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精选9篇)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第1篇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与进步, 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国防的各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核技术应用自身存在不安全因素,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核能生产与医学中X射线的应用等, 产生的电离辐射对人体有着某些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因此, 需要针对辐射工作者, 制定辐射预防与控制措施, 切实保障辐射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1 辐射的概述
能量以波或次原子粒子移动的型态传送称之为辐射, 主要指辐射能量由放射源向外所有方向呈直线的放射。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其中, 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称为电离辐射, 如能量大于10e V的X射线、γ射线、β射线、α射线、中子等;不能引起电离的带电粒子和不带电粒子称为非电离辐射, 也叫作电磁辐射, 如能量小于10e V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1]。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接触的各类电子产品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如手机、电脑、各种电器, 可以说无处不在, 但通常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而核技术应用过程中, 公众与辐射工作者受到电离辐射的剂量一旦超过了规定的剂量限值, 就会伤害到其身体健康, 因此, 近年来, 电离辐射监测与防护逐渐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2 辐射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当人体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 其组织和器官出现功能或结构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之为辐射生物效应, 而人体组织中的吸收剂量会直接决定这着这种效应程度与性质。在机体吸收辐射能量开始一直到发生生物效应, 或者是到机体死亡或者是损伤, 需要经历各种性质变化, 主要包含结构变化、分子水平变化、代谢变化以及细胞功能变化, 同时包含系统、集体组织与器官之间的互相变化, 整个变化过程相对复杂。简言之, 不管整个过程如何变化, 最终都会伤害到人体的健康, 尤其是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人员, 受损程度最严重。
3 基本辐射防护与辐射环境的监测基本方法
通常情况下, 电离辐射对于人体的照射包含内照射与外照射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中, 外照射是指放射源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 一般是指受到X射线、β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束的照射所引起的;而内照射时指一些进入人体中放射性的核素, 对人体产生的照射, 一般是由于人们吸入、食入或通过皮肤表面及伤口接触造成渗入了放射性的核素所致。对于不同的照射方式, 其基本辐射防护措施也不相同。外照射的防护措施主要采取时间、距离、物质屏蔽三种防护以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外照射;对于内照射则采取包容、封闭、净化、稀释的措施以减少放射性核素的进入和加快排出。而对于辐射环境的监测而言, 目前出台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61-2001) 主要是通过国家环境的保护局所提出的标准, 这个标准对辐射事故的应急处理、辐射环境的质量监测、废弃物的处理、污染源的监测、辐射设施的退役以及放射物质的安全运输等进行了确定, 同时还对监测报告内容和编写格式进行规定。
4 辐射防护与监测
辐射的防护监测概念主要指为了控制、估算工作人员、公众所受辐射和放射性物质的照射而进行测量的过程, 该过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群众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2]。辐射的防护目的就是确保工作人员、群众可以在安全环境中生活、工作, 而环境安全性监测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监测, 通常情况下, 辐射防护与监测对象主要包含环境监测与人员监测两个部分。而监测领域主要包含四个, 环境监测、个人剂量的监测工作的场所监测以及流出物的监测;辐射的防护监测实施主要包含制定监测方案、进行现场测量与采样、对监测点进行定位、处理数据以及评价结果等。此外, 在监测的方案中, 需要对质量保证的措施、监测的对象、监测的仪器、监测的点位以及监测的周期进行明确, 其中, 质量的保证措施在辐射防护的监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主要强调:相关监测人员只有获得上岗证以后才可以正式入职, 同时定期将监测仪器送到计量部门进行检定, 然后建立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体系, 在整个监测过程中, 还应按照不同监测项目与对象选择相关监测的仪器。
5 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辐射监测防护
(1) 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进行辐射监测工作时, 在不影响监测工作的情况下通过辐射防护基本措施要尽可能降低辐射的危害。
(2) 在工作的过程中, 如果发生事故或者是发现异常的情况, 需要及时报告给应急响应组织负责人进行处理, 以此保证处置与处理的安全性。
(3) 每年都要坚持对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职业健康进行体检, 并且应到经卫生批准的卫生机构实施检查, 同时构建职业健康的保护档案, 然后根据规定期限进行保存[3]。
(4) 按规定定期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进行监测, 同时进行预防与控制。
(5) 个人健康的检查资料、实验室的沾染测量与个人剂量的监测需要及时进行整理并归档, 严格根据《档案管理程序进行管理。
(6) 加强辐射监测技术人员辐射防护知识培训, 提高辐射防护意识, 使辐射防护最优化。
(7) 强化辐射环境安全事故应急准备与演练, 当发生辐射环境安全事故时能够快速做好应急准备工作[4]。
(8) 电离辐射监测及防护: (1) 制定监测方案, 在开展电离辐射监测工作前, 根据工作内容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以提高检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2) 准备工作, 按照监测方案选取相应的监测仪器, 检查仪器是否工作正常以及准备相关工具, 减少在工作现场的时间; (3) 防护用品准备, 根据工作内容准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并合理使用, 以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4) 监测技术人员在监测过程中, 熟练操作监测仪器, 尽可能减少照射时间; (5) 当手、皮肤、衣服、鞋袜受到污染时, 应及时清洗, 尽可能清洗到本底水平; (6) 当辐射监测技术人员的个人累积剂量超过剂量限值时, 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调整, 尽可能保护辐射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7) 在监测较强的辐射源时, 需要注意从远到近渐渐地接近相关辐射源, 防止强辐射源伤害到人体健康; (8) 在监测不明的放射源时, 需要应用伽玛的剂量率实施初测, 在必要的时候实施密封的测量, 防止辐射物质伤害到监测人员。
6 结语
综上所述, 由于辐射工作会严重威胁到群众与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因此, 需要相关人员深入分析辐射监测与防护措施, 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 保证群众与辐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摘要:在辐射环境监测中, 为控制与预防辐射的危害, 需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以确保辐射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与安全。尤其是辐射监测技术人员在监测过程中, 经常会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 因此, 需要高度重视辐射危害的预防, 尽可能保证这些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本文陈述了辐射的定义, 探讨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给出辐射预防控制的对策, 以期保证辐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
关键词:辐射,辐射监测,辐射防护
参考文献
[1]《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手册》.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2.
[2]《辐射安全手册精编》.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3]曹璐璐.浅谈辐射工作人员辐射监测防护及废弃物处理[J].科技风, 2015, 13 (11) :23~26.
监测人员基本信息 第2篇
刘生云,男,1977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小高职称,现任牙什尕中心一贯制学校校长,担任九年级政治,本次监测中任主监。
马秀萍,女,1982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小二职称,现任牙什尕中心一贯制学校副校长,担任三年级数学,本次监测中任副主监。
韩美英,女,1985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牙什尕中心一贯制教师,担任七年级数学,本次监测工作人员。
韩永生,男,1971年7月出生,本科学历,小一职称,牙什尕中心一贯制教师,担任八年级数学,本次监测工作人员。拜永清,男,1970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中一职称,牙什尕中心一贯制教师,担任七年级政治,本次监测担任保安。马霞,女,1985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牙什尕中心一贯制教师,担任七年级英语,本次监测中担任监考员1。
马倩,女,1983年七月出生,大专学历,小二职称,牙什尕中心一贯制教师,担任六年级语文,本次监测中担任监考员2。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第3篇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基于IEEE802.1554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适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到各种设备中,Zigbee技术可以用很少的能量在数千个微小的节点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讯,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数据从一个网络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通讯效率非常高。
CAN是Controller Area Network的缩写(以下简称CAN),是ISO国际标准化的串行通信协议,1986年德国Bosch公司开发,CAN总线已成为嵌入式工业控制局域网的标准总线,广泛的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汽车等方面。
1 系统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1.1 系统组成
结合煤矿应用的特殊情况,煤矿井下人员位置跟踪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由井上的上位机、通讯接口及井下的CAN总线、Zigbee基站和Zigbee移动卡五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Can总线硬件组成
CAN总线使用两端连接120Ω终端电阻双绞线通过通讯接口连接到上位机,并与井下的各个Zigbee基点连接。当距离大于10km时,在合适位置增加CANbrige网桥,改变网络的拓扑结构,增加连接设备的能力。
2)监控基站分CAN节点、微控制器、Zigbee节点三个部分,如图2所示。其中CAN节点由CAN控制器、CAN驱动器、光电隔离模块三部分组成,CAN控制器模块选用TM320F2812,其中集成了CAN控制器,提供了完整的CAN协议。收发控制器采用PHZLZPS公司生产的PCA62C250。使用6N137光电耦合器使PCA62C250与TMS320F2812隔离,实现各CAN节点接的电气隔离。
Zigbee可在868MHz,915MHz和2.4GHz三个频段上进行。由于煤矿巷道的特殊结构和材料组成,不同频率无线波在巷道中的衰减、受干扰程度不同,总体上频段越高,衰减、受干扰的越小,所以选择使用2.4GHz的频段,采用Chipcon公司的CC2420,CC2420是IEI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单片集成度高的芯片。工作在2.4GHz免费频带上。
3)移动卡组成如图3所示,Zigbee通讯模块选择CC2420,电源可用充电电池。
2.2 工作原理
系统共有四个关键步骤,如图4所示:
1)配戴zigbee卡的工作人员进入巷道,包含该卡地址和数据的数据包以射频信号与Zigbee基站握手。
2)Zigbee基站接收到射频信号经处理后得到该数据包的地址和数据信息,以及天线信号参数,转发给CAN总线。
3)CAN总线对经MCU处理过的Zigbee基站解析的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该数据包包含移动Zigbee卡的ID号、数据及天线信号参数。
4)上位机软件解析CAN数据包发送的数据,根据无线信号参数中信号强弱大小确定人员的位置。
2.3 上位机软件
上位机软件采用.net平台开发,数据库采用SQL2008,整个软件模块如图5所示。
3 结束语
相对于现煤矿已应用的井下人员的定位系统大多采用485总线和RFID技术,本文提供了一种较新的技术实现方式。CAN相对于485总线1.2km的传输距离,CAN总线具可达10km的传输能较好的解决煤矿长距离巷道的问题。Zigbee相对于RFID具有传输距离远,受干扰小、不容易漏检的有点。经验证,该系统更好的满足了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的功能。
摘要:该系统基于Zigbee和CAN总线技术开发了井下人员位置监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了总体结构图,对硬件的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实际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性,能更好的对井下人员进行监测。
关键词:Zigbee,CAN,井下人员位置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矿井无线传输的特点[J].煤矿设计,1994(4):20-22.
[2]张长森.基于Zigbee技术的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8(4).
[3]罗心等.基于GPRS和CAN总线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5).
[4]孙继平.煤矿井下人员位置监测技术与系统[J].煤炭科学技术,2010,38(11):1-4.
监测分析人员岗位责任制 第4篇
一.环境监测分析人员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钻研分析技术,培养科学作风。
二.环境分析监测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承担分析测试工作。
三.分析人员对所承担的分析测试项目应熟悉方法原理,熟悉本岗位各种仪器的性能、结构、原理和使用,严守操作规程,以使操作准确无误。
四.认真做好分析测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各项测试条件均符合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要求后方可进行样品分析测试。
五.在接受新分析测试项目时应先完成规定的标准样质量控制实验,经质控人员审核,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新项目的监测。
六.严格执行监测分析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五准三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以保证数据质量。
七.测试完毕做到及时清洗器具,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特别检查好下班前的清洁工作。
八.落实本岗安全防范措施,下班前关好水、电及门窗。
九.认真填报监测分析结果,字迹清晰,记录完整,要实事求是,严禁伪造数据,校对要严格,做到准确无误。
浅析当前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素质 第5篇
海洋环境监测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 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 涵盖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大体上可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几类。
1.1 常规监测
此类监测又被称之为例行监测, 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具体是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和预先编制好的计划, 定时、定点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测定, 并根据测定结果对污染物的超标程度进行分析, 评价海洋环境质量, 同时预测其未来一段时期的变化趋势, 为污染源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2 应急监测
此类监测主要是指由于发生事故或突发性事件而引起海洋污染时, 如赤潮、溢油、渔业污染等, 对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监测, 以此来确定污染物的性质、污染程度、波及范围、持续时间、污染后果等, 并为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从而减少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此外, 通过应急监测, 还能为海洋污染纠纷调查处理提供依据。
1.3 调查性监测
此类监测具体是指由国家或是地方组织的全国海洋环境现状综合性调查及专项调查, 其主要目的是对海洋环境进行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的监测。通过调查性监测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海洋环境质量情况, 进而作出科学的定量评价, 为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及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为行使海洋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提供技术保障。
1.4 研究性监测
此类监测也被称之为专题监测, 具体是指在海洋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 为进一步确定或是研究某些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范围、强度、危害程度、变化规律而进行的监测。研究性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海洋环境的深入研究服务。
2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法律素质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 能够了解、熟悉、掌握和执行有关海洋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 具体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陆源污染物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倾倒区管理暂行规定》、《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建立海洋环境污染损害时间报告制度的通知》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2 专业素质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具备从事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以及能够正确把握和灵活运用监测技术方法的能力, 具体包括:海洋化学实验室人员应具备洁净实验室使用和管理经验, 能够熟练使用ICP-MS、ICP-AES和AAS, 掌握海洋环境样品中金属的分析测试方法、有毒有害物质的急慢性毒性测试方法等;海洋化学研究人员和海洋生态研究人员应具有生物、化学基础, 具备海滨湿地外业调查能力, 掌握海滨湿地植物种类, 保护和修复海滨湿地植物;海洋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海洋水质模拟与评价、海洋生态环境模拟研究与评价等专业能力;海域管理调查研究人员应具备海洋地质调查能力、海洋测绘能力、海域资源监测与评价能力等。
2.3 心理素质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不仅要具备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心理素质, 还要具备适应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目的、任务、特点要求的特殊心理素质,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具备适应海洋气候、温度、环境的能力, 具备人际关系适应能力以及独立完成海洋监测工作的能力;二是健全的人格。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具备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 做事有始有终, 处事待人果断;三是稳定的情绪。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保持愉快、积极的情绪, 避免恐惧、紧张、忧郁、沮丧等负面情绪对监测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四是健全的思维。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2.4 职业道德素质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工作中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和大局观, 以及较强的海洋环保危机意识、海洋评价服务意识、海洋监测质量意识。在实际工作中,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要始终保持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重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自觉遵守监测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3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3.1 优化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结构
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应当对其人才队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 要逐步增加专业人才的引进数量, 并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和范围, 采取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方式, 同时, 为留住人才, 应给予其优厚的待遇。其二, 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才, 尤其是中青年高层次人才, 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保障。其三, 应当尽可能地使人才队伍结构覆盖到全部业务领域, 并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3.2 创新海洋环境监测人才管理机制
要从根本上提高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对人才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创新,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应当建立健全并贯彻落实海洋环境专业人员资质管理制度, 借此来规范海洋环境监测人员队伍管理。其二, 应当对人才使用机制进行创新, 构建起跨部门、跨机构的专家团队, 从容应对各类突发性海洋环境事故, 从而将事故的影响范围及损失将至最低。其三, 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专业技术竞技、业务评比、技能考核等, 借助上述活动, 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良性竞争氛围, 以此来促进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素质的提升。其四, 建立并逐步完善针对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职称评定及保障制度, 并适当增加专业岗位的比例。其五, 建立起以实际工作绩效为标准的人才评价和奖惩制度, 并对现有的人才流动机制加以进一步完善, 这样不但增强专业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还能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
3.3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培训
大量的实践表明, 培训是提升人员素质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鉴于此, 有必要不断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 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 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海洋环境监测人员专业培训机制, 全面开展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工作, 并进一步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可由国家及海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全权负责重点和难点技术方面的培训。其二, 组建起由海洋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业务中心以及相关部门相联合的专业培训团队, 借此来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 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其三, 可以通过强化重点专项监测技术和交流与研讨来提升监测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其四, 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 如视频、远程教育等, 提升专业培训效果。同时, 还应不断扩大专业监测人员深造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 为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4 结语
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成效。为此, 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监测人员综合素质,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 力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 从而促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事业持续发展。
摘要:指出了海洋环境监测是监督管理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 与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为了满足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需求, 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当前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提升素质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人员素质,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姜军成, 夏锡荣, 纪灵.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3 (4) .
[2]苏晖.浅谈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及其质量管理关键环节[J].海洋信息, 2013 (2) .
[3]姜军成, 曲琳, 宁璇璇.浅谈基层海洋环境监测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 (3) .
[4]马春生, 潘红, 周洪英.发展海洋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 .
[5]董铮, 王琳, 田芳.环境监测人员上岗证积分管理制度初探[J].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4 (6) .
[6]贺晶.浅谈环境应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 (1) .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分析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我院ICU、RICU、NICU、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的依从性监测、分析、比较。
1.2 方法
每周对每个科室监测不少于2次。每次每个科室监测不少于30min。医生、护士分表填写, 每次均不能少于20个场景。洗手时遵循统一操作中各指征不重复的原则。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
2 定义
手卫生: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洗手: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3 预期目标
手卫生依从性达到90%。
3.1 9~12月份手卫生依从性结果
见表1。总洗手率趋势见图1。
结果显示, 相比9~11月份, 12月份总手卫生依从性, 医生、护士总手卫生依从性均持续提高, 均已达到预期目标;护士的总手卫生依从性>医生。
结果显示, 所监测的四个科室12月份的手卫生依从性均稳定升高, 均已达到90%以上;ICU12月份的手卫生依从性为93.9%, 较11月份的73.5%明显提高。
3.2 12月份监测数据分析
见表3, 图3;表4, 图4。
结果显示, 在暴露于血液、体液风险时及接触患者直接范围后这2个手卫生时机时, 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偏低, 未达到期望值;其他时机医生、护士洗手依从性均已达到90%以上。
结果显示, 12月份四个监测科室的手卫生依从性均达到90%以上;12月份RICU的手卫生依从性最高。
4 小结
4.1 原因分析
12月份手卫生依从性监测, 无论是从不同的洗手时机, 还是不同科室, 医生、护士的洗手率均≥90%, 均已达到预期目标。说明手卫生持续改进试点监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为我们下一步启动全院各科室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工作打下了基础。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 这与医生长期以来的手卫生意识不强有关。ICU的手卫生依从性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依然没有达到期望值, 且与其他科室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与ICU患者数量多, 病情严重, 医护人员数量配备不到位, 医护人员过忙, 工作强度太大, 没时间洗手有关。无常温洗手设施, 在寒冷季节, 也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范围太小, 不能体现全院的整体洗手情况 (见图5) 。
4.2 干预措施
(1) 手卫生意识有待提高:制作手卫生宣传海报, 对医务人员进行宣传, 对全院所有医务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 并进行全员考试, 感染管理科不定时下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并给与奖惩措施。 (2) 医生的手卫生依从性低于护士:针对医生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培训及教育。 (3) 加床太多, 人员不足:缩短住院日, 加快床位周转, 避免加床;根据床位数配备人员。 (4) 监测范围太小, 不能体现全院水平:扩大监测范围, 自2012年起把手卫生依从性作为医院感染指控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全院进行监测。 (5) 手卫生设施尚需完善:领导重视, 完善手卫生设施, 加大手卫生的投入, 给与科室优惠政策。给医务人员配备小包装速干手消毒液, 方便医务人员使用。无常温洗手设施配置温水设施。
总之, 通过几个月监测干预, 医院将手卫生纳入医院质量考核体系, 加大对手卫生督导力度, 加强多种方式培训,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引起医院各科室重视, 明白手卫生不仅仅是为保护自己, 更重要的是保护患者, 避免交叉感染。我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了明显的提高。2012手卫生将在全院铺开监测。
参考文献
[1]蔡林, 张可, 王丽云.医务人员不同方法洗手效果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1) :89-90.
[2]谢云, 陈云华, 蔡宇, 等.实习生手卫生规范培训效果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2) :293-294.
[3]江丽萍, 裘秀月.临床实习生对手卫生认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医学 (学术版) , 2007 (21) :83-84.
[4]袁咏梅, 邵苏言, 周慧珠.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改进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15) :3219.
[5]顾晓红, 洪怡.医院员工手卫生行为教育干预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11, 21 (8) :1617-1618.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第7篇
关键词:舰船,定位,生命体征监测,医学救援
0 引言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员从事海员职业,“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使海上人员安全成为了研究重点。同时,随着我军海上卫勤保障任务的多样和繁重,对卫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无论是军用舰艇还是民用船舶,在发生危险情况后,短时间内易产生大量伤员。此时伤员救护工作易遇到不同以往的困难:一是危险情况难以预测,何时、何地、何人受伤或落水均未知,且伤员伤情轻重缓急需要及时被识别;二是舰艇船舶内部结构复杂,伤员位置不易获取,及时搜救难以展开。因此研制一套完整的船员海上舱内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系统,为海上救护提供一个直观、交互的搜救信息平台,提高海上伤病员救护组织指挥能力和救治水平是本研究关键所在。
1 研究现状
近年来,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成为了研究热点,但大多集中于老年看护、矿井工人安全等领域,针对海上舱室内部人员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研究较少,这与陆上需求大于海上需求、舰艇船舶舱室钢铁结构屏蔽无线传播信号等情况有关。为提高战时救护能力和水平,从1996—2003 年美国海军资助乔治亚理工大学进行了类似智能衣的研究,称为乔治亚理工可穿戴式主板[1,2](the Georgia Tech wearable motherboard,GTWM)。该研究历经3 代产品[3,4],可以实现人体体温、心跳和呼吸的监测。此外,《美国海军2015 军事科学和技术策略(2015 Naval S&T Strategy)》中也强调了无线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要求“这种绑在水兵及海军手臂或大腿上的设备能够在其受伤时刻立即捕获其生命体征等信息,及时传输至急救中心监测系统,引导救援”。我国针对海上舱内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文献报道[5,6]。如齐亮[7]、沙琨等[8]对海上伤病员定位系统进行了研究,初步设计了舰载单兵及落水人员定位方案。此外,韩志海[9]、倪健等[10]对海上单兵生命状态监测系统及海上伤病员生命体征信息快速采集处理装置进行了设想。
2 系统总体架构
2.1 系统硬件
舰船人员舱内定位及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整体包括指挥中心服务器、船员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器、船员实时定位器、定位处理器和落水人员定位器以及生命体征与定位数据传输系统,如图1 所示。按模块可分为船员实时定位模块、船员生命体征监测模块及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模块。
2.2 信息传输
系统借助超宽带[11](ultra wideband,UWB)、传感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北斗卫星定位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海上船员生命体征监测自动化、信息存储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伤员救护可视化。就信息流传输而言,从终端到指挥中心可以分为3 个节段[12,13],分别为体域网(body area network,BAN)、局域网(area network,AN)和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其中在体域网中采用Bluetooth 4.0 传输协议,将生命体征传感器测得的数据传输至船员定位器;在局域网中生命体征信息结合定位信息,通过UWB技术经船员定位器传输至定位处理器,定位处理器接收信息后经过内网传输至指挥控制中心;在广域网中则通过北斗卫星传输链路传输至上级指挥中心,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传输链路。
3 系统实现方案
3.1 船员实时定位模块
船员定位根据实际需求分为舱内人员定位和落水人员定位。船员实时定位器用于对船员进行实时定位并采集其生命体征数据,通过高速、低成本、低功耗、抗多径干扰、穿透能力强的UWB无线通信技术将相应信号向外发射,设计为腕表形状,包括Bluetooth 4.0 协议接收器和UWB定位标签,其中UWB定位标签包括脉冲发生器,产生脉冲电磁波,信号源经调制由天线发出。船员实时定位器将获取的船员生命体征数据和定位数据发送至定位处理器,经处理后通过数据传输路由器传输至指挥中心服务器,如图2 所示。在指挥中心服务器中构建船体内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含有坐标地图、舱室构造和预先设计的电子围栏,利用TOA(time of arrival)测距法测量UWB通信收发节点间的距离,并结合坐标呈现在GIS地图中,其定位精度<30 cm(理论值为10 cm)。生命体征采样率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当船员实时定位器离开电子围栏,则认为船员落水,启动落水人员定位器。该定位器既可手动启动,也可以落水自动开启,设计固定在救生衣上。落水人员定位器为北斗、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与AIS三模器件,北斗定位数据通过北斗卫星通信链路传输到指挥中心服务器,GPS定位与AIS定位数据通过AIS船载基站传输到指挥中心服务器,从而能够实现北斗、GPS与AIS定位数据进行校对与融合。常规状态下,通过定位数据处理模块形成AIS报文向指挥基站广播发送;若AIS模块失效,则直接通过北斗短报文发送至指挥机。三模设计保证定位数据及时发送并引导救援,同时在特殊情况下GPS模块可关闭仅使用北斗与AIS模块,如图3 所示。
3.2 船员生命体征监测模块
船员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器设计包括体温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呼吸传感器、血压传感器、运动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信号输出端嵌有导线连接,实时获取船员腋下温度,同时将测得数据传到处理器;呼吸波监测传感器通过监测人体呼吸引起的胸廓运动及心脏位置变化,结合心电波动,获取呼吸频率;血压监测传感器通过监测脉搏波,计算人体体表2 个不同位置传导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建立模型推测人体血压;心电监测传感器通过3 导联心电电极实时获取人体心电波,并通过信号放大器将微弱的心电信号放大,通过滤波器去除噪点和杂波,将信号发送到处理器;运动监测通过置于人体穿戴设备上的陀螺仪及加速度仪,智能评测人体运动状态,同时根据状态对生理参数监测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取舍和校正,尽量避免和减轻人体活动对生理信号测量的影响。处理器将各个传感器获得的信息数据解析压缩,将融合后的数据传输到发射装置。
3.3 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模块
船员定位数据和生命体征监测信息通过覆盖全船的无线及有线网络传输至指挥中心信息系统,既利用无线网络的传输便捷性,又利用有线网络克服船体钢体结构的信号屏蔽。在指挥中心服务器中实时呈现船员定位数据及生命体征数据,结合设定的生命体征判断标准,实时判断个人生命体状态是否需要医疗救助。同时,生命体征判断标准结合人体所处现场环境可随时调整、修订基础参数。人员一旦受伤或落水立刻发送警报,指挥中心服务器能够优化舱室内的伤员和落水人员的搜救路径,根据获取的人员生命体征及定位数据,结合构造和内部舱室环境地图,模拟搜救路线,选择最优搜救及搬运路线。民用船舶指挥中心信息系统还可将相关数据发送至国家海上救援指挥中心,以利于在发生重大危险时迅速组织救援行动。
4 讨论
海洋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船载人员实施海上舱内定位与生命体征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由技术推动理论的研究、由理论研究再指导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研究总体目标在于提升海上医学救援保障能力与水平,具体涉及到增强海上每一名船员、主要岗位人员的保障效率,通过生命体征信息实时采集、无线监测,促进医学救援信息与后方救援指挥平台的融合,有效提高船员伤员搜救的能力。研究成果在舰队的大型综合补给舰上进行了初步实践,在其甲板U型通道中搭建了小型系统,并邀请舰员佩戴船员实时定位器及心率带,其位置信息、心率信息均能实时呈现在指挥系统中[14,15]。
我国船舶数量巨大,发生紧急情况或灾难事件后,实时掌握船上人员的精确位置、受伤情况对于快速搜救和医疗救援非常重要,一旦错过宝贵的窗口期,将会造成巨大人员损失及增加救援成本。因此,本研究对于船舶日常作业和灾难救助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第8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统计所有发生锐器伤职业暴露人员的暴露情况, 并做随访追踪调查分析, 我院为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临床一线工作医护人员640名, 其中医生207名, 护士333名。而我区有人口近百万余人, 我院实际开放床位约600张, 医护人员配置不足, 工作繁忙。我院职业暴露职业分布:护士34名 (42.5%) , 医生30名 (37.5%) , 进修实习9名 (11.25%) ;后勤人员5名 (6.25%) , 清洁员2名 (2.55%) ;其中护理人员占首位, 其次为医生, 见表1。
暴露源病原菌:乙肝37例 (46.25%) , 不详24例 (30%) , 丙肝10例 (12.5%) , 正常4例 (5%) , HIV 3例 (3.75%) , 梅毒2例 (2.5%) , 乙肝为最常见病原菌, 见表2。
资料来源方法:所有资料均为我院各科在监测时段内, 上报感染管理科并进行处理在册登记人员, 详细记录发生经过、原因等暴露情况, 处理措施, 追踪转归情况, 对以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随访
所有暴露人员均被污染利器刺伤, 刺伤后均按锐器伤流程图进行处理, 立即捏住伤口近心端, 从伤口旁边尽可能挤出局部血液, 然后流动水冲洗, 以安尔碘消毒包扎后, 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 感染管理科按医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处理, HIV暴露者确保2 h内服下第1次预防药, 然后到当地CDC接受进一步咨询用药;乙肝暴露者立即采血送检查乙肝两对半, 24 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 对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 按O、1、6程序注射肝炎疫苗免疫, 20μg/次, 并定期复查, 上述血清学指标。并进行随访督查复查, 对暴露源不明确者, 立即采血查HIV抗体、乙肝两对半、丙肝、梅毒, 并备份保存, 定期复查。所有暴露人员都给以追踪, 未出现相关性血源传染性疾病感染。
讨论
利器处理不规范:工作忙乱, 利器处理不规范。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怕麻烦、不按规定使用利器盒, 首次分类不严格, 治疗盘内不配备利器盒, 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 甚至乱放治疗盘内, 二次分类时刺伤 (特别是下一班人收拾治疗盘时, 不知情更易造成刺伤) ;早晨集中治疗, 工作忙乱, 常出现几个患者连续拔针, 护士为了节约时间, 怕麻烦, 一次携带多个吊瓶, 又没习惯带利器盒, 二是把污染的针头插在输液管上或瓶盖上。
缝合针刺伤及手术刀片, 持针、或手术刀片操作中意外被他人意外碰撞造成操作者误伤, 比如护士拔针、缝合伤口时, 特别深部的伤口视野暴露不清, 缝合过程中靠触摸感觉缝合。
利器盒口径过小, 放入困难, 容易回弹刺伤也是常引发原因之一。
持续改进措施
加强培训教育与利器管理:持续开展医务人员针剌伤的监测, 同时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分级培训, 层层强化, 感控科培训各科感控管理小组人员, 以医院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处置内容为重点, 并每年组织开展模拟演练:由感控小组在科室培训, 特别要加强新进人员的培训及科内日常指导教育。做到各科室职业暴露防控流程图上墙, 贴在醒目处, 采取现场指导、确保医务人员知晓率达100%, 感控科定期总结本院职业暴露因素, 分析信息, 通报培训、警示教育。做好分级培训工作, 齐抓共管, 层层互动才能做好。做到日常化, 落实干预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及技能。从根本上消除致伤因素, 尽可能降低利器伤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加强正确处理利器的管理:坚持使用利器盒, 尽量缩短利器入盒距离、时间。通过各种综合措施不断提高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控意识及技能。
提供便捷、容易携带、口径合适的利器盒:以保证利器使用后及时入合, 避免回弹现象。
严格分类:严禁利器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
加强标准预防的落实, 切实使用好防护器具, 教育临床医护人员工作中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时尽量戴手套操作;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被由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时, 戴一层乳胶乙烯手套, 可比未戴手套职业暴露感染率降低50%。
加强日常案例警示教育, 做到警钟长鸣, 唤醒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完善报告随访制度, 保证职业暴露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正确的信息, 在最早的时间内落实预防补救措施。把感染风险缩至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第9篇
根据“农委会”水试所调查, 从2015年起, 每日渔获量限定为9箱 (每箱18 kg) , 东港樱花虾的价格稳定维持在每箱5 000元左右。2016年度樱花虾渔获量为1 315 t, 比2015年减少约100 t, 但因外销日本增加获益, 产值比2016年增加约8 000万元, 东港樱花虾渔业2016年产值5.3亿元, 创下历史新高。
水试所表示, 东港樱花虾已连续多年渔获量超过1 000 t, 作业网次也超过3万次左右, 已超过水试所推估樱花虾作业网次及最大持续生产量的1 100t上限。而已多年超过最大持续生产量渔获量规模, 是否会对此资源造成无法恢复的影响仍不明确。
因此研究人员配合樱花虾产销班作业船进港后, 一律在东港进行卸货与公开贩售, 持续进行渔获量监测, 掌握最新渔获统计资料, 希望能平衡渔业资源评估与产业发展。
监测技术人员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