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差异化范文
价格差异化范文(精选10篇)
价格差异化 第1篇
近日, 顺丰速运对外宣布从5月15日起, 推出电商速配、电商特惠、顺丰小盒、商盟惠、绿色通道等电商惠系列产品, 其中顺丰小盒的同城价格为8元, 跨省价12元。顺丰速运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电商速配和电商特惠是本次电商惠系列的基础产品, 是顺丰针对目前电商市场特点和需求而推出的服务。由于电商惠系列产品的价格较低, 引发各界的关注。
实际上, 这并非顺丰速运首次推出平价产品。早在2012年8月, 顺丰就推出首款经济类快递产品“四日件”。目前, 化妆品、光碟、奶粉、电子类、酒类等航空无法寄递的品类, 都可通过“四日件”寄送。“四日件”服务的价格与当时的航空件相比大幅降低, 尽管在时效方面, “四日件”比航空产品有1~2天的差别, 一般4个工作日左右到达, 然而“走陆运, 送达时间长, 但价格便宜”正是顺丰“四日件”服务的特点。“四日件”推出后, 业界分析认为, 在国内快递市场, 顺丰速运在中高端快递领域已经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高昂的价格, 让其很难受到电商卖家的青睐。在网购市场中, 顺丰所占份额还远不如申通等通达系快递企业。然而由于近年来网购市场的发展, 加上经济大环境的改变, 网购市场显得越发重要, 考虑到目前淘宝卖家的快件占到“四通一达”日常配送量的70%左右, 顺丰速运推出了适合电商卖家的“四日件”, 就是为了争夺这一市场。
而对于此次电商惠系列产品的推出, 业界分析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评论认为, 顺丰以往对于电商市场的关注度不高, 目前正在改变这一态度。至于顺丰此举会对一直占据电商快递市场统治地位的通达系快递企业产生何种影响, 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顺丰速运的电商惠产品短期内不会对“四通一达”构成影响, 两者的定位不一样, 服务也存在差异。
瞄准电商快递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 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6.6亿件, 同比增长53.9%;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69.7亿元, 同比增长44.9%。其中, 同城业务收入累计完成69.7亿元, 同比增长58.9%;异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18.6亿元, 同比增长43%;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3.8亿元, 同比增长13.2%。显然, 目前整个快递市场依旧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而这一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商市场的蓬勃发展。
长期以来, 通达系快递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成为电商企业的首选, 这也成就了这些快递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商惠系列基础产品的推出则让电商企业多了一个选择, 特别是对于某些在时效性上有高要求的货品来说, 顺丰比通达系更有优势。以顺丰小盒为例, 该服务主要针对微小快件, 货物体积需要在1200立方厘米以内、重量在200克以内, 能更多地是满足部分客户的体验。此外, 顺丰小盒的准入门槛也从原来的每月2000单的标准降至1000单, 并且一些没达到要求的小商家还可以联合周围500米内友商, 以“商盟惠”的形式拼单满足票件要求, 当商家将货物批量送到分点部或中转场, 顺丰快递还将开辟“绿色通道”, 商家能享受更低的折扣优惠
“看好电商市场, 并不意味着顺丰开始走低端路线。”徐勇表示, 这只能说是顺丰正在适应电商市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而顺丰速运的相关负责人同样否认此次电商惠活动是顺丰进入低端物流市场的举动, 并表示“电商速配”是为中高端电商市场而专设的高时效电商快递产品, 在满足对货品安全、时效要求高方面有很强的针对性。
价格战之殇
针对顺丰电商惠系列基础产品的平价特性, 有业内人士认为, 这或将开启快递行业的新一轮价格战。然而就目前通达系快递企业的反应而言, 这一说法并不一定成立。中通、圆通等多家快递公司的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 不会跟着降价, 但会继续深耕电商市场。申通快递则表示, 目前正密切关注顺丰近日的一系列举动, 并对其后期的市场反应情况作出评估后再落实下一步应对措施。
“快递企业再打价格战的空间已经很小了。”来自通达系快递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记者, 电商的蓬勃发展带动快递行业的迅速成长, 然而现阶段如何和同电商企业进行价格谈判, 已经成为摆在快递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该负责人表示, 目前电子商务的绝大部分快递业务由通达系快递承担, 看似风光, 但其实这些快递企业几乎都是在走量, 进行的是微利操作。“每天忙活得热火朝天的网购其实已经主导了快递的价格。一方面, 它是拥有大量的客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 由于网络商户多年来的压价, 快递的利润所剩无几。”
“价格战’仍然是当前快递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徐勇指出, 由于快递时限产品单一形成的同质化竞争, 导致没有形成差异化和专业化的快递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快递业现在基本上走的还是以价换量的发展模式。“2003年时, 不少快递企业都能获得超过30%甚至更好的利润, 但是现在能有5%的利润已经很不错了。”徐勇表示, 国内快递“微利化”和“无利化”的态势非常明显, 5%左右的利润水平对于不可控因素的较多的快递业来说, 处于亏损的边沿。如果快递企业保持目前的低价位, 那么快递行业在增值服务上就难有作为。
价格差异更能刺激购买 第2篇
商品的“相似度(similarity)”究竟如何影响了我的判断?商家又可以从中学到哪些营销技巧呢?
相似度让购买变得更简单
可供选择的商品看起来越相似,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就越低。
相似度在评判和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当面临更相似的选择时,人们会感到更容易作出决策。因为决策不只意味着选出一个中意的选项,更意味着一个不断否决替代选项的过程,而后者所排除的选项往往会带来“假想懊悔”的梦魇。在钱包不够鼓的情况下,女性顾客比我更了解这种“想买这款妖艳的精致手袋,又担心回家以后会后悔没有买另一只帅气通勤包”的犹豫。
然而,当所排除的备选选项与最终所选更接近时,无论是决策前假想的懊恼还是决策后真实产生的沮丧都会减轻不少,这也反过来减轻了决策时的犹豫与困难。也就是说,商品的相似度与消费者作购买决定时的难易程度是成反比的。可供选择的商品看起来越相似,消费者的选择难度就越低。苹果的产品系列单一,消费者才不至于纠结于买个大屏幕的红色苹果手机或是迷你屏幕的蓝色苹果手机。他们可以选择的产品差异性少、相似度高,购买所带来的困惑与懊恼也同样减少了,这反而是苹果成功的原因。
小差异反而凸显相似度
如果牛肉汉堡与鸡肉汉堡的价格有略微差异,也许我的注意力又会被拉回来,作决策也会更容易一些。
怎样提高产品线的相似度,从而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难度呢?快餐企业常用的做法是统一多种产品的价格。让我们通过消费者实验来测试一下这种做法的有效性。
我们邀请92位学生参与一个模拟消费实验,让他们想象一个购买茶饮的过程,他们面前有这样的两种产品选择:柠檬生姜茶(Lemon Ginger Tea)和柑橘肉桂茶(Citrus Cinnamon Tea),选择清单里也包含详细的产品图片、配料、功能及价格。不过,1/3的参与者看到的价格是两种茶饮均为3.79美元,而其余的参与者则被告知两者价格有所差异,分别为3.68美元和3.79美元。这些参与者都需要选择一款产品,并且用评分卡告诉我们,他认为两种产品的相似度如何(1分:一点也不相似;9分:非常相似)。
试验结果出人意料,价格相同组的茶饮令消费者感知到更低的相似度,平均得分为4.94;而定价有所差异的实验组则认为两种饮品更为相似,他们为相似度评分6.23分。我们又在其他的产品领域及价格区间里复制了这个实验,例如邀请韩国大学的学生选择两类谷物组合(小麦与燕麦VS糙米与玉米),当这两种谷物价格一致(都为3700韩国币,约4美元)时,消费者反而觉得他们的相似度更低(价格相同组为5.03分,价格不同组为6.01分)。
由此可见,价格上微小的差异反而增加了消费者对相似度的认同感,帮助消费者更快地发现并对比这方面的异同度―你在比较了两份茶饮3.68元与3.79元的不同价格后,才发现两者差不多。反倒是当两者价格完全一致时,人们会容易忽略这个特征。这就像我把法国和德国放在一块讨论时,人们会忽略他们同时作为欧洲国家的那些相似度,如果我把美国放进去,它们马上就站到一个阵营里了。
所以,当我在快餐店看到同为15元的汉堡包餐时,我难以作出决定,因为我忽略了商家刻意为之的商品“相似度”―价格。如果牛肉汉堡与鸡肉汉堡的价格有略微差异,也许我的注意力又会被拉回来,作决策也会更容易一些。
降低购买难度
面临完全一致的价格,消费者反而更难抉择。
在另一组实验中,我们想看看对商品相似度的认知是否会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困难程度。要知道,每一个商家都希望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时间越短越好―“冲动购买”可是他们期望的。
我们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同样面对六种早餐食品的选择:燕麦片、复合谷物、有机草莓干、有机南瓜燕麦、葡萄干麦片和肉桂碧根果。在一组中,所有食物的价格都一样,为$4.23。而在另一组中,上述六种谷物的价格被随机地定位:$3.83、$3.89、$3.96、$4.07、$4.15、$4.23。接着两组的参与者需要分别作出选择,并且告诉我们他们作出选择的困难程度以及选择的可替代度(substitutable)。
我们计算了最终得分的平均值,结果如下:面临完全一致的价格,消费者反而更难抉择,价格相同组认为选择的困难程度为4.83(1分为“完全不难”,9分为“非常难”);而面对略有起伏的价格,价格不同组反而认为选择不那么困难,平均评分3.64。与此同时,参与者认为这些价格一致的谷物反而非常不同,第一组对可替代性的评分是5.39,低于第二组的6.64(1分为“完全不可替代”,9分为“可替代性非常高”,得分越低,说明消费者认知的产品差异度越大)。
提升购买率
面对完全一样的产品以及几乎一致的价格,消费者的购买率竟然可以相差30%。
许多商家都会将产品的定价列为“一律元”,希望这样可以降低决策的难度,令消费者迅速购买。然而,我们的发现告诉商家,将这些商品在价格上的微小差异展现出来,反而可以降低消费者的选择难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
我们曾经在韩国大学做过一个口香糖的模拟消费实验。学生们在实验中可以选择是否使用我们提供的1000韩元(约1美元)购买两种不同的口香糖,第一组同学看到的价格是相同的630韩国元,第二组看到的则是620及640韩元的不同价格,结果第二组的总体购买率是77%,而第一组只有46%。要知道,这可是完全一样的产品、几乎一致的价格喔,消费者的购买率却相差30%!―再不开窍的营销者也该知道使用这个小技巧的好处了吧!
减轻选择恐惧症
选择恐惧症,也称选择困难症。选择恐惧的人面对选择时会异常艰难,无法正常做出自己满意的选择,在几个选择中必须作出决定的时候很恐慌,甚至惊慌失措。但最后还是无法选择,导致对于选择产生某程度上的恐惧和拖延。
医保药店和非医保药店价格差异大 第3篇
非医保药店常被冠以“平价”之名,但这类药店的药售价有些比医保药店、社区医院要低,有些则比医保药店贵。我国药品销售渠道仍然是按照从药厂到代理商,再经过几级经销商,最后才到药店。在这种传统渠道里,药店进的货经过了一道道中间环节,药价早就被层层抬高,零售价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但一些规模较大的非医保药店的药品采购模式和物流模式都比较省钱,而且利润加成很低,有的甚至不赚钱,主要靠薄利多销来获取利润。
建议:非医保人群买药的时候最好还是尽量不要选择医保药店,尤其是长期吃药的慢性病患者,长期在医保药店买“高价药”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经济负担。非医保药店什么时候用得上?那就是突发小病的时候,比如头疼脑热、肚子痛等,可以就近到非医保药店买药。选择非医保药店最好也看它是不是连锁的,因为通常连锁药店价格相对会便宜一些。
价格差异化 第4篇
福建新华都购物广场是泉州市人气最旺的购物中心, 降价力度在30%50%之间, 鞋服产品价格降幅最大的在50%左右。安踏、乔丹、3610、德尔惠、匹克、特步这些运动鞋龙头企业都加入了价格战。
在利郎西服厂家驻地福建省晋江市, 名为“08强势风暴”商品特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几千平方米的展区内是堆积如山的服饰, 如夹克衣、西装、衬衣、T恤等一系列该厂的产品, 几乎是一折价格出售。一件夹克衣只需30元-50元。据内部人员透露, 高峰期展区一天收入数百万元人民币。
九牧王、七匹狼、富贵鸟、匹克、特步等名牌企业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各种优惠促销活动, 价格战成了品牌企业的主要竞争手段。“促销的产品基本是积压的库存,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占用运转资金。虽然价格较低, 但短时间内可以回收巨额资金。”
降价蚕食终端销售市场
厂家低价处理产品, 收获最大的是消费者。但对于市场经营者则是一大打击。批发市场经营的都是中低档服装, 批发对象是零售市场。接二连三的促销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这些企业产品的售价比中小企业产品的成本价还低。如果长期这样下去, 市场会被“大鱼”吃掉。
2009年的市场预期不如2008年, 而厂家下达给经销商的销售任务却不低于2008年, 经销商很难完成任务, 为保住经销权, 都在价格上做调整。大企业一降价, 中小企业就没有了价格优势, 等于是被抢走了中低端市场。
降价不是唯一手段
中小企业以前做的都是出口订单, 这几年随着海外市场的风险加大, 部分企业把销售市场转向国内。但是, 面对品牌企业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占据着国内大中城市的主要消费群体, 中小企业只能凭借价格优势开发二三线市场来维持生存。如果品牌企业发动价格战, 并把销售渠道向二三线市场延伸, 那么, 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挤压。从知名品牌企业年底的促销活动来看, 一旦产品价格降下来, 中小企业的销售份额肯定被蚕食掉。
低价促销带来的销售是有限的, 某一促销时段带来的消费高峰并不等于带动整个市场, 降价促销只是提前消费和推后消费的问题, 而不是增加消费。品牌企业应该努力开拓潜在市场, 而不是一味争夺现有市场。
价格差异化 第5篇
摘 要:价格谈判是国际商务谈判的核心,除了供求关系和产品本身因素外,文化差异中的非言语沟通差异常常直接影响价格谈判是否成功。了解并熟练运用非言语沟通差异有助于谈判成功,反之则导致失败。本文通过一个中美价格谈判失败和成功的案例分析,提出了非言语沟通的文化差异能够影响谈判效果,甚至决定谈判是否成功。最后,从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身体接触和身体姿势四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非言语沟通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言语沟通;价格谈判;案例分析;文化差异
价格谈判是国际商务谈判的核心,而影?价格的因素除了供求关系,产品质量,付款条件、品牌影响力等,还受双方谈判力的影响,而谈判力的强弱常常由某一方是否熟练掌握并有效运用文化差异的理论和技巧所决定。本文根据一起中美价格谈判的案例,分析文化差异,尤其是非言语沟通差异对价格谈判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非言语沟通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商务谈判是否成功。
一、案例介绍
2016年4月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春交会)上,一位30多岁的中国年轻商人刘先生正在与一位20多岁的美国女商人莫妮卡(Monica)商讨某化工产品出口事宜。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商谈,除了价格,其他合同条款均商定完毕。当莫妮卡要求报最终价格时,刘先生为了争取到这个新客户,加之被对方的友好和彬彬有礼所打动,便报出了最优惠的价格:USD2100 per ton FOB Qingdao port,China(中国青岛港船上交货,每吨2100美元)。
“这是最低价格吗?”莫妮卡问道,双眼紧紧盯着刘先生。
过去从未有一位外国女士这样看着自己,这么近又这么直接,尤其是一位年轻漂亮的金发女郎。刘先生感到有点害羞,低下头说道:“是的,是最低价。”
令他吃惊的是,这位年轻的美国女商人站起身来,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谈判桌,再也没有回来。刘先生很是迷茫,百思不得其解。回去问公司同事,大家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个月之后,刘先生接见了一个加拿大客户,便向加拿大客户咨询这件事情的缘由。加拿大客户听完后说道:“刘先生,你犯了一个大错误。”然后,便将秘密告诉了刘先生。
幸运的是,在同年秋交会上,刘先生遇到了另一位30多岁的美国女商人莉莉(Lily)。在吸取上次教训的基础上,刘先生这次信心百倍。两个多小时过后,其他条款均谈妥,当莉莉要求报最低价格时,刘先生说道:USD2300 per ton FOB Qingdao port,China,the lowest price!(中国青岛港船上交货,每吨2300美元,最低价!)。当美国女商人莉莉双眼直盯着他时,刘先生也双眼直盯着她,时间超过1分钟。令刘先生吃惊的是,尽管这次报价每吨比上次高出200美元(同期国际市场价格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莉莉没有讨价还价,而是愉快地接受了。双方友好地握手,当场签订了合同。合同总价为23万美元。
二、案例分析
为什么刘先生在春交会上报出最低价美国商人没有接受,而在秋交会上每吨上涨200美元美国商人却接受了?分析如下:
国际商务谈判是指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当事人通过彼此的沟通来满足各自现实和潜在的利益的过程。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买卖双方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造成彼此沟通困难或误解而导致谈判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熟悉和了解对方的文化、宗教、习惯以及语言非言语表达方式十分重要。本案例就是面对一个十分获利的业务,中国商人在第一次因为肢体语言的表达不妥而告吹,而第二次因为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差异而采取了正确的肢体语言而完胜。
本案例属于中美两国商人的价格谈判,而价格谈判受多方因素制约,譬如供求关系、产品质量、付款条件、品牌影响力、买卖双方的谈判力等等。而此案例的核心则是双方谈判力的非言语沟通因素:对目光接触的涵义两个国家的商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当男女之间沟通时,一般不直接看对方的眼睛,尤其不会直接盯着对方,更不会盯得时间过久,否则,对方就会感到不好意思,故而移开眼神。而在美国,则有一句俗语: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眼睛的人。也就是说,在美国,如果你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那就意味着你没有说实话,你在撒谎。而且,盯着对方眼睛的时间往往超过一分钟,这正好解释了本案例第一次春交会上刘先生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当美国女商人莫妮卡问他是否是最低价时,他立刻移开了目光。对中国商人刘先生来讲,移开目光是因为一位年轻漂亮的异性这么直接地看着自己,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而对美国女商人莫妮卡来讲,移开目光则意味着他在撒谎。于是,莫妮卡离开了谈判桌,再也没有回来。而在第二次秋交会上,刘先生从加拿大客户那里了解到了美国目光接触的涵义,并巧妙地利用这个涵义,每吨多报了200美元,并说是最低价格。当美国女商人莉莉双眼盯着他时,他双眼也紧紧地盯着对方,时间超过一分钟。敢于这么长时间地直视自己的眼睛,美国女商人就认为他说了实话,于是就愉快地签了合同。从商人的视角,第一次中国商人刘先生是失败的,因为他不了解美国文化中目光接触的涵义;美国商人莫妮卡也是失败的,因为她不了解中国文化中目光接触的涵义。第二次刘先生是成功的,因为他不仅了解了这个差异,而且有效地运用了这个差异,在谈判中占据了优势。美国女商人莉莉是失败的,因为她与莫妮卡一样也不了解中国文化中目光接触的涵义,错误地认为刘先生眼睛直视的涵义与她理解的涵义一致,致使中国商人刘先生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地位。结合沟通和跨文化理论,第一次因为中美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目光沟通差异,即跨文化沟通是无效的,所以导致谈判失败;第二次,因为刘先生了解了并运用了美国目光沟通的涵义,属于有效跨文化沟通,所以谈判成功了。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我们在上课讲授这个案例时,有些大学生提出刘先生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诚实,明明不是最低价,却谎称是最低价。从商务谈判的视角,刘先生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他掌握了中美文化差异中目光接触的不同涵义,了解了对方的弱点,属于谈判力强的范畴。从企业视角,这样做也是对的,因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从商业惯例来讲,这样做也符合要求,因为在谈判中,卖方常常说自己赔本了,买方却常常说自己买贵了,这些都属于正常的谈判技巧,不属于诚实和欺诈的范畴,只要双方合作,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只是利益大小不同而已。
三、几点启发
从本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身势语,一种举动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无伤大雅,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有极大的侮辱性。非言语沟通的文化差异能够影响谈判效果,甚至决定谈判是否成功。非言语沟通,又称肢体语言,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身体接触和身体姿势。从本案例中,我们得到如下四点启发:
(一)不同文化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涵义不同
意大利?W者西塞罗说:“脸是灵魂之像。”人类面部能清晰表达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惊奇和厌恶等6种不同的基本情绪。但是文化不同,面部表情表达的涵义也不同。笑是非常重要的面部表达,在很多国家都表示友好,但是在不同文化下则有不同的涵义。在一次商务谈判过程中,一位美国女商人不小心碰倒了咖啡杯,把桌子上的合同草稿弄湿了,旁边的两位中国商人哈哈大笑,美国女商人满脸通红,眼睛里显示出不满,并开始走出会议室。她的经理轻声叫住她,解释说:在中国,这种情况下的笑是为了消除尴尬。同时,他又对中国人说:在美国,此种情况下的笑意味着嘲笑。双方立刻向对方道歉。一个懂中美文化的谈判专家就这样轻松地缓和了气氛,消除了误解。
(二)不同文化空间距离的涵义不同
空间距离指围绕在一个人的身体周围,属于看不见的边界、不允许他人侵入的区域。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因文化不同而不同。笔者在利比亚施工现场曾亲眼见过这样一个事件:一位加拿大工程师和一位利比亚工程师在现场讨论施工图纸。利比亚工程师向前走一小步,加拿大工程师向后退一小步,利比亚工程师再向前走一小步,加拿大工程师向后退一小步……在两人交谈的半个小时中,他们向后退了20多米。为何?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研究,人们交际的空间距离分为亲密距离(15-44厘米),个人距离(46-76厘米),社交距离(1.2-2.1米)和公众距离(3.7-7.6米)。显然,在利比亚文化里,这种工作交流应采用亲密距离,这样表明双方友好;而在加拿大文化里,这种交流属于社交距离,距离太近显得尴尬,尤其是同性。
(三)不同文化身体接触的涵义不同
商务环境中的身体接触包括握手、拥抱、拍肩膀等行为,是商务沟通的重要环节。从不与人进行身体接触被认为是冷漠、不友好。但是不同文化身体接触的涵义不同,使用不当则会令人感到不安、尴尬。握手是常用的表示友好的象征,但握手使用不当也常常会引起误会。某中方代表团去瑞典参加一个技术合作洽谈会,中方团长在与瑞典方团长握手时,忽然看见瑞方代表团中有一位高级工程师去过中国,一起吃过饭,便举起左手热情地跟那位高级工程师打招呼。就是这个被中国人认为表示友好的动作,却被瑞典团长认为极不礼貌、缺乏尊重,最后项目告吹。
(四)不同文化身体姿势的涵义不同
在商务沟通中,人们经常使用身体动作表示同意或者反对,赞赏或是厌恶。但是,不同文化对同一个动作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例如,在大多数国家,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但是在希腊,点头表示不同意。笔者去巴西时也遇到过一次有惊无险的手势语文化差异事件。我们考察完美国的公司后,便到巴西考察,在晚宴上,对方问我们如何评价他们的设备。我方团长做了一个刚刚在美国学到的表示“很好”的动作:食指和拇指搭成圈状的“OK”。不料对方的女团长忽然把酒杯往桌子上一放,显示出非常愤怒的样子。正当我们莫名其妙时,一位巴西籍华侨经理解释说,在巴西,这个动作表示“下流”。我们立刻道歉。好在对方知道我们刚访问完美国,原谅了我们。虽然生意最终还是谈成了,但其中给对方造成的伤害让我们无法原谅自己,至今谈论起来还令我们感到汗颜,深深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价格差异化 第6篇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该问题上, 特别关注土地供给约束与地价、住宅价格之间关系。Tsoukis和Alyousha (1998) 运用欧拉方程论证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住宅价格、土地价格与实际利率之间存在长期关系, 但在利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数据进行检验时, 却拒绝了三者的协整关系, 说明土地利用效率与土地价格、住宅价格有直接关系。Kauko (2003) 认为土地政策与土地市场完善有直接关系, 同时住宅价格和住宅质量也与土地政策有关, 当总的土地没有出现限量供给时, 土地规划等政策将对住宅价格产生深刻影响。中国一些学者和官员对该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面对各年各地区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认为国有土地“招、拍、挂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即短期内容易推动地价上涨。与上述观点不同, 刘琳、刘洪玉 (2003) 认为从需求的角度来看, 房价上涨导致了土地转让价格的提高。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
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的的数据取自于2002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本文的主要选择六个代表性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为东部的北京和江苏, 中部的山西和湖北, 西部的重庆和甘肃, 被解释变量y为商品房当年平均销售价格, 解释变量为企业购置土地价格x1, 地方财政收入x2和国内生产总值x3。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 通过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来分析房地产价格与土地转让价格之间的长期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二) 模型设定和基本检验
本文试图建立房地产价格与土地价格之间的线性关系, 因为其他两个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显著, 故将其加入到模型中, 回归模型如:
其中, i表示不同地区, t表示时间, μ表示随机干扰因素。
1. 单位根检验。
为使模型回归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分别对各因素进行平整性检验。四者均在二阶差分的情况下通过了平整性检验, 展示其中一个结果 (见表1) :
其他三个变量同样在二阶差分的情况下, 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2. 协整性检验。
在通过平整性检验之后, 为获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协性, 进行协整性检验。由于本文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同阶平整, 因此, 用两者的一阶差分进行协整性检验。由于初始的显著性水平为5%, 8个统计量中有3个没有通过prob检验, 结果还是能够接受, 可以认为本文中的模型通过了协整性检验。
(三) 根据回归模型进行回归
1. 一般回归模型。
在协整性检验通过了的基础上对方程进行检验, 以土地转让价格, 财政收入和国内收入作为解释变量, 以房地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 得到回归结果为:
2. 建立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为得到更为有效的回归结果, 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回归, 其结果 (见表2) :
从F统计量可知, 该模型并非固定效应模型, 因此, 回归结果 (2) 是无效的, 需进一步进行检验。
3. 建立随机效应模型。
对模型进行随机效应回归, 在该回归的基础上做Hausman检验, 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观察上述结果, Hausman Test的结果中, Chi-Sq统计量为1.974031, prob值为0.5778, 大于显著性水平5%, 因此, 接受随机影响模型中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 即认为该模型为随机变量模型。由此可以得到总的随机回归结果为:
由该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土地转让价格与房地产价格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土地转让价格上涨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地方财政收入与房地产价格虽然为正向相关关系, 但是, 作用十分微小, 地方国内生产总值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是反向的, 这与实际不是十分相符, 可能的解释是样本数不足。
三、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
1.增强土地储备透明度, 明确未来城市拓展的区域与空间, 稳定土地供给预期。公开政府土地储备计划, 一方面有利于对地方政府土地储备行为形成约束, 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与消费者土地供给预期的连续性。
2.丰富土地供给渠道, 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从土地资源配置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既有效果来看, 开辟并规范管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市场有利于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并显化其价值, 是土地资源配置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摘要:利用2002—2010年间的东中西部六个省市地区的数据对中国土地转让价格与房价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在中国目前的土地政策作用下, 中国土地转让价格对房价的影响显著。对于政府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房地产业政策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土地转让价格,房地产价格,土地政策
参考文献
[1]Tsoukis C, Ahmed A.Ricardian Causal Ordering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House and Land Prices:Evidence from England[J].App liedEconomic Letters, 1998, 5:325-328.
[3]Kauko T.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ext and the Level of Analysis:Authorps Respones[J].Housing, Theory and Society, 2003, (20) :134-136.
[4]梁云芳, 高铁梅.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7, (8) :133-142.
[5]刘琳, 刘洪玉.地价与房价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7) :27-30.
价格差异化 第7篇
技术进步是增强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根本。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 国内2007年共批准专利301632件, 2008年1至3月份达到73243件。然而在技术创新日益繁荣的同时,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存在严重困难, 一方面科技创新活跃, 另一方面技术成交率极低, 两者存在矛盾。我国的技术市场起步不久, 并且远未达到成熟, 关于技术交易的规律还在探索阶段, 阻碍了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基于客观需要, 深入研究专利技术的价格机制, 提供理论方面的参考, 将对现实当中的技术市场有积极意义。
专利技术主要有三种价格形式, 即固定费, 提成制和两部制 (固定费加提成) , 前两种形式可看作两部制的特例。我国当前的技术交易方式过于单一, 例如,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北京市技术市场的调查, 绝大多数专利采用了固定费方式出售。由专利权方给出一个固定费价格, 厂商一次性支付或者分期支付这一方式, 占技术成交合同比重的90.53%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 在大多数情况下, 专利价格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 并与具体环境密切相关。
有关确定性环境专利权人出售专利的策略, Sen (2007) 给出了比较全面的结论。只有当专利可以使企业垄断市场时, 以固定费方式卖给一个厂家才是最优的, 其它情况需要采用两部制 。对于不确定性环境, 如果专利的使用前景是专利权人和厂商都未知的, 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存在风险, 专利价格取决于专利权人和厂商的风险态度, 有效率的价格合同往往包含提成项 。
关于信息不对称环境的专利定价, 有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两种机制。如果信息存在于专利的质量, 厂商不知道专利的好坏, 专利权人提供的价格需要具有传达专利质量的作用, 高效专利的持有人必须想办法让厂商相信他的专利确实是好的。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要求高效专利与低效专利的价格具有不同的形式, 低效专利的价格只包含一个较大的固定费, 不包含提成, 高效专利收取较小的固定费, 然后通过收取提成补回来, 综合起来仍然是高效专利价格高 。
如果信息存在于厂商一方, 专利权人需要能够有效甄别出厂商的私人信息, 才能获得较好的专利费收入, 面临效率和租金的权衡。Sen (2005) 分析了针对一个垄断厂商的专利价格契约 , Yan (2007) 分析了被受让厂商存在一个竞争对手的情形 。这些文献都是基于古诺市场, 并且专利的作用在于降低产品成本。李仁耀 (2006) 认为, 在完全信息下的纵向差异市场, 固定费价格仍然是对垄断厂商出售专利的最优策略 。不完全信息环境的专利价格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柯忠义 (2008) 分析了一种可以降低产品边际成本的专利价格 , 石岩 (2009) 得出需求创新专利的价格机制 。本文分析纵向差异市场中, 假定专利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当专利权人面临信息障碍时, 应该怎样确定专利的价格。
2 基本条件
(1) 某垄断厂商为市场提供一种产品, 为简化分析设厂商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都是0。专利权人有一项专利技术, 使用该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若厂商没有购买此项技术, 产品质量是s0;如果购买了技术, 产品质量是s, s>s0>0。
(2) 专利权人以两部制价格 (r, F) 向厂商出售专利, 其中r是按产量q提成的系数, F是固定费。考虑专利市场的实际情况, 假定r≥0, F≥0, 所以专利的实际价格是rq+F。双方不对专利价格进行协商, 厂商是被动的一方, 要么接受价格, 要么拒绝 (take-it-or-leave-it) 。
(3) 消费者具有单位需求, 消费一单位产品获得的净效用是u=θs-p, 不购买产品的保留效用是0。其中 是产品质量, p是单位产品价格, θ表示消费者对质量的偏好, 并且θ在区间[0, a]上服从均匀分布, a表示市场规模, 消费者数量标准化为1。如果θs-p>0消费者就购买产品, 所以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的偏好临界值是θ=p/s, 得到市场需求是q=a- (p/s) 。
(4) 由于经营效率不同, 厂商的需求可能高或者低, 因此厂商存在高、低需求两种类型。厂商知道自身a的真实值;专利权人仅知道a∈{al, ah}, ah>al>0, 且厂商为低需求 (a=al) 的概率是v, 为高需求 (a=ah) 的概率是1-v。
(5) 博弈的时序为:自然确定厂商的类型;专利权人给出专利的价格 (r, F) ;如果购买专利的收益不低于保留效用, 厂商购买专利, 否则拒绝;厂商作为垄断者生产经营, 按照价格 (r, F) 支付专利费。
获得专利前, 两类厂商的最优化问题分别是undefined, 由此得到产品价格和厂商的保留效用各是pi=ais0/2, πi0=a2is0/4。以下分析中, 对于所有下标“i”有i=h, l, 不赘述。
3 完全信息
作为基准, 先讨论市场需求为完全信息的专利价格及其特征。完全信息相当于v=0或者v=1的特例。如果专利权人知道ai的真实值, 进行逆向分析, 给定专利价格 (r, F) , 厂商的最优化问题是:
undefined
求解上式, 得到产品价格和厂商利润是:
pi= (ais+r) /2, πi= (ais-r) 2/4s-F (2)
专利权人的最优化问题是在保证厂商参与的条件下, 最大化专利费收入:
undefined
约束式保证厂商购买专利后利润不能下降, 否则厂商将不参与博弈。在最优的情形约束条件取等号, 得到固定费F=[ (ais-r) 2/4s]- (a2is0/4) , 代入目标函数消去F, 此时专利费Ri是提成r的一元函数。由一阶条件并验证二阶条件, 解得专利的最优价格是:
r*=0, F*=aundefined (s-s0) /4 (5)
即完全信息下的专利价格不包含提成项的。另外, 帕累托最优要求专利权人和厂商的利润之和最大。由式 (2) 、 (3) , 双方利润之和是:
πi+Ri= (a2is2-r2) /4s
可见帕累托最优也要求r=0, 任何收取提成项的价格都会降低双方利润之和, 因而不是帕累托最优的。于是可以得到完全信息下专利价格的特征。
命题1:完全信息下的专利价格是纯固定费制, 并且是帕累托最优的。
由于完全信息下专利权人不用进行信息甄别, 只要使专利价格等于厂商获得专利前后的利润差即可, 而厂商只获得保留效用, 利润维持不变。由于厂商类型的不同, 专利权人从高需求厂商获得的专利费收入要大一些。按照规范的表示方法, 若r=0, 本文用上标“*”表示帕累托最优;若r>0, 以上标“sb”表示帕累托次优[12]。
4 信息不对称
如果专利权人仅知道市场需求的分布概率, 根据激励理论我们知道专利权人可以采用三种专利价格策略, 即混同契约、分离契约和排除低需求厂商 。以下分析假定1>v>0。
4.1 混同契约
混同契约指专利权人为两种类型厂商只提供一个价格契约 (r, F) , 即非歧视价格, 这时专利权人不对厂商的类型进行区分。为了使两种类型的厂商都购买专利, 厂商购买专利后利润不能下降。价格契约需要满足以下参与约束 (IR) :
πh=[ (ahs-r) 2/4s]-F-a2hs0/4≥0 (6)
πl=[ (als-r) 2/4s]-F-a2ls0/4≥0 (7)
混同契约情形不需要考虑厂商的激励约束。以R1表示专利权人在混同价格契约下的收益, 专利权人的最优化问题是:
undefined
s.t. 式 (6) 、 (7)
目标函数中的产量qi= (ais-r) /2s, 其前半部分是专利权人遇到一个低需求厂商时的期望收益, 后半部分是遇到高需求厂商的期望收益。厂商凭借信息优势获得的额外利益可称为信息租金。高需求厂商购买专利后, 收益比购买专利前增加, 获得正的信息租金;低需求厂商购买专利后的收益不变, 参与约束是紧的, 信息租金是0。有效的约束式是 (7) , 式 (6) 是多余的。在最优的情形, 约束式 (7) 取等号改写成:
F=[ (als-r) 2/4s]-a2ls0/4 (9)
代入目标函数 (8) , R1表示为r的一元函数,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
∂R1/∂r=-[r-s (1-v) (ah-al) ]/2s=0
容易验证二阶条件 (为负) 也是满足的。另外, 因为F≥0, 由式 (9) 得到对提成项的限制undefined, 所以混同契约的提成项是:
undefined
无论v为何值, 提成项都大于0, 所以专利价格是帕累托次优的。令上式括号内的两项相等可以确定一个临界概率v1。提成项rsb代入式 (9) 可得出专利价格的固定费项。关于混同契约专利价格的特征, 有如下命题。
命题2:存在v1满足undefined, 当专利权人关于厂商类型的先验概率vv1时, 专利价格契约满足undefined, 是纯提成制;当v>v1时, 满足rsb= (1-v) (ah-al) s, Fsb>0, 是两部制。混同价格契约是帕累托次优的。
4.2 分离契约
专利权人也可以针对厂商的不同类型, 提供一组价格契约供厂商选择, 即采用歧视价格, 以甄别出厂商的真实类型。从激励理论的角度, 由于签约发生在厂商获知自身状态之后, 是逆行选择问题。由于需求有两种状态, 专利权人仅需要给出两个价格契约, 以 (rl, Fl) 与 (rh, Fh) 表示。与前面混同契约不同之处在于, 专利权人不仅要保证厂商的参与约束, 还要保证价格契约是激励相容的, 即厂商只对针对自身的价格契约感兴趣, 而不会选择其他价格, 需要满足厂商的自我选择。
根据不对称信息基本理论, 为了对厂商类型的有效区分, 要求斯彭斯-米尔利斯 (Spence-mirrlees) 条件成立, 即两种类型厂商的等利润曲线至多只相交一次, 否则会出现混同, 即使提供不同价格也无法有效区分。以下证明该条件满足。
在 (r, F) 平面上, 高需求厂商的利润曲线是:
πh (r, F) =[ (ahs-r) 2/4s]-F
由于等利润曲线上πh是常数, 可以得出:
dF/dr=- (ah-r) /2s
同样低需求厂商的等利润曲线上满足:
dF/dr=- (als-r) /2s
由于ah>al, 等利润曲线的斜率有 (dF/dr) |i=h< (dF/dr) |i=l, 保证两种类型厂商的等利润曲线最多只相交一次, 单交叉条件是满足的。所以专利权人可以设计出激励相容的两个价格 (rl, Fl) 、 (rh, Fh) , 使低需求厂商选择前者, 高需求厂商选择后者, 实现信息的有效甄别。
厂商购买专利后的利润不能下降, 参与约束条件 (IR) 是:
[ (ahs-rh) 2/4s]-Fh-a2hs0/4≥0 (10)
[ (als-rl) 2/4s]-Fl-a2ls0/4≥0 (11)
同时需要满足激励相容条件, 即高需求厂商选择价格 (rh, Fh) 的收益优于选择 (rl, Fl) , 而低需求厂商刚好相反。激励约束条件 (IC) 是:
[ (ahs-rh) 2/4s]-Fh≥[ (ahs-rl) 2/4s]-Fl (12)
[ (als-rl) 2/4s]-Fl≥[ (als-rh) 2/4s]-Fh (13)
以R2表示分离契约下的专利费收益, 专利权人的最优化问题是:
undefined
s.t. 式 (10) 、 (11) 、 (12) 、 (13)
关于分离契约专利价格的特征, 有如下命题。
命题3: 如果提供不同的专利价格, 针对高需求厂商的契约总是纯固定费制, 和v无关;针对低需求厂商的契约, 存在v2满足undefined, 当v>v2时是纯提成制, 当vv2时是两部制。
证明:由信息甄别理论, 对于参与约束条件, 低需求厂商的信息租金是0, 高需求厂商将获得正的信息租金, 低需求厂商的参与约束是紧的。对于激励相容条件, 高需求厂商可能谎称其类型是低需求的, 低需求厂商不会慌称为高需求, 高需求厂商的激励约束条件是紧的。在专利权人的规划问题中, 有效的约束式是 (11) 、 (12) 。由 (11) 、 (12) 分别得到:
Fl=[ (als-rl) 2/4s]-a2ls0/4,
Fh=[ (ahs-rh) 2/4s]=[ (ahs-rl) 2/4s]+Fl (15)
代入目标函数 (14) , R2表示为rh与rl的二元函数, 最优化的一阶条件是:
∂R2/∂rh=- (1-v) rh/2s=0
∂R2/∂rl=[s (1-v) (ah-al) -rlv]/2s=0
容易验证二阶条件为负也是满足的。因为针对低需求厂商的专利价格收取提成, 由Fl>0得undefined, 所以分离契约的提成项是:
rundefined=r*h=0,
undefined
针对高需求厂商价格的提成项是0, 是帕累托最优的, 而针对低需求厂商价格包含正的提成项, 是帕累托次优的, 发生了扭曲。式 (16) 代入 (15) 可得固定费项Fh、Fl。由于不收取提成, 契约 (rh, Fh) 是纯固定费制, 而契约 (rl, Fl) 的形式由括号内表达式的大小而定。令括号内取等号得到v2, 若vv2则undefined, 得到Fundefined=0, 是纯提成制;若v>v2则rundefined=sl (1-v) (ah-al) /v, 得到Fundefined>0, 是两部制。命题3得证。
采用分离契约时, 针对高需求厂商的专利价格与完全信息下的形式一样, 都是纯固定费制。两者的区别在于不完全信息情形厂商的参与约束不是紧的, 厂商凭借信息优势获得了信息租金。针对低需求厂商的价格包含正的提成, 而不可能是纯固定费制, 原因是如果仅对低需求厂商收取较小的固定费, 高需求厂商也会选择这个价格, 无法实现甄别。
4.3 排除低需求厂商
专利权人为了使两类厂商都购买专利, 需要给高需求厂商留下正的信息租金, 这将降低其期望收益。专利权人另外的一个定价策略是排除低需求厂商, 仅给出高需求厂商能够接受的价格, 而不再保留低需求厂商的参与约束。此种策略过分的甄别了厂商的类型, 只对其中一类代理人出售专利。
如果专利权人只卖给高需求厂商, 可以令其参与约束为紧, 以节省信息租金, 但厂商为低需求类型时, 专利将卖不出去, 期望收益是0。此种价格策略下的期望收益以R3表示, 专利权人的最优化问题是:
undefined
s.t. 式 (6)
最优化问题的解是:
r*h=0, F*h=aundefined (s-s0) /4 (17)
4.4 收益比较
以下比较前面得到的专利权人收益R1、R2、R3的大小。
混同契约与分离契约比较, 首先都保证了两类厂商的参与。因为混同契约是对两类厂商提供相同的价格, 即rh=rl=r, Fh=Fl=F, 事实上是提供分离契约的特例, 也就是提供了 (r, F) 与 (r, F) , 而通过前面的求解过程可知, R2是所有保证两类厂商参与的契约中收益最大的, 因此R2>R1。
排除低需求厂商策略与分离契约的比较, 需要借助第三个价格。设专利权人提供一组价格满足契约undefined与 (rh=0, Fh=aundefined (s-s0) /4) 的收益是R4, 代入专利权人的期望收益函数, 并与R3比较, 可得R4-R3=vrlql>0。另外R4是所有满足两类厂商参与约束契约中的一个, 与分离契约收益R2比较有R2>R4, 所以R2>R3, 即分离契约优于排除低需求厂商。
因此, 采用分离契约时专利权人的期望收益最大。专利权权人的最优策略是保证两类厂商的参与, 并提供不同的专利价格。
5 相关结论
当前我国专利技术市场成交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技术本身不符合市场需求, 科研开发没有注重市场导向只是其中之一。然而, 即使非常有应用价值的专利, 如果专利权人和厂商无法就价格达成一致, 一样不能出售, 也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的持有人大多是搞研发出身, 只了解专利技术是否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 对市场需求等因素并不十分了解, 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本文的分析有助于研发人员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 更好的确定专利价格, 以增加收入, 提高科研人员从事发明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不对称信息专利定价问题是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应用, 同时具有自身特点。当专利权人面临信息障碍时, 也可以通过信息甄别, 提供不同的专利价格, 达到期望收益的最大化。与一般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样, 具有信息甄别功能的专利价格也有“高端不扭曲, 低端扭曲”的特点, 必须留给高端代理人信息租金, 并提供一个次优契约给低端代理人, 信息甄别总是有成本的。
专利技术的作用也可以体现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差异度、创造新的需求等方面, 这里讨论的提高产品质量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并且基于理想的假定条件, 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包括厂商的谈判力, 厂商存在竞争的情形或者其他实践中存在因素对专利价格的影响等。
摘要:分析信息不对称纵向差异市场专利定价的逆向选择问题。专利权人持有一项可以改善产品质量的专利, 向某厂商出售专利, 而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厂商的市场需求, 厂商可能是高需求或者低需求类型。通过信息甄别模型, 得出专利的线性两部制价格。针对高需求厂商的价格总是纯固定费制, 而针对低需求厂商的价格总包含正的提成项, 某些情况可能是纯提成制。无论专利权人关于厂商类型的先验概率如何, 都应该通过分离契约出售给两类厂商。
关键词:纵向差异,专利价格,逆向选择,两部制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专利统计简报[R].2007, (24) .
[2]SEN D, TAUMAN Y.General Licensing Schemes for a Cost Reduc-ing Innova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or, 2007, 59:163-186.
[3]BOUSQUETA, CROMER H, IVALDI M, etal.Risk sharing in li-cens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98, 16:535-554.
[4]岳贤平, 顾海英.不确定条件下技术许可契约的收费方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12) :175-178.
[5]GALLINI N, WRIGHTB.Technology Transfer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0, 21:147-160.
[6]岳贤平, 李廉水, 顾海英.存在于技术许可者的逆向选择问题的价格契约治理机制研究[J].预测, 2007 (3) :44-51.
[7]SEN D.On the Coexistence of Different Licensing Schem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 14:393-413.
[8]YAN Q, LI J, ZHANG J.Licensing Schemes in Stackelberg Model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Product Costs[J].Journa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2007, 3 (4) :763-774.
[9]李仁耀, 黄金树.垂直品质差异与技术授权策略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23 (4) :1-10.
[10]柯忠义, 韩兆洲.成本信息不对称下技术许可策略的权衡[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 (8) :183-185.
[11]石岩, 刘思峰.不对称信息下需求创新专利授权的价格机制[J].预测, 2009, 28 (3) :39-44.
价格差异化 第8篇
住房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 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 保证“居者有其屋”, 是政府出台一系列宏观政策的重要目的。本文将选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相关数据, 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的价格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不同区域的房价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来考察货币政策影响的区域差异性, 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企业的合理投资开发以及居民住房消费的理性预期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 变量选取
我们将选取商品房销售价格和人均收入作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变量。其中, 人均收入是人均GDP。而代表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变量, 我们选取了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货币供给量以及一年期贷款利率。在进行实证检验之前, 对商品房销售价格、人均收入、货币供给量以及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分别记为r p、r y、r m2和r l。同时, 将一年期贷款利率通过以使用日期为权数计算出各季度的加权平均贷款利率, 然后将计算得到的各季度一年期贷款利率值平减通货膨胀率获得实际的季度一年期贷款利率。采用X12方法对相关变量进行季节调整。
通过采用国家相关部门的区域划分标准, 将28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 所需数据来源于中经网、各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 数据处理软件为EVIEWS6.0。
(二) 模型构建
1. 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利用ADF检验方法对商品房销售价格、人均收入、一年期贷款利率、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以及货币供给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 五个变量均存在单位根。对五个变量的原序列进行一阶平稳性检验后, 结果表明所有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 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通过Joh ansen协整检验表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
2. VAR模型滞后期的选择。
建立VAR模型之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运用LR (似然比) 检验、AIC信息准则和SC准则等滞后阶数的检验方法, 对各个区域的滞后期进行选择。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应建立VAR (3) 模型、中部地区建立VAR (2) 模型以及西部地区建立VAR (3) 模型。
3.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运用AR特征多项根的倒数对上述各区域的VAR模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 全部根的倒数值都在单位圆之内, 则各区域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VAR模型是可以成立的, 可以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且能够较好的做出预测。
三、脉冲响应分析
在确定了各个区域的VAR模型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效应, 我们采用了不依赖于变量次序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对比分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对各个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响应发现, 各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一方面, 各地区之间的异质性表现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上。东部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对贷款余额的冲击呈现负向响应, 而中西部地区房价对贷款余额的冲击呈现正向相应。这是由于东部地区贷款余额的增加, 反映出银行可贷资金有所增加, 促使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资金进行开发, 导致供给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上涨。而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 贷款余额的增加, 并不会给房地产价格带来明显的影响。另一方面, 各地区之间的异质性还体现在, 东部地区对利率冲击的响应程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 但由于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由市场化决定, 总体来看利率不足以对房价产生明显的影响。此外, 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对货币供给量冲击的响应程度要小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首先会流入到房地产升值预期高的东部地区, 因而货币供给量对东部地区房价的影响相对西部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200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四季度的相关数据, 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对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的价格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对贷款余额的影响呈现出不同方向的响应, 西部地区房地产价格对货币供给量冲击的响应程度要小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而利率对各个区域的房地产价格影响不显著。基于此, 我国在对统一的货币政策调控的基础上, 应该考虑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现状以及各区域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 对货币政策实施适当的区域差异化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先柱, 毛中根, 刘洪玉.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来自房地产市场的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9) :42-53.
价格差异化 第9篇
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方式购买到所需商品。在整个网络购物市场交易中, 一级市场仍是网购中心城市, 但市场趋于饱和。随着区域网络普及面的扩大, 网购用户的渗透率也将逐步提升, 网购新的增长动力依托于二三级新市场的开拓。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利用网络销售通路进行产品销售, 以便越过中间商更直接地接触消费者, 掌握市场的第一手资料, 更好地占有和控制终端市场。按照是否采用网上直销的方式可以将制造商大体分为三类:仅通过传统零售渠道销售的制造商;网络销售和传统渠道方式销售并举的制造商 (以下简称双渠道制造商) ;完全采用网络直销的制造商。
2 文献综述
目前, 研究网络通路对传统零售渠道的影响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Liu等人研究发现, 当制造商增开网络通路而零售商对顾客实施价格歧视时, 制造商收益总是增加而零售商收益总是减少, 但零售商仍坚持价格歧视策略以阻止制造商直销渠道的进入。Tsay和Agrawal假设消费者需求依赖于价格和销售努力, 其研究发现直销渠道的增加未必会损害传统零售商, 制造商可以调整定价使得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收益均得到增加。Choi研究了制造商的内外两个渠道之间的价格竞争以及对渠道的结构和利润的影响。Cattanietal对制造商引入直销渠道通过选择批发价策略的斯坦伯格博弈进行了研究, 分别讨论了保持批发价不变, 保持零售价不变和选择批发价和零售价最大化制造商利润三种策略, 指出了最后一个策略中的相同定价策略为零售商和消费者偏爱。Huang和Swaminathan对制造商同时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时的四种不同定价策略给与比较和研究, 并进一步扩展到双寡头情形。
上述文献主要关注由于网络通路的引入所引发的双渠道制造商的渠道价格冲突以及如何定价格来解决冲突。本文以制造企业二三级市场的双渠道为视角, 研究双渠道之间冲突与协调。不同市场级别的区分标准 (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经济实力等) 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 而且不同的行业对不同级别市场的理解和区分是不同的。本文侧重按市场的成熟程度与饱和程度来将整个市场分为一、二三级两个不同级别的市场。一级市场是指成熟度和饱和度高的市场, 二三级市场指成熟度和饱和度相对较低的市场。制造商采用双渠道经营必然会引传统零售渠道和网络通路之间的冲突, 而这一现象在二三级市场表现得会更加强烈。因此, 研究二三级市场双渠道冲突与协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3 制造商双渠道冲突与协调
3.1 一级市场双渠道共存
在双渠道背景下, 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一种买卖关系, 同时也体现着一种竞争关系。网络通路与传统渠道的竞争主要是水平渠道的竞争, 制造商通过网络通路来服务目标市场, 而传统的营销渠道则通过真实的情境服务目标市场, 它们的服务过程并不直接相交集, 但服务对像却存在重叠, 这样直接造成双渠道之间对共同目标市场的争夺。图1表示制造商采用传统渠道和网络通路两种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从传统渠道来分析, 制造商以批发价格w把商品批发给零售商, 零售商再以p2的价格卖给顾客。从网络通路来看, 制造商直接以p2的价格把商品卖给顾客。由于p2>p1, 对于传统渠道而言, 首先要面对的是可能形成的恶性价格竞争, 然而这种局面在一级市场通常不会出现。海尔开通网上商城, 也主要将其定位于二、三级市场的消费者。因为在一级市场, 有国美、苏宁、五星电器这些大的电器分销商, 它们与二、三级市场的分销商相比, 具有更大的讨价还价和对制造商的约束能力, 它们能够以更低的进货成本从制造商那里获得产品, 并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 获得价格上的竞争力。因此网络通路价格p1和传统渠道零售价格p2相当, p1≈p2。同时, 传统零售渠道有着网络通路没有的顾客体验这一比较优势。因此, 在一级市场顾客更倾向于商场购买。可以看出:双渠道制造商的网络通路并没有给传统渠道商原有利润空间造多大的损害, 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十分激烈。因此, 渠道之间可以达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共存。
3.2 二三级市场双渠道冲突
二三级市场传统零售商由于缺乏大规模采购的规模效应, 零售商进货成本一般比一级市场的进货成本要高, 因此, 制造商网络通路价格p1一般比传统渠道零售价格p2要低, 一般而言, 价格区间通常介于制造商批发价w与传统渠道零售价p2之间, w<p1<p2。网络通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同时, 消费者是通过制造商自己开设的网上商城购买的产品, 因而网上购买的商品也享有同等的消费权益。因此, 人们更倾向于在网上购买。在这种情形下, 零售商为了保留原有客户, 通常会采取降低产品零售价格的策略来抵制或抗争制造商网络通路, 双渠道之间的恶性价格博弈也由此形成。制造商自建网络通路一方面可能会造成传统渠道尤其是一些强势传统渠道的退出, 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信任缺失。Li的研究表明供应链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对信息共享水平与信息质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网络通路侵占了传统渠道原有的利润空间, 进而导致传统渠道商对双渠道制造商失去信任, 不会和其共享市场信息, 甚至会传递一些虚假信息, 造成信息的断裂或失真。在信任机制缺失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 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原来的产销关系破裂, 双渠道冲突也由此产生。
3.3 二三级市场双渠道协调
顾客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互联网时代,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网络通路已成为制造商不可回避的选择。肖剑、但斌和张旭梅 (2009) 假定制造商把在网格通路的订单全部交给零售商来完成, 并且双方实行收益共享的合同机制, 他们研究了当在网格通路独立于零售商批发价格时, 制造商在线直销渠道享有的收益比例对双方合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条件下, 在线直销合作是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策略。Kin和Mauborgne认为共同利益是信任的基础, 人们一旦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他们将会非常愿意共享彼此信息。双渠道冲突无非是利益的冲突, 即渠道利益的转移, 具体包括利润的重新分配, 客房资源的争夺以及对现实认知的差异。企业信息共享的基石是信任。在没有同合约束的情形下, 信任在彼此间的合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这种信任的前提是双方是否都能够在互动过种程取得利益。共同利益会建立彼此间良好的关系, 这种良好的关系能促进彼此间的信息分享行为。
海尔的网络通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二三级市场, 如果实施独立的仓储和配送将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因而海尔希望借助传统渠道商的现有资源。具体的做法是:二三级市场顾客在网上商场订购产品后, 并不由海尔直接负责商品配送, 而是把来自网络通路的购买信息传递给顾客所在地的零售商, 由零售商按照网上商城的定价进行配送销售, p1=p2。但简单的联合配送势必会抢夺传统零售商原有的市场份额, 侵占其原有利润空间, 破坏彼此间的信任基础, 从而激发深层次的冲突。为了应对这种渠道冲突, 海尔除了给予配送补贴外 (补贴额大多为网上网下商品的定价差) , 同时还实行了“联合数量折扣定价策略”, 让利给传统渠道零售商。和传统的数量折扣不同的是, 联合数量折扣不是简单地根据经销商的不同销售量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 而是指在同一个地区, 在实施统一配送模式的基础上, 制造商将通过传统渠道和网络通路销售商品的总数统一计入传统渠道经销商的总销售量, 并根据总销售量大小享受不同的进价折扣。零售商把顾客在网上订购的产品送到顾客家中, 制造商把这个销售量计入是零售商销售的一部分, 从而增加其产品销售数量, 在向海尔采购时可以获得价格优惠。海尔这种双渠道运作模式不仅能够调动传统渠道商的销售积极性, 而且还能使其接纳网上通路,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双渠道冲突问题。此外, 海尔通过此利益共享 (利益来自于制造商自建网络通路所获取的利润) 模式能在二三级市场培育较大的渠道商, 慢慢抗衡一线地区强势零售渠道, 从而实现地区间的渠道制衡。
从海尔的双渠道运作模式可以得出:二三级市场双渠道之间虽然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 很容易出现渠道间的利益背离, 彼此缺乏信任基础, 从而引发冲突。制造商在建立网络通路之前应该和传统渠道做好充分沟通, 建立起一套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和分享机制,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渠道间的协同作战。
4 结语
因市场成熟与饱和程度将市场区分为一、二三两个级别的市场, 由于网络通路的引入, 双渠道制造商的渠道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重要。这是因为网络通路的销售价格对于不同级别市场的顾客是相同的, 而这两个级别市场的传统渠道价格可能相差较大,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可能会将两种价格的渠道进行对比, 这必然对双渠道制造商的渠道协调和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双渠道制造商在进行渠道治理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级别市场和渠道间的差异, 制定出相应的协调和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和引入海尔双渠道治理案例发现:在一级市场由于渠道之间的价格差异较小, 制造商的网上通路和传统零售渠道之间能达成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共存。而在二三级市场由于价格差异较大, 双渠道之间的冲突很容易产生。然而在秉承利益共享的原则下, 双渠道制造商和传统零售渠道商应探寻双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 建立起一整套相互认可的合作和利益分配模式来治理和协调双渠道间的冲突。
摘要:双渠道运作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渠道变革的一大趋势, 许多制造商在利用传统销售渠道销售产品的同时也通过网络直销模式进行产品销售, 然而网络通路的引入也引发了双渠道间产品销售价格冲突问题。为此, 以制造企业不同级别市场双渠道为视角, 研究发现一级市场双渠道间价格差异小, 渠道间冲突小, 制造商的网络通路和传统销售渠道能和平共存;二三级市场渠道价格差异大, 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利益相背离, 彼此缺乏信任, 信息出现断裂或失真, 造成双渠道冲突。对此, 制造商和传统零售商应秉承利益共享原则, 积极探寻双方共同利益的契合点来协调双渠道冲突。
关键词:双渠道,渠道冲突,渠道协调
参考文献
[1]Liu Y, zhang J.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zed pricing in a channel[J].Marketing Science, 2006, 25 (1) .
[2]TsayA A, Agrawal N.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 (1) :93-110.
[3]Choi S C.Price competition in a duopoly common retailer channel[J].Journal of Retailing, 1996, 72 (2) :117-134.
[4]Cattani K, Gilland W, HeeseH S, et a.l Boiling frogs:Pricing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er adding a direct channel that competes with the traditional channel[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6, 15 (1) :40-56.
[5]HuangW, Swaminathan J M.Introduction of a second channel:Implications for pricing and prof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4 (1) :258-279.
[6]LI S H, LIN B S.Accessing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quality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 (3) :1641-1656.
价格差异化 第10篇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住宅房地产, 由于农村居民解决住宅的途径主要是以自荐为主, 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又局限于对城市商品住宅的研究, 以下简称住宅。其相应的价格简称住宅价格。具体而言, 是指商品住宅的平均销售价格。而我国住宅市场出现的价格问题主要是增量市场的价格问题, 故本文研究范围是住宅增量市场。
一、样本数据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1998年-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在这期间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剧烈, 其数据比较具有代表性。另外, 为了全面解释房价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关联, 本文选用我国30个省 (西藏除外) 、区的城镇住宅房地产价格和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并对指标进行了可比性处理, 即以1998年的不变价格为基础, 分别用住宅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对房价和人均收入进行平减。
二、合成数据 (panel data) 模型
合成数据 (Panel Data) 是指对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可译成“面板数据”、“时空数据”、“综列数据”。Panel Data模型是一类利用合成数据分析变量间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合成数据模型综合利用样本信息, 使研究更加深入, 同时可以减少多重共线性带来的影响。由于这类数据有着独特的优点, 使panel data模型目前已在计量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单方程PanelData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其中xit为1K向量, βi为K1向量, K为外生变量个数, T是时期总数, μit为随机扰动项。
三、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 设定如下模型:
其中Price表示住宅房地产销售价格, Income表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α0、β1表示模型的待估参数。
此外, 为了分析人均收入和住宅销售价格的区域性差异, 本文将我国30个省 (西藏除外) 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 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另外, 根据资料提供的全国住宅均价变动规律, 本文将样本分为1998-2003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间段, 用以分析不同时期人均收入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
四、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通过合成数据 (pool data) 回归方法对模型2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三大地区在1998-2008年所有回归的Adj-R2统计量均在0.6988-0.8927之间, 说明模型拟合较好;D.W统计量接近2, 说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 所有回归的F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异于0, 表明模型成立。
注:括号内为P值。***, **, *分别表示在1%, 5%, 10%的水平上显著
表1的回归结果显示, 东部地区在1998-2003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将导致房价上升0.2815元, 其P值为0.0019, 在1%水平上显著;在2004-2008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将导致房价上升0.3249元, 其P值为0.0021,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一结果说明:对东部地区而言, 收入的增加导致了房价的上涨。中部地区在1998-2003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导致房价上升0.0846元, 其P值为0.0627, 在5%的水平上显;在2004-2008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将导致房价上升0.1208元, 其P值为0.0000,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一结果说明:对中部地区而言, 收入的增加亦导致了房价的上涨。西部地区在1998-2003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将导致房价上升0.0783元, 其P值为0.0725, 在5%水平上显著;在2004-2008年间, 人均收入每增加1元, 将导致房价上升0.1029元, 其P值为0.0051, 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一结果说明:对西部地区而言, 收入的增加亦导致了房价的上涨。另外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 可以发现在1998-2003年间,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对房价的影响明显大于中部和西部, 而中部比西部略大, 但差异较小。综合以上结果, 说明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以来, 对三大地区而言, 居民人均收入是决定商品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 并且各地区收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
这也验证了一直以来人们对房价变动的直观感受, 从全国范围来看, 长短期内, 收入增长都是房价上涨或波动的主要支撑力, 或者说房价上涨受收入基本面支撑更多一些。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政府对商品住宅的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 要根据不同地区商品住房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结构特点, 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货币信贷、财税、土地供应等“多管齐下”的政策, 以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蓬勃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要:住宅产业关系到国际民生, 住宅价格的变动又反映了住宅市场的冷热。房价的攀升引发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我国学者对房价问题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 但专门从地区收入水平角度探讨房价区域性差异的文献较少, 文章试图通过实证研究, 找到收入和房价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对房价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合理解释, 以期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献一点微薄之力。
关键词:商品住宅价格,收入水平,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1].杨朝军, 廖士光, 孙洁.房地产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统计研究, 2006 (9) .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价格差异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