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精选10篇)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 第1篇

In 1899, in Xiao Tun Village of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villagers found many tortoise(龟) shells and bones carved with letters and symbols, which unveiled(显露) to the world Yin Xu, an ancient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 Since then this place has become of great interest to worldwide archeologists, because those inscriptions have proved to be the earliest written characters of human beings, the Oracles.

About 3,300 years ago, one emperor of the Shang Dynasty (16th - 11th century BC) moved his capital city to Yin, which is today’s Anyang city, and since then Yin has been the capital city for more than 250 years. Today Yin Xu has proved to be the earliest remains of an ancient capital city in written record. Covering a grand area of 24 square kilometers (more than 9 square miles), Yin Xu had a palaces district, civil residences district, tombs district and workshops district,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y the Heng river in the city. This rational layout clearly shows people a powerful country and a well-equipped ancient city.

The large-scale excavation in Yin Xu has been continued since the last century. Besides the 150, 000 pieces of oracles, abundant bronze ware has been excavated, and among them, Simuwu Ding, a 4-legged bronze cooking vessel(器皿) is the biggest and heaviest bronze ware ever found worldwide. Apart from oracles and bronze ware, people have also excavated much pottery ware and jade. The excavation is still in progress and great discoveries come forth from time to time. Like a famous archeologist has said, in Yin Xu there are more treasures to be found.

Because of its great value in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the human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world, Yin Xu topped the 100 Greatest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of China in the last century and it was listed in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List of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Yin Xu is revealing its beauty to the world.

Museum on Yin Ruins

OK, everybody. Soon we’ll get to the Museum on Yin Ruins, the best museum for the study of the Yin Shang Culture. Now please listen to me and I’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give you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it.

As you know,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to discover characters. As early as 4,000 years ago, people used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to record events of their social life. It is the earliest written form of language in the world. Today we call them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hich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 the Yin Ruins.

Speak of the Yin Ruins, it is at Xiaotun Village of Anyang City. In ancient times, Xiaotun was called Yin and it was the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So the period was also called Yin Shang. After the Yin had been overthrown, the city declined and the remains of it was later called the Yin Ruins.

The Yin Ruins is famous for three things,i.e.the oracle inscriptions, the bronze wares and the ancient capital of the Shang Dynas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Yin Ruins had been listed as the first group of cultural relics under national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its culture, the government built “Garden of the Yin Ruins” on the site. Today the garden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ions with ancient objects on display.

Next ,let’s come to the main hall where the oracle inscriptions are exhibited. I’ll talk something more about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ere first discovered during the years of Emperor Guang Xu, in the Qing Dynasty. Then 15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within 10 years, and more than 16,000 pieces of bones and shells were found. But in the Shang Dynasty, they were used as divinations(预言), when people were very superstitious. The inscriptions cover a wide range of fields, such as sacrifice, wars, state affairs, weather, hunting, etc. Today, they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Shang Dynasty. And the study of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as become a new subject and is getting more popular among people.

Apart from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ronze wares are another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relics discovered from the Ruins, which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of bronze casting reached its peak in the Shang Dynasty. The bronze wares include vessels, weapons,chariots and so on. Of all the unearthed wares, “Simuwu Ding” is the largest bronze ware in the world. It is elegant in appearance and intricately carved in patterns, showing the peak of bronze casting technology in the Shang Dynasty.

Finally we come to the side of the imperial palaces and tombs. The site of the imperial palaces lies on the north of the Xiaotun village, to the south bank of Henghe river. In 1976 near the site the the imperial palaces archaeologists found the tomb of the first woman general in Chinese history.

Tomb of Fu Hao.FuHao was Emperor Wu Ding’s wife,both intelligent and courageous. She had bravely led the Yin army fighting in many wars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tecting of the country. After her death, Wu Ding built a large tomb near the palace to honor her merits. Buried together with her were many slaves and war prisoners as well as 1,928 sacrificial objects. Tomb of Fu Hao is the only well-preserved tomb unearthed so far in the Yin Rains. The large numbers of sacrificial objects are valuable cultural relics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art.

Moreover, there are some other precious ancient articl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e Yin Shang Culture will gain a lot from our visiting.

Well, OK. So much for the introduction. Here we are, the Yin Ruins. Please get ready your stuff and then dismount the bus. We’ll begin our terrific visiting. I’m sure you’ll enjoy a splendid experience here. Have a good time. Thank you .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 第2篇

大家好,我是少年导游张正玺,欢迎您来到世界遗产地安阳殷墟博物苑参观游览。

安阳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早在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代帝王盘庚在安阳小屯建都,历经8代12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都。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自从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后,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首先映入您眼帘的是殷墟的大门,这扇大门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仿建设计的。您看到的整扇大门就是由三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字写实放大的组合。门柱上的纹饰是根据青铜器上的浮雕图案雕刻的,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青铜器,就是世界青铜器之冠司母戊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原件通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如此大的重器,铸造起来非常困难。需要200多人同时浇铸才能完成。这充分反映了商朝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鼎,在最初的作用是一种烹煮器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青铜器时代,鼎逐渐演变成一种地位、王权的象征。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成语,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这些含有“鼎”的成语一般都跟权利有关系。

现在我们走在了仿殷墟大殿门口,这个大殿是商王议事朝拜场所,该建筑是茅草盖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大殿里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吧。甲骨文是18由清朝王懿荣发现的。远在清朝末期,我们脚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时,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他们一直把它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中药龙骨,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卖到药店。直至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这些甲骨文大多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着商朝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社会内容,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现在走进的是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据古文献记载,最早的车是由夏朝的奚仲发明的。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夏朝的车。目前,考古发掘出最早的车则是殷墟出土的商代时期的马车。1935年,在王陵区发现了一座车马坑。截止目前,共出土了70多辆马车。展厅内陈列了6辆马车,从两个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三千年前的道路是多么宽广。您看,前方的这块是冬天在殷墟北端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道路,道路宽约8.35米,中间黄色部分是车辙印有四条,说明是双向道,在车辙印两端还有1.8米的人行道,有快车道,慢车道,可以说是古代时候的一种高速公路。

我们现在正走在妇好墓享堂广场,这尊高约3.5米汉白玉塑像,就是妇好的雕塑。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能征善战,屡立战功,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广场南侧的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随葬品出土1928件,分6层葬于墓内,每一件都称得上巧夺天工。这些随葬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埋葬制度以及揭露殷王室极度奢侈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安阳殷墟旧址安阳旧事 第3篇

古都安阳

要想认识古都安阳,先从解读安阳古都入手。查古志,读记载,寻遗迹,再对照新安阳城,或许使人们多几分收获。国人对于“城”的概念,一般是按四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军事防守意义的特点理解的。安阳城池出现很早,其城址曾有过多次变迁。能够确定城址所在地的安阳老城,最早的是3300 年前位于洹河北岸的董王度村一带的“洹北商城”。据《邺乘》引宋《相台志》记载,战国至秦的安阳城,在“州东南四十三里,近内黄县”。州即相州,宋朝的相州城已在今安阳市区,“后魏天兴元年筑,宋景德三年增筑,周十九里”。明、清时的安阳老城为彰德府治所,系明洪武年间重修古城时“裁得其半”而改建的一座城池,周长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四周开四门:东“永和”,西“大定”,南“镇远”,北“拱辰”。中轴线上建有鼓楼和钟楼,从西到东有天宁寺塔与大士阁遥遥相望。降至民国,又辟新安门于大院街西端,俗称“小西门”。

安阳城历史悠久,正史之外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传说。比如“洛阳府”街名来历的故事,大意是:有位洛阳才子赴京赶考,行至安阳城南,仆人将他的银子偷走逃跑了。当他沿路乞讨走到安阳南门西街路北一个巷口时,昏倒在地,幸得一位富商资助,才得以养好身体,继续上路。后来,这位洛阳才子做了官,借回乡探亲之机过安阳拜谢恩人,却看到一片瓦砾,原来恩人家不久前遭遇到了一场火灾。他让人把住在破庙里的恩人找回来,送钱数千让他重建家园。为了不忘洛阳才子的资助之恩,主人特将住宅取名为“ 洛阳府”,后来那条小巷也因此而得到“洛阳府”这个象征恩义的称号。

囚禁在羑里城的周文王

羑里城位于汤阴县城北4 公里107 国道东汤河与羑河之间,建于高出地面丈余的土台上,座北朝南,南北长106 米,东西宽103 米,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这里是《周易》的发祥地,也是有史可考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国家监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羑里城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证实,远古时期羑里城一带就已有人类生存。自商纣王将周文王姬昌囚禁于此而文王演易之后,羑里城在人们的心目中才享有经久不衰的盛誉。

周文王姬昌在羑里城被囚禁长达7 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姬昌凭着坚强的毅力,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演并排列64 卦384 爻,定64 卦以乾卦为首,进行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解释。这样便产生了为后世所称道的《周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对周文王在囚禁羑里期间奋发有为的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儒学五经之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元代诗人王磐在《文王庙诗》中说:“若无羑里拘,易经何由成。易经在所重,羑里哪可轻?”有力地说明了产生《周易》的羑里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王庙建于羑里城内,始建年代失考,唐代已有纪念性的建筑物,元大德年间重修,后历经明成化、嘉靖、天启,清顺治、雍正以及民国初年多次修葺。现在文王庙内有演易台、演易坊、文王碑等建筑物。现存演易坊和演易台为明嘉靖年间所建。镌刻楷书“演易坊”的石坊东西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碑石刻有“周文王羑里城”几个大字,东侧为著名的“禹碑”,其上书体奇特,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巡抚魏有本、知县张应吉也在明嘉靖年间将文王64 卦刻碑于此。清康熙三年(1664 年)汤阴县知县魏师段在文王庙将文王64 卦重刻碑文。清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也亲自到文王庙拜谒,对文王忠厚仁德的品德进行褒扬,并作《演易台谒文王祠》诗。

西门豹治邺

继殷都之后,邺都随即兴起。邺都所在地为春秋时期齐桓公始建。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故里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生卒年不详。而时任邺令的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

西门豹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妇,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西门豹治邺,清廉刻苦,不谋私利,可对魏文侯身边的近臣很简慢,君主左右的人就联合起来,说西门豹的坏话。任官一年后,西门豹去首都汇报工作时,魏文侯要收回西门豹的印信,西门豹说,“我过去不知道如何治理邺,现在知道了,请大王再给我一次机会,如果再治不好,愿意接受死刑” 。魏文侯听西门豹说的恳切,不忍心收回印信,就再给他一年时间。这次西门豹上任后就加紧搜刮百姓,讨好魏文侯左右的人。一年之后,西门豹再去汇报工作,魏文侯亲自出来迎接他,并向他致谢。西门豹说:“往年我替君主治邺,君主要收回印信,今年我换了个方法治邺,君主向我致谢,我不能再治理下去了,请允许我辞职。”魏文侯听了这句话,幡然醒悟,说:“过去我不了解你,现在了解了,请你继续替我治邺。谢谢。”

曹操选邺城为魏都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领兵十余万人欲攻曹操的大本营许,曹操遂迎战。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一举击败袁绍。建安七年,袁绍连气带病,一命呜呼。建安九年,曹操乘袁谭和袁尚相互攻伐,于八月攻克邺城,袁尚败走中山,曹操占据了邺城,遂代替袁氏成了冀州牧。曹操本于兴平二年十月被汉献帝拜为兖州牧,但看到冀州土地广阔,粮多物丰,加之袁绍经营多年,政治、军事地位远比兖州强得多,自然喜要冀州,让还了兖州。

nlc202309012043

曹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军事家,虽为汉臣,但绝不会让汉献帝束缚自己的手脚,所以一切官职任免和政令发布必须由自己决定,汉献帝只能当个傀儡。这不只是曹操,恐怕孙权、刘备亦不会任由汉帝摆布的。曹操本为汉朝司空,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汉献帝拜曹操为丞相,有的书上说曹操“自为丞相”,不管是否为“自”,按程序亦须由汉帝下诏书。

曹操为丞相后,遂建丞相府于邺。这里还有个故事,说曹操诙谐,好隐语。有一天正在建相国府,已架起梁檩、斗拱。当曹操出来看时,不太满意,但二话没说,只叫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便走开了。在场的工匠及所有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正冥思苦想,杨修走过来了,见状立即叫人把门拆了,对众人说:“门中间写个‘活’字,这是‘阔’字,丞相是嫌门大了,应改小一些。”

丞相府为什么不建在汉都许而要建在邺呢?一方面曹操为冀州牧,常住邺城,丞相府当然要建在邺城。另一方面曹操必须远离汉献帝,如果丞相府建在许,曹操必须在许办公。在天子脚下,为臣者有大事需向皇帝请示,皇帝应允还好说,不应允而行,难免有轻君之嫌。为避免皇帝干涉,曹操就必须离开许。这里用袁绍谋士的一次对话就可知不能离天子太近。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袁绍的谋士沮授曾力劝袁绍迎汉献帝于邺城,以便挟天子令诸侯。而谋士郭图、大将淳于琼却说:“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今迎天子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曹操虽迎汉帝于许,但当有了邺城为根据地后,就要想法离开汉献帝了。

曹操为何选邺为魏都,而不选洛阳或其他城市?原因之一是曹操为魏公时在邺城已居住9年,对邺城的经营已经有了基础。二是洛阳虽为东汉170年的国都,但经董卓焚烧已残破不堪,曹操要为都,须耗费巨大财力重建。其三,建安十八年前后,韩遂、马超等敌对势力占据关中、潼关一带,离洛阳较近,不安全,故不能以洛阳为都。至于河北其他城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条件恐怕都不及邺。

甲骨文的偶然发现

清朝翰林院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它是现代汉字的滥觞。它彰显了被掩埋了三千多年的一个社会,再现了中国的上古文明,使中国的信史上推了一千年。

1899 年夏季的一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的王懿荣,身患了疟疾。一位老中医为他开的处方中有一味“龙骨”。家人到菜市口达仁堂药店抓药回来,把药递给他看。他打开药包后惊奇地发现,那味所谓的“龙骨”上竟然隐隐约约地刻着一些符号,不免引起了他的极大注意,这上面怎么会有这些符号呢?他长期从事金石学的研究,职业的敏感提醒了他,他断定这其中定有文章。于是,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了达仁堂药店,问药店老板“龙骨”的来历。老板说这“龙骨”是从山东潍县人范春清那里购买的,据说范春清是从河南某地购进的,以名贵药材卖给达仁堂药店。王懿荣要求药店老板再约范春清带药到店里相见。几天以后,范春清果然携带十二片“龙骨”到了药店,对此,王懿荣喜出望外。他仔细观看十二片“龙骨”上面的契刻符号,很像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再细看,还有些似乎是商代的“卜骨”文字,这些文字比钟鼎文还要古老。他当即以二两纹银一片的价格将十二片“龙骨”全部买下,并要求范春清继续收购“龙骨”转卖给他,有多少要多少。他回家后派人到京城各大药店出高价收购“龙骨”。一段时间后,他竟收集了1500 多片。王懿荣不惜重金收买“龙骨”的事,迅速传遍了京城。一些达官文人纷纷仿效,“龙骨”的价格节节飙升,就连《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加入到购买、收藏“龙骨”的行列。“一片甲骨惊世界”。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毛主席视察安阳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之后,回京途中,视察了古城安阳。

进入小屯村后,毛主席发现与他同行的两位考古工作者不停地弯腰捡拾些东西往背包里装,也从地上捡起几块陶片和甲骨片对考古工作者说:“这些碎片倒是古的,拿回去你们研究研究。”接着,毛主席又向安阳地、市领导详细了解了殷墟的面积、范围和附近的地理情况等。毛主席兴致很高,他凭借自己渊博的历史知识向随行人员谈论着殷纣王的历史功过,盘庚迁都安阳的原因,曹操在漳河一带练兵、打仗的情节等。

安阳是殷王朝宫寝、宗庙、祭祀的地方,古物很多,出土了大量的甲骨片、青铜器、骨器、陶器、玉雕等古物,解放后当地农民觉悟很高,主动将挖掘到的古物无偿地献给国家。当毛主席得知后,面带笑容,不住地点头表示赞扬。

下午1时,毛主席一行来到袁林(袁世凯墓地)。穿过牌楼,缓步进入宁静的庭院。看着神道两侧栩栩如生的文武石人、石狮、石马等雕像,毛主席走近雕像,来到石狮跟前,手扶石狮赞叹道:“这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毛主席沿着神道来到袁林中典型的建筑——碑亭,亭内有一巨大的石雕山赑屃卧伏在亭中央,背驮一块巨大石碑。毛主席围着“赑屃驮碑”石雕转了一圈,然后站在碑前,凝视着碑上镌刻着袁世凯的谋士、盟友徐世昌题写的“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大字的碑文,静静地走出碑亭。

绕过飨堂院来到袁世凯的墓茔处,登上平旷庐的台阶,小山包似的袁世凯坟冢出现在眼前。毛主席绕巨大的坟墓走了一圈后拾级而上,登上袁坟的顶端,神情庄重地环视四周景色。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毛主席缓步走下墓冢,来到平旷庐台阶下,坐在一块条石上,点燃一支香烟,边抽烟边凝视着墓冢。稍事休息后,毛主席开始给大家讲述袁世凯的兴衰史,最后指示说,“要把袁坟保护好,留作反面教材” 。

下午2时,毛主席结束了在安阳的视察。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安阳是个好地方,是盘庚迁殷的帝都,又是曹操发家的地方,连袁世凯也看中这个地方,其战略地位很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你们要好好地工作,把安阳建设得更美好!”

从周文王到西门豹,从曹孟德到王懿荣,这些人虽都已作古,我们仍能从历史的缝隙中窥见安阳这座城市的古风古韵。古安阳的文化遗存与古迹遗址,依然在新安阳城里藏龙卧虎,呼唤人们去聆听它的动人历史。

关于安阳殷墟导游词 第4篇

这片充满神秘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让一个古老的朝代从传说中走出,也把我们带进了对古代文明的无限遐想之中,然而数千年的繁华早已烟消云灭,曾有学者叹道:“不看殷墟是个遗憾,看了殷墟更觉遗憾!而殷墟博物苑的兴建结束了这历史的遗憾,气势恢弘的商朝宫殿和陵墓,制作精美、纹饰细腻青铜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历史遗存,构成了殷诩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为世界、为 东方、为中国,增添了一道绚丽的景观!

好了,各位朋友,请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跟随小_一起来亲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区: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有着数不尽的文化瑰宝,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夺目的一颗!

“一片甲骨惊世界”,18甲骨文的发现不但那结束了仓颉造字的是神话,也使一个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举世闻名,随着对按捺以内感殷墟的全面发掘,一个古老王朝的都城遗址及光辉灿烂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威力纪念这中华第一都,勤劳的安阳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各位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苑门,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而建,堪称华夏“门”的鼻祖,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今天汉字的鼻祖~

河南安阳殷墟导游词 第5篇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史记》、《括地志》均有关于殷墟的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契刻文字(甲骨文),其后有学者考证出这些甲骨文出土于小屯一带,并从中释出商代的先公和商王名谥,从而证实这里就是古文献中记载的殷墟。1928年开始发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殷墟景区导游词 第6篇

你可知道它为什么叫做殷墟?“殷”,是商朝的古称,“墟”就是废墟的意思。公元前13商代第二十代君王盘庚为缓和阶级矛盾,把都城迁到殷,即今天的安阳小屯村,后来经历了8代12王,建都255年这里一直是殷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商政权倒塌,这里有繁荣的都市逐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历史上就称为殷墟。

那么它又是怎么被确认的呢?自从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确认“龙骨”上的文字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后,1928—1937年经过15次大规模的科学挖掘,出土了许多的意志和珍贵文物,确定了史书上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兴建殷墟博物院正是为了保护和利用殷墟十七不受破坏。

殷墟之所以如此出名和重要,是因为它至少有2种东西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一是甲骨文一是青铜器。甲骨文即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历法和祭祀等各种活动,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可形象地称甲骨窟穴为“世界最早的图书馆”、“中国最早的档案库”。甲骨文的发现白哦名我国至少在3300年前就已具备了完备的文字体系,有兴趣的朋友待会儿可研究一下,看看自己能认识几个我们祖先写下的文字。

第二个介绍的是青铜器,当时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进入青铜时代,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可谓世界青铜器之冠。它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掘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青铜器中,铜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早在3000多年前的冶炼技术已是何等的高潮,鼎最开始的作用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演变成为一种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的故事就是个证明。我们现在看到的司母戊方鼎的仿制品,比原件大一倍,原件出土后远嫁北京历史博物馆,仅在9月驶回娘家四个月,为你娘家申办“世界遗产”做巨大贡献。

我们感受万甲骨文、青铜器的辉煌历史之后,再认识一下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大家请看这就是她的墓葬。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善武深受屋顶宠爱,多次参与国家大事,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据甲骨文记载他多次率兵东征西战,最多一次竟带兵3000多人,不少男性都归她指挥。这也是甲骨文记载的战争中动用人数最多的一次。由于连年征战她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将她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建精美享堂以示纪念。妇好墓中出土大量青铜玉器骨器等。简直是商代文物博览会。这些随葬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文艺、埋葬制度及殷王室的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安阳殷墟导游词 第7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王懿荣(18451900年)祖籍福山,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1899年秋,他得了疟疾,京城一位深谙药性的老中医给他开了一剂药方。王懿荣发现中药里竟然有龙骨。他便让家人把药渣留下研究。王懿荣发现龙骨上有许多刻画的小道道,他把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板!他小心地擦去龟板上的泥土,刻画的道道更加清晰了。王懿荣遍翻各种史料典籍,终于弄明白了上古之人是怎样占卜的。毫无疑问,这就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板!他吩咐家人到北京各个大药房,专拣带字的龙骨买下。他从骨头片上又认识了更多的字,读出了上古社会的许多湮没已久的秘密。

正因为王懿荣对我国古代文物有着精深的研究,殷墟甲骨文才从“龙骨”变成了珍贵的古代文化研究资料。王懿荣是发现、收集和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代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少量为龟背甲)和牛胛骨,卜用甲骨均需经过整治。整治时先将龟腹、背甲锯开,去掉腹甲外沿,背甲则从中剖开,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削锯后去掉鳞片,将正反两面打磨平整。肩胛骨则要先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的臼角并削平骨脊,最後将正反面打磨光滑。占卜前在甲骨背面(少数牛胛的正面)施以钻凿,凿窠为长槽状或枣核状,每个凿窠内侧钻一圆钻窠。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钻处,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现“卜”字形裂纹。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占卜即视此卜纹判断吉凶。占卜後,将所卜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

精选安阳殷墟景点导游词 第8篇

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两岸,是一处规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遗址,商代后期盘庚迁殷至纣灭亡历经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纣后,逐渐荒废,因而称为“殷墟”,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进苑的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门”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此苑门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了古都安阳的象征。 游客朋友们这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殷都以冶铜工业最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气势向亿万人展示了手工业的“绝活”。司母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其中铜、铅锡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冶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比照原件放大一倍的复制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从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展柜,这是著名的YH127甲骨片堆积坑模型,是1936年在小中北地一个大窖穴里出土的,是目前殷墟发现甲骨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上面记载商朝的天象、历法、农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 甲骨文是18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递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的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了,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现在我们来到了---甲骨文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扬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它不仅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的战争,而且还记载了天气情况,准确的记录了彩虹的形成条件和出土的过程,是我国关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记录。 最后,我们来到了妇好墓。专家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断定,妇好墓是武丁法定配偶。她能征善战,曾统帅大军出征打仗,是武丁的宠妃。甲骨文记载,妇好有一次率军征伐巴方,由于她运筹帷幄,事先在一个地方设下埋伏,配合正面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妇好由于连年征战,终因积劳成疾,先行武丁而亡,武丁很伤心,破例讲他厚葬于宫殿区内,并在墓坑上精铸享堂,以示纪念。

写安阳殷墟的导游词 第9篇

我们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记载了大将与两方国即土方和工口方的战争。

自1899年王懿荣认定甲骨文以后,甲骨文就受到金石学家的重视,多方收购,古董商为获取更大的利润对甲骨文的出土地秘而不宣、封锁消息。19,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派他的弟弟罗振常来到安阳调查,不仅弄清了甲骨文了出土殷墟的准确位置,带收购到大量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其中就有这块甲骨王,一块完整的龟板。听说出卖这片甲骨的人,用赚来的钱,买了20亩土地呢。

写安阳殷墟的导游词 第10篇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毋戊鼎1939年从王陵区出土,通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我们的国宝。如此大的重器,浇铸起来特别困难。据估计制造这样的重器需要明确的分工和协作,从炼铜的浇铸,从制模到拆范需要130多人同时施工。青铜器中,铜、

锡、铅的含量比例,与现代所铸青铜中铜、锡、铅的比例基本相同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治炼技术是何等的高超。鼎最开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锅,到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燕尾服,逐渐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闻名于世的第三个因素,无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复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脏,是商王议事朝拜的场所。这个建筑是“茅茨土阶,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盖顶,夯土台阶、四面斜坡、双重屋檐,整个大殿宏伟庄严。 大殿现在陈列着甲骨文,让我们进入大殿系统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识。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中药的一味,唤作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遗憾,不知多少病人把这些甲骨文都喝到肚子里,幸好有些 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使“龙骨”身价一步登天,导致周围的村民纷纷来挖掘,有的还以此为生。但当时的挖掘都属于私挖,破坏性很大,而大规模有组织地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考古学家们在1928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共行了15次大规模的挖掘。这几次挖掘永远载入了考古学史册,开创之功,功不可没。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使殷墟的发气被中断。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才继续进行。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

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精选10篇)安阳殷墟英文导游词 第1篇In 1899, in Xiao Tun Village of 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vil...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