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精选11篇)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 例, 男33 例, 女13 例;年龄16~58 岁, 平均37 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9 例, 高空坠落伤10 例, 塌方挤压伤7 例。Tile分型, B1型5 例, B2型24 例, B3型9 例, C型8 例。合并髋臼骨折19 例,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5 例、后脱位3 例, 失血性休克11 例, 17 例有其他部位损伤如血气胸、脾破裂、脑外伤、尿道损伤、其他部位骨折。入院后快速评估伤情, 急诊处置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根据骨盆、髋臼骨折的移位程度, 选择大重量的股骨髁上骨牵引, 病情稳定后于伤后5~12 d手术。其中髂腹股沟入路16 例, 改良“K-L”入路13 例, 前后联合入路6 例, 耻骨联合上入路5 例, 骶髂关节前侧入路2 例, 骶髂关节后侧入路4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仰卧位或侧俯卧位, 对于耻骨联合分离骨折可采用耻骨联合上入路, 对于耻骨上支骨折、髋臼前柱骨折、髂骨翼骨折, 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对于髋臼后柱骨折, 采用改良“K-L”入路, 重建钢板固定于髋臼顶部后方与坐骨结节之间。髋臼双柱骨折, 通常先做前髂腹股沟入路, 前柱复位或股骨头中心脱位复位后, 术中如透视检查发现后柱骨折仍分离移位时, 再做改良“K-L”入路复位后柱。前后柱骨折复位恢复解剖关系多困难, 清理骨折两断面, 多数需要先植入2枚复位螺钉或骨圆针, 再利用骨盆复位钳复位, 波及关节面骨折碎块尽可能解剖复位, 位置满意后按弧度塑形重建钢板, 用松质骨螺钉固定牢固。骶髂关节脱位、骶骨骨折可通过关节后方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或关节前方行钢板螺钉固定。恢复骨盆环及髋臼的解剖形态, 创面充分止血, 放置胶管引流, 分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2~5 d, 负压引流24~72 h, 术后第2天开始双下肢被动活动锻炼。3~5周后视骨折稳定性及骨痂愈合情况扶双拐下地, 对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脱位者术后行2~4周皮牵引,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决定何时完全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本组手术时间2~4 h, 输血400~1 400 mL, 平均900 mL。术后随访4~30个月, 平均17个月。骨折复位按照Matta[2]评定标准:即在3个X线片 (患髋正位X线片、髂骨斜位X线片、闭孔斜位X线片) 上骨折移位小于1 mm为解剖复位, 小于3 mm为满意复位, 大于3 mm为不满意复位。本组解剖复位23 例, 满意复位17 例, 不满意复位6 例。临床疗效评估参照Matta功能评定标准进行评定, 本组优25 例, 良16 例, 可5 例, 优良率为89.1%。延迟愈合1 例, 髋关节骨化性肌炎2 例。原发坐骨神经损伤2 例, 1年后部分恢复。

3 讨 论

3.1 不稳定骨盆骨折分类

Tile分类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骨盆骨折分类法, 分为A、B、C三型。A型:稳定骨折。B型:旋转不稳定, 垂直稳定性骨折。B1型:开书型骨折, 前后方向挤压暴力或外旋暴力作用在骨盆上, 造成耻骨联合分离, 使得骨盆象开着的书本;B2型:骨盆侧方挤压损伤或髂骨旋转损伤;B3型:双侧B型损伤。C型:旋转及垂直方向均不稳定。C1型:单侧损伤, 后部损伤可能为髂骨骨折, 骶髂关节无损伤, 也可能为骶髂关节单纯脱位或合并骨折;或骶骨骨折, 半侧骨盆移向上方。C2型:对侧损伤, 受力侧髂骨后部和耻骨支骨折;对侧骶髂后韧带、骶棘和骶结节韧带损伤, 髂骨外旋, 骶髂关节脱位。C3型:合并髋臼骨折。

3.2 术前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不稳定复杂骨盆骨折特别是合并髋臼骨折, 手术前处理最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分析诊断骨折分型, 需要手术处理的骨折部位, 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骨盆正位、伤髋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片是最基本的影像检查, 但是有时由于骨折线的特殊走行和移位方向特别是在髋臼骨折, 仅凭X线片是不能准确判断骨折的情况, CT对于髋臼骨折的影像诊断有X线片不能代替的优越性[3]。所以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 对诊断及决定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有重要作用。本组46 例, 除5 例B1型未作CT扫描, 其余41 例均做了CT扫描及三维重建。

3.3 合理掌握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式

高能量的骨盆骨折常合并有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甚至危及生命, 常常需要先处理危及生命的疾病。早期可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行外固定架临时固定, 减少继发损伤及出血[4], 最好是在病情稳定、出血停止后进行手术。最佳手术时机一般认为在伤后4~7 d, 不超过10 d[5]。目前常用骨盆骨折内固定方法有:a) 重建钢板固定;b) 耻骨空心螺钉固定;c) 骶髂螺钉固定;d) 骶骨棒固定。本组对骨盆前环骨折或伴髋臼前、后柱骨折, 采用骨盆弧形重建钢板固定。对后环骨折不稳定, 手术前影像学资料显示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骨骨折已经复位的患者, 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骨盆后环骨折不稳固定的临床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 拉力螺钉自髂骨翼后外侧面置入经骶髂关节S1椎体, 是较优越的固定方式。但对于术前复位不理想者, 骶髂螺钉不能打入适当的位置而达不到固定效果, 则选择前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以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

3.4 前后路手术的适应证

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 如何取切口复位恢复髋臼关节的解剖和重建骨盆稳定性争议较多。Matta认为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采用髂腹股沟入路, 大部分横形、“T”形及横形伴后壁骨折可通过“K-L”入路完成, 大部分双柱骨折可通过髂腹沟入路完成。笔者认为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入路。横形骨折手术相对简单, 对于新鲜的横形骨折, 通常单一的后侧入路就能骨折复位, 使用双钢板固定能提高牢固的固定。但对于陈旧的横形骨折, 使用单一的后侧入路, 不能解决前柱骨折的复位, 必须联合使用前侧切口, 游离前柱骨折后复位固定。横形加后壁骨折治疗上与横形骨折大致相同。“T”形骨折有时候通过单一的前侧入路就能复位和固定双柱, 但由于前后柱已失去连续性, 用联合入路更有把握。对于双柱骨折治疗上与“T”形骨折大致相同。Schmidt等[6]治疗累及双柱的髋臼骨折, 当单一切口不能完成复位时, 选择前后路联合切口, 使总复位优良率分别达到86%和93%。可见前后联合入路的选用可明显提高手术复位效果。

3.5 术中注意

a) C型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 需要同时固定前后环才能很好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研究发现, 即使前环移位不明显, 不固定骨盆前环也会增加骶髂螺钉的松动率, 因此在行后环重建的同时要兼顾前环的重建。b) 在游离髂血管时, 应将髂外动静脉一同游离, 避免分别游离髂外动静脉, 以免损伤在髂外动脉表面走行的淋巴管, 术后出现淋巴水肿和淋巴漏。c) 在“K-L”入路骨折显露时, 必须注意避免将股骨头脱位来复位髋臼以及避免解剖股方肌, 以免损伤旋股内侧动脉的上升支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胡伟国报道[7]在髋臼骨折中,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为6.4%, 当合并股骨头后脱位时, 其坏死率可达17%, 其中患者年龄、损伤程度及复位时限是影响发病率的关键。d) 防止螺钉进入关节。在髋关节的前柱区域安放螺丝钉时, 螺钉的最大长度一般不超过14 mm;在髋关节后柱区域安放螺钉时, 螺钉的方向应背离关节面, 内固定完成后, 做髋关节活动检查无异响再次确认无螺钉打入髋臼内。e) 注意预防异位骨化。术中操作轻柔, 减少软组织损伤, 术毕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可服用消炎痛25 mg, 每日3次, 连服3个月, 能有效预防异位骨化的发生。总之对不稳定复杂骨盆骨折在处理合并症的同时, 做好充分的术前检查和准备, 根据分型设计个体手术方案, 细心操作, 手术尽可能恢复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满宜.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391.

[2]Matta JM.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Accuracy of reduction and clinical results in patients managed op-eratively within three weeds after the injury[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6, 78 (11) :1632-1645.

[3]安志刚, 李力更, 陈杰.髋臼前柱骨折与闭孔斜位X线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24 (12) :1138.

[4]王亮, 甑相周, 杨彦亭, 等.骨盆前环外固定架治疗骨盆环损伤[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6) :553-554.

[5]荣国威.骨科内固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37-358.

[6]Schmidt CC, Gruen GS.Non-extensile surgical ap-prouchs for two-column acetabular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93, 75 (4) :556-561.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2篇

网速不稳定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产生的,汇总如下:

一:网络问题,如你所在的网络宽带环境线路老化,存在如路由器或猫等硬件设备故障

二:电脑中病毒或木马所致,l木马会伪装成IE插件,或者感染IE浏览器运行所依赖的组件,导致系统缓慢,响应慢。

三:电脑配置以及电脑系统问题,如系统垃圾文件过多,过多的开机启动项目,运行着过多程序等。

四:多台电脑一根网线,本来网络宽带才几M,有人P2P播放器看电影或下载东西会严重影响其他用户上网速度。

五:网站或游戏服务器问题,放访问某些网站或游戏变慢,也可能是网站服务器那边的问题,如你家宽带为电信,但网站服务器所连接的宽带为网通就容易产生卡机的问题,游戏也是如此。

网速不稳定怎么办?网速不稳定的解决办法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网速不稳定的大致原因,下面编辑就来与大家介绍下网络不稳定如何使用排除法找到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先使用测试软件对网络速度进行一个大致的测试,如果您还不知道如何测试网速请先阅读:如何测试网速? 测网速的N种方法

如果通过测试网速,发现我们的网速很慢,一般下载速度低于50K/S,就说明网速很慢了,一般网速比较好,测试网速的结果都会在100K/S以上,

如果是网速的问题,那么解决办法最好加大带宽,一般低于100K/S的速度说明你家宽带仅1M,如果是电信宽带1M对于一般上上网,看看网页,玩玩一般性游戏还是够用,对于要流畅看 或大型游戏就不行了。

如果测试的网速还是比较快,依然比较卡,那么可以对电脑进行全盘扫描杀毒,以及删除电脑上的垃圾文件,对电脑进行全面优化等,也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电脑网速稳定与速度,这里也可能与您的电脑配置有关,如果电脑配置不高,也会一定程度影响速度以及游戏。cpu温度高怎么办? cpu温度高的解决办法

如果网速有时候很快有时候慢,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多台电脑连接路由器上网中出现,当有人使用P2P或迅雷看电影或下载大文件就会明显占用宽带资源,自己或其他人在看网页或游戏就会感觉明显的慢,解决办法可以共网的人一起商量下尽量不要在大家都在上网的时候使用P2P看电影或下载东西。

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进展 第3篇

【关键词】骨盆骨折;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236-02

骨盆是身体骨骼系统的枢纽,是下肢负重的支撑点。不稳定骨盆骨折包括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在挽救危急生命及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等合并伤的前提下,随着对骨盆骨折的解剖生理、生物力学和内外固定技术研究的深入以及随访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一、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手术指征

骨盆骨折稳定性的判断是指导骨盆骨折治疗方法的基础。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指征:旋转及垂直不稳定骨折;骨盆环骨折合并骸臼骨折移位;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单纯骸骼后韧带损伤;骨盆严重内旋畸形导致下肢外旋功能丧失;骨盆严重外旋畸形导致下肢内旋功能丧失者;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部损伤等。骨盆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骨折的类型可因损伤机制的不同,可以是复杂多样的。临床上因根据具体情况,以判定骨盆的稳定性为原则,把握手术指针,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二、术前准备

重度骨盆骨折常合并内脏损伤以及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首先要重视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判断,快速扩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各种并发症并及时处理,尽量减少搬动,待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時进行充分的骨盆骨折分析,术前设计,以及复位固定器械的准备。

1,术前合并伤的处理

①首先判断是否合并有内脏及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这是抢救生命的关键。②严重骨盆骨折应常规导尿,一方面患者骨盆骨折后卧床后,另一方面有利于观察尿量变化,为计算出入量,判断休克提供依据;合并有尿道损伤者,必要时可先维持功能(如造屡)后二期手术,③骨盆大出血的处理:应足量输血,充分扩容,骨盆制动。④注意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处理:注意双下肢的临床表现,力争早期诊断,尽快手术挽救肢体。⑤骨盆骨折的处理:在抢救生命的前提下,尽早骨折复位,尽可能减少后遗症。

对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应严格遵循“抢救生命第一,保全肢体第二”的原则,对骨折可先采取急诊外固定、牵引等保守治疗,可暂时稳定病情,控制出血,同时积极处理并发症,为手术做好准备。这对提高疗效及抢救成功率,减少和延迟并发症的发生都有重要意义。

2,骨盆骨折手术时机的安排。过早手术主要为感染和脏器功能衰竭。过晚手术复位的难度明显加大,导致相当一部分病例复位不足。影像学检查是判断稳定性的依据。

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手术治疗

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病人可早期活动及负重行走。骨盆骨折内固定方式有多种,临床上最大限度地恢复骨盆环结构,尤其是后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是内固定治疗的主要目标。

1,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

骨盆前环损伤内固定方法有:重建钢板固定;耻骨空心螺钉固定。前环的切开复位固定可根据骨折或脱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如耻骨上下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可行长的重建钢板固定,能有效控制旋转移位。

骨盆后环对于骸骼关节骨折脱位和骸骨骨折的内固定方法有很多:骸骨棒固定,其手术简单、创伤小。但过度加压易损伤骸神经,骸骨棒本身没有复位作用,且骸骨棒的固定强度不如骸骼关节的松质骨螺钉,已较少被应用。骸骼关节空心螺钉的固定,用松质骨螺钉从患侧的骼后上棘经骼骼关节固定到正常的骸骨体上,该方法经临床证实固定较为有效。

骨盆前路钢板内固定骸骼关节,具有以下优点:可以避免经后路所引起的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并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可在同一手术体位、一个手术视野同时完成骨盆前、后环固定,

可分离出足够空间放置2块重建钢板确保固定牢靠;前路固定骼骼关节,只需推开骼骨内板附着的肌肉即可暴露骼骼关节,在直视下完成复位固定,可以清楚地看到和保护毗邻的神经血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源性损伤;前方入路避免了骼骼关节后方韧带等软组织进一步损伤。缺点是:手术本身创伤大,出血多。

固定骸骼关节时须注意3个重要环节,即确定复位标志力争解剖复位、固定的牢靠性及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总之,对骨盆骨折的内固定复位的要求就是要纠正半骨盆旋转畸形,恢复骨盆环的解剖完整性。

2,骨盆前后环的联合内固定

骨盆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前后环同时固定时,其强度明显高于单纯后环固定。因骨盆为环形结构,当单纯固定后环时,骨盆结构呈几何可变体系,受力时不能维持原有结构和形态,因而稳定性差;当前后环同时固定时.骨盆形成了闭合环形结构,呈几何不变体系.抗变形维持原来结构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患者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建议行前后环联合固定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最佳方案。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康复

骨盆骨折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异位骨化,多见于骨质大量切除和软组织广泛剥离之后,直接外侧入路异位骨化发生率略高;骸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出现下腰痛和步态改变。由于注重手术操作及提高复位质量,其发生率有所下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髓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活动、肿胀、疼痛等情况。

术后应及时复查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输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术后早期应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静力性收缩锻炼,鼓励病人多翻身,改善局部血运。功能锻炼对患者术后功能顺利恢复至关重要,鼓励和指导患者加强下肢功能锻炼,主动和被动组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防止关节僵硬,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结语

随着对骨盆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对骨盆骨折稳定性将会有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预见,骨盆骨折的治疗将日趋完善、规范和简单。

参考文献

[1]谢增如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例。其中, 男49例, 女33例;年龄22~51岁, 平均年龄 (34.5±6.2) 岁;骨折原因具体为:车祸受伤32例, 高处坠落受伤25例, 运动受伤17例, 其他原因受伤8例;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 均为闭合型踝关节骨折, 参照Lange-hanson分型标准, 可分为以下类型:旋前外旋型28例, 旋前外展型12例, 旋后内收型20例, 旋后内收型16例, 垂直压缩型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则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在手术进行前, 患者采用仰卧的体位, 接受硬膜外阻滞麻醉, 同时, 护理人员对患者皮肤进行必要的消毒。

手术中, 从患者受损部位的反方向适当挤压骨块, 使其进行移位达到复位目的。在经过X线片检查且显示复位良好后, 简单固定踝关节, 选择直接为2.5 mm的克氏针从患者外踝处从皮肤穿入腓骨髓腔进行固定。对于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1/4的部分患者, 应进行固定处理, 采取侧卧体位, 将患足朝上, 在牵引作用下将踝关节背曲, 使后踝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选择2根直径2.5 mm的克氏针, 从患者皮肤直至跟腱外缘处进行逐层固定, 使得后踝骨折维持一定稳定性。待结束固定操作后, 患者可改为仰卧体位。结束复位固定后, 可剪断皮外的钢针, 并进行无菌包扎操作, 再选用石膏托于患者踝关节功能位处进行固定。

结束手术后, 待麻醉完全消退后, 患者方可进行功能锻炼。为避免发生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 需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术后2周后, 可用夹板替代石膏进行外固定, 6周后进行适当负重锻炼, 3个月经X线检查, 一旦发现形成骨痂, 即可将螺钉取出。待完全愈合后, 患者可进行正常负重。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Leeds影像学标准[3]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优良:X线显示患者骨折部位未出现移位情况, 下胫腓之间的联合间隙维持在2.5~4.0 mm, 外踝到内踝的移位低于2 mm, 却内踝内测与骨间的距离正常;尚可:下胫腓之间的联合间隙与对侧相比有所增多, 但在2 mm以内, 外踝到内踝的移位<2 mm, 却内踝内测与骨间的距离出现增加, 但<2 mm;差:患者后踝至近端的移位>5 mm, 外踝到内踝的移位>2 mm, 并且存在距骨后脱位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 (±) 和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Leeds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 平均3.6个月,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则为6~11个月, 平均9.8个月。在治疗优良率方面, 观察组中, 34例为优良, 7例为尚可, 无1例差, 优良率为100% (41/41) ;对照组中, 21例为优良, 13例为尚可, 7例为差, 优良率为82.9% (34/41) ,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结论

踝关节骨折大多由间接暴力导致, 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 通常还会伴有下胫腓联合性韧带损伤等合并症。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过程中, 不但要稳固负重, 同时还应确保关节活动的灵便性。由于骨折发生后, 关节间隙如果增宽, 或是关节面不平, 均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进而对患者今后的活动及生活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因而人们越来越重视骨折早期有效的解剖复位[4]。

在治疗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中, 相比于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但其优势尚未得到完全显示, 尤其是内外踝的皮肤表浅, 采用螺钉与钢板进行内固定时具有明显的外突, 时常会存在钢板外露使得内固定失效及感染等情况。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大部分踝关节骨折, 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 手法复位的原则便是从与踝关节损伤机制相反的方向对移位的骨块进行挤压, 使其复位。当前, 临床对组织治疗重要性以及生物固定等概念尤为重视, 通过采用间接复位技术, 是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 并在不将骨折端显露出来的条件下, 通过微小切口施行间接复位固定, 可充分减少对患者骨膜血供以及骨折局部软组织的损害, 且不会对髓内血液循环产生影响, 为骨折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修复生物学环境, 在降低感染率的同时, 促进了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本研究中, 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 其骨折愈合时间、在治疗优良率均显著优于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与苏攀相关研究相吻合[5]。

综上所述, 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 可促进骨折的愈合, 且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预后良好, 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显著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究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观察组则接受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优良率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 根据Leeds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其中, 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 平均3.6个月, 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则为611个月, 平均9.8个月;在治疗优良率方面, 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 (41/41) , 对照组仅为82.9% (34/41) ,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施行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手术治疗, 可促进骨折的愈合, 且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预后良好, 具有安全、有效、简便等显著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经皮内固定,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勇忠, 杨国庆.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骨伤, 2012, 11 (1) :303-305.

[2]刘四海, 唐涛, 刘克敏.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6 (10) :620-622.

[3]陈义泉, 袁太珍, 廖建中.踝关节骨折54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骨伤, 2013, 4 (2) :215-216.

[4]吴建红, 林鹏, 赖松军.不稳定踝关节骨折38例手术治疗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6 (5) :526-527.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第5篇

【关键词】植骨;不稳定骨折;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3-0051-02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几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易于高发,此类患者因为处于绝经后,其身体中的雌激素有明显下降,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故易于發生骨折损伤。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29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30例患者应用“T”形锁定接骨板固定进行治疗,治疗疗效理想,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共30例,男11例,女性19例;年龄26~78岁,平均57.4岁。按AO分型:B22例,B33例,C17例,C28例,C310例。30例患者都为闭合性骨折,22例骨折发生后直接进行手术治疗,8例为进行手法复位后再次发生移位而进行手术治疗。受伤原因:4例为车祸损伤,7例为坠落伤,19例为摔伤。

1.2 方法:麻醉应用臂丛神经阻滞,切口选择在桡骨远段掌侧进行手术,8~10cm左右的切口,从桡侧腕屈肌的桡侧和桡动脉之间进入,潜行切开腕横韧带注意保护正中神经,肌肉丰富的病人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牵拉可以造成正中神经的损伤。将旋前方肌从桡骨的止点纵向切开,显露桡骨远端的骨折及桡骨远端关节面。清除骨折端积血及软组织,复位关节面,将骨折块向远端推移复位。所有患者均取髂骨植骨以支撑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的骨缺损,以防长度的丢失。用克氏针从桡骨茎突和桡骨远端尺侧打入交叉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对背侧缺损明显的患者,在背侧lister结节处作3~4cm的小切口,牵开伸指肌腱后予以植骨。14例患者采用背侧切口植骨,14例选用的“T”形锁定钢板先进行适当的预弯,放置定锁定钢板,避免螺钉进入关节面,上紧滑动孔,远端上2~3枚锁定钉,近端上2~3枚螺钉。C型臂透视确定桡骨长度的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度,掌倾角和尺偏角的恢复。缝合时常规将旋前方肌缝合2~3针。

2.结果

30例患者手术之后3~5d均进行了X线常规复查,患者的X线检查结果显示其复位情况均良好。患者手术后1个月左右均进行了复查,无一例患者出现移位情况,所有患者的治疗评价均依据Mcbride评分标准[1]进行评定优23例,良5例,可2例,治疗的有效率为93.3%。

3.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几率比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易于高发,此类患者因为处于绝经后,其身体中的雌激素有明显下降,易于发生骨质疏松,故易于发生骨折损伤。过往对其进行分类可分为Batton、Smith、Colles等骨折,现今一般多按照AO的原则进行划分,从而被称为桡骨远端骨折[2],根据这一原则,下列为有不稳定骨折表现:①患者有比较重的骨质疏松疾病。②损伤合并有尺骨骨折的患者。③患者有关节内骨折的损伤。④原始骨折缩短大于5mm。⑤原始骨折移位(横向移位)大于1cm。⑥背侧粉碎的范围超过掌背侧的50%。⑦干骺端掌侧骨折粉碎[2]。

此疾病的治疗办法很多,多应用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进行治疗,且疗效很好。但一些高龄的女性患者骨折移位比较大、粉碎比较严重、对功能影响较大,应给予其进行手术治疗,其可让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以更好的恢复功能。本文中的30例患者术中均进行了植骨治疗,对患者进行植骨的标准Penning等[3]经研究称桡骨长度短缩大于10mm,桡骨尺侧不稳定,短缩大于5mm,骨质疏松者应进行植骨。近期文献报道:对于干骺端皮质有塌陷者应将骨片撬拨复位后植骨维持[4]。笔者认为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中央柱塌陷,存在关节软骨下骨骨缺损;干骺端皮质骨塌陷,松质骨压缩缺损;骨质疏松者均应行植骨治疗。本组常规使用自体髂骨为骨供体,植骨量不够可发生桡骨高度的丢失,掌偏角减小甚至反张。对于这种病例,我们的经验是同时在背侧沿lister结节作一个小切口,进行植骨,创伤较小,植骨安全可靠。锁定接骨板按照设计,为内固定支架,AO锁定接骨板一般都有一定的角度,不需要作预弯,角度不合适的应适当的预弯,该板远端的3个螺钉通过钉和板的锁定,起到钉板一体化的作用,可以很好地维持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并能早期功能锻炼[5]。

桡骨远端骨折可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检发现尺骨茎突弹起、有压痛,X线片显示尺骨茎突骨折及下尺桡关节脱位等来确诊。桡骨长度的丢失,使得尺骨相对过长,可引起尺骨撞击综合征,也是桡骨远端骨折的一个常见并发症。故手术之前应对患者的x线、ct等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以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应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桡骨长度、下尺桡关节复位以及掌倾角、尺偏角的恢复。

现今医学技术高度发展,对此疾病的治疗也明显增加,应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的研究也明显增多,此技术的原理是应用钢板锁定患者的骨折部位,其有很牢固的固定效果。现今一般选择掌侧、背侧这两种入路方法,应用背侧手术一般患者会有异物感,且患者在手术之后一般易于出现并发症。应用掌侧手术则对软组织连续性没有任何的影响,且其对患者的腕部肌腱干扰非常的少。故在手术治疗中多应用掌侧手术的方式进行。本文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全部运用锁定钢板来治疗,优23例,良5例,可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故对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进行治疗的优点很多,其可让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手术方式简单,固定牢固,可进行临床推广。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微创治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包括[1]:背侧粉碎范围超出掌背侧距离的50%, 干骺端掌侧皮质粉碎, 原始X线片背倾角大于等于20°, 原始X线片骨折横向移位大于等于10 mm, 原始X线片桡骨缩短大于等于5 mm, 关节内粉碎骨折, 合并尺骨骨折。64 例手术后1~3年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男22 例, 女42 例, 年龄42~79 岁。开放性骨折11 例, 闭合性骨折5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辅助多根克氏针固定。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在X线透视下, 先对桡骨远端进行初步的复位。在第2掌骨基底和桡骨远端作一小切口, 钝性分离至骨面, 直视下拧入直径2.5 mm螺纹钉达对侧皮质, 安装外固定支架。在X线透视下, 牵引复位桡腕关节, 恢复桡骨高度, 锁紧外固定架。根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 在X线透视下, 进一步撬拨复位关节面、掌倾角和尺偏角, 加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缺损严重时, 在X线引导下, 作小切口, 分离至骨缺损处, 植入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根据术后X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6~8周去除外固定架, 逐步功能锻炼, 再6~10 d后拔除克氏针。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开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功能锻炼, 同时进行前臂旋前和旋后锻炼。

1.4 疗效评估

摄左、右手的正、侧位X线片, 在X线片上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评估左、右手的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 优秀:0~2分;良好:3~8分;一般:9~14分;差:大于等于15分[2]。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表示为SD,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4 例患者, 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 背伸和尺偏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掌屈、桡偏、旋前和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见表2) 。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 术后优13 例, 良45 例, 一般6 例, 差0 例, 优良率90.6%。未出现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和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性骨萎缩等并发症。4 例发生克氏针钉道感染, 经换药后好转。1 例桡神经浅支神经损伤, 口服甲钴胺3个月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后易再移位, 主要原因是石膏固定不能提供纵向牵引力来对抗肌肉的牵拉与挤压[3],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难以维持关节面平整等, 继发疼痛、腕关节和前臂功能障碍。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 虽然腕关节的背伸、尺偏活动范围和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但手术后1~3年, 上述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腕关节的75%~85%。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 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表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不失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常用方法。随着锁定钢板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的疗效显著提高, 但锁定钢板价格较贵、创伤相对较大, 还会引起肌腱刺激、肌腱断裂等并发症, 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因此, 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Kapoor等[4]比较了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三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结果表明, 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优良率80%, 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63%, 石膏固定组优良率43%。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提供纵向牵引力, 维持桡骨的高度。Batra等[5]研究表明, 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损害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缩短, 相关系数为1.007。我们随访结果表明, 手术后1~3年的桡骨高度与正常腕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Batra的观点, 表明外固定支架能有效维持桡骨高度。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也存在一些缺陷。桡腕关节过度的纵向牵引力会加重韧带损伤, 不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辅助经皮克氏针固定可弥补外固定架的这一缺陷。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 我们无法定量最佳纵向牵引力。恢复桡骨高度后, 如果透视发现桡腕关节 (桡-月, 桡-舟关节) 间隙较对侧正常腕关节显著增宽, 可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折端, 降低外固定架的纵向牵引力。单纯运用外固定支架难以恢复掌倾角, 即使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效果也不佳。我们研究发现, 术后1~3年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 但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有研究表明[5], 只要掌倾角大于-10°, 腕关节的功能不会受到损害,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松动、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交感神经性萎缩是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安置螺纹钉时, 作小切口, 直视下钝性分离至骨面, 确保螺纹针穿过对侧皮质, 这样能有效避免第2掌骨骨折, 防止螺纹钉松动。在桡骨远端经皮克氏针固定时, 按照我们提出的安全区进针能有效避免桡神经浅支损伤[6]。避免桡腕关节的纵向过度牵拉, 过度牵拉不仅会损害腕关节功能, 还有可能导致第2掌骨骨折和交感神经性萎缩。手术后保持钉孔周围干燥, 常规点滴酒精或碘伏, 每天1~2次, 能有效防止钉道感染。

摘要:目的 评估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微创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在手术后1~3年, 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 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背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5) , 掌曲、桡偏、旋前和旋后活动范围与正常腕关节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1) ,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无显著性差异 (P>0.05)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 闭合复位, 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

参考文献

[1]黄健华, 陈一心, 宋知非.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5) :128-132.

[2]McKenna J, Harte M, Lunn J, et al.External fixationof distal radial fractures[J].Injury, 2000, 31 (8) :613-616.

[3]Trumble TE, Culp RW, Hanel DP, et al.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radius[J].Instr Course Lect, 1999 (48) :465-480.

[4]Kapoor H, Agarwal A, Dhaon BK.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comparative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ing closed reduction external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5]Batra S, Gupta A.The effect of fracture-relatedfactors on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t 1 year in distalradius fractures[J].Injury, 2002, 33 (6) :499-502.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7篇

关键词:手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骨盆骨折,治疗

骨盆骨折是由于多种高能量袭击导致的一种骨折,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1]。而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骨盆骨折的发生率也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临床对骨盆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如保守治疗、外固定治疗及内固定治疗等[2,3]。以往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我院在临床工作中,为分析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优势,现进行了本次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4例保守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与38例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保守治疗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在(20~65)岁之间,平均(40.24±5.84)岁。开放性损伤0例,闭合性损伤24例;3例患者合并髋臼骨折,2例合并股骨干骨折,1例合并尿道损伤。根据Tile分型:B1型8例,B2型5例,C1型为11例,C2型0例,C3型为0例。

手术内固定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22~67)岁之间,平均(40.85±5.38)岁。开放性损伤3例,闭合性损伤35例;4例患者合并髋臼骨折,3例合并股骨干骨折,2例合并尿道损伤。根据Tile分型:B1型8例,B2型7例,C1型为18例,C2型2例,C3型为3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情况及骨折类型等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保守组治疗方法[4]:利用骨盆悬吊牵引方法、股骨髁上牵引方法和手法对患者进行复位。牵引重量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在(5~12)kg之间,并定期为患者进行X线检查,调节患者的牵引重量。牵引时间为4~6周之间。注意避免压疮、感染等情况发生。

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法[5]:患者取平卧为,将患侧下肢进行消毒和无菌包裹,以保持手术中的牵引和复位。沿着髂嵴后方对患者做弧形的切口。将髂骨内板剥离,并将骶髂关节上方内侧切开1~2cm,在直视状态下清理并复位骶髂关节。通过牵引方法辅助对骶髂关节进行复位。使用两块重建钢板横跨到骶髂关节,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先固定骶骨侧螺钉在拉拢复位后,再固定髂骨侧两枚螺钉。患者在手术后当天即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秀:患者经过治疗和随访,其骨折愈合,无明显的腰腿痛症状,无下肢短缩,患者行走等活动均未受到限制。良好:患者经过治疗后,其骨折愈合,但有轻微的腰腿痛症状,下肢短缩<1cm,活动与行走无明显限制。尚可:患者治疗后其骨折愈合较好,有腰腿痛的症状,且发生频率较高,患者下肢短缩在1~3cm之间,活动受到限制。差: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不良,腰腿痛症状严重,下肢短缩明显,且活动严重受到限制[6,7]。

1.4 数据处理

将我院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95%可信区间,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有效率以优秀率和良好率纳入,组间比较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

2 结果

24例保守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70.83%(17/24);内固定治疗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89.47%(34/38),内固定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χ²=6.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保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内固定组患者出现1例浅表感染。两组患者均经过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骨盆骨折是一种由于高能量导致的损伤,其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如严重的骨盆骨折,患者往往会合并有失血性的休克,并可能伴有脏器损伤,因此,医生对此类患者早期即需要给予紧急处理,首先为患者抢救生命,再处理骨盆骨折[8,9]。

保守治疗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且在患者发生骨折的早期即可给予应用[10]。其临床方法为股骨髁上牵引及手法复位等。但是,保守治疗具有其缺点,其致残率比较高,且下肢短缩的发生率比较高。

手术内固定治疗对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此方法需要在患者的休克得到纠正、生命体征稳定和患者全身状况得以改善后再进行。但是,手术的创伤较大,患者承受的风险大,其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临床应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般对骨折不稳定及骨折、关节等有明显移位,患者韧带有完全性断裂,且耻骨联合分离的患者,使用内固定手术治疗最佳。

从我院本次实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给予保守治疗和手术内固定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更好,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但是,由于手术内固定治疗和保守治疗各有其优势,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最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其残疾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春豪,吴华贵,黄伟东,等.内固定与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24

[2]潘刚.不稳定骨盆骨折早期并发症的临床诊疗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1):126~127

[3]陈丽红,江美丽.多发骨折患者潜在休克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267~1268

[4]李江,张庆林,尚建伟,等.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8):27~28

[5]王照卿.骨盆骨折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6):10~11

[6]张伟英,李秀华.骨盆骨折合并伤病人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92~92

[7]赫兰学,王丹,李广程,等.外固定架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87~188

[8]林奋强.骨盆多发骨折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2):229~229,232

[9]周炳华,陈飞强,祝小聪,等.髂腹股沟入路治疗同侧骶髂关节脱位并髋臼前柱和(或)耻骨支骨折[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175~176

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8例, 致伤原因全为车祸。其中男16例, 女12例。年龄跨度为14岁到67岁, 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9例为合并失血性休克, 3例血气胸, 5例腹内脏器破裂, 2例伴有尿道断裂, 1例膀胱破损, 4例合并胸腰椎骨折, 2例合并股骨干骨折。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 确诊时间最快为20min, 最慢为3h。按骨盆骨折的Tile分类法[1]:12例B1型, 4例B2型, 6例c1型, 3例C2型, 3例C3型。

1.2 治疗方法

骨盆骨折极易导致病人严重出血。如病人已出现休克, 应积极抢救。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需要时加压输液和输血, 必要时切开静脉, 保证有效的静脉通路。患者手术采取仰卧位, 移位不明显者采用局部麻醉, 骨折移位需要手术中复位患者采用腰麻。根据手术前CT扫描先确定骨折类型, 然后确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固定顺序分别是前环、髋臼骨折和后环。B1型, 耻骨联合分离应该采用Pfannenstiel切口, 暴露耻骨联合部位, 需要避开精索、股血管鞘和股神经。复位钳放于两侧耻骨结节处使之复位, 上部加重建钢板进行固定。B2、B3型, 采用髂腹股沟入路以显露出一侧耻骨上支, 通过1块8孔重建钢板进行复位固定。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采用单侧或者双侧连为一体的髂腹股沟入路, 充分暴露骨折部后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前环复位固定后, 沿髂骨内侧弧形切口沿着髂嵴三角的后部, 用2块5孔骨盆钢板横跨骶髂关节, 在上下平面同时内固定。C1、C2型, 采用髂腹股沟入路显露髂骨和耻骨上支, 复位后分别用重建钢板螺钉固定髂骨和耻骨上支骨折;对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患者, 采用髂腹股沟切口, 同时显露骶髂关节和耻骨上支, 复位后, 垂直于髂骨外板钻入l~2枚细克氏针至椎体, 然后沿着导针拧入中空松质骨镙钉, 至椎体中央。

2 结果

本组28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18个月。18个月后, 经X线片显示, 23例骨折复位良好, 无畸形愈合, 下地行走正常。平均术后3~5个月愈合。另外5例发现下肢不等长, 并有腰腿慢性疼痛, 影响日常生活。以上结果显示, 采用切开复位结合内固定方法治疗骨盆骨折, 优良率为82.14%。

3 讨论

骨盆骨折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冲击损伤, 占全部外伤患者人数的3%~8.2%[2], 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占半数以上。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包括旋转性不稳定型 (B型) 和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型 (C型) 骨折。传统上多采用骨盆悬吊、骨牵引等治疗方式。但对于C型患者的复位, 常达不到满意效果, 易导致腰腿慢性疼痛等后遗症。随着骨盆骨折的认识加强以及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 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处理方式慢慢趋于一致, 即更加趋向于手术复位结合内固定。

由于骨盆骨折多是冲击力直接作用导致, 加上骨盆处多为松质骨, 骨折后的出血导致患者极易出现休克症状。所以应该优先治疗威胁患者生命的创伤, 然后处理骨盆骨折。手术时机取决于患者身体情况, 在患者身体能够承受的情况下, 应尽早固定骨盆损伤。

有人认为伤后72h内进行手术, 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 并且骨骼容易复位。也有人认为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等到5~7d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作内固定。由于过早手术, 患者创伤后恢复差, 出血多。尤其是C型骨折, 容易产生失血性休克以及其它脏器的损伤, 所以在短期内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手术。但是过迟手术, 骨折处骨痂以及软组织挛缩, 会极大影响骨折复位。因此部分患者不能5~7d内手术。我们认为最佳手术时机以7~12d为宜。同时手术时, 还要注意局部软组织损伤情况, 防止手术切口造成已损伤的软组织损伤加重。

骨盆处解剖关系复杂, 手术中容易误伤其他器官, 因此骨盆手术是个十分复杂细致的手术。必须在手术前根据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 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评估, 来制订详细的治疗计划。手术前必须根据CT, 了解骨盆不稳定的程度和方向, 要确定骨折的合适治疗方案。同时必须评估骨盆的稳定性, 尤其是后环的稳定性。同时了解复位和固定的局部解剖关系, 也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途径。术后合理及时的功能锻炼, 对于正常功能的恢复也十分重要。

正确的功能锻炼, 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骨骼愈合、促进正常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促进骨折的愈合, 并可矫正骨骼复位后的残余畸形。早期活动的重点, 是上肢及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以及足趾活动, 并坚持局部按摩。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 功能锻炼的范围由小到大, 由单关节到多关节, 活动时间由短到长, 让患者慢慢适应锻炼强度。3周后疼痛消失后, 就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做肌肉舒缩活动, 以及开始练习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8周开始时, 就可以扶拐, 但还不能不负重行走, 要逐步加强下肢各关节的活动。12周后慢慢开始负重行走。老年患者易因肌肉萎缩而容易出现关节僵硬, 一般情况下4~6周去牵引后, 即开始尝试功能锻炼, 时间及运动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不可急于求成。在患者出院后, 应做好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 但要避免过早负重, 同时加强日常生活饮食调理。

外科治疗的主要目标是, 最大限度地恢复骨盆结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非手术治疗对有移位的不稳定骨盆骨折, 不能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 常有明显的后遗症产生。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 在于矫正畸形。手术复位结合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术后能维持骨盆的稳定性, 能够达到早期活动的效果, 并可预防发生晚期骨盆不稳定和骨不连, 最大限度达到功能恢复, 降低致残率。

摘要:目的由车祸导致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治疗效果观察。方法共28例骨盆骨折, 按Tile分类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行切开复位结合内固定。结果随访28例, 平均随访18个月。23例骨折复位良好, 无畸形愈合, 下地行走正常。结论手术治疗效果优良率为82.14%。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手术治疗,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TILE M.pelvic ring fractures:Should they be fixed[J].J BoneJoint Surg (Br) , 1988, 70:1~12.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锁骨骨折,不稳定型,内固定

锁骨是人体上肢和躯干唯一的骨性连接, 容易受到损害形成骨折。锁骨骨折中最常见的就是锁骨中段骨折, 占锁骨骨折80%[1], 锁骨中段骨折指的是喙锁韧带内侧界以及肋锁韧带外侧界间的骨折。此次调查对象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不稳定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 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克氏针治疗、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治疗和锁定钢板治疗, 都取得了较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研究对象共58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5~68岁。所有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开放骨折2例, 闭合骨折56例, 合并其它部位骨折42例。骨折的种类:斜形螺旋形骨折5例, 横断骨折7例, 粉碎性骨折46例。克氏针对横断骨折和斜形螺旋形骨折以及简单粉碎性骨折进行固定17例, 锁定钢板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4例, 重建钢板或者解剖钢板对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3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克氏针组[2]

选择和锁骨髓腔的直径相一致的克氏针, 先穿入到远端骨折端的骨髓腔内, 向远端呈顺时针钻入, 在锁骨的远端穿出, 经过皮肤, 对骨折进行整复。在锁骨的近端呈逆时针方向把克氏针钻入, 直到针尖穿透锁骨内端的皮质, 折弯剪断针尾露在皮外。使用粗丝线捆扎固定粉碎的大骨块。

1.2.2 锁定钢板固定组

使用克氏针法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骨折远近端进行简单固定, 对附着在粉碎骨折块上的软组织复位后在克氏针周围用可吸收线进行捆扎。在锁骨的上侧置入合适锁定钢板, 按照顺序把克氏针退出, 经过钻孔和测深以及攻丝之后对钢板桥接进行固定。

1.2.3 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组

用复位钳固定夹持两骨折端, 对于粉碎骨折把大骨折块以及另一侧的骨折端使用缝线进行捆绑固定之后复位, 恢复到锁骨解剖的形状之后, 经过钻孔和测深以及攻丝, 固定放在锁骨上侧预弯塑形重建钢板或S形解剖钢板。三角巾悬吊2~3w之后进行肩肘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2 结果

在6~18个月的时间内对58例患者进行随访。克氏针组17例患者通过3~6个月的恢复均达到骨性愈合。克氏针松动1例, 在辅以外固定的情况下经过早期肩关节制动达到骨折骨性愈合。针尾感染1例, 在经过相应治疗并且局部换药处理后治愈;克氏针断裂情况未出现。4例锁定钢板治疗的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通过4~6个月的恢复都达到了骨性愈合。未出现畸形愈合和钢板螺钉断裂等情况。37例采用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治疗的患者达到骨性愈合的患者35例。

3 讨论

采用克氏针内固定的优点:手术切口小, 对骨折部血运破坏小而且方法简单易于取出, 治疗费用低廉,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缺点:克氏针固定因为肩部运动造成松动, 旋转无法控制, 易出现游移现象。术后出现克氏针松动在本组出现1例。该固定方法由于对成年人的简单骨折以及要求早期行功能锻炼的儿童患者骨愈合较快, 所以仍然可以作为治疗的第一选择。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优点:钢板内锁定头螺钉的坚强把持力可以减少骨折二期移位而导致的螺钉松动和拔出情况出现;在治疗粉碎性骨折中完成对骨折间接复位之后, 只需要桥接固定两个主要骨折端, 而不需要对粉碎骨折区固定螺钉, 避免了钢板应力过于集中而出现的内固定断裂情况, 也避免了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 能够促成骨质早期的愈合;不用按照骨的形状对锁定钢板精确塑形。缺点:治疗费用较为昂贵。

采用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内固定易控制旋转, 可用钢板结合拉力螺钉的方式对蝶形或斜形骨块进行固定, 内固定牢固, 肩关节功能恢复快, 患肢能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通过上述结果说明平时的工作中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采用符合患者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瞿杭波, 沈进稳, 童培建, 等.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13 (3) :54-55.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腕舟骨;骨折;内固定;C型臂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69-02

随着我国交通工业的迅速发展,腕舟状骨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其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骨科医生的关注。自2009年8月到2011年9月,我科采用Herbert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移位不稳定型腕舟状骨折28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3例,年龄23~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d~1个月,平均15天。右手23例,左手5例,损伤机制多为跌倒时手掌张开着地导致腕关节过度伸展并轻度桡偏所致。所有患者均行腕关节正位侧位舟状骨为摄片及腕关节CT检查,均为有移位不稳定型骨折。其中近端骨折5例,远端骨折5例,腰部骨折18例。Eddeland提出,把X线片上骨折端错位大于1mm的骨折称为移位骨折,反之则为非移位骨折。所有病例均为移位骨折[1]。

1.2手术方法

①闭合复位经皮舟骨骨折固定(25例):臂丛麻醉成功后,准备好Herbert螺釘器械,C形臂透视机,克氏针,在腕桡背侧位置做1cm手术切口,在C形臂透视下整复舟骨骨折,在透视下轻度旋前并屈曲腕关节直至舟骨骨折远近两端对线复位,以舟骨的中轴线为最佳的螺钉置入点,在C形臂下透视下见舟骨骨折对位良好,导针位置合适,测量导针深度,攻丝,拧入大小合适Herbert螺钉,断端可通过螺钉加压。②背侧入路(1例):C形臂透视机下闭合复位失败,在腕关节背侧做6cm横行切口,保护桡神经和尺神经感觉支,切开伸肌支持带,牵开伸肌腱,显露腕关节背侧关机囊,显露骨折部位,一枚细克氏针钻入近端骨折块,撬拨复位骨折,整复骨折至对位良好后,钻入导针拧入空心钉至近极和远极的中心,在C形臂下确认位置合适,修复关节囊及伸肌支持带,关闭切口。③掌侧入路(2例):C形臂透视机下闭合复位失败,在腕关节的掌面做纵行皮肤切口,起自腕掌侧横纹近侧3~4cm,相当于桡侧腕屈肌表面,向远侧延长至腕掌横纹,然后转向桡侧,保护正中神经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切开桡侧腕屈肌腱鞘,显露桡舟关节掌侧关节囊,暴露骨折,直视下复位骨折,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使用Herbert螺钉器械,确保Herbert螺钉位于近极和远极的中心,术中透视确定螺钉位置、长度合适,断端给予加压,缝合关节囊,关闭切口。术后14天拆线,石膏托固定6~8周。

1.3结果

术后即刻X线示28例骨折端解剖复位。随访3~40个月,平均14.5个月。28例患者均受随访,未发生术后感染,无内固定断裂。其中27例骨折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12个月,1例骨不连。26例腕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握拳力量恢复正常。2例日常生活中腕部略有疼痛不适。

2 讨论

由于腕舟骨与桡骨远端及7块腕骨中的4块相关节,舟骨骨折后,其断端易受其它骨的影响而产生异常活动,所以腕舟骨骨折易于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以及导致腕关节的功能障碍。手舟骨血供丰富,桡动脉的腕背侧支分出2~4支细小动脉由背侧部进入手舟骨,鱼际部肌支的细小动脉支由手舟骨结节部进入骨内。但如骨折发生在手舟骨腰部或近侧三分之一部,因骨内营养血管断裂,则易造成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2]。伴有腕关节脱位者骨不连、骨坏死发生率更高。新鲜移位不稳定型腕舟骨骨折应用Herbert螺钉固定,应尽量选择闭合复位,少干扰骨折的血供,在闭合复位失败的情况下,可行切开复位。Herbert[3]于1984年研制一种端尾均带螺纹的加压螺钉,由于其端尾有不同的螺纹,因而能对舟骨骨折产生加压作用,应用这种加压螺钉治疗舟骨骨折能达到骨折线之间的紧密接触和坚强内固定,并且还使石膏外固定的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目前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选用Herbert螺钉C型臂透视下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优点包括:①缩短外固定时间。②提供相对有力的内固定。③重量轻、硬度强,在骨折处加压。④不影响腕关节的韧带解剖结构,手术易于操作。在X线透视下进行导针定位,便于骨折复位更加准确。该方法能使骨折达到正确的解剖复位,恢复骨的基本形状,更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有效地阻止了腕关节的粘连及创伤性腕关节炎发生。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 顾玉东,王树寰,侍德,手外科手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Gelberman RH,Wolock BS,Siegel DB.Fraturens and non-unios of the carpal.Jone Joint Surg,1989,71(10):1560.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11篇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1]骨折38例, 均进行有效随访。手术年龄63~78岁, 平均70.5岁;男18例, 女20例;中小暴力37例, 较大暴力1例;右侧25例, 左侧13例。AO骨折分型:A2.1型13例, A2.2型10例, A2.3型6例, A3.3型9例。入院时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糖尿病等16例。

1.1 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行外展位胫骨结节骨牵引, 重量为体重的1/7~1/10, 时间4~7d。进行全面检查, 同时治疗和控制原发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积极进行肺功能锻炼如吹气球等;加强护理、局部按摩, 以促进双下肢血液循环等。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 1周左右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

采用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 患者取平卧位, 患髋及骶尾部垫高, 安装牵引固定复位器。手术野常规消毒铺巾。采用患髋外侧入路 (Watson-Jones) 与股骨近端粗隆下3~5cm外侧切口, 长约15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电凝止血, 分离肌层显露沿股骨粗隆下端为宜;先进行复位, 在C型臂X光机显示屏上观察确定复位良好, 先用导针从股骨粗隆外侧肌符丽顶点下2.5~3.0cm处进针, 保持颈干角135°、前倾角约15°, 沿股骨颈向股骨头中心钻入导针, 借助C型臂X光确定进针方向。进针深度根据以C型臂X光机显示情况约钻到软骨板下1mm为准, 被动活动髋关节正常、无阻挡感。通过导针扩孔、攻丝打入螺纹钉, 骨折复位稳定, (为增加复位后的稳定性, 可将远骨折断端适当内移) 在分别在上下间隔1.5cm各打入螺纹钉1枚。被动活动髋关节见骨折固定坚固、关节活动正常,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点针具、器械、纱布无误, 伤口内置负压引流管1根, 24~72h拔除。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 术后宁及无菌纱布包扎伤口。手术完毕, 髋关节、股骨上端正侧位线摄片留影, 观察骨折复情况。安返病房后患肢丁字鞋固定。手术时间50~100min, 输血400~600m L。

1.3 围手术期治疗

手术前1d开始使用抗生素, 至术后5~7d。常规运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丹参注射液20~30m L加入0.9%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m L中静滴, 每日1次, 连用1周。患肢丁字鞋固定维持外展中立位。加强护理、注意肢体按摩, 预防和减少患肢深、浅静脉栓塞及深、浅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主动收缩, 术后第2天始他人协助活动踝关节、膝关节和髋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半卧位, 拍背帮助排痰, 增加肺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恢复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2周拆线出院, 4周部分负重, 视骨折愈合情况决定完全负重时间。

2 结果

本组38例均采用国产或合资产的内固定材料 (钛金螺纹空心钉) 。患者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 复查正侧位X线片提示: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术后配合应用接骨药物。随访时间12~28个月, 平均16个月。38例骨折愈合良好, 无骨折不愈合现象, 无螺钉断裂、折弯或钉分离, 无头钉穿出股骨头, 无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或深静脉炎等, 无髋内翻现象。按黄氏[2]的治疗结果分析标准, 37例下肢功能恢复正常, 无髋内翻、无跛行, 优良率97%。1例髋关节屈曲95°, 有轻度疼痛。

3 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 内固定手术和早期活动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手术前积极控制并发症, 争取治疗时间, 加强护理, 对于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意义重大。

有限切开伤口, 精细的操作,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另外做好患者术前的饮食调理、思想准备, 术后的镇痛、康复护理工作, 早期的功能锻炼具有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可靠手术方法。方法 分别采用股骨近端打入螺纹钉对48例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 术后观察骨折恢复情况。结果 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方法可靠, 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使之功能恢复正常是关键。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不稳定型骨折论文(精选11篇)不稳定型骨折论文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6 例, 男33 例, 女13 例;年龄16~58 岁, 平...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