: 课文韵文: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五、板书设计
第二十七课 第二十七课 爱 行 高 才 大
附教材内容
第二十七课 第二十七课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三十七课围绕学习方法这一内容,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意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勤奋学习;“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从要求来看,意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好问求真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为学生自读自悟提供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故事《“八面受敌”读书法》以苏轼的事例诠释“读书时不能分散精力,而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一学习智慧,体现出《弟子规》在学习上也有规可循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文本,对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知道要什么才是好的学习方法,能联系自己平时的学习情况进行思考。
3、边学边反思,知道要学好知识必须要养成勤奋好学、持之以恒、善于思考、好问求真的好习惯。
4、学会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常使用。
三、设计理念
1、以“学习方法”为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锦囊妙计,诵读成诵;故事诠释,明理导行;实践拓展、延续学习
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故事引路,四化并用。确立以“诵读—思考—反思—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实现理解、感悟、思辨、导行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掌握节奏、情景诵读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用小故事来诠释古文蕴含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韵文表达的主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课文,受到教育,体现教学故事化。结合拓展,设情境,将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在生活中怎样学习的方法,实现教学情境化。引导学生反思生活,联系实际想想在平时的学习中的做法,体现生活化。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题义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明明已经是小学二年级,他平时学习总是不用心,上学时爱说悄悄话、做小动作,老师讲解的知识还没弄懂就忙着和同学们玩耍。放学回家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要爸爸妈妈喊了又喊。一有时间就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每次看到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可是总是过不了多久,就有犯老毛病了。你相对明明说些什么呢?
2、揭示题义。
根据学生的谈话交流,点明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得好的,需要持之以恒。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第三十七课,到古人那里寻找先人学习的智慧。
(二)锦囊妙计,诵读成诵
1、读通韵文
A、出示苏轼的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告诉学生《弟子规》就是这样的经典的“旧书”多读、深思后其中的道理你就明白了。
B、教师配乐范读,为学生读通韵文做好铺垫。C、学生个别读文指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
E、集体朗读韵文,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教师相机引导)
2、读出趣味
A、出示“锦囊妙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锦囊。(锦囊分为大、中、小三个)B、请学生打开锦囊试着读一读,根据学生表现情况适时指导并给予表扬。(大的锦囊是让学生模仿古人踱步读韵文;中的锦囊是要求学生邀请小伙伴拍手读文;小的锦囊是让学生配着给的音乐节奏读)
C、学生再次配节奏齐读,进一步强化诵读。
3、读文明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对照韵文再读读译文,想想每句韵文都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采用教师读韵文,学生读译文的对读方式。让学生初步把握韵文的意思。)
(三)故事诠释,明理导行
1、故事引路,晓知以理
韵文的意思我们都明白了,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呢?下面,我们看一则动画故事,从故事中你会获得怎样的启示。[王冕学画] ——播放视频动画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王冕。他父亲死得早,家里很穷,只念了三年书就去给人家放牛。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
一个夏天的傍晚,王冕在湖边放牛。忽然乌云密布,下了一阵大雨。大雨过后,阳光照得
满湖通红。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了,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得出了神,心里想,要是能把这美丽的荷花画下来,那多好哇!王冕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了画笔和颜料,又找来一些纸,照着湖里的荷花画。开始画得不像,可是他不灰心,天天画。后来,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说一说]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人)
你想到了今天弟子规里学的哪一句话呢?(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2] 王冕只要有时间就练习画画,这就是“紧用功”;经过不懈的努力,最总他画的画就像是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这就是“功夫到,滞塞通”。
[3] 看了王冕学画的故事,想想自己平时学习时还有那些地方做得不够的,今后在学习方面你会怎样做呢?(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情况说一说)[贾逵问事] ——教师生动讲述
贾逵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自小便聪明伶俐,喜欢读书。但家里太穷,买不起纸和笔。读书时,每当遇到好的文章和不懂的文句时,贾逵从不一扫而过,而是借来笔墨将这些内容记在门扇、屏风和自己制作的竹简、木片上,然后找机会向人请教。就这样,一边读,一边记,一年之后,前人写的书籍,他几乎都读遍了。随着不断地学习,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是当今奇才,无人能同他相比。[说一说]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贾逵是个怎样的人?(爱学习、善于思考、好问)
你想到了今天弟子规里学的哪一句话呢?(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2] 从贾逵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今后你在学习中会怎样做呢?(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情
况说一说)
2、回顾情景,依理明义 [再议明明] 同学们:王冕让我们明白了要做一个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人;贾逵让我们懂得了要善于思考、好问求真。现在我们对照弟子规的要求再来看看明明,他有那些地方时没有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的呢? 【议一议】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相机录导,(四)实践拓展、延续学习
1、了解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读一本书,摘录下其中精彩的内容,以备日后翻阅;读书时的疑问随时记下来;对书中的观点加以点评;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引申开去,记下自己的想法,这都是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读书,同时还要多动笔,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还能让你读书更用心,得到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养成边读书边记笔记的好习惯吧。
2、情境创设,实践导行
我们就用上刚才的读书笔记中的方法写下你今天学习了弟子规第三十七课的想法。
(五)总结全文,激励实践
同学们,《弟子规》不但教给我们做人的准则,还教给我们学习的方法。我们不只是在课堂上诵读,更应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好的学习方法。在请同学们起立,让我们再次诵读,《弟子规》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读出我们践行的信心。配乐诵读:
课文韵文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十七课 勤奋学习持之以恒 善于思考 好问求真
附教材内容 第三十七课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第3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 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化诗为画。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句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西湖引入, 理解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 说到杭州, 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风景如画的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 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 齐读)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一年最热的时候, 雷雨最多。地点:望湖楼。在西湖边, 傍湖而建, 在那时有一座大酒楼。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理解诗意, 化诗为画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材自由读读课文, 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第一, 读准字音, 试着画出节奏, 将诗句读通顺。第二, 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 试着说给同桌听听, 不懂的打上问号。好, 孩子们, 读起来吧, 开始。
2.检查自学。 (1) 检查朗读。A.看谁能看准读对, 主要是正字音;PPT出示“遮、散”。B.读出节奏。 (2) 理解诗的大体意思。A.经过刚才的自学和朗读, 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 请拿起笔画一画,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B.在诗人的描写中, 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通过想象, 化诗为画。
(1) 孩子们, 从你们的理解中, 我明白了这是苏轼在望湖楼宴请朋友, 突然天气有了变化。“黑云翻墨未遮山”, 孩子们, 通过诗句, 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有没有见过黑云翻墨的样子?是什么样儿的?请你读出来。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当你读到这句诗时, 你有什么预感?)
(2) (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 一场大雨还真来了, 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什么样的雨称白雨?白花花的雨, 突如其来的暴雨。此时你看到什么?读出来。从“白雨”你体会到雨大, 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雨大?乱入船, 雨大了才会乱, 读出来)
(3) 谁来将这场又大又急的雨, 通过朗读带到大家眼前?指名, 齐读。
(4) 这真是一场又大又急的雨啊, 它让我们感到震撼, 感到激动。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慑, 为之惊叹的时候, 一阵大风吹来, 天地间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 (同学们,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 它吹散了———吹走了———吹来了———)
(5) 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 (水如天开阔, 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色, 读出你的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6) 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水如天的景象吧。引读:
雨后的西湖, 水如天一样开阔, 读。
雨后的西湖, 湖面像被洗过的天空一样明净, 读。
雨后的西湖, 水映天, 水天一色, 读。
4.总结, 感受全诗意境。同学们, 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灵动的画面, 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此时此刻, 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 (不仅仅是因酒而醉, 还因雨而醉, 因景而醉。) 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5.同学们, 此时你就是苏轼, 就站在望湖楼上, 凭栏远眺, 感受疾风骤雨, 观赏水天一色, 齐读。
三、感悟诗情, 领悟写法
1.“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在熙宁5 年, 宋神宗时, 王安石变法, 苏轼不同政见, 受官场挤压, 无奈乎, 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 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 经历夏日骤雨, 触景生情, 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 总会借酒消愁, 吟诗抒怀, 而此诗却不见愁情, 你从这骤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 (乐观、豁达, 平静, 开阔)
2.走进诗人的心中去读诗, 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 试试。
3.据说大诗人苏轼数年之后, 对他的这首诗还念念不忘, 可见诗人的感受至深, 写法的精妙。诗人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语看出?同学们可以把从诗人这儿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
4. (短短的时间, 我们跟随苏轼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 全诗写得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有景有情, 读起来会油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 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 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豁达的苏轼喜欢西湖, 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 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 延伸课外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第4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
3.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诗句感受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豁达开朗的胸怀和诗句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流程】
一、西湖引入,理解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风景如画的西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苏轼写的一首有关西湖的诗,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齐读)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一年最热的时候,雷雨最多。地点:望湖楼。在西湖边,傍湖而建,在那时有一座大酒楼。醉书:喝醉酒写的。被美景陶醉了写的。诗人究竟为何而醉?学完这首诗,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二、理解诗意,化诗为画
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教材自由读读课文,注意倾听老师的要求:第一,读准字音,试着画出节奏,将诗句读通顺。第二,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诗句的意思,试着说给同桌听听,不懂的打上问号。好,孩子们,读起来吧,开始。
2.检查自学。(1)检查朗读。A.看谁能看准读对,主要是正字音;PPT出示“遮、散”。B.读出节奏。(2)理解诗的大体意思。A.经过刚才的自学和朗读,同学们对这首诗肯定有了自己初步的理解,请拿起笔画一画,诗人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B.在诗人的描写中,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3.通过想象,化诗为画。
(1)孩子们,从你们的理解中,我明白了这是苏轼在望湖楼宴请朋友,突然天气有了变化。“黑云翻墨未遮山”,孩子们,通过诗句,你看到了什么?(预设:有没有见过黑云翻墨的样子?是什么样儿的?请你读出来。谁还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带着你的想象读读。当你读到这句诗时,你有什么预感?)
(2)(出示: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场大雨还真来了,此时你又看到了什么?(预设:什么样的雨称白雨?白花花的雨,突如其来的暴雨。此时你看到什么?读出来。从“白雨”你体会到雨大,你还从哪里体会到雨大?乱入船,雨大了才会乱,读出来)
(3)谁来将这场又大又急的雨,通过朗读带到大家眼前?指名,齐读。
(4)这真是一场又大又急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感到激动。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慑,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是别有一番洞天。出示:卷地风来忽吹散。(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场卷地而来的大风,它吹散了——吹走了——吹来了——)
(5)望湖楼下水如天。此时的水怎样?天怎样?你能想象出水如天是怎样的景象吗?(水如天开阔,读出你的开阔;水如天一色,读出你的水天一色;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
(6)让我们也到雨后的西湖去看看水如天的景象吧。引读:
雨后的西湖,水如天一样开阔,读。
雨后的西湖,湖面像被洗过的天空一样明净,读。
雨后的西湖,水映天,水天一色,读。
4.总结,感受全诗意境。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灵动的画面,这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不仅仅是因酒而醉,还因雨而醉,因景而醉。)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苏轼,就站在望湖楼上,凭栏远眺,感受疾风骤雨,观赏水天一色,齐读。
三、感悟诗情,领悟写法
1.“一切景语皆情语”,你知道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出示:在熙宁5年,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不同政见,受官场挤压,无奈乎,自请外任,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与朋友同游西湖,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大凡诗人失意,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而此诗却不见愁情,你从这骤雨中读到了怎样一位诗人?(乐观、豁达,平静,开阔)
2.走进诗人的心中去读诗,你会读出另一种味道,试试。
3.据说大诗人苏轼数年之后,对他的这首诗还念念不忘,可见诗人的感受至深,写法的精妙。诗人在什么地方观察的?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的?抓住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从哪些词语看出?同学们可以把从诗人这儿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当中。
4.(短短的时间,我们跟随苏轼经历了一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全诗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景有情,读起来会油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上观赏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无不令人心旷神怡。)豁达的苏轼喜欢西湖,陶醉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中,他还写过一首诗与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相映成趣,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有顺序地观察一种自然景象,抓住它的特点写一个片段。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第5篇
第一课
处理生词
教学目标:1.认读理解记忆本课生词。1.掌握重点扩展词汇的意思和句子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及环节:
1.同学们认读黑板上的生词并写出翻译意思。2.教师出示重点生词并让同学们认读理解意思。结果/结婚/结束
礼堂/礼貌/礼物
所以/所有 打针/打折/打扮/打电话/打篮球/打扫/打算/打印 结果/结婚/结束
礼堂/礼貌/礼物
所以/所有 1.五月我姐姐就要()了。2.我们的考试十一点()。3.医院的检查()出来了。4.这个孩子很有()。
5.生日的时候我收到了很多()。6.()的同学都来上课了。
(7)因为外边下午了,()我们就不出去散步了。打针/打折/打扮/打电话/打篮球/打扫/打算/打印(1)体育课上我们常常()。(2)商场的衣服正在()。
(3)我感冒了,所以我要去医院()。(4)我常常给妈妈()。(5)周末我()去北京玩儿。
(6)经历让他去()一份文件。(7)今天她()地非常漂亮。(8)今天同学们一起()教室。3.口述该句子做填空练习。4.老师让同学们听写本课生词。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2.阅读短文 第二课 处理课文
教学目标:同学们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来提高汉语阅读能力。教学环节:1.认识掌握课文生词的意思。
主要(次要)遇见 由于......造成..... 得
坏 2.读课文后完成短文判断题。要求同学们在文中画出来。3.口述判断题答案。4.精读课文内容并回答问题。(1)我最近怎么了?(2)我的检查结果怎么样?(3)我的朋友怎么了?
(4)我朋友的化验结果是怎么说地? 5.根据提问同学们简单复述短文内容。
第二十七课爱牙就是爱健康 第6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龋齿的原因及龋齿的危害。
2、教育学生牙齿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知道保护它。
3、帮助学生树立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教学准备
1、电脑、录音机、动画软件。
2、小牙刷、茶杯。
3、对牙齿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过程:
1、猜迷,引出课题,复习牙齿的作用:(1)猜谜语。
(2)出示牙齿模型,复习了解牙齿的作用。
小结:方方的牙齿可以切断食物,尖尖的牙齿可以撕拉食物,扁扁厚厚的牙齿把食物磨碎。它们各有各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把食物嚼碎,吸收有营养的食物,使我们的身体长的健康结实。
2、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1)看电脑动画,提问:东东的牙齿为什么会疼?(2)边看边了解引起龋齿的原因。
a)吃了东西就去睡觉。b)小细菌“小红脸、小蓝脸”在牙齿里住下做坏事。c)牙齿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3)“小红脸、小蓝脸”有没有找过你们? 引导学生结合经验谈一谈自己得龋齿的感受。(4)了解龋齿的危害。
小结:爱吃甜食,吃过东西就去睡觉,不爱刷牙的小朋友,细菌就会在他的牙齿里住下来,把牙齿弄黑、弄坏,弄成小洞。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咀嚼食物,而且还很疼,影响我们吃饭睡觉,说话也不清楚,牙齿也变得不好看了。
3、教育学生如何保护牙齿。
(1)怎样将“小红脸、小蓝脸”赶走?(念刷牙歌、教东东正确的刷牙的方法)(2)怎样才能不让它们再来?
弟子规二十七课教学设计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