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术范文
介入诊疗术范文(精选10篇)
介入诊疗术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自2011年10月~2013年5月于本院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治疗的70例患者。其中男36例, 女34例, 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 (50.1±10.6) 岁, 70例患者中行起搏器植入手术者20例, 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患者31例,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9例。
1.2 方法
选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纳入研究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诊疗期间发生的心脏事件作为研究的应变量, 将观察资料的内容诸如患者的年龄、早期脑血管意外及高血压病史、诊疗情绪波动情况、活动情况、吸烟史、血脂情况等因素作为研究的自变量。
1.3 统计学方法
对70例患者在本院诊疗期间发生的任一心脏事件作为研究的重点,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针对自变量因素作单因素回归分析, 针对因变量, 即心脏事件产生的高危因素作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70例患者基本资料及其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了逻辑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1。整理归纳得出具备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心力衰竭史、脑血管意外病史、吸烟史、情绪波动、缺乏锻炼等观察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年龄、合并高血压症、合并糖尿病症、血脂异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因素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患者在诊疗期间的预后情况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 采取传统的单因素分析方案并不能较好地判定混合因素对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3]。选取多因素逻辑分析方案能够排除多因素干扰, 更为准确地判定出患者在住院期间引发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在早期有研究表明, 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患者在心理上的焦虑、压力将会对其手术过程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亦有相关研究证实, 较长的吸烟史会导致人体动脉壁缺氧, 导致动脉硬化, 提高其冠心病发生的几率。通常而言, 人体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与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有一定的联系。若人体血清内总胆固醇水平超过6.4 mmol/L, 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则会进一步增加。一般人体总胆固醇水平与其饮食情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均衡饮食、保持积极的心态、进行常规的自我锻炼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另外, 患者血压增高、糖尿病症同样与其冠心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血压患者对比血压正常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更大。同时血糖异常患者, 其心脏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则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 行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早期心脏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等。因此, 为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的几率, 应严格督促患者规范饮食、均衡营养输入, 禁止吸烟、饮酒, 尽量少食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保持体内胆固醇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同时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针对合并糖尿病患者还需定期检测其血糖水平。予以药物调节, 鼓励患者进行运动锻炼, 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的几率, 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 为降低行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几率, 需要强化对患者的指导及护理, 特别是针对有高危疾病史的患者, 需要重视其手术前后阶段的护理,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并定期随访,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邱梅, 吴小玲.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患者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河北医学, 2009, 15 (6) :708-710.
[2]刘惠芬, 王海燕, 黄志坚.心血管介入诊疗患者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2) :1280-1281.
介入诊疗术 第2篇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桡动脉;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01-02
随着介入技术和介入材料,器械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已经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冠心病的技术。桡动脉位于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直接位于皮下,仅被皮肤和筋膜遮盖,很少有分支,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1]。这些特点避免了经股静脉途径时可能发生的动静脉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床位周转率。增加病人舒适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我院自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后取得良好效果,体会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住院患者284例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其中男162例,女122例,年龄42-83岁。术前有以下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不明胸痛,心电图ST-T缺血改变、心律失常等等。其中单纯行冠脉造影术134例,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15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30~82岁,平均57岁。
1.2结果
284例患者均经右桡动脉入路,穿刺成功282例,2例失败(后改股动脉径路成功),成功率99.3%,其中因桡动脉痉挛1例,急诊血压低致桡动脉搏动差穿刺失败1例。术后除5例发生局部手臂肿胀,2例因桡动脉压迫器压迫出现水泡外,其余无桡动脉闭塞,出血,血肿,夹层等并发症发生。
2 方法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术前指导 1)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心电图、心超等检查。2)训练床上大小便。3)术前避免饱餐,或根据医嘱禁食。4)术前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使用镇静剂。5)维护血管及皮肤的完整性,禁止桡动脉穿刺点20cm以内区域及路径表面皮肤的任何针刺、输液或置管[2]。6)进入导管室前排空膀胱。7)根据医嘱做好抗生素皮试、碘试等准备。8)做好局部皮肤的清洁工作。
2.1.2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通过询问交谈及观察,对患者住院后的情绪及感情进行评估,由责任护士及分管医生于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手术的部位,大概方法及与传统方法相比的安全性,简单性,经济性,也可介绍患者之间相互交往,让患者直接向术后患者了解情况,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冠脉造影所用导管价格昂贵,所需医疗费较高,自费及家庭经济不富裕的患者往往表现焦虑不安,不知所措,给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而不利于疾病的诊治。
2.3 术后护理
2.3.1 注意造影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由于造影剂最终由肾脏排泄出体外,使用造影剂会对肾脏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做完冠狀动脉造影后,尤其对老年人、原有肾功能损害者及心力衰竭患者,应注意观察手术后的尿量情况。
2.3.2 术后指导 ①饮温开水1500ml以上,促进造影剂排出;②进食易消化食物;③出现胸部疼痛时报告医护人员。
2.3.3 患者观察 术毕观察30分钟后用平车送回病房,给予认真细致的心电、血压的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电图及血压有无异常,观察患者桡动脉穿刺部位加压包扎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手部皮肤温度、湿度、色泽、肿胀、麻木、疼痛情况,并与对侧对照。皮肤色泽变化反映皮下血液循环的状态,是最容易观察到的客观指标。皮肤色泽变淡或苍白,说明动脉痉挛或栓塞。皮肤上出现散在性瘀点,大多是静脉早期栓塞的表现[3]。散在性瘀点相互融合成片,示栓塞加重。皮肤颜色大片或整片变暗,说明静脉完全性栓塞。随着栓塞时间的延长,皮肤颜色由暗红变为紫红或紫黑。当动脉静脉同时栓塞时,皮肤呈灰暗色。指肢肿胀程度观察:因加压包扎致静脉回流不足,术后多有程度不同的肿胀,其肿胀程度可根据皮肤的皱纹、外观、张力及有无水泡等判定分为Ⅲ度,Ⅰ度:皮肤皮纹存在,轻微肿胀;Ⅱ度:皮肤皮纹消失,但无水泡形成;Ⅲ度:有张力性水泡出现,静脉回流受阻或栓塞时,组织肿胀明显皮纹消失,甚至出现水泡[4]。嘱患者术侧上肢勿握紧拳头及提重物。
2.3.4 体位自由 患者术后平卧1小时,如不能平卧者应取坐位,术侧上肢用衣服垫高3~5cm,以后取病人觉得舒服的体位。
2.3.5 伤口护理 术后2小时根据伤口情况,开始给加压包扎伤口减压—稍松解绷带,以后每隔2小时逐渐增加放松的程度。6小时后拆除绷带—减压结束。每次减压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血肿、桡动脉搏动情况及上肢和手部皮肤温度、湿度、颜色及血液循环。
2.3.6 预防感染 局部穿刺处一定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持穿刺部位敷料清洁干燥,观察穿刺处是否有渗血、血肿,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3 讨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是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的新途径,随着介入器械的不断完善,桡动脉已逐渐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血管。以往经股动脉穿刺需要24h卧床,需采取被迫体位,血管并发症多,难于止血,易形成皮下血肿,拔鞘管后易出现神经反射性反应,发生低血压、心率缓慢,甚至心脏骤停。这对年龄大,肥胖者及不习惯于床上大小便者多有不利,术后还需平卧6h以上,下肢制动12h,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较经股动脉径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局部穿刺并发症少,无需中断肝素治疗及术后无体位限制,且穿刺点便于加压包扎,伤口不易感染,尤其对于因有腰椎病变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不能较长时间卧床,不习惯在病床上大小便,髂动脉或腹主动脉严重弯曲等病人有其独特优势,也特别适用于股动脉狭窄者[5],同时具有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周玉杰.马长生.霍勇等.经桡动脉冠心病介入治疗[M].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罗旭芬.马柳英.屈平英.3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华夏医学,2008,21(4):819-820.
[3]赵全明,7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术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81.
[4]乔树宾,高润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和支架术[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30(增):63-64.
介入诊疗术 第3篇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某院2011年1~6月份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历100份, 其中男66例, 女34例, 中位年龄56.1岁, 平均住院时间6.8d。
1.2 调查方法
根据《对比剂使用指南》, 结合《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造影剂肾病中国专家共识》等, 对抽取病例的对比剂使用品种、用量、用法、实验室检查、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 并进行总结。
2 结果
抽取的100例患者中, 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对比剂使用情况见表2。
3 讨论
通过对比剂使用情况分析发现, 某院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对比剂使用情况有以下特点:
3.1 对比剂品种选择较合理
所有病例均使用了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或低渗对比剂碘普罗胺, 无1例使用高渗对比剂。CIN的发生的核心机制为对比剂引起的肾髓质损伤, 这些与对比剂的渗透压和化学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以高渗对比剂最严重。100例患者中有91例患者应用了低渗对比剂, 9例应用等渗对比剂, 应用等渗对比剂的患者均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2009年ACC/AHA/SCAI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指南提出, 如果需要冠脉造影或行PCI术, 等渗对比剂继续被作为Ⅰa类证据推荐给慢性肾脏病患者使用, 除此之外其他低渗对比剂被加到推荐中, 即也可以选择除碘海醇和碘克酸盐外的低渗对比剂, 作为Ⅰb类的证据[1]。综上分析, 该科患者术中对比剂选择是较合理的。
3.2 多数患者的水化不够充分, 水化时机及方案不合理
水化治疗可以降低CIN的发病率, 为公认的防治CIN的常规手段。造影前水化可纠正亚临床脱水, 造影后水化可促进肾脏内血管扩张, 增加尿量, 防治肾小管内结晶形成, 从而减少造影剂毒性, 防止CIN发生。调查发现, 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均进行了水化, 但部分患者水化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术前未水化:
100例患者在术中均进行了水化, 但仅有33例在术前进行水化, 说明医师对术前预防用药的意识尚缺乏。造影前水化治疗可纠正亚临床脱水, 有效增加肾脏血流量, 降低肾损害发生率, 合理的方法为造影前6~12h即以0.9%NS持续静脉滴注 (1.0~1.5ml·kg-1·h-1) , 补充血容量, 降低手术风险。
3.2.2 术后水化不充分:
97例患者在术后给予水化预防, 但水化时间远远不够, 仅有6%的患者水化时间达到了12h。说明临床医师对合理水化的方案不够了解。合理的水化方法:从造影前6~12h至造影后12h, 应用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滴注 (1.0~1.5ml·kg-1·h-1) , 保持尿量75~125ml/h[2]。很多医师医嘱中开具了足量的水化液体, 但未注明滴速及水化时间要求, 护士在给药时未调整静滴速度, 使大量液体在短时间内注入患者体内, 未达到持续静脉滴注的效果。对对比剂的充分排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3 未重视对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监测
分析中发现, 临床医师对患者围术期尿量及肾功能检查未给予足够重视。仅28例患者给予监测24h尿量的医嘱, 多为心、肾功能不全患者, 对其他行造影术患者, 医师未给予监测尿量的医嘱。肾功能检查也是同样情况, 98例患者在术前予以血肌酐值检查, 但有17例检查时间为造影前7d以上, 说明只是入院后常规检查, 造影前7d内未再复查血肌酐值。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 应当在造影前7d内检查血清肌酐, 如果血清肌酐升高, 必须在造影术前24h内采取预防肾脏损害的措施[3]。分析发现术后仅有62例患者复查了血肌酐值, 38例未再复查, 均为无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未再复查的患者, 就无法评估患者应用对比剂后肾功能情况。对于围术期未充分水化而术后也未检查血肌酐值的患者, 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大大增加, 且风险难于察觉和及时干预, 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3.4 特殊人群的对比剂使用中存在问题
3.4.1 冠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
17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有9例使用了等渗对比剂碘克沙醇, 均为e GFR<60ml/min的肾功能不全患者, 8例使用了低渗对比剂碘普罗胺, 为e GFR>60ml/min的轻度肾功能不全患者, 对比剂品种选择较合理。17例患者术前有12例进行了水化, 仅有6例术后水化时间达到12h。临床医师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对比剂可能造成的肾功能下降有充分的警惕, 但对术前水化的优势认识不足, 术后水化的补液量基本已达到要求, 但补液量过快, 水化时间过短, 方案不合理, 未达到充分水化的要求, 这点应引起重视。
3.4.2 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
对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医师在围术期的水化均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 19例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有16例在术后进行了水化, 但均未给予足量液体, 水化时间均未达到12h。3例入院时心功能Ⅳ级 (NYHA分级) 的患者术后均未静脉水化。考虑到短期内入液过多有可能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 很多医师在心功能不全患者术后未给予足量足疗程的水化预防。输入液体过多过快是心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诱因, 而心功能不全患者肾脏血流减少也是容易造成对比剂肾病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需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及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利弊, 建议选择等渗对比剂, 以尽量减少因渗透压引起的患者短期内血容量急剧增加, 而加重心脏负担。心功能控制尚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均应给予足量水化, 可尽量延长液体的滴注时间, 以小于1.0~1.5ml·kg-1·h-1速度缓慢滴注, 并加强心功能及尿量监测, 保持尿量75~125ml/h。
3.4.3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情况较为复杂, 常合并存在多种疾病, 如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等。糖尿病是CIN的独立预测因子, 急性血糖升高是CIN的危险因素。在肾功能损害的基础上糖尿病可导致CIN的危险倍增, e GFR<60ml/min时, 糖尿病进一步增加了CIN的危险, 并增加了术后控制血糖及治疗其他并发症的复杂程度。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 在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进行PCI手术时, 使用等渗对比剂可以降低发生CIN的风险。调查发现, 所有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都较平稳, 无急性血糖升高的情况。2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 有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了等渗对比剂, 其他均使用了低渗对比剂碘普罗胺, 建议临床医师应尽可能选用等渗对比剂以进一步降低CIN风险。
通过对某院心血管内科患者对比剂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 对比剂品种选择较合理;术中、后均给予了水化, 但水化不充分, 方案不合理。术前水化及术后尿量、肾功能的监测未得到充分重视。说明临床医师对充分水化预防对比剂肾病的意义及合理的水化方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临床药师应以此为切入点, 加强对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水化方案的建议和指导。对冠心病合并心、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 医师在围术期做到了肾功能及尿量的监测及手术前后肾功能的评估, 说明对对比剂肾病的高风险人群, 临床医师已给予重视;对风险较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 临床医师未给予足够重视, 术后水化预防不足较为普遍, 且很多患者术后未再复查肾功能, 临床药师的观点认为, 低风险不代表无风险, 围术期充分的水化预防对低风险人群也是必要的, 应提醒临床医师的关注。
摘要:目的 规范对比剂使用, 避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2011年16月份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中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历100份, 根据《对比剂使用指南》, 结合专家共识, 对抽取病例的对比剂使用品种、用量、用法、实验室检查、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对对比剂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 对比剂品种选择较合理;术中术后均给予了水化, 但水化不充分, 方案不合理;术前水化及术后尿量、肾功能的监测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对比剂肾病发生风险较低无基础疾病的患者, 临床医师未给予足够重视。结论 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制定合理水化方案的建议和指导, 防止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肾病, 对比剂,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Kushner FG, Hand M, Smith SC Jr, et al.2009 Focused Up-dates: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pdating the 2004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te) and ACC/AHA/SCAI guidelines 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updating the 2005 Guideline and 2007 Focused Updat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J].Circulation, 2009, 120:2271-2306.
[2] 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组.冠心病介入诊疗对比剂应用专家共识[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0, 8 (12) :885.
介入诊疗术 第4篇
【关键词】冠脉介入诊疗术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5-01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尽早地联合纤溶和急诊PCI是实现STEMI最佳再灌注的策略[1]。冠脉介入诊疗技术迅速发展并日益成熟,但其毕竟是一项有创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加强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及护理
常发生于术后4h鞘管拔除后3~30min,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闷、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表情痛苦、血压明显下降、心率突然减慢[2]。原因:拔管对血管的剌激;拔管后的按压手法不当;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紧张;血容量不足;空腔脏器的扩张刺激等。在拔鞘管之前,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和应用镇痛剂相比,病人的疼痛较重,且血管反应事件较多[3]。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心率及血压变化,维持好液体通路,拔管时备好急救药品,操作过程中监测血压及心率变化,若出现严重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先行快速静脉补液,必要时可静脉注射阿托品或升压药[4]。一旦发现立即停用血管扩张药物,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氧气吸入、快速液体输入速度[5]。在拔管过程中要注意与患者交谈,嘱患者缓慢深呼吸,分散注意力,以减轻疼痛,降低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压迫止血时应以食指和中指压迫股动脉搏动最强点,其按压力度以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且按压处以下肢体皮肤无青紫为宜。拔管时常规备好阿托品1mg加0.9%生理盐水4ml和多巴胺20mg加0.9%生理盐水18ml。
2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由于动脉鞘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和高浓度的造影剂使用容易引起血管痉挛;手部肿胀、发紫及穿刺处出血均是由于止血压迫不当所致。术后桡动脉穿刺处包扎过紧可能出现桡动脉闭塞、手部肿胀,过松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有报道精神紧张可诱发血管痉挛,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会患者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及放松疗法,减少精神紧张[6]。为预防术中血管痉挛,通常是在病人进入导管室时测量血压不低于正常后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术后手腕穿刺部位的观察:术后4h内每15~30min观察1次手腕部有无渗血及手指末梢循环和桡动脉搏动情况,4h后观察1次/h,直至术后12h。如发现患者肢端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立即减压处理,直至缓解[7]。动脉闭塞时表现为手指苍白;静脉血回流障碍表现为手指肿胀、发紫,说明包扎过紧,应适当放松固定带;当有渗血时,说明包扎过松,需加压包扎。为预防桡动脉永久性损伤,还应做好腕部的活动指导:术后腕部制动,手指稍活动,3d内勿在穿刺侧行穿刺、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并保持干燥、清洁。6个月内穿刺侧肢体勿提重物,并嘱患者注意有无皮下淤点、淤斑,肿胀或者感觉异常,一旦出现立即就医[8]。
3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原因:术中反复穿剌、术后按压动脉时间过短或压迫部位不准确、术侧肢体屈曲或患者过早活动、支架植入术患者全身肝素化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均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拔除动脉鞘管后,由专人压迫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具体方法为:以左手环指、中指和示指沿股动脉走行按压,三指均在皮肤穿刺点近心端,中指约血管穿刺处上方,以髂骨为着力点,力度以能触及术肢端足背动脉搏动为宜。压迫后常规术肢制动6h,卧床休息24h[9]。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每15~20min检查一次穿刺处周围有无出血、血肿,观察患肢是否伸直,砂袋是否移位,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颜色,并与健侧肢体对比。通常在压迫止血时,患肢皮温较健侧略低,皮肤色泽可轻度变白,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停止加压可缓解。如有血肿发生,要鉴别有无假性动脉瘤。发生血肿时局部可发现明显的包块;而假性动脉瘤者除了局部包块外,在穿刺部位可闻及明显的杂音[10]。指导患者咳嗽时用手压住穿刺部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升高使穿刺口压力增加进而导致的出血情况。排便困难者可用缓泻剂,咳嗽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咳药物。
出现假性动脉瘤时立即在杂音最强点处局部压迫40min,局部用纱布叠成2.5cm×2.5cm纱布块用绷带固定使“瘤腔”闭塞、杂音消失,术侧肢体制动24h,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严重者也可行外科修补术。
出现股动静脉瘘需马上拔出导管,局部加压止血40min,穿刺点局部压迫止血,同时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循环情况。
4支架内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人们已经证实,药物洗脱支架的长度、膨胀不佳和残余狭窄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1]。机械因素如膨胀不良可能是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而生物学因素是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最重要的因素[12]。人们对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做法提出了异议,因为中断抗血小板治疗将增加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13]。护理上要注意心电监护变化,观察ST-T改变,经常询问是否存在心慌、出汗、胸闷、胸痛等感觉。术后要加强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必须及时准确按医嘱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一旦心绞痛复发,及时向医生汇报。MarianneLafitte[14]的研究表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进行危险因素控制和坚持服药等管理,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ACS的死亡率。T.Buckley[15]等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教育干预,能使其急性心肌梗死症状的相关知识得以改善,并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我们对支架植入术后的病人,要进行全面的知识宣教,让病人正确识别心绞痛发作的症状,并做出恰当的反应,以预防和减少支架内血栓的发生。
5腹膜后血肿原因分析及护理
多为穿剌点太高或髂内动脉内膜损伤穿孔、导丝损伤、血管迂曲致管腔狭窄或手术操作动作过猛等原因引起。术后30min~3h患者出现恶心、烦躁常为低血压或休克先兆。对不明原因的低血压,注意排除血容量不足,如心电图无明显变化,检查有无腹膜后出血、穿刺部位内出血、冠状动脉破裂或穿孔[16]。重视术后早期临床表现,如腰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偶有腹胀、腹痛,经超声或腹腔穿剌均可诊断。此时要做好积极救治,建立快速静脉通路,备血。若生命体征不稳定且血肿进行性增大,需马上手术止血者要做好术前准备。
6术后尿潴留及腹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需绝对卧床24小时,术侧肢体不能弯曲,部分患者因环境、习惯、术后特殊卧位或原有前列腺肥大、术前未进行床上排尿训练等均可引起排尿困难。腹胀的原因是:介入术后患者为加速造影剂从肾脏排除出,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引起胃液稀释,消化功能减弱,同时,过多的水和食物积聚胃内,亦可引起腹胀。尿潴留时,膀胱高度充盈挤压肠道,排便、排气不畅,也可引起腹胀不适[17]。护理措施:加强术前床上排尿训练。出现尿潴留时,可行膀胱区按摩、热敷,用温水冲洗会阴部,听流水声,给予心理治疗,减少探视人员等措施,经上述方法无效者应行留置导尿。腹胀明显者可行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促进肠蠕动,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纳肛。
7造影剂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脉介入诊疗术后造影剂诱发肾功能衰竭在术后最初24小时发生少尿,特别是伴有糖尿病或肾功能不全者发生机率更高。为避免对肾功能的损害,肾功能异常组的造影剂剂量控制<200ml[18]。造影剂的选择,一致认为,在肾毒性方面,非离子型优于离子型,低渗和等渗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尤其在高危患者中,使用非离子型、低渗性优于高渗性造影剂可减少发生CIN(造影剂肾病)的风险。患者回病房后如无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应鼓励其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温热食物,以补充血容量,并利于造影剂排出体外,减少造影剂损害。也可采用术前进流质饮食250~500ml,术后6h饮水量≥500ml[18]。
8肢体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经股動脉穿刺行PCI治疗的患者,由于全身肝素化而致穿刺处出血,要求患者卧床至少24h,有时甚至卧床48h,并且术侧肢体制动,这都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预防措施: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细心观察患者穿刺术肢部位的颜色、温度,标记双足背动脉搏动最明显的位置,以便快速判断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倘若出现持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温度低、患者怕冷、肿胀、肢体麻木等症状,提示有早期血栓形成,应及时采取溶栓措施。将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10万U~20万U经微泵注入,每日1~2次,每次注射时间>30min[19]。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动,防止栓子脱落,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使静脉回流。
9心脏压塞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因导丝通过闭塞的血管时引起冠状动脉穿孔[20]。如患者出现无原因的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立即报告医生。心包穿刺是抢救心脏压塞最有效的方法。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停用抗凝药物,协助医生进行心包穿刺引流术。术后要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血压、心率、呼吸及尿量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
为实施围术期患者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科学护理,制定临床护理路径(CPN)[21],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规范介入治疗的护理工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地预防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HolgerThiele,LotharEngelmann,KathleenElsner,etal.Comparisonof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conventionalcarewithpre-hospitalcombination-fibrinolysisplusfacilitated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i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J].EuropeanHeartJournal,2005,26:1956-1963.
[2朱永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A):20-21.
[3]ChoonKiatAng,DominicY.C.Leung,SidneyLo,etal.Effectoflocalanesthesiaandintravenoussedationonpainperceptionandvasovagalreactionsduringfemoralarterialsheathremoval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Cardiology,2007,116:321–326.
[4]亢君,李海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11):30-31.
[5]陈玉景.预见性护理对减少冠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2009,(4):18-19.
[6]王孟云,刘艳,周立英,等.颅外段脑血管狭窄行血管内支架置如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9,(12):17-19.
[7]潘宁萍.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A):42-43.
[8]王丽姿,姚翠萍,朱莲香,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腕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A):10-11.
[9]李伟,刘祚燕,文春玉,等.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A):5-6.
[10]刘丽萍,曹桂兰,梁静,等.冠状动脉诊疗术后血管闭合装置与压迫止血效果比较[J].护理学杂志,2007,22(13):36-37.
[11]ThomasF.Lüscher,JanSteffel,FranzR.Eberli,etal.Drug-ElutingStentandCoronaryThrombosis:BiologicalMechanismsandClinicalImplications[J].Circulation,2007,115:1051-1058.
[12]XueboLiu,HiroshiDoi,AkikoMaehara,etal.AVolumetricIntravascularUltrasoundComparisonofEarlyDrug-ElutingStentThrombosisVersusRestenosis[J].J.Am.Coll.Cardiol.Intv,2009,2:428-434.
[13]GiusGiuseppeG.L.Biondi-Zoccai,MarziaLotrionte,PierfrancescoAgostoni,etal.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nthehazardsofdiscontinuingornotadheringtoaspirinamong50279patientsatriskforcoronaryarterydisease[J].EuropeanHeartJournal,2006,27:2667-2674.
[14]MarianneLafitte,VincentPradeau,LionelLeroux,etal.Efficacyovertimeofashortoverallatherosclerosismanagementprogrammeonthereductionofcardiovascularriskinpatientsafteranacutecoronarysyndrome[J].ArchivesofCardiovascularDisease,2009,102:51—58.
[15]T.Buckley,S.McKinley,R.Gallagher,etal.Theeffectofeducationandcounsellingonknowledge,attitudesandbeliefsaboutresponsesto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symptoms[J].EuropeanJournalofCardiovascularNursing,2007,6:105-111.
[16]何春欢,吴华颖,卓胜青,等.無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5):34-35.
[17]包艳,张丽群.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腹账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7,22(7):36-37.
[18]林丰,曾桂英,温红梅.水化护理对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7A):29-30.
[19]章小飞,张丽.25例血管介入联合股静脉切开取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9):794-795.
[20]王晓红,刘华芬,刘秀娟.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及护理配合[J].护理学杂志,2006,21(15):24-25.
介入诊疗术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资料
例1, 男, 71岁, 心律失常5年。安置永久起搏器术中出现血压下降, 无明显伴随症状。透视见心影内透亮带。
例2, 女, 76岁, 冠心病12年, 冠脉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 呼吸促, 面色苍白, 多汗, 血管内注入对比剂示右冠状动脉远端对比剂渗出。
例3, 女, 68岁, 冠心病7年, 冠脉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胸闷, 呼吸困难, 血压降至80/50mmhg, 表情淡漠, 血管内注入对比剂示前降支中段对比剂渗出。
例4, 男, 54岁, 冠心病3年, 冠脉血管介入治疗中出现胸闷, 呼吸困难, 大汗、血压降至60/40mmHg, , 意识模糊, 血管内注入对比剂示前降支近中段对比剂渗出。
4例患者经过心包穿刺引流, 扩容、补液, 使用升压药物等抢救措施, 病情逐渐平稳, 安全返回病房。
2 护理
2.1 建立心脏压塞的预警机制[1]
心血管介入诊疗术中心脏压塞的发生, 多与导丝损伤、操作过猛以及球囊与血管直径不匹配、球囊压力过高有关, 特别是对于血管迂曲、完全闭塞、钙化的血管, 其发生率高。因此护士要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及精神状态, 及时询问患者主诉, 关注照影影像, 发现异常, 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
2.2 心包穿刺引流
确诊心脏压塞后, 护士应沉重、冷静, 立即备好心包穿刺的材料, 如穿刺鞘、猪尾巴导管、泥鳅导丝, 为防止交叉感染, 需重新开无菌敷料包。协助医师铺无菌单, 传递材料、器械。对失血严重的患者协助医师将心包穿刺抽出的血液经留置的静脉鞘管进行自体回输, 即安全又不需做交叉配血, 可以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本组4例患者均行心包穿刺术并术后留置猪尾巴导管继续引流, 2例行自体血液回输。穿刺及引流、自体血液回输过程顺利。
2.3 中和肝素
由于患者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全身肝素化, 一旦出现心脏压塞, 对已经肝素化的患者应立即用鱼精蛋白进行中和 (每10mg鱼精蛋白中和1000单位肝素) , 以减少可能的再出血。本组3名患者给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2.4 扩容、补液, 使用升压药物
选择粗、直的血管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进行快速补液。遵医嘱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急救药物。
2.5 加强监测
重点观察患者意识、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幅度、血压是否有进行性下降、对升压药物有无反应, 做好记录。
2.6 心理护理
患者心脏压塞后出现的症状、紧张的抢救氛围都会给患者带来焦虑、恐惧, 护士在整个抢救过程中, 要不断安慰患者, 多给予肢体上的接触, 如抚摸患者的额头、握患者的手等, 多鼓励患者, 并简单介绍病情的变化及采取的抢救措施。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小结
心血管介入诊疗并发心脏压塞是一种少见但并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与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密切相关。临床表现取决于心脏压塞的速度。以上4例的护理经验提示, 导管室护士要理解心脏压塞的发生机制, 掌握其特征性临床表现[2]: (1) 突发呼吸困难、烦躁、意识模糊或丧失。 (2) 血压突然降低。 (3) 心率变化。 (4) 特征性X线表现 (心搏动消失或透亮带) 。心包穿刺引流是抢救心脏压塞的主要抢救措施, 护士应熟练掌握心包穿刺的主要过程及必要器械。因此, 在心血管介入诊疗术中, 充分的术前评估与准备、积极的术中监测与处理, 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预防和减少心脏压塞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杰, 孙淑萍, 付桂清.3例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0) :946-947.
介入诊疗中心的护理管理 第6篇
1组织管理
1.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是评价各项工作的标准, 是检查工作的依据和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保证, 也是消灭差错事故, 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1]。介入中心向全院开放, 鼓励和支持临床科室开展介入治疗, 介入手术由介入中心成员统一安排, 保证全院所有临床科室介入治疗的需要, 中心负责介入手术的全程配合和管理。使介入管理走向统一化、正规化、程序化, 实现资源共享, 带动全院介入治疗的发展。中心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护理质量检查考核标准、各种手术的配合规范、突发病变的抢救流程等。加强环节质量管理, 对违反者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切实做到制度管人。
1.2 介入护士综合素质
介入诊疗中心承担了全院介入治疗, 手术种类多, 涉及知识面广, 对介入中心护士提出更高要求, 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娴熟的护理技术操作、抢救技能、机敏的观察能力、良好的应变能力、高度的责任心, 还要具有解剖学、影像学及相关学科方面的知识, 专科护理内容也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熟练掌握不同种类手术的配合要领、技巧、观察重点及抢救流程, 如:心內科介入出现的心室颤动、心脏骤停抢救;脑血管介入中出现血管痉挛、血压下降的抢救;动脉瘤术中出血抢救;消化道出血、咯血介入抢救等流程。熟练掌握各种耗材的名称、型号、用途及高值耗材的管理。加强与临床科室相互反馈信息, 及时改进护理方法, 提高介入护理质量和效率。
2护理配合
2.1 术前配合
掌握手术患者病情及术前准备情况, 做好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 同时让家属了解手术的过程及经济费用, 以得到家属的支持。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指导患者术中配合, 如拟行脑血管造影时, 告知患者造影时头会发热, 这是碘对比剂的正常发热反应;头部要制动, 不能咽口水, 做吞咽动作;拟行腹部造影时, 要训练患者屏气, 减少呼吸运动伪影等。根据不同手术准备器械、导管、药物, 检查急救药品及急救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以备发生意外时及时有效地抢救。
2.2 术中配合
接诊患者后, 帮助其正确、牢固、安全、舒适地卧于DSA机床上, 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连接心电监护仪, 帮助暴露手术野, 配合皮肤消毒, 协助术者铺巾, 穿手术衣, 戴一次性无菌影像增强器熟料套;准备肝素、麻药、生理盐水、碘对比剂、栓塞剂、化疗药物等, 及时准确地传递术中所需的各种介入材料, 并有记录, 以保证收费的合理性。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静脉通道通畅,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手术结束后拔出导管和动脉鞘, 局部压迫10~15min, 观察术侧肢端血运情况, 确认穿刺点无出血后, 以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平车送回病房, 交代术后注意事项。
3无菌与环境管理
无菌与环境管理是介入护理管理中的首要环节, 是保证手术成功, 预防感染的关键, 涉及每个参与手术的工作人员和术中的各个环节,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是无菌管理的保证。我院介入中心是采用层流式空气过滤装置, 创建洁净手术室已成为当代医院发展的趋势[2]。介入中心严格区分无菌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患者与物品的流动符合无菌流程, 严格控制进入介入中心的人数, 进入介入中心要穿洗手衣裤、戴口罩帽子、换室内鞋。每次手术前30min开机净化空气, 手术间地面、物品表面每天用消毒液擦拭, 术中随时清理血液、便溺、呕吐物等以免污染环境, 术后终末消毒处理, 每周进行大扫除, 清洗回风口1次, 以确保尘埃过滤效果[2]。每月做空气、无菌台面、物品表面, 工作人员的手及消毒液的细菌培养, 并对检测结果认真分析, 发现问题及时控制[3]。加强无菌物品管理, 专柜分类放置, 标签醒目, 每天检查, 定期消毒, 无过期现象, 介入手术严格使用一次性耗材, 杜绝重复使用, 按规定分类正确处理一次性物品, 污染手术根据污染类型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4加强安全管理
介入手术前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 查看相关检查报告, 检查术前用药执行情况, 识别高危人群, 认真评估, 做好急救准备工作。神志不清, 躁动者防止坠床。严格查对制度, 层层把关, 防止接错患者, 手术部位错误, 用错药物, 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处理, 为急救的成功赢取时间, 并做好护理记录。注意用药安全, 将药物放置在易取处备用, 以便突发事件时进行积极有效地抢救, 注意保留安瓶备查[4]。介入手术经常出现一些紧急突发事件, 如冠脉痉挛、心室颤动、脑血管痉挛、癫痫、血压下降、动脉瘤破裂, 碘对比剂毒性反应等, 这时需要护士积极配合急救, 以最短的时间, 最快的速度挽救患者的生命。加强急救药品, 药物, 器材管理, 定期检查保持完好。
5自我防护管理
介入中心存在大量危害护士身体健康的有害因素, 如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 对人体特别是血液系统有危害。接触带有患者血迹的导管、电极、敷料等有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接触挥发性化学消毒液, 如甲醛、戊二醛等对皮肤黏膜、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化疗药物危害, 锐器刺伤等。因此,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树立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 注重做好日常自我防护非常重要。接触X线时应穿铅衣, 戴铅帽、围脖, 佩戴放射线测试器, 每6个月监测血象1次, 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治疗。配置化疗药物及处理污物时一定要戴口罩、手套, 手套破损要及时更换, 如不慎溅到皮肤粘膜, 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 配制完的注射器及空的化疗瓶应迅速放入专用密封的医疗垃圾箱中, 以免化疗药物暴露空气中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浸泡器械的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手术后的刀片、缝针、注射针头等均放置于带盖的塑料锐器盒内, 统一由专人处理。建立介入护士健康档案, 定期查体, 并进行有效的预防接种, 提高机体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林玉英, 廖瑞珍, 梁玉珍, 等.介入导管室的护理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报, 2005, 11 (13) :122-123.
[2]卜文萍.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管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11, 6 (29) :32-33.
[3]闫艳, 诸葛海鸿.质量控制在导管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20 (2) :222-224.
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准入的基本要求 第7篇
1对介入放射学的调研
通过对吉林省内几家开展介入放射学诊疗单位的调查发现, 多数执业医师缺乏放射防护意识, 不重视患者防护问题, 有些单位缺少必要的防护用品, 有些X线影像设备缺少估算人员体表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的有关配套附件。
2研究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笔者制定本标准时依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46号令《放射诊疗管理规定》、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Z 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 179-2006《医疗照射放射防护要求》、GBZ/T 149-2002《医学放射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培训规范》、WS/T 189《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影响质量控制检测规范》、IAEA No.RS-G1.5《电离辐射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IAEA No.39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程序中应用基本安全标准》等有关法规和标准。
3对介入放射学场所的基本要求
本章的标准内容共4条, 主要是对机房的面积和放射防护设施的有关要求。
机房的设置应便于工作人员、受检者和患者的诊疗和急救, 符合无菌操作条件;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6 m2, 但根据需求可酌情扩大[1]。
机房各侧墙壁应有足够的屏蔽厚度, 保证在诊疗室墙体外30 cm可达界面处因透射产生的空气比释动能率一般不大于2.5 μSv/h (放射工作人员) [2]。充分注意上下邻室的防护与安全, 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壁考虑, 机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置并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屏蔽厚度[3]。2层以上 (含2层) 的介入放射学机房, 窗外10 m之内没有建筑室时可以不考虑建筑物屏蔽[4]。
机房门外应张贴电离辐射警示标志, 机房内、外均应有一个或者多个警示灯指示介入X射线设备工作情况。
机房内布局要合理, 机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4介入X射结设备基本要求
本章标准内容共4条, 主要是对介入X射线设备的监督管理、技术状态、防护性能以及配备患者入射空气比释动能测量系统和软件的有关要求。
介入X射线设备均应处于辐射防护监督管理之下, 设备更新应上报辐射防扩监督管理部门[5]。
介入放射学中不得使用普通X线机, 应使用为介入放射学专门设计的介入X射线设备。设备应具有脉冲透视、重滤过系统、人性化的标准调节、边沿过滤器和应用碳素纤维材料以及末祯图像存留等功能。其介入X射线设备的技术状态通过若干预置的加载因素、技术参数或透视、摄影的其他设定来确定, 该状态 (的各项参数) 可有单一控制操作同时选择。介入X射线设备 (具有带影像增强器医用诊断X光机、数字减影装置等设备) 的放射防护性能必须符合GB 9706.12和GB 9706.23中的有关要求。
具有数字减影功能的介入X射线设备上应配有记录诊疗过程中病人所受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的剂量测量系统和相应的软件, 做到每一名病人诊疗结束时自动生成病人的剂量报告 (该累计值应体现从介入开始的透视和摄影的入射空气比释动能的和) 。
综上, 根据笔者对多家开展介入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的参考研究, 制定了此标准, 并认为其符合各开展介入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需求, 此标准是可行的。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诊疗技术,准入
参考文献
(1) GB 8279-2001, 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S) .
(2) GBZ 168-2005, X、γ射线头部立体定向外科治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S) .
(3) GBZ 130-2002,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S) .
(4) GBZ/T 180-2006, 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 (S) .
介入诊疗术 第8篇
关键词:介入放射,放射防护,现状
介入放射学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与临床治疗为一体的新兴学科。由于介入放射诊疗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和疗效快等优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操作过程中, 诊疗人员和患者几乎完全暴露在辐射水平较高的环境中, 工作人员和患者在介入放射诊疗中的辐射防护问题, 已引起普遍关注[1]。近年来, 我国许多学者在介入放射诊疗中对有关工作人员和患者受照剂量及防护等方面做过一些调查工作[2]。为了解日照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情况, 我们于2010年2~3月进行了介入放射防护情况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日照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单位,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的辐射剂量以及从事介入放射工作者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情况。
1.2 方法
依据《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检测规范》 (GBZ138-2002) [3]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 检测结果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4]和《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GBZ130-2002) [5]进行评价。
1.3 测试仪器
应用美国产451PX、γ射线电离室巡测仪, 使用前经鉴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日照市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单位有6家医院, 共有介入放射工作人员42人, 其工作条件主要是以患者体厚自动变换曝光条件, 也可人工调节曝光条件。常用的工作条件为65~100KV, 0.5~10MA, 对每例患者的诊疗时间一般为10~30min。各医院均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以及铅橡胶帘。
2.2 检测结果
2.2.1 介入放射工作人员操作位的辐射剂量率检测
对6家医院介入放射工作者操作位进行了检测, 经检测各点的剂量率均超过国家标准, 其测试结果, 见表1。
2.2.2 对从事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知识进行的测评
结果显示, 放射专业从事介入工作的人员放射防护知识掌握的较好, 对放射防护比较重视, 而一般临床医护人员从事介入的, 缺乏对放射防护知识的了解。
3 讨论
由于介入放射诊疗操作的特点, 使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受照剂量可以比传统X线检查工作者高出数倍到数十倍,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 介入放射工作对各测试点的辐射剂量都明显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卧位透视防护区照射剂量率限值。
为保护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所有开展介入放射工作的医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6], 严格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的要求, 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管理, 定期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和放射卫生法律法规培训, 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 增强自我防护的能力。介入放射工作者在开展介入诊疗时, 只有确认利益大于危害时, 方可进行介入的诊疗工作。介入放射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所有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使其防护效果诊疗性能与经济代价达到最佳结合, 最大限度的降低一些不必要的辐射。介入放射工作者的受照剂量与曝光时间呈正比, 要求从事介入放射工作者提高操作技能, 操作准确, 准备充分, 尽量缩短介入诊疗时间, 从而降低受照剂量。
目前, 介入放射诊疗中的防护设备防护效果普遍不理想, 国内研制了一些专用的介入防护装置, 但较理想的防护装置很少, 多数装置较笨重, 操作不方便, 甚至对介入操作有一定的影响, 无法广泛应用。因此, 要加速研制防护效果好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介入诊疗工作人员受照射剂量降低到最低水平。
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大对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放射卫生防护的监督和管理, 应将临床介入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列入放射卫生管理的对象, 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 防止辐射对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不必要的照射, 确保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易玉海, 顾玉民.通用组合式介入防护的研制[J].中国辐射卫生, 1999, 8 (2) :95.
[2]林树旺.介入放射学综合防护措施效果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2, 001, 10 (4) :221.
[3]GBZ138-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S].
[4]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放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5]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介入诊疗术 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36-01
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原因和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大多数病人先有呕吐继有食管穿孔,所以呕吐仍为最重要的发病原因。与呕吐相联系的是饮酒。其他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原因有分娩、车祸、颅脑手术后、癫痫等。其发生率为0.016%,但其死亡率却高达25%-100%[1]。自发性食管破裂并发食管胸膜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在诊疗时易漏诊和误诊,且其并发出现严重的肺部和胸腔感染,需要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措施和专业的护理。我院于2011年9月成功救治和護理了1例自发性食管破裂并食管胸膜瘘患者,现将该患者的诊疗护理措施及其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男,汤××,57岁,住院号:05701138。因“发热、上腹痛、胸痛1天”就诊我院门诊CT:右侧液气胸伴右肺膨胀不全,左肺内条索状影,左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肾囊肿,主动脉未见异常。初步诊断:①右侧液气胸;②I型呼吸衰竭;③代谢性酸中毒;④2型糖尿病;⑤低蛋白血症。于2011-9-26入住我院呼吸内科。既往史:有“糖尿病”史1年余,未系统治疗。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过敏史及输血史。入科查体:P:122次/分,BP:110/60mmHg,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Sp02:72%,神清,精神差,全身皮肤温暖,湿润,粘膜未见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光反射存在,面罩吸氧,自主呼吸浅快,未见口唇紫绀。颈静脉无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左肺及右上中肺呼吸音粗,可及少量痰鸣音,右下肺呼吸音未及。心音低钝,律齐,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触诊不理想,叩浊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不高,双侧巴氏症(-)。
1.2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22X109/L;NE7.8X109/L;生化:谷草转氨酶:218U/L;谷丙转氨酶:107U/L;谷氨酰转酞酶:38U/L;碱性磷酸酶:175U/L;总蛋白:58.2g/L;白蛋白:25.4g/L;未结合胆红素:11.0Umol/L;结合胆红素:18.0Umol/L;肌酐182Umol/L;乳酸脱氢酶:12004U/L;血尿素:16.6mmol/L;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胸部CT:右侧液气胸伴右肺膨胀不全,左肺内条索状影,左侧少量胸腔积液。
1.3 诊疗经过 在呼吸科给予完善相关检查,予头孢噻利、依替米星抗感染治疗。给予营养支持,控制血糖,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监测生命体征,防治并发症。患者病情无明显缓解,渐出现胸痛加重,憋喘、烦躁明显,伴血压、脉氧下降,考虑存在感染性休克可能,给予加强抗感染、扩容、维持血压、呼吸支持等治疗。并急请胸外科会诊,放置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出黑灰色恶臭液体700ml。因病情危重,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血气分析示代谢性酸中毒,乳酸酸中毒。后行造影检查证实食管胸膜瘘。最终诊断:①食管胸膜瘘、脓气胸;②感染性休克;③2型糖尿病。入室后给予呼吸支持、扩容、升压药物维持循环,止血,加强抗感染、预防相关并发症、监测内环境维持内稳态,加强营养,利尿,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等,在DSA室局麻下行食管造影示:食管胸腔瘘,予以覆膜支架置入,并经鼻腔放置胃管,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并胸腔冲洗。
1.4 转归 患者生命征稳定后转呼吸科巩固治疗后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因急性发病,多经急诊抢救后入院,心理状态不断变化,多表现为激动、烦躁不安、恐惧、焦虑、抑郁等,家属也多急躁、焦虑。所以既要向患者家属阐明病情,又要安慰患者家属保持头脑冷静。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关心、安慰、鼓励,以争取患者及家属的最大的配合。如需介入或手术,还必须认真向其介绍其目的、方式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等,消除他们对手术的陌生感,既要让患者家属理解病情的严重性、配合治疗与观察陪护,又要让家属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2.2 重症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尿量、神志情况,以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低氧、低血压、休克等情况。
2.3 临床护理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并严密观察体温、尿量变化及体表灌注情况;及时配合医生予抗休克对症治疗。加强皮肤护理及保温。放置引流管要加强护理,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每2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防止引流管堵塞[2],引流物的颜色、气味和量,并记录在案;注意呼吸机的使用是否正常,并记录呼吸支持参数和患者的呼吸情况,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调整。介入术前准备:禁食,备皮,行碘过敏试验,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便,以防术后不习惯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局部渗血或皮下血肿形成观察穿刺侧肢体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询问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由于术后常使患者产生不适感,护理人员应给解释注意事项,关心体贴患者,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和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其彰.食管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86-692.
介入诊疗术 第10篇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辐射防护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介入放射学诊疗迅速扩展应用。我国目前有上千家医院5万多名医务人员从事介入放射学,除放射科外,其他多种科室,如心内科、肿瘤科等均有应用。为了解介入诊疗中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现状,我们于2011年做了此次调查,希望得到更多相关数据,使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引起重视,并探讨降低受辐射剂量的有效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4家省级三甲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56人,均为第一术者,平均年龄36.76岁(30~54岁)。手术分4种类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12例,冠状动脉支架放置16例,股骨头坏死治疗15例,肿瘤栓塞13例。
1.2 方法
1.2.1 材料
剂量元件采用优化处理后的密封于聚乙烯塑料管中的LiF(Mg、Cu、P)剂量计,塑料管直径3 mm,壁厚0.4 mm,长15 mm。每个元件包含2个平行样品。测读装置为FJ-377型热释光剂量仪(北京核仪器厂)。退火装置为FJ-411热释光退火炉。所有仪器均经河北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1.2.2 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于术前分别置于放射工作人员的眼(眉间)、甲状腺(喉结下1 cm)、胸骨柄中心、后背正中(5、6胸椎间)、腹正中(脐上1 cm)、性腺(男:睾丸位置;女:髂前上嵴内侧二三厘米)、手背、脚(足踝外下),共8个部位,每个部位并列放置2个装好的元件,相当于4个平行样。除手背、脚和部分眼部、颈部外,每个部位相应防护用品外部也放置了同样数量的原件。另外,放置2个元件测量当时的环境本底,术后计算各部位剂量,计算时扣除本底影响。
2 结 果
2.1 不同部位平均体表辐射剂量
放射工作人员在介入诊疗中不同体表部位平均受照剂量存在很大差异,最大剂量为手部,达317.86 μGy。最小剂量为脚部,仅4.00 μGy。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79.46倍。个体受照剂量最大值为3122 μGy,为骶尾部脊索瘤栓塞术术者的手部剂量。见表1。
2.2 不同手术类型所致平均体表辐射剂量
不同手术类型之间,放射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在7个不同部位中除性腺及脚部外,其他部位所受剂量均较另外3种手术类型高,而且高出很多。见表2。
2.3 球管组装体不同位置所致平均体表剂量
球管位于诊视床不同位置所致辐射剂量中,床上球管在眼、甲状腺、胸骨柄正中、腹正中和手5个部位平均受照剂量均高于床下球管,相差从几倍到几十倍,最高达160.67倍。床下球管在性腺、脚部高于床上球管。可见床上球管所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床下球管高得多。见表3。
2.4 个人防护服内外辐射剂量比较
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内外所受辐射剂量相差很多,防护服最高可减弱受照剂量达101.9%。见表4。
3 讨 论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介入放射工作人员受辐照剂量远高于普通X线诊断工作人员[1]。就受照部位而言,无论球管组装体位于何位置,无论是何种手术类型,放射工作人员手部受到的体表平均辐射剂量都是最高的(表1~3),这与文献[2]报道的一致,原因在于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手部始终位于照射野最近的位置,而且因操作灵活性的原因,所有术者均未戴铅手套。单次最高剂量亦是手部,与平均受照剂量相一致。
而对于不同手术类型来说,与受照剂量最高的手部相比较,肿瘤栓塞术明显高于其他手术,分别是冠脉造影术、冠脉支架放置、股骨头坏死治疗的10.19、9.47、30.59倍。可见手术的复杂性造成操作时间的增加,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相应增加。
防护用品内外剂量比较显示,防护用品的使用对降低操作人员受照剂量效果非常明显,性腺部位最高,降幅为101.9%,最低降幅也能达到48.8%。可见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意识都要加以重视。
此外,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还受仪器设备性能、使用条件、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降低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做:①改进设备性能,最好选用有剂量测量系统的,可以实时监测剂量,在可能的条件下, 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 遮光器尽量调小, 减少散射,合理使用脉冲透视功能。有资料表明,脉冲系统由30 f/s改为15 f/s,术者受照剂量下降37%[3]。②技术上加强操作者的技术训练,尽量缩短操作时间。③应用介入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个别医护人员为了保障手术的精准,以牺牲自身的防护为代价,这是不可取的,也与我国相关法规的要求[4]不符。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更应提高他们的防护的意识,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与安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彦文,周开建,殷强,等,河北省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现状[J].职业与健康,2011,27(15):1720.
[2]黄润玲.广州市部分医院介入放射操作人员辐射剂量水平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4):56-58.
[3]王金龙,凌峰,白玫,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过程中辐射剂量的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8,23(8):837.
介入诊疗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