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简爱心理描写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201

简爱心理描写范文(精选6篇)

简爱心理描写 第1篇

从一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质。《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不顾当时社会的抨击和他们对女性的侮辱、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坚强、固执地写出了《简爱》这不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吗?简爱身上有夏洛蒂的影子,有坚毅的品质。

这本书主要讲述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双亲,寄人篱下,饱受欺凌。表哥的毒打及侮辱、表妹们的冷漠,就连仆人也粗暴无礼,却让简爱有了坚强不屈的品格,在外人的种种蔑视下,她犹如顽石里坚韧的种子,顽强地长成了一棵光明纯洁的大树。

面对尊贵的罗切斯特,她不卑不亢,极力维护自己的自尊。也许是她的品格太过吸引人,使罗切斯特深深地爱上了她。当罗切斯特拐弯抹角想试探她时,她激愤地说:“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她高尚、纯洁,坚信“我们是平等的”,多少年来,人们被她“我们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到上帝面前。”这样的话语所折服。

当她知道罗切斯特的疯妻还在人世,她义无反顾地诀别。可后来,当罗切斯特庄园被毁,双目失明,由一个尊贵强壮的男人变成一无所有、残疾的小角色,简并没有抛弃他,也许大人们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这样吧。

读完《简爱》这本书,我深受文中主人翁的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所震撼,简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尚且顽强不屈,而我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有时候还抱怨妈妈要求严苛。

我要像简一样,学习她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精神。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至理名言曾激励无数处于逆境中有志之人。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而不能自已,其实我们都应该勇于逆流而上。

简爱心理描写 第2篇

《简爱》于1847年出版,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简爱的英国女孤儿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书籍的主题大概就是关于女性的独立和追求。简爱的.与当时大多小说主角温柔贤惠漂亮大方出身良好的不一样。或许她贫穷矮小,但她坚强勇敢,拥有独立的人格。

在简爱幼年的时候她的父母亲先后去世,后来被送到舅舅家。但舅舅去世后舅母对她可谓是百般折磨。

在舅母家的生活中,简爱敢于与残暴的表哥扭打,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这是简爱自尊自主性格的表现之一。要知道,当时的简爱还是个小孩子,设想一下,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大概不会拥有简爱的勇气吧。

被舅母送到孤儿院后,简爱挨饿受冻挨打罚站,这一切她都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下来了。在孤儿院认识的朋友海伦得了传染病的时候,简爱仍旧冒着风险去探望海伦,给予她最后的安慰。这是何等善良坚强的简爱啊。

去到桑菲尔德庄园的简爱认识了一生的挚爱罗切斯特。在面对财富和地位选高于自己的罗切斯特时,简爱认为两人是平等的,自己并没有低于罗切斯特一等。简爱面对爱情十分理智,面对深爱的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事实简爱选择毅然离开。

简爱无疑是善良的,宽容的。在童年百般虐待她的舅母病危之时探望她;获赠巨额财产后分大部分给表哥;拒绝表哥的求婚,回到遭遇不幸的罗切斯特身边,对他不离不弃

我为简爱经历的苦难不平,为简爱受到的虐待愤恨,也为简爱的勇气喝彩,为简爱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为简爱身上一切美好的品质动容。

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第3篇

1.通过阅读多篇关于“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的文章或者节选, 丰富对这种心理描写方法的认识。

2.理解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是为了服务主题。

3.模仿练笔, 运用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多篇关于“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的文章或者节选, 丰富对这种心理描写的认识。

【教学难点】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小练笔。

【课前准备】课件, 《混入北图》、《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孩子, 请闭眼》节选, 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感受心理的“一波三折”

1.板书课题: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再画一条波浪线。

2.装做找人的样子停顿五到十秒钟, 再指名背。

3.师让学生回忆一下当听到要检查背书情况, 你的心情怎样?结果没有抽查到你, 心情有何变化?听到老师说明原因后又有何不同?请大家谈谈感受。

4.师提问学生除了兴奋、紧张等心理感受, 平时还产生过哪些心理感受?能用四字词语表达更好!

5.师出示了一些关于心理感受的成语或者四字词语让生齐读。

6.师指出《礼记·礼运》:“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句话就概括了刚刚所说的千变万化的心理, 让生齐读。

7.师总结人的心理变化极其丰富。如何能把一个人的曲折心理活动刻画得更牵动人心呢?这节课将和大家一起学习, 请生齐读课题“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二、群文阅读, 学习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1.感悟《学会看病》的一波三折心理描写。

(1) 师出示四段文字介绍毕淑敏, 让生猜作家。

(2) 过渡:著名作家贺绍俊曾经说过:“毕淑敏与其说是一位作家, 不如说是一位心理学家。”让我们透过她的一些文字, 学习这种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方法。

(3) 请生快速阅读课文《学会看病》第11~26 段, 找出描写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 并提炼出关键字概括母亲心理变化。 (板书:学会看病)

(4) (教师用PPT, 按学生汇报情况, 超链接出示文本)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 但我知道, 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既然我是母亲, 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坚定)

“正是。 ”我咬着牙说, 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犹豫)

我的心立刻软了。 是啊, 孩子毕竟是孩子, 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我拉起他滚烫的手, 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 ” (动摇)

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 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 在孩子有病的时候, 不但不帮助他, 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 也该领着他一道去, 一路上指点指点, 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图索骥。 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 但来日方长, 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后悔)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 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两个小时过去了, 儿子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不安)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是普通感冒, 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种, 这是最好的选择, 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 假如事情重来一遍, 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 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自责)

我看着他, 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 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炼自己。 (平静)

(在波浪线上板书:坚定, 犹豫, 动摇, 后悔, 不安, 自责, 平静)

(5) 让生自由诵读, 然后请两位同学来朗诵, 注意读出母亲不同的心情。

(6) 引导学生感悟母亲的内心波澜起伏、瞬息变化, 可以用我们本节课标题的一个成语“一波三折”来形容, 并请生结合这些心理描写谈感受。

(7) 师引导生体会文中所有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母爱”这个主题。

2.总结方法, 自学《剥豆》矛盾心理, 分享成果。

(1) 请生快速阅读同出毕淑敏之笔的课文《剥豆》, 找出两篇课文在心理描写上都有“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

(2) 引导生回忆刚才学习一波三折心理描写的步骤。 (找句子———提炼关键词体会人物心情变化———小结心理描写的作用)

(3) 请生运用这种学习方法, 快速找出《剥豆》一文中一波三折心理描写的句子。根据学生回答超链接出示句子。

PPT:“让儿子赢吧, 以后他会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这样想着, 我的手不知不觉地慢下来。

“在外面竞争靠的是实力, 谁会让你? 要让他知道, 失败、成功皆是常事。 ”剥豆的速度又快了起来。

儿子手不停歇, 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 见他如此投入, 我心生怜爱, 剥豆的动作不觉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想到这些, 我的节奏又紧了许多。

(4) 请生从这四句话中提炼出“慢, 快, 缓, 紧”来反映母亲的心理变化。 (师板书:慢, 快, 缓, 紧)

(5) 请生每组读一段, 通过朗诵把母亲剥豆的节奏、心理的变化读出来。

(6) 引导生用本节课标题的一个成语“一波三折”来形容母亲的心理变化, 并请生结合这些心理描写谈感受, 明白这些心理描写都是为了突出主题。

3.反猜儿子心理, 感受一波三折。请生模仿母亲的心理变化来想象儿子一波三折的内心。

PPT:

……

我手不停歇, 目光却时不时地落在两个容器里, “咦, 妈妈怎么慢下来了?难道_____?不好, 妈妈又快起来了, ”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完了……

“你赢了。”我朝妈妈笑笑, 很轻松, 全然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因为我知道, _____

……

4.请生阅读《混入北图》节选, 谈谈母亲的心理变化———

最重要的是揣上你爸爸的工作证。 且慢, 让我再看看像不像? 那是丈夫年轻时的肖像, 儿子与他酷似, 心中便很踏实。

装扮妥当, 临出门的那一瞬, 突然气馁。 从来没做过这种偷天换日的事, 心中惶惶然。 要不, 等你再长大一点, 唇边有了小胡须, 就更像你爹了, 咱们再去? 我试图劝阻儿子。

妈妈, 你为什么这么婆婆妈妈! 纵然被人捉住了, 又有什么? 鲁迅早说过, 窃书不算偷。 况且我们并没有偷, 只是看。 看看有什么罪过? 十四岁男孩像马驹一样蓬勃的话, 鼓舞了我。不过那句话是孔乙己说的, 不是鲁迅说的。 我纠正他。

走! 去北图!

———《混入北图》节选

三、学以致用———让心灵说话

请生选择其中一种场景, 写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1.对于“长大”。

2.当你遇上对手时。

3.拿到满分的试卷却发现老师少扣了一分。

四、课外阅读拓展———节选式呈现毕淑敏作品

预报得晚了, 那如火如荼的场面, 猝不及防而来, 污了孩子的瞳孔, 做母亲的心中就内疚失职。

预报得早了, 孩子枉闭了多半晌眼睛, 并无什么暖昧的镜头。 徒然使剧情中断, 还得把孩子从冬眠状态唤回来, 把断了的茬口讲给他听。

预报得少了, 先生在一旁发议论, 说此类界限还是宜严不宜宽, 宜紧不宜松。

预报得多了, 随着孩子的长大, 他也不满。 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不就是拥抱吗? 大街上有的是, 也不能天天在马路上闭眼啊。 于是觉得妈妈真难当。

———毕淑敏《孩子, 请闭眼》节选

每当打你的时候, 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 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 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 孩子, 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毕淑敏《孩子, 我为什么打你》节选

心理描写要真实 第4篇

我把纸团踢在陈丽的凳子下。老师来上课,发现了纸团,便问陈丽:“你的凳子下为什么有纸团?”陈丽捡起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没有用过这种纸……”“那是谁的呢?”陈丽却指不出人。老师说:“不要推卸责任!你下午把教室打扫一遍吧!”事后我想:诚实是新一代应有的美德。廉颇知错就改为大家树立了光辉典范,在座的学生又有什么架子放不下呢?于是,我下午主动向陈丽道了歉。

【把脉诊断】

这段话叙事连贯、完整,但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缺乏必要的心理描写。如,为什么要把纸团踢到别人凳子下?陈丽蒙冤后是什么心理?二是心理描写不真实。小作者道歉前的心理,完全是一口大人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身份和年龄特点。

【处方配药】

描写人物心理要注意三点:

一、要真实,写真话。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能想当然,不能违背事实。上文中,你读了小作者道歉前的心理,会相信这是真的吗?

二、要符合人物身份、年龄、职业特点。上文中,如果小作者道歉前想到让陈丽代自己受批评太不应该,这就符合她的身份和年龄特点了。

三、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环境。

【康复出院】

我走上座位,发现桌子旁边有一个纸团,刚准备去捡,突然想到:如果同学们发现我随意丢纸,必定会鄙视我,不如踢到别人座位下了事。于是,我悄悄一踢,小纸团停在陈丽的凳子下。

老师来上课,发现了纸团,便问陈丽:“你的凳子下为什么有纸团?”陈丽捡起一看,说:“这不是我的,我没有用过这种纸……”“那是谁的呢?”陈丽却指不出人。老师说:“不要推卸责任!你下午把教室打扫一遍吧!”陈丽委屈得哭了,我的心也不是滋味。

诚实,是我们少年儿童应有的美德,我真的没有胆量认错吗?如果只顾自己,而让陈丽代我受批评,我的良心何在?下午,我主动和陈丽一起打扫了教室,并真诚地向她道了歉,然后拉着她向刘老师的办公室跑去……

【回访复查】

简爱性格中的自卑心理 第5篇

汉本0901 陈丽洋

《简爱》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从某种角度说,简爱的种种经历就是夏洛蒂本人的经历。夏洛蒂当家庭教师的种种经历也与简爱相吻合。由此我们注意到夏洛蒂赋予了主人公许多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当然这是作者创作的自由,但其背后掩盖的是什么呢?夏洛蒂在创作《简爱》之前对她的妹妹们说:“我要写一个女主角给你们看,她和我一样矮小而貌不惊人,然而这个女主角却要和你们所写的一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这段话是颇值得玩味的,我个人倒是觉得从中仿佛可以读出一种酸酸的掩盖在不服气下的自卑心态来。因此,与其说是简爱心中的自卑,不如说是夏洛蒂本人的自卑更合适些。

不妨来读一下她最著名的一段宣言:“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在罗切斯特的舞会上,身材矮小、穿着寒酸的简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奚落和嘲讽,但最终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得到了“王子”的爱情。简爱在上流社会的领域中战胜了那些有名的太太小姐,这种报复真实痛快淋漓呀!

《围城》心理描写的艺术浅析 第6篇

关键词:《围城》,心理描写,艺术手法

钱钟书善于抓住人物在各种特殊环境下的不同心态, 同时采用多种手法进行心理描写。

一、心态描写

小说第一章, 方鸿渐归国途中, 与鲍小姐在船上相遇, 一向自信“很能引诱人”的鲍小姐, 很快就把方鸿渐弄得神魂颠倒。方鸿渐被引诱时, 作者对他的心理活动作了一次细腻描写:

方鸿渐洗了澡, 回到舱里, 躺下又坐起来, 打消已起的念头仿佛跟女人怀孕要打胎一样难受。也许鲍小姐那句话并无用意, 去了自讨没趣, 甲板上在装货, 走廊里有两个巡逻的侍者防闲人混下来, 难保不给他们瞧见。自己拿不定主意, 又不肯死心。

作者掌握了人物内心世界的辩证法, 紧抓住鲍小姐对方鸿渐所说“咱们俩今天都是一个人睡”半含半露的话, 对方鸿渐的影响而写。描写了方鸿渐对鲍小姐的引诱不可克制及其矛盾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方面担心言者无意, 自己去了自讨没趣; 另一方面, 放弃这次机会, 心又有所不甘, 于是内心矛盾异常。作者用“女人打胎”来比喻方鸿渐此时受煎熬和矛盾得痛苦的心理, 十分传神。表现了方鸿渐荒唐无聊, 但又胆小怕事的矛盾性格的流露。

二、借形写神

人物的心理变化, 随时表现在人物的外形上, 正如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说: “一个仍有时生气, 有时专心, 有时好奇, 有时爱, 有时恨, 有时蔑视, 有时高傲, 有时叹赏; 他心灵的每一个活动都表现在他的脸上, 既清楚又明显……”因此可以通过对人物外形的描绘来达到刻画人物心理的目的。《围城》很多地方抓住人物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 借助对人物肖像的描写来达到目的。如方鸿渐到三闾大学, 第一次又找校长高松年, 小说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愿意请先生来当政治系的教授, 因为先生是辛楣介绍的, 说重重是留德博士, 可是先生开来的履历上并没有学位———”鸿渐的脸上红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热的病人———“并且不是学政治的, 辛楣全搞错了。先生跟辛楣的交情本来不很深罢?”鸿渐脸上表示的寒热又 升了华氏表上一度……

这里连续两次写鸿渐脸上的变化: 第一次是高松年说到方鸿渐开去的履历上没有博士学位。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鸿渐因买假文凭, 长期担心和害怕别人提“博士”, 老于世故的高松年已猜到方鸿渐根本就不是什么博士, 而“只是各国游荡的‘游学生’”, 故此硬要触及对方的隐痛。方鸿渐此时的内心活动该是多么复杂啊! 但作者没有大段大段地来写方的心理活动, 而是抓住了高松年那番话在方心里击的层层波纹, 来写他脸上的变化:“脸红得像有一百零三度寒热的病人”, 真是传神之笔, 方鸿渐羞愧、尴尬、怨恨的种种复杂心理跃然纸上; 第二步是高松年步步为营, 紧追不舍, 问方与赵交情深不深, 作者也只写了他脸上的微妙变化“脸上表示的寒热又升了华氏表上一度”。“表情就是情感的形象”, 作者再次借方鸿渐脸上的变化来描写心理变化, 把方鸿渐的心理状态写得栩栩如生。

三、以行显情

“在绘画里人物的动作在种种情形下都应表现它们内心的意图”。钱钟书在对人物作心理描写时, 往往通过画龙点睛式的行动描写来显示人物的心理过程的。如对方鸿渐在酒馆等情人时的描写:

他虽然耐心等着, 早已不敢希望。点一支烟, 又捺灭了; 晚上凉不好大开窗子, 怕满屋烟味, 唐小姐不爱闻。他把带到银行里偷看的书翻开, 每个字都认识, 没一句有意义。

约会等人的焦急不安的心理, 描写得入木三分。“点了一支烟, 又捺来灭了, ”显示着方鸿渐烦躁、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为了打发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 翻开一本书看又觉得没有意思。为什么没意思? 因为眼虽在书上, 心却在猜测情人是否会来。作者是洞悉方鸿渐此时的心理过程的, 把握住了他的内心世界。因此, 这段描写, 合情合理。这种动态中揭示人物心灵的手法, 显得含蓄似乎表面不太明显, 但仔细玩味, 却妙趣横生。

四、言传心声

作家往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钱先生在《围城》中对人物心灵的描写, 很多地方是借助于对人物语言描写来实现的。如小说中有这样两段描写:

柔嘉霍地坐起, 睁大了眼睛, 脸全青了: “你把咱们的好事告诉了赵辛楣? 你不是人! 你不是人! 你一定向他吹———”

柔嘉说: “鸿渐, 我给你说得很担心, 结婚的事随你去办罢。”

这两段对话描写, 把孙柔嘉言词后面隐藏的心理变化写得活灵活现。孙柔嘉说这两段话的前提是: 未婚夫告赵辛楣怀疑她会有孩子, 劝他们早结婚。朋友的忠告是出于好意, 并且也未必就不是事实。孙柔嘉为什么大发脾气? 这里除了女性的害羞心理外, 恐怕更多的则是孙柔嘉虚伪, 嫉恨赵辛楣的心理在作梗。孙布下天罗地网追求方鸿渐, 赵冷眼旁观, 早就识破并提醒方鸿渐, 因此孙对赵是存有暗恨之心的, 一旦听说方鸿渐把他们不宜让外人知道的私事告诉了赵, 她岂不生气, 怒气稍息, 冷静一想, 别人的怀疑未必就不是事实, 自己是应早作准备, 所以又说出了后一段让步的话, 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语言写出了孙柔嘉情绪和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怒———想———让”。“作家并不把心理分析铺展出来而是隐藏着, 他们将它作为作品的支架, 就如同看不见的骨骼是人身体的支架一样。”这种心理描写的好处是不啰嗦、呆板, 反而显得既经济, 又叙述了故事情节, 又描写了人物心理, 起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五、借景绘心

在我国古文论中, 早有“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的说法。历代的艺术大师们也很关于利用自然景物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岁月。

作者在探索人物心灵奥秘时, 有一个易被人忽视的手法———比喻。大量利用比喻来描写人的心理是《围城》的一大特点。《围城》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心理是《围城》的一大特点。《围城》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心理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将比喻与其他方式结合起画龙点睛作用, 前面已讲过。二是单独运用比喻来写人物心理, 如方逐翁看完信, 叫得像母鸡下了蛋, 一分钟内全家知道这消息。

总之, 通过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的社会意义, 而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因而笔下的人物达到一种形神俱现的境地。是对茅盾、巴金等人大力推崇的心理描写艺术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和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郭桃芬.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简爱心理描写范文

简爱心理描写范文(精选6篇)简爱心理描写 第1篇从一本书,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质。《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一个相貌平平的女人,不顾...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