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测井对策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测井对策范文(精选7篇)

测井对策 第1篇

1 影响吸水剖面测井的因素

1.1 地层中的同位素污染影响

同位素污染是影响影响吸水剖面测井的主要因素, 主要情况表现为影响注入水匹配, 同位素污染根据实际的情况分为沉淀污染和吸附污染这两种情况,

第一:沉淀污染, 这一类污染的主要是因素同位素物质颗粒密度不同而造成的同位素微球产生沉淀滑脱的请, 同位素沉淀微球在实际注入水过程中影响重大, 并且根据斯托克斯公式可以计算出实际的沉降速度:当微球直径越来越大时, 微球的沉降速度与注入水对微球的携带能力有关, 其二者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随着注入水的不断加入, 将会导致微球与注入水不能够同时精心;当微球颗粒密度与注入水密度相当或者相差不大时, 自由沉淀速度的将会为零, 而此时微球与注入水能够同时进行, 在此时如果加大微球密度, 随着微球密度的增加, 沉淀速度越快, 此时变回产生同为沉淀污染。

第二:同位素吸附污染, 主要是表现为在井筒管壁上的油污将会成为吸附同位素微球, 进而出现同为吸附污染, 这类情况的原因主要你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采石油之后未能够及时清洗筒壁或者是清洗的不及时;第二:在开采过程中, 注入水太少, 导致实际水流动不顺畅, 进而早管壁形成吸附物;第三;由于石油开发过程中, 受到地底压力的影响, 导致吸水少的层面发生吐水的情况, 造成管壁吸附同位素微球。

1.2 注入水管住结构设计问题

由于测井仪器以及同位素微球的耐温值的影响, 导致在井段长时, 发展同位素微球滑脱现象, 而井段短时, 同位素微球密度小导致上部同为少, 污染多, 进而影响测井效果;即使在同位素密度低的地方, 也会因为井段情况导致同位素微球发展沉降滑脱现象;此外注入水管道结构不合理加上地底温度情况的不同, 导致实际的温度曲线也是不同的, 而在实际注入水过程中, 导致降温情况不合理, 导致射孔层的吸水能力下降, 进而发生同位素微球沉降。

2 解决措施

2.1 同位素污染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分析地层中的同位素情况, 在结合注入水密度匹配情况, 可以计算出实际的注入水矿化程度、注入水压力以及井下温度等等参数, 并且更具不同地段的不同情况, 使用合适的注入书密度, 在测井中, 通过上诉分析, 只有使用合适的注入水才能降低同位素污染, 所以计算出注入水的矿化度、压力值以及温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2.2 改进注入水结构

注入水管道结构不合理只能通过改变管道结构才能解决, 对于注入水管道结构的设计, 在实际的测井工作中, 设计人员需要重视结合实际的油井参数才能做好, 例如采用光管注入水井、偏心配水井等注入水管道, 这类管道类别的使用需要结合实际石油井地层参数才能够确定, 这在工程开发中是十分重要的, 对石油后期的开采效率也是十分重要的。

3 结语

综合上述, 通过分析吸水剖面测井的影响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 在实际的吸水剖面测井工作中, 影响测井工作的主要因素为同位素影响和石油井结构, 通过分析这两因素对实际吸水剖面测井的影响, 我们总结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就大庆油田的情况而言, 由于其地质条件复杂, 非均质严重, 导致在实际的吸水剖面测井工作中, 当注入水与井筒周围的冲刷程度不同时, 冲刷半径将会导致地层同位素发生不同程度的沉淀,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井筒附近的地层中, 在地层深部则没有同位素异常的情况。所以在实际的吸水剖面测井工作中, 需要重视同位素对测井工作的影响, 以确保测井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朱筱敏等.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沉积学报, 1994, 12 (2) :20-27.

[2]侯读杰等.中国陆相沉积中的低熟油气资源.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3, 14 (1) :38-45.

[3]信荃麟等.含油气盆地构造岩相分析.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1-12.

四川地区复杂井况测井施工对策 第2篇

关键词:四川地区,复杂井眼,测井对策

近年来,随着四川地区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为了加快勘探开发的步伐,钻井提速成为了必然,但是在未了解清楚所钻地层的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钻井提速使用的各种技术并不十分成熟,井筒保护技术不配套,导致产生了非常复杂的井筒条件。例如须家河组地层存在砂泥岩互层、频繁夹薄煤层、储层岩性复杂、超低孔渗、裂缝发育、高温高压的特征,多套压力系统同时在同一个井筒存在,引起涌、漏同存,井内存在气体侵入等等。近年来采用的水平井钻井、大斜度大位移钻井、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垂直钻井等钻井新技术虽然提高了钻井效率和勘探开发速度,但在须家河组等类似复杂地层应用,由于井筒条件的改变或井壁保护欠佳,使井筒条件更加复杂,给后期的测井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主要针对复杂井况条件下的测井工作进行一些剖析,共同探讨一些问题。

1 典型复杂井筒类型

1.1 涌、漏并存

在四川地区的深部地层中存在着多压力系统,由于对地质资料掌握不全、不准或设计不合理,或者为了简化程序,缩短钻井周期,导致出现了多压力系统条件下的涌、漏并存问题。如DY4井,一是由于多套压力系统存在,导致涌、漏并存,致使泥浆比重、循环泵量等都受到了约束,从而造成井筒条件非常复杂;二是地层存在高压气层,导致井内稳定时间短;三是为侧钻井,井内存在水泥掉块,且是小井眼,钻头直径为165 mm。

1.2 井眼极不规则

在深层钻井,既要提高速度,又希望节约成本,最终就出现了钻井液体系和性能与地层特性不相适应,导致井内垮塌严重、掉块多、井眼不稳定,致使测井时遇阻和遇卡严重,无法正常测井,资料无法取全,甚至发生井内事故。

川西须家河组三段、五段地层以泥页岩夹薄煤层为主,须二段、须四段以砂岩为主,其间存在较厚的泥页岩地层,各种岩性地层的井壁坍塌压力与破裂压力差异较大,井眼稳定对泥浆性能要求较高,多数地层表现为井壁崩落现象与压裂缝和诱导缝共存,且采用空气钻井等先进钻井技术后由于钻速快,井壁研磨差,所以多数须家河组钻井的井眼极不规则。图1为空气钻不规则井眼的测井曲线图。

1.3 增斜快井筒保护差

在一些定向井中,由于对造斜段重视不够,在造斜同时方位没有稳住,致使方位变化较大,同时由于泥浆性能不合理,致使井径极不规则。如X22井从3 240 m至3 350 m,井斜从3°增至18°,方位从168°变为126°,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不规则锯齿状扩径,最大井径达406mm。图2为X22井井身轨迹图。

1.4 井筒内存在酸性气体

通常在井内的酸性气体有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由于硫化氢的特殊危险性,各方重视,一般控制较好,因此,井筒内基本无硫化氢。而钻遇地层如有二氧化碳存在时,一般都不会引起警惕。但由于其腐蚀性,往往致使测井仪器的密封和极板等橡胶件遭到腐蚀,致使绝缘变差,甚至引起仪器部分形变导致仪器遇卡,最终影响测井时效及测井质量。前两年在多口井出现过上述现象。分析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在井内(围压)时侵入橡胶件内,仪器提出井后,失去围压件内气体膨胀所致。被侵蚀严重的橡胶件不能使用,图3为快速插头胶套受二氧化碳侵蚀后的照。

2 复杂井筒条件的测井施工措施

如果井筒条件较差,首先应该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改善井内的不良条件,避免井内复杂情况的出现。这里主要介绍针对复杂井筒条件所采取的测井施工办法:提前介入,收集了解井内详细情况,包括井眼轨迹、井壁、泥浆液性能、井内主要产层,漏、涌情况,钻井过程中的阻、卡情况,录井岩屑返出情况等等,有针对性的制订测井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针对井筒内可能存在酸性气体的情况,要求测井前处理好泥浆。主要措施:一是在泥浆中加入碱性材料,使泥浆的pH值达9~10;二是在不污染地层的前提下加大泥浆密度,使二氧化碳压在地层内而不进入井筒;三是降低泥浆粘度,尽量减少二氧化碳在泥浆内的储存率。

2.1 加装斜井工具,提高仪器通过能力

1)在仪器底部加装导向胶锥,可有效避免仪器遇阻。由于导向胶锥具有接触面小、有一定的弹性等特点,在遇阻点容易形成一定的缓冲力量,从而改变仪器的运行状态,能够顺利下井。

2)在仪器串上部1 m处加装橡胶扶正器,可减少遇卡几率。

3)在定向井测井时加装橡胶扶正器,有利于仪器居中;在直井段测井中,则应加装弹簧扶正器,居中效果则更好。

4)在仪器串的中部加装柔,性短节,提高仪器串的柔性,从而提高通过能力。

2.2 调整仪器组合长度,改善仪器与井筒接触面

在钻井起下钻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应综合分析井眼轨迹和井壁情况,对仪器的组合进行调整。

1)斜度较大、井眼相对规则的井眼。由于其仪器下行的摩擦阻力较大,仪器重量轻时就会引起遇阻,因此尽量采取较大一些组合,加大仪器的重量,同时合理的配置扶正器,加装遇阻抬高器等斜井工具,减少摩擦力,使仪器能够顺利到达井底。

2)井内泥浆性能较差的井。如果是直井,一般采用小组合,缩短仪器长度,减少由于井壁不稳定掉块卡仪器的风险。如果是斜井,由于钻井时井内泥浆性能差造成造斜段出现垮塌的现象,如图2所示的井眼,在开始的几趟次下井中,采取了多种方法和仪器组合,但长度没有超过25 m,均无法下至井底。最后采取长度30 m的仪器组合,顺利完成测井。从取得的井径资料看,井壁垮塌的长度在10~25 m之间,小于25 m的仪器组合,经过该井段时,躺在垮塌的大井眼中无法继续下行。

2.3 合理利用橡胶附件,减少气侵腐蚀

在四川的气井中,存在大量腐蚀橡胶件的情况。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减少施工风险。

1)减少橡胶件的使用。马笼头和加长电极是橡胶附件使用最多的地方,通过改造马笼头,取消橡胶附件;取消加长电极,改用硬电极,从而保证了电缆测井的关键环节稳定,不会因气侵而造成影响。

2)对必须采用橡胶件的地方加以适当的处理。可采用涂抹硅脂、利用生胶带缠绕等方法可有效减少气侵的危害。

3)在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对发生气侵的橡胶件进行处理。如声系部分,通常会因为气侵情况导致胶囊内出现气体,应及时进行循环排气处理,否则,在下一次测井施工时,极易发生仪器进浆事故。

2.4 采用钻具输送

钻具输送目前主要包括湿接头钻具输送测井及存储泵出式测井。钻具输送是当前解决复杂井眼施工的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它克服了电缆输送的一些不足,保证了当前一些特殊井眼施工的安全和顺利。主要应用于水平井、大斜度井、井眼条件特别复杂的井,特别对于一些井内目的层压力较大、起下钻困难的井。

2.5 简化测井项目,确保井筒安全,保证成果

1)对于井内较为复杂的井眼,为了保证成果,同时也能够解决对地层的基本认识问题,一般采取裸眼内取标准资料,而在套管内补测部分测井项目的安全做法。

2)在风险无法控制的条件下,应取消裸眼测井项目。

对于一些井内存在漏涌并存、小井眼、井内存在掉块可能、井内又有高压气层的特别复杂的井眼,一定要对井内的情况分析透,对采用的各种测井方法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最坏可能的评价,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事故。一是地层存在高压气层,导致井内稳定时间短;二是为侧钻井,井内存在水泥掉块,且是小井眼,钻头直径仅为165 mm,井深5 900 m。通过对这口井的施工难度进行充分的分析,由于不具备穿心打捞等事故处理手段的条件,再加上结合侧钻井眼与原井眼井底距离非常近的实际情况,在原井眼内已经获得标准测井资料的情况下,最终决定放弃裸眼测井,部分项目在套管内补测。

3 结论

1)复杂井眼条件下的测井施工,一定要提前介入,了解清楚井内的复杂情况,制订相对科学和安全的施工计划,确保井筒安全。

2)对于井内存在酸性气体造成橡胶件绝缘破坏的问题,目前只能通过调整泥浆性能解决该问题。

3)加强钻井设计的科学性,减少井内复杂情况,保证测井顺利进行仍是当前钻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复杂钻井条件下,需要优化泥浆性能,提高对井壁的保护,对包括测井、固井在内的后期工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蒋希文.钻井事故与复杂问题[M].北京:石油机械出版社,2006.

测井对策 第3篇

1 遇卡的原因分析及分类

在测井施工的井下事故中, 仪器遇卡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 一般根据遇卡的原因进行遇卡类型的分类, 具体的划分如下:

(1) 由于碎屑的挤入、坍塌的底层和膨胀的页岩, 这些现象都能在下井仪器的上方, 或者仪器的周围形成桥塞现象, 这样形成的遇卡就是桥塞卡。

(2) 由于井径不规则, 并且存在裸眼的井段, 而且大小井径之间的相差比较悬殊, 从而造成很多壁阶的形成, 这样仪器的上下运行在井斜比较大的壁阶上, 特别是在它比较突出的井段, 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碍。在起下若干次之后更甚, 并且会在某个突出的井段会形成键槽, 这样的话更难起出仪器, 一般将这样情况形成的遇卡事故叫做键槽卡。

(3) 在侧钻老井的时候, 要开窗及打斜井, 通过这类方式并且在套管口的钻穿过程里, 形成一个不标准的椭圆形状, 而是一个齿状的裂口, 由于裂口处容易为仪器和电缆所卡住, 并且因为周围水泥环振动而可能造成的坍塌, 再加上钻井液的冲蚀进而造成井眼的扩大, 这样就能在窗口的位置形成相应的台阶, 在测井的时候仪器就会时常遇卡在开窗的地方。

(4) 因为了解井身的情况缺乏不够, 并且对套管的损坏、下井仪器和电缆, 施工的方法和步骤的不规范等多个原因, 都能造成疲劳施工和不周密的施工设计, 这些原因都能导致遇卡事故的发生。

(5) 因具备滤失量和含量都比较大的特点, 钻井液的固相能形成非常厚的井壁泥饼, 所以粘附在井壁上的电缆, 在钻井的过程中漏失钻井液和用了高密度的钻井液这些情况, 都能在测井的过程中, 出现电缆静止时间太长时间在井中, 从而发生粘附和压差等现象, 并因此而造成对应的遇卡事故, 人们称之为吸附卡。

2 对于遇卡事故的有效预防和处理

对于遇卡事故的出现, 一定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当然, 对于这个事故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各类措施的采取, 才是进行预防的最基本原则。

仪器在井下的遇卡事故经常发生, 从上文一系列分析就可以总结出来。不过对于它造成进一步的危险和事故, 能够通过采取相信的有效预防措施, 对于人为责任事故的发生也能产生非常积极的杜绝作用, 并且从根本上对于事故的发生起到减少和预防的作用。在施工前, 测井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对于动力设备的保养进行认真的检修, 对于正常运转设备进行充分的保障。对于施工井的施工项目和情况, 也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为施工计划制定出详细而周密的方案来, 从而对于各类意外的发生能有一个全面而综合的通盘预测和考虑。严格按照已定的施工方案和操作规范,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操作。对于各类测井信息和电缆张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及时汇总和全面分析, 从而合理判断并且对于整体施工方案能进行及时调整。集中精力的同时还要有效避免过度劳累, 并且以此为施工标准, 这样至少能对于测井的井下事故80%的情况进行有效避免。

2.1 要了解井下的基本情况

测井队在每次测井之前, 一定要通过录井队和钻井人员了解井下诸如井径、井深、起下钻遇阻遇卡的情形、套管鞋的深度、井内的泥浆性能、落物情况还有各类异常现象等情况, 从而供给测井和施工进行有效的参考。

2.2 控制起钻速度

一定要对于起钻速度进行有效控制, 这需要在测井前的钻井起钻的阶段就要做到。这对于抽吸的有效防止有相当的功效, 并能有效防止井壁不稳的后果发生, 一定要在确定畅通无阻的情况之下再进行测井工作。

2.3 仔细检查仪器是否受损及受损情况

对于仪器, 一定要进行检查。比如极板的固定销、电极鱼雷头和电缆头受没受损、电缆磨损程度及深浅、仪器推靠臂的情况, 都应当严格。受到超过额定拉力的马龙头弱点, 一定要及时更换, 并且它不能超过半年, 每个季度都应该及时打开并进行相应检查。

2.4 长时间连续测井是不科学的

不能长时间连续的测井, 在1天内对于所有的项目还不能测完, 就要通井循环钻井液, 再次重复测试。要选择井眼的正常砂岩井段, 来进行重复的测量,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频繁阻卡还要对于通井重新进行。进而对于后续的测井防止被卡。

2.5 测井速度和下速都要符合相关规定

一定要在相关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下, 对于测井速度和下速工作来进行有效的展开。基本上以每小时1000米的速度, 在问题井段以这个标准来进行, 并且在接近表层套管或者即将达到井底的时候, 速度一定要减慢。

2.6 遇到阻力时, 不能加速和快速往下冲

遇到阻力时, 一定要要求井队立即通井循环泥浆。并且上下活动, 在上提仪器遇卡的情况下, 绝对不允许拉断电缆的情况出现。

2.7 最大程度缩短仪器停留井底的时间

仪器在井底停留的时间,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缩短, 从而把井底的岩屑沉淀下来。因为在井底, 遇卡的情形和机会会更多, 所以要缓慢的把仪器接触到井底, 然后测井时立即上提。

2.8 对于生产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一定要合理安排生产时间, 从根本上防止疲劳施工等情况的出现。

2.9 在测井过程中, 对于张力计的正确使用

正确使用张力计, 对于测井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对于操作员和绞车工来说, 对于拉力变化进行密切注意非常重要, 随时掌握最大安全拉力和当前拉力, 是对他们工作最起码的要求。

3 处理遇卡事故及原则

对于遇卡事故的出现, 即使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各类防范措施, 因为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这个几率仍然难免。一旦出现了, 就需要操作人员按照自身权限, 进行相应的解卡处理。如果自己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处理, 就必须上报公司, 等到公司的指令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而把损失减小到最低, 防止次生灾害和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在测井施工的过程中, 存在着各式各类的风险因素, 并且相应的连接环节比较多, 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能造成发生测井事故, 只要通过对于预防为主、科学处理的积极态度, 贯穿到施工的整个过程, 才能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把损失减少到最低和最少。

摘要:在测井施工中发生的遇卡事故, 这类情况和现象比较经常发生, 需要通过对于科学处理、预防为主的工程管理理念进行适度强化, 并且通过针对责任事故的最有力手段—减少事故和杜绝人为责任事故的方式来进行。本文通过总结实践, 对于测井施工井下最为普遍的仪器遇卡事故的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并且针对在事故发生后, 如何进行一些相关科学的救援等, 如何确定还有打捞方式的选择等问题的科学处理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测井施工,遇卡事故,防治对策,科学处理

参考文献

提升常规测井仪器测井效率的方法 第4篇

1 问题来源

虽然常规测井设备将一步步被各种快速测井平台所取替, 但由于各种快速测井平台成本都较高及测井设备更新资金不足, 致使常规测井仪器还要在裸眼井测井中继续发挥作用。

由于在用常规测井仪器存在信号传输方式多样、仪器接口及仪器总线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在用的常规测井仪器在裸眼井测井施工中, 以伽马+声波、电极系+侧向、连斜、井径微电极微球、双感应八侧向等单测为主, 测井效率低、不利于降低测井成本及劳动强度, 作业时间长、不利于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解决方法

大庆测井公司六分公司在已完成的SKD-3000地面测井系统与9801系列下井仪器成功配接的基础上, 利用现有的THL802数传短节, 在用常规仪器不做改变的情况下, 通过研制转换短节A、转换短节B、添加井下仪器总线、改变信号上传方式、对布线及组合方式进行优化, 实现常规测井仪器组合测井的目的, 测井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风险及测井成本。

2.1 转换短节A及其工作原理

转换短节A的上接口为仿CSU接口的31芯、下接口为83接口的28芯。通过RS485总线接收来自THL802数传短节的控制命令, 由单片机控制声波逻辑发射电路产生声波逻辑、启动连斜信号采集电路;连斜输出信号经PCM解码电路的转换成TTL电平被单片机采集, 再经RS485总线传送至THL802数传短节进行编码, 以9801方式上传至地面。实现“伽马+THL802数传短节+转换短节A+连斜+大连组合仪”组合测井 (如图1) 。

2.2 转换短节B及其工作原理

转换短节B的上、下接口都是28芯的83接口。通过RS485总线接收来自THL802数传短节转发的双感应八侧向刻度命令, 由单片机控制相应的继电器产生刻度脉冲, 经下接口的1、5、10实现对双感应八侧向刻度继电器的切换;双感应八侧向的输出信号经过滤波、AD转换被单片机采集, 再经RS485总线传送至THL802数传短节进行编码, 以9801方式上传至地面。实现“电极系+伽马+THL802数传短节+转换短节A+连斜+转换短节B+双感应”组合测井 (如图2) 。

2.3 改进双侧向电路

通过在原3506双侧向电路中增设差分放大器N6、模拟开关N7及脉冲变压器T2和T3, 从双侧向仪器分离出声波逻辑, 经其下接头的12、13芯发送给补偿声波, 既不影响双侧向、补偿声波的单测方式, 又达到了“加长电极+双侧向+补偿声波”组合的目的。

3 效果分析

当常规下井仪器输出信号以模拟信号方式上传的, 信号经过几千米电缆的传输, 会有一定的衰减与失真, 影响测量精度。而把常规下井仪器通过有效组合、优化信号传输方式, 模拟信号送至THL802数传短节进行编码, 以9801方式上传至地面, 受电缆影响更小, 并能使得地面系统以命令方式控制下井仪器, 增加了测井的灵活性和资料采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一次下井可以获得多条测井曲线, 既提高了测井实效, 又降低了测井工人的劳动强度。

通过在扶余、大安等四个地区的多次实际测井试验、对比及解释评价, 显示采用“伽马+声波、电极系+侧向、连斜、井径微电极微球、双感应八侧向”单测与“电极系+伽马+连斜+双感应侧向组合”、“伽马+连斜+井径微电极组合”、“加长电极+双侧向+声波组合”组合所采集的测井曲线反应的砂泥岩特征、渗透性及分层能力基本一致, 且组合前后AC、LLS、LLD、DILS、DILD、LL8等曲线一致误差均小于行业标准值, 尤其是组合前后所连斜数据计算出的井身质量也基本相同, 达到了保证测井质量的要求。而且进一步计算、对比组合前后的测井时效, 展示其组合时的测井效率都得到明显提升 (如表1所示) 。

4 结素语

通过对转换短节A、转换短节B的成功研制, 在用常规测井仪由伽马+声波、电极系+侧向、连斜、井径微电极、双感应八侧向五串测井转为“电极系+伽马+连斜+双感应侧向组合”、“伽马+连斜+井径微电极组合”、“加长电极+双侧向+声波组合”, 常规测井仪输出的直流信号、脉冲信号、3506信号均可以9801编码方式上传, 提高了常规测井仪的组合能力, 测井效率大幅提升, 达到“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摘要:提高测井效率, 增强仪器的利用率, 是每一位测井工作者的追求方向, 而如何提高常规测井仪器的测井效率, 增加常规测井仪器的利用率, 更是摆在测井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利用现有的THL802数传短接, 通过研制转换短接A、制转换短接B、改变信号上传方式, 优化仪器组合方式, 实现常规测井仪器组合测井的目的, 提高测井效率的同时, 降低测井成本及安全风险, 一举多得。而且通过实验对比分析, 所测曲线误差均小于行业标准值, 组合前后测井时效分析, 测井效率提高显著。

关键词:测井效率,利用率,常规测井仪器,转换短接,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家田.测井电子信息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1]张家田.测井电子信息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测井对策 第5篇

1 测井前的质量控制

接到施工任务后,测井监督人员要详细了解施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油气藏类型及地层的岩性特征及钻井工程状况等,根据施工井的实际情况复查测井任务单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测井设备能否满足地质任务的需要,有疑义时,应与上级管理部门及时沟通,避免采取事后补救的方式、甚至到无法补救造成损失的程度。

1.1 钻井液性能

测井过程中,大多数的井下仪器始终处于钻井液的浸泡中,钻井液及井眼是对测量结果影响最大的因素,钻井液的密度、电阻率以及添加剂对测量结果都有较大的影响。有的影响因素是可以消除或减弱的,有的是不能消除的,有些问题可通过选择不同测量原理的仪器来解决。

目前常用的测量地层电阻率的测井方法主要分两类:一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获得地层电导率(以电阻率的形式记录)的感应测井,它适用于油基泥浆和无钻井液的井中,对淡水钻井液高侵、地层电阻率中到低的地层有极好的应用效果;二是双侧向测井,它利用电流屏蔽聚焦原理在高矿化度钻井液和高阻薄层剖面中可测出地层的视电阻率。

测井前应先测量钻井液的温度、电阻率,结合井下地质情况,合理选择电阻率测井项目。在高矿化度钻井液或淡水钻井液地层电阻率超过200Ωm时,双侧向是优先选择的电阻率测井项目。图1给出了X-1井在高矿化度钻井液(0.3Ωm/18℃)条件下,双侧向测井与双感应测井对比的实例,可见,在极高矿化度钻井液的条件下,感应测井测量值严重失真,而双侧向测井反映地层电阻率的情况明显优于感应测井。

1.2 仪器的刻度与校验

测井仪器(包括地面设备、井下仪器、钻井液测量装置等)的刻度与校验是测井和定量解释的关键,仪器刻度(仪器测量物理与测量工程值之间的函数关系)不对,就不会得到正确的测量结果。

下井仪器应在刻度标准井内进行刻度,刻度完成后立即进行主校验,以便在井场进行测前、测后检查。必须按计量规定校准专用刻度器,其标称值直接影响着仪器的刻度系数,最终影响到测量结果。如自然伽马仪器刻度时,对于标称值为150API的刻度器,若使用时间长,放射性衰减严重致使标称值小于150API,若仍按150API的数值刻度仪器,将造成测井曲线数值偏大。

测井信号的传输系统对刻度系数也有较大的影响,应保持测井设备的配套性,即仪器刻度与测井时的地面仪器、电缆及井下仪器应是同一套设备。

图2给出了刻度对微电极测井的影响,图2中所示的两组微电极曲线记录的物理量(电压、电流值)是正常的,是由于刻度问题,导致1号仪器的计算的测量工程值(电阻率)偏差较大,在XX35m以上金属套管内电阻率应为零值,但1号仪器测量值仍有1Ωm的偏差,2号仪器的曲线质量是可靠的。

2 测井现场资料采集过程的质量控制

2.1 测井深度系统

现场测井采集的数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测井地质信息,另一类是深度信息。测井深度是整个测井资料质量评价的基础,离开深度测井就失去了意义。

任何测量都是有误差的,测井深度也不例外,关键是如何把误差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内。深度测量系统往往受到测量轮磨损程度、电缆下放与上提速度、丈量轮夹紧电缆的程度、电缆是否打滑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类误差。只有依靠高精度设施定期(标准深度井等)对深度测量系统进行定期标定及校正,才能满足地层评价对测井深度的要求。

图3是某井的深度系统校正情况,校正前深度系统的误差为2.6‰,校正后误差小于0.5‰,符合SY/T 5132《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1]。

现场测井时控制测井深度误差的几种主要方法:在上提过程中要校对套管口和井口对零点,确保深度正确。在正常测井时,在档位和油门不变的情况下,电缆运行速度是稳定的,如出现异常跳变,则可能是深度系统出现问题,对所有曲线进行相关性对比。

测井深度与钻井工程数据(表层套管、短套管、井深、钻具)、地质录井资料的深度误差应符合技术要求;当深度误差超出规定,应查明原因,也可用同一口井不同队别的测井资料(裸眼、套管、中间、完井)对测井深度进行相互验证。

2.2 测量速度

只有当测速很小时,测得的曲线形状才与理论曲线相似,当测速过快时,测量曲线变化幅度减小,曲线形状沿仪器运动方向发生偏移。特别是有“时间常数”要求的放射性仪器,对测井速度有着较严格的要求,速度太快将降低测量值的精度。如自然伽马测井,若测速较快,曲线发生将畸变,表现在曲线变化幅度减小,同时曲线半幅点将向上移动,造成储层界面泥质含量偏差较大、地层界面偏离的假象。

当测井资料出现异常时,应采用最佳测量速度重复测井。几种仪器组合测量时,测量速度采用最低测量速度仪器的测速。

2.3 测井曲线的质量控制

各种测井方法的响应特征要与地区岩性规律相符合,若测井资料出现与井下条件无关的零值、负值与畸变,必须重复测量,不能说明原因,应更换仪器验证。若一个测井项目有多条曲线组成,必须采取同时测量的方式,这样可保证曲线间的测量环境近似相同[2]。

套管可用来检查某些测井曲线质量。如在套管中,井径测量值应接近套管直径,长电极电阻率测量值应接近零值,声波时差测井一般为187μs/m。

可用某些物理性质稳定的岩层可用来检查测井质量,见表1[3]。

图4为XX井测井曲线图,对于致密的硬石膏、灰岩、白云岩地层,体积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测井数值分别与其骨架理论测井数值接近,说明曲线质量可靠。

仪器的刻度、测前、测后检验没问题,才有可能测出合格的测井资料,但是仪器刻度、校验合格,测井资料不一定合格。实际测井环境(温度、压力等)与刻度、校验的环境不同,必然会影响测井质量。现在记录的许多曲线不是用作地层评价的,而是用来检查仪器的实时工作性能。如MRIL-P型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测量过程中须监测的质量控制曲线CHI(回波串拟合指数)应小于2;增益GAIN与测速SPEED的关系应满足测井速度表的要求,且增益GAIN曲线应平滑且无噪声干扰,增益应随泥浆电阻率及井径的变化而变化;噪声NOISE应保持在20以内且平滑。

2.4 仪器的重复性

重复性是评价仪器稳定性最好的方法之一,在仪器下到井底前,首先在测量井段上部,选择曲线幅度变化明显、井径规则的井段进行重复测井,重复误差符合相应仪器的技术要求。在检查重复测井质量时还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如环境、仪器运行轨迹以及测井速度的差异等产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规则井眼常使浅探测仪器的重复性变差。

3 测井环境对测井资料影响分析

测井环境对测井资料影响分析是测井质量监督工作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正确评价测井环境对测井资料的产生影响,一方面不能消除或减弱坏环境对测井资料的影响而获得可靠性较高的资料;另一方面会导致盲目的更换仪器验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导致发生仪器落井等工程事故。

测井环境主要包括:井径、钻井液密度与矿化度、泥饼、钻井液侵入、地层水矿化度、地层的温度与压力、围岩以及仪器外径、间隙等非地层因素,另外在套管井中测井资料还要受到套管与水泥环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会导致测井曲线发生失真。

分析测井环境影响,必须要熟悉各种仪器的测量原理、技术指标、刻度环境等,测井环境与仪器刻度环境差别越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也越大。

某公司生产的自然伽马测井仪器的标准刻度条件为:井径150mm、井内充满淡水、仪器偏心。图5显示了该仪器在X-11井自然伽马曲线(GR)环境影响的校正结果。该井段的井眼变化较大,井眼直径最大为381mm,钻井液密度为1.7g/cm3,不含氯化钾,钻头直径245mm,仪器外径93mm,由图5可见,由于井径较大,高密度的钻井液对伽马射线的吸收及散射作用使得自然伽马GR测量值大幅度降低,XX64~XX78m泥岩的自然伽马值略低于砂岩的数值,虽然测量值不符合岩性特征,但该曲线仍是测量环境影响的正常反映,经环境校正后,曲线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曲线数值及幅度符合地区规律并可反映岩性的变化。

4 结论

测井质量控制是一个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许多环节都存在误差及误差传递。要做好测井监督工作,必须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严格监督控制各个环节质量,同时要具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及时发现、分析并解决测井资料质量问题,才能提高测井的成功率和有效率。

摘要:通过对测井全过程中的控制要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结合实例,总结了测井监督工作经验,有助于测井监督人员解决测井质量问题,提高测井原始资料质量和施工时效。

关键词:测井过程,测井质量,资料采集,测井深度,测井环境

参考文献

[1]冷洪涛,刘军,刘波.谈油田勘探开发中的测井标准化[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249(5):18-19.

[2]SY/T 5132-2003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S].

改进组合测井仪应用,提高测井时效 第6篇

当前对于水平井、大斜度井及特殊井测井一般采用水平井测井工艺进行大满贯组合测井, 目的是提高测井效率, 一次下井可取全大部分测井资料。对于普通的裸眼井测井, 通常感应+声波+井斜方位+自然伽马采用组合测井, 而R4、R25、自然电位、井径、微电极等曲线的测量, 需要使用综合仪进行测量, 该仪器测量完成以上5种曲线, 需要仪器在井中来回起下三趟以上, 且井径臂不能推靠, 测井效率十分低下, 遇阻、遇卡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技术的进步, SL3112组合测井仪的应用可以改变这种状况, 但由于组合测井仪本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测量的R4、R25曲线抖动严重、微电极曲线异常、仪器稳定性差等问题, 造成仪器到货后一直未能投产使用。

2 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仪器试验, 发现影响仪器投产应用的主要问题是:R4、R25曲线抖动严重, 曲线质量低, 需多次测量证实;微电极曲线异常, 测量数据不准确;仪器稳定性差, 测井过程中时常损坏, 无法工作;仪器马笼头通用性差, 只能配接组合测井仪使用, 感应、声波等其它仪器无法使用, 频繁的更换马笼头造成时效降低;斜井测井中, 微电极及井径曲线质量低, 有时需重新测量证实。

2.2 改进措施

R4、R25曲线抖动问题:电极系工作过程中有供电回路和测量回路两个回路, 供电回路提供一恒定电流, 通过供电电极在井下产生一个人工电场, 测量回路的两个测量电极之间因地层电阻率的不同, 在人工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电位差, 该电位差经放大、检波, 得到与地层有关的信号, 经刻度计算获得地层的视电阻率曲线。经分析, 原仪器处理电路中, 斩波电路参数选取不合理, 供电波形上下半周幅度不一致, 相敏检波电路正负半周有幅度差, 造成测量的曲线存在抖动、进套管不回零等异常情况。通过重新计算、仿真, 改进后的斩波电路把13Hz的参考信号输入到模拟开关3U9 (AD7510) 的控制端, 分时控制比较放大器3U7的同相端和反相端接不同的电位, 经3U7放大后, 输出为13Hz左右的方波信号作为电极系压控恒流源的基础输入;处理模块由RS-01模块和仅有的几个外围电阻组成。RS-01模块完成电极系动态恒流源的产生, 电极系信号的放大、量程变换以及信号整形工作。通过1R4、1R7可以调节信号的放大倍数。

微电极曲线异常问题:微电极测井是一种用于划分薄层及渗透层并求取地层冲洗带电阻率的测井方法, 微电极极板采用了特殊结构, 把三个微小的电极等距离直线排列镶嵌在耐磨的绝缘极板上, 三个电极加上一个回路电极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微电极系。经分析, 原仪器微电位参考回路电极使用R25的N电极环, 造成测量过程中微电极信号和R25信号相互干扰、曲线异常。通过研究试验, 将微电位回路改为仪器外壳, 问题得到解决。

仪器稳定性问题的改进:原仪器在测量过程中经常出现仪器坏, 无法施工的情况, 维修时发现主要为功放等器件损坏。经分析, 发现原仪器电极系供电电路电流为100m A左右, 造成823功放等器件功耗大、温度高、稳定性差、易损坏, 通过减小供电电流, 提高测量电路增益, 满足了刻度要求, 提高了仪器稳定性。

仪器马笼头的改进:原仪器的马笼头接线方式与其它马笼头不同, 有六个电极环, 且缆芯7不贯通, 通过对该仪器和其它测井仪器马笼头接线传输方式的分析, 改变组合测井仪上、下19芯的供电、测量定义, 并设计制作新式马笼头, 在不影响测井曲线质量的前提下, 马笼头电极系改进为五个电极环, 实现了马笼头功能合一, 可以配接各种下井仪器。

仪器推靠器的改进:原仪器推靠器推靠臂为联动设计, 测井过程中仪器不居中时, 尤其在斜井中测量时, 微电极极板不能良好的贴靠井壁, 造成微电极曲线及井径曲线质量较差, 有时需要重新测量证实, 测井时效降低。为解决该问题, 设计制作了专用扶正器, 保证仪器居中测量, 同时设计制作了新式推靠器, 推靠臂为分动设计, 微电极极板可根据井壁情况自行微调方向, 保证微电极极板良好贴靠井壁, 提高了曲线质量。

3 应用

仪器改进完成后, 在滨648-斜39、牛35-斜19等井进行下井试验, 取得良好测井资料, 测井时效获得大幅提高, 3112组合测井仪测井时效明显高于老式综合仪。同时试验成功后, 共改进完成10支仪器, 避免了资源浪费, 节省了新仪器购置成本。之后的6个月共完成400余口井测井施工, 有效地缩短了钻井完钻时间, 节约了勘探开发成本;测井过程中仪器工作稳定, 测井资料符合《SY/T 5132-2012石油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规范》要求, 合格率100%。

3112组合测井仪的应用, 直接降低了测井施工时间和劳动强度, 缩短了钻井完钻时间及油井开发周期, 降低勘探开发成本,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 同时由于降低了测井施工时间, 使得测井小队有充足的时间保养设备和仪器, 进一步提高了水平井、特殊疑难井的测井一次成功率, 间接降低了仪器遇阻、遇卡等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 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4 结束语

通过该仪器的改进使用, 之前需要起下三趟仪器才能取全的测井曲线, 现在只需一次即可完成, 避免了频繁上提下放仪器和更换仪器。另外, 组合测井仪采用马达推收模式, 也解决了原先在使用综合仪未炸开井径腿时需重复施工或炸开井径腿后就无法再下放仪器的弊端, 可以轻松地测量重复测井曲线。在下一步工作中, 将不断的对仪器进行改进与完善, 使该系列仪器能适应各种复杂井况条件的施工。

摘要:对于普通的裸眼井测井, 通常感应+声波+井斜方位+自然伽马采用组合测井, 而R4、R25、自然电位、井径、微电极等曲线的测量, 需要使用综合仪进行测量, 该仪器测量完成以上5种曲线, 需要仪器在井中来回起下三趟以上, 且井径臂不能推靠, 测井效率十分低下, 遇阻、遇卡情况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仪器原理及电路分析改进, 成功实现了组合测井仪的测井应用, 使用综合仪只需一次下井即可完成测井曲线, 测井时效明显提高。

声波测井在测井中的应用研究 第7篇

1 声波测井技术工作方法

由于声波是声音借于机械振动所产生的运动形式, 因此, 声波的传播情况与介质的弹性有密切关系。因声波具有作用快、能量小等特点, 所以技术人员在运用声波测井时, 可将岩石作为弹性主体, 并依据其传播特点来研究井下的地质情况。目前, 声波测井技术主要包括声幅测井技术与声速测井技术。同时, 声波测井技术采用的设备称作声波测井仪, 通过该仪器发出的声波, 工作人员可估算井下岩层的空隙度, 从而探测井下岩层的性质。

声波测井体系由地面控制器、记录处理设施及井下换能器三部分组成。其中, 记录处理设施用于记录接收换能器时产生的时间差, 而非声波信号抵达该技术系统时的初始时间, 这种测量方法有助于减小测量误差, 从而提高结果的精密度。此外, 声波测井技术还引入了信号网络, 从而将声波测井过程转变为网络信号传输模型, 以便更加精确的探测出井下以及井眼周围的地质情况。

2 声波测井技术在测井中的应用

近年来, 声波测井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声幅测井、声速测井长距声波测井超声波测井、多极子列阵声波。因此, 声波测井技术已不再单纯依靠声学技术, 而是在其基础上还融入了声学理论、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模型等现代测量技术。目前, 声波测井技术在测井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划分底层

声波测井在测井中划分底层, 主要是以声波在不同岩石中的传播特点、速度与时差值各异为理论依据, 例如:在泥岩石的剖面中, 由于泥岩中含有丰富的石膏、钙等元素, 且其渗透性较强。因此, 泥岩石的时差值大于砂岩石的时差值。而在碳酸盐岩石的剖面中, 可根据岩石周波的跳跃规律, 及碳酸盐岩石的裂缝性与孔隙性, 将其划分为白云岩与石灰岩, 与泥岩石的现象相似, 含石灰成分较多的石灰岩的时差值大于白云岩。因此, 利用声波独有的时差值, 能够准确反应出所测井下岩层的致密程度, 并通过分析时差曲线, 对地层做出合理的划分与对比。

2.2 识别裂缝、判断气层

笔者经研究发现, 在岩层性质较为固定的条件下, 气层段呈现较高的时差值。此外, 该层段还较易出现周波跳动活跃的现象。因此, 通过气层段的该种特点, 工作人员可判断其为气层, 而非油层, 声波探测结果如图1所示。但是, 若井下地质层中不含有气层, 且具有明显的周波跳动现象与时差增幅较大的现象时, 工作人员则可认定该处存在异常发育的岩石裂缝。

2.3 计算岩层孔隙程度

由于岩层中存在的孔隙会对该岩层的密度, 产生直接的影响, 且岩层的密度值与声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密不可分。因此, 工作人员在利用声波测井探测井下岩层性质时, 可在借助声波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利用怀利平均时间公式, 计算出岩层的孔隙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图2为声波在岩层孔隙中的纵波示意图:

3 声波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基础声波测井技术的精确度与功能也日益完善, 随之, 技术人员也开发出了多极声波测井技术与偶极声波测井技术。而目前的测井技术也充分应用了多种综合技术, 如三维立体成像技术等。本文主要以电声测井技术与随钻测井技术为例, 探讨了声波测井在测井中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1) 电声测井。电声测井技术的物理机制, 以强电场 (6.24Kv/m) 的作用为前提, 通过岩层产生的弹性, 以诱发弹性波。据相关资料显示:若在井下采用距离差为0.55m的偶电极子, 以每秒10次的频率对岩层进行脉冲, 可使电压幅度达到800v, 使得电激发的持续时间达到25ms。同时, 改变偶电极子的脉冲方式, 还可记录到具有不同传播速度的声波, 从而检测到岩层的声学向异性;

(2) 随钻测井。随钻测井技术 (MWD) 以钻头在碎裂岩层中产生的信号为信息源, 如:用金刚石片 (PDC) 与牙轮钻 (IADC-506) 的钻头打破白云岩层, 并用三维传感器来探测岩层碎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信号。该类实验结果显示, 钻头在岩层碎裂过程中发出的随机声音信号的频率为1-35K H z。此外, 选用牙轮钻进行工作时, 岩层与钻头碰撞发出的噪声, 也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分辨岩层性质, 从而有效的记录声音信号的发出规律。

4 结论

综上所述, 为了更好的进行油田勘探、测井等, 我国声波测井法还需进一步深入的发展, 并且还本着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测井成本的原则。根据井下实际地质情况, 我国需在测井方法、测井理论等各方面有所创新, 如充分发展电声测井技术与随钻测井技术, 从而缩短我国与国外测井技术的差距, 进而使我国测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声波测井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声波测井技术是指, 技术人员依据声波在岩层中的传播特点, 来探测井下的地质状况。为了更好的发挥声波测井的作用, 笔者对声波测井技术在测井中的工作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并分析了该技术的现实应用情况, 探讨了声波测井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关键词:声波测井,测井,应用

参考文献

[1]潘福熙, 苏孝勇, 郭云峰, 徐冰.基于ANSYS的小井眼偶极声波换能器有限元分析[J].国外测井技术.2012 (4) :59-61

[2]陈雪莲, 魏周拓, 王延茂.相控线阵声源在裸眼井和套管井外地层中产生的声束对比[J].测井技术.2012 (4) :352-356

[3]尚高峰, 尉小龙, 宋哲, 刘治国.声波测井法计算剥蚀厚度在十红滩地区的应用[J].铀矿地质.2012 (5) :307-310

[4]法林, 王蕾, 郑雅娟, 张奇, 张小虎.声学在石油测井和地球物理勘探中应用的研究新进展[J].石油仪器.2012 (2) :1-6

[5]高艳玲, 沈继斌, 陈华勇, 蔺敬旗, 王志强.过套管偶极子声波测井资料评价压裂缝高度[J].国外测井技术.2012 (3) :40-42

测井对策范文

测井对策范文(精选7篇)测井对策 第1篇1 影响吸水剖面测井的因素1.1 地层中的同位素污染影响同位素污染是影响影响吸水剖面测井的主要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